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思維方式是你刻意訓練過的?
思維方式很重要。有時候人會可以訓練自己某一方面的思維方式,大家可以分享一下自己有沒有什麼刻意訓練過的思維方式。比如「跳出圈子思考」,「換位思考」等等。
做教育諮詢工作的幾年間,接觸過形形色色的學員、客戶,我發現很多心智不全的人,並非智商低下或者有什麼心理疾病,他們只是缺乏三種思維意識:
1, 「自我覺察」的意識 (如何看待自己)
閑談莫論人非,靜坐常思己過。
在生活、職場中,對自己保有客觀的反思會使你更接近智慧。
所為「反思」,就是反過來思考、「回頭」看自己。
彷彿在你的頭頂前有一個 「懸浮的注意力」,一個更加公正、理性的「你」,對自己的所思、所講、所為做出客觀評價。
開始自我覺察,就要多捫心自問一連串的「為什麼」
我剛才為什麼那樣說(做)?
我為什麼會不屑?
我為什麼會憤怒?
我為什麼會對此感到厭煩?
我在保護什麼利益?
如果我是對方會是什麼感受?
開始保持「自我覺察」,發起一場內心的對話,很多「為什麼」窮追不捨問到最後,都會發現是自己人性的弱點在作祟:自私、妒忌、安全感、懶惰。。。
你也許還會追溯到童年。
童年成長的環境帶給你的影響,直到你發現一直帶在自己身上的「模式」,你發現自己存在這樣、那樣的「模式」,有的模式你是從小用到大的,也許在小時候,那種「模式」幫助你獲得了更多的認可、關注、安全,但是當你長大了,這種模式可能並不適應成人社會的互動方式。
你覺察了,看見了,接納了,釋懷了,自然就會「調整」到更好的狀態。
2,保持 「好奇心」的意識。 (如何看待他人)
你不僅應該經常對自己發問,也同樣要對外部世界發問。
沒有好奇心的人沒有活力,同時也容易陷入自己思維的死胡同。
在不干涉別人隱私的前提下,保持好奇心至少有兩點好處:
1)好奇心是獲取好感的有效法寶
我以前做銷售,要跟很多客戶做面談,剛開始不知如何與陌生人快速建立信任,見面寒暄兩句就聊產品,時間久了發現聊到最後很難痛快的成交,行話叫關單。
後來發現我並沒有很好的理解客戶需求,了解需求首先應該對客戶保有好奇,我缺乏的正是一種「好奇心」
而保持好奇最重要的就是多詢問客戶感受,多問客戶的想法。很多時候,成交的關鍵,不是你產品有多好,而是客戶在和你傾訴了很多話語之後的情感信任。這時候你做銷售就是聽多說少,句句切中要點,客戶不僅覺得你專業,還對你好感倍增。
提升一個高度,做銷售和做人沒太大區別,如果你需要獲得互動關係,你就需要儘可能讓別人感到「受關注」,感到「被看見」,多問別人「為什麼這樣?」 、「你覺得如何?」,「你是怎麼想的?」 、「是什麼原因。。。讓你。。。?」 這些問題都會展示你在關注別人,讓別人感受到「被看見」。
如果說這世界上最廉價卻也最有效的饋贈是什麼,就是贈予別人「存在感」。
2)好奇心能擴大你的認知地圖
當你出於好奇詢問對方感受、想法時,你不僅獲得了一次對方的心裡加分,同時你自身也了解到不同人的不同思維方式,你會有如下感受:「原來還有這樣思考問題的!」。當你接觸的人多了,你會總結出一些規律:「原來這類型的人都是這樣思考問題的!」。
再久而久之,你甚至會因為一些細節,洞察出一系列的「因果關係」,從而使你對人、事、物的洞察力,有如「福爾摩斯」 的推理般精準。
曾經和一個新入班的男學員聊天,在一段balabala之後,我突然問他:
「你有女朋友嗎?」
他說有。
我說:「你女朋友是不是短頭髮?」
他一下震驚了,忙問我怎麼會知道這個的。。。
當然我並沒見過他女朋友,只是推測出來的,我的洞察源於此類型的性格以及思維方式的人,如果交女友,很大概率會找個有點「個性的女漢子」,而「個性的女漢子」留短髮的概率自然又是大大增加,而我直接說出這個結果,他自然會驚訝不已,當然本質上這只是個概率問題。
btw:這和打牌中的讀(猜)牌是一個道理,讀別人手中牌,讀的是一個範圍,一個概率,基於前期的種種事實邏輯而推理判斷出一個最大的可能性。
請保持「好奇心」,哪怕是刻意的好奇。
3, 時刻關注「事實」 是什麼的意識 (如何看待世界)
1959年,BBC採訪問羅素時,最後問了他一個問題:「假如這段影片被1000年後的人所發現,您想對他們說些什麼?」
羅素說:
「不管你是在研究什麼事物,還是在思考任何觀點,請只問你自己『事實是什麼』以及『這些事實所證實的真理是什麼』。永遠不要讓自己被自己所更願意相信的,或者你認為人們相信了之後會對社會更加有益的東西所影響。只是簡單地去審視,什麼才是事實。」
視頻:1959年,伯特蘭·羅素寄語未來
我非常喜歡這段話,並以此來時刻警醒自己,我的所見是否就是事實?
關注事實真相,就是對是否已看到事物全貌保持懷疑,如果你開始具備這種思維意識,就具備了學會批判性思維的基礎條件。
總而言之:愚者無疑,智者多慮。
心理學領域有哪些事實,是人們不願相信的? - River哥的回答 - 知乎
微信公眾號:rivershuo
我會在這裡寫關於【刻意練習】的文章,告訴你把興趣玩成高手的練習方法論。
比如和女朋友一起出去玩的時候
「咦!親愛的,你看這一段高速公路比較平直,路幅夠寬,路基堅硬,周邊無高大建築和樹木,凈空條件良好,戰時可做戰鬥機應急起降跑道唉……」
「咦!親愛的,你看這個海濱浴場的沙灘正面夠寬,砂質夠硬,淺近無制高點,縱橫方向交通都便利,潮汐規律。如果在這個地段搶灘登陸,防守方無險可守,有利於向縱深內陸發展進攻唉……」
「咦!親愛的,你看這個酒店位於兩條主幹道和隧道交匯處,道路連接出城方向和市區重要目標,是重要的交通樞紐,樓西南兩側射界開闊,後方還有建築群做依託,巷戰的時候在裙樓上布置火力點、在寫字樓布置狙擊點,在樓頂布置防空火力,就能卡口控要唉……」
「咦!親愛的,你看這個高爾夫球場要起伏有起伏,要制高有制高,要遮蔽有遮蔽,要溝壑有溝壑,要坡道有坡道…要是拉過來一個連隊在這兒搞戰術訓練,左翼可以從這兒主攻、中路可以從這兒穿插、右翼在可以這兒佯動唉…」
「咦!親愛的,你看這個景點依山傍水,沿山脊線平行河流方向布置防禦陣地,可以利用兩個山峰作為支撐點,順我手指方向看去那條山腿上可以加強一個火力隊,瞰制對面那座橋樑……
咦?親愛的?親愛的你去哪?別走啊!唉!那個方向道路狹窄沒有遮蔽物!你要注意隱蔽!」1.用【我選擇,我負責】,代替【我恐懼、我逃避】
「我害怕寫論文,我害怕寫不好,我害怕答辯的時候評委老師刁難我。」
「我害怕見客戶,我害怕說錯話,我害怕自己吃虧,害怕被算計。」
——如此是謂「我恐懼,我逃避」。
「我選擇寫畢業論文,因為我想得到學位證」;
「我選擇拿起電話,去聯繫那個令人頭疼的客戶,因為我想得到利潤」;」
——如此是謂「我選擇,我負責」。
「我選擇做XXX,因為我想得到XXX."
這個句式,可以幫助我們迅速地化被動為主動。
2.用【把比賽當成練習】,代替【等練好了再參賽】
如果我們抱著「等我自己完美了再出手」的心態,那我們可能永遠也出不了手。因為完美狀態是不存在的。
要敢於在不完美的狀況下把自己亮出來,就像肥肥貓老師說的,要敢於"把一個雖然有諸多缺點但優點也不少的商品掛上貨架」。
成長就像造房子,大框架搭好了,就可以入住了——我住進來之後再慢慢添置桌椅碗筷,照樣來得及。
而事實上,我們需要添置什麼樣的桌子,什麼樣的椅子,恰恰是需要我們先住進來才會知道的,不住進來,就永遠不會知道。
我們可以把每一次考試、面試、比賽甚至選秀等考驗,都視為一種練習——我就是來測試一下自己能力上限,就算失敗又如何?見見真題也好嘛~!
用「以賽代練」的方法來打怪,我們將會以驚人的速度升級過關。
3.用【高配版的自己】,代替【低配版的自己】
假如你現在是一個便利店的店長,而你從小熱愛寫作,有一定文筆基礎;你心裡一直隱隱約約有一個願望,想成為一個作家,那麼現在可以怎麼做?
除了增長閱讀量,鍛煉文筆等等內功的修鍊之外,我在此提供一個外在的助推方法:
——站在此岸鏈接彼岸,用高配版的自己,來帶動低配版的自己。
什麼意思呢?
直接活在一個作家的狀態里。
作家都有每天固定的寫作時間,你也每天給自己規定一個寫作時間;
作家都有自己固定的作品輸出平台,你也給自己弄一個作品輸出平台,比如知乎;
作家都有約稿聯繫方式,你也在自己的作品輸出平台上留上「約稿請聯繫XX郵箱」;
你甚至可以給自己弄一張電子版的名片,上面寫著:「肖邦愛吃羊肉串;文字創意工作者;長期在知乎生產小說與機靈。」諸如此類。
而且要像一個真的作家那樣去回答問題,輸出乾貨。要答出邏輯,答出深度,答出新意。被人贊了,關注了,也不必沾沾自喜;被人罵了,被人拉黑了,也不要頂撞纏鬥;要像一個真的作家那樣習以為常,寵辱不驚。
如此堅持一年,看看生活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當然,此方法只是一種外力助推,必須要搭配足夠強大的內在實力才可發揮效果。
4.用【往前走走看】,代替【站在原地糾結】
糾結猶豫,是自己跟自己內耗,非常損傷元氣,浪費能量。
破解糾結的方法,最穩妥的就是——停止思考,停止妄念,啥也不想,只管往前走!
不管選擇哪條路,只要下定決心往前走,任何一條路,都會被你走成一條好路。
糾結猶豫的原因,是層級受限。我們站在一樓,無法想像五樓的風景,所以找不出解決路徑。
所以要往前走,不管選擇哪條路走,只要能往前走,就會有成長,有提升,越走眼界越開闊,越走思路越開闊,越走越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這個觀點,在本文中有更加詳細的論述:經常陷入糾結猶豫,不敢做決定,如何破局? - 庄典情緒管理 - 知乎專欄
5.用【我幫你解決問題】,代替【我替你打工賣命】
商業的本質,不是賺錢;而是幫助。
是你用自己的資源,技術,能力,去幫助他人解決問題,從而滿足他們的需求。你不需要做太多事情,你只需要做好某一件事情,滿足某一類人的某一種需求,把這一件事情做到頂尖,你就成了。
而這時候,名和利,就會自然而然流動到你的生命中。
去做創造價值的事,去做釋放天賦的事,名和利,只是一種副產品。
當我們保持這種心境的時候,才能真正體會到工作的成就感和快樂,而不是把工作看成是一種被逼無奈的苦役。
這個觀點在本文中有更加詳細的論述:該不該把興趣當做事業? - 巴赫愛喝胡辣湯的回答
6.用【溫柔的堅持】,代替【激烈的反抗】
以前,
媽媽逼我穿秋褲,說「今天冷死了,趕緊把秋褲穿上再出門!」
我說:「能不能別管我!從小到大啥都管我,一點兒都不給我自由!能不能不要這麼專制啊~!等我六十歲你還管我不管?!」
——此謂激烈的反抗。
批判對方,指責對方,只會引起對方更大的抗拒、不滿和憤怒,最後演化成一通爭吵,兩敗俱傷。
今後,我換一種新模式。
媽媽說:「冷死了,趕緊把秋褲穿上再出門!」
我說:「是啊,今天是有點兒冷啊。並且我感覺今天的溫度還沒到我需要穿秋褲的程度。」
媽媽說:「不行,必須穿秋褲,不然老了會得關節炎!」
我說:「媽媽,我知道你關心我,我是成年人,我會為我的身體健康負責。媽媽我愛你,么么么。」
媽媽有點無奈,但也沒什麼話可說了。
溫柔的堅持,就是如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我感覺不冷,我感覺我不需要穿秋褲,我的感受我負責,你不要替我感受。
溫柔的堅持,就是僅僅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不去批判對方:你的關心,我很感謝;你的意見,我不採納;你的是非,我不論斷。
這個觀點在本文中有更加詳細的論述:如何恰當地表示憤怒? - 巴赫愛喝胡辣湯的回答
好,最後我們回顧一下重點:
1.用【我選擇、我負責】,代替【我恐懼、我逃避】
2.用【把比賽當成練習】,代替【等練好了再參賽】
3.用【高配版的自己】,代替【低配版的自己】
4.用【先往前走走看】,代替【站在原地糾結】
5.用【我幫你解決問題】,代替【我替你打工賣命】
6.用【溫柔的堅持】,代替【激烈的反抗】
(註:微信公眾號【巴赫愛喝胡辣湯】,第一時間收到我的情緒管理文章。為避免版權問題,本文謝絕任何形式的轉發和轉載,望見諒,謝謝。)
介紹兩種對我來說極其重要的思維方式。
我是心理諮詢師,這兩種思維方式是在職業過程中學到的,但它們不只在做諮詢的時候對我有影響,也融化到了我的日常生活當中,構成了我價值觀和世界觀當中重要的一部分。
1,生態系統觀
我上課的時候經常打這樣一個比方:如果草原上生活著獅子和兔子,獅子可以毫不費力地獵殺一隻兔子。你看到這一幕,很容易覺得這個世界是不公平的。你覺得獅子太強大了,兔子太弱小了(怎麼沒有同樣鋒利的爪牙呢?),甚至你會有道德評價,覺得獅子太殘忍了(怎麼可以吃兔兔!),而兔子是受害者。如果你有能力,你可能會路見不平一聲吼,驅逐獅子,保護兔子。
但如果你是一個生態學者,就會在看到這一幕的同時,問自己一個問題:
兔子這麼可憐,這麼弱小,它是怎麼在這片草原生存繁衍一千萬年的?
一旦你提出這個問題,你看到的故事立刻就不一樣了。不再是一時一地的單獨事件,而變成了更長時間,更大範圍下的長篇史詩。這場獵殺,只是一條長長的,循環往複的鏈條上的一環。
比如,你會看到兔子的繁殖能力超強,它可以快速高效地將自己的基因擴散開去,以此保障種族的延續。它不以爪牙鋒利取勝,它有自己的獨門絕技——快速拷貝基因的「影分身術」。
你還會看到,它們——和更多物種一起——構成了一種平衡狀態。太強力的干預,也許反而會打破這個平衡,比如,讓獅子再也不能吃兔子了,獅子會餓死,而兔子可能就會過度繁殖。
這些隱藏劇情,是我們僅憑本能和直覺,或者「誰對誰錯」的簡單判斷,不太容易發現的。
這種思維方式對生活的改變是巨大的。或多或少,每個人都想去干預生活(尤其是別人的生活),心理諮詢師更是以此為使命。我並不是說,這些衝動都是錯的(因為這些衝動本身也是生態系統中的一環)。但在我們憑著一腔義勇出手之前,能夠先退後一步,想一想,發現強弱,善惡,對錯的另一面……這之後再出手,常常就會讓我們的干預方式,變得更有系統性和策略性。
比如,你就不用非得訓練「兔子」,擁有跟「獅子」搏擊的力量……我們在生活中經常就會犯這種類型的錯誤,是出於我們自己的偏狹。因為我們的眼睛裡只有這一場強弱之爭。
我經常用這個模型訓練學生,你也可以試一試:當一件讓你非常不爽的事情發生的時候,想一想在這片草原上,誰是獅子,誰是兔子?除了獅子在欺負兔子之外,兔子又在做什麼呢?
2,後果如何反作用於前因?
這種思維方式,有別於我們習慣的「因果思維」。
在因果思維里,原因在前,結果在後。後邊的事情發生了,是因為前邊的事情導致的。
這是物理世界的規律。涉及到心理活動,就有另一種情況:我們做前邊的事情,是因為我們知道會有(後邊的)結果。換句話說,前面的動作,會受到(預期)後果的影響。尤其是一件事反覆發生的時候,當事人就會在後果還沒有發生的時候,形成一個預期:「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結果會反過來,調控【導致這個結果發生的】前因。這個過程叫做反饋。一旦建立了反饋的概念,思維方式就不再是線性的「因果思維」,而是環狀的「循環思維」(circular thinking)。
舉一個例子,說明兩者之間的差異:
一個人不好好工作,他被開除了。
如果這是一個偶發的事件,就可以用因果思維來解釋:因為他不好好工作(原因),所以被開除了(結果)。但如果這個事件持續發生,這個人總是不好好工作,總是被開除呢?
這時候就要用到循環思維了:
一方面,他不好好工作,收到了「開除」這個結果。
另一方面,他「不好好工作」這個行為,多次收到了結果的反饋,說明這個反饋在維持這個行為的反覆。我們就要看,【被開除】這個反饋裡面有什麼玄機。於是我們發現了,每次他被開除,爸爸媽媽就會給他一些錢,或者每次他被開除,女朋友就不忍心這時候跟他提分手……
這又是故事的另一面,這種思維方式會幫我找到這一面。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需要理解一個人「為什麼會被開除」,我們的思維慣性是往前看:因為他不好好工作。為什麼不好好工作呢?我們再往前看:因為他懶。他為什麼懶呢?……我們就這樣一路往前,最後發現:
一切都是因為他小時候(他從小沒養好習慣,他有童年陰影)。
然後,然後就無解了……
而循環思維的方式,不是無限地往前回溯,而是看到一個周而復始的圈:一個人被開除,是因為他不好好工作,而他不好好工作,是因為他曾經被開除過,他知道會有什麼結果。
你看到這一點,對於怎麼打破這個循環,想必就會多一些思路。
當然,這是最簡單的一種循環思維。涉及到系統中有多個人存在的情況,比如,一個家庭或一個組織,這個圈可以變得很複雜,而且層層嵌套,互為始終。有一些家庭治療師開發過一套提問技術,叫做「循環提問」,就是基於這種思維方式,對家庭系統中的循環因果進行探索。
————————————
兩種思維方式,本質都是:往不同的方向看,看到故事的另一面。涉及到人與人的關係,我們習慣的思維往往只能讓我們看到平時最熟悉(往往也是最沒辦法)的冰山一角。而這種訓練,即使不是針對心理諮詢師,也可以帶來新的視角,開發新的可能性。我開過一個知乎Live 的系列課,討論了更多有意思的心理學思維方式。如果你有興趣,歡迎來聽:七節心理學思維自修課。
謝邀,邏輯思維和模型思維我都刻意練習過。可以分享些訓練方法以及這種思維方式給我帶來了什麼。
邏輯思維
作為一個人大的法學狗,我們平時上課和寫論文的時候都非常看重邏輯,而我大一的時候也自詡我是一個說話做事非常有條理的人,直到當我大三準備LSAT(美國法學院入學考試)的時候,我才知道「有條理」和「有邏輯」差了十條街,而「有邏輯」和「邏輯清晰」差了十個城市。
大三花了三個月去準備LSAT,一刷165,這個成績足夠申得上全美Top10的法學院。以下是辛酸與淚水的印記。下圖的筆記和書本僅僅是我實際完成量的十分之一。
準備這個考試我才知道邏輯學根本不是我們平時所接觸的三段論那麼簡單,這之後有概念偷換、以個例取代總論、以特殊取代普遍、忽略潛在影響因素等非常複雜的邏輯陷阱,所以LSAT是三大北美考試中被看成是最難的考試(三大北美考試:法學院LSAT、商學院GMAT、研究生GRE)
我也是準備了這個考試才深刻體會到一點:非常專業的邏輯思維根本沒辦法僅僅通過閱讀而鍛鍊出來,一定是需要一個非常集中、非常高強度的訓練過程才能鍛鍊出來。(不禁想到我那三個月,曾經一度學得崩潰到把頭靠在冰冷的牆壁上希望那點冰冷能平息我的大腦。)
學到現在,我有時候閑著沒事也會隨便拿出一本,做幾道Logical Games或者一套Logical Reasoning,因為沒有任何書可以鞏固和提高自己的邏輯思維,市面上賣的《邏輯學》我看過,中英文的我都讀過,但是沒有習題去真正鍛煉,僅僅通過閱讀是沒辦法快速提高自己的邏輯思維的。
說說考完LSAT後我整個人的狀態吧。
1、極度反感毒雞湯。我在我的答案和文章都三番五次提到抵制雞湯從我做起,因為基本上所有的雞湯套路都是,通過一個小人物的事例,得出適用於中國16億甚至全球70億人的普世法則,這就是非常經典的以偏概全,我讀這種文章非常痛苦。
2、很少去評論一件事。這裡說的評論,是指我會在心裡有我自己的價值判斷,但我不會在公開場合去發表對一件事,尤其是對一個人的評論。因為我知道我沒有掌握全面的信息,我做出的評論不可能全面客觀,貿然評論,除了暴露我的無知,什麼都沒有。
3、在求職的時候非常順利。這是一個非常實際的好處,找過工作的朋友都知道,大公司的招聘流程基本都會有筆試或者測評,其中就會考語言理解能力或者邏輯推理能力,那些題基本上都是LSAT的中文版,我做起來非常輕鬆,所以在我整個求職期,我從沒有因為筆試而被刷過。
4、理智但是非常冰冷。這場考試讓我變得越來越不苟言笑,不是我高冷,而是當我在與人交流的時候我會非常自然地去拆解他的邏輯,所以下意識的不會笑,尤其是在開會的時候,我會非常注意會議討論的邏輯,注意用結果導向。這種思維方式能夠讓我非常客觀地去看待工作,完成工作。
此外,我現在也越來越像一名外科醫生,把自己的感情乾淨利落地放在解剖台上,用理智去分析我的感性思維,以為感情也同樣可以拆解成肉眼可見的邏輯步驟。所以很多時候我都沒辦法理解我的愛人的感受。甚至我爸都說,有時候感覺你身上散發著一種寒氣。
也可能本身我就是一個理智過頭的人,只不過這場考試徹徹底底把我本性釋放出來了。
模型思維
我在我之前的一片回答提到了如何去培養自己的抽象思維,這篇回答反響挺好的,有興趣可以收藏閱讀。(如何成為有想法的人?如何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 知乎)
抽象思維,在我的理解就是,把所有你觀察到的事情和體驗到的感受等外部信息,抽離出共性,並放進一個只存在於你大腦里的抽象模型,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你處理信息的一套自發的系統。這樣等到你下次獲取信息的時候你就能迅速作出反應。
舉個例子,我們小時候陪著爸媽去趕各種飯局,你在飯桌上通過觀察和模仿學習到了他們如何接人待物,如何說話辦事,於是久而久之,你把這些信息全部抽象出來,形成一個叫做「飯桌行為」的模型,等到你以後去吃飯的時候,你就能迅速知道該怎麼接人待物,該在什麼時候說什麼話。
我花了四年才培養出我的抽象思維,步驟如下:
1、通過大量的觀察、閱讀和學習獲取大量的外部信息;、
2、把信息抽離出共性,歸類、並開始建立模型、
3、通過後期的信息修正不斷完善模型。(更詳細的可參考我前面提到的答案)
模型思維是一個可以讓你在短時間內大量處理信息的思維,同時能讓你通過不斷的模型修正獲得洞見,加速自己的成長。基本上,我的知乎答案都是自己內心裡不斷修正出來的模型,與其一味地接受別人的價值觀,不如一開始就自己先創建出自己的價值觀,然後讓這個世界幫助你一同打磨,後者給你帶來的成長是顯著極速的。
自省是一個非常難得的品質。
以上。
我有兩個自己受益很深的思維模式。
第一種是把「混亂」當成一種常態。這個模式的核心在於,接受世界上大多數事情的發生和發展都是無序和隨機的,不論自己在不在意,這種混亂的狀態都是持久永恆存在的。舉例來說,當你在知乎上公開回答了任何一個問題,因為面對的是無數「隨機」的觀眾,就一定會出現各種出乎你意料的評論。理解了這一點,當你看到那些不友好的評論時,就應該像在走路時踢到一個小石子一樣,不會在內心激起一絲漣漪。
這個思維模式說起來很簡單,但是要想掌握還真的需要「刻意」地自我訓練。這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精密的情感機器,只要你和外界發生了互動,你的大腦就無時無刻不在接受著各種情感信號,並且會產生相應的情緒來應對。在特定的社交場合,這種反應(尤其是正確的反應)是至關重要的,比如說你在工作中和同事因為某個技術問題產生辯論,或是在和戀人交往時因為某些衝突產生了爭吵。但在很多時候,一些不相關的人對你做出的刺激實際上並不值得你真的花精力去反饋,而大腦在這種時候往往遠遠沒有你想像的那麼聰明,它只會單純的像只狗一樣對每一個外來的刺激信號都發出原始的衝動反應。要印證這一點,你只要去看看有多少知乎回答在補丁摞補丁地對一些刺激了答主的評論作出回應,而實際上大部分普通讀者甚至根本不會去點開評論區。
所以,只有當你自己能有意識的控制自己的情緒反應,時常告訴自己,這是一個混亂為常態的世界,到處都在不斷發生著隨機的事件,而那些隨機的背景音實際上和你自己並無關係,在內心中無數次的告訴自己「this I don"t care,that I don"t care」,你才能保護自己不受這些「混亂」的干擾,不去浪費無端的精力在這些無意義的抗爭上。一旦你真的做到這一點,你會發現能因此節省多麼巨大的精力消耗,生活也會開心的多。
另外一種思維模式,叫做「聊勝於無」。這個講的是,在遇到一個比較困難的問題時,首先想辦法把問題拆解開,找出其中最容易的部分先實現出來。這樣,雖然離真正解決問題還很遠,但是也已經比「知難而退」或者是「拖延」都要好的多了。並且,因為你內心先接受了「聊勝於無」的觀點,每實現一個小目標就相當於給自己點了一個贊,起碼比什麼都不做強很多了嘛。
舉例來說,健身對很多人來說都是非常難以啟動和堅持的事情,對初學者來說偶爾嘗試一下去健身房或者跑步,那種痛苦的感覺直接幹掉了繼續堅持的動力。這個時候就特別需要學會找到一個最簡單可行的運動方法,哪怕是每天堅持繞小區走一圈,並且告訴自己這比什麼都不做強的多(同時正因為比什麼都不做強的多,不去做就顯得非常吃虧),你會發現這樣一點簡單的正反饋比起別的高大上的健身目標更容易讓自己上道。
再舉一個例子,假設你是一個程序員,因為工作原因,某個客戶需要你製作一個新的軟體。這時如果你一定要交付一個功能完備又魯棒,帶超炫界面,考慮了各種災備的超級軟體,那麼一定需要付出漫長的開發時間和成本,等到你拿出作品的時候,很可能要麼客戶的需求變了,要麼你一開始的某些理解有問題,或者乾脆你的戰線拉的太長連完整的作品都無法實現。而相對的,如果一開始就明白「聊勝於無」,用最快的時間做一個最簡單可用的版本,哪怕是只有一個命令行甚至所有參數都是hard coded的小東西,也能幫助你和客戶理解這是不是你們真正需要的那個方向。而且因為有了第一個可用的版本,所有人都會有更強的信心能做出更好的版本,客戶會更開心,你當然也會更開心。這個思維模式的美就在於,它並不需要什麼複雜的軟體工程理論,僅僅是強調「聊勝於無」這個小小原則,就能幫助你把工作做的更好。
當然,這個模式有一個缺陷需要特別注意,雖然「聊勝於無」,但是很多的「聊」並不一定等於「全」。採取這種思維模式能夠幫助你快速啟動,但一定要注意之後不要沉醉在重複實現簡單的小目標,要想真的逐漸逼近原有的大目標,在每一次成功完成小目標之後,都需要再想一想問題剩下的部分中最容易完成的又是什麼。1.習慣性避讓的懦弱與善良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真正的善良是理智的慈悲與有原則的柔軟,是我眼中最理想的人格,溫柔而清醒、勇敢又不尖銳,寬厚且不懦弱。能收能放。
每當我想要讓步時,我都會問自己,我這是無條件的懦弱,還是清醒下的善?倘若是前者,那麼無論我感覺多麼困難都必須咬緊牙關拒絕。
2.認清且不斷告訴我自己,艱難不是一個過程,艱難只是一個瞬間。再厭惡再想拖著不做的事情,真正投入後感覺都只會是「還好」,艱難永遠只在下決定動手的那一瞬間。
我認為拖延的本質並不是懶,而是既不願意麵對我必須負責但卻不熱愛的事,又因為我沒有面對我必須負責的事而心生愧疚,繼而在愧疚之下也不敢著手去做我真正熱愛的事,最終選擇逃避【玩手機、刷劇】造成的。
每當我面對拖延的困境,我就會告訴自己,我可以選擇拾起耐心面對無趣,也可以選擇去做我熱愛的事,但我絕不能瑟縮在懦弱的軀殼中不理春秋。
優柔寡斷而作繭自縛的人沒有未來。
3.在對方態度禮貌的前提下,允許並尊重他們表達與我立場完全相悖的言論,並在無必要的情況下並不反駁,只無視或一笑了之。哪怕我真心認為他們的立場傻逼。
4.依賴就是把被傷害的權利交到別人手中,哪怕對方是血親。
可以愛任何人,可以為他們付出,可以向他們尋求幫助,但絕不能依賴,絕不能令他們成為你生命的意義與追尋的方向。值得追尋的只有明日的自己。
5.坦然的接受他人好意,然後堂堂正正地回報,才是一個成年人應有的待人態度。在好意前又卑又亢,對付出小心算計得失的人不配擁有真誠的愛。
6.溫和理智成熟往往也改善不了關係,溫和派改革沒有未來。我們發怒是為了解決必須解決而又在理智溫柔之下無法解決的爭端,而不是為了發泄怒火。
7.絕不能嫉妒。嫉妒是最醜惡的情緒,因為人們在嫉妒時會尋找道德的借口,讓自己誤認為自己正在為理所當然的事情憤恨,連直視自己與對方差距的勇氣都沒有,更不用說奮起直追。嫉妒就是徹底地認輸。
8.溫柔這種品質之所以會被廣泛認可,是因為本質象徵著「可被掠奪」。而愛人是付出與成長,「溫柔」並不是一個評判你可能被愛的指標,「溫柔」脫離其他人格魅力和實力單獨存在時,就是他人眼中的懦弱。所以,要放棄靠妥協與討好的態度來獲取認可和愛,才是一個真正成熟的人。
9.暫時改變世界的可以是政治和觀點,但真正決定性的因素,是技術。權力可以被顛覆,知識永遠一往無前。所以,不要為世界盲目憤怒,要學習,要永遠學下去。
絕大多數時候,湊合著做完,比完美地半途而廢要好。
絕大多數時候,決定要做就直接開始,比自認為準備充分了再開始要好。
腦內山水千萬里,不如腳下一步。哪怕是跌出去的一步。
這個思維方式是我花了很長時間很大精力去養成的,至今都沒有完全貫徹到行動中去,但多少有點進步。如果能真正實行,拖延症估計就好了吧。
我之前所在的諮詢領域,一個非常成熟的項目經理,小時諮詢費接近人民幣3000(這是向客戶收取的服務費用,個人薪酬沒這麼高)。無論你認同與否,都不得不思考,他們靠什麼?
很大一部分是靠思維方式,他們用更加結構化的方式解決問題。我們所熟知的麥肯錫的7S、BCG的BCG Matrix,也是一種解決問題的結構。
然而大部分人覺得,這是天生的,甚少花精力提高。其實,結構化思維不僅價值度高、而且可培養度也很高,值得我們刻意訓練。
如果你按照本文的方法,沒能提高,放馬來找我。
——圈外孫圈圈
一 結構化思維比你想像得重要一萬倍
下圖有15個數字,我需要你在3秒鐘內看完並記住它們,試試?
是不是覺得有點費力?
那麼,如果我換一下,讓你記下面這15個數字,試試?
是不是覺得So easy?
其實這兩組數字是一樣的,只是第二組數字的結構更加有規律。
為什麼你很難記住第一組卻能夠輕鬆記住第二組呢?因為它更符合我們大腦的使用習慣。
人類大腦在處理信息的時候,有兩個規律:第一,不能一次太多,太多信息會讓我們的大腦覺得負荷過大;第二,喜歡有規律的信息。
你可能有這樣的經歷,我們在解決問題、進行決策的時候,常常覺得腦子裡一團亂,很多信息迸發出來,但你就是無法將他們變成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一個理性的選擇。這種狀態持續時間一長,我們的大腦就要罷工,開始頭疼,可問題並沒有解決。
另外,你也可能碰到過這樣的一些人,他說的每個字你都聽得懂,然而組合在一起,你也不知道他想說什麼,聽他說話時間一長,你會頭疼,變得焦躁「你TM到底想說什麼」。
之所以這樣,原因就在於,我們的大腦處理不了太多零散而複雜的信息。
如果我們在解決問題、面臨選擇以及與人溝通的時候,能夠找到一個結構,將所有的碎片信息放進去,就能夠大大減輕大腦的負擔,更容易地解決問題。而這,就是所謂的「結構化思維」。
結構化思維應用最廣泛的職業之一應該算是諮詢顧問了。每小時工作向客戶收取幾千塊的酬勞,若論對行業的理解、對公司的理解,其實並不會比客戶更多,其賴以生存的基礎還是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所以,麥肯錫的7S、BCG的BCG Matrix,等等,都構成了其核心競爭力之一。
所以說,結構化思維真的是有價值的,它的作用在於:
第一, 幫助我們更全面以及更系統地思考,將複雜的問題簡單化。
第二, 方便我們與人溝通,讓他人更好地理解我們的意思。有些人常說自己溝通能力差,其實本質上不是溝通問題,而是思維問題,幾乎不存在思維清晰但是溝通不清的人。
第三, 互聯網時代,信息都是碎片化的,如果沒有結構化思維,信息只是信息,可如果有了結構化思維,就能夠建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每當接觸到碎片信息的時候,把它塞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就可以了。
所以說,解決問題、溝通、學習,如果沒有結構化思維,效率都不高。
二 結構化思維,幾乎是最值得刻意訓練的能力!
然而在現實中,很多人往往忽略結構化思維的培養,因為他們認為,這是天生的。他們要麼覺得自己足夠聰明所以不需要培養,要麼覺得我天生不聰明,學不來,乾脆放棄。
我曾經在文章中提到過能力的重要性。有人問,能力有那麼多,到底培養哪一個才好呢?如果我用一個兩維矩陣來分析的話,可以看到,結構化思維能力,是既能夠被培養同時價值度又高的能力。
所以說,結構化思維,幾乎是最值得刻意訓練的思維方式!
三 結構化的方法是什麼?
但是,當你面臨一個難題的時候,該如何去尋找結構呢?這裡給出兩種方法:一種是自上而下地找結構,一種是自下而上地歸納提煉結構。
1. 自上而下找結構:思考一個框架,然後將信息或解決方案放入框架。
我們來看一個問題:今天是周一,假設你這周需要做如下事情——做一個高管彙報,寫一份項目建議書,審閱項目成員的方案初稿,寫一篇行業洞察,參加公司組織的1場培訓,跟國外專家團隊開一次電話會議,跟團隊成員吃一次飯。
請問,你會如何安排自己本周的工作計劃?
這個問題對大部分人來說不難,因為我們都知道,在排任務的時候可以用緊急性和重要性的二維矩陣,來決定自己先做什麼、再做什麼。
再看一個問題,倘若有人問你:如何看待洋酒行業當前所處的宏觀大環境?
能夠思考出一個結構的人可能會比上個問題少,宏觀環境分析比較常見的結構是PEST(Political政治層面, Economic經濟層面, Social社會層面, Technological技術層面),你可以用這個結構把你的觀點都放進去。
而如果你不用結構,可能會發現,你的回答有可能變成這樣「嗯,總體環境不太好,經濟都下滑了。」這種缺乏結構化、是憑第一感覺得出的結論往往不夠全面、非常主觀,在主導商業決策、溝通的時候就會弱勢非常明顯。
所以,針對一些常見問題,你可以很容易地找到一個結構,將思考結構化。可是當你腦海中缺乏現成的結構時,會變得非常困難。
只是,我們每天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各種各樣,當我們腦海中沒有結構的時候,如何結構化思考呢? 2. 自下而上歸納總結成結構:當你不清楚可以用什麼框架的時候,四種方式把信息結構化
答案是,我們採用自下而上的方法。一共是四個步驟:
第一步:頭腦風暴,拿一張A4紙,橫過來,把你腦中關於這個問題的所有碎片想法都列出來。並且,當你覺得都列得差不多的時候,再讀一遍這些碎片想法,將類似的進行連線。
biaozh (關於上圖的說明:為了畫圖方便,圖上是將想法橫著排列了。實際上,你在A4紙上列碎片想法的時候,這些想法是縱向排列的,否則寫不下。)
第二步,連線分組,根據連線的情況,將想法進行分組;
第三步,結構提煉,看一下這些分組,是否存在某種規律,按照這樣的規律,是否需要補充或調整組。這時候需要用到MECE(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即相互獨立、完全窮盡)原則,來決定分組調整。最後形成的組,其實就是你的結構;
第四步,觀點補充,確定了結構之後,看每個結構之下是否還需要補充其它信息,最後完善思路。
為了更容易理解,我舉個栗子來說明:
小王來向你諮詢職業選擇的建議:他性格外向且大條,學的是工科,他剛剛畢業,拿到兩個Offer,一個是技術方面的,一個是銷售方面的。從純理性的角度,你怎麼幫他分析呢?
第一步:寫下所有想法,包括(註:以下只是舉例,不代表我對技術和銷售崗位的看法,具體情況因行業和公司而不同):1.技術崗位的基本工資更高;2.他性格外向,喜歡與人交往,做銷售可能更加適合他的個性;3.銷售的獎金更多;4.做銷售晉陞更容易,晉陞會伴隨加薪; 5.他學的是工科,具備做技術的基本知識;6.他沒有營銷的經驗和知識,做銷售的話,上手需要一定時間。
第二步:連線分組,我們會發現,1/3/4說的好像都是收入,5/6說的是知識和經驗儲備,2說的是性格,歸類分組結果如下:
收入相關
性格相關
知識和經驗相關
1.技術崗位的基本工資更高
2.他性格外向,喜歡與人交往,做銷售可能更加適合他的個性
5.他學的是工科,具備做技術的基本知識
3.銷售的獎金更多
6.他沒有營銷的經驗和知識,做銷售的話,上手需要一定時間。
4.做銷售晉陞更容易,晉陞會伴隨加薪
第三步:用MECE原則找出各組的規律,確定結構。
根據MECE的原則,這些分組需要相互獨立、完全窮盡。收入、性格、知識——這三個要素符合相互獨立嗎?是的,這是三個無關的要素。但是,這三個要素完全窮盡了嗎?好像沒有。
考慮技術和銷售兩個職位選擇的時候,除了性格,是不是還有能力呢?比如溝通能力、談判能力等等。另外,是不是考慮小王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了呢?
所以,我們擴展一下,找出了這些組:收入、性格、能力、知識經驗、愛好。
這五個要素是否符合MECE呢?好像窮盡得差不多了,但似乎不獨立了,因為性格跟愛好是相關的,而能力和知識好像也很難分開。
所以,我們把性格跟愛好組合在一起,將能力和知識組合在一起,變成:收入、性格愛好、能力知識經驗。這三組符合MECE了,但是名字怪怪的。
進一步分析,你會發現,收入是在說能否賺錢養活自己,性格愛好是在說是否感興趣,能力知識經驗是在說能否做得好,這樣就清晰多了。
所以,我們最終找出的結構是賺錢、興趣、擅長,是不是很熟悉?其實就是我之前的文章想成為多重職業者?怎麼選主業和副業里所用的結構。
第四步:補充信息。比如,收入這塊,除了考慮基本工資、獎金、加薪速度,是不是還有其它,比如福利的差異呢?等等。
用這樣的思路,你幫小王做職業選擇的分析,是不是清晰很多、腦子不再一團漿糊了呢?
四 找結構的一些技巧
現在,你是不是會覺得,我帶著你做的時候,容易找到結構,但如果自己一個人思考,還是會陷入困局?其實在我們找結構的時候,也是有些技巧的,給出兩點最重要的技巧:
1. 通過常見結構類型來推導結構:你會發現,很多思維結構其實都很相像。
比如,我在文章開始的時候,提到「我們應該重點提升哪些能力」的時候,用了一個二維矩陣(兩個維度分別是:能力的價值度以及可培養度),這不是什麼書本理論,而是我自己的分析方法。
但是,有沒有發現,決定任務重要性的時候,我們用的也是一個二維矩陣呢(重要性、緊急性)呢?
如果,在你毫無頭緒的時候,我告訴你,這個問題可以用一個二維矩陣的結構來分析,你會發現找結構更加容易。
所以,掌握幾種常見的思維結構類型,會幫助你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更加容易地找到結構。
我按照使用頻率,列了一些思維結構類型,有一些是非常常見的,如果你沒有聽過,可以網上搜索了解一下,便於理解這些結構類型:
- 二維矩陣類:任務分析矩陣(緊急性、重要性)、波士頓矩陣(市佔率、增長率)、安索夫矩陣(新/老產品、新/老市場)
- 流程類:產品價值鏈、客戶生命周期
- 三要素類:3C戰略三角(Corporation公司, Customer顧客, Competition競爭對手)、愛情三元論(我之前文章里引用過)
- 利益相關方類:波特五力模型
2. 通過學習知識來積累結構,將知識內化為能力。
我在之前的文章你沒錢,真的真的不是因為不努力中,曾經提到我們要將知識內化成能力,很多人問:如何內化?
通過以上的舉例,你會發現,我們的知識和方法論無非就是一種思維結構。所以說,我們在看書、看文章,學習新知識的時候,如果能夠積累這些思維結構,並加以應用,就是知識內化成能力。
比如說,你知道馬斯洛的五層次需求,這只是知識,網上到處都有,知道的人千千萬萬。可是,如果你在分析問題的時候(比如分析員工為什麼離職),把這個知識應用為你的分析框架,讓你的思維更加嚴謹和結構化,讓你的溝通更加清晰,這就是知識內化成能力。
所以說,我們在學習知識的時候,都不應該只是滿足於知道就好,而應該思考一下:哪些場合可以應用到它?這樣,下次遇到相應場合的時候才能想起來,這個知識才能為你所用。
五 日常訓練方法
最後,如果你只是看了這篇文章,知道什麼叫做結構化思維,是遠遠不夠的,要將它變成自己的思維方式,能夠做到不加思考地習慣性應用,還需要刻意練習。
下面我給出的方法,如果堅持三個月,結構化思維能力一定會提升,如果堅持半年,基本上刻意訓練就可以結束了,它已經變成你的習慣了。另外,如果你有同伴一起練習、互相指正,效果更佳: 1.累結構:看書的時候,看到一些有意思的理論,思考出它的三個應用,然後把它記下來,作為自己的素材,有空可以拿出來看看。同時,還可以給這些理論進行歸類,比如價值鏈類、三要素類等等。
2.寫文章:一周一篇文章,必須用結構化思維的方式寫,並且,盡量使用你積累的結構素材。如果你沒有時間寫文章,那就只搭文章結構,寫出關鍵點即可。
3.講議題:每天給自己一個議題,用15-20分鐘的時間,用結構化思維的方法來解決/論證這個議題,不一定要寫下來,說給自己或者同伴聽就行。同樣,過程中盡量使用你積累的結構素材。另外,如果是你自己構思的結構,也整理到素材庫去。這個訓練是最關鍵的一點。
此前的一篇文章為什麼你總是有口難言 | 技術帖,寫如何臨場發言,將零碎信息快速結構化,也是建議講議題的訓練方法,可以結合來看。那篇文章,重點說了結構化思維如何應用到溝通方面。
六 關於結構化思維的幾點總結
最後,關於結構化思維,我總結了這篇文章的幾個關鍵點:
1. 結構化思維是可培養且價值度高的能力,幾乎是最值得刻意訓練的能力;
2. 不存在思維清晰、溝通不清的情況,溝通不清楚就是還沒思考透;
3. 面對一個問題的時候,先不要馬上進入細節,而要先思考框架,如果無法找到框架,列出所有信息,用自下而上提煉的方法找到框架;
4. 結構要盡量符合MECE(相互獨立、完全窮盡)原則,如果不能,至少也符合CE(完全窮盡);
5. 大多數結構都是常見的類型,找不到結構的時候,可以往這些類型上面靠:二維矩陣、流程、三要素、利益相關方;
6. 知識內化成能力的方法:將知識應用和融入自己的思維,來提高自己的溝通和思維能力;
7. 訓練結構化思維的方法:累結構、寫文章、講議題。堅持三個月必有提升,堅持半年基本形成習慣。有同伴一起練習,效果更佳。
8. 如果你想繼續深入研究,可以看芭芭拉明托的《金字塔原理》那本書,非常經典。
最後,這裡講的是,我們在面臨一個問題的時候,如何用結構化思維來解決這個問題。然而,如果你解決的問題,本身就是個偽命題呢?我的專欄和公眾號里,有另一篇文章,關於如何定義清楚你要解決的問題,避免無用功。畢竟,不盲目努力,始終是我倡導的價值觀嘛!
更多乾貨請移步我的個人原創微信公眾號「圈外孫圈圈」(ID: iquanwai),我就是那個反雞湯反雞血、堅持原創、不要讚賞、還請你吃飯的孫圈圈啦。回復「澄清問題」,可以找到上面說的「清晰定義問題、避免無用功」那篇文章~
1:只要想到的要做的事情馬上會去做,哪怕這時候做不了也會用筆記下來等會去做,這是效率。
2:自己犯過的錯誤會用筆一一記下來,比如自己做的的每個案子,每次失誤,沒考慮到的地方,這是總結。
3:老闆交代的事情不管有多困難,我接下來的時候都不會說話,只會說:好的老闆,我馬上去做。
遇到困難不要抱怨,解決問題是衡量一個人的能力最重要的方面,這是執行力。
4:對於聽到那些不喜歡聽的話,不喜歡的人或事,只要是對於自己沒有實質性的影響的,選擇一律忽略掉,時間長了,你會發現你更具有包容性。
5:對於那些打算堅持的事情,給自己訂個規劃表,今天到了應該做什麼,然後想到就擼起袖子開干,不要遲疑不要拖後,堅持下來你會發現自己已經堅持了很久了,這個是習慣的力量。
6:要有遠瞻性,做案子的時候想想將要發生什麼,那麼你現在要做什麼,這個思維我在工作後幫了我很大的忙,包括我的職業規劃,這個小了說是預見性,往大了說是一個人的視野與格局。
以上。有很多。
其中對我幫助最大的一條,只有5個字:
認命,不認慫。
這兩者的區別在於:
認命是一種心態,認慫是一種行為。
我自己真實經歷過這種心態的轉變。
大學裡,我曾經非常頹廢。
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一直對高考失利耿耿於懷,我無法接受保持了很多圈的大幅領先位置,卻在最後衝刺的時候倒在了路上,被一群人反超。
但要我去復讀或者大學裡重新找回那種學習的感覺,卻又已經失去了那份勇氣。
實話就是,我認慫了。
從此躲進遊戲與詩歌的世界裡,好多年。
畢業之後,我花了很長的時間來調整自己。
其中最基礎的一條就是,我認命了。
高考就是失敗了,大學就是頹廢了,再不甘、再痛苦、再悔恨、再說什麼「當年如果不是……」,也不可能去改變一點點。
真正能改變你命運的,是趕緊爬起來繼續跑,去沒日沒夜地追趕那些原本可能被你遠遠甩在身後的人。
因為這麼些年下來,你已經被甩了很遠,往前追趕的每一步都很煎熬。
但總比留在原地痛苦悔恨要好。
所以,即使後來我遇到更多比當年高考失利更大的打擊,面臨更嚴峻的困難,工作里無數次挑戰自己的極限。
我都選擇熬了下來,並在此過程中努力讓自己學會更積極地去面對。
不然,能怎麼辦呢?
在我老家,有很多野心勃勃的年輕人,家裡條件都很一般,卻不怎麼工作。
閑來無事就聚在茶樓、麻將室、網吧待一天。
他們都覺得自己與眾不同,他們覺得有錢人那麼多,為什麼就不能是自己。
但等到真正要做事的時候,卻認慫了,什麼苦都不想吃,什麼罪都不想受。
這種不認命的心態卻又認慫的行為,很可能造就了這麼一批天天抱怨社會的不穩定群體。
很多年前讀史鐵生。
對他的一段話感到觸目驚心。
他問:(失去雙腿的那個人)為什麼是我,為什麼偏偏是我?
後來他也想通了:因為就是你。
命運這種事情,真的,從來不會和你商量,更不會和你講價。
遇到了就是遇到了。
他認命了,但並不代表他從此就認慫了事。
在生和死之間打了幾個來回之後,史鐵生還是選擇活了下來。
他堅持寫作,把自己對生活、對命運的所有思考,全部轉化成了打動人心的文字。
最後,他寫下這樣一句話:
命定的局限盡可永在,不屈的挑戰不可須臾或缺。
認命是一種好的心態。你所擁有的就這個基礎,你所面對的就這個條件,你遇到的就是這麼個難題,你越不想來什麼它就偏偏來什麼。
還有什麼好抱怨,好痛苦,好難受的?
你只有接受了你現在所擁有的,正確地去看待你所面對的,你才可能為接下來的一切做好心理準備。
但認命的同時,一定不能認慫。
否則,你也只不過永遠在命運劃定的「牢房」里原地打轉。
心態上接受了,這能讓你少很多抱怨、抗拒,少了很多負面、消極的情緒,能讓你在面對困境時不至於鑽牛角尖,走死胡同。
但與此同時,行動上卻一點也不含糊,而是努力地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改變,這才是走出「既定命運」的真正之路。
這裡敲一敲,那裡碰一碰,搞不好就發現了命定局限的薄弱之處,順著它一路走下去,很有可能哪一天就改變了命運。
只不過,很有可能的意思不是你比別人更可能,而是你比之前的你更可能。
———分界線————
新書出版,歡迎大家閱讀點評
《所有的奮鬥都是一種不甘平凡(夢想有多麼珍貴,奮鬥就有多麼艱辛。知乎大神【李栩然】誠意解答人生困惑!)》(李栩然)【簡介_書評_在線閱讀】 - 噹噹圖書
有一種思維方式是我刻意訓練過的,叫做正視認知失調。
在解釋這個概念之前,我想先說幾個日常的例子。1. 在學生時代偶爾考試作弊的時候,是不是會感到有點愧疚,但是轉念一想,反正大家都作弊,我不作弊還吃虧了,於是就化解了這種愧疚感呢?
2.有時候聽說周邊的人被搶劫了,第一時間想的是這個人是不是半夜在路上走,或者是走小巷才會被搶劫犯盯上。或者聽說女孩子被強姦了,第一時間是不是想著她是因為穿著暴露才會發生這樣的悲劇呢?
3.喜歡男神/女神很久了,一直在當備胎,從來沒有追到過,心裡很糾結。後來想了想,其實男神/女神也沒那麼好看,還有各種奇葩的地方,最後就釋然了,甚至還覺得自己以前喜歡那麼久是件很蠢的事情。
4. 上大學參加軍訓,是不是在軍訓完了之後和教官與同學之間的感情會變得很深?
以上幾個例子你不一定都經歷過,但或許會有一些類似的情況讓你產生共鳴。有些時候,生活總是會發生一些事情讓自己的內心產生矛盾,挑戰對自我固有的認知,或者給自己帶來不可預測的危機感。這個情況,便被稱為認知失調。而人有一個傾向,即是要努力打破內心的矛盾與危機感,而打破這種矛盾與危機的方式,通常是通過改變自己原先的想法或者態度行為,或者產生一種新的想法態度行為來調和存在的矛盾。比如第一個例子里,我們知道作弊是不對的,但是作弊的行為讓自己產生了矛盾,產生了道德挑戰,於是通過一個外在的理由來說服自己,從而改變對作弊的態度來達到新的平衡。第二個例子里,我們聽說周邊的人被搶劫了或者女孩被強姦了,這種惡性事件讓我們感到不安,而為了打消這種不安的念頭,我們選擇讓受害者承擔一定的責任,使得這些惡性事件的發生產生了規律。如果我們掌握了這些規律,或許惡性事件就不會發生在我們身上,從而使得我們緩解了一定的危機感。而在第三個例子里,我們追了我們心儀的對象很久,但是發現他們總是不喜歡我們,讓我們感到一定的自卑感,為了緩解這種自卑的心理,我們對他們產生了貶低的態度,讓我們因為他們的缺點而放棄喜歡他們,從而維護了自尊。在最後一個例子里,大學新生參加了辛苦的軍訓,吃了幾個禮拜的苦,如果沒有所得,內心會感到很失落與矛盾,於是把軍訓期間的友誼看的很重,也對教官產生了深厚的感情,使得這一場艱苦的訓練終有所得,而不是白白承受了折磨。
但是有些時候這種心理的傾向,雖然能夠讓自己時刻找回平衡感,卻並不一定就是對自身發展有完全積極的作用。我們有時候,甚至是需要訓練一種正視認知失調的思維,不刻意用新的態度,想法與行為來緩解矛盾,才能獲得自我提升。
為什麼說這種正視認知失調,不刻意尋找平衡的思維能夠幫助我們自我提升呢?因為只有當我們直面矛盾,不急於改變態度與刻意產生新的想法來維護平衡感,反思自我,與尋求解決辦法,才能看清矛盾真相,和實現自我的提升。
在這裡,我把正視認知失調的情況分為四個方面來敘述:1.道德挑戰 2.對安全感的挑戰 3. 對優越感/自尊的挑戰 4.心理失落感。我在開頭也依次例舉了這四個類型的例子。
1.道德挑戰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貪官多燒香拜佛,那是因為違反法律的行為做多了,內心有愧疚與罪惡感,無處安身,於是試圖通過求神拜佛贖罪,來重獲內心的平衡感。
當我們產生違反我們內心準則的行為,不應該急於給自己找借口,打破內心的愧疚感,而是應該正視自己的錯誤,反思自我的行為,在下一次相同的情況下,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
2.對安全感的挑戰
心理學上,由認知失調產生的"責怪受害者"(Victim Blaming)的行為屢見不鮮,我們試圖讓受害者承擔一定的責任,讓不幸的發生成為一個規律性而非隨機性事件,使得我們重拾安全感。
有時候,我們甚至會想,一個走在路上不小心被雷擊中死亡的人,是不是做了什麼虧心事,所以受到了懲罰。因為雷擊事件的隨機性過大,人們因為很難找到合理的理由來讓自己免於災難,只好通過超自然的現象解釋,來消除危機感。
然而,有時候我們必須要知道,並不是所有的災難性/受害事件都是有規律的,我們並不應該通過責怪受害者,來尋求一種虛假的安全感。比如我們認為女性穿著暴露容易招致強姦。然而數據顯示,65%以上的性侵案件里,施暴者與受害者是互相認識的,而施暴行為通常是預謀之下的。那麼這種情況下,穿著暴露招致強姦的說法就站不住腳了。所以,我們並不應該盲目快速地通過責怪受害者來解釋災難性/受害事件,往往未必能得到合理的解釋,而是應該仔細分析其背後的原因,即使我們最後思考得出的結果並不一定能減少我們遇到此類不幸事件的概率。例如女性被親人或熟人侵犯,可能因為施暴者有反社會型人格,也可能因為施暴者前額皮質沒有發育完全(控制理性判斷能力),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知道了合理解釋,也不能減少悲劇發生的概率。
3.對優越感/自尊的挑戰追男神/女神不得而通過貶低他們的方式來尋回優越感與自尊,是一種「酸葡萄心理」的表現。
伊索寓言里,狐狸因為吃不到葡萄而說葡萄酸,所以心理平衡地離開了。在這裡,因為吃不到葡萄帶來的對自尊或者自身能力的認知失調,通過一個新的態度而重新回到平衡,與追男神/女神不得,而貶低他們的情況類似。
伊索寓言里,狐狸因為吃不到葡萄而說葡萄酸,所以心理平衡地離開了。在這裡,因為吃不到葡萄帶來的對自尊或者自身能力的認知失調,通過一個新的態度而重新回到平衡,與追男神/女神不得,而貶低他們的情況類似。
然而,我們要知道,葡萄不一定酸,男神/女神也未必有自己想的那麼不堪,甚至自己搶不到的工作也沒有自己後來想像的那麼沒意思。我們通過一定的心理安慰消除了認知失調,尋回了自尊與優越感,卻未必真正解決了問題。事實是,自己能力確實夠不上自己所想要追求的東西,而一味地貶低原先的目標,是沒有辦法使得自己達到能力上的提升。雖然意識到自己能力不夠非常打擊自尊,但是只有多看清自己的缺點,嘗試做出努力,才有可能達到突破。
4.心理失落感美國的大學裡存在著兄弟會和姐妹會的組織。這類社交型組織有著嚴格的入會儀式。想要入會的申請者必須經過一系列的考驗,做苦工,甚至是接受身體/心理上的折磨,通過了所有的考驗,表明了衷心,才能被批准加入這些組織。而這類兄弟會姐妹會的成員大多都非常喜歡自己的組織,認為自己收穫了最深的友情。然而,事實上,許多兄弟會姐妹會醜聞連連,歧視霸凌的現象非常普遍。這種自認為收穫最深厚的友情的心理現象也可以用消除心理失落的心理現象來解釋。經歷了一系列痛苦的儀式加入了這個組織,一定要有所得,那麼自己就會主動認為自己加入的組織很好,兄弟姐妹特別好,這樣才不會有付出過多沒有回報的失落感。
前段時間曝光的莆田系醫院黑幕中,我們會疑問為什麼莆田系醫院的病人沒有砍醫生呢?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們在江湖醫生的忽悠下消費巨資治病,付出了很多,如果不說服自己相信醫生,而去懷疑自己花了冤枉錢,是會造成巨大的失落甚至是挫敗感的。所以,他們寧願相信醫生不是騙自己的,自己花的巨額也是值當的。
如果我們為了消除心理失落感,而用一些理由來蒙蔽自己,說服自己沒有失大於得,是不能夠真正了解自己所處的情況的。雖然正視落差,知道自己吃虧或者付出回報不成正比,非常令人沮喪,但是只有不逃避,不蒙蔽,才能看清事實真相,尋求將傷害真正減少的解決辦法。
所以,正視認知失調,是我認為我們應該刻意訓練的一種思維方式。我們要明白我們經常會不自覺地改變自己的態度或產生一種想法行為來緩和內心的矛盾,然而這種態度想法與行為的自我麻醉並不一定能改變不樂觀與矛盾的現狀。無論是道德挑戰,安全感的喪失,優越感/自尊的丟失,和強烈的落差感, 認知失調是時常會發生的事情,只有我們正視它,直面自己的困惑矛盾與可能遭遇的危險,認真分析背後的原因,才能看清事實的真相,或者尋求積極有效的解決方案,實現自我的提升。
本文如需轉載請先私信。
在提升語言說服力和施加影響力方面,有一些思維方式往往需要大量重複訓練才能養成,而一旦養成受益匪淺。我將它們提煉成三種可操作的思維方法:
- 左右手互搏
- 偏向性陳述
- 路標式思維
-
(一)左右手互搏
所謂左右手互搏,就是自我博弈,類似於AlphaGo在圍棋訓練里所使用的自我訓練的策略——當想要論證一個觀點的時候,同時設想對立的觀點可能給出的argument,把自己當成自己觀點的假想敵。當重複多次這樣的練習並習以為常的時候,所擁有的眼界、分析判斷的能力會有相當大的提升。
在學術中,這種思維方式相當常見,因為一篇論文要經得起各種匿名審稿人的推敲,必定撰稿人自己要自己先推演很多遍,對可能出現的漏洞自圓其說,對改進和不足事先申明。
但在生活中,這種能力卻被忽視,往往我們在陳述一個觀點的時候,並沒有考慮可能的反駁,以及對反駁的反駁可以給出的反駁,以及對反駁的反駁可以給出的反駁的反駁的反駁……(這個遞歸可以一直寫下去)
比如一個簡單的觀點【1】:北京地鐵價格應該下調。
對【1】的一個反駁【2】是:價格下調最終所需要的補貼也是由納稅人來承擔,因此實際上,那些趕地鐵的人並不能獲得好處。
對【2】的一個反駁【3】是:地鐵在北京是壟斷的,因此其實際的定價使得它的邊際收益高過了邊際成本,強制性讓地鐵運營方降價並不一定需要額外的補貼。
對【3】的一個反駁【4】是:儘管這樣看上去是好的,但是這可能會打擊外資在公共設施建設方面的積極性,因此從這個小的方面看,地鐵價格下降人們可以享受更便宜的票價,但另一方面,外資可能不再願意繼續建設新的軌線(因為收益不高),可能提供更差的服務。
對【4】的一個反駁【5】是:如果資本在其他地方有更高的收益率,那麼自然資本就應該流向其他領域,而不是用於修建基礎設施,而這一部分的工作,可以由政府來實施。
對【5】的一個反駁【6】是:政府在這類事務上往往效率極其低下,那麼實際上,這一部分需要更多的稅收收入支撐,而這是相當不划算的。
對【6】的一個反駁【7】是:稅收收入的支撐用在公共領域,伴隨的是財富再分配。而相對來講,收入更低的人相對來講更會使用公共交通出行,而較高的人則會選擇私家車之類,因此這類再分配雖然犧牲了效率,但是更有利於公平,仍然是有必要的。
……
在互搏過程中,可以發現越往深處所涉及到的變數越多,考慮到的信息和可能性也就越全面。通過這樣的訓練,你更有可能敏銳地發現自己的邏輯漏洞,而不必總是等到別人駁斥你的時候才想方設法回擊。
-
(二)偏向性陳述
在有了一定的互搏訓練之後,自然就會注意到另一個事實:涉及到實踐的一些論證,都不可避免地會觸碰到一些「硬傷」,這些「硬傷」在論證過程會帶來極大的劣勢,因此在陳述相關事實的時候,必然需要避免將核心觀點引致這些點上。
東野圭吾有一本小說叫《嫌疑犯X的獻身》,裡面的兇手用一具屍體換掉了真正的屍體,警察沿著線索順利告破兇案,誤認為已經抓住真兇了,實際上抓住的,只是另一起兇殺案的兇手——這種偷梁換柱的本領,就是偏向性陳述的關鍵。
好的引導性陳述並不是要使內容無懈可擊,而恰好要留出一個鮮明的「漏洞」,使得對方會被誘導,而針對這個看上去的「漏洞」提問,忽視掉真正的破綻。因此,偏向性陳述,絕對不是要避諱你的觀點的漏洞,而是要通過偏向性陳述,將受眾的注意力轉移。
比如,我想要讓一個對知乎不感冒的用戶感覺,使用知乎會使得效率提升。
如果直接拋出這個論點,那麼槽點簡直太多了——水知乎一個小時可能學習了五分鐘/看了回答並沒有什麼卵用/……
一個失敗的陳述就是對事說事:如果你不水的話,可以學到很多/看回答如果吸收了會很好——這類問題用一個條件狀語來改善論點,但實際上卻是很容易被聽眾排斥:既然是條件狀語,那條件不成立時怎麼辦?
因此,偏向性陳述更多的時候,是在需要轉移,而僅將一些潛移默化的影響時加之對方。
一個相對好的偏向性陳述可以是:
擦,今年的獎金都花在知乎上推薦的買買買去了。。。知乎上那些辦公回答幫我不少忙,好不容易今年獎金多了些。。。結果又全吐出來了。。。
這樣的陳述有利於幫助受眾注意力會集中在「哈哈哈你又買買買了」上面,而同時潛意識中建立「好像知乎真的會幫不少忙」的錯覺。
更好的一種陳述可以是:
本來在知乎打算約X的,結果約沒約到,技術貼倒學了不少。
這相比於上面的獎金來說,話題更容易吸引對方的注意力(如果都是男性的話)。
相對來說,更好的一種陳述可以是:
知乎那些提高效率提升品質的回答用處確實蠻大的,但都從其他地方搬運過來的,還好意思打擊抄襲,自己不也是搬運其他網站精華的吸血鬼。
這種描述最大的好處是,將論點集中在「知乎是否抄襲現象嚴重」,這個論點已經隱形地建立了「回答質量很高很有用所以才來討論這一點」的背景,因此施加的影響更大。何況實際上知乎的原創質量是相當高的,也就是說對方很可能會駁斥你的觀點,最後會站在你的真實立場幫你說話。
(上述例子不代表任何傾向,僅僅是例子)
偏向性陳述,可以向PR學習。好的公關(尤其是危機公關),基本都是將偏向性陳述做到了極致,讓人們以為爭論的焦點是A,但其實想要滲透的是B。記得大概去年年初有一篇朋友圈很火的文《淘寶不死 中國不富》,以「淘寶價格過低→個體戶無法生存→所謂的低價實際上侵蝕了中國經濟」作為邏輯鏈條罵淘寶,很多人轉發罵作者邏輯傻缺,但實際上作者真正的輸出目的是「淘寶上價格低廉」。
-
(三)路標式思維
在經歷了前兩種思維方式的訓練之後,還需要有一個重大的技巧突破,也就是路標式思維。
實際上,在絕大多說的即興發言和日常交流中,我們不可能全盤思考再做陳述,而這種時候在腦海中建立一些基本的路標則十分方便。
針對一些基本的問題,在自己的大腦中必須要形成確定性的答案,而不是模稜兩可或者中庸的說法(雖然很多時候,這類問題任何一種說法都相當有道理,但必須要形成一以貫之的思維方式,才能真正具有說服力)。
而對這類問題的答案,可以看做是在眾多問題中的一個路標。有需要輸出觀點的時候,你可以很容易地通過已有的路標搜尋自己需要的論點論據,將觀點依附在已有的較為系統地結論裡面,進而論證(這其實有一點像高中議論文經常講的「基本素材」)。
舉一些基本的問題:
- 公平和效率哪一個更重要?精英模式和民主模式的優缺點是什麼?
(有很多人力資源管理的問題,歸根究底就是這一點上的分歧,以及第一點對於地鐵的討論,也基於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 經驗和邏輯判斷的優缺點是什麼?什麼情況下會出現顯然的衝突,又應該如何選擇?
(這個問題你自己的觀點,決定了在大量觀點衝突時你的選擇)
- 運氣究竟在一件事情中佔到了多大的比例?或者說,各類「XX決定論」究竟是否可靠?
(這決定了多數情況下你對一件事情的真實價值的評判)
- 人脈的獲取和自身能力的關係有多大?在什麼情況下相關,什麼情況下不相關?
(這決定了你對社交相關問題的態度)
- 事物的價值是怎麼體現的?外在的交換判斷,還是自身屬性決定?市場的判斷時有效的嗎,什麼情況下會出現問題?
(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包含了經濟和政治哲學上的判斷,一個純粹功利主義的視角是很具有煽動性的,道德主義的視角也很棒,但都必須對它們相關的命題給出判斷,這類判斷是你評價好與壞、值不值得上的基本立足點,否則,你的判斷很容易被其他人帶跑)
- ……
這些問題根本沒有標準答案,但是它是一個指向性的路標,是你的觀點和判斷的基本出發點。在這類問題上保持一貫性的看法,並有充分的理由證實自己的看法,那麼你在相關問題上的觀點將會十分具有說服力。
------------
最近在知乎舉辦的一場live:提升專註力的四個方法,歡迎大家參加:-D
「
我們的大腦每天都在思考,但我們很少思考「到底我們應該如何思考」,實際上,很多時候我們思考並做決定,都是基於慣性:這種慣性正是思維模式。但是未經訓練的思維模式往往很難做出正確的判斷,很難從新鮮信息中提煉出有價值信息,快速思考時往往無從著手。
應該如何訓練自己的思維模式?在這場 Live 中,我願意分享我的經驗。
」
1.
拒絕構建敵我。
發生所有的事情,看到所有的信息,
我都會把自己的屁股抬起來,
不叫自己的階級,立場和利益,干擾了自己的客觀判斷。
2.
拒絕自己的好惡影響自己的判斷。
討厭的觀點,令我噁心的人,也要完完整整看完他的意見。
然後說服自己,這種觀點是有道理的。
3.
拒絕湊熱鬧。
遠離所有的熱點,熱點成為熱點時,信息往往是不全面的或者有迷惑性的。
很容易成為陷阱,讓人看不清楚。
4.
不要被表象迷惑。
所有的信息,接受以後,不要只看你輕易看到的。
去找找這件事情的前因,後果,影響,背景。你會看到不一樣的事情。
5.
拒絕污名化和神聖化任何事情。
不要貼標籤。
人們喜歡污名化和神聖化事物,從而用標籤來代替真實,也代替了自己判斷。
6.
不和人爭吵。
大多數人都知道自己錯了,不過不願意承認而已。
再者,他愛懂不懂,管我倉鼠事?
7.
多角度思考問題。
遇到一個問題,一個話題,從不同的群體和集團角度思考。
同時,以多種方式思考。
基本解決了問題,也要想想其他的解決途徑。
8.
自我帶入問題。
把自己帶入一個故事裡的各個不同角色,把自己想像成利益相關的人,自己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也是路人。
9.
拋棄非對即錯的「二元論」。
不是只有好壞,受害加害,其實事情從來都不是二元的。
事情是複雜的,人是複雜的,
分析問題時 ,儘力去拋棄你習慣的「二元論」。試著去掉原有認識,繼續看問題。
10.
打破定式。
盡量讓自己的思維離開自己的習慣,不斷重塑習慣,這樣會不舒服,但是很能擴寬思路。
對於任何習以為常的事情,問問自己為什麼,還能怎麼做。
11.
懷疑一切。
試著去懷疑所有信息的真實性,為什麼你會相信一件事情呢?
問自己,為什麼,有了答案,再問為什麼。
12.
對於不懂的領域,學會承認自己的短處。
並學會去查閱資料和詢問專業人士。
對於專業人士在專業領域的理論,有更大的可能性可信。
13.
永遠不要因人廢事。
不要讓崇拜或者厭惡一個人,來影響你自己的判斷。
記住,永遠對事兒不對人。
以上
總結下來,八個字足矣: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與諸君共勉。
1、注意細節,永遠不嫌多
為你這個環節後的下一位做一些力所能及,比如,扶門;吃飯帶紙巾;開完會帶走垃圾,整理好凳子;
無視別人的尷尬,照顧別人的自尊心;
有次我和一個小姑娘無意看到了一個男性朋友流淚,小姑娘要上前安慰,被我攔住了「讓他自己待會兒」。
我認識這位朋友快5年了,出了名的好面子。半小時後見他,已經沒事了。「有什麼事兒要幫忙,你支一聲」,就夠了。
建立這種模式的好處在於,你有了善於觀察的眼睛,有了體貼他人的心。
2、有始有終,其實還蠻難的
一個人在外,工作、生活里常常不免要找人幫忙。習慣最終做完後,和每一個涉及的同事、朋友反饋下最終結果,並表達感謝,有時候還會備點小禮物,或者約著吃頓飯什麼的。
我覺得這是個起碼的尊重吧,別人為你付出了時間和精力,哪怕是一分鐘,一個電話。當然完全有理由同步最終的結果。但是,好像很多人都沒有這麼做。有時候,我會主動關心下結果,看看還需不需要做點什麼;有時候,懶得管也就隨他去了!
建立這種模式的好處在於,收穫了很多意外的關係。很多本來是同事的變成了朋友,很多本來只是朋友的變成了工作夥伴。
3、不斷對自己系統升級
這種系統其實分為兩方面,有用和無用。
有用是指短期收益。比如我剛剛跨了行,是的,一個我之前涉獵不深的行業。所以,一開始工作起來,很多都需要適應。一個月的時間,我整理了下自己的優勢和劣勢。這個周末就給自己建了一個文件夾,規划了我要學習的內容,日常收集整理資料的excel模板以及每周抽時間必看的內容。
無用是指生活無用。比如前天去扭蛋文身,抽出來的圖片是神奈川衝浪里江戶時期浮誇版,喜歡得不得。今天就非常認真地看了一些列江戶晚期的日本文化藝術介紹。作為日本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時期,江戶晚期真的是一個短暫的餘韻,又是一個絢爛的開端,很有意思。
建立這種模式的好處在於,你可以在工作中專業,也可以在日常里溫柔。你可以認真地輸出自己,也可以隨和地與人溝通。男人和我聊工作,我聽得懂;女人和我聊感情,我接的上。
4、比周到,多一點用心
我有個習慣,出門旅行,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就一定會買。然後,堆在家裡,認識了新朋友,就會配上一段文案,然後,一個個送出去。
比如,斗獸場的羅馬士兵卷筆刀回贈給了送我從日本帶了打字機卷筆刀的妹子,
東京上野公園拿的鳥獸戲畫手冊贈予了特別戲多的話劇圈新秀王老師,
台北101大樓跨年的鑰匙扣直達到了成都跨年認識的淘寶賣家小弟弟,
自己親手拼出來的漫遊銀河系星空筆記本時隔2年後終於找到了熱愛讀書、知識淵博的欽欽博士。
而送人禮物,我也必定親自包裝,親手寫卡片。
記得當時給文浩弟弟,寫的是,2016年跨年我一個人在101大樓下聽人唱《小幸運》,凌晨的台北街頭三三兩兩的人群。2017年跨年在成都變成了兩個人。願以後你的每一個跨年也都有人陪。
因為,這些只有我自己知道的梗,這樣用心製作過程,我特別享受,是我的G點。不知道收禮人能不能get到,我爽就夠了感覺。
建立這種模式的好處在於,在如今,周到更像是套路,有那麼一點刻意,不足道的用心反而更能被人感受到吧!
5、時刻提醒自己「你和別人不一樣」
「你和別人不一樣」倒不是說你清高。而是給了自己說「不」的權利。
大家都去買爆款啊,我不喜歡,不團購了
大家都去排隊網紅餐廳啊,我沒那麼想吃,不參與了
大家都在玩王者榮耀啊,我真的不感興趣,不想玩了
建立這種模式的好處在於,你節省了很多時間和精力給了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
6、對於最重要的五個朋友(女性)建立特殊關愛體系
只要她們開口,不假思索借錢,恩,事實上,最窮的是我;
3天為周期主動聯繫,分享有意思的事情,更新自己YY爆炸的念頭;
關心他們的家人,家裡的老人,因為都是10年+的朋友,彼此之間都熟悉;
疼愛她們的小孩,我確實都是乾媽咪;記得生日,準備新年禮物;下午看到了淼淼的畫作,已經想好了今年給她的禮物,哈哈
最後,我想,陪伴他們度過所有最幸福和最艱難的時刻,給予我最客觀的建議和最無條件的撫慰;
以上,不是說我多麼nice,而是對自己的要求,希望自己即使單身,也依舊擁有給予愛的能力。
建立這種模式的好處在於,因為付出,所以,自己時刻被愛。
既然大家喜歡,更新啦
7、珍惜的人,想到就說啊,又不丟人
有很多朋友,因為一些小小的契機,開始在生活中出現的頻率越來越少。也許不能再參與更多的未來,我還是希望這些人能知道他們之於我的意義。
所以我的方法是,看到什麼想到這個人,就會告訴她。看到什麼覺得他喜歡的,就會買給他。比如,淼淼媽媽喜歡馬來貘,羽田在熊貓省,我在果殼有意思看到了,就隨手買了。
這種思維體系已經形成了,根本就不過腦子。
拼量子積木的三個小時,我真的是滿心歡喜呀,一抬頭天都亮了。
建立這種模式的好處在於,重要的人應該多久都不會走散。因為,誰都希望被牽掛吧!
8、打造個人標籤同時尋求差異化
我很少朋友圈點贊,評論。實在特別閑的時候,才會在朋友圈互動幾句。於我,朋友圈更像是信息熵的過程!我很少點贊,但會上心;實在喜歡的,會忍不住去私信,表達真誠的喜愛。
這是淼淼媽媽教我的。因為我工作第一年生日,朋友圈給我點贊的同事不少於30個,來私信生日快樂和表白的只有她。而後來我們確實成了至交。
在我看來,有的人喜歡群聊,但有的人喜歡一對一,我就是後者。
建立這種模式的好處在於,於別人,你不是普通的點贊之交。於自己,你可能撿到了寶,兩生歡喜的人。
9、保持最簡單的客觀,強拉理智
於生活,我不知道這種思維方式的訓練到底好不好。但是,於工作,我覺得非常必要,甚至是一種職業素養。
不以自己的經歷、情緒、觀點,看法強行帶偏整個團隊為客戶服務的節奏和效率,是對leader的要求,也是對所有人的要求。當然,我老闆挺好,會願意坐下來帶大家討論,讓團隊成員一一說服他。這是我特別欣賞的。
無法客觀,最可怕的就是,你可能加了無數天班,都是無用功。因為,客戶要蘋果,你非把自己的梨給他。
所以,這也是我最刻意訓練的一點,就是撥開自我體系的種種,始終從客戶角度出發,去產出他要產出的東西。
建立這種模式的好處在於,客觀會讓你顯得更加專業。不會被個人的局限影響。對事不對人,真的不是說說而已。
10、耐心
說出來都有點可笑,這種本就是幼兒園、小學培養的基本素質。
很多人身上都沒有。對客戶沒法耐心,對同事沒法耐心,只有自己是最正確。甚至,有的人對自己都沒法耐心,事情做一半就選擇撂挑子。
一方面,對自己,我覺得耐心可培養的點,在於微笑。因為,我發現,我在對自己笑,對同事笑,對客戶笑的同時,被安撫下來的除了對方,還有自己。
反之,另一方面,碰到特別急躁的那類人,我也會不喜歡。應對的方式是,可以放慢語速和他們說話,或者簡單問他們幾個問題,拖慢他們的思維。
事實上,你會發現,反而是急躁的人最沒有思路,最容易事倍功半。
建立這種模式的好處在於,沒有人喜歡急躁的人,就醬。
11、保持有趣
有趣這個梗,隔段時間就會被公眾號翻出來嚼兩口。我不知道我是不是摩羯座上升成了水瓶座的原因,還是一個人待久了之後的自我修養。很多人都是你太有意思了。
在義大利遇見了喬治馬丁大老爺,意淫了一段「Don『t talk about GOT with me. I"m on vacation.」
在東京地鐵里遇見了《疑犯追蹤》的Finch,就滿腦子一直在「You have been watched.」
有次,逛超市出來,看到一個叔叔和嬸嬸手牽著手,覺得到這個年紀還能這樣太美好啦!
只是可惜叔叔有點禿頭,嬸嬸有點胖。我就給嬸嬸P瘦了點,還改成了黑白照片,就完全看不出叔叔禿頂了。還發了條朋友圈,配了「這樣就好啦!」可惜,隱藏的梗,沒人能get。
建立這種模式的好處在於,一個人也很開心。可以一個周末都不說話,但是會一直傻笑,笑出聲那種。
如果說,思維模式可以刻意訓練,那麼,與人用心還要用心修鍊。
先寫這麼多,計程車里碼字,不定期更新。
1.效用邊際遞減為負時,阻止不理智行為
想像這樣的情況:你花了300塊點了一桌美食,吃了一半已經吃撐了,雖然撐但你並不想「浪費」,畢竟花了那麼多錢啊。但此時,如果你繼續吃,給你帶來的只能是心理和生理的雙重負擔。【繼續吃】這個行為,已經使效用邊際遞減為負了,你不僅花了300塊錢,結果還因為貪食而可能弄傷了胃、弄壞了自己的心情,得不償失。所以,在效用邊際遞減為負時,你就應該立即停止自己的無腦行為。
再舉一常發生的現象:
身邊的同事朋友不時會接到一些垃圾電話,開頭就是「先生您好!XX市XX區XX路旺鋪10W起售,您考不考慮.....」。這個時候,我所見到的大多數人都會回應「對不起,我不需要,謝謝!」。甚至,我還看見有人被騷擾幾次後極為憤怒的說「我不是跟你們說了嘛!我!不!需!要!別再打給我了..!」,掛掉電話以後,把自己心情弄的挺糟。
如果你真的很忙,那麼你多說一個字,都是在浪費時間。如果你懂得自我保護,那麼你為此電話多生一分氣,都是謀害自己。我的處理方法很簡單——無論是誰,是什麼人,是什麼語氣,只要在開頭的3s內讓我感到毫無價值,我就會輕輕的按一下掛斷按鈕,然後繼續工作,就當做完全沒發生過這件事。
評論有個朋友說:這些電話銷售員也挺慘的,禮貌一點說話不可以么?
我的回答是:因為他們挺慘,所以他們要的不是「禮貌」而是業績和生意,這樣才能掙錢養活自己。所以,作為一個100%沒可能給他生意機會的你,早點掛電話,對他而言更是節省時間,找到那些能給他生意的人。相信我,他不會覺得你沒禮貌的。
所以,效用邊際遞減為負時,請阻止自己的不理智行為
2.信息量思考
相信大家都特別喜歡看「乾貨」,所以我就用一個乾貨來舉例子吧:
上圖是分眾老闆江南春在「營銷的最高境界是什麼?」里的回答。面對這個答案,有小A和小B兩位同學:
小A認為「江老師的答案真是醍醐灌頂的乾貨呀!真棒!」 而小B則認為「江老師的答案看似什麼都講了,但其實什麼都沒講」
請問小A對還是小B對?答案是都對。
因為小A和小B的信息量不同。人的一切行為是由認知決定的。認知水平又被信息量決定。信息量就是指一切可以換算成信息的東西,包括聊天、工作、思考、閱讀等等這些。廣義來說,信息量無限大的時候你就是全知的。。說白了就是,你知道的越多,你就越有可能。很多事情,當你信息量不足的時候,死活你就不能理解。但信息量一旦達到那個坎兒,你就瞬間明白了。
回過頭來看小A,小A基本上是一個初入行的朋友,以他目前對marketing的理解,看江老師的這段話不明覺厲,或者說一知半解那是很正常的現象。如果他做了很多執行工作、看過一些書,就知道這些概念到處都是,人人會說,在營銷界屢見不鮮。
而小B可能是個信息量比A還低的噴子和弱智,但也有可能是信息量遠比小A高的專業人士。因為他的閱歷和知識告訴他,江老師說的這些話,都是空話。小B既然反對江老師,總要給一些理由:營銷最高境界是什麼? - 李怡的回答
這就是信息量的不同,決定了人與人之間根本的不同。
同理,如果你在網路中和人因為意見、理念不同吵起來,那請務必別生氣。因為你們倆根本不知道對方信息量水平如何,也不能站在互相的閱歷、知識角度去理解對方,有何意義呢?
也許你過去對某些問題苦思不得其解,但過一段時間後回頭一看,是多麼簡單的問題?大抵上都是因為你的信息總量在提升,認知發生變化。所以意識到自己信息量不足很重要。
如何提升信息量?讀書是已知最快的途徑。
那怎麼挑書讀書呢?請見:
年輕人,該怎麼讀書?一年讀完 1000 本書會收穫到什麼? - 李怡的回答
3.實驗心態
年輕人該用「實驗」態度,快速成長。再說的直白一點,年輕人應該乘著年輕,利用自己的年輕,去多嘗試。
有人說:「你說的這不是廢話么?誰不知道年輕要多闖?」
有個小故事,大概是說有個德高望重的老人,年輕人問他有什麼人生建議,老人回答說:「前半生,不要怕;後半生,不要悔」。可能很多人都看過這則故事,我覺得它很有道理,但的確是雞湯。雞湯通常只有湯沒有勺。我現在就想來聊聊勺子,至少說說我是怎麼用的勺子。
關鍵詞就在於「實驗」。我覺得用「實驗」這個詞去代替「不要怕」「要去闖」「發現更大的世界」會更接地氣兒點。
因為生活是由一個個選擇組成的,當你一般都選A的時候,你可以大膽實驗一下,看看選擇B的結果如何。當你用更接地氣的目標去要求自己時,你會發現自己的行動力變強了,也更容易做到了。
舉幾個栗子吧。
①我寫文章本就是無償的給大家轉發,但一篇可能要憋個2-3個月的作者來說,有的時候覺得一篇文章不能創造直接的經濟利益也挺失落的。看到那麼多「你好,我能轉發您的文章嗎?」的媒體朋友們加我,我都允了。直到有一次,我對自己說:「反正缺一個媒體也不缺,就做個實驗,問他們要稿費試試看!」。
於是果斷遭遇了回絕。
但還是很開心,因為我確認了結果而不會在擔心自己錯過了幾百萬,不實驗一次,怎麼知道到底能不能拿到呢?我甚至問清楚了他們的底線。
②也經常有很多marketing圈內朋友加我,絕大多數先言必稱「老師」,我實在不敢當,遂都會說清楚:「我還年輕的很吶!別這樣叫啦,互相學習吧~」。但也有一次,一個加我的小夥伴一直叫老師老師。這次我打算縱容,不再辯解,且真的以老師自居,對他「指點指點」。
嘿,居然也就這樣下去了。關鍵是,當我真的站在所謂老師的心態去看別人,會更多發現自己的不足。譬如一個概念說不透,一個營銷campaign發現自己其實也不了解..等等。這樣的「實驗」又有了收穫。
找不同的地方去實驗,找成本較低的地方去實驗,趁著年輕儘可能多嘗試,探索世界和人的邊界。實驗心態大抵就是那一瞬間:你不怕、敢去做。
4.一切以「成長」為目標
作為一個年輕人,你努力工作、看書、交流、參加研討會....這一切是為了什麼?
薪水?幸福?父母?還是面子?或許還有很多表面的原因
我的答案是「成長」。你是為了更快成長而做這些事情,是為了心智成熟——心智成熟會讓人獲得莫大的幸福。如果知道了這一點,我們就應該樹立起一個心態——成長心態,一切以獲得成長、獲得心智成熟為目標。
這樣一個心態的意義何在?舉個栗子:
在工作場上,你不可能不開會。只要開會,不同人的信息量不同,也會發展出不同的觀點、想法。爭執,一定存在。
問題是,你的目的是「在爭執中獲得勝利,從而感覺自己很厲害」,還是「在爭執中解決問題、獲得成長」?
大多數人只是在不斷的爭執中,堅持自我,他們要的是獲取勝利,而不是解決問題。於是雙方各執己見,不願意聽對方的道理。
一個正確的心態是,盡量放下爭執,不論對錯,先聽聽對方的道理何在。如果你是錯的,那麼你會收穫到正確的知識、邏輯,遠超丟去的面子。而如果你是對的,那麼你獲得了冷靜自己、自我控制的機會。只要你樂於探究,你甚至可能從對方的錯誤中學到知識,避免以後自己犯錯——這就是成長心態。對了,或許還有對手的感激、贊同以及老闆的認可。
是雞湯么?是雞湯。
因為這一條,只能靠你自己的努力,儘力想到做到而已。
5.元認知
元認知是這1、2年來,我真正刻意訓練的一種思考行為。說它是思考行為,因為它更像是「需要大腦主動控制」的一個身體行為:它要求你的大腦杜絕懶惰,在已有的正常行為、思考之上,再進行思考一個層次——思考為什麼剛剛你那樣思考(行動)。
簡而言之就是,對自己認知過程的認知,對自己思考過程的思考。
例如:
當你在看我寫的這份回答時:
你當前的思考A可能是——「這貨寫的是什麼鬼?這麼玄乎」。
而如果你願意,你可以對思考A產生思考,即思考B:「為何我會這麼想?」
1.我為何會對本篇回答產生質疑?是因為我從來沒接觸過的陌生辭彙「元認知」么?
2.我為什麼會在心裡默默使用「什麼鬼」這個詞兒?是因為它是我最近的口頭禪么?它怎麼會成為我的口頭禪的?是因為最近某部電視劇、某個網紅經常用么?
3.為什麼我在沒有深入了解本回答的詳細內容時,就自然而然的產生了一種抵抗情緒?是作者寫的太啰嗦么?還是因為配圖不好看?
...........
這些角度有的有價值,有的沒價值。而關鍵的是,你可以對任何一個角度「無限制」的挖掘思考下去。
如:
為什麼我會對本篇回答產生質疑?喔,大概是因為太啰嗦?
太啰嗦?哪裡啰嗦?喔,是因為這個回答里重複的字數出現太多了,給我一種非常啰嗦多餘的感覺么?
為什麼重複的辭彙,會讓一個人的大腦產生啰嗦多餘的認知?喔,是因為大腦對反覆出現的信息會產生處理的遲鈍...blablabla
咦?我為什麼會在想這麼無聊的問題?喔,因為我必須編出來這個答案....發散結束
學會元認知有什麼意義呢?這才是大家關心的關鍵。
因為元認知是對自己認知的學習。一個如果更加了解自己是如何認識世界、認識知識,那就更容易找到適合自己認知、學習的辦法,從而事半功倍。
元認知(Metacognition)一詞最早出現自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弗拉威爾(J.H.Flavell)在一九七六年出版的《認知發展》一書。所謂元認知就是對認知的認知,具體地說,是關於個人自己認知過程的知識和調節這些過程的能力:對思維和學習活動的知識和控制。元認知包括元認知知識和元認知控制。例如在教學心理學中常提到「學習如何學習」,指的就是這種次認知。
這種內省的自我認知除了對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知識水平和技巧有實在的幫助之外,也能用來提升自己的情商、避免心理疾病。原因也是一樣的,你可以通過「自我診斷」式的提問,來幫自己找到問題所在,促使自己更多理解他人,或者是改變自己的行為。
每個人都存在元認知行為,只不過絕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而本文,以及之後你的自行search會幫你大幅度提高元認知思考的頻率,更加了解你自己,從而提升你的各方面能力。
再舉個元認知覺醒的例子:
半年前我和我表弟吃飯,他的情況是:他最近很胖,又懶、不愛運動,父母非常著急。不過他自己到怡然自得,「反正我就是不愛跑步,能怎麼辦?」。另外,他非常渴望找到第一個女朋友又苦於沒女孩願意理他。
我有意識的幫他進行元認知的覺醒:你覺得...............
cut!這個例子停止分享,因為我仔細回憶了一下,發現自己當時似乎沒有真的幫他覺醒元認知。
其實真正的案例是這個「想要和你分享這個案例」這個想法本身,我發現我的記憶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自動美化,把功勞全部歸結到自己身上,造成XX全是我的功勞的假象。實際上,我並沒有完全解決我弟弟的問題,他的父親當時在場也幫了不少忙。
恩,所以下次舉例子之前不能那麼自信,要仔細回想確認之後,再下筆寫出來。
哈哈哈,是不是被繞暈了?
思考一下,你為什麼被繞暈。
.
.
.
五條思維方式全部更新完畢:
1.邊際負效用時,止損 2.用信息量的角度看問題 3.年輕人多用「實驗心態」 4.一切以「獲得成長」為目標 5.元認知思考
有收穫?請給我個贊吧~
.
.
.
.
.
--------題外彩蛋--------
1.其實這些思維方式就在我們身邊,運用它們你玩王者榮耀也更容易成長:你從電子遊戲中學到了哪些有用的東西?
2.我們如何挑書讀書?請見:一年讀完 1000 本書會收穫到什麼? - 李怡的回答
3.除了讀書方法,這裡還有一些我推薦的具體書目:有哪些書籍是你覺得必須看的? - 李怡的回答
轉載請私信,抄襲必究
請一定要點開這篇文章看完,因為今天要說的這種思維方式實在太重要了。有多重要呢?可以說,它是所有「自我提升方法論」的基石,掌握這種思維方式,你認知世界的方式將發生巨大轉變。曾經困擾你許久的問題會迎刃而解,一直在努力卻不見成效的學習會突破瓶頸——瞧,這就是「系統思考」的魅力。
所謂系統思考,就是要「觀察整體」,即認為我們學習、工作與生活中的任何事件都是相互關聯的,而不是簡單的線性單因果關係。比如說,你認為自己成績不好是因為題目做的太少,這就是一種單因果關係。事實上,造成「成績不好」的原因有許多,可能是因為你不夠專註,可能因為你剛剛失戀情緒受到了影響,也可能因為你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而你熬夜刷題反而使你更加不專註、成績更不好。如果我們把「學習」這一過程看作一個系統,它包含著許多環節:預習、上課聽講、記筆記、自習、回想等等,而我們的精力——體能、情感、思維、意志則影響著其中每個環節的效果。
再比如說,昨天你和女朋友大吵了一架,現在你們正在冷戰。在你看來,你只不過忘記了「紀念日」而已,她居然大動肝火。雖然你嘴上說著「親愛的我錯了」,心底里卻覺得她在無理取鬧,心想又雙叒叕要「破財消災」來討好她了。事實上,在此之前她早已對你不洗衣服、亂擺放東西種種生活習慣頗有微詞,還責怪你每天沉溺於遊戲不思進取,只是你毫不在意;而「突然爆發」的爭吵也是不滿情緒積蓄已久的結果。如果把你們之間的親密關係看成一個系統,保持愛情長久的要訣並不是馬上清空購物車——雖然這種做法看似可以緩解燃眉之急。長遠來看,你需要改掉自己邋遢的習慣,讓自己更加健康、向上,而她變得更包容,你們之間才能有更少矛盾。
系統思考要求我們看清各種變化的過程。影響系統的任何變化都不是瞬時產生的,但人們往往只能看到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掌握了系統思考,你會在壞事剛剛出現苗頭的時候警覺地發現,而不是等到釀成大禍才捶胸頓足懊惱不已。同樣地,微小的、集中的行動,如果選對了地方,有時會帶來可觀的、可持續的改善,我們把這種現象稱為「槓桿作用」。
這篇文章會告訴你,如何進行「系統思考」,又如何找到處理問題的「槓桿效益作用點」。
一、沒有系統思維帶來的認知誤區
在學會「站在系統的角度看問題」之前,我們可能會有以下幾個思維誤區。來看看自己佔了幾個呢?
1.「我的職位就是我的職位」
我們接受的教育歷來強調忠於職守這一觀念,以至於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就是流水線上的一顆螺絲釘,只要做好自己所在崗位的重複機械勞動就行了。這種思維誤區會帶來兩個方面的麻煩:一是高度專業化引起的崗位單一化,一旦遭遇裁員離開自己的崗位,很可能短期內難以再找到符合自己預期的工作。二是只關注自己的崗位,而對職位之間的關聯缺乏責任感,一旦出現失誤就會相互踢皮球。
同樣地,如果你覺得自己作為學生的職責就是「學好課本知識」與「按時完成作業」,而不去主動獲取更多課堂與教材外知識,那你永遠也無法成為一名高級學習者。
2.「敵人在外部」
這就是「我的職位就是我的職位」帶來的負面效應。當發生問題時,我們每個人都習慣責怪身外的人或者事。市場部責怪生產部:「我們完成不了指標,都怪產品質量不行。」生產部責怪工程部:「我們想生產出好產品呀,可是你們的設計太糟糕了。」工程部指責市場部:「要不是因為市場部瞎提意見,我們肯定能設計出更好的產品。」
類似地,你也可能會說,「都怪鬧鐘早上沒叫,我才睡過了。」「我女朋友一點也不理解我,我們倆變成現在這樣都是她的原因!」「我這次考的不好,都怪老師太變態,出的卷子又偏又難。」最後一個問題也沒解決,自己變成了一個滿滿負能量的受氣包,好像全世界都和你過不去,存心難為你——卻全然不知解決一切問題的鑰匙正在自己手中。
3.執著於事件
股市中有「七虧兩平一盈」的說法,意思是炒股的人70%都是虧錢的。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虧錢呢?原因之一就是人們相信「投機主義」,聽信「炒股專家」和小道消息,相信通過看K線圖的走勢能夠預測明日漲跌,把買股票當買彩票,而忽略了股票本身的含義——買入一個公司的股票,實際上是買入了一家公司。雖然短期價格會有波動,但長期來看,決定公司價格的必然是它的價值——這是由它的盈利能力、運營效率、資產安全、有無護城河等因素決定的。系統的思維方式則是估值買入股票。
我們所遇到的很多困境,其實並不是來自突發事件,而恰恰是來自緩慢漸進的過程:小到個人失戀、失業的痛苦,學業的困境;大到環境惡化、公司的破產。如果大家的思想都被短期事件主導,就無法實現整體性的提升。
4.從經驗中學習的錯覺
有一個關於學習的悖論:我們最擅長從經驗中學習,但許多重要決策產生的結果短期內我們是無法知道的。填志願之前,你並不知道自己是否喜歡所學的專業;在把「興趣」變成「工作」之前,你也並不知道自己很快會失去興趣;領導層的一個錯誤的決策可能會導致幾年後公司破產。從經驗中學習固然重要,但並不是所有的學習都能通過經驗完成,我們更應該學會的是從書籍、互聯網中的新領域汲取知識。
在接下來一系列的文章中,我會告訴你,如何通過讀書實現心智改變。如果能夠迅速內化吸收書中的精髓,一本30元的書就可以產生一次3萬元培訓的效果。
二、如何構建「系統思維」
1. 樹立因果循環的觀念
想要使用系統方式思考問題,首先要改變我們原本線性的單因果思維模式。像文章開頭寫到的兩個例子,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要先改變「都是XX才導致這件事的發生」這樣的想法,也要改變簡單武斷地處理問題方式。不要在遇到不懂的問題時想,我是不是太笨;不在工作遇到麻煩的時候想,老子大不了辭職;不在感情遇到問題的時候想,大不了分手。在系統中,每一個產生影響的作用都既是因,也是果,沒有隻存在於一個方向的作用。一切改變的出發點,其實正是我們自身。
2. 構建系統的基本模塊
構建系統關係的基本模塊有三種:正反饋,負反饋與延遲。
正反饋就是加速增長或加速衰減,讓「好的更好,壞的更壞」。比如說剛上小學的劉二狗性格靦腆,因為他第一次數學考試成績不好,老師就沒有特別注意到他。他誤以為老師不喜歡自己,於是也不喜歡老師了,最終導致成績越來越糟糕,進入了惡性循環。再比如說一個商品質量不錯,通過顧客們的口口相傳,商品銷量越來越大。
負反饋是「起著穩定作用的反饋」,它會讓我們離目標越來越近。高中生物告訴我們,人體系統有數千個負反饋過程來維持體溫、保持平衡、癒合傷痛、調節瞳孔採光量,以及進行危機報警。
延遲就是行動和結果之間的時間間隙。這個時間間隙可能很短,也可能很長。洗澡的時候,你轉動調節水溫的閥門,水溫不會立即變化,而是會等一會才變化。高考填報志願的時候你可能並不知道自己選的專業學什麼、有什麼用,可能直到大三大四的時候才知道,也可能直到畢業也不知道。調節完閥門等待水溫生效的過程、填完志願到找到職業歸屬感的過程,都是「延遲」。
我們所在世界的所有系統,都是由正反饋、負反饋和延遲這三個基本模塊搭建成的。了解這些基本概念後,我們就可以試著對遇到的問題進行系統思考了。
三、系統的基本模型
系統總共有12種基本模型,這裡來詳細講解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2種——極限增長模型與轉移負擔模型。
1. 增長極限模型
一件事情如果一開始進行得很順利,並且發展迅速,那麼這種快速的增長一定會導致副作用,從而使增長緩慢甚至大幅下降。
這個模型由一個正反饋和一個負反饋組成,「副作用」就存在於負反饋的圓環中。
大多數人遇到「增長極限模型」都會「見招拆招」:假如你無法打破壞習慣,你就更加傾向於監督自己的行為;假如你的人際關係出現了問題,你就會花更多時間改善關係;假如你想減肥,你就每頓飯吃很少甚至不吃;假如你的成績不夠好,你就會做更多題、在自習室呆的更久……在開始階段,這種改進是有成效的,但是很快就會進入瓶頸。你開始懷疑自己,是否因為自己不夠努力才停滯不前,於是投入了更多的時間與精力,但結果收效甚微,甚至出現了反作用。
這是因為,每個「增長極限模型」的槓桿作用點都在「負反饋」的環節。要想改變現狀,就必須識別並改變負反饋限制因素的影響,這可能需要你考慮之前沒有想過的方向。比如說,要想改善親密關係,你得放棄自己對於「完美伴侶」的假設;成績不夠好,你更需要充足的睡眠,並且通過有針對性的刻意練習來獲得提升。
生活中有許多「增長極限模型」。要識別這種模型的方法很容易——你看看自己要解決的問題是不是一開始越變越好,後來就神秘地停下來了?如果是,首先試著找到正反饋——是什麼變得更好了,又是什麼帶來了改進?第二步,尋找限制發展的因素,以及它帶來的負反饋。一旦看清了自己的處境,就要去尋找那個槓桿點,減弱或者消除限制條件。這麼說聽起來好像比較抽象,沒關係,大家可以先有一個印象,在以後的文章中我會針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2.轉移負擔模型
轉移負擔模型就是遇到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的時候,就先採用一些簡單的辦法減輕癥狀,結果深層次的問題其實越來越嚴重。用通俗的話說就是「治標不治本」。
轉移負擔模型由兩個負反饋環路組成,上面那個環可以暫時緩解癥狀,下面那個環路是能夠根本解決問題的方法,但是它不會立竿見影。兩個負反饋之間通常還有一個正反饋的「副作用」,這個副作用會讓根本解決問題的方法更難發揮。
通過拖延來暫時逃避寫畢業論文,心情不好的時候借酒澆愁來暫時忘記煩惱,這些都是典型的「轉移負擔模型」。副作用可能是離deadline越來越近,於是寫論文這件事越來越痛苦,一直在拖延的事終究不得不面對;吸煙與酗酒並不能真正解決困擾你的問題,暫時的愉悅之後是危害健康的代價……
長期來看問題越來越糟糕,系統的整體健康狀態會越來越差,人可能越來越難改變系統——出現了這些特點,很有可能就是「轉移負擔模型」了。
要想解決「轉移負擔模型」的問題,首先要找到「問題的癥狀」,比如說糟糕的親密關係,焦慮的心情。第二步是找到一些根本的解決辦法,然後再找一些緩解癥狀的辦法。第三步是找到癥狀緩解法可能帶來的「副作用」。在這個過程中,你要學會區分不同類型的解決方法,還要知道依賴「癥狀緩解法」最終會導致癥狀越來越嚴重。當你習慣了這種分析方式,下一次,當你遇到類似問題時就會做出更加理性的決策。
好啦~今天和大家分享了「系統思考」,它是一切自我提升方法論的基石。可能你看完以後還是覺得比較抽象,沒關係,大家只要有一個印象就好。下一次說起「系統思考」的時候,請務必記住兩點:1.看清事物各種關聯結構,而不是線性因果關係;2.看清各種變化的過程,而不是「靜態快照」。
在接下來的文章中,無論是針對學習、個人能力的提升,還是解決各種情感、情緒問題,都會圍繞「系統思考」來展開,希望大家能夠從中得到全面的解決方案。
別忘了給我點個贊噢~
歡迎關注喵新開張的公眾號【小貓倩倩】,回復【系統思考】,獲取《第五項修鍊》讀書筆記~
歡迎關注喵新開張的公眾號【小貓倩倩】,回復【系統思考】,獲取《第五項修鍊》讀書筆記~記得以前自己還是個小弱雞,看前領導給大拿級的公司高層做項目匯演的時候總是邏輯自洽、運籌帷幄。即使有刁鑽的問題,他眉宇間仍無一絲慌亂,分寸把握自然而然。他沒比我大幾歲,根本不算老辣之姜。
末了,我向他請教經驗。會議室只剩我倆的時候,他長舒一口氣說,「哪裡有不緊張啊……只是習慣性隱藏得很好罷了。」
「怎麼藏啊?明明就很鎮定自信的樣子啊~怎麼做到的?」
「那幫人苛刻得很,氣場又太凌厲,你要是跟伺候大爺一樣對他們,肯定敗陣。你要把自己想像成他們的領導、老師、長官……總之是很敬畏的人。想像你無所不知,言即真理。想像你是去教導他們的,而不是去向他們諂媚地自我展示。可別小看這個想像的作用,有這個心理預設,你一舉一動給人的感覺會變得很不一樣。害怕本身就是一種個人臆想出的心魔,你需要用另一種自我想像創造出的魔把它擊敗。但前提是,在台上的時刻,你需要足夠相信你的想像。」
我的腦海中火花一現,強化想像的思維方式貌似很有趣啊。
想像並堅信自己所處某種角色,並臣服於這種想像,那麼在氣場上就不會露怯,情緒就會波瀾不驚。而不帶情緒地去表達自己的觀點,如果準備充分,自然邏輯自洽。說是入戲也好,佯裝也罷,這種思維方式在我後來的工作中,的確有很大幫助。
想像自己變成了什麼,時間長了,你可能就會真的變成那樣。這也是那句「相信相信的力量」的另一種解讀吧。
-
有一句眾所周知的俗語,叫做「浪子回頭金不換」。
但但凡是有足夠生活閱歷與眼界的人想必都清楚,浪子回頭這種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一個在婚姻中經常出軌的人能變得忠貞,一個嗜賭的人能戒掉毒癮,一個強調選專業要看重經濟回報的父親能夠理解熱愛鋼琴的女兒,這種事情發生的概率往往小到——只會在電視劇和小說里上演。
在這裡,我們要討論的不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之類的關乎人的本性的問題,而是我通過觀察和思考發現的,一個導致人很難改變,導致人與人之間很難相互理解的根本因素,我將其稱為——「本位價值標準」。
(在這裡我先要建議你將這篇文章收藏起來,因為後面講的內容領會和理解起來會比較艱澀,你可能需要將這篇文章反覆閱讀四五遍才能讀懂我想教給你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但我強烈建議你不要因為怕麻煩而錯過了這個稍微有些繁瑣的學習過程,因為哪怕你只領會了後面我所提到的一種思維方法,那麼從現在起你看到的世界就會是和以前不一樣的。)
我發現這個概念的起因是,在一個商場里,我看到一對母女在買衣服。
母親說,你買這個粉紅色的吧,粉色的好看。
女兒說,我喜歡那個白色的,款式很洋氣。
然後她們兩個就陷入了爭執之中,母親強調這個顏色好看,女兒強調那個款式洋氣。
通過對這對母女的觀察我迅速理解到了一個關鍵點,他們兩個對買衣服這件事的評判標準是不一樣的。
母親的標準是:衣服的顏色漂不漂亮。
女兒的標準是:衣服的款式好不好看。
重點就在於這個評判標準上。
對於這個概念稍一推敲你會發現,人的很多評判標準和價值傾向通常是固定不變的。
比如你在街上看美女的時候總傾向於看那些腿長的,我在處理問題的時候總會下意識的想先尋找有沒有什麼捷徑,那些嗜賭和出軌的人傾向於優先讓自身慾望得到滿足。
那麼這種在一個人身上固定下來的評判標準和價值傾向,就是我所說的「本位價值標準」——一個人在處理同類問題時總是按照這個標準去評判,一個人在做出選擇時總是帶有這一種價值傾向。
所以認清一個人的本質的關鍵,就在於摸清楚這個人的「本位價值標準」究竟是什麼。
通常而言,從五個維度上對一個人的本位價值標準做出分析之後,基本你就能夠對這個做出大致的判斷了。
這五個維度是:
自我AND他人
慾望AND責任
理性AND感性
未來AND現在
真實AND虛偽
傾向於「自我」是指將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在人際交往中通常都能很好的去保護自己的利益和尊嚴;
傾向於「他人」的通常比較擅長照顧他人和為他人付出,能很好的協調人際關係,並擁有不錯的人緣;
傾向於「慾望」的人通常會有些冷血,並且在追求自身慾望的滿足時會很投入。嗜賭的人在賭博時、追求權力的人整夜不成眠的算計時、有名校情結的人用功讀書時,這些在本質上都是相通的;
傾向於「責任」的人通常都會是很不錯的妻子/丈夫、子女/父母、領導/下屬。這一種傾向的人一般會心智比較成熟,但如果是那種從小在原生家庭中形成的過度負責的話,則是比較悲哀的;
傾向於「理性」的人會更務實,有著縝密的邏輯思維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但缺陷也很可能在於,他們很難體會和理解到情感世界中的細節和過程;
傾向於「感性」的人會更加關注生活中的細節和自身的感受,他們通常會很敏感,對生活體驗會有著更為強烈的反應;
傾向於「未來」的人看問題會目光長遠或是好高騖遠,他們通常都有些浪漫主義,他們會因為對未來美好的期待而熱愛生活,或是因為對未來的悲觀預測而消沉失落;
傾向於「現在」的人能心安的活在當下或是及時行樂,他們通常會偏向現實主義,他們能充分的享受當下生活的每一秒,或是限於一時的困境而灰心喪氣;
傾向於「真實」的人通常都會直率的表達自己的想法,這一類往往都是值得信任的,並且做事都比較的腳踏實地,但他們的直率有很多時候也會很容易傷人;
傾向於「虛偽」的人往往會更加靈活,他們思路活躍,不淤泥阻滯,但通常可能會不夠沉穩,且好鑽營,反而往往會捨本逐末,或是只會做些表面功夫;
但在用這五個維度試圖去分析一個人之前,還要先確定的一個前提是:這個人在這一維度上是「成熟」的還是「幼稚」的。
比如:
成熟的「自我傾向」是指這個人能很好的維護自身的利益與尊嚴,他能明確自己的邊界所在;
幼稚的「自我傾向」則是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世界中心的全能自戀。
成熟的「虛偽傾向」是指這個人不滯於物,手腕靈活,能分清現實,隨機應變;
幼稚的「虛偽傾向」是指這個人浮於表面,毫無真才實學,而熱衷於鑽空子,走捷徑;
所以,這五個維度中的每一部分都只是一種客觀的描述,雖然在用詞上「真實」「虛偽」這樣的表達會由於我們的溝通習慣而令很多人認為真實的特質就是好的,虛偽的特質就是不好的。
但事實上每一種傾向本身都是沒有好壞優劣之分的,關鍵在於這種傾向本身的程度,和不同傾向組合後的最終後果。
「物無美惡,過則為災。」
過度的自我就是自負,過度的為別人負責就失去了自我的存在感,過度的理性就體會不到情緒層面的美好,過度的感性就脫離了現實,且脆而易傷。
所以這五個維度中的兩個部分都不是絕對的,而是都有著不同的「程度」。適度的自我和極端的自我,這在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
同時,每一維度的兩部分其實也都不是對立的。並不是說這個人有著「自我」傾向他就在所有的情況中都是這樣的,他就完全不會為他人考慮了。
而是每一個人的本位價值標準都是非常複雜的,並且都具備著一定的「綜合性」和「具體情境性」。
我想我有必要好好解釋一下這種「複雜性」。
幾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只能思考「簡單」的問題,這個簡單是指,問題框架內的所有存在因素都能夠清楚的被看到,處理這個問題的規則也顯而易見,黑就是黑,白就是白,他們只需要簡單粗暴的做加減乘除的運算就可以了。
而真正「複雜」的問題是那些規則沒那麼清晰,框架內的問題因素也不清晰,需要你真正用腦子去「思考」的問題。
不回你簡訊的就是渣男,接收難民就是聖母癌,抵制樂天就是民粹,這種給事物貼上粗暴的標籤,並以一個並不嚴謹的規則進行推導的思考問題的方式非常常見。
「複雜」的思考方式首先是不要先入為主的給事物貼上標籤,A可能的確很理性,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就不會被感情所打動。
B的確通常比較自私,但現在所處的情境是他的孩子正身處危難之中。
C在自身的慾望層面上是偏成熟的,但在情感層面上卻是幼稚的。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說複雜的思考方式是困難的,因為他要考慮和處理的信息因素非常多,同時還要考慮到問題的「綜合性」——即多方因素組合在一起的對沖或疊加效果,比如:「理性」「責任」「他人」傾向的人可能會在一個將他的「慾望」傾向勾引到極致的情境中而喪失理智,做出背叛妻子的事。
所以這又涉及到了「具體情境性」,在不同的情景框架下人的反應是不一樣的,不同的情境會對人有不同的抑制或激活。
所以這就是我想講的「複雜」的思維方式:先理清情景框架,確定運行規則,再分析這個框架下的不同因素的相互作用,對沖,疊加,或刺激釋放。
這種思維方式的本質,是一種「編碼」思維。
即將客觀的現實世界中的所有因素分析,整理,篩選,確定所有相關的有效因子,推理這些因子在當下這一情景下是按照怎樣一種規則運作的,那麼根據這樣一種規則運轉下去後,會導致一種怎樣的結果。
比如:在我前面這桌有三個女生,她們三個已經聊了一個多小時,一個女生坐在一邊,身體後傾,穿職業裝,氣度自如,對面兩個女生看起來更年輕,其中一個在玩手機,另一個女生在和對面的職業裝女生交談。
那麼我首先要思考的是,在「咖啡館」「三人會談」「看起來有些陌生」「可能是商務會談」「一人玩手機不參與的」「一方成熟且職業」這樣一種情境是由什麼樣的因素支撐起來的?
在這樣一種三方關係里她們的相互作用的規則是怎樣的?
在這樣的三個人中,其中一個參與者在低頭玩手機卻無影響這意味著什麼?
坦白講,我的這些思考當然不可能得出什麼樣的結果,我也不可能分析清楚這些人的會談會有一個怎樣的結果,而且她們在聊什麼也和我沒有關係,即便我把她們分析的清清楚楚對於我也並沒有絲毫的意義。
但關鍵在於這種思維的方式逐漸令我體驗到一種「與上帝同在」的感覺(當然是誇張的),我想一些程序員朋友們可能偶爾也會體驗到這樣的感覺,制定規則,添加因子,就能令一個「世界」運轉起來。
那麼回到我們前面所講的「本位價值標準」,這一點和「編碼」思維結合起來的給我帶來最直觀的一個好處就是,我幾乎能夠在半天左右的時間裡就對一個人有一個大致的掌握,甚至在一些非特殊情境里能對他的行動和反應做出準確地預測。
另一方面,這種思維也是一種很好的自我分析,自我反省的方式。
比如當我嘗試給我自己編碼分析時,會發現我的一些固化的評判標準和價值傾向其實在不斷地限制我。
其中最主要的兩點,一個是我過度的「慾望」傾向,導致我缺乏自制力,逃避責任,容易成癮,追求即時反饋,無法推遲自己的滿足感。
一個是過度的「虛偽」傾向,我會下意識地希望不勞而獲,好走捷徑,不夠踏實,擅長表演和包裝,有些時候無法承受生命的實相。
這種自我分析,其實也是令我能夠真切的意識到,「本位價值標準」對一個人的影響的原因。
這也是為什麼我在一開始就能那麼迅速的理解到「本位價值標準」的存在的原因。
因為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瀰漫著一種個人主義,利己主義,幾乎在處理所有問題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都是,我喜不喜歡,我舒不舒服,我想不想做,這件事會不會令我痛苦。
我始終都是在追求一種「輕鬆」的生活方式,由此所導致的就是,我對痛苦的承受能力弱的可怕,內心有些過度的脆弱,而且幾乎本能地會逃避所有的責任。
最關鍵的是,由於我過於的「聰明」(這種聰明是指一種小聰明),所以我非常「合理」的將我的這種過度的逃避責任,追求慾望享受「偷換概念」為做自己、自我實現、成為我自己等等。
但我在前面已經說過了,「物無美惡,過則為災。」適度的追求讓自己舒服,這對那些過度為別人而活、缺乏生命體驗的人而言,當然是對口的良藥。
但過分的追求慾望的滿足,實質上只是在令我非常淺顯的游移於世界的邊緣。
「擁有承擔責任的心態,擁有面對挑戰和困難的基本素質」之後的&<做自己&>,和「追求自身的慾望滿足,害怕痛苦,逃避責任」的&<做自己&>完全是不同的兩碼事情。
所以我之所以能夠真切的意識到「本位價值標準」的重要性是因為,我通過這樣一個角度血淋淋的看到了自己是多麼的醜陋,幼稚,和脆弱。
我時常對來訪者說的一句話是,覺察就是改變的開始。
覺察就意味著你發現了自己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模式是怎樣的,當你「看見」「自己的」「模式」時,其實就意味著,「你」已經和這種模式「分離」了。
接下來甚至不需要你刻意做什麼,你只需要努力的保持覺察,你就能夠逐漸從這種模式中脫離出來。
就像很多人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內在客體關係模式後,他會清楚地意識到,他之所以害怕和別人發生衝突是因為他內在的那個父母會在與他發生衝突時打他,罵他,否定他。
也就是說,他害怕的其實並不是在他眼前的這個人,產生害怕感受的也不是現在的他,而只是童年時給他留下過創傷的那種情境在當下這一刻被重新體驗了而已。
所以如果這個人能夠逐漸分清楚過去和現在,模式和現實,他就能夠從創傷的陰影中走出來。
當然,覺察畢竟只是改變的開始,而不能完全等同於改變。
覺察的意義在於,你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然後你會停止之前的做法,並嘗試和以前不一樣的思考方式和行動方式。
一個意識到他內在客體關係模式的人不可能僅憑覺察就從過去的模式中完全走出來,而是需要他嘗試著和別人發生了幾次衝突之後他才會發現,果然現在和以前不一樣了,他所本能的設想的那些最壞的結果並沒有發生,他才能從那種模式中走出來;
我覺察到我過度的「慾望」傾向後,我會嘗試著去承擔起我應該付的責任,我開始變得小心和慎重,我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就不會再隨意的許諾。
總結而言,本篇文章講述了一個概念:本位價值標準。這個概念可以用於分析別人與自我反省。
兩種思維方式。
一種是「編碼」思維:確定情景框架,理清運行規則,找出這個情景下所有的有效因子,即可對這一情景做出分析和推理。
還有一種思維方式貫穿於本文的主線中,即「適度」思維:「過度」的和「適度」的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所以不要簡單的給事物貼上標籤,而是要去分辨清楚這件事的「程度」。
最後,以我的親身經歷而言,改變與成長几乎總是要伴隨著痛苦的。
認清自己,看到並承認自己的陰暗面與醜陋面是痛苦的。放棄過去那種獲得安全感和意義感的生活方式是痛苦的。開始做一些自己很抗拒的事情是痛苦的。不再用借口和自我安慰保護自己也是痛苦的。
這種痛苦也許會持續的時間很久,也許即便你經歷了很多次這種痛苦你還是無法走出去,還是無法獲得徹底的轉變,你在這個過程中會有無數次想躲開,想停止,想逃避,想讓自己歇一歇。
但是相信我,在你認清自身之後的改變所帶來的痛苦都是值得的,在這個改變完成之後生命給你的回報也會是豐厚的。
只有不斷的邁向成熟,我們才有能力去體驗到更大,更廣,更深的世界,我們才能夠有能力去給予和接受愛,我們才能夠體會到生命的實相,我們才能夠獲得存在的意義感。
如果這個世界上只有一件事是你無法拒絕的話,那就是你逐步在邁向的「成熟」。
以上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煉己者 ID:fengxuwake
其它回答推薦:
哪些道理是你踏入社會才明白的? - 風墟的回答 - 知乎
人究竟為什麼要努力? - 風墟的回答 - 知乎
長大以後,你悟出過哪些不一樣的道理? - 風墟的回答 - 知乎
大一經濟學的最後一課,老師對我們說:「我猜想十年以後,經濟學這門課的內容你們或許全都會忘光。但是,如果你能記住一件事的話,我希望你們記住這個:
Assume Nothing(不要做任何假設)。
這便是我對這門課印象最深的一句話。
人們總是會帶著各種各樣的預設去看待人和事物,這些假設源自於我們的出生和成長,包涵著我們的偏見和執念,而最終會鬧出矛盾和誤會。由此受到傷害的不僅僅是別人,往往也可能是自己。
我從兩個維度看待 「不做假設」 。
第一個維度,時刻提醒自己和訓練自己在遇到人或事時不要加入刻板印象和自己的偏見或預設。
刻板印象的例子很多,包括對一個種族的、一個性別的、某個職業的等等。大家平時遇到得多,我就不詳細展開了。
我想舉一個我們比較少會想到和關注的,關於預設的例子。
比如你寫了篇文章發在網上,然後有無腦噴子莫名其妙的以非常不友善的方式來攻擊你的文章甚至辱罵你的人格,怎麼辦?
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都很火大。理論的、辯解的、噴回去的、撕逼的,最後浪費時間自己還氣的不行,心裡想,我這麼文明禮貌為什麼還遭人罵,我特么得罪誰了要受這罪?
這裡就有一個很典型的預設,那就是我們總是會下意識的假設「眼前」這個人是我的同類、有著差不多的境遇或行為方式,同時我們又會不自覺的按照自己的標準去要求這個人。
我們來仔細想一想剛剛的例子,你之所以會火大會生氣,是因為你的假設是「對方是你的同類,你們是可以交流的」,所以你才會在意他的話,才會覺得他應該和你一樣可以做到「文明禮貌」。而當現實與期望不相符的時候,你就會失望甚至生氣。
如果你知道這個人和你是完全不同的階級、年齡、背景、工作環境,你會那麼在意他說的話嗎?再誇張一點,如果你知道這個人是殺人犯,你還會這麼生氣嗎?
現實生活中,你罵馬雲一句「你丫傻比」,馬雲根本就不會生氣。他甚至都懶得理睬你和拉黑你。
因為根本就不是一個世界的人,雞同鴨講,對牛彈琴,為何要在意呢?
其實你也很清楚,你的圈子只是這個世界上很小很小的一部分,當你向互聯網喊話時,會有很多人看到,自然也不乏在真實世界中和你根本就不是一路的那些人。
但你因為被噴而不爽,恰恰又是因為你下意識的把那個噴子歸為「和你相似的,你可以交流的人」。
所以切記要提醒自己,你是你,別人是別人,在符合法律法規的前提下,你有你的遊戲規則,別人有別人的玩法,拿你自己的遊戲規則去要求別人而導致自己生氣,沒必要。
那這種情況下應該怎麼做呢?
你就當人家放了個屁,刪除評論,嚴重者拉黑。
沒有誤會、沒有傷害、不會傷心、完美解決。
不做假設不僅僅局限於網路上的陌生人,對新認識的朋友,熟人,甚至摯友和親人都適用。
讓他們告訴你真相,讓事實說話,而不是聽從你腦子裡虛無的假設。
再來說說第二個維度,當別人告訴你什麼事情的時候,你要提醒自己思考一下他的預設和前提是什麼。請記住,每一句話都有自己的前提,每一個理論都有自己的假設。
所以聽取別人給你的意見時,好好想想這個意見的前提是什麼,適用範圍是不是也包括你。
再回到最開始的例子。
我告訴你遇到噴子罵你,你應該刪除評論或者直接拉黑。
別著急接受這樣一個方案,想一想我的假設和前提是什麼,是否適用於你。
第一,我的假設是和別人對罵是一件會讓自己不爽的事情。從我的角度,我假設大家都是渴望理智的討論和避免過激的衝突。但是如果你天生大度不介意別人的不友善言論呢?亦或者你天性喜歡衝突非常享受和別人爭辯甚至互罵呢?
第二,我的假設是完全不在一個圈子裡的人很難溝通或者很難真正做到互相理解, 所以別圈人的不友善言論你才無須在意。但如果恰好你是一個同理心非常強的人,可以並且喜歡和各個圈子的人交流,同時在意每個人的想法呢?
所以你看,如果你是這麼一個人,我剛剛那個結論對於你來說就是一無是處。
而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每天都在發生。
那些好為人師的親朋好友,「讀書沒有什麼用,你應該去接觸社會,積累人脈。」
那些以「過來人」自居的長輩們,「女孩子最重要的還是嫁個好老公。」
那些語出犀利的營銷號,「現在就要對自己好一點,分期付款慢慢還就行了。」
還有直擊內心G點的大V們,「世界那麼大,你應該去看看。」
甚至包括我這個小透明,都在嘗試告訴你一點什麼,都在勸你去做些什麼。
他們表達自己的意見,指導別人的人生,他們洋洋洒洒直抒胸臆,大氣磅礴指點江山。
卻不會有人想到為你負責。因為沒人能為你負責。
而你為自己負責的方式,就是在這麼多「你應該怎麼做」中去思考,去分辨,他們的假設是什麼,前提是什麼,目的是什麼。他們不一定錯,但你需要知道對你而言是否正確,能否幫你成為最棒的你自己。
經濟學老師花了一個學期教我們各種模型各種理論。可是他的最後一句話卻是告訴我們不要輕信這些模型和理論。
因為假設的目的是簡化我們的世界,更方便的描述這個世界的「一般情況」。而對於我們來說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我們更需要知道的是針對我自己的「特殊情況」。
聽過很多道理,卻不知道好好思考這些道理背後的假設,才會過不好這一生吧。
-----羞羞的live小廣告-----
搞定英語單詞:兩個月解決英語單詞高效方法
英語學習方法你需要知道的一切:要學好英語,你得走好這六條路
對英語、留學、成長感興趣的朋友,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六浪記(sixonthebeach)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