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高校的結構力學教育是不是有問題?
三個月後更新~
現在看來這個問題是自己想太多了,我感覺這個現象還是很正常的,學過的東西是需要複習的,即使是結構力學。對我們來說,結構力學學完了之後就是要有一個結構的概念,能大致清楚某個結構受力的彎矩圖變形圖大致長什麼樣子,我覺得這樣就算是成功了。三個月後發現其實大家結力概念都不差,對影響線這東西的感覺也是「哦原來是這個東西啊!」這樣的感覺。考完試之後都會忘記,現在還有幾個人能在結力學完一年後徒手算力法位移法?能夠回想起來,需要用的時候還知道這個知識在哪一章,這就足夠了,更新前描述:
這個問題本想匿名提問的,怕被同學們給看到,但是匿名提問就不能邀請各位前輩師兄和老師了,所以就申請了一個小號,但願不要被大家無視。。。
是這樣的,昨天的橋樑工程(B)的課上,老師講荷載的橫向分布係數的時候,給大家複習影響線的概念。結果真的是讓我驚呆了,叫了七八個同學回答問題,在我看來都是很簡單的問題,都不會答(其中有個同學大二結構力學考了97分),有兩個同學回答得風馬牛不相及,估計是完全不知道這個概念。後來再拓展一下,有兩個同學不知道兩個集中荷載在簡支樑上的彎矩圖大致長什麼樣,有一個同學不知道為什麼要把彎矩圖畫下面……叫了十幾個同學回答問題,真的是沒有一個讓人滿意的答案。。。
當時我真的是驚呆了,我自認為我的結構力學學得很差(不瞞大家說,我第一次結構力學考了28分,全班三十多人掛了15個,後來補考就我和另一個同學過了),但是我還是認為這都是很簡單的問題,我當時心裡的答案和老師後來說的幾乎完全不差。學校本身不差,雖比不得同濟哈工,但錄取分數線也是最高的三十所高校之一,土木在我們學校也算是不錯的專業,結構力學考試也很嚴,當天考試第二天上午出成績,全校僅此一門。為什麼大家對結構力學這門對土木最重要沒有之一的課程這麼不了解呢?
我想問的是這個是中國甚至是世界大學裡普遍的問題還是僅僅是我們學校的問題(有不少同學或明或暗抱怨過本校的教育體制,認為這樣的教育體制根本培養不出人才)。就這樣到畢業真的不要緊嗎?歡迎各位前輩師兄老師同學的回答討論,感謝!~~
這個問題不單單在結構力學教育中存在,應該是所有課程教育中都有類似的問題。
我主講的課程是《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考試出題的時候,一般都要把截面的內力給出,然後讓學生配筋或者驗算;如果單獨給一個梁和荷載,哪怕是最簡單的簡支梁,這道題的死亡率絕對要憑空增大30%。
這裡面的原因很多,我覺得有兩點是比較重要的。
1、基礎課學的很不紮實
不知道更好的學校怎麼樣,我們學校還算不錯的土木學校,基礎課也表現得很不紮實。
國內本科教學中有一種錯誤觀念,覺得大學生課業的壓力不該太大,在期末考試的把關上,也顯得不夠嚴格。有的課程,雖然考卷很簡單,但是最後卷面還會有60%以上的人不及格,這時候老師就很難辦。考試根本不敢出難了,考試也很難反映真實水平。
這裡面有老師的原因,也有學生的原因。
例如簡支梁均布荷載跨中彎矩是多少,這種應該是條件反射的常識問題,恐怕和老師水平就關係不大了。
我認為,從課堂教學上,我們可以看出一個老師的態度和水平;從作業上,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學生的態度和水平。平時作業胡亂對付,期末考試自然就不會考了。
正好現在我也在國外,我也了解到,國外的學生作業量是遠遠超過國內,同時對待作業的重視程度(我們不說認真程度)也是要高於國內。
2、綜合運用的訓練不夠多
前面我說的例子,其實在中小學的時候,我們就碰到過,可能大家只是忘記了而已。
中學的時候,課程都是分單元或者章節的,每個單元後面都有課後習題。在做課後習題的時候,會很自然的想到:這些題應該用本章節的知識來解決。然而,整個學期學完,把這道題單獨拎出來,可能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這就是所謂的綜合訓練不夠多。所以在中學階段,我們需要通過大量的綜合練習與模擬考試,來解決這個問題。
其實在大學包括實際工作中,也是一樣的。不要以為這樣的練習就是所謂的應試教育。實際工作中,任務下達方只會告訴你,我要你給我設計個這個構件,把圖畫了。根本不會有人告訴你,這個構件該如何建模,先用結構力學求解內力,然後用材料力學計算應力,或者用結構設計原理來配筋。
在大學裡面,綜合訓練的形式更多的應該是大作業或者課程設計來體現。
而目前,從我校的情況來說,我認為課程設計還是太少了。
事實上,上面說了2點,這兩點的解決都是需要通過增加學習時間來實現的。我自己做過學生,我也做過本科班導師,我也帶研究生。我真正覺得,現在的學生花在學習上的時間太少了。我很懷疑有沒有達到20%。
當然,現在是個多元化的社會,每個人有不同的追求。但是,如果真的要從事土木工程專業,花在這專業上的時間,不會讓你後悔。
2017.09.25更新
這學期開始學彈塑性力學,二者對比,結構力學顯得簡單可愛了,教材非常多,參考書非常多,網上找得到的教學視頻非常多,不僅學習資料豐富,而且難度也被限制在一個範圍內,反觀彈塑性力學,真的難了很多哦。學不好結構力學的同學們一定是學習方法不對,學習資料不全,學習努力不夠,對號入座找原因。真的,真的別再抱怨結構力學難了,心疼結構力學。
2017.01.26更新
有結構力學可以問我,我會的話,就給解答或者思路。為此,我弄了一個結構力學QQ群,593135279,想討論結構力學就來吧,註明結構力學即可,是公益性質的群,所以我有空則回答,沒空就讓直接看書。
我想的確有問題,而且是頑疾,慢性病。平時不痛不癢,快考試後的時候突擊一下,最後結果皆大歡喜,考完之後啥都忘記。
第一:上課聽不懂的學生不在少數吧,這裡大部分怪老師,畢竟教師的結構力學水平也是參差不齊,在一些關鍵難點問題上,老師也可能講的不夠通俗易懂,結構力學講的一板一眼的多無趣,學生是無辜的。
第二:學生聽不懂,回宿舍有空學嗎?nono,現在的學生很忙的,玩遊戲泡妞啥的,哪裡有時間學習,再說想學也要有人探討吧,沒有仙人指路也沒有同學討論也沒啥學習氛圍,學習這件小事就是不了了之啦,這裡怪學生自己不努力學習。
第三:很多學生想學,但是不懂怎麼學,這裡怪誰,怪自己沒在好的家庭里沒遇到好老師指點吧,想學好結構力學靠上課哪一點時間哪裡夠,就算夠,課上那點習題只是夠你應付期末考,哪裡足夠讓你整的懂結構力學的奧妙呢?簡直是盲人摸象嘛,只是感覺到了其中一小部分。
那麼,真想學好,怎麼辦呢?
如何學好結構力學呢?
如何學好結構力學呢?
如何學好結構力學呢?
首先,你要有課本吧,龍馭球、朱慈勉、李廉錕三位大神的結構力學書要買吧,沒錯,就是這三本結構力學的書都要買,一點不奢侈不傲嬌,看看三個大師怎麼寫書的,各自的側重點是什麼。
然後,光課本是不夠滴,沒教你怎麼考試啊,沒帶你見世面啊,這時候你就去買一本於玲玲的結構力學考研輔導書來看,看看全國各地的高校考研題是怎麼出的,從中感受一下結構力學的知識點是如何應用到題目中去的,因為之前單單看課本沒幾個人會看得透吧。
最後,於玲玲的書看懂之後你去做朱慈勉的課後題,都做會了,唉呀媽呀,你這結構力學水平就不得了了,很可能比很多大學老師水平都強呢。
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
補充一點,結構力學學好之後再複習一下材料力學,妙不可言哦~~~
對我來說,是練得少,想得少。大學就那麼點作業,照著例題改改數字就出來,沒有好好地想過,印象也不深。
期末複習的時候我是「看書總結」型,可以加深理解,但是不能應試,結力分數不高。不過在隨後的「定性結構力學」課里,就有很好的表現了。最近在準備考岩土基礎,我發現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什麼影響線,彎矩圖這些都算是小case,但是我實在是搞不懂,那個什麼三剛片,鏈桿,鉸點是怎麼劃分的。
學渣很痛苦啊。。。。看完了同濟大學朱慈勉老師的結構力學課堂視頻。真心覺得朱老師講的非常好:
1.他每章內容會先「開飛機」,即宏觀的角度來講解這章是幹什麼的,我們學的內容可以解決什麼或者達到什麼目的,這樣我們學習一章就有目的性;
2.他對知識難點都是通過生動的類比、肢體語言甚至講段子來幫助學生理解,一些知識點我到現在還能記得,甚至記得很清楚;
3.在彎矩或變形圖時,他會表現得很誇張:PPT上的變形動圖慢慢變化時,他會跟著緊張,甚至大叫,猶如變形的不是一個冷冰冰的桿件,而是他身體的一部分。我在他這種誇張的表現下一邊笑著一邊記住了很多東西。
對比自己學校的老師...我無力吐槽。
綜上,同等學生,老師不同,結果不同。
結構力學本質是一種思維方法,解決問題的策略。而現在高校結構力學教學普遍重計算輕概念。力法和位移法只是學習結構力學的工具,對於工程實際來說鑽進繁雜的計算意義不大,但現在高校結構力學教學普遍重計算輕概念,只是根本所在。
作為一個普通大學的工科生,我就我身邊的情況答一發。
我們老師講課偏重於對解題的規律的教授(例如位移法里的順時針轉角引起順時針彎矩),往往忽略掉對基本原理或概念的深化,導致可能學生只會運用所謂的力學知識來解講過的題,然而著這種力學知識更多的是基本原理或概念的一種應用,一種組合表現,暫且不說學生能否在專業領域遇到相關的問題時不能建立相關模型分析工程問題,往往考題中出現一些考察基本概念的題就無從下手了。
當然我們學校為了保證我們這幫學渣的考試通過率,考試只會出現一些常規題及極少數的概念題...
話說回來就結構力學這門課而言,最終目的是讓工科生掌握結構方面最純粹的力學概念,例如力按剛度分配,受彎時一側受拉一側受壓等等。評價這門課的標準就是能不能達到這個效果,無論其形式。如果簡單的應試教育能做到,那麼應試教育本身是沒錯的。但是事實是應試教育的結果是只能讓部分學生達到掌握概念的程度,也說明老師的教學裡概念部分的訓練還是不夠多,最理想的結果還是學生能解釋每一個細節。
而題主說到的在橋樑工程中應用力學概念的問題,我想有一部分是因為結構力學老師的概念教育的確沒到位,而另一部分則是專業課老師的責任,因為往往專業課老師需要在力學教育和專業課教育之間做好銜接工作,可能學生的力學概念很清晰,但就是對對應結構不了解,力學和結構模型的介面沒能搭接起來。額...貌似題主老師問的是荷載影響線的問題的確是是個很明顯的力學模型,和專業課老師沒啥關係...
Ps: 概念清晰的同學們也別再在結構力學題海中搏殺了吧,咱們學力學也是為了更好學專業課;沒學好的同學也別灰心,以後在工程實踐中用到了再回頭看吧。
結構力學的教育,覺得缺老師,缺那種能把問題講的通俗易懂的老師。
國內結構力學的教材真心不少,也都很不錯。如果你是那種領悟能力一般的人,但沒有人領入門的話,那些書實在看不下去(大二和大三之間的那個暑假,圖書館借了龍馭球的教材,一個暑假都沒看幾頁)。大三上結構力學的課,比較幸運, 教我們的老師比較有經驗(我校考研結構力學出題人),講的很不錯,就是那種通俗易懂,上課的時候基本把我們的一些概念建立起來了,至少看到題不再怕了。考研得時候,買了於玲玲的考研輔導書,確實很不錯,易懂且總結比較全,學的也比較愉快,這些應該歸因於大三結構力學老師給打下了好的底子。
十多年前學校里就有老師開始提出結構力學的教學重點應該是在概念分析,有限元計算的事情讓計算機做起來又快又好,所以上課教會結構分析就夠用一輩子了,然後在本科普及ANSYS的使用,SAP2000和ABQUES可以之後有需要再學。當時只是個新思維,提出並支持這一想法的教授也不過力學系三五個,教學實踐也僅限於自己首先的研究生,後來聽說地下工程系那邊也在朝這方向改,地下結構設計原理改成了地下結構ANSYS設計。畢業十多年了,不知道這個新的思路推廣開沒有,啥時候找個留校的同學八卦一下……
至於題主的情況,有點難以置信,結材理水土五大力學裡面結構力學難度倒數第二,學成這個樣子,學校和專業都不錯的情況下,是不是該在自己身上找點原因?
每個土木學校都一樣,結力掛一半。我感覺我們學校是沒有問題的。可能是工科生總喜歡把計算看得很重。
我們老師名言: 結構力學沒有新東西。
確實是這樣。我開始學習結構力學的認為計算是重點。其實不全是,結構力學學完後能定性感知結構才算成功。教學就想素描的基本功,打好底子才能對物體有感覺。上來就教感覺那是空中樓閣。
計算過了以後,推薦看《概念結構力學》一書。算的這些東西都交給軟體,但是軟體算就像一個黑箱,能不能解釋計算出的結果才是本事。
就一句話,那些告訴你大學裡學的東西以後沒用的都是騙你的。
工作十多年的結構設計狗來答一發。
我覺得我在大學學的那些力學知識不足以解決我現在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這些年我還一直在讀書,不斷複習材料力學和結構力學知識。
大學學的太淺顯,學時太少,跟實際工程也沒啥聯繫,理解不深刻,學完過不了多久就全忘了。
首先,我不得不說,如果是考到了98分還不知道影響線的概念和均布荷載簡支梁彎矩圖的畫,只能說學校的考試太水或是要求太低了。記得當時我結力的第一節課老師就叫人起來畫了簡支梁的剪力圖和彎矩圖,為了檢驗材力的學習成果。至於對於結力的學法問題,我覺得是很容易陷入誤區。在設計院的工作中,其實大部分的結構計算都由計算機代替,所以個人以為以能手解多次超靜定問題作為衡量結力的水平是意義不大的,在設計工作中結力體現價值的地方在於計算機算出來的結果你是否可以能用力學原理來校核。這兒就需要你對基本的概念有著相當高的把握以及常見結構的力學特點的工程經驗。在大學中,我認為結力老師分兩種,一種是搞力學的,一種是搞工程的。搞工程的人更注重對工程中實際結構的強調,而弱化計算。我的學校結力的考試都是很基本的內容,但是著重考察概念和實際,大大簡化了計算的成分。這種考試是你沒法靠突擊來得分的,因為你只機械地記住了方法用不上,考試問得原理更多一點,反而你理解透了,計算是沒有太大的難度的。總之,1、題主所說的概念不清晰是不應該的2、注重工程實際分析能力比純粹的為了做題而造的超靜定有意義的多
換做以前,我也會和題主有同樣的想法,感慨教育制度,感慨上了大學還是填鴨式的教育,還不明白為了什麼而學。現在在國外待了幾年,由於做助教的原因,也接觸了美國的本科生教育(化學專業),說實話,就單純從教學質量來講,更確切一點,從考試分數反饋的情況來看,還不如國內的985,甚至211. 很簡單的試卷,按60分的及格標準,100多人的課,半數不及格,最後老師得curve分數(降低平均分之類的手段)來保證大部分人不掛科。由於助教,也負責他們的答疑,很多時候給我的感覺就是題主描述里的感覺(很簡單的問題,怎麼會不知道)。我所在的學校雖算不上頂尖名校,但也算叫得上名字,是中上水平,化學專業本科生教育看到的也就是這樣,多吐槽一句,研究生教育也沒想像中的那麼好,雖然專業排名在全美也還行。
所以我就想,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大家都說國內的教育制度不好,落後,培養不出人才。可是,就我所見,美國的課程教育也就是這個樣子呀(至少在我所在學校這個水平)。後來我慢慢覺得,大學教育,或者研究生教育,其實並不是要讓每一個學生都在自己專業領域有所建樹。99.9%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最後都和其他人一樣沒有什麼區別。換句話說,大學教育並不指望將每一個人培養成今後該領域(強調該領域)的專業人才。大學教育更像是賭那0.1%人,只要他們在自己的領域成功了,就OK。如果說我的這種理解是正確的,那麼國內和美國大學的區別就在於,美國大學更為寬容,並不以分數好,學得好為導向,因為他們知道大部分學生都是99.9%,他們今後從事的工作不一定要和大學學的相關,他們沒必要在自己所學這個領域獲得成功。他們的成功可能來自於其他。而作為大學就應該儘可能為他們提供這種其他。所以學生的發展就更自由。而國內的大學,似乎還和高中一樣,你學這個專業,專業怎麼能不學好呢?怎麼能不及格?像題主說的「影響線」怎麼能不知道呢?拓展到今後幾十年的人生髮展來講,如果他們不以這個為畢生的事業,這些真的重要嗎?那0.1%的人,想在這個領域取得成功的人,他們知道就夠了。並不是每個人都要在自己專業上怎樣怎樣。
大學,甚至研究生階段,不過是一段經歷。這段經歷的特殊在於,它讓你有好幾年的時間來思考,來發現,來摸索未來自己要走的路。僅此而已,與專業課學的好還是不好沒有關係。
&<貌似跑題跑的很遠,不夠還是留下答案,不善言辭,可能也並非完全表達心中所想,還請見諒&>
在我的學校,如果老師問這種問題有人答不出來,絕對會被老師罵的狗血噴頭,連你媽都不認識你。而且在課程內容中,老師刻意加入了許多定性分析的內容,雖然對本科生來說非常的晦澀難懂,但是這對於結構力學以及後續的學習非常有幫助。
我覺得可能是答主學校結構力學課程的設計出了問題。
東北某985土木大三在讀
哎喲,這個我要答。
某理工力學專業。結構力學8周,每周4*45min,教學用書經典綠皮龍馭球書,挑幾章上,動力學部分不講。說實話,簡支梁均布荷載跨中彎矩是多少,我一下還真反應不過來是多少,現在讓我判斷一個結構是否是瞬變結構我真的回答不上來,用位移法解題想都不要想,不會。大四上才有鋼筋混凝土,選修。老師教的水,學生學的也水。客觀因素是我們上結構力學的那個學期課程壓力非常大,數學物理方程,振動力學,材料力學和若干其他課程(沒有看錯,材料力學和結構力學在一個學期上)。8~16周的課,考試前夕才上完所有內容,平時上課老師拚命趕進度,恨不得一下子把我們塞成大胖子。當然最後考試也水。
有的時候特別羨慕像北大數院,不僅牛人多,而且他們對自己的院系專業定位非常清晰,就是要培養學術型人才,所有課程和教學設置與目標貼合得非常接近,當然這樣的設置也被飽受爭議,但在我看來,至少他們的目標是清晰的。
在力學系呆了3年,我一直不明白我們學校的力學專業到底是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才。系裡有實驗班,單獨的培養計劃,每個人都有副教授以上職稱的導師。就我觀察,我認為實驗班多數人無心學習和科研,給的資源白白浪費(有資源不利用,普班沒機會用等同於浪費)。剛開始當然會嫉妒不甘,後來也就那樣,看開了。扯遠了。
別管學校怎麼怎麼樣,老師教得怎麼怎麼樣,課程怎麼怎麼樣,想學就自己多學。如果不想走那條路,就多把時間花在自己想走的路上。當然,你要走完你必須要走的路,才能去走你想走的路,掛科重修延畢總是不好的。瀉藥,知乎首答,先寫一點,晚點接著更。
先說結論,結構力學需要改革,結構力學應當是一門注重工程概念而不是工程計算的課,因為實際工程中沒有人會用它去做計算。此外結構力學的學時也太長了,一般高校都會安排兩個學期去教授這門課。
先說第一點,從商用軟體角度看,土木行業發展到現在,對於彈性計算已經十分成熟,我們不自覺使用的計算軟體,說的低端一點的有YJK,PKPM;中等一點自由度高一點的如SAP2000等,再高端一點如ABAQUS等等吧,這些軟體對於彈性計算而言完全不是按傳統結構力學那一套,最多有點聯繫的叫矩陣位移法,因為從本質上來講,這些軟體是基於有限元方法編寫的。
再說第二點,就結構力學的教學目的而言,如果說教授學生結構力學是為了培養結構概念,學會內力位移等的計算方法,那麼結構力學大可不必講授那麼久,因為現在的大學生就我觀察是相當聰明的。而且我們的課程邏輯是不是得考量一下,因為結構力學究其本身內容很淺,線彈性框架下做計算本身就很容易,何必費時費力把課講的那麼複雜,過多複雜的講述反而使學生不明就裡,暈暈乎乎,只覺這玩意是個啥嘛,數學不像數學,物理不像物理,明明是個積分為啥做個圖乘,有啥意思嘛。
第三點,從結構力學的教學內容來看,我們再從內容上雖然一味的教授傳統結構力學的內容從方向上沒太大錯誤,但是這帶來最大的問題是我們作為土木學生感受不到真實的計算過程,我們不理解真實的求解怎麼實現的,我們很多學生會覺得我們土木為什麼這麼low,難道我們要圖乘算位移,這豈不是蠢得要命。我們不能忽視在簡化計算上的努力如彎矩分配法等,但是我們更不能忽視這幾十年來在計算手段上的進步,正是計算手段的進步我們才可以如此輕鬆的完成複雜結構的求解,當然這僅僅指線彈性框架下的計算,彈塑性計算現在還存在一定的問題。那麼既然計算手段更新了,結構求解問題不再依賴傳統結構力學那一套,我們去學他還有什麼意義,我想是培養結構概念吧,做做構件分析等等吧。那麼換句換說,我們的大學課程設定裡面是不是需要把現代計算手段加進來,我們需要讓我們的學生知道結構求解到底是怎麼實現的。這一點是需要添加到現有課程體系的。
說句題外話,也是政治不正確的話,就我的求學經歷來講,一開始我覺得土木工程對數學要求不高,我們的計算都是經驗的,拍腦袋的,可能就是結構力學還有點理論。可是當我讀研的時候,我重新從計算的角度看以前學的東西,我發現土木工程需要的理論基礎絕對不低,那麼這些東西是不是需要我們在課程中添加呢。一味教規範公式是實用主義的做法,土木工程有了這麼些年的積累,如果老師能夠將這些年針對具體問題的處理方式的演化過程講一下,我覺得作為一個土木人當看到自己學的東西這麼有底蘊的時候肯定也會自豪。當然,這僅是個人所想,很多時候我也在想,國內的結構工程教育是不是太功利了,太實用主義了,明明是那麼優雅的理論最後變成了講授一堆規範公式,明明是意氣風發的少年,卻必須面對一堆莫名其妙的公式發獃,我不是帥鍋給老師,我只是在想,我們有沒有可能把結構工程的課上的更有理論性一點,更有趣一點。
好了,如果政治不正確請輕噴。
那是你沒有遇到我們的結構力學老師,他絕對會讓結力成為你大學最難忘的一門課。
就說13級吧,全年級120多人,只過了40個左右,其中還有一半60師生情的……
14狗正在回家路上,剛考完結力,然而我已經把課本複習資料放在行李箱里了!並定好了會來補考的車票!!
我做了一整本考研題還有課後題還有去年前年卷,然而六道大題還是一半多不會啊!老師說了我就是教你加減法然後考你微積分啊!!!就是說了我講過的還考你幹嘛啊!!!!
好了,穩定一下心情,還要過年呢,上火車了——
其他學校我不知道,本人當初讀本科的時候,因為大三、大四的專業課是由學院開設,監考力度都不大,所以有很多作弊現象。但是結構力學再怎麼作弊,全年級掛科率也基本保持在40%以上,80分以上者屈指可數,可想而知拿到97分的考試題有多麼的水。
河海力學狗前來怒答一下 高鐵手機碼字 毫無條理 想到哪兒寫到哪兒
結構力學教學絕對是有問題 有問題 有問題的
其實不僅僅是結構力學一門課而已 只是這門課屬於基礎和應用並重的學科 比較容易顯現出問題 作為力學狗表示工程力學相關專業課都是屬於極其難學和極其容易考試過關的 所謂難學是說其原理晦澀 需要極強的數學功底(微積分 矩陣論 概率分析) 極強的邏輯性(分分鐘寫個小程序都不用debug ) 所謂容易考試過關 題型基本定死 只要死記硬背就能過(是的 文科生們是不是覺得很意外) 不是不想考一些有難度的 而是略有難度的問題都不是靠計算器和紙就能在兩小時內解決的 學校還要考慮通過率 老師還要考慮學生滿意度 這種類型的題目基本上都不會出
好,現在回到最初的問題,教學方式有問題,確實。可是教學方式有問題的原因就很多樣化了,就本人來舉個栗子 反面教材 反面教材 反面教材 高等數學上下 矩陣論 概率分析 計算方法 悉數掛科 但是這些並不影響我在專業課上取得平均八十五以上的分數 人生巔峰的工程振動力學考了九十多分 但是還未畢業已然忘光 力學基礎薄弱到自己都不忍直視 但是畢業去了社會上一看 唬人不需要做推導 隨口說一個名詞 足以讓業主戰戰兢兢
對了 還是沒說到正題上 題主說教學方式有問題 可是這樣的問題是目前沒有辦法的解決的 比如我掛了所有的數學之後按道理是根本沒有辦法真正「理解」力學原理的 可是依然可以考試通過 最關鍵的一點就是 我們對教學的考核標準太低太單一 只用考試成績 還有可笑的「平時成績」 學習態度似乎比能力更為重要
解決方法呢?增大考試難度?必須基礎學科通過才允許學習上部課程?一幫熱血青年被打擊了積極性之後會怎樣?醞釀出什麼不合理的群體性行為怎麼辦?老師的教育成果考核怎麼辦?學校各大行政機構運轉都會受到牽連。
那不解決么?至少目前在學校里沒辦法解決。畢業之後,面臨著自己對知識缺乏的恐懼自然會有極大的動力去學習那些被自己看作「混學分,沒有用」的東西。看到別人隨手matlab 你也會羨慕,看到別人為了某個構件分析爭得頭破血流自己內心咆哮著都是些什麼鬼的時候,你也會惶恐,到時候,就什麼都會了。
恐懼,才是最好的老師。題主已經學會了恐懼,可喜可賀。
以上。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