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是如何感覺時間流逝的?


時間知覺(或稱時間感,time perception)。想了半天,忍不住還是不請自答了。

大腦是如何感知時間的?這個問題讓我想起和男友討論:大腦是如何感知維度的?那自然而然就會想到愛因斯坦的名言:「 Time is an
illusion. (時間是個幻覺)」 以及擴展問題:「為什麼恐懼時時間會變慢,快樂時時間變快?」
Space-time的物理方面我不擅長(有趣的物理科普視頻by Prof Brian Greene:http://themindunleashed.org/2014/03/time-illusion-past-present-future-exist-now-must-see-video.html 以及科學美國人某篇:Is Time an Illusion?)。這裡簡單講一點心理學和神經學的相關知識。

先來個簡單的實驗,離開電腦,面對鏡子。左右轉動眼珠,先看著鏡中你的左眼,注意力集中地看一會兒,然後看右眼,看一會兒後,再看左眼。來回幾次。
問題來了,你不會看到你眼珠轉動的過程。但是,將視線從左眼到右眼,這個轉動的過程是需要時間的。那麼這時間到哪裡去了呢?為什麼中間沒有看到轉動的過程,卻沒有感到任何空隙呢?大腦忽悠了你,它將眼珠左右轉動這樣很複雜的場景,簡化成了「我的眼鏡一直直視前方」這樣極其簡單的事件。

維基百科對時間感的定義是「指人在不使用任何計時工具的情況下,對客觀現象的延續性和順序性的感知。這種感知來源於內部或者外部,外部感知可來源於晝夜長短、節氣、太陽高度等等。內部感知可來源於我們的心跳、呼吸等等。」 (時間知覺)

時間感會在特定的狀態下產生幻覺,或是會產生不真實的認知,譬如說本來時間一樣長,但是在某些情況下,人會覺得時間變慢了,有時卻覺得變快了。這些時間錯覺(temporal illusion)和我們熟知的視覺幻覺能夠幫助科學家了解時間感背後的神經機制。

從19世紀中葉開始,由於受到實驗心理學家的影響,心理物理學家開始研究感知到的時間( perceived time)和物理上測量的時間(time measured in physics)之間的關係。

和其他感知不同(如味覺、嗅覺、觸覺、視覺和聽覺),我們並沒有感覺到時間。
實際上,時間感是很多不同的認知感覺聚集一起所呈現的。當大腦得到新信息時,這個新信息並不一定是按照正確的順序到達大腦的。大腦需要重新排序然後呈現給其他部分的大腦區域使得我們理解。正是因為如此,當我們接觸到新工作、不熟悉的信息時,大腦需要較長的時間分析排序,所以會給人一種時間變長的感覺;而接觸比較熟悉的信息時,整個過程非常短暫。

另外,沒有一個單獨的大腦區域負責時間感(這和五覺又是完全不同)。

所以,在同一時間點,大腦接收到越多的信息,就會需要更多的時間來分析。那麼,當我們處於危險、或者特別無聊的時候,大腦會特別「用功」地去採集身邊的各種信息,這時,信息量會特別大,這樣我們會感覺時間好像被拉長了一樣,流逝地更慢了。

&>&>影響時間感的因素

注意力(attention)是印象時間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在時間感的作用,被認為是影響時間間隔長度的感知(the perceived duration of intervals). 換句話說,當你將注意力集中在時間上,時間會變慢,當你分心了,時間會變快。注意力在很多近期的時間感的生理模型中有重要的位置。
情緒,也很容易影響時間知覺。

&>&>兩種理論
有兩套相對的理論,關於是否在大腦中有一個專門的區域在產生時間感中起著最為核心和中心樞紐的作用,或說有沒有一個內置的「時鐘」。這裡不是生物鐘!
認為沒有這樣的中心區域的科學家,證據和模型比較散。主要來自於視覺和聽覺的一些研究。
認為有這樣的中心區域的,更為主流並且研究時間和人力都比前者多。主要有兩個模型:pacemaker-counter process (Ivry Richardson, 2002) 和oscillator process(Large, 2008; Schoner, 2002)。 後者認為時間感控制是動態、非直線型的,前者認為是個直線型的系統。

&>&>主要大腦區域
如前面所說,現在還沒有發現一個單獨特別的區域為主要的控制時間感的。但近20年的腦成像實驗(EEG和fMRI)顯示,最主要的是小腦(cerebellum)和基底核(basal ganglia).稍微學過神經科學的人都應該注意到,這兩個部分都和運動、記憶、情感和學習 聯繫非常緊密。

說到時間,不得不配上達利的這張融化的時鐘的畫。

達利的《記憶的堅持》(La persistencia de la memoria)又叫《軟表》

達利的《記憶的堅持》(La persistencia de la memoria)又叫《軟表》

參考文獻:
Timing and time perception: A review of recent behavioral and neuroscience findings and theoretical directions(2010)【非常值得一讀,又新,也比較全】
Cortical Networks Underlying Mechanisms of Time Perception (1998)
Neuropsychology of timing and time perception(2004)

知乎日報鏈接:時間都去哪兒了?小心大腦在忽悠你

————————

看完這篇文章還不過癮?來吧來吧,帶上這本《大腦使用指南》,讓我們一起互相傷害!各大電商平台都有售:噹噹、亞馬遜、文軒、京東、淘寶、天貓 等等。當然,你也可以在各大城市的實體書店看到它~ 最近新書做活動,客觀喜歡就別猶豫!麻利兒的!



這幅畫的名字叫做《記憶的永恆》,是著名畫家達利的作品。很多人會覺得奇怪,這幅畫與題主的問題有什麼關係?如果我們對時間知覺多一些了解,就會知道,記憶和時間知覺是糾纏不清、相互關聯的。在這幅畫中,在有點悶熱的顏色暗示里,錶盤融化了,指針停止走動。時間於是也停留在那一刻,記憶也就永遠凝固了。我不知道達利的原意是否如此,但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

這幅畫的名字叫做《記憶的永恆》,是著名畫家達利的作品。很多人會覺得奇怪,這幅畫與題主的問題有什麼關係?如果我們對時間知覺多一些了解,就會知道,記憶和時間知覺是糾纏不清、相互關聯的。在這幅畫中,在有點悶熱的顏色暗示里,錶盤融化了,指針停止走動。時間於是也停留在那一刻,記憶也就永遠凝固了。我不知道達利的原意是否如此,但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要理解時間,我們一定要理解記憶。
在時間知覺理論理論中,最經典的理論叫做起搏器-累加器模型(pacemaker-accumulator)。這個理論中最關鍵的成分有兩個,這個理論認為,我們的大腦內部有一個時鐘,叫做起搏器,會穩定地發出脈衝。這就像我們的時鐘,滴答、滴答地不斷走針,記錄時間的流逝。隨後,我們的大腦會收集起搏器發出的脈衝,進入累加器,然後把脈衝的數量和我們大腦中的的時間信息比較。比如,時間過去兩分鐘,我們的大腦如果產生了100次脈衝,然後我們的記憶里100次脈衝也許等於2分鐘,那麼我們就知道,時間過了兩分鐘。這個過程就像查字典一樣。這裡,對時間的主觀記憶就是我們需要的參照。這個模型為我們理解時間的流逝提供了許多新角度。首先,在主觀上,我們對時間的感受受到注意力的影響。注意力從本質上是一種認知資源,它是有限的。當我們注意力高度集中於某事物時,我們可能會覺得時間飛逝,當我們百無聊賴時,就會覺得度日如年。舉個具體的例子,比如說,當我們在約會的時候,我們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於約會的對象,那麼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起搏器就可能因為分配到的認知資源有限,記錄的脈衝比實際要少,於是,當大腦把累加器里的脈衝和記憶相比較時,我們感覺到的時間就比實際要短,於是我們就會發出「時間過得真快的感慨。」如果不理解這個過程,我們還可以換個角度來看。比如有一個鍾,因為電量不夠,正常的一分鐘,秒針應該走60下,而它卻只走了30下。那麼當我們看這個鐘的時候,這個鐘的時間就比其他鐘要慢一般。這個鐘可能就是我們因為注意力高度集中而走慢了的大腦「時鐘「。既然涉及到注意力,那麼我們對時間的感受必然也會和情緒有關。當然情緒對時間感知的作用,是藉由注意力的調配發生的。當我們比較興奮的時候,需要大量注意資源,當然就會覺得時間過得飛快。所以說韶光易逝,就是這個道理。在這個過程中,記憶也參與其中,並發揮作用。如果僅僅是起搏器-累加器工作階段由於注意力有限,我們積累的脈衝比較少,從事感受的到的時間比較少,而記憶沒有發生變化,那麼我們的時間感受是可以通過記憶來矯正的。比如,還是前面那個例子,我們在約會中感覺時間過得飛快,但是通過回憶交談的過程,我們依然可以想起來到底過了多久,因為很多外部信息已經留在我們的記憶中。
其次,我們對時間的感知,同樣受到生理因素的影響。國外有學者發現,老年人對時間的感知與年輕人存在不同,原因可能就在於兩者大腦溫度、新陳代謝率的不同。他們認為,大腦溫度、新陳代謝可能影響起搏器的運轉。這其實和我們生活中的某些情況非常類似,比如夏天手機就容易變燙,然後運行變慢或容易出錯。當然,對老年人來說他們時間知覺的變化絕不僅僅是一種衰退。有學者認為這是一種適應性的變化,與老年人的生活節奏、生活方式變化是協調的。
此外,我們對時間流逝的感覺,還可能來自於外部信息。但這種修正主要是比較大尺度的時間知覺。比如,太陽從東走到西,逐漸下落,光線變暗,我們就知道一天快要過去了。還有我們對大自然的四季變換的感覺,都可以通過對外部的觀察來獲得。這種外部的反饋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它們可以修正我們內部的時間感受。在這個方面,記憶同樣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當我們還小的時候,我們生活節奏比較慢,同時好奇心又比較強,我們常常會花大量的時間觀察外部的時間,因此我們頭腦里的時間信息就很多,通過這些時間信息的反饋,我們的日常經驗上的時間標籤就比較多,所以我們覺得時間過得很慢。然而,當我們長大之後,我們對外的觀察就會減少,大量的認知資源被繁瑣的工作、生活調用,我們的日常經驗上的時間標籤就少了很多,於是,我們會覺得時間過得飛快。這一方面,起搏器、累加器模型似乎解釋力有一點不夠。
總的來說,我們對時間知覺的了解還太少。就現在來說,有許多能夠解釋時間知覺的理論。我上面提到的,也只是其中一部分,而且未必準確。但是,有一點我們是清楚的,那就是我們對時間流逝的感覺,既以內在的生理變化為基礎,又以外部信息為反饋。同時,時間知覺還受到記憶、情緒、注意力等認知過程的影響。
如果大家希望對時間知覺有更深的了解,可以找黃希庭老師的相關著作來看。他是這一方面的專家,前段時間我還看到他的學生申請了一個項目,要探究時間知覺與「紅色」這種顏色的關係。

參考資料:
Block, R. A., Zakay, D., Hancock, P. A. (1998). Human aging and duration judgments: A meta-analytic review. Psychology and aging, 13(4), 584.
陳有國, 黃希庭, 尹天子, 張鋒. (2011). 時間知覺的理論模型與展望. 西南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37(5), 26-33.
------------------------------------------------------------------------------------------------------

還有一些比較具體的例子,可以簡化我們的理解。
比如泰坦尼克號里的一些情節。

在兩人相處得無憂無慮的時候,Jack和Rose都把注意力投注在對方身上,於是對於他們來說,時間過得很快,因為他們享受過程,幾乎把所有的認知資源都使用在情感互動上了。也許打開他們的腦袋看一看,他們的起搏器-累加器都已經不在運行。不過,這種「韶光飛逝」的感覺也會得到記憶的校準,老年的Rose好好回憶一下,就能想起來他們其實度過了一段很長的時光。坐在甲板上看到的明媚陽光,黃昏時看到的粉紅色的落日餘暉,還有昏暗的夜色中他們在船艙里做的少兒不宜的事情,都在記憶中被貼上了時間的標籤。

在兩人相處得無憂無慮的時候,Jack和Rose都把注意力投注在對方身上,於是對於他們來說,時間過得很快,因為他們享受過程,幾乎把所有的認知資源都使用在情感互動上了。也許打開他們的腦袋看一看,他們的起搏器-累加器都已經不在運行。不過,這種「韶光飛逝」的感覺也會得到記憶的校準,老年的Rose好好回憶一下,就能想起來他們其實度過了一段很長的時光。坐在甲板上看到的明媚陽光,黃昏時看到的粉紅色的落日餘暉,還有昏暗的夜色中他們在船艙里做的少兒不宜的事情,都在記憶中被貼上了時間的標籤。

而在這個時候,兩人對時間的主觀感知可能就發生了變化。一方面,兩人都希望得到救援,這種等待加強了他們對時間知覺的注意分配,因此他們會感覺到時間怎麼過得這麼慢,都過去這麼久了,救援人員卻還沒有趕到。他們腦中的脈衝一條不漏地進入累加器,又與時間記憶一一比較,知覺到時間粘稠而緩慢地流動,這確實是一個絕望的認知過程。另一方面,兩人出於絕望的心情,更加珍惜最後的時刻,都把注意力放在了最後的溫存上,那麼他們對時間流逝的體驗則會變得遲鈍,感覺到時間過得太快。同時,他們的體溫、新陳代謝率下降,那麼他們的主觀時間感受當然也會受到影響。不過,他們對時間的感知到底如何,則只有他們自己知道。學界關於這個問題的看法其實還不夠統一。人類確實是複雜而糾結的動物。

而在這個時候,兩人對時間的主觀感知可能就發生了變化。一方面,兩人都希望得到救援,這種等待加強了他們對時間知覺的注意分配,因此他們會感覺到時間怎麼過得這麼慢,都過去這麼久了,救援人員卻還沒有趕到。他們腦中的脈衝一條不漏地進入累加器,又與時間記憶一一比較,知覺到時間粘稠而緩慢地流動,這確實是一個絕望的認知過程。另一方面,兩人出於絕望的心情,更加珍惜最後的時刻,都把注意力放在了最後的溫存上,那麼他們對時間流逝的體驗則會變得遲鈍,感覺到時間過得太快。同時,他們的體溫、新陳代謝率下降,那麼他們的主觀時間感受當然也會受到影響。不過,他們對時間的感知到底如何,則只有他們自己知道。學界關於這個問題的看法其實還不夠統一。人類確實是複雜而糾結的動物。

再來看看這幾個偉大而聰明的樂手。他們就是利用了時間知覺的常識。當我們感到壓力,希望痛苦的經歷快點結束的時候,我們就會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故意把認知資源調動到自己選擇的認知認為上。他們彈起小提琴,用音樂轉移他們的注意力,於是他們的主觀時間也許就過得更快,

再來看看這幾個偉大而聰明的樂手。他們就是利用了時間知覺的常識。當我們感到壓力,希望痛苦的經歷快點結束的時候,我們就會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故意把認知資源調動到自己選擇的認知認為上。他們彈起小提琴,用音樂轉移他們的注意力,於是他們的主觀時間也許就過得更快,換句話說,偉大的人道主義精神療法人為地撥動了內心始終的指針,就像他們偉大的人道主義精神傾注在琴弓上,也撥動了我們的心弦。
大家感受一下!

-------------------------------------------------------------------------------------------------
這是最早的回答。
我畢業論文正好是這個,給你講一講心理學上比較流行的一個時間知覺理論,叫做起搏器-累加器模型。(pacemaker-accumulator)。
這個理論認為,我們的大腦內部有一個時鐘,叫做起搏器,會穩定地發出脈衝。這就想我們的時鐘,滴答、滴答地不斷走針。
隨後,我們的大腦會收集起搏器發出的脈衝,進入累加器,然後把脈衝的數量和我們大腦中的的時間信息比較。比如,時間過去兩分鐘,我們的大腦如果產生了100次脈衝,然後我們的記憶里100次脈衝也許等於2分鐘,那麼我們就知道,時間過了兩分鐘。這個過程就像查字典一樣。
這個模型同時還認為,我們的時間知覺受到注意力、記憶、情感等因素的影響。比如說,當我們在約會的時候,我們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於約會的對象,那麼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起搏器就可能因為分配到的認知資源有限,記錄的脈衝比實際要少,於是,當大腦把累加器里的脈衝和記憶相比較時,我們感覺到的時間就比實際要短,於是我們就會發出「時間過得真快的感慨。」如果不理解這個過程,我們還可以換個角度來看。比如有一個鍾,因為電量不夠,正常的一分鐘,秒針應該走60下,而它卻只走了30下。那麼當我們看這個鐘的時候,這個鐘的時間就比其他鐘要慢一般。這個鐘可能是我們因為注意力高度集中而走慢了的大腦「時鐘「。
我們對時間流逝的感覺,還可能來自於外部信息。比如,太陽從東走到西,逐漸下落,光線變暗,我們就知道一天快要過去了。還有我們對大自然的四季變換的感覺,都可以通過對外部的觀察來獲得。
總的來說,我們對時間知覺的了解還太少。就現在來說,有許多能夠解釋時間知覺的理論。我上面提到的,也只是其中一部分,而且未必準確。但是,有一點我們是清楚的,那就是我們對時間流逝的感覺,既以內在的生理變化為基礎,又以外部信息為反饋。同時,時間知覺還和記憶、情感、注意力等等因素有關。

在此之外我還想講一講我的畢業論文,我覺得也許你會感興趣。我研究的是老年人和年輕人對同一段時間的知覺差異。比如,我讓老年人和年輕人評估同一件事情可能持續了多久。實驗的結果似乎是老年人的時間知覺更加保守。意思是,讓老年人和年輕人共同經歷5分鐘的時間,老年人可能覺得只過去4分半,而年輕人覺得過去五分鐘。具體的實驗結果我自己都有點忘了,總之就是老年人和年輕人存在差別。
------------------------------------------------------------------------------------------------------------


現在已經證實,感知時間,這不僅僅是大腦某一個部分的功能。
目前可信度最高的解釋是,大腦內不同部分之間 (thalamo-cortico-striatal loops) ,通過一種叫做「coincidence-detection」的機制,協調來完成對時間的感知。其中涉及到大腦內不同區域的激活狀態以及神經元膜表面電壓的振動頻率。不同區域之間的激活狀態,抑制狀態,或振動頻率差會被大腦利用來感知時間。具體的生理學解釋以及數學模型非常非常的複雜,並且也沒有完全搞清楚。
「It is now proposed that the brain represents time in a distributed manner and tells the time by detecting the coincidental activation of different neural populations.」
有趣的一點是,患有「超憶症」的人是很痛苦的,正是因為他們無法正確的感知時間的流逝。雖然患者可以記住生活中的所有細節,但是發生在前一秒或者十年前的事情,對於他們來說,區別不是很大。他們只能通過其他記憶來分辨,而不是通過對時間線的感知。所以,患有「超憶症」的人是真的生不如死。。。
可以參考這篇paper http://www.nature.com/nrn/journal/v6/n10/full/nrn1764.html 「What makes us tick? Functional and neural mechanisms of interval timing」


流逝的不是時間,而是我們。

時間只是一種錯覺。

續:宇宙中甚至一間房間內都有無數的時間空間, 時空只不過是個體生命中不同的主觀感知,無論何種生命的五感都是非常局限的,只不過更高層次的生命感知更細微廣闊而已,但仍然只是活在自體所在的種族局限中。

不同的生命種類有著不同的振幅頻率,同一族類對外界有共同的感知認識;同一族類中, 個體對外界認知也是有差別,如同不同的人對世界的態度觀念不同而造就不同的命運;一個人也有不同的狀態波動,如同我們在不同情緒下體會到的時間流逝的快慢。

由此可見,時間是個體主觀的感受,而非實際存在的,如果脫離了個體意識,我們所確立的時間空間又有什麼意義?

就在此時此地,都會有不同頻率的生命存在,彼此隱身於對方不可見,我們只能看到五感局限內的內容,而非宇宙的實相。我們善於確立自我、偏於方隅而一直刷自我的存在感,我們活在一個微渺的角度而無法一窺真理的全貌,所以我們有無盡的不解糾結糾纏,在現象界生生死死,重複又重複著憂悲苦樂、愛恨情仇,並以此為真實,而究竟的真理實相卻需要我們深入再深入內心而悟入和無邊宇宙世界、無數生命時空的一體性。

我能深入於未來,盡一切劫為一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為一念際我皆入。

我於一念見三世,所有一切人師子,
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脫及威力。

覺悟者,悟入本心與真理實相的存在,可以於一念中觀見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以及一切微細之處,可以稱他們為佛、上帝耶穌、真主安拉……或只是平常生活中的某位普通人,甚至只是一隻小貓小花,但就在某個時刻、某個時段,能讓我們更深入內心,更能體悟和無數世界、眾生一體性,讓我們更能打開局限狹隘的自我來擁抱宇宙真理時,這就是真理以各種形象方式引導我們回歸生命本源的剎那剎那的光芒。

ps 看了一位答友推薦的科幻小說《醉步男》,很好看,亦有啟示助益;

如有興趣,推薦大家參考一下僧肇法師所著之《肇論》,對於宇宙物理實相的論證:

開篇第一句話很美,對嗎,出自於《瘋子在左,天才在右》。


大腦對時間的感知,就我所知,應該包括三個部分:
一是時間周期,也就是晝夜節律,這個除了外界環境周期性的變化帶來的信息以外,已經被證明和褪黑素相關,褪黑素主要由松果體分泌,作用於皮質和視網膜。形成固定的生理周期。
二是短期的時間流逝感,這個就比較複雜,和人短期記憶的形成有關,我認為是大腦內部的「短期記憶暫留」現象給了人「某件事剛剛過去了」這一感知體驗。從生理機制上講就是剛剛形成的突觸連接在短時間內會保存一段時間而不會被新的連接破壞。
三是長時期的記憶,比如幾年以前的事情,靠的是「長期記憶喚醒」,通過喚醒後的記憶和現在感覺的對比產生一種時間流逝感。
相關內容可以參考維基「記憶」章節。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E%B0%E5%BF%86
總之時間感的形成和人的記憶能力密切相關,包括生理性的記憶(節律)和認知上的記憶。


不談嚴肅科學談點別的,你們看過《醉步男》嗎?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6972868/?qq-pf-to=pcqq.c2c


當第二天考試而發現自己還沒複習時。


想起前兩年看過的一篇文章,搜了搜貼這兒吧:

單調的生活是怎樣扼殺生命的?

0.618 發表於 2011-11-14 14:26
| Tags 標籤:原創, 感知, 時間

被盯著的水永遠燒不開,你越是猴急時間就越是「呆若木雞」。時鐘喜歡背著人拚命轉圈,而你一讀秒它就立刻消停了。

大概從有人類的那天起,計算時間這個問題就被提上日程了。從太陽、沙子、石英到原子,不管計時器多麼準確,人們對於主觀的時間感知其實一直是「扭曲」的。

法國探險家邁克爾?斯佛爾( Michel Siffre) 在沒有任何時間參照的山洞裡待了兩個月後以為只過去了25天,另一次經過半年,他甚至養成了48小時一周期的作息習慣。

控制對時間的感知並不需要那麼長時間,也不需要躲到山洞裡。英國心理學家約翰?韋爾登(John Wearden)通過給參與者聽加快或者減慢了的嘀噠聲就改變他們了對時間快慢的估計。

韋爾登合成了一些時鐘秒針的聲音,只不過沒有一個準的,要麼不到一秒就滴答一下,要麼過了一秒還沒滴答。聽過不同的滴答聲的人對同一段音樂的長度估計產生了明顯的差異。聽過快速滴答聲的參與者會把時間估計得更長,聽過慢速滴答聲的參與者則把時間估計得更短。好像他們心裡也有一塊表,被滴答聲重新校準了。

危急時為什麼覺得時間很慢?

美國心理學家大衛?伊格曼(David Eagleman)教授幼年的親身經歷讓他堅信,人們在驚恐的時候會感到時間慢了下來,好像被拉長了。8歲那年,伊格曼和哥哥到離家不遠的一個工地「翻牆頭」,不小心從梯子上掉了下來, 他試圖抓住牆上的突起,可是沒夠到,然後他看見地上的磚頭正朝著他迎面撲來,磚頭上還點綴著些閃亮的小釘子。這導致伊格曼鼻骨骨折的一摔雖然在理論上全過程不過短短的幾秒鐘,但對於伊格曼來說卻不止那麼短,甚至在三十多年後他還能對這幾秒鐘內的驚心動魄歷歷在目。

這種現象有點像《李獻計歷險記》主人公患上的一種叫「差時症」的病,癥狀是患者時間感知能力存在缺陷,可能把客觀物理上一段極短的時間拉伸到無限長,也可能把很長時間主觀地縮短。於是,世界一下子就成了《黑客帝國》中的「子彈時間」,除了男主角Neo以外,其他人的動作和空中飛行的子彈都幾乎停止了。

危急時刻主觀時間真的可以拉長嗎?伊格曼幼年的疑問引領他長大後從事了時間感知方面的研究。他終於有機會可以重現自己從梯子上掉下來的情景,這次他要看看被驚嚇的實驗參與者會不會和他當年一樣感覺到了時間的拉長。

大腦經常和我們開玩笑,動畫片和電影都是利用了肉眼不能分清快速變換的圖形才產生了連續的動畫。小時候我們都玩過一種玩具,在一張卡片的一面畫上小鳥,另一面畫上籠子,旋轉卡片,如果足夠快小鳥就被關進籠子,成了一張畫,但如果速度不夠快,仍然看到的是翻轉的兩張畫。

伊格曼就利用了這個原理,用一塊電子屏變換兩個圖(一個數字和它的底片),通常情況下由於變化速度太快,數字和底片正好互補,沒有人能看清上面是什麼,但如果時間真的減慢了,那麼參與者就應該能夠輕易地辨識。

接下來,到哪裡可以找到「摔下來」的刺激感覺呢?伊格曼想到去「零重力式蹦極」(Zero Gravity 也叫 SCAD),就是將人從幾十米的高處扔到下面的網兜上,背部朝下,高舉雙手,做自由落體運動。和通常的遊客不同,參與者還要把電子屏戴在手腕上,報告伊格曼他們看到的數字。

等這些勇敢的參與者一下來,伊格曼就叫他們拿著秒錶回憶掉下來的過程並計時。他發現在排除干擾誤差後,這些人回憶的墜落時間比實際時間平均長三分之一。好像時間真的拉長了。但令人失望的是,沒有人看清了電子屏上出現的數字。這說明在經歷危急時人們的主觀時間也並沒有變慢,只是在事後回憶時把時間拉長了。

當我們身處事件之中時通常對時間快慢產生「預期型」判斷,而大多數時候我們是憑藉回憶而產生「回顧型時間感知」,所以時間的長短往往只是記憶的密度而已。

小時候為什麼日頭總是很長?

危急時刻,大腦中胡桃大小的腦組織杏仁核高速運轉。當杏仁核被調動起來,我們的記憶好像打開了備用門,儲存下了更多的內容,所以當我們回憶這段時間的時候,高密度的信息就會讓我們產生了拉長時間的錯覺。

當大腦的更多認知資源被調動起來時,就會記住更多的信息。事後回憶起來的內容越豐富,我們主觀上就會感到時間越長。在伊格曼的另一個實驗中,他讓參與者看一系列圖片,在這些圖片中夾雜個別與其他圖片完全不是一個類型的「怪圖」。讓參與者估計每張圖片呈現的時間,他們會把怪圖呈現的時間的時間估計得更長一些。

對於新鮮的刺激,我們的印象總是更加深刻,所以童年時總是會著急「日子過得太慢」,因為童年的記憶更深刻,而長大之後才會感慨「逝者如斯」,因為這個越來越熟悉的世界已經沒有了新鮮感。以色列心理學家 Avni-Babad 的研究發現,不常坐飛機的人比經常坐的人更會感到飛行是一個費時的事。

時間就是這麼的喜新厭舊,你若不經常給它嘗嘗鮮,找點刺激,它就會悄悄地溜走。在你日復一日對著電腦的時候,擠上公交的時候,拿著電視搖控器的時候,多少的日子都漸漸重疊、揉成了模糊的一團。


拓展閱讀

Bilger, B. (n.d.). David Eagleman and Mysteries of the Brain : The New Yorker. The New Yorker. Retrieved November 2, 2011,
Eagleman, D. M. (n.d.). Eagleman - Brain Time - Edge.org. David Eagleman - Neuroscience Laboratory for Perception and Action. Retrieved November 2, 2011,
Fox, D. (2009, October 21). Timewarp: How your brain creates the fourth dimension. New Scientist, 2731. Retrieved November 2, 2011,
O』Brien, E. H., Anastasio, P. A., Bushman, B. J. (2011). Time Crawls When You』re Not Having Fun Feeling Entitled Makes Dull Tasks Drag On. Pers Soc Psychol Bull, 37(10), 1287-1296. Retrieved November 2, 2011, from the SAGE database.

來源:科學松鼠會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61940


時間知覺有三種參照依據
1.自然界的變化,例如季節變更,太陽的生落
2.以工具,即時鐘為參照
3.身體節律性,或者生物鐘

一般的知覺以外界刺激為基礎,同時在個體的知識經驗作用下,從而得到對某個事物整體的認識。例如一個蘋果,首先引起感覺:紅色,圓的,有香味等等,然後在個體知識經驗組織各個單個特徵後,識別出這是一個蘋果,完成知覺。感知覺都是主觀經驗,但是還是以一定的客觀事物為對象的。像顏色是一種主觀經驗,它對應的光線的波長, 聲音的響度也是一種主觀經驗,它對應的是聲波的振幅。

可是時間知覺,它更多的是以以上三條為線索,以及知識經驗為基礎,所構建起來的一種知覺。似乎沒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對象,或者說一個確切的叫「時間」的刺激對人的感官加以刺激,帶來感性經驗,再形成對該刺激的某種認識。(即使是生理隨時間有一定變化,但這種改變似乎不足以引起我們的時間知覺)


時間是思想產生的,思想來源於記憶的反應,思想在回憶過去,擔心未來時才產生了時間感,而未來也是來自記憶里的經驗,如果全情投入此刻是感覺不到時間的,或者極端點說,睡覺時,大腦停止工作時是沒有時間感的。而事實上,我們的生命總是發生在此刻,我們即便回憶過去,憧憬未來也是在此刻發生的,所以愛因斯坦說「時間是個幻象」,佛陀說「過去心未來心不可得」,能量的流動只能在此刻發生,時間並不存在。


我恰巧就是一個能夠估計時間的人,差的時候不是太多,基本就是一到兩分鐘的誤差,反正有人問我幾點的時候心裡就會浮現出一個大致的時間,說出來基本也沒差…

我不知道這是為啥…不過還是挺實用的,不用總掏手機了^o^


時間感會在特定的狀態下產生幻覺,或是會產生不真實的認知,譬如說本來時間一樣長,但是在某些情況下,人會覺得時間變慢了,有時卻覺得變快了。這些時間錯覺(temporal illusion)和我們熟知的視覺幻覺能夠幫助科學家了解時間感背後的神經機制。

從19世紀中葉開始,由於受到實驗心理學家的影響,心理物理學家開始研究感知到的時間( perceived time)和物理上測量的時間(time measured in physics)之間的關係。

和其他感知不同(如味覺、嗅覺、觸覺、視覺和聽覺),我們並沒有感覺到時間。
實際上,時間感是很多不同的認知感覺聚集一起所呈現的。當大腦得到新信息時,這個新信息並不一定是按照正確的順序到達大腦的。大腦需要重新排序然後呈現給其他部分的大腦區域使得我們理解。正是因為如此,當我們接觸到新工作、不熟悉的信息時,大腦需要較長的時間分析排序,所以會給人一種時間變長的感覺;而接觸比較熟悉的信息時,整個過程非常短暫。

另外,沒有一個單獨的大腦區域負責時間感(這和五覺又是完全不同)。

所以,在同一時間點,大腦接收到越多的信息,就會需要更多的時間來分析。那麼,當我們處於危險、或者特別無聊的時候,大腦會特別「用功」地去採集身邊的各種信息,這時,信息量會特別大,這樣我們會感覺時間好像被拉長了一樣,流逝地更慢了。

&>&>影響時間感的因素

注意力(attention)是印象時間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在時間感的作用,被認為是影響時間間隔長度的感知(the perceived duration of intervals). 換句話說,當你將注意力集中在時間上,時間會變慢,當你分心了,時間會變快。注意力在很多近期的時間感的生理模型中有重要的位置。
情緒,也很容易影響時間知覺。

&>&>兩種理論
有兩套相對的理論,關於是否在大腦中有一個專門的區域在產生時間感中起著最為核心和中心樞紐的作用,或說有沒有一個內置的「時鐘」。這裡不是生物鐘!
認為沒有這樣的中心區域的科學家,證據和模型比較散。主要來自於視覺和聽覺的一些研究。
認為有這樣的中心區域的,更為主流並且研究時間和人力都比前者多。主要有兩個模型:pacemaker-counter process (Ivry Richardson, 2002) 和oscillator process(Large, 2008; Schoner, 2002)。 後者認為時間感控制是動態、非直線型的,前者認為是個直線型的系統。

&>&>主要大腦區域
如前面所說,現在還沒有發現一個單獨特別的區域為主要的控制時間感的。但近20年的腦成像實驗(EEG和fMRI)顯示,最主要的是小腦(cerebellum)和基底核(basal ganglia).稍微學過神經科學的人都應該注意到,這兩個部分都和運動、記憶、情感和學習 聯繫非常緊密。


從變化中感知


1.頭頂上的風扇在吹,毛孔滲出細微的汗水,它來過干過濕過,最後消失無蹤了。
2.喝下一大口開水,咕咚,水流經口腔流過喉嚨,最後在胃裡發生著我看不見的一系列反應。
3.游標一閃一閃,時鐘不停跳轉,我知道,很快就要下班。外頭的夏日的陽光應該留著餘溫照亮大地,天亮只是短暫,黑夜即將光臨。
4. 這是時間,這是正在進行的時間,他無孔不入無處不在,你看見了,你看不見。他有聲音,有顏色,有溫度,會哭會笑會鬧,最後,唯一真實的,就是此時此刻此身此地。能感知,會觸碰。而上一秒前一秒,都在宇宙中,消失消失消失,如同夢境一般,你能回憶能想起,卻再也回不去。
6.全宇宙獨一無二的這一秒。


大腦本身能感覺時間的流逝?時間這個概念本身就是空洞的。。。時間一直都在。。。你能感覺到? 蘇東坡: 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可見,所謂的時間流逝 不過是我們從萬物變化,物質流失,能量載體老化消失。。。這些具象化物質中 所引導出來的概念。。。。即:我們從 太陽東升西落,萬物生長,食品變質 。。。等一系列物質變化來定義為察覺時間流逝。。。將你放在一個封閉的,你就會對時間感覺混亂啦。。。。


時間對大腦來說,在某種程度上只是主觀感覺。

最新對小鼠的研究發現,中腦多巴胺神經元分泌的多巴胺控制我們對時間的感知。我們精確估計時間的能力隨環境條件而變化,比如不同動機、情緒和注意力。

在多巴胺分泌增加狀況中,比如高動機、回應不確定以及認知高度投入時,對時間的感知會變快;而相反,在多巴胺減少分泌的情境中,比如恐懼或者負面情緒下,時間感覺會變得緩慢。

參考文獻:

Sofia Soares, Bassam V. Atallah, Joseph J. Paton,Midbrain dopamine neurons control judgment of time, Science 09 Dec 2016.

(刪了之前另一個問題的回答,感覺放在這裡更合適)

我的公眾號:酷炫腦


如果不談對時間的感知是否正確,那麼大腦所感知到的時間其實是一個心理量,是大腦對各種事件認知的反饋。
影響因素有:
1、事件的難易程度。事件越難越複雜,我們認為時間過的快。比如一次較難的數學考試。
2、人的興趣和情緒。比如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我們會覺得時間過得快;而當期待某種事物時,我們會覺得時間過得慢。
3、感覺通道的性質。判斷時間的精確性:聽覺&>觸覺&>視覺。
我們綜合以上三點,經過大腦的分析,從而感覺到時間。
如果我們什麼都不做呢?那麼就要依靠自然變化(早晚、四季)和生理狀態(心跳、呼吸)來感覺到時間的流逝。

但是,時間知覺與其他知覺不同。對時間的知覺是在事件之後才能作出反應的。比如「我玩兒了十分鐘電腦」,這十分鐘是在我玩完電腦後才知覺到的,我玩電腦ing時是沒有辦法知覺到這段時距的。所以我認為感覺到時間流逝是一種恍然大悟的過程。

昨天上午我在桌前讀一本書,內容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當我一口氣讀完望向窗外,夜幕已經來臨。「咦,原來時間已經過去了這麼久?!」


時間不存在,存在的只有空間的運動。
你感知到了空間在運動,你就覺得是「時間流逝」而已。

悼柳先生。

請看我以前發在科幻世界論壇的帖子:


曲解的時間

  時間旅行是科幻作品永遠的熱門題材,無論是終結者的冰冷,還是《回到未來》的溫馨,主角們通過種種方法去到一個個時間點,以自己的意願改寫或維護著歷史和未來。但事實上時間旅行真的如終結者們所做的那樣嗎?  

最簡單的宇宙

  1995年,國內著名科幻作者柳文揚曾經在小說《外祖父悖論》里提出過「時間不存在」的觀點,小說中的科學家老蘇提出過「世界在流動,世界在生長」,有的只是物質的運動,最後他製造的「時間機器」實際上是一台「返老還童機」,他自己也由於回溯的時間太長,連細胞都沒剩下。

  這種時間觀念似乎和大部分人的常識有些不一樣。為什麼會這樣?

  讓我們把問題簡化,首先我們做三個假設:一、有這樣一個宇宙,它的整個空間里只有一個粒子;二、我們再假設這個粒子是構成物質最基本的結構,粒子本身不會再有其他變化;三、這個宇宙中,運動是絕對的。這樣,我們就得到了一個「最簡單的宇宙」。

  那麼,在這個幾乎空無一物的宇宙里如何感覺時間?當我們看到唯一的這個粒子從A點運行到B點,我們感到了時間。

  沒錯,那麼,如果要在這個宇宙里實現「時間倒流」,該如何進行?

  答案很簡單,通過外力使這個粒子沿著原先的軌跡,從B點回到A點。由於我們的假設二,此過程中粒子不會發生其他變化,因此,我們可以說,這個宇宙中出現了時間倒流。

  這正是柳文揚在小說中要表達的:時間並不是大多數人想的,象一條路,人們可以選擇踏入哪一點,實際上,存在的只有物質運動,「時間」只是人們的感覺,是「不存在」的。

  要注意的是,在這個最簡單的宇宙中,我們可以讓時間倒流,追溯歷史,卻無法超越當前,去往未來,因為我們無法精確預知粒子下一步的移動。如果強行移動,產生的也只是「我們創造的未來」,而非原本即將到來的未來。

不再是悖論

  將這個最簡單的宇宙複雜化以後,就得到了我們的宇宙,當然粒子的運動和相互之間的擾動也呈指數級增長,複雜度遠遠超出想像。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在這種時間理論下,會產生什麼效果?

  首先,「時間倒流」幾乎不可能發生。根據我們的假設,要讓一個人「回到過去」,則必須將他隔離在宇宙之外,然後用足夠大的能量使整個宇宙的全部粒子反向移動(這其中還要考慮到粒子之間的擾動),回溯的時間越長,所需要的能量也越多,這種能量是宇宙級的,我們幾乎可以放棄主動「穿越」的可能。

  其次,「返老還童機」將有可能誕生,相比反轉整個宇宙的能量,反轉一個人體的全部粒子所需要的能量將小得多,在未來是有可能實現的。

  讓我們看一看作者是怎樣描述這種情景的:
===============================================
良久,一切都停止了,濃霧也漸漸散開。

沈非撲上機器,掀開艙蓋:

這一回,裡面真是什麼也沒有了,眾人一齊低低地「啊」了一聲。

沈非扭過頭,看著高遠。

高遠已恢復平靜,他低聲說:「完了!」

「什麼完了?」沈非吼道。

高遠搖搖頭:「老蘇回不來了。我剛才翻他的筆記本,看見這句話,想了好一陣兒,突然明白過來了,已經晚了。」他舉著那個本子,扉頁上,老蘇寫著兩行宇:「世界在流動,世界在生長!」

沈非急頭急臉地說:「你說明白點兒成不成?」

高遠說:「老蘇的理論是對的:時間不存在,時間旅行就是逆轉物質的運動,可是他的實驗做反了。以往,我們都以為,在『空時連續統』中,所有的事件都是固定的,可以乘坐時間機器去各個坐標點遊覽。其實,世界在流動,在生長,『過去』不會停在原地等你,它已經不存在了。而『未來』還沒有發生,實有的只是『現在』。」

沈非說:「這是什麼意思?」

高遠說:世界也在生長。如果你想回到過去,就必須製造一台無比巨大的機器,把全世界都裝進去,使它的運動逆轉,而你自己卻不能進入。這樣你才能看到世界過去的樣子!這實際上是讓整個世界返老還童,而你自己不能動!」

白世凡說:「有理!有理!」沈非一把推開他,問高遠:「你只說老蘇怎麼樣了?」

高遠說:「他的這台機器,原理也是逆轉物體的運動規律,使一件東西『回到過去』,但是,是另一種『回到過去』。它是一台返老還童機!」
===============================================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目前還完全不了解頭腦中記憶的機制。也就是說,機器一聲巨響,幾道白光閃過之後,有可能你80歲的思想帶著30歲的肉體繼續在世界上撒歡;也有可能你已經失去了50年的記憶,不知道身在何處,不認識你的親人朋友,與新的社會脫節,等等負面效果都會逐漸顯現,而這個過程是不可逆的……

  如何要我們承認這種時間理論?最好的解決方案就是,它可以近乎完美地解決現有理論的悖論問題。

  「外祖母悖論」是時間課題最著名的問題之一,即如果你回到過去殺了你的外祖母,則按照血緣關係,你不會再出生,但如果你沒有出生,你又如何能回到過去殺死外祖母呢?

  在現有理論中,這是一個不可解的問題。但是按照我們的時間理論,如果(僅僅是如果)你真的回到了過去,也就意味著你回溯的那段時間已經和你毫無關係了——因為回溯時少了構成你身體的那部分粒子,導致整個世界上粒子的新運動軌跡和原本你經歷過的軌跡是完全不同的,這裡是蝴蝶效應的一個絕佳例子。

  也就是說,即使你殺了外祖母,殺了林肯,殺了華盛頓,殺了拿破崙,和你原來的那個世界都沒有半分聯繫,這樣一來導致的最可怕後果就是,你的穿越有可能干擾了一個或多個至關重要的粒子,進而引發人類滅亡。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有些類似於我們通常理解的「平行宇宙」概念,只是實際上,我們只有這一個宇宙,而新的粒子軌跡未必就比原來的更好。所以,除非你作好了最壞的打算,否則還是不要回到過去的好。

冥冥之中的天意?

  常看科幻小說的人都會知道這樣一種表述手段:主角利用某種方法回到過去,試圖改變未來,卻發現正是「自己回到過去」這一行為所引發的種種事件才導致了自己的那個未來。

  最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機器貓》,雖然我並不認同不二雄先生故事中的時間穿梭原理,但有很多次正是機器貓和夥伴們回到過去的結果造就了他們面對的「現在」。如某一集中,野比康夫受到同伴討論祖先光榮歷史的刺激,去詢問老爸自己的祖先,結果得到的答案是「吹牛大王祖先」,於是憤憤不平地回到過去想要改變這一歷史,結果他的祖先野比次郎(似乎是這個名字)正是因為被他們帶到20世紀,看到了很多超越認知範圍的新奇事物,回去之後向人們侃侃而談,結果被安上了「吹牛大王」的帽子。

  蘇逸平先生的《穿梭時空三千年》葛雷新系列則更是將主人翁的經歷描繪得神奇莫測。主角在某一次時空轉換中進入一個特殊的戰爭世界,在這裡,穿梭而入的他被一女子所救,進而萌生好感,女子卻有意讓這段感情無疾而終,種種像預言一樣精準的事情接踵發生,劇情的末尾作者終於點出,這女子正是(在這個世界生活多年後的)他自己的女兒,而他在未來將會有這麼一個女兒,並且告訴女兒將會發生的一切,所以女兒才會在長大之後救這樣一個男人,也就是救自己的父親,進而救還未出生的自己,而這個(暫時還對未來一無所知的)男人卻愛上了她,她不得不拒絕這份真摯的感情——在這樣的情感、道德、生死以及宿命的紛繁編織下,作者給我們展示了一種禁錮在一個穩固世界中詭異的輪迴的「永生」。

  在本文說到的這種時間理論下,這些看上去無比浪漫詭奇的冥冥天意都將不復存在,殘酷的現實不帶有一絲浪漫主義。原因很簡單——你在穿越時帶走了你身體的那部分粒子,它們的消失使得整個世界粒子的擾動現象和「原本應該運動的方式」大不相同,運氣好的話,或許你還能看到自己的親人,雖然他們可能不認識你,運氣稍微差一點,你就得小心會不會來到一個人類已經消失了的世界。

唯一可行的方式以及衍生的問題

  從目前我們的推測看來,要實現時間倒流只有一個可能性,就是「限定範圍」的回溯。

  正如之前提到的「返老還童機」是將一個人的身體提取到世界之外,如果可以將地球或是地球附近的空間(乃至太陽系)從整個宇宙中提取出來,單獨進行回溯,在此過程中將「穿越者」的身體排除在外的話,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我們通常所謂的「時間倒流」。畢竟,地球或是太陽系以外的東西離我們的生活太遙遠,影響似乎可以忽略不計。

  但是這個方法有一個致命的缺陷。

  如果僅僅讓地球的運動倒流,那麼直接導致的一個問題就是:其他宇宙文明在一直向前進化,而地球僅僅是在重複自己的進化史,這樣在第三類接觸的時候,地球人或許會悲哀地發現,自己引以為豪的科技什麼都不是,《世界大戰》中火星人以地球人為食的情景未必不會發生。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自然災難,或許上帝他老人家是仁慈的,奇妙的安排讓地球至今為止都躲開了致命的小行星碰撞,但如果地球要在自己的軌道上開倒車,撞上了可就怪不得他老人家了,要怨只能怨人類自己的好奇心。

  推而廣之,即使是太陽系範圍的回溯,同樣會遇到這樣的問題,誰也不能保證「倒車」後的太陽系會不會遇到宇宙尺度的自然災難,以及,在這種災難下太陽系的生物會如何。

  所以,雖然時間倒流在理論上是未來可以實現的技術,但還是讓我們祈禱它晚一些,甚至是不要到來吧,否則隨著某個瘋子科學家的實驗,你可能會重新經歷一遍昨天拔牙的痛苦,也可能直接從這個世界上消失,或者,以某種別的形態存在於地球——或者別的名字的一顆行/恆星上。


當同他的生命進行對比時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大腦本身感覺不到,是永恆的,是別的東西刺激大腦,讓大腦變化,才感受到


推薦閱讀:

糖尿病目前最小的發病年齡是多少歲?
中國式「坐月子」科學嗎?
怎樣幫助年紀較大的父母保護牙齒?
基因敲除後的小鼠的基因型是 aa 嗎?
為什麼眼睛大的人眼袋更明顯?

TAG:心理學 | 大腦 | 認知科學 | 神經學 | 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