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銀行為什麼要收購南非標準銀行大宗商品交易業務?

工商銀行接近完成收購南非標準銀行大宗商品交易業務,在全球很多大銀行去大宗商品交易業務的背景下,為何工商銀行要開始涉足這一領域?會有什麼樣的影響?


我曾在某國際銀行的大宗商品部門任職,這個我來回答一下吧。
首先說明,這個新聞只是市場上吹風,工行或標行都還沒有正式公告。
大宗商品無論是在商業銀行還是投行都一定是一個獨立的部門,我指的是在大宗商品這塊有名堂有實力的銀行,這是大宗商品的專業性決定的。
中國本土銀行由於歷史原因,在大宗商品這塊非常弱,有知友說工行沒有LME的資格,這應該是果,不是因。
標行的大宗商品部總部在倫敦,在市場上比較強的是銅和原油,還就是一些非洲礦種的現貨(physical
trading), 如獅子山的鐵礦砂。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銅進口國和使用國,油則排第二。

工行買標行的大宗商品部,淺見認為有如下原因:

首先是為了客戶資源,國際上大宗商品巨頭大部都不是工行的現有客戶,就算有一兩個有跟工行有往來,也只是不是核心業務(工行沒有產品也沒有能力做這些公司的核心業務)。這些巨頭比如是鐵礦的三大礦山BHP, Rio, Vale,大宗商品貿易巨頭Glencore, Noble等。工行的這次收購等於直接把標行倫敦的這批現有大客戶拿到手,這總比一個個慢慢敲門建議業務關係要快很多。

其次是為了產品能力。大宗商品每個品類都有特殊性,比如電解銅,工行的客戶就算想通過工行做最簡單三個月期貨套保,工行都只能去找有LME席位的交易商去下單,它自己是沒有能力直接下單的。收購後標行大宗商品的所有產品計設、結構它都可以拿來研究學習,這對它國內的這塊業務有直接的提升。而且,以後所有工行下的單就等於可以自己做了(標行的大宗商品部有LME席位)。很多人能認為大宗商品就是衍生品交易,其實最賺錢的業務都在衍生品之上,因為標準衍生品價格是很透明的,只能收個過路費,真正能賺錢的是做結構(這個說起來就長了,不展開),工行要靠自己搞出這些結構天都黑了。

再次是為了提升風控水平。大宗商品的風險和信貸風險非常不同,從審批,結構,監控波動,margin call的整套系統(其中包括法律上的),對不同類型的客戶的風險評級(市場上的高級玩家對大宗商品客戶都有單獨的風險評級系統)等等,這些全是多年積累的東西,買過來就可以直接學習,省了自己走個十年,栽10個坑,虧一大把錢。

last but not least, 大宗商品是非常賺錢的業務。雖然工行不差錢,但是利差在縮小,中國利率正在朝不管制的方向走,貸款利率已經放寬(我認為2013年內可以看到大額存款試水存款利率在較大範圍內波動),所有的中國的銀行都要想怎麼在利率完全市場化後補上利差這塊少掙的錢。舉個粟子,某行在中國的大宗商品部連列印跑腳買咖啡的小妹一共40人,一年的稅前利潤就有一億多美金。所以工行這塊業務要是做好了,還是很有的賺的,畢競它現在在中國客戶群已經很龐大了。

P.S.
題外話啊。
中國在大宗商品這塊真的很慘,中國的企業接的都是最後一棒,在歷次波動中都被虐得很慘,外面的巨頭又玩了幾十年,精得很,直接買來研究是比較快且靠譜的辦法。


先聲明,本人與本項目有利益關係。
工行方面:
1. 工行沒有任何commodity方面的presence, 而commodity儘管這些年很不景氣,也還是客戶需求的一部分
2. Commodity業務,包括LME席位,london的結算等等,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搞定的,還是買比較快
3. 工行本身的體制、風控、IT系統,不能支持內部發展commodity
標準銀行方面:
1. Commodity賺錢的時代過去了。標準銀行的Commodity做的很大的,各種期權期貨衍生品,是為了賺錢的,工行買來是為了服務現有客戶(順便賺錢)的。這點很大區別。
2.工行本來就是標準銀行的股東,溝通起來方便啊

這個項目好像離close還遠。。。


謝邀。

中國是多種主流大宗商品世界最大消費國,如銅鐵煤。中國的各家銀行在大宗商品交易上規模都不大,經驗也不多。倫敦金屬交易所的會員里,中資貌似只有中行一家,去年剛剛進去的。工行作為中國第一大銀行,拓展實體大宗商品交易業務是客戶需求推動的擴張。

工行早就是標準銀行的股東,標準銀行也是倫敦金屬交易所老牌會員,平台成熟。買標準銀行要剝離的這塊兒業務不算意外之舉。不出意外的話,工行會保留標準銀行的交易團隊,同時做經紀業務和自營業務。

交易金額預計在5億美金左右,不算大,考慮到工行近千億美金的年營收額,這筆交易對工行的營收預期和估值不會有多少影響。目前歐美銀行都在剝離交易業務,預計會有更多中國銀行與證券公司參與類似併購。


我又來拋磚提供一些膚淺的背景知識求碾壓了?而且還是在等飛機使用剩餘不多的手機電量,真是感人哪...

目前國內銀行受到監管限制在國內交易所沒有會員資格,只有商品衍生品的牌照,國內公司大宗商品交易主要通過商品公司、期貨公司、交易所、外資銀行進行。

國內大宗商品交易市場並不健全,對很多品種的市場定價能力的影響也沒有體現出來,只有很少幾家銀行有自己的交易團隊,做一些簡單的避險衍生交易。

但在國際型的銀行裡面,大宗商品交易其實是一個很能貢獻利潤的部門,所以工行看來也在朝這個方向努力。

要關機了剩下晚上補...

_________

接著說:國內銀行在大宗商品領域還處於非常初級的階段,但是作為擁有巨量進出口客戶資源的機構,很多客戶會有價格避險需求。一個是境內外市場價格波動關聯較大的產品方面,比如原油、銅等有色金屬,另一個是境內外價格相對獨立,比如鐵礦石和大豆等商品,但其進出口企業也會受到國際市場影響很大。這些商品的大量銀行交易所外交易也對定價有影響,所以國內銀行可以為客戶提供場外價格參考。

以國內銀行目前的人力儲備和價格發現還有定價能力,只能做一些簡單交易的代客避險,而這些簡單避險業務掙的只是信息差,價格透明度高的地方無法產生超額利潤。而最掙錢的結構性交易,比如買進客戶的商品套保後拆分出售這樣的事情,對價格發現能力要求非常高,現在,幾家大行雖然有交易團隊,但經驗各種不足,只能走一個先經紀後自營的循序漸進的道路。

所以宇宙行(不要提富國,市值算什麼,工行仍然是我心中的宇宙行)這次收購,目測是收團隊,然後聯通國內巨無霸客戶儲備積累經驗,做全產品線。再說遠一點就是希望能影響一些主流商品的定價...啊我已經在亂說了,我們還是想到商品證券化交易就可以打住了吧...


哈哈,不止工行,廣發證券買了natixis下面的商品交易部門大有當年JPM買sempra拿LME ring席位的風範。

所以國內券商/投行就學習下外資行就行了,做的好的如標銀,JPM;沒必要學高盛,高盛商品團隊基本都是玩自營。

買現有的交易團隊是最快進入市場的方法。sell side只有把量做起來的,才能賺錢。甚至打這sell side名義,自己拿些頭寸,玩玩自營也有。

volcker rule限制的是自營,對已經紀業務/sell side的業務其實外資行還是可以玩的,
所以受益最大的還是trading house。但,隨著國內那麼多企業有在外盤操作的需求,與其看到外資行在倫敦/紐約開了那麼多china desk,還不如自己買個席位開始做,不怕沒市場資源啊。這麼說,對於國內投行/券商也確實是個好機會。

從我們trading house的角度來說,現在的broker太有限,citi, JPM, barklay, jeffieries.sucden,有時候的報價真心爛,我們也希望國內券商能做大,帶來市場的競爭也必然是個好事。

btw: 標銀銅的copper desk老大13年跳到我們公司了。。。負責在非洲買非標銅。。。


是這樣的。大宗貿易的業務本來波動就大,對於大型銀行來說既是盈利來源,也保不定是虧損大戶。所以各大投行常常有出售非盈利業務的傳統,大宗商品部門於是常常被投行們賣來賣去,例如,Phibro以前被Travelers買了,然後又被Citi給賣了,買家是Occidental美國的一家石油公司。Rosneft是俄國的國家石油公司,結果也變成了Morgan Stanley的接盤俠,把MS的大宗業務給買了。對於有錢的土豪企業來說,若能夠承擔業務的風險,當然可買。


到頭來,你會發現,買來的只是這些聰明的交易員,和拎不清的trading book以及倉位。


所以,國企包括國有銀行對外國大行commodities部門的併購,只能靠時間來證明。可能數年後能產生大量盈利,也可能巨虧。


標準銀行老早想賣這部分,找不到接盤俠。
全球形勢持續低迷甚至惡化,做大宗商品的高盛都已經被聯儲調查的情況下,宇宙行這個二又出手了。
發改委央行外管局中投四大行這麼一盤散的情況下,中國走出去就是個夢。


未來銀行將採取混業經營,這是歷史發展的趨勢,商業銀行將突破傳統的吸收存款,發放貸款的角色,開始從事投資銀行,信託機構和融資租賃等業務,這是趨勢...大宗商品交易屬於證券投資業務,具體屬於期貨期權交易,所以這是工商銀行滿足不同需要,拓寬收入來源的重要業務,在未來,表外業務將成為商業銀行的主要經營業務。


推薦閱讀:

中國信託市場的「剛性兌付」潛規則是否應該被打破?或者說什麼時候是個好的時機?

TAG:銀行 | 中國工商銀行 | 金融 | 大宗商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