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放入冰箱,使用保鮮膜後細菌反而增多」這一說法是否屬實?為什麼?

取4份樣品 測試果肉中細菌含量
實驗
記者從超市裡購買了一個西瓜,約有3斤重。隨後,記者將西瓜從中間平均分為了兩半,一半用保鮮膜對切口進行封閉,然後放入冰箱冷藏室,另一半則直接放進冰箱冷藏室。冷藏室的溫度為4攝氏度。

17個小時後,記者將這兩塊西瓜取出。用保鮮膜包住的西瓜表面依然濕乎乎的,在保鮮膜與西瓜肉接觸的地方,可以看到凝結的無色液滴,而直接放入冰箱的半個西瓜,果肉表面已經打蔫,水分明顯不如用保鮮膜蓋著的西瓜多。隨後,阮教授對這兩份西瓜果肉中的細菌含量進行檢測。

1. 記者在阮教授的指導下,戴上無菌手套,先將西瓜均勻地分為4份,隨機選取其中的一份進行取樣。模擬正常狀態,記者用沖洗過的刀子,對西瓜塊進行了切片處理,每片西瓜的厚度約5毫米。從切口表面往下,記者選取了兩層。
2. 記者將西瓜皮小心翼翼地切下,再將整塊西瓜肉塞進無菌的取樣瓶中。
3. 阮教授在無菌操作台上,使用無菌棒對裝入取樣瓶中的西瓜肉進行搗碎處理,然後用移液器,從中抽取0.1毫升西瓜汁,將其滴落在培養基上,再用塗抹棒塗抹均勻。
4. 為了讓對比效果更佳明顯,阮教授將用同一方法保存的兩片西瓜切片樣品分別塗抹在培養基的兩側。待其乾燥後,放入37攝氏度的保溫箱內進行培養。

實驗樣本 菌落數(個)

採用保鮮膜處理的第一層西瓜 1136
採用保鮮膜處理的第二層西瓜 1356
未用保鮮膜處理的第一層西瓜 124
未用保鮮膜處理的第二層西瓜 59
使用保鮮膜細菌數量反而增多

經過15個小時的培養後,在培養基上出現了密密麻麻的白色菌群,記者注意到,採用保鮮膜處理的西瓜上,細菌菌落的數量超出了想像,密密麻麻一大片。而沒有用保鮮膜處理的西瓜,其菌落數遠遠小於前者。
此外,採用保鮮膜處理的西瓜上,第二層果肉里的細菌菌落數比第一層的還要多。而沒有採用保鮮膜處理的西瓜上,第二層的菌落數明顯少於第一層。


看了一下網上的解讀,似乎是因為保鮮膜的作用主要是保持水分,防止串味,防止外部細菌進入,
但並沒有抑菌的作用。如果西瓜內部本身有一部分菌,在冰箱4度時又能生長,那肯定是保鮮膜包住的長得快,因為包了以後西瓜切面新鮮,水分多,更適合細菌繁殖。
另外,看這微薄最難受的是看不到詳細的實驗方法,不知道實驗條件是怎麼控制的。方法對結果的影響很大,所以這個結論不一定經得住推敲。


早上,同事還問我這個新聞能粉碎一下嗎?於是,我搜了一下。
鳳凰網健康頻道出了一篇文章「西瓜放冰箱封保鮮膜更易滋生細菌?」(文章鏈接:西瓜放冰箱封保鮮膜更易滋生細菌?)其中解釋如下:

范志紅,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副教授,食品科學博士。(微博:范志紅_原創營養信息的微博 新浪微博)
專家意見:封上保鮮膜影響西瓜儲存的說法根據不足
我們日常用冰箱儲存食物的時候,依靠冰箱內的冷空氣接觸食材,使食材的溫度逐漸降低以抑制細菌的繁殖,如果我們把食物切成小塊或者拿掉食物表面的覆蓋物固然可以使溫度降低的過程縮短。但保鮮膜是很薄的一層,對於熱傳導的阻礙效果並不明顯,它的作用是主要是防止冰箱內的食材交叉污染。所以我們還是比較提倡食品放在冰箱裡邊的時候,最好能夠放在保鮮盒裡,或者是表面有一層保鮮膜,而不是把它直接敞著口放進去,否則會比較容易串味和交叉污染的。
退一步講,如果說我們西瓜上覆一層薄薄的保鮮膜,都會影響保存效果的話,是不是我們的保鮮盒根本就不能用了,因為保鮮盒阻礙冷空氣傳遞的效果比保鮮膜更強,但這樣說大家顯然會認為很荒謬的。所以說加一層保鮮膜就會妨礙西瓜冷藏的這種說法根據是不足的。

夏天的食物如何保鮮 及時冷藏是關鍵
其實食物保鮮最重要的並不在於是封上保鮮膜或者裝進保鮮盒中,而是及時冷藏。在食物剛烹飪好或者水果剛切開的時候,食物所帶有的細菌數量是很少的,如果在這個時候就把它密封好放到冰箱之中貯藏效果是最好的。當食物和外界空氣接觸了一段時間之後,細菌已經經過了初步的繁殖,此時把食物放進冰箱,雖然可以延緩細菌的繁殖速度,但效果就遠不如直接放進冰箱的效果好了,保鮮時間也會相應地打折扣。所以說對食物的及時冷藏是重中之重。

個人覺得,現在一些媒體或者微博為了找話題,什麼都可以說,我發現北京晚報的這個實驗新聞也被「央視新聞」官方微博發出來了。哎!!!


簡單的說,還是要用保鮮膜!

這實驗如@李傳所說,具體過程什麼都沒說,沒有對照,沒有各種參數,這種實驗得出的結論基本只能當做一個可能的實驗方向,不具有生活上的參考意義。

至於要不要用保鮮膜,要從細菌說起。
西瓜上,注意,不是西瓜橫切面,而是整個西瓜上,細菌的來源主要是外界污染和內部的細菌繁殖。當西瓜放入冰箱內,有保鮮膜確實會降溫慢一點點,但是不是特別明顯。而除了表面的少量水分可能會蒸發,整個西瓜內的水分幾乎恆定,所以西瓜內部的細菌繁殖不會發生很明顯的變化。
再說外界污染,蓋上保鮮膜,最大的污染就是保鮮膜帶來的了,但是保鮮膜沒有細菌生長的必備條件,在沒有特意污染的情況下(比如你故意拿發霉的菜湯擦來擦去什麼的)細菌量很低。但是在不蓋保鮮膜的情況下,冰箱中的其他食品的質量食補能保證的,很有可能導致交叉污染,壞蘋果邊上的蘋果更容易壞!
另外成熟水果的乙烯更容易催熟沒有保鮮膜的西瓜。
所以說,如果不用保鮮膜,很可能細菌含量更高,更容易腐敗。

另外,不是細菌含量高了,危害就一定大,這個也要看致病菌的類型。

總體來說,保鮮膜還是要用的,保證食物不串味才是更重要的,畢竟沒人買了西瓜之後等了很久才吃,放冰箱里只是為了讓它涼快一點,多放一小會而已。


蟹妖。
看完文章第一感覺是這個阮教授放得一手好水。
實驗後期才開始強調無菌操作,前面切西瓜的刀和保鮮膜是否乾淨怎麼不在乎?而且冰箱里的條件也未交待,是否風冷?裡面是否同時放了其他食物?
用保鮮膜的第二層細菌多,不用的第一層細菌多,這個現象本身就很詭異。究其原因,恐怕是因為每個樣本都是沒有重複的單一數據。


如果拋開心理因素不談,吃下去絕大多數不能致病的細菌,和吃掉雞肉味嘎嘣脆的有何本質的區別


好心塞,家人因為看到一新聞說一女子因用保鮮膜覆蓋西瓜放入冰箱中毒,然後又看到這個實驗,然後從此不用保鮮膜包西瓜放冰箱了。我提出很多疑問說這個實驗的不足,還有那女的中毒的各種可能。他們就說我讀書讀傻了,鑽什麼牛角尖,有人因為這樣中毒肯定是因為這種西瓜保存方法不安全……我已經不懂怎麼和他們交流了,不知道怎麼說服


昨天老婆跟我提起這問題,我簡單查了一下,對上面的試驗過程和結果表示懷疑。
1. 如果西瓜本身質地和內部情況相同,如果切開西瓜的過程沒有引入外部細菌源,那麼在放入冰箱之前(封保鮮膜和不封保鮮膜)兩者情況(水分、含氧量、細菌群落)應該是基本相同的;
2. 保鮮膜一般認為是不透氣的,因此在封保鮮膜之後冷藏的西瓜,相對於直接敞開冷藏的部分西瓜而言,其內部情況應該和一個完整的沒有切開的西瓜的內部情況更為接近。
3. 如果結論是隔夜之後,用保鮮膜封的西瓜比直接敞開冷藏的西瓜更容易腐敗,是否可以推論,不切開的整個的西瓜比切開後、敞開冷藏的西瓜更容易腐敗?還有,不切開冷藏的西瓜比切成小塊、放在盤子里的西瓜更容易腐敗?。。。。。。

我本身不是做生物出身,請原諒對細菌培養什麼的無知。


實驗就是為生活服務的所以 一開始認為倒可以先把西瓜切開後放一小時然後再分別處理放入冰箱其實只需論證冰箱的溫度環境是否更有利西瓜上的細菌繁殖人拉肚子是否只是因為細菌就好了


關鍵還是時間,細菌生長數量,


推薦閱讀:

TAG:生活常識 | 生物學 | 細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