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等零售渠道的進場費是如何收取的?對零售商來說進場費的重要性是怎樣的?

相關新聞:央視暗訪華潤物美:進場費繁多 單品要價15萬
相關提問:該不該治理零售渠道對供應商收取的進場費?該如何治理?


終於有人邀請我了!!!

我在一家1000門店的大型連鎖便利店工作的時候沒有直接接觸過採購部門,也沒有接觸過相關文件(因為他們直接是XX物流公司,都不跟運營部門一起辦公的),所有的「XX可樂每年要交XXX萬給我們」其實都是聽說的,所以大型連鎖公司的進場費我就不發言了。

主要說說我自己經營的連鎖便利店,目前只有5家門店,平均60平米,1500種產品。
第一,對於我們這樣的小店來說,經常主動和你談進場費的主要是銷量高、競爭強的品牌。比如百事、可口,統一、康師傅,這些品牌一般會主動來找你談,要求你不賣另一家的產品,然後開出自己的條件。我只有一家門店的時候,由於位置好,可口表示「冰櫃押金全免、每月送一件可樂」,百事表示「買一件果汁,送一件大瓶可樂,並且提供活動禮品」,最後我選擇了百事,主要因為他們產品賣得好,送的東西倒沒什麼吸引力。後來門店多了,開始集中物流,就直接談錢了,最後談下來的金額大約相當於百事所有產品每個月銷售的20%(是固定數字,不是按比例計算),其實也不多,每家店幾百塊。

第二,是部分二三線品牌的新產品,比如廣告很多的匯源冰糖葫蘆汁,就在前兩天他們業務員找到我,主動提出送我們半件,我表示我有5家店,他們表示那可以每家一件,最後談到每家店兩件,並且進匯源產品滿5件再送一件,因為我是集中採購,所以達到5的倍數還是比較容易的。

第三是一些比較奇葩,明顯不會有什麼銷量的產品,我大概每個品類能留出一兩個位置給這類產品,比如某些來自茅台鎮的雜牌白酒,某些「名茶」,某些「奢侈品紅糖」或者小品牌日用品,這類東西我會要求上架之前就先付一定費用。一種雜牌白酒,6個收銀台後的排面連著擺,我收的是每家店每個月200塊(接近他們一瓶的零售價),並且第一批貨年底結賬,包退。

我這邊進場費總體的邏輯就是:
存在強力競爭對手,並且都是一線品牌的,想方設法讓他們給好條件,但一線品牌如果沒有逆天的條件最好還是用銷量決定。
對於廣告宣傳非常強,但不一定能一直火的產品,一般不要有什麼協議,能賺一點是一點。
銷量不太看好的產品,開個比較黑的條件,對方不接受也無所謂,畢竟便利店就這麼點地方,而超市空位置太多,你只要願意給錢都可以進。
總之收錢的時候別忘了這些東西對消費者可能造成的影響。

最後,重要性方面,對於便利店來說,一兩家店的時候無所謂,當有5家門店的時候,合理安排產品線儘可能地收取費用,可以讓門店凈利潤提高一千多元,不計算進場費的話平均每家店每月凈利潤很難超過一萬,當然是非常重要了。


謝邀,雖然和將近100家大大小小的超市有合作,但是下文僅代表個人觀點:
國內超市收取進場費已經是這個行業的一個基本規則,即便是鎮上面的小超市如果想送貨進去老闆開口都是好幾千的進場費,有時候一年的生意都沒有進場費來的高。
對於您的第一個問題:進場費的收取要看超市大小和規模,如果是連鎖大型超市那基本都是固定在一個區間內,根據不同的品類和品牌級別收取對應的進場費。對於個體超市,或者類似於青遠、華聯、聯華等超市,其實都是個體老闆說了算的,如果和老闆關係好,或者是經人介紹的,那進場費有時候可以忽略不計甚至分文不收。
第二個問題:對於超市來說,進場費意味著一份額外的收入,個人認為零售這個領域是相對市場化的,所以存在即合理,沒人逼你交錢進來,既然有競爭那就有門檻,所以願者上鉤嘛。但是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高額的進場費最終導致的還是商品價格高標。羊毛出在羊身上這是無法改變的市場法則。
高額進場費目前主要還是以大型連鎖超市為主,3、4線城市的鄉鎮目前也是在往這條路上走,但是這種東西很難說合理不合理,因為市場就是市場沒有對與錯,還是那句話只要它能存在就說明有它的合理性。
無論是超市和還是供貨商還是顧客都是趨利的,只要一方利益受損肯定就會over,所以目前這種模式看來還是有存在的空間,但是這種收費如果超市把它當做主要營收,那就是得不償失了。


抱歉,已經離開實體店零售行業比較久了,可能回答會有錯誤,歡迎大家指出。

不得不說,目前國內這樣地租成為流通業大比例成本的情況下實體渠道是有比較強的談判能力的,所以除非你是強勢品牌(比如可口可樂、箭牌、寶潔,當然還有很多,每個品類你排第一第二就基本入選),基本上都要看商場採購的臉色。
收費的借口非常多:進場費難聽,可以收你條碼錄入費;如果是採購可以決定貨架陳列位置的可以收你陳列費;你要堆頭自然叫堆頭費;必須連帶著上會員快訊可以收快訊費;店慶還可以分全國店慶、地區店慶、本店店慶;中國節、外國節……
總之你不是強勢品牌,如果想進入一家賣場並且有好的展示,好的庫存(甚至有時需要對方配合你自身公司做業績先積壓點庫存),這些付出是絕對必要的。

治理進場費,那就是非市場經濟。這就象進酒店的開瓶費,我又沒逼你一定在我這裡吃飯,如果說明白了自帶酒水要收開瓶費的話就叫市場經濟,因為我提供了場地。零售超市提供了渠道,願意在符合相關法規的情況下賺取更多利潤而收取類似費用(如果稅收方法把這些費用算作進貨的成本相信沒有採購這麼費勁得罪人了),做為供應商你可以選擇不進這個渠道。
我開頭說了,地租大概是渠道成本中很重要的比例,商業地產要興旺一定付出不少,所以,別只想著生產、代理的難處,也想想超市的難處,還是低頭吧。


自己沒有在零售行業實踐過,不過我服務的網站有很多業內專家,現摘抄一些內容,希望對大家有用。

進場費的前世今生

  「進場費」一詞是由英文Slotting
Allowance演化過來,又可稱為「通道費」、「安置津貼等」。其實「進場費」的說法由來已久。最開始出現是在上世紀美國的工業開始依靠計算機時,Slotting
Allowance專用於支付編程的費用,只有350美元,後來,美國的香煙生產商為搶佔有利的零售通道,獲得更好的銷售位置,而向零售商支付的費用,以後,這項費用逐漸演化為進場費。而現在所謂的「進場費」的廣義含義是供貨商的產品想要擺上零售商的貨架所必須支付的各種交易費用。

  1995年,家樂福進入中國的時候,當時的中國內地零售業還是百貨商場的天下,百貨商場的模式是商場引進供貨商,甚至供貨商直接在商場內經營,價格由供貨商說了算。而家樂福等大型超市的模式是把供貨商手裡的商品一次性買斷,然後再轉身變為賣家,小幅加價賣給顧客。

  如果說傳統百貨商場是幫供貨商賺消費者的錢,那麼家樂福模式就是幫消費者跟渠道商壓價,這一模式很快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消費者發現在家樂福購買商品比傳統的商場要便宜得多,家樂福也很快佔據了渠道優勢,成為第一家在中國打響的外國超市品牌。

  傳統的百貨商場被這種帶有先進管理模式的新型超市逼得大批倒閉,以家樂福為代表的「洋超市」們佔領了市場的絕對主導地位,隨著來家樂福購物的人越來越多,想擠進家樂福的供貨商也越來越多。家樂福開始向上游供貨商收取進場費、促銷費、節慶費等各種費用獲得更大利益,供貨商通過繳納這些費用,獲得貨品的優先權和上架權。

  這種家樂福在歐洲並不存在的盈利方式,成為了家樂福在中國非常重要的盈利手段——也就是著名的「通路費」,這被業界稱之為「家樂福模式」。

  20世紀90年代後期,中國從賣方市場進入到以消費者為主導的買方市場,市場競爭和價格戰加劇。而企業的進銷差價、批零差價開始出現負值,為了實現成本回收,進場費便被國內大型連鎖超市、大型賣場等廣泛採用。


以前在生產商主導流通業的時代,商業企業不僅不收進場費,而且要「低著頭」向供貨商「求貨」。上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以連鎖企業為主體的零售商逐漸控制了流通業的終端。由於通過連鎖企業的渠道銷售產品能使銷量大幅度上升,在短期內打響品牌、做大市場,所以零售企業的優質貨架位置便緊俏起來。現在,很多廠家在推廣產品的時候都有一筆「推廣費」,這筆「推廣費」的一部分用在貨架資源上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其實,轉換一種思路來講,進場費又何嘗不是考驗廠家實力的「試金石」?

  對於進場費,國家相關部門也在制定法律法規對其完善與規範。

  2006年10月19日,商務部會同發改委、公安部、工商總局等部門出台了《關於零售商供應商公平交易管理辦法》,並會同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建立了零售商、供應商的投訴應訴協調仲裁的協調機制。根據零售商與供應商之間的不平等交易現象,對零供交易中的強勢方——零售商的行為做出了強制約束。

  2011年12月26日,商務部、發展改革委、公安部、稅務總局、工商總局聯合印發了關於《清理整頓大型零售企業向供應商違規收費工作方案的通知》,決定自2011年12月至2012年6月在全國集中開展清理整頓工作。

  2012年1月10日,商務部、發展改革委、公安部、稅務總局、工商總局聯合召開電視電話會議,部署清理整頓大型零售企業向供應商違規收費工作。此次清理整頓主要針對利用市場優勢地位向供應商違規收費的超市、百貨店、電器專業店等大型零售企業及其下屬門店,其最大單店營業面積超過6000平方米(含),門店數超過20家(含),同時2010年銷售額超過20億元人民幣(含)。不符合上述條件,但供應商反映存在違規收費行為的零售商,可由省級相關部門研究納入清理整頓範圍並報國務院有關部門。

  對此,業內專家和零售企業出現了不同的看法。熊浩認為,國外規範的企業如沃爾瑪專題_聯商網沃爾瑪,不收取進場費,但要求供應商給予零售商更低的價格、延長付款賬期來保證贏利。對供應商而言,其帶來的成本開支實際上是相同的,但是卻保證了消費者的利益。對國內的連鎖超商來說,對這種盈利模式觀念上的轉變還需要一段時間。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逐漸與國際同行業接軌,商業模式日趨正規,「進場費」已經逐漸演變成為阻礙零售業發展的壁壘,甚至被業界稱為「怪胎式零售業模式」,在此背景下,「進場費」會在零售業供應鏈不斷優化、國家相關法律法規持續完善、零售業向健康盈利模式轉型的過程中逐漸規範。

  而邵曦強則覺得中國的零售企業毛利率很低,只有百分之十幾,而產品價格的話語權又不掌握在零售企業手中,單純依靠產品差價無法支持企業的成長。另外,零售企業在場地建設、物流投入、人力資源等方面卻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供應商又不可能以低於市場的價格供貨,因此,進場費的收取是市場的調節作用。當然,對於不合理的部分,超市要進行規範。

  超市收取進場費,但連鎖超市並不是惟一的受益者。由於門檻被抬高,進入連鎖超市成為只有強家才能玩的遊戲。競爭者的數量減少了,進場供應商的獲利就更為穩定與持久。因此,這些供應商不僅不會反對進場費,相反,他們更希望以此阻止層出不窮的挑戰者,保護自己的既得利益,從而成為進場費規則的堅定擁護者。

  關於超市的進場費,自從它誕生起就伴隨著一路的非議。在可預見的未來,也許會一直爭論下去。


進場費收取的大小取決於你品牌的強勢還是弱小。

國內這些超市所謂的進場費的收取基本是從外資零售商學來的好不。比如:家樂福
進場費對零售商的作用:看什麼賣場,看什麼單品。(我分解簡單介紹)
1.品類管理。你的產品是暢銷的話,你的進場費不高,因為要帶動銷量引起連帶消費。
你的產品如果不高不低,它可能不會再進場費要求你,但會在其他方面要求提供費用來打擊暢銷品。
你的產品如果很差,但需進場,那就不好意思了,你的產品就是我們費用的頂天柱,靠你費用吃飯(所謂的後台毛利)
2.賣場主要以沃爾瑪跟家樂福為代表。沃爾瑪的費用更多在免費貨上,與供貨商處於共同想做好銷量的態度。家樂福的話,他所選擇的是強者費用低廉,弱者費用高漲的模式。


作為採購來回答,說白了,假如沒有白紙黑字明文條例,那就是按心情收!要是收費任務沒完成,剛好你又在那個點進,那就多交點咯


和淘寶的直通車等,競價排名一樣的費,名字起得五花八門的,本質一樣。


這個話題好敏感,進場費根據公司規模不同,標準也不一樣,主要是看零售方的門店數,根據需要入駐的門店的數量來計算所需進場費,現在已經有好多企業變更了進場費的概念。
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費用,主要是因為國內商品價格競爭太激烈,商品利潤遠遠無法滿足經營的成本,只佔總利潤的1/3左右,另外的2/3一方面是合同扣點的費用(根據進貨核算)一方面是其他各項收費,系統開碼、地堆陳列、海報宣傳、店內廣告等等,也包括新進駐供應商的進場費用。
對於採購來說,每月需要完成的 1.銷售業績 2.總毛利金額 3.總毛利水平;三個數據中需要增長的是前兩項,第三項需要維持一定水平。其中總毛利金額就有1/3需要各項費用的支撐,去年是多少金額,理論上今年也需要多少金額。
所以從公司層面或者採購個人層面來看都無法免去這些費用,這項費用也是調整空間最小的,因為上下層都會確認這個部分。


超市是規模化經濟否則很難賺大錢


按我們超市老闆的思路來說,供應商的店慶費,堆費,陳列費應該能承擔相當一部分的固定費用(比如房租水電等)。


雖然不讓收進場費,但是各大賣場還是會收取,看超市地點和規模以及商品品牌,收取標準不一。如前所說是獲得收入的一中途徑,,也可以控制一些不知名的品牌進入,控制單品數量,發揮坪效!


俺們叫堆頭費用,根據顧客的購物習慣會有不同的位置價位,商家做活動,需要繳納該位置的堆頭費用


我記得貌似

重慶某本地 超市入場費是一個sku兩萬(一個門店)


推薦閱讀:

TAG:零售渠道 | 供應鏈 | 零售行業 | 供貨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