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動畫沒有取代那些主打真情實感的電視劇?

.
【電視劇業有沒有過受到明顯衝擊之類的跡象?】

很多日劇以情節和人物取勝,如果僅為在熒幕上表現這些,完全可以藉助日本發達的動畫產業,拍成成本遠低於真人表演的電視劇的動畫吧(選擇成本不那麼高的畫風)?

觀眾各有所好,所以可能也無法全面取代,但為何連這種發展趨勢都沒有?

業界有沒有過往這個方向大規模嘗試過呢?

.


新海誠
安達充
高橋留美子
瀨尾公治

柴門文
弘兼憲史

————————————————填坑的分割線——————————————————
其實走真實細膩感情路線的動畫一直都有,而且規模不小,比如高橋留美子阿姨的《愛情公寓》、安達充大叔的《甲子園生死戀》到近年的《名偵探折木奉太郎》、《有牛頭人的小鎮》乃至新海誠。
這些作品范范地說成本可能比同樣長度的真人劇低,但是動畫是以犧牲真實度為代價來降低成本的,而在細膩的感情戲中,動畫缺失的微表情、連貫動作、眼神、台詞——不光指念對白,還包括說話中夾雜的動作、表情等等——可以說是致命的。而想要把真實度加上去,錢可就是無底洞了。
至於說到選擇特殊的畫風來降低成本,我個人覺得《物語》系列就是這麼乾的,所以你再看看這部作品就知道為啥這麼干不能衝擊到真人劇了——選擇的畫風越規避真實度,KUSO向就越高,和真人劇的受眾差異就越大;而且正如 @孟德爾書記曾經說的,這樣干只省了點人工成本,腦力成本可是翻倍加回去了,做些個小眾精品出來拜拜還行,大規模應用對從業人員也太殘酷了……
另外,如果從整個「動漫」業界來說,漫畫在題材上比動畫有更低的成本、更高自由度,比如弘兼憲史的《黃昏流星群》,以六七十歲的老人黃昏(不倫)戀為主題,被看中了直接拍真人劇就行,何必多轉動畫一道手;如果這個題材還滿足不了你,看見角落裡蹲著那哥們沒,他手上有本《扭曲的同居生活》……

最後吐槽下,漫畫和真人劇的合作無論時間還是成品地位都比動畫強,柴門文1989年畫了部叫《東京愛の故事》的漫畫,91年改編成了真人劇叫《東京愛情故事》,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靠手畫來精確表現人物表情動作的成本高不少,沒有了精確的表情動作,演技的一大部分就直接無用了。很多時候不是動畫里喜歡畫臉譜畫固定45度轉頭,而是製作者離開了臉譜和固定動作就根本沒法好好傳達給觀眾了。而真人的話,自由度相當大,表達同一種內心活動,同一個演員都能給你演出各種表現。此外從 NG 的角度來說,也還是真人成本低。

嘗試當然是有的,不過為了避開恐怖谷效應,往往容易自己把自己逼死了。比如,惡之華動畫版。

我覺得動畫的長處還是在於表達抽象幻想的東西,因為本來動畫就是對於現實世界飽和信息的一種抽象再加工。合理運用動畫手法的話,拍攝成本要比真人實物要低,效果還能更好。比如各種太空歌劇和蘿蔔片。

未來就是看 CG 的發展了,它的出現同時幫助兩方面節約了成本提升了效率,說不定真的能有融合的一天。


我覺得日劇已經很受衝擊了好嗎。我總感覺:
日本的電視劇像中國的話劇。(勇者ヨシヒコと魔王の城)
日本的話劇像中國的動畫片。(早安媽媽)
日本的動畫像中國的電視劇。(手撕鬼子與抗中奇俠)


我看到的問題是:為何動畫沒有取代那些主打真情實感的電視劇?
【電視劇業有沒有過受到明顯衝擊之類的跡象?】
很多日劇以情節和人物取勝,如果僅為在熒幕上表現這些,完全可以藉助日本發達的動畫產業,拍成成本遠低於真人表演的電視劇的動畫吧(選擇成本不那麼高的畫風)?
觀眾各有所好,所以可能也無法全面取代,但為何連這種發展趨勢都沒有?
業界有沒有過往這個方向大規模嘗試過呢?

回答:
「取代」這個詞意味著兩個事物在關鍵功能上構成直接衝突,而事物A在關鍵衝突上對比事物B體現出絕對優勢,從而漸漸排除B的存在。比如現代交通工具(汽車、火車)取代了傳統交通工具(馬車、牛車),是因為對交通工具的要求【即關鍵衝突】是更短的時間和更大的運輸量。如果馬也能輕鬆跑到100公里的速度,那麼估計現在也不會有那麼高的汽車普及率,畢竟汽車還要燒汽油,而馬只要吃草就好了。
但是動畫和電視劇不構成直接衝突。
相較電視劇而言,動畫的優勢大概包含(但不限於)以下幾點:
①、場景無局限,你希望故事發生在何種場景下,畫就是了,但是如果場景為虛構,電視劇就要搭布景,或者乾脆用CG(也就等於借用動畫了);
②、人物無局限,首先跟場景一樣,是不必局限於演員的長相,另外還有比較重要的一點就是演員的變化無限制,比如說你要拍一個人的傳記,你可以從他嬰兒時期開始,畫一歲,兩歲,三歲,一直畫到死,每年做一點點變化。但是如果是電視劇要拍一個人完整的成長曆程,至少要選三個演員,分別出演幼兒期、青少期、成年期(和老年期)。在中間切換演員的時候還要有一段黑屏,打出字幕「五年後」,會讓人有明顯的情節斷裂感。再比如一個人物可能演到一半斷腿了,畫的話很方便,還能少畫一段,但是真的演員你又不能真的砍斷腿,還是得CG;
③、演技和動作無局限,這個最好理解,動畫裡面下巴可以掉下來,眼珠也可以掉出來,安裝回去照樣使用,被鎚子砸過以後,腦袋上就是個大紅包,不會死。忽略科學定律,隨便飛,隨便跳。電視劇裡面這些是沒有的;
上面展開說了這麼多,其實一句話足以概括,那就是:動畫可以實現很多現實中無法實現的

視-覺-效-果-!

但是很可惜,視覺效果並不構成動畫取代電視劇的關鍵衝突
畢竟作為影視作品(交通工具),動畫和電視劇的首要目的都是通過描寫故事和塑造人物,觸發視聽者的情感共鳴(快速轉運),滿足其精神需求(使人或者貨物平安抵達)。在這個基本層面上,動畫和電視劇就相當於是你可以選擇乘飛機或者乘高鐵,完成從北京到南京的旅程。
而且即便是我們上面以為的「視覺效果」這一項,動畫也不具備絕對優勢,有別的答案已經提到,比如動作連續性和細微的表情變化,在動畫中一般是做不出來的,能做出來這些的動畫,成本就指數升高。
既然沒有取代的可能,那現在基本上是各發展各的,電視劇業顯然沒有受到明顯的衝擊。
下圖是我根據日劇資料庫(網址:日本偶像劇場)上的數據做的剛剛過去的這一季(2015年1月期)的動漫和日劇的排片表:

裡面綠色是日劇,橙色是動漫,同時播映日劇和動漫的時段是黃綠色,可以看到每周只有周末前後的大概3小時,是同時既有日劇也有動漫播放的。日本的幾家主要電視台都達到了默契,保證大部分時段只有一部作品在首播。

裡面綠色是日劇,橙色是動漫,同時播映日劇和動漫的時段是黃綠色,可以看到每周只有周末前後的大概3小時,是同時既有日劇也有動漫播放的。日本的幾家主要電視台都達到了默契,保證大部分時段只有一部作品在首播。
兩種主要影視產品劃江而治,互不侵犯。
所以,針對後面的一連串問題的回答也是否。

只是,值得注意的是,電視劇行業自身是具備學習能力的。
近幾季以來,日劇從別的影視形式中吸收了更多的表現手法,不再是單純的電視劇形式了。
比如剛剛過去這一季的《哥哥扭蛋》,其實就是跨次元的產品,還有《殘念丈夫》裡面用了場景喜劇,《問題餐廳》《約會-戀愛是什麼東西~》則應用了舞台劇的效果。


如果動畫要取代電視劇,也就是說一周要做出一個小時的內容。如果不把製作周期拉的很長很長,就要把質量倒退起碼二十年。
製作周期長投資人會不高興,二十年前的動畫觀眾會不高興。這個買賣很不划算。


如果是日常劇的話,動畫並沒有成本優勢。

當然,現實中真人劇製作成本是超過動畫的,但是這有很大程度耗費在知名演員和好看的外景租借費上了,如果不靠明星打人氣,那真人成本是完全可以低過動畫的。
而和真人劇一樣在黃金檔的動畫,製作成本並不低,2、3000萬都有。深夜檔1000萬成本的動畫放黃金檔有點勉強。

所以一般生活劇往往優先選擇把漫畫拍成真人版。而大河劇這種,動畫的成本只有真人的幾分之一。

Again,原作是漫畫,電視劇成本才800萬。


瀉腰
如果從成本上說。幾乎不可能,動畫的製作成本比電視劇的高(差不多收視率的假設下)
電視劇請不起大牌可以找年輕演員。動畫。。。。你找新人演出?一般般原畫。。。一般般動畫。。。一般般特效。。一般般聲優。。。哦漏。
ps細膩的感情戲,對演出,原畫,色彩,配樂等各個方面要求更高。。。。。算了還是請新進演員吧


為何天天想著取代呢?很多人想著用遊戲取代電影,3d動畫取代手繪動畫,機械生產完全取代手工業……難道歷史上因為這種想法人類毀滅的美麗和文化還少么?

動畫有動畫適合的題材,同樣電視劇也有自己的市場和受眾,難道完全取代了電視劇那些對動畫下意識反感的人就會去看動畫了么?

如今的世界需要的不僅僅是質量,效率,收益,最重要的是多樣性。否則總有一天我們會生活在純粹的鋼筋混凝土世界裡完全沒有色彩。


其實感覺日本的情況完全和樓主說的相反,逐漸是從動畫轉為真人了……最近幾年的動畫漫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的趨勢越來越厲害……比如《名偵探柯南》真人版《浪客劍心》真人版《魯邦三世》真人版《進擊的巨人》《蟲師》真人版《EVA》都要真人版……

不是說以前沒動漫改編真人,而是這幾年這個趨勢越來越厲害。
我個人覺得主要是日本動畫這個趨勢還是因為:
1、日本動畫產業人才青黃不接,二維動畫師由於待遇和少子化,所以現在人才越來越少,這也是為什麼現在日本動畫里越來越使用3D以及不斷嘗試3D渲染2D走2.5D這條道路。2.5D的好處,你仔細觀察發現2.5D的動畫片長都拉長到了30分鐘(比如《王者天下),因為2.5D的確讓周播劇能產出更長時間。

2、好萊塢宛如核武器一樣的攻擊,連日本這個動畫大國也招架不住,比如《冰雪奇緣》日本票房突破250億日元,而日本動畫電影票房標杆宮崎駿爺爺的《起風了》也就150多億……以前宮爺爺可是風雲雄霸天下……(哎?),宮老爺子的封筆其實有點像是日本2D動畫的一種輝煌謝幕的意思,這麼說其實也不嚴謹……但是還有一些悲情……下面接班扛大旗的或許是炒冷飯的痞子庵野和細田了。總而言之好萊塢太可怕了,不進OOXX中國,簡直就是席捲全球見誰碾壓誰……歐洲日本都不放過……

3、日漫改變真人電影是目前日本票房盈利的一個新的途徑。而且很穩,因為原來的動畫漫畫已經積攢了粉絲已經有了宣傳保證,《浪客劍心》三部拿下100億票房還是很驚人的,小栗子的《魯邦三世》真人版也是票房很亮眼,肯定要拍續集了。

4、動畫和真人的表現手法顯然是不同的,邏輯也很不一樣,比如二維動畫三維攝影機一樣的鏡頭成本相當高……(比如你去拉進擊巨人……我看字幕表好傷心啊……因為原畫+動畫就有七八十人……你知道像國內《羅小黑戰記》原畫就2-3個人嗎),當然動畫和真人的成本不能直接算,而是要看不同的題材,而利用其他們的優勢,比如單鏡頭的泡麵番就特別適合動畫,動畫背景和素材都可以重複使用。

所以現在如今,在日本用動畫形式來講故事成本逐漸增高,顯然肯定不是成本性價比很高的選擇。日本動畫從策划到製作都偏向于越來越保守,所以現在題材越來越單一,因為都是選能更能賣錢的宅向萌向……

不過其實動畫和真人也沒必要區分太開,因為現在日常系的真人片,例如日劇會越來越漫畫化,把動畫漫畫的那些技巧用在裡面……日劇里很多腦洞小劇場啦,顏藝啦,和一些誇張的表演和背景出現DUANG的漫畫效果……都是動畫在向真人滲透。其實中國國內《萬萬沒想到》雖然是真人,不過思維邏輯就是很動畫的,最近很火的《王牌特工》其實導演也是阿宅,用了很多動畫的思維邏輯。
所以也沒必要分的太開,動畫和真人遲早會結合發展處新的形態的。


動畫有動畫的特點 電視劇有電視劇的特點,如果動畫要拍成日劇的風格,何不直接看日劇


大概,審美疲勞吧。 ——雖然有這樣的感覺 :美少年和蟑螂報復社會 ,哪一種會讓人同情——同情與否可以引起對立的觀點,引起好奇和關注,提高收視率——用事實來證明的話,就是那個著名的讓日本的刑事犯案年齡從16降到14歲的97年酒鬼薔薇聖斗事件。——國一的14歲學生,割下無冤無仇的老師的頭放在學校正門口,給電視台寫信說是因為母親的學業壓力,只有從持續的憎恨中獲得自由和平和。 看起來值得同情的殺人動機,和據說俊美的長相,居然還有人專門建立了粉絲群。——動畫無法代替電視劇,大概因為再好看的臉,同一部動畫裡面換個髮型,就感覺是一個整容醫生的手筆。——審美疲勞,吧。
……以上為人性嘲諷模式,如果認真來說的話,電視劇相關的藝能界經濟利益體,比如電視劇製造公司,藝能經紀公司,已經形成了巨大的互利關係網,沒有可能那麼簡單就被動畫系打倒的。


二次元和三次元是不能這麼比較的,正所謂青菜蘿蔔各有所愛,世界那麼大,你不能指望所有都喜歡一樣的東西,有人喜歡動漫也就肯定有人不喜歡,動畫和真人的電視劇針對的不同的群體,尋求的也是不同的商機


我覺得你可以畫一個超人。
但是拍超人。。。。還是挺大難度的


誰告訴你的,動畫成本遠低於電視劇成本了。


推薦閱讀:

讓人特別悲傷的台詞有哪些?
如何評價電視劇《北平無戰事》?
為何在中國,韓劇的觀眾要比日劇多?
為何中國抗戰劇中經常出現狙擊槍?符合史實么?
哪些紀錄片讓你開闊眼界、增長見識?

TAG:動畫 | 動畫產業 | 電視劇 | 日劇 | 動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