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文化中有嚴重的地域歧視觀念?

不同地方的人相互歧視,這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怎麼形成的?


地域歧視並不是「中國特色」 ,而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遺產」。在歐洲,德國人被諷沒幽默、法國被笑愛投降;在美國,新澤西享受的是超越我國河南的待遇,熱門動畫片《南方公園》里甚至有一集講主角邀請本·拉登用飛機撞向「入侵」南方公園的新澤西人。

不同地域的發展水平、文化背景本就不同,不同地域的人給其他人的印象也不一樣。除了因為事實上的落後被歧視,情感上的「愛地方主義」作用也很重要。羅素曾在 《如何避免愚蠢的見識》里說到:

不管我們屬於世界上哪個國家,我們總是認為自己的民族比所有其他民族都優越。我們把自己的價值標準加以調整,以便證明自己民族的長處乃是真正重要的長處,而其缺點相對來說則微不足道。

地域歧視的產生也差不多是這樣。

我們這兒的地域歧視兩千年前就有了,而當時最受歧視的是宋國——宋國地理上恰恰就在如今地域攻擊的最主要對象河南。宋人是商人的後裔,商在歷史上雖然曾經遷都過五次,但只有一次都城不在河南境內。商被周所滅,周把商的後人的封到了宋國,就在如今的河南商丘一帶。

古時候有個說法叫「夏尚忠,殷尚鬼,周尚文」。殷商文化是鬼神文化,也流傳下來了不少迷信占卜的甲骨文。而從周文化到後來的儒家文化都重禮樂,對鬼神提倡「敬而遠之」,搞「祭祀」,但不搞「封建迷信」。篤信鬼神之說是要挨「磚」的,李商隱就曾在他的詩里拍過漢文帝「磚」:「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宋繼承了被鄙夷的商的鬼神文化,又不幸繼承了前朝商「無道」的惡名,實在是沒辦法不成為被「惡搞」的對象。像守株待兔、宋人疑鄰、宋人掘井、揠苗助長這些成語都是「黑」宋人的。不過,雖然「爾虞我詐」這個成語也跟宋國有關係,當時倒是沒有人喜歡說「宋國人騙子多」。

春秋戰國的紅黑榜上黑榜排第二的應該是楚國——中心在現在的湖北。

中國古代的起源在中原地區,而楚國最初只是偏遠的不毛之地,周朝的時候封爵,公侯伯子男五級,楚的國君只是子爵。楚文明的發展水平原始落後,不為中原各國認作中華正統而是被視為蠻夷,楚越被合稱「荊蠻」。楚人也常常被作為嘲諷的對象。

在《呂氏春秋》里就有這麼一個「黑」楚國的段子叫《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不過後來有人說這其實叫「雲標記」,可惜沒申請專利。
把楚人作為「段子」主角的成語還有很多:晏子使楚、畫蛇添足、趾高氣揚、葉公好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等等。

地域歧視有的時候也不是有那麼大的惡意,誤解可能占的比重更大。自然也有人就是惡意的,但是這種人和他們爭論又有什麼意義呢。


記得有句很棒的台詞是「不要在這裡待太久,不然你會以為這裡就是世界的中心」。也許正是因為每個人從小習慣了一種文化氛圍,並對於此地產生了一定的歸屬感,以為這就是我們世界的中心,而且這種歸屬感是不希望被侵佔的。


這都是利益驅使造成的,人類自從原始社會出現開始,基因里就帶著「部落情結」,對其他部落都是有著動物性的敵意,侵犯自己部落領地的外人一概打跑(沒跑了的就被打死了),某些部落酋長還是社會不安定分子,天天鼓搗自己部落的人去其他部落搶東西,進入奴隸社會之後便升級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到了春秋戰國封建社會時期,部落的酋長(各國的王,其實現在來看就是幾個具備軍閥性質的省長)有錢有地有人,為了利益(地皮、人力、自然資源)開始各種打,這個現象是自古以來就沒消停過的,並不會因為國家的統一而徹底消失,鐵木真統一了蒙古,可他死後,蒙古照樣還是分裂成了好幾個部落各自為戰,都是同一個民族的況且都這樣,何況那些跟自己生活習慣不一樣的外族?
歐洲有歐盟,但各國仍然都在發展本國的特色,並不會因為歐盟這個稱號而變成大一統~~
如果尊重其他民族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習慣,大力發展本民族的科技和經濟,那麼即便是異族之間也會相安無事,畢竟打了幾千幾萬年了,現在是文明社會,也都明白和平來之不易;可是如果不尊重其他民族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習慣,那也就別怪人家不給你好臉色看,漢族人發明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可漢族人也是最愛干「己所不欲卻施於人」的事。。。
怎麼才能得知其他民族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習慣?靠政府的國民教育和自己的所見所聞,這在很大程度上由自覺性(社會責任感)來決定,可惜我們長年因為信仰的缺失和自私自利而沒有這種自覺性~~


中國的地域偏見,最沒營養的一個,就是「南方人,北方人」了
但很搞笑的是,這個偏見背後,卻是幾百年的大數據

清朝的112位文狀元,有49位江蘇人,20位浙江人,
49位江蘇人裡面,有43位來自蘇南的吳語區,
如果把徽州話看作是濁音清化的吳語,徽州府一個府就有5個狀元
所以來自大吳語區的文狀元,一共有68個,佔全國比例超過60%
更進一步的,古常州、蘇州、嘉興、湖州、杭州、紹興 水鄉六府就出了61人,
吳語太湖片,超過全國一半,十分驚人
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一提到江南就是才子佳人,因為這就是歷史事實

清朝的武狀元也有112個,籍貫可考的有92個
其中,直隸(河北)達到了32個,山東13個,八旗9個,這是前三名
如果把八旗當做遼寧人,那環渤海地區就達到了54個,超過92個的一半
更進一步的,古順天、正定、河間、漢軍旗 4個單位就出了21人
全部都是 河北系方言區(角=jiao,白=bai 類的方言)

所以,所謂「南方人,北方人」一開始只是「江浙人,河北人」被當做了南北的代表
清朝的中國,在地域重心上可以說是一種二元結構
而全中國的絕大多數地區,是遠離清朝的政治的,比如:廣東

這個情況甚至一直持續到現在,
雖然由於進入了海洋的時代,珠三角逐漸上位,北上廣深 現在都是並提
但是2012年最新的377名各省常委里,常委的籍貫是這樣的:
京津冀=36,山東=52,黑吉遼=34,廣東=7
(這4個單位都差不多是1億人)

珠三角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方
清朝的時候,廣州是唯一對接西洋的窗口,
英國人選中香港,是因為廣州
新中國成立後,香港又扮演了清朝的廣州
改革開放選中深圳,又是因為香港
一連串的連鎖鏈條,也造就了粵語今日不同於其他方言的地位


之前有很多的歷史文獻或者是一些各朝代歷史介紹里都有講過這方面的東西。
從漢朝開始,北人多為文化與禮儀的擁護者,官場上北人居多,大多文獻著作等也都是北人所出,皇帝們自然倚重北人。貌似從宋開始,南人開始慢慢崛起,尤其是福建一帶,商賈非常多,而且商人們也慢慢的注重名譽,比如買官買爵之類的,然後南方人就開始慢慢的進入官場。自然會被北人排斥,朝中也會分為南北兩派。
由於地域文化和生產方式的不同,南人北人的矛盾自古就不可避免,其實不只是在中國,全世界只要是地域跨度較大的國家都有這種問題。幾百年的演變,這種問題已經慢慢的不再是問題,而變成了一種社會現象。說來中國也並不嚴重,隨著人員流動變多,各種社會問題的湧現才一點點把地域歧視這個現象給襯托出來的


河南人為什麼被歧視?是因為在河南出生的孩子在基因和血緣上劣於中國其他地區的孩子嗎?河南人天生就帶有騙子和誘拐犯的遺傳嗎??當然不是!!
那麼為什麼現實中國內廣泛存在針對河南的地域歧視呢?是祖國人民恰好不約而同的選擇無緣無故地黑大河南嗎?也不是!
在我看來河南被黑的主要原因有兩個,首先一點是大家都會想到的落後!而第二點至關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多!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首先落後的含義很廣,包含經濟上的落後,體制上的落後,人文觀念上的落後,教育實力的落後等諸多方面,這些落後本身就是客觀上的缺陷和不足,加之中國目前的社會心理相對浮躁功利,各地區間也存在著地方利益的矛盾衝突,其他地區的一些人群自然容易對齊產生優越感,進而形成歧視乃至於最終將其刻畫成一種相對固有的片面的消極社會形象。
所以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發達地區的人群很容易歧視落後地區的大眾,就比如香港人會稱大陸人為蝗蟲,很多帝都魔都的本地居民蔑稱外來者等(個別客觀現象,不代表我對帝都魔都有任何偏見),原因很是簡單,因為地區之間存在著利益衝突,而在現有的社會價值體系內,發達地區佔據了優勢地位而已~
但是我們又要說,中國的相對貧困的地方有很多,為何偏偏是河南被黑的獨樹一幟呢?這就牽扯到了第二個原因,河南的人多爆了!
沒錯,第二個原因就是這麼簡單!人口近億!泱泱大省缺偏偏經濟落後,教育落後,思想觀念落後(相對來說),經濟落後和人口眾多決定了河南本身無法消化自己的人力資源,造成了勞動力的大量輸出,而教育實力和思想觀念的落後以及本地建設的需求又決定輸出勞動力相對低端的事實,這就讓大量文化程度較低,法律意識淡薄,迫切需要金錢平卻又經濟狀況欠佳的河南人廣泛分布在祖國各地,這會導致怎樣的後果呢?你懂。。。
同樣是相對落後,為什麼甘肅青海山西貴州等一系列省份被黑的相對少一些呢?因為這些地方的人少啊!人少,就意味著本地區有足夠的能力消化每一個人力資源,跨省勞動的必要性就會相對減少,所以這些地方的外出務工人員就會遠遠少於河南,去外地的人少了,自然是非也少了,受到的歧視也就不突出了。
同樣是人多,為什麼山東廣東收到的歧視相對較少呢?就是因為這些地方的經濟的發達程度遠高於河南,強大的經濟創造了數量巨大的就業機會,可以消化更多的本地勞動力在本省範圍內就業,出去的人少了,外出者中尖端人才的比重相對提升,收到的歧視自然也會相對削減~
以上就是針對河南一省,單純從發展情況和人口數量的角度上分析其遭受的嚴重地域歧視,內容其實很簡單,寫這麼算是廢話的習慣使然吧,看著多多包涵。
當然地域歧視的問題深入探究的話是一個異常廣泛複雜的問題,所以我選擇一個很小的切入口進行分析,除了上述原因外,河南人遭受歧視還有一些其他的緣由,經濟繁榮昌盛的大吃省也常常遭受議論,山西的形象又不知被一個個土豪煤老闆影響了幾分~這些現象自然也有其背後的緣由,包括文化,地緣,發展方式等諸多方面,不過一來我對地域歧視本身就沒有半點研究,也沒有構建完整可靠的思維框架,二來想好好寫一篇有理有據內涵豐富的文章對我這個菜鳥來說也極為吃力甚至難以做到,我也就不丟人現眼了。
以上觀點純屬個人看法,知識淺薄,觀點粗陋,請輕度吐槽,多多指教,如果可能的話賞幾個贊~謝謝。
PS:河南人民萬歲!!全國人民大團結萬歲!!河南什麼的我最喜歡了!!


早在太史公的《史記》里就談到華夏各地的風土人情了,裡面對各地民眾的性格有很有趣的描述,今昔對比,生趣盎然:

 漢興,海內為一,開關梁,弛山澤之禁,是以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傑諸侯彊族於京師。
關中自汧、雍以東至河、華,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貢以為上田,而公劉適邠,大王、王季在岐,文王作豐,武王治鎬,故其民猶有先王之遺風,好稼穡,殖五穀,地重,重為邪。及秦文、、繆居雍,隙隴蜀之貨物而多賈。獻公徙櫟邑,櫟邑北卻戎翟,東通三晉,亦多大賈。昭治咸陽,因以漢都,長安諸陵,四方輻湊並至而會,地小人眾,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南則巴蜀。巴蜀亦沃野,地饒卮、姜、丹沙、石、銅、鐵、竹、木之器。南御滇僰,僰僮。西近邛笮,笮馬、旄牛。然四塞,棧道千里,無所不通,唯襃斜綰轂其口,以所多易所鮮。天水、隴西、北地、上郡與關中同俗,然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之畜,畜牧為天下饒。然地亦窮險,唯京師要其道。故關中之地,於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昔唐人都河東,殷人都河內,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國各數百千歲,土地小狹,民人眾,都國諸侯所聚會,故其俗纖儉習事。楊、平陽陳西賈秦、翟,北賈種、代。種、代,石北也,地邊胡,數被寇。人民矜懻忮,好氣,任俠為奸,不事農商。然迫近北夷,師旅亟往,中國委輸時有奇羨。其民羯羠不均,自全晉之時固已患其僄悍,而武靈王益厲之,其謠俗猶有趙之風也。故楊、平陽陳掾其間,得所欲。溫、軹西賈上黨,北賈趙、中山。中山地薄人眾,猶有沙丘紂淫地餘民,民俗懁急,仰機利而食。丈夫相聚遊戲,悲歌慷慨,起則相隨椎剽,休則掘冢作巧奸冶,多美物,為倡優。女子則鼓鳴瑟,跕屣,游媚貴富,入後宮,遍諸侯。
  然邯鄲亦漳、河之間一都會也。北通燕、涿,南有鄭、衛。鄭、衛俗與趙相類,然近梁、魯,微重而矜節。濮上之邑徙野王,野王好氣任俠,衛之風也。
  夫燕亦勃、碣之間一都會也。南通齊、趙,東北邊胡。上谷至遼東,地踔遠,人民希,數被寇,大與趙、代俗相類,而民雕捍少慮,有魚鹽棗栗之饒。北鄰烏桓、夫餘,東綰穢貉、朝鮮、真番之利。
  洛陽東賈齊、魯,南賈梁、楚。故泰山之陽則魯,其陰則齊。
  齊帶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采布帛魚鹽。臨菑亦海岱之間一都會也。其俗寬緩闊達,而足智,好議論,地重,難動搖,怯於眾斗,勇於持刺,故多劫人者,大國之風也。其中具五民。
  而鄒、魯濱洙、泗,猶有周公遺風,俗好儒,備於禮,故其民齪齪。頗有桑麻之業,無林澤之饒。地小人眾,儉嗇,畏罪遠邪。及其衰,好賈趨利,甚於周人。
  夫自鴻溝以東,芒、碭以北,屬巨野,此梁、宋也。陶、睢陽亦一都會也。昔堯作成陽,舜漁於雷澤,湯止於亳。其俗猶有先王遺風,重厚多君子,好稼穡,雖無山川之饒,能惡衣食,致其蓄藏。
越、楚則有三俗。夫自淮北沛、陳、汝南、南郡,此西楚也。其俗剽輕,易發怒,地薄,寡於積聚。江陵故郢都,西通巫、巴,東有雲夢之饒。陳在楚夏之交,通魚鹽之貨,其民多賈。徐、僮、取慮,則清刻,矜己諾。
彭城以東,東海、吳、廣陵,此東楚也。其俗類徐、僮。朐、繒以北,俗則齊。浙江南則越。夫吳自闔廬、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之喜遊子弟,東有海鹽之饒,章山之銅,三江、五湖之利,亦江東一都會也。
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長沙,是南楚也,其俗大類西楚。郢之後徙壽春,亦一都會也。而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鮑、木輸會也。與閩中、干越雜俗,故南楚好辭,巧說少信。江南卑濕,丈夫早夭。多竹木。豫章出黃金,長沙出連、錫,然堇堇物之所有,取之不足以更費。九疑、蒼梧以南至儋耳者,與江南大同俗,而楊越多焉。番禺亦其一都會也,珠璣、犀、玳瑁、果、布之湊。
潁川、南陽,夏人之居也。夏人政尚忠朴,猶有先王之遺風。潁川敦願。秦末世,遷不軌之民於南陽。南陽西通武關、鄖關,東南受漢、江、淮。宛亦一都會也。俗雜好事,業多賈。其任俠,交通潁川,故至今謂之「夏人」。
  夫天下物所鮮所多,人民謠俗,山東食海鹽,山西食鹽滷,領南、沙北固往往出鹽,大體如此矣。
  總之,楚越之地,地廣人希,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賈而足,地埶饒食,無饑饉之患,以故呰窳偷生,無積聚而多貧。是故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沂、泗水以北,宜五穀桑麻六畜,地小人眾,數被水旱之害,民好畜藏,故秦、夏、梁、魯好農而重民。三河、宛、陳亦然,加以商賈。齊、趙設智巧,仰機利。燕、代田畜而事蠶。


中國人的地域歧視,離不開「嫌貧愛富」和對權力中心的追逐。古代的等級觀念所依附的都是身份,財富倒在其次。隨著政權控制力的加強和通過權力獲取財富能力的加強,今天的等級觀念主要體現在權力和財富的差異上,而國人攀附權貴的慣有思維又使得等級觀念帶有更濃厚的地域色彩——距權力中心和財富中心的地理距離也成為了身份的一種標誌。所以京城裡的賣冰棍的小販自然可以看不起外地人,不論你是務工還是來旅遊。城裡人看不起鄉下人更是天經地義的了。
網易新聞另一面:誰在製造地域歧視http://news.163.com/special/reviews/placist.html


地域歧視不是國內特有吧,國外也很常見。比如德國的慕尼黑人就認為德國其他地方的人都是土鱉,類似於國內的上海人的感覺,哈哈。


樓上的長片大論都沒有回答問題哦,我來回答:地域歧視的本質是認知分歧與行為習慣差別,每個人都是以自我的認知體系為基礎來思考,面對外部事物時,都是以這個基礎為參照系,對比這個參照體系,相符合的,有親近感,相背離的,有陌生感,人的本性,對陌生感是有排斥心理的,這個也許源自於人類數萬年的進化史中,陌生的東西造成的傷害記憶,就像現在,知乎要求更新瀏覽版本一樣,對不對,有沒有好處,不關心,被離我的習慣,就很排斥


本質上還是生存艱難,競爭激烈。先從地域上直接排除一部分人和自己平等競爭的心理資格,這樣他們會好受些。一定要有人天生比他們差,只有抱著這樣的信念才能出門上街,給條活路吧。


留學狗內部也會存在歧視。
主要表現為

留歐的看不起留英的,也看不起留美的。
留美笑留英的吃屎,留英的笑留美的土鱉。
同時他們又聯合起來看不起留澳的。
留澳的扭頭對新加坡的說,起碼老子們還算出國了。

而在大陸,主要表現為北京嫉妒上海江浙滬包郵,上海憤慨於北京集中供暖,廣州人想發表意見,但是他們說話大家聽不懂。

大家很踴躍的參加了討論嘛,有人來反駁,有人來討論,有人哈哈黨,我想說,stereotype jokes just like fart jokes, they"re shit but funny. 你見過有誰很認真的去討論fart joke 裡面的人中午吃的到底是蘿蔔還是紅薯才放屁的嗎?你們就高冷地點個贊就走開繼續去歧視和被歧視難道不好嗎?!


和周邊壞境(地理 經濟 人文)差異越多的地方的人越容易這樣,比如上海人,如潮汕人。很早以前可能出來見世面的人不多,都是口口相傳,看到一兩個個例可能在A地被傳了N 多年就形成了當地很多人一個共同的偏見,甚至當作常識來看待。有時聽人講起來某某地的人怎樣怎樣都是新奇和少見多怪的心態為多,其實是大家都有好奇心而已了。


一、從原始部族就開始了,歧視是人類認識某個群體的一種方法
因為人要了解一個群體,不可能對每個人進行個體分析,他只能記住一些標籤化的詞語。
比如德國人嚴謹,日本人精細,俄國人皮實。
而當你所在的人群比另一個人群先進發達的時候,這個人群的標籤就會比較落後。往往變成貶義,這就是歧視了
比如印度人開掛,非洲人懶,荷蘭人喜歡偷東西
二、有人的地方就有歧視
中國是有歧視,但樓主說嚴重?
和誰比?哪個民族哪個國家沒有歧視?就連被歧視的非洲黑人,也有歧視對象。
樓主問這樣的問題,只能證明,樓主網易上多了


歧視本質上講就是排外,對外圍文化和事物的排斥,中國數千年來的封建制度,積累下來的保守思想,會讓人有莫名其妙的地域優越感。而中國又太大了,一個省基本上等於一個小國家,這種排外和歧視現象就特別明顯。


大家都回答的很好了,我就補充一點:

一直喜歡給某個地方扣地域歧視和排外帽子的行為其實也是一種歧視,甚至是一種更加恐怖和霸道的歧視,因為它有著看似是批判地域歧視的正義外衣作為掩護,實則卻是為滿足其自己內心更深處的歧視而服務。

地域某個地方的人排外、喜歡地域歧視是最容易被忽視的一種地域歧視。


一半的自以為是,一半的眼界狹窄。
如果你走過山和大海,也走過人山人海,你會明白,別人沒你想像的那麼不堪,你也不是自以為的那麼完美,如此而已


傲慢與偏見,自我為中心是人性的弱點之一,並不是中國人獨有


我生平啊,最討厭搞地域歧視的了,最愛誇的就是各地人民有多好!

有詩為證:

性格和善黑吉遼,老實質樸大荷蘭;安靜祥和鳳凰城;絕不打人九華山;

環境優良舉溫州,清涼宜人屬武漢;適宜人居是青海,交通便利雲貴川;

空氣清新數山西,飲食簡單看嶺南;口味清淡在湖南;絕不宰客來海南;

民營企業去重慶,繁榮發達寧陝甘;從不自怨有河北,發展平衡蘇浙皖;

包容創新是帝都,豪爽豁達大上海;語言易懂大胡建,素質教育在山東;

獨立自主疆藏蒙,政府放心湘鄂贛,包容友愛大香港;盡在掌握大台灣!

做事細緻老毛子,活潑開朗不列顛;努力工作法蘭西,詼諧幽默日耳曼;

梟勇善戰義大利,不會吹牛曰波蘭;地大物博梵蒂岡,節能環保美利堅;

治安穩定墨西哥,人口稠密楓葉傳;前景大好是諾魯,勤勞加班說澳洲;

海軍強盛在蒙古,足球盛世我大漢;民主自由北朝鮮,宇宙第一是大韓;

性格中庸日本人,房價宜居數越南;女性天堂新德里,人人平等屬阿三;

太平盛世阿拉伯,四海昇平阿富汗。繁榮昌盛索馬利亞,和平演變是南非;

清心寡欲少林寺,超脫世外武當山;進步科學天主教,男女平等伊斯蘭。

你看我從來沒有過什麼偏見╮( ̄▽ ̄")╭

什麼,你說我是明褒暗貶?你內心能不能陽光點啊?

如果你沒有任何偏見,又為何看得出我是在說反話呢?

在我高中時,我是個用個好點的手機都會跟人互相比較,鄙視別人這不行那不行的傻逼——直到有人將我罵醒。我開始克制自己要公正地看待每一個人,厭惡一切偏見與歧視的行為,覺得他們思想怎麼那麼LOW呢?

但我的三觀越正,看這社會就越扭曲,每次都要社會上那些充滿偏見歧視的言論氣得吐血,每天想的都是「如何消除人們的偏見」類似的問題。

時間久了後,卻不得不看開了,偏見與歧視實在太常見了,它是藏在每個人心中的一桿稱。即使它可能是錯的,但也是人類塑造自己價值觀時的一種本能。正如現在要你想一個水果,你八成想的是一個蘋果,要你想一個工具,你九成想的是一個鎚子。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喜歡偷懶,也不得不偷懶。我們希望去增加對身邊人的認知,卻又不願為每個外省人去重新花費認知成本。即使我們不會輕易承認自己和家人,同鄉的相同。

於是,我們會說理工男怎樣,文科女怎樣;會說屬鼠的怎樣,屬龍的怎樣;會說處女座怎樣,水瓶座怎樣;我們傾向於為不了解的事物下個定義,披薩不就是個大餅鋪點肉、壽司不就是放塊魚在米飯上。我們只是想讓大腦偷懶放鬆,用一個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來評判世界,讓自己處在這紛亂繁雜的世界假裝掌控一切而已。

可是,我所接觸的百分之八十都是廣東人,他們有好吃而懶做的,勤勞而碌碌無為的,誠實而缺心眼的,勇敢而莽撞的,聰明而不花在正道的……他們說粵語潮汕話客家話每種語言都還有好幾種方言,不是說外省人聽不懂,我們同族彼此間都難聽懂……

我始終相信,對於人類來講,「種內差異比種間差距」要大,我見過帶金鏈子的廣東大哥,也遇到過猥瑣的廣東騙子,見過廣東的失足婦女(沒上過),見過廣東的溫婉男子。我覺得我們省,我們客家人,我家鄉的我家族的每個人都特別特別,相信你也一樣。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且不說地域,現在已經有中國人站在世界人民的角度歧視中國了呢。


推薦閱讀:

有哪些看上去早就存在的事物實際發明時間很晚?
明朝末年的白銀究竟哪裡去了?
在敵軍掃射,督戰隊掃射的情況下衝鋒的戰術是否合理?
如何分析「李約瑟難題」?為什麼工業革命和科學革命沒有發生在中國呢?
《走向共和》為什麼評價那麼高?這部電視劇值得看嗎?

TAG:歷史 | 中國文化 | 地域歧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