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初,中國製造業形勢有多嚴峻?

關聯問題:2015年底,中國製造業形勢有多嚴峻? - 金融
關聯問題:2015年底,中國服務業、金融業、信息行業的形勢有多繁榮? - 信息技術(IT)


關於製造業的情況,我也來說點乾貨吧。
1. 工廠情況概況:工廠成立於2004年,到現在剛好過完10歲生日。工人總數在30-40人之間,年銷售額為一千萬人民幣。

2. 近年發展情況:我們工廠做的一直都是外貿訂單,近些年雖然由於人民幣大幅度上漲而流失了部分客戶,但是總體情況還是穩中有生的,每年的現金流也是一年比一年好。工廠剛開工那幾年,每年就幾十萬的銷售額,連續虧了大概三年吧,才算是開始賺錢。然後迎來了井噴式的發展。但是在10年後由於人民幣不斷升值,增速就放緩了,但是也還是不錯的。

3. 關於工廠管理問題:我們工廠之前也是做過ISO9001體系認證的,但那玩意就是一大堆文件報告而已,形式主義,在現實中,我們還是依靠一個好的車間主任,由車間主任來管理車間的生產的。誠然,許多先進的管理辦法的確是提高一個工程生產效率的最好辦法,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大部分小型工廠都不會考慮的。原因有二,其一是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其二是工人素質無法達到要求。
首先來說第一點,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
一般像我們這種小型工廠(俗稱家庭小作坊),辦公室裡面基本上只有四五個人,因而如果要採用正規的管理運營方式,勢必要增加2到3名管理或者助理,而車間裡面也必須增加2個脫產人員,總共大約就是需多增加5個人工,按照人均稅後3000元的工資計算,一個月就是一萬五千元的投入,但是工廠會因為增加了5個人工而有大幅度的提升么?不一定,因為工廠太小,管理基本上都是垂直式的管理,銷售接單,然後安排生產單給車間主任,車間主任直接安排這些工人生產,有時候遇到老客戶的急單,就需要廠長親自調度,所以,增加5個人工,在程序上的確是正規了,但是卻並沒有有效地提高我的產出與良品率,因為規模太小,效益無法體現。雖然目前工廠的管理是野路子,但是該有的還是有的,質檢,倉儲等,這又涉及到第二個方面了,工人素質無法達到要求。

第二點,工人素質無法達到要求
只能說,現在的工人心比天高,命比紙薄。我們工廠的幾十號工人裡面,擔任主力生產任務的依然是那些四十歲左右的老員工,至於那些新進廠的年輕工人,我只能呵呵了。現在的工廠,工人的確不難找,但是難找的是好的員工。舉例說明吧,一些年輕的新工人,發完工資就不見蹤影,原來是去網吧通宵上網去了,等錢花得差不多了,才回來幹活;新工人一進廠,開口工資就要3K+,問問會啥吧,啥都不會,等我好不容易培養一個熟練工出來,拍拍屁股就走人了;一些工人基本的安全意識都沒有,在倉庫抽煙,帶小孩到車間玩,讓車間主任去管理,屢教不改,還不能罰工資,否則就走人;想從工人裡面提拔幾個作為質檢或者助理,但是沒一個懂英文的,還混充是高中畢業,好不容易找到個說大專計算機畢業的,尼瑪連office都用不熟,仔細一問,讀書的時候全打遊戲去了。

4. 關於產業升級,技術更新的問題:我們主要是以生產出口勞保產品為主,就是工地安全帽,降噪耳罩等產品,這些產品的特點是,入門容易做精難。垃圾貨義烏遍地都是,3元一頂的安全帽也有,至於好不好,你猜呢。好的安全帽也有,MSA的,代爾塔的,JSP的,都是一些國際的大品牌。我們工廠的產品,基本上算是中檔,質量在國內算是一流了,在國際上算三流吧。其實這種產品的技術標準,都是以歐洲的CE跟美國的ANSI為準的,至於國內的LA標準,呵呵,東抄一些西改一點,最後要求是比國外都嚴,但是也僅僅是要求了。說回來,那麼這類產品如何算是技術升級了呢?在行業內就是看你的CE跟ANSI證書是否齊全了,因為每一個單款產品,做一份CE證書或者ANSI,就需要大概三四萬的費用,還不一定能通過,所以一款證書的平均費用大約需要5萬人民幣,而單單安全帽我們就有七八款,另外還有隔音耳罩,防毒口罩,防護眼鏡等等。我們現在保持每年拿下2-3款證書的速度,但是依然是個無底洞,因為每年都需要根據潮流新開發幾款新產品,而這些新產品又得重新做證書。

年底忙死了,先挖個坑,下次有空再補充吧············
============================================

跑完步回家了,現在來繼續補充下把。

重新整理了一下思路,其實,關於中國製造業的現狀,我看得不全,可能是身在此山中吧,再回顧了一下標題,說的是中國製造業的形式有多嚴峻。首先是概括地說,倒了一大批,能活到現在的,基本上都有一兩手絕活,剩下的不是準備轉行,就是還有進取心的。

有些朋友覺得就應該淘汰我們這些低附加值的小型企業,扶植高附加值,高新科技企業,後半句我認可,但是前半句卻大錯特錯。

首先,低附加值的小型企業也是能發展成龍頭企業的,就拿我們勞保行業來說把,JSP,MSA,3M都是從小工廠做上來的,但是今天,他們的產品卻遍布全球。再比如注塑機吧,當年國內沒有好的注塑機生產工廠的時候,國外的注塑機可是漫天要價啊,殺得那叫一個狠,後來海天在技術方面取得突破,把幾十萬的價格一下子壓到了10萬-20萬,現在國內一半以上的工廠用的都是海天的注塑機。

其次,低附加值產品也是可以轉型成為高附加值產品的,最簡單的是降噪耳罩,國內市場上,低端降噪耳罩三四元的有,中端五六十的也有,高端方面上千上萬的都有,從被動隔音降噪,到主動降噪,再到主動降噪同時配有HIFI音樂藍牙對講功能,都是一個工廠一步步走上來的。

但是為什麼國內很難出現這種從基礎製造業發展而來的巨頭呢?我覺得原因有二,

1. 企業所有者自身的局限性。不可否認,90年代出來的那批開工廠的,基本都是從家庭小作坊出發,受到自身的眼界或者說是遠瞻性的限制,不懂得不進則退的道理,有了錢就覺得可以一本萬利,失去了進取心,這樣到了人口紅利結束的現在,十有八九是會倒閉的。但是現在是什麼情況呢?有眼界的,有進取心的人不肯開工廠或者說投資工廠,因為工廠是一個長線投資,回報率低,而且回報時間太長,有資本的都去搞IT或者金融或者炒房地產了。

2. 政府的局限性。美國90年代的科技風暴真的影響至今啊,國家從來是大力倡導高新技術行業,淘汰低附加值企業,卻不知道,一個國家的血脈恰恰是這些爹不疼,娘不愛的基礎製造業。為啥殲十(感謝蔡志成糾正,是單發J10)一直不肯用國產發動機呢?萬一那天老毛子不給我們發動機了,那這些灰機真的只能積灰了。

忘記說一點了,中國目前的教育制度害死人啊,不單單害了學生,也害了千千萬萬的工廠。
許多工廠想轉型升級,想做高附加值產品,奈何沒有人肯來啊,大家一個個都是吃皇糧的瞧不起白領,白領瞧不起藍領。真正技校畢業的,有幾個懂技術的?把人一股腦兒都往大學裡塞,難道就沒有需要技術人才的地方了?

最後,其實,以中國的人口基數,是完全能夠同時容納低端產品與高端產品相輔相成的格局的,想像這樣一個畫面,當A公司設計出一款Xphone,打個電話給隔壁工業區的B模具廠商量開模的事宜,試模成功後聯繫附近省份的C工廠報價生產,而C工廠接到訂單後打電話給他的DEF等供應商備貨,產品生產的同時,A公司與G網路公司跟H銷售商聯合線上線下推銷產品,最後由I快遞公司發送到千家萬戶。

===============================
我又是時間分割線

再多增加一些相關內容吧,中美一般工業成本比較:
1.原材料成本
目前進口的苯乙烯大約在13000元一噸;
美國今年苯乙烯報價一般在6000元-7000元人民幣一噸;

2.電費
杭州這邊的電費在一般是0.9元人民幣一度;
美國能源信息署2014年資料顯示,路易斯安納州的工業電費每度電為0.055美元(約0.337人民幣);

3.人工
我們這裡的人工一般8小時工作最低是3000元人民幣;
美國最基礎工人的工資也差不多在3000美元左右,大約18000多人民幣;

4.物流成本
根據新聞上2014年的報道,國內的物流成本是美國的兩倍,目前從杭州叫一個20尺櫃到上海港進倉,運費大約在2000元左右。由此推算,美國同類型的大約是1000元人民幣。

5.清關成本
國內清關成本一般在1500元上下
美國不要錢

6.廠房土地費用
這個就是個槽點,不言而喻了。

7.稅費
銷售額中包含17%增值稅,這個可以通過原材料進口進行抵扣,但是別忘了,國內許多原材料加工廠基本上是不開發票的,所以月月帳不平·····然後,不說了。
費也是個槽點,我想做生意的都了解了。

8.其它等等
以上說的還不包括生產設備的差價,各種打點等等一些會查水表的內容。

所以,如果美國工廠採用機械化生產,減少人工投入,那麼成本絕對會比國內許多工廠低好多,目前的一些訂單迴流也證實了這一情況。比如3M的慢回彈耳塞,目前美國工廠採用最新設備生產,價格已經跟國內質量比較好的工廠的成本一樣了。

==============================
又是分割線

今天有外國客戶來第三方驗廠,我就簡單介紹下正規工廠的流程吧,也算是科普了。
1. 銷售員通過展會或者網路平台接觸客戶
2. 經過反覆拉鋸後接下訂單,把訂單交接給助理
3. 助理下達生產作業單,又跟單負責繼續更進
4. 車間主任接到生產作業單,安排生產任務
5. 倉管根據作業單檢查物料庫存情況,如果有不足的上報給跟單員
6. 跟單員將採購內容交給採購員,採購員負責採購物料
7. 供應商提供物料到倉庫,由倉管查收
8. 車間主任在物料充足情況下安排生產,分派作業指導書給工人或者小組長
9. 工人或者小組長根據作業指導書進行生產任務
10. 質檢進行首件品檢驗,並進行常規檢驗,最終大貨完成後進行抽檢,並將結果上報給車間主任,車間主任上報給相關負責人
11. 不合格產品進行處理(塑料粉碎),並登記處理品流向
12. 大貨生產完成後由銷售員與客戶溝通,要求收款發貨
13. 財務部門確認貨款到賬,通知銷售員,銷售員安排助理進行發貨,財務部門開票
14. 出口的話還要進行報關,單證,等出口程序
15. 售後部門接受客戶反饋,並處理客戶投訴處理單
16. 每天的生產完成後機器設備需要進行保養,還有一級保養,二級保養,等等
正規操作應該有來料追溯單,去料追蹤單,庫存物資表,入庫清單,出庫清單,生產作業單,生產指導書,機器操作手冊,首件品檢驗報告,例行檢查報告,大貨抽檢報告,不合格品登記單,銷售登記表,客戶投訴單,常規保養表,一級保養表,二級保養表,損壞及報廢機械錶,生產工具校隊表,安全培訓表,安全消防設備登記跟維護單,員工培訓表,生產人員登記表,管理人員登記表,工傷登記表,考勤表,其它神馬MSDS,人權保障,員工福利登記,員工宿舍管理之類的。
·····························

而大多數國內工廠的流程是:
1. 通過網路或者展會接觸客戶
2. 銷售員接到訂單,下達生產作業單給車間主任
3. 車間主任安排生產任務,並檢查物料情況,上報給廠長
4. 大批原料廠長直接下單給供應商,小配件由採購員去市場採購
5. 車間進行生產,質檢抽查,發現問題上報給廠長處理
6. 不合格品粉碎處理,然後作為回料繼續使用,不能使用的賣給二道販子
7. 大貨完成後通知銷售員,銷售員跟客戶聯繫收款發貨事宜
8. 出納確認貨款到賬後通知銷售員發貨
9. 出口等事情交給代理公司負責
10. 售後交給廠長負責
11. 機器維護基本沒有(因為大多數工人文化水平不高,不認字,只能搞搞衛生)
至於紙面文件,除了考勤表,生產單,工資單,質檢報告,其它基本為空白。


===================================================
更新在2015秋季廣交會之後

剛剛從廣州出差回來,先吐槽下,廣州廣交會期間的物價,房價還是一如既往地貴,當然,廣式早茶還是一如既往地好吃·····

今年廣交會用一個詞來形容比較貼切:慘不忍睹。我們屬於五金工具類,位置還不錯,在一樓,就算這樣,也比今年春季的要差了許多,基本從第三天開始就沒什麼外商了,中東地區&>東南亞&>非洲&>南美&>美澳&>歐洲,日本人不用說了,去年開始就基本絕跡了。C館的三樓四樓已經疏可跑馬了,相應的,縫紉機方面的情況還不錯,但是這其實就意味著低端製造業開始明顯轉移了,這種行業,設備採購好半年內就可以投產。中國一方面想要側重高新技術企業,另一方面也希望中小企業能夠平穩過渡,卻沒想到低端製造業垮得那麼快。這兩年我們行業倒了許多家工廠,台灣同行業也開始打價格戰了,因為原材料,規模以及政策方面比我們有優勢,所以部分業務也有轉移到台灣。

另外說明一下,今年我們公司的整體業績還算不錯,穩中有升,因為我們的產品基本都做了歐洲的CE認證,明年爭取開發一款高降噪能力的新產品,順便在此請教下,低頻噪音下,如何能夠達到最好的物理降噪值?基本就是300到600HZ。


===============================================================
更新在2016年春季廣交會後 目前業務繁忙,先佔坑,有空就更新


大致說下今年形勢,歐洲仍然是個坑,日本地震下單忙,美國還是一樣拽,總體依舊往下看。

=================================================

今天有空,來更新一下吧,順便回答一下關於工資的槽點。

說實在的,我都不知道現在所謂什麼平均工資,安全感工資是怎麼統計出來的,我今天看到杭州的安全感工資是7880元,我勒個去,我身邊大部分朋友都不達標了。

在杭州,3000元的工資的確只能維持基本的生活,但是這是基本工資,基本工資,基本工資!!舉個栗子吧,貿易公司的業務員,基本工資也就2K到3K,剩下全靠自己做出來的提成。工廠也是一樣的,雖然不如貿易公司的提成那麼多,但是也是靠加班跟包工來增加收入的,基本全勤的工人,在5K是沒問題的。

有人說,你工廠工資這麼低,怎麼留得住技術工人呢,現在IT,金融,啥行業不比你工資高啊。的確,我也承認製造業的工人工資的確不如其他大部分行業,但是我們的入門要求也低啊,不需要你高中畢業,不需要你英語四六級,更不需要你有留學經歷,不識字的工人我們都有好嘛。低端工人唯一的要求,就是細心跟認真,奈何現在的很多工人連這個基本的要求都達不到。

沒有投入,哪裡來的產出,本身只有初中學歷,又不懂其它專業技能,還嫌棄工資低,那你把那些拚命給自己充電,出國留學,不斷學習新技能的人放在什麼地方呢?為什麼日本目前的社會陷入困境中,我日本的同學跟我說,因為現在在日本,付出60%努力的人跟付出100%努力的人的收入是一樣的,所以大家都不願意出力氣;而那些付出120%努力的人都基本去歐美國家了,所以這個社會就陷入靜止當中,誰都不願意承擔責任,也就談不上進步了。

現在中國很多鍵盤黨,一方面覺得工資低不肯做,另一方面又整天上網不幹實事,需要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工作又幹不了。高不成低不就,只能噴口水。目前知乎很多人也就這樣了,雖然我只是個做小工廠的,但起碼我知道我的目標,並且向著它在一步步努力,不管最後工廠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起碼我也算活得精彩。


很嚴峻。低端製造業打不過低成本國家,製鞋制衣轉去東南亞,所謂高端也沒留下啥啊。

說一下自身感受吧,一家之言,姑妄聽之。鄙人航空製造行業,做供應鏈管理。洋買辦,從國內採購零部件。

先說我們團隊名字的變化吧, 最開始叫Supply Chain Asia, 然後東南亞的競爭力越來越強,越來越多工作包轉移到東南亞,SEA team獨立出去, 我們就成了 East Aisa。接著,印度、日韓也獨立出去了,我們就成了Great China。算人數,目前中國區團隊還是最多的,但人是越來越少。東南亞和印度團隊的人是越來越多 。

再說工作,除了Political Agreement,現行的模式是將需要轉移到工作包交給中東歐,墨西哥和中北美,東南亞,印度,中國幾個低成本團隊去爭。幾個團隊分別發展自己的供應商來報價,然後總部再決定將包發給誰。從採購份額看,中國區目前佔比例最大。但是看最近三五年的表現,墨西哥,東南亞,印度都是三位數以上的增長,中國區近三年基本上沒啥增長。

奧巴馬同志要求製造業迴流之後,一方面是轉移出來的工作包越來越少,一方面是轉出來我們也搶不到。

我們在國內找到供應商一直向我們抱怨:「為了維持與你們的關係,我們已經虧本在做了」。但是沒辦法,你虧本做的價格還是比別的地方高一大截。

舉個栗子吧:
2014年初,幾個到手的項目連續被印度截胡。第三季度,為了開張,也為了出口氣,把一個比較小的工作包強行塞給國內能力和performance最好的一家供應商,逼著他們報出了最低的價。我們在這個價格上還再狠砍了一刀再報出去,但是還是沒戲。最後看到美國本土供應商的報價時,心都快碎了---- 只有國內報價的一半還不到。人家通過精益製造,就能做到這麼低的價。

打不過印度、東南亞,認了;打不過墨西哥,也認了,畢竟人家工資更低;現在被美國本土的供應商吊打,壓力山大啊。

成本上升不可怕,效率跟上就可以了。現在動不動說轉型升級,升級不是打八十分,哪是這麼容易的?國內財大氣粗的公司多的是,頂級新設備一買一打,但效率從哪兒來呢?關鍵在人。但是抱歉,在這方面我沒有看到任何變化。所以持不樂觀的態度。


看到這個問題於是去拉了下數據。

看到這個問題於是去拉了下數據。
這是製造業累計同比,可以看到以14年12月為拐點,15年第一季度跳水了。
降幅差不多22%吧
對了,這個是指增加大幅放緩,而不是萎縮
嗯,於是我隨心情把各科目的數據瀏覽了一遍,在此概述一下:
最慘的當屬鋼鐵行業,還有化工行業的石化子行業,它們拉低了整體水平;
比較出彩的是機械設備行業;
其他行業屬於餓不死但是離小康還有100里路的感覺。
下面有朋友問到機械設備行業如何出彩,這個出彩是說在一片蕭條中別人只能吃糠,它還可以吃稀飯,但很多子行業,利潤也在萎縮,不過還沒虧損,我這裡貼一些數據(利潤累計同比%)

金屬製品業(機械設備子行業):19.19(2015年1-2月,) 12.9(2015年2月)
鐵路、航空器材等耐用品機械設備子行業): 31.48(2015年1-2月) 17.8(2015年3月)
通用設備製造業機械設備子行業):4.21(2015年1-2月) 2.1(2015年3月)
專業設備製造業(機械設備子行業):-1.14(2015年1-2月) -1.7(2015年3月)
對比下銅:

克強先生比較喜歡的指標:鐵路貨運量,跌破3(億噸)了,這個是月值。可以看到10年起就基本保持在3億噸以上,15年初出現一個大幅下跌,BIU的一下下去10%。

克強先生比較喜歡的指標:鐵路貨運量,跌破3(億噸)了,這個是月值。可以看到10年起就基本保持在3億噸以上,15年初出現一個大幅下跌,BIU的一下下去10%。

採購經理人指數(景氣指數),剛好踩在榮枯線上(50以下為收縮,50以上為擴張),不做評判。

採購經理人指數(景氣指數),剛好踩在榮枯線上(50以下為收縮,50以上為擴張),不做評判。

大企業PMI,一如既往的還不錯。

大企業PMI,一如既往的還不錯。

中型企業PMI,呵呵呵...........

中型企業PMI,呵呵呵...........

小企業PMI,哈哈哈哈!

小企業PMI,哈哈哈哈!


我們疊起來看一下,嘖嘖
怕大家看著累,我給標出來


結論:
1、目前形勢很壞很渣,為近5年來罕見
2、這個渣,往內看,和人口紅利有關,往外看,和歐洲美國有關(美國冬季嚴寒影響很大)
3、社會融資渠道不通暢,所以不管克強哥怎麼使勁,結果就是馬太效應。


中國製造業有很大困難的一個原因,企業是交的稅沒被用到正道上。

前幾天有人反駁我中印經濟走向的文章,說印度的統計數據造假,我當時就懵了。。。哪個國家的統計數據沒有問題啊,要知道中國的統計數據不僅造假,而且通過數據騙補貼。騙補貼也就罷了,而且騙的明目張胆。

傳說當年朱鎔基查廈門遠華案,起因就是朱鎔基看報表發現廈門關稅幾年沒有增加,於是發現疑點,要求徹查。如今新能源汽車騙補貼估計比當年廈門海關逃稅現象更明顯,你只要讀讀中國經濟統計公布,就知道其中的水分該有多大。

看國家統計局公布,就知道2014年中國汽車產業產量增長率只有7.3%,其中轎車只有3%。這反映2014年大家對中國的汽車市場總體的預期是市場開始有過剩的壓力,而且隨著通用等汽車廠商新生產線2017年左右建成,未來幾年中國汽車產量要增加22%,這樣大家對2015年中國的汽車市場會更加謹慎。

在汽車產量面臨過剩的同時,整體經濟下滑也是不爭的實事。我們讀2015年國家統計局公報,會發現中國2015年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幾乎都是低增長、負增長,只有很少的產業產量超過中國GDP增量率(雖然這樣對比有問題)。如果你是汽車廠商管理者,在如此內交外困的情況下,你首先想到的是削減投資與產量吧?

然而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卻和大家開了一個玩笑。如下圖所示,在汽車產業總體低增長,轎車產量甚至負增長的情況下,新能源汽車產量逆勢增長160%。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配套設施本來就比較稀缺,其實別說電動、混合動力汽車,就是燃氣的計程車加氣排隊也是常有的事吧。按理說,在汽車行業低增長時期,處於競爭力劣勢的新能源汽車應該處境更加困難,結果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量居然超過了美國。。。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因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存在普遍補貼,其中一輛中巴就可以獲補貼60w。顯然2015年國家統計局的公報說明中國新能源車行業可能存在普遍的騙補現象,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海關、公安部統計數據,前10月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達17.4萬輛,對應的上牌量累計僅10.8萬輛,兩者相差近7萬輛」,所以樓繼偉在今年1月說財政部2020年後取消新能源車補貼,2月初會議布置要查90家汽車廠商。

最近蘇州金龍老總突然離世了,只是這不阻礙某些人用大好的統計數據,比如新能源汽車高速發展,駁斥2015中國經濟一片蕭條的觀點。


//更新:重新排版,修正某些詞句

小的代工廠和加工企業,如果沒有特別的競爭力(競爭力包含技術/價格/交期),肯定會逐漸倒下,取而代之的是管理水平高,技術先進的大中型製造業企業。小企業的競爭力逐漸減弱這裡面有外因和內因。

外因如下:

  1. 往大里說,國際發展形勢如印度越南等國人力資源便宜/某些國家貨幣貶值/人民幣升值,部分初加工產業門檻太低太容易轉移,外單就沒法做了(內貿不了 解不談,珠三角外貿居多);
  2. 國內通貨膨脹影響很大,賺的錢還不夠給員工下一年加薪 ,留不住有經驗的工程師和熟練技工,靠壓榨應屆大學生和農民工無法提高生產效率和品質的;
  3. 房地產/金融/民間借貸收益太高,不但降低了小企業主繼續經營企業積極性,有些企業主甚至抽走流動資金和借貸去投資,阻礙自有企業技術升級和擴大規模。

內因如下:

  1. 企業過了飛速發展期後,小企業主更願意去投資房地產、 民間借貸這些來錢更快的行當,而不是經營主業,精益生產, 苦練內功。
  2. 同上,企業主沒有升級設備/開發新技術/擴大規模/開發新產品的積極性,只保守經營,不思進取,死水一團,逐漸被迅速發展的市場淘汰。

有些人可能認為製造業利潤微薄完全沒法做,但是另一方面又仍然有很多企業做大做強,比如富士康。
就拿某一個答主說的手機模具廠來說,模具廠的利潤微薄,假設毛利率是5%,但是可能做財務和審計的人會更了解,製造業裡面有個重要指標叫周轉率,恰好模具廠是屬於周轉率非常高的行業,不算開模(開模都另有模具費),從接單後訂料到生產交付,周期一般是2周,也就是假設理想狀況下一年周轉24次,也就是理論投入10萬原材料,一年流水能達到240萬,毛利潤是12萬。所以大家就能了解在2008到2012年開模具廠做手機殼和手機套毛利率超高的時代, 能賺多少錢。但是這幾年,很多人都紛紛踏足這個行業,買幾 台注塑機招幾個技工就開始干,競爭漸漸激烈,低端產品的利潤率逐漸下降,習慣了賺快錢賺大錢的小企業主,逐漸無法適應了,也許賺的一點錢,還無法支付技工的工資和自己期望消 費,還不如關掉工廠賣掉機器去做民間放貸(實情,現在深圳 想找投資人,盈利了兌成股份,虧了創業者還得按月息1.5%還 錢,浮躁的大環境讓每個人都只想賺大錢,再也不肯去小心謹 慎地賺點小錢)。
當然,在這這周轉率比較高的行當(我觀察到製造業里小企業和個體創業都是在做周轉率很高的產品,典型特點投入小,產出大),這是十分考驗經營的,因為一單毛利率也許只有1,2個點,稍不注意這一單就虧損了,所以風險也是比較大;另外周轉率高的企業做大是對管理要求非常高的,周轉率一旦慢下來,也許訂單還在賺錢,但是毛利潤總額卻無法cover運營成本,還是上面模具廠的例子,如果出貨周期從2周變成3周,年毛利潤就直接少了三分之一,這少掉的三分之一可能就是企業一年的純利潤,所以製造業中小企業主管理不善時容易業績大滑坡,或者做了一年才發現沒賺到錢了。

所以綜上,製造業總體並不是無法賺錢,而是對精益經營,技術和品質要求太高,逐漸的,小企業和代工廠會逐漸被管理水平高技術先進的大中型企業淘汰掉,這個過程正是珠三角和長三角正在發生的「產業升級」。


家裡是在珠三角開模具塑膠工廠的,從小看到大,就說說感受吧。

可以說這一行90年代是黃金時期,那時候基本上肯吃苦進工廠學個幾年的技術就可以跑出來單幹了。找業務也是不難的事,台灣人來大陸開廠的人很多,自然帶來的業務就多,而且基本上都是外單。父親就是這個過來的,家裡的業務主要做音箱,汽車模具,還有飛機上的一些零件模具。賺了多少我也不知道,反正賺到的錢又丟進去繼續更新設備,設備上去了,接單自然就沒什麼問題。工廠規模也有200多人。家裡從沒車到一萬多的摩托車到三十多萬的進口皇冠。

00年至手機行業興起那幾年,我們開始轉做手機模具。利潤空間可觀,一套手機殼可以賺10塊以上,一個保護殼可以賺7~8塊。這期間做這一行如果有膽識和運氣,發家致富真的不是難事。父親開工廠朋友,有的開十幾套山寨手機的模具去推市場,推中其中的一兩款就賺了幾千萬,就像做淘寶爆款或是賭博,壓中了你就翻身做地主了。還有的朋友是做手機貼膜和保護殼的,基本上都是針對三星和蘋果,一年賺個幾百萬也不是問題,一張膜的成本才幾分錢,想想你一零年以前貼個手機膜要多少錢你就知道利潤空間有多大了。可惜家裡沒有這個遠見,一直老老實實做加工,賺的都是辛苦錢,期間投資做車載,錯過了時機,虧掉了一輛寶馬。那段時間賺到的錢基本上還是升級設備和廠房。家裡的車也升級了不少。

08年金融風暴以後,生意就一落千丈了,一年不如一年,周邊的工廠虧錢的虧錢,倒閉的倒閉,沒倒閉的要不是在倒閉的路上,要不就是死撐著接單養工人。以前合作的一家台灣公司一年能發幾百萬的單給我們做,現在一年有幾萬塊就不錯了,最近聽說那個公司也快倒閉了。手機行業市場基本上做爛已經沒法做了。家裡賺到的錢不敢再投入工廠了,父母轉向買固定資產。他們常說工廠能撐到什麼時候就什麼時候吧,但是工廠沒了,這麼大個家都不知道吃什麼了。

現在行業給我的直觀感受是:行業利潤低且透明,惡性價格競爭是便飯;經濟低迷,人民幣升值,外單外貿成交量越來越少;廠房越來越貴,還要抱著錢去跪舔本地人求租;物料成本和物價水平越來越高,進而縮小利潤空間;陷入沒有業務不敢投錢買設備,不買設備接不到單的死循環;工資年年漲還是用工荒,工人說翻臉就翻臉,動不動就勞動局見;收款難回款速度慢,供應商一層拖一層的貨款,接單要提心弔膽生怕發完貨賣家倒閉或跑路,錢貨兩空,開貨車去堵門口的事情不是沒做過。


說了這麼多也只是基於我們的小工廠的狀況,也可能是現在珠三角很多類似的小加工廠的狀況。總得來說,製造業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現在前途不容樂觀,我們還在尋找突破點。


製造業,
人多,錢少,發展慢。
中航工業旗下公司技術人員,公司目前五千人左右,產值軍品也就十多億,民品相對更差點。對於我們這種國企來說,競爭相對來說不多,目前就一家有後台私企和一個高校是競爭關係。
對比三峽集團旗下葛洲壩水電站,年發電量在100億KW.h以上,公司只有四五百號人,所以,人均分一下就可以對比出差距。當然,更不能用製造業和互聯網軟體行業相比。
製造業發展歷史起步很早,第一次工業革命到現在,技術已經基本很成熟,發展模式也相對穩定,要有其他行業的發展才會推動製造業發展模式的改變。
再者,製造業技術發展相對來說需要很長時間的技術積累,對於我目前工作來說,從數控機床來看,中國的加工中心三軸的國產較多,四軸五軸甚至六軸加工中心幾乎被國外壟斷,並且數控系統被fanuc,haindenhan及西門子等劃分,特別是fanuc,在市場上佔有率相當高,中國的華中數控等也是在fanuc基礎上二次開發的。
再說航空製造業,讓我感到汗顏的是,咱們自己造的民用機幾乎在國內沒有市場,因為航空公司沒人買,都是從波音和空客外購,也不能怪國內航空公司不愛國,安全問題咱們的民用機還是差點。但軍用機還是可以的,每一個零部件都是100%檢驗。
民機和軍機差別在民機是要賺錢贏市場,而軍機說白了,是幾乎不考慮成本拿錢砸出來的,雖然也有預算成本,但追加的預算相當多。
機械行業有個好處就是技術人員只要好好乾,越老越吃香,因為這個行業沒有長時間的技術積累,你是很難短時間內有很大成就或突破。
手累了,就說這麼多吧~
看到管理,我就在添加回答一下吧。
不是我吐槽,就我們單位來看,管理?呵呵,就沒有什麼管理,兩個字,混亂。
整天一個很簡單的事怕自己擔責任互相扯皮,領導說的話轉身就不承認(當然,只是一部分),各個部門之間職責不明確,溝通信息不真實(同樣一個技術方面的問題,對不同人說不同話),部門之間互相瞧不起眼,不懂技術的管理人員指揮技術人員技術相關問題。還有更扯的,某部門負責返修產品,但是拉回來的產品能不能修不知道,只有到主制分廠後才知道結果,這樣就有許多返修產品是拉回來又拉回去,運費當然公司自己掏。但是他們部門才不考慮這個,因為他們是根據拉的返修單子提成的,讓人無言的是,竟然有次拉回來一個不是我們生產的產品,真的汗顏啊。


我來說說個人理解吧,已經在一家工廠呆了小3年,真是傳統製造業,硬生生的「壓鋼匠」。

來看看2015年的PMI指數吧,(PMI指數50為榮枯分水線。當PMI大於50時,說明經濟在發展,當PMI小於50時,說明經濟在衰退)。滙豐數據顯示,中國1月滙豐製造業PMI預覽值為49.8,預期為49.5,2014年12月PMI終值為49.6。其中,中國1月滙豐製造業PMI投入價格指數初值降至39.9,為2009年3月以來最低。
可見製造業的形勢有些嚴峻,但不至於很多企業會紛紛倒閉,因為總體經濟發展水平基本持平。
但是一直徘徊在50左右真的是一件很嚴峻的事。

說說個人所在行業和企業狀況吧,不可能每個人說的都代表的「中國製造業」,製造業涵蓋了太多太廣甚至iphone小米不是製造業?

我們是給主機廠供貨的供應商,生產汽車配件,說實話,供應商真是越來越不好乾了,原材料價格在不斷的上漲,客戶的成本在不斷的下壓,供應商就跟一塊壓縮餅乾似的,壓得喘不過氣。
製造業的嚴峻歸根到底是這些沒什麼文化的土豪老闆的目光短視,自己前幾年掙了點錢就開始去搞什麼投資搞什麼政企合作,從來沒想過把重心放在員工身上把目標放在企業經營之道上,活該你們他媽的紛紛倒閉。吐槽歸吐槽,說點實際的吧。

1.原材料成本不斷的上升和客戶的成本不斷的下壓,我想這是每一個製造企業都面臨的問題,利潤空間越來越小,前幾年的一些暴力行業逐步轉成了維持生存的飯碗,不繼續干吧沒活干,繼續干吧反正餓不死。說一個某國內top前3的家電企業同事的例子,世紀初的時候,家電後面的塑料薄板給廠家供貨時,價格賣到了500多元一塊,有個加工廠就能幹,08年壓到了6.7元一塊,你們自己想想這是什麼概念?逮到了漏洞把錢使勁賺一把,沒有利潤的時候也只能繼續耗著吧。
2.人工成本在不斷的上漲,人的價值觀在不斷的改變,給你3k一個月讓你天天呆車間數個數搬個鐵打個鋼的你干不幹?夏天熱的汗流浹背,冬天冷的手指發青,一個月3k看不到頭,你能看見人生?
這也涉及到製造業另外一個問題,員工若是沒有背景沒有關係,一輩子幹個小班長就算你有本事了。
3.資金供應鏈,製造業基本都有一個問題,付款周期問題,一般上客戶答應3個月回款還是承兌已經算好的了,一般上先給你點定金壓個你半年貨款,你有實力有資金就這麼耗著?
4.企業認證資質在國內基本上都是扯淡(除了軍品),哪個企業過不了TS、9000、安全環境認證?每年年底認證老師過來評審的時候,好煙好酒先伺候著,紅包再塞給你一些,你還能不給我過?至於內部的管理,有領導參觀的時候我就抓緊一些,領導走了該咋樣還是咋樣。
5.製造業本身的局限在於投資一些科研設備和實驗室真是耗費巨資,一套試驗器材設備下來少說幾百萬多則上千萬,一些老闆不是不重視科研和開發,真是投資不起,這也是一個回報周期相當長的事情,一投資下去緊接著就是科研人才的引進,這些人混個文憑,也不知道能力怎麼樣,動不動跟你開口就是年薪20W,你敢用?
6.政府的不重視。有些當地政府打著招商引資的口號,先把企業搞過來給你地皮給你稅收優惠,幾年過後變本加厲的要回去,逼你建項目逼你做產業,老闆自己都沒想好乾什麼就這麼硬生生的被頂了上去,錢投了進去,不知道回收何時是個頭。
7.教育保障的缺失。中國的製造業為什麼和德國製造差別那麼大?教育害死人阿。小時候父母告訴你好好念書考大學坐辦公室,老師告訴你不好好念書長大了就去車間幹活你看看他們這些工人整天到晚髒兮兮的(是的,我不否認,的確存在這種情況),但這樣就可以成為你們把這一類群體作為反面教材嘛?白領的優越感哪裡來的?我身邊一批車間同事有房有車,都是自己存下來的好嘛。
8.企業主的個人格局。中國製造業發展到今天,我想絕大多數老闆都是停留在資本家的階段,又想馬兒跑,又叫馬兒不吃草,又想馬兒跑的快,又給馬兒少吃草。這也是導致為什麼今年來普工離職率一隻高升不下的原因,企業主覺得現在80/90後的價值觀有問題,而年輕人又感覺自己就是一個螺絲釘一個工具。
另一個格局是對轉型的畏懼,傳統製造業培養出來的企業主和經理人往往有著過人的堅韌力和毅力,戰戰兢兢。但是缺乏的是創新能力和對待新生事物的快速適應能力。誰不想轉型?誰不想任何時代都能賺多點錢?但是慢一步往往就錯失了機會。
9.員工個人和新時代力量對傳統價值觀的衝擊。我的同事絕大多數來源於某國內家電企業top3,個個戰鬥力都爆表,他們的共同點都是能在一個企業工作5年8年甚至有些都10年以上,但是相對眼下我們這代年輕人,誰沒跳過槽,為了高工資和好的平台。沒有對與錯,真的只能感嘆一句:時代變了。
10.另外一點不缺乏社會及媒體對傳統製造業的一些貶低以及極力吹噓一些行業的發展,比如某某公司十個人又拿到幾千萬投資,某某工廠又裁員幾萬人某某工廠又倒閉又是什麼的。這樣做,有意思嘛?任何時代,任何行業,都有賺錢的和不賺錢的。任何學校任何班級都有成績好的和不好的,單方面對比兩個不一樣的產業沒有任何意義。

製造業作為一個產業、一個行業,她將會一直長期存在下去。若想有很大的發展和提升,需要國家政府、教育、政策以及很多企業家的共同努力,這是一個艱巨的過程和任務,也是一個勢在必行的轉型。互聯網不會顛覆製造業,衣食住行離不開製造業。

另外,再補充一點,海爾和阿里的合作,和易到的合作,你們難道看不出來這是什麼鬼嘛?
董小姐和雷總的對賭,你們難道不知道裡面的陰謀嘛?

最後,我感謝製造業培養出了在中國各行各業的管理者們以及很多的行業精英,另外製造業的老闆們如果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培養員工價值和福利上,適時地引進新血統和理念適當考慮在合適的機會轉型,這才是王道。打鐵還需自身硬。收起你們的吹噓,關愛員工去吧。


我不認為是嚴峻,實業救國從來都是真理。

隨著人口紅利慢慢消失,各種信息扁平化國際化,市場會加速淘汰一批隨著改革開放政策庇護而發展起來的小企業,小工廠,小作坊。而此時是先進位造業、管理先進、有沉澱的企業迅速壯大的時候。那些小作坊早就不適合市場了,早死早好。

有未來的企業處於破繭成碟的陣痛期。

現在知乎上唯金融和互聯網為王。其他行業好像都不存在一樣,我覺得金融和互聯網最多是個工具,能顛覆一切?pi

都說日本的製造業不行了,索尼大法也不好使了,中國製造業完全沒到擔心不行的階段,30年走過別人100年的發展,其中各種問題不言而喻。比如自動化生產,我們的自動化技術不是問題,信息化管理也沒問題,問題是我們連一個好的軸承都做不出,好的齒輪都做不出,說實話連一整批螺絲都做不出。自動化技術有什麼用?

現在的阿里巴巴,小米動輒天價市值真夠嚇人的,有些傳統企業都害怕的要死,怎麼辦?怎麼辦?要死啦?好擔心啊,小米要來顛覆我了……

怎麼辦?

小米有信心顛覆老乾媽嗎?
小米能做出個雙立人刀嗎?
小米做個杜蕾斯試試?
小米做條皮帶賣出愛馬仕的價格(品質)試試?
要不小米你開一家火鍋店?干翻海底撈!
阿里試試?

凡客幾年前老牛逼了,分分鐘收購LV,秒殺優衣庫?現在呢,尼碼淪為了笑話。

現在各種互聯網公司各種應用滿天飛,隨便弄個東西,刷點裝機量,大講用戶體驗,然後忽悠投資人,大撈一筆。這不是泡沫是個屁啊。

沒有好的食材,我去雕爺牛腩吃尼碼味蕾啊?

沒有好的指甲油,尼碼河裡家美甲還是個屁啊?

小米手機老牛逼了,有沒有哪個核心配件產自中國?
小米價格是自己定的?小米能定嗎,還不是被別人的配件價格牽著走。雷總的話:好貴的。


到處都是假貨,劣質品,你淘寶店能開的起來吧?

沒有安全的計程車,坐著不舒服的計程車,態度垃圾的司機,尼碼跟我說滴滴打車,快的打車的用戶體驗哪個好?

製造業,急不得,積業長青,厚積薄發。

泡沫破的時候在陽光的照射下炫彩奪目。


正反兩方面來越看不懂了

珠三角(長三角)的廠自從08年之後就不斷批量倒閉,而且國產的產品質量和企業管理相對於外企也有很大差距,但越來越多的東西變成非要在珠三角(長三角)才能生產。

要找一大堆奇奇怪怪的光學機械電子化工材料,造一台奇奇怪怪的光機電化軟硬結合的機器,再加上互聯網思維工業設計,各種電子機械加工組裝測試代工……那麼在深圳和廣州之間搞最省事,江浙也可以試試。其他地方供應鏈和代工廠都配套不起來,尤其是代工廠,無論帝都還是矽谷還是日韓還是工業4.0的德國都完全不好使,個人+熟人親測無效。

除非你像老牌家電汽車廠一樣有自己的生產線或者要造SpaceX的火箭之類產量很小的高級貨。

美國矽谷新一代硬體創業公司照樣把製造業務放到深圳,甚至連HAXLR8R孵化器都放到深圳,裡面全世界各大洲的人都有。


低端越來越難做是必然的,中端競爭加劇,高端風景獨好,參華為


看了一下這麼多人的回答,發現很多貌似是工廠主或者是製造業從業者在哭窮,說自己很辛苦,轉型升級沒有錢,研發沒技術,中國的製造業快要死去了,政府趕緊投多點錢來balabala。。。
我不禁想起我上電力電子技術這門課時,老師曾經說過他有一些朋友做的一些電力電子設備,佔領了什麼市場,然後又利潤有多高之類。然後老師就跟我們說「你們這些年輕人啊,圖樣,整天想著出國移民,殊不知國內產業升級,機會多多」。
我又想起了上自動化儀錶這門課的時候,老師也說過類似的話,他朋友研發出了什麼什麼儀器,然後佔領了什麼市場,但很多部件還是國外的質量好,同志們仍需努力。
然後在上機器人學這門課的時候,老師說過他曾經參加過一個會議,很多搞機器人的公司向政府大倒苦水,說希望政府規定車廠一定要用國產的工業機器人(現在國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佔有率很低的,主要原因是可靠性不高)。老師忍俊不禁,說到,你們這些企業在上海,上海高校的科研實力還是不錯的,如果需要技術支持,高校隨時可以提供。但要政府給這種承諾,免談。。。。。。
結論是什麼呢?
1、商人總是一個很奇怪的群體。錢賺得多的時候把錢通通投進房地產,開始投機取巧,不會拿去投入研發。等到東西賣不出去了開始希望政府給錢,總覺得自己的工廠倒掉了,國內的製造業就得完蛋。
2、不是現在低端製造業活得不好,而是以前活得太容易。靠剝削勞工,污染環境大賺一筆之後,現在低端製造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不懂技術研發產業升級還真是沒辦法像以前那樣大賺一筆了。另外,現在肯定是要淘汰一批企業,只看到即將被淘汰的企業哭窮,卻沒看到轉型成功的企業的成功事例,這就很不妥了。(混得好的企業又怎麼會來知乎說呢,悶聲發大財嘛)
3、現在一些低端製造業活得不好的主要原因是市場的供需關係發生了轉變,競爭比起以前激烈了很多,如果一個企業沒有自己核心的,不可替代的競爭力,那也別怪市場把自己淘汰掉。
4、很多老闆說產業升級沒辦法,肯定會說我是站著說話不腰疼。還真是,廠子又不是我的,一家企業倒下,千千萬萬個企業站起來,我作為消費者為什麼要替企業老闆分憂,我又沒有股份。
5、高端製造業的發展我還是很看好的。

突然發現多了這麼多贊,我著實是誠惶誠恐。其實我既然不是業內人士也不好說太多,只是寫出自己的見聞以及思考。個人認為,無論是電子技術或者設備製造這些所謂「高端製造業」還是「衣服鞋子襪子」之類所謂「低端製造業」,對於我們國家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衣食住行哪個能少得了這些不起眼的東西?要保證就業率,就必須大力發展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而所謂產業升級,並不是說就要「放棄」一些產業,而是提高生產率,改善工人待遇,提高利潤,共同升級


別的行業不了解,就說說跟自己工作相關的吧。
供職於某國有工業壓縮機製造企業,去年底公司銷售線開會時海外部部長講了一個案例:印度某大型鋼廠軸流壓縮機投標,我們的報價只比德國的曼透平(man turbo)便宜了20萬美刀,比日本的三井住友便宜了10萬美刀,對於一個總價數百萬美元的項目來說,這點差距簡直杯水車薪,最後之所以中標,用他的原話就是「因為關係做到位了。」
===========
背景:可以把鋼廠高爐想像成一個大型火爐,而軸流壓縮機則是向該火爐供氣的設備。曼透平是軸流壓縮機行業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其產品幾乎是所有不差錢業主的首選。
===========
在國內產能嚴重過剩的大形勢下,向海外輸出產品幾乎是國內重裝備製造業的唯一出路,而就工業級壓縮機行業的情況來說,其困境主要有:
1.自身。國內大型機組成套技術幾乎都是引進自國外,國產壓縮機氣動計算不過關,製造工藝落後,機組能量轉換效率低是不爭的事實,對於業主來說,效率低就意味著長期運行的高昂電費(工業級壓縮機的功率動輒上萬千瓦),在一次投入成本和長期運行成本之間如何抉擇,只是一個簡單的算術問題,相信任何明智的業主都能做出理智的選擇。
2.大環境。人民幣升值,國產壓縮機在海外項目投標中並不具有明顯的價格優勢,因而僅僅在對價格敏感的國家(如部分印度業主)稍佔上風。
3.國際政治形勢。工業級壓縮機屬於戰略型資源,一國的大型化工、鍊鋼等基礎項目都離不開好的壓縮機,因而屬於敏感設備。我們公司就有過這樣的先例:某銷往伊朗的硝酸機組(硝酸這玩意兒能拿來幹嘛想必大家都清楚,炸藥獎)里配了德國產的液力耦合器,德國政府在知道該項目詳情後立馬禁止該供貨商發貨! 而隨著伊朗與西方關係的緩和,這不差錢的主以後會不會繼續選購中國製造的設備,深深存疑


家裡也是做製造業的(勞動密集型低端製造業),接手家裡事務也近一年了。
每個答案都讀了一遍,幾個感覺①08年金融危機之後,外貿生意不好做了,原因一方面在於訂單萎縮,另外一方面在於企業主們做慣順風生意,不思進取,沒有在技術與管理水平上有所提升②人力成本上升導致原先靠壓榨勞動力產生利潤的方式越發的不可行③因為其他如房地產行業的暴力,導致大批本應投入生產的錢發生轉移。
現在談談自己對未來企業發展的一些淺見①應中國人口眾多,內需旺盛,所以做衣食住行方面雖無太大一夜暴富的可能,但是細水長流穩中有升的生意大有可為②盡量以機械生產代替人工生產,在減少人工成本的同事帶來生產效率的提升,勒緊褲腰帶,少買點車子房子,更新換代機器的資本應該是會有的③不要一股腦的投資殺得血流成河的紅海,製造業一樣有藍海的存在,中國國內市場的廣大,使得很多不起眼的小生意,利潤率較之很多聽起來高大上的產業還要高些,有一個合作夥伴,做的汽車相關零部件,每個零部件的凈利潤在1元左右,一天大概做一萬多個,每年也有幾百萬的凈收入了④千萬!千萬!千萬不要借高利貸,有多大的口吃多大的飯,身邊因為借高利貸而不是因為經營不善死掉的實在太多了。


看了下答案,自己略微總結如下:
1、產業升級確實正在進行,一大批低技術含量又沒有規模效應、市場佔有率低的製造業企業正在淡出市場;
2、在核心技術領域,國外的技術仍然佔了很大的比例;
3、中國最大的失誤不在於沒有把職業教育搞好,也不在於沒有培養出產業工人,而在於農業國千年流傳下來的小富即安的滿足感,說白了就是企業家喜歡賺一把就死,起來的職業教育是需要有出口的,沒有高瞻遠矚的企業家去技術升級創新,哪來的那麼多職業教育畢業生去就業?
4、管理者環節有太多不利於製造業的藩籬,大家都談到了。

意識問題才是根本,德日等國經過了數次戰亂與經濟產業升級,已經培養造就了一大批立志於百年老店的企業主和經理人,但是我們呢?才不到半個世紀的真正意義上的現代經濟增長,GDP可以堆砌,但是這種人才和意識的培養真的不是一兩代人就可以完成的。德國的那些百年小廠,也是幾百年前他們的祖上有了這種意識一代代傳承下來的,是經歷這麼多世紀的戰亂與動蕩之後的倖存者。幾百年前跟他們祖先一起創業的人,沒有這些意識的早就敗光了。


中專畢業的老闆開始不行了


老家是農村,家裡人大部分是從事製造業,不過這幾年失業在家,開始自己小買賣的人越來越多,每次回家都能聽到這樣的聲音:現如今什麼都不好乾。其實從中國現狀也能分析出來,投資方面,大量的錢湧入了房地產,很多傳統製造業的老闆也情願把錢投入到房地產,製造業發展談何容易。從購買方面,千千萬萬的家庭攢錢買房子,家裡的空調壞了,忍忍別買新的了,修吧;傢具用了好多年了,忍了,將就用吧;筆記本電腦都用了3年了,再扛一年……大家一起攢錢買房子,製造業賺不到錢也就很正常了,感覺進去了惡性循環。現在喊的互聯網思維,實屬無奈之舉,也算是自救的一種方式,不過製造業真的不能放棄啊


之前有朋友說文章太長不好看,為了提高閱讀體驗我還是重新編輯了一下。

——————————————這是分割線———————————————

答案較長,我盡量形象客觀的分析。
目前形式絕對不容樂觀,更要命的是當你發現這種情況背後深層次的原因後,更令人心寒。

以下答題:

典型的「資源詛咒」下的結果。
資源詛咒指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由於某種資源富餘,依靠資源紅利在開始之餘快速發展,經濟得以上揚。然而隨著發展,這種純靠資源發展的優勢逐漸消失,而當時依靠這樣的資源發家的一批企業仍然沉浸在原始而粗略的盈利模式當中,久而久之反被拋棄,謂之資源詛咒。

接下來我要說的就與題目有關了。

中國製造業長期以來依靠的就是廉價勞動力堆積出來的製造業王國,勞動力作為一種珍稀資源(無需懷疑,人口絕對是珍稀資源,而且未來只會越來越重要,在將來的中國誰掌握人口資源誰就是贏家)給製造業帶來的紅利無需多言,早起的天時地利人和可謂是讓這樣的一批製造業繁榮了二十年。

這些企業家我們來看看他們是如何做的,前期暴利下的資本積累非但沒有讓他們將錢投入到創新產品,延伸產業鏈,甚至連投入生產資料,提高人工待遇都沒有意願。他們只是一味的想要再壓榨再盈利再攝取,用固有的模式來與日新月異的世界交互,結果可想而知。

更讓人難過的是,在製造業式微的種種跡象下,他們抱怨的不是自身盈利能力、管理模式、生產方式的落後,而是覺得工人人工太高!兩千塊一個月在這裡做死做活你說人家人工高!

從心底就沒有企業家精神,他們的眼光一直盯著的是「財富如何分配」,而非「如何做大蛋糕」。

北大教授張維迎在新書裡面提到一個最重要的觀點就是「理念的力量」,在這裡理念暫且理解為知識、觀點,理解企業家資本盈利的天性,這一點無可厚非,而且在那個年代知識的匱乏,信息的閉塞,以及傳統觀念作祟,導致了這樣的一群企業家出現,絕不是偶然,是他們的思想意識決定了我們製造業的今天景象。

蘇格拉底說過「知識即美德」,那個年代知識和眼界的局限性導致了今天製造業的必然性。

這是歷史的偶然,時代的必然。

製造業的今天,可以說是到了一個兩頭為難、舉步維艱的境地了。

一方面國家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服務業,APEC上再次提出的經濟發展新常態,這就是一個信號,我們不再需要那樣高消耗的高速發展了,經濟發展速度要回歸正常,依靠創新驅動而不是創造驅動,不知道我們今天的製造業能否解讀出這樣的信號。另一方面,人口紅利不再突出,現在經歷的瓶頸期實際是人口資源的詛咒。

製造業的出路必須要迎合時代迎合政策,延長產業鏈,打造品牌,成為那不可或缺的一環,轉變為新型製造業,與服務業對接,引入信息化生產,打造屬於中國的高端化集成化製造業。


工業黨粉絲,基礎材料供應商來談談。
------------------------------手機黨轉戰電腦分割線-----------------------------------------
很多回復啊!有些觀點從評論里拿出來完善第一次手機作答的答案。
有人強調,國企沒有競爭力,私企都是小小的做不起來。中國製造業要完。。。
華為是不是私企?聯想體制改革後算不算私企(楊元慶1600萬美金年薪,不是私企乾的出來?)?電視巨頭,TCL,創維莫不是私企!做大的私企有多少,數不勝數!新興企業BATM沒有一家不是私企,但是因為涉及到國家信息,金融安全,通訊監控等問題,不可能逃脫國家的管控和參與。Google,facebook協助美國政府調查恐怖信息,也是確實的,並不是只有中國才發生的問題。企業做大了,做到國家不能忽視你的時候,要不就要和執政黨合流,要不就要接受指導和管控,而國家也不會放任你的死活。太陽能電池企業垂死掙扎時,國家不管,地方政府也少不了干係。江西賽維,無錫尚德,例子太多了,原因很簡單,第一,貸款,第二,就業。

中國已經有很多世界性的巨頭企業,除了我們所謂的「壟斷性」國企之外,還有聯想華為這種靠著長遠的戰略,發展成為競爭性行業的世界領頭羊私企。他們更帶動了龐大的國內供應鏈產業,更多的中低端製造業,在其中繁衍生長起來。我所接觸到的此類加工廠眾多,也有很多跟不上華為聯想的發展步伐,被淘汰的企業。這就是市場經濟競爭的結果,而不是製造業的衰退。

有些同學回復說,中國製造業不等於中國製造企業,中高端的製造業利潤都被外國企業和中外合資企業賺走了。
那我就說的更詳細點,8年前我做的白色家電市場,美的、格蘭仕、格力早就已經歷經了國內產業洗牌,笑到了後面(沒說最後,是因為光看看格力小米之爭,就知道誰能再笑幾年,尚未可知啊!),白色家電用的大宗原材料PP、ABS,從全部進口到國產材料全面替換,也就是5年時間,日本的聚烯烴工廠在逐漸關閉,韓國企業在步日本的後塵。(當然還國產材料還受到了中東材料的低價競爭,但是中東。。。一個反傾銷就消停了),關鍵性部件,變頻器,國產化,壓縮機,國產化,電機,國產化。所以海爾才能做到冰洗類產品,全球銷量第一,格力+美的全球空調產量的一半,格蘭仕擊敗LG,微波爐全球第一,數不清啊數不清。這錢啊,花啦啦的都在這些私企的口袋裡啊!
5年前我做的手機供應鏈,手機用塑料現在最大是小米,華為,TCL,不否認,材料還是進口的,但是我們守的也相當辛苦,國產材料不斷的進步,並且蠶食進口材料市場,手機用金屬,CNC設備進口而已。注塑廠和OEM工廠幾乎全部是陸資企業,富士康也拿不到太多華為中興的訂單了,但是小米例外,放開點說,台資也是中國製造業之光么!金屬機殼用來破除屏蔽的塑料有進口,有比亞迪自產,(多說兩句比亞迪,比亞迪這兩年風聲大的是電動車,但是在電子消費品製造上已經不落後於富士康了,跟塑料有關的兩種先進位程,LDS和NMT比亞迪都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別說專利,能copy專利的也只有比亞迪,沒其他家)。手機觸摸屏,歐菲光干破產了勝華,昔日台灣股王TPK也搖搖欲墜,液晶面板天馬京東方TCL大量投資直逼韓台。晶元華為自產,中芯代工高通,雖然比較弱,但是華為已經做了很好的例子,後面肯定有新的競爭者。利潤啊,都流到了新擴張的產能,新投資的生產線上了。。。
———————————原文分割線———————————————————————————

排名前二的答案,說的沒錯,中國的製造業正在轉型階段,製造業的結構是金字塔形的,低端需要純人工的產品和行業,例如服裝,鞋,這種沒辦法通過工業生產自動化來提高生產效率的行業,已經隨著員工工資和工人權利要求的大幅度上升而做不下來,飛機製造則太高端還做不好(別說飛機了,汽車沒這麼高端,但是可靠性要求高的行業,零配件供應商20年了,根本沒有本質提高,而其中「以市場換技術」的弱智政策,也是影響的重要因素。)。但是附加值略高的金字塔中端,中國越來越重了,凡是生產製程略顯複雜,對技術工人素質要求較高的行業,都免不了被中國供應商碾壓。

上一段的結論,以韓國這個近三十年來唯一從發展中國家上升為發達國家的鄰居為例子,韓國的汽車和船舶都較強,但是作為其支撐的,還是電器以及電子製造業的全球化擴張。這條路也是中國正在走的路。而韓國也正在受到中國製造業的碾壓中。我做為材料供應商,做遍了所有的電器製造業客戶,早在五年前就反覆跟別人強調一個概念,「只要一個行業技術發展停滯不前了,就沒人能做得過中國企業了」,從小家電,百電,直到電視,莫不如此。而這五年看到是,哪怕行業在不斷進步,中國企業依然可以跟上進步步伐,成為進擊的巨人,電視,手機就是其中的代表。這裡的變化就在於,產業資本的不斷累積和投資,生產研發的持續化投入,帶來了質變。

答案一的家庭,雖然很本份的做著製造業環節上的一環,但是如果沒有做大做強,只控制在自身循環發展的小螺旋裡面,確實只能在行業整合,大者恆大,強者更強的淘汰法則中,更加艱難的生存著。模具行業來說,又比較特殊,行業集中度較低,經驗和技術的依賴性強,饒是富士康,這種巨頭,有時候模具的加工水平也隨著人員的流動性大而無法得到保證。所以小而精的模具加工廠如果走精密製件的模具加工的路,肯定會比較愜意的。

答案二的航空製造業,這個高大上啊,這也是我們後面的方向,首先要自己的飛行器能夠起來,才能帶動零配件的發展。新舟和中國商飛承載了很多的希望。

我看到的中國製造業一直處於快速上升和變化,有工廠倒下去,但是始終都有更大的工廠生意越來越好,這就是一個行業洗牌,固化的過程。寡頭時代即將到來。


家裡是開襯衣廠的,位於廣東東部某個縣級市。紡織服裝業是我們當地的支柱產業之一,家裡的廠只是幾百個襯衣廠中不起眼的一個小廠。
以上是基本情況,簡單說說我所看到的吧,如有不對,歡迎指正~
我爸從小家境貧寒,早早就輟學出來打工,後來白手起家,東拼西湊借了點錢,開始有了自己的「小作坊」,2000年左右建了自己的廠房。
我贊同樓上所說的九十年代是黃金時代。這導致了當地的襯衣廠迅速增加,開始了惡性競爭,利潤越來越低,加工利潤更是少得可憐。
我記得上初中的時候(大概2007年前後),還能看到非洲客戶跑去廠里看貨,這幾年幾乎沒再看到了。因為出口不好做,基本上做內銷。
2008年金融危機,當時對生意影響並不是很大,反而有所增長,2010年是銷量最高的一年。
2011年銷量開始迅速下滑,2013到2014年廠里裁了將近一半的工人,只剩下一條流水線。
市場低迷,物價和人力成本越來越高,工人越來越難伺候,加工的利潤低,自主品牌則任重道遠,行業拖款情況非常嚴重,庫存高壓力大,稅負重,還要不時地孝敬各路大爺(嗯,你懂的…)。
這兩年我們當地的襯衣廠恐怕倒了三分之一以上,越小的廠倒得越快。2014年家裡接了些外單來做,如今也不過是苦苦支撐著,感覺這兩年我爸的頭髮都白了不少。
當然同時也在嘗試通過電商和開發市場等途徑在謀求轉型,不過依然很艱難。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中國建立亞投行背後的戰略意圖?
中國房價高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石油凈進口國,是否我們過度依賴進口,其中有何隱患?
國企為什麼要在海外上市?

TAG:工業 | 製造業 | 房地產 | 經濟學 | 中國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