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 Apple 總會針對陸港台地區登出特色各異的中文廣告文案?

經常看到有人會比較三個版本文案的差異,分出高低優劣。那 Apple 這樣做的原因僅僅是因為各地語言習慣和遣詞造句風格不同嗎?除此以外還有哪些考慮?這樣做的好處是什麼?負責文案的是 Apple 自己的市場部門還是廣告代理 agency?這種做法在廣告業常見嗎?還有哪些例子?(以下附帶同一文案的三個版本,分別對應陸港台:簡單,從來都不簡單...)


說到「語言習慣和遣詞造句風格」的差異性,這個話題和概念太大。就語言的「語音語調特質和差異」這一點而言,我們就能簡單理解並解釋為什麼同樣一個意思要在不同地區換個表達。
先來看普通話(Mandarin)對比粵語(Cantonese)。我小時候有香港四大天王,其中,張學友先生的歌被很多人模仿和傳唱,一首經典歌曲《每天愛你多一些》成為各種卡拉OK的必選歌曲,有不少人捏著喉嚨學港腔,該歌曲副歌部分(即高潮部分)被這樣模仿:「衣沒過呀汀沒呀汀zie醉zie, 斌aio你do sie再do sie資mun sie, wo發過我醉aio與內斌sie oh、 oh~, 衣後明汀底森夜...",我們還原粵語歌詞是「而每過一天每一天這醉者, 便愛你多些再多些至滿瀉, 我發覺我最愛與你編寫, 以後明天的深夜..."這樣的內容如果按照」國語「歌詞唱出來會有兩個問題:
1.部分詞語和表達不容易被理解,什麼叫」醉者「,什麼叫」滿瀉「,什麼是」編寫「......就像我多年前問人家,被人罵」仆該(撲街)」是何意思,引的粵港朋友撓頭和發笑。
2.即便硬翻唱出來,發聲和吐字習慣會使得整句的情感表達失色不少,畢竟語言是立體的,同樣的意思,用不同的聲調錶示,會得到不同的語意效果,用普通話字正腔圓的說「我好中意你」是比較奇怪的,且略顯「得瑟」的,不如說「我(很)喜歡你」來的明白。
正是如此,我們聽到了《每天愛你多一些》的國語版本,副歌部分內容是:「 我的愛一天比一天更熱烈, 要給你多些再多些不停歇讓你的生命只有甜和美oh、 oh~, 遺忘該怎麼流淚...",這樣就能讓普通話民眾理解啦。當然,很多追求歌曲原汁原味的麥霸,依然會複製歌曲粵語唱法,其實,也正是有這樣的娛樂,讓粵語在內地很早就有了普及(好像說遠了...)。附懷舊經典卡拉OK老圖一張。


再來說說普通話比對台灣話(這裡先不較真兒閩南語和客家話,就說台普-台灣通話)。我們早已通過電視、電影等各種媒體對台普和標普有了太多了解和對比,那句」你造嗎..."的經典台詞已廣為傳頌。真要看標普和台普,用詞偏差的確存在(網上有太多的名詞短語對比,我此處不贅述)。關鍵是,在這樣的措辭差別下,嗲嗲的台腔,讓很多人覺得多了份「文藝」氣息(有時候也過於娘氣,哈),你能想像嗎?一個妹紙聽到男友說」我要騎著單車,帶你去外婆家「,這是一種質樸、懷舊的文藝場景,可你非要把它變成」我要騎著自行車帶你去姥姥家「的衚衕煎餅果子場景,我也不攔著你。男神騎著「單車」,千斤頂「跨」著自行車。

抱歉,調侃的嚴重了些。其實,就像大陸地區的南北語言差異也很明顯一樣,中文語意在歷史發展中融合了多民族文化,造成了地區性的使用習慣和差異,這最終形成了華語地區的用於差別。如果非要上升到嚴謹的學術層面較真兒語態和語體,我們只能說,本來是普及大眾的廣告詞,能做到雅俗共賞最好。
最後,不得不說,無論是中英還是英中的語意過渡都絕非「譯」(易)事,中文就像正方形,英文就像圓形,兩者面積相同但無法重合。就像我個人非常不喜歡把「有其父必有其子」譯成「Like father ,like son.」,儘管它有值得考證的出處,但,我個人還是喜歡這句話的表達「An apple cannot fall far from a tree."更貼切,更傳神。
而說到蘋果產品,iphone4的那一句」change everything,again」譯成「再一次,改變一切」,總覺得不夠味兒。要簡單,要深刻,我喜歡的自譯「改變,不止一次!」。實在沒時間寫了,先回家做飯,一會兒回來看評論..
上述內容純屬文不對題的胡謅,感謝各位知友批閱。


我是一直覺得是因為這些廣告的翻譯不是由加州蘋果做的,而是各地自己翻譯的。


樓上@翟南 說的比較接近,我有個哥們在蘋果的代理商TBWA做過文案。其實TBWA常年都是招文案 FREE來做一些文案工作,而他們的主要的工作就是翻譯。但是每當有重大的新品發布,就會聚集到美國蘋果總部,一起來協商各自的翻譯。

順便說句,我那哥們上次去美國是jobs逝世,大中華區分別派出香港地區文案,台灣文案,和內地文案,一起翻譯各地區訃告,互相借鑒卻又各具地方語言特色。


因為是三家分公司啊。。apple香港的文案人員又不拿apple中國的工資。。這麼簡單的一個問題,竟然有那麼多人一本正經地扯了這麼多。。。


這和產品在不同地區做的差異化是一樣的吧。
在大陸、香港和台灣,三地的語言習慣是不一樣的。從貼出來的例子就能看到,大陸地區更多地出現了成語,句子的組成也以短句較多,讀起來輕快有節奏。而香港和台灣版本的呢,如果用當地的語言習慣閱讀,會感覺很有「港腔」或者「台腔」,換言之,就是在用他們說話的方式來寫文案。如果只是簡單的把簡體字轉換成繁體字,不僅看起來彆扭,閱讀器來也會造成困難,就好像是蹩腳的翻譯總能毀掉一本小說。
題外話,針對不同地區製作不同的文案太常見了,電影名字的翻譯就是最好的例子吧。 Saw 在大陸習慣翻譯為《電鋸驚魂》,在香港就翻譯成《恐懼斗室》。怎麼符合當地人的語言習慣,抓住當地人喜歡的 point,這就是文案的作用了吧。

非專業人士。


有人說蘋果是為了接地氣,你覺得蘋果莫名其妙的硬翻接地氣么


接地氣難道不是市場營銷的鐵則么


讓大家聽得不彆扭


兩岸三地的語言文化差異還是比較大的,從紙媒報端這些主流文字的比較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差別,有朋友說了很多,我就不再贅述了。
只說我認為比較重要且切題的一點——
Apple在兩岸三地的商業與服務是相對獨立的,從蘋果對Applestore與AppleID的管理上就可見一斑,身為蘋果用戶的網友應該都比較有體會。
我不清楚具體在涉及廣告事務方面的情況,但對兩岸三地不同的發展策略應該是對廣告主的廣告行為有很大影響的。


就像iphone6發布時的big than big。國內的宣傳是比更大還要大… 香港卻是不止於大 whf………


這個和接地氣還真沒太大關係
和跨國巨頭的模式相關。
蘋果是一家在形象推廣方面掌控非常嚴格的公司,其文案/TVC是先有英文,才有各種語言版本.
所以,你可以在全球各地看到風格統一的電視廣告,內容極少差異甚至完全相同。基本沒有完全本地化的廣告片。
視覺元素可以統一,文字/語言元素不可能統一(參照巴別塔)
而文案的翻譯是由各家本地的廣告代理商來完成的。
這個自由度的裁量上,本地分公司應該有一定的發言權。
所以造成了所謂的「特色各異」。因為不同地區有不同的代理商嘛...


全球在地化 這是跨國企業都會做的事


3地的很多方面還是有區別的


因為做過 Apple 本地化的翻譯,個人估計這是由三地各自翻譯文案,所以會顯示出差異。不是 Apple 要為各地登出不同的廣告文案,而是三地的翻譯針對同一句英文譯出了不同的版本,而他們之間在翻譯時應該沒有交流。


是否還應該考慮各不同地區的審批問題,就國內而言,廣告已經形成了一些模板,非常直白的表現形式然後末了在念一次商品名稱


因為三地有不同語言差異和文化差異


蘋果在大陸的翻譯有格式,就是把某個詞重複使用,比如再一次改變一切就重複了一,一開始6剛出來的時候廣告詞是比大更大,也是尊崇的這種格式,但是後來被人嚴重吐槽才改成了豈止於大,在台灣香港就沒有這種情況,可能蘋果覺得自己在大陸的形象比較高冷吧


舉《捉妖記》台詞的例子。 吳君如扮演的妖被貼上符咒時說的一句台詞。
普通話的是「糟糕」,粵語的是「癩野」。
我第一次看的是普通話版,並不覺得這句話有特別之處,現場觀眾也沒特別反應。
第二次看的是粵語。用粵語說出這句台詞時,現場是引起發笑。對講粵語的廣東人來說,聽到「癩野」就有一種幽默感。
我覺得為了接地氣,國內不同方言區,蘋果公司完全可以根據方言用不同的文案,營銷效果更好。可惜為了推廣普通話,出現方言文案可能性很低。


社會文化決定的~即使同一個中國,每個地區說話的方式和特色不一樣,香港和台灣就像是面對特殊文化環境的特殊現象,中國那個相對來說是比較正式和嚴謹,面向的人群是全中國人而非小部分人群


推薦閱讀:

什麼是「蘋果式中文」?

TAG:廣告文案 | TBWA Worldwide | 蘋果公司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