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估一款固定收益類信託產品的風險?

從哪裡尋找入手點?


一、宏觀方面
1、融資企業所處行業:是否為政府調控的敏感性行業,如產能過剩,高耗能、泡沫性。
2、融資企業所處區域:總體而言,地方經濟水平較為發達的地區,其企業實力也會高於落後地區,可以擠擠產品宣傳的水分。

二、微觀方面
1、交易對手:資產實力、負債率、長短期負債情況,償債能力。但這些數字上的東西不是全部,最多只能佔一半,還必須要看老闆人怎麼樣?個人口碑、管理能力、戰略眼光,下面業務骨幹及員工的工作面貌等,以及企業和當地政府關係(這些軟的投資者一般注意的少)。
2、抵押物:抵押物是最後的王道。看抵押物,首先要看抵押物性質,權屬是否明確。再看估值,比較同區域同性質不動產均價,看估值和抵押率是否靠譜,擠擠水分。
3、質押物:質押物有很多種,流通股質押最好,普通的股權質押文章很多,特別是融資主體本身的股權質押,主體還不上債了,這些股權一文不值。
4、其他增信:保證擔保人的實力等。

三、信託公司
信託公司實力、風格非常重要。這個主要看受託資產規模、盈利能力、經營歷史、以往產品發行和兌付記錄等。信託這些年發展較快,但如若加入時間因素,那些開業時間很短,但資產規模上升很快的公司就要小心,業務風格可能會十分激進,隱藏的風險也會比較高。

四、具體產品
首先,要區分投資類型。礦產、藝術品最近高危,最好別碰。政信合作很火爆,實際上綁定了政府信用。仔細想想,雖說政府不會破產,但政府賴賬了難不成你去抓了市長去還錢?這類產品,最好有發過債的企業提供擔保,三線城市就不要碰了。
其次,要看同一公司以往信託融資經驗。借新還舊,或擊鼓傳花的絕對遠離。可以用融資方的名字搜索,看看有沒有標的資產相同的其他產品存在過,躲開雷區。
再次,要看交易結構。最好找交易結構簡單的產品。金融產品可以創新,但絕對要迴避為了創新而創新,把交易結構搞得疊床架屋分外複雜的產品。和系統工程一樣,信託產品的交易結構越複雜,交易的成本越高,風險也越高。

以上也僅是根據經驗粗略談談,僅供參考。


假如是國內的固定收益信託,我倒是可以說一些個人的經驗
對於投資者來說,評估固定類收益產品的風險要從以下幾點來看
一、信託公司的規模,中國的信託在過去幾年都是硬性兌付,也就是所有的信託產品最終都實現了全額兌付,沒有發生信託投資人損失。一般來說大型信託公司管理更加嚴格,抗風險能力更強。
二、看信託投資品的類別,要自己去評估投資對象的風險。現在的固定收益投資產品大多投資標的是房產、礦產、票據、地方政府擔保產品、藝術品,關鍵還是要能夠自己搞懂投資標的,個人認為最不靠譜風險最大的就是藝術品。票據房產雖然都被銀監局提示風險,但是個人認為這兩塊其實風險非常小,地方政府擔保出問題的肯定性也比較小。風險最大最不透明的就是藝術品,其次礦產。
三、看是否是接力信託,也就是這個信託產品是否是為以往出現問題信託產品接盤的信託,這樣經過幾次倒手之後,投資物本身已經付出了太高的利息和時間,出現問題的幾率非常大。


個人意見主要看兩點:1、發行投資品的類別;2、信託發行方的實力及歷史業績;


首先一點,由於政治原因,中國信託市場目前還都是剛兌,尤其在07年行業經歷第六次整頓後,整個信託行業大洗牌,僅存的68家信託公司的股東背景都是央企、國企、金融機構(集團)、政府以及知名民企,雖然也出現過幾次信託項目發生兌付危機(例如三峽全通),但投資者均無損失,所以實際上幾乎等於無風險。

理論上,看一款信託產品的風險,主要從以下幾點入手( @南區熊貓 總結的已經比較詳細了,我稍作補充):

1.資金用途。
簡單說來就是信託產品募集來的資金是用於什麼項目的,像前些年特別火的地產、基建類,還有藝術品、礦產等。主要看的是資金是否真的用在如產品所說的項目,這是其一,第二是看所投資項目是否真的具有投資價值。
2.還款來源。
通常是項目產生的或融資方的現金流和收益,政信類主要是政府財政收入或土地出讓收入。需要一些會計方面的知識,主要關注企業負債率、政府債務率以及項目收入是否能夠覆蓋融資成本及費用等。
3.風控措施。
主要是三方面:擔保、抵押和(股權、應收賬款)質押。擔保分一般擔保和連帶責任擔保,其中連帶責任擔保更佳,主要關注擔保企業的財務狀況。抵押和質押需要關注的是抵押率以及抵押物的真實性和價值評估的準確性。
4.融資方。
主要看的是企業實力。
5.發行方。
主要看信託公司。國內信託公司從股東背景來看,主要分金融機構控股、中央國企控股、省級政府控股、市級政府控股、地方國企控股以及知名民企控股。

我認為題主問的風險主要就是安全性方面的,所以利率風險、流動性風險就先不講了。


既然問的是入手點,那我補充點,從這三份文件中:《信託合同》、《產品說明書》、《風險揭示書》,名稱可能略有差異,一般都是印在一本上,現在也有在網站查詢,通常客戶需簽署1、3。
因為按照目前銀監會的要求,只有這三個文件才具備法律效力,現實中投資者非常容易由於看不懂這些文本或者說懶得看,而過度關注推介材料,這是非常需要提高注意的。


主要就是看信託公司的人能不能憑良心做事情了,理論上按照信託公司的風控體系一步一步走是不會出問題的。融資方的各方面資料不出現大批量造假,抵押物真實就不會有問題。要知道企業給出十幾的融資成本不算太困難,現在好多企業給出三十四十的融資成本也照樣在做。不過要是信託公司為了得到高收益做風險較大的項目,或者信託公司老總收黑錢,干切點之類的勾當就不好說了。


結合一起看三個地方,對普通的投資者比較有幫助:
1、大銀行(非外資銀行)推介的項目比電銷,朋友介紹的項目要靠譜,因為在此前有總行風控為你把關。
2、投近不投遠,投熟不投生。遇上能利用自己的知識結構能粗淺分析信託項目的還款來源和擔保質押固然比較理想,但一定避免去碰一個自己完全不了解的陌生地區的陌生行業項目。
3、迴避投資期限超過3年以上的產品,多看新聞聯播。


一般信託產品介紹里,會有風控手段(風險控制)這一項:
1.看是否有抵押物、質押物:
a)其流動性如何:當融資方出現無法還款時,抵押物、質押物能否變現,變現期需要多久?比如流通股票可立刻變現,非流通股票看解禁日期。
b)其折扣比率是多少:融資規模固定,折扣比率當然越大越好。比如房地產商拿價值2億的土地作抵押,借款1億元。
這是最重要的,另外還要注意:
2.融資方的財務報表:現金流怎麼樣?


看類型
政府融資平台類看當地政府財力,土地出讓計劃等等
房地產類看抵押物,擔保人
股權質押類看股票補倉線和平倉線和質押率
股權投資類看GP資信、實力之類的


以上各位專家的說法不能說沒有錯,但坦率的說可操作性太差,事實上很多內容在合同里是看不出什麼問題的,反過來說,即使有抵押品,請問,如何判斷是否可以兌現。
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最簡單的方法是:
1.信託公司資質,可以到信託業協會的網站上去查。
2.買集合信託(也就是投資者大於等於兩個人的),根據銀監會的窗口指導,集合信託一般都必須剛性兌付的,當然如果碰到中信信託那種事也沒有辦法,但既然敢處置抵押品,就知道基本沒問題了,無非是時間而已。監管層最擔心的不是錢,是穩定!


除以上兩個回答之外,還可以關注信託合約內的風險防範措施,例如抵質押率、擔保等。假設發生違約等最壞情況,是否可以找到人接盤或者回收資金。


個人意見:

  • 1、還款來源
  • 2、違約成本

以上


兩高一剩、融資平台、地產相對風險高。當然,最終還是要看風險緩釋方式,如果這一點做好了(比如兜底,即使監管部門不允許,但確實對投資人有保障),風險就很低。收益率是固定還是浮動,我的理解與風險關係不明顯不直接。


補充一點。融資成本,融資成本高的,風險一般比較大。


1》信託公司資質,行業評價,歷史項目運行情況等
2》項目交易對手情況,行業地位,歷史等
3》如果是房地產項目(現在這個居多),項目還款來源,抵押擔保措施,風險控制措施,該土地價格,附近樓盤成交價格,去化率,所在城市居民購買力,集團其他項目公司銷售回款情況。(如果推介書沒有說明,可以參加推介會或者直接問銷售經理)
4》項目期限,收益率以及運行時間是否和自己的預期可接受。


推薦閱讀:

什麼叫做資金空轉?
直覺上如何理解二叉樹定價會收斂到 Black-Scholes?
假設金融機構將前台業務外包,公司主控中後台,這個模式會有哪些潛在的風險?
事件驅動策略在國內能不能行得通?
這一波人工智慧泡沫將會怎麼破滅?

TAG:投資 | 經濟 | 理財 | 風險 | 信託 | 金融 | 固定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