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在街頭安裝收集移動設備 MAC 地址的 Wi-Fi 裝置,會否是新商機,有哪些運用可能?
早在 2012 年,Renew 就已經在倫敦的街頭安裝了 100 個附帶顯示屏的垃圾桶,這些垃圾桶能夠聯網展示廣告。最近,Renew 開始為這些垃圾桶中的其中一部分增加了追蹤路人智能手機信息的裝置。由於每一台手機都有自己唯一的 MAC 地址,因此這可以作為路人的身份識別碼。而 80% 的人習慣一直開著 Wi-Fi,這就使得 Renew 可以依此來識別用戶的身份 [...] 儘管 Renew 的 CEO Kaveh Memari 聲稱這並沒有侵犯隱私,他說這種垃圾桶並不會追蹤到用戶的姓名和家庭地址信息,但這種作法還是給人帶來了很大的隱私憂慮... via Renew:能追蹤你個人信息的智能垃圾桶兼廣告屏
我組建了一個這個方向的創業團隊,產品成型並投入商用一年多了,在這個話題上應該有一定的資格吧。如圖,是放置在某商戶的實際數據截圖(去掉了敏感信息)。
我組建了一個這個方向的創業團隊,產品成型並投入商用一年多了,在這個話題上應該有一定的資格吧。如圖,是放置在某商戶的實際數據截圖(去掉了敏感信息)。
因為利益相關,部分回答就不做深入分析了,抱歉,但提示足夠請自行深入。
簡單瀏覽了一下其它回答,有幾個常見問題或者錯誤的理解:
1. 基於AP等採集MAC,是沒有「推送」的能力的,千萬不要想」投放廣告「;
2. 採集MAC數據的價值在哪裡?——有知友提到了:建設一個採集網路不等於大數據;
3. 基礎問題:成本、投入、技術實現等等
4. 運營商會不會來做?如果來做怎麼辦?
好,我簡單說說我們的情況,能夠回答以上幾個問題和題主的問題,希望能給同行、想做類似的事情、感興趣的知友一點啟發和幫助。
我們的商業模式思考始於2009年,但當時WiFi的普及率並不高。於是一直進行相關的論證、技術儲備,直到2012年才正式啟動。
1. 首先,商業模式上從一開始就廢棄了」投放廣告「的思路,而是承諾:永不投放廣告。
這裡有個背景知識需要給大多數不太了解的知友介紹一下:
基於Wi-Fi結合」強制門戶「的技術,可以讓用戶在連接Wi-Fi後必須訪問指定的網頁(門戶),並以某種形式完成身份驗證(登錄),經過伺服器端許可後才能訪問互聯網(放行),否則只能瀏覽特定的網頁(白名單),登錄後可以使用一定時間(便於資源充分利用)。
最早、最常見的案例:運營商的城市熱點WLAN如CMCC、ChinaNet,以及機場貴賓廳的Wi-Fi、星巴克、酒店等(一般也是運營商投入的),先留下手機號,用接收到簡訊動態口令登錄。
於是,就有了」投放廣告「的機會和商業價值。
但是,請從移動互聯網(屏幕小)、廣告的」廣「、競爭的角度,來思考廣告投放的價值。
我們認為,價值在於能夠支持互動,在於精確營銷的空間。另外,因為我們採取的方式並不是升級街頭的垃圾桶(相關部門很難搞),而是」轉化「餐飲娛樂商戶的路由器為智能路由器,所以他們的積極性很重要——不投放廣告。
但是,如果我們幫他們做好與用戶的互動,算不算廣告呢?這就是出路和商業模式的起點。
附,關於投入:
設備投入:一個標準的路由器,刷第三方開源操作系統如DD、OP——抱歉,極路由聲稱自己是全球第一個完全是昧著良心扯淡,成本不到200元-400元不等;
系統投入:一套伺服器端的系統,基本功能主要是設備管理、狀態管理、狀態維持、身份認證。說實話原理很簡單、成本也不高,只是真正做深做透主要看思路不看技術,但基礎功能的磨合過程中,尤其考慮到商業化運作還是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陷阱需要很多精力、廣泛的知識面才能解決好。
2. MAC採集的價值在哪裡?——對不起,不要誤會」大數據「。
假如你在城市中部署了足夠多、足夠質量的熱點,你擁有了什麼?
——不是大數據,是採集大數據的網。
這張網的價值取決於:網點的疏密程度、網點的位置質量(人群流速、人群的質量)。
我本人從2006年開始仔細研究google的免費模式、數據分析模式,曾任某報表和BI軟體架構設計師,很認可數據分析和數據挖掘領域,但同樣更反感近兩年言必稱」大數據「的媒體和公司。
大數據的前提是有足夠」大「的數據,但還不夠,還有數據的豐富程度——僅僅有MAC能幹什麼?
當然,僅僅是路過的情況可以有MAC,而一旦建立WiFi連接被強制跳轉到門戶時有瀏覽器的UserAgent,一般移動設備的各種瀏覽器會留下設備型號等(拜託,那些瀏覽器開發商也在採集你的手機型號),比如不會留下iPhone型號但有iOS型號、三星小米等則有機型。
好,再透露一點:其實還可以大概知道你的手機在運行什麼APP。
可是,僅僅這些信息是不足以支撐商業模式的。
所以,要做數據分析,還需要引入更多更豐富的數據,進行「數據清洗」。
常見問題:大數據,或者說數據分析的價值在哪裡?
這是一個懂行的不屑一顧,卻又是絕大部分人不明就裡的基礎問題,完全可以另外起話題了。
這裡以媒體作為參照,嘗試以普通人容易理解的角度簡單說說:
廣告、窄告的區別
我們假設一個任務:如何在沒有任何數據來源的情況下將有車人群的號碼挑出來?
(當然,我有本地的這部分數據——商業模式和布局的問題,呵呵)
舉一種思路為例子:
A. 請程序員寫一個小程序,把本地幾個手機號段的號碼遍歷生成出來,比如有1000萬個號碼;
B. 找一個簡訊群發通道進行群發,比如花費50萬元群發成本;
C. 簡訊的內容需要對有車人群有吸引力讓他們有動力來參與,比如贈送車險、免費洗車甚至更有價值的禮品,成本20萬元
D. 提供參與的方式,比如公布一個400電話和對應的呼叫中心坐席,成本10萬元。
總成本是:80萬元
好,最後假如有100萬人來電話諮詢過,那麼獲得每條數據所需付出成本為80萬/100萬=0.8元
當然,效果可能沒有這麼好,也可能比這還好;實際可以讓保險公司來出部分成本,甚至有更好的方法——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從獲得數據所需要付出的成本的角度來看數據的價值。
比如,A 為了做一個活動群發1000萬條簡訊;B 擁有這部分數據,為了做同樣的活動只需要發80萬條簡訊。拋開活動效果、是否騷擾、操作方案、有關部門的干預等等不說,後者顯然投放成本更低——誰幫他節約了成本?節約的這部分中是不是可以分出來一部分作為酬勞?——這就是數據的價值。
然後,怎麼利用數據?——必須有數據投放甚至互動的能力。
賣?不行,當你賣出去一份,數據就擴散出去了,你的客戶變成了你的競爭對手,你失去了優勢。
因此,必須有自己的投放能力:你要我的數據做什麼?我來幫你做。
常見的能力如簡訊、語音電話(呼叫中心:人工或自動)、網頁廣告(主要基於cookie和網站深度合作可以投放到會員)、APP等。
——比如很多呼叫中心外包的公司,其核心價值就在於數據 + 聯絡能力。
於是,你可以為客戶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收取的費用中包含了數據、聯絡成本等。
對於客戶而言,他自己設法獲取數據和使用你的服務的區別:客戶自己可能無法獲得這部分數據或者你擁有更豐富的數據——提供整合數據;你還擁有豐富的投放手段、互動能力——提供整體方案。客戶則權衡自己來做整件事情或者付出相關成本外包給專業的人的優劣:投入產出的性價比、周期、彈性等。
——簡單說就是不能賣數據,但可以提供精準營銷的服務。
那麼,對於精準營銷服務,數據的利用還可以有更好的效果么?
擁有了基礎數據,建立起了基礎模式,好比小吃「驢打滾」:把一個湯圓放到調料碟子里滾一滾,還可以放到另外一個碟子里滾一滾,味道越來越多越來越豐富。
在為客戶提供精確營銷、數據清洗服務的同時,你自己的數據會越來越精準、越來越豐富。
當然,在不同客戶的調料碟里,必然也留下了一部分數據——這是吸引客戶的優勢所在。
(早年研究google,我曾經用「數據黑洞」的形容這個過程,但後來覺得物理學上的「黑洞」並不相同,黑洞並不會留下數據給別人,只強調了黑洞「看不見」、無處不在的引力,呵呵)
這裡就不細說了,因為還有更複雜的問題:數據會變化、生長——比如去年你年齡22,今年23;去年在讀書,今年在工作;去年單身、獨居、沒買車,今年甚至還當父親了,等等。
還有人經常問:是不是只能做精準營銷?只能做精準媒體?
其實這個問題是有數據、有投放能力的人的問題:能不能獲得更多利潤?
尤其傳媒行業出身的朋友問得最多的問題。
我們舉個例子:
假如你不僅有數據,還有個互動的平台支撐,甚至能完成產品展示、交易(先支付或後支付不重要)的電商基礎支撐。
這時候有兩個客戶找上門來,分別提供兩種不同的產品,想通過你的平台來幫助他提高營銷價值——當然,你也就能得到更多的回報。
你會怎麼做?簡單分析一下兩個客戶的產品,評估其與自己的數據(用戶)的匹配程度:
A. 客戶甲的產品不太有把握,可能難以銷售出去:寧可按照投放量收費(CPV/CPT/CPM),而不是效果(CPC/CPA/CPS);
B. 客戶乙的產品本身不錯,口碑也好,與我們的數據比較匹配:那就跟他談一個返佣的返點(CPS)或乾脆代理產品,通過利潤分成而不是按照投放量收費——這屬於按照效果付費中最高級的。而返佣(CPS)和代理的區別在於財務流程不同:前者是銷售提成,後者是批發-零售。
最後,利益驅使之下,你自己會做出最有利的選擇,A或者B。
——所以,關鍵在於你是否具備「電商支撐」的能力——能夠支撐交易,就意味著你從傳統的媒體(投放)變成了電商平台——而電商天然就是以精確營銷為目標的。
——類似的,其它互動手段的支持也很重要(能採集到什麼樣的行為數據,決定了另外一種按效果付費的模式:CPA)。
但是,如果是專註於進行數據分析的商業模式,你會有第三個考慮:
C. 回到上2條:對數據的利用還可以有更好的效果么?——不以謀求利潤最大化為主要目標,而綜合考慮數據的價值:通過這一次合作,能夠清洗到什麼樣的數據呢?
(比如,我在電信完成了各大本地媒體的呼叫中心外包服務,另外在提供預約挂號和交通違章相關的公益服務,呵呵)
好嘛,這一段啰嗦的、無關的回答,貌似和問題無關吧?
——有的,那就是:
智能WiFi值不值得做?值得;
值得做多久?從現在看,最多一年,局面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屆時可能有大玩家進來;
為什麼?因為還要考慮競爭因素:SWOT
如果你說的是對的,出路在哪裡?怎麼辦?——還是扎紮實實想透數據分析的模式,然後可以找其它採集數據的方法,不局限於WiFi
如果你有,你已經準備好了,那麼無論黑暗森林打擊來自於哪一個方向,你都有機會可以逃走。
或者,面對2014年大量湧入的競爭對手時,由你來選擇發起降維攻擊的時機。
抱歉,利益相關不能說具體思路,也與簡單的採集MAC地址無關。
3. 法律問題、隱私問題、安全性問題
要數據,運營商比你多:曾經有某省電信公司要成立整個電信的數據分析中心基地,邀請我探討過相關話題——他們不缺數據(無論你用什麼設備上網,到目標伺服器數據經過你所使用的無線路由器、貓、運營商的通道、運營商的核心交換機和路由器,甚至寬頻裝在哪個地址?戶主叫什麼名字身份證號。。。)——他們最關心的問題是:如何合法的利用這些數據?——雖然現在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有很多空子、擦邊球,也有光明正大、驢打滾越滾越大越有味道的出路。
——這一點涉及到相關利益,不能僅僅是WiFi的問題我就不做深度回答了。
但可以說說WiFi的安全問題:
A. 隨著各種免費熱點越來越多,大家對隱私的顧慮,一定會讓更多人出門的時候關閉WiFi,不到迫不得已不開(同時為了省電);
B. 伴隨免費熱點的最大問題是「釣魚」——假冒熱點騙取賬號、密碼
我們相信這個問題僅次於假GSM基站問題,甚至有可能會演變到比假基站問題還嚴重的程度,所以早早就做好準備,必須準備。技術上能解決相關問題,但人的心理是最難預測、最難把握的——何況不是一兩個人,而是廣泛的手機用戶——從而可能嚴重影響到所有免費WiFi
4. 機會、出路和時間窗口
前面說的都是鋪墊,接下來回到正題說說我們自己當初的考慮和現在的發展狀況。
啟動項目前,我們明確了幾個觀點:
1) 基於智能路由器,最好的市場在客廳,但不是我們的菜(我們太弱,雖然早年與很多廠家溝通過但都不被重視),搶不過BAT3M,極路由都不見得能獨立存活;
2) BAT3M把路由器的戰爭提前了,但他們會在客廳白熱化競爭中消耗一段時間(對於移動互聯網而言這個入口更接近現實),另外的領域還有時間窗口;
3) 2013年是路由器元年,2014年會有更多的公司進入相關領域,到時候會有較大的公司來收購、合作;
4) 壞消息:考慮到競爭以及國情,很多公司的道德底線會相對低很多(套現就走),這個方向一定會被過度開發甚至破壞性開發,不能停留
5) 破壞性開發之下,會發生惡性事件,從而引起消費者的反感(媒體的惡意報道、廣泛的釣魚騙局——這是最麻煩的)
請根據自己所在的城市、商業模式、競爭情況分析時間窗口有多大?
綜合各方面的因素和我們的實際情況結論是:2014年,我們的智能路由器產品不作為公司的主要產品,而是贈品,不再強調和突出。另外的主打產品已經開始推廣,可以提示一下:
值得採集的數據有三種:基於LBS的行為或者興趣數據(智能WiFi)、基於興趣愛好和社交關係的數據、交易數據——我們的後續產品是針對後兩種數據的,目的是:為即將到來的危機做好準備,變危為機。
最典型的案例——2013年10月3日,媒體廣泛報道 facebook 和 cisco 合作在美國的商家免費布放智能路由器,提供免費上網服務。
顯然,這樣的新聞會刺激更多創業者、投資者,這個池子的水很快將變紅,是不是該考慮另外一個池子在哪了?
顯然,這樣的新聞會刺激更多創業者、投資者,這個池子的水很快將變紅,是不是該考慮另外一個池子在哪了?
——降維打擊隨時到來,你準備好逃離或者把自己降維了么?
附,運營商會來做么?怎麼辦?
會的。我本人就是在電信工作的時候提出這個商業模式的。最早是和電信的路由器廠家溝通,希望做客廳部分。後來希望把ChinaNet拿出來商業化運營——顯然都失敗了。
熟悉運營商或者在、在過運營商的朋友就清楚,任何一個模式一旦有點味道,一定會有運營商合作的廠家來提供「思路」、方案和系統平台給運營商。他們的目的賣系統、設備,從運營商腰包里掏錢。
也一定會有合作公司幫運營行做好落地運營、支撐,然後有一定的分成。往往這類公司要麼從運營的補貼里套現,要麼就是發現自己當初很天真與運營商合作實在做不下去而不了了之。
最重要的,運營商要邁過一道坎:左手打右手
A. 個人客戶或者數據部門,關心的是3G、4G流量套餐收入,WiFi本來就已經是包時長的模式,對運營商強調的「流量經營」、按流量收費相衝突,如果再免費豈不是更要打架?
B. 無線城市、12580、號碼百事通等等與主營業務不那麼密切的,承擔著向非管道方向突破、創新的重任的部門,可能會往這個方向走,然後就會與主營業務部門(承擔主要收入)、甚至是分公司打架:雖然你承擔的是未來的突破方向,無奈眼前的考核還是收入,而傳統業務部門的收入貢獻不是這些新部門所能比的,只要一句話就夠了:影響了收入誰負責?
所以運營商一定會來做,但一定是比較晚才進入,或者被逼無奈才會真正下定決心進入。
威脅不在運營商,在移動互聯網公司與路由器廠家、團隊合作。只是短期內,移動互聯網公司的焦點在客廳,在視頻網站和遊戲以及接下來的便民服務和支付以及更敏感的「智能中心」,再然後是「可以做的事情」,而不是「必須做的事情」。
而客廳之戰,還有兩個陣營沒有真正啟動,今年會regroup,重新調整加入:廣電系、運營商——拜託,客廳是他們的傳統地盤,一個有內容版權優勢,一個是通道優勢。就一位在廣電系的高管朋友的情況,他們集團成立了新的公司來做盒子,老大親自挂帥(朋友)定價59元,聲稱與其讓小米等來革我們的命,不如我們自己革自己的命!
不必擔心運營商,可以利用運營商。但前提是:有沒有運營商你自己都能獨立生存、發展,運營商的合作只是錦上添花,否則必死無疑。
你做好0到1的部分,運營商的合作,可能是個乘法,是個放大器。當然,不小心也會變成乘於0,呵呵
5. 回到題主的問題:這不是一個「新」的商業模式,而這個模式的危機重重,可以作為戰術手段而不能成為戰略目標。
戰術手段可以隨機應變,隨時調整。重點是達到戰術效果,服務於戰略目標,然後就會被別的戰術目標和手段所替代。
戰略目標,依然是數據採集、分析、利用,顯然不限於智能WiFi——抱歉,我只能指出問題,無法回答,因為利益相關,或者我能力不足。
額外分享2點利益相關的信息,供參考:
1. 我們的定位是提供互動營銷技術解決方案,以及聯盟營銷(這才是大數據、驢打滾的關鍵)
2. 我們的策略是先做好黃四郎,在各路巨頭逐鹿中原無暇關注的時候,利用移動互聯網在「線下」的機會、落地優勢、時間差,待到三國使者來訪時,盡量謀求做個獨立諸侯,實在不行嫁給最高富帥最有前途的那個
以下是各種消息:
分眾,早有傳聞要在電梯廣告屏上加熱點(不看好別人評論的「廣告投放」,價值應該在與屏的內容的互動,還是互動營銷);
巴士在線投資10億,要在33個城市公交車上提供免費WiFi(早年論證過,不看好公交WiFi本身的商業價值,但有別的玩法,另外地鐵值得關注);
另外有家公司拿下了鐵道系統,在所有列車上裝;
據說小米已經投資了一家,而360正在考慮另外一家(另外近期迅雷和如意雲合作,據稱有個幕後大佬,個人推測是數字)——只是移動互聯網公司的焦點,至少有半年還會集中精力在爭搶客廳而無暇他顧;
在本地我和朋友合作的另外公司代理了前面說的鐵路WiFi的運營,同時在發展省內大巴、本地公交(可以找找巴士在線,呵呵)並爭取本地地鐵,我自己在專心發展商圈WiFi——當然,如上文所述,智能WiFi已經不是我們的主力切入點。
以上消息供參考,具體和確切的信息可以互聯網之,我就不再做體力活了。
=============== 2014年2月13日
有句話一直不想說的太明白,現在不妨直說:
有一類朋友,眼下是有機會的——抓緊時間快速圈地,等大魚來了被大魚吃掉退出。
大魚有兩種——先來的是已經被更大的魚吃掉,或者希望被更大的魚吃掉的——它們需要整合全國的資源,擴大地盤、估值。
根本不需要過多考慮商業模式,重點是認準了、有能力快速圈地,在有限的投入下看退出時能翻多少倍。
——當然,這不是我這樣的創業者考慮的問題。
PS:這幾天新增的新聞是 美團推出美團WiFi的app,以及開始謀求在線下商戶推廣WiFi
如果你要問我怎麼看這事兒?美團等玩家加入進來之後怎麼辦?
答:意料之中,而且美團只是小玩家。大玩家是Facebook + Cisco,國內是BAT這個級別(甚至中間還有運營商這個層級),好戲還沒真正開始。所以2月13日我更新那幾句話就是提醒各位,別浪費時間在技術問題和商業模式話題上,而是抓緊圈地。
互聯網空間無限大,競爭都還如此激烈(用戶注意力有限);移動互聯網時代,「在線」這個字所代表的動作都已經搬到線下來完成了,線下資源的價值重新被發掘是必然的。那麼,在搶奪這些資源的玩家中,必然大魚吃小魚然後被更大的大魚吃掉,一級級整合。
於是,這些激烈爭奪C端用戶的為何落地、為何搶佔資源很好理解了。
但是,「線下」有個致命的不同,那就是:排他——物理世界不像虛擬世界那樣有無限的空間。
所以,機會在於怎麼用好時間差、利用好巨頭之間的競爭關係。
鑒於私聊、+Q+微信的請求過多,小兄創業期時間精力有限,補充個圖片解釋我的觀點吧
(其它圖片詳見 微信關注即可使用 Wi-Fi,取消關注即斷網的路由器是怎樣實現的?)
互聯網融入整個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對整個人類的升級(未來充分聯網後的集體智慧將誕生新的人類模式,好比螞蟻的集體智慧)。
互聯網的誕生,就是以「去中心化」、必要時可以「化整為零」為設計思路的(軍事指揮)。我之所以在這個行業創業,是綜合考慮互聯網的基因和趨勢,加上過去十多年大家聚焦於「在線」流量,而線下流量的價值在互聯網融入一切的過程中將會被重新開發、更加重視——這就是機會。
近幾年來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上網的入口發生了變化」,比如初期表現在APP代替瀏覽器,而最近一年多越來越明顯的表現在流量入口更加分散,甚至「化整為零」——如果說過去互聯網的門戶是sina、taobao等等,現在是weibo、微信等等,將來則是「城市綜合體」(各類商圈、商業地產)、交運、景區、醫院、學校、社區等等,甚至是智能硬體、穿戴設備——在線下、分散各處。
因為,這已經是連「在線」這個詞的發生場景都已經變成了「線下」各處的時代——網路終端不再固定在電腦桌上,每個人通過多種方式隨時保持與網路的接入。
過去十年,以虛擬現實為代表;現在的十年,以增強現實為代表——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越來越融為一體。
在這樣的時代變遷的窗口期,傳統企業知道自己必須「在線」甚至「融合」,但它們很困惑。
比如,有知友和我討論智能WiFi的商業模式,我說我們是做2B的,不僅是做智能WiFi,而是幫企業搭建自媒體平台,知友說:BAT的智能WiFi也是2B啊?
——不是的,無論買完地、樹熊等,正要和將要大舉進入的美團、點評、BAT等等(甚至我們的一部分操作方式)都是以幫助企業接入智能WiFi而獲取企業的「線下流量」。
——他們都是2C的,都是來搶佔用戶渠道的、搭建自己的新媒體的。
===============
參考資源:
- Facebook聯手思科推免費WiFi 將覆蓋全美餐館酒店
- 什麼是 "DD-WRT"?
- OpenWrt簡體中文Wiki
1 毫無疑問,收集移動設備MAC地址這件事價值極大
mac地址是cookie的全面加強版,最主要的優勢包括(不限於):與用戶身份高度綁定、易於做情境感知、有效期長,這些就不多解釋了。
這件事價值有多大呢?看數據找感覺:中國2013年全年電商銷售額不到2萬億,社會零售總額23萬億;電商營銷的各個環節,依靠數據做優化已經應用得相對普遍了,而線下零售業的各個環節,大部分連數據都還沒有,更談不上優化。
稍微具體點來說,- 優化廣告投放只扮演一個相對很小的角色
- 更大的價值是通過產品/服務/營銷的跨界創新實現的
- 最大的價值是通過O2O數據整合,重新定義商業地產的價值
當然,這一切能夠發生的一個基本前提就是採集數據的成本越來越低,而這正在逐漸變成現實,幾十塊錢的無線路由模塊,和商業地產內部鋪設的物聯網設備相結合,是一個自然而然的趨勢。國內也已經有購物中心在做了。
2 有風險,化解風險的關鍵在於『用戶授權』
其他答案提到了各種各樣的風險,法律風險,巨頭競爭風險,用戶反感的風險...都是存在的。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是『用戶授權』——而解決『用戶授權』的關鍵是為用戶提供價值——用戶需要的不是絕對的隱私保護,本質上,用戶一直是在『啟用/禁用個人數據分享』和『得到所需的服務/受到騷擾或產生其他損失』之間做權衡。
這和cookie的道理是一樣的:- 用戶下載了禁用cookie的瀏覽器 -&> 用戶喜愛的網站彈出提示說『您必須開啟cookie才能...』 -&> 然後?
- 用戶需要導購app -&> 導購app需要利用商場wifi分享身份信息和接收優惠信息 -&> 用戶默認安裝並『同意』 -&> 導購app開始整天推送騷擾小廣告 -&> 然後?
- 當然這裡可能會有巨頭充當客觀第三方的角色參與價值分成(類比於安全瀏覽器),但考慮到線下數據採集的巨大空間,至少在目前並不影響問題的實質。
所以結合第一點,收集移動設備mac數據這件事很有價值,其中的關鍵是構建真正為用戶創造價值的服務鏈條,實現數據價值變現——用戶自然會將數據授權給有價值的服務,並拒絕將數據授權給沒有價值的服務。
利益相關:正在進行類似項目的設計研發。
再補充一下(雖然沒有人氣 -_- ! 攤手,但是,總得繼續寫,期待繼續完整自己的答案和自己的思路):
為什麼要收集手機的MAC地址,而不去收集一些更加有用的信息,比如號碼、應用、位置呢?
不是因為MAC地址比這些信息更加有用,而是因為,那些更加有用的信息,我們無法做到大範圍地、實時性地收集。
-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開發了一個手機的APP,自然可以將相關的信息都收集過來,這時候我幹嘛需要關注這個手機MAC地址。 但是,你無法保證大部分人都裝了APP, 也無法保證這個APP時刻都在運行,在你需要的時候給你相關信息。
- 再舉一個例子,如果我們提供了一項服務,如果手機訪問了,那麼我們可以知道這個手機更多的信息(比mac地址要有用的多的)比如手機的型號、瀏覽器、mac、ip地址之類。同樣我們也無法保證大部分人都用這個服務。
相對而言,收集手機的MAC地址,就是因為收集mac地址可以做到:簡單、粗暴、實時、直接
這是802.11協議規定的,所有的數據包傳輸,都集中在2.4Ghz的頻段上的13個信道上,每個數據包頭都有mac地址,只要拿到這些數據包頭,而且數據包頭是不加密的,就拿到了這些手機的mac地址。
這樣就有一個很大的優點: 我們不需要事先對手機做任何假設或前提,有沒有安裝相關的APP、訪問相關的服務,都沒有任何要求,只要打開了它的wifi介面就可以,我們就可以不停地收集手機的 mac 地址。當然有一個前提,手機需要發送數據包,但這不是問題,因為哪怕是空的數據包,也可以得到手機的mac地址。
- 舉個例子,我在商場里收集所有進入商場人的手機的MAC地址,現在人們在商場里逛,應該都會帶手機吧,只要求他們打開wifi,其他的要求不需要,我就可以收集到商場裡面的人的活動情況,如果我再把定位問題已解決,我甚至可以知道,在某某時刻,在商場的這個物平台有多少人,流通量是多少,從而推算出我這個物平台的具體商業情況(因為我們沒有在手機上做任何操作,所有定位是困難)。而這些都是那些服務提供、APP無法做到的。
究其原因就是一個,mac地址太好收集了,而其他信息收集起來約束很多,做到每個人都有、時時刻刻都提供,是不可能的,但mac地址可以,這是 802.11 協議說具備的的。
怎樣實現的:- 1. public AP直接作為「移動設備 MAC 地址的裝置」的設備,可以將關聯到的每個手機的mac地址都記錄下來,為之後的分析做鋪墊。
優點:不會存在隱私問題,因為大多都是人們主動去連接的。
缺點:花費大,一個AP的範圍有限,需要很多數目;而且又要為每個AP提供上網功能,代價太大。因為是在用戶首肯下,手機才去連接,基本上無法做到獲取這個地區內大部分mac地址的,有數據稀疏問題,得不償失。
- 2.冒充一些常用的AP,而且不提供上網功能,比如你在星巴克的wifi,移動的AP,我在另一些地方提供同樣的SSID的AP就可以,手機會自動關聯之前的記錄,只要注意ssid重複的情況。
優點:因為不需要提供上網功能,成本很低;
缺點:這種情況肯定是違法的(雖然我不清楚相關的法律)。
- 3. wifi sniffer。 簡單來說現在的數據包頭是不加密的,我們利用sniffer檢測到數據包之後,直接從包頭拿到發送這個數據包的手的相關信息,包括:mac地址,目的地址AP的ssid,信號強度之類信息。 監聽的手段很簡單,所有的wifi數據包傳輸,都集中在13個信道之中,(主要是1,6,13),任何一個具備了wifi的設備,都可以監聽這些數據包,諸如手機、筆記本、攜帶型的無線網卡,都可以。
優點:成本低;十分方便,可以做大規模偵聽的可能,因為不需要做關聯操作。
缺點:也有隱私問題。
- 首先,定位困難。
sniffer即使監聽到了你的手機的數據包,也很難精確的定位到你手機的位置,原因很簡單,一個數據包只有AP的ssid和信號強度,這樣推測你手機的位置是不準確的。無論是室內定位還是室外,都需要預先設置好的wifi profile和當前手機對多個AP及其相應的信號強度,否則定位不精確,做出來沒有多大意義。一般wifi定位:需要手機發送probe request到AP,發現當前手機周圍網路的AP以及相應的信號強度,然後根據離線或在線的wifi profile,推出當前的位置信息;這裡需要客戶端也就是手機的協作,沒有手機的協作,僅僅靠外在的設備,推出手機的位置,是一個很難的問題。
- 其次你的手機不會時時刻刻都在發數據包。
如果我用簡單的長尾分布來假設為一個手機發數據包的時間,那麼即使是在一個地方有wifi sniffer的設備,也檢測到的手機用戶活動的情況也是很稀疏的。當然如果一個用戶會頻繁來的,出入的地方,得到的手機用戶獲得數據還是很有價值的。但是在大街上,沒有意義,商場里倒是很有價值。
- 最後,就是數據很大。
真的是很大。因為我們監聽的範圍內的大部分手機,這個量級是很大的。做個簡單的比較,在一個商場內,一個是監聽所有手機的mac,一個是用APP監聽手機的信息,計算一下這個商場內的人數中,安裝了這個APP的數據和總數的比較,安裝了這個APP而且運行和總數比較,這不是一個量級上的比較。
隨著監聽範圍的擴大,數據量自然是很大的。
其次,大量的冗餘數據,因為我們只需要手機的mac地址,以及信號強度隨時間的變化,不需要數據包的內容(當然你也不能知道,因為加密了),往往會導致很多數據包,沒有價值,而有價值的數據包有常常不發送。分析起來還是很吃力的。
關於它的隱私和商業前途問題:
這一塊別人已經講了很多了,講一下自己的看法。
隱私:肯定有問題,基本上可以通過mac地址,來推算出手機持有者的大致的活動範圍(精確做不到),家的範圍,工作的範圍等等。
具體在法律上、還是道德上怎麼處理是個問題,我並不清楚。
個人如果不想自己手機的mac被監測到的話,除了關閉wifi介面之外,是沒有其他辦法的。
我的建議:採用關聯的方式,自己搭建服務,有一批用戶數據(增加訪問過自己的服務),但在一批用戶,相對於整體人數,只算微量的人數。無論是public AP,還是冒充AP和wifi sniffer,可以關聯到已有的用戶,在自己監測的區域,推廣相應的商業行為。
刑偵上用途大,只更換SlM卡,不換機是不行的。民用會有很大的隱私泄露問題,感覺是不合法或者至少是灰色地帶。
拋開隱私問題,也有幾個現實的問題:
1.投入成本。
一台設備多少錢?各主要商圈覆蓋要多少台?場地費多少?電費多少?政府會收管理費么?要能搞定管理部門場地費倒是可以解決,但每個區政府一個個攻下來,時間精力多少?
2.收入問題。
假設覆蓋的區域夠廣,獲取的人流夠多,你能做什麼?推廣告?覆蓋人群夠多麼?足夠回收成本么?還能做什麼?
3.競爭問題。
移動來做怎麼辦?電信介入怎麼辦?一紙禁令說你違規怎麼辦?先上門封停你們業務說你們侵犯隱私,然後來個半年一年或者三年五年的管理部門的研究研究討論討論分析分析,然後電信移動獲得審批自己先做了咋辦?
看到這樣的問題終於在知乎上得到關注並且有許多朋友有了深入的見解,坐不住了。作為從2012年就開始此領域創業的人,有很多的話想講。
首先,需要區分的是,智能路由和Wi-Fi探針是兩個不同的產品。
- 智能路由:顧名思義,核心是路由器,當然,我們討論的是無線路由器,也就是AP(Access Point)。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手機對於隨時隨地上網的需求越來越大,在3G/4G時代速度愈來愈快的伴隨下,資費也水漲船高,那麼使用免費的WIFI上網成為了大家的首選。星巴克,這家賣咖啡的服務性品牌,就是在早期看到了這一趨勢,率先布局了免費WIFI網路,於是,很多不怎麼喝咖啡的朋友也會去來一杯順便蹭個網路,進而養成了喝咖啡的「良好習慣」。在免費WIFI進一步普及後,大家發現其背後蘊藏著巨大的商業價值,用戶通過這個路由器上網,就好像在通過我的hao123登陸,好像通過我的電視機看電視一樣的呀,可以隨時獲取用戶信息甚至影響到用戶!於是,開始有了邁外迪的模式,有了極路由的模式,有了360等互聯網公司布局這一入口,這些,我們都將其稱作「智能路由」。
- Wifi探針:問題中提到的場景就是探針,是一個sensor,和路由不同的是,他並不承擔用戶登陸並且上網的功能。探針的原理是利用智能設備商WIFI模塊所發出的無線廣播信號進行設備的感知,就像是網站上的Cookie,他會記錄你的訪問行為和軌跡。不同的是,通過手機MAC地址所採集的是你的線下行為軌跡,比如喜歡逛什麼地方,一周逛幾次。相同的是,他都無法直接記錄你的個人信息,例如你是誰,手機號多少,這都無法直接獲得。Cookie對於互聯網的發展意義重大,網站的站長通過cookie來了解自己的網站訪問詳情,找出網站的瓶頸,提升用戶訪問體驗,造就了互聯網十年的高速發展。同樣,MAC地址對於線下商業的意義也將十分重大,他把傳統的商業從憑經驗做生意引導向了一個可以利用數據分析,信息化支持的高速道路,但這也帶來了傳統商業的巨大革新,互聯網化。
技術上來說,做智能路由器和Wi-Fi探針是兩個方面,同時又是很好的結合點。智能路由更多的解決的是用戶體驗和內容延伸的問題。而探針則是用戶線下行為分析。從大數據的角度來看,這兩者都重要,一個線上,一個線下。我們做探針的,回答之前有朋友提出的僅靠rssi信號難以確定位置的疑慮,確實準確度不那麼高,通過反向指紋推演演算法,加上後期的濾波和模型擬合,目前可以做到店鋪級5米。而關於信號發出時間的問題,是可以提升的,涉及專利技術,就不多說了。
說到商業模式,有朋友說得很細緻。確實,這裡面的想像空間非常大,從精細化運營到精準營銷,尤其是在線上,RTB/DSP等概念被熱炒,巨大的金礦。但是個人認為數據的使用不應只和廣告關聯:
- 首先應該是幫助商家提高運營水平,是改善商家自己的工具。例如,通過用戶線下行為的分析,可以知道門店運營的情況,老顧客多還是新顧客多,人流的走向,出現的峰值時間等,再結合到自己的布局變化,營銷活動等及時獲得用戶反饋,及時調整,快速迭代,同時結合消費數據找出用戶完成消費的薄弱環節,甚至直接給到用戶他想要的商品等等。
- 然後,才開始考慮到數據如何去影響到客戶,形成互動。有許多人在看到探針時,立馬就會想是不是可以發簡訊?當然是可以有辦法的,在移動互聯網,每個人都被隨時連接,mac地址的可映射性使得他成為了絕佳的用戶發現渠道,也可以做到用戶出現就給消息,合理合法的發消息,但是 不合情,非常的不合情!誰也不願意收到那麼多消息啊,也許是某次用了一下免費無線,就被無限制騷擾一定是想拿刀的衝動啊!而數據的使用應該是有主體的,例如,商場建免費網路給你用,商場來決定怎麼做營銷信息,哪家好商場也不願意做被用戶指鼻子的事情。那些想著靠發營銷簡訊來賺錢的人等著被人恨吧。
- 做營銷並不是做促銷,也不是發小紙條,核心是藉助於數據的採集、分析、應用形成整體的思路與模式,利用智能路由、社交網路、移動應用等等一系列的科技手段和用戶形成良好互動才是未來。探針和智能路由是可以結合的,都是基於WIFI的應用,但是承當的使命不同,探針最為數據的採集和用戶的發現,在未來的「智能」商業中將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這是一個傳統行業升級的時代,用互聯網的思路來重新定義傳統零售。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討如何更好的發揮數據的優勢,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
我們是芝麻科技,Measure the real experience, Drive the real business。有想法的小夥伴們,歡迎加入我們。這是隱私侵犯,不是大數據!!!
如果這樣不違法的話,我要裝無數個高清攝像頭,然後人臉識別每個人去哪兒!
一代:主要是openwrt的路由方案,在路由上偵測probe Frame,
第二代:因為第一代在手機連接到路由之後,開始傳送數據Frame,程序改進成在特定頻道上抓取所有Frame.
第三代:在所有頻道,抓取所有Frame
最新的:以上都是基於openwrt的,主要是高能的AR系列,現在基於嵌入式晶元也多了,成本30多元。
上圖:
串口模塊探針的PC軟體截圖:
獨立配置截圖:
獨立配置截圖:直接插入手機使用:
詳細:
http://pan.baidu.com/s/1c1PIzLm
我只想問個問題, 電信公司現在可不可以追蹤手機信號位置的時式信息? 比如某個區域目前有20個手機信號,就以為著有大約20個人在那裡,然後放在地圖上,就是很準確的了解各地區的人流量了?還是電信公司自己藏著當未來的大招用?
反對現在的所有回答
重新整理回答:
前面那麼多人洋洋洒洒寫了一大篇,強調的主要是:MAC地址能作為身份標識,可以根據身份標識做很多事情。
而我的觀點是:
1、MAC會重複,雖然概率極低但不能排除重複情況,重複的MAC對於用戶使用並無障礙,但對於監聽者來說MAC地址的重複是會引起麻煩的;
2、必須使用大量的設備才能收集到足夠多的MAC地址,因為三層設備(如路由器)會隔離MAC地址,所以伺服器端是無法直接驗證MAC地址的,所以必須在末端部署帶有計算能力、可以聯網的設備,並且要與伺服器完成通信才可以。
3、MAC地址隨著設備而改變,平均電子設備使用的周期不過兩年左右,而如果用手機號碼來做用戶ID,其實是更精準的,在用戶更換設備的時候也可以平滑過渡。
有人把收集MAC地址和搶佔互聯網入口的概念混在一塊,這不是一個概念,確實互聯網入口是有能力收集MAC地址的,但如果入口只收集、統計、處理MAC地址的話,應用的場景就很有限了,大多數情況下只能作為流量分析的工具。
而如果真要做大互聯網入口的覆蓋範圍,那麼MAC地址的收集肯定要跟app聯繫在一起的,比如團購、點評等等,但如果真要做大到這個程度,為什麼還要用MAC地址?如果不跟app聯繫在一起,那麼收集到了MAC去做什麼?用app直接綁定手機號,直接綁定手機、使用手機位置服務,不是比在末端再增加一個MAC地址監控更方便嗎?
所以,沒有推廣app的話,收集MAC地址的意義不大,單純只會增加末端設備的負擔,推廣了app的話,我們還收集MAC地址幹啥?做流量分析嗎?是的,通過流量分析,是可以得出XX手機用戶更喜歡去XX地方,然後呢?還是要有自己的app才好辦事啊。
搶佔入口的人,請繼續去搶佔入口,但可惜,跟題主問的這個問題無關,不要把MAC地址看的太重,這東西主要還是做流量分析。當然,真要說搶佔入口,ISP會願意嗎?北京奧運時候搞的城市無線後果呢?真要部署一個覆蓋主要商圈的入口,成本有多大?政策風險又有多大?是的,很多地方都在搞,但目前還沒有見到搞成功並長期運營的,無線wifi的CMCC也沒做到覆蓋全城啊,甚至一半都不到,並且這個就相當於ISP啊,政策上真的允許這麼幹嗎?
當搶佔了互聯網的主要入口,提供點評、團購等等一系列的東西以後,MAC地址真正在這個系統中的應用又有多大的呢?還是說只是炒作概念,然後拉點風投?收集用戶行為、標記用戶ID有各種各樣的辦法(還需要我再列出嗎?手機號、GPS定位、聯繫人數據……),MAC地址不是一種好方法。之前幾個高分回答的字太多。。懶得看了(挖鼻孔。。。。
鑒於看這類問題的都是行里的朋友,我就不匿了(說的好像自己匿過一樣。。。。
======================廢話之後的分割線================================
MAC地址是啥,咋收集之類的內容,估計已經有人科普過了,我就不廢話了。大數據不等於一大堆數據,這個常識大家都知道,數據經過關聯分析後才能轉化為有用或者有效數據,那我們就看看單純的一個街頭收集到的終端mac都有啥信息,或者都能有啥信息。
1、時間
2、地點
3、MAC
如果只是這三元信息,是否有形成有效數據的可能性?個人認為是沒有。那好,牆角那位說了,從mac地址可以基本確定終端的類型,ok,那我們就有了1、時間/2、地點/3、終端類型。個人認為還是沒用,除非你覺得可以拿某地點的終端分別比數據賣錢。
一個點是沒戲了,那一條街呢?
1、進入、離開時間
2、街內不同地點逗留時間
3、MAC/終端類型
這樣看上去,是不是有點像樣子了?我們可以知道一個終端啥時候走到這街上,啥時候離開的,他又在哪個點逗留的時間比較長。牆角那位又說了,這尼瑪不就是一個人流分析系統嗎?
bingo,答對,這就是一個人流分析系統,很久以前就有n多公司使用攝像頭+軟體的方式實現過了。。。而且這種系統在部分大型商業場所是有部署的,作用是為商場運營提供數據支持。wifi的確可以實現這一功能,精度和成本從目前看沒有明顯的優勢(指收集mac的wifi設備,只做mac收集這一工作),不過總算是有點用了。
--------------------------------------------在近一步的分割線------------------------------------------------------------------
有那麼個商場,有個心機老闆,丫在自己商場裡布了免費wifi給大家免費上網,不過需要用手機接個驗證碼才能使用,反正這是業界公認的做法嗎,大家也都欣然接受了。
那麼,心機老闆現在能有什麼數據了呢?
1、進入、離開時間
2、街內不同地點逗留時間
3、MAC/終端類型
4、手機號碼
甚至N、你在使用免費網路的時候上過啥網站呀(微信、qq、淘寶,你還在淘寶上搜品牌店商品的條碼,消磁老一看就不是我們目標客戶,你丫蹭網的吧),你手機上裝了啥APP呀(部分可識別)。
在甚至N+N、你很不幸的是這家商場的「會員」,並且在登記會員信息的時候,老老實實的登記了你的名字,電話,家庭住址。。。。。。。。。那麼好了,商場尿不濕促銷的時候很有可能發給你在讀高中的女兒(哇咔咔有人能看懂這個梗吧,我已經2333333了)。。。。。。
這些數據能做什麼?通過mac地址和用戶信息的關聯分析,加上你在商場內部行動軌跡的關聯分析,可以初步將你分類/篩選/定位,確定你的消費能力/消費趨向等信息,這些信息一部分可以作為廣告定投/精投的數據依據,一部分可以作為商場優化賣場內路徑/商品擺放/促銷的數據依據。
------------------------------------------在在在近一步的分割線-------------------------------------------------------------
大家幻想一下,當你女友牽著你的手逛街路過一個廣告牌的時候,廣告牌上自動換出了你求婚的廣告,你說,這廣告得賣多少錢吧。
-------------------------------------------扯淡完的分割線-----------------------------------------------------------------------
上面的內容是我下午沒事幹,瞎扯的結果,技術上可行性很大,但是否可以實現或者是否可以實現均屬虛構,如有雷同純是巧合。
利益相關:從畢業了就一直干wifi或者被wifi干,幹了十來年了,也沒在wifi上賺啥錢的沒那麼老的通信不老炮路過。
知道mac地址除了在區域網搞搞arp攻擊什麼也幹不了,有效範圍僅限網橋和交換機內,數據包過了路由就被替換成網關的mac了,互聯網上又不傳這個數據,這是最沒用的數據了,真有人想做這個啊,還能侃侃而談。
MAC與已有的數據進行關聯有很大的應用機會。 比如將數據輸出給公安,監控通緝犯其實是很有用的。目前的攝像頭在做視頻分析和採集時仍然有很多盲點,藉助MAC進行追蹤定位正在實現中。
1.會是新的商機,最簡單的應用就是做廣告。
2.風險在於收集之後幹嗎和手機被入侵的事情,再就是隱私了。
採集Mac地址是個很成熟的統計方案了…
Pry-Fi里有個Go to War,極端分子可以用來爆採集儀的資料庫…
不知不覺中你所穿的「衣服」又變少了。
搜集MAC地址本身,做不了太多事情,可怕的是,很多互聯網公司已經有了大量數據,再結合MAC地址,可以做很多事情,特別是手機MAC地址和IMEI可以作為唯一識別!
對於那些熱衷搞免費wifi的某米,某60,要提防啊~
就算收集到mac地址也沒有什麼用,只要是在於如何使用這些mac地址做營銷,你得到這些mac是沒有辦法向用戶發送任何消息,必須先知道mac地址對於的手機號,或者微信號,才能做數據分析和營銷活動,關注廣州邁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http://mczor.cn)的wifi營銷系統,其通過簽到和大轉盤抽獎來得到用戶的mac地址和手機微信好,再使用無線探針技術來做營銷,是一套很先進和完善的系統
學習一下
please check new protocol about new version ios and win10, and please be careful about the action of new android system, no standard no way!
推薦閱讀:
※低頻消費的行業如何做 O2O 模式?
※AA 用車、Uber、易到用車有什麼區別?
※打車軟體大戰,那些不使用打車軟體的人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