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債務危機的根源是什麼?
歐洲債務危機的本質是什麼?
4月15日更新:文章後面補充了CDS的原理,幫助理解文中說到的採用CDS作為風險指標的原因。我從歐洲某大行從業者的角度給大家看圖說話一下。金融危機分很多種,持續到現在的這場危機,是銀行業和主權結合在一起的危機,因此應該分別從經濟基本面和銀行技術層面結合起來分析。
下面的內容比較技術性,先放個照片輕鬆一下 - 希臘危機,德國觀點的演變:看看我們默姐的魅力
不好意思,本文嚴禁轉載。
歐洲銀行業的這次危機,起始是美國的次債導致。很多人不知道的是,2007年全球第一家出現流動性問題接近倒閉的銀行不是美國的銀行,而恰恰是德國的一家銀行IKB(德國工業銀行: Home: IKB),這銀行位於德國北威州的首府 - 杜塞爾多夫 (Duesseldorf,又稱德國時尚之都),在近些年連續評為世界十大宜居城市之一。
這家銀行的流動性問題,可從下圖看明白(簡單來說就是資產負債期限錯配,一旦流動性收緊,銀行直接掛掉):
背景知識:不只是德國,歐洲發達國家的銀行市場高度飽和(數千家銀行),市場不好做;大環境方面:長期低利率,對未來經濟增長的高預期,風險偏好等因素綜合作用下(911之後就開始了),銀行等機構到處在尋找高收益低風險權重的資產來投資。IKB就是這樣一家模範銀行,在德國高度競爭的銀行市場下沒事兒可做,乾脆率先大量投資證券化資產。業內小道消息:當時德國市場,IKB可是被眾星捧月般的供著,各大投行(尤其以本人任職的某行為首)天天哄著IKB這個大主顧,盼其多買點次級債,而當問題暴露的時候,IKB還渾然不知,當初低三下四的大行卻早就功成身退了。
這裡再科普一下:銀行(比如IKB)為了提高ROE (股本回報率,一切為股東服務嘛),在有限資本(constrained Equity)的情況下最好的選擇就是投資證券化符合巴塞爾I/II規則的低風險權重資產,換句話說,看下面公式:
想要提高ROE,最好的辦法就是減小分母 (Economic Capital),減小的方法就是找低風險權重的資產,因為概括來說,Economic Capital就是資產風險權重乘以8%,所以風險權重越低越好,當然收益還要說得過去。而通過證券化,資產支持證券(ABS)的評級是可以很高的(相對來說風險權重就低,有利於銀行),如下圖:
而根據標準普爾的評級遷移矩陣來看,高評級的RMBS被降級的可能性很低,如下圖:
綜合以上因素,這樣的下場就是歐洲的銀行大量買入美國的次級資產支持證券,而當美國房市出問題的時候(都是相關性p惹得禍),歐洲的反映比美國還敏感。
以上就是從歐洲銀行的角度解釋美國次債危機導致的歐洲銀行危機,而政府為了救銀行(做過評級的人都知道,大部分銀行評級都比較高,與企業評級方法完全不一樣,很多都享有次主權的待遇,或者起碼要考慮到政府的支持),救助導致政府大流血,一發不可收拾,相互傳導,引爆了歐洲的銀行危機與之後的歐債危機。
看到樓上有用到十年期國債利率的,我這裡用CDS(信用違約互換)做風險指標,看下圖(第一張是歐洲各行業CDS走勢,可以看到市場認知的金融行業風險明顯高於其他行業):
第二張是歐洲主要國家CDS的走勢,可以看到2009年有個波動,2010年中期開始豬玀國家大幅攀升,歐債危機緊隨銀行危機:
說到這裡,起因之一的銀行業危機及其傳導就解釋完了,再解釋歐債危機的話主要是從經濟基本面來看,這樣對於這場危機就有了很全面(很歐洲)的一個認識。
直接放圖,簡單粗暴:
希臘的國家預算缺口在很早以前就有,趨勢愈演愈烈:
歐洲問題最大的幾個國家影子經濟也是最嚴重的,換句話說就是稅收系統無效率,偷稅漏稅嚴重。
近十幾年,歐元區幾個國家,只有德國的單位勞動成本保持驚人的穩定不變,而其他幾個國家,就看吧,誰往上攀的最歡,誰現在混得最慘,這張圖不能再准了:
當然,這些基本面的解釋也可以用歐元來解釋,一句話就是:歐元是個錯誤,而就算是個錯誤,為什麼偏是歐洲出現危機,不是日本,也不是美國或英國?
一句話,歐洲各國沒有自己的央行,見下面兩圖:
英國與西班牙在當時IMF的經濟預測上走勢很像,還有很多經濟指標很像,這裡不放了。
危機後,兩國的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完全反方向走了,這也加重了豬玀們的負擔。
補充更新:評論里問到貨幣當局在危機期間貨幣政策上的主導性,放一張圖吧,希望有助於理解和討論。
各國央行間關鍵利率的協調與統一:
紅色線代表的receiving countries主要包括阿根廷,澳大利亞,巴西,加拿大,中國,印度,印尼,韓國,墨西哥,挪威,俄羅斯,沙特,南非,瑞典,瑞士和土耳其。
到此,相信大家對歐洲銀行危機,歐洲主權危機乃至現在的希臘危機有了很好的認識。這方面的研究很多,有需要再更新,加佐料。
補充更新:
CDS的原理
簡單來說,CDS類似一種保險 (bilateral contract documented as a swap using a confirmation under an ISDA Master Agreement),CDS賣方從買方收到一個定期的固定費用(a fixed premium), 賣方在CDS對應的企業(或其他entity)出現問題的時候(credit event)同意支付賠償(a contingent floating payment)。白話來說,因為賣方要在對應的entity出現信用問題的時候賠償,所以CDS的賣方如果認為這種「保證」的成本很高(對應entity信用風險較高),自然會把價格提高,因此這種價格對於對應的entity的信用風險就成了一個很好的風險指標。如果對應的entity信用風險很低,那麼CDS的賣價自然也就會很低。
簡單來說,CDS類似一種保險 (bilateral contract documented as a swap using a confirmation under an ISDA Master Agreement),CDS賣方從買方收到一個定期的固定費用(a fixed premium), 賣方在CDS對應的企業(或其他entity)出現問題的時候(credit event)同意支付賠償(a contingent floating payment)。白話來說,因為賣方要在對應的entity出現信用問題的時候賠償,所以CDS的賣方如果認為這種「保證」的成本很高(對應entity信用風險較高),自然會把價格提高,因此這種價格對於對應的entity的信用風險就成了一個很好的風險指標。如果對應的entity信用風險很低,那麼CDS的賣價自然也就會很低。
本文嚴禁轉載。
這也許是理解歐債危機(唯一)最重要的一幅圖。
這也許是理解歐債危機(唯一)最重要的一幅圖。
隨便寫兩句,幫助大家理解這幅圖:
1. 這是歐洲各國十年期國債的利率走向圖。國債的利率反應了投資者對歐洲國家主權風險的認知,投資風險大的國家(PIGS)越是需要高利率才能吸引投資者進行投資。
2. 我們可以看到此圖的走勢基本是個U字。
1998前,利率最高的幾個國家有:希臘,義大利,葡萄牙,西班牙。歐元區國家開始不可撤銷的互相固定匯率後(ERM-II),歐元區國家十年期國債的利率突然降低,向德國的利率收斂,這些國家政府的融資成本迅速降低(希臘債券利率降低了近5個百分點!),於是他們政府債務開始膨脹。
雷曼兄弟破產後,金融危機波及歐洲,之間瘋狂減債的歐豬(PIGS)國家被重新打回原形。在2008年後,按照國債利率高低進行排序,排在前五的有:希臘,愛爾蘭,葡萄牙,西班牙和義大利。
3. BBC在2011年年底邀請了一些經濟學家評選了一系列2011年最重要的經濟圖表,此圖位列其中。http://www.bbc.co.uk/news/in-pictures-16090055
4. 歐元區的建立有幾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成員國之間開始不可撤銷的固定匯率(ERM-II);第二階段是引入虛擬歐元進行銀行間的結算;第三階段才是真正的引入歐元現金(EMU)。歐洲債務危機之中包含了市場與政治的結構性對立。
發達國家需要更加廣闊的市場,特別是德國,本國人民勤勞工作,但消費不多,更多的產能需要找到一個市場,歐洲經濟一體化可以產生一個巨大的市場,減小市場交易的成本,有利於出口;歐元區的很多國家經濟發展相對落後,但是本國的市場卻開放給其他國家,這樣的導致弱國的貿易逆差和財政赤字。
與此對應的是政治上的收縮趨勢。德國人不想將自己的錢借給這些國家消費,特別是在歐債危機的情況下,如果讓德國人投票決定是否借錢,想必大多數人都會選擇不借。但是如果這些國家債務纏身,最終陷入經濟衰退,那個整個歐元區的市場將萎縮,這也勢必影響到本國的經濟。國內的政治壓力迫使政府在對外救助上非常審慎。
這就好比窮人和富人組成了一個俱樂部,富人希望更多的窮人來消費,窮人只好借貸消費,富人賺了錢,放了貸;窮人提高了生活質量,欠了債。金融危機、經濟危機來了,資不抵債,富人如果讓窮人破產,自己也得跟著玩完;再借錢給窮人,自家人也有意見。受邀題。
雖然很有興趣,但不是經濟專家,所以這種問題我的答案完全可以無視。
個人比較認同的看法是歐債危機的主要成因是「社會福利成本過高」。經歷了二戰的巨大痛苦,社會穩定成為歐洲社會共識,高福利成為新的「社會契約」。但由於科技發展,人類壽命大幅上升(歸功於醫療保健),出生率卻在不斷下降(歸功於避孕和娛樂業)。人口平均越來越老,工作的人越來越少(高福利降低工作熱情),導致歐洲各國的福利開支都過度膨脹,佔比越來越高。而在全球化時代,歐洲又面臨新興國家的激烈競爭,增長停滯。事實上,目前解決歐債危機的主要方案也是部分削減福利,推遲退休年齡。
我們從2009年年初開始跟蹤歐洲並且擬定了一連串的循序漸進的策略,對歐洲情況有一個較為深入地了解。我盡量在這裡集中最為有遠見的思想與分析,綜合以前參加過的各個會議以及分析資料中我個人最為認可的答案。
在知乎上一共有兩個問題:一個是本歐債問題,另一個是關於歐元的問題,我們把這兩個問題放在一起回答。
關於歐元問題鏈接:歐元危機問題出在哪裡?
在1996年,也是歐元區剛剛成立,UBS寫過一個及其具有前瞻性並且及其聰慧的報告:
1996 UBS Redux: Who Should Have Been In The Euro?
節選如下:
it was relatively clear (in 1996) that proximity to Maastricht rules, political flexibility, and real economic prospects separated the 17 nations, leaving an at-the-time optimal five (or maybe six) nations. There are many yeah-but comments with this look-back, but for sure, it provides a quick-and-dirty view on what these countries looked like before whatever integration they have now, and maybe what they should revert to once again - it is certainly cathartic to see the peripherals already standing so far from the core.
在上面這個圖表中,分為金融,經濟以及政治上的三種不同類別的考慮。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義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整體構架上是不平衡的,至於芬蘭和愛爾蘭,在某種程度上是有交集,只有同時滿足三個不同構成,才能組件為中間核心架構。至於希臘和瑞典,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們所在的位置。
Back in 1996 UBS published research saying that the Euro should consist of five or six countries (Germany, Austria, the Netherlands, France, Luxembourg and, with a certain degree of charity as to the debt burden, Belgium – summarised in the Venn diagram above). What would have happened if the Euro had consisted of those countries, and no more?
The chart shows the difference in growth between the strongest and weakest Euro member (given the Euro』s current composition), alongside the difference in growth for the strongest and weakest Euro member in a perfect world (where economists decide everything). The growth differential for the Euro 17 is huge, unmanageable, and symptomatic of an entirely dysfunctional monetary union.
The growth difference for the Euro 6 (actually 5, as Luxembourg has been excluded from this analysis) is steady, modest, and entirely manageable with a single interest rate and a single exchange rate.
所以在國家的財政經濟動態體系中,我們最後得出的結論是,歐元包括歐債危機是無解的。
原因按照重要程度分為不同等級,前後順序如下:
- 歐洲無法進行統一的稅收分配體系以配合他們所採取的任何一種政策。
在分配上的先天缺陷導致了歐元區間內在如果產生了GDP與工業生產出口分配不均衡中,必然出現的,不可逆的無法調控。舉例: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每個州或者省發展是不平衡的。國家的作用此時就體現在調控上:當一個省份的勞動力遷徙到另外一個省份併產生生產值,個體或多或少會轉移部分財產回到原籍。而國家則可以在宏觀層面轉移部分稅收,財政補貼與政策性傾斜給經濟不發達省份,而保證了整體經濟運營的發展和平衡。
但是在歐洲則不同。首先,無論任何的財政政策,都不可以從根本上解決財富補貼,優惠與稅收分配的問題。說直白點就是不可能有任何政策讓德國不停的掏出真金白銀的進行補貼。與此同時,在東歐給德國法國等工業製造類國家輸入了勞工之後,他們更多地傾向是移民,而不是單純地遷徙和財富的迴流。希臘等國在整個體系中除了少部分勞工之外,提供的時市場和旅遊的消費場所,而其他產能嚴重不平衡。下面的解釋來源於一次財富論壇會議,重點提供在順周期稅收支出等問題上。
- 無法移動的稅收與財政轉移,但是具有傳導機制的流動性風險和恐慌蔓延是無解的第二階段。無論任何一個國家,穩定國家金融體系和貨幣的本質是這個國家具有良好的國內生產,平衡的負債,以及良好的財政政策與轉移制度。而先天的設計缺陷,則導致了一個地區出現問時,其他地區只能通過一些組織,經過激烈的爭吵後提供延遲的幫助,而這一決策往往混合了多種的要素,並且主要由政治而影響。
所以,每個國家需要獨立處置他們出了問題的銀行。但是麻煩之處在於,歐元與整體債務鏈接了所有的市場,所以在這個市場中,單一國家獨立銀行的問題會迅速導致了多個銀行的流動性恐慌,進而導致流動性乾涸。在這個市場中,沒有一個所謂的歐洲中央儲備銀行或者歐洲中央財政部出面解決並且進行收購,只有依靠幾個機構組織進行集中的,多輪會議後,才能達成基本一致的意見。此時整理出的時間線恰恰說明了歐洲在這方面可控能力是多麼的弱。
更何況,流動性風險和信用風險具有快速傳導以及自我印證的風險。
- 我們所有的經驗告訴我們,如果讓一群脫離了經濟卻富含資本主義基因的政治家解決問題,那麼就是一場災難。可是,歐洲的命運某種程度上在政治家手中。
如果一個國家陷入了政治的泥潭,並且加上沒有優秀分配製度的,混亂的為了選票的福利政策,最後看到的將會是災難。這個災難的故事完全體現在貝盧斯科尼身上。
傳媒大亨+一國總統 = 災難。在跟義大利的央行風控,德國的銀行家與歐盟的其他經濟學家充分溝通後,我們發現一個傳媒大亨起家的總統,可以很好地,利用所有的傳媒機器,掩蓋住大量的虧空和不對稱消息性行為。尤其是當銀行的恐慌實在發生,傳媒卻沒有及時跟上,直接導致了無論是yield curve 還是隱含利率都被極大的扭曲。這裡的隱含利率是指在整體歐元環境下,在義大利境內的實際使用情況與歐洲整體使用效能比。
- 同時,這種情況在包括IMF以及歐洲貨幣穩定組織的問題上。無論是歐洲央行還是歐洲穩定機構,他們應該擔任的時調控,管理以及最後的做市商角色。但機構內部正在面對這各個國家內在問題無法處理並且兼顧無暇,政治家們的政治博弈等諸多問題。在沒有統一的穩定與利益訴求,並且對公決與投票有著執著追求的環境中,達成統一的政策非常難。
所以,塞普勒斯只是所有的導火索。在國際的關注視線被慢慢轉移到了美國QE以及全世界經濟增長數據的同時,歐洲的問題正在慢慢醞釀。在無解的結構架構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機構能做的只有注入資金,但是每個成員國之間的無法流通,以及每個國家內部的利益機制分配,包括稅收-福利制度-銀行信貸傳導-實際經濟無法促進等諸多問題,最後會由金融問題蔓延為經濟問題最終蔓延成為國家問題。
至於眾多回答者提出的關於福利,財政政策等問題,基本都為表面的,能看見的現象,但是還並未上升到問題。放入全部歐洲財政債務與歐元框架中,上面幾點是真正的結構性設計問題。回答者說的很多情況牽涉到政治或者表面,但是並不觸及結構性,本質性與設計問題。財政和福利等問題會被良好的金融數據掩蓋,但是架構性和設計問題則會疊加並且複製。福利,財政實施程度等,以及不平衡的balance sheet,只是表面性的,我們現在看到的,並且覺得的問題。然而,真正內在原因還是歐元區作為一個地區,而不是一個國家的情況下,無法達成的多種工具混合使用,以及政治經濟金融混雜後導致的結構性失控。而這種失控,無法由強有力地,有創新地工具和機構以快速度進行支撐,最後導致了無序與失控的社會問題出現。
本文僅供知乎。
表面上說,歐債是因為歐元的出現,各國失去了印鈔這個重要調節工具,而只能更多的依靠舉債。
但是,如果我們放開看,就知道這不是一個孤立的問題,而是歐洲一體化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的一部分。
於是,當我們真要問為什麼會產生歐債危機,就會發現,歐洲也存在類似於美國結構問題這樣的深層次問題,而解決歐債危機,甚至解決其直接起因,也會對此於事無補,因為,問題的核心就在於歐洲的整個政治思維本身。
比如,歐債之所以這麼鬧這麼大,不只是歐債本身這一個問題,還有在試圖解決這個問題過程中反映出的其它問題。
這次歐債危機到此,最戲劇性的一幕,莫過於希臘的全民公投計劃。一個發明了「民主」這個詞的國家,當它有一天要民主一把時,整個世界都慌了。為什麼?當時氣氛,無疑是因為認為,希臘人九成九是會反對。
這說明了什麼?
換個角度,如果法國德國說,我來個全民公投,看我們國家的人支持不支持救助希臘,相信市場的震動不會比小小希臘的一個全民公投決定要小。因為,十有八九也是會被否決的。
你或許會說,是啊,誰會心甘情願把自己的錢拿去救一個沒啥關係的。這種事情,當然要有遠見的決?者來做。
所以,在歐洲,像樣的領導人不會去這麼做,他們不會去當豬頭。
他們這麼做已經幾十年了。
整個歐洲一體化的進程,就是一個從上到下的進程。這個過程,可以說相比歷史上各國各地任何一次統一或融合都來得風順。從各國政府,各國議會,各國黨派,乃至歐洲的學術機構,智庫,這麼說吧,基本上所有的智識人士,精英,當權者,都一致的走在一體化的道路上,乃至媒體,都是一邊倒的支持。
當然,這不是說談判就很容易,但都是政治家在權力上的利益權謀。
而普通人,在這種情況下,只有看各國政府早簽協議,各國議會通過條約,自己只能接受結果就是了。雖然這結果會影響你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普通選民,幾乎沒有得到任何真正表達的機會。
因為,歐洲的領袖們認為,一但讓選民表達,就會有一小撮民族主義份子,種族主義者,沒文化的憤青們跳出來,把事情弄得很難收拾。
所以他們這些精英理所當然的把這任務包在自己份內,這樣才能讓這無法阻擋的歷史車輪以最大速度前進,保持歐洲的世界競爭力。
在他們看來,歐洲一體化的進程,是有利無弊的。
結果就是,普通選民和政府之間,有一道裂縫。這道裂縫太大的,就必然會產生深層次的危機。
當普通選民一但有機會說話呢?
歐洲大憲章,可以說是歐洲一體化向最深層發展的重要一步。按理說,歐洲在經濟上的一體化已經完成,向政治一體化前進似乎水到渠成。的確,憲章在各國議會,但凡被通過,幾乎都是決對多數。它被各國選民通過看來也是順理成章。但是,2005 年,它在法國和荷蘭,遭遇失敗。
老實說,要我,也不會接受這麼個憲章。
比如,你讀讀其中 article 1-41 里的這句:
Such cooperation
shall be governed by Article III-312. It shall not affect the provisions of Article III-309
你覺得這是屬於你的一部憲法里應該出現的一句話么?這分明是國會裡給政客打嘴仗用的律師文書。
明擺著歐洲的政客只是在搞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歐洲,而不是歐洲人的歐洲。
大部人不要一個統一的歐洲。
歐洲領導人做了一次豬頭。他們不想做第二次了。所以希臘一要全民公決,他們就瘋了。
而事實上,歐洲一體化的問題,當然不只在歐債等經濟問題,它早就在各方面體現出來。
除了在深度一體化上,歐洲大憲章所突顯的問題,在橫向的擴展上,經濟上是否接受烏克蘭這樣的大國?文化上是否接受土耳其這樣的穆斯林國家?在軍事上,到底是疏遠還是接近美國?在這些問題和其他問題,歐盟各國都面對國內選民的巨大壓力。
任何地區,任何文化,任何經濟體,在進行這樣的一體化時,都會面對融合所帶來的社會震痛,有時甚至是巨大的文化衝擊。
但是歐洲的一體化過程中,他們的領導人似乎是在完成一項政治上的大越進,想一口氣完成這個過程而避免它帶來的種種痛楚。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只要是一體化如他們所宣傳的,能夠不斷的給所在國人民帶在經濟上的好處,是一個所謂有利無弊的事,他們就能無視選民意願和政治現實的巨大反差,壓制反對的聲音。
但是當事情不如願呢?
現在看來,歐洲的領導人們還是想走從上到下解決的道路上,認為只要他們自己取得一致,就可以無視選民的意願。
結果就是,那個隨時可以爆炸的高壓鍋還在,氣壓好像還在增加。圖片傳上來了!!!
-------------------------------------------
終於有機會講講老虎君的發源地了。
當年西方列強船堅炮利無往而不入的時候可讓世界人民吃盡了苦頭,不過後來毛主席他老人家說了,一切帝國主義反動派都是紙老虎。這句話在當年聽起來感覺像在吹牛逼,但是現在再看看就覺得還真是這麼回事兒。自從六年前歐債危機爆發,這些西方列弱們的紙老虎形象就愈發生動了。
聽說歐元區經濟復甦了?
自從歐洲央行打算實施量化寬鬆(QE)政策、並於3月以大於市場預期的規模執行之後,歐元區經濟似乎已經走上了復甦之路。你看歐元區3月各種指數高調飄紅:製造業與服務業綜合採購經理指數(PMI)初值為54.1,連續四個月上升,到達了2011年初以來的新高;消費者信心指數升至2007年7月以來的新高3.7;CPI降速也從2月的0.2%降至0.1%。無論是產業活動、消費者信心還是通脹率,都在這劑神葯的作用下起死回生。歐洲央行德拉吉也毫不客氣地說他們推出的一系列措施等都進一步鞏固了歐元區信心,使得歐元區2014年疲軟、不均衡的復甦轉為更加強勁、可持續的復甦。在他看來,信心正是QE等政策起作用的途徑,也是歐洲經濟復甦的必要條件。歐洲央行還積極地提高了未來幾年的GDP預期增長率,其中2017年將達到2.1%,要知道這還是危機以來歐央行第一次給出高於2%的預期呢。
然而雖說沒有信心是萬萬不能的,但是這信心也不是萬能的呀。這邊廂德拉吉剛吹上,那邊廂4月的幾個數據又華麗麗地轉身走低了:製造業和服務業PMI從3月的54下降到53.5,尤其是最大兩個經濟體德國和法國都不及預期;消費者信心指數又下降到-4.6。如此大動作的QE似乎除了減緩了通縮(注意降低的是導數,通縮還在繼續!),並沒有真正展現出實際效果。難怪德拉吉的同事——歐洲央行執委會委員Coeure說,復甦是復甦了,但就怕「當前的經濟復甦可能只是曇花一現」。還好大伙兒們似乎還沒失去信心,不少經濟學家們都說,雖然沒有看到理應出現的復甦跡象,但是「現在就經濟能否復甦和政策是否有效下結論還太早」。
近期歐元區PMI
近期歐元區消費者信心指數(藍)
近期歐元區CPI
呵呵,的確為時尚早。德拉吉和歐洲央行有信心也不是一次兩次了。在預期出現穩健增長的2010年,債務危機卻從希臘蔓延到了葡萄牙和愛爾蘭,西班牙和義大利也岌岌可危。德拉吉在2012年6月說將「不惜一切代價」挽救歐元,帶來復甦,結果法國和義大利經濟深陷停滯。去年夏天似乎又有希望了,結果德國因為烏克蘭局勢又偏離了復甦的軌道,歐元區甚至差點遭遇六年中的第三次經濟衰退。
而現在,QE似乎還沒有帶來預想的提振經濟的效果,而一次又一次談崩了的希臘則是懸在歐元區之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歐元區公共債務與GDP之比則悄悄升至歷史最高的91.9%。可以說歐元區的復甦之路走的是相當的艱難,屢戰屢跪,屢跪屢戰。
歐元區公共債務比
那麼歐債危機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概括來講,事情大概是這樣的:歐元區中一些國家在美國金融危機的影響下,經濟受到影響。於是,長期欠債的那些苦主們這下根本沒有還清的希望了,而那些債務不多的也因為收入突然減少,要悲劇地還不上了。
首當其衝的是希臘君,它看自己真心要還不上債了,就趕緊求歐元區的小夥伴們(特別是德國隊長)和IMF借錢,想拆東牆補西牆,拖一天是一天。這個德國隊長是個葛朗台,開始有點兒不願意,但一看這個豬一樣的隊友快把大家都拉下水了,不救不行,只能出手相助。但隊長也知道這麼搞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所以要求希臘君增加競爭力,提振經濟。這個競爭力聽起來比較虛,但說白了就是要把你的產品弄便宜一點兒這樣比較好賣。而這其實有兩個辦法,要麼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要麼削減勞動力成本。這前一個辦法需要追加投資,但是希臘君顯然是沒錢了。於是德國隊長想了想,還不如簡單粗暴,把社會福利砍了,公共部門的崗位削了、收入減了,既減少政府開支,又增加產品競爭力,真是一舉兩得。
但隊長沒有料到,這麼一搞希臘老百姓更加沒錢了,內需就更不足了,把希臘國內最後一個經濟增長點給咔嚓砍掉了。於是希臘君的經濟更加衰退,進一步把歐元區小夥伴們拉下了水。與此同時,其他豬一樣的隊友也出現了,什麼愛爾蘭、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而且居然它們的首字母加起來還真能拼出豬這個詞(PIIGS),也是醉了。
而這些先倒下的歐豬們也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壓倒了法國小隊長和德國隊長(當然還有上面說到的烏克蘭的助陣)。歐元區一起又壓倒了咱們天朝和其他新興經濟體。美國這第一塊倒下的骨牌剛重新立起來,又無奈地被其他骨牌給壓倒了。最可怕的是,各國由於經濟不好了,雖然債務漲得不多,但收入卻在減少,這就更加還不上債了。走了一圈,不但問題沒有解決,反而更加嚴重了。
可是,希臘君他們為啥好端端地要欠那麼多債呢?
其實不只希臘,歐洲乃至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都在欠債。為了解決二戰後資本主義出現的生產過剩和消費不足的問題,私人信貸取得了蓬勃的發展。通過讓工人們提前把未來的錢花掉,資本家既保留了較高的利潤,又拉動消費讓自己的商品能賣出去。資本家給政府出的主意也大抵如此,讓政府花未來的錢,就可以既不用交那麼多的稅,又能讓政府給民眾發放足夠的福利,讓大家能有錢買東西,還可以讓政府投資建設什麼的來進一步促進需求。
不過,相比於欠債消費,各國的資本家們其實更希望自己國家的工人福利少、工資低,而別的國家政府多花錢。這樣不但本國欠債少,金融更加安全,而且勞動力成本低,商品更有競爭力,再加上其他國家的政府投資也擴大了商品銷路,簡直是一石三鳥的買賣。德國隊長就是典型代表:它在2003年痛定思痛進行勞動力改革,大大降低了商品的成本,從而成為歐元區出口中的戰鬥機。雖然現在它在罵希臘什麼的債務怎麼那麼高,但其實很多歐元區國家早就超了歐元區赤字率和債務率的規定,它卻默默地接受了。為啥?就因為如果不讓他們欠債,這三隻煮熟的鳥(ya)兒(zi)怕是要一起飛走了。
世界各國主權債券劇增
其實只要經濟狀況良好,這些都不叫個事兒。就像次貸那樣,政府債務也會通過各種奇妙的方法打包成金融衍生品,成為炒買炒賣的對象。一個國家如果經濟發展得很好,那大家就願意買它的國債,因為看起來比較保險。你看當年德國還樂呵呵地買歐豬們發的國債,讓它們有錢買自己的東西呢。又能出口,又能保值,何樂而不為。但明眼人都能看出這個舉債發展的循環相當危險。一旦打破,就會從良性循環,變成惡性循環,而且非常難逆轉。出來混總是要還的,所有積累的生產過剩都會在危機中爆發。美國次貸危機就引發了這樣一個循環的逆轉。
第一個悲劇的希臘君僅僅是歐元區的薄弱鏈條。加入歐元區之前,它由於經濟狀況一般,政府借貸門檻較高。自從加入了歐元區,希臘就可以按歐元區的借貸門檻(歐元區平均水平)借錢,也就是說能更容易地借到錢。希臘的逃稅、地下經濟本來就比較發達,政府也相當之弱,財政一直不好。所以作為希臘來說,借債既能解決財政問題,又能刺激經濟,何樂而不為。不過希臘本身製造業比較弱,根本比不過德國、天朝什麼的,在歐元區統一匯率、自由貿易的情況下,又沒有任何金融和財政手段來進行保護,就更加被PK掉了。所以後來希臘就逐漸開始依靠旅遊業和房地產來發展經濟了。
希臘政府債務和赤字與GDP比值
希臘政府債務和赤字與GDP比值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金融海嘯來了以後歐元區整體經濟都受到了影響,GDP在2009年第一季度下降了歐洲央行成立以來最多的2.5%。而希臘君所依賴的旅遊和房地產則是第一批死在沙灘上的。經濟不好了,歐元區鼓勵成員國靠加大支出來刺激經濟,加大借債來滿足需要。隨著分子變大、分母減少,債務GDP比就蹭蹭地上去了。而希臘君由於經濟實力相比較差,還債能力被評級機構紛紛給差評,借債的成本和難度又一下子加大了。於是就這樣徹底跪了,引發了主權債務危機。
不僅僅希臘,就是像西班牙這種一直非常克制的國家(赤字率很低)也會因為房地產泡沫的破裂走上債務危機的道路。哪怕德國、法國這種實體經濟相當牛逼的國家,也會在整體經濟下滑、需求降低的情況下,也(曾經)在赤字和債務上超過歐盟的要求。所以,這並不是希臘君一個人的錯,而是整體生產過剩的矛盾爆發的必然結果。
而歐元這一原本用於促進歐元區經濟一體化、增強歐盟世界地位的神器在危機中卻加大了悲劇的可能性。你看歐元區的債務與GDP之比其實遠低於美國和日本,但是它卻爆發了主權債務危機。這背後主要的原因是歐元區統一了貨幣,但卻沒有統一財政。這聽著有點抽象,我們可以簡單理解如下:歐元區各國經濟有好有壞,但不像天朝有統一的中央財政可以直接對落後地區補貼和投資,歐洲的欠發達經濟體要發展經濟只能依靠歐央行的貸款。
而如果貨幣沒有統一呢,希臘君和其他歐豬們好歹還多一個招,叫做貨幣貶值。不是欠了很多債嗎?那國家就通過貨幣政策讓自己的貨幣貶值,從而既讓債務相對縮水,又變相減少百姓的工資,還可以促進出口,相當於增加了本國的競爭力。(其實如果有自己的貨幣,希臘君會不會出現現在的情況還不好說,不過也有可能是別的悲劇方式。)可是現在用了歐元,希臘君他們自己沒有了制定貨幣政策的權利,這個絕招也就沒有了用武之地。
現在希臘君這樣的情況,如果債權人一定要逼迫希臘繼續實施緊縮政策來還債的話,很可能繼續把希臘推向衰退的惡性循環,並導致希臘退出歐元區,用回原來的貨幣。雖然這樣希臘能夠擁有更多財政和貨幣手段,還能賴掉一部分債務,但也有相當大的風險,甚至可能導致短期內的貨幣大幅貶值和經濟停滯。對歐元區和歐盟而言,這也會帶來不可預期的影響。歐洲央行、歐元區各國央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錢打了水漂,歐元和歐元區的信譽受到影響,歐洲和全球的金融市場都會出現巨大的波動。而且一旦開了違約的壞頭,其他國家也有可能退出,歐元區甚至會分崩離析。
所以歐債危機後的這六年歐元區都做了啥?
就因為上面說的原因,歐元區的核心國家(主要是德國隊長)一直在避免希臘君退出。不過說實話,最開始歐元區的小夥伴們還真沒意識到問題會這麼嚴重。畢竟希臘是個歐元區小國,而小夥伴們都在危機中力圖自保,並不想出錢相救。歐洲央行想想,不就是希臘信用不好了,比較難借到錢么,問題不大。不用費勁兒地跟各國協商救助,它自己身先士卒地提出,「俺可以降低點借債標準」,以為這樣就可以讓各國減少希臘借貸壓力。沒過多久,它就認為自己之前的流動性手段已經讓歐洲銀行融資能力增強,於是不顧希臘等國的融資困難,停止了這些手段。
結果這招基本「雁過無痕」,希臘君繼續悲催,貸款利率增加,借貸難度也進一步增加。之後的故事大家都比較熟悉了。希臘君向歐元區小夥伴和IMF求助。但大家仍然要求它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於是它不得不實行了後來「風靡多國」的財政緊縮政策。其實就是開源節流。開源主要是兩條:一是私有化,把政府手下能賣的企業和單位都賣了;二是加稅,包括房產稅、個人所得稅和增值稅等等。不過要知道希臘可是逃稅高手雲集之地,寡頭們的財產早就轉移到瑞士這樣的逃稅天堂了,地下經濟的比例也相當之高,所以增加的稅收最後也都落到了普通老百姓和小資產階級頭上了。節流呢,就是減少養老金,延長退休年齡,減少工資,減少公共部門職位,等等等等。與貨幣貶值相比,這種通過直接降低工資、減少福利來提高競爭力的方法,相當於是在內部強行讓勞動力價格貶值,會給老百姓的生活帶來更嚴重的影響。
但這仍然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希臘君仍在繼續走向違約,而違約則會對歐元區整體帶來嚴重的影響。這下小夥伴們有點著急了,不得不趕緊自己籌錢,甚至還向IMF借錢,借給窮兄弟,讓它趕緊先把到期的債的窟窿給補上。歐洲央行則進一步取消了國債評級限制:「不論你多爛,你都能借錢的。」但畢竟大家都怕這借出去的錢打了水漂,於是紛紛提出要求:「現在你可是借的我的錢,得聽我的!目前情況如此困難,得加倍開源節流才是。」窮兄弟借了別人的錢手短,只能回家再加大緊縮政策的力度。
但小夥伴們算對了開頭——緊縮政策能減少支出和加大收稅比例——卻沒算到結果。本來世界經濟就不怎麼好,而且希臘也沒啥特別的出口外需。現在希臘人民因為緊縮政策一下窮爆了,而政府本來就要破產了更不可能再通過投資拉動經濟,於是內需也狂降不已,商品變得更加賣不出去了。這麼裡應外合地一來,希臘經濟就此長跪不起。2011年,希臘君的GDP下降了7.1%,季度工業產值比2005年低28.4%,11萬1千個企業破產,失業率從2008年9月的7.5%一下子增長到19.9%,而年輕人失業率則從25.1%升到了48.1%。而它的債務與GDP比值卻依然高歌猛進。
多說一句,其實可怕的是,不只希臘在靠財政緊縮政策增強競爭力,世界上很多重要的經濟體都在這麼做,參與著這個新的競次遊戲。大家卻沒想到自己就這樣為削減全球市場出了一份力。這有點像每個家長都希望別人家的小孩減負、少學習,自己的小孩則天天晚上拚命開夜車。從每個國家的角度而言,這是個非常邏輯的選擇;但從全球的角度來看,這卻是個荒謬的選擇。所以,個體的理性並不能保證經濟制度的理性。
接著還歐盟小夥伴們錢的時候眼看著就到了,可是希臘君財政狀況根本沒有好轉,手頭壓根兒就沒錢還,連自己生活都不夠,怎麼破?歐洲央行和歐盟兄弟一開始還是有點捨不得,想要不就讓希臘君少付點利息,再推遲點還錢好了。可舊債新債一起來,利滾利之下希臘君實在是又到了破產邊緣。於是他們只能狠狠心:我們的債給你少算點(即救助計劃),再多借給你點錢吧。但這邊廂希臘君依然在經濟衰退、債台高築,那邊廂其他金豬們因為歐元風險增加、資金外撤以及歐元區市場低迷,也排上了求助的隊,其中還有西班牙和義大利的這種重量級選手。歐盟其他兄弟(其實主要是德國隊長)真是愁啊,救了希臘就不能不救其它的,可希臘的債務在義大利、西班牙的面前簡直是小巫見大巫,真心救不起啊!
再說了,這方子拆東牆,補西牆的,會帶來惡性循環,咋辦啊?新借的錢中越來越多的是去還利息的。希臘2010至2014年拿到了2544億歐元的救助款中有406億用來付累積的債務的利息,真是不值。而緊縮政策不但沒有讓希臘經濟好轉,甚至還讓它下滑。這麼搞,歐盟兄弟不但借出去的錢有可能要回不來,而且自己的經濟也不好了。
看到這兒,你可能已經想問很久了:歐豬們為啥不都發個四萬億,高鐵、保障房一起上,拉動下經濟?這在天朝可以,在歐豬那兒還真不行。人家財政赤字和政府債務都已經這麼高了,要再舉債刺激經濟,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啊。
沒法直接舉債,那傳統的妙招——降低利率呢?歐元區在這方面真的是蠻拼的,金融危機之後就非常積極地把利率降至了接近零的水平。可是也沒有能刺激實體經濟的投資。那是,資本家可精著呢,這生產了也賣不出去,還生產豈不是太傻了?他們要麼果斷進軍高大上的金融市場攬金;要麼直接兜著錢安心。標準普爾1200指數中963家非金融企業手中拿著的現金在2008年是1.95萬億美元,在2012年則增長到了3.16萬億美元。而根據湯森路透的數據,2013年末全世界最大的5100家公司手裡一共積攢了5.7萬億美元的閑錢。
各大公司積攢的閑錢
不過估計有明眼人發現了:德國隊長什麼的可以啊!做了這麼多年的葛朗台,也該自我犧牲一下,增加點公共支出和預算赤字唄,讓老百姓也過過好日子,這樣不就有市場了么,經濟就有動力了。可是這個得徵求隊長的同意,雖然一直有經濟學家在這麼呼籲,但隊長只有一個回答:「滾!」俺這麼多年練出的競爭力,你居然想讓我在危機中一下功虧一簣。再說了,萬一這招不靈,這是逼我走歐豬的老路么?其實隊長最近表現也不好,赤字和債務都超標了。
這樣算來,似乎只有最後一個大招了——那就是久病成醫的日本、大手大腳的美國和緊跟其後的英國已經在用的量化寬鬆(QE)。這個量化寬鬆說起來容易,基本上就是央行印錢,但其實還是挺複雜的。具體的可以看下面這一篇歐洲央行的量化寬鬆政策 (QE) 終於出來,並且超預期,會有什麼影響? - 紙老虎的回答
歡迎關注紙老虎!
微信二維碼:
http://weixin.qq.com/r/43XO1jfEL2pQrXO19yDx (二維碼自動識別)
也歡迎關注紙老虎的博客:
紙老虎_新浪博客
微博:紙老虎_PaperTiger
這個好解釋。歐洲的債務危機實際是「福利危機」,就是產業空心化,資本外流,失業嚴重。福利保障卻依舊持續。國家的實力就會被越掏越空,變得負債纍纍。
這不單是歐盟經濟權力不統一,個別國家(如希臘)不守財政紀律,任意揮霍的問題。
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是中國的存在,廉價勞動力吸引資本流向中國。而南歐的歐豬五國,工業化實力本來就不發達,它本來是歐洲工業化的後續力量的。但中國的崛起,打碎了這樣的預期。它們的工資水平還是太高。沒那樣的實力,卻想著歐盟的待遇。這是迷夢啊!這樣,就業機會讓中國搶了,這幾個國家也就只剩下了混吃等死的份。
歐洲的債務以國家負債居多,是福利虧空。這裡投資機會不佳,基準利率達到零的水平,依舊沒有投資者去投資。說明這裡的投資環境太差,或者說,工人工資水平太高。
要想重新刺激歐洲的經濟活力,就不能再維持較高的福利水平,必定需要削減福利。向中國看齊。而且要給企業減稅,進一步降低企業負擔。但這在歐洲很難做得到。歐洲的大政府,大保障,比美國「社會主義」多了。但也負擔更嚴重。
這有什麼辦法解決問題呢?歐盟也啟動了量化寬鬆。給貨幣注水。或許貨幣貶值,有利於提高歐洲產品的競爭力。但這並不無涉根本。
歐美的領導人如果眼光更長遠些,大概就鼓動他們的工會組織積極跨國合作了。就是跑到中國來搞工會。以提高中國勞動者的工資水平——中國勞動者的工資水平上去了。廉價勞動力的競爭優勢自然就削弱了。這樣就無需大幅削減自身福利待遇就能獲取競爭力。而產業空心化問題或許可以緩解。即產生債務的根源,可以解決。當然這對工人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中國政府來說,是個餿主意。
金融共產主義學堂:eziv587
1,次貸危機是導火索
2,歐盟各國銀行相互擔保產生骨牌效應是核心
3,高福利與財政收入不匹配導致債台高築是加劇因素
4,首先由希臘爆發是旅遊和航運等支柱產業受次貸危機重創且經濟基礎相對薄弱.
歐債危機是一個複雜的危機因素疊加累積的結果。根本矛盾是統一的貨幣機制和分散的財政機制。主要矛盾是歐元區各國普遍的高水平社會福利負擔。直接原因是經濟增長的持續減速。
來自於歐盟統一的貨幣政策和各國不同的財政政策之間的矛盾。
來自於歐盟統一的市場和割裂的政治之間的矛盾。
這個矛盾是無解的,除非歐盟能夠更進一步集權,至少成為一個財政統一的邦聯。然而就歐盟政治分裂的現狀來說,是不可能實現的。
所以現在的歐盟註定藥丸,而之後會在歐洲崛起新的、更加強有力的政治經濟實體。
那中國來說,貨幣政策是統一的;經濟發展水平極其分化。為什麼沒有債務危機?因為央行可以隨時給地方銷賬(地方債務置換)。歐洲就不行了,所以希臘就發生危機了。
難道不是勤勞勇敢的德國人民持續生產產品餵養葡(P)、愛(I)、希(G)和西(S)等歐豬四國為代表的好吃懶做的廣大歐洲人民?不過最些年愛爾蘭經濟貌似復甦強勁,剩下三頭豬都繼續吃,然後等待宰殺。
世界上有兩種懶,一種如同第三世界的非洲兄弟們,他們不勤勞但質樸,幹完活拿工錢立馬花完,沒錢了家裡門前樹上還能摘個果子香蕉什麼的不至於餓死,果子香蕉吃完了再到中國人的工地里幹活拿錢。但是人家也算安居樂業啊,有個小啤酒喝,樹上能摘到果子香蕉什麼的,對生活品質要求就這樣。我不存款,但我也不借債啊!(以上聽自某中字頭公司朋友所講)
另一種懶,是第一世界某些歐洲人民的懶,他們不但不勤勞,還不質樸。沒事兒就去海邊沙灘或者高山雪場度度假,工資少了拖欠了對不起,罷工老子不幹了你趕緊發錢!福利少了醫保才報銷這麼一點??對不起老子不幹,上街遊行抗議啊,我納稅人呢!不給爺把這醫保社保補齊了信不信老子把你轟下台?什麼??5點鐘下班?你逗老子呢?老子4點鐘還要帶著老婆孩子去鄉下享受愉快的周末呢!再說,再說老子分分鐘集合兄弟們抄傢伙罷工咱法院見!還有,隔壁家老王胖的不行了,還娶了個胖的更不行的媳婦。隔壁家老王跑到政府大樓前說:你看這事兒咋辦吧!我兩口子都胖的不行了干點事兒就喘,你還讓我們工作你這是虐待你知道不?不行,趕緊的給我卡里每月發兩萬英鎊,什麼?一萬五??你當打發要飯的呢?少了兩萬不行!信不信我分分鐘遊行示威給你看??沒錢??沒錢你借了發給我啊!你看對門德意志家裡不是勤快每天都做那麼多蛋糕賣么?趕緊麻利點去借!
你看,文明的歐洲人民不僅不幹活,還對生活品質有要求,要知道,他們可是要保持貴族後裔的高貴范兒的呢!什麼叫貴族范兒,就是不幹活,讓別人養著你,偶爾寫個詩歌讚美一下生活的美好和愛情的哀傷!
當然,咱的政府也借債,但是借了都去搞基建啊!路在那修好了呢你吃!不!掉!(雖然過程可能會出現種種)。
根本原因是高福利與財政收入不匹配,尤其是希臘,支撐高福利的是財政負債,而且還是外債,誘發危機的原因是有著統一的貨幣卻沒有一個統一的財政政策,只是聯盟而不是一個國家,各國的利益無法統一在一個政策下,不能隨便的採取量化寬鬆之類的手段,因為這麼一搞哪國儲蓄多哪國吃虧。說明一個問題,在信仰不同,民族不同,知識文化水平不同,人口又相對多的情況下,只要有一部分人對物質追求沒有個度,民主社會主義根本搞不起來。
很多直接或間接的原因。分析的文章很多了,也看的重複了。
從根本上來說,西方國家目前以及將來很長一段時間兩萬面對的金融危機根源還是發展減緩,經濟主導地位喪失到高昂的福利負擔無法隨之降低造成的。
發達國家在資本主義原始積累階段積攢的資本優勢,技術優勢以及二戰乃至蘇聯解體後國際格局劃分後獲得的主導權優勢,隨著市場全球化和第三世界國家的崛起逐漸減弱。資源分配的蛋糕他們已經很難獨佔了。繼續維持高福利政策對於這些國家而言將會越來越困難。民主制度使得他們不可能從人民身上降低福利,其它的解決方方式有很多。牛逼的發動戰爭刺激經濟維持霸權和國際秩序中的有利地位,擺明了印鈔票搶全世界的錢,比如爸爸國。不怎麼牛的政府賣債卷搞風投貼補赤字,比如希臘。希臘之前經營的還不錯,可惜出來混的遲早要還,一把虧了就萬劫不復。
簡單來說就是經濟增長跟不上政府赤字擴張,且舉債舉的是外債(天朝這樣直接從國企、國有銀行抽血的,除非人民徹底不幹了,一般來說也不會有債務危機的憂慮)。
美國的赤字問題比歐洲恐怖多了,但是人家經濟增長沒問題,所以就不會出什麼大問題。
日本的經濟幾乎不增長,但是人家政府沒外債,所以也沒什麼大問題。幹活的沒有不幹活的多。一堆歐豬小國,只想搭車分錢,可不想幹活,更不想受歐盟的約束與管制。
掙的比花的多。高福利。
2015年1月26日新聞聯播中說到,中國首次對外投資超過了國內吸引投資。然而且找了投資的三個典型。
1、到西非建藥廠
2、到歐洲開銀行
3、到東方建自貿區
現在的非洲的埃博拉病毒鬧全世界都知道,這是世界性的新聞。缺葯,中國投資去西非建藥廠了,而受了西非一個國家領導人的感謝
歐洲債務危機鬧的沸沸揚揚。西臘是不是要跳出歐元區。這也是世界性的新聞。為什麼?所以根本原因 缺錢。所以中國到歐洲開銀行去了。
第三條請自行解讀。從上我們能看出中國的智慧是何等有靈氣。讓那些天天罵我們國家的人情何以堪啊,要不請你請滾出中國好嗎?
~~~~~~~~~~~~~~~~~回答完看了一下大家的回答~~~~~~~~~~~~~~~~~~~~~~~~~
對於大家的回答,我只能說沒說到點子上。沒抓住事物的本質,純是為了解釋,而到處找理由,來七拼八湊!既然還有那麼多點贊的。坐吃山空。
是人性!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最近金融圈集體唱衰餘額寶?
※為什麼電影院周二半價?
※為什麼有些城市會「收入低,物價高」,有經濟學原因嗎?
※2015 年 2 月 4 日央行降準會帶來什麼影響?
※美國社會階層是否固化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