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國內手機支付普及應用的障礙是什麼?
看大家分析的都很具體,很有道理。我都比較贊同。
不過,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移動支付的需求目前很小,也很不強烈。如果需求很大很強烈,不存在搞不定的道理,貓有貓招狗有狗招嘛
沒有無原無故的支付,支付從來只是都是由應用來拉動的。靠手機上網遊、虛擬消費、部分網購來拉動手機支付是遠遠不夠的,這些場景還是太小,而且這些東西目前都沒有因為手機支付未普及而受太大的阻礙,回頭給普及了只是錦上添花而已,需求不足夠強烈。
手機和支付的應用真的要普及開來,還是需要結合線下的應用場景一起來拉動,但,那些所謂用手機可以刷公交車,可以上公廁,可以xxx,其實都不足以拉動消費者來用。中國人用卡支付的習慣才剛剛形成,很多地方現金用起來沒覺得不方便,卡用起來已經覺得很先進了,幹嘛非得手機付錢?初始和充值的時候又麻煩,使用起來又不習慣。
我們現在沒這需求,有也很小,等我們習慣了身上不裝錢,只帶信用卡和手機的時候,需求就來了,現在的那些美好描述都是浮雲ing
等吧,這個市場需要慢慢養
------目前把精力放在緊貼遊戲、彩票這些虛擬行業做微支付解決方案,會比較有成效。當然,還得同時嘗試在新的應用上做支付創新,一個領域總得需要有探索者嘛~
中國互聯網最大的問題,就是看到外國在幹什麼,就覺得「矮油,不錯哦,國內也應該趕緊有,否則別人做了我沒做,就落後了。」
實際上,根本只是看山是山,沒弄明白為毛這邊會有座山,是因為地殼運動,還是因為隕石砸的。
移動支付這件事情,在國內普及,還需要很久很久的時間,君不見銀聯網上支付也只是這兩年才緩緩跟進。這是國內銀行業目前依然還是國有壟斷為主造成的,而國有銀行最大的問題就是穩重。
另外,移動支付說到底是工具,工具必須有適當的場景消費才可能有價值,那麼請問,大眾的移動支付需求在哪裡?即使是在國外,移動支付這件事情也算是個很新鮮的東西,也沒有形成很廣闊的應用領域,在缺乏應用場景支持的情況下,作為工具存在的移動支付,本來就不具備價值。
順便探討一下最方便的移動支付方式是什麼,不是綁定銀行賬戶,不是綁定第三方支付帳號,而是直接使用通訊預付款進行小額支付,或運營商授信的信用代扣費。舉個非常理想化的例子,水費單來了,你一直沒記得去繳費,發現還有一天到期了,你還是沒時間去銀行,OK,沒有關係,掃描一下條形碼,確認從手機餘額里付款,搞定。這裡你發現了一個問題,在這個例子中,只要自來水公司能夠提供一個繳費的APP,同時和運營商簽訂一個代扣費協議,這件事情根本和銀行就沒有關係,和第三方支付也沒有關係。那麼能不能發生關係,能,水公司的APP就直接是銀行或第三方支付公司來提供的。
移動支付本身,一定會局限在微支付,否則,手機丟了怎麼辦?被錯扣費怎麼辦?信用問題到目前為止依然是網路支付的最大瓶頸之一,移動支付更不必說。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2年內還是會有很多公司紛紛殺入移動支付領域,但是3年內都不會出現更多有用的應用場景,讓用戶願意進行移動支付。所以這個問題,可以到3年後再討論。
前幾天和幾家手機遊戲公司談合作。大家的意見非常統一,移動支付是目前移動互聯網發展的最大瓶頸,目前移動支付沒有統一的標準和方式。與移動互聯網產品相關度更高的「遠程支付」,也因為各種原因顯得萎靡。其原因總結如下:
1、手機銀行,目前市面上經常能看到的也無非就是工、招、建三家。除了招行的頁面相對兼容性較好外,另外兩家的支付流程幾乎可以用坑爹來形容,用戶跳出率那不是一般的低。支持的銀行種類少,支付流程麻煩,直接影響了用戶支付的成功率,也減少了商戶的收入,勢必也影響了開發者的積極性。
2、不需要跳轉到銀行支付界面的支付介面,通常給到第三方公司的都是無磁無密信用卡介面。所謂無磁無密,就是只需要信用卡號,CVV2,有效期便能完成支付。這類支付介面風險尤其大,通常銀行會要求支付企業將這類介面應用在實名制的行業里。這對大多數交易都是來自於網購、虛擬貨物交易的移動互聯網來說,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3、由於以上原因,目前業內統一的觀點是移動支付將來會更流行支付寶「卡通」產品這樣的產品形態。持卡人、銀行、第三方支付公司三方達成契約關係,持卡人將銀行卡扣費授權給第三方支付公司,讓其進行扣費。這類支付方式的相對地解決了手機網銀和無磁無密介面的問題,但因此帶來了安全性問題,前段日子出了個用戶手機被偷然後支付寶卡通被消費上千元的事情。便捷和安全是相對的,如何做好風控和技術安全是支付公司未來要面對的課題。
4、用戶需求挖掘不深,這個不僅是對銀行,也是對支付公司。前幾天和水果忍著中文版的發行公司CEO聊天,講到用戶的支付行為。通常在手機上玩遊戲的用戶,都是一種絕對的衝動性消費,如果你一板一眼像支付寶的安全支付服務那樣起個服務,選個賬號,輸個支付密碼進行支付,用戶早就睡覺了。我就是付2毛錢買個小道具,有必要麼兄弟。但是在京東客戶端進行一筆訂單的支付,那就一定是要非常正式的流程,讓用戶感到「放心,安全」。其實不管是微支付模式還是「正式支付」模式,我們支付公司都必須保證相對的安全,但消費者的訴求會在各個場合不同,我們如果總是提供一套「標準」產品,拒絕進化,那就會眼睜睜地看著用戶流失。
5、環境使然。前面說了支付是移動互聯網的瓶頸,那中國特色的「免費」消費心態,低成本山寨文化也直接導致了開發者積極性不強。在IOS的封閉體系下,App Store上所有移動應用除了越獄,用戶要玩就要付錢(除非產品本身就是免費的)。但支付公司做不進去,因為蘋果要求所有上架產品必須使用蘋果指定的支付方式(也是賬號綁定信用卡的方式),用戶願意付費,我們乾瞪眼。安卓則是免費得一塌糊塗,操作系統、應用、服務,基本不是免費你就別玩了。靠著僅有的一點Admob收入,開發者日子很難過,自然也不願意花大精力在上面(當然還由安卓自身的碎片化問題導致),這也是為什麼很多耳熟能詳的遊戲,版本更新大多是優先IOS,然後才是安卓,因為安卓玩家都是爺,不花錢,還要玩,只能晚些伺候了。
其實總結下來原因無非就是金融機構跟進力度太小,第三方支付公司重視程度不夠,目前雞生蛋蛋生雞的關係無法理清,本來行業就是互相促進的。到底是先有牛逼應用,還是先有牛逼支付產品,相信半年內大家就有結果了。
舉個實際生活中應用的例子。
前段時間去三亞旅遊,自駕到南田溫泉,回來的路上在高速錯過了直接回三亞市區的岔路口,誤打誤撞開到了亞龍灣,索性將錯就錯,讓老婆用移動號碼的iPhone通過我的聯通合約iPhone共享的無線熱點上淘寶或聚划算看附近有沒有打折的景區門票或自助餐。由於已經是下午2點左右,錯過了因為非誠勿擾2而名聲在外的亞龍灣國家森林公園最後入園時間,只好作罷。在亞龍灣路繞了一圈,老婆總算選中環球中心酒店晚上泳池邊自助,支付寶移動支付成功,停車後還到亞龍灣海邊轉了一圈,6:00準時開始自助晚宴。
第二天,在三亞第一市場買好水果後(沒辦法移動支付,聚划算也沒有活動:-))開車閑逛到鹿回頭,同樣跟著GPS導航,無意中經過鹿回頭公園,老婆原本不打算上山,我堅持既然來了,就看看有沒有打折門票,還是淘寶搞定,支付寶付款,20分鐘後到景點門口取票,半價搞定。
移動支付的潛力巨大,阿里系包括支付寶,淘寶(聚划算),口碑網和阿里巴巴,需要整合各自的資源和技術優勢,面對競爭激烈的市場,使出組合拳而不是滿把抓。中國的虛擬文化消費市場已經被「免費」和「盜版」侵蝕殆盡,移動支付在正常支付都很困難的市場,難有作為。LBS結合用戶實際需求提供便捷的移動支付一定可以產生聚合效應。
設想以下的應用場景,僅供參考。
一幫高新區的上班族,周五下班,三五好友閑逛到市裡,不知道哪裡有划算的餐館或酒吧,可以消磨一下時光。如果聚划算在移動客戶端推出類似的基於熱點位置(酒吧街,小吃街,大型shopping mall集中的繁華地段)+限時搶購(平常下午茶時間,周五晚上,周末午餐和晚餐時間)的團購活動,一定能刺激移動支付業務的快速增長。大多數中國人講求實際而非效率,如果移動支付可以讓我在沒有事先計劃的情況下,半價買到高昂的景點門票,6~8折享受星級酒店自助,即使多花幾分鐘在支付寶客戶端完成交易,也是值得的。移動支付不要做信用卡甚至紙幣已經能做的事,在實際生活中要滿足用戶比較隨意亦或衝動性的支出,打通買家和賣家之間雖近在咫尺去無語凝噎的尷尬。
首先看涉及到的行業。手機支付是一個金融產品,那麼能做這個的,只有下列類型的企業:
金融組織(銀聯、支付寶)、手機硬體製造商(比如Moto,因為可能需要硬體的相關支持。NFC就是一例)、手機軟體製造商(這個廣泛了,不過支付寶也可以歸入到這裡)、運營商(移動聯通電信)。
從過程上看,手機支付依然面對的問題就是安全和便捷性的衝突問題。大宗交易不用從來不用擔心安全問題,因為可以把這個過程做到足夠複雜而用戶不會因為便捷性等用戶體驗的缺失而不用這個產品。
手機支付的更多應用場景是小額支付,時下流行的叫法是微支付。
微支付就意味著用戶希望更快捷的完成這個支付過程,本質上是替代現金的小額支付。其實本質解決的問題就是出門只帶手機不帶錢包。因為「手機是隨身必須攜帶的唯一設備」。
我們目前看到的手機支付的方案有如下方向。
非接觸性感應,比如NFC和RF_SIM卡。前者需要硬體支持,後者需要軟體支持。
非接觸類攝像讀取,比如二維碼。這個看是否和手機號綁定。如果不綁定手機號,在已有的支付平台上做這個會比較成熟,支付寶、銀聯都可以。綁定的話,無疑是運營商了。
簡訊確認支付,大致做法就是在購買的設備上輸入手機號碼,手機收到簡訊後直接從話費里扣除就好了。運營商做最好。
NFC目前Google正在推,啥時候到中國基本遙遙無期。RF_SIM是2.4GHz下的,中移動做過一段時間,被叫停了,原因是需要改標準。這個需要在買家和賣家雙方大動手腳。
二維碼等拍攝讀取本身很靠譜。但是需要手機聯網支持。一種考慮是走數據通道,一種是走簡訊通道。這種方案對於買家和賣家的來說,起步成本和運營成本都非常低。
簡訊確認支付,很簡單,但是需要賣家的設備支持。不過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再搞一部手機。這個對於賣家來說,可能需要更好的管理平台。
可以看出,除了NFC這類放在手機本身而不是手機卡上的方案之外,基本上都要經過運營商這道坎。
經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可能遇到的阻礙:
運營商不做(事實上運營商已經在做了,這個不成立)
運營商不支持(不可能不支持,一筆交易收1毛的簡訊費也是賺錢的)
便捷性和安全衝突(目前支付寶上就有洗錢的,大股小額資金通過網路一夜之間轉移是很容易辦到的)
運營普及的困難(不管是買家還是賣家,都要有一方作為主導普及)
總體來說,普及,需要時間。
補:不是很贊同白鴉的觀點,習慣,是可以養成的,尤其是企業推動一些東西的時候,是絕對可以給消費者養成習慣的。
能想到的手機支付應用:
1、自助繳費。手機掃描條碼,或者輸入商品碼,完成付費過程。比如@張亮-Leo 舉的自來水費的例子。再比如,是否可以將自助繳費用於超市,比如我喜歡一個商品,那麼直接掃描交費,然後商品就是我的了,可以帶出超市,不用在收款台前排隊了。如果 需要小票,可以自助列印。 (如何解決盜竊商品問題,這個可以再討論,但肯定有解決辦法)
2、近距離轉賬。5個人一起吃飯,最後一個人買單,其他人再把錢給他。這個是我們都經歷過的,其中遇到的難題就是每個人不一定有零錢。如果能近距離轉賬,那麼就能實現將金額轉移到附近「配對」的機器上(類似藍牙配對)。好處是操作快捷省事,而且不用為小額零錢發愁。
3、繼續想。。。當前手機支付普及應用的最大障礙無疑是沒有經得起驗證的業務模式。拿銀行卡來對比一下:銀行卡雖然有各種問題,但確實減少了消費者和商戶管理現金的麻煩,降低了商戶管理收款的難度,提高了收款效率,為此商戶願意付出手續費來換取這種效率提升和成本節約,消費者也願意使用。基於這筆手續費,銀行、銀聯、機具廠商都能夠從中分潤,產業鏈的上下游都皆大歡喜。可見,共贏才能造就普及。
手機支付是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普及應運而生的,歷史很短。移動互聯網自身現在也僅僅是完成了基礎的網路構建,發展遠談不上成熟,作為衍生品的手機支付就差得更遠了。到目前為止的所有手機支付產品,都還很稚嫩,沒有一個能照顧到相關各方的利益,構建起完整的產業鏈。在這種情況下,談普及應用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一個完整的支付,必備的要素有:支付帳戶、支付載體和支付環境。在手機支付中,支付載體當然是手機了,然而時至今日,是NFC、iBeacon、二維碼以及聲波等等呈現技術仍在競爭發展之中,沒有一個能形成標準,這同樣制約了支付環境建設。由於移動互聯網隨時隨地在線的特點,手機支付對支付帳戶的影響是最大的,要知道,之前出現的所有支付工具都是無法在支付時實時連接帳戶的。手機支付對支付三要素的再造程度相當驚人,所以無數精英才引導大眾激動人心地暢想其未來。
然而,夢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支付真的是一個很傳統的產業,而且更新非常緩慢。消費者的習慣也有著強大的力量(甚至有研究表明支付工具的更新換代,主要靠的是人的生老病死)。手機支付要想普及,也必須有一個創新、演進、評估、驗證和培育的過程。
個人覺得,移動支付,只能是執行一些小額的預付款支付業務。大額支付的話,涉及到安全認證的問題。
移動支付存的主要問題是,應用場景:
因為目前很多公共事業領域市場化程度不高,造成很多行政壁壘。
比如,利用手機支付刷油卡,中石油中石化,他們自己就想有個標準;
坐公交車、坐火車等,這些公共事業部門,都處在一個壟斷地位,他們都希望保留自己的利益,所以,現在國內就算銀聯已經通過移動支付的國家標準希望強推,難度還是很大的,像鐵老大,就根本不會買你的帳吧?
1、信用卡不夠普及。國外的99%的手機支付都是基於無磁無密的信用卡的,類似國內的EPOS、卡通和保險代扣。
2、缺乏完善的上下游風險控制策略:國內的發卡組織沒有承擔免責賠付風險義務,visa和
master的國際慣例到中國就閹割了。這就是銀行鼓勵大家設置密碼的原因。由於個人信息盜用嚴重,支付公司只能在實名業務上開展快速收單服務,不敢過於粗放。
3、其實智能手機不普及僅僅是影響活躍度,基於代扣和快捷的支付方式和手機智能不智能關係不大。
4、國內崇尚現金交易,這樣才能合理避稅。這個因素在服務業非常重要,而服務業恰恰是手機支付普及的關鍵。
5、國內人員成本低,時間不值錢,傳統支付仍然有市場,除了遊戲等幾個,還沒有出現強需求的手機支付領域。
說下個人的想法
首先,移動支付分為在線支付和線下支付。及使用網上銀行/支付寶/手機預存費等屬於在線支付。線下支付及「刷手機」支付。
無論哪種方式,整個產業鏈分為幾部分
1. 銀行/電信運營商 他們屬於規則的制定者,或者說他們有能力制定遊戲規則。但是,如大家所講一般這類企業都是國企,維穩比創新更重要。所以,單憑這些企業推動移動支付很難。
2. 第三方服務。比如支付寶這類第三方服務商。由於其web上的資源和用戶數的積累,也可以順勢推出移動支付的方案。優勢在於用戶對網上支付有了概念,推手機線上/線下支付,教育成本低。同時,一個帳號支持多種情景的消費,對用戶來說很便捷。
3. 用戶。如果說對手機支付沒需求,我覺得太片面。至於這個量有多少,又有多少用戶的手機可支持支付功能,這就要看數據了。但是,手機支付的需求很明顯,而且不是一天兩天了。
4. 商家。如果用手機在線支付的話,對於商家來說問題不大。但是,關鍵在於線下支付。這裡牽扯到的核心問題是硬體投入由誰買單。
你們這些回答者到底有沒有用過手機支付?沒用過麻煩不要來亂回答問題好不。
影響的最主要兩大因素:
1.支付速度。
我使用人民幣付款,取錢、找錢等整個支付流程,不到半分鐘時間。但使用手機支付,取手機、輸密碼、等待支付成功,2G網路就不用想了,3G網路能在5分鐘內支付成功就已經很不錯了,4GWLAN鮮有記錄能在2分鐘內支付成功。我不喜歡用移動支付主要還是因為網路差、信號差導致支付速度慢。
無非就是擔心被盜刷、手機丟了等問題。但盜刷,有限額做保險,手機丟了有密碼作為保險。
看了好幾個答案, 總覺得有點不對勁。
再一看,幾年前的。。。世道變化真快!
現在來看,是手機不普及
一眨眼,移動支付遍地開花……
個人感覺
1,智能手機的不普及
2,實名制落實不到位
3,手機支付還沒被大眾認可,目前網路支付還未普及呢!
手機支付現在主要還是「無線遠程支付」,基於NFC的「刷手機」 「近場支付」國外已有成功案例,如Google Wallet, 但國內現在還在標準制定,各參與方利益協商階段。
去年央行和銀聯就移動支付標準開了大大小小十幾次會議,標準還是比較「難產」,但曙光已浮現,今年或明年標準可能就會放出,想必銀行,第三方支付機構,電信運營商,手機製造商,及產業鏈上的晶元卡片商等等定會積極推動市場,拿出自家產品和解決方案,消費者需求會被啟發,發展,以至「引爆」。
人個對移動支付的前景還是比較樂觀,很多時候,消費者的需求是需要偉大的產品喚醒的,像福特的汽車,蘋果的 iPhone, 不用擔心需求不足,需求不足是因為產品不夠好。喜歡這個問題,崇拜高票作者們的前瞻感
看著6年前的高票回答
好像裡面所有的希望 現在都已經實現了吧...真好
個人對移動支付持樂觀態度:
中國手機終端用戶已突破6億,遠遠超過寬頻互聯網用戶,龐大的用戶基礎,決定其可以發揮的空間很大。用戶對數字產品、電子商務需求量旺盛,同時手機是良好的交易平台,因此對移動支付的需求應運而生。
未來移動支付是市場培育期,在解決安全、用戶忠誠度等問題下,前景無限光明。就像當年的寬頻互聯網,馬雲做電子商務,慢慢的也就做起來了。而移動互聯網的終端差異化,決定中小企業也有一定的空間。沒有統一的標準,是要害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