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上學」有可能成為一種成熟的教育模式嗎,這樣的理念會存在哪些問題,有無方法完善?

「在家上學」是一種以家庭為主要教育場所、通常由父母或家庭教師組織開展的教育活動。當前活躍於中國大陸的在家上學群體估算約為1.8萬人,正在實踐在家上學者估計約為2000人。 …報告顯示,家庭選擇在家上學前五位的原因依次是:「不認同學校的教育理念」(54.19%)、「學校教學進度過慢」(9.50%)、「孩子在學校沒有得到充分尊重」(7.26%)、「孩子厭倦學校生活」(6.70%)以及「宗教信仰的原因」(5.59%)。可以看到,其中四項與學校有著密切關係。via 在家上學:一種嶄新的教育生長


選擇學校還是在家讀書?這個在十年前不會出現在家庭考慮範圍的話題,正在變成熱點的討論問題。當我們有多種選擇的時候就更加需要能夠在科學的基礎上客觀的思考這個問題。


對於各個成長階段的個體來說,在目的一致的情況下,學校和在家只是達到目的的兩個不同手段。只是在面對選擇的眾多家庭中,有多少人的選擇是經過科學的判斷,理智的分析和客觀的決定呢?又有多少人是頭腦發熱的義氣用事或者是盲目的跟從呢?

1) 個體在6-12歲的成長期中需要什麼

成長期中的個體在6-12歲的階段最重要的是建立良好的習慣,生活習慣學習習慣思考習慣;是能夠擴大對世界的認識;是能夠融入到團隊中並在團隊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有具體的價值體現。在這個心理成長的關鍵期需要個體有獨立完成任務的體驗和與他人共同完成任務的經歷。

只要能達到個體成長在這個階段的需要,那麼選擇「家」還是「學校」作為學習的場所都僅僅是達到目標的手段而已。

2) 學校能提供什麼?在家讀書能提供什麼

學校能提供的是一個集體學習和群體社會環境。在家能提供的是一個自由的個體學習環境和寬容的時間。學校是一個群體,有建立在大多數個體特徵之上的規則,有團隊需要的嚴格規定無法因為個人的需要而有差別。在家讀書是以個人為核心,所有內容圍繞個體的特質進行,不需要向別人妥協。學校消耗更多的是求平均而多出的時間,但卻在消耗中建立團隊感;在家卻有了更多的時間但卻無法建立真實存在的團隊感。

很多人強調「在家學習」總說能夠在二年完成學校教育六年完成的內容,然後可以利用剩下的時間學習其他的知識,那麼,實際上你也和學校一樣看重「知識」的教育,不過類別不同。


學校在完成兩年需要完成的知識內容外,她還提供了孩子們面對各種人的機會,欺負別人,被別人欺負的機會;被獎勵和懲罰的機會;啟發和被啟發的機會;被崇拜和被排斥的機會,孩子們在團隊中需要學會爭取,學會妥協;學會承受委屈,學會面對失敗,迎接勝利。他們需要遷就別人,服從規則,忘掉自己,又尊重自己。

而這些恰恰是比知識更重要的內心成長。


家庭教育可以更個性化但也損失了在群體中能夠提供給孩子的團隊營養。當然,它贏得了更自由的時間以及以個人為核心的發展系統。

3) 問問自己,你能做到什麼

如果是學校和在家是兩種不同的選擇,那麼對於父母的要求則就不同。前者對於父母的要求是作為父母的要求,而後者則要求父母扮演「老師」的角色。那麼,學歷高文化程度好的父母能當一個「好老師」嗎?其實,最難的還不是教授部分的內容。而是團隊環節,我們無法扮演在實際生活中和孩子相處的眾多孩子,他們的性格特點,他們在思考和溝通上能夠和自己家孩子的相互激發和引導。

我們很多時候只是問了「你是不是在家讀書?」而沒有問,除了在家學習以外,你們的孩子還做了什麼?


顯然,「在家讀書」對父母的要求比選擇「學校」的要高得多。在家讀書的孩子需要父母為他們創造集體環境,需要更加關注他們內心的狀態。而選擇學校的父母則需要關注孩子的個性特點在非學校環境如何得到滿足以及過度重視學科學習的學校帶來的思考能力滯後和知識結構單一的弱點。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教育制度是完美的,也沒有任何一種教育是全面的。對於每一個家庭來說,最重要的是科學的認識孩子在每個階段需要達到的目標,理性的分析社會教育、學校教育能夠為自己的家庭提供哪些幫助,然後是不迴避坦誠的面對自己能在家庭教育中做到什麼。只有當以上的問題都分析清楚了,我認為,做為另外一個獨立生命的監護人,需要從另外一個生命的成長需要入手。

每一條路都有可能到達目的地,關鍵是我們需要知道選擇並不意味著全部,而是代表有不同的組合才是正確的。

重要的是你知道選擇學校讀書會有哪些優勢和弊端,而這個弊端需要家庭開發其它的社會資源和自身的能力去完成,而當你選擇了在家讀書,優勢不言而喻,那麼問問自己,那些無法彌補的缺失是否能夠用更加強大的力量獲得。

所以,學校還是家庭,這個選擇基於每個家庭的不同。

這個問題應該這樣問,對於在家讀書,你想嘗試嗎?你敢嘗試嗎?你能嘗試嗎?


不謝葯。
家庭教育在美國發展有好多年了。讓我們來看一下一份來自《技術時代重新思考教育》里的數據,該書是華東師範大學「21世紀人類學習革命」譯叢圖書之一。
在美國,一份2003年的調查,美國教育部估計有110萬小孩在家接受教育,4年後這個數字增加了29%。這個數字是什麼概念呢,也就是說,美國在家教育的人口已經接近於喬治亞或新澤西州的學校註冊人數,而這兩個州學校的註冊人數在全美位於第九和第十。
調查發現,在美國,2.5%的雙親家庭和1.5%的單親家庭參與在家教育中。調查還發現,21%的家庭教育為孩子聘請了家庭教師,41%的家庭利用了某種形式的遠程學習。而這個運動比特許學校運動更大,因為後者的學生參與率僅為1.0%,而且這個運動今天正在穩步發展。
相對來說,家庭教育在改進學習方面是非常成功的。每一個內容領域的標準化考試中,在家教育的孩子分數要高得多。總體上,他們的成績超過了87%的同齡人,處於靠前的位置。無論他們的父母是否是經過認證的教師,他們的表現都一樣好。和公共學校教育不同,在家接受教育的孩子的考試不取決於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在家也減少了因為種族和性別導致的分數差異。這些數據表明,公立學校教育中常見的幾乎所有因為學生背景而引發的差異,在家庭教育時都會排除。這樣的原因可能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在家教育時,父母對於孩子學習的關注。
其實,在教育技術引發現代教育運動的中,家庭教育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學生可以依靠家庭教育團體或是遠程網路課程優化自己的學習。相較於學校教育,在家教育的另一個優勢是,當學生學習的內容鑲嵌在基於計算機和視頻的材料時,進行在家教育的家長事實上比教師更有幫助。教師把自己看做專家,他們的職責是把知識傳遞給學生。相較之下,家長則更能自然地承擔起教練的角色。教練的職責是把更多的學習責任賦予學生。家長幫助學生解決問題,鼓勵學生努力學習,但他們不會承擔向學習者解釋所有內容的責任。自己想出解決辦法是在家教育的孩子的主要任務。
當然,家庭教育需要考慮的問題也相當之多,一個是家長方面,必須要有一人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來支持孩子的教育,而在家教育的家庭中,大約10%的家庭中母親在外上班,這和美國單親或雙親家庭中母親高達85%的上班率形成鮮明對比。也就是說,家庭教育的實施很大程度上受到經濟方面的影響。不過,這個問題,也可以通過家庭教育協會進行解決。
我們可以看到,在家教育的發展是優缺點並存的。它確實可能引導孩子和家長為教育承擔更多的責任,但於此同時,這意味著孩子們不能學習共同的內容和價值觀。共同價值的散失有時也是一個文化的悲哀。在家教育的孩子們有可能探究他們文化價值的不同主題,但是這也會使群體間的交流變得更加困難。提倡學校教育的人認為這樣可以將不同文化的人進行整合,以此共享知識和價值觀,而在家教育明顯是於此不符的。
好吧,繼續,之前在手機上碼了好多字,後來發現不見了。。。
我覺得家庭教育在中國的發展完全是有可能的,在國內,也不乏一些注重於教育的家庭。限於對現在學校教育存在的種種弊端,網路教育和家庭教育都算是一種比較新穎的教育形式,但是這種形式最大的問題可能不是來自於家庭自身,而更多的是應試教育下的評價體系。因為在家教育中,家庭所能獲取的資料必然沒有學校那樣充裕,也沒有應試教育下那樣高強度的反覆練習,所以這樣的形式需要改變,可能就要有相對比較開放的教育共享資源,而這一點也算是比較難以實現的,畢竟很多名校都不願意公開自己的學習資料。
當然,家庭教育在中國的發展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了,從科舉開始就有大批的學生是通過在家教育完成自己學業的。我認為這樣的方式不會隨時代的改變而發生太大的變化,而如今的形式可能更加優於之前,因為信息開放的原因,人對於學習的自主性也變得越來越大,不過一切還是要向分數看齊,這就是所謂現實原因了。


我覺得最關鍵問題在於在家上學國家是否允許,以及在家上學後能否回到學校體制中,其他什麼實驗啊、社交啊、系統工程啊這種問題,只要有一定人數,我們萬能的人民沒有什麼解決不了的。

孩子一旦在家上學,就會主要以家庭中的教師和家長為主,不會被迫接受政府的政治價值取向教育,這樣政府是否會同意?要看政府怎麼做。如果政府要打擊,隨便什麼名目立個政策就完蛋,體制風險較大。另外一般大學在家上學還是比較困難的,沒有文憑,美國的home schooling基本也是小學到高中,那麼問題就出來了,如果你在家上小學,能否入普通中學,在家上小中學,能否順利參加高考?對高考是否有利?西方多數國家的大學申請和我們的高考一刀制完全不同,對他們來說在家上學不影響大學錄取,對我們來說呢?我們可能搞著搞著會跟體制撞上……當然,如果孩子以後不打算在國內上大學,那麼可能一切都不是問題。

最後,還是要說一句,如果我們的教育這麼一路垮下去,不論行不行,最後有條件的父母肯定都會找各種轍把自己的孩子救出傳統教育體制,苦了的就是那些父母沒有條件的孩子了。


這應該會在很長時間上會是一種小眾的模式。
教育是個系統工程,雖然學校教育很爛很糟,但是畢竟是一個耗費巨大人力物力建立起來的系統環境,學校教育中有些東西不是家庭可以提供的。除非有其他方便快捷的方法可以獲取教育資源,能保證在家上學的專業性,否則「在家上學」就會變成一件很艱難的事情。過高的門檻會讓絕大部分家長感到有心無力。


謝謝 @clytze 的邀請。我個人很想回答這種問題,但也有點害怕回答這種問題,主要是因為問題很大也很深刻,甚至有些沉重,所以擔心回答不好。還有一點也需要說明一下,在知乎上回答問題,可能要先認真審題:樓上有關回答多少有些文不對題,足見審題的必要性。

首先,「在家教育」有沒有可能成為一種成熟的教育模式?這個問題值得推敲。什麼是在家教育?即使對應的英文說法 homeschool,其目的、手段、課程、師資、評價標準等諸多方面都還不夠明確,難成體系。什麼叫「成熟」?是指大眾都接受、認同、能產生有目共睹的教育成果嗎?還有,這個問題有沒有時間和空間方面的界定?世界?國內?大陸?港台?再過5年?10年?20年?我暫且將這個問題細化一下,如果讀者覺得問題更清晰,就接著看下去。這個問題能否這麼問:homeschool 今後在中國內地能否成為越來越容易被公眾認識、理解、接受並逐漸流行起來的新型教育方式?

好吧,就這個修正後的問題而言,我的看法是明確的:15年內絕對不可能,但在中國內地,homeschool 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認同並大膽嘗試。15年後,如果今天已經在接受homeschool教育的孩子有1、2個能在有關領域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或者產生更能說明問題、更實在的結果——其中大多數孩子普遍比接受傳統教育的大多數孩子具有更明顯的才能和成功優勢的時候,以國人愛跟風的民族性格,那時候 homeschool 將會在祖國大陸遍地開花,甚至出現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局面。可是,homeschool 要形成這種優勢,很難。

為什麼呢?根本原因在於國人的人生觀念、文化歷史沉澱、經濟社會制度等等難以迅速改變的客觀因素。潑潑冷水吧:在中國,homeschool 是充滿挑戰、各種條件要求很高、絕對個性化、極具冒險精神的教育方式。而國人最缺的就是這個,所以其難度可想而知。

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如果國人的人生安全感(注意,不是人身安全感)能夠逐漸提高——包括社會逐漸公平公正、社會福利日漸提高、財務上更加自由、思想更加開放等等,那麼,我們所期待的homeschool 在國內的發展進程將會加快。

這個問題的第二個方面:這種教育理念會存在哪些問題?我覺得這個問題可以一言概之:要麼沒有問題,要麼問題很多。如果把常規教育模式看作是一條默認的大路,那麼偏離這條大路就意味著有很多條小路可走,只要你不是走著小路卻希望實現走大路的目標,那就沒有任何問題;可是,假如你明明走的是自己的小路,卻老想著那條大路所通往的那個目的地,那問題就很多了。

以我個人的經驗看,真正的 homeschool 是自成體系的,教育的目的、手段、課程、師資、考評方式等等,和傳統教育基本沒有任何聯繫,簡單地說,就是「你走你的陽光道,我走我的獨木橋」,井水不犯河水。最愚蠢的 homeschool 方式,就是在家裡學學校的那些知識,甚至請傳統學校里的優秀老師來家裡教孩子,如果連課程、考評方式都還是學校里的那一套,那就更愚蠢了:你所得到的最多是讓孩子學得更快、成績更好,可是負面的東西卻更多,只不過是隱形的而已(比如心態、心理、某些意識等等)。

好了,再次解釋一下:這個問題很大很深刻甚至很沉重,其實給我一年半載的時間也不見得能說透。


可以,要達到你的要求只需要有5年左右的教育經歷就可以了,當然如果要達到名校大班水平的話,還需要好一點的老師(至少是中等初中和高中的老師)。

一門科目一年也不要太多錢,26萬左右即可(如果是垃圾老師就沒意義了),7門分數影響較大的科目,語數外是最貴的,大概這三項要80萬左右。

然後加上其它幾個科目,大約在30萬左右,加上體育專門的老師半學年大概只要4~5萬。

一學年總經費大約是120萬(包括各項雜費),這是初中的。

小學便宜,大概所有科目加起來就只要一半,小學低年級看你的重視程度了,我們就算一樣的。

6年也就360萬,暑期不間斷的話要多80萬左右(暑期便宜點)。

初中三年沒有350~360萬下不來。

高中更貴(尤其是高三),三年下來這樣的教育(就請中上等的老師,全市最好學校的老師除非你是市委否則基本沒戲),大約要花費480萬左右。

這是全私塾式最好教育的消費水準(也就是錢能買到的,要和特權階級一樣的話那你就得是巨富了,用金錢買的話是4萬左右40分鐘,遠遠超出一般富豪的承受力,而且這還得靠拍賣一樣才能搶到,4萬是保底,就算不要最好的學校的老師,次一級的也至少要4000~8000)

那種幾百搞40分鐘的都是一般的老師,這水平遠遠達不到題主的要求,但就是這樣全科目一年下來至少也是幾十萬


所以說全家庭教育不是不可以,但你得找專業的人來,而且你是為了特殊路子這麼搞才合適(比如說走官路),一般人還不如出國或者買個文憑來的合適。


至於你說不要文憑?

去熟讀《弟子規》吧。


某些人最大的誤解就是上課是一件很簡單的事兒


不想讓孩子長大之後當領導了?


計算機及網路發展必會推進無障礙全體驗式的溝通。不光是上學,包括購物,社交,遠程性交等等我們無法在幾天想像的事情也會充斥新人類的生活。基於現有的 外設式樣的計算機 所能帶來的基本是 :視覺類,聽覺類,及振動觸覺類的感官刺激。但人類對外界事物感知的能力或是說渠道,遠不止這些。我們手上的皮膚及多數皮膚所具有的感知能力可以分辨物體的溫度,濕度,結構及彈性;我們的口腔及鼻腔內還有 味覺刺激。加上這些我們的世界遠不是三維的嘍。大家可以按以下的線索去搜索下,看看明日科技會是什麼,不要讓自己的夢想同中國的教育法制一樣落在世界後面。


這個問題我應該有發言權啊,我就是家庭教育的產物,我爹還準備把我蹭蹭教完了上少年大學呢。但我初中還是進入學校了。初一那段時間完全不知道如何跟同學相處,對小幫派、抄作業什麼的完全理解不了,然後就向老師告狀,可想而知我的處境是啥樣了。


孩子從出生就開始自己教,3歲不到。雖然孩子的年紀很小,但已經嘗到一些在家有計劃教孩子後的好處。
我們的日常生活:
1/每天固定陪伴玩耍。上午早餐後外出玩1小時,然後回家一起玩積木,拼圖,畫畫等。一起準備午餐,午睡後會串門,或者約小朋友一起去戶外玩。晚餐後一起看繪本,聊天。
2/常一起外出,一起慢慢觀察周邊的環境。基本上每周都會去植物園,動物園,博物館,美術館中的一個場所。每天都有戶外的時間,不著急,慢慢散步,即使一根草也能看半天。因為本身是景觀設計師,所以會準備一些植物小知識分享,雖然她也不是很明白,但也能理解一些簡單的有趣的部分。
3/親子之間多多的交流。2歲半的時候,我們已經在聊自己喜歡的顏色以及原因,會一起評論食物的好壞,孩子也會幫忙準備食材等,比如我們談到「餃子」,她不知道怎麼描述,就告訴我要吃「一個圓圓的餅,包起來,然後捏一捏邊邊」這樣一種東西。其實就是在努力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

所以專註力,表達能力,社交能力明顯優於同年齡孩子。本來計劃3周歲後進入華德福幼兒園學習,但現在學校有一些問題沒辦法進入。估計4歲半之前還是會在家學習。。。小學和初中計划到台灣的道禾書院學習。

本人自己的考慮是在幼年的時候養成良好的學習思考習慣,然後盡量多的接觸不同的東西,找到自己的興趣點,不希望孩子將最美好的童年,少年用在應付各種應試,讀書讀到一年四季都沒辦法好好感受。
我們沒辦法預知未來孩子會遇到什麼,但我絕對相信人的一生中,幼年時期的快樂程度和她長大後做的一些決定是有直接關係的。


作為家長,我能理解這些家長的想法。對於現在的學校教育,負面評價太多了。家長的擔憂很自然。
但大部分情況下,學校教育都要比在家教育好得多。
在家也許能學習"硬知識"(書本知識)。但是,接受小學中學等初等教育,知識不是唯一的收穫、甚至不是最重要的收穫。如何與人相處、如何融入集體、如何交流等技能,在家很難學到。
退一步講,在家連"硬知識"都未必能學好。教育是一種技術和藝術,別小看了教書匠的手藝。受過正規訓練的師範生都未必能掌握,何況普通的家長。
真有心的話,把家庭教育作為正規學校教育的補充吧。

一個值得玩味的舊聞:舊社會很多掌柜會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同行那裡學生意,而不是留在自家店裡。


題主所說的「在家上學」,我的理解是指「脫離現有學校教育體系的教育方式」。
在中國歷史上,這本來就是一種成熟的教育模式。
魯迅就讀的三味書屋,就是周司宗族的學堂,慣常稱之為:「私塾」。
鄭板橋、徐文長均做過私塾老師。毛澤東、周恩來發矇也在私塾。
故此,我認為「在家上學」的教育模式,本身就是中國社會千百年的傳統,在信息流動更快捷、知識體系更完備、資源配置更便捷的當下社會,按照自身發展的需要,因材施教,只會更好。

家長出資延請更好的老師,教授最適合孩子的課程,這種理念本身沒有任何問題。
鄭淵潔的兒子鄭亞旗就是這樣學習的。前提是家長的內心要足夠自信、強大且能夠承擔相應的開支及教育失敗的後果。

問題在於實施中,教育主管部門會以」非法辦學「予以查禁。學習後,教育結果的證明問題,比如學歷證明的確定等等。


個人覺得核心問題在於,現在人去上學的根本目的並非自我教育,而是以最低風險的途徑獲得社會的廣泛認同。既然大眾無獲得知識的慾望,又何必在家受這份折騰呢?


在家上學,孩子就接觸不到小夥伴,這是最大的弊端,本人也想不到改善方法。再者學校教育確實存在很多問題,但我並不認為這是什麼壞事。家長都希望孩子的路能一帆風順,可孩子沒經歷過坎坷,萬一哪天跌倒了怎麼爬起來呢。很多東西只有經歷才能體會。


成本高,風險大,但值得嘗試。


首先應題,居家上學早已很成熟了,這個無需探討。

古代學子們求功名寒窗十載;現在有那麼多司法考試,會計師考試,建築師考試

自學難道不就是一種居家上學?

我自己化工專業畢業後自學建築拿到同濟建築碩士學位,我夫人建築專業自學翻糖,但是明年仍然想去法國藍帶。父輩這一批,經歷了文革下放的,這種的不要太多。學武術的做醫生的有,學鍋爐的做電氣去的也有。

楊威利是學歷史的~

「知道我為什麼第一名嗎?因為我熱愛機械 工程學就是我的興趣所在 知道你的興趣嗎? 這就是你的興趣……跟工程學說拜拜 跟攝影業結婚 發揮你的才能 想想邁克爾傑克遜的爸爸硬逼他成為拳擊手 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 想想後果多可怕?」——《三傻大鬧寶萊塢》

啊,還有微軟總裁比爾蓋茨輟學在家發明windows這種家喻戶曉的故事。馬老闆老師不當學創業算不算?

貝多芬,莫扎特,李斯特,梵高,莫奈,梅西...太多太多

————————————————————————————

你的問題不如來討論,居家上學是否具有社會意義和商業模式下的可行性?

原則上有需求就會有產生供給,所以如果有社會意義上的普遍需求,商業化發展自然就不會有問題。所以,還是應該關注社會意義的可行性。

當然可行和不可行是本來就是相對的,首先是要明確標準。

1.讓社會大規模採用居家自主學習可行嗎?

2.nobody採用這種方法會得到比在專業教育機構學習更好的收益嗎?

#####

首先是第一個問題:

我理解對於社會的可行,包括學習收穫增加(邊際收益),社會成本減少(邊際成本),還有包括穩定性,社會風險等等。

我們不能通過統計已經自主居家學習的族群樣本參數和全社會平均樣本參數來的得出自主學習更好這個結論,因為取樣不科學。就像我要統計碳元素形態物質的硬度,卻只取樣金剛石。

我們應該創建某種合理化模型,假設全社會合理化的處於自主居家學習形態下族群樣本參數和全社會目前的平均樣本參數的進行比較。

當然,其結果是,這個模型太難了,我請求交給專業人士接棒。

不過,我認為人類的一切行為模式,都是趨向最大合理化發展的。所以我理解,作為效率化,社會化,集中化的現代教育都沒有達到邊際效益,那麼零散化,精細化,特色化的居家型教育,就不大可能成為主流。

#####

再來討論第二個問題

針對nobody(某個典型性隨機抽樣樣本個體)而言,會不會對收益有所改善?

這個更容易探討成本和收益的關係

比如一個業界頂尖的建築師自我提升,常規教育成本太高,收益太少。居家自學收益更大

再比如幼兒識字,線性代數,有限元分析常規教育成本小,效益高,居家自學不一定合理(經驗,方法,時間,環境是主要因素)

再比如音樂,美術,聲樂舞蹈等教育,適合一對一教育指導,常規集中教育會造成效益極具減少,得不償失。

所以應該說是具體事件具體分析

————————————————————————

居家學習理念本身沒問題,問題是很多人把它理解成某種萬能的解,理解成一種趨勢和必然。這才是問題所在

當然,隨著社會發展,勞動解放。這種教育模式會逐漸逐漸的發展。但是較為昂貴的成本,從學到用之間更多的障礙。這些都有賴於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和社會分工模式的變化去改變。


如果能沒那麼功利,只想著出路等等問題的話,那就只剩下,應該教什麼,誰有資格教的問題了。然而這三點都很難實現,但是單純就題主的問題,答案是肯定的,一切皆有可能,何況我們現在的基建是能夠支持在家上學的


先佔個地方 明天回重慶來填坑


這個話題特別的有意思哈,家庭教育在中國能不能夠實現?這意味著國民的開放性和包容性,以及充分尊重人文精神,現在美國的教育以「學生為中心」,充分體現人文精神,鼓勵孩子的天性,這在中國可不是教育體制的改革那麼的簡單。

中國家庭教育的普及程度由國民的思想開放程度決定,這是個系統工程,但不可否認互聯網和科技的發展,他是可以在技術上實現的,但在精神上要實現很難,家庭教育的優勢是什麼:孩子能夠因材施教、能夠打破孩子思維的局限性、能夠讓孩子獨立自主的學習激發探索知識的慾望....等等,而家長最終的目的就是「孩子成才」,先拋開家長參差不齊的個人素質,而家庭又是否能夠營造好的學習氛圍呢?

教育,我們很多人關注的是孩子的智力教育,可是孩子的情商教育怎麼辦?中國的城市居民的好像並不像我們中國人自己說的「中國是個最講人情的國家",孩子在交際能力和溝通能力這可不是學校的課程,可畢竟學校給了孩子一個群居的生活平台。

中國自漢武帝開始」獨尊儒術,罷黜百家」其目的就是文化為統治者服務,當然這個有利有弊,有利於民族的同一和融合,卻也不會再出現春秋和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的思想盛宴了。在中國,我們並不是一個言論完全自由的國家,我們的文化就像中國的經濟,都存在政府的宏觀調控,有一種說法:一個人的自由就體現在一個人的自律上,我們所追求的絕對的自由本身就於理說不過,所以,當中國出現這樣大規模很純粹的家庭教育會怎麼樣?所以我覺得這不是時間問題而已。

最近中國也提出要創新教育與素質教育相結合,很多人一看就覺得有市場,所以大家都紛紛的加入其中,形成黑雲壓城之勢,我們都知道,最近美國在推行STEAM教育,並且有一套完整的體系,誒,這中國做教育的企業就開始瞄準美國的STEAM教育了,各種什麼+STEAM教育都出來了,可是想一想,美國的STEAM 教育在中國能夠推行開嗎?不管是是從教育體系還是我國國民的教師素質以及體制內教育的思維模式等,中國的STEAM教育能做到美國效果出來嗎?如果沒有,在人力、資本、時間的成本上,我們能否這樣試錯?

2017年兩會剛剛開完,李克強總理強調:繼續加大力度實現《智能製造2025》,我們能有多長的時間試錯?我到比較欣賞鄧爺爺當年的思想」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教育我個人也這麼認為,政府、學校、企業結合,根據學校的特色,讓學校一部分師生先參與,打造學校自己的精品課程,學生參與其中,做到老師引導,學生參與共同去學習豐富自己的知識,因為老師也不是萬能的,老師是一個責任很大,有特別辛苦的人,可創造力與創造收入往往成正比,而這方面教育如果更加的開放,就不缺動力了。

只有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結合,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發展,我相信,中國是不缺創新型人才的。


家長不焦慮了啥都好說


推薦閱讀:

TAG:教育 | 中小學教育 | 私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