為什麼中國家禽養殖業需要大量進口祖代白羽雞,而不是自行培育?為什麼不能使用子代繼續繁殖?

觀察中國養殖業兩頭在外的現狀有感。想聽聽賣方研究員之外的專業人員觀點。

本問題已收錄進圓桌:動態 - 農村金融

更多討論歡迎關注: )


謝邀,豬和雞面臨的問題有相似的地方,這個問題面太大,我只能試著回答,當前面幾個答案的補充:

問題一:為什麼中國家禽養殖業需要大量進口祖代白羽雞

大背景:
我們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呵呵!),暫時還不適合做高、大、上的專門化品系的培育工作工作,拿來主義優先,而且成本相對較低。

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首次明確種業國家戰略地位,大眾對種有迫切的願望,但我國依然只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畜牧業大國,不是強國。規模化養殖剛剛開始起步(不是個體水平高要看群體水平),對於高度商業化、集約化的養殖來說不論從技術、管理、理念均比較落後,在這個階段不想引種,實施高科技、高投入的商業化品種的選育、提高,等於要在我國目前的要素稟賦條件下實施育種的趕超戰略,如果硬要企業去生產不符合要素稟賦結構特徵的產品,採用不符合要素稟賦結構的技術,那麼必然背離企業在開發競爭環境中的最優結構水平,如果政府給予的保護和補貼不夠,那麼實施趕超戰略的育種企業將在開放競爭的市場中沒有自身能力而倒閉。(類似於五六年代經濟基礎薄弱的時候,超英趕美髮展重工業導致的一系列問題)。經濟學中有統計引進新技術的專利費用大致不會超過當初研究這項技術所花費成本的30%,而優秀種群的引進應該還遠遠低於30%。

問題二:不是自行培育?

我們的育種存在一系列問題:在育種過程中存在育種被市場左右、育種理念有失偏頗、數據收集的基礎工作不到位等等一系列問題情況,連保持都不能做到,更不用談提高了。

晚清我們意識到外種家畜生產性能上優於本地品種,羅振玉首先倡議引進國外種畜至今過去了100多年,豬的育種從「拿來主義」到「洋為中用」到「自主培育」是一個浩大的系統工程,不但需要理念、管理、技術的不斷沉澱,還需要把握正確的方向,在這過程中我們的育種中存在被市場左右、育種理念有失偏頗、數據收集的基礎工作不到位等等情況。

一、外種、引種與育種(育種需要引種,只引種不是育種)

提起育種,出現的多的是EBV、blup、遺傳力、重複力、雜交優勢、配套系、分子育種等等一系列的專有名詞,讓涉足未深的專業和非專業的人都雲里霧裡,不明所以。然而大大小小的種豬場都需要用育種這個詞來包裝種豬,只得請來大小專家作指導。專家們首先要問,你們的育種目標是啥?因為書上一再強調,想要育種第一件事必須是確定育種目標,要育種就需有遺傳進展。可我們有目標,可以進展嗎?有,隨便翻一下項目目標、學術報告跟國際水平差不多。有人疑惑對剛剛引進的外種豬的產仔數、背膘和日增重等指標,在目前的育種水平和條件下也能提得高?能啊,每隔3-5左右年,老總、專家們到國外走一圈,考察一下,直接從國外或者國外剛引進種豬的場引進一批種豬,改良或替代原來的種豬,直接或間接的把生產性能提高到國際先進水平,而且還是採用了開放核心群育種體系。如果還想折騰,在搞點A國的、D國的、C國的、E國的來雜交配套一下,弄個XⅠ系,YⅡ系,還是採用了配套系育種體系呢!

有專家強調,「我不希望你們告訴我,你們的種豬是X國引進的,生產性能多高多高,我希望你們下次能告訴我,你們通過育種手段把豬提高了多少?」 話是沒錯,出發點也是好的,但咋提高,國門大開,買種豬像買白菜,別人在開展聯合育種,我們在內鬥、忽悠。面對龐大的市場,高額的利潤,育種場都能獨善其身?早年引進的種豬和才引進的種豬產仔性能差2-3頭,生長速度差1-200克,靠鼓吹適應性?靠算個選配計劃?搞個10-20%的測定,然後實施70-80%的選擇強度?還是靠公豬都捨不得多養幾頭,天天計算肥豬與淘汰公豬差價的育種公司?又還是靠用了軟體卻連耳號都沒有搞清楚的育種場?每隔2-3年引領國內種豬先進水平的引種場都要從新洗牌。翻翻用軟體管理的場,數據連續性和血統連續性超過5年的都少之又少!沒有數據的「米」,哪來的飯?

二、分子育種、數量遺傳與育種(分子育種從實驗室到應用還有一個漫長的過程)

數量遺傳學興起又衰落了,李景均(http://c.c.li)能影響世界20年的巨著作《群體遺傳學》少有人提起,隨著數量遺傳理論的進步和發展,嚴格的數理統計科班訓練的人都很難理解,遑論作研究。分子標記輔助育種似乎可以揭開基因的黑盒子, 跳過表型選擇繁瑣的數學運算,使得性狀的選擇更為直接有效,於是乎催生了一大批搞分子育種的高級人才,在沒有揭開基因的黑盒子之前,就興緻勃勃的在經費匱乏,技術落後的育種場準備應用分子育種技術。繞了一圈後才發現又回到了數量遺傳的起點,主效基因檢測後還需要用其表型來檢驗其準確性,然而上一定測定規模、嚴格測定的樣本少之又少。丟掉數量遺傳,都來搞分子遺傳,不是每家公司都具備這樣的實力。作為商品的豬,是要看效果,看投資回報率的。分子標記輔助育種在豬的育種中還沒有成為一種完整的育種方法,還離不開數量遺傳的基礎。

三、健康、管理與育種(培育優良種豬需要健康的環境,優越的管理)

種引了,只要沒病、沒災、沒有死,通過sew等手段,應該有重啟的希望。可我們還是只能年年招婿,2-3年最多3-4代而已,種質能衰退到哪兒去,為啥就不行了呢,有必要又要進行新一輪的換血換種?商業運作手段我們姑且不管它,就其原因:疾病是幫凶,管理是罪魁禍首。

我們獸醫太忙,忙著投藥,打疫苗,恨不得把所有的苗都免疫。疫苗、藥物越搞越高級,生產形式也越來越先進,可憐的豬寶寶,20來天就開始搬遷,沒了母愛,天天吃含葯的飼料,還不定時挨針,可病還是進去了,咋進去的?少有人去關心。前車覆,後車還覆。意識形態雖說從「治療為主」提高到「防疫為主」多年,但還是只能忙於維持豬的亞健康,忙於變換形式的「治療為主」。疫病太複雜,想出淤泥而不染,基本是空想,都往山裡搬也不太現實。

我們天天在圍著豬轉,寄重任於豬,管理呢?不嚴格設計買豬台,還指望幾分鐘的消毒能消滅肥豬販車上的病毒?懶於消毒器械,打疫苗還不換針頭,還指望疫病不傳播?員工豬肉都不夠吃、伙食差、沒有休假,還指望員工不偷腥,偷偷出場回來還會嚴格消毒?淋浴頭都不夠,肥皂都捨不得買還指望員工天天洗澡進場?……。

細節管理決定成敗,我們太習慣於通過技術載體(種豬、疫苗、藥物等)來彌補生產管理上的過失,想用抗病力、疫苗來彌補防疫管理中的過失,對抗生產中過多的應激;想用高繁殖力的母豬來彌補查情配種上的過失;想用高適應性的豬來彌補環境、員工操作上的過失…… 太多過失要彌補,豬能堪重負?只要豬不爽了,在優秀的種豬都不能發揮其真正的價值。種豬優秀的大前提是因為它健康,我們頻繁引進的不完全是種,而是因為健康總無法維持。我們存在的最大的差距是管理,是理念。

四、基礎工作與育種(育種需要基礎數據,不是空中樓閣)

在現有的條件、心態下,外種豬在當前的育種框架指導下開展所謂的育種,能有多大效果?高管們常在不公開場合說「育啥種,引幾頭豬是真的」,於是乎引種經濟泛濫,A國好就搞A國的,B國好就搞B國的,要不都搞點。搞回來2~3年把引種的成本收回,錢賺到了,名氣不在了,健康退化了又開始新一輪的建場、引種。君不見大幅廣告滿天飛,都在自己說自己的種豬好?其實誰好大家都有數,去引種都需要幾個硬指標:哪國的;啥時候引的種;是否新建場;有無疫情。至於種豬場有多少著名的專家,多少年的育種歷史都很難作為吸引客戶的資本。閉鎖數十年,三世同堂的百年老場是在國外,不是在我國!

如此說來,那些默默奮鬥在育種第一線的專家、學者是不是都白努力了,沒有事情幹了,準備待業?不是的,種進來了,在專家沒有來指導之前,大可以不必天天會議,去討論如何去選育提高,可以先把基礎的工作搞好。基礎工作其實不複雜,但有點繁瑣,只有把它們都做到、做好,確保現有品種不退化,我們才可能在此基礎上做進一步的事情,才有時間數數豬的有效乳頭數、測定日採食量,談產仔數的提高;看看肉質,談談瘦肉率(背膘);研究飼料水平和飼養環境,談談日增重……。才能有資格談談配合力、談配套系,談個性化的育種等措施,才會有數據開一個個的討論會,聽一個個專家的報告會。

拿來主義的外種豬的育種和土生土長的地方豬的育種,在育種措施上應該有著本質的區別,不談生物有多強的適應性,在沒能把別人的管理、技術以及生產吃透並同步以前,不管拿著多優秀的方案,聘請多高水平的專家,談提高都只能是空中樓閣。種豬在現有條件下能保持引種水平就已經很不容易了。看看我們每年引種的數量和每年畢業的育種博士數量,均在全球前列,國家投入育種的經費也不少,我們從來就不曾缺乏資源和技術,頻繁引種,不是因為別人水平有多高,也不是別人規模有多大。而是我們從一開始就缺乏踏踏實實把事做好的作風,缺乏把一件事堅持不懈做下去的勇氣。

問題三、為什麼不能使用子代繼續繁殖?

豬在十九世紀就放棄了僅依靠培育純種來直接生產商品豬的方法,而是普遍採用在純種繁育的基礎上進行品種間(三、五個品種)的雜交方式,現代的規模化生產均是採用雜優配套體系進行生產,引進種群一般在繁育金字塔的頂端,在種群由GGP→GP GGP→PS的過程中進行育種目標分化,優勢重組、雜交優勢利用,成為商品豬,子代和祖代已經不一樣了,所以商品豬都是雜種豬, 雞應該也一樣而且歷史更早,因為豬的優配套體系是在玉米和家禽的育種得到的啟示,


謝 @袁霖 邀請。
首先,對雞不熟悉,話說我從本科開始就只關注豬的好吧。
其次,國內肉雞品種淪陷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南方地區保住三黃雞沒有被消失已經很不錯了(跟兩廣愛吃白切雞有關么?),所以家禽育種搞的,反正我沒看到什麼動靜,更別說起色了。已經淪陷了,大家也就只好買買買嘍,買種--擴繁--上市---買種---擴繁---上市---無限循環中。
第三,為什麼不能用擴繁的子代培育呢? @Andy Zhao 童鞋已經有所說明。這裡我還要說,一般來說,只要是配套系,你擴繁就實際上是雜交,這是為了體現商業性狀的做法,但你要用雜交後的二代來純繁,啊,這就是育種,只是這是燒錢的育種,而且不知道會有多少年,一般情況下的結果就是商業性狀退化,都退化了你還雜交純繁個啥?所以就是不去做純繁了。
第四,種業公司做手腳?這麼說貌似也合理,想想玉米種子。但動物物種要說做個手腳控制你,還真難。不用人家控制你,人家的核心競爭力永遠在於核心繁育群和育種流程,而不是你看到的那一隻只的雞。
第五,養豬業也面臨類似的問題。我們去引種,人家相當於育肥豬,賣給我們來當種豬,自然不會有育種進展了。當然現在這樣的情況比較少了,誰讓咱們是最大的市場呢。但,即便把人家原種豬生的小豬按指數挑一遍,運回來,管理跟不上去,腦袋缺氧沒思路,一樣還是搞不好,生產管理和思路不上來,再好的種豬也白搭。不過養豬業的地方品種還沒有全面淪陷到絕種,所以地方豬的育種還是值得搞一搞,希望以後能有我們中系種豬。
扯遠了。


對育種略知一二,以下回答較寬泛,不限於肉雞品種。有疏漏敬請指出

首先,問題就是種質衰退。引進的種無限度的繁育,近親衰退是必然的。例如中國普遍養殖的南美白對蝦,引種的第一代、第二代蝦生長速度指標是很不錯的,但第三代以後就差強人意了。就這個問題,我有幸諮詢過科納灣的一個專家,對方很明確的回答: It"s a trap。人家是故意的,算好了你繁育不過三代還得過來買種。

其次,是種質資源問題。很多養殖品種原種並不在中國,中國的種質資源庫很有限,底子就不好,當然育不出好種。

第三,就是技術問題了。中國的育種技術,尤其是在動物育種方面,無論是意識還是技術儲備,比國外都差了很多。這和中國的動物育種歷史不長有關,更重要的因素是國內的研究所和企業都追求「短平快」,育種這種高投入,見效慢,技術要求高,風險大的行業,做不好幾乎是必然的。

最後一個方面就是市場選擇了。養殖業毛利率很低,對養殖品種的種質尤其看重——種質直接影響利潤。所以對種質容忍度相對低,後入市的品種打開市場比較難,行業門檻高……


前排的付先生的回答相當的完整了,我就簡單的說幾句吧。首先為什麼進口外國的雞呢?因為我國現在的雞的生產水平比外國的低,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生長速度,第二是產蛋率。


第二個問題是為什麼不自己培育呢?自己培育時間長,不划算啊!而且金錢投入也高,直接的進口省時,也省錢,投資快,成本的回收也快,符合中國人只看到眼前利益的長期以來的民族劣根性!


第三為什麼子代不能夠繼續繁育呢?主要原因不是子代不能夠繼續繁育,而是引進之後中國的技術跟不上國外的,也沒有進行育種,慢慢的品種退化了,生產水平又降低了,好比剛引進的豬產12頭的仔豬,一代之後就成10頭了,然後越來越少,又要重新引種了。


最後說一下了是,中國現在的育種水平,不求提高了,只要能夠穩定剛引進時的生產效率就不錯了,不要再進入引種-退化-在引種的死循環就行了。


很多人回答了,我只大白話說下。第一個問題,中國沒有這個原種。第二個問題,每代的基因會漂移的。鬱金香之所以難養,也是這樣的。


謝 @Vas Brandon邀。
祖代都是由配套系繁育而來的,公司不出售配套系,子代是雜種,繁育達不到配套系的效果。
如 @Andy Zhao所說,很多養殖品種原種並不在中國,中國的種質資源庫很有限,所以不得不進口。
分割線
另外,怎麼在答案里@人 0.0


第一個問題,所謂祖代都是指配套系(ABC三系配套或ABCD四系配套)中的單性別純系,即從國外引進的都是單一性別純系,無法留種純繁。雖然單性別純系中可能存在少量誤檢雛(如父系中存在少量未鑒別出來的母雞),但是不足以滿足生產留種的需要。還有肉雞每年的遺傳進展明顯,新引祖代生產性能每年都有提高。
第二個問題,為什麼不自主培育?我國新廣農牧培育的白羽肉雞正在中試階段。現代育種是商業育種,必須要有商業上的成功才能支撐育種研發的持續投入。在以上諸位所說的現實下,想在白羽肉雞市場上和國外品種正面競爭,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萬幸,還有不少人、不少企業在踏踏實實的做育種。


非常感謝邀請。@Andy Zhao解釋的很清楚。另,育種的成本相對較高,育種的周期較長,受到疾病等因素的影響很大,如果追求短期的利潤,選擇繁育其實是不合適的。另@酥十八,沒錯我就是辣個學畜牧的女紙【傲嬌臉】說的很對,一般來講,育種公司為了保護自己優秀的種質資源,是不會出售核心群的。其實我個人覺得,如果把全球看作一個市場,沒有必要非要分國內和國外,已經佔有優勢的育種公司繼續做育種,我們只做養殖,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大家各司其職,其實也可以。我是做豬的育種,對雞的了解不多,希望有用。


前排回答的要麼太專業,要麼太白話,專業的簡單的說,現代商品雞都是雜交雞,所謂雜交雞就是父親是一個類型,要長的快,母親是一個類型,要下蛋多同時要兼顧長得快,兩者交配,後代就會,長得快,而且,兄弟姐妹多。
在這個體系里,要上溯到曾祖代是四種不用類型雞。而進口的只有祖代。用沒了就沒了。所以要不停的進口祖代。
我們國內自己的品種,生長速度和產蛋都達不到人家的標準。從零開始培育又太耗費金錢時間。


不請自來。
我感覺題主有兩點疑惑而已,一是覺得我大中華為何不自己育種,二是對育種工作不太了解。其實你去查一下資料,問一下度娘也會明白的八九不離十。
既然你誠心的發問了,那我就大發慈悲的告訴你(開個玩笑)~
我大中華地大物博,能人輩出,胰島素都被我大中華人工合成,原子彈~氫彈等等偉大的事業都在摸索中成功!小小的育種為何就做不了呢?是因為我們育種工作者沒有能力么?是因為我們育種工作者不夠努力么?不是~不是~不是!重要的話說三遍。
鄙人想從三個方面簡要解釋一下。社會現狀,學術和基層飼養。歡迎各位大神批評指正。

~~~~~~~~~~~~~~~~~~
社會現狀。從建國到現在,我國經濟在迅速增長,我們都收到社會主義的恩惠,感謝黨,感謝社會主義。不過,縱觀幾十年,每個領導班子都是有不同的作為,不同時期發展不同的行業是受很多因素調控的。咳咳,我認為主要受xxx調控(大家懂的)~經濟的發展歷程基本是工業,農業~農業~第三產業,農業(我說錯了請各位批評)由此可見農業一直在發展,只是大家都知道,農業發展太慢了,太慢了,太慢了。既然農業發展如此慢,那何以增加gdp呢?所以只能吧農業作為長期目標嘛。所以大家感覺農業沒發展么?然後就有人說了,發展了,只是比較慢而已~!現在的經濟狀態也受多重因素影響,畸形的經濟造就了畸形的產業,對我指的就是某寶和p2p,大家可以去看看天涯上一位大神的分析,很透徹。我對習大大很有信心,很支持習大大,我認為此時此刻,我偉大的黨是在尋求一個平衡點!平衡點!平衡點!具體不便細說,請意會。所以這點,要理解我天朝。

學術。不瞞大家,我是一位即將畢業的動物遺傳育種專業的研究僧。我爸就是獸醫。。。我受我爸的影響,來到了我最最熱愛的行業,從讀本科的時候,我就立志為畜牧而讀書!!!但是我學了近7年之後,我已無當年之勇,不過,我也會為畜牧盡我最大努力。在我本科期間,感覺讀研是一件很神聖的事情,相信沒讀研的人應該也是這種感覺吧?而讀了才知道,現在的學術和二三十年前的學術全然不同,完全沒有發展呀,但是大家要知道,在一個重大結果出來之前,總要有人為之鋪路呀。所以現在學術是一個瓶頸,需要一個人或一群人去突破;再者,學術風氣。。。你懂的,現在不為五斗米折腰可能么?不可能。因為在你做出科研成績之前,你已經餓死了~~~

基層飼養。這點現狀,前面的大神說爛了。其實也就兩點,實驗室做的工作運用到實際需要許多年!許多年!許多年!的實踐;基層飼養工作沒幾個能和國外環境相比。但是原因何在?是,國家一直在補貼養殖業,殊不知,不補貼的話,沒幾個公司能活下去。再者從國家撥發津貼,最後到養殖戶手裡~~~你懂的。所以首先基礎設施達不到,管理技術達不到,最後這個生產效益肯定就不用說了呀。如果獸醫不打針了。。。我們還真不一定有肉吃。。。我有一個博士師兄在某畜牧公司生產經理,我曾經有個問題問他。為什麼國家經濟出問題的時候總是對畜牧業的影響首當其衝呢?他的回答我感覺真的很好~農業是和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如果人口袋裡沒錢了,首先是從飲食上節儉,所以是最容易受影響的。

~~~~~~~~~~~~
最後還想嘮叨一句!什麼是育種!培育一個新品種!過程呢?太麻煩,去問度娘吧。但是樓樓記住一點就好,培育一個品種,要花幾十年,甚至一輩子。。。最關鍵的是不一定能培育出來!!!你看看袁隆平老師的歷程和國外培育三元雜交豬的歷程就知道了。


手機黨,竟然一個小時了,搬磚去了。


1、肉雞育種投資大,周期長。
育種首先要有純系。目前從國外進來的是祖代雞,下一代是父母代,再下一代才是我們吃到的商品肉雞。進口的祖代包括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為了方便理解,不用術語了)。四個都是純系,但問題是都只有一個性別,這樣後代就無法保持純系了。因此直接使用進口品種資源育種不僅涉及知識產權,而且幾乎行不通。
再說本土資源,中國地方品種肉雞年產量不低,數量上大約能達到進口肉雞品種的80%。但是幾乎僅限國內消費,南方有吃黃雞的傳統,按照其烹飪方式確實黃雞更好吃。祖代也沒有賣到國外。地方品種肉雞長速和進口白雞相比太慢了,最快的50天也就能長到1.5公斤,而進口白羽品種目前42天超過2.5公斤。如果想通過育種追上進口品種,需要經過很多年一代一代的努力,而且可能會犧牲風味優勢。而且人家也在進步。
2、肉雞育種是個贏者通吃的遊戲,客戶只選老大。
同樣是白羽肉雞,育種目標只有一個:少吃多長肉。不像別的產品,還能做點特色。比如手機,有主打速度的,有主打拍照的,有主打性價比的。由於評價標準就一個,差一點就意味著滿盤皆輸。當然,對於企業來說,我們可以引導客戶需求。曾經有人試過引導需求,但是失敗了。就目前來講,全世界幾乎都是這一個少吃多長肉的需求。
當前世界上2大肉雞育種公司美國安偉捷和美國科寶佔據90的市場份額。除了美國,嚴格的說,誰都沒有自己的品種。如果哪個公司想超過這兩個巨頭,追上他們現在的水平就要至少10年,而且他們也在進步,不知道還要多少年才能追平。在此期間是沒有銷售,沒有利潤的。


進口祖代是因為沒有曾祖代,如果一代一代進口,成本太高了 ,相信沒有哪個公司會這樣干


看到這類問題都想@崔永元來回答一下


子代繁育能力很弱了


推薦閱讀:

TAG:農業 | 養殖 | 畜牧業 | 家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