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邏輯思維能力?

相關問題:
如何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 「標籤」類話題


從長期來看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培養閱讀、寫作和思考習慣是正道,但問題在於見效時間太長,而且很難量化,只有極少數人能長時間堅持下去,分享一種比較取巧並能量化的練習方法,每天需要10-20分鐘的練習,只需要堅持100天之後,邏輯思維會增強不少,幫助你解決工作中的問題,立刻抓住關鍵,學會清晰表達,做出準確判斷。

從我去年年底在微信上發出這兩篇書評到現在已經超過100天了,收到過10多位一直堅持練習讀者的反饋,能明顯感覺到自身邏輯能力的加強,在遇到某些事情的時候,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抓住事情重點或反應過來,改變以前遇到問題時無法在短時間內反應過來的情況。

出處:使用A4紙筆記法100天增強邏輯思維

最近在讀《零秒思考》時,作者提供了一個非常簡單的A4紙筆記法,感覺這種方法類似於大綱類的思維導圖,簡便易用,可以幫你在幾個月內培養邏輯思維,做到零秒思考。


具體做法:


將A4紙橫放,每張紙寫一個主題,1頁寫4至6行,每行20字至30字。一張紙控制在2分鐘之內,每天寫10頁。換句說,就是每天用10-20分鐘時間手寫筆記。


作用和效果:

在做的過程中頭腦和情感會得到快速的整理,理清頭緒。

一旦堅持做3個星期到1個月時間的筆記,腦海中的語言就會層出不窮,甚至在做筆記之前,就已經想到該怎麼表達了。

1個月前還很朦朧不知道該如何敘述的事項,現在已經可以用明確的語言表達出來,想法也會不斷湧現,最後動筆的速度已經趕不上大腦的運轉速度了。


再堅持幾個月,就能做到瞬間從宏觀上看待問題,逐漸接近「零秒思考」。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有時能瞬間抓住問題的關鍵,並進行整理。


相關規則

  • 寫標題和正文時,別思考太多,想到的事,不論是什麼,先寫下來。

  • 嚴格堅持每頁1分鐘,一想到就立刻寫下來,這會讓你不拖延。

  • 別用筆記本、日記本、word,用A4紙是最快最方便的方法

  • 隨身準備好A4紙和紙板,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寫,或者把A4紙折成三折

  • 可以把寫好的筆記,4-6行的內容做為正文,繼續深入下去

  • 對於,同一個標題可以用不同的角度來寫很多頁,處理問題和視野都能擴展開來。

  • 寫了很多張之後,可以把筆記像撲克牌一樣擺弄。

  • 一旦有了新的想法就繼續補充並整理

這樣做筆記可以理清思緒,變得自信積極,心平氣和


想怎麼寫,就怎麼寫,把最原始的感受寫下來就可以了,不用想的很複雜,也不需用考慮筆記的構成、格式、遣詞造句、隨時想到隨時寫深入挖掘筆記的拓展


大多數人雖然平時總是在思考各種各樣的事情,卻總是猶豫不決,在原地兜圈子。將思考的這些事情,每頁紙寫 1 件,那麼這件事情就算大致得到了解決,所煩惱、憂慮的問題也會銳減。雖然您可能覺得,由於這件事情還留在腦海里,所以每天還是會想到、思考很多事情,但實際上可能並非如此。因為每天都要想出 10 個新的煩惱和問題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範例

標題:整理自己的夢想:

  • 1年後,自己想幹什麼?

  • 1年後,自己變成什麼樣才會感覺滿足?

  • 3年後的夢想是什麼?

  • 3年後,自己變成什麼樣才會感覺滿足?

  • 為此,今後半年內應該怎麼做?

  • 為了實現夢想,必須要學會什麼?

  • 自己的強項是什麼?

  • 關於夢想應該和誰怎麼商量?

  • 夢想對自己來說究竟是什麼?

筆記的整理

作者建議用透明的文件夾進行統一整理,按不同分類進行標記,每三個月整理一次,重讀一次。

個人建議可以直接用印象、有道筆記做為存儲方式,直接拍照就可以,加上相關的Tag,使用時搜索一下,這樣效率很高,而且可以隨時查閱。


注意做筆記時一定要手寫,別用APP或電腦。大家現在就可以找一張A4紙,用1分鐘來嘗試一下。剛開始時可能會難一點,多寫幾次,思維就會清晰不少。

出處:使用A4紙筆記法100天增強邏輯思維(2)

10天前跟大家分享A4紙筆記法,在這幾天中收到非常多的問題,統一回復一下:


問題1:1分鐘之中每頁寫4至6行,每行20字至30字。寫不完?

特意嘗試了一段時間得出的結論,這個可能是翻譯問題或者是日文的字數跟漢字無法對等。

這個條件應該改為,每頁寫4-6行,每行8-12個字。

嘗試了練習了很多次,發現絕大多數人1分鐘內寫上40個字問題不太,剛開始時,寫4行,每行10個字不難或者寫6行,每行7、8個字。有少數人1分鐘能寫到50-60個字,但字非常難看,

問題2:可以把寫好的筆記,4-6行的內容做為正文,繼續深入下去?

這個問題也有很多人問,實際上就是把這一行的內容,當成標題,再重新找一張紙寫下去。

而且同一個標題也可以反覆寫好幾次,在寫之前不一定要看以前寫的內容,可以完全憑藉印象去寫,一分鐘內寫不完就換張紙寫。


問題3:為什麼要用A4紙,其它筆記或紙不行嗎

是的,我當初也很疑惑這個問題,為什麼必須要是A4紙,是否能改用其它的紙。寫上幾天之後,把我的心得跟大家分享一下:


這個方法是針對辦公室職員,在辦公室中A4紙非常容易獲得。當然對於學生,A4紙比較難搞到,也可以考慮找其它紙做為代替。


一頁A4紙只寫一個問題,這種方法非常費紙,有些浪費。 除了正面,還可以用背面,如果對摺的話,一張紙可以寫上4次,10分鐘也行3張紙。


但用A4紙的優勢非常多,容易獲得到,順手拿張紙就可以寫,如果要是筆記,還要必須要找到筆記,翻開,有時還需要用手壓著筆記本,寫字時也需要按列,而且有大小,如果考慮這麼多的條件,1分鐘內之後寫不完多少字,但用一張空白的A4紙不一樣,先橫放,只寫4-6行,字可以寫得比較大,比較草,一行儘可能寫的多一點,這樣字就寫得比較快,拿一張紙寫完一個問題,休息一下,思考一下,然後再換一張紙,繼續寫下一個問題,寫作能收到的干擾會減到最少。


問題4:為什麼要橫放?縱放不行嗎?

作者說他嘗試很多種不同的方法,最終得出的結論是,橫放時寫作更方便,可能是我現在寫得少,還沒有感覺到橫放跟堅放的區別,字大一點,一行寫10個字左右,橫放的紙就可以一直寫下去。

在嘗試把A4紙對摺,就可以寫2張了,目前沒看到太大區別。


問題5:為什麼是1分鐘?可以放到2分鐘的嗎?

個人感覺把手機放到紙邊上,用手秒上的秒錶來計時,在寫作的同時,時間在快速減少,有一個時間限制會刺激你思考。對1分鐘會非常敏感。


如果沒有時間限制,時間很容易就沒了,3-5分鐘也還是不夠。

我經常有把紙放到面前想了好幾分鐘,也寫不出來或者寫了兩三行覺得不滿意,再重新開始。

但寫上10多天之後,也經常會超出10、20秒。但會先從重點的地方開始寫,盡量具體一點。

習慣之後,能做到一想到就能立刻寫下來,基本是第一反應。


如果實在1分鐘之內實在寫的太少,也可以放寬到2分鐘,但最好不要無限的放寬下去。


問題6:想不到什麼標題怎麼辦?

把A紙對摺,(向同一個方向)再對摺,會出現三張豎線。然後把能想到的想法都寫上,有時間就補充一下,這樣寫滿1、2頁紙,能有100、200個問題,想不出現要寫的標題,就可以從這上面找個標題開始寫。


問題7:其它

寫作時別過於在意書寫順序,想到什麼就先寫下來,筆不要停。這類方法跟意識流寫作相類似,輸入:"創意",有一篇文章叫【怎樣使用零散時間來收集創意?】可以看看。

每張紙寫完之後,可以用手機拍照存放,筆記類APP,比如有道、印象、為知之類的。
每個圖片加上一個圖片的標題就行,然後每周集中整理一次,只保留有用的,其它刪除。

問題8:例子

先寫標題,然後日期,每行前面加-

比如:

做筆記的方法 20141218

-筆記的左上角寫標題

-像這樣寫4-6行

-每頁都在1分鐘之內寫完

-用自己能看明白的字寫就可以

-書寫內容要佔每頁的一半左右,某種程度要詳細寫

補充:

有人問,可以使用筆記類APP類嗎?

回答:

不推薦,拿出手機、解鎖,打開筆記類APP或打開電腦,運行筆記類軟體都需要時間,而紙+筆基本直接就可以寫,而且寫字跟打字的感覺和體驗是不同的,寫字會印象更深、有自己的風格、觸發去考慮更多的問題

@瀟瀟深情 提到:

我覺得可以在這裡安利一下surface pro3

觸控筆頂端自帶一個按鈕,按下後可自動打開onenote筆記軟體,立刻書寫。寫完之後再按一下按鈕,筆記自動上傳到雲端並新建一個空白的筆記。方便,易於整理。


回答:


這種方法我也剛好嘗試過,我有一個surface pro3 ,而且買了type cover,但用這種方式練習時,還是覺得紙+筆寫起來比surface pro3+藍牙筆要方便很多,我寫完會拍照,然後一周清理一下。


在紙上還有一種用法,針對一個主題或不同主題寫了幾十張之後,然後把這些紙都拿出來放到會議桌或地上,重新排列組合一下順序,一個創意、PPT、提案或文章就很快成型了。

因為我最開始就是用紙+筆來練習這種方法的,所以後來用surface pro3+藍牙筆的時候總有些不太習慣,覺得沒有紙+筆方便。你可以試試用surface pro3+藍牙筆練習一周,然後再用筆+紙練習一周看看哪種效果更好,更方便。另外不是所有人都有surface pro3+藍牙筆,而且還偶爾會遇到沒電的時候,而紙+筆基本上沒有什麼成本,隨用隨取。

本答案的收藏數是點贊數的2、3倍,大家先點贊再收藏吧。

10000張紙法則:一個優秀的諮詢顧問,需要寫完10000張紙才能達到合格的標準,一天10頁,1年3000多頁,3年10000頁左右。


能你完成1萬張紙之後才會引起質變,慢慢來吧


對於邏輯思維來說,最重要的,是弄清楚學習邏輯邏輯
我們如此頻繁地聽到各色大V、學霸和CEO提到「邏輯」、「思維」、「思考能力」等詞語;我們已經或主動、或被動的形成了「邏輯思維非常重要」的觀念;然而我們又發現,即便在現代社會,大部分人的邏輯能力依然較弱

很多人想學邏輯,但他並不知道學習邏輯的邏輯。這並不是他們的錯,因為絕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學校里不教,書裡面也不寫。甚至,那些邏輯能力已經很強的人,他本身也未必知道學習邏輯的邏輯,而是靠自身的聰明才智和經驗來運轉邏輯。

這篇文章就來講一講,關於學習邏輯邏輯

首先我們需要定義一下:什麼是邏輯思維?什麼是學習邏輯邏輯

狹義的邏輯,指的是思維的規律(主要是指形式邏輯);而廣義的邏輯則可以泛指各種事物的規律。

你看,事物的規律耶!多麼高端!那我們要不要去學呢?當然要去學。可是這麼高端的東西,學起來會不會有點難呢?當然也會。

所以,為了能夠最快最好的學習邏輯,為了在學習的時候少走彎路,我們需要一些特定的方法。
這種能夠讓我們在學習邏輯的時候少走彎路的方法,就是學習邏輯的邏輯

我所建議的學習邏輯的邏輯線是:

形式邏輯——結構化思維——批判性思維

一、學習邏輯的起點,是形式邏輯;形式邏輯的起點,是知識

大部分人邏輯的混亂,就是死在了第一步。這是淘汰率最高的一步,也是最難的一步。

最狹義、最初始的邏輯,就是形式邏輯。形式邏輯大家都知道,歸納和演繹嘛!那麼我們怎麼學習形式邏輯呢?很多人的想法就是,搞一本形式邏輯的書來看一看嘛,當然要找那種最經典最好的教材。所以上網搜一搜,找大V問一問,哪本書最經典?最通俗易懂?講的最清晰?

然而對於大部分來說,這種想法就已經走歪了。在現實生活中,一個人思考問題、說話時表現出來形式邏輯不行,問題不在於他的形式邏輯本身。即是說,大部分人無法單純通過學習形式邏輯,來解決他形式邏輯上的漏洞。

下面這句話可能是本文中,最重要,最核心,也是最容易引起爭論的觀點了:

邏輯的核心是知識(和經驗)

很多人覺得,知識是一種低層次的東西,而邏輯思維的是高層次的東西。如果一個老師現在還敢說,學生到學校來是為了學習知識,那麼教育評論家就會笑話這位老師跟不上現代教育的理念,沒有意識到思維才是重要的,思維才是課堂的核心。

我們也一樣,我們很多人在知乎上看到了大v邏輯清晰的答案,為自己的思維能力薄弱而痛心疾首,心想思維能力太重要了,於是轉身就去買了一本《邏輯學》——過不了兩個星期他就會自然發現:這並沒什麼鳥用。

受過高中教育的人都能夠回想起來,其實最基本的邏輯學在高中數學當中就已經包括了。從初中開始學的平面幾何,高一學的集合與命題,高二學的數列和不等式,初中高中都學過的初等概率論等,形式邏輯最基本、最重要的內容——歸納和演繹——基本上都已經包括進去了。

問題在於,這些所學的內容在我們平時生活的實際應用中根本沒有體現出來。我們批判富人無良的時候,根本沒想到要進行概率測算;我們指責別人道德動機的時候,也不會想到進行演繹分析;一個高中生的數學考了148分,他也可以高呼「抵制日貨」來表達自己的愛國。

所以問題變成了,為什麼我們所學的邏輯學根本用不出來?

有時候我們會把這個問題帶偏,去思考,諸如知行無法合一,讀書讀死了這類的問題。然而大部分情況下,真實的原因可能與我們直覺完全相反:我們的邏輯差恰恰是因為我們缺乏知識

一位數學148分的高中男生認為,如果他去砸爛了一台日系汽車,這樣中國人就不敢再買日系汽車了,而是轉而支持國產汽車,如此就達到了愛國的目的。這並不是因為他的腦子笨,邏輯混亂,而是因為:

  • 他不知道很多日系汽車是在中國代工生產的,也有些是中日合資的,可以促進中國經濟
  • 他不知道國產的汽車核心技術並沒有那麼好,人們不買日系的話,有可能轉去買德系;
  • 他不知道經濟的全球化已經到達了什麼程度,全面的抵制日貨不僅不可能,還會給中國經濟帶來損傷;
  • ……

你看,思維混亂只是表象,核心僅僅是:他缺乏知識。

再來看一個案例。

假設政府發布政策,要大幅降低存貸款利率,一位學習金融的學生,有可能就此把全部的金額都投入股市。因為根據他掌握的貨幣金融理論知識和形式邏輯,降低利率必然導致資金泛濫,股市因此會漲。然而他極有可能將會遭受虧損,因為他缺乏下面的知識和經驗:

  • 利好被提前消化,一對現就變成了利空——缺乏投資實戰經驗;
  • 資金利率下降導致外匯抽離,股市有可能反而下跌——缺乏外匯相關知識;
  • 雖然降低利率,但是企業稅負持續增加,導致實體經濟衰退,進而股市下跌——缺乏財政知識和經驗
  • ……

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其實很多所謂的邏輯混亂,本質上都是知識的不具全

談論思維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它需要你有相當的本錢——充足的知識。核心知識的積累是非常緩慢、無法取巧的,而思維技巧的練習是相對簡單快速的。很多人認為知識是點,而思維是線,有了線以後,點自然就增長出來。而我的觀點剛好相反,我說,這條線是一個虛妄的東西,如果沒有相應的點,他就永遠不可能真實存在。

我很喜歡當代思維大師德博諾說過的一句話:如果知識是充足的,那麼思維就不必要了;如果常規思維充足,那麼創造性思維就不必要了

也可以說,我們之所以需要思維,只是對知識匱乏的一種無奈的補充。

知識和經驗是形式邏輯的起點,缺乏相應領域的專業知識,就無法在相應領域進行邏輯思考。知識不足的高中生看了兩個月的形式邏輯教材並沒有什麼收穫;而勤學苦讀多年的研究生看了一星期的邏輯教材,就基本學會了其中精髓,並無太大難度。

在強調了知識的重要後,再補充一句,你也可以在學習任何知識的時候,將形式邏輯中的演繹和歸納帶進去練習。

比如學習金融投資時可以演繹一下:新政策降低利率,能夠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嗎?——降低融資成本能夠降低總成本嗎?——降低總成本能夠提升利潤嗎?——提升利潤的幅度足夠引起資金關注它的股票?……
又或者在學習心理學是歸納一下: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在談人的動機;成就目標理論也在談人的動機;效能理論還是在談動機——那麼歸納一下,他們有那些共通點呢?……

與知識融合在一起的邏輯,才是最強大、最有用的邏輯。

二、從形式邏輯到結構化思維

結構化思維是指,從整體開始思考到局部,是一種脈絡清晰、層級分明的思考方式。

如果用圖形來表示,知識是一個個的點,形式邏輯是一條線段,等你掌握了形式邏輯後,就意味著你有了最基本的畫線能力。而結構化思維,則是線條的組合。

結構化思維,比形式邏輯高了小半級,它是建立在形式邏輯上的。形式邏輯的學習往往需要花費很大的苦工,而結構化思維的學習者相對簡單。

從上圖中你可以看到,結構化思維常常類似一個樹形思維結構,下面舉一個典型的例子來說明什麼是結構化思維。

比如公司營銷部門開會討論如何維護高端客戶,計劃在中秋節之前進行禮品贈送。一個客戶甲經理提出,對於客戶A,應該送一台蘋果電腦,而不是一部普通的華為手機。其他客戶經理則表示不同意:
「這樣也太浪費了吧」
「一台蘋果電腦好貴啊」
「感覺這種程度太過了反而不合適吧」
客戶經理甲則反駁說:「雖然成本很高,但是要考慮到客戶A能夠給我們帶來的未來利益啊!只要他繼續消費超過10萬元,禮品的成本就收回來了,按他的消費習慣應該沒問題的。」
其他客戶經理則繼續發難:
「他消費是因為我們的產品本身質量好,你不送他蘋果電腦他也要買啊!」
「就是啊,你送一台華為手機也能起到維護關係的作用,他一樣要繼續購買的啊!」
「唉,人心不可測啊,說不定你送了一台蘋果電腦他還是要離開呢?」
「我的客戶也要維護啊,為什麼只送了一張電影票?」
……

整個會場亂成一鍋粥,營銷會議根本開不下去,兩小時過去了毫無進展——這就是一群普通人陷入了具體的細節問題糾纏不清。
讓我們假設營銷部門的總經理是一個聰明人,那麼他就會停止爭論,進行一個結構化、系統化的梳理:「現在讓我們停止細節爭論,看一看這次營銷計劃的總部署。

1 本次禮品贈送的目的
本次禮品贈送的目的是維護客戶關係,讓客戶在對我們的產品硬需求之外,建立起更強的親近感。

2 本次禮品贈送的原則
1)重要度排序
越是重要的客戶,我們允許的禮品金額越大。重要度的排序包括三個方面:客戶資產實力、客戶往期購買金額、客戶往期帶來的轉介紹客戶。將此三個方面綜合評價,我們要有一個清晰的重要度排序。
下面,請李經理把我們所有客戶的相關資料表格列印出來,人手發一份。
2)符合客戶特性
理論上,越貴的禮品客戶就越喜歡,但是也有部分客戶有特殊的喜好,可能跟價格沒有關係,比如,王經理有個大客戶特別喜歡喝茶,張經理有個客戶愛看音樂會的。諸如此類的特性喜好,請每位客戶經理在自己禮品申請單上標註出來。
3)總金額限制
本期活動的預算是10萬以內,不得超出。如果總金額超出,則優先考慮重要客戶的需求,其他需求適當壓縮。

3 本次活動人員安排
所有客戶經理負責自己的特有客戶維護,無歸屬的自然增長客戶,平攤到每個客戶經理身上,目前測算大致每個客戶經理分到5-6名自然客戶。
李經理把相應名單發送到各位客戶經理手上.

4 時間安排
理論上所有禮品在中秋節之前發送完畢,但不要提前超過一個星期,否則沒法和中秋節關聯起來。如果有客戶在外地的,可以延遲到節後一周內。
最後,請所有客戶經理依照上述原則,填寫《客戶禮品申請表》,中午前提交給我審批。」

所有的糾纏停止,條理清晰各自辦事,20分鐘搞定。

上面案例中的營銷部總經理的思維,就是一個典型的結構化思維。當他的手下紛紛陷入細節中糾纏的時候,他跳脫出來,從大框架上去思考,從整個營銷系統的角度去平衡。

細說開,結構化可以拆解成兩個要素:

一是分類:整個營銷部署,分成了四大類:目的、原則、人員、時間。

二是層級:上面四大類是第一級,其中原則下分3類是第二級(重要度排序、客戶特性、總額限制),重要度排序下又分3類是第三級(資產實力、消費額度、轉介紹客戶)。

分類和層級構成了最典型的結構化
關於結構化思維,最典型的一本書是巴巴拉·明托的《金字塔原理》,裡面詳細的講述了如何將結構化思維應用於「思考、表達、演示、解決問題」四個方面。如果我的案例和簡要介紹尚不能讓你清晰的了解結構化思維的內涵,那麼你可以去看看這本書。

三、從結構化思維到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則比結構化思維又高了小半級。它是一種對於思維的思維,一種評估性、反省性的思維。顯然,它是建立在邏輯思維和結構化思維之上的。

批判性思維的具體內容我懶得細說了,市面上具體講批判性思維的書很多,比如《學會提問》《批判性思維工具》等,任意買一本就好了。

這裡我主要講一講批判性思維和普通邏輯思維的區別

這是一個困擾了我非常久的問題。在我查閱的眾多資料中,很多把它們的區別歸納為:批判性思維更加偏向於一種求真、帶著好奇心的思維方式。這種解釋我是不滿意的,我認為,除去人的心態之外,這兩種思維方式必須有一些技術上的區別

關於批判性思維和普通邏輯思維的區別,在思考了很久之後,我自己嘗試得出一些結論:

對於一個問題,可以提出很多種各自正確、而同時又相互衝突的觀點。每一條觀點都是符合邏輯的,但是他們又相互衝突的,所以在實際執行的時候會產生矛盾。

以圖形來比喻的話就是,從一個點上可以向外抽出多種不同方向的射線,這些射線每一條都是連貫的(每一個觀點都是符合邏輯的),但是它們又指向不同的方向、維度。對於這些問題的抉擇,就是建立在邏輯之上而又超越普通邏輯的。這樣的領域,就是批判性思維區別於普通邏輯的領域
比如關於金融投資,前文講到一個例子:政府決定降息,那麼我現在是否應該去買股票?

降息——資金流動性提高——促進股市上漲——我要買股票,這是一個形式邏輯思維;

然而,批判性思維還會思考:

  • 降息真的能夠提高資金流動性嗎?(對上一個形式邏輯的懷疑
  • 降息是否會導致外匯抽離,從而股市下跌?(另一個形式邏輯
  • 降息政策發布是否會利好兌現即是利空,股市下跌?(另一個非形式邏輯
  • 降息減少企業成本增加企業利潤的力量,和外匯抽離導致下跌的力量,誰更強呢?(對兩個邏輯的衝突提出疑問
  • 如果要買股票,具體要買哪一隻呢?為什麼?(對之前邏輯的細化提問
  • 當前環境下,是按照投機方式買,還是按照投資的方式買?(考慮之前邏輯的另一個維度
  • 投機方式買,如果賺錢則是收割了對收盤,這是否有違道德?(對又一個不同的維度提問
  • 在這種狀態下,是利益重要還是道德重要?(新的思考維度……

……

綜合考慮上面這些問題,就是批判性思維。

可以看到,在同一個點上——政府降息,要不要買股票——有很多個不同的邏輯。每一條都可以是正確的,但是他們面朝不同的方向,相互部分衝突或者完全衝突,甚至不知道如何描述它們之間的關係(如「降息——企業利潤增加——買股票」和「股票投機賺錢是收割對手盤,違背道德」,是什麼關係?無法界定)。

到了批判性思維的境界,很多事情已經沒有正確答案了。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能夠從邏輯思維練到批判性思維,這一生的大部分事情就已經足夠了。其他的橫向縱向擴展,還有創造性思維,系統思維等,有興趣的可以自行研究。

也歡迎參考我的其他一些關於思維的答案:

葉修:如何訓練思維的深度和縝密度?

葉修:如何提高學習能力?

為什麼有些人很聰明?他們遇到問題時的思維方式與我們差別在哪呢? - 葉修的回答 - 知乎

為什麼很多書看完了之後,回到生活中,還是該怎樣就怎樣? - 葉修的回答 - 知乎

高中學習,什麼樣的應試方法是好的? - 葉修的回答 - 知乎

為什麼有很多學生在老師講課的時候什麼都懂,但是做題卻不會做? - 葉修的回答 - 知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微信公眾號:學習策略師

http://weixin.qq.com/r/dj8FHXHE8CyPrTV_92pk (二維碼自動識別)

另外新開了高中學習策略4群:488627941(入群密碼:葉修),有問題可以群里一起交流。


看了其他的答案,我覺得大家對邏輯思維似乎誤解頗多。

首先要說的是看太多的」我來教你如何思考「的書沒有用。邏輯思維說白了是一個技術,和打遊戲,把妹,打拳擊一樣,多進場練習才是關鍵。看書是系統學習知識的有效方法,但不是習得技巧的有效方法。光看書你是學不會一種思維方式的。

其次是做數學題沒有用。我不知道真正艱深的數學是怎樣,但就大多數人熟悉的高中數學題來說,練習的只是一種技巧:如何在給定的時間內尋找到一種快速解法,找到答案。邏輯思維的涵義比這個要廣。邏輯好的人做數學題會快一些,但做數學題本身並不是提高邏輯的直接方法。

第三是讀邏輯學導論沒有用,你會暈的。以下引用百度百科:「邏輯思維(Logical thinking),人們在認識過程中藉助於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能動地反映客觀現實的理性認識過程,又稱理論思維。」 這種話對你有幫助么?你學習十年牛頓物理,投籃命中率未必會比別人更高。

我在另一篇答案里已經寫了我認為邏輯的思維方式是怎樣的: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676902/answer/15826773 那麼這裡來寫寫我認為什麼練習方式最有效吧。我個人的體會是自己出一些練習題,自己做。以下舉一些我自己出的,自己做過的習題:

第一類:
1,人在哪些場合下會哭?請列舉出儘可能多的不互相重複的答案。
2,簡訊詐騙有哪些方法?請列舉出儘可能多的不互相重複的答案。

第二類:
1,不用紙筆,不查資料,估算一下中國人每天說多少句 「傻逼」 ?
2,條件同上,估算一下淘寶一年賣出多少個避孕套?

第三類:
1,我開了一家包子店,包子卻賣不出去,該怎麼辦?請給出應對各種可能的完整解決方案。
2,有一家門戶網站,流量不高,該怎麼提高流量?請給出應對各種可能的完整解決方案。

解答第一類問題,你會發現最有效的方法是先分類,然後一一列舉。哪些場合會哭?隨便舉一個分法,可以分為一個人的場合,兩個人的場合,多個人的場合。一個人的場合什麼時候會哭?掛科,失戀,喝醉,生病,etc。兩個人的場合什麼時候會哭?吵架,被罵,被感動,etc。如此類推。如果不分類,要麼列舉得很慢,要麼列舉不全,要麼列舉出重複的答案。這就是人們常說的 MECE :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 做到這一點,分類的功夫就差不多了。

要解答第二類問題,你會發現需要進行一系列的假設,最後用 A x B x (C + D) x (E + F + G) 這樣的形式來解答。中國人一年說多少句傻逼?把中國人先按年齡層分成幾段:0-15, 15-30,,30-45,45-60,60以上。假設每個年齡層3億人(隨便設一個)。0-15 大約是不會說的。60以上也不用考慮。45-60 的人每天說10次,30-45 的人每天大概說20次,15-30 每天大約 30次。那麼答案就是 3億 x 10 + 3億 x 20 + 3億 x 30 = 180億次/日。這題比較簡單。但要算的更精細有哪些辦法?可以分南方人,北方人,分城市人,農村人,受教育程度高的,受教育程度低的,分職業,等等,一步步細分,一步步估算。

解答第三類問題就是第一類和第二類的結合。包子賣不出去可能有哪些原因?這是第一類問題。原因可分成兩大類:供應和需求。供應方面,包子口味如何?質量如何?價格如何?新鮮否?需求方面,本地區有人否?這些人吃包子否?這些人習慣到包子店買包子否?等等。針對每一個子問題,如何得到一個解決方案,比如,本地區有多少人吃包子?這就回到了第二類問題。

這就是我認為最有效的練習方式。可以發現,邏輯思維不是知識,你可以任何時候,用任何素材來練習。它是一種方法,讓你可以不留縫隙的解決各類無頭緒的問題。習慣了這樣的解析方式,碰到複雜的問題你也不會慌。如果有人問你,中國明年的房地產形勢會如何?照著模式一步一步解就可以了,答案不一定會多准,但至少你有個概念。

拋磚引玉,請千萬不要給面子,用力拍,不用謝!


乾貨!乾貨!乾貨!!不講雞湯,直接說方法!

直接給建議,不一定是邏輯思維,我把想到的鍛煉大腦的方法都寫上了!

1.
辯論中站在敵對的一方

這個是李開復先生曾經給讀大學的女兒的建議,他建議女兒在大學時參加辯論隊,並且盡量的站在自己反對的一方。通過這種方法,可以鍛煉自己的發散性思維能力。

同樣的,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肯定會遇到各種討論,例如A與B在爭論一個問題,你作為旁觀者,你是贊同A的說法。但是你可以嘗試站在B的角度思考,思考B說法的正確性,還有無其他論點能支持B的說法等等。

這樣長久下去,你思考問題會越來越全面,得出的結果也會越來越多

ps」這裡必須說一點,並不是真的叫你去跟別人爭論,爭這些東西沒有意義。我的意思是你必須要思考,但是不一定要表現出來。


2.
猜人

個人來說,非常喜歡通過一些蛛絲馬跡來猜測一些東西,例如這個人的職業,性格等等

例如,像長期出門的貨車司機,一般都比較信佛,會手帶佛珠或者車上總會有一些佛教用品,而做生意的人比較講究排場和面子,看一個男生的私底下是否衛生乾淨主要是看指甲,一個動不動就炫耀自己背景的人多是自卑或者傲慢,難以相處,微信經常忘記回你的好朋友大多數都是大大咧咧的性格

這些生活中的小細節,研究起來特別有意思,通過這些研究,既能自己的邏輯推理能力更強,也能利用這些來擴展交際圈。


3.
習慣性的刨根問底

舉個例子,我很久之前在淘寶買過一個手機殼,4元,還包郵。我當時很好奇,為什麼這麼便宜。郵費最便宜也要6元,還送手機殼,這個怎麼賺?會不會是騙人的?

後來我特地下載了一套開淘寶店的秘籍,我才知道原來淘寶有」流量「一說,會根據」銷售量「」點擊量「來決定這個商品的排名順序,銷售量/點擊量越高的排名越前。

而且淘寶有個定律叫「每間淘寶店一定要有一件虧本貨」,我特地點進去該店鋪,發現除了手機殼以外,其他商品都比別的店鋪貴一些。

所以,這個價格低廉的手機殼只是店主用來引流推廣的一種方式罷了,並不存在騙人的可能

如果你習慣性的「刨根問底」,那麼你的生活中會出現各種問題:「為什麼所有的傢具城永遠都是清倉大甩賣?」「為什麼外國品牌喜歡用中國話的名字,例如寶潔,而中國品牌卻很喜歡用外國名字?」「為什麼車展需要車模,車模的意義在哪裡?」

對於這些問題,我們應該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弄清楚原理,所幸現在有互聯網,大部分的問題都可以在網路找到答案。有些疑問如果沒有答案那也沒關係,我們注重的是思考的過程,而不是結果。


4.
讀書

我認識個同鄉的作家哥哥,筆名鬼叔,《超腦》系列的作者。大家都知道,作為一名科幻類小說的作者,腦洞一定很大,並且思考跳躍性很強。所以我曾經詢問他如何才能提高邏輯思維能力,他給我的建議就是讀書,然後他也介紹了幾本書給我,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下

書名《烏合之眾》《狂熱分子》《動物莊園》《1984》,大家有興趣可以去閱讀


另外,我認為像一些偵探性的小說也可以多點閱讀。邊讀邊思考,看自己能否通過一些蛛絲馬跡而推理出真相。

當然,看書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不可能這個月讀一本書下個月就能產生什麼效果,最主要的還是要堅持,思考!


5.
做題

像邏輯思維的話其實有這種題目可以練習的,百度直接搜就行,這類題目很像小學奧數題,計算量很簡單,但是必須一環扣一環,堅持的做下去也能提高邏輯思維能力。



像這種書籍百度一搜一大堆
另外,像數獨,魔方,圍棋之類的遊戲,也建議大家可以去玩下


6.
每天五分鐘的詞語接龍

這個遊戲很能提升你的跳躍性思維,據我所知,一些設計師還會用這種方法來發明新的產品

例如我是一名玩具設計師,開始詞語接龍:杯子-子孫-孫悟空-空氣凈化器-器材-材料

那麼,當我回顧這些詞語時,我就會想,一個帶有空氣凈化功能的玩具是否可行?能否量產?能否賺錢?

雖說我們不是設計師,但是每天五分鐘的詞語接龍,長久的堅持下來的確能增強你的邏輯思維能力

結尾

我一直認為無論是邏輯思維也好,發散性思維也罷,最主要的就是需要思考,邏輯思維是需要「一步一步有關聯的思考」,而發散性思維是需要「跳躍性的思考」。所以,這篇文章總結起來就一句話:

「通過一些技巧,讓你的大腦動起來!」

如果您贊同我的觀點,希望能尊重我的知識成果,點個贊,感謝

我的公眾號是:畢業不等於失業,id:bybdysy,主要以乾貨為主,一些兼職匯總,面試筆試技巧,銀行公務員校招真題等等,大家有興趣可以關注哈


前兩天,跟朋友去踏青,坐在草地上,看到幾朵雲,我覺得雲是白的會飄的,但是我朋友始終覺得那些雲變化起來,很像我欠他的200塊錢……

思維是人對客觀事物的間接反映,是對情緒信息的處理過程。我的思維過程是將雲的一些特點進行描述,反映的是事物的客觀屬性。而我朋友的思維過程,不僅是建立在客觀實在上,也添加了自己的主觀構建,具有遷移和創新的特點。後者也更為高級,題目中所指的邏輯思維能力也應該屬於後者——不僅是事實的集合,還有對事物的推理和判斷。

其實,思維的過程就像玩樂高,可以通過不同的組合構建出不同的整體,但是思維又有可塑性,也就是將「樂高」變形後繼續拼接,能夠構建的整體更為多變和主觀。那麼清晰的思維模式具有那些特點呢?我大概說一些。

1.更為抽象化

認知了事物的現象不等於認識本質和規律。就拿開頭那朵雲舉例,雲是白色的會飄的會變的,這些都是事物的現象表徵,但是它反映的依然是雲的部分屬性,實際上雲是大氣中水汽凝結(凝華)成的水滴、過冷水滴、冰晶或者它們混合組成的漂浮在空中的可見聚合物。後者更為抽象,但是反映出來也更為接近事物的本質。它的顏色,移動,變化這些特徵都是基於最本質屬性的變化。

2.清晰的界定

清晰的邏輯思維必定有清晰的界定。而這些界定需要依靠抽象的概念。概念是思維的細胞,界定著事物的屬性,從而讓我們感知並且思考。比如我們看到「仁」這個字,因為它的概念泛化,有的人可能會想到「核仁」,也有人想到一種精神品質。如果想要有更好的思維就必須對這樣的概念屬有較強的界定感,減少他們的含糊度,這樣才能根據所得到的信息推導出正確的思維結果。

3.能夠構建整體

事物的屬性是多維度的。就像蚯蚓橫著切和豎著切會產生不同的結果,我們從橫向空間和縱向時間去思考也會得出很多的不同。但是事物的維度並不是二維的,事物之間也存在非常多的聯繫。而我們可以通過這樣的維度和聯繫去構建出一個整體。我們構建整體認知的過程中,影響的因素是非常多的,包括我們過去的經驗和知識,也受事物存在的客觀環境所影響。而清晰的思維則是能夠減少這樣的主觀影響,減少我們對事物的自我塑造,從而還原出最接近事實的整體。

講完了清晰思維的特點,我們可以根據特點去思考適合自己的辦法。在這裡,我也給出自己的一些經驗與思考。

1.足夠多的概念

我們看到一條單身狗會動和一條魚會動,但是我們沒有走動和遊動的概念,那麼我們很難去產生清晰的思維,去描述這樣的客觀事實。所以,如果想要有清晰的思維,需要認識足夠多的概念。比如,機床類別有車、磨,削,刨,鑽,銑等類別,可我們只會用加工二字去解釋,那麼就不能夠更為有效和貼切去描述客觀。這樣帶來的思維過程就有較大的模糊性。

2.嘗試多維解釋

事物的屬性是多維的,有些我們也很難窮盡。但是我們也需要一些基本的思維模式。比如,二律背反。我們高中英語考試作文的第一句一樣「every coin has two sides.」我們不應該只讓這種方法存在於考試,而是要應有於生活。事物的屬性是不完美的,帶有很強偏見的人經常不能意識到這點,所以才會陷入極端,思考出不正確的結果。

3.減少主觀偏差

我們對事物的反映不僅由事物的客觀屬性所決定的,也受我們的主觀構建所影響。我們能夠看到的事物的角度總是有限的,就像一個看上去像正方體的物品,可能背後是殘缺。但是我們的角度是不能夠看到被掩蓋的部分。如果這樣的事物還不是通過我們的直接接觸所獲得的,那麼就像盲人摸象,會有更多的主觀偏差。思維的過程對事物的認知是間接的,如果想要更為客觀的得到正確的事物反映,得到更為正確的思維結果,我們需要儘可能直接接觸我我們所需要了解的事物,儘可能多的角度去看待它。

4.足夠多的體驗

知道肌肉的鍛煉辦法能夠讓自己更快擁有肌肉,但是想要真正獲得肌肉,需要的還是去鍛煉。同樣的,思維能力的提升也需要這樣的過程,知道方法能夠讓自己提升的更快,但是不去行動,那麼所能夠得到的提升還是有限。

就像我們小時候算加減乘除都覺得有難度,但是隨著訓練的增加,我們也慢慢習慣,產生適應性,思維過程所需的反應時間也大大縮短。同樣的,我們是可以通過足夠多的閱讀和寫作等的方式,來提高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的。這樣也可以減少分析所需要的時間,提高自己的思維效率。

思維和知識如果不能進行深度加工,是很難對一個人能夠產生正面影響的,所以當自己得到方法時,應該儘可能去檢驗和實踐,那樣,才能夠讓自己提升地更多。所以,也盡多去訓練和嘗試吧。

推薦書籍:《心理學與生活》《藍海戰略》《全球通史》《馬克思的哲學》《人格心理學》《思維的進化》

有幫助也順手點個贊吧,也當對個人幾小時投入的一些鼓勵,謝謝。

如何成為一個能獨立思考的人? - 衛藍的回答

清晰的思維模式是什麼樣的?怎麼養成? - 衛藍的回答

普通人如何通過訓練大幅提高自己的決策能力? - 衛藍的回答

——————————

不到一天飯錢,卻可飽食一生的自我提升類書籍《反本能》銷售中,解答你80%的生活疑惑。點擊購買鏈接:《反本能:如何對抗你的習以為常(衛藍)》- 噹噹圖書


私人微信andylee2017,歡迎神交???

《佐藤可士和的創意思考術》是我為提升思維能力而購買的。昨天終於拿在手上卻有點質疑——當初怎麼想起來買這麼一本小書。

但讀完第一章,我就喜歡上了,具體內容如下:

佐藤可士和是日本著名的廣告人和設計大師,他最被國人耳熟能詳的恐怕是幫助優衣庫打入美國紐約時代廣場全球首家旗艦店的設計風格,並將相關元素帶入中國。

初讀本書的人,可能會認為這是一本有關創意的書籍,但從封面上的英文書名——Reaching the Solution:Kashiwa Sato"s Creative Thinking Teachniques 就該明白,這是一本講解通過提升思考力解決問題的精緻小書。

我站在知識管理的角度看,如果想培養自己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完全可以依照第一章七個方面來制定一個書單和學習計劃。

01 「前提」正確嗎?——質疑是創意的第一步。

每天睜眼醒來,我們遇到大大小小、各種各樣、千奇八怪的事需要解決。有的我們可以憑藉以往的經驗,但有的經驗未必就是正確的處理方式,我們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或者叫批判性思維。

關於這方面,看書可以解決,主要是改變自己固有的思維方式,書單如下。

1、入門:
學會提問
批判性思維工具(原書第3版)

2、中文原著經典好書
明亮的對話
說理

3、系統的國外教材專著:
大問題
邏輯學導論(第13版)
公開課《哥德爾, 埃舍爾,巴赫:一次心靈太空漫遊》(G?del, Escher, Bach: A Mental Space Odyssey)麻省理工學院高中開放式課程/完整版/RM

4、豐富的案例與練習
這本書叫什麼
好好講道理

02 傾聽——通過「問診」挖掘對方的真實想法

此章節的內容,是讓你懂得廣開言路的重要性。一個人不可能知道所有的事,一個人也不可能所有想法都是最正確或最好的。

我們的慣常思維里,充斥著「我…………」,太多關注「我」,卻忽視別人的意見或想法,只會固步自封。

除了日常生活要養成提醒自己學會傾聽的習慣外,我搜集了一摞書單來幫助自己提高情商。

溝通的藝術
心理學與生活
關鍵對話
談話的力量
高難度談話
談判力

03 煩惱時將心情寫下來——心情也需要整理

讀到本章的時候,我有非常強烈的共鳴,在過往文章中我也數次提到——

《零秒思考》
《晨間日記的奇蹟》
《印象筆記留給你的空間》

最後一本書的作者李參的公眾號上關於晨間日記和標籤管理的文章,都是值得掌握和實際應用的。

過去,我雖然也有寫寫畫畫的習慣,還貴為英國博贊認證的思維導圖管理師,但在今年春節前,並沒有每天寫晨間日記的習慣。

因為讀了上述書籍和文章,短短三個月時間的實際操作,我感覺到了自己在梳理思路和寫作上的巨大變化。所以,強烈建議花時間閱讀本文的朋友一定要去親手用起來。

不要認為人很聰明,僅憑一個幾百克重的大腦就能解決很多問題,思路是需要梳理的,把它寫下來,你才能深切感受到神奇的力量。

04 養成運用比喻手法的習慣——通過運用比喻手法了解事物本質

人為什麼要會運用比喻手法?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解釋:

一是對於別人來說,人和人的認知是有差距的,你講的事情,別人不一定懂。但是不懂,我們又不能轉身走人,有的時候你還必須讓對方懂怎麼辦?打比方(比喻)呀,這是最好的方式。

很多自媒體寫作高手其實就是干「比喻」的活兒。巧妙利用認識差異,把別人難以理解的事物,用另一個形象化的,易於大眾接受的比喻來重新詮釋。東西還是那個東西,但終於看懂的人會說:「哇,好厲害……」。

二是對自己來說,很多人喜歡一根筋走到底。多用比喻,你會發現,事物之間皆有聯繫,不是孤立的。多用比喻,就是在鍛煉自己舉一反三的能力,遇到問題就可以借鑒別的方法,略做修改後馬上拿來用。

這裡還可以套用NLP的前提假設——凡事總有三種以上解決辦法,這個方法不行,再換一個。

至於應用,就是日常生活中頭腦有這個意識,遇事有意打比方,複雜問題簡單化。

05 描繪自己的工作——視覺比語言更具傳達力

這個就不用多提了吧,越來越多的文章或書籍已經有很詳細的論述,除了把思維落在紙上外,多用簡筆畫,視覺化思維所發揮的功效大得驚人。

你不要給自己一個不用的借口是「我不會畫」,看看下面這個TED演講

視頻封面憑什麼你認為自己不會畫畫?_騰訊視頻v.qq.com視頻

數天前,我接受一個粉絲朋友的當面諮詢,他一邊陳述問題和現狀,我一邊用紙筆在一張A3白紙上記錄他的語言模式和關鍵詞,經過1個多小時的聊天,終於發現一個他從來沒有用過的方式,順利解決問題(那是一次很有意思的案例,我會專門另文詳述)。

視覺化書單借用彭小六的一張圖,嘿嘿

06 記憶的搜索引擎——在自己在意的事情貼個「標籤」

當我們思考或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們在幹什麼?辦法不是憑空想出來的,而是在大腦的記憶深處搜索過往的經驗。

有些經驗,很清晰也很正確,有些經驗卻未必清晰和正確。

此時,帶來兩種方式:

一是從記憶中直接調用經驗,現拿現用;

二是把幾個可能相關的經驗綜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新的想法來解決問題。

無論是哪種,都是在我們在我們有限的記憶深處尋找有用的資源。

這個過程容易嗎?其實不容易。前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在「911」恐怖襲擊後曾說過一句名言:

我們知道我們知道的,我們知道我們不知道的。可遺憾的是,有時候我們不知道我們知道的。

這段話的由來,是在事件發生前,美國中情局已掌握本·拉登企圖在美國本土實施恐怖襲擊的情報。

但這條情報,卻被淹沒在浩如煙海的中情局情報庫中,沒有被情報分析人員發現,從而未能阻止「911」恐怖襲擊事件。

因此,拉菲斯菲爾德才說出了那句意味深長的話:「我們不知道我們知道的。」

我曾在一次活動中,聽到對這句的另外一個重要補充:我們不知道我們不知道的

之所以舉這個例子,是想說明:我們的頭腦如果應用得當,是有許多尚未被發現的能力等待被挖掘,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提升思維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思維能力的基礎,是我們大腦深處的記憶。倒逼一步講,就是要提高記憶的檢索能力,而這份能力可經由貼「標籤」來達成。

關於「標籤」的用法,可以到知乎輸入關鍵詞「標籤」、「印象筆記」來檢索高質量的回答。

透露我的一個小秘訣:

很重要的知識,但暫時沒有系統的書來解答的話,自然只能求助網路。但網文一般比較散,不成體系。所以我會先做一個主題網文搜集工作,然後將文章標題歸類列印,看一篇做一個簡單的記錄,其效果和讀書做筆記是一樣的。

07 引人入勝的PPT演示——共鳴勝於雄辯

我沒有專門學過PPT,這項技能可能是最弱的。每次別人請我去做分享或講課,我自己有一個萬能模板,將相關內容進行替換即可。

從大學,到畢業,到工作至今三十幾歲的年齡,有好幾次想過要學PPT都最終放棄了。細想想,主要是沒有要學好PPT的緊迫感。

有的講課我甚至都不喜歡用PPT。因為自己上台後心理素質還不錯,所以講東西都比較自然,還有很多隨性發揮的東西,就更沒覺得PPT有多重要了。

但在書中,佐藤可士和把PPT演示提高到了一個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高度,我認為是非常有道理的。

這讓我想到了一個人——秋葉。

秋葉是靠PPT成名和起家的,但後來的持續「生產力」,倒真的得益於他把對製作PPT的結構化模式應用在思維問題和解決問題上。

我跟秋葉沒有見過面,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添加了他的微信,並請教了一個問題,從對話也能看出,他的思維非常縝密。

我決定奔四的年齡還是應該學習PPT。其目的,與PPT無關,與思考力有關。書單如下:

和秋葉一起學習PPT
PPT演義(第2版)
寫給大家看的設計書
演說之禪——職場必知的幻燈片秘技
喬布斯的魔力演講

同時,為能儘快上手,去網易雲課堂花點小錢報一門PPT網課還是有必要的。

總體上,《佐藤可士和的創意思考術》的第一章適用於大眾,後兩章偏向廣告人和專業設計人員。推薦使用快讀閱讀的方法,不要一頁頁、一字不落地看,否則1年過去,可能你的思維能力沒有長進,時間還給耽誤了。

另外,有興趣的,推薦閱讀《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術》和《斷舍離》,整理,先從外物開始,然後直至整理自己的內心,讓思維更加通暢。



我的回答是:寫長文。


能寫出有質量有層次有主線的長文的能力是不局限於某一個專業和學科的,每一個領域都需要。一個連 5000 字原創文章都寫不出來的人,就別談什麼思維理性了吧,那是個笑話。


寫長文的背後,是你思考的觀點和洞見,是你歸納出事物發展的規律和邏輯,是你在做事之後的反思,是你自己的社會閱歷與見識,你需要花時間去體驗,去總結,去思考,去研究,去整理。


不要以為腦子裡想了就行了,沒必要一一寫出來。其實,在腦海里存在的都是一個個的散點,像一個個散著的珠子,或許每一個珠子都很亮很精緻,但是他們毫無規律的散在地上,不但不易識別還有可能找不到。


但是寫長文就像一根線,把所有的珠子能串起來,寫的過程中,你需要注意措辭,注意前後的邏輯關係,注意各個角度的搭配……這樣的一個過程,對於提升自己的表達、思維、邏輯是非常有益的。


不論是做一次活動還是去做了一次兼職,或是讀了一本書,把自己在整個過程中的思考一點點寫下來,思考的質量也就會一點點進步,自己的深度才會增加。你也別問不知道該寫什麼怎麼辦,我們PPT圈的幾個小夥伴完成一篇PPT都能把整個製作過程洋洋洒洒總結上幾千字,從製作過程中的問題、求助、提高、技術、趣事、指點、成果等等角度來總結,完全可以開發成一堂PPT的課了,而且這樣的總結髮到微博上還能被轉個上百次結識更多的圈子。什麼叫高質量做事,這就是高質量。


其實能夠有這樣一種好的心態,我們做事才能真正有收穫,一件事情純粹做了僅僅叫經歷,一件事情做完了有自己對整個過程的思考和總結,才叫經驗。


這個世界有太多有經歷的人,一件事情做十年還是一個模式,所以他有十年的經歷;這個世界缺少的是有經驗的人,或許一樣要重複做事,但是他的感悟讓他進步,可能下一次就可以脫離原有的模式、圈子、平台、級別,所以他有十年的經驗。這就是思考帶來的威力。


反正我是這種方式的切實受益者。寫著寫著,思維角度就打開了,深度漸漸也就有了,於是在做一些事情的時候,創意、角度、細節會把握得更好。思考總結不但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態度,不斷總結是為了更好前行。


不要小看這些東西。不信你去試試,大多數人把一件事情後的總結寫下來,無非就是按照時間順序記錄的流水賬。流水賬,遲早要流走,而只有深刻的總結、思考和延伸,才會刻在腦海里。這種總結能力會要求自己了解任何一個新領域時,先構造一個整體框架,再容納各種細節。這樣你接納的碎片化信息越多,你豐富和調整你思考框架的機會越多,你整體思考的能力越強,於是經驗就足了。


但是要特別指出,不要以為寫長文的時候有個一二三就叫「邏輯」、「結構」。

借用許紀霖老師曾經在接受參訪中說過這樣一段話:

我在參加一些博士論文答辯的過程中發現,現在有些學生很愛運用「 PPT 思維」。
這在工科學科和社會科學領域,尤其常見。過去一般的論文都是論證式的,有一種內在的邏輯,來證明自己的論證是合理的,它是一個整體性的東西。但這種 PPT 式的論文,表面看起來框架結構很科學,分為「1.1、 1.2、1.3……」再分為「2.1、2.2、2.3……」好像內容很整齊。
但我把它稱為「虛假的整體性」,因為在這一點和那一點之間是沒有邏輯關係的,它只是一個平面上的鋪陳,沒有深度,為什麼要從這一點跳到那一點,也沒有任何論證的過程。這樣的論文,寫起來很容易。

這是一種非常偷懶的做法。

其實探究背後的根源,現在年輕人的知識體系越來越破碎,他們又缺乏一種把這些知識通過自己的思考貫通起來的能力,而論文又不能支離破碎,所以就用這種「虛假的整體性」來對付。


所以如果要訓練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提升結構化思考的水平,要經常安排封閉的時間段,至少半個小時,逼自己寫長文章,而不是寫碎片化微博,因為唯有這樣才能保證結構化思考能力不下降。


所以有時候我寫很長的文章,發到公眾號上或許閱讀量並不高,因為大家別說寫長文,連看長文的耐心都沒有了,但是我個人的提升卻很大。我堅信如果不刻意保持這個能力,結果就會不是你解決問題的效率下降,就是你解決問題的質量下降。所以寫長文可以逼你系統化深入思考一個大問題,讓你把前因後果看得比一般人透徹,這樣也可以讓你做長期決策時不會浪費時間走彎路。


另附:我有過一次兩個半小時的跨年演講,分享了我9個方面的認知,其中第一個版塊就是「結構化思考」,如果有興趣請移步:【老秦演講】一個PPT主義者的成長故事Ⅰ_騰訊視頻


以上。


知乎上找不到我可以移步到個人公眾號【老秦】(ID:laoqinppt)

http://weixin.qq.com/r/tnS4oNrEe4cErZ7D9yGk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我曾經受邀在TEDx上做過一次分享,有興趣可移步:工具用到極致就是神器:秦陽@TEDxYouth@Suzhou_TEDxSuzhou_騰訊視頻


來的這麼晚,我又不是大牛,估計不可能有贊同了。
但是喜歡這個問題,所以還是要說一下想法。

邏輯思維能力是一種極其重要的能力。
想要提高這種能力,有更有效的方法,卻沒有速成班。
我認為每個人的邏輯都有獨到之處,只應以成敗論英雄。
所以我的方法不包含「什麼樣的邏輯更高明」,只有「怎樣鍛煉邏輯思維能力」。這屬於「實踐出真知」的一派。
下面來說一說這種方法。

---------割-------------

在我的字典里,人的一切「從A想到B再想到世間萬物」的過程都是邏輯。
這當然是個好空泛的定義,可以自圓其說,但實際意義不大。
然而這個定義卻說出了邏輯思維的基礎:聯想。


所以鍛煉邏輯思維的第一步,就是要學會聯想。
請看一眼自己的鍵盤。
你能聯想到什麼?
想到滑鼠了嗎?想到跪鍵盤了嗎?想到上一個被你cei壞的鍵盤了嗎?想到自己是個苦逼程序員以後就要跟鍵盤過一輩子了嗎?想到你女朋友一直想要一個Hellokitty的鍵盤但是你一直沒給她買了嗎?
跟著你的意識流走下去吧,當你看到A可以想到B再想到C……你就該知道,你已經擁有了思維的全面性。

然而想得多,只是第一步。想得多,還要見得多。
所以鍛煉邏輯思維的第二步,是學會問為什麼。
還是說鍵盤。
你有沒有想過鍵盤的鍵位為什麼要想現在這樣設計?是不是最合理的設計?最上面那一排為什麼都是F幾?如果你是外接的鍵盤,你還應該發現鍵盤最右邊的數字鍵和功能鍵跟左邊的是重複的,為什麼?未來鍵盤是不是會逐漸退化,出現更方便的替代品?
所謂「讀書破外卷,下筆如有神」。每個事物的背後總有其邏輯,而你要做的就是明白它們的邏輯。從日常生活著手,自行修鍊,比讀邏輯思維的書強多了。

想得多,見得多,不代表你會使用。
所以鍛煉邏輯思維的第三步:學會想怎麼辦。
接著說鍵盤。
怎樣確認鍵盤鍵位的合理性?怎樣延長鍵盤的使用壽命?如果你是鍵盤的銷售人員,你怎樣銷售你手上的鍵盤?如果要用一個新的產品來代替鍵盤,你會怎樣設計?怎樣銷售?反過來,如果你面臨了新產品的衝擊,你又將怎樣保住自己的市場?
有了前兩步的基礎,你會發現自己越來越擅長思考「怎麼辦」。

到了這個時候,你的邏輯思維體系肯定已經在不斷的實踐當中建立起來了,所欠缺的只會是在具體事件當中的知識,而不會是使用知識的能力。


------------割-------------

總結一下:
要鍛煉邏輯思維能力,要先學會想得全面,再學習成功經驗,最後反覆進行實踐。
在此過程中得到的一切心得,都只屬於你自己。但也要知道你永遠有提高的空間,因為你不可能想得絕對全面,經驗也永遠不會完整,實踐得也總歸還是不夠。所以常常自省,常常回頭,常常去蕪存菁,才是王道。


讀過我寫的《如何讓你的思維鋒利如刀》的朋友,只看本文的前兩部分和最後一部分即可,舉例和示範部分的內容是重複的。


1.什麼是邏輯思維?

邏輯思維有兩個重要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概念清晰。

所有的經驗一旦上升到學問的高度,就踏上了永不止息的進化之路。無論是政治、軍事、經濟,還是物理學、生物學,都是如此。而人們關於事物認知能變成學問,第一個標誌就是概念化。

第二個特點是可生長。

有了基本的概念,人們就可以在概念層面對事物進行深入、清晰的思考,提出深刻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回答,構成了命題,定理、法則,等等。

例如有了質量、加速度、慣性和力這些或精緻,或粗糙的概念。牛頓可以提出深入的問題了。例如力是什麼?大家都知道的,F=ma。給出這個定義之後,其實等於什麼都沒說。F完全可以是一個幽靈,鬼怪。牛頓追問道:有沒有一種具體的力?當然有,那就是萬有引力。由此,建立了這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概念之間的關係(定律)。由此,可以推算行星運行軌道,甚至可以推算出太陽系中尚未發現的行星。由此,統一的解釋了天上的行星運動,和地上的潮汐等等現象。牛頓力學誕生了。近代自然科學誕生。

一旦這個邏輯體系誕生,300多年來它始終在發展。形成了N個具體的力學門類,例如流體力學、熱力學、統計力學、量子力學、材料力學、生物力學、爆炸力學、空氣動力學等等。

這都是其思維延展性結合現實的產物。總之一個用邏輯思維構成的知識體系,具有鮮明的可生長性。 而這正是邏輯思維的本質。

所以邏輯思維是建立在精確概念基礎上,可以通過提問不斷延展層層遞進把握事物規律的意識活動。

核心是概念,是問題,延展和遞進是思維的結果。

邏輯思維之所以重要,一方面在於它可以幫我們不斷深入的把握事物,另一方面它使得大量的信息得以壓縮。只要掌握的基本概念、定律和邏輯,可以推演至無窮。


2.提高邏輯思維的三個步驟

提高邏輯思維的辦法。

第一,明晰概念。

第二,提那些你可以回答的問題,從而引出重要的命題,也就是概念與概念之間的聯結。

例如,學習是什麼?學的本質是模仿,習的本質是反覆操練。所以學習的本質是按照模仿對象進行反覆模仿的活動。這個認知也適用於提高邏輯思維這件事兒。

所以。

第三,選取模仿對象。進行邏輯思維的模仿。

做到這三部,一個人的邏輯思維能力已經相當厲害了。


3.例子:什麼是投資?

下面,以「什麼是投資?」為例(因為這個話題比較吸引人,也比較容易遭到各種忽視),我們來看,邏輯思維是如何幫助我們回答這個問題的,並得到延展的。順便發現我們日常的理性思維中有多少巨大的漏洞。

(1)

我有一個兄弟在讀金融碩士。

我給他取的外號叫做「神燈」。出自《天方夜譚》中的故事「阿拉丁神燈」。阿拉丁通過重重困難得到的一盞油燈,這盞燈很特別,裡面可以冒出法力強大的精靈。所以,稱之為神燈。

當然給他取外號叫做「神燈」,還有許多其他原因。其中包括,他15歲上大學,比我早了兩年。

有段時間,我們聊天的時候,神燈給我推薦了巴菲特、芒格和索羅斯。

神燈當時的思維不夠敏銳。他在給我推薦這三個人的時候沒有說明白他們為什麼厲害。我知道巴菲特是股神,但是我印象中他就是一個炒股票很厲害的人。芒格,我根本不知道。索羅斯厲害之處,這位兄弟講了一點,打動了我。他說索羅斯是個哲學家。他特別推崇波普爾的著作和思想。而波普爾是我知道的,是科學哲學家。所以在這三個人之中,我對索羅斯的印象最深。

而我的思維也不夠敏銳。一通追問下來,我沒有把握住,這三個人為什麼值得金融專業的研究生給予足夠的重視,甚至是必須研究的對象。我還沒有把握住另外一點。那就是我身邊親近之人如果給我推薦的一本書,或者一個人,我是必須要花時間來了解的。因為,讀他們推薦的書和人,就是了解他們的重要方式。

(2)

很久之後,我才開始讀巴菲特、芒格和索羅斯的傳記和著作。閱讀的時候,相見恨晚。讀過之後,懊悔沒有早些研究這些人和相關的書籍。以至於我寫了一系列相關文章,甚至有段時間,言必稱巴菲特和芒格。

(3)

有一天,我和神燈又見面了。那時,他已經上過一門投資課。老師要求每個學生必須做期貨。所以他也在做期貨交易。雖然對這位任課老師不了解,但我已經判斷出,這位老師很厲害。因為,投資的學問只有在投資的實戰中才能深入。而磨礪人的思維,也只有在實戰中才能得到最好的磨礪。

於是,我跟這位兄弟繼續討論投資。

我問,「你知道投資的定義嗎?」

他說,「不知道。」

我感到驚訝,「你不知道投資的概念,卻在做投資?」

他無語。

其實投資是人生中最基本的活動。除了吃喝拉撒睡、學習等等之外,投資是人生的必須。除了在金錢獲益方面的投資之外,還包括在知識上的投資,在感情上的投資。總之,我們是用我們的時間、資金花在一個事物上,以便產生更大的價值。股票、房子、金銀,這些是最普遍的投資形式。

那麼究竟什麼是投資?卻是一個在很長很長一段時間裡,沒有人能說明白的事情。尤其是,投資和投機,近乎無法分得清楚。直到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的著作《證券分析》(普及版本名為《聰明的投資者》)出版,才有了精確的認識。

格雷厄姆說,「投資是經過分析,可以承諾本金安全並提供滿意回報的行為。不能滿足這些要求的就是投機」。

這個定義是我在《巴菲特之道》中看來的。

但是,在跟這位兄弟聊天的時候,我卻把這個定義給忘掉了。

我只是提醒他,投資的基本定義很重要,而且格雷厄姆有一個關於投資的很高明的定義。然後,相關的討論就無法繼續了。因為,沒有相關的具體內容作為支撐,思維是無法延展的。

又一次見面聊天之後,我和神燈談了其它問題。一番聊天之後,我又想起了投資的基本概念的問題。但是,那一次,我卻又忘記了格雷厄姆關於投資的定義。這又是思維不夠敏銳的表現。

(4)

回家之後,我把格雷厄姆的原始定義發給神燈。

格雷厄姆說,「投資是經過分析,可以承諾本金安全並提供滿意回報的行為。不能滿足這些要求的就是投機」。

然後補充道,「剛才我又看了一下《巴菲特之道》,又有新的啟發。實際上應該有一門學問叫做《人生投資學》。投資是人生的核心課題,深刻的影響著一個人的各個方面命運。但是對於投資相關的最基本的概念,絕大多數人都是模糊的。包括我在內。《人生投資學》,不限於金錢方面的投資。包括技能、人際關係等等,各個方面的投資。」

他說,「我也在不斷琢磨。」

我說,「例如什麼是投資?什麼是分析?什麼是安全邊際?什麼是能力圈?等等。如果沒有明確的概念,那麼深入的思維是難以展開的,持續精進將會無比困難,甚至不可能。有了這些基本概念,和實際的操作經驗。才有可能不斷形成『巴菲特投資方法12準則』這樣的東西。當然這樣的投資準則可以不斷迭代,形成版本1,2,3等等。」

他說,「這種追問是挺重要的,會讓我有一種不斷逼迫自己精進的感覺。」

我說,「在《巴菲特之道》中,我看到了巴菲特對大量概念的定義。例如什麼是偉大的企業?什麼是特許經營權企業的產品和服務?總之,「定義」這兩個字,在這本書中反覆出現。」

他說,「非常深刻,我在實踐中有時候會走形。哥你可以經常提醒我一下。定義,就是精確化。

我說,「人類的一切學問都是建立在提問和定義的基礎之上的。沒有問題,思維沒有方向。沒有定義,思維難以清晰,難以進化。任何一門學問的肇始,或者產生革命性的發展。必然是問到了新的問題,或者誕生了新的概念,(當然這個過程伴隨著發現新現象,伴隨著各種實踐)。對於個人來說也是如此。所以無論證券,股票還是期貨,無論是什麼投資對象。只要相應的投資行為是有規律可循的,不是絕對無規的投資。那麼它必然也會遵循上述原則。」

他說,「是的。」

然後就各忙各的了。

我忙的事情是這樣的。這番交流之後,我馬上反思了一下。格雷厄姆的定義,我究竟有沒有記住?我失望的發現,居然沒有!

於是,我照著電子版用筆在筆記本上把格雷厄姆的定義寫了兩遍。

「投資是經過分析,可以承諾本金安全並提供滿意回報的行為。不能滿足這些要求的就是投機」。

「投資是經過分析,可以承諾本金安全並提供滿意回報的行為。不能滿足這些要求的就是投機」。



其中第一遍居然抄寫錯了,塗改了一個字。

如果你仔細的閱讀了這篇文章,投資的定義你已經看過6遍了。

此刻閉上眼睛,想一想,你能否隻字不差的完整的回憶出這個定義?

我幾乎可以肯定的說,你做不到。

因為,我也做不到。

即便在我寫了兩遍之後,我還是不能確定我確實記住了這個定義。

然後我進行一次思維加工。我是這樣做的。我把投資的定義分成的三個要素。第一個要素是「經過分析」,分析是理性行為。第二個要素是「承諾本金安全」,不能保障本金安全的行為是可怕的。第三個要素是「提供滿意回報」,投資的目的就是獲得滿意回報,否則,行動不值得。

做了這樣的思維加工之後,我確認我已經記住了。

(5)

再次跟神燈見面的時候。

神燈跟我說,他最近在讀宮本武藏的書。然後表示,他的思維還是不能達到設想的清晰程度。

我跟他讀了一會宮本武藏,然後又回到了投資的話題上。

我說,「我打賭,你仍然不記得投資的定義。」

神燈用力的想了半天,發現,確實沒記住。

神燈說,「我感覺格雷厄姆的定義很平常。而且似乎不太合理。」

我說,「請問他的定義為什麼不合理?」

神燈答不上來。

我問,「假設格雷厄姆的投資定義不合理,或者不是最好的。那麼你說一個更好的定義。」

神燈說,「...期貨...訂價...活動....」

我說,「你這個定義肯定不如格雷厄姆。因為格雷厄姆的定義適合一切投資活動。比如知識投資,感情投資,等等。而你的定義已經限定在了經濟方面的投資,而且限定在了經濟方面的期貨投資了。僅憑這一條,格雷厄姆的投資定義就比你的高明。」

神燈,沉默,若有所思,然後連稱有道理。

我說,「格雷厄姆的定義不是可以輕易推翻的。要知道格雷厄姆是什麼人。他是一個學者。僅僅是語言就掌握了好幾門。他擅長數學,擅長金融。在哥倫比亞大學。他可以隨便選擇給語言系、數學系和金融繫上課。更重要的是他是實戰家。而且是經歷過兩次財務危機的實戰家。第一次是年少時,家庭財務破產。第二次,他已經在華爾街賺了大錢,卻因為經濟危機瀕臨破產。這兩次慘痛的教訓給這位學者和實戰家造成的衝擊是難以想像的。是教訓加上學者的思維才讓他錘鍊出這樣一個概念。這不是輕易能夠推翻的。更別提巴菲特等等投資大家對他的崇拜了。」

神燈表示有道理。

我繼續,「我們可以,而且必須不迷信任何人的說法。但是如果我們對一個東西表示不贊同的時候,需要三個必要條件,否則就是輕率的。第一,我們得知道我們不贊同的東西究竟是什麼。如果我們甚至不能準確的說出格雷厄姆的原始定義,就對其表示不贊同。那麼這種不贊同已經變得毫無力量了。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第二,我們能夠明確的說出不贊同的理由。僅憑感覺是不夠的。因為,感覺常常是迷惑人的,是歪曲的。第三,我們能夠提出更好的說法。如果這三點做不到,那麼只能說明人家比我們高明。我們首先要把人家的東西學過來。」

神燈,表示贊同。

我繼續,「圓的定義是什麼?」

神燈說了好幾個定義,都被我否掉了。最後一個說法是,「線段圍繞固定端點旋轉,另外一個端點划過的軌跡。」

我問,「如果線段在三維空間中旋轉呢?另一端的軌跡可以有無窮種花樣。」

神燈立即補充道,「在平面上旋轉。」

這個定義是圓的一種標準定義。線段端點的軌跡讓人聯想起一種操作,釘在紙板的圖釘上系著一條繩子,繩子的另外一頭系著鉛筆,然後就可以輕鬆的用這支鉛筆畫出一個很標準的圓。

我說出了圓的標準定義,「在同一平面內,到定點的距離等於定長的點的集合叫做圓。」

這個定義更厲害,為什麼?這個定義包含了所有做出圓的可能性,比如說用圓規畫圓,等等。而且這個定義說出了圓的本質。無論你怎麼做出來的,只要符合這幾個要求,就是圓。

在解決幾何題目中,如果不記得基本定義,你會非常痛苦。數學學習的痛苦,大部分都在於此。你看到題目中所有的字都認識,圓、橢圓、圓錐、直角三角形、線段,等等,但你就是沒有解題思路。因為這些字在你的大腦里僅僅是字,而不是概念,更不是定義。定義是攜帶信息的。這些信息,才能告訴你解題的方向,和可以利用的所有條件。如果概念清晰,你甚至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一道題目。相反,就是大腦一片空白,或者混亂不堪,甚至被折磨的死去活來。

現實生活中也是如此。

想想吧,多少人以為自己在投資實際上卻在投機?

想一想,有多少人身邊有無數投資機會,自己卻視而不見?

神燈發出一個感慨,「許多定義在書本上看過之後,感到平淡無奇。其實根本不是這樣。」

我說,「是的,發現這些定義的不凡之處,一個有效的辦法就是,親自造一個試試看。然後你就會發現,你的思維中到底有多少漏洞。那個原始的定義里,又暗藏著多少玄機。」

(6)

我問神燈,「你知道我為什麼肯定你不記得格雷厄姆的投資定義么?」

神燈說,「不知道。」

我說,「原因是,我下了好幾次功夫,仍然不記得。我推斷你沒有下這樣的功夫。即便你已經非常認同定義很重要了,我還是斷定,你還是沒有下足夠的功夫。」

神燈沉默。

我說,「這就是思維博弈。」

「我如實的觀照了我的思維過程,而你沒有」。

(7)

我說,「格雷厄姆關於投資的定義究竟有什麼妙處呢?讓我們回到他原本的說法,一字不差的說法。『投資是經過分析,可以承諾本金安全並提供滿意回報的行為。不能滿足這些要求的就是投機。』

我繼續,「格雷厄姆的定義里包含了投資的三個本質。第一,投資是經過理性分析的行為。第二,投資的下限是承諾本金安全,也就是保命。第三,投資的目的是提供滿意回報。這三點中的每一點都至關重要。」

神燈高度贊同。

我問,「什麼是投機?不滿足其中的一點,還是兩點,還是需要同時不滿足三者,算是投機?」

神燈說,「不滿足第二點,也就是不能承諾本金安全,是投機。」

我說,「不是。想想看,如果一個人說他在做一個投資,卻沒有做理性的分析。你會不會覺得他很荒唐。當然荒唐。對於這樣的人我不敢讓他幫我理財。對於這樣的下屬,我要敲打他。對於這樣的上司,我會離開他。如果沒有做理性分析,他何以保證本金安全並且還能承諾有滿意彙報呢?當然保證不了,也承諾不了。所以沒有第一點,就不可能有第二點和第三點。第二點不用想了,虧本的買賣誰都不願意干。所以不能承諾本金安全,肯定是投機。再看第三點,提供滿意回報。如果不能提供滿意回報,肯定也不是投資。把錢拿出去跑一圈,賺的還不如存在銀行賺得多,誰也不肯的。」

神燈贊同。

我繼續,「這些都是基於常識,基於逆向思維,得出的結論。如果從嚴格的邏輯上來說,這三點中的每一點都是投資的必要且不充分條件。也就是說,不滿足其中的任何一條,就必然是投機。如果是投資就必須同時滿足所有的這三條。所以投資,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如此看來,許多人炒股跳樓是必然的。投資發財,哪裡是件容易的事兒。」

神燈靜靜的坐著,眼睛裡直放光,有如阿拉丁的神燈。

(8)

我好像被神燈里的精靈附體,繼續滔滔不絕,「格雷厄姆投資的定義更妙的地方在於,它是有下文的。因為從這個定義中,你馬上可以問。什麼叫經過分析?怎樣才能保證本金安全?如何才能獲得滿意的回報?什麼叫滿意回報?

神燈若有所思。

我繼續靈魂附體,「比如什麼是經過分析?格萊厄姆說,經過分析就是『基於已有的原則和正常的邏輯,仔細研究可以獲得的事實,得出結論』。他將分析分為三步。第一步,描述,搜集多方信息並以合理的方式呈現。第二步,批判,檢驗這些信息可以代表什麼事實;第三步,作出判斷,事情值不值得做。」

「這是一個非常恐怖的定義。因為根據這個定義,絕大部分人以為自己在分析,實際上根本不是。他們的決策都是拍腦袋的。

就拿第一步描述來說。巴菲特每天讀500頁的資料,是在搜集多方面的信息並呈現。孫正義在拿到第一桶金回到日本之後接近兩年的時間什麼都沒幹,而是閱讀了大約4000本書。這是搜集信息。他做這些就是為了做一個判斷,究竟應該踏入哪個行業,選擇怎樣的入手點。

所以,巴菲特和芒格不是整天忙來忙去的瞎忙,不是每天都在交易,都在買賣。相反,他們很少出手。但只要出手的時候,一擊必中。那是因為,他們懂得什麼叫分析,並且經過了長期的思維訓練。他們的決策有充分的依據支持。」

神燈此時不可能說話。

我繼續精靈附體,「如何承諾本金安全?首先要知道承諾本金安全這件兒的重要性。承諾本金安全意味著保命。做到這一點,才是可持續的,否則免談。基於慘痛的教訓,基於這一點的極端重要性,格雷厄姆終生持有兩項投資原則,後來被巴菲特發揚光大:第一,不要虧損;第二,不要忘記第一條。巴菲特是如何承諾本金安全的呢?方法很多。重要的原則是,『我從不試圖跨越7英尺的柵欄,而是選擇1英尺的邁過去』。在投資這件事兒上,逞英雄是沒有意義的。那不是挑戰世界紀錄,輸了就輸了。只要贏一次就可以載入史冊。如果1英尺的柵欄,每次都能保證100%的邁過去,我當然必須這麼做了。而跨越7英尺的柵欄,失敗意味著資金損失,也可能意味著血本無歸,還有可能意味著跳樓。所以,巴菲特和芒格強調了能力圈的法則。不要做超出自己能力圈的事情。顯然,一個人的能力圈範圍是在不斷擴大的,只要持續的訓練。」

「牛頓是近代自然科學開山鼻祖,晚年買一個名叫南海公司的股票,結果虧得血本無歸,如果不是當著皇家造幣局的局長,他的晚年會過的很慘。牛頓說,『我可以計算天體的運動,卻無法了解人類的瘋狂』。這被認為是他們那一代人里最偉大的人謙卑的自白。這個故事寫在《查理.芒格的智慧——投資的格柵理論》中。牛頓的失敗是因為低估人們的瘋狂嗎?當然不僅如此。牛頓是投資失敗,還是投機?當然是投機。請問,牛頓為什麼是投機?他不懂什麼叫分析么?不可能,作為自然科學家,他當然懂什麼是分析。而且以他的身份,他能夠得到比其他人更多的信息用來分析。但是他不懂什麼叫投資。他不知道承諾本金安全有多重要,他也不知道如何規範自己的滿意回報。在更根本的層次上,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圈。對於自然科學研究,他是頂級的行家。但是對於投資活動,與格雷厄姆、巴菲特、芒格這些人相比,他幾乎只能算得上是幼兒園的小朋友。」

神燈繼續沉默不語。

我橫眉立目,獅子吼,「你在想什麼?

神燈,「奧。我發現,我在閱讀或者聽別人講話的時候,總是不自覺的在重構自己的思維。」

我繼續橫眉立目,大獅子吼,「你哪裡是在重構自己的思維。你是在歪曲我的說法,然後再歪曲自己的思維。先聽我說。如實觀照。先聽明白我究竟在說什麼,再重構你的想法。」

我繼續精靈附體,「如何提供滿意回報?滿意回報是個主觀概念。我們都是慾壑難填,怎麼會有絕對的滿意。所以滿意回報必須有度的概念。絕對的不滿意可能有,例如虧損。但即便虧損也不是絕對的不滿意。例如從虧損的慘痛經歷中汲取教訓,就像格雷厄姆那樣。所以滿意度可以劃分,例如10%到100%的滿意度。每個滿意度對應著收益率。等等。所以一次交易之後,不是得出簡單的滿意或者不滿意的結論,而是要刻畫滿意度。如此,就能比較客觀的看待,而且能有更具體的認知。」

神燈目光如炬。

我繼續精靈附體,「什麼是投資機會?投資機會就是潛在收益大於潛在損失的情況。如果遠大於,就是好的投資機會。所以投資機會沒有絕對的好,而是有度的標準。關鍵在於,對潛在收益和潛在損失做出精確迅速的判斷。」

生活中好的投資機會比比皆是。例如認識一個新朋,讀一本書,讀一篇文章,潛在損失就是有限的時間,而潛在的收益則無法度量。

比如閱讀我寫的文章就是絕好的投資機會。

神燈終於開口,滔滔不絕.....金融專業的知識都被喚醒了...我認真聆聽。。。那一夜他難以入眠。

4.復現邏輯思維

提升邏輯思維能力最基本的三個步驟。

第一,選取一本邏輯性強的經典著作(你正在學習和研究的領域即可);

第二,記住並理解其中的基本概念。

第三,在提問過程中模仿其中的推理過程,也就是邏輯延伸的過程。

直到你能復現書中的關鍵內容為止。

那時,你不但對邏輯思維的力量有新的認知,而且你會體會到延伸邏輯思維的快感。


我微信公號:核聚(hejupai)

歡迎點贊,歡迎看。


邏輯思維的建立可以通過閱讀-&>實踐的方式逐漸建立。想通過閱讀一篇文章就建立邏輯思維幾乎不可能。系統閱讀,深入思考和實踐才是王道。


我把書籍按照閱讀的難易程度進行了分類,每一類中難易程度也是從上到下排列的。

入門
入門的書籍比較零散,並不是很系統,目的是引起大家對於系統性思考和一些思維偏誤的興趣;

下面這兩本書我放在一起說。這兩本都非常簡單粗暴,行文都是一個道理配幾個例子,小學生也可以讀。比較適合那些每次飼主推薦書的時候都會嫌棄書太難看懂的同學們看。這次專門給你拿了這兩本哦,如果還是嫌難懂的話,飼主真的也沒辦法了。

清醒思考的藝術 (豆瓣)


笨蛋!重要的是邏輯! (豆瓣)


理性動物 (豆瓣)

這是去年中信出的一套SMART系列叢書的一本,叢書里別的書也都很好看,大家可以關注一下。這本書易讀性非常高,從頭到尾可以看得暢快淋漓,說了很多人類的非理性行為卻帶來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讓你正確理解「非理性」存在的意義。

隱性動機 (豆瓣)

今年的一本新書,寫法有些類似於魔鬼心理學類的趣味科普讀物,比較適合獵奇心重的讀讀,主要就是在說「你覺得他做的一件事是因為A但其實是因為B」。裡面的很多段子還可以用來給妹子吹吹牛,享受一下妹子崇拜的目光什麼的。

你的燈亮著嗎? (豆瓣)

這本書我幾乎是逢人就推薦的,尤其是產品經理和交互設計師,作者是頂級需求分析專家,思路深入透徹清晰,更好的是它一點也不枯燥,很適合剛入行的產品經理閱讀來正三觀。

進階

進階部分比較實用,適合希望系統學習和練習的童鞋閱讀,閱讀完了以後你會有種脫胎換骨大腦里再也沒有漿糊的感覺,很多以前想不明白的事情也能夠想明白了。

走出思維的誤區 (豆瓣)

最早的版本叫「學會提問」。我也在很多書單里都推薦過,是批判性思維的入門之選。不過如果你覺得這本書還是閱讀困難,那麼就只能讀上面「入門」的了,下面的這些書也都不用看了噠。

思考的藝術 (豆瓣)

很多時候大家的思考總是發散的,甚至很多人根本就不思考,話不經大腦,行為也不經大腦。有時候又會「想太多也想不明白」,幾乎人人都碰到過。這本書非常系統的教你如何正確使用你的大腦主動進行全面思考,幫助你解決大腦運轉不靈光的問題。


批判性思維工具(原書第3版) (豆瓣)

沒有推薦《批判性思維》而推薦了這本《批判性思維工具》是因為這本書比較方便執行,它使用每天一章的方式來完成這本書,減輕了學習負擔,學完整本書以後寫GRE作文寫申論都倍兒有勁兒~

邏輯思維簡易入門 (豆瓣)

也是和上一本類似的書,角度不同,這本更加偏哲學的純邏輯一些,沒有上面那本易讀性好,但是專業性更強,建議是先讀上面那本,如果不過癮再來看這本。

深入

深入部分是從根源層面來探討人類思維究竟是怎麼工作的,都是偏學術類的書籍,適合不僅僅滿足於訓練自己的思維,並且對深層次原因感興趣的同學刨根問底用。

下面兩本書也放在一起說。這兩本書都比較適合理工科的同學看,文科的同學其實看完上面兩本就夠用了,這兩本可能會比較枯燥一些。思維導論是大名鼎鼎傑拉爾德·溫伯格寫的,系統之美從另一個不同的角度來說系統,但兩者相輔相成,都特別推薦做系統設計的同學看,常看常新。

系統化思維導論 (豆瓣)


系統之美 (豆瓣)


決策與判斷 (豆瓣)

這本十年前的書好經典了,不知道現在有沒有新的版本,我查了沒查到。這本書重點在說人的決策和判斷機制是怎樣的,以及會存在怎樣的錯誤。雖然是學術類的書籍,但是易讀性是杠杠的,又有實例又有數據的。


超越智商 (豆瓣)

它的副標題是:「為什麼聰明人也會做蠢事」。裡面詳盡向你揭示了為什麼受到過良好教育的人依然會做出讓人覺得匪夷所思的蠢事情,比如說大學歷史教授為什麼會加入邪教組織?在高中當老師的鄰居為什麼會拉朋友做傳銷等等。

不確定世界的理性選擇 (豆瓣)

這本書如果你不是搞這方面研究的話可能不太容易看進去,比較偏學術類的書,非常嚴謹和完整,就是比較難讀(不,是非常枯燥 ...)

真是累死寶寶了。


大家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參考飼主的短評、書籍描述以及目錄來自行挑選。


讀書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每個人的理解力、知識背景和偏好都不盡相同,沒有什麼「必讀」,如果非要要問我「必讀」的是什麼,我大致可以推測你可能不太會是一個大量讀書的人,那就讀「入門」的就行了。


(所有鏈接均可以點開看,再別私信問飼主這些書的作者是誰了好么...)

查看更多書單,關注微信號:hibetterme

http://weixin.qq.com/r/g0gNFZfEcsoNrdN29x2R (二維碼自動識別)


看了那麼多的回答,感覺大家的回答都很專業深奧,基本上關於邏輯思維都有一堆方法論之類的。其實我們生活中有很多常見邏輯思維提升方式:

1、多問為什麼?

這一點我們小時候老師家長都會跟我們說要多問問為什麼?其實這就是一種提升邏輯思維的基本鍛煉,因為每個為什麼之後都是在發現事情背後的本質,說白了就是弄清楚事情來龍去脈就是邏輯思維結構。

等我們正式工作了你會發現不管你做什麼事情,如果你問問自己為什麼,往往你的方案結構機會很強,舉個栗子:老闆讓你做個活動方案,你首先要想的是你為什麼做活動?這個時候你的活動目的就出來了,你在問自己這個活動為什麼能吸引人,這個時候你就要想好的主題(如:打折促銷了、買一送一),所以在你工作經常會有用到邏輯思維。

2、善於學會傾聽

我們身邊都會有說話很有魅力的人,比如有的人一句話可以直指核心,而有的人說十句話一句都不能說到重點。其實說話的能力也是我們大腦控制的,如果一個人沒有邏輯思維,說話自然是東扯西拉,想到啥說啥,不會組織語言,而一個邏輯思維能力強的,往往在說任何話之前都會經常有條有理,如同樣是描述一件事,他會前因後果式的描述。所以在生活中多傾聽一些說話條理清晰的人的說話方式,這些人往往像我們都是我們學習的對象,他們一般是我們工作中領導,生活中的小管家。

3、多看書

這裡說的看書並不是指你一定要多看邏輯思維方面的書籍,其實任何書籍都是有邏輯結構的。其實很多人說我們學習數學這些東西到社會上沒啥用,其實數學學得就是你的邏輯思維,現在回頭看看我們當年的學得那些定理公式,其實他們都是按照一定的邏輯結構推理而來,當我們在解題時往往也是根據自己的邏輯思維方式去調用這些定理公式。那些學習好的人你會發現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都不差。

在工作中你平時可能不會看數學書了,但是不管什麼書都會有自己的邏輯結構,比如很多人看書的時候喜歡做個腦圖寫個總結。

有句話說得好:處處留心皆學問。後面我想加一句學問不止邏輯思維。


我傾向於給出一個易於理解,且人人皆可瞬間做到的方法:構建自己的顧問團。

具體方式:篩選出你所認同/崇拜的各個領域的大師,將其形象化列入顧問團,一般人的記憶能力基本保持7個人左右是沒有問題的,當然在此基礎上多多益善。這樣,每一次你面臨任何決議的時候,就想像你們此時都各自坐在圓桌前,然後你分別問他們的觀點如何,他們自然就會給你答案。

查理·芒格說自己有100種思維,跨越多個學科,避免陷入思維定勢。其實他的思維本質也是構建虛擬的顧問團,只不過他的顧問團是100多人罷了。

以商業為例,可以選擇:提醒你用MECE的巴巴拉·明托、零售業的山姆·沃爾頓、處理轉型期的安迪·格魯夫、對產品完美要求的史蒂夫·喬布斯、有整天把定位掛在嘴邊的里斯特勞特、熟知競爭戰略邁克爾·波特、將複雜問題簡單化的費曼、將抽象問題形象化的愛因斯坦、喜歡謀定後動鎮住全場的司馬懿、熟悉人性影響力的羅伯特·西奧迪尼、熟知傳播引爆點的馬爾科姆、在營銷細節方面經驗讀到的柏唯良、熟知定價的威廉·龐德斯特、知曉設計心理學的唐納德·A·諾曼、追求卓越服務的謝家華、時刻提醒你看財務報表的杜邦等等...當然還有最關鍵的三個人:提醒避免人類主觀思維缺陷的羅爾夫·多貝里、時刻警惕黑天鵝的尼古拉斯·塔勒布、讓你警醒光環效應的羅森維。(其它的比較偏門,不一一列出,觸類旁通。)
當然,你還可以分裂出幾個自己,其中一個主持會議,其餘的來代表自己的不同觀點以及提醒自己以前曾經犯過的錯誤。

【注意】將這些人形象化記憶的時候,不能只記住他們的觀點,而是連同他們的長相、穿著、性格、形態都記錄,否則很難構成一個鮮活的形象與你對話。這個過程,很像構造一個小說的主人公,最後她/他的形象必然是要躍然紙上的。

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有如此龐大的顧問團,邏輯思維能力不是你需要擔心的事情。
更多細節操作及回復,參見 世界上真的存在記憶宮殿嗎?常人能掌握嗎? 回答與相關評論。
----------------------------------------
補充關於學習及相關的一些回答:

1、是關於構建系統的知識體系重要性的回答:聽高人聊天勝過自己讀書嗎?

2、是關於如何借用歷史素材,生命、宇宙以及一切事物的終極答案是什麼?

微信公眾號:最近商業洞察(推薦不務正業的人關注,你會因此心安理得)

希望有所幫助。
Lonely Planet(planet Lonely).
2014年2月4日


時常想起,初入社會的時候,做過很多錯事,有些錯是真的錯,有些錯不是錯。只能是無法控制的局面,在這種局面之前,我們的思緒混亂,我們無能無力。甚至,道理是我們的,但我們無法表達,內心鬱悶而焦急,尷尬臉紅的事三天兩頭登門造訪。


那一刻,我們什麼都沒有做,就背上了千千萬萬個指指點點,彷彿承擔著全世界的錯!

我們怎麼了?一個思考力或者說因為一個邏輯思維就把我們打倒了嗎?

是的,時過境遷,雖然這種局面不再經常出現,但心裡仍是糾結的,看著別人有理有據的侃侃而談,甚是羨慕。尋過很多書,以期在書中找到答案,幫助我們走出泥潭。我想《哈佛的6堂獨立思考課》應該是最恰如其分的。

1,建立"自我意見法"

1,建立"自我意見法"
它首先告知我們要建立"自我意見法",無論你是什麼樣的初衷。當我們建立了"自我意見法",我們都能有理有據的舉一反三,那時我們不用在鬱悶焦急,也不用在等待什麼救世主來救場,我們只需站在那裡,將內心的想法娓娓道來,任何的突髮狀況面前,我們都能輕鬆應對。

公司兩年前來了一位大姐,銷售業務做的很成功,也因此在各方面都以一位成功人士自居。凡是工作日的日子我們都要銜接,溝通。在很多層面上,一位她孩子和我們差不多年齡的長者,必然帶著歲月留給她的某些成功經驗以示後人。我們這些小夥伴每天茶餘飯後都能聽見她的推薦啊或者對某個人的建議什麼的,對與不對都沒有去反駁,一笑而過。我們從來沒有用過上面的步驟思考問題,所以無法持有自己的意見,我們思想枯竭,這就是我們一笑而過的原因。

公司兩年前來了一位大姐,銷售業務做的很成功,也因此在各方面都以一位成功人士自居。凡是工作日的日子我們都要銜接,溝通。在很多層面上,一位她孩子和我們差不多年齡的長者,必然帶著歲月留給她的某些成功經驗以示後人。我們這些小夥伴每天茶餘飯後都能聽見她的推薦啊或者對某個人的建議什麼的,對與不對都沒有去反駁,一笑而過。我們從來沒有用過上面的步驟思考問題,所以無法持有自己的意見,我們思想枯竭,這就是我們一笑而過的原因。

2,批判性思考
但是,問題來了:一個小夥伴找了一個男朋友,在基本情況了解後,大姐站出來說話了,說她不能找一個農村戶口的男朋友,何況她男朋友家還有個弟弟,農村戶口沒有醫保,將來對方父母養老都成問題,還有男方父母都已見老在農村生活,將來也不能幫她帶孩子什麼的,還要買房還貸款。
歸根結底:小夥伴要挨累了,要多奮鬥20年,如果找一個城市戶口且有住房的男朋友,這些問題就都不是問題。


《哈佛的6堂獨立思考課》里第一課里引導我們批判性思考:
(1)作為根據的內容正確嗎?
(2)根據足以成為根據嗎?

大姐提出的一系列問題無非是從她自身以及她為她兒子設計的未來出發,這些問題在她身上基本應驗了,她和丈夫都是城市戶口,公公婆婆都有醫保,看病基本不用花錢,她兒子從小在婆婆身邊長大,所以她這些年的生活基本就是享受。她還說將來她有了孫子,全年放在自己身邊帶著,家裡還有幾套房子,除了教育孫子,家裡沒有任何開銷。她兒媳婦就可以每天打扮得光鮮亮麗去上班。(1)的疑問已經解決。
放眼這個大城市,房子和醫保或許都可解決,實在不行還有從古老年代流傳下來國家分的房子,沒有醫保還有低保。
拋開這兩個問題不說,難道所有的城市婆婆都能給帶孩子嗎?
婆婆們就沒有自己的生活,而把自己綁到孩子身上嗎?
有幾個婆婆能在孩子摔倒大哭時告訴孩子這不是凳子桌子的錯?
城市裡的婆婆都能用手機接收老師留的作業並輔導孩子學習嗎?
好像說的有點遠了,總之,就說這個以偏概全的觀點就已沒有說服力了。所以根據不足以成為根據。

3,增加觀點,思考"相反的意見"
大姐的孩子從小被婆婆帶大,孩子要什麼奶奶就給什麼,現在吃成肥胖症幾次減肥都不成功。現在是孫子離不開奶奶,奶奶離不開孫子,孫子甚至會為了奶奶和爸媽動手,奶奶無論對錯都是對。孫子談個女朋友,奶奶說不喜歡就換。大姐什麼事都為兒子計劃好了,所以兒子也就不用那麼費心了,去超市就愛買油鹽醬醋。這一切都能因為有城市戶口和住房就萬事大吉了嗎?
再者說,一個有能力的年輕人完全能營造大姐所描述的生活。年輕人如果和奮鬥兩個字分開,過著一眼能看到頭的生活,那樣的人生也沒有什麼意義。
這就是相反的觀點所能鑄成的同樣意義。

要讓思考具有說服力,心中就要有另一個聲音不停的提醒我們這樣想是為什麼。
然而,這只是《哈佛的6堂獨立思考課》中1/6的課程,冰山的一角。書中還有很多課節令我印象深刻,比如"聽說毛利小姐要結婚所以辭職了"是意見還是事實?用對孩子說明的姿態來思考,就能看到"前提"等等。這些看似簡單問題的背後是逐步接近思考力內核的關鍵所在。

我想,手握一本擁有二十多年在大學教授思考力與英語的經驗,擔任指導國際水平思考力、表達力、作文力的學校校長,狩野未希所著的書籍,對我們的幫助總不會太小吧。


我們的思考可以更深刻,此刻正是遠行的意義。


在大前研一的《思考的技術》里提到,提高邏輯思維能力要學會思考,他提到,第一是在麥肯錫學到的邏輯思考,還有就是在MIT學到的科學思考,本篇主要講一下邏輯思考,科學思考暫且不提。
並且一篇答案不可能概況那麼全,再縮小一下範圍,是在工作中,寫一個報告的思考邏輯,可以是調研報告,用戶需求報告,銷售策略,推廣方案等等,當然,講的還是偏理論,一些問題還需要在具體的問題中去實施,本例只是提供一個引子或者是總述。

說到邏輯思考,很多在職場的人都會或多或少的聽過一些原理,比如金字塔原理,SWOT分析法, PDCA循環規則,SMART原則,重要緊急四象限原則,WBS任務分析法,7W2H分析法,二八原則,在許多時間管理和互聯網法則的書中,我不止一次看到過他們的身影。那麼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我首先先系統的簡單的總結一下:
以下都是思考和工作的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金字塔原理。
(1)並列型金字塔

至少搭建三層

每層至少包含三項,不要多於七項

每一層內容屬於同一層次,可並列

一般來說由上往下搭建更好

(2)直列型金字塔

2.SWOT分析法

3.

3.PDCA循環規則

4.

4.
6W2H法


5.SMART原則

6.

6.
時間管理-重要與緊急

7.

7.
任務分解法[WBS]

8.

8.
二八原則

9.MECE原則

9.MECE原則

  •   找准主題
  •   列出所有可能的相關關鍵信息
  •   檢查是否有遺漏,有重複
  •   留下最有價值的部分


10.so what why so 原則

11.邏輯樹狀圖 即思維導圖原則

11.邏輯樹狀圖 即思維導圖原則

12.SCQOR

12.SCQOR

13.事實基礎,假設基調

這是我遇到的一些工作和思考方法,其中在麥肯錫中提到的如:金字塔原理,MECE原則,「So What?/Why So?」原則,事實基礎+假設基調,邏輯樹狀圖,七何分析法(5W2H),80/20法則分析,及SCQOR原則,那麼大前研一在這個擔任麥肯錫的董事的時候在學習這些思考術中都得到了什麼呢?

1.「思考」絕非「一時的想法」

在過去的經營模式完全不適用的現今時代,我們不能再以過去成功的經驗作為依據了。 而且很多時候,固定的觀念不但無助於解決問題,反而會衍生出許多困難。

解決問題的根本就是邏輯思考力

2.做不到「理所當然之事」

要解決已經產生的問題,必須要分析問題出在哪裡, 然後弄清其中的原因,再對症下藥。進行邏輯思考,就可以到處這個答案。

分析數據後所整理出來的資料,只不過是假設。 重點是從收集證據、印證假設到導出真正結論過程中的邏輯思考。

重要的不是「假設」,而是結論。

3.認清現象和原因的不同

證實假設到導出結論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弄清楚「發生問題的原因是什麼」

4.找出真正原因的實地訪談法

分析原因幾尋找改善之策

5.絕對必要的驗證過程

面對問題時,只要對所搜集的資料做到某種程度的分析,的確隱隱約約就可以看到結論了。

6.不能作為解決對策的就不是結論

如果不能直接告訴客戶「這麼做就可以解決問題」,就不能算是真正的解決問題。 而且真正的解決之策,必然源自現場。

工具有了,思考問題的前提有了,那麼怎樣做到有邏輯的思考呢?給你工具你真的會用嗎?
當然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這裡只寫職場,公司中遇到的一些問題。
1.首先問題在哪裡?
有些時候確實是,自我感覺良好,發現不了問題,這是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布朗在學會提問 (豆瓣)這本書中寫道提問時要有兩種思維,分別是:

」海綿式」思維與「淘金式」思維:海綿,吸收,知識儲備,相對被動;淘金,篩選,知識互動,提問的態度;兩種思維在應用上要對立統一。
而在實際中,學會提問的意思首先應該是歸納現象,發現事情中的遺漏點,首先使用:MECE原則,
如果你找不到問題所在,是不是因為以下幾點原因:

  1. 無法具體描述做為問題前提的「應有景象」
  2. 對「現狀」的認識分析力不夠,未能真正掌握現狀
  3. 無法釐清「落差」的結構,就將問題具體化,甚至還排定先後順序
  4. 從可執行的「解決方案」倒回來想問題,所以看不到可能性

接下來,你就可以用思維導圖來提出問題了

思索為什麼抽枝剝繭,反問怎麼做找出解決之道。

思索為什麼抽枝剝繭,反問怎麼做找出解決之道。


2.
用「解決系統3步驟」發展對策

提出課題

提出解決對策的假設

驗證和評估解決對策



3.用「並列型解說型金字塔」提出解釋

用「並列型架構」分析現狀

兩種架構對比:

兩種架構對比:

4.

4.
用「零基準假設思考」打破框架

5,用「策略思考流程」培養洞見

策略思考:並非分析,也不是直覺

思考流程:先抽象化,再具體化


分析驗證:不是為了證實直覺


方法可以用於實戰中,接下來就是解決問題的基本7個步驟:

解決問題的通用原則(7步驟)

1. 定義問題

要素

有待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服務的對象是誰?

誰又是必須做決策或採取行動的人?

決策者的需求或關切的問題是什麼?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是不是有什麼特殊的考量或限制?

決策者評量解決方案成敗的標準為何?

客戶必須在哪個時程內得到答案?

客戶的答案必須精準到什麼程度?

成果物

2. 建立問題架構

使用邏輯樹狀圖拆解成清晰的子議題

提出「以事實為基礎」的假設並進行論證

3. 排定優先順序

將注意力集中於對解決問題最具影響力的因素

剔除掉「較不關鍵的議題」

4. 議題分析

工作規劃

為了推測答案所做出的假設

證實或推翻此假設所需進行的分析作業,並依優先順序來列

進行分析時所需的資料

所需資料的可能來源

簡短說明藉由分析可能產出的成果

蒐集資料或進行分析的負責人

完成作業的期限

5. 導出結論

時時自問「這樣做又如何?」

意義何在?

如何改進?

進行合理性檢查

切記分析的效能是有限的

6. 構思故事情節

利用「情境、困難、解決」的架構

利用金字塔架構

7. 簡報

原則

1頁簡報,只傳遞一個明確主張或論點

做好了簡報才算真正解決了問題,傳遞給別人信息,簡報應該怎麼做才能表達一個觀點或者論點呢?

圖文比=9:1 數字與文字要簡單易懂

最後關於簡報這我想多說一點,這是解決問題之後彙報給領導或者客戶的東西,是一種對問題的表達,所以首先決定到底要不要用圖表這種形式:


要注意以下三點:

單純到能用文字說明就不用圖表

預估值、變動範圍曖昧不明時盡量不用圖表

不要改變聽眾習以為常的形式

這個時候,你可以用SCQUR原則來寫一下了。

同時步驟也要分為三步:

1、先講結論
2、確認比較方法
3、選擇圖表類型
成分比較法:圓餅圖
項目比較法:長條圖
時間序列比較法:柱狀圖
折線圖
次數分布比較法:柱狀圖 折線圖
相關比較法:散布圖 長條圖


同樣口語轉述的時候,也存在另外一種,要求論點清楚有條理,提升說服力
陳述的三個原則:結論,依據,資料

溝通的五個要素:聽說,主題,解答,期待。

最後的最後,

重點明確,讓別人知道你想「傳達什麼」


讓別人知道你想傳達的是「關於什麼」


工作中當然可以利用開頭的那些列舉的原則,只要運用得當,必定事半功倍,嚴謹得當。

工作中當然可以利用開頭的那些列舉的原則,只要運用得當,必定事半功倍,嚴謹得當。

大前研一,早稻田大學理工系畢業後,獲得東京工業大學碩士學位,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曾任麥肯錫公司日本分社社長、公司董事,國際著名企業顧問。1995年離開麥肯錫,曾任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研究生院教授,斯坦福大學商學院客座教授,一新塾校長,現任創業者商學院院長。被英國《經濟學家》雜誌評選為「全球五位管理大師」之一,「日本戰略之父」。

他寫的《思考的技術》也非常不錯,推薦大家去看。

本文資料來源:
學會提問 (豆瓣)
麥肯錫教我的寫作武器 (豆瓣)
麥肯錫教我的思考武器 (豆瓣)(主要)
思考的技術 (豆瓣)
學點┃高效率處理工作的七個管理工具
以及最主要的 新浪微博:知秋一葉 的思維導圖


系統性地構建整個邏輯思維的框架,看書還是比較靠譜的~

推薦兩本噢
《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 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中譯本:《學會提問》)
《beyond feeling: 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前一本更基礎,入門先看第一本。

前一本翻譯不錯
後一本雖然有譯作《超越感覺》,但是豆瓣評論底下都在罵譯本的翻譯質量,所以還是建議原版~


前一本現在已經出到第11版了,後一本現在也已經出到第9版啦
如果你有注意過你買的書,很多可能只是第1版。
好一點,出到6、7版已經很了不起啦。
版數多說明銷量長盛不衰,這種乾貨主題的書能賣到這個版次絕對是很有用的~

待會兒如果想收藏的話,賞個贊?
因為最近太多隻收藏不點贊的人了
我真是欲哭無淚呀…

接下來是來自一個羅嗦鬼的溫馨提示:

1.看到《學會提問》前兩章的時候你很可能會覺得這本書弱爆了,「找結論和理由,這麼簡單的事情,還用講得這麼詳細和繁瑣嗎?我早就會了」。

任何技能都是由易到難進階的~千萬不要被前兩章迷惑了噢,後面有很多乾貨。

2.邊學邊練非常關鍵,每讀兩章就開始練手,還有福利噢,你會非常明顯地體會進步的樂趣和成就感~直接拿你平常喜歡的、覺得寫得非常在理的公眾號主的文章來練手

劇透:要做的理論上大概是「在頭或尾找到結論,掃讀全文,確定每個詞在文中的含義,思考結論屬於哪一個或幾個話題,預想理由,概括出每個理由,考察理由(小前提是否為真),理由是否支撐結論(大前提是否為真),是否有邏輯謬誤,證據是否屬實,因果關係..."

哎,學了《學會提問》的前三章,你就可以發現開始藐視很多公眾號文章啦~大部分公眾號文章抗不住「你找結論和論據」這一箭

「找結論和論據很簡單吧」,但你平常閱讀會專門停下來刻意考察結論和論據是什麼,再想想是否可靠么?

噢,你竟然覺得這件事情大腦會自動完成,很好,你很自信!

但實際情況是這樣的: 我們整篇文章讀下來,需要理解文章里每一句話,根本沒空間歸哪個是結論那個是論據1哪個是論據2.。

不信,當場找篇文試試唄~

你會發現你腦袋裡的留下來的最可能是那些零散的、新奇的、刺激大腦的文字(以前沒聽過的例子呀,很有趣的說法呀)

再來一個大福利,練手幾次後,你就不會再沉迷於公眾號文章不可自拔了。比如我現在,更多時候會翻翻資訊類的公眾號,對於輸出方法論和觀點的文章會更冷靜,也不像以前那麼熱衷。


3.你肯定會學到「邏輯謬誤」這一塊的知識,簡單來說就是發現別人邏輯上的漏洞,很多公眾號文章連論點都混亂,有價值的論據都沒有,一般是沒有什麼有意思的邏輯謬誤可找的。

那你要去哪兒尋找呢?
來知乎!找那些如何評論XX人或者如何XX事這樣的話題下面的回答,你會發現很多有意思的邏輯謬誤,比如轉移話題,訴諸情感(appeal to emotion),稻草人(attacks a straw person)等等等。

4.想想你以前有沒看過觀點對立但是自己都覺得蠻有道理的公眾號文章,一起拿出來練手,會有很多意外的驚喜發現,最後你可能會發現並不是一個完全對另一個完全錯,可能你已經綜合了他們的觀點得出來一個自己的獨立觀點了~

5.認真學了邏輯之後,你就會發現大部分文章都有很多的邏輯漏洞,千萬不要自得,畢竟,謙遜還是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嘛,另外,寫一篇邏輯上沒有漏洞的文章和發現文章的邏輯漏洞的難度也不在一個量級。

6.千萬要唯邏輯論,很多觀點雖然邏輯不強(作者沒有很強的邏輯意識,只是根據自身的經驗提煉出真誠的內容來分享)可能也是很有價值的~這世界上就是有很多邏輯不通還很牛逼的人我也沒辦法

這裡援引劉未鵬老師的一段話「我喜歡看論證嚴謹,立論端正的科學類文章,但同樣也很喜歡看論證鬆散、經驗主義、論點奇峰的文章。因為對我來說,真正沒有太大意義的噪音不是這些,而是那些人云亦云,一知半解,淺嘗則止的文本。」

7.剛開始練手千萬別閑麻煩,咱是目光長遠的人嘛~一旦在看文章的時候養成了考察結論和理由的意識,就節省下大量的時間啦~因為開始拋棄從前喜歡看但現在覺得其實價值沒那麼大的文章~恭喜你,成功轉型為一個有品位和判斷力的人!

總結不易,感謝點贊


如果是真心感謝我請點贊…


出來工作一年了,有了新的看法。
關於結構化思維,請看我的另一個回答:如何提高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上面這個回答專註於工具和方法的應用,而我本個題目的回答則專註于思維能力的提高。
而看到了文章後面你就會發現,收集和分析別人的思維結構是有多麼重要了,還是建議看回我的思維結構的文章,研究一下。

通常來說我們不會去想「邏輯是什麼」,但是很輕易看清楚「這個人邏輯很清晰」 「這個想法是對的符合邏輯的」 「這個項目思路很好能解決問題」 ,因此我的這篇文章不說邏輯是什麼的問題,而是和大家探討怎麼樣才能讓自己在分析問題的時候邏輯清晰,讓別人輕易挑戰不了你,能有效的解決掉問題。

我們平常人說的邏輯思維和【邏輯學導論】的邏輯思維雖然他們本質上是一樣,在表現形式上是不一樣的。下面根據我工作和思考的經驗,總結議案邏輯思維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常見表現形式。本文的理論結構完整性缺陷很大,可能感覺不MECE,我也懶得劃分前提定義和範圍了,僅僅供大家參考吧。有不同意見的,歡迎討論指正。

個人覺得邏輯思維能力體現為五類現象:
1、精確的概念解析
2、化繁為簡的模型構建
3、可靠深入的分析套路
4、MECE的分類結構
5、全面細緻的行動方案
出現以上這五種情況,我就覺得是具有邏輯性的

-----------------
第一種邏輯思維,表現為精確的【概念解析化虛為實,比如給物體下定義,對語言和概念的範圍澄清、判斷標準的建立,把原來寬泛的語言概念定義為可以量化的可以具體觀察判斷的東西,以幫助決策和判斷。

案例一

  • 某人提出觀點「腐敗能促進中國經濟增長有利於社會」,你能用符合邏輯的方式進行一個判斷嗎?
  • 問題分析:通常讓我們感到邏輯困惑不定的都是人文社科類問題,物理數學問題不會有這種邏輯的困惑,因為他們有一個量化精確的理論體系,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建立這樣一個量化精確的理論體系,即便不那麼量化,也得有事實和經驗判斷的支撐吧
  • 解決方案: 腐敗確實可能造成經濟增長,但也可能造成機會成本和社會不公平問題,我們考慮利弊得分那個高就好了。好了,人們行賄總是有成本的考量,一百萬的賄賂總是對應數百萬的利潤,數百萬的投資,數百萬的工資,那就對應了一千多萬的GDP, 腐敗促進經濟成長是有道理的。 關鍵的問題是這一千萬的GDP是不是會造成兩千萬GDP的機會成本,或者損害他人的自由和利益。
    我們考慮:1、腐敗和不腐敗算出來的GDP那個高,也就是總的蛋糕那個做的大?2、社會公平那個好,主要是基尼係數。這兩個指標我們都可以通過數學建模來得出指數,直接對比,就知道中國的腐敗到底是不是有利於社會了。(抱歉,這個問題太大,只是作為案例說明而已,需要考慮的因素還太多了,數學模型的建立也是一件麻煩事兒。)
  • 提高方法: 避免說出一些自己都不知道是什麼的詞語,說之前想深一層自己說的每一個詞是什麼意思什麼內涵,不然肯定是被人K死的節奏。提高這方面的能力首先可以閱讀學習喬姆斯基和維特根斯坦的思想, @采銅 最近一篇專欄說道「一杯水」的定義也有這種「語義分析」的感覺,一杯水是H2O嗎?是否包含裡面的空氣溶劑杯子里的空氣等等。另外還要學習一下數學建模的思想,相信做研究的應該很熟悉了,數學真的是很偉大的邏輯工具,特別是建模啊群論啊代數啊這幾個,推薦查看一下這篇文章:我們如何建立經濟學方程ftchinese.com 的頁面,看看人家經濟學是怎麼建模預測未來的,其實也就是建立一個方程組,我們不搞複雜的N個秩的矩陣方程,然後用matlab畫圖,但搞個小方程組總可以考慮主要主要因素總可以了吧?

PS: 給大家個鑒定水貨的TIPs,被別人一問具體的細節,自己都不明白自己說出的概念和名詞是啥,這是忽悠的最高境界,連自己都忽悠了~這種人形式大於實質,喜歡夸夸其談,在諮詢和培訓界特別特別多,以後看到這樣的人,一打一個準,必定是沒實戰經驗和真才實學的水貨。

案例二

  • 企業管理類的問題常常出現的形式是決策問題,如 「中國移動應不應該引入愛瘋?」
  • 這個時候你就應該把這個利弊澄清出來,所有東西綜合考慮,每樣東西打一個權重,看偏向那邊選擇了。
  • 移動為什麼不引入iphone呢?我們可用決策模型分析,自變數是流量、ARPU、用戶數等,函數值是利潤,我們來分析一下自變數:1.本來移動3G很渣覆蓋並不好,已經導致2G很堵,引入愛瘋這個流量怪獸只會雪上加霜,流量費沒收入,還引發原來2G用戶不滿加速流失 2.即便不合作愛瘋也可以剪卡越獄,用移動的2G,為什麼要分錢給你蘋果? 3、對手確實有利用愛瘋搶了好多用戶,這個我們得承認。其實這樣列舉出來就算不建立數據模型,不用算,肯定是很難引入的,引入的話主要是怕對手搶了。
  • 總結:對移動來說網路才是真正競爭瓶頸,而不是終端,不引入愛瘋是正確決定。而4G導入時代移動必然加速愛瘋的談判,因為要培養用戶,加大網路負載,快速的收回投資成本緩解財務壓力。這時候自變數改變了嘛。

案例三

  • 飛機追墜毀在雪山,你們十個人存活下來了,現在有掉落二十個物品,請按照重要次序排序,挑十個物品走
  • 問題分析:這個問題在於「建立一個統一的排序標準」,這個標準必須符合邏輯,有大量的素材和經驗作為推論支撐這個標準,而直接排序是不科學可靠的
  • 解決方案:
    我解決這個問題的邏輯是,排序必須有一個統一的符合邏輯的評價標準,那麼建立什麼標準?顯然這個物品排序的評價標準就是「用途大小」。那麼用途大小具體又是什麼東西呢?我認為用途大小取決於物品能幫我們解決的困難的大小,如暴風雪、飢餓、野獸等的困難大小。解決困難的大小又怎麼衡量呢?我認為這取決於「危險性大小」和「出現的概率大小」。所以問題的解決出來了:那就是先列舉所有困難,把所有困難放進(危險性排序-可能性排序)的矩陣,越靠近右上角的排第一,左下角排最後,然後物品分別對號入座,分別排序。
  • 提高方法:多點追問「這個單詞是什麼」的問題,你常常會有驚喜的答案,會發現自己的思維深度提高了不少。以後記得要先問是什麼,再去問為什麼,最後問怎麼樣的問題,這個是人們最容易犯的邏輯錯誤,邏輯根基不穩啊。

PS:本案例簡化和摘抄於我的另一個回答如何在面試的無領導小組討論環節中脫穎而出?如果對於小組面試提升有興趣的,建議多看看研究研究。

案例4
我認為招聘者不接受qq郵箱的應聘者不合理

評價這個做法是否合理,首先我認為合理這個詞代表的是符合道德、符合利益
我設定了以下標準:
1.道德層面:是否尊重求職者
2.利益層面:是否有利於招聘的效率

1.企業這麼做就是不尊重求職者,人家用QQ郵箱發送不代表不尊重,而你拒絕錄用就是歧視行為

2.這並不能提高你的效率,你把收件箱80%的郵件隨機刪除也是提高效率嗎?隨便掃一下qq來的簡歷又不會死,除非你證明確實qq郵箱的人素質總是較低

我想經過這幾個案例,總體來時候你對問題的定義和判斷應該有所提高了,下面我們進入第二類

---------------------------------
第二種邏輯思維,表現為【構建模型,化實為虛,可以幫助複雜問題簡單化具體問題抽象化,把一個客觀事物和客觀實體構建成一個要素、矩陣、層次、流程等類型的模型,幫助我們理解它的核心邏輯。

案例一

  • 體驗的要素模型


    你看到了,邏輯非常清晰,把原來一個產品紛繁複雜的內容,用這個邏輯作為客觀實體的一個模型構建出來了,學習了這個模型,你看到一個產品的時候,就不再是糾結於一個產品他的UI好不好看它的某個界面好不好,而是通過這個邏輯系統、深刻的理解了這個產品的設計邏輯。我想,作為產品經理的同學應該對此感慨非常的深刻吧。這就是邏輯的理論,化具體事物為抽象本質,就是模型邏輯的力量。類似描述客觀事物的模型,我想大家也知道非常多,所謂4P,7S,5F,看的了我這篇文章的人應該也是略知一二了。
  • 需要特別提醒大家的是,學習模型,關鍵是學習它背後的邏輯和抽象的本質,手中無劍,心中有劍,才能運用自如,借鑒它的核心思路,不同的模型可以相互套用
  • 比如這個體驗的要素,本質是把問題按照層次逐層抽象到它的本質,你也可以把這個模型按照核心邏輯改一下套用到APP、平面畫冊設計、工業設計中啊!人家的邏輯就是:1、用戶得到什麼》2、我們給什麼功能》3、功能實現的產品架構》4、產品的具體細節,您也可以換個馬甲繼續用嘛。

案例二



注意:這個PPT是我自己鬧著玩弄的,我並不太懂IT諮詢所謂SAP裡面的CO、FI模塊的專業內容,這個東西需要太多專業知識的記憶和項目實踐,但是我只想說明一個問題,業務流程體系是可以被模型化模塊化的,圍繞這個模型可以確保整個團隊協作都是在體系內進行。

上面兩個PPT圖片想說明的核心邏輯其實是,通過建立業務流程的藍圖模型,在設計的時候從上到下,確保框架內功能有效實現,在實施的時候從下到上,確保從局部到整體能實現整體的價值。把流程體系模型化,就可以模塊化的解決,有這樣的好處。

案例三
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看百度百科,不說了,闡述了我們學習不同內容的本質。
大教育家,我看過他的一本書,刷新了我對學習的認識,他的分類模型真的很爆炸好不,說學習和思維領域的人,不知道的話要打五十大板,太可惜了。

---------------------------------------------------
第三類邏輯思維,表現為【分析套路】,表現為一種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套路和方法,這個常常以做事和思考的「方法論」的形式出現,分析問題通常用的【邏輯樹】【魚骨圖】【矩陣】等等,怎麼也比一個沒有套路的人強大和有邏輯,但是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也是一樣的可以用這類方式去構建套路,其實並沒有太大區別

案例一:邏輯樹結構

  • 主要是各類結構分析法
  • 杜邦分析,我不說了,知乎也有這類問題,看圖吧,就是一個拆分指標的過程

  • 邏輯樹教學的經典案例,成本營收

還有各種樹,自己建立的也不少吧

還有各種樹,自己建立的也不少吧

案例二:流程結構
包子為什麼賣不出?
我是不太同意 @周傑 同學的「需求-供給」分析框架的,要我用的話,是會用「四流三率-銷售漏斗」的分析方法去分析,大概很多做過零售業的人都知道這個結構,請看:

潛在客戶:麵包店所能覆蓋的人群多少人,是不是人太少?
人流:是不是經過我這個店面門口的人太少?還是沒注意到?
意向客戶:是不是注意到了我包子的人,不需要包子,我吸引不了他意向?還是有人吸引走了我客流?
客流:進到店裡面真正買的人多不多?要不要用3C框架去分析?
訂單流:大家買的多不多?
回頭客:又沒人回頭?什麼因素決定回頭?
這個流程是這樣的,區域裡面有一萬個人,其中8K個需要吃早餐,6K個被其他店鋪搶了,不知道是因為不知道還是吸引不了他們來我們店面,2K個進了店鋪,但是只有一半人買了,估計是包子長得難看,又一半人再也不來了,估計是包子口味不好。
但是我覺得框架是沒啥用的,你到了那個場景,用消費者的眼光去體驗一下這個流程,看不看得到店面,店面能不能吸引,包子價格樣貌等等細節都會在腦子裡過一遍,發現問題就容易了,也許是因為你請的店員長得太難看,換個美女就提升了,這個問題,框架其實解決不了,只是幫你理清一下思路,枚舉一下要素,在這裡基於流程的【場景思維】才是最適合的,在這裡有也分析方法叫做【MOT客戶服務體驗法】,也是基於流程的,用專家級神秘顧客的辦法,整個客戶視角的業務辦理流程跑下來,關鍵點的客戶期望和實際服務效果有記錄,可能從服務態度設施人性化的幾十個個細節記錄分析觸點,然後用峰終體驗法去設計服務策略,做好服務成本和客戶期望的平衡。真是做到細節為王啊。

不多說了,我給個圖,你們自己慢慢收集結構,研究研究,同一個問題,多套一下不同結構,也可以自由組合。

---------------------------------------------------
第四種邏輯思維,就是【分類結構】,表現為對事物的劃分和分類,有時候是多種層次的,表現為金字塔那樣的詳細分類

案例一

  • 這個案例來源於我的另一個回答,如何有效地進行頭腦風暴產生IDEA?問題是,如何設計一個產品,讓我不需要拖著沉重的箱子在大街上走
  • 首先我定義了這個產品的功能「貯藏+運輸」,所以我通過邏輯結構窮盡了所有可以提供運動的機械結構,最後選擇了「自行車+行李箱」「滑板車+行李箱」「segway+行李箱」等設計方案
  • 我用的方法是:結構化頭腦風暴,我通過構建結構,確定世界上所有已知的運動機構都被包含在裡面了,然後進行下一層的頭腦風暴,然後篩選方案。

案例二

  • 諮詢公司面試的時候總是會問Guesstimate的問題,具體可能是:1、波音747能放多少個乒乓球 2、全國有多少個汽車輪胎消費量 3、微信一天發多少個信息
  • 你需要把這個分類的框架盡量做得細緻合理,記得要MECE,然後累加或者相乘,關鍵是做好假設和推理,比如你假設747有多少個座位每個座位放多少個球走廊放多少球,假設全國有多少類汽車分別是多少輛,壽命是多少做個平均,假設微信按照職業年齡分為多少類人,每類人有幾種使用場景多少條加起來。
  • 前面還有一位同學問過我一個問題
    你好,請教您一個問題:「請估量一棟教學樓一天的座位的上座率」,有點急,希望獲得解答,多謝
  • 我回答:
  • 1.澄清概念:
    「教學樓」:什麼教學樓?實驗樓還是課室樓?大學還是中小學?
    「上座率」:什麼是上座率?是人次除以總座位(圈定範圍為學生的),還是峰值在位人數除以總座位,還是全年的均值上座率?
    「一天」:那一天?星期天還是周一二?還是全部?
    2.解決思路:
    問:上座率由什麼公式計算出來?
    答:人數除以總座位or所有科室的上座率的均值(假設所有科室座位數一致)
    提問:如果用總人數除以總座位來算,那麼總人數取決於什麼因素?
    回答:課程安排,班級人數,自習人數,等等
    追問:課程安排取決於什麼因素?
    回答:對應學校都有國家標準XX,加上逃課等等。。。
    .......
    如果面試官不肯澄清的話你就說咱們來算算總的上座率好了,算總的上座率的話就好辦了,直接每個專業來分,分析每個專業每學期在這個樓上多少課程,然後除得均值就好了。
  • 這類問題你都可以通過網上的case-interview學到案例,做多幾次,只要智商正常,解決這類問題總不是什麼難事,有趣的是,費曼先生也是非常喜歡做這類問題的人,這人聰明了還真是腦子閑不住。

案例三:矩陣分類結構


這個挺經典的,矩陣用來分類,一定要有維度和刻度要注意:

維度問題:維度必須是關鍵驅動要素,決定了事物的本質區別,比如緊急性和重要性就決定了一個事情做不做什麼時候做這兩個關鍵要素。
刻度問題:在某個維度內,他的分類必須是MECE的,比如圖中矩陣,分為YN兩種,很MECE啊

大家多看幾種矩陣就知道了,這個東西其實也不怎麼靠譜,只是看起來比較好理解。

-------------
第五類邏輯思維,表現為【全面細緻的方案】,我覺得做事考慮周密細緻也是邏輯思維的一種,個人最看重的是考慮的全面性和細緻性

案例一:考慮問題細緻周密
亞馬遜的CEO貝佐斯的下屬評價bazos說,這傢伙能從最大的概念沉到最小的細節去,考慮的細節數量周到的驚人。事實上很多CEO也被人這樣評價的,他們確實能成事兒,想問題真的往著明天就要做的深度去想。
我的上司也是這樣的人,在被他批評了好多次之後,我發現自己思維縝密了好多,提出一份方案之前,就已經把所有可以想到細節都細化到可執行的級別,一個策劃案可以想的多到幾百個執行的細節去,別人很難質疑我,他們會質疑我的點,我全都想過了,第一步幹什麼第二部幹什麼,能不能幹成,需要多少時間資源等等,就是豬頭都可以可操作的級別,這種思維,非常非常不容易練成!連成了執行力就不是一個級別了!我也在努力中!!

案例二:做事方法全面
我想很多人都知道PDCA這個東西,有的人忘了檢查總結有的人忘了前期計劃,這個是一個啟示,我們做事有太多考慮缺失的地方了。你要想「我要做的事情到底做完了嗎,這樣就可以了嗎?還需要做其他事情嗎?」不這樣想,會被別人挑戰的很慘,自己做事也不行啊

注意:以上所有的分類都是個人的經驗總結,不代表理論上自洽,僅供網友分享學習


在當下的中國現實環境,並不適合辯論,因為誰都煩跟一個「刺頭」天天嚷嚷,哪怕你嚷嚷得再對,又如何捏?只會破壞一片和諧的氣氛。

但是,保持沉默不見得就是沒話可說,比如我們有些話可以放到網上來說,或者匿名來說,總之還是要說的。在這其中,說話的邏輯和基本的法則就顯得尤為必要。

我很少在微信群跟人辯論,偶爾有一次,也是不歡而散。因為微信避免了面對面不悅的氣氛,但並沒有提高辯論的質量和層次。

有些不同意見,不論誰對誰錯,最基本的應該能達到越說越清楚的目的,但往往並不如人意,要麼循環論證,要麼離題太遠,要麼前後矛盾含糊其詞,難怪魯迅先生會感嘆中國人的思維是一鍋粥。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網上流行的文章被罵為標題黨,因為它的論點牛逼(懂得撓你最癢的地方),論證乾癟乏力,像心靈雞湯類的,完全是無論證的,這樣論證不嚴謹或壓根無論證的文章,你一天就算能讀上10000篇,除了心裡噗通兩下,其實一無所獲。

所以,有必要再提一下論證的技巧和基本的邏輯訓練,本文是所羅門在《大問題》的兩篇附錄之集合,個人感覺參考價值較大,以饗讀者。

即使一則論證的前提和結論均為假,它也可能是有效的。例如:

所有的狗都是綠的,
蘇格拉底是狗,
因此,蘇格拉底是綠的。

這是一則有效論證,即使它的前提和結論都為假。要使演繹論證能夠保證結論為真,它的前提必須為真,而且該論證必須是有效的。

有效論證具有正確的形式,而無效論證則沒有。論證的正確形式基於一套基本的推理的規則,比如:「三段論形式」。

所有的P都是Q,
S是P,
因此,S是Q

是一種有效的形式。但是,

所有的P都是Q,
S是Q
因此,S是P

就不是。我們是如何知道這點的呢?由於(有效的)演繹論證的定義就是前提為真能夠保證結論為真,所以我們可以看看能否找到一種雖然具有真的前提,但卻具有假的結論的論證。

如果沒有這種論證,那麼這種形式就是一種有效論證形式。如果存在這種論證,那麼它就不是一種有效論證形式。

因此,我們之所以知道前面那種形式是無效的,是因為我們可以構造這樣一個例子:

所有的檸檬都是黃的,
薩姆(一隻金絲雀)是黃的,
因此,薩姆是一個檸檬。

當你懷疑一則哲學論證有可能是無效的時候,你可以先把該論證翻譯成形式符號(「所有的P都是S……」),然後再去找另一則符合這種形式,但卻有著真的前提和假的結論的論證(「那就好比說……」)。

只要有一種情況的論證形式是無效的,那麼這種形式就不是一種有效的論證形式。

一則三段論由兩個前提和一個結論所組成(兩個前提項都被稱為中項)。這些陳述本身的形式都是量上的,由「一切」、「有的」、「沒有……」和「並非所有……」所引導。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演繹論證都是三段論,還有一些論證包含著其他各種各樣的推理和複雜情況。最為常見和著名的兩種論證形式是肯定前件(modus ponens)和否定後件(modus tollens)。肯定前件具有如下形式:

如果P,則Q,
P,
因此,Q。

例如,

如果蘇格拉底老是給人添麻煩,那麼他將會有麻煩。
蘇格拉底不會停止給人添麻煩。
因此,他將會有麻煩。

否定後件具有如下形式:

如果P,則Q,
非Q,
因此,非P。

例如,

如果你足夠認真,那麼你將考第一。
你沒有考第一。
因此,你不夠認真。

儘管滿足這其中任何一種形式的論證都是有效的,但它是否也是正當的則要取決於前提是否為真。

有兩種論證表面上看似肯定前件和否定後件,但其實卻是無效的。它們是:

如果P,則Q,
Q,
因此,P。

非P,
因此,非Q。

例如,

如果你起床太晚,那麼你將錯過早飯。
你錯過了早飯。
因此,你起床太晚。

這兩種錯誤分別被稱為肯定後件謬誤和否定前件謬誤。這兩種謬誤必須加以避免!

有一種否定後件論證在哲學上有特殊的用途,它被稱為歸謬法(reductio ad absurdum)。

一位哲學家主張P(比如「正義就是強者所堅持的任何東西」),他的對手主張如果P則Q(比如「如果正義是強者的意志,那麼強者不公正也就是公正的了」),但這裡Q顯然是荒謬的,因此為假——於是最初的斷言P必定也為假(這個例子是蘇格拉底的一則著名論證)。

攻擊一種哲學立場的一個好辦法就是說明,儘管它表面上很合邏輯,但其結果卻是荒謬的。

還有,許多論證儘管從形式上說是有效論證,但它們卻是謬誤。也就是說,它們並不違反推理規則和演繹論證的正當形式,但卻仍然是不好的論證。

比如說,重言式是一種直接有效的論證(「如果P,那麼P」),但在一次討論或在一篇哲學論文中,這樣一種論證顯然對於問題的深入起不到任何作用。下面是一些常見的、幾乎總是不好的「非形式」謬誤:

只作斷言

你接受一種觀點這一事實不足以讓別人也相信它。陳述你的觀點並不是對它的論證,除非你只是在回答一次公眾意見調查,否則每種意見都需要有論證作支持。

當然,有一些陳述是大家都會照字面接受的,所以你用不著去論證。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它們沒法爭論,因為如果遇到挑戰,即使是常識中最明顯不過的事實,也必須被論證——這正是大部分哲學所要講的。

循環論證

另一種謬誤雖然看起來像是論證,但實際上卻是把要被論證的結論當成了前提。

比如說,假定你主張人人都應當成為基督徒,理由是《聖經》是這樣說的。這也許對你來說的確是結論性的,但如果你試圖說服的對象不信仰基督,那麼他也許同樣不信《聖經》上的話。

因此,訴諸《聖經》是一種對成為基督徒的循環論證。循環論證往往是由一個經過改裝的結論組成的,比如,「這本書將會提高你的分數,因為它能幫助你在考試中表現得更好」。

惡性循環

循環論證與另一種通常被稱為「惡性循環」的論證相似。讓我們考慮上面那種謬誤的一種更為精緻的表述。

一個人聲稱自己知道上帝存在,原因是他看到了一種宗教場景。當被問及他怎麼知道這種場景是宗教的而不是他所吃的某種東西的反應時,他回答說,這種複雜而強烈的體驗只能由上帝引起,而不可能由其他東西引起。當被問及這又是為什麼時,回答是,上帝親自——在場景中——告訴他的。

再比如說,「他一定是犯罪了,他臉上的表情可以作證」。「你怎麼知道他是犯了罪,而不是被嚇著了或正處於悲傷之中?」「因為它就是做那件事的人!」

「如果你用B來論證A,用C來論證B,卻用A來論證C,那麼你就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

它之所以是惡的,是因為就像循環論證一樣,你已經假設了你所要證明的東西。但需要記住的是:

憑藉著那些只有接受其餘的許多信念才能加以辯護的信念,也許所有的觀點最終會形成一個整圓。

宗教信徒和無神論者之間的爭論往往就是如此。自由市場的支持者和馬克思主義者之間的爭議也是一樣。

長時間的爭論清楚地表明,每個人都接受了一個人的信念體系,所有這些信念都依賴於其他的信念。某些邏輯學家把這稱為一種「良性循環」,但這並不意味著沒有惡性循環存在。

一個良性循環是一整套世界觀的發展,它需要進行充分地思考和組織。而惡性循環則像循環論證一樣,它通常只是思考粗心的結果,而不能通往任何地方。

離題太遠

你一定見過這樣的人,他對一種觀點進行論證的方式是提出別的東西,比如拋出一堆統計圖表,或是對宇宙的狀態大加抱怨,或是說一些笑話。總之,什麼都做了,就是不談正題。

這也許是一種拖垮對方的技巧,但卻不是說服別人同意你的觀點的方式。無論一則論證可能被打扮得多麼華麗,如果它偏離了你所要辯護的主題,那就沒有任何用處。

人身攻擊

最使人不偷快的一種離題是對對方進行人身攻擊,而不是反駁他的觀點或立場。

你所要反駁的人有可能會說謊、穿著很不講究、禿頭或面相醜陋、還不到選舉年齡或者老得干不動活,但唯一重要的是他說的是否能被接受。

對對方的外表、聲譽、舉止、智力、朋友或財產品頭論足,有時也許會對你理解對方為什麼會持這樣一種立場有所幫助,但它並不能對這種觀點本身進行證明或否證。

對對方的動機、私人考慮進行考察,也許量少了是適當的,但量多了通常就會冒犯別人,而且往往對你更有害。

所以,務必盡一切可能避免這種類型的論證。它往往表明你自己沒有任何好的論證。

結論含糊或變動

讀起來最令人頭痛的論證之一是那種結論含糊的或每一段文字的結論都變動的論證。如果某種事物是值得捍衛的,那麼它就應當被清楚地表達出來,並且得到堅持。

如果你主張服用藥品的人應當受到懲罰,但並沒有說清楚這些人是指吸食海洛因的人,還是服用阿司匹林的人,那麼你的觀點就沒有考慮的價值。

如果你說你指的是非法的毒品罪犯,那就不要主張藥品對你的身體有害,因為無論是合法的還是非法的藥品都同樣有效;

如果你說你指的是服用安非他明[一種中樞興奮葯]的人,那麼當有人向你解釋安非他明的幾種藥用價值時,就不要轉而談論藥品是否非法。

一定要搞清楚你正在爭論的是什麼,否則你的論證就會沒有目標。

改變含義

有時一則論證雖然表面上看是有效的,但其實卻含有謬誤。比如:

只要人們可以為自己打算,那麼就是自由的。
監獄裡的罪犯可以不受約束地為自己打算。
因此,監獄裡的罪犯是自由的。

之所以會得出這種悖謬的結論,就是因為「自由」一詞的含義模糊不清。它在第一句話中是指一種心理的自由,而在第三句話中則是指身體的自由。

一個有趣的例子是這樣一則論證,它通常被認為是著名的英國哲學家密爾提出來的:「人們想要(desire)的東西就是值得要的(desirable)東西。」

請注意,這則論證是拿英語中的一個含糊之處做了手腳。並不是每一件實際被欲求的東西都是應當被欲求的(比如酒精被酒鬼所欲求),所以這則論證是演繹無效的(不過密爾認為,X是值得要的唯一判據就是人們事實上想要它)。

請注意你的論證中的關鍵詞項一定要自始至終保持相同的含義。

分散注意力

另一種常見的謬誤形式是「用題外話引開別人注意」,即沒完沒了地去討論一些偏離主題的話題。

例如,在一則關於心腦關係的論證中,一個神經學家也許很樂於詳細地告訴你神經學中的一些奇特事實,告訴你他所做過的一些腦手術,還有對神經學一無所知的哲學家過去曾經提出的一些愚蠢的理論。

但是如果這些與所談的問題沒有關係,那麼它們就不過是一種挺不錯的周末消遣方式,而不是消除歧見的步驟。

當論證的時間有限時,分散注意力是一種特別有利的謬誤(這也就是為什麼它在課堂上特別盛行的原因)。

偽問題

有的時候,謬誤源於所問的問題。例如,有些哲學家認為像「心靈是怎樣與肉體相聯繫的?」或者「上帝能否創造一座連他也搬不動的山來?」

這樣的問題就是一些偽問題;也就是說,它們看上去像是真正的問題,甚至是深刻的問題,但由於它們所基於的一些無意義的假設,所以最終是無法回答的。

具體到這兩個例子,他們認為心靈與肉體之間沒有合理的區分,因此任何有關它們是如何「相聯繫」的問題都是無意義的;

第二個問題則預設了上帝的「全能」包括了他可以做邏輯上不可能的事情,而這是荒謬的。

同分散注意力一樣,偽問題也把我們帶到一條很長的死胡同里去了,只不過在偽問題的情況下,我們連出發點都是錯的。

不可靠的權威

我們較早前曾經提到,近代哲學是基於我們有權——有時還是一種責任——對權威提出質疑這一假設之上的。

然而,無論是科學家還是那些特別有智慧的「一部分人」,我們的大多數知識和意見都是基於權威的。

不訴諸權威即使不是極為危險的,也是極為愚蠢的,特別是在我們這樣一個高度技術化的社會如此複雜的世界中。

我們會問一個經濟學家如果利率下跌會發生什麼,會問禮儀小姐食用沙拉應當使用哪副叉子。

如果我們問錯了人,問的不是相關領域的專家,那麼就可能出現這種謬誤。比如說,當內科醫生被問及有關核政策的問題,或是物理學家被問及有關高中教育的問題時,他們在一個領域有專長並不說明他們在另一個領域也同樣如此。

是否應當訴諸出版物上的觀點要看該作者或該出版物的權威,「印刷出來的東西並不必然就是權威性的」。

滑坡

隱喻往往會彌散到整個論證之中。一個較為常見的隱喻是「滑坡」,即一個打滑的斜坡,人一旦踏上去,就必定會滑到底部。

在政治上,這有時被稱為「寒蟬效應」所謂「寒蟬效應」(chilling effect),是指試圖從事法律所保護的活動的個人由於政府管制的間接影響而不得不打消從事這種活動的念頭。

也就是說,如果政府對不法活動的管制影響了合法活動的進行,便存在著一種寒蟬效應或「多米諾骨牌效應」。

比如有人主張,任何對自由言論的干涉,甚至是禁止一個人在擁擠的禮堂中喊「著火了!」,都遲早會導致包括有益的、負責任的政治討論在內的一切自由言論的消失。

但我們通過攻擊一種極端的情況,就一定能危及整體嗎?有時也許是這樣,但更多的情況是,滑坡隱喻會使我們認為存在著這種不可避免性,但事實上它並不存在。

攻擊稻草人

擁有過硬的論證的真實對手有時是很難反駁的。因此,轉而攻擊一個論證很容易反駁的假想的對手真乃輕鬆之策。這被稱為攻擊稻草人。

例如,法國存在主義者薩特主張人有「絕對自由」,意思是他們總能找到對付某種困難處境的方式。但不贊成他的批評家們馬上就把他的主張解釋成一個人可以做任何他所想要做的事情,比如通過扇動耳朵飛到月球——他們以為用這麼愚蠢的例子就駁倒了薩特。

同情(以及訴諸其他感情)

有些形式的謬誤訴諸我們的某些較好的部分,這甚至發生在它們對我們脆弱的邏輯能力構成挑戰之時。

訴諸同情往往就是這樣一種論證。受苦人民的照片也許可以很好地刺激社會行動,但在我們的同情——這是一種無可否認的優點——與相應的社會行動之間的關聯並不構成一種論證。

訴諸同情(以及對所有感情的訴諸)在哲學論證中有著完全合法的位置,但「這種訴諸本身卻不是對任何特定立場的論證」。

一個演說者也許會使我們惱火,但我們對相關問題所要做的卻必須是進一步論證的產物。

訴諸力量

身體的力量永遠也不能造就哲學上的正確性。有時一個人會受到威嚇,但他卻並不因此而被駁倒。

有時我們不得不用力量來支持一種哲學信念,但力量卻構不成對這種信念的辯護。

不恰當的論證

我們最後要提到的一種謬誤與方法的選擇有關。

當強有力的歸納論證反對你的時候,你卻堅持要求用演繹論證,這同樣是一種謬誤——也許不是一種錯誤的論證,但仍然是一種邏輯錯誤。

比如說,假設你正在演繹地論證某個國家不會有任何刑訊逼供存在:因為Q先生正統治著這個國家,而且Q先生是一個好人(這裡隱含的前提是,「好人不會允許刑訊逼供在他的國家存在」)。

但如果有成百上千的可靠的證人公開描述他們親眼見過或經歷過刑訊逼供,那麼你最好還是放棄這個論證。在這種信息面前仍要堅持你的演繹是愚蠢的。

這也許告訴不了你論證的問題出在哪兒:也許Q先生沒有這麼好,也許他被推翻了,也可能他聽不到彙報,所以就無法防止刑訊逼供的發生等,但無論如何,這種論證都應當立即中止。

反過來也是一樣。某些抽象的問題似乎只能通過演繹來回答。比如當探討宗教問題時,尋找建立一種歸納論證的證據可能就是愚蠢的。

這裡關鍵的地方是你關於宗教的基本概念及其含義。作為相關事實的證據可能是無關緊要的,非常抽象的問題往往只需要進行演繹論證。

出現以上任何一種謬誤幾乎都是令人窘迫的,而且往往會危及你的整個論證。如果你想論證一件事情,那麼就要用最有說服力的方式去論證它。

說服別人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巧妙地把演繹論證和歸納論證結合起來」,再輔以類比和對其他立場的恰當的批評。

如果你認為自己的意見很重要,那麼沒有什麼能比用最好的論證去支持它們更值得做了。

PS.非形式謬誤的例子

改變含義:

權力(power)導致腐敗。(阿克頓男爵)
知識就是力量(power)。(弗朗西斯·培根)
因此,知識導致腐敗。

循環論證:

她說她愛我。
她說的一定是真話,
因為她當然不會對一個她所愛的人撒謊。

同情以及訴諸其他感情:

斯克魯奇先生,我的薪水當然應該提高一些。
你給我的薪水幾乎不足以養活我的孩子,我最年幼的孩子休姆必須做一個手術,才能離開拐仗走路。


寫代碼。


作為一個會講課的心理諮詢師,我日常的工作中,除了作為主要內容的約見咨客一起進行諮詢工作以外,還會時常去做一些講座、到企業講課,或者自己做一些有趣的沙龍,由此就會產生不少的課程設計工作。
這是一項消耗腦力的事兒,因為課程不同於聊天講話,它需要有系統性、結構性,起承轉合都有講究,聽眾也想要聽到乾貨,馬馬虎虎臨場發揮可不是一個好主意,至少在我成為大師級人物前是不可以的。

那麼,如何在思維層面讓自己對於課程、對於要講的內容結構化、條理化?以前會用WORD文檔大量地書寫提綱,列明要講授的內容,寫到後來總是會差不多就寫成講義甚至講稿了,其實大部分時候是不需要的,尤其是你對所講的內容自己肚子里是有貨的、並且在日常工作中已經積累了清楚的知識架構,這樣去羅列既浪費時間,也會讓準備好的文稿使用起來很費勁,因為文字內容實在太多了。

這個時候我接觸到英國人東尼·博贊博士創造的思維導圖,就如同發現了一個開啟腦力的寶藏,我的知識點和邏輯點在思維導圖的牽引下,變得清晰明了,而做課、做事也變得更為輕鬆,有時候在一張餐巾紙上就能隨手畫出課堂內容和架構。而日本矢島美由希(Yajima Miyuki)在《日常生活中的思維導圖》一書中,更是打破了我以往認為的思維導圖只會使用在工作中的固定思維,她神奇地將思維導圖運用到生活中方方面面,比如你的日常生活、你的學習、你的溝通等等,小到每天要吃什麼的問題,大到計劃一場旅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思維導圖還可以用來了解自我、了解他人,甚至於兩性的溝通。書中也列舉了一對夫婦在育兒上的思維差異導致矛盾凸起,但是通過思維導圖獲得完美和解,神奇啊。有時候心裡想的也許嘴巴上表達不出來,自己對自己所想也有點理不出來,那麼,就拿出思維導圖吧,也許你不僅畫出你所想的,還能發現你想不到、潛意識卻已經有了的東西。或許以後我的婚戀家庭課里可以加上思維導圖,當兩個人想吵架時,先不要著急解釋,兩個人各自畫一畫思維導圖,看看自己到底在想什麼,兩個人的想法到底差別在哪裡,哈哈~



(生活處處顯思維,吃個飯也能這麼玩兒)

我們常說知識改變命運,但你知道嗎?知識也有好壞之分。事實上可以真正改變命運的是你的思維模式。

最近有研究表明,知識其實可以分為活性知識和惰性知識,活性知識是你人生的神隊友,而惰性知識卻是你的豬隊友,它會讓你變蠢。

什麼是惰性知識?它是指人們刻意記憶時能夠回憶起來的知識,但這種知識卻不能被自發地用來解決問題。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學習者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所學的知識,有很大一部分不能被自發地提取利用,這些知識被稱為惰性知識。在現代社會,那些碎片化知識會時不時衝擊我們的大腦,聽起來可能很高大上,但卻沒什麼實際用途,也沒法和現實結合,它們在你大腦中孤立地存在,沒有任何活性,比如,金魚的記憶只有7秒鐘,這樣的冷知識就屬於惰性知識。

我聽過一個有趣的故事,物理學家普朗克當年獲了諾貝爾獎後,受到許多邀請,每日奔波於各種演講。由於演講的內容差不多,講了一段時間後,給他開車的司機都把演講內容背得滾瓜爛熟了。有一天司機跟普朗克說:你講的這些我也能講,不信咱們試一次。普朗克一聽,覺得挺有意思:那下次演講你替我講,我給你當司機。於是下一次演講,普朗克的司機就登上了演講台,他洋洋洒洒地講了一晚上,內容和普朗克一模一樣,效果還不錯。可是演講完後要做現場互動,台下一個觀眾舉手,請教了一個非常專業的問題,司機當然答不上來,他就抖了個機靈說「這個問題太小兒科了,讓我的司機回答吧」,於是真正的普朗克上台回答了問題。這個故事常常被人拿來說明司機有多機敏、普朗克有多大師風範等等。但如果我們認真分析,普朗克無論是在台上還是台下,他的腦子裡都是關於物理學的活性知識,面對不同場景能調出不同的知識組合來應對。而司機掌握的是惰性知識,只是會表演而已,情況稍稍有點變化,就再也回答不了。其實,我們生活中的絕大多數人,都會不知不覺的陷入惰性知識的陷阱中,比如說,度娘的存在既是我們的好隊友,但她可能也是禍害我們的「豬夥伴」,每一次你只要上網搜索一下,知識點就可以隨意抓取,可屏幕一關,你的大腦好像依然一片空白,沒什麼長進,惰性知識讓你越來越依靠網路搜索引擎,離開了它你的大腦根本整理不出東西來。

而活性知識呢,它是你大腦中已經完成串聯的知識,形成體系並且有條理,能在你的大腦中自如運行,而且自有一套完整的思維體系。格拉格提出一種新的學習方法,就是在解決真實的工作、生活環境中接觸重要的概念和策略,這就有了哈佛商學院在商業教學中應用的案例教學法。在解決問題的真實情景中學習能夠使知識減少惰性,所以當你在學習過程中,儘可能為自己創設真實或接近真實的學習情境,圍繞真實問題組織知識點,使課堂教學與日常生活、工作聯繫更加緊密,能夠更容易將所學知識應用於實踐中,形成活性知識。

像前面提到的「金魚的記憶只有7秒」,這個知識點毫無價值,但如果你去搜索科學家的實證工作,從最初的觀察開始,分析、預判、行動、矯正、結果與反饋,再到最後真正被你獲知,那記憶這一切就變得有價值了,你對這個過程熟悉了,大腦就會潛移默化,形成了體系化的認知能力。於是,我拿出紙和筆,運用矢島美由希在《日常生活中的思維導圖》中提到,讓思維導圖成為幫助我超越「自我思維極限」的「用腦方法」,以金魚的7秒記憶為出發點,自由地引申、發散,整理信息、擴展思維、收集資源,在思考的過程中很自然地對這個話題產生了深厚的興趣,最後隨意地塗塗畫畫就有了下面這張關於金魚7秒記憶的思維導圖。


所以,運用正確的思維模式,使用網路構建體系,把惰性知識變成能實用的活性知識,才是互聯網時代漲知識的正確姿勢。否則,惰性知識不但會讓你變蠢,而且由於它浪費了你大量的時間和腦力資源,最後會生生地將你的命運拖入沼澤。

-----------------------------------
生活文藝范兒,工作專業范兒。微信公眾號:psyxiabin


想要提高思維邏輯能力就先要知道什麼是邏輯思維能力。

這個概念非常的抽象,我舉一個例子。

大家是否見過烘焙的模具?

大家平時吃到的一些形狀各異的餅乾巧克之類食物,都是把原料放在這樣的模具里,放進烤箱里進行烘焙,才有了我們最終看到的,諸如心形,五角星,等等各種形狀的糕點。

大家平時吃到的一些形狀各異的餅乾巧克之類食物,都是把原料放在這樣的模具里,放進烤箱里進行烘焙,才有了我們最終看到的,諸如心形,五角星,等等各種形狀的糕點。


邏輯思維能力就像是這個烘焙的模具一樣。我們平時聽到的,看到的,五感接收到的東西就像是「原料」。這些原料本身並沒有任何價值,必須經過我們大腦的「烘焙」(處理)才會變的有意義。然而最終會「烘焙」成什麼樣子完全取決於我們模具的樣子。


所以想要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就要改善我們「模具」的樣子。


那麼你可能會問了,怎麼改造「模具」?

好問題。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烘焙的例子。

我想先反問親愛的讀者一個問題,你想吃什麼形狀的餅乾(巧克力,或蛋糕 ˉ﹃ˉ )。 如果你想吃心形的你就用心形的模具,想吃螺旋形的就用螺旋狀的模具,完全取決於你需要什麼形狀的餅乾。

看到這裡,聰明的讀者朋友可能已經發現了,你其實並不需要「提高」你的邏輯思維能力,而是去學會如何判斷在任何一種情形下使用適當的邏輯思維能力。是的,人的思維能力並不只有一套,也並不分高下,而是完全取決於你是否能夠在正確的場合使用正確的那套邏輯思維能力。

所以這裡題主問如何提高邏輯思維能力,我就假設題主問的是如何建立多套邏輯思維並且可以在需要切換的時候切換自己的邏輯思維。


如果一個人長期從事一種職業,那麼他每天都會使用相同的模具,逐漸的就成為了一種習慣。他的這個「模具」可能非常的精緻,但當他去嘗試干別的事情的時候,他的習慣已經佔據了他的主動意識,不會不自覺的使用那套每天都用的「模具」,他已經無法自由地切換自己的「模具」了。雖然這個「模具」精緻,可是換到了另外一件事情上也無法大顯神通。

這裡就恰恰體現出了小孩子的優勢。小孩子在還沒有接受規範化地教育之前,他想怎麼切換就怎麼切換,無拘無束,異常的靈活自由。這也就是為什麼小孩子的創造力很強的緣故。但是小孩子的缺陷也是很明顯的。雖然小孩能隨意切換,但是小孩並不具有任何一套完整的「模具」。換到蛋糕上說就是,小孩子什麼形狀的蛋糕都能烘焙出來,但全是四不像。

所以我們想要達到的目標就是既可以像小孩子一樣自由的切換,又可以做到像成年人那樣把每一套「模具」都做到精緻的水準。

所以我們現在的思路清晰,實現的方法也可以預見。

先來說如何保持兒童時期「隨意切換」的能力。

這個說簡單也簡單,說難也難。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每天都去接受新事物的衝擊,衝垮你舊有的永遠只用一套模具的習慣。

具體操作方法諸如:

  • 去一個陌生的國度去旅遊。
  • 學一門新的語言
  • 嘗試一項你之前從未接觸過的運動

這裡僅僅是舉幾個例子,只要是能打破你舊有的套路的方法都是可行的。但是貴在堅持,如果能每天都堅持,效果必當顯著。


其次來說說如何把每一套「模具」都打磨到極致。

這個問題的核心也在堅持二字上。中國人盡皆知的成語「鐵杵磨成針」極度完美地詮釋了這個問題。如果你能每天都堅持干一件事情,那麼你在這件事情上的造詣必當高於普通人。


當你具有了上述兩項能力之後,你就需要拓展自己判斷如何在正確的時機切換到正確的思維邏輯上的能力了。

相較於上述兩項能力,這項判斷力是最難的,因為這需要日常大量的,大量的,大量的積累。每當你做一件事情失敗了的時候,你會發現這個思維方法在這裡不適用,於是你排除掉了這個方法。你在做另外一件事情的時候成功了,於是你發現這個邏輯在這上面適用。當你做了成千上萬的事情之後,你自然而然的就掌握了什麼時候該用什麼邏輯的能力。這個拼的就是積累。

然而,如果你每天都在重複三件事,吃飯,睡覺,上知乎的話,思維邏輯能力是萬萬不會提高的。


所以不如從此刻開始行動吧。

祝好


推薦閱讀:

五個囚犯先後從100顆綠豆中抓綠豆。抓得最多和最少的人將被處死,不能交流,可以摸出剩下綠豆的數量,誰的存活幾率最大?

TAG:思維 | 邏輯 | 邏輯思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