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視劇《北平無戰事》?

劉和平近六年磨一劍之作,光從陣容上看,此劇堪稱豪華級別。導演孔笙(《生死線》豆瓣8.9分),編劇劉和平(《大明王朝1566》)豆瓣9.1分,《雍正王朝》豆瓣8.2分),主演:劉燁、陳寶國、廖凡、焦晃(《雍正王朝》飾康熙帝)、倪大紅(《新三國》飾司馬懿)、王慶祥(《大明王朝》飾胡宗憲)、祖峰(《潛伏》飾李涯)、馬少驊(《走向共和》飾孫中山)、李晨、董勇等。

預告片:史詩巨制《北平無戰事》曝片花 劉燁、陳寶國展開多重較量

此劇大概處於什麼水準?是否有什麼製作秘辛,是否能成為中國電視劇走向世界的代表作?


一部好的藝術品,但並非一部好的商品。我覺得劉和平不愧為第一編劇。本劇有兩條線,一條明線,曾徐之爭。一條暗線,蔣陳之爭。由於審批的限制,本劇對於蔣陳之爭描寫的相當隱晦,但是脫離了這條線來看劇中的人物與鬥爭,是不完整的。

一開始方孟敖與曾可達之所以無往不利,能處處壓上徐鐵英一頭,在於他們的領導者建豐同志彼時風頭正勁,黨內的少壯派支持反腐,借推行幣制改革徹底讓那幫老人們貪的錢變成廢紙。

到了大前天、前天、昨天,局勢為止一轉,徐鐵英佛擋殺佛神擋殺神。原因是黨內的傳統勢力cc派已經決定對建豐同志實行反擊。

我甚至可以預測劇情的發展,因為接下來,在上海,建豐同志與cc派的較量中,建豐同志徹底落敗。這意味著,在徐鐵英與曾可達、方孟敖的較量當中,徐鐵英徹底勝了,但是國民黨徹底輸了。

脫離了這條暗線你無法理解那條明顯,也無法理解這個故事的走向。真實的政治鬥爭是非常複雜的,作者想要完成這個任務,就必須兼顧各方。這些情節不是作者拍拍腦袋天馬行空想出來的,他像一個棋手,不斷的排兵布陣,就是為了想要表達他的主題:最後的王朝反腐大戰。

好,作者對於細節的把控,對於情節的雕琢已經是大師級的了。為了表達他的主題思想,他雕琢出了一幕幕精緻的折子戲。前二十集他用了一個崔中石將劇中所有的情感和關係表達清楚,中間二十集他利用方孟敖和梁經綸的對立關係推動情節的發展,看來最後十集他打算用木蘭的死來講述故事的後續。

他安排的這些轉折點,似乎很刻意,又似乎是必然。似乎很散漫,又有蹤跡可尋。從藝術的角度上來說很有價值,但並不是一個好的商品。太過散漫,意識流,通身散發著一種曲高和寡的氣息。但國內的許多作品完全無法超越他好的那一面。

他的台詞:有力量,有美感!

1 孫秘書一直在旁邊抬出徐鐵英壓制王蒲忱,讓王蒲忱不要干這不要干那。結果王蒲忱抽著煙過來跟孫秘書說:剛剛忘了問你,你叫什麼?孫秘書愣了一下,立即閉了嘴。哈哈,言外之意,你誰呀?

2 何孝玉代表黨組織去勸說方孟敖加入共產黨,這場戲是孝玉的心從梁經綸轉向方孟敖的重頭戲,何孝玉的心理變化編劇是怎麼寫的?方孟敖向孝玉表白了,旁白說:組織認為何孝玉跟方孟敖是青梅竹馬,所以由她來完成這個任務成功的可能性最大。可現在,何孝玉還沒感受到成功的滋味,就先嘗到了青梅的味道。

3 比如曾可達一直懷疑方孟敖是共產黨,可建豐同志鐵了心要用方孟敖來推行幣制改革。建豐同志如何讓他按照自己的意思,不要再懷疑方孟敖,一起推行幣值改革?編劇就用了一個場景,幾句話:
曾可達給蔣經國打電話報告自己的懷疑,但是,他知道蔣經國不愛聽,就推說是梁經綸說的。蔣經國抓住這一點,先來了個下馬威:不要說別人,你自己是怎麼想的?曾可達開始擦汗:我認為方孟敖是不是共產黨還有疑問。蔣經國:什麼疑問?你說說看!曾可達繼續擦汗,最後得出的結論:方孟敖不是共產黨。蔣經國稍感滿意:從這件事上你有什麼教訓?曾可達汗如雨下:自己怎麼怎麼沒有領會建豐同志的意思,以後要盡心儘力為黨國儘力。建豐同志滿意了:可達同志,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曾可達掛了電話,一邊再也不敢糾結在方孟敖是不是共產黨上面了,一邊感嘆建豐同志的用人之道,就是高。

他塑造的人物:複雜,糾結

梁經綸 他深沉,遊走於國共兩黨之間;他博學,年紀輕輕深受何其滄重視;他是情場高手,讓孝玉和木蘭皆傾心於他;他冷酷,明明喜歡孝玉卻為了任務將孝玉推向方孟敖。這麼一個複雜的人物,我甚至想,讓廖凡來演不合適,應該找一個風度翩翩,魅惑人心的,玩轉各種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這個角色王凱來演,可能更合適。

孫秘書 好劇的優點在於捧新人,聽說這個角色連孫紅雷都很有興趣。這位演員的表現,可謂一點都不輸給孫紅雷。一開始,他總是站在黑暗的角落,幽靈一樣,時不時的給各路角色添點堵,毫無表情的臉,直視鏡頭的眼。像是一把刀,深藏不漏的銳利插在刀鞘中。孫秘書外形陰柔,手段陰狠,真是殺人的好刀。

連看似最簡單的何孝玉:
一邊面對自己喜歡的梁經綸演戲,假裝去試探方孟敖。一邊作為黨組織成員受謝培東指示,真的去發展方孟敖。連狡猾的梁經綸都被騙了過去。

再來演員部分,這部劇得益最大的,恐怕是演崔中石的和演孫秘書的。
祖峰老師不意外,崔中石這個人物太溫潤,很難讓人不喜歡。
孫秘書這個演員渾身上下透著一種詭異的氣息,他的外形和他的演技,十分的相得益彰,太適合這個人物了。
王慶祥老師,程煜老師,這兩位屬於超水平發揮。
王慶祥老師,穩,內斂,又如老鐵匠打鐵時不時的迸發出奪人的力量。方步亭的儒雅,內斂,精明,護犢。方孟敖掛他電話時眼中飽含的淚花,微微發抖的嘴唇,面對曾可達的傲氣,面對梁經綸的霸氣,面對自己兒子的愧疚,把舊時代知識分子的風骨表現的淋漓盡致。
程煜老師,一大幫子人壓著演的時候敢放開了演,渾身上下連脖子上的褶子都是戲,馬漢山的江湖氣息流氓習性,前倨後恭,不說演活了,這就是活脫脫的馬漢山啊,拿影帝都實至名歸。

倪大紅,焦晃,穩定的發揮,一貫水平。遺憾的是,總是感覺倪大紅已經臉譜化了。

年輕的演員要次之了,廖凡受限於外形,劉燁不夠放浪不羈,其他人都中規中矩。


一個細節很能說明這部電視劇的製作精細程度。孟敖和崔中石在後海跳到水裡的那場戲。崔中石把外衣脫了后里面穿的是件假領子的小褂。這是以前上海窮人很流行的一種穿法。想做褂子或襯衫還沒錢,就做個假領子穿在裡面。很符合崔中石上海人和清貧的人物設定。


作為一個看《大明王朝1566》無數遍的腦殘粉。。。

我想說——明明劉和平跟張黎更配好不好~~~~劉和平超擅長寫男人戲的,就算一段普通對話,都有種表面從容微笑實則撕X撕得鮮血橫流的暗流洶湧感,至於慷慨陳詞的時候,那話劇腔更是煽得人熱血沸騰啊!總結起來就是裝X裝得端到牆頭上都下不來了~~~北平里只有祖峰無師自通領悟了這一技能,所以前八集我覺得最亮點的就是崔中石和徐鐵英的對手戲,真有點平靜之下火花四濺的味道。

張黎是拍啥都像做鮑參翅肚,充滿了儀式感,而孔笙則是把家常菜做得出神入化,《父母愛情》和《戰長沙》里讓人會心一笑的段子太多了。他的風格就是接地氣,生活化的,雖然女主和那個啥雙馬尾十分讓我厭煩,但是碧玉一出場,那小表情,那眉梢眼角,亮點簡直不要太多……大明王朝里就沒有這麼鮮活豐滿的女性形象,所以並非編劇功勞,而是導演和演員的功力在那裡。

劇里有不少演員的表演風格跟大明王朝完全不一樣的,比如董勇,比如劉燁,比如程昱。馬漢山的角色設定特點是很明確的,程昱駕馭得很好,角色立得很穩,但是男主角方孟敖就不一樣了,內心十分複雜,導致8集了,我還是弄不清這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內心到底是如何的,文藝小流氓劉燁似乎還是沒怎麼搭上角色的腦電波,不知道後期會不會好點。

最慘的就是董勇了。。。明明是個鋒芒畢露的角色,劇里個個人的氣場都比他強……曾可達應該是那種充滿了使命感的狂信徒,董勇那張憨厚的臉再嚴肅也放射不出這種氣場。法庭拔槍那場讓人想笑,陳寶國輕描淡寫幾句就把他秒成渣;頭一次調查時他搶過電話喧賓奪主咄咄逼人,卻沒有讓人感覺到壓力,只讓人厭煩。大明王朝裏海筆架幾句「回答我的問話」「記錄在案」就能讓貪官們氣焰全無虛汗如雨的氣勢,侃侃而談讓暴怒的上司啞口無言的本事,你倒是學一學啊!看看人廖凡,那種分分鐘就能發動自殺式攻擊下一秒就能自焚的殉道者氣息簡直表太濃鳥~~~你這樣腫么能對得起建豐同志的期望哦!

張黎比較愛用後期配音,在《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的大段台詞里優勢體現得特別明顯,不管是演員自己配還是專業配音配,那種中氣十足、充滿感情與爆發力的表現方式都十分帶動情緒,絕對不會讓人莫名其妙,瞬間齣戲。此外,鏡頭的運用也更貼劉和平的調調,曾可達跟航空大隊吃飯那一場,方孟敖灌了他一杯酒,隨後讓手下去把杯子洗乾淨好倒白水給他,專門給了個鏡頭,是用開水把杯子里外都洗乾淨了。我猜這個細節是劉和平著重點出來了的,孔笙給了個近景,如果是張黎,多半是一個杯子的大特寫,更能表現手下對於方孟敖的命令執行得一絲不苟,烘托他威信之高。


(多圖預警)
這幾天抽空看完了,我看之前的評價,有誇老戲骨的,有損男女主角和謝木蘭演技的,有說劇情拖沓的。我非常贊同以上說法,無論是從角色闡釋的程度和能力,還是從人物蘊含的矛盾性而言,表現最好的不是男女主角,而是王慶祥的方步亭,焦晃的何其滄,倪大紅的謝培東,陳寶國的徐鐵英,祖峰的崔中石,廖凡的梁經綸,程煜的馬漢山,甚至董勇飾演的曾可達都要比劉燁飾演的男主角更加豐滿。
然而從此劇蘊含的思想深度的角度,我給這部戲打滿分。

本劇前四十集可謂拖沓無比,劉燁點雪茄的鏡頭都剪掉應該能省出半集來,我還沒見過比他點煙抽煙更彆扭的。直到梁經綸在西山監獄對著徐鐵英咆哮和背誦孫中山遺訓,謝木蘭被殺,才開始引出一個又一個高潮。


一個小小的細節,梁經綸在背誦總理遺訓的時候,共產黨員,眼鏡丟掉了的嚴春明,略轉了一下頭,開始傾聽。

國民黨員,潛伏到共產黨內部的蔣經國嫡系梁經綸在背,進步學生謝木蘭也在背,同屬蔣經國的預備幹部局的孫秘書後來也在輕聲念誦,代表國民黨內貪腐勢力的徐鐵英像看一個怪物一樣看著梁經綸,共產黨員嚴春明在聽。這是本劇後十三級集中展現出的主要矛盾的一個縮影:共產黨的追求是什麼?國民黨內不同勢力的追求是什麼?國共為什麼要鬥爭?國共能不能合作?國民黨到底是怎樣的一個政黨?後面馬漢山與方孟敖的合作,梁經綸與方孟敖的談話,以及曾可達自殺前與方孟敖的對話,都是這一幕的展開與後續。

國民黨是一個什麼樣的黨派?自前身同盟會發動民族革命,建立民國,到改組後聯俄容共,東征北伐,這期間總體而言,是一個進步的政黨。抗戰結束後,蔣介石聲望達到頂峰,然而不足四年,將士倒戈,民不聊生,政治、經濟、軍事、情報,甚至最後連裝備都被我黨全面碾壓,為何?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不是共軍太狡猾,而是國軍太無能。

國民黨是一個愛國的黨派么?總體而言,是。梁經綸兩面苦苦支撐,以求推行幣值改革,緩解平津地區的飢餓問題;曾可達孤臣孽子,幣值改革失敗,他連苟活都不願;哪怕油滑的馬漢山,對學生多少還有同情。可是這些人的追求為什麼不能完成,蔣經國的幣制改革為何失敗?可國民黨也有徐鐵英這樣的人,有孔令侃這樣的人,當權力與資本結合,以利益為最高追求的時候,他們的努力,在民生革命的大任前,撞上了一堵難以逾越的高牆。即使梁經綸有獻身的精神,他就算犧牲,也會像譚嗣同的犧牲一樣,於事無補。

何其滄的一番話,說的是幣值改革的表象。


作為民主人士,他愛國,他同情學生,同情民眾,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可國民政府之病症,不是幣值改革能夠挽救的。這一點,連馬漢山都比他看得清楚。

而病症之根源是什麼?在第48集里,編劇借梁經綸之口,道出了共產黨解放戰爭勝利的真正原因。

所以說,我黨的勝利最根本的原因,不是因為我黨的鬥爭多麼有力,而是中國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自鴉片戰爭始,中國人民就沒有停止過救國圖強的努力,曾李左張的洋務運動救不了中國,康梁的變法救不了中國,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救不了中國,蔣介石的北伐也救不了中國。孫中山先生遺訓說得好,「必須喚醒民眾」,沒有群眾基礎的革命,是風絮飄萍,僅僅靠曾可達梁經綸這樣的精英是無法帶動社會的發展的。故事到了最後,梁經綸黯然赴美,曾可達絕望自戕,他赴死之前,在國民黨內竟然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甚至要找到他一直懷疑的方孟敖去告別。在幣制改革的最後關頭,居然是方孟敖、梁經綸、曾可達、馬漢山、何其滄、方步亭,這些不同黨派,不同勢力,甚至曾經是敵手的人,為了國民黨的改革走到了一起,而徐鐵英、陳繼承這幫國民黨卻在一旁拆台,這真是一個絕妙的諷刺。


(馬漢山揭發北平奸商之後)


(曾可達自戕前在機場與方孟敖)


(徐鐵英聽梁經綸闡述土地革命時的鏡頭)

相比之下,我黨呢?

電視劇描述的解放戰爭年代,已經過去65年了。我黨初建至今,也走過了93年的時光。自秦而始,有四百年天下的兩漢,也有二世而亡的秦與隋。怎樣走出興亡的循環怪圈,是執政黨將永遠面臨的考驗。中國歷史上有很多亡於農民起義的王朝,但農民起義只是直接原因,農民活不下去的背後,是官紳結合,權力與資本擁抱之後對地權的控制。現代社會人的生存權利比過去更加豐富,但最核心的需求仍然是吃和住,是拿到手上的錢能不能養家糊口,能不能有自己的立身之地。前事未遠,國民黨的覆轍仍在,我們有沒有類似的問題?食品安全問題嚴重,房價高企,物價上漲,這些都是人民的切身利益,這些問題不重視不解決,不用外國勢力來破壞,等到無法挽回的那一天,人民自己會起來推翻我們的黨。

今年黨內進行了轟轟烈烈的群眾路線教育,各級剛剛做了總結。群眾路線教育有沒有效果?以我的觀察而言,有,但還遠遠不夠。我們的官員,在面臨群眾,面臨下級,面臨同事的時候,有多少人能夠銘記我黨的民主集中制原則?我們一直反對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還有沒有生存的土壤?群眾路線教育會不會只刮一陣風?習總書記指示作風建設要抓常抓細抓長,這就要靠制度來保障。剛剛結束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能不能靠法律把再次抬頭的權錢結合抑制住,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一百六十四年來,林則徐、關天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梁啟超、譚嗣同、孫中山……無數仁人志士為了民族解放和國家富強不懈奮鬥,在20世紀上半葉,國共都為此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有著梁經綸、曾可達,但有著更多的徐鐵英的國民黨失敗了,而有著謝培東、崔中石這樣無私的黨員的共產黨成功了,種種原因,不一而足。然而從這兩個人物形象上,我們或許可以窺知一二,崔中石經手了大量黃金白銀,家中卻清貧節儉;謝培東痛喪愛女,為了情報工作的需要,卻連自己的親人和戰友都要瞞著。正是因為有千千萬萬像他們一樣的共產黨人,他們偉大的精神和崇高的黨性,才有今天的中國和中國共產黨。而今天的中國和中國共產黨,需要更多的崔中石和謝培東,去迎接更嚴峻的挑戰。革命遠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建豐同志的反腐

送幾句文能對題的回答(完全個人意見,不負責任亂說):本劇屬於良心之作,在內地電視劇中可以算中上,給個75分。製作秘辛我所知道的就是國共雙方高層都沒有直接出現,這是規避有關審查的好辦法,另外,他們確實有走向世界,至少目標二岸三地市場的企圖心。

關於是否能成為走向世界代表作?個人認為不能,偶像派飆新月派文藝腔、節奏的拖沓,以及連知乎都有童鞋不知道建豐同志是誰?還能指望老外?

回答主幹就是文不對題的,而且很啰嗦。懂的入,我希望我的朋友哪怕是虛擬的朋友有與我彷彿的智商(我的比阿甘高一點點),雖然我不要求觀點一致。


建豐同志是本劇一個具有舉足輕重意義的暗場人物。

他深沉、內斂、老練、圓熟,高級腹黑的大Boss,那氣場杠杠的。
在俄羅斯漫長的寒冷蕭瑟中,那種生死未卜勞其筋骨甚至餓其體膚到必須甚至以地溝油為生的絕境中也鍛煉了他沉穩、隱忍、低調、親民、鐵血、自律等品格,並極大地影響著他的人生。

在蔣經國的兩面人生中,評價這些品格是良好的品格,但實際上這些品格良好與否,甚至,他是不是低調、自律,也完全有不同的反例。且不論。

為什麼孔家、宋家要貪腐而建豐同志要反腐?撇開個人的性格、品德等因素,有著更為深刻的原因。

後人看來,孔家、宋家很傻,已經是「與國同休戚」的皇親國戚,為什麼圖樣圖森破,用那種割自己身上的肉的方式、用那種剖腹藏珠的愚蠢,內外夾擊讓黨國這艘船最終沉沒。就算要貪,讓黨國駛得萬年船慢慢得貪不好嗎?

回答是:來不及,我們沒有安全感。他們是外戚,外戚者,一代有一代之外戚,他們知道無論常凱申總統的繼任者是誰,對他們可能不再有投鼠忌器的感覺,或者不再有有財大家發的庇蔭。

真是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白俄的故事他們都親眼看過,做了寓公,要避免當保鏢、鋼琴師甚至妓女,就看A到的錢能燒多久了。

建豐同志則不然,天下者,我們的天下;國家者,我們的國家,社會者,我們的社會。我們不說誰說?!我們不幹誰干?!
國防部預備幹部局、鐵血救國會、大上海青年服務總隊、預干總隊,孤臣孽子、鐵血青年,無非都是接班的班底,太子備位儲貳,國就是家,家就是國,誰貪我的錢,我砍他的頭。


這未見得更高尚清白,而且由於使命感和道德優越感產生出的殺伐決斷其實或許更是自由的敵人,暴君酷吏比起昏君貪官,五十步百步而已。

另外,上面說低調,建豐同志其實是很高調的。

蔣經國到上海後,在九江路中央銀行大樓三層設立了辦公室,頒布了一系列法令條例,風風火火地推行起經濟改革措施。這些法令條例要求:在10月22日前,將舊幣兌換成金圓券;在9月30日後,個人不得再持有黃金、白銀、銀元、外幣,一律兌換成金圓券;登記管理所有個人存在外國銀行的外匯資產;所有商品價格不得高於8月19日以前水平。

輿論宣傳的作用,向來為蔣經國重視。他親自撰文刊諸報章,宣稱「本人此次執行政府法令,決心不折不扣,決不以私人關係而有所動搖變更!」「投機家不打倒,冒險家不趕走,暴發戶不消滅,上海人民是永遠不得安寧的。」


他以北宋范仲淹的名言「寧使一家哭,不使一路哭」自相標榜。為了昭明他絕不向顯宦豪門退讓,他提出了「不管你有多少財富,有多大的勢力,一旦犯了國法,就毫不留情地送你進監獄,上刑場。」;並稱「不惜以人頭來平物價!」


為了排除干擾,實施管制,蔣經國把贛南系、青幹校及青年軍的幹部調集上海,王升、李煥、江國棟等都到了蔣經國身邊。蔣經國還調來了胡軌總管的「戡亂建國總隊」下屬的第六大隊,擴編為「大上海青年服務總隊」,專司執法。他還抽調了部分大學生,成立了個經濟研究小組,應對經濟問題。可見為此之殫精竭思。


杜月笙、劉鴻生、榮爾仁、錢新之、李馥蓀、周作民等,都被一一請進了蔣經國的辦公室。蔣經國要他們帶頭執行政府決策,交出黃金、外匯,對他們一會兒娓娓勸說,一會兒聲色俱厲,甚至拍了桌子。

首先拿來祭刀的,並不是往昔傳說的小蒼蠅。米商萬墨林、申新紗廠經理榮鴻元、中國水泥公司常務董事胡國梁、美豐證券公司總經理韋伯祥等60餘人,因私逃外匯、私藏黃金、囤積居奇或投機倒把,被捕入獄;杜月笙之子杜維屏因「囤貨炒股」,被判了8個月徒刑;林雪公司經理王春哲,因私套外匯被處死;這些雖未到打個噴嚏,上海經濟就感冒的地步,卻均屬經濟場上有頭有臉的人物。


一些政府官員,也因觸犯律令受到重治。財政部秘書陶啟明,因泄露經濟機密被判刑;憲兵大隊長姜公美,因破壞經濟管制被判死刑;上海警備司令部科長張亞民、大隊長戚再玉,因勒索罪遭槍決……


雷厲風行的「鐵腕」產生了短期的效用,上海的物價在一段時間裡保持了穩定;財政金融危機也看似緩解。新聞媒體奏響「歌德」之聲:國內報刊稱蔣經國是國民黨的救命王牌;海外報刊稱他是「中國的經濟沙皇」。

蔣經國不免陶醉,想以上海為根基拓展「太子系」。他考慮把宣鐵吾的上海警備司令取而代之;繼而再謀吳國楨的上海市市長。


同CC系斗,蔣經國不乏勇氣。但上海還是宋、孔兩大家族經營的地盤,經濟管制下去,總有一天會觸動他們的利益,蔣夫人就不可能再安之若素了。有人問蔣經國:「夫人那邊(有什麼反映)呢?」

9月下旬的一天,蔣經國在浦東大樓召集上海工商巨頭開會,對部分人在實施經濟管制中陽奉陰違的做法,進行詰責和威脅:「有少數不明大義的人,仍在冒天下之大不韙,投機倒把,囤積居奇,操縱物價,興風作浪,危害國計民生。本人此次秉公執法,誰若囤積逾期不報,一經查出,全部沒收,並予法辦!」

當時杜月笙也在場,他的兒子此次被查處判了刑。他以到會工商人士代表自居說:「我有個請求,也是今天到會各位一致要求,請蔣先生派人到揚子公司查一查。揚子公司囤積的東西,在上海首屈一指,遠遠超過其他各家。希望蔣先生一視同仁,把揚子公司囤積的物資同樣予以查封,這樣才能使大家口服心服。」


杜月笙突如其來的這一番話,大出蔣經國意料,他深感杜月笙的老辣。因為這揚子公司的董事長和總經理,就是前行政院長的兒子孔令侃;自己的繼母,正是孔的姨媽「第一夫人」宋美齡。可既然自己一再口口聲聲「秉公執法」,此刻已沒有退避的餘地,便當眾宣稱:「揚子公司如有違法行為,我也一定繩之以法!」


蔣經國心裡很清楚,查處揚子公司,絕不像他表態那麼容易。宋美齡沒有生育子女,故而對孔令侃寵愛有加,視如己出;另外蔣、孔、宋三家的關係,蔣經國心裡也很清楚。因此,在動不動孔,動的尺度問題上,一直很謹慎,很躑躅。


但孔令侃的所作所為,極不合作的態度,也著實讓蔣經國惱火。孔自認為後台硬,與美、英、法等國各大財團及國民黨政府許多部門有密切關係,根本不把蔣經國經濟管制的法令措施放在眼裡。


規定午夜12點以後宵禁,不許通行,可孔令侃偏偏於宵禁時內,開車闖關而過;明令不準囤積居奇,可孔令侃偏偏頂風大量囤積物資,上海市內路人皆知……弄得大上海服務總隊長王升及其部下一再向蔣經國告狀。正在猶疑之間,杜月笙又來將了一軍,他不得不表態。


這一表態不打緊,整個上海,全體工商界都拭目以待。蔣經國在社會關注下,命令經濟大隊長程義寬查封了揚子公司。輿論大嘩,上海、南京、北平爭相報道「揚子公司案」。有為「清算豪門」叫好的;亦有因查封之後,遲遲不做處理嫌拖沓的,「只拍蒼蠅,不打老虎」的說法,就濫觴於此時。

就在這叫好與質疑並存的日子裡,新經濟改革漸呈強弩之末,由於物資奇缺,生產萎縮得不到根本改觀,物價開始回升,搶購之風又起……新一輪更險惡的經濟紊亂的徵兆已萌。


結果我們都知道了!!


買一送一:關於建豐同志的爭人才、爭經濟、爭民心


只好轉述一個故事

1949年4月7日,國民黨國防部陸軍預備幹部局代局長兼訓練團團長、第一總隊總隊長賈亦斌率所屬預備幹部訓練團第一總隊3000 餘人,在浙江省嘉興舉行起義。

賈亦斌,湖北省陽新縣人,1946年在國民黨重慶陸軍大學特別班第七期學習,結業後,由彭位仁推薦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青年軍複員管理處第一組少將組長,著有《論預備幹部制度的理論和實踐》一書,深得蔣經國的賞識。


1947年,國防部成立預干局,蔣經國任局長,賈任副局長,後任代局長。1948年,國民黨國防部參謀次長林蔚中將找賈商議補充兵員,在江南組建30個新軍,以應付戰事急需。並決定成立預干總隊,要賈負責徵召和訓練幹部。賈接受了此項任務,並草擬計劃,報蔣介石批准,預干總隊於11月初成立,全隊約1000人,賈兼任總隊長。


這個起義的第一預干總隊,就是複員到京滬杭一帶的青年軍一代官兵,在三大戰役過後,為了能再拉起300萬的部隊,國民政府要培訓大量的基層軍官。這時,蔣經國的親信――賈亦斌出任此預干總隊的總隊長。但為毛他還要起義呢。和能得到廣大可稱為「士」的青年軍官兵的擁護呢。當時,作為將級軍官的賈亦斌在南京每個月的正常國民少將月薪只能維持半個月生活。必須將每月月薪在月初換成香煙等實物,要用錢時才按當時市價拋出換錢使用


不反何待。

建豐同志是藍二代,無論黃埔一期還是同盟會元老都叫他經國先生,屬下都親熱而尊敬的叫他建豐同志,老百姓還有叫蔣青天的,
可是,毛用沒有。


國家是一家的國,不是大家的國,連姑父都要辜負的,何況屁民。


在看之前就有朋友跟我說這劇節奏太慢,當時心裡就有了抵觸,覺得又是和那些婆婆媽媽劇一樣的注水。
出乎意料的是,幾乎沒有感覺到劇情的「注水」和所謂的節奏太慢。看完以後無意中看到採訪編劇劉和平,說有人認為這劇太慢,有人覺得看不懂。他的回答大意是:因為沒有靜下心來看看;再看一遍。
在看前幾集的時候我有一句怒吼一直在心裡:為什麼不用簡稱!!北平市民事調配委員會,叫「民調會」不行嗎,國防部預備幹部局說了好多遍,後面直接叫「幹部局」大家也能理解啊,中央銀行北平分行少一個字都不行嗎,直接說北平分行大家的智力也是可以接受的!
後來才理解了這種有些過度的苦心。各個部門,分屬派系,尤其作為一條明線串起事件發展的幣制改革,又涉及到利益牽扯。要在一個茶餘飯後的電視劇里說清楚談何容易。為什麼人物會有大段的開會和對話,為什麼要把這些「常識」說得清清楚楚,不僅是給當時是學生聽,更是給現在的觀眾聽。如果對這些基本的背景沒有一些認識,怎麼能體會到更深的用意,比如樓上有位答主說的「徒勞」。
編劇在用電視劇給我們上歷史課。我看完以後對朋友說,這本子要是一個人寫出來的,他得累死。原來前前後後用了七年。這課上得很成功,教案很珍貴。

我們大概是看了太多無須走心的婆媳劇,青春偶像戀愛劇,習慣了拿著手機邊玩兒邊看,所以突然出現這個一個需要走點心的電視劇,會覺得看不下去了。

電話為毛響很多次才接?符合當時劇情里的氣氛,也給觀者製造氣氛。比如雙方正在爭執不下,或者知道這個電話的後果壓根就不想接。大多數電話都是在這種情況下打進來的,博弈之際,可以仔細看下。

演員的表演,貌似劉燁和兩個年輕姑娘被罵得最慘。
方孟敖這個角色真是不討喜。正因為條件優渥,裝備滿格,技能等身,所以背負的期望值太高,而他大多數時候要「裝」,講真,劉燁把這種裝演得不讓人討厭,中規中矩已經很難得了,你換成黃曉明試試,搞不好分分鐘棄劇了……這麼多前輩環繞,眾星捧月方孟敖這個第一男主。想撒不能撒,想鬆鬆不了,我對當時拍攝時的現場氣氛十分好奇……而且這得是一個怎樣神奇的劇組啊。。。

我想了下現在一線的各位小生,30歲以上,身高185左右,有演技有身材有長相,並且氣質相符,能演方孟敖這個角色的。有誰呢?胡軍要是年輕個十歲還可以……

感覺何孝鈺還挺好的,長相眼神都挺到位。全劇的感情基調就是隱晦,但她對方孟敖的感情有點太過隱晦了。

謝木蘭其實不是傻白甜,劇中對她的側面介紹,比如當成花木蘭養、是體育健將等,本應該是一個活生生的形象。但是全劇對她的表現太單一,從服裝上就能看出來,一直是富家小姐,沒有一點點「花木蘭」和「體育健將」的體現,因此語言再怎麼說,都是蒼白的,因為沒有這個形象在觀眾眼中,也不會在觀眾心中。反例是《生死線》里的唐昕,也是富家小姐,也是進步青年,但唐昕的性格很鮮明,她的愛情她的追求,振聾發聵,絕不是惹是生非的傻白甜。
《北平》對女性形象的刻畫確實欠缺了一點。當然這個演員也是太年輕,沒有什麼功力。你看小媽程小雲,戲份非常有限,但在有限的戲份里,演員知道這個角色有豐富的內心,因此在這個角色第一場戲的眼神和低頭中,她就立住了。


我是先看的書,然後才斷斷續續地看了電視劇。作為編劇劉和平的粉絲和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的腦殘粉,說實話,我對這部劇挺失望的。

我在看書時,就覺得很多語句很熟悉,它們曾出現在《大明王朝1566》或《雍正王朝》里,很有劉和平的行文和敘事風格。這些都無可厚非,但相似的文辭,相似的情境,一旦多了,就大致決定了這部劇的格局。

與《大明王朝1566》的雙主角、雙主線不同,《北平無戰事》將一條主線隱去了,這條暗線只在關鍵時刻通過電話、文件等形式表現出來。或許是編劇劉和平用力過猛,將暗線隱藏的過深,使整部劇的劇情過於零散,觀眾也因此很難理解某些劇情的過渡。究其原因,我以為,是因為編劇沒有把握好權力運作的形式。作為整體改革的一隅,再怎麼重要,它都會受到中央的決定性影響。在《大明王朝1566》中,京師與杭州之間,雙主線交代的很明白,將中央與地方的互動關係展現得很清楚。嘉靖在高層發力,海瑞在底層發力,各種力量在其間絞殺,到劇末嘉靖與海瑞巔峰對決,觀眾看得很爽。可在《北平無戰事》中,明明也是國民黨高層在鬥爭,底層也在鬥爭,還有國共之爭。編劇把大人物給隱去了,觀眾只看到各種牽線木偶在斗,偶爾還自我糾結一番,前因後果不明,情節跳躍,又零碎又羅嗦。可以說,從宏觀上看,這部劇遠遠不如《大明王朝1566》。《北平無戰事》塑造了很多人物,如方孟敖、梁經綸、曾可達、徐鐵英、方步亭、謝培東、何其滄、崔中石、馬漢山等等,都很有特色,或者說,都很有故事。可偏偏沒有主角,說方孟敖是主角吧,他簡直就是個無頭蒼蠅;說梁經綸是主角吧,他自己都迷茫了。把各個人物放到那個大時代里,或許會很值得分析,但作為一部劇,在主線不明的情況下,塑造的主角又無特色,就會很失敗。就說《大明王朝1566》,若沒有嘉靖和海瑞這兩個有特點的主角,其他角色塑造的再好,也無法為劇情增色。可以說,非主角人物越有故事,劇情就越拖沓,既無提綱挈領之感,也有礙於對各個人物的欣賞與分析。

劉和平先生的劇,總是缺少女人戲,有的話,很多也是拖累,如《大明王朝1566》裏海瑞與海妻的戲等。《北平無戰事》中的女角主要有何孝鈺、謝木蘭、程小雲、葉碧玉等,這些女角全部遊離於主線之外。一個何孝鈺還是共產黨,糾結於兩個男人的感情,竟然對劇情毫無作用。謝木蘭作為一個熱血而又糊塗的女學生,為愛情和理想與家庭有矛盾,最後被現實狠狠打擊,在自己稀里糊塗的情況下死去。有時我在想,何孝鈺應是個有理想有信仰的女孩子,她與民主人士的老爹何其滄應該有些微妙的矛盾,而她的理想、身份與兩個男人的感情也會有矛盾碰撞,可惜這些都沒有更好地展現。反而是那個盲目的謝木蘭用她的死將劇情推上了一個小高潮。至於其他女角,更是可有可無。我以為這部劇的女角塑造的都很失敗,或者說是不足。

我一直認為這部劇的真正主角應當是蔣經國。他在整部劇中只露了個背影,還是通過曾可達的視角展現的。可是整個劇情都是因他而起,因他而終,是他極力推動反腐改革,與孔宋二陳鬥法,與蔣介石和宋美齡周旋,最終歸於失敗。劇中雖有個曾可達,有建豐同志的一些影子,可在零碎的劇情里,不夠飽滿。梳理整部劇情,若用《大明王朝1566》的兩條明線的手法,就會展現國民黨高層如何鬥法、北平一隅如何鬥爭,蔣介石如何「不愛江山愛美人」,國民黨如何因腐敗而盡失民心,等等。觀眾或許對什麼中央黨部、黨通局、國防部預備幹部局、國防部保密局、華北剿總司令部、北平警備司令部、財政部、中央銀行、中央銀行北平分行、民食調配委員會等一堆機構名稱,就不會感到厭煩了。

然而,這部劇就是在所謂主角方孟敖的牽引下下,在這個本應蘊含激情的人物的推動下,不溫不火地拖了下去。

再說說我所理解的劇情吧。

其實,劇情一開始就預示了結局。空軍走私,侯俊堂一個區區中將就能佔到20%的股份?這是不可能的,只有一種解釋,就是代持!而空軍是誰家的?宋美齡兼著空軍秘書長呢,可以說這股份就是宋氏家族的!建豐同志要反腐,必然劍指孔宋家族,必然牽扯到宋美齡,所以,要反腐,空軍是不堪用的。於是,建豐同志保下方孟敖這支飛行大隊,就是在空軍內部找到一個缺口,能夠為其所用。

可是作為隔岸觀火的共產黨,從一開始就有推波助瀾之舉。崔中石以救方孟敖為名,將侯俊堂的股份送給徐鐵英,即把空軍的股份轉到中央黨部的名下。這就把孔宋的利益與二陳的利益聯繫在一起了。某些人的私產可以借著黨產的名義保下來,而黨產與私產在當時是分不清的。建豐同志所面臨的對手就不僅是孔宋了,而且是二陳,難度陡增。共產黨把火點著,就立刻撤退,坐山觀虎鬥。

建豐同志要「一手反腐,一手反共」。共產黨則「隱蔽精幹」,甚至幫你反腐,地下黨凡牽涉到反腐,一律依國民黨的命令行事。共產黨的目的,就是好讓建豐同志全力反腐,使國民黨內部鬥爭更加激烈。

基於此,五人調查小組進駐北平,所謂的財政部、中央銀行和民食調配委員會的代表只是裝樣子。真正起作用的,是建豐同志的代表曾可達、中央黨部的代表徐鐵英和被保下來的空軍大隊(以稽查隊的名義)。調查的關鍵在於北平民食調配委員會和中央銀行北平分行,關鍵人物就是馬漢山和崔中石。中央黨部要想保住那些股份,必然要控制他們。曾可達和徐鐵英必然要圍繞這兩個人來一番鬥爭,從而打開反腐的口子。

實際上,建豐同志的目標,並不僅是查貪腐,而是幣制改革,其中關鍵在於控制中央銀行北平分行和北平民食調配委員會,即控制金融和物資。然而,幣制改革也不是最終目的,建豐同志是要通過幣制改革來穩定物價,從而穩定後方;再把黃金白銀等用來換美援,保證軍事供應和民生供給。所以,建豐同志的反腐實際上是選擇性反腐,反腐只是控制的手段。可事不遂意,中央黨部借著反共之名來抵制反腐,反腐不成,控制物資就不成,幣制改革也就不成,美援也就不能持久,國統區就遲早要亂。建豐同志的方案或許是好的,可第一步就走不了,再走其他步就會給百姓帶來痛苦,而蔣介石和國民黨高層竟然又惦記上了中央銀行北平分行的儲備金,這可都是用廢紙(金圓券)強行換來的民脂民膏啊,說國民黨掠奪民財都是輕的,這怎能不失民心!

蔣經國在上海乾不掉孔令侃,曾可達在北平搞不過徐鐵英,反腐失敗了,改革失敗了。蔣經國避居西湖,曾可達自殺了,方家深陷其中,死了一個最無辜的人,就如這場改革,倒霉的都是最無辜的百姓。共產黨不要黃金白銀,不要美援,自信能夠救平津百姓於水火,這就是兩黨高下之別。何其滄、梁經綸、方步亭等人一肚子學問,卻對現實苦惱而又無能為力,根源就在於「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看到30集來答,看到有回答說劇情拖沓查案沒有進展。我想說就是這樣才是正確的,才是合理的。
「政治的複雜性」「勢力之間的複雜鬥爭」我們常聽這些話卻沒有真正處於一件複雜各方鬥爭的事情里所以覺得怎麼這麼慢。
我因為去年發生一件生意上的事情,涉及很多人很多方面,至今沒有解決。才有些體會。
現在當事情涉及政治,那可不更加複雜。
所以不是平常抗日劇,貪腐分子一抓到就槍斃。
這劇不應該說的只是反腐,我覺得更加想表達政治就是各方妥協,沒有絕對的勝利。紙牌屋說的更直接明白。


看了六集了。
首先前面三集真的是驚艷啊,完全停不下來,還特激動地在朋友圈裡說國產劇有望。
後面開始著力塑造人物和感情,所以節奏稍慢了下來。

演員真的沒得挑。上面很多人也說了。即使是很多配角都很出彩。
畫質好。注意電視畫面把長寬比拉得特別大,所以特別有電影感。配樂也很好。
喜歡裡面蔣經國的江浙口音和那個跑堂小哥的南京口音,以及崔中石打電話用的上海話。不是說喜歡這幾種方言,而是喜歡這種真實認真的感覺,畢竟,看幾十年前的人個個一口字正腔圓的普通話實在有點那啥。
關於劇情,總的來說還好。其實很多人可能又會覺得主旋律,但是注意時間啊,1948,的確是國軍潰爛到不行的時候。不過能不能不要把gcd個個拍得跟天神似的……

說說劉燁吧,貌似很多人不喜歡他。我本來對他也無感的,但是他弟弟去軍營接他回家那段戲真的讓人動容。弟弟在幫他擦席子,他抽著雪茄默默看著弟弟做著這一切,看著略顯尷尬和沉默的弟弟,在鞋底上滅了煙,說,回家吧。見弟弟一愣,他還調侃道,怎麼,不是來接我回家吃飯的?看到這裡整個感覺就淚奔。其實劉燁這個哥哥從小經歷苦難,又是個軍人,決計不是那種喜歡錶露感情的人,但他卻把自己的愛溫潤地隱秘地傳遞給弟弟,這種鐵血柔情最打動人了。這裡劇本寫得好,劉燁演得演好,就像那句話說的,一片化機,無關人力。後面我就注意觀察劉燁的表演,發現他演得真心不錯。可能很多人比較反感他那種狂霸酷炫拽的樣子,不過應該主要是角色需要。演一個血氣方剛的青年軍人,在陳寶國一干老謀深算的老狐狸中,難免給人稚氣的感覺。但其實劉燁把軍人這個氣質演得特別好,比如他的說話方式,那個語氣,我就覺得跟我歷屆軍訓教官是一樣一樣的。包括坐,站,行,這些細節都很好地演繹了一個軍人的形象。再加上酷似阿祖的側臉,我感覺我要粉上他了…

總之,目前來說是部值得看的好劇,總體定論還要等劇播完了再說了。


1.崔中石實在演得太好。

2.片名英語實在是翻得。。。而且居然還打錯:

3.對於我朝經濟制度的批判,鞭辟入裡:

3.對於我朝經濟制度的批判,鞭辟入裡:





看到這一段的時候笑尿了


感謝邀請。

大體說來,能寫入史冊的中國電視劇分三種。

第一種,殿堂級別,如《我愛我家》、老版《三國演義》、《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等等,徹底空前絕後,幾年也就那麼一部的級別。

第二種,標杆級別,這種大多是類型劇,未必空前絕後,意義在於樹立標杆。如《亮劍》,力透紙背的劇本,幾乎所有主要演員都和角色沒有距離,這是軍旅題材很難攀登的高峰。再如《黎明之前》,劇本之精巧嚴密,基本上是所有國產諜戰劇都要仰望的界碑。(這裡不說《潛伏》,這部劇在我心中處於殿堂和標杆級別的交界地帶)

第三種,case study級別。這種就相對多一些,既然要做個案分析嘛,未必要是完美無缺的神作,但是一定是要有特色可以供分析的。能以這種角色被收入史冊的基本就兩類,有關鍵瑕疵的好劇與影響力很大的爛劇。注意:這裡瑕疵還得是關鍵的,如果是平庸的瑕疵,比如《歷史的天空》,是典型的軍旅劇,和亮劍一個風格,人物塑造沒亮劍豐滿,劇情沒亮劍有張力,人家頂多在亮劍的詞條里順便提一句,成不了case study的。

《北平無戰事》是一部能寫入史冊的中國電視劇,不過是以第三種身份。作為電視劇,它有嚴重的缺陷,同時也蘊含了某種超越的成分。詳細說說。

表演方面,基本達到了近年國產劇的巔峰,配角尤其出彩。王慶祥、祖峰、程煜、王勁松,包括焦晃,這些配角基本都和角色完美融合,比較失敗的有董勇和高鑫,前者對曾可達的性格角色把握比較模糊,導致整個人物立得很不穩,後者淪為黨的傳聲筒,辜負了幾場很好的戲,我覺得這不是劉和平老師的原意。

主角方面,最佳還是當推陳寶國,微觀演繹已接近電視劇舞台能達到的極致,但要吹毛求疵的話,大方向上還略有不穩健之處,沒有達到《大明王朝》的水平,當然這一部分是角色本身的複雜性所導致的。倪大紅,我其實對這個演員有點偏見,總覺得他是靠一張BOSS臉吃飯的,真正的演技並沒有吹的那麼高,這部劇也是一樣,80%時間苦瓜臉,不過幾場重頭戲還是相當不錯,沒有拖後腿。劉燁算是半個敗筆,早在《血色浪漫》時期我就覺得他實在是毫無軍人氣質,這部劇里給他自由發揮空間的機會太多了,很多幕戲都有機會讓他把角色立的很豐滿,但是他沒抓住幾次,可惜。倒是被很多人罵的廖凡,我覺得相當驚艷,我個人是個廖凡的小粉絲,看過他很多作品,在這樣的情況下不齣戲其實是很難的,但是基本來說,觀劇過程中我很少想到這是「廖凡」而非「梁經綸」,可見演員和角色間確實距離甚微。影帝畢竟是有兩把刷子的,從他接這個角色也可以看出他對自己的表演事業是有期許的。王凱刷臉型角色,不評價了,說實話每次他出現我都穿越到瓊瑤片。

兩個女主角不說了,敗筆。倒是陳麗娜王一楠兩個女配相當不錯。

劇本方面,拖沓是事實,但是拿諜戰劇的要求不太公平,下面會說到。這部劇有個很精靈的地方:前幾集情節緊湊,扣人心弦,人物關係複雜,讓人有諜戰大片的感覺,看下來才發現完全不是那麼回事,整個劇顯得太長,所以也有點疲沓與虎頭蛇尾,很多人的不滿也在於此。

這就要說到劉和平這個編劇了,說實話,從純電視劇的角度來看,這個人做的肯定不是國內最好的,雖然他能拿出《大明王朝》這樣高度完成的作品,但這個人是有一些劇情之外的追求的。我敢保證,如果讓江奇濤先生來寫這部戲,人物完成度會比現在高得多,如果丟給高滿堂先生,情節也會比現在圓熟不少。如果要拍那種一季一季出的美劇,後面這兩位編劇都是比劉和平更合適的人選,劉和平骨子裡實際是有點「反戲劇」的東西在的。

當然,我說這些不是要為這部戲的劇本開解,說實在的,這個劇本出了很嚴重的問題,它始終缺乏堅實的核心,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任由人物在舞台上亂轉,正如我黨放養方孟敖的政策一樣。能看得出來編劇想做某種群戲的嘗試,但是效果來看沒有那麼好。這樣造成的後果就是中期的大量廢戲與混亂的邏輯鏈。這些大家都看得出來。

那麼這部劇靠什麼成為case study?靠幾個演員的高光表演肯定不夠。還是要說回劇本,這部劇非常奇妙的地方在於,漫長拖沓,缺乏邏輯鏈這些,明明是形式上的敗筆,但這些卻反而從形式上加重了某些具有超越性的地方。

看完這部劇之後,我第一時間想到了村上的一本小說集,《旋轉木馬鏖戰記》,裡面收錄的幾篇小說都是講的某件看上去重大,卻絲毫於事無補的事情。就如騎在旋轉木馬上的孩子,想像自己在沙場上鏖戰,其實只不過原地兜圈而已,旁人看來近乎兒戲。

《北平無戰事》正給我這種感覺,整部劇總結起來兩個字,「徒勞」。不要小看了這兩個字,正是因為這條線索,這部劇一躍成為了內地近代史題材電視劇中觀念的突破性之作,在觀念和思想內核這上面,超過《潛伏》應該問題不大,隱隱可以和《走向共和》相望。

「徒勞」這個東西,本質上是反戲劇的,搞半天結果什麼都沒有,這不是消遣觀眾么?但這是更貼近生活的,因為我們也總被生活消遣著。《亮劍》以來,一場新近代史題材電視劇運動勃然掀起,代表作便是《亮劍》與江奇濤的另一部神作《人間正道是滄桑》。在去近代史題材人物的臉譜化上,這些電視劇是居功至偉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些作品仍然嚴格地遵守著戲劇原則,只不過把原來近乎於把觀眾當成白痴的黑白二元對立改成了更加圓熟的結構——在《亮》《人》中,主要矛盾同樣是代表正義的歡樂英雄與高大的失敗者,一群鮮活的配角則各安其位,這樣的戲,觀眾自然愛看。

《北平無戰事》則不同,這裡面的幾個主角都不是典型的類型人物——劉燁,廖凡,倪大紅,這些人物都突破了「特別黨員」「特務」「老地下黨」的典型化塑造。說實在的,要讓江奇濤來寫這劇本,說不定「方孟敖——梁經綸」就成了另一對經典的「歡樂英雄與高大的失敗者」配置了。但是這個劇的邏輯並不是這樣的。

這個劇的主要的矛盾是幣值改革,說了一整部戲,糾纏進無數人物,最後幾天就失敗了,這本身就很卡夫卡化。再看看劇中人物的命運。謝培東苦心潛伏二十年,終於拿到了幣制改革的情報,卻被上級告知「毛主席已經看到了」——就算死了女兒,劉雲同志照樣對他打官腔,張月印則在想著怎麼監視他。方步亭毀家紓難慘淡經營,到底散盡家財去父母之邦。曾可達忠心耿耿,卻被建豐同志無情地放棄。徐鐵英奔波往來只為財,卻最後也沒有拿到——但沾滿正面人物鮮血的他竟然並未被制裁(由王蒲臣結局可反推他肯定去了台灣)。馬漢山和王蒲臣兩代軍統站長心靈機巧,八面玲瓏,最後免不了一個四面受窘,一個腦袋開花。梁經綸不用多說了。就連最該得到圓滿結局的第一主角方孟敖,也在被爭奪了一整部戲後兩邊不靠——小蔣不要他了,中共則派他去對岸繼續潛伏——要擱普通的劇,最後一幕肯定是方孟敖穿解放軍服向五星紅旗敬禮你信不信?而且,他的共產主義信仰就一定那麼堅定么?恐怕還是未知。這一群小人物折騰了半天,對歷史大勢有什麼影響么?可以說半點沒有。——這難道不是這種「徒勞」的最好註腳么?說到底,他們都在歷史的旋轉木馬上。

這樣的安排,在以前的戲裡是很少見的。戲這種東西,畢竟要給大夥一點盼頭。《大明王朝》可以這樣寫,那裡面也全部都是失敗者,但那是古代的事,但近代史題材這麼寫,更是加上了一層信仰的悲壯,說它能以case study的身份載入史冊,我覺得毫不過分。真實的歷史不是戲劇,它並沒有那麼多精巧的衝突與迭起的高潮,有的只是小人物的求索與徒勞。後來者要做的事,是讓這些徒勞不成為徒勞。

本劇的最後,將要孤身一人面對建國後一系列的政治運動的謝培東來到歡慶解放軍進城的路上,他看到了自己被錯誤地牽扯進政治鬥爭而不得其死的女兒(這又是「徒勞」的一例——謝木蘭的死毫無建設意義,也並不壯烈)與遠赴美國,很可能將終身不能回到故土的愛國學者梁經綸,兩人在歡笑著。梁經綸曾經說過一句話,方孟敖也曾重複過這句話:

「我的豐功偉績值得澆築於青銅器上,銘刻於大理石上,鐫於木板上,永世長存。等我的事迹在世上流傳之時,幸福之時代和幸福之世紀亦即到來。」

但什麼時候,「幸福之時代和幸福之世紀」才會來臨呢?希望到那一天,我們不僅能記住豐功偉績,也能記住徒勞。


為什麼只有我覺得王蒲忱的出場帥爆了?咳嗽、劃火柴、吸煙、吐煙圈,滅煙這一系列動作簡直神了。雖然不響應總統的新生活運動,可是對黨國真是忠心耿耿呀。
via 王蒲臣_百度百科


反對目前排名第一的答案。


花常好,月長圓,人長壽。


先寫結論:我認為《北平無戰事》是一部難得的作品,其尤為難得之處,美術攝影還在其次,重要的是:為了展示自己的主題,敢於犧牲了部分觀眾的觀劇體驗。

而這個主題就是:在時局動蕩之下,展示鬥爭的真實與殘酷。


一、關於劇評

本文有劇透。

我是一名大二學生,國產劇看得不多,之前也從未寫過劇評、影評,我只寫我的觀點,說我的感受。關於攝影、演技等問題,就不在知乎班門弄斧了≥﹏≤

關於國共之爭,我推薦李超的答案:如何評價電視劇《北平無戰事》? - 李超的回答(@不到他),而我主要說的是為了解釋我的觀點,對劇情進行的的理解和分析。

由於時間有限,此劇我只看了一遍,是在愛奇藝上看的,沒有對比,不知道有沒有刪改(共53集)。所以,我的劇評只能對這個版本負責。

另外,此劇節奏較快,人物思維鬥爭不明顯,我的智商、情商都不高,很多地方都是後來自己思考才想通的,有些到現在也沒想通(如方孟敖第二次私自起飛,蔣經國為什麼會先同意曾可達的處理辦法;愛奇藝的簡介說是考驗曾,我不認為在那麼關鍵的時刻有必要考驗,領導同意了屬下去執行也算不上考驗)。如果有錯誤,望各位海涵賜教。

二、我對於影視作品的評價

我覺得,只要是用心做的作品,都是好的作品。在一部好的作品裡,沒有什麼對錯之爭,只有好惡之分。

這就是為什麼我要反對最高票回答者。你覺得劇情被拉長,我覺得劇情很緊湊,這是因為相對於《北平無戰事》的同類作品,你看過的或者你喜歡的大多比它要緊湊,我看過的大多比它舒緩。當然,這是在你認真看過此劇的前提下。同理,有人喜歡主角光環,而我不喜歡這個「環」。

這段廢話有點兒多,希望能減少評論里的爭論。

三、真實和殘酷的展示

前面說了,我理解的主題是:展現鬥爭的真實和殘酷。為了這一點,犧牲了部分觀眾的體驗,如果這是編劇和導演之前就預見到了的,那麼可以說他們是很有膽量的,也是很敢於創新的;如果是無心之舉,那就是……當然不能說無心插柳啦……畢竟這些負面體驗也不是必須的。而我說的「部分觀眾」是指不喜歡在看電視劇時進入劇情思考的人,沒有貶低這些人的意思,我身邊的很多朋友看電影、電視劇都只是拿來消遣。但是,既然這裡是知乎,回答的知友就應該認真看完了;既然都看了這種劇,就不要拿它和消遣的劇來對比。

額,不對,拿一部電視劇當成什麼劇來看是大家的自由,但是我也要表達我的觀點(⊙o⊙)

我認為能體現主題的有很多,概括一下,下面的有大量劇透、分析和猜測,沒時間的就直接看下面這一句吧:

將對手戲的心理活動低調處理,為了突出真實性而不斷改變視角,發生重大劇情轉折時不及時做出解釋。

解釋一下視角。我認為,《北平無戰事》不是第一視角,也不是上帝視角,而是已被編劇完全把握的、不斷變化的視角,為展現真實殘酷而改變。我已二人之死舉例:


1.崔中石之死

作為本劇前期濃墨重彩、對關鍵人物產生極大影響的一個角色,崔中石的死不可謂不意外,也是目前我看到觀眾吐槽最多的情節。很多人問他為什麼會死,我想問你們:在當時的情況下,他為什麼不會死?或者有點兒人情味地問:崔中石的死,在劇情邏輯上有問題嗎?

崔中石死得撲朔迷離,挑起各方矛盾,期間各種糾纏極其精彩,藉機我分析一下全劇人物關係,各位看看有沒有亂:

我分為五類

⑴國民黨反腐派,代表人物曾可達

⑵國民黨貪腐派,代表人物徐鐵英,以及其上面的陳繼承、孔宋兩家

⑶中立派,代表人物方步亭、何其滄

⑷共產黨,代表人物謝培東

⑸國民黨反共派,代表人物王蒲忱

五派之下,是我們的幾位關鍵角色在鬥爭中心遊走,方孟敖、方孟韋、何孝鈺、梁經綸、崔中石、馬漢山、孫朝忠。人心爭鬥,其樂無窮。

憑記憶寫的,有錯請指正。

這麼多的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表面偽裝和內心世界,甚至還有人有三重身份。這些是一步步隨著劇情的推進而揭開的,能在53集內講清楚這種種糾葛而無硬傷,其實是很不簡單的。

言歸正傳,其實截至崔中石之死的時候,唯一沒有揭露出來的就是孫朝忠鐵血救國會的身份。說這是鋪墊引人入勝也好,說這是編劇先挖坑後填坑為了拖延劇情也罷,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在各方矛盾因此引發時,觀眾心中只有推測,不能確定到底是誰殺了崔中石。 我們已經或主動或被動地代入劇情了,和角色一起思考,體驗到不知真相的迷茫、為稀里糊塗地被迫接受事實而憤怒。

直到劇情發展後期,馬漢山和孫朝忠都被捕,孫的身份才由旁白講解出來。而此時,相信已經有人,通過被捕之前孫、馬、徐、方、曾五人在飛行大隊宿舍中的對峙有所猜測了吧?

現在,請允許我開個小腦洞。如果崔中石不死,會發什麼呢?


————————————————我是開腦洞的分割線——————————————————

因為方步亭要明哲保身,所以崔中石不可能留在北平,只能動身去上海,或者半道兒被共產黨劫走,或者在上海被捕。然而,崔中石如果要上得了北平開往上海的火車,那他就必須要把候俊堂在平津八家公司的20%股份的半年利潤匯給徐鐵英。

這些大家都知道,好,現在開腦洞,錢匯過去了,人回到解放區去了,北平這裡會發生什麼?

首先,方孟敖和方孟韋對徐鐵英的反感會大大降低,而北平分行又有崔中石與徐鐵英的協議,加之中立派只是想明哲保身,怎麼可能不和貪腐派合作?中立派和貪腐派合作,反腐派哪裡來的實力與之抗衡?貪腐派必大行其道。(具體可以參照爭奪馬漢山審問權的那一集。崔中石剛死不久,方步亭就與徐鐵英聯手,若不是蔣介石借蔣經國之口介入調停,方孟敖就真的跟陳繼承玉石俱焚了。)

北平的貪腐日益嚴重,老百姓已經沒飯吃了,貪腐之手在民間壓榨不出油水,只能伸向軍隊。華北剿總50萬大軍的軍需出現困難,這隻大「孔雀」餓了,就要出去找食吃。傅作義有三個方向可以選:北上可挺近東北,南下可回防徐州,向西可以回到老家去。南下都是蔣介石的嫡系,沒什麼好處,回老家又太丟人,只能出關打東北,與衛立煌會合。於是全軍眾志成城、背水一戰,打通北寧線,殺進東北。而此時解放軍已經準備要打錦州,但畏與百萬之師,不能硬拼。三大戰役的第一場就流產了。國軍乘勝追擊,解放軍被迫由戰略進攻再次變為戰略防守,休養生息,準備再戰。

消息傳到國統區,蔣介石重賞傅作義,並向全軍宣告,學習傅作義作戰之精神,靈活運用,暫放守城之責,集中優勢兵力打擊重點敵人。傅作義要求徹查平津地區貪腐,得到蔣介石的支持。蔣介石、傅作義、蔣經國從政、軍、商三界合力下手,使平津地區、上海、廣州的貪腐勢力受到沉重打擊。揚子公司被查,孔令侃被抓,宋家無能無力、孔家備受打擊。全國各大城市民生物資投入市場,金圓券幣值穩定,國統區經濟啟暖回升,美國援助更多物資。

國共之爭,鹿死誰手,猶未可知也。

抱歉答主腦洞開大了。。。

————————————————我是閉腦洞的分割線——————————————————


我對崔中石之死的總結是:死得其所,影響全局,犧牲意義是遠超過林大濰的,同時也決定了全劇的走向。

其實,我個人在看崔中石被殺這段的時候,被愛奇藝誤導了。那一集的標題是:崔中石被「處決」,加了雙引號的。我一直以為他是假死,目的是引發國民黨內部的矛盾,終有一天會回來的π_π。現在全劇終,也不知道愛奇藝有沒有把名字改過來⊙▽⊙


二、謝木蘭之死

有人質疑謝木蘭這個角色存在的意義,而我認為謝木蘭之前的種種純真無邪,象徵著中國歷史上很多遊行示威的單純勇敢的進步力量——學生;其後謝木蘭之死,死得如此毫無意義,則是權利的鬥爭的真實殘酷最重要的體現。


———————————————我是分析劇情的分割線——————————————————


謝木蘭之所以會死,根本上是國民黨貪腐派為了保住自己的財富,阻止改革派推行幣制改革,給鐵血救國會(國防部預備幹部局)出了一道兩難選擇:在保護梁經綸的身份和保護方步亭的侄女之間做出選擇。而這兩個都是維護幣制改革的重要條件,無論放棄哪一方,都將嚴重阻礙幣制改革。最後,鐵血救國會兩害相權取其輕,選擇了前者。
然而,實際上這根本就不是兩難選擇。由於之前的鋪墊,我們可以發現,截止學生領糧被抓,梁經倫的真實身份已經被很多人知道了,包括但不限於:方孟敖、謝培東、方步亭。而唯一不知道的關鍵人物何其滄,梁經倫在謝木蘭被殺後也很快告訴他自己是蔣經國的人。何其滄雖然很震驚,但是也沒有影響幣制改革。
——————————————我是劇情分析結束的分割線—————————————————

從角色的視角來看,鐵血救國會並不知道梁經倫的身份已是半公開的秘密,也不知道幣制改革會失敗,金圓券挺不過兩個月(其實何其滄、方步亭已經預見到了);從觀眾的角度看,由於編劇把方方面面都展現出來了,我們可以看出這些努力都是毫無意義的。
全劇唯一一次槍決的場景,不可謂不悲慘,謝木蘭可能至死也沒有從打擊中清醒過來,不知道自己的偶像以及戀人梁經倫為什麼既是共產黨而是國民黨,也不知道既不是共產黨也不是國民黨的自己是為什麼而死的。謝培東後來不斷見到自己女兒的幻象,在開始還和梁經倫一起騙所有人。至劇終,方孟敖、方孟韋也不知道真相。
而謝木蘭朗誦的那首《雪朝》,成為了後期的片尾曲。

不是所有人的犧牲,都能大義凌然,都是死得其所。
我突然想起嚴春明死前沒說完的遺言:「太史公曰:人固有一死,或……」
他們算是哪一類呢?

四、總結
《北平無戰事》是一部高質量的電視劇,有主義之爭、權力之爭,表現了國讎家恨,令我不止一次地想拿它和《人間正道是滄桑》作對比。然而與之不同的是,其結構之複雜絕非是我看一遍就能全部了解的,我僅針對為表現真實性和殘酷性而產生的影響,分析了兩個人物的死:前一個是限制視角,以營造撲朔迷離的感覺;後一個是開闊視角,以表現犧牲的毫無意義。
當然,我不確定哪一個是第一次這麼做的電視劇,但是我覺得《北平無戰事》是。也許有人覺得我只是主觀意淫編劇的思路,但是至少這部電視劇值得我們認真分析的。

我一直以來都是在知乎上只看不答的,覺得自己才疏學淺,資格不夠。但是,看到一個理由如此隨意的反對答案居然能長期高票居於榜首,為此劇不平,忍不住來了一發(⊙o⊙)…
首次作答,請多多指教。


偽裝者最後明台帶著錦雲去了北平,帶著崔中石同款小眼鏡,說自己姓崔,又是北平無戰事里的張月印接的……所以就當明台是崔中石吧。
可是崔中石的妻子「桑海哇」口語不要太重哦,而且不是共黨。
這時候崔中石透露自己有個初戀,沒能在一起。
是程錦雲嗎?
崔叔愛聽浮雲散,
小媽愛唱浮雲散
孝鈺跟小媽叫程姨,
行長叫她小雲……
(⊙o⊙)…


明台你為了革命犧牲也忒大了……

山影你敢不敢把全部電視劇都連續起來……


一口氣看完了《北平無戰事》的電視劇,很久沒有看到這麼好看的作品,吸毒一樣,酣暢得很。
這並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比如說某些演員的演技,自始至終都渾身散發著演員的氣息,而不是角色的氣息。
但是這是一部看完了就感嘆,我一輩子也寫不出來這種小說,的作品,這種感覺不是第一次遇到,但是在文藝作品上是第一次。就好像一道構思精巧的數學題,絞盡腦汁做了兩個小時才得出結果,再回顧整個過程,感嘆我一輩子編不出來這種題,環環相扣,每個條件掩藏得都很好,可是每個條件都用得到。就好像「被很厲害的人痛快地解決」(——竹刀少女),竹劍啪的一聲擊打在護具上,獃獃地看著對方嗖的從面前掠過,得見驚鴻游龍的快感。
情節如此,人物塑造亦別具匠心,這不是一部講人情,寫文化,反映民俗的片子,但是人物性格,人物的知識體系,對社會的整體認識判斷都非常鮮明。
崔中石,核心人物,核心到哪怕死了,人都死了,還反覆出現,都能堅持到最後一集。崔中石和謝培東是一樣的,永遠穩重,永遠處變不驚,但是又是不一樣的,謝培東年長,又有足夠的社會地位和閱歷,崔中石沒有,所以崔副主任永遠不露霸氣,不露鋒芒,所以也不露怒氣,似乎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一上來非常不喜歡曾可達,從一開始就與男主角針鋒相對,咄咄逼人,但是後來,發現曾可達是片中最可憐的人,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他沒有梁經倫的才華,沒有崔中石的精明,沒有謝培東的深不可測,沒有方孟敖的敢作敢為,但是他又願意報國,一腔熱血,忠誠謹慎,怎麼也使不上勁,最後他的轉變,公然賣軍糧,他的死是解脫,他在那樣誤黨誤國的國家機器內部核心,無力回天。
梁經倫,從第一天就看不懂他,他是共產黨還是國民黨,是好人還是壞人。直到謝木蘭死前那一幕,梁經倫高念先總理遺訓,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經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闘。現在革命尚未成功。不是形式,不是過場,是他內心的呼喚,他是致力於中國自由平等的才子!從心境上,他和曾可達是一樣的,可是他懂經濟,套一句他老師何其滄的話來說「國府經濟根本沒法改革」,他看得透,他比曾可達,還要絕望。
國民政府因為物價飛漲通貨膨脹不得不推行幣制改革的時候,在西北、在東北、在華北、在華東,共產黨已經在他們的解放區全面推行了土地改革。一億三千萬的人民分到了土地,一億三千萬的人變成了共產黨的堅決擁護者。共產黨的正規軍迅速擴充到了三百萬,民兵兩百萬,一億三千萬人的土地全部都是他們的後援補給。
「平均地權,耕者有其田!」 是先總理創辦同盟會時就提出的綱領,早年改組國民黨更是寫進了黨章。幾十年過去了,在國統區,佔中國面積三分之二的農村,不到百分之十的人佔據著百分之九十的土地,三億農民沒有飯吃。城市的資產掌握在不到百分之一的人手裡,上千萬的居民竟然要靠美國的救濟糧活著。去年一年,國軍就已經銳減到三百萬,竟然還是發不出軍糧。民不聊生,人心盡失!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農業國,四億多農民百分之九十九不識字,他們不知道、他們不懂得,什麼是共產主義、什麼是三民主義。他們只懂得,沒有土地就沒有飯吃,誰讓他們生存他們就跟誰走。先總理領導國民革命,深知國情,早就提出了平均地權的民生主張。這個主張被國民黨拋棄了,卻讓共產黨在解放區通過土地改革獲得了民心。在黨內,經國同志看到了這一點,在贛南試行土地改革,竟然受到了你們的攻擊。中央黨部甚至說他是蘇俄的共產黨!四一年的黨團之爭,你們中央黨部贏了,政學系贏了,孔宋的財團贏了,在農村依然是不到百分之十的人掌握著百分之九十的土地,在城市依然是不到百分之一的人佔據著百分之九十的資產。少數人的利益被你們保住了,國民黨卻被你們一步一步地推向失敗,推向滅亡!
當一個人把國和民兩個字背在身上,那樣的重量,哪怕一萬個梁經倫同志也無法承受。他看得透,所以他不在乎教條,不在乎自己是國民黨還是共產黨,他是一個為民主奮鬥的戰士。
方孟韋,片中戲份不少的重要配角。他的確是個配角,性格塑造比較單一,比他哥還要耿直,電視劇里還刪掉他部分橋段,小說里五人小組第一次問馬漢山話,馬漢山第一個攀扯的不是崔中石,而是方步亭,方步亭臨出門,方孟韋說他去接通顧維鈞大使宅邸的跨洋電話,這是他少數睿智不衝動的地方——在電視劇里並沒有。但是他也有出彩的地方,比如在五人小組怒斥曾可達你有沒有父母有沒有兄弟姐妹,怒道那一千噸糧食就是一千噸火藥,以及帶著小媽程小雲去警察局跟孫秘書打一架,年輕人的霸道衝動,非常可愛。
最喜歡的人莫過於,馬漢山,一身流氓習氣,總是最講人情味。前半部分,他是一個丑角,句句不離罵人,不小心錯罵了小韋還要賠禮,把整個片子氣氛帶得輕鬆愉快。後半部分,馬漢山被捕後,給這個送錢給那個捅錢,知道方孟敖耿直不能要他的錢,他說給崔嬸一家的,逼人受賄不露聲色。更重要的,他寫一份黑賬給王蒲臣,又在飛機場質問黑賬上前八人,本來最無正義感的一個人,拿起槍就要打中統徐鐵英的人,良心發現,渾然一體,一點也不違和。
為國的人永遠是苦人,像王蒲臣,像孫朝忠,像失去女兒的謝培東,像坦然就義的嚴春明,太多太多,無關黨派,一心為國的人,都是苦人。


本不想作廣告帖,但這部劇實在是我心頭所愛,不得不推薦給各位。

先分別說下劇中的幾個主要人物。

方孟敖:中共卧底,潛伏於國軍中任飛行教官,後為青年督察大隊大隊長,中央銀行北平分行行長方步亭長子,可算是貫穿全劇的線索人物和主角,出身優渥,霸道總裁,一出場就是主角光環無可抵擋,所面對大佬無論各種身份都對他客客氣氣極為看重,地位稍低者對其更是恭敬有加。然而脾氣甚大,對誰都愛答不理。

面癱臉,全劇只在沉默不語和大聲呵斥兩種形態切換。

「長武!把人拷了!」

點評:對這個角色說不上喜歡(儘管劉燁很帥),只能作為一個形式上的主角,光芒完全被崔主任、徐局長、馬副主任、方行長、王站長等一眾老戲骨掩蓋。

梁經綸:鐵血救國會成員,以學生運動領導人之一身份潛伏在中共北平地下黨燕大學委,愛著女主何孝鈺卻欲迎還拒把她推向霸道隊長方孟敖,思想上接受了薩特的虛無主義,在潛伏過程中逐漸認同中共,早已看清國民政府失敗的必然,卻因建豐同志的知遇之恩甘願以死相報。

面癱臉,全劇只在沉默不語和低聲細語兩種形態切換,到最後才慷慨激昂了一下。

「古老的夜晚和遠方的音樂是永恆的,但那不屬於我。」

點評:這個角色讓廖凡來演實在出乎意料,(看到廖凡的臉就想起「讓子彈飛」里的老三),總覺得他該是個土匪,這個偏見一直保持到劇看了一半。但他每次深情背誦毛主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的那段文字時總能擊中我的內心(可能是因為主席文采太好了)。總之,原諒這個棄武從文的土匪影帝吧,他已經很努力了。

方孟韋:北平市警察局副局長,方步亭之子,方孟敖之弟。感情飽滿,易於衝動,關心小妹大哥,帥。

嚴格來說,不能算面癱臉。

「你罵誰呢?」

點評:和他哥哥比起來熱血過之,沉穩不足,不過是一樣的屌,不得不說我朝的權貴子弟相比這兄弟倆還是比較謙和的。

何、謝二女主:一個是中共地下工作者兼燕京大學副校長何之女,愛著廖凡梁經綸,後轉愛劉燁方孟敖,一個是青年激進學生兼方孟敖表妹,也愛廖凡梁經綸,

何:(抱歉,我實在想不起來她說過什麼。)

謝:「大哥、小哥、小媽、大爸。」

點評:這兩個放在一起說是因為我根本不想說她倆,劉和平編劇的感情戲一向沒法看,這次尤其沒法看,以至於我到現在為止我都沒仔細看過,到後面一見到這兩位仙女出場就按快進。我總覺得沒有這兩個人劇情反而會更完整。總的來說,兩位女主的人物形象可以用一個沒頭腦(謝),一個不高興(何)來概括。

啰啰嗦嗦終於把主角介紹完了,下面開始進入正題,請看光芒四射的配角們!

崔中石:中共卧底,北平分行金庫副主任,曾擔任《潛伏》中的行動隊隊長李涯,以碾壓所有人智商情商的神級選手姿態光輝登場,話說他在20集死掉以後我一度覺得劇無可戀。

「有些事情我不能瞞著行長,有些事情我不得不瞞著行長。」

曾可達:鐵血救國會成員,出身貧寒,為官清廉,對建豐同志無比忠誠,思想體系落後於時代的一個中年理想主義者和「臨難一死報君王」的舊式知識分子。

「王秘書嗎?我是曾可達,請幫我接建豐同志。」

馬漢山:原保密局北平站站長,後為北平財政局長兼民食調配委員會副主任,是北平民食調配案的,腦滿腸肥,貪得無厭,在各個勢力之間遊刃有餘,相貌雖不討喜,到後期卻是全劇中為數不多真性情重義氣的可愛人物。

「混帳王八蛋。」

徐鐵英:原黨員通訊局聯絡處主任,後為北平警察局長。中統代表人物,陰險狡詐,兩面三刀,滿口仁義道德,滿肚子那啥,可稱全劇唯一一個找不出任何人性閃光點最不招人喜歡的角色。

「黨部也需要資產。」

王蒲忱:鐵血救國會成員,保密局北平站長,長期咳嗽,煙癮很大,多半患有肺病,遇事冷靜,處事圓滑,八面玲瓏,時而一臉萎靡,時而眼放凶光。

「今天的事件,不允許發生任何的衝突。」

孫朝忠:鐵血救國會成員,徐局長秘書,冷麵冷心,心狠手辣,超過方孟敖何孝鈺成為全劇第一面癱臉。

「這是黨部的規定,請你不要讓我為難。」

方步亭:中央銀行北平分行行長,方孟敖之父,責任感強,或許是因為年輕時對不起孟敖和孟韋的母親與妹妹,晚年極重家庭。

「小兒輩,大破賊!」

崔嬸:崔中石之妻,標準的上海少婦,小精明,小算盤,然而溫婉可人,是全劇中我最喜歡的女性角色。

「你去拿那邊柜子裡面的龍井,只有那一盒是真正的龍井。」

建豐同志:全場並未露面,只在鐵血救國會成員與其聯繫時以電話語音形式出現,讓我感覺國民政府的財政是被電話費拖垮的,一口綿綿的寧波普通話很好聽。

「這是我的意見,請可達同志不要反對。」

然而無論國民黨內的青年才俊或是帥氣大叔如何甘做孤臣孽子以死相報,新中國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杆尖頭了的一隻航船,它是立於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於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

總的來說,整部劇符合劉和平編劇的一貫風格,勾心鬥角十分精彩,感情片段可以略過,十分推薦大家觀看。


誰是誰,誰知道誰是誰,誰不知道誰是誰,誰知道誰知道誰是誰,誰知道誰不知道誰是誰,誰不知道誰知道誰是誰


前面看的很爽,但後面從31集看漏了,跳到35,發現劇情居然很連貫,沒漏過什麼....


吐槽23集分割線(老早就想更新了,今天才摸清手機怎麼編輯答案,對於自己這麼蠢我已經醉了)

小鮮肉表哥為什麼要喜歡謝木蘭?
我不開心!!!
很不開心!!!
劇情嚴重拖沓,我忍了。
男主角動不動就無理由的慷慨陳詞,學生們就跟著群情激昂我忍了。
女主角成天弔喪個臉,在兩位男青年裡面矛盾徘徊,看見你這麼憂鬱我也很難過的。編劇導演如果寫感情戲很勉強的話,那就不要寫了嘛!別跟我談感情,我們進步青年要革命啊革命!!好的,感情抉擇要慎重,我要用心靈去和何小姐溝通,讀懂您心裡眼底的掙扎。這個我也可以忍了。
每當出現一個小事件,被點燃,各路人馬都開始狀況百出,觀眾準備迎接小高潮的時候,突然就偃旗息鼓了。我說,都那啥啥了,你就給我看這個?
這個我真忍不了
還有,小表哥喜歡小表妹
這個尤其不能忍!!!
不能忍!!!
不開心!!!

從12-22集,除了告訴我們崔副主任領了便當,姑父也是個潛伏於萬惡腐化的GMD之中的我黨同志之外,劇情根本就沒有絲毫實質性發展。
導演你這是注水你造嗎?
一個案子查了23集都沒有絲毫突破性進展,唯一得出的方案就是查帳,結果到現在還在組織學生參與。也可以解釋說,GMD內部腐化嚴重,積重難返,各方面勢力膠著,所以呈拉鋸狀態無法向前發展,導演也確實是想表現一個不長的時間段里的這一個事件,所以經常出現時鐘,告訴我們電視放了1集,其實劇里時間也才過了幾小時而已。如果導演真有這樣的意圖,那我只能說節奏出現了嚴重的問題。該解決的案件沒有任何導向,卻在一些毫無意義的細節方面浪費了大量鏡頭。導致我們觀眾眼裡的情節非常混亂,""情""沒有事件的發展來支撐,那麼表現出來的感情是毫無任何邏輯可言的,也不會引起觀眾的"共情"。最起碼在我看來是這樣的。
所有的劇集都依靠著大量的台詞,人物碎片式的衝突,長鏡頭慢動作的煽情來支撐。最根本的問題就是缺乏一個明確的主線來推動事件的發展,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裡是哪裡。

截止到現在我對該劇的評價是---
出生即是巔峰,接下來的每一天都是下坡路。8分

看到12集的時候我就好想棄劇,但是因為方行長的""虞姬虞姬奈若何""""小兒輩大破賊""我又咬牙堅持下來。等到17集的時候,我為了看方行長步亭跟徐鐵英的撕逼大戰然後又忍了幾集。
現在----都已經看了一半了,就堅持看完吧。
balabala說了這麼多不好,還是要接著看,我這種行為也只有一個字形容
"" ""
真誠希望後半部導演大刀闊斧火力全開

"話這麼多,一定是嫁不出去噠>_<!

======================
看完前三集,連個跑堂小哥都帶口音的誠意讓人想哭。
持續關注,後期如不主旋律的太嚴重,這部劇9.5分妥妥的。
整整一集篇幅的法庭戲,陳寶國眉梢眼角滿滿的都是戲,劉燁相比略顯浮誇了一點點,也可能是角色自帶傑克蘇光環?董勇的""鐵血救國隊""形象也塑造的可圈可點。王慶祥的台詞功底好到讓我詞窮,我只聽他的聲音都可以想像他當時的情緒。還有焦晃老先生的友情出演,撂衣袖、看手錶一套的動作做下來,這才是副校長的作派風骨。


台詞既不高冷也不造作,色調可以和電影媲美了,孔笙導演很愛從細節方面著墨渲染年代和氣氛,例如<戰長沙>里的深夜吃餛飩,這部劇很愛在書寫筆跡、人著裝、手勢習慣上表現人物性格特點,很多生活化的鏡頭呈現出國軍上下當時的狀況。
套用一句劇里的台詞:民意是國家的臉面。我認為他們這群老戲骨就是中國電視劇的臉面了。

最後,我就是愛看男人戲,特別是老男人的戲,尤其是穿著長衫正裝的一群老男人的戲。


推薦閱讀:

為何在中國,韓劇的觀眾要比日劇多?
為何中國抗戰劇中經常出現狙擊槍?符合史實么?
哪些紀錄片讓你開闊眼界、增長見識?
《來自星星的你》為什麼會這麼紅?
為什麼《甄嬛傳》的選角比《新紅樓夢》要好太多?

TAG:電視劇 | 中國劇集 | 中國近代史 | 中國歷史改編影視 | 北平無戰事(電視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