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茶葉、水和茶具,但泡出來的茶葉不如別人泡的好喝,可能是哪個環節出的問題?

我具體想問的是,水溫,投茶量,出湯時間,注水方式(直接注水和沿杯壁環繞注水)變化對茶葉的味道有什麼具體影響。比如我在泡一種芽兒制的閩東紅茶,都用蓋碗泡,但不如別人泡出來的口感柔順細滑,也不如別人的甘甜。是不是水溫太高會讓茶葉味道虛,時間過久會讓茶葉發苦,投茶量太少會不出味道?


同一泡茶,相同的水溫和茶具,不同的人沖泡,泡出的茶湯滋味會有差別,很正常。
其實泡茶這件事真的很簡單,需要講究的地方有,但並沒有那麼玄乎,把泡茶這事講得雲里霧裡,要麼是拿泡茶當表演的,要麼是故意顯擺的,再有就是用耳朵喝茶,總把這道那道掛嘴邊的。

在茶葉品質沒問題的前提下,要把一款茶泡得好喝,我個人認為主要在於茶具、投茶量、浸泡時間這三個方面,而且它們之間是首尾呼應聯繫的。

茶具:蓋碗或壺外觀好看沒用,重要的是容量,多少容量跟接下去投茶量以及注水量、浸泡時間有直接關係,比如岩茶的袋泡裝是8g一泡,分別在容量100cc和130cc的蓋碗里沖泡,前者注水量和後者注水量肯定是不同的,一樣的浸泡時間,泡出來的滋味也會不同,前者相對來說會濃郁一些。因為100cc的注水量比130cc的少,從而增加了濃度。

投茶量和浸泡時間:如果是泡袋裝的茶,基本上岩茶是8g一小袋,紅茶是5g一小袋,這種就方便了些。但如果是散裝的茶,你無法確定該投放多少茶葉量,可以先自己嘗試放適量茶葉沖泡,覺得淡了或者濃了,那麼下一次沖泡茶葉時,心裡就會知道該放多少量。而浸泡時間,是根據你投放的茶葉量所調節的,茶葉放多了,浸泡時間應該短些,茶葉少了,那麼浸泡時間則可稍微久一些。講究的人會在茶盤邊上備個克稱,若不嫌麻煩,我個人是推薦買克稱的,每次喝多少就稱多少克的茶,至少會比憑感覺投放茶葉精準。

還有一點值得提下,一款茶,如果是散裝的,剛打開包裝開始喝,條索是完整的,並無異,當喝得差不多沒了快要見底,碎茶會比較多(正常情況,茶葉又干又脆,在抓取過程容易折斷茶葉,從而碎茶就漸漸留在了底部),這時你泡包裝底部的茶葉,跟先前條索完整的茶相比,一樣的克數,底部包含碎茶的會略濃些,遇到這種情況,要是你覺得濃了,出湯就應該快一些。袋泡裝的茶也會有類似情況,茶葉裝在大箱子里(運輸過程中會產生碎茶),一泡一泡包裝起來,當包裝到箱子底部,同樣也有碎茶出現,一般商家都會篩選碎末,把比較碎的篩掉,但怎麼篩選,還是沒有箱子剛開封前那樣的完整條索,所以這樣會造成部分袋泡裝里的茶葉包含碎茶,甚至碎茶偏多都有可能。

以上只是一個參考建議,具體還需依自己口味而定,適合自己的口味才是最主要的,所以泡茶是可以很靈活,不必看著網上所謂的「泡茶方法」照葫蘆畫瓢。你喜歡什麼樣的口味,只需要琢磨投茶量和浸泡時間這兩點就行了,沒有規定一定要泡多少克和多少時間出湯。茶葉是因人、因時而異的東西,因為制茶人和天氣關係,所制出的茶葉會有不同表現,比如有的茶因工藝或天氣、採摘等原因,茶味偏重,這種情況就不宜浸泡過久,否則會濃苦。而有的茶做出來茶味偏薄,無力,這就需要稍微浸泡下才出味,所以浸泡時間是沒法用準確時間去控制的,若依網上很多教大家的第一泡XX秒出湯、第二泡XX秒出湯的方式泡茶,那基本是個十分滑稽的事情。希望剛喝茶的茶客們能夠記住這四個字「看茶泡茶」,不同茶葉有不同泡法,5克茶葉量有5克的泡法,10克茶葉量有10克的泡法。千萬別死板照著「教程」泡茶,面對新茶或者第一次接觸到的茶葉,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就是開始試著沖泡,根據自己口味投放茶葉和調節浸泡時間,在第一泡的時候感受下淡了還是濃了,再在下一泡時候就知該快些出湯還是慢些出湯,幾次之後你就會了解某款茶的茶性,知道該怎麼沖泡合自己口味。舉個例子,之前有位客人平時喝綠茶為主,第一次喝岩茶,買回去就按著他平時泡綠茶的投茶量沖泡,然後發來照片反饋味淡,我看蓋碗里的茶葉量就知道是放少了,第二天他跟我說試著多放點茶葉,香氣味道就出來了。

注水方式,我是直接注水入蓋碗,是否沿著邊緣注水還是直接注水,這個在我看來對茶葉影響不大,茶葉自身品質擺在那,一泡帶有澀感的茶,再怎樣變著花樣注水,依然還是澀。一泡口感好的茶,如果說直接注水會讓湯水口感變得不好,那這茶也不用喝第二次了。

關於水溫問題,這個已經討論過很多次,除了綠茶有的人喜歡用溫水泡,其他茶用沸水泡完全沒問題!不要說紅茶芽頭怕燙這種讓人不明覺厲的話,如果說怕燙傷,製作過程中在焙乾的時候要100以上的溫度,那豈不早燙死了?當然,這句話只是玩笑,實際只要工藝到位、採摘期到,根本不懼沸水沖泡。用80、90度的水沖泡茶,湯水確實會柔和許多,包括茶葉的缺點,苦澀感也會減弱。但一款好茶明明可以用沸水沖泡表現出本真滋味,還依然好喝,為什麼卻要用溫水呢。沸水衝下去會把苦澀感泡出來的茶是工藝欠缺,不是水溫的問題。不過,各人有各自口味喜好,若覺得水溫低一點泡的茶更好喝,那就繼續依自己方式泡茶。

水質,不同地區的自來水存在差距,南方的自來水還好,我平時泡茶也都是用過濾過的自來水,曾聽過幾個北方朋友說過他們那的水不適合泡茶,燒開後氯氣味比較大,一般這種情況建議用桶裝純凈水就行了。好的水無非會增加點茶湯甜度,甚至湯水的厚度,拿純凈水跟山泉水泡茶,肯定是山泉水甜一些,我個人也試過不同品牌的水泡茶,農夫山泉給我感覺最好。但並不是人人都能在家天天喝到山泉水,還有承受得起農夫山泉的成本,所以只要你家的水不會給茶帶來負面影響,不必過於追求所謂的「好水」,再有,並不是越貴的水泡茶越好,即使泡了,與普通水相比,也不一定能感覺出哪好。


再回到題主的問題,題主說自己泡的茶不如別人泡的好喝,情況可以有很多,水溫、投茶量、浸泡時間,注水量,任何一環節對茶都是會有影響,所以具體哪個環節問題,因為我沒喝到所以不敢亂下定論,大致的影響簡單說下:

水溫低:湯水柔和,茶味略淡。 沸水:茶味、香氣足,優缺點能明顯感受到。
投茶量少:浸泡時間不夠,味淡,水薄。投茶量多:浸泡時間沒控制好,茶味濃,甚至帶微苦。


需要注意的細節:
@陳子舟 提到的出茶湯時要把蓋碗里的茶湯淋凈是對的,否則會影響下一泡的口感。還有出茶湯的速度,就是茶湯倒入公道杯時,手拿蓋碗的角度決定了出湯速度快與慢,這個我覺得也得注意,做了個小測試,130cc的蓋碗,直接垂直拿著倒入公道杯的出茶湯速度到茶湯淋凈是十秒左右,如果蓋碗從斜到垂直倒入大概是15秒左右,這還要看蓋碗縫隙,縫隙大,出湯速度也會加快,縫隙小,出湯速度自然也就緩慢。不要小看這五六秒的差別,五六秒時間也是能夠增加茶湯濃度的。


有時候給客人泡茶時,在這個細節上,我會根據客人的口味適當調節出湯速度,如果對方是喜歡喝濃茶的,我就會讓茶湯緩慢流出,以便茶葉在蓋碗里多浸泡會兒。

—————————————————
每位茶客對沖泡茶葉都有自己的看法,我所說的不一定就都對,只是與大家分享我自己平時泡茶的一些經驗,希望能對剛接觸茶葉的茶客同道帶來幫助。到底怎樣才算得是會泡茶的人,我想這裡沒有標準,不能因為對方泡出的茶不合你口味,就覺得這人不會泡茶。但我認為把茶泡好的前提,除了茶葉自身品質基礎外,沖泡者應需有一定識茶基礎,不求有多專業,至少應該對不同茶類的特性略知一二,還有不要過去追求形式上的東西,避免玄化。當然,如把喝茶當解渴用,可以不用這麼講究。

茶葉是變化多端的,在存放的過程中,香氣滋味口感也會發生變化。如果一泡即將返青的茶,這個月喝,你覺得好喝,而下個月茶葉返青了,茶葉里的內含物質有了變化,也許香氣減弱,有點澀感,這時就是茶葉的問題,不是你沖泡的問題。不論是泡茶還是品茶,探尋這片「樹葉子」沒有捷徑,訣竅還是通過多實踐來學習,無他。


武夷岩茶中講究三個半師傅,即做青師傅,焙火師傅,拼配師傅,還有半個泡茶師傅。

可見泡茶的人對一泡茶的好喝程度有多重要。

懂一泡茶的優點和缺點,然後再避開缺點,發揚優點,這樣泡出來的茶,肯定好喝。


老媽是茶藝師,自家經營一個小店,據說水溫是有影響的,還有水質。
紅茶我不是特別了解,估計道理也是類似,比如生普洱和熟普洱需要的溫度就不一樣。生普洱由於是自然發酵茶葉,需要溫度不能太高90度上下就可以了,甚至水都不能沸得太久,倒水的時候還需要從高一點的位置倒入杯或者茶壺裡,起到一定降水溫的作用。其次不能悶得久,出湯要很迅速,濃只是一個方面,關鍵是會出苦澀味,還有蔫掉的感覺。1-3泡都要倒掉,4-6泡才是精華,不過普洱茶比較耐泡(大葉茶,有的被壓成餅或磚),所以洗茶的次數是要多一些,茶葉才能舒展開來。而熟普洱是全發酵茶,就需要很高的水溫才能泡好,但是出湯也需要很快,不然會太濃。紅茶也是發酵茶,所以我覺得也需要沸水泡才好,出湯也需要快,不然很容易有澀味。投茶量也需要根據容器大小來確定,我不好給建議。
泡茶的水質要軟一些的,據說好喝哎。後面有空可以幫你請教下我萬能的母上大人哈,我不專業,我只負責喝茶……
我也覺得在店裡喝的比自己泡的就是好喝的多的多啊~!


一杯好茶,應該是優秀的原料、工藝、倉儲、沖泡的統一。而沖泡又可細分為沖泡者、沖泡用水、茶具、環境等條件。根據題主描述,那麼產生區別的應該就在於沖泡者的主客觀差異,以及可能存在的不同沖泡環境。

沖泡者
一般初入門學習泡茶者,往往會認為泡茶就是做到各個分解的動作環節——這當然很重要,但沖泡者自身的身心素質,以及每個環節中極微小的難以被第三方觀測到的小細節,往往也會影響茶品沖泡的質量。泡茶這檔事,窮舉法有時反而是最容易獲得答案的。下面一一拆分。

水溫:
根據題主描述,此類茶品確實應用較低溫度沖泡,比如可以借鑒綠茶沖泡時的方法,將水注入公道杯後再以之沖泡茶葉。水溫過高有助提香,但茶水苦澀亦會加重,同時茶湯會變薄。
關於水溫的控制,在不同的環境不同的茶品不同的茶具之下可以產生千差萬別。對此,以及其它許多泡茶時可以量化區分的條件,建議沖泡者應該有一些實證精神——許多茫然思索許久的問題,往往十來分鐘簡單的實驗就可以得出結論。比如對於此類茶品沖泡用水溫度的掌握,完全可以網購一個幾十元的紅外測溫槍,將水溫按3~5℃劃分出幾個區間——上限無非是開水,下限也不可能低過75℃,中間能夠劃分出的區間並不多,幾次對沖答案就會呈現在你眼前。

投茶量:
與水溫類同,一個幾十塊的珠寶秤,先確立一個基準的投茶量,比如5g(基於當下使用的茶具),然後可以根據0.5g正負增減,分別測試每種投茶量下茶品表現,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投茶量。
需要注意的時,這個投茶量一定是最適合你當下使用的這個茶具,一旦更換茶具,不同的容積下要根據茶水比進行換算——而且這種換算必須在一定區間之內,當茶具容積過小或過大時,你用「適中」茶具得到的茶水比就失真了,這時的茶水比變化完全是非線性的。
甚至進一步說,同樣容積不同材質、形制的茶具,投茶量(以及水溫等許多小參數)都應有細微差別,這些茶具因材質、溫度變化曲線、出湯速度等等產生的差異會綜合變現為茶具的發茶性能,不過這就需要品飲者自身的感官敏銳度了。

出湯時間:
同上,設定以數秒為單位的出湯時間區隔,工具不用介紹了吧o(╯□╰)o
出湯時間我認為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完全是根據品飲者的主觀意願。我個人偏向於濃釅的茶湯,因此往往使用重手泡,但並不意味這這就適用於喜歡茶湯清甜風格的茶友。找到適合自己的才最重要,沒有萬試萬靈的標準答案。

注水方式:
我個人在沖泡茶葉時,從來不讓熱水直接衝擊茶葉,而是水壺壺嘴低就(出水口距離落水點距離盡量近),沿杯壁順時針環繞一圈注水,一圈下來剛好注滿——在實際運用中這並不難。
熱水直接衝擊茶葉,茶葉翻滾等等,都可以加大茶品中內含物質的析出速率,但同時也會帶來茶湯湯感粗糙的問題——當然這對味盲症患者而言就是所謂玄學了o(╯□╰)o水壺壺嘴低就,也是為了降低熱水流入茶器時流動的速度,盡量使得整個過程接近「泡茶」而不是「沖茶」。若是注水高度過高,水會拉出一條水線,圈兒內不少打把勢賣藝的往往以此炫技忽悠小白,殊不知如此會使茶湯鎖喉,得不償失。
有一個簡單的實驗可以驗證我的觀點——亦或是測試自身對湯感的敏銳度。兩個同樣的公道杯,燒一壺開水,分別以低就緩慢注水和拉高猛注水兩種方式灌入兩個公道杯,品飲者分別品嘗兩公道杯中水,感受兩者差異。若能感受到湯感的區別,那麼恭喜你。若感受不到,,,,,,其實我一直覺得康師傅綠茶挺好喝的(⊙﹏⊙)b


沖泡者主觀差異
當每個技術細節都與他人一致(往往是表面上「看起來」一致),但有些細微的點往往是失之毫釐謬以千里——題主自己也表明了這種差異的存在。產生這種差異的原因便是心理素質上的差異。緊張是泡茶大忌。一旦緊張許多衝泡動作都會產生細微的變形。沖泡者在心情緊張時往往會鎖肩、手抖,當專註力過於集中時往往會下意識的屏住呼吸。這些都會給沖泡結果帶來負面的影響。
除了緊張,經過多年以來的經驗數據歸納,發現只要衝泡者的心理處在較大的波動之下(特別是負面波動,如緊張、憤怒、抑鬱、悲傷等——我沒遇過一邊狂笑不已一邊泡茶的,所以不敢全面打包票),沖泡茶品往往都會特別難喝。從科學角度解釋猜想可能是在人體在這些負面狀態下造成如上段所說「鎖肩、手抖、屏息」等具體而實在的負面動作,若不科學,,,,,好吧,我是神棍我怕誰o(╯□╰)o

環境
這是補充環節,因為提出並未描述是否是同一環境下沖泡,因此僅在此加以補充。
不同的沖泡環境,對於沖泡結果影響往往是巨大的。沖泡時的溫度、濕度、氣壓、光線等等對於沖泡環節都會產生影響。環境溫度的變化,會細微改變茶品的特性,同時讓沖泡者習慣的降溫時間等失真;濕度首先會影響茶品(特別是如普洱茶、黑茶等非密封保存的茶品)的表現,同時溫度、濕度過高的環境,品飲者與沖泡者自身的也不會特別舒服,對於沖泡和品飲的結果會產生很大影響。氣壓的改變最為直接的就是改變開水的沸點,多年來的經驗是當突然變天氣壓變低時,茶品一定難喝(類似的負面天氣環境我經歷過的還有夏天極度濕熱時,以及冬天氣溫下降但沒有供暖時);光線,以及環境是否舒適、寬鬆等等都是主要將影響加諸於沖泡者和品飲者心理方面。這對於品鑒茶品品質這種本來就帶有很強主觀角度的事兒而言其影響是不可忽視的。


水質 水溫 茶與水的比例 悶泡的時間


要泡好一杯鐵觀音,說簡單也簡單,說不簡單也不簡單。很多茶友用玻璃杯泡鐵觀音直接喝,這樣泡也不是不可以,但這樣泡很難泡出鐵觀音獨特的香氣和滋味,泡鐵觀音建議還是要用功夫茶泡法(蓋碗茶具或紫砂壺茶具)。

泡好鐵觀音是指通過提高泡茶的技藝,泡好每一泡的茶湯,盡量使每一泡的茶湯都可以達到最好的狀態。

泡好鐵觀音的意義:泡不好茶,會把300元的鐵觀音泡出100元的香氣和口感。通過提高泡茶的技藝,把300元的鐵觀音泡出250元或者是更高的香氣和口感。

在泡鐵觀音的過程中有以下因素需要考慮:
一、天氣(天氣是否晴朗,氣溫高低)
二、泡茶環境
三、泡茶的水(水質、水溫)
四、茶具
五、茶(茶的品質、老嫩、大小、緊結、焙火輕重)
六、人(泡茶者的心情狀態用心程度、泡茶技藝)

一、天氣(天氣是否晴朗,氣溫高低)

一、天氣(天氣是否晴朗,氣溫高低)
1、一般天氣晴朗的天氣會比陰天、雨天泡出來的鐵觀音更好喝,和製作鐵觀音的天氣是一樣的(晴朗的天氣比陰天、雨天製作的鐵觀音品質更好)。所以有時候我會想,這樣算不算是一個輪迴呢?把鐵觀音茶青從採摘下來到製作,是從生到死的過程;泡飲鐵觀音,茶葉在蓋碗中慢慢舒展,恢復到採摘時的模樣,香氣襲人,是從死到生的過程。
2、氣溫高的天氣會比氣溫低的天氣泡出來的鐵觀音更好喝。個人認為有以下原因:
(1)氣溫較低,蓋碗冷的快,100度的沸水沖泡下去,因為蓋碗會吸收熱量,實際的水溫只有90度左右,蓋碗里的茶水溫度下降也較快。因為水溫較低,鐵觀音的香氣和滋味不能得到效的釋放。
(2)氣溫較低,茶杯裡面的茶水溫度下降也較快,喝起來可能就會覺得不夠香。
(3)氣溫低的環境,香氣也比較不顯。

氣溫低的時候泡茶的解決辦法:
(1)燙茶具,在泡之前,用熱水燙洗蓋碗或溫壺,洗燙茶杯等茶具;
(2)第一泡一定要洗茶,一方面可以讓茶舒醒,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茶具的溫度;
(3)每一泡的間隔時間不要太長,如果間隔時間比較長,可以用秒出的方式再洗(醒)一次茶。
(4)用隨手泡(電熱水壺),確保每一泡的水都是沸水。

二、泡茶環境
營造一個好的泡茶環境,塑造一個喝茶的氛圍,會更容易泡出好茶!一方面在好的環境下,更容易靜下心來泡茶品茶,更容易達到「茶道合一」的境界。另一方面,在相對封閉的小茶室,香氣不會很快飄散,整個茶室都充滿了茶香。

三、泡茶的水
1、水質
泡茶的水,個人認為山泉水最佳,但現在很難找到山泉水了,可以買農夫山泉來泡鐵觀音,但就是有點貴,每天泡的話,還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河水,溪水,井水,也都是泡茶不錯的選擇,但現在水污染都挺嚴重的。還有就是自來水,自來水一般都含有氯氣,要放入水桶存放一個晚上讓氯氣揮發,或者自來水燒開後,打開水壺壺蓋讓氯氣揮發。自來水中經常還有其他雜味,如泥土味、輸送管道的鐵鏽味,最好是安裝凈水機進行過濾,以免影響茶湯質量和茶葉香氣。除此之外,還可以買大桶的純凈水來泡茶。
2、水溫
泡鐵觀音要100度的沸水,用隨手泡(電熱水壺),保證每一泡的水都是燒開的。但每一泡都燒開的話,一滾再滾的水,水中的含氧量會少很多,茶水就不活,我現在也沒有什麼辦法,確保100度的水溫同時又保證水中的含氧量。看吧友有沒有什麼好辦法?
(1)水溫對鐵觀音茶的影響
水溫越高,茶的香氣也越高,茶中的滋味(可溶物)也越容易泡出來。香氣是有沸點,鐵觀音中就含有很多高沸點香氣物質成份,只有沸水才能把這部份香氣釋放出來。
(2) 茶具吸收熱量對水溫的影響
這點在前面的天氣因素中已經有說了,只要記住茶具會吸收熱量從而對水溫造成影響就可以了。

2016/4/22更新
--------------------------------------------------------------------------------------------
四、茶具
1、泡茶茶具的種類:

主要有白瓷蓋碗、紫砂壺、快客杯、飄逸杯、玻璃杯、保溫杯

主要有白瓷蓋碗、紫砂壺、快客杯、飄逸杯、玻璃杯、保溫杯
從泡鐵觀音效果來看,個人認為白瓷蓋碗、紫砂壺效果較好,保溫杯的效果最差。
泡鐵觀音是功夫茶,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茶水分離。也就是在茶葉注入水後,浸泡一會兒,然後倒出來喝,不能把茶葉一直浸在水裡。從這點來說,不推薦直接用玻璃杯、保溫杯泡鐵觀音。

(1) 保溫杯:
優點:a、方便外出攜帶,不易碎。
缺點:a、茶水不能分離,無法控制茶湯濃淡、苦澀;b、溫度太高,茶葉放進去一段時間就會悶熟,失去了鐵觀音所獨有的花香和鮮爽的口感。
如果要外出攜帶的話,可以用茶水分離器(蓋碗、紫砂壺、快客杯、飄逸杯)事先把茶水分離,把茶湯倒進保溫杯里,而不是讓茶葉在保溫杯裡面浸泡。

(2) 玻璃杯:
優點:透明的玻璃杯可以觀賞茶色茶形,視覺感強
缺點:a、茶水不能分離,無法控制茶湯濃淡、苦澀;b、散熱較快,溫度較低,香氣不顯

(3) 飄逸杯:
優點:a、茶水分離;b、方便實用(不需另備公道杯、濾網),泡茶速度快、適合在上班時間泡茶;c、容量較大,客人多的時候,不會有沖泡不及的情況;d、便於攜帶
缺點:a、飄逸杯一般為玻璃或者塑料材質,散熱較快,溫度較低,香氣不顯,口感較差;b、較難控制投茶量和水的比例;c、有些塑料材質的飄逸杯還有一股塑料味。

(4) 快客杯:
優點:a、茶水分離;b、一般為陶瓷或者汝窯材質,保溫較好,個人認為香氣和口感比飄逸杯好一些;c、方便實用、適合在上班時間泡茶;d、便於攜帶
缺點:a、由於形狀的原因,香氣和口感遜於白瓷蓋碗;b、快客杯一般為一壺一杯或者一壺兩杯,比較適合一個人或者是兩個人飲用,不適合人較多的情況。

(5)紫砂壺:
優點:a、茶水分離;b、紫砂壺為陶器,保溫性強,泡茶較香(但要注意,由於溫度較高,可以在泡茶過程中掀開壺蓋,避免茶葉悶熟);c、和蓋碗相比,容易操作不燙手;c、滋養一段時間,積增茶銹,壺面生成光潤的顏色,空壺裡注入沸水也有茶香;d、名人的壺還有較大的升值空間。
缺點:a、紫砂壺透氣性好,會吸香味,特別是剛買的紫砂壺(養一段時間,就不會有這樣的問題,一個壺只泡一種茶,免得串味);b、和蓋碗相比,不能真實的還原茶葉原本的味道;e、和蓋碗相比,蓋碗更便於聞蓋香;

(6)蓋碗:
優點:a、茶水分離;b、一般為瓷器,保溫性能較好;c、能較真實的還原茶葉原本的味道;d、便於聞蓋香觀葉底;e、便於兩款或者多款茶進行比較,鬥茶(茶王賽一般都用蓋碗)
缺點:a、有一定操作難度;b、容易燙手(特別是新手)
蓋碗建議選擇白瓷蓋碗,除了瓷器蓋碗外,還有陶器蓋碗和玻璃蓋碗,陶器蓋碗由於透氣的原因,效果不理想。玻璃蓋碗保溫性較差,效果也差強人意,如果非要購買的話,建議選擇較厚的玻璃蓋碗。

個人認為,清香型鐵觀音比較適合用蓋碗,香氣高揚,清甜鮮爽,濃香型鐵觀音蓋碗和紫砂壺都可以,用紫砂壺口感會更醇厚,回甘也好。由於蓋碗可以較真實的還原鐵觀音原本的味道,在我們產地這邊基本上都是用蓋碗。
如果在家泡鐵觀音,又不會覺得麻煩的話,推薦用蓋碗或者是紫砂壺泡鐵觀音。如果是上班時間泡鐵觀音,出於方便的考慮,可以選擇快客杯或者是飄逸杯。

2、泡茶茶具的材質:
泡茶茶具的材質一般分為:陶器、瓷器、玻璃、塑料、金屬。
泡茶茶具主要是陶器、瓷器和玻璃,塑料、金屬的泡茶茶具不推薦購買。
在陶器、瓷器和玻璃,其中陶器的散熱最慢、溫度最高,瓷器次之、保溫適中,玻璃的散熱最快,溫度較低。
由於陶器的溫度較高,茶葉的香氣和茶湯的可溶物釋放較快,在相同容量的情況下,應減少陶器的投茶量。比如120ml的蓋碗投茶量是7.5克,而120ml的紫砂壺,投茶量應少於7.5克。個人認為,7.5克的鐵觀音,150ml的紫砂壺是比較適合的。或者在相同的容量和投茶量情況下,紫砂壺應減少坐杯時間,較早出湯。另外遇到像冬天氣溫很低的時候,或者是有些地方海拔高(像西藏海拔4000米以上)大氣壓強小,水的沸點不到100度,水溫不夠的情況下,紫砂壺的溫度高反而是一個優勢。
玻璃茶質的泡茶茶具比較適合泡綠茶等比較嫩的茶葉。

3、茶具套裝的其他配件

主要說下泡鐵觀音比較重要的配件,其他可有可無的,如聞香杯、茶夾等就不說了。

主要說下泡鐵觀音比較重要的配件,其他可有可無的,如聞香杯、茶夾等就不說了。
(1)公道杯(茶海)
現在一般茶具套裝都會配有公道杯。公道杯有三個作用:a、盛放茶湯,特別是一個人喝的茶時候,不可能把一壺茶一次性喝完,可以先盛放到公道杯。b、使茶湯濃度相近、滋味一致,以前沒有公道杯,要先把幾個茶杯靠攏在一起,按一個方向來回倒入茶杯,使茶湯均勻分配到各個茶杯。c、沉澱茶渣。

不用公道杯,為了茶湯濃度相近,把茶杯靠攏在一起

不用公道杯,為了茶湯濃度相近,把茶杯靠攏在一起
公道杯有瓷和玻璃材質的,我習慣用幾塊錢的白瓷公道杯。有個朋友買了一個玻璃材質的公道杯,用玻璃公道杯盛放茶湯看起來很漂亮!
(2)茶杯(品茗杯)
喝鐵觀音宜選用小的白瓷茶杯,小茶杯相比大茶杯,溫度下降較慢,喝起來更香,而且杯子較小,可以細細品嘗。白瓷茶杯可以看湯色,不失真。
(3)隨手泡(電熱水壺)
鐵觀音要100度的沸水,用隨手泡可以隨時加熱燒開,是必備配件。
(4)漏網
過濾茶渣。

4、蓋碗泡鐵觀音以下幾個要注意的地方:
(1)投茶量和蓋碗大小(茶水比例)
一般7.5克的鐵觀音,用120ml左右的蓋碗,根據蓋碗大小,適當的增減投茶量。

(2)一定要洗茶,一方面可以讓茶舒醒,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茶具的溫度;

(3)浸泡時間(坐杯時間)
首先沒有絕對的浸泡時間,浸泡時間要根據個人情況(喜歡茶友喜歡濃一點的,有些茶友喜歡淡一點的,甚至有些茶友喜歡秒出湯)、茶葉的情況(茶的品質、老嫩、大小、緊結、焙火輕重)、茶具的情況等。
對於茶友來說,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多試,依自己的口感來調整浸泡時間。比如第一次可以用10秒、10秒、15秒、45分鐘、1分30秒、3分鐘,分別是第一泡,第二泡,到第六泡的時間。如果覺得比較淡,第二次就可以用15秒、15秒、20秒、1分鐘、2分30秒、4分鐘。以上時間只是舉例,實際要根據個人具體情況。
第一泡和第二泡的浸泡時間應該是差不多的,甚至可以比第一泡的浸泡時間短。因為鐵觀音的形狀是緊結的,雖然已經有洗茶了,但香氣和滋味的釋放還是比較慢的。
還有一點,浸泡時間到後面是成倍數延長的。比如第一泡是10秒,第六泡是3分鐘。而不是簡單的相加:10秒、15秒、20秒、25秒、30秒、35秒

(4)蓋碗往公道杯倒茶湯時,快倒完時,應手拿蓋碗,回復往下甩,使蓋碗里的茶湯倒盡,以免影響下一道茶湯。

(5)每一泡的間隔時間不要太長,如果間隔時間比較長,可以用秒出的方式再洗(醒)一次茶。


2016/5/27更新
--------------------------------------------------------------------------------------------
五、茶(茶的品質、老嫩、大小、緊結、焙火輕重等)
個人感覺泡茶可以是靈活的,根據各方面情況來泡茶,而不是確定一定以及肯定要按照某種教程或者某種規距來泡茶。比如在泡茶的過程中,蓋碗或者是紫砂壺的蓋子要不要打開?有些茶友說不要打開,有些茶友說要打開,我的看法是視情況而定,如果茶具溫度太高,茶葉在裡面會悶熟,失去鮮爽的口感,那就可以打開。
同樣這個靈活性也體現在「根據茶葉的具體情況(茶的品質、老嫩、大小、緊結、焙火輕重)來泡茶」上面。

1、 鐵觀音的品質:
品質差的鐵觀音往往剛開始會比較濃,到第四泡基本上就淡而無味了,不耐泡。而且浸泡的時間稍長一點,苦澀味就會非常明顯,甚至在口中久久不會離開。
所以品質差的鐵觀音浸泡時間不應太長,盡量使每泡茶湯的濃度均衡。第四泡後根據情況及時換茶。

2、 鐵觀音茶青的老嫩
鐵觀音茶青越嫩,水中的可溶物的釋放會越快,而且茶青太嫩的話,茶味稍苦,浸泡時間不應太長。茶青越老,內含富含物質較少,滋味淡薄,可根據情況,相應延長浸泡時間。

3、 茶葉的大小(是否比較碎)
茶葉越碎,水中的可溶物的釋放會越快。在真空過程中,或者打包過程中,會把鐵觀音壓碎。或者買鐵觀音散茶,罐子上面的茶葉會較完整,下面的茶葉會較碎。當遇到鐵觀音比較碎的情況下,可相應縮短浸泡時間,以免茶湯太濃。

4、 鐵觀音的緊結程度
鐵觀音越緊結,第一泡的浸泡時間就越長,但泡開後,浸泡時間就沒有區別了。

5、 焙火的輕重
焙火越重,水中的可溶物的釋放會越快,可根據情況,相應縮短浸泡時間。

六、人(泡茶者的心情狀態、用心程度、泡茶技藝)
在泡茶的過程中,要有發自內心的誠意,想要泡出好茶,以茶會友,並掌握一定的泡茶技藝,靜下心來,泡出好茶!

泡茶就如同烹飪。
烹飪需要掌握一定烹飪技術,但主要還是「用心」,一道好吃的菜,一定是用心做出的菜。同樣,一泡好茶,也一定是用心泡出來的茶。
在韓劇《大長今》中,長今在做菜時,將菜當成一個有生命的東西來對待的這種態度,最值得學習。在泡茶過程中,也應把茶當成一個有生命的東西,也就是我在上面寫的:「把鐵觀音茶青從採摘下來到製作,是從生到死的過程;泡飲鐵觀音,茶葉在蓋碗中慢慢舒展,恢復到採摘時的模樣,香氣襲人,是從死到生的過程。

如何泡好一杯鐵觀音?只要用心去泡,相信一定可以泡出一杯好喝的鐵觀音。
(完)


謝 @及川竹谷邀。
首先,泡茶之道千變萬化,是沒辦法以一個定值來規範的。
而在這裡,我希望分享一些個人泡茶的習慣,能為茶友提供一些參考,從而在品茗中收穫更多的快樂。

在茶具設定為130cc的蓋碗,水質設定為普通桶裝礦泉水的情況下。

不同茶葉的投放量是不同的,根據每個人的口感會稍微不同。岩茶等烏龍茶來說一般在5-9g,量越少,便相對延長浸泡時間。正山小種等紅茶一般來說在3-5克,浸泡時間同理。
每一泡茶都有適合它自己的投放量與浸泡時間(比如同為正山小種,不同的正山小種的泡法也不盡相同),這需要結合自己的口味,斟酌嘗試一番,才能得到最優的方案。


關於注水的方式,我自己習慣直接注水,且務必求蓋碗里的茶葉翻滾,我認為這樣可以使茶葉浸泡與出湯更加均勻。
還有一個小細節:出湯是務必盡量把蓋碗裡面的茶湯倒盡,因為如果有少量的茶湯還留在蓋碗裡面的話,相等於在下一次沖泡之前,這茶湯是一直浸泡在裡面的,久了便會使下一泡茶湯產生苦澀感。

至於水溫,我認為岩茶必須用沸水(茶經有云:二沸之水為上,但是許多的茶友可能無法準確的分辨,所以分享一個折中的方法,水煮沸之後離開火源,等水沸停止之後再進行沖泡)。只有沸水才能沖泡出岩茶的真味。

而紅茶,較低的水溫可以提供更好的口感。水沸之後讓其稍微冷卻,大概的說法是在80-85度左右,這樣溫度沖泡出來的紅茶,口感相對來說會更加細膩與醇厚。
我自己沖泡紅茶卻喜歡用沸水,犧牲了更好的口感,為的是驗證紅茶的品質。一般來說,沸水沖泡的紅茶,茶湯依舊好喝,那麼更低溫度沖泡時,茶湯只會更好喝。現在市場上有許多品質較低的紅茶,是經不起沸水的考驗的,沸水之下,會酸,或者會澀,或者會苦,或者會有雜味,或者沒幾泡就沒味道了,這些都可以為茶友們挑選茶品提供一些參考。

浸泡時間,在標準投放量的情況下,個人的習慣是一湯快出,二湯15s,三湯20s,以後各加10s。

以上。


影響茶葉口感的因素也千千萬,從茶種,摘法,氣候,發酵,炒制,烘焙,都關乎口感,更為關鍵的是,這些因素目前都無法精確的定量,所以每一泡茶都有他的不同之處。
再者,喝茶還與水質有關,當然,一般人沒計較那麼多,那也與環境,心理狀態有關。
如果喝茶之前特渴,那自然給茶葉加分不少。
順手推薦一種茶葉,蘭花香的烏龍
有哪些不知名但是很棒的茶葉?如何購買? - 呼和的回答


謝邀。
關於水溫、注水、出湯等技術因素大家說的都已經很詳盡了,我只補充一點吧:
題主,當你覺得同一款茶自己泡的不如別人好喝時,首先你要確定,真的是同一款茶。


從知乎日報里看到 @謝偉文謝掌柜的答案進來,愛茶的知友們可以關注謝掌柜。謝掌柜在知乎里關於茶的答案都很認真、專業。看完謝掌柜在這個問題的答案,忍不住也想分享一下自己的經驗。本文主要引用資料來自中國茶葉學會組編的《茶藝師培訓教材》,江用文、童啟慶主編。

---------------------------------------------------華麗麗的分割線 正文-------------------------------------------------
為什麼每一杯茶的味道會有不一樣?我總結:不同條件下茶湯里呈味物質的成分、濃度、比例不一樣,以及不同狀態下品飲人對於滋味的敏感度變化導致沒有兩杯完全一樣的茶。茶藝師培訓教材里有講到「泡茶四要素」:1、茶水比例;2、泡茶水溫;3、沖泡時間;4、續水次數

先放幾個可能用到的知識點:

  1. 不同情況下(包括溫度、壓強、溶質與溶劑的比例、溶質的形狀、翻滾狀態等等),各種物質在溶劑中的溶解度溶解速度不一樣;
  2. 茶湯中最主要的幾種呈味物質:咖啡鹼(咖啡因)——苦;茶多酚——苦、澀;茶氨酸——鮮爽、甜;;茶多糖、果膠——甜。
  3. 不同呈味物質的組合會改變單種呈味物質的味道,舉個栗子:單單的味精水或者鹽水都不好喝,但是如果味精水裡加點鹽,味道就會好很多。
  4. 味覺靈敏度:不同味覺的分辨闕值不一樣,口腔對苦味的敏感度明顯高於甜味。

下面根據自己對於這四條的理解來具體說說上面的結論。

  • 1、茶水比例。

這個容易理解,不同的泡茶器具(如大小蓋碗、紫砂壺、玻璃杯的容量),加水的多少(比如用蓋碗,有的人剛好淹沒茶葉,有的人喜歡加到滿出蓋碗),投茶量等各種因素。

我自己喜歡用110毫升的蓋碗,紫砂壺也是偏愛100ml大小的(滿水狀態),夠3-5個人喝。一般情況下紅茶用5克,岩茶用7-8克,白茶5-6克,生普6-8克,熟普4-5克,視品飲者的口味輕重來決定,個別偏淡的茶會加大頭茶量,偏碎的茶會減少投茶量。加水喜歡加到剛好快滿出蓋碗,蓋上蓋子剛好與蓋碗沿齊平的狀態。沒有原因,個人偏好。

不同的茶水比例導致茶湯中呈味物質的濃度、比例不同。

  • 2、泡茶水溫。

這個也容易理解,不同溫度下各種呈味物質溶解速度不一樣。比如咖啡因特別容易溶於熱水,茶氨酸和茶多酚在不同溫度的水中溶解速度的變化就沒那麼快。所以泡茶的水溫很重要。

可能影響到泡茶水溫的情況有:天氣(氣壓和沸點)、泡茶器(蓋碗和紫砂壺裡茶湯溫度的變化)、煮水器(生鐵壺和不鏽鋼水壺的保溫性)、注水方式(高沖、細流)……

說幾個自己泡茶時的體會:

【a】好茶不怕開水燙。正宗的西湖龍井、正山小種、金駿眉等細嫩的茶葉,用剛煮沸的水來沖泡也是極好喝的。對了,嫑說西湖龍井不好喝,肯定是沒喝到正宗的西湖龍井,反正我遇到過的喝到正宗的西湖龍井的人裡面沒有一個說不好喝的。

【b】夏天使用蓋碗和紫砂壺泡出來的茶湯滋味區別沒有冬天的大。夏天喜歡用蓋碗,方便。冬天同樣的茶用紫砂壺泡感覺更好。個人感覺是因為用蓋碗在冬天水溫降的快。

【c】個人偏好:綠茶、紅茶、年份小的白茶,以及原料較嫩的茶葉可以等水燒開後稍微涼一會兒(大概也就打開壺蓋幾秒鐘)沖泡,烏龍茶、老白茶、黑茶等我都是用剛燒開的水泡的。

  • 3、沖泡時間。

我們一般叫出湯時間。這個也是比較容易理解吧,沖泡的時間越長,溶解在茶湯里的呈味物質就越多,濃度越大。

影響沖泡時間的因素有:

【a】悶泡時間

【b】泡茶器具(蓋碗出湯快慢可控,紫砂壺相對慢一點)

【c】出湯手法(請參考謝掌柜的圖片)

個人偏好:在上述茶水比例和水溫下,前三泡我都是倒完水以後馬上出湯。有多「馬上」?一般情況下是右手沖水→左手蓋蓋→右手放下水壺→右手立馬把茶湯倒出來,如果泡的是比較碎的茶葉,更有可能是左手沖水→右手蓋蓋→右手立馬出湯。

  • 4、續水次數。

同樣的出湯時間,一般情況下第3-5泡的茶湯最濃。

個人經驗:祁門紅茶一般7泡左右很淡了,好的正山小種十泡以上沒問題,一般一點的泡到七泡也差不多了,滇紅一般能泡十泡以上;白茶(不是安吉白茶)因為工藝裡面沒有揉捻,用功夫泡法一般都能泡13泡以上,老白茶泡淡了以後用玻璃壺煮一下風味更好,我就是喝過煮的老白茶才開始喜歡上白茶的;烏龍茶一般七八泡以後都會很淡了。

------------------下面再講水---------------------

器為茶之父,水為茶之母。

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

泡茶器,以順手、實用為第一原則,再考慮是否好看。

泡茶水,以山泉水為佳,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般哪裡產的茶用當地的山泉水沖泡風味最佳,西湖龍井用虎跑泉最好這是眾所周知的了。如果是桶裝水,我們店裡一般都是用農夫山泉的。尤其是北方的茶友們,如果偶得好茶,千萬不要用自來水泡(有凈化裝備的例外),請一定捨得幾塊錢買點礦泉水(最好還是選農夫山泉吧)來泡茶,好茶浪費了真可惜。

關於生鐵壺,生鐵壺煮水有山泉水效應,用鐵壺煮水泡出來的茶是要好喝點。但是千萬不要用生鐵壺煮茶,茶葉中的成分會與鐵發生化學反應,嚴重影響茶湯滋味和營養成分。而且缺鐵性貧血的人盡量少喝茶,喝淡茶。

另外,喝茶容易睡不著的人(或者對咖啡因敏感的人群,包括孕婦、小孩、痛風患者等)可以嘗試這樣喝茶:以綠茶為例,先用沸水沖泡一分半左右,把第一道倒掉不喝,再喝後面的茶。這個時候咖啡因已經溶解出70%左右,而茶氨酸、茶多酚等其他不影響睡眠的成分才溶解出20-30%。【參考《茶文化與茶健康》,浙江大學茶學系王岳飛老師的同名視頻公開課】

最後再貼幾張圖片和視頻:

1、水質與茶湯審評評價。出自《茶藝師培訓教材》44頁:

2、水質對茶湯品質的影響。出自《茶藝師培訓教材》131頁

2、水質對茶湯品質的影響。出自《茶藝師培訓教材》131頁

3、參考書本

3、參考書本


4、騰訊視頻:葉放說茶:只有大師才有資格說:我最大的講究就是不講究。
視頻封面只有大師才有資格說:我最大的講究就是不講究視頻

一條視頻 - 高清在線觀看

寫在最後:喝茶不過煮水泡茶,多嘗試自然能泡出自己喜歡的味道。

歡迎各位知友以及朋友圈的好友留言討論指正。另外特別推薦浙江大學茶學系的評茶員培訓,對如何評選茶葉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


不請自答,人懶知乎一直是潛水只看不
不請自答,人懶知乎一直是潛水只看不吭聲,今晚剛好碰到了感興趣的話題,也順便借著回答問題整理思緒吧。(其實我是睡不著沒事幹+可能也許抽風吧,能不能有耐心答完?我…不…確…定…)

在同樣的茶、器具、水的情況下,泡出的茶不同的味道,按流程來說有一下幾個情況


1、投茶量 2、水溫
3、醒茶洗茶 4、注水方式
5、出湯手法 6、是否悶蓋

1、投茶量:
一般如果是包裝好的小包茶葉會在7~9克左右(強調是左右)不同的茶包裝的份量可能微有不同,7~9克的份量適用於我們所常見大小的蓋碗。
包裝好的投茶量也就幾克之差沒太多講究,基本就直接一包下去了,除非你泡茶的器具比常見的要大或小就要自己再做調整了。
我們所常見的蓋碗大小:


這是偏小類型的:(包裝好的茶葉碰到這種蓋碗應適當減些量)

散裝茶根據器具的容量、個人口味、茶類要靈活調整投茶,比如紅茶同樣大小的蓋碗,份量可減少至5~7克,而單樅根據個人口味卻可以投放到十克以上(見過常年喝單樅的潮汕人滿滿一蓋碗紫砂壺並刻意把出湯時間停留很久)
散裝茶的投茶在經驗不夠的情況下,最好還是用克秤,或者用茶荷或類似的器具量化
有的時候你肉眼估計後幾克的差距, 雖然沒有「失之毫釐繆之千里」這麼誇但投茶量確實對泡出來的茶口感是會有著直接影響的(後續可根據出湯時間做彌補,但…只是「彌補」)。

2、水溫
如果泡的是類似鐵觀音、單樅、岩茶、普洱要保證是燒開達到沸點的沸水,(但切記水不可為達到溫度去反覆燒開)如果你的燒水設備有保持恆溫功能,就在燒開後調到保溫檔,如果沒有,每次燒水不要太多,大概就幾泡的水量,在溫度降下來前能用完,等到差不多要用再重新燒。
原因:一、 不健康。 二 、我們泡茶通常說燒得過開或反覆燒開的水,「水質過硬」(對!我們就是這麼作~我們還能更作~)其實也可以說 反覆燒開的水含氧量低 影響口感(好吧…這樣的解釋聽起來還是很作…)

如果是綠茶80~85℃。
紅茶80℃~90℃,類似金俊眉、小種這類的紅茶溫度在80~90℃之間,普通紅茶85~95℃之間(請教過專門負責紅茶工藝的茶農其實剛燒開100℃的水也是可以的,只是出湯時間就要比低溫的稍微快一點,)
但個人體會是,還是用對應的溫度去泡法更適合相比之下,更濃郁、綿柔,「沸水快速出湯」的泡法,掌握不好的話這個茶的缺點就全出來了 水薄、味淡、偏澀…

3、洗茶醒茶


對於除普洱以外的茶,第一泡洗茶需要注意的不多,用對應溫度的水沖泡…溫潤茶葉…然後及時出湯…即可。

普洱因為其陳化特性、製作工藝緊壓,所以需要多一個「醒茶」的步驟,

「醒茶」是為了完全激發茶葉的茶性,通過茶於水的完全接觸,使茶葉「活醒」過來,去除茶葉在製作過程中各個環節所帶的雜質。


至於怎麼醒、醒多久,這有是另外一個問題了,有需要在另外做答。

4、注水方式


不同的茶要茶性不同,適用於不同的水溫,同樣的,也有不同的注水方式。


比如 綠茶、紅茶,最好是低溫,注水略高使水微帶一點衝擊力,沿著蓋碗的碗邊去沖泡,使茶葉在杯中翻滾,使茶葉於水充分融合,受熱均勻。
另外綠茶通常是直接用「直升玻璃杯」直接浸泡的,茶葉在沖泡時在水中翻滾在茶藝中也增加了一定的觀賞性。(注水沿碗邊沖泡,另一個影響是可以進一步的給水降溫)

而鐵觀音 大紅袍 烏龍茶類 更適合高溫 順時針懸壺高沖,更能激發茶香。


普洱生茶,適合高溫 順時針沿碗邊緩慢的低泡,更利於茶物質的揮發,泡出來的茶湯才不會水薄無韻味。


普洱熟茶,適合從前端定住一個點高溫沿著碗邊注水,普洱熟茶尤其剛醒好、洗好茶後的5泡左右是非常容易泡濃
的,出湯稍微慢點都會濃如醬油色,所以是要特意的不去沖茶葉,

不玩了… 手機碼字好累好心塞…


後面的流程有興趣咱們私信交流吧,以上純屬個人習慣、觀點,茶道沒有固定的框架和公式,如果你的個人習慣,也能達到理想的口感,彌補這款茶本身的缺點,激發這款茶的優點和特色,又何必循規蹈矩?(當然前提也是你能了解你的每一個動作對這款茶產生的影響)


可能是上天的眷顧吧,我泡的泡麵就是比別人的好吃。


茶葉跟泡茶人的心情,泡茶人對茶性的了解,還有就是泡茶的天氣濕度還有很多因素有關,一泡好茶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綜合產物!!!


本人喝茶多年 也玩過普洱 喜歡烏龍茶 不管是台灣的 台式的 潮汕的還是福建的
但是由於健康緣故 最近兩年以涼白開為主。但是冬天一直喝紅茶,一款好的紅茶不太好找。
首先說下紅茶,這是全發酵的茶類。經過高溫烘焙了的!
為什麼要提這個呢,因為這個關係到水溫!
@謝偉文 贊同最多的說 除了綠茶有人喜歡溫水。事實是在台灣,很多制茶喝喝茶的都認為紅茶不能用沸水直接沖泡!為什麼賣飲品和蛋糕的店叫85度C,因為台灣人實踐出紅茶在85度上下最容易泡出紅茶的香醇而少了苦澀。而台灣的紅茶和福建紅茶一樣也是芽為主。
芽紅對溫度有敏銳的反應,過高的水溫容易萃取出茶葉中的苦和澀。這點就和以滇紅這種以大葉種紅茶有明顯的區別。
題注自己可以用蓋碗和杯子自己投入固定茶量 用不同溫度的水去沖泡然後自己喝看看。就如同賽茶一樣,同樣時間 同樣茶量 不同水溫 同時出水。這樣你就知道你喜歡哪一種表現的味道。
如何降水溫?可以用兩個蓋碗對倒一次 基本滾水就變成90度作用的,更精準的可以使用溫度計

題外話:如果泡烏龍茶 不管是鐵觀音還是岩茶還是單從 如果不是高水溫,茶湯很容易有臭青味道,就是揉碎青草後留手上的味道。


以題主說的紅茶為例,紅茶投茶量一般宜少不宜多,如果是試新茶另當別論,大部分紅茶如果投茶量過多,絕對會苦。
紅茶水溫很重要,一般聽得最多的就是80度為宜,古樹茶另說。經常的情況就是,想要香氣高一點就水溫高一點,想甜味明顯一點就水溫低一點,想找到二者的平衡點,就找經驗豐富的茶藝師給你泡。。。。當然在投茶量合適的情況下,也有喜歡沸水快衝,4-5泡就換茶的。
紅茶出湯的速度一般來說一泡比一泡久,這樣茶的口感會下降得比較平穩,不會出現前幾泡口感很穩定突然就沒味道的情況。
為啥要用到這麼多一般來說呢,因為喝茶這個東西每個人口味不一樣,喜好不一樣,有口味輕的就有口味重的,但是投茶量的多少,水溫的高低,出湯的速度,對於每一款茶來說,都是關鍵。


@陳子舟、 @謝偉文答的都很專業了,他們應該都是業內人士,樓主聽了自然不會錯。我個人作為一個非業內但喝茶多年的人,根據自己的親身實踐就著重提醒樓主幾點,這些往往是初喝茶的人重視茶具、茶葉而忽略的重要細節,也確實被喝茶人不多提起的(大家都愛說「回甘」這事兒,我聽到這詞兒都頭大),直接影響口感:
1、每次出湯,一定要儘可能的把湯水出乾淨,寧可不那麼優雅的抖抖蓋碗,也得出乾淨,否則下一泡味道一定會有苦澀,道理很簡單:上一泡剩餘的茶湯會泡著茶時間過多;
2、每次出湯後,別把蓋碗的蓋子嚴嚴實實規規矩矩的放回蓋碗上,因為碗內的餘溫悶著茶葉,很影響後續口感;
3、本人在帝都,北方的水質確實不能泡茶,想都別想,別說影響茶的味道了,連茶湯的顏色都會發生變化(不知道是什麼化學物質導致的,這個我外行,但是茶湯顏色確實明顯變化)還是桶裝純凈水吧;
4、水溫對於鐵觀音之類的烏龍茶還是很重要的(對於紅茶綠色不必沸水,注意是不必),一般的電水壺燒開後,最好手動再加熱一下,沸騰狀態沖入蓋碗,明顯好得多。我猜測原因可能是一些電水壺未必真的燒沸騰,反正我自己的實踐差異很大;
5、非茶葉專業人士喝茶,切忌把喝茶這事兒搞得很玄乎,現在流行在茶社談事兒聊天聚會,所以見過太多太多裝逼流喝茶,滿嘴茶道茶經但泡出一個能喝的茶都夠嗆,蓋碗都拿不好。所以,非專業就得有個非專業享受茶作為不錯的飲料的態度和樣子:電水壺一個,蓋碗一套(紫砂壺還是算了,沒那麼多紫砂泥,皮兒薄沿兒大的白瓷蓋碗看茶湯挺好又實用),茶盤一個,茶漏一個(最好是瓷的,我個人是不放心那些金屬被高溫水一直燙著),水燒沸騰,浸泡適宜(根據茶品種以及發酵不同)、出湯乾淨、熱茶熱喝……基本上就靠譜了。
希望愛喝茶的好好享受喝茶本身,少玄乎少裝逼,茶就喝好了,也好喝了。


在我看來,茶湯的味道,涉及的變數有:
茶葉本身的特質,水的品質,茶葉與水的比例,泡的時間,泡的溫度,等。
至於泡茶器的質地、形制,泡茶手法等,這方面的講究,其中大多數有實際價值的,都是為了便於控制泡茶的溫度和時間。
所以問題就簡單了,在茶、水、茶具相同的情況下,決定茶湯品質的,是茶/水比例、泡的時間、維持的溫度曲線…這些技術性的,基於泡茶者個人認識和經驗的東西。


姑娘,請換個姿勢泡茶 2015-06-03茶親 阿甘

  • 場景:一個美美的茶藝師,氣定神閑地為我們泡茶。中間換了好幾泡不同的茶,她總是以不變應萬變,柔柔地注水,緩緩地沖泡。以至於所有的茶喝到嘴裡,都是柔的,所謂茶如其人。呵呵!我碰到過把班章泡出易武味的,想想也是醉了。

  • 茶藝師的沖泡手法,是茶在作為飲品之前的最後一步,這最後一個變數,至關重要,這也是茶藝師的價值所在。茶藝師除了讓人賞心悅目以外,會不會泡茶,其實才是根本。
  • 不同的茶性,不同的沖泡手法

    不同的茶性,不同的沖泡手法

幾個基本原則:

  1. 【剛的茶】用剛的手法,高注水,帶入更多氧氣,使茶的內含物質加速氧化。衝擊茶葉,使其翻滾,逼出茶氣,酣暢淋漓。
  2. 【柔的茶】用柔的手法,低注水,沿壁定點或圈注沖泡,盡量不使茶葉翻滾磨擦,出湯輕柔,如怕驚醒夢中之人。

  3. 【新茶】特別是毫多的新茶,用柔的沖泡手法,不然毫落混濁。新茶火氣重,也需要柔的手法來中和。

  4. 【老茶】洗茶時盡量用柔的手法,慢慢喚醒,正式沖泡時,可用剛的手法,激發老茶底氣。

    不同的客人,不同的沖泡手法

    不同的客人,不同的沖泡手法
  • 如果一泡茶開始沖泡,在不能換茶的情況下,要注意察言觀色,看客人的反應。如果客人覺得偏苦澀了,可降低水溫,用輕柔的手法,改變茶湯滋味,以適應客人。反之客人如果覺得不夠霸氣,你就要用剛的手法注水和出湯。畢竟茶要品飲者覺得好才是服務的關鍵(品鑒除外)。

最高境界,隨性而為

  • 其實同一款茶,在沖泡過程中,由於投茶量、水質、水溫、氣溫、品飲對象乃至心情等等因素的變化,滋味時時改變(特別是老茶),這時高水準的茶藝師,就會隨時改變各種沖泡手法和條件,以將最美的一口茶湯奉獻給客人,也對得起歷經千辛萬苦到你手上的每一顆茶。

姑娘,請換個姿勢泡茶

以上茶藝師,均為素女會侍女或會員,感謝出鏡。
------------------------分割線-------------------------
【寫在最後】
分割線以前為通篇複製,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茶親」,編輯阿甘。
原文鏈接:姑娘,請換個姿勢泡茶
轉載已獲作者許可:


同樣一塊上好的牛排,千人千滋味。


同樣的茶每個人泡出來味道都會有些不同,
原因可能是你使用的器皿,比如你用蓋碗跟紫砂壺泡,味道是不同的
還有就是水溫的掌控以及茶量的投放


推薦閱讀:

如何在網上買到好的紅茶?
哪種紅茶最好喝?
中國的紅茶產地有哪些,產的紅茶各有什麼特點?

TAG: | 鐵觀音 | 茶葉 | 紅茶 | 泡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