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心理諮詢師無法給自己的親朋好友做諮詢?
http://www.douban.com/note/201935064/ 這篇文章中部提到 諮詢師無法給自己的親朋好友做諮詢,諮詢必須有嚴格的界定,固定的見面時間和地點,診斷和治療方案。這就像你要允許一個人同你裸身跳一支舞,你要深深地知道你可以裸身暴露於他,而你絲毫不必擔心你會被嘲笑、攻擊或是受傷,你知道這個人會像個溫暖的大手掌,陪你跳完一整首溫暖的舞蹈,他給你支持,亦溫暖地陪你經受挑戰。那些現實世界留給你的傷痕,他陪你縫合。
So,
so you think you can tell Heaven from Hell,
blue skies from pain.
Can you tell a green field from a cold steel rail?
A smile from a veil?
Do you think you can tell?
-----------------偽文藝分割線--------------------------
為什麼,為什麼心理諮詢有那麼多奇奇怪怪的條條框框?
或許,可以把這些條條框框看成一雙手,在咨訪雙方感到脆弱時支撐,在迷失時送上巴掌以清醒。
-----------------《憂傷的嫖客》節錄---------------
客: 我一路喊,你一路安慰我
鳳:你跟她一起多久?
為什麼要分開?
客: 我愈講愈激動,
直到走嘅時候,你問...
鳳:哎,小費可以多給一點嗎?
客: 我先突然無咁傷心
由不相識再到交心一場
然後又回復正常
四十分鐘的關係似夢一樣
人生經歷總無常
你又何必介懷心上?
---------------偽文藝分割線2號------------------
固定的時間,固定的費用,避免雙重關係,事前共同商定諮詢目標,討論好請假與遲到處理制度,最終簽訂諮詢/治療合同。
這份合同的用處是什麼?在簽訂這份合同的時候,簽下姓名的咨訪二人是那個最為理性的自己。
我來這裡為的是我的苦惱、我的痛苦、我的癥狀,我的人格成長。為此我奉上我的金錢進行一場打開心門的冒險。
我在這裡提供的是專業的陪伴,以我所學我所能儘力幫助對方更好的了解自己,通向自我成長和直面痛苦之路。為此我收取對應的酬金,承受直面對方的風險。
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像一個旅程,充滿了意想不到的痛苦、麻煩,充滿了意想不到的陷阱。有的時候,兩人甚至會忘記旅程開始前的初衷。設置(條框)就像是盜夢空間中檢驗現實和清醒的陀螺,讓人能夠找到離開和前進的方向。
我來這裡,不是為了收穫一個父親、母親,不是為了收穫一個情人、愛人,不是為了收穫一個朋友。我應當在我的生活中去尋找、學會和這些人相處,他會幫助我學會怎樣去做。
我在這裡,收穫的是我與付出相應的酬金與真誠的咨訪關係,對方不應再給我些什麼,我也不應再向對方索求些什麼。
這裡是什麼?這裡是特別的。
這裡是小房間,座椅,日期,50分鐘,收費,這裡是讓二人稍稍脫離日常的「場」。
為什麼諮詢有用?因為諮詢是一件特別的事。因為諮詢師是一個特別的人。一個可以在其身上體驗各種喜怒哀樂,各種痛苦,生命當中曾有過的各種關係的人。維持這個特別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神奇事件往往只在特定的場所特定的時刻發生。
諮詢師也應當認識到,諮詢於自己也是一件特別的事情。諮詢的魔力並不在自己身上,自己僅僅是一個依靠來訪者發光的人。很多時候,諮詢師並不見得比來訪者更為清醒。這就是為何所有關於諮詢師的培訓都在告誡諮詢師在工作中保持恆久謙遜的的態度聆聽和理解來訪者。
附容易看的答案:什麼時候需要找朋友傾訴,什麼時候需要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
最後講一個精神分析界的悲劇,算是正面回答題主的問題。
一非常著名的女分析師,給自己的小侄子做分析治療。後來,小侄子無法理解和調和作為姑姑和作為分析師雙重身份上的衝突,把這名女分析師殺害了。
我感覺前面有人答得挺好,簡單來說就是避免多重關係,出發點基本上是兩點:
- 諮詢師與來訪者建立的咨訪關係是治療的基礎,如果這個關係中還摻有其他成分,要想建立健康的咨訪關係就加倍困難,起不到治療效果。
- 諮詢師如果和來訪者有其他可能牽涉利益的關係,不排除諮詢師利用來訪者的信任謀利的可能性,要保護來訪者利益。
當然對特定人群特定狀況,多重關係還會出更多問題,如朋友圈交集過多不利於保密;對本來人際界限就不明確的來訪者,複雜關係會造成更多心理混淆;親戚朋友關係導致諮詢師下不了班,出了諮詢室還要對來訪者承擔額外責任等等……總之就是明智的諮詢師絕對不會趟這湯混水。
也並是不完全「無法」,只是這樣做會帶來一些問題,而原有的關係本身就會給治療帶來一些麻煩。
首先,是治療師本身能否公正客觀專業冷靜的對待來訪者的問題。由於是親朋,日常生活中必然會產生既有的看法和意見,也許還有誤會或者偏見夾雜。治療過程中哪怕治療師竭盡全力要保持客觀,要重新去認識眼前的人,也存在一定難度。而且來訪者肯定也對治療師早有熟悉,同樣會出現前面治療師要面對的那些問題,而且由於來訪者並沒有治療師那種專業訓練和經驗,更難以排除掉對治療師既有印象。這都會影響雙方的有效交流。不是說不可能克服,而是說這會給治療帶來更多阻力。能避免就避免吧。有些「親朋」關係幾乎不可能被克服。例如,夫妻、父子母子、兄弟、戀人、前任戀人(夫妻)。因為這些關係過於親密,互相之間的影響極大。很多心理問題本身就是這些關係有問題產生的,在原本困境的問題氛圍中試圖解決問題,會帶來極大的難度。(如果能解決,也就不太需要心理諮詢了。)
註:朋友之間倒是有點可能進行治療,前提是比較健康平等的朋友關係。心理諮詢師和來訪者的關係也有點像是朋友。也有「朋輩諮詢師」這一概念。但是,朋友一般有共同認識的人,這也會帶來問題。我們常說良師益友,但真的能做的很少。
其次,就像前面有人說的一樣,有些話本來就不會對親朋說,又怎麼會對本來就是親朋的治療師說?來訪者需要一個讓他覺得會絕對保密的人來傾訴,不僅僅因為這個人值得信任(陌生的治療師也需要和來訪者漸漸建立信任),還必須在社交圈這個客官事實上保證沒有交集最好。就像是,你到了另一個國家遇見一個外國人你覺得聊得來,就告訴他一些秘密。並不僅僅因為他讓你覺得話投機,更因為你知道他不可能告訴你親朋那些秘密。
最後,注重說一下來訪者對治療師的態度問題。哪怕是陌生的治療師,很多來訪者也會產生對治療師產生一些要求。比如:幫他做具體決定,幫他解決具體問題。例如,某個來訪者因為跟父母關係的困擾而來諮詢。他可能會要求或暗示,希望治療師去見他的父母,幫他說出一些他不敢跟父母說的話,直接幫他處理跟父母的關係。但這有違治療原則。至於什麼是治療原則,後面我會說明。陌生的治療師尚且會產生這種問題,作為原來親朋的治療師就更是難處理了。
補充:集體治療是有的。但單一來訪者突然要求治療師見某些人,或把某些人拉進原來的治療中,是不符合原有的單一對象治療的療程的。最簡單的原因之一是,另一些人又不接受集體治療的自由。另一個原因有點像是:你本來打算做西紅柿炒蛋,半途突然想做成湯,所以你加大量水進去——結果一般是悲劇。(至少我是悲劇了)
這個問題可以反過來問,那就是:「為什麼治療師必須和來訪者保持一定距離,尤其是不能發生戀愛之類的親密關係?」
這個和心理諮詢、心理治療的宗旨有關。
因為其宗旨是幫助來訪者變得更加獨立自主,變成一個更好的「他」。如果你在治療中給他具體建議,就剝奪了他學習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
除非事關人命,比如有些癌症來訪者不願意接受治療。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關係,是一種互相幫助或者說互相依賴的關係。而治療師和來訪者的關係,卻是治療師服務來訪者的關係,更準確地說,是服務來訪者的心靈。例如,有一個在公共場合怯場,非常緊張的來訪者。作為朋友,你的做法也許是下一次陪他一起去公共場合,支持他。但作為治療師,任務卻是在治療中提供分析、鼓勵、了解更多背後的原因。治療師有點像是在扮演,來訪者心裡的那個理性、包容的一面。治療師給予來訪者情感上必要的支持,給出專業上可靠理性的分析,幫助來訪者自己慢慢學會做出決定、面對問題。否則你的來訪者可能會變得很依賴你,什麼問題都來問你希望你幫他決定。那他原來的具體問題雖然解決了,但是本質上他的一些認知障礙、衝動、恐懼等等問題都沒有消失。反而多了一個「依賴治療師」的問題。所以治療結束後,治療師一兩年內除非有新的治療內容,否則是不會和原來來訪者有日常的交往關係的。這點在歐美治療師行業內尤其明顯。哪怕是在治療進行中,來訪者也不是隨時都可以打電話給治療師的,治療師也不會在平時聯繫來訪者。(除非事關人命等嚴重問題)
理解了上述的內容,反過來再看原來你的問題,相信你就比較能夠理解為什麼了。
希望對你有幫助。
我就不多說理論方面的事情大概說兩點
第一個問題就是是否能保持中立。當遇到你的親朋好友的時候,難免就會因為更多的個人情感而更多更深的捲入到這一次諮詢當中。(諮詢師當然要有適當的捲入,但是面對親朋好友,很多時候他們的成長經歷和事情都是與你息息相關,很難把持住這個度到底在哪裡)
第二個問題,就是在諮詢結束以後,又該怎麼樣去處理這種關係。對於這種雙重的關係是最讓人頭疼不已的。
可是,事情真的是這樣的嗎?
其實不然,這完全取決採用何種諮詢方式。如果是採用精神分析或者是比較經典的諮詢方法那麼這種事情就會成為諮詢最大的障礙。
如果採用的是後現代的諮詢方式,比如焦點諮詢的方式這種可能性會降低很多,甚至很多的時候,親朋並不會產生足夠的影響。
這也是心理諮詢在發展整合當中的一種進步,畢竟每一個人的社會關係都很龐雜,難免會遇到類似的問題。
(PS:這個也和現代與後現代的思維特點有關係。現代的思維特點更多是分析,是從局部到整體,更多的注重於原因,所以對於細節的探尋是必不可少的,方法是實驗,測量和干預。這樣親朋在諮詢關係中就會造成很多的障礙。而後現代的思維特點更多是綜合的,從整體看局部,方法上則是釋義,參與開發可能性和多元的方法。並且評估依據前者是從客觀的效度而後者則是依據活力這種更感性的東西。
所以,不是不能諮詢,而是完全取決你採用什麼樣的方式去開始這次諮詢
因為心理諮詢是一種治療關係,也就是單純的工作關係,如果這種關係被污染,對雙方都是一種傷害,因為雙方的目的很容易從解決諮詢問題,變為維護彼此的關係。
心理諮詢,本來就是持中立客觀態度的。當然,共情是必要的技術,但不是最終的解決方法。在這樣的態度下運用合適的心理學理論,才能真正根本地解決問題。
因為諮詢師也是人,人們自然的很難避免自己已經認識對方的事實,很難在自己已經認識的人面前把自己當做一個陌生人從而從全新的角度來認識對方,已有的認知會影響我們的判斷和態度。
同樣,對方也就更難完全把這個人當做一個真正的專業人士,我們對熟悉的人所說的專業意見通常有一種「輕看」的態度,同樣的意見從認識並熟悉的專業人士和不認識的專業人士口中說出來的效果自然會不一樣,這樣會影響整個諮詢的效果,這種不可控因素打破了設置也使得諮詢出現了擾亂因素。
在《少有人走的路》里說過,心理治療最主要的就是讓被治療者把心裡不敢說出來的話和諮詢師說出來,而諮詢師的的主要任務也是這個。「說吧,說出來就沒事了」就是這個道理。
回到問題,很多數心裡話是不可以對親朋好友說的,如果能說也就不需要去看心理諮詢師了。陌生人才能完成心理諮詢師這個任務,和陌生人說出自己的心裡話要容易的多。
熟人會影響諮詢師的客觀判斷,也會對來訪者的訴說進行人物猜測,這樣一些隱秘的事情就被公開,會導致雙方沒有辦法進行諮詢師和來訪者以外的關係。
因為開了這個先例,就會有一大波親戚朋友找你做心理諮詢。
還讓不讓心理諮詢師活了啊。
先做人後做事,你的朋友的事情首先他自己負責,而提問者對於誰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沒有清晰的邊界,那我們很遺憾的說,這叫越位。
你能跟你媽說,你是神經病,嗎?
因為既有的關係決定TA是有選擇的回答你的問題。這樣也就不能很好的把握住TA的真實想法了。
多重關係容易引起矛盾
我不懂 我只告訴你 整容醫生不給熟人做雙眼皮
啦啦
有些問題暴露給朋友之後,以後再見到他或許有不安全感,有可能朋友都沒得做了。
不客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