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宗教還會延續嗎?

雖然可以見到很多報道傳統天主等教會受洗人數減少,但是相反的新興宗教卻在增加,人為何會相信虛無縹緲的神?我個人的思考是這樣,人的認知和未知又如一個圓圈,圈內為有限的已知,圈外為無限的未知。古代如下雨乾旱在人認知以外,便解釋為神。如今認知的擴大,便不再將其解釋為神力。但是我思考一下,未知是如此無限,如果過去人因為面對乾旱的無力而去相信神,那麼現在人不會因為面對地球之外浩瀚的宇宙未知而去相信神呢?而人對未知是天生的恐懼,那麼這個對於未知暫時的解釋是不是對於未知恐懼最好的一個安慰呢?作為哲學門外漢請教大家有何看法


謝不邀。
在我看來拋去政治需要,宗教存在與否並不重要。
多數人都是一樣的,肉身,需要生存,會孤獨,寂寞,會渴望愛情,探索未知。人是脆弱的,我們不知道每一個人的經歷,沒必要通過否定信仰,去傷害他人。

將天主教與基督新教的稜稜角角消去,他們本質上是一樣的,相信上帝。將足球與籃球的稜稜角角消去,其本質也是一樣的,運動。當一個誓死捍衛無神論者和誓死捍衛有神論者爭吵時,本質也是一樣的,壓制異己。
在我看來,人作為動物有天性,天性都是一樣的,雖然表現的方式不同而已。我不是宗教信仰者,但我認為我活的挺好的,宗教信仰者也會認為自己活的挺好的。我們都是人類,都有類似或相同的需求,只不過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出來而已。

但我還是要補充一句,如果將「延續」定義為「恪守傳統」,那我會認為,宗教會不斷衰落。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不同的話題。教廷不在對世俗社會有至高無上的權利,也不可能用幾百年前的教義去衡量今天所發生的一切。我所經歷的對宗教很大的反感就是,40、50歲的人會試圖說服他人皈依基督教,當然這不可怕。我所接觸的這部分人,連基本的怎樣說服他人的心理學常識都沒有——說得越多,我越煩。這部分人在我看來,還處於信仰的初級階段,就是那種真真正正的認為「我是對的」,沒有「壞心眼」。如果平時不對你說什麼,但暗中透過各種語言暗示及環境布置等手段,使你相信上帝,那麼這類人就已經是「老練」的了。

我以我個人經歷的一點作為結尾:
我在加拿大的一所天主教會中學畢業,老師們都是那種很虔誠的,也有部分很虔誠的同學。又一次我們討論未來社團建設方案,我提到了lgbtq社團,很多同學立即表示這是進步的,表示贊同,老師只是搖搖頭,「no,not for catholic」。這僅僅是一個小的例子,但我想,10年,20年,30年之後,等和我同齡的這一代人成為當時老師的那個位置時,有一些東西自然會改變。相信地球只有7000年歷史的基督徒還是存在的,但一我這一代我所了解的大多數是可以稱為相信自然神論(deism)的基督徒——就是上帝創造宇宙之後什麼都不管了,《聖經》的內容需要用four sense of scripture去解讀(僅就我所就讀的天主教高中的宗教課來說)。大概就是說,其內容是用暗喻、隱晦的手法去試圖告訴我們背後的道理,不能直接的說什麼就真當成發生過的事情。當然聽起來還是蠻有道理的。等哪天lgbtq被完全接受了,估計又會有新的解釋了(好像已經有新的解釋了)。


這個問題可以換種方向來思考:

  • 宗教在過去社會以何種方式存在過?
  • 宗教在現代社會以何種方式存在著?
  • 宗教在未來社會將以何種方式延續?

宗教在過去和現代的存在方式有了什麼程度的變化?而宗教在現代社會的存在方式的轉變,直接影響第三個問題。由此看來,對第二個問題的解答將成為關鍵。以下將借用湯姆斯·盧克曼(Thomas Luckmann)在《無形的宗教:現代社會中的宗教問題》(The invisible Religion:The problem of Religion in Modern Society)一書中運用知識社會學所分析得出的結論:

宗教正在從「有形宗教」即以教會為制度基礎的信仰體制轉化為以個人虔信為基礎的「無形宗教」。

而關於宗教從有形向無形的轉變過程究竟是宗教延續的形式轉化還是宗教日漸式微的一種表現這個問題,我們可能需要再次省視對宗教世俗化的批判的合理性,常常被我們忽略的一點是——伴隨神聖性的流失同時發生的是世俗的神聖化。


討論宗教在現代社會的延續之前,我們得先思考個人和社會的關係。
社會行為本質上是由規則指導的行為,但規則的普遍性和強制性不能建立在個人的隨機意願上。在傳統社會中,規則的普遍性主要是通過一整套文化規範而建立的,而文化規範之所以被社會成員普遍接受,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以神聖和世俗的劃分為基點的宗教傳統。與此相對的是,現代社會是以個人主義為基準的,而個人主義的首要特徵就是個體的自主性,即個人有權自我決定價值規範和生活方式的取捨。
因此,個人與社會秩序的關係這一普遍問題在現代社會中可以被這樣表述:
以個人自主性為基礎的社會是如何可能的?

這一問題在古典社會學中所佔據的中心地位可以令我們理解,為何宗教社會學的兩大巨擘韋伯(Max Weber)和杜爾凱姆(Durkheim)都把個人和社會秩序的關係問題當做是「宗教」問題。但是後來的宗教社會學的發展卻因為傾向於把宗教的特定歷史表現形式等同於宗教本身而得出了『宗教正在普遍地衰落,當代社會的宗教性正在日益減少,現代社會中的個人正在過著一種缺乏真正意義的生活』這樣的結論。這種研究的缺陷之一是他們在回答個人自主性與社會整合的關係問題以前,已事先假定兩者之間有不可彌合的衝突。

與此相關的另一個問題是宗教和意識形態的關係。盧克曼從西方的歷史語境出發,認為教會宗教容易扮演官方意識形態的角色,教會與現存政治——經濟體制之間存在張力。一方面,教會宗教作為社會結構的一部分,它的經濟、政治和行政制度的主要功能是「世俗的」,並且與社會中統治集團的利益保持了一致;另一方面,作為現代社會基準的個人自主性,則包含著對既定社會秩序和價值規範的批判立場。所以,如果我們把教會宗教當做宗教本身,那麼宗教當然難以為個人自主性提供規範基礎。放在中國的歷史語境下,各個宗教組織和統治集團的關係也可以類比分析。儒家、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組織團體,能否在制度層面依然在現代和未來的社會保持延續?

盧克曼的「無形宗教」理論就是以這兩個問題為發軔的。

盧克曼根據知識社會學理論【註:見彼得·伯格(Peter Berger)與盧克曼合著的《現實的社會構建》,過會兒附介紹】認為,對以上兩個問題的關切不應該集中在建制性宗教是否在現代社會中業已衰落或者已被諸如民族主義、馬克思主義這樣的世俗意識形態所取代,而應該這樣問:

  • 當代社會的世界觀中的意義等級結構是什麼?(意義等級結構見知識社會學)
  • 與這一等級結構相應的神聖世界是什麼?(宗教在社會世界觀中居於何種地位?)
  • 指涉神聖世界的宗教表象又是什麼?(宗教的特性如何表現?)
  • 更重要的是,這些表象在社會結構中的基礎是什麼?(宗教的特性繼續存在的基礎是什麼?)

結合韋伯的觀點,盧克曼認為,社會制度的功能合理化(韋伯所分析的社會組織結構的「理性化」)的主要特徵是高度複雜的勞動分工帶來的角色專門化。他認為,這一特徵從根本上改變了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在這樣的社會中,制度不再約束個人意識和人格塑造,而只需要關注對角色扮演的有效控制。這樣的變化帶來以下深遠後果:

  1. 政治的、經濟的、宗教的制度之間分工明確。政治和經濟不再需要宗教來確立他們的合理性。而宗教的有效性也轉而局限於宗教領域內部。
  2. 個人的自我認同與道德意識成為私人現象。現代社會的制度確立在行為控制上不再依賴個人的道德取向,所以也無需再設法影響和控制個人意識與個人人格的形成。於是,社會制度之外的社會結構就出現了所謂的「私人領域」。個人從社會意識中得到「解放」,並在「私人領域」獲得「自由」。這種虛幻的自主感成為現代社會典型的個人特徵。

由以上兩點可以得知,社會秩序規範與超越性的神聖世界(宗教)之間的關係日漸稀薄。由於這種社會轉化,現代神聖世界的社會基礎不可能在教會(宗教組織)中,不可能在國家中,更不可能在經濟制度中找到,它的落腳點只能是處於私人領域內的個人自我認同建構。

這也就是說,個人不用再通過公共制度與神聖世界去溝通,對「終極意義」的追求成為「私人需要」。宗教制度和宗教表象因而成為私人消費品,盧克曼在這一點上將之與羅德尼·斯達克(Rodney Stark)的「宗教市場論」關聯起來,宗教開始迎合自主的消費者和變化的消費需求。終極意義體系(宗教)的市場化與現代社會宗教的多元化息息相關。不同的社會經歷形成了個人在宗教選擇上不同的消費偏好,宗教市場越來越開放、多元和靈活,而且在這個體系中,個人的價值與意義被優先標記。

  • 總結

盧克曼認為在現代社會,宗教不再為經濟和政治制度提供合法性,這導致了生活意義問題與合法性問題的分離,導致了教會宗教(制度宗教)的衰落和無形宗教的興起。並且由於宗教越來越變成私人消費品,這符合現代社會個人有權自我決定其價值取捨的個人主義的核心信念。所以他得出的結論是,以個人自主性為基礎的社會依然維繫著社會整合。而宗教在私人領域的存在,繼續為個人提供著世界觀意義結構中的指導作用,而這種形式被他稱為「無形的宗教」。
盧克曼的討論語境是西方基督教影響下的社會現實,辨析了教會宗教與宗教的概念,強調了宗教的組織形式和宗教的區別。但他建基的社會模型,比如工業社會、勞動分工、經濟政治體制的獨立性等也可以在不同程度上適用於其他宗教影響下的語境。
我們還可以加入更多的理論範式來討論宗教在現代社會的存續問題,比如宗教歷史觀、宗教市場論、宗教與文化尤其是通俗文化的關係、宗教的世俗化與世俗的神聖化等。

宗教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必然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但考慮到宗教給整個人類文明的巨大影響,與其疑惑宗教是否還會延續,不如討論宗教到底會以何種方式繼續參與人類的集體和個人生活。這種參與在本質上還會不會是我們認為的宗教嗎?如果還是,當然好說,如果不是,那宗教又變成了什麼?是長大了進化了變成究極形態了?還是像那些在歷史上出現過又最終消失的其他東西一樣逝去了永遠不再回來了?


2214年,已經長生不老的人類登錄最大的問答網站,當然是通過意念登錄的,有人問了個問題:「聽說古代有宗教這回事,什麼是宗教?」

有人答道:有一類宗教認為世間的一切都是由一個類似人的生物創造的,這個生物無所不能……

他的答案才寫了一半,大家已經笑瘋了。

有人邊擦著笑出的眼淚邊用意念回道:世界分明是由天網2號創造的,古人可真蠢呀!

他收到五萬個贊。

那人又答道:有一類宗教認為生命是無盡輪迴的過程,現在是人,死了後,又會成別的人或別的生物。

靜悄悄,沒有任何回應。

有人輕輕地問:什麼是死了?

那人回復道:死了,大概就是大腦電波不和天網連著了,斷網了。

一陣喧嘩,天哪,太可怕了,甚至許多人開始哭泣。

那人又說道:大部分宗教認為人活著時,也就是聯網時,如果做了壞事,死後就會連上很可怕的網,比如私服。

又是一陣喧嘩,可怕,可怕,當然也有人說,有些私服還是不錯的……

那人接著說:如果活著時做好事,死後就會連上天網3號。

哇~~~,所有人都興奮不已,網站的意念雲中出現很多大家幻想的天網3號的美景。


只要有什麼tfboy, exo,看看演唱會下面那些尖叫的粉絲,你就明白只要人類還有這些崇拜行為,宗教就不會消亡。


首先先提出總觀點:會

我認為宗教和民族,國家觀念都是人類出於超出血緣關係的大規模合作需求而發明的不具有實體的抽象概念,所以在提供了比宗教更有組織效率的合作方法時,宗教這一抽象概念衰微是有必然性的。
當然同時宗教也反應了人類的精神世界,對於一系列自然現象感到不解和恐懼都會早期人類想找出一個他們所能理解的解釋。

所以各地各民族的早期宗教以多神教為主,例如德魯伊教,希臘的多神信仰等等。

人類之所以能進入農耕社會,有賴於一定程度上的合作土地開墾與貿易往來。本質上原始貨幣也是一種信仰,客觀存在的貝殼本身不具有使用價值,但是一群人對它價值的信仰賦予了它貨幣功能。進入農耕文明階段且貿易日益繁榮後,一個範圍超越了部落,氏族的具有地緣性的概念出現了,即國家。(參考兩河流域的蘇美爾)國家概念也同樣是一種信仰。「中國修了長城」是信仰中國概念的人修的,不是這個概念本身修的。

在對國家和貨幣概念信仰的同時,宗教領域也發生了變化,國家與貨幣概念趨向於統一,宗教也開始趨向於一神教。
例如伊斯蘭教這樣的一神教被「發明」出來也是出於超越氏族和狹隘地緣的限制展開大規模合作的需求:8世紀的阿拉伯半島與北非各穆斯林文化圈的勢力都聯合起來對基督教和中亞的另一個強權:薩珊波斯王朝開展爭奪生存資源的戰爭
個人認為中世紀的宗教是一種超越國家概念的限制開展國際合作的手段。

在這裡有必要說一下,現代意義上的國家認同感應該是始於三十年戰爭,普及於拿破崙戰爭時期的。

那麼在現代社會宗教會消失嗎?我個人認為在21世紀隨著民族矛盾的激化與文化認同矛盾的激化,例如難民進入歐洲,反而宗教會有抬頭的趨勢。
但是如果說信仰,現代人的信仰或許多於中世紀和古典時代的人。比如我們儲蓄和購買國債,是對銀行體系的信仰和對國家信用的信仰,股票則是對公司發展的信仰。

科學跟宗教的區別在哪裡?科學與宗教都提供的是一種世界觀,這一點區別不大。但科學比起宗教具有客觀性。就是說科學能提供方法論,具有客觀性。宗教的意義是人賦予的,例如我們大口吃小龍蝦和豬扒,但猶太教徒就覺得噁心極了。

宗教經典典籍的標準套路是:對客觀現象提出思想規範,從歷史裡舉出遵守或違反規範的事例,得出結論:規範是對的。不信看看聖經。

科學發展的標準套路則是對客觀現象提出思想規範(猜想),進行實驗得出遵守或違反規範的事例,得出結論:規範是對的。

兩者本質上都是一種信仰,區別在於科學更具有相對現實世界的客觀性而已。

不可能跑到中東去說,信佛啊兄弟信佛有好報比信安拉更好,因為文化背景不一樣,若是你也生在中東,從小聽著真主偉大,恐怕不會這麼想

但是你們都贊同,要是得了埃博拉不是什麼惡神的詛咒或者人類作惡惹惱了主神,而是病毒進入了你的身體,需要去醫院相關治療

那這其實是一種信仰對另一種信仰的蠶食與取代啦。


想起之前看到的一段話。記得以前稱看過的一段電視,是楊振寧在清華的一次演講,要結束時,他對講台下的同學們說:「物理學是在尋找一種基本的結構,在發現一個正確的結構後,會感覺它很美,我不知道為什麼它會給我這個感受,這個美不是能用語言表達的,至於為什麼會產生美感,科學是冰冷的,只有宗教才能解釋。」(大致如此)


1.會。

宗教還會延續。

而且這個時間還會相當漫長。

不過,作為一個佛教徒,有本經書名字叫做《佛說法滅盡經》我想安利一下。(這也是佛教眾多與眾不同的特色之一,一個宗教竟然預言自己的湮沒過程)。

2.人們為什麼會選擇信仰宗教。

因為人生無常。(這裡採取的是世俗對無常的解釋,或曰:不確定性與偶然因素)

而面對上面括弧里的內容,人們一定要找到解釋,找到掌控感,找到安慰。

所以,科學就成了大科學神教。

所以,宗教信仰就在同樣信仰科學的,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中,一樣擁有廣闊的市場。

當然,我個人信仰佛教的理由有三:

第一,我試過,確實好使。

第二,佛教的世界觀跟我的世界觀很契合,而且比我的世界觀更豐富和完善。

第三,我認為佛教是終極真理,而且它很酷。

以上。


「宗教的出發點是人類對未知的恐懼」,這完全是一種無神論式的解釋模型~~

如果不採用無神論的解釋模式,應該如何解釋宗教呢?

我的建議是把宗教視為一種「神話」思維,神話思維跟科學思維走的是兩條線,時有交叉,時有博弈~~

啟蒙哲人認為神話思維是原始的、迷信的和前邏輯的,但他們有時候也不得不承認埃及人和巴比倫人對環境的那種無與倫比的駕馭能力~~

總的來說,無論神話還是科學思維,都是出於對大自然的好奇,都是為了對抗無知~埃及人和巴比倫人也是出於非常複雜的動機才發明了宗教~~

在科學思維興起之前的很長時間裡,神話思維為人類的世界觀帶來了秩序~~如果沒有神話思維,那麼人的世界到現在都是混沌一片~~為什麼創世神話總是從開天闢地開始講起?因為,如果沒有秩序,人類文明將無從談起~~人類文明的秩序,一開始的的確確是神話思維一手創建的~~

無論史前時代的那種萬物有靈觀念,還是一神教興起以後更加精緻華麗的宗教理論體系,其本質都是一種神話思維~~

科學思維的核心是精確的經驗和嚴謹的論證~~

而神話思維常常表現出經驗的錯亂……但也基本來源於生活~~

神話思維也有一定的論證,例如巴比倫人的占星術,就是論證的一種,但是,在今天的你看來這簡直搞笑~~同樣道理,今天我們用來治療癌症的化療放療,也許在幾千年幾萬年後的人類看來,也相當搞笑~~

所以,神話和科學思維,在具體的生活實踐中並沒有清晰的邊界~~不過,為了研究的方便,我們還是可以簡單歸納一下神話思維的特點:

在神話思維當中,國家和宇宙、國王和上帝、人類和自然往往沒有清晰的邊界,而是相互代表,相互融合~~

例如古代人並不認為他們的國王看上去像神,而是,他本身就是神,或者神的兒子,或者神靈委任到凡間的代表~~

例如原始部落里的一位戰士把象徵著敵人的一個草包用箭簇射了個千瘡百孔,那並不是一種泄憤的表現,那個草包並不是敵人的象徵,而是,它就是敵人!這是一場真正的戰鬥!

這些都是科學頭腦難以理解的,但說難理解也不難理解~~我至今回家吃飯的時候把筷子插到盛著米飯的碗里,都會遭到家長的痛罵……他們會罵我:「我還沒死呢!你插這樣是要拜誰?」……我也是挺無語的~~另外,見了人不說喪氣話,這個是常識吧?甚至是區分一個人有無教養的標準~

有些大人在逗弄嬰兒的時候會逗得特別過火,例如把嬰兒懸空拋上去再拿手接住……但他們自己渾然未覺,那小孩也被逗得呵呵直樂……我有一次看見我媽把別人家的小孩這樣拋上去,我嚇得尖叫一聲:「怎麼能這樣玩小孩?摔死了怎麼辦?」我媽一聽差點piapia給我來兩巴掌……她說:「讓你講這種吉利話!好好一個小孩,什麼死不死的?」……這種語言方面的禁忌,大概也是神話思維的殘留吧~~

就在兩三個世紀之前,基督徒還堅信他們喝下的就是耶穌基督的血,吃下的就是他的肉,而不是象徵著耶穌血肉的葡萄酒和餅……但是,我的一位基督徒同學,蘇省人氏,我問她你喜不喜歡吃鴨血粉絲湯,她說他們基督徒不吃動物血製品~~我問為什麼,她說喝血是魔鬼的行為~~哎??這是什麼道理???根本沒有邏輯可以講~~

怎麼說著有點像在黑宗教的感覺……兩回事哈!我堅決反對我媽那種兇狠逗弄小孩的行為,但至於說筷子不能插碗上,見人不能隨便死死死地亂說,我盡量保持克制吧~~因為我意識到,當我這樣說的時候,我的確破壞了他們內心的寧靜~~那我還要去和他們爭論這些語言和肢體方面的禁忌有無科學道理嗎?從頭到尾就沒有科學什麼事啊~~

不信你就把一頂綠色的帽子放到你好哥們頭上試試,看看神話思維是不是真的是虛無縹緲,毫無道理可言的~~

我不禁腦補了一下你們的對話:

你:「我只是開個玩笑而已,給你戴綠帽,並不意味著你老婆一定會出軌啊!」

你好哥們:「我X你丫的!」

總之,用證據來證明和反駁是屬於另外一種思維方式的概念,對於神化思維來說是莫名其妙的~~

你會質疑道那不過是因為史前人類還沒有發育出完整的因果概念,但是以神話思維和科學思維的興替為線索,可以產生如下歷史分期系統:

以歐洲為例,古典時代以前是神話時代,希臘羅馬時代是科學思維佔主導地位的時代,中世紀換成神話思維,文藝復興以後又再度科學化……

這是啟蒙時代的看法,儘管這種看法在今天依然是主流(大約是因為今天屬於最後一個科學時代的延續),但仔細分辨我們會發現,實際上在希臘羅馬時代,也不乏神秘主義;而在中世紀,不少基督教神學家對古典學問也是非常看重的,至於說文藝復興以後,宗教與科學理性也並非總是矛盾的~~

神話思維和科學思維就像人的兩隻手,這兩隻手共同構築了人類文明大廈~~無論你的右手多麼發達,相信我,你依然需要、永遠需要你的左手~~

另外,一定會有人問到:「那麼咱們現在這個科學時代是否在將來的某一天會被另一個神話時代所取代?」回答是:「沒準哦~~」

因為如果你覺得:「不可能!一千年、一萬年、幾萬年、幾億年直到永恆,都將會是科學的天下!」Mmm,這不過是另一種「歷史終結論」~~而「歷史總結論」,不過是啟示型宗教末日審判的世俗版本……這個是不折不扣的神話思維!

歷史終結論是反歷史的~~反歷史,也就是反對發展與變化,發展與變化可是科學思維的核心理念之一哦~~所以歷史終結論就是反科學,為了反對神話思維而製造出另一個神話,賺了還是虧了?

宗教將會延續,科學也會延續~~

我相信科學,但也不打壓宗教,這是一名科學人文主義者的基本素養~~

但每個人所需要的科學和神話從分量和比例上來講是不一樣的~~你可能需要很多的宗教才能找到內心的寧靜,而他可能需要很多科學,甚至到了篤信科學神教的地步,才能維持內心世界的秩序~~所以自得其樂就好了,沒事不要judge別人~~


宗教是會延續下去的,除非真到了理想社會。
一個人的努力與成功間存在一定的正相關關係,但又不是完全的線性關係(我說的是R^{2}=1 的情況,不是說二者間就一定是一條直線)。那麼線性相關的部分就能帶來激勵效應,而隨機誤差則只能通過心理安慰來自我排解了。就是說,只要人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存在不可控的因素,就會有信教的可能。只不過區別是,窮人通過宗教幻想改變命運的機會,而富人通過宗教來減輕自身的負罪感。香港的迷信氛圍濃厚,是基於商業的不確定性,所以這道理也是一樣的。至於因無法面對死亡而信教的,也是因為死亡的不可控罷了。我可以通過自殺來確定自己的死期,但無法確定自己到什麼時候自然死亡。當然,就算是死亡問題,也只是幸福的人去擔心的,活得生不如死的人只是礙於「自殺有罪」的教條壓力而沒死罷了,他們只是想著什麼時候能真的死了。(相關討論可見:我的回答 — 知乎_科學技術這麼發達了,為什麼還是有人信教?)
不過最近我還注意到宗教帶來的另一項意義:儀式感。不過這種儀式感其實也可以由非宗教的方式提供,所以就不展開說了。


如果人生是畫圈圈,圈內是已知而圈外是未知,那麼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我們知道的越多,相反不知道的就會越多。

宗教是一個形式,信仰才是本源。

人兒那麼孤單可憐的活在這個世界,沒有點信仰那豈不是會活的太累。所以就算是在高度文明的現代化社會的今天,信仰和宗教,也會一直存在下去。至少我覺得是這樣。


兩個尺度:

1.人類遇到其他外星文明的時候,發現對方也有類似的宗教信仰。

2.人類始終沒有遇到其他外星文明,而是通過對宇宙的認知真正的發現了生物進化的原因。


斯賓諾莎的上帝、牛頓的上帝、老莊的道、蘇格拉底(柏拉圖)的死後世界,這些都具有宗教元素,宗教不止是世界三大教,還有像印度教、薩滿教這樣有比較早期原始文明特色的,也有每個時代都有的大量剛剛誕生就散夥的新興宗教
不止是人類有宗教,因為不止人類在面對世界,如果有其它智慧體,不論是外星人還是AI,都會對世界的對象產生認知映射,這些映射中必然有神秘主義的份兒。神格不是人格,以人格化的宗教去談論,只能是人類某一時期的意識形態下的文化組織形式,而人格也會隨人類的演化而改變
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宗教意識已經融入到包括科技文明在內的各種意識形態中去。我覺得拉麵教那樣反宗教的不規則團體也是可以算宗教的,甚或我們設計類似【痛苦女士】http://group.mtime.com/15652/discussion/788649/那樣的虛擬神格,照樣會聚集不少信徒(粉絲)。實際上理論科學工作者更傾向於給神秘主義、未知、不可知留出思想的地盤,甚至屢有嘗試設計出能兼容科學與宗教的思想體系的人。完全不能排除未來會出現更巧妙的意識形態設計,可以籠絡住相當數量的實力派社會力量,形成新型的以意識形態為支撐的組織形式,畢竟三大教的牛逼之處就是超越國界和種族
全球互聯下的信息之海在以人為媒介翻滾演化著各種思潮,如同大量的基因終能篩選出適合者,海量的不靠譜邪教和迷信傳道之後,必然會出現具有建設性意義的某種意識形態,能夠再度凝聚人心。因為,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只不過我們不知道時間表,或許人工智慧會代替人類完成這一必然


只要人對死亡的恐懼在,宗教就會存在。

出自 季羨林老先生。


宗教將會一直延續下去直到科技文明進入一個新的次元!因為宗教情緒會隨著人類年齡的增長而與日俱增,它並不會因科學的發達而衰落,也不會因理性的發展而式微,畢竟它的根源是人類對於死亡衰老與未知的恐懼。


「神學」和「宗教」對於中國人來講是兩個相對陌生的領域。雖然我們都直接或者間接地接受過「尊重不同宗教信仰」的教育,但是客觀來說,很多人打心底里對此存在狐疑甚至反感。大體來講,有下面三種心態:

  • 我只相信自己和人類。至於神?那是膽小者的慰藉物!
  • 西方人那麼理性,真是搞不懂他們為什麼會去研究和崇拜神!
  • 我也不知道神存不存在,反正別跟我過不去就行!

本周微思考就來和你聊聊關於神學和宗教的幾個問題:人為什麼有此需求?這種需求會一直存在么?科技如此發達,我們還有什麼疑惑?難道「隨機」就不是一種信仰?為什麼宗教成為少數能夠延續下去的神學?


[人為什麼有此需求?這種需求會一直存在么?]

早期的人和動物一樣,行為主要被嵌在基因中的本能所支配。不過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人類產生超越其他動物的「理性」,而這種理性的一個最重要的體現就是「因果推導」。換句話說,人類想方設法去倒推一些事情發生的原因,並試圖用得到的結論再去預測和駕馭未來。我們可千萬不要小看這個「因果推導」能力,如果不誇張的講,這個能力可以說是人類最了不起、甚至最根本的能力。為什麼?我可以隨意說幾個結論,

  •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距可能就是「因果推導」能力』:因為「因果推導」能力就是人在解決問題方面的思考能力。想想看,下面這些問題是不是很熟悉:「為什麼我這麼努力還是沒成功?她為什麼就是不喜歡我?股票為什麼會漲這麼多?」「因果推導」我們每天都在使用,它不僅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的生活質量,而且也決定了人類的思維高度,像「蘋果為什麼會向下而不是向上掉?」
  • 『「因果推導」能力不是人生來就有的,而是後天逐步形成的』:對於家長來說,小孩子每天「十萬個為什麼」的轟炸是一件讓人頭疼的事情,但這也正是「因果推導」能力逐步構建的過程。要知道,即使是人類,也不是一出生就有這種能力。而是從小開始,通過不同的路徑、方式和經歷一點點地架構起自己的思維框架和處事方式,而這個架構一旦形成就幾乎左右著人一生的選擇。比如,心理疾病甚至犯罪心態大多都是建立在某個經歷基礎上被內嵌進去的「因果推導」。
  • 『哲學上一個非常有技術含量的問題就是,這種「因果推導」究竟是只存在於人類的內心,還是也存在於客觀世界』:這個問題涉及到艱深的哲學問題,建議大家去參考休謨和康德的著作。

關於「因果推導」的重要性,大家也可以去讀微思考的另一篇稍為淺顯的文章《人與人的差距往往只在於一個為什麼》


正是因為人們如此熱衷於「因果推導」,問題來了:因果背後的因果是什麼呢?換個角度講,第一因果是什麼?


這個問題再次困擾著人類。通過「因果推導」,我們似乎發現了很多「規律」,但是這些「規律」為什麼會存在?並且為什麼會如此精密地在運行?比如人體。而且,就算已經有了這麼多的發現,似乎還是離完美和全部相距甚遠,每發現一個問題,就會產生更多的問題。更何況,人類自身尤其是心理的很多問題根本就解決不了,請往下看。


[科技如此發達,我們還有什麼疑惑?]

科學領域的問題就從來沒有被徹底和完美地被解決掉,所有的結論從牛頓到愛因斯坦,再到霍金等,無非都是權宜的解釋,只是等待著被部分甚至全部推翻的那一天而已。而人類自身的問題就更難有解釋了,比如「命運」和「幸運」。或許動物憑著本能根本沒有那麼多煩惱,但是有著「因果推導」能力的人類則總是被這些問題糾纏著,而這些問題又是任何科學、哲學和心理學永遠都無法給出讓所有人信服的答案的


[難道「隨機」就不能作為解釋,甚至信仰?]

當然可以,而且很可能正確,但是想想看,有多少人強大到足以接受這種解釋呢?尤其是當人處於極度逆境、悲痛等負面情緒的極端之時,「隨機」更是人不可能聽得進去和坦然接受的答案。雖然中國人沒有「神學」和「宗教」傳統,但我們也一定對「老天」、「天命」等非常熟悉,其實這都是對於「隨機」人生的一種拒絕接受和不甘。自從人類有了「因果推導」能力,「隨機」和「不確定」就成了全民公敵。人類要的就是肯定的答案,哪怕這些答案是超自然的,所以神學自然也就有了它的用武之地,更何況很多現象、巧合、命運除了用超自然的掌控能力去解釋之外,根本沒有其他解釋,至少是暫時遠遠超越了人類的理解能力。


[為什麼宗教成為少數能夠延續下去的神學?]

神學剛出現時也是一團混亂。比如有些神學強調對在世者的個人崇拜、人神一體,或者搞各種瘋狂、殘忍的祭祀、儀式等等,與人類的最初精神需求背道而馳。於是,神學也開始不斷地整合和調整,以使得其既能滿足越來越複雜的心理需求,又足以包容各個人群、學科、道德的內容,避免給人類造成麻煩。在此基礎上,三大宗教才脫穎而出,為人類發展構築起底層的信仰之基石

基於神學之宗教,為人類超越動物、延續人類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此,信仰者便能夠利用有生之年,更加平和、專註、有原則、有追求地行事,而非在迷茫中糾結地走完人生之路。我們可以自由選擇宗教信仰或者「無神論」、「不可知論」,但是我們不應該把宗教信仰簡單地等同於迷信。因為成熟的宗教並不是對某個人的盲目崇拜,而是人類追求確定性、可預見性的一種內在寄託和慰藉,一種對於超自然控制力的終極信仰

總之,無論我們的個人信仰為何,我們都應該對於成熟的神學和宗教給予最充分地尊重。


圖片來自網路


歡迎訪問微思考官方網站微思考 - 匯聚點滴思考,拓展智慧疆界,或掃碼關注微思考公眾號(也可搜索公眾號「vthinkorg」或者「微思考」)



信仰是理智成熟的基石。無神也是信仰,多神泛神也是信仰,一神也是信仰。不少無神論者會覺得:多神泛神和一神都是一回事。其實也有不少一神信仰者認為:多神泛神本質上是無神論。
「信仰是否科學」是不值得討論的,因為信仰本身就是人類理智暫時、也許永遠無法達到的領域。無論你是相信有一位造物主創造了宇宙萬物、還是相信沒有造物主、或是相信萬物有靈,這都不是「科學結論」。在這些問題上科學只是偶爾被人強迫扮演一下「證人」的角色。
「信仰是否反科學」則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科學值得被任何信仰的人尊重,雖然這是最近100年之內才達成的共識。科學從未停止前進的步伐,她不斷打破我們固有的成見,或為我們打開一扇新的大門。她還會繼續影響每一種信仰。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謝葯。

不知道。沒錯,真的就是不知道。╮(╯_╰)╭

別說我了,很多人連明天吃什麼都不一定知道,何況這麼大個題目了。

問題太大,沒法回答,就連這個問題是否有答案,都是一個問題呢。

另外,我給黑色筆記本點贊,並不代表我完全的認同他的觀點哦 _( ̄0 ̄)_


科學啟迪智慧,宗教拯救靈魂。

儘管科學能讓我們更理性地看待生命與世界,但它不會消減我們內心中對死亡的不安與恐懼。

因為死亡就是最大的未知。

一切的宗教都是建築在這種未知之上的。

宗教也許不是唯一一種反抗死亡的方式:藝術,愛情,家庭,毒品,酒精都有類似的功效。
然而相對而言,只有宗教是成本最低,也是最健康的,甚至最全面的選擇。

藝術門檻太高,愛情又太過短暫,家庭未必牢固,毒品如飲鳩止渴,酒醉終會清醒。
只有宗教能為人類提供永恆的價值。
只有在置身於對永恆的想像中,我們才能超越死亡。
而人的靈魂,就是永恆的象徵。

當我們把永生寄托在靈魂中後,才能超脫終究腐朽的肉身。

只要我們還有血肉之軀,還要面對生老病死,宗教就會存續下去。

直到人的生物機能被取代,不再分泌荷爾蒙,不再自然死亡的時代,宗教也許才會消亡吧。

然而當我們身處這樣的時代,人的定義恐怕也早已顛覆,何況宗教呢。


無知還會延續嗎,愚昧還會延續嗎?
會的,宗教一樣,在一千年內不會消失


當代無神論風潮的元帥、英國科學家道金斯(Richard Dawkins)的雄心大志是「科學消滅信仰」。
  道金斯開門見山聲明,他本人不能算是無神論者,只是未知論者,因為他不可能否定上帝的存在。隨後,道金斯以g e命家的氣魄宣布,科學消滅信仰之戰乃是自然主義與超自然主義之間的生死決戰。
  道金斯擺下一個擂台,任何人要與他較量,就必須登上他所設置的這個擂台,接受他的遊戲規則。他的聰明就在於,他以自然主義哲學代替科學,而將一切和信仰有關的,無論好壞都歸於「違背」科學的「超自然主義」,並且將超自然(supernatural)混淆為非自然(unnatural)或反自然(anti-natural),在今天科學挂帥的時代, 這幾步棋令人覺得他幾乎已經穩操勝券了。
  唯物主義的孿生兄弟
  人們對自然主義似乎有點陌生。其實,它的孿生兄弟——唯物主義,你我都很熟悉。傳統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或能量)乃是宇宙間唯獨的存在,任何現象(包括知覺)都是物質作用的結果。
  二十世紀初,粒子物理和量子力學的發展,顯示宇宙間壓倒多數的光子、電子等都不能算是物質,這對傳統唯物主義的觀念好比是釜底抽薪。被認為是現代物理範式的「場論」更是玄妙。物理學家對電磁場的真實存在已感棘手,更不用說作為量子力學之核心的「量子場」和抽象的「概率場」了。
  唯物主義在科學的發展過程中已經漸漸失去光彩,目前只有少數幾個地區的人們還將其奉為圭臬。自然主義哲學的主張更「科學」一些,其大意是,自然規律掌管自然宇宙之結構和績效,宇宙乃是這些規律的產物;形而上的自然主義否定超自然的存在,也否定自然的存在有任何目的,並認為凡不能從自然科學去理解的事物都不存在。這讓無神論者覺得很貼心。
  如果自然主義真是完美的真理,天下就太平了。可是,二十世紀的科學發現,對自然主義哲學也是打擊不斷。二十世紀中期,科學史上最重要的兩大事件——宇宙大爆炸論和生物DNA結構論——同時出現。
  此後五十年,科學研究所積累的知識,徹底改變了人類的思想和生活。在這些科學知識武裝之下,二十一世紀的科學界公認並強調,現代科學面臨三大難題,永遠沒法解答: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和知覺的起源。自然主義科學家不敢面對的是,解答這三大難題最合宜的假設,都帶有超自然的因素。
  科學盡頭的天窗
  先說宇宙大爆炸論。幾千年來,哲學家(包括亞里士多德)、科學家(包括愛因斯坦)都對宇宙起源深思而不解,多半認為它是永恆的。大爆炸論證明,宇宙在一霎那爆發中誕生,三分鐘後基本成形,億萬年後,我們能從大爆炸所遺留的輻射能量,精確地追思和理解宇宙大爆炸時的境況。
  遺憾的是,科學對大爆炸之後10的負43次方秒(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分之一秒)以後的情況一目了然,但對這(起點)一瞬間之前的情況,卻永遠無法知道。
  美國物理學家威爾遜(Robert Wilson)是首先發現大爆炸後遺留輻射能量的兩位科學家之一,也因而獲得1978年的諾貝爾物理獎。記者請他談談得獎感受,他說,聖經《創世記》乃是唯一的一本書,其中關於宇宙起源的記載和宇宙大爆炸論完全吻合。威爾遜似乎對超自然因素十分適應。
  再談DNA結構。英國的克里克(Francis Crick)是首先發現DNA結構的兩位科學家之一,也因而得到1962年的諾貝爾醫學獎。直徑200萬分之一毫米的整個DNA結構,展示了──用克里克的話來說──生命的奧秘。五十年後的今天,DNA在醫學和生命科學中的貢獻已無法估量。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考古學家發現了36億年高齡的細菌化石,顯示DNA結構在液體水出現後不久就存在,沒有給生物從漫長進化過程演變而來的假設留下足夠時間。
  發現DNA不但沒有解答生命起源之謎,反而加深了生命能夠從自然而來的疑惑。克里克的結論是,生命起源幾乎是種神跡,因為太多條件必須齊備,生命才能起步。
  第三個難題,是當前科學家面臨的最大難題:知覺(consciousness)的起源。科學家連他本人知覺的功能都說不清,又怎樣談起源?神經科學權威,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艾格士(John Eccels)說,我們的思維來自兩個部門:大腦和心智(brain and mind)。你我的大腦有1000億個神經細胞,每一個細胞的功能遠遠勝過一架計算機。這些細胞又靠10000000億個連接點,構成一個有機的計算機系統。
  但是,這物質大腦本身就象一架未啟動的計算機,不能引發知覺、更不能產生感覺和思維。當物質大腦將人的感官所得到的外來信息傳到非物質的心智,經過分析、對照,心智將如何行動的決策傳到大腦,大腦才能將如何反應的指令傳到肢體。這樣過程必須在一霎間完成,要不然,你看到一株大樹向你倒過來時,你來不及躲避。艾格士說,心智和大腦屬於兩個不同的世界(第一和第二世界)。心智(mind)乃是人的智能、個性和靈魂所在;說它是在超自然世界,絕不過份。
  前面提到的大科學家克里克,為了自己信奉的無神論信仰,花了畢生精力企圖從神經細胞的物理功能來否定超自然靈魂的存在,最後空無所得,失望而歸。後人評論克里克的失敗原因,是因為他竭力以否認人性來揭示人性的奧秘,結果走到了邏輯的盡頭,無路可走。
  在科學盡頭的這三扇天窗,所通往的方向似乎充滿了奧秘和神跡。希望自然規律能夠解答這些難題的人,結果不免失望。
  《聖經》超自然與宗教的陰影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1860)一書中,遇到進化過程所不能解釋的起源問題時,只好借用《聖經》超自然的語言,說:「生命之壯觀,和它的大能,乃是(出於)造物主(Creator)最初呼入(breathed)的幾種或一種形態 ...... 。」這令人想起《聖經》舊約在創世紀里記載的上帝造人的過程:上帝先用泥土塑造人,然後在人的鼻孔里吹了一口氣,那人就成了有靈的活人。
  物理學家威爾遜從聖經得到他科學研究的驗證,克里克將科學不解之謎看為神跡,艾格士對靈魂世界有科學的解釋。一百五十年來,達爾文和多於牛毛的跟隨者想要搭乘自然科學之舟,脫離超自然之水,卻遇到一波高過一波的風浪。聖經不是一本科學教科書,卻有超科學的潛力。科學所積累的,是研究自然界規律的知識;聖經所記載的,則是超自然歷史的知識。歷史證明,科學是一本難讀的書,超自然的聖經更是。
  《聖經》超自然,宗教團體和教會體系則是人手所造,並不全屬超自然範疇。道金斯特別清楚這一點,他常以歷史上和現代宗教界的黑暗現象,來攻擊超自然的上帝。他最反對的,是現代伊斯蘭教的極端勢力。羅馬教庭對待伽利略的態度,就提供了一個明顯的教訓。
  過去,人看到日出日落,天經地義地認為太陽繞著地球轉。聖經里時常提到天地穹蒼,人就聯想是指頭上的半球形天空,而地球是不移動的中心。五百年前,波蘭科學家哥白尼在觀察天象時認識到,地球是繞著太陽轉!當時沒有人能理解哥白尼的發現,哥白尼到臨死前才勇敢地發表他的學說。
  幾十年後,義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發明瞭望遠鏡,證實了哥白尼的發現,轟動了羅馬教庭。羅馬教會開始攻擊伽利略,當時有位卡西尼神父,在講道中提醒會眾要提防數學的危險,認為伽利略用望遠鏡向天上看,違背了聖經的教導。他引用的經文是描寫耶穌升天的使徒行傳1:10-11:「當祂往上升,他們定睛望天的時候,忽然有兩個人,身穿白衣,站在他們旁邊,說:『加利利人哪,為什麼站著望天呢?』」 這種解經方法今天聽來十分可笑,當時卻能置伽利略於死地。
  最後,伽利略重病纏身,心力疲憊。面對不可避免的羞辱、囚禁和體刑之威脅,被迫當眾下跪,宣布他的「懺悔」之言:「我,伽利略,年邁七十,一個下跪的囚犯,……面對各位主教閣下……發誓放棄、咒詛和厭惡地球運行、並非宇宙中心之錯誤及異端;以及一切違背神聖教會之錯誤……」
  伽利略的故事是個大悲劇。當時的羅馬教庭卻不惜工本,護衛他們解釋聖經的特權和尊嚴。五百年來,羅馬教會有了極大的改革,並為其對伽利略的做法道歉。對二十一世紀的基督教徒而言,在解讀超自然的《聖經》時不要太固步自封,可能是對伽利略最好的紀念方式。
  伽利略本人的這句話可以幫助我們把握面對科學與超自然之事的態度——「聖靈的目的是教導我們怎樣運行到天堂,不是天堂怎樣運行」。
  今日世上絕大多數科學家,不論信仰背景,都心胸開放,把科學和信仰的交流看作與自己命運切切相關的問題。包括少數科學家在內的無神論g e命派,因為人數孤單,必須抬高嗓門。本文開篇提及的英國科學家道金斯,似乎要借消滅信仰來為伽利略報仇,有失理性。
  伽利略的故事是我們理解科學和信仰問題的借鑒。歷史的教訓是:要徹底讀懂科學和聖經這兩本書,是不可能的。現代人面臨的自然與超自然之間的問題更加複雜,試問:如果宇宙大爆炸能從無到有,在一分鐘之內合成宇宙的全部物質班底,難道超自然的上帝不可能在六日內創造宇宙萬物?如果超自然的能力可以在無生命的環境中一舉設計出DNA生命藍圖? 難道不能用長期的、奧妙的演變方法使生命日臻完美? 如果有人假設大自然無目的地碰撞能偶然產生人類的道德觀念,難道這人不要好好思考超自然上帝的目的和標準?


推薦閱讀:

人這一生為什麼要努力?

TAG:哲學 | 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