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幾乎相同的新聞,《華爾街日報》是收費的,而路透社是免費的?《華爾街日報》的優勢在哪裡?

Boeing Raises Dividend by 50%
只能看到一小部分,全部文章內容只對訂閱者開放。
而路透社的新聞Boeing announces $10 billion buyback, raises dividend
| Reuters是免費提供的。
那麼是什麼原因促使了《華爾街日報》的收費?其相比較路透而言優勢在哪裡?
內容上嗎?還是時效性上?
還有個問題,這樣的話,《華爾街日報》還能生存嗎?會不會越來越多的人轉向別的信息頻道了?(我就是其中之一)


謝謝,這是我首次在知乎被邀請。雖然很可能是因為我的簽名帶有「新聞」,但這不妨礙我自我安慰。查證花了太多時間,以至於沒能及時回答,抱歉。我過度關注問題中「華爾街日報的優勢」,把路透社作為了網站分析,沒有考慮到其本身盈利模式,@洪磊 的答案受教了。

開個玩笑的話,從這條新聞發布時間來看,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Online快了4小時10分鐘,而商場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當然題主意在以小見大,所以我乾脆更扯大些。

(華爾街日報網路版並非全部收費,大概從2007年默多克收購起逐漸開放了多個版面。)

對網路收費問題人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盈利模式」,畢竟很多網站收費賣點在於無廣告。
有趣的是,路透社網路版屬於廣告盈利,而華爾街日報網路版則是廣告與訂閱雙盈利。後者竟然成為了全球最大最成功的(付費)新聞網站,並在一定程度上依託網路打響了自己的名聲。
難道用戶是腦殘?這個奇葩式的成功原因真的很多,試羅列如下:

  1. 內容價值與影響力:華爾街日報現為全美第一大報,提供最及時的財經新聞、經濟數據、圖表、分析等內容,近乎壟斷,連續12年位居商業媒體影響力榜首(BtoB"s Media Power 50)。不僅著眼於報道快速,還致力於深入分析。其深刻易讀的「華爾街日報體」廣受歡迎。部分美國商學院要求學生訂閱華爾街日報。
  2. 用戶服務:華爾街日報於1993年開放網路版,1996年實現全面收費,逐漸開放了多個新板塊。道瓊斯實驗室開發了多項服務,如類似社區的互動版(journal community),個人興趣推送,與社交網站的連接(see this);開發了iPhone,iPad, Android 以及 Blackberry即時客戶端。我們以iPhone客戶端為例,在網站iPad Apps, iPhone Apps, Deals and Discovery at App Shopper可以看到——The Wall Street Journal.的發布時間為2010年4月1日,更新37次,現版本為5.5.1,包括視頻播放等大量功能。而Reuters發佈於2013年3月20日,現版本為1.5.1,只有文字和圖片。
  3. 用戶群體:華爾街日報擁有全美購買力最強的用戶群體,包括經濟、政治、教育領域人士,囊括大部分500強企業經理人。也就是說網路初興時,華爾街日報讀者具備互聯網瀏覽的意願,同時也有毫不肉疼付費的能力。之前兩點優勢也保證了華爾街日報的用戶粘性。
  4. 商業運營:1996年華爾街日報實行了hard paywall,也就是全部內容訂閱模式。由於其壟斷性,網站經短期低潮就迅速發展起來(迅速發展到20萬訂閱用戶)。同時依託其商業影響力上線大量BtoB(business to business)廣告。2006年經濟危機前,華爾街日報網路版推出了時尚版面,結合其讀者的「全美最高奢侈品購買力」,成功擺脫了對BtoB的依賴,引入了BtoC(Business to customer)廣告,在金融危機下實現收入上漲。2007年默多克收購後,開放了大量可免費閱讀的內容,也進一步提高了網站廣告收益。

其他報紙和通訊社網站(顯然包括路透社)沒有華爾街日報網路版如此強的網路收費適應性,顯然也沒有它的前瞻眼光。前些年不少美國大報嘗試收費後遭遇90%以上用戶流失,紐約時報大抵成功,其它網站有的不得不回歸免費;而以流量廣告為收益的免費閱讀網站也難以收支相抵,如每日郵報網站2012年6月才實現首次收益。

顯然我不打算也沒能力從經濟學方面深入分析,如果題主有興趣,可以參考如下論文:
《「二八」擁抱「長尾」——解讀&<華爾街日報&>數字化時代的微內容建構策略》

參考資料(除題主已提供的官網):
《華爾街日報》網路版——媒介融合時代傳統報業的鏡鑒修改稿
金融危機下《華爾街日報》的廣告突圍戰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譯言網 | 研究表明:讀者願意為網路新聞付費
App Shopper: Reuters (News);App Shoppe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Newsstand)
華爾街日報網路版――成功的付費新聞網站

——————————————————————————————————————
補充:@Abigail Zhou 提到的谷歌問題。2009年默多克提出屏蔽谷歌搜索引擎的問題,在12月實施,但是部分網站訪問量暴跌,最終在紐約時報開放每月20篇免費閱讀後取消。(2009年谷歌做出的讓步是允許出版商限制讀者每日只能免費瀏覽5篇新聞,不過這種弱智的屏蔽顯然可以輕易解除)
有一點是,通過谷歌只能閱讀文章,不可能享受網站的其他服務,移動端使用更顯繁瑣。長期用戶應該還是會選擇訂閱。


兩者完全不具有可比性
路透社只能說是一個古老的名詞了,自成立以來政府和企業訂費就佔據它收入的主要部分。其實「路透社」實際上更準確的說是一家專業的金融資訊服務商,利用研發的終端和採集的信息為金融業人員提供金融數據才是它的主業。很久以前它就不叫路透社了,而是路透集團。特別是08年和湯姆森合併後,就和彭博集團、道瓊斯形成了金融資訊的三巨頭。現在國內外大企業必定要使用路透或彭博的金融分析終端。同理,你會發現彭博社收購了《商業周刊》後,也迅速推出了免費的彭博商業周刊移動客戶端。彭博商業周刊
所以個人業務從來就不是路透的重點,免不免費都不所謂,何不用免費多吸引一些流量呢?
至於《華爾街日報》,@王闖同學的答案還是比較詳細的。《華爾街日報》一直是收費的,默多克這老頭子也在糾結到底收不收?曾經在收購《華爾街日報》後他一直暗示可能免費最後他覺得還得收費。
因為他發現原來免費的《紐約時報》網路版居然也開始收費了。
另外,你看到的兩篇幾乎相同的文章,應該就是相同的。路透和《華爾街日報》早在1999年就開始合作了。同時,暫時也沒必要擔心《華爾街日報》,它還是全美髮行量第二的大報。網路版移動版收費到底會不會把讀者驅走,這個問題不僅是你我,不僅是默多克,所有人現在都還搞不清楚。紙媒的道路漫長又艱難啊!


謝邀。
誠如前面答題的諸位所言,題主問題中的兩個主體可比性不強。
具體為什麼不可比,現在排在前面的@洪磊 ,和@聰仔兩位的答案已經講得比較詳細了,在此不絮言。

在此,我主要想討論一下華爾街日報這個問題的後半段,即:
華爾街日報(以下簡稱WSJ,Wall Street Journal的縮寫)的優勢在哪裡,

首先想說一下前面洪磊先生的答案中有一個值得商榷之處:
在默多克為何選擇了網站收費閱讀的模式這個問題上,洪先生說:
「因為他發現原來免費的《紐約時報》網路版居然也開始收費了。」

雖然2007年初默多克的新聞集團收購道瓊斯(華爾街日報的母公司)時,紐約時報(以下簡稱NYT,New York Times的縮寫,或時報)的確有一個TimesSelect的收費計劃(http://www.nytimes.com/products/timesselect/whatis.html)

但是
其一,這個收費計劃和WSJ的有一些區別,這個項目中,時報的每日新聞報道,娛樂評論以及生活服務等都是免費的,收費的是舊文檔案和時報作者的專欄文章兩個板塊。(具體請見上面的鏈接,應該需要翻牆...)
其二,這個項目本身並不算成功,事實上,同年(2007年)9月NYT就宣布停止了這此項目。http://www.nytimes.com/2007/09/18/business/media/18times.html?_r=0

所以,我認為,默多克在考慮是否收費閱讀的時候,雖然肯定是參考過紐約時報的經驗,但是這應該不是其最終決定保持收費的主要原因。

而其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華爾街日報是美國主流大報中唯一一個採用網上內容收費閱讀模式的異類。
之所以其他大報不採用這個形式,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傳統上廣告是美國紙媒最大的收入來源。我在美國學新聞的時候,一位老師講過,對於大多數報紙來說,讀者買報紙或訂報紙的錢,只能抵掉那張紙的成本(這裡包括了印刷和物流),其他一切新聞報道的成本,以及公司的利潤,全要從廣告里出。
也就是說,報紙兩個字,讀者花錢只買了紙,這個「報」字要落在廣告里實現。
所謂 「Advertising is the fuel of free speech" (廣告是言論自由之燃料)

所以,在這樣的傳統下,當網路模式大大降低了出版分發成本的時候,當免費閱讀能夠很大程度上提升流量,從而提升網站廣告價值的時候,大多數傳統紙媒自然而然地就選擇了免費模式。

那為什麼WSJ不這麼干呢?

簡言之,因為收費與否對WSJ的廣告價值影響很小
他們能有底氣確定這一點,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堅實高質量的讀者基礎
WSJ常年在美國是發行量前三的大報,不僅如此,如果不算今年USAToday突然(奇葩地)改了演算法,WSJ還是美國發行量第一的報紙。
而且,更重要的是,WSJ的主要讀者群,主要是美國中產階級及以上從事商貿投資工作的。平均家庭年收入達到$230K+,而$100K+的達到30%以上,高於其他大報,各種奢侈品和高級消費品的消費程度也高於其他大報。
The demographics behind Wall Street Journal readers
http://www.wsjmediakit.com/downloads/WSJcom_Audience_Profile.pdf?131218090410
而這些讀者,很多本身就是報紙紙版的訂閱者(紙版訂閱者直接獲得網上閱讀許可權),如果不是,每周花兩三塊錢訂閱也不算什麼。

第二,在其報道領域的統治地位
WSJ能夠達到今天的地位和它在其報道領域缺乏競爭有一定關係。WSJ是美國大報中幾乎唯一一個以經濟金融新聞為主的。而且如果再加上政治傾向的對比,它的獨特性就更加明顯。
三大報中:
WSJ,政治傾向:右;報道重心:經濟金融新聞;核心讀者:商界投資界人士
NYT:政治傾向:左;報道重心:政治國際新聞;核心讀者:文化藝術學術界人士
USAToday:政治傾向:偏左;報道重心:體育娛樂突發新聞;核心讀者:普羅大眾

這個榜單再往下走,洛杉磯時報,紐約日報(Daily News),紐約郵報(Post),華盛頓郵報什麼的,一來相比發行量太小(第四名的洛杉磯時報只有WSJ的1/4左右),二來這些報道的地域性比較強,可比性很小。(以下是AAM今年三月頭25大報的發行量排名)
Alliance for Audited Media Top 25 U.S. Newspapers for March 2013
但就算比上他們,政治偏右,以經濟金融新聞為重心的報紙也只有WSJ獨一份。
其實,真正能稱上WSJ的競爭對手的,在美國根本找不到,放眼整個英語世界,也只有英國的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才能算是WSJ的死敵。
BTW,FT也是收費的。

第三,內容確實物有所值
當今網路時代新聞報道的同質化的確是個嚴重的問題。發生新聞事件之後,不光通訊社和大小報在報道,自媒體社交媒體也在報道,讀者究竟看誰的,就是體現水平的時候了。
但在這個時代,傳統上追求的報道速度意義不大了,因為論快,一個字斟句酌反覆驗證的大報很難快過社交媒體上吹牛不打草稿數量眾多形態各異的的網友。所以突發新聞,現在往往是由社交媒體先爆料。
那水平體現在哪裡呢,竊以為,在以事實準確為前提的基礎上,體現在『深』和『廣』上。
所謂『深』,是指對一個事件事實全面,分析透徹;
所謂『廣』,是對一個話題資料翔實,連續報道充分無死角;
在『深』上,WSJ的許多報道方法(例如我從事的視覺可視化方向上)在美國都被視作圭臬,這個說起來篇幅比較長,在別的答案也有提及,這裡就不多說了。
而在『廣』字上,舉個例子
在NYT,WSJ和美國今日(USAtoday)三家網站上搜索,Shanghai和bitcoin上個月報道數量的情況:

Shanghai:
WSJ:254
NYT:97 (可能演算法有bug,一開始顯示的那個巨大無比的數字不正確,要一直按next直到終點)
USAtoday:21(網站沒有高級檢索功能,通過Google News得來)

Bitcoin:
WSJ:120
NYT:68
USAToday:16

這個測法不是很嚴謹,但是這裡數量的差別能夠體現WSJ和其他主流報紙網站,在特別是經濟類新聞報道廣度上的差別。
其中不少的文章來自通訊社的報道,但是,相比通訊社的企業級信息服務,WSJ訂閱的價格實在是九牛一毛;而這樣全面而專業的整合和對信息的選擇,又是普通搜索引擎做不到的。
所以,對於需要快速較全面了解某個地區或具體話題的個人來說,WSJ提供的服務是很有幫助的。


---
另外,對於WSJ來說,他們的網站內容收費是從1996年開始的,幾乎是開始從有網站開始,就有收費。對於現在的美國讀者來說,WSJ收費已經是一個非常平常的概念,也並不存在用戶的不適應。

總結起來,WSJ提供的服務品質優秀,面對的競爭相對不大,優質讀者多(以買廣告的角度看),粘性強,品牌硬。對於奢侈品,高級消費品的廣告商來說,即使網站流量不大,也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好投放地。
所以,對於WSJ來說,流量發行量其實都是浮雲,關鍵是廣告能賣多少錢。而有了以上所說的特點做保障,廣告不愁賣,多收點訂閱費還能提高收入,而且,重要的是,收費能夠更加體現其高大上的特質,更方便賣廣告,何樂而不為呢。

而對於收費會不會掉流量的問題,我的看法是,肯定會的。WSJ在2007年的時候網路訂閱量達到了980k+,之後訂閱漲價,到了2010年,就只有400K上下了。但這並不妨礙WSJ成為金融危機後大報中唯一一個保持盈利的。

==========================
多說兩句,上次金融危機後整個報業除了WSJ都在賠錢,本來大家都把WSJ當異端的,結果這一來它的Paywall模式反而成了熱點話題。我那時候和人討論誰還能在這個模式下成功,討論來討論去,覺得也就是紐約時報了。
後來,2011年,紐約時報果然搞了Paywall,到今年初,紐約時報訂閱帶來的收入竟然超過了廣告。(另一個側面也表現了傳統文字媒體不好做啊)

但我對文字媒體還是很有信心的...詳情以後有空再說

以上。


根據個人所知說幾句:

首先,兩者的機構性質是不一樣的。路透是通訊社,華爾街日報是終端媒體。在通訊社這個範疇可以與路透來比的是美聯社和法新社,並稱為世界三大通訊社;我國的新華社、中央社,國外的塔斯社、朝中社等都屬於通訊社範疇。而在媒體終端領域,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等則為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報紙。

先說路透:
路透是最早的通訊社,成立於1851年。在2007年與湯姆森集團合併,組成了先在的湯森路透集團。這個機構被稱為「商務和專業智能信息提供商」。主要的業務則是為專業企業、金融機構和消費者提供財經信息服務,例如電子交易系統、風險管理系統、新聞,以及為在法律、稅務和會計、科學、醫療保健和媒體市場的專業人員提供智能信息及解決方案。
可以看出,財經信息服務是湯森路透的主要業務,以前上課的時候有過一個數據,這個公司壟斷了全球財經信息的60%以上,絕對是財經信息方面的一哥。另一個提供財經信息的有力競爭者是彭博,也是全球商業、金融信息和財經資訊的提供商。這兩家機構佔據了整個財經信息市場的90%左右,其餘的財經信息提供商瓜分剩下的10%。
這些專業的財經金融信息、分析等都是收費的,這是湯森路透的營收來源;而新聞只是它向社會提供的很小的一份附屬品,而新聞這個東西是可替代的,不看路透的,其他媒體有的是,所以它面向一般的讀者是開放的免費的,而如果媒體想用路透的新聞,則需要購買。
這個也與國內的新華社差不多,讀者可以在新華網免費瀏覽新華社的絕大多數新聞,但是如果媒體想要在自己的版面刊發,則需要購買。這也可以看做通訊社的傳統業務,現在很多通訊社都開支注重自己的終端,路透也有自己的網站和APP,只是想多一個渠道或者提升影響力而已。

再說華爾街日報:
華爾街日報只是一份報紙,偏向財經的有影響力的大報(可以看國內的21世紀、經濟觀察、中國經營報)報紙的收入來源主要是發行和廣告。但現在的媒體環境來看,報紙的生存空間被網路和手機蠶食,變得越來越小;雖然傳統報紙也都在使用網路這個工具傳播,但是內容的付費與否成為關鍵所在。如果免費,那就沒有人會去買報紙了。
所以,現在紙媒的思路很多都是電子版的價格比紙質版的會便宜一些,但是由於內容的質量有保障,也不怕沒人來訂閱。國內的財新傳媒也是用的這個方法,在網上免費瀏覽的只是其報道內容的一小部分,如果想繼續看,就要掏腰包了——這與其說是固守自己的傳統陣地,不如說是紙媒應對互聯網的無奈之舉。


頭一次受邀,誠惶誠恐。

樓上其實說的都已經很到位了。補充幾句。

同意之前一位知友的觀點,路透社是通訊社,也就是信息的採集和發布者。而華爾街日報則顯得體系龐大得多,除了信息的採集和整理,觀點的輸出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說白了,路透社販賣的是新聞,而華爾街日報販賣的是觀點。


為什麼觀點會很重要?華爾街日報作為美國傳媒業扛旗的兩大標杆性媒體之一,它的觀點往往是國際政策和局勢走向的重要風向標。它所刊登專欄的作者往往是政治經濟界非常有見解的大牛,或者是局內人。你讀它的新聞,就等於和一幫美國政經精英坐在一起來個茶話會,聽聽他們對於相關問題的思考和解釋,這能不收你錢?比起國內鳳凰衛視等精英媒體,這些精英的成色顯然要更高,他們不是天天遊走於媒體的職業人,而是多年業界和學界的翹楚,被華爾街日報這個名頭很大的媒體邀請寫文章。和它比起來,路透社則更像是諮詢快遞。

在美國讀新聞課程時老師常常要求我們閱讀華爾街日報和紐約時報。但其宗旨就是分析人家文章的思路,以及所隱藏的意思。老師也會經常在課上問同學:「他為什麼這麼寫?」「目的是想說什麼」,「你能看出什麼」這種小學語文閱讀課的問題,相反如果只是一家通訊社的稿子,是沒有必要這樣精深地研讀的。

如此,哪個收費,哪個免費就不言自明了。


我是《華爾街日報》的從業人,也在湯森路透做過很短一段時間,我覺得這個問題我還是有些發言權的。

客觀來說,花在《華爾街日報》上的錢絕對、絕對值,這不是我們王婆賣瓜,是確實一分一厘都讓你花在刀刃上。每一篇分析都是金融界摸爬滾打幾十年的老手的心血,當得起字字珠璣,遣詞用字都各有規矩。你可以留意一下每篇文章後面的作者。WSJ的讀者群體普遍屬於美國高精尖的投資人,這個必須承認。關注的事件也都是對於經濟界有重大影響的,而不是通訊社那種什麼小事都管。兩三年前我大學畢業剛進公司的時候學習篩選稿子,我們的主編很霸氣地說,不要關注那些無關的小事以及小公司,要以非常高屋建瓴的眼光去選稿,甚至於很多政治界的糟心事都不必care。但這一年拆分出來以後確實變動很大,開始關注些政界的糾紛了。其實這也有道理,因為政經從來不可分家嘛。然而我在湯森路透做事的時候,明顯有「普遍」的感覺,並不是說Reuters不好,而是正如前面有同學說的,側重點不同,一個是「廣泛」,一個是「精銳」。正如其他人也說的,畢竟通訊社的性質擺在那裡。你看,新華通訊社不要錢,可是經濟參考報就要錢咯。
07年前沒有被默多克收購去時,整個道瓊斯上下的要求是每一篇稿子必須至少經過四道程序層層把關,確保錯誤率降至最低,但默多克來了以後主張速度重於質量,砍掉了一道程序,致使07年以後稿子質量沒有從前那樣精準了,但準確率仍然在媒體里稱得上數一數二。你放心吧,每一篇文章的乾貨永遠是相當高的,言之有物還不夠,必須得有大物。通訊社的是「報導」,是告訴你發生了什麼事,《華爾街日報》重在「分析」(當然報導也很重要很多,媒體嘛,不過最核心的還是分析啦),會告訴你這件事的前世今生、前因後果、連鎖效應、各界反應。也就是說,你買的並不是對於這件事的報導,而是專業精英對它的剖析。在信息爆炸的今天,「這件事發生了」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它為什麼會發生、它會帶來哪些影響、怎樣將它對你自己的影響或充分利用(好事)、或降到最低(壞事)。在一個信息海洋里,你「知道這件事發生了」無法將你從其他人裡面拔尖出來,發生了又怎樣,你知道,其他人也知道啊,能夠讓你脫穎而出的,是你「懂得」、你能夠「透過現象分析本質」,才是你打敗別人的利器。所以,這就是《華爾街日報》收費的價值所在。你可以到紐約街頭採訪任何一個西裝革履的金融界精英,他會告訴你,他的錢花得是值得的。

另外,推薦一份同樣是道瓊斯公司出的更加高精尖的雜誌:《巴倫周刊》(Barron"s)。面向機構投資者、財經領域精英中的精英人士。——如果你在美國的話。每一次看完《巴倫周刊》的文章,都有一種「倒吸一口涼氣」的酷爽感覺。


作為《華爾街日報》和道瓊斯通訊社的老翻譯,這裡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覺得樓主猜測的方向大體正確,同時這也和湯森路透以及新聞集團兩家公司的業務側重點有關:
首先從內容看:路透是一家金融通訊社,它發布的多屬事實類的即時消息(spot news),這類消息通常不帶分析,第一時間將能夠影響市場的消息發出去就算完事,這點和http://bloomberg.com類似(後者同樣免費);而WSJ在新聞集團算個人消費業務(道瓊斯通訊社才是新聞集團的機構業務),深度分析的特稿是WSJ的強項,所以如果你有機會看過紙質版的WSJ,你會發現上面幾乎沒有短稿子,動輒佔據一個版面的特稿;其網路版繼承所有紙質版內容,同時發揮網路媒體的優勢,加入了breaking news的發布,同時發揮多媒體優勢(比如現在時髦的數據可視化,所以同一篇文章在報紙和網路上的閱讀體驗不同)。
其次就是兩家機構的業務重心和收費模式不同了:為什麼WSJ網路版收費不影響訂戶數量:因為在美國大多數機構投資者和收入較高的個人投資者都會訂閱WSJ紙質版,訂閱了紙質版之後自然獲得網路版閱讀許可權,我很少看到有人只訂閱網路版不訂閱紙質版的(報社經常搞促銷,向機構客戶和商學院有大額折扣,絕不是報攤上2美元一份的價格),所以網路版收費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阻擋一般讀者搭便車。我在新聞集團總部工作一年,這是我在紐約的近距離觀察,如有不當之處還請指出。
但對於路透和彭博來說,新聞業務有點只賺吆喝不賺錢了,這兩家主要都是靠數據和金融終端掙錢,如果你訂了路透的Eikon終端或彭博終端,訂戶在上面可以看到兩家通訊社的所有新聞(所以時效性上肯定有差別,人家肯定先保證訂戶的接收速度,然後才上網站)。以路透為例,新聞業務是放在金融市場業務下面,沒有單設,所以也可以看出兩項業務在公司內部的從屬關係。


簡單地說,華爾街日報是b2c,向個人提供新聞並收費是它作為報社的利潤來源之一。
路透社是b2b,它向其他報社等信息組織收費作為來源。
所以,樓主作為消費信息的個人會被WSJ收費,不會被路透社收錢。
----------------------------------
看前面回答都好長。不知道我這個簡單的回答樓主是否能理解。謝邀。


路透靠eikon賺錢,然後文章是先出現在eikon,15分鐘後出現在網站,這個時間差我不確定,但肯定存在,另外eikon聚合了很多數據,報告等等。這天下沒有免費午餐,你如果沒有為它付錢,那你就是它售賣的一部分,幫路透提高影響力。


現在大部分國外的報紙網站都有付費牆了,wsj這是標準動作。至於路透社,不收費是因為不靠這個賺錢。


下面是我的見解,不是特別到位,也請多包涵了。
首先,路透社是通訊社,主要的業務包括為金融市場,企業客戶,報刊廣播電視台,投資銀行等企業提供服務,這是一種賣諮詢到賣服務的過程。所以,靠個人客戶的收費盈利也不是很大,倒不如就免費,(我覺得很多專業內容是有所保留的,至少是沒有在網站上發布)。
那麼對比一下,《華爾街日報》在紙質報紙之餘,發展了電子版,移動版。對於大多數大眾可以輕易得到的新聞,收費的必要性下降了。然而,在財經方面或者其他方面,付費然後訂閱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堅持了這麼多年,這樣的收費行為依然存在,也可以看出,在收費內容上,也是足夠有實質意義的。
現在的傳統報紙行業,處境很困頓。新媒體的出現對他的衝擊相當大。在紙質之餘,收費也能有所盈利吧。
如果你願意花錢買報紙,那麼花錢買電子版的也不奇怪。就像你可以選擇買紙質書,也可以花錢買電子書。
我覺得,我們不能因為個別現象,就覺得是個別奇怪了。興許,對於這件事,收費本身是正常的,只是大多數選擇免費。可是免費就好么??你可以看看,為什麼說「免費的其實是最貴的」?

以上。

《華爾街日報》網路版收費已經有十餘年的歷史,目前已有超過100萬的網路訂戶,每年的收費從103美元到140美元不等。但它同樣具有特殊性,那就是專業。《華爾街日報》的受眾定位主要是高學歷、高收入、高職位的商務人士,它深入分析了這一特定人群生活工作的需求,通過大量分類廣告來提供信息服務,比如工作方面,有求職、會計、商業保險、貸款、網路會議、人力資源外包服務等信息;個人價值提升方面,有工作培訓、MBA遠程教育等;生活方面,有人壽保險、音樂會和體育比賽門票、度假、房屋買賣租賃、旅館等信息;交通方面,有包機、汽車租賃、機票預定等等,門類達上百種,把一個商務人士可能有的需求都考慮到了,好比一個管家,服務無微不至。
向用戶收取訂閱費也要有自身的特殊性和固定用戶,需要消息本身的不可替代性,這樣用戶才會心甘情願付費,否則只能是空想。
從這個角度考慮,財經類等專業報紙電子版收費的可行性要比綜合性報紙高得多。
你如果有專業的不可或缺的東西,放在哪個載體上都沒有什麼關係,放在紙上,有人買,放在網路上,也依然有人付錢。

網易新聞 電子版:憑什麼收費?

華爾街日報紙質報紙是每周收費2.29美元,其在線收費方式,主要有以下兩種:
1.在線服務收費
在線新聞信息服務,包括在線市場數據中心信息、獨家和即時新聞、新聞內容分析。在線收費的費用是1.99美元。沒有訂閱信息的用戶可以在網站免費訪問政治、藝術、觀點,以及部分突發新聞和所有的博客內容,而網站上的其他信息必須通過付費訂閱才能獲得,比如市場數據中心的信息和金融財經評論等。用戶可以在網站註冊,然後提交服務費用之後,即可獲得付費信息。在2009年4月份,華爾街日報在線版面主編AlanMurray接受採訪時表示,華爾街日報將為付費用戶提供更多的高品質、專業性信息,比如為一些金融高管提供能源新聞報道等。
當然,如果用戶要紙質報紙和在線內容聯合訂閱則可以獲得優惠,總共每周收費2.69美元,如果訂閱達到54周另外免費贈送2周。

鳳凰網 關注報紙收費 《華爾街日報》在線收費的策略與啟示


路透社是新聞通訊社,華爾街日報是trade media,本質不同,target audience不同。同樣的事情宣傳出來的意義不同。


路透是的主要盈利不在於新聞媒體方面,而在於信息數據的銷售,彭博社也在走和路透社相似的路線,雖然他們也做新聞但是因為新聞行業不景氣,他們也不想花太多精力在新聞上,所以也就免費提供在線內容以提高網站訪客量。但是WSJ不一樣,WSJ主要盈利都來自於內容銷售和廣告,而且WSJ自從1997年出網頁版之後,就一直是完全付費的,後來也開放了部分免費內容吸引網站訪客。WSJ有自己的忠實讀者(當然都是付費的)再加上其高質量的內容,還有專精金融方面,它的讀者群應該是相對集中而且固定的,所以應該並不擔心客戶流失。任何媒體網站都會因為設置paywall而導致的網站訪客流失,但是那些付費客戶才是他們網站盈利的希望。國外尤其是英美這些國家,免費網路新聞的時代已經快翻篇了。很多大的報業集團都在尋找新的贏利點,很多媒體都在糾結到底是收費還是免費,至於像WSJ,NYTimes,Times報這些大神級玩家,他們的網站早就設置了不同程度的paywall並且有盈利。


《華爾街日報》有中文網站啊,除了首頁頭條文章外,基本全部的英文文章都對應有中文的文章,在華爾街日報中文網,全文可免費閱讀的,英文是收費的,中文是免費的,你看老美對我們的多好!哈哈哈~~不過很搞笑,華爾街日報英文原網址固然是「萬里長城」封了的,然而華爾街日報中文網近兩年也被「萬里長城」給封了,還要翻牆出去看華爾街日報中文網,華爾街日報估計也挺無語的~~


路透社作為通訊社最大的職能是 儘可能廣泛的傳播自己的新聞和信息 通過向其其他媒體提供新聞從而盈利 傳播範圍越廣 與其他媒體的話語權就越大
華爾街日報的目標受眾就是直接的讀者 根據其媒體定位受眾定位從而確定其盈利策略 這麼專業這麼權威這麼高大上 有些人是不會介意收費的 最重要的是能為對方提供有價值的內容


其實歸根到底就一句話:目標群體不一樣。有人會花錢買新聞,有人則不會。


謝邀!除了童鞋們回答的商業模式之不同外,我認為路透作為通訊社的定位很清楚,就是通過發布和傳播時效性的東西以擴大其影響,至於收費和盈利會採用其他更多的方式來實現。而華爾街日報自認為是在提供不僅專業而且深度的新聞,且其會通過收費來固定其讀者群。


謝謝邀請,下面是我的一些看法,可能還是有不足,望諒解。華爾街日報和路透社是有著不同的定位,打個比方,華爾街日報可以說是消息的零售商,是整個產業的下游,直接和讀者見面;而路透社可以說是生產商,它主要是來採集信息並銷售給有合作協議的公司,這樣一種一種合作社性質決定資金對他們而言並不是問題,給有合作關係的企業以及個人提供需要的及時的財經,商業信息才是他們盈利的主要手段,而此時直接在網路上可以免費閱讀的路透社的信息,只是它擴展自己閱讀人群的一個方式,收不收費對它本身盈利並無太大影響。 反觀華爾街日報,這種報紙售賣的其實可以說是一種身份認證,他們自稱自己的讀者年收入都在十五萬美元及以上,而他也可以算是所有報紙中價格較貴的。提供定製的,獨特的,需要的,有身份象徵的財經類等其他新聞,才是他們盈利的主要手段。


粗看了一下,有一個重要的區別大家都沒有提到。路透社的新聞之所以是免費的,是因為在十五分鐘前已經收過費了。所有路透的新聞先是通過自己的訂閱終端發給付費用戶,免費新聞在十五分鐘後會貼到網站上。


你不覺得收費比較高大上嗎?


推薦閱讀:

TAG:路透通訊社 | 財經媒體 | 華爾街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