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看上去早就存在的事物實際發明時間很晚?

一比如中國過年掛的大圓紅燈籠是1949年開國大典日本設計師設計的。
還有拉杆箱在1991年才正式被發明出來。
還有那些習以為常的事物實際出現時間很短?

哪些看上去很先進的事物其實早就發明了?


豬八戒

準確點說,是下圖中的這種八戒


肯定有人奇怪豬八戒這形象出自《西遊記》,雖然是明朝的小說,但也有好幾百年歷史了,怎麼能說是發明時間很晚呢?但其實,豬八戒確實是明朝就出現了,可像上圖中這樣白白胖胖的豬八戒,卻真的是從上世紀86版西遊記電視劇流傳開以後才廣泛被人們所接受的。

那麼最初的豬八戒是長什麼樣子的呢?這個在《西遊記》原文中描寫得很清楚,摘錄如下——

初來時,是一條黑胖漢,後來就變做一個長嘴大耳朵的獃子,腦後又有一溜鬃毛,身體粗糙怕人,頭臉就象個豬的模樣

卷臟蓮蓬吊搭嘴,耳如蒲扇顯金睛。
獠牙鋒利如鋼銼,長嘴張開似火盆。

碓嘴初長三尺零,獠牙觜出賽銀燈。一雙圓眼光如電,兩耳-扇風唿唿聲。

黑臉短毛,長喙大耳,穿一身青不青,藍不藍的梭布直裰,系一條花布手巾。

仔細看就會發現,八戒最大的幾個特徵,一是臉黑,再就是嘴長耳朵大,而現在所有的影視劇作品中,八戒一臉不黑,二嘴也不長,就剩一對大耳朵還符合著他的最初人設。

而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除了人們的審美要求的改變以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人們現在見到的豬都是白白胖胖的大肥豬,已經見不到像《西遊記》原文中所描述的那種黑豬了。

而其實,像八戒那樣的大黑豬才是我國血統最純正的原生豬種,在我國畜養的歷史已經有幾千年了,而現在我們市面上所能買到的白皮豬肉其實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才引進中國的,但因為其在肉質以及生長周期上的巨大優勢,在短短几十年的時間內就全面佔領了中國的豬界,現在人恐怕除了知道野豬是黑的以外根本就不會意識到家豬也能是黑的,於是當他們在創作影視劇的時候,自然而然地就將原本擁有著一身健康膚色的八戒給弄成了一隻痴肥的大白豬,實在可堪一嘆。

八戒最初人設的原型應該是這樣的——

嘴確實比現在的豬要長,耳朵也大,臉上全是褶,看著就凶(所以八戒才總能把人嚇一跳),而且四肢精瘦,一看就孔武有力的樣子。

嘴確實比現在的豬要長,耳朵也大,臉上全是褶,看著就凶(所以八戒才總能把人嚇一跳),而且四肢精瘦,一看就孔武有力的樣子。

而現在我們看到的八戒的原型卻往往是這樣的——

這圓圓滾滾的哪裡有一點天蓬元帥的架勢!

這圓圓滾滾的哪裡有一點天蓬元帥的架勢!

在早期的版刻本西遊記里,八戒的形象和上面的黑豬可以說一模一樣——

這大長嘴一看就是黑豬才有的特徵

這大長嘴一看就是黑豬才有的特徵

戲曲舞台上的八戒也一直都是黑臉,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三打白骨精》里,八戒也還是只黑豬——

可以看出嘴依然很長,而且臉上有畫著白條紋象徵黑豬的褶皺,這都是白豬所沒有的。

可以看出嘴依然很長,而且臉上有畫著白條紋象徵黑豬的褶皺,這都是白豬所沒有的。

而這其中還有著一個另類,那就是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動畫電影《鐵扇公主》里,八戒居然是白的!

但我認為這恐怕還是受當時條件所限,本來就是黑白電影,你再把豬臉全塗黑了,那就沒法看了,而就其面部細節來看,這豬實際上也是只黑豬,只是,沒上色而已……

但我認為這恐怕還是受當時條件所限,本來就是黑白電影,你再把豬臉全塗黑了,那就沒法看了,而就其面部細節來看,這豬實際上也是只黑豬,只是,沒上色而已……

綜上所述,可見八戒從誕生之日起,就一直是一隻體型健美,膚色黝黑的大黑豬,他變成現在我們所熟悉的白白胖胖的樣子的時間至多也不過三十幾年,完全可以說出現時間是相當想當晚的。


大部分美食。
現在中國的小吃動不動就扯上漢高祖唐太宗清乾隆,實際上大部分美食的歷史都很短。像鹵煮火燒、爆肚這類清末的美食,其實已經算歷史悠久的了。而且這些美食歷史文字記錄傳承都比較清晰,可信度較高。至於關於吃貨乾隆的故事……瞎編也得有個譜啊!
首先,關於本文我有幾個聲明:

  1. 圖片均來自於網路,中國料理部分因為缺乏文字記載、研究論文和傳承斷代準確度較低,敬請諒解。
  2. 關於審核標準,我會參考日本的標準。日本這邊關於料理的研究比較嚴謹,比如著名的重口味食物烏賊鹽辛鹽辛_百度百科 ,雖然平安末期的《今昔物語》就出現了鹽辛一詞,但由於無法確認兩者是否相同所以就不能說「鹽辛起源於平安時代」。
  3. 中國美食有太多「可追溯到」和「前身是」等語焉不詳的記載,怎麼判斷兩者是不是一個東西?這就像抄襲還是借鑒一樣難以判斷,我進行判斷時有以下這麼幾個標準:首先是「核心材料」(比如地三鮮,就是土豆青椒茄子,沒有核心材料自然不算),其次是「核心調料」(比如魚香肉絲和青椒肉絲自然不算同一個菜),還有「核心技術」(比如鐵板燒必須是用鐵板做的),最後還有「核心吃法」(比如火鍋,比如烙饃)。

不定期更新,更新除了增加新菜還會完善之前的內容。
=============================10月10日 更新=============================
說點兒美食之外的事兒。
很多人說90年代是美食的寒武紀大爆發,其實你仔細想想是有一定道理的。
1980中國才有第一家個體經營的飯店——深藏在北京翠花衚衕的悅賓飯館,糧票93年才正式宣告停止使用,在此之前中國缺乏美食存在的土壤,一沒有專業的廚師,二沒有食材,怎麼可能有那麼多好吃的呢?
所以今天我們能吃到好吃的,要感謝改革開放的鄧小平、任仲夷等老一輩領導人。

=============================4月7日 更新=============================
增加鍋包肉和老婆餅,酸辣粉的資料還在找。餃子和米線歷史都長,不用辯了。
續之前的話,冰箱不僅僅是「保鮮工具」,而是「價格低廉的長時間保鮮工具」,這是古代的冰窖沒法比的,而冰箱直到20世紀20年代才在美國普及(這也是一個誕生很晚的東西)。
中國既有的林檎不是現代的蘋果,兩者沒有親緣關係。
古代的美食哪兒去了?被淘汰了,或者被改進了。
其實看那些歷史悠久的美食,可以看出國家的歷史。朝鮮半島為什麼熱愛泡菜,主要是泡菜儲藏方便,是冬天重要的維生素來源。
=============================4月3日 更新=============================
有朋友問:「那以前中國人吃什麼?」
古代人當然也吃飯,但遠不如現在豐富,更不如現在好吃。必要的調料和烹調技術都沒有,怎麼做?現在有些朋友健身吃水煮雞胸肉,估計古代人也是這麼吃的。
古代還有一點很多朋友忘了,那就是夏天沒有冰箱,冬天沒有塑料大棚。這就導致大多時候吃的肉都是香腸和臘肉,不是新鮮肉。一到冬天蔬菜就剩白蘿蔔、大白菜、土豆……
吃的時候可以選擇的品種真的很少啊!
所以,不要看有些菜古代有,但平時你也吃不到。
=============================4月2日早晨更新=========================
鹵煮、爆肚,清光緒年間出現。為什麼北京小吃這麼多內臟下水?因為下水價格便宜,是廉價的動物性蛋白質來源,平民百姓也消費得起,自然就成為大眾小吃了。



含辣椒的川菜都挺晚的,因為清朝同治開始,四川才普遍種植並食用辣椒。值得注意的是,辣椒一開始引入中國是作為觀賞植物的,引入之後各地推廣的時間也不一樣,四川算比較晚的地方,所以含辣椒的川菜歷史就要往後推。

回鍋肉,算是比較早的川菜了。據說蒸過的肉片最初是祭祖用的,如果不算清朝引進的辣椒和郫縣豆瓣醬,歷史可能會早一些。但有文章說回鍋肉可以追溯到北宋……那我們還有千年學府呢。


比如,水煮魚,據某百科所言,是1983年發明的。水煮的意思是食材不是炒熟的,而是煮熟的。

酸菜魚也是80年代出現的,酸菜其實是四川酸菜。杭州浙江大學城市學院門口舟山東路上的奶酸菜魚算是酸菜魚的變種,歷史也很短。

酸菜魚也是80年代出現的,酸菜其實是四川酸菜。杭州浙江大學城市學院門口舟山東路上的奶酸菜魚算是酸菜魚的變種,歷史也很短。

毛氏紅燒肉……這個大家都懂。我覺得的毛氏紅燒肉、紅燒肉和東坡肉的區別是,毛氏紅燒肉炒糖色,紅燒肉用醬油,東坡肉小火悶多放酒。

毛氏紅燒肉……這個大家都懂。我覺得的毛氏紅燒肉、紅燒肉和東坡肉的區別是,毛氏紅燒肉炒糖色,紅燒肉用醬油,東坡肉小火悶多放酒。

很多家鄉著名小吃,其實歷史也很短。

很多家鄉著名小吃,其實歷史也很短。
比如潮汕腸粉,模仿自廣州腸粉,而廣州腸粉也是1930年之後由泮塘荷仙館發明的。

鍋包肉的歷史算比較清晰的,1907年由鄭興文發明。一開始是作為招待喜好酸甜的外賓而發明,後來反而成了東北菜的代表。(感謝

鍋包肉的歷史算比較清晰的,1907年由鄭興文發明。一開始是作為招待喜好酸甜的外賓而發明,後來反而成了東北菜的代表。(感謝若目田修遠提供)


大盤雞,據說是90年代發明的,而且發明人是漢族。【感謝張一一提供】有一種說法是大盤雞是知青發明的,但沒有傳承所以很難認為是同一事物。

鴨血粉絲湯,八九十年代才有,之前只有鴨血湯。感謝

鴨血粉絲湯,八九十年代才有,之前只有鴨血湯。感謝 @傑落清東提供。據 南京人@Jude 說,1990後才有鴨血粉絲湯。


葫蘆頭泡饃,最多能追溯到1920年。而它的本家羊肉泡饃歷史久的多,但久到多遠,尚無明確的史料記載。有一種說法是天錫永飯店在清朝順治年間發明,比較可信。

臭乾子,沒有明確記載,但據1938年初《觀察日報》的關於臭乾子的報道來看,應該也不超過一百年。(感謝

臭乾子,沒有明確記載,但據1938年初《觀察日報》的關於臭乾子的報道來看,應該也不超過一百年。(感謝 @李瀟 提供)

熱乾麵,起源於20世紀30年代,由涼麵改良而成。

熱乾麵,起源於20世紀30年代,由涼麵改良而成。


皮蛋瘦肉粥,沒有明確記載,但皮蛋出現於明末。(感謝 @李瀟 提供)

煎餅果子是清末出現的。而關於現代煎餅最早的文字記錄是泰城東羊樓村范家老戶在1967年拆除古坯牆時發現的一份明萬曆年間的"分家單",內有「鏊子一盤,煎餅二十三斤」的記載。

煎餅果子是清末出現的。而關於現代煎餅最早的文字記錄是泰城東羊樓村范家老戶在1967年拆除古坯牆時發現的一份明萬曆年間的"分家單",內有「鏊子一盤,煎餅二十三斤」的記載。

片兒川和蝦爆鱔面都是奎元館發明的,奎元館創始於1867年。

片兒川和蝦爆鱔面都是奎元館發明的,奎元館創始於1867年。

河南的燴面,據河南省飲食文化研究學者、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委員張海林所言,是1956年才出現的。(感謝

河南的燴面,據河南省飲食文化研究學者、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委員張海林所言,是1956年才出現的。(感謝李二提供)

現代意義上的蘭州牛肉麵,1915年由馬保子發明。

現代意義上的蘭州牛肉麵,1915年由馬保子發明。

至於外國菜,記錄的一般都很明確。
土耳其烤肉是1971年發明的。

北海道著名的傳統美食成吉思汗烤肉1963年才有文字記載,湯咖喱是1993年第一次出現,前身是1971年的葯膳咖喱。

北海道著名的傳統美食成吉思汗烤肉1963年才有文字記載,湯咖喱是1993年第一次出現,前身是1971年的葯膳咖喱。


韓國的部隊鍋……聽名字就知道了,1960年才出現。

韓國的部隊鍋……聽名字就知道了,1960年才出現。

日本人愛吃的大眾美食炒麵,1955年出現。

日本人愛吃的大眾美食炒麵,1955年出現。

日式鐵板燒,1945年戰後出現。戰時鐵可是貴重品啊,怎麼會用來做菜……

日式鐵板燒,1945年戰後出現。戰時鐵可是貴重品啊,怎麼會用來做菜……

說說甜點,包有水果、奶油和冰淇淋的日式可麗餅,1977年出現於東京原宿。(日本料理的記載非常詳細……)

說說甜點,包有水果、奶油和冰淇淋的日式可麗餅,1977年出現於東京原宿。(日本料理的記載非常詳細……)

現代大家所知道的馬卡龍,1930年首次出現於巴黎。

老婆餅,20世紀30年代由蓮香樓發明。BTW,很多中式點心都是廣東地區發明的。

老婆餅,20世紀30年代由蓮香樓發明。BTW,很多中式點心都是廣東地區發明的。


有些水果出現得也很晚。
現代我們吃的蘋果,是清末才傳入中國的。至於大家愛吃又脆又甜的的紅富士就更晚了,1980年後才正式引進。(感謝 @李瀟 提供) 古代的林檎和現在的蘋果沒有親緣關係,不是同一事物。


想起來再更。


「盤古開天闢地」和『「女媧造人」兩大創世神話實際上是漢末三國才出現的。

1、盤古神話很可能來源於南蠻盤瓠傳說(夏曾佑、顧頡剛、楊寬等考證),隨著秦漢政府對南方的經略和融合,南蠻的始祖神話被改造為華夏的始祖神話,作者徐整是吳國的太常卿,這個故事被南方人最初記錄應該不是偶然。

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在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後乃有三皇。數起於一,立於三,成於五,盛於七,極於九,故天去地九萬里。——徐整《三五曆紀》

2、雖然屈原在《天問》就自問「女媧有體,孰制匠之」,《山海經》也有「女媧之腸,化為神」的記載,但直到漢末的應劭才具體記錄了女媧造人的情節,而且被造的人還有階級劃分。應劭這哥們熟悉吧?對,就是那個護送曹嵩不力投奔袁紹的泰山太守。

俗說天地開闢,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做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於泥中,舉以為人。故富貴者,黃土人;貧賤者,引縆人也。 ——應劭《風俗通義》


有人說京劇了,我之前寫文章提到:越劇和音樂梁祝都出現於20世紀工業社會,以女演員、愛情戲為代表的眾多「傳統」越劇劇目則是共產黨文化機構策劃的左翼文化作品。之後和全世界文化結合的現代劇目和越劇電影,更是當代社會革命的結果 。這些劇目和豫劇《小二黑結婚》、評劇《劉巧兒》(趙麗蓉成名作)以及新中國第一部法律《婚姻法》的作用是一樣的——衝擊傳統社會的父權族權,為現代工業社會提供社會基礎。

詳情見:馬平:3015年 會有中學生記得上海么?

先說越劇:

梁祝的基本旋律來自於「本土」的越劇。但越劇這個中國第二大劇種,也不是「純正」的傳統文化。相反,越劇的歷史非常短,鴉片戰爭之後才在浙江萌芽,20年代才開始有女演員,九十年前的1925年才在上海得名「越劇」。30年代,越劇界受左翼思潮影響,轉而發展《雷雨》等現代劇目,以上海和長三角的現代市民作為主要市場,學習電影、話劇等西方表演技巧,引入導演制,得到了迅猛發展。


1946年,雪聲劇團主動排演魯迅作品《祥林嫂》,得到了周恩來的讚賞,袁雪芬邀請共產黨文化機關參與編劇,徹底站到了新社會一邊。1953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了陳毅支持的越劇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大獲成功,之後又陸續地把《紅樓夢》、《西廂記》、《聊齋》、《李娃傳》等文學作品排成劇目,攝製為電影,促使越劇出現新的發展高峰,成為全國性劇種。2006年,越劇被第一批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說,左翼思潮、政治革命和上海的現代工業社會是越劇成功最直接的原因。《梁祝》的音樂旋律在被何占豪、陳剛發掘之前,已經在現代都市的越劇文化市場上進化了20多年,是無可置疑的「左翼海派藝術」。

進一步的改變也是左翼社會革命的結果:


見:吳琛_互動百科

從1942年 l1月起,吳琛先後在上海華藝劇團、蘇州金星劇場、上海大中劇社等文藝團體擔任編導。導演了《釵頭鳳》、《日出》、《家》、《恩與仇》等一批劇目。這是一種隱秘的鬥爭方式,藉此讓淪陷區的人民呼吸幾口新鮮空氣。


吳琛的活動,終究未能躲過敵人的追蹤。1945年5月8日,吳琛被日本憲兵隊逮捕,遭受了非人的酷刑,但他始終不為所屈。他夫人李蕾竭力多方設法營救。當時德國已戰敗, 日軍惶惶不可終日,在得不到吳琛任何供詞的情況下,只得將他釋放。


吳琛被釋放後,繼續在大中劇社任編導。抗戰勝利,他回到重建的上海劇藝社,先後執導了《魔窟》、 《陞官圖》、《蛻變》、《原野》等話劇,還曾在電影《好夫妻》中扮演角色。另外,他還和戲劇家吳天等合辦過《文章》周刊。但很快就遭國民黨當局查禁。


1946年冬,周恩來指示於伶對越劇界要加以關心幫助。於伶受命動員吳琛轉到越劇界工作,任丹桂劇團劇務部主任。這時,吳琛在戲劇方面已積累了10多年的實踐經驗,並且學習、鑽研了許多中外戲劇大師的著作,文藝理論水平有很大的提高,編、導、演等方面都已顯示了他卓越的才能。他轉到越劇界後,將袁雪芬等人倡導的越劇改革大大地向前
推進。


在劇目內容上迅速改變了越劇以愛情戲為主題的傳統,他導演、排演了一大批多種題材的新戲,如《北地王》、《欽差大臣》、《李信與紅娘子》、《貴族之家》等等。有的是從其他劇種移植的,有的則是根據外國戲劇改編的,有的則取材於現實生活。這樣,越劇舞台上突破了才子佳人的框架,流溢著濃重的生活氣息。在劇種格調上,也隨之而面目大變。吳琛在台詞編寫,唱腔設計、舞台動作乃至服裝、道具、布景 等方面都進行了精心構思。如他執導的《北地王》(原名《國破山河 在》),上演時觀眾沉浸在慷慨悲壯的氣氛中,尤其是「哭祖廟」一幕,那激越的大段唱腔,一宇一旬扣動著觀眾的心弦。吳琛還在越劇唱調和念自上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使之接近生活富有形象,擺脫了幕表戲的陳腔濫調。


1948年,吳琛參加了中共上海地下黨的外圍組織——劇彭協會,並與熊佛西、陳白塵、黃佐臨等6人組成了劇影協會委員會,為迎接上海解放做了許多工作。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吳琛先後被任命為上海戲劇專科學校舞劇科主任、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戲改處輔導科科長、華東戲曲研究院藝術室主任,當選為上海第一屆人民代表會議代表。新中國為戲劇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前途。池以巨大的熱情投入了戲改工作,經他組織指導創作排練的越劇《梁山泊與祝英台》,參加了1952年在北京舉行的第一國戲曲觀摩演出,引起了巨大反響,獲得了大會劇本獎、演出一等獎、音樂作曲獎、舞美設計獎。後來該劇成為越劇優秀的保留劇目之一,在舞台上久演不衰。接著,他又將全部身心投入華東地區戲曲觀摩大會的籌備工作,具體指導省市選擇劇目、編導和排演,越劇《西廂記》、錫劇《雙推磨》、黃梅戲《天仙配》、甬劇《兩兄弟》等劇目,都滲潤著他的心血,使這一批劇目成為各該劇種的代表作。

而我那篇文章的主題並不是談越劇,而是談建國十周年的政治獻禮作品:小提琴曲梁祝。不知道你們最初對這部作品的印象如何,反正我在90年代中期之前,一直認為它至少有幾百年的歷史:

何占豪提供主旋律、陳剛編曲配器、俞麗拿修訂並演奏的小提琴曲《梁祝》,是我從記事起就熟悉的曲調。當時買磁帶不像今天下載音樂那樣容易,一盤磁帶要能翻來覆去的聽才能對得起它的價值,包括梁祝在內的一盤小提琴曲就是我家少數百聽不厭、物超所值的磁帶之一。


不過,在中學畢業之前,我一直以為這是一部歷史久遠的音樂作品,至少也是古曲改編,完全沒想到《梁祝》的年齡只比我這個八零後大20多歲,更沒想到磁帶上的三個名字居然到2015年都健在,都在工作。完全可以說梁祝是一部和新中國、和我們同時代的作品。再長大一些,對歷史又了進一步了解,我意識到:一個普通礦工子弟有幸和這樣一部偉大作品處於同一時代,並不是簡單的巧合。或者說,上海紅色年代特定的時空環境為《梁祝》的出現提供了必然性。

還是剛才的那一頁:馬平:3015年 會有中學生記得上海么?回顧了梁祝的創作歷程

《梁祝》是一部少見的多人合作曲目。其中提供旋律的何占豪是典型的音樂「土著」。何占豪之父是一個底層紹興土戲演員,完全不希望兒子繼承父業。所以何占豪的音樂啟蒙又「土」又業餘,跟著奶奶「蹭」戲聽,從哥哥姐姐那裡聽「洋學堂」的歌曲。17歲那年杭州解放,他考入浙江文工團,隨後轉入越劇團。為了給劇團配上現代樂器,他又去上海尋找能教小提琴的老師,最終在24歲考入上海音樂學院——此時距離梁祝的誕生只有一年。可以想像,在他邁入正規音樂院校大門的時候,源於越劇曲調的梁祝主旋律已經在他心裡埋了很久。


但是,如果何占豪沒有在正規院校學到如何精確地分析音樂的美感,如果沒有專業的作曲人才整理只存在於個人心中的旋律,如果沒有完美的和聲、配器,梁祝的旋律將永遠是何占豪自己課餘的習作,絕不會成為跨越階層和地域感動幾億人的名曲。實際上,在《梁祝》一舉成名之前,何占豪已經自己根據越劇曲調寫了一個弦樂四重奏《梁祝》,但只在學校內部引起了一定反響。直到來自音樂世家的學長陳剛參與創作,情況才出現了轉折。

陳剛的父親陳歌辛是中印混血的西洋音樂名家,自幼在上海受西式教育,師從歐洲音樂家,此後一直從事作曲和音樂教育工作,無論在民國的音樂學校還是在日偽文化機關,他都是主力創作人員。周璇等上海歌女賴以成名的《玫瑰玫瑰我愛你》、《鳳凰于飛》、《夜上海》,都是陳歌辛作曲。他自幼對陳剛進行嚴格的音樂教育,也為他聘請了歐洲名師,對兒子的期望就是複製自己的人生道路。陳歌辛同時也非常善於判斷時局。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當夜,他重新開始寫作抗日歌曲。1949年上海剛解放,他立刻把14歲的陳剛送去參加解放軍「洗清出身」。毫不意外,新中國剛剛在蘇聯專家指導下建立高等音樂教育體系,陳剛就在20歲考入上海音樂學院,成了比自己大兩歲的何占豪的學長。


本來陳剛並不看好何占豪組織的「中國小提琴民族學派實驗小組」,認為這個小組的口氣太大,實力不足,覺得「我專業作曲馬上畢業了,我同你們業餘的搞這些算什麼呢」。擔心與何占豪合作影響自己的畢業設計。但接觸到梁祝旋律後,他立刻意識到這是一座源於民間藝術的「超級富礦」,全身心地投入創作。另一名以演奏聞名的參與者俞麗拿,也是音樂世家出身,自幼學西洋樂器,雖然未曾在作者名單上署名,也為梁祝的編曲提供了許多寶貴意見。到了1959年5月4日,從確定主題開始不到半年,梁祝的創作即告結束。


5月27日,俞麗拿為首的演奏團隊公開演奏這部民族交響樂,一舉征服所有觀眾,不得不全曲返場,當日就成為重大新聞。1960年,中國在莫斯科舉行國慶11周年音樂會,也是我國首次海外中國交響音樂作品專場,《梁祝》是重頭曲目。誕生僅一年,《梁祝》就確立了中國文化代表作的地位。時至今日,《梁祝》已經全方位覆蓋了中國社會,上至國家級音樂會、下到小學生音樂課,乃至音樂賀卡和街頭宣傳車的背景伴奏,《梁祝》的旋律幾乎無所不在,覆蓋了所有階層和地區。所以我相信1000年後的中國文化後繼者依然會熟悉它的聲音。


俞麗拿(左)、陳鋼(中)、何占豪(右)合影

俞麗拿(左)、陳鋼(中)、何占豪(右)合影


《梁祝》是一部傳統與現代交織、高雅藝術和民間戲曲共生、中西文化結合的作品。從人文地理的角度說,當時紅色中國唯一的現代化工業社會在上海、唯一有深厚現代音樂傳統的城市也是上海,所以,儘管中國內地廣闊,以上因素最佳的結合地點卻是上海這個現代城市。回顧它的創作歷程,可以發現:傳統戲曲錘鍊多年的旋律、現代音樂的表現方式、來自底層的藝人和現代城市的音樂世家,四個創作條件都是必要前提,缺一不可。而50年代中國特殊的政治環境迫使四個條件緊密結合——無論當事人主動還是被動地投身於這種結合。


除了梁祝外,50年代被當代音樂人整理出來的民間名曲,最知名的是《二泉映月》,同樣是楊蔭瀏、曹安和兩個曾長居上海、受過西方現代教育的音樂人從底層社會發掘的曲目。若非新社會積極鼓勵、支持知識分子向民間挖掘音樂素材,這段偉大的旋律也會像無數民間佳作一樣,在道觀妓院之間輾轉幾次就此泯滅。而《二泉映月》從單純地民族器樂轉為現代音樂,最早的改編者和演奏者,正是 「中國小提琴民族學派實驗小組」的何占豪和丁芷諾。如此看來,梁祝這部偉大愛情作品出現在50年代的上海,以國慶十周年獻禮作品的身份亮相絕非偶然。就算沒有《梁祝》,這個打碎階級藩籬,鼓吹新文化的紅色年代也會誕生其他名作。正如何占豪的自述:


【《梁祝》誕生的過程應該恢復它本來的面貌。我們靠《梁祝》起家的三位「名人」,在當年「螞蟻啃骨頭」的《梁祝》工程中,不過是「三隻小螞蟻」而已……旋律的原創者是越劇界的老前輩和江南的勞動大眾。《梁祝》的成功,很大部分應歸功於劉品、孟波等當年的領導與策劃;歸功於以丁善德、趙志華為代表的老師們的指導;更要歸功於以丁芷諾、俞麗拿為代表的當年小提琴民族化實驗小組的同學們,正是他們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為小提琴民族化的雄心壯志和團隊精神,催生了《梁祝》的誕生。《梁祝》是名符其實的集體智慧的結晶。

參考:何占豪《梁祝》-集體智慧的結晶


再來兩個視頻:

周小菁96奧運會梁祝伴奏體操

和1998年陳露的冰上舞:
視頻封面【冰上蝴蝶-陳露.自由滑.梁祝.1998】—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

陳露在長野冬奧會榮獲女子單人滑銅牌,成為中國冬奧史上第一位獲得女子單人滑獎牌的運動員,伴奏音樂即為梁祝小提琴曲。陳露完成自由滑比賽後長跪冰面,向賽場告別。離開冰場時,她再次深情下跪,忍不住淚雨滂沱,哭倒在教練的懷裡,成為中國冬奧史上的經典鏡頭。而這一幕距離梁祝小提琴曲誕生還不到40年。


看 @立黨 師弟說了曲藝了,那我也來說幾個藝術。

京劇,都說徽班進京二百年,其實那時還沒京劇。第一代京劇藝人基本是程長庚,最多到米喜子。那才也就是19世紀的事兒,程長庚跟李斯特一邊兒大。而那時的京劇跟現在的風格……簡直是倆劇種,現在的所有京劇演員都應該拜譚鑫培去,都是老譚之後流變的京劇了。所以大家聽到的都是二十世紀的京劇。上個月做講座,放了一堆老唱片,觀眾紛紛反映都覺得不是京劇……咳咳

崑曲呢?號稱百戲之祖,其實元曲什麼味兒的您聽過?基本就是明清的路子。就這個,還不純,中間斷檔嚴重。基本上大家看到的崑曲也就是20世紀的崑曲。詞兒是老的,腔兒是明清的,【可是律制都變了啊!音階全變了,味兒滿不一樣】表演是20世紀的。

古琴呢?一說就是3000年,嘿嘿,您給我彈個周文王彈過的曲子?沒有,沒地兒找去!留下來最早的就是姜夔的《古怨》,文字記譜。彈出來的味兒肯定也不是宋朝的味兒了。當然那個旋律是真古老。大家熟悉的古琴旋律,梅花三弄什麼的,基本也都是明清打譜了。

中國音樂啊……真是悲劇……留的東西太少了。曾侯乙編鐘,那麼一小破國,有如此高級的樂器!那音準,太厲害了!而且那時的中國音樂是多聲部音樂!沒傳下來,也是枉然。

關於中國音樂,我這兒有幾篇馮文慈、黃翔鵬等幾位老先生的論文,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這裡來:鏈接:百度雲 請輸入提取密碼 密碼:ygkg


天津快板

「邦得里得當,得邦得里得邦,邦得里得邦朗噹噹邦得里得邦…」

哎,竹板兒這麼一打呀,別的咱不說,
說一說武松打虎,武、二、哥。
話說那麼一天,武松抄傢伙,
直奔景陽崗,他心裡樂呵呵。

這過門一響詞兒一唱啊,就想起來三弦伴奏的天津快板了。咱們以為天津快板是流傳已久的傳統藝術,其實不然。這是五十年代由天津時調的大數子改革形成的。五十年代一次文藝匯演,幾個天津業餘演員首次演唱。1959年,在天津市職工文藝匯演中,來自天津工業用泥廠的工人業餘曲藝演員王家駿演出了與業餘文藝骨幹謝連科等共同創作的《夜戰海河》。這是最早的天津快板。


《百年板聲》里董湘昆還說:「那時候從他起叫天津快板,可是曲藝界都有意見。你為嘛叫天津快板呢。人家這不時調大數子嗎,他就把大數子拿出來自個兒起名叫天津快板,文藝界曲藝界都有意見,有意見他也叫天津快板,可是他剛唱天津快板真火,特別火,大夥都特別歡迎。在文化宮演出,他一直唱兩三個返場。你別看他是唱天津快板,但是他不是齒音字的天津快板,他唱天津快板沒有齒音字,就跟時調一樣,天津味沒有天津字,別人一唱有天津字不行。他這點還不錯。」


M4/M4A1卡賓槍。


一直以來在影視劇和戰地照片中M16A1/M16A2形制的14.5寸槍管卡賓槍上鏡率都很高,讓人有一種M4很早就裝備美軍的錯覺,但是實際上美陸軍在1994年8月15才正式採用。

所以.......

這不是M4而是 柯爾特723型

這也不是M4而是柯爾特654型




這些都不是M4而是柯爾特723/727型



但是下面這個是M4,93年陸軍用M4也不是沒可能 1991年海灣戰爭時期陸軍特別採購過幾千隻M4裝備特種部隊,但是制式採用是94年中旬的事情。所以M4這種看似是1960年代越戰期間就有的物種其實比大部分知乎精英還年輕。和CS這個半條命的MOD基本是同時代的東西。

現在AR15形制+AR18自動系統的徒子徒孫漫山遍野,這個回答也可以反過來回答: 哪些看上去很先進的事物其實早就發明了? 這個問題


當然是武林各大門派!

武俠小說中的武林各大門派是從民國時才在武俠小說中陸續出現的,同樣,武俠小說的歷史也短得可憐:

明代的《水滸傳》...被譽為武俠小說的萌芽,...對後世武俠起了很大的啟蒙作用。
清代中期出現的《三俠五義》,是中國第一部具有真正意義的長篇武俠小說,對中國後世武俠小說乃至文學藝術影響深遠,稱得上是武俠小說的開山鼻祖,...
這兩部作品它們奠定了武俠小說的基本形式和模式...武俠小說得到真正發展並呈現出一種繁榮現象,卻是民國期間的事。
摘自《百度百科》

作為一個組織,武林各大門派具備三大特性:

作為一個組織,武林各大門派具備三大特性:

  • 完整的教育培訓體系:

完整的從業餘入門級到國家級運動健將的擒拿格鬥、單兵武器和特種作戰的教育培訓體系;
黑社會?參加黑社會你要沒啥戰鬥力,一個6、7歲的小屁孩,讓你入伙的可能性不大,梁山可只招聘江湖上的成名英雄。

  • 歸屬感極強的等級制度:

武林門派的歸屬感極強,榮譽感爆表,加入幫派後除非特別原因,不得輕易退教,否則就是叛徒;門派中等級制度森嚴,下級對上級禮節繁瑣,上級對下級有很強的約束力;

  • 穩定的經濟收入來源

武林門派人數眾多,大的門派數萬人,小的數百人,吃喝拉撒睡,維持運行需要穩定的經濟來源,或經商,或耕地,總之各個都有自己穩定的收入來源;

這尼瑪就是一個獨立性極強的武裝封建割據勢力嘛!在封建時代,打死朝廷也不會容許這樣的組織存在啊。

  • 少林寺是有的,說什麼少林派,就真的是誣陷這些吃齋念佛業餘時間鍛煉健身的佛家弟子了。
  • 武當山確實有,非得說成武當派,那真是硬生生把人家道家聚在一起養生求道說成長期非法集會了。

上面這兩位都是老實巴交的宗教組織,以宣揚宗教理念、修養身心為主要目的,武術只是業餘時間強身健體的輔助方式。

至於峨眉、崆峒、華山、青城,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真正意義上的武林門派組織,在某些區域確實有出現具備地方特色的武術,但是成熟的門派組織,從來沒有啊。

嗯,小時候校長就只做過去少林寺拜師學藝的夢,天山派,從來沒想過,太冷!


-------------------------------------------------------------

喜歡就點贊,討厭就吐槽。
關注蔣校長,乾貨不斷!



「你現在在哪裡?」這句問話


武漢這個名字1927年才出現,之前只有武昌,漢口,漢陽這仨名稱


有一種紅茶叫「金駿眉」,名字很古典,很高雅,很傾城有木有?像不像是古代貴族專用茶?結果我好奇搜了一下,發現它出現於2005年……以下為引用百度百科:

金駿眉茶,屬於紅茶中正山小種的分支,原產於福建省武夷山市桐木村。由正山小種紅茶第二十四代傳承人江元勛帶領團隊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通過創新融合於2005年研製出的新品種紅茶。

金駿眉之所以名貴,是因為全程都由制茶師傅手工製作,每500g金駿眉需要數萬顆的茶葉鮮芽尖,採摘武夷山自然保護區內的高山原生態小種新鮮茶芽,然後經過一系列複雜的萎凋、搖青、發酵、揉捻等加工步驟而得以完成。金駿眉是難得的茶中珍品,外形細小緊密,伴有金黃色的茶絨茶毫,湯色金黃,入口甘爽。


我們每天都會聽到如下或類似言論,習以為常:
「那個視察的官員竟然讓下屬架著他過泥濘地?什麼垃圾玩意!」
「最看不順眼網上跪舔富二代的那群人,真給他爹媽丟人。」
「那麼多肢體殘疾的乞丐太可憐了,是不是有幕後黑手?」
「某某某天天家暴打他老婆,不是人的垃圾。」
「那個教授又出來鬼扯了,××大學凈出這些鳥玩意。」

你覺得這些看法和言論非常常見,但是他們也就出來了幾十年而已。
因為這些文化全部是馬列給中國洗禮後帶回來的:
上面的言論依次反應了如下潛在前提:
官民平等
人人平等
同情弱者
男女平等
質疑權威
======================
官民平等:以前根本沒有,別說下屬架著老爺、給老爺打傘,以前縣太爺出街前那些衙役手裡的棍子根本不是擺設,那是會亂棍打走行人或者打爛來不及挪開的攤子雜物什麼的;到
現在,據說很多台企也保留著羞辱下屬人格、乃至抽下屬耳光的習慣;我不否認在大陸也有,但是非常少見,這種做事的企業招不到人,被曝出來就是駭人聽聞的新聞,但是傳統文化的台灣習以為常;
大陸幾千年來也一樣;
人人平等:不否認很多人跪舔權貴富人,但是大家其實在人格上認為彼此平等,所以炫富炫爹很招人厭惡;
同情弱者:很多人看到病人啊、殘疾人啊、生活很凄慘的人都會起同情之心,要是網路捐款,一夜之間就過幾百萬,但是以前是沒有這種文化的。
在民國的老照片上,饑民就倒斃在糧店門口,我不是說富人應該給他吃的,我是說照片里那些吃得飽的普通人那種漠然麻木的眼神,看著路上的餓殍,好像在看著青草在秋天枯萎一般自然。
男女平等:兩個方面:家暴不好和女子工作很正常,真的是男女平等的。古代和近代想也別想;
質疑權威:教授一言不合,罵之;專家一言不合,砸之;每個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毫不畏懼對方的身份與光環。
在傳統里可能嗎?絕不可能。儒家社會一直以來95%的文盲,只有5%的人識文斷字,他們就是儒教的主教與祭司,高高在上,誰敢質疑他們。
毛澤東先生生平有兩件事:
1.他去當兵,執意買水喝,因為他覺得自己不能和士兵(讀書人眼裡的下等人)喝同一口井裡的水;(他還沒有信仰馬列)
2.他開辦識字班,進去之後,所有礦工都起立;(這時毛先生就覺得不好了,開始給工人們講人人平等)
此外還有嫖娼是惡的與不能三妻四妾:有男人愛嫖娼,但是他們誰敢在大庭廣眾之下大喊我愛嫖娼?但是在以前,民國的公知教授們把自己嫖娼和玩女學生的事堂而皇之的宣揚引以為榮;三妻四妾更不必說了,港澳台富豪還可以實際的納妾,放在中國你試試?
那時候東莞掃黃,某些人喊:「今晚我們都是東莞人」,他們支持嫖娼文化,一方面他們想去嫖窮人的母親、妻子和女兒,這已經是不把窮人當平等看了,而是洩慾的工具;另一方面又高叫嫖娼合法化——這是要在黑社會扶持和道德文化上下毒——我真覺得這群貨噁心得要死。

其實和傳統文化相比,我們的改變太多了,真好。
總之,感謝馬列,感謝毛先生,改變了我們民族千年來的文化,讓我們把與祖宗截然不同的文化與道德竟然當成了不言自明與理應如此的平常事。


我也說一下泡茶。

抓把茶葉放杯子里,倒上開水。大家都這麼泡茶,但是這種泡茶方法是從明朝才開始的。

古代沏茶方法有三種,依時間次序是: 煎茶,點茶,泡茶。

煎茶應該是從傳說的神農氏發現茶葉開始的吧,是把茶葉和蔥,姜,放在一起煮,還放鹽,沒錯放鹽,講究點的還擱桔子皮,沒吃飯的話,裡面還放糧食,諸葛亮,曹操什麼的喝的估計都是這種茶,我覺得叫菜湯更合適,不,是茶湯。

到了唐朝寫茶經的陸羽改良了一下,不放各種調料了,只稍微放點鹽,他認為這樣才能喝到茶真正的味道,那時一般都是茶餅,應該不是很大,也就月餅那麼大吧,先烤,烤乾了,用特製的小碾子研成末,然後放水裡煮,當然水也很講究,什麼三開,三沸,一邊煮一邊攪拌,煮好後一人一碗,可以想像一下,是濃稠的碧綠色的還有點鹹的一碗。

點茶,到了宋朝是點茶,也是茶餅碾成細末,放杯子里,然後倒上開水,一邊倒水,一邊攪拌,對,不是一個人,一般是兩個人,看誰攪拌的好,倆人比賽,也叫鬥茶。也是一人一杯碧綠的濃稠的茶,喝的方法有點像咖啡。

泡茶應該在元朝就有,但是不流行,直到朱元璋當了皇帝建立了明朝後,要求百姓不用進貢茶餅了,進貢條形的散茶就行,名義是怕勞民傷財,茶餅製作麻煩,但我覺得他應該是喜歡喝直接泡出來的茶,不喜歡喝那碧綠的濃稠的有點鹹的一碗。

當官的一看皇上都泡茶喝了,咱們也泡著喝吧,很快泡茶就取代了其他沏茶方法。


雙休日


聖誕老人的這個形象


現在,只要一提聖誕老人,上圖的形象特點就自然而言的浮現出來了,似乎這是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傳統。

其實不然。

聖誕老人的傳說誠然是很悠久的,他源於歐洲的民間傳說,原型是聖.尼古拉斯。

公元270年,尼古拉斯出生於土耳其潘特拉,後來成為了米拉的主教。他死於公元345年12月6日。直到19世紀,他才成為基督教的聖徒。
1087年,一批崇拜尼古拉斯的水手將他的遺骨從土耳其運至義大利巴里市。此後,尼古拉斯取代了恩惠女神「老祖母」的地位。從前往孩子們的長襪里塞禮物的「老祖母被請下了神龕,尼古拉斯成為了當地人崇拜的對象。

然而之前的聖誕老人形象是形形色色的。


(1689年的聖誕老人)


(1810年12月,畫家Alexander Anderson畫的聖尼古拉斯肖像)


(1822年,作家Washington Irving在《紐約荷蘭移民史》中描述了一位全新的St Nicholas——快活地乘著馴鹿雪橇,向各家各戶的煙囪里投放禮物)


(1864年的聖誕老人還穿著黃衣服)


(1881年的聖誕老人還掛著佩劍、叼著煙斗)

以上兩張是巴伐利亞卡通畫家托馬斯·拿斯特繪製的。在拿斯特以前,聖尼古拉斯曾有過很多形象,從峻顏厲色的主教,到穿著罩袍的地精形象。拿斯特也給聖誕老人在北極找了個家,聖誕老人的工作室注滿了精靈,還有一份全世界好孩子、壞孩子的名單。這個形象,離現代版聖誕老人,只差一身紅衣了。


(1930年的聖誕老人,穿上了紅袍,可是穿著皮鞋、西褲,疑似不專業的cosplay)


(同時期聖誕老人的袍子也有其他款式)

直到1931年,可口可樂公司與瑞典商業藝術家哈頓·珊布簽約,讓其創造一個喝可樂的聖誕老人形象。珊布以他的朋友羅·普蘭蒂斯為創作原型,因為他長了一張快活的胖圓臉。可口可樂公司堅持,聖誕老人皮毛大衣的顏色必須是明亮的可口可樂紅。聖誕老人的形象藉助商業的力量開始廣為流傳,並形成了今天這樣統一形象的局面。


算起來,他今年才86歲.


@倪修智

這貨對歷史一概不知.然後一堆不知求證的人跟風點贊。
神tm建國到改革開放就2部法律。沒有頒布一部新法律

知乎現在就這樣了嗎??動手查查都不會了嗎?

1949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
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


1950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這部法律在某些意義上不亞於憲法

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
1950除了婚姻法,還有你說的刑法
在1950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大綱草案
這貨說的反革命 是1951年推出來的
195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組織法
195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
195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
還有多部組織法
195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進行無記名方式投票辦法

我就寫到1954年了。後面懶的寫了。
還有我只是把法寫出來而已。要是條例還要更多。

這種人還是法律專業的.國家的悲哀啊.


-------------------------------------------------------------
這個逗比說的反革命條例就是錯的。
還洗你妹啊。
http://www.npc.gov.cn/wxzl/wxzl/2008-12/15/content_1462048.htm
反革命條例就只有21條而已!!!!


最典型的是霍布斯鮑姆在《傳統的發明》提到的第一個個案:以「褶裙」、「風笛」等為代表的「蘇格蘭傳統文化生活方式」,是18世紀末19世紀初才發明的。


隨便扯,想到哪說哪。

1
早在4000年前,古埃及文字就有記載使用各種亂七八糟的東西融合成栓劑塞入子宮口避孕。
避孕套是17世紀晚期英國查理二世的御醫Joseph Condom發明的,嗯是的你沒看錯,我想你已經知道避孕套英文名的由來了。
而人們目前常用的口服避孕藥,直到1957年才通過美國FDA批准出現,發明者是凱瑟琳·德克斯特·麥考密克、瑪格麗特·桑格和格雷戈里·平克斯。
不過當時只准用於治療月經癥狀,1960年才可以用於避孕。

2
既然說到了避孕藥,自然也要順便說一下小藍片,偉哥/萬艾可。
它作為高血壓藥物研究的失敗品,卻意外發現有不可思議的哲♂學♂原♂理,能夠挽救比爾蓋茨。成為了全世界中老年男性居家旅行必備良藥。
而FDA批准通過的上市時間是……1998年。

3
1953年,Nature上刊登了3篇加起來一共四頁的letter,共有4個作者,分別是Watson Crick,Wilkins,Franklin,他們都來自同一個研究所。
這3篇文章證明了DNA具有雙螺旋結構。
9年後,前三者獲得了諾貝爾獎,唯一的女性Franklin於1958年因肺炎及卵巢癌逝世。

4
我們平時說人興奮,都會說「打雞血」。
這個來源於建國後紅極一時的雞血療法。1952年江西南平搞衛生工作的俞昌時發明,1959年起在全國推廣,發揚光大,文格初期達到巔峰,後逐漸衰落。
但「打雞血」這個詞卻流傳了下來。

5
說到打雞血,順便說說另一個離現在更加接近的事情。
我們現在常說的特異功能。
這都能被小粉紅舉報……詳見如何用氣功做科研發SCI? - 心?術 - 知乎專欄

6
我們都知道,躺在ICU等死的那種叫「植物人」,而如果控制患者最後一點生理功能的腦幹也報廢,就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腦死亡。
這個概念是1968年1月1日哈佛大學某委員會在著名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提出的,這個概念最重要的意義就是為後來大規模的器官捐獻和移植提供了法理和倫理上的依據。

7
艾滋病最早的發現是1981年12月10日,同樣是《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報道的,4名以前健康的同性戀男性,其中3名有長期不明原因低熱。
所以艾滋病是不折不扣的「80後」。
而大名鼎鼎的雞尾酒療法就更遲了,1997年9月11日才由Gulick發表論文。
9月11日真是個神奇的日子。

8
1900年前後是醫學發明的高峰期,很多重大成果都是在這期間發現的,比如X線,比如阿司匹林。
而阿司匹林早早發現之後,直到1928年,弗萊明才發現了青黴素,也就是我們常在各個抗戰小說里看到的「盤尼西林」。
什麼概念呢?就是一戰的時候根本沒有抗生素,稍微被子彈擦破點皮就得死,這也是一戰動輒幾十萬人死於某場戰役的重要原因。

9
上面說了,X線是1900年前後發明的,可能不少人還知道倫琴靠這個拿了首屆諾貝爾物理學獎。
而我們現在常用的另外兩個檢查儀器,CT和MRI,足足比X線晚了70年。
1930年,有科學家提出了磁共振的理論基礎。
1963年,CT分層掃描的理論基礎也被提出。
而在1972年,CT正式問世,1973年,MRI也幾乎同時投入使用。
前者於1979年獲得諾貝爾獎,後者於2003年獲諾貝爾獎。
也就是說,很多醫院上了年紀的主任,他們年輕的時候都是沒看過CT和MRI的,病人腦子有腫瘤,只能對著X片瞎猜。

10
同樣,現在心梗都知道要放支架。
我們常說的冠心病支架,首次成功完成該手術是在1986年的法國圖盧茲。
也就是說,僅僅不到30年前,很多人心梗之後,除了按壓、吃藥(那時候現在常用的抗心梗藥物也都沒有),就束手無策。
國內更是悲慘,據老主任們回憶,當年很多就是隨便輸點啥液,疼的厲害就打點止痛藥,然後躺在床上等死。

11
我們總說美國醫學教育世界第一歷史源遠流長。
其實……美國醫學教育在當年也是如同中國一般野雞,從兩年制到六年制應有盡有,直到1910年著名的Flexner報告閃亮登場,才算是統一成現在的4+4學制。
1914年,中國首個美式學制的現代醫學院校湘雅開辦。
1919年,協和醫學院開學。
所以說,中國醫學教育比美國,理論上起步只落後了不到十年而已……

12
總之,慶幸自己活在了這個生病有葯,約炮有套的偉大時代吧!


謝絕轉載


沒有人提到小品嗎?目前舞台上所流行的小品,是由陳佩斯、朱時茂「發明」的!才30年左右吧。


Microsoft Word
Word for Windows 1.1是微軟1990年10月推出的。

記得幾年前剛學會用Latex的時候,覺得排版特好看,我老闆問,大家都用Word你為什麼用Latex呢?我說「好看呀!看起來比Word高級多了!」 然後老闆悠悠地說,哦,對,我上學的時候還沒有Word,我們那時都是用Tex寫論文的。
(他80年代初的博士,Tex是1978年推出的,比Word早十幾年)


推薦閱讀:

明朝末年的白銀究竟哪裡去了?
在敵軍掃射,督戰隊掃射的情況下衝鋒的戰術是否合理?
如何分析「李約瑟難題」?為什麼工業革命和科學革命沒有發生在中國呢?
《走向共和》為什麼評價那麼高?這部電視劇值得看嗎?
有哪些是 1949 年後才開始存在,卻常被部分人當做傳統的事物?

TAG:歷史 | 生活 | 發明 | 冷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