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耳機為什麼這麼貴?


耳機的驅動單元
耳塞還是耳機的工作原理可以類比音箱揚聲器,只是把它微縮化了。
發聲的關鍵都在驅動單元。相對於大音箱而言,耳機的驅動單元小的多,而且做了很多精簡工作但要確保能讓我們聽到一樣的音樂。

驅動單元主要有三種類型動圈式,平衡動鐵式,和兩種單元混合的圈鐵混合式。

  • 動圈式驅動單元

動圈式驅動就如傳統音箱里使用的一樣,優點是低音頻響好,缺點是難以把單元微縮化做小,這使得要在耳機這樣的精小設備安裝多個單元十分困難。通常見到動圈耳機都是單個動圈單元,近年來動圈單元的微縮化進展迅速,也有廠商推出自己的多動圈耳機。

  • 平衡動鐵式驅動單元

平衡動鐵式驅動單元容易微縮做小,在入耳式監聽耳機領域很常見。
這種驅動單元起源於醫療助聽器,耳機內部存有一個磁性銜鐵,電流通過線圈驅動銜鐵運動產生氣壓震動隔膜發出聲音,十分靈敏。能夠表現聲音的細節,顆粒,質感。這種驅動單元可以跟動圈驅動單元配合使用。

  • 圈鐵混合式驅動單元

把動圈和動鐵兩種驅動單元合併成耳機的一個驅動單元。

雖然越來越多製造商生產多驅動單元耳機,但市面上多數耳機只有一個驅動單元。
要把多個驅動單元裝入狹小的空間同時不會造成過重的垂墜感不容易,也會增加製造成本。多驅動單元的耳機內部的結構設計,線路布置,聲學設計也十分複雜。
多個單元實現分頻意味著要把不同頻率的信號導入相應的驅動單元,這使得耳機內部空間顯得更加局促。
但是,當多個驅動單元合理正確地裝入一個腔體的時候,這個耳機顯然會比單一驅動單元的耳機好聽,因為各個驅動單元各自發揮長處,分別處理低音,中音和高音和自己擅長的音域。

許多音頻設備製造商認為單驅動單元的耳機更好,因為內部的結構和布線更加簡單明了,也可以只用一個驅動單元去無縫銜接所有頻段的聲音。換言之,只用一個驅動單元去響應高中低三頻,顯然這對耳機的品質要求更高,這也是許多單驅動單元耳機要價很貴的原因。

耳機的製造工藝
除了驅動單元,精巧的設計,漂亮的外形,良好的工藝也價格不菲。
一副稍微像樣的耳機基本都是人民幣三位數起價,歐洲市場上20美元左右的垃圾耳機基本都是中國廣東產的採購價格3歐元以下的貼牌貨,通用模具,通用結構,沒有任何設計,今天下訂單,明天改一個印刷和包裝就變成了一個新的品牌。
人民幣500元起,你可以買到一些外觀經過重新設計,採用通用的,品質比較穩定驅動單元的時髦耳機。
頂尖的耳機生產商都有自己的設計研發和工程部門,這些高昂的費用最終都會轉嫁給消費者,不要指望便宜的好貨。

耳機的原材料
當然原材料的價格也是很重要一塊,驅動單元,線纜,外殼,以及外殼裡面的磁鐵,封裝技術,如果要好好搞都是很燒錢的。比如,好耳機的磁鐵比一般耳機磁鐵磁性強得多。磁性越強的磁鐵,成本也就越高。


耳機的隔音舒適
對於大部分生活在城市的人來說,耳機隔音是致命的一環。優秀的隔音,不僅能夠阻止噪音入侵耳朵,讓你在音量較小的情況下聽到所有音樂的動態細節,而且還關乎深邃的低頻的迴響。大家都希望耳機塞在耳朵里是舒服的,所以市面上有多種不同類型的隔音措施供你選擇,除了傳統的橡膠材質,還有壓縮海綿以及三層樹形的耳套。哪種最好取決於個人喜好,好耳機一般都會配備多種方案滿足消費者。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一個優秀耳機的成本。

我對於耳機的一些選購建議
最便宜的入門款多驅動單元耳機是蘋果公司的入耳式耳機(另購,非iPod,iPhone原配),它有兩個驅動單元,分別處理高音和中低音。價格隨著產品的檔次而攀升,舒爾( Shur,著名動鐵耳機製造商)的SE530,官方要價500美元,它有三個驅動單元。奧體美( Ultimate,著名動鐵耳機製造商)的UE-11 Pro的官方售價是1150美元,它有四個驅動單元,即兩個低頻驅動,一個中頻驅動,一個高頻驅動。


但理性地看,500元才是耳機價格與品質的分水嶺。高端耳機價格錨點如此之高,顯然是引誘消費者先掏500元買個好耳機,通過好的耳機後,一般是再也回不去了。

在許多領域適用的「效果遞減規律」同樣適用於耳機消費,即2000元耳機與3000元耳機的效果差距沒有100元耳機和500元耳機效果差別來的大。差距更小的是同一款耳機的老款和升級款之間的差距。

選購耳機一個常見的誤區
你要找的好耳機通常都是對所有頻段的音樂都有很好響應的耳機,並不是那種一個頻段強到蓋過另一頻段那種。最好的耳機通常不是一次試聽就能讓人驚艷的。
例如有些消費者青睞一些低頻非常勁爆的耳機,這並不意味著低音很好總體素質高,單純是在調校耳機是動了一些手腳而已,這種級別的調校必定損失了除此之外其他聲音的響應和共鳴。
說的再簡單一些,其實調一下軟體播放器的EQ就能獲得相應的效果了。


大家都被ccav總拿物料成本來說事帶壞了。普遍認為的是這樣的吧:製造一個發聲單元成本不高,然後,把這個單元裝到殼子里,成本也不高,都是流水線作業,把單元往殼子裡面一放,焊上線或者焊上插座,然後連上線,OK 。憑神馬要賣那麼貴?看起來的確如此,但是,研發改進發聲單元,不需要錢那?研發過程中,一次次畫圖,計算,調試,研究線圈繞法,振膜材質,都是需要投入各種人力物力,然後砸大量錢進去的,就這樣,終於研發出一款能滿足各種指標的單元出來了,可以量產了,就是可以讓大家看起來在流水線上啪啪啪一分鐘能做出無數個的東西了是吧。這個啪啪啪過程大家千萬別想太簡單了,設計好的單元要生產,又需要把這個單元拆解成不同的部分來生產,比如線圈怎麼繞,和振膜怎麼粘和,達到什麼精度才能達到設計指標等等,又是一個巨大工作量的調試過程,好了,又經過一幫工程人員苦逼的生產調試過程,這樣才能讓大家看到看起來很爽的啪啪啪的一分鐘無數個單元的生產線。
這才說了單元呢,光有單元沒用,你不可能把單元焊起來往耳朵里一扔是吧,一個裸單元誰買啊對吧。下一步就得把單元放到殼子裡面,這個殼子,首先得看起來好看吧,然後得符合人體工程學設計吧,不然沒法戴到耳朵上能叫耳機么?好了,這只是外表的東西,內部呢,不是簡單一個空腔把單元固定住就行的吧,單元放到殼子裡面,聲音立馬就變了,因為內部有聲音反射,還有可能產生諧振啦什麼亂七八糟的問題,如何讓殼子內部配合單元發出想要的聲音,這個過程就是調音了,又是一幫技術人員調試,各種試驗,測評,好了,這個耳機內部設計組裝上單元發出的聲音滿足啦,這樣呢又需要把這個東西拿去分解,怎樣拆開這個整體然後組合才易於組裝,便於生產,還能滿足調音需求,又是一幫人研究來研究去,好了,定了稿,才能開模製造殼子,才能上流水線,然後又是一分鐘無數個啪啪啪生產出來,然後組裝,焊接。一個成品耳機就出來了。
碼字碼的我累死了,所以說,大家不要看著那個流水線啪啪啪那麼爽,以為啪啪啪生產的東西就值那麼點物料錢。你要知道為了那個能讓大家看起來啪啪啪很爽的流水線,背後付出的人力物力是巨大的。


可以從非常多的方面來解釋,成本、需求、價格預期、市場容量、技術壁壘、行業壟斷,等

單純說為什麼貴,直接用定價方式不同解釋最簡單直接

  • 垃圾耳機是成本定價
  • 普通耳機是混合定價
  • 高檔耳機是價值定價

作為一個燒耳機的學生黨,我不淡定了。。。。。這個確實是每個月很大一筆開支啊。而且漸漸也明白一些關於耳機的知識。耳機絕對是一個暴利行業,ue tf10可以從2000多一下子暴跌1200.創新 air 從900多跳水到400,這種例子不勝枚舉。在聲音的基礎上,很大一部分聽的是人的虛榮心。tf10,2000多的時候是神器,到1200的時候中頻略凹,人聲靠後的問題被放大了無限倍。。


好的什麼東西不貴…………


聽過20+款以上的不同耳塞,我聽耳塞多一些。我以為:200元以上、500元左右、1000-2000元、2000-10000元、10000+元以上是個分水嶺。樓主提到的把蘋果耳機扔了這個我不認同,我至今還覺得蘋果的那個動鐵耳機是在移動端聽音樂中最好的選擇,輕巧,靈活,線的柔韌性足夠好。

好的耳機能聽出來聲音的不同層次,人聲是人聲、鼓聲是鼓聲、鋼琴是鋼琴聲,對音樂的解析通透、圓滑,不刻意、不雕琢,讓你在耳塞這個環境下認真的聆聽你喜歡的音樂。至於好的耳機為什麼這麼貴,除了商業,品牌,剩下的只有外觀、舒適度和對聲音細節的解析技術了。特別是上萬元以上的耳塞,好多都是定製型的。

最後推薦一些耳塞:

  1. 入門一些的,性價比高的:CKM55;蘋果的動鐵耳機,這個Just for 手機!
  2. 再高一點的:CKM90(99應該也可以,我沒聽過)、BW C5。
  3. 再再高一點的:索尼EX1000、舒爾SE846

高端耳機還是比較小眾,大工業化生產的產品當然能夠降低成本,看看手機,10年賣多少錢,現在賣多少錢?10年前的出貨量和現在的出貨量?
拿比較入門知名度比較高的森海HD600一年出貨量多少?把耳機當作一個產品,從研發,布置產線生產,到銷售,售後都要算成本,出貨量10萬和出貨量100萬,成本肯定不一樣。
所以去淘寶一搜,無論什麼玩意只要帶上純手工這三個字,無論真假,價格都不便宜。
可是話又說回來,即使像歌德PS1000這樣號稱半手工的耳機,即使降到300塊錢也沒法一年出貨1000萬件呀。
所以……


因為買的人太少 越高端越少
如果高端耳機能像cpu一樣普及 那萬元旗艦幾百拿下也不是難事


你都說好了啊

好的什麼不貴?

建議細化一下問題,比如說什麼耳機檔次訴求和效用和價格影響之類的,舉個例子最好


耳機這玩意首先是消費品,所以會符合消費品的價格與購買人規律,即隨著價格區間提升,單SKU銷售數量急劇下降。

但是耳機這個消費品又是需要研發投入,持續生產新款的,所以每一次的研發投入,都是相當高的,邊際成本居高不下。

怎麼辦呢?

之前的做法是拉長生命周期,擴大長尾產品線,舉例——老森海/AKG/SONY等等諸多廠商,同一個單元,換殼用在幾十款耳機上,這樣可以削減邊際成本,對核心單元器件也有一定的議價權;同時,產品的迭代速度就可以適當放緩,一個耳機系列賣上幾年甚至十幾年都不新鮮,比如240系列……

後來大家發現,如果我把單位售價提升,同時我迭代的速度變快,豈不是更容易賺錢?

於是就是你看到的這樣了

至於什麼鈦振膜,木碗,波爾多漆,明星調音版,限量版,其實全是為了讓賣貴這件事情看起來合理一些,使消費者更容易接受這個設定從而掏錢罷了。


第一,研發成本。
聲音不同於圖像,已經有那麼標準的解析度、色彩範圍、對比度、刷新率等準確的數值參考。雖然也能有阻抗、頻響甚至對同一旋律的頻譜作為研究,但聽覺有點類似味覺,比較依靠調試。對於商品,有跡可循是很節省研發成本的,而耳機這種非常需要「試」的產品研發成本就更高。其實只要和聲音沾邊的,無論音響功放音頻線還是話筒,都貴,因為研發重要。而且耳機和很多當代電子消費品不同,新產品雖然工藝高超,但對老產品不一定具有壓倒性優勢,比如很多老燒友忠愛的ER4系列,十多年歷史了,依然被尊為神塞,包括音特美公司這麼多年也沒有研發其他高端款,因為他們自己覺得暫時已到巔峰。

第二,生產規模。
規模效應是經濟學的重要概念。現代自動化生產相對於傳統的手工生產擁有更高的效率和更大的產量,但對於產量不高並特別追求品質的商品而言卻不是最優選擇。自動化生產有足校起訂量的限制,比如模具費分攤,比如產線從上一個產品切換到下一個產品所耗費的人工和佔用的產能的分攤,還比如產線開機預熱器和收尾期工時浪費的分攤,這些分攤導致生產越多,成本越低,生產越少,成本越高,甚至如果小於的最小起訂量,成本會陡然飛起。當然,如果再加入手工環節,這個時代連中國工人價格都在連年上漲幾年翻一倍,成本更貴。目前市場上的貴价耳機市場(以100元以上來說)從銷售量來說體積不大,競爭激烈,真正達到規模產量的耳機基本只有蘋果自家的新標配耳機EarPods(過去的小白沒到這個價格檔次)和魔聲大耳(大家特熟悉的造型炫酷音質渣渣的那個),像所謂的四大耳機廠商,雖然總銷量不少,但走的都不是單品高銷量的策略,因此成本都比較控制不下來,其他小廠就更是如此。(說句題外話,為什麼沒選擇單品高銷量策略?這可能和企業的膽識有關。只要利潤夠,多產品策略更安全。在蘋果大熱以前,其實品牌電腦市場與手機市場的企業也都是多產品策略,沒人相信單產品可以賣那麼長的周期,而蘋果做到了,蘋果也就獲得了相對更高的規模效應)。

第三,利潤水平
不同的行業是有不同的利潤水平的,這有點約定俗成的意思。像一些日用品或食品,Margin(減去渠道稅費、原料與工廠成本之後的收入,但還包含著市場費用與HR費用)不會過半,而煙酒就能再高,奢侈品化妝品還能再高,醫藥可能到達你想像不到的高度(我又黑醫藥了,想想看化妝品好歹是那麼高貴的瓶子,葯呢?當然醫藥研發也最昂貴)。這種利潤水平簡單來說就是因為所處的行業不同,和行業發展史、與民生的相關程度、政府政策等多個因素都有密切的因果關係,也和耳機因為水平虛無縹緲而適合炒作有關,反而有可能和成本的關係不那麼直接(降成本通常是為了多掙錢而不是為了降價)。耳機行業的利潤是高過一般快速消費品的,這是行業總體策略,新進入的廠商會尊重這個策略而一般不會拉低行業均值(拉低一段時間有可能,長時間的不會,企業新進入一個行業都是瞄著這個行業的利潤水平去的,用做日用品的Margin去做葯,那你幹嘛不直接做日用品呢?)。

其實很難說貴耳機特別值,就像很難說名牌鞋或超級跑車特別值一樣。玩耳機的也叫發燒友,買者是沖著那個說不清道不明的附加值去的。但總的來說,一般情況下貴耳機的效果確實比便宜耳機要出色,廠家也不傻不是。


因為腦放無價的,少年。k3賣5000,腦放根本開不起來好不啦?

耳機行業的研發是費錢,但要是均攤到每一個產品上,仍然是很低的一個費用。你看大耳機廠的利潤表就知道。一個coach高端的包,無非就是個真皮,幾個設計師,一點手工,但就是賣那麼貴。到了高端的東西這裡,品牌溢價,虛榮心溢價都太多了。有錢人玩得起,也只是給有錢人玩的。我身邊有些同學,借錢買耳機,買k3,買膽機,買hd800,買前端。然而他們一個月就1500生活費,這樣值嗎?最近流行的仙女座,比ie800技術高多少?比起謝蘭圖又如何?廠家真的花了大價錢在動圈的設計上嗎?大部分錢花在炒作和營銷上了吧。貴的耳機,花兩倍的錢提升0.1倍的聽感,那是有錢人的玩具,那叫目標客戶。一個啥也沒有還在奮鬥期的「窮人」攢錢去買,實話講,沒必要。除非你是想把自己都燒了的燒友。


這麼簡單的經濟學問題……

製造成本分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
固定成本就是成本不隨產量變化,比方廠房修建、研發支出、模具……

變動成本就是隨產量變化的,比方材料、人工等等……

樓上很多朋友提到高級耳機用多好的材料、多精密的工藝……其實這增加不了多少成本,甚至有些高檔耳機設計精妙而並不需要多好的材料。關鍵還是在於固定成本。

低檔耳機和高檔耳機的固定成本總量是差不多的,但是低檔耳機定價低所以銷量大啊,固定成本攤到每個耳機上就很少啦。而高檔耳機定價高銷量小,單位固定成本就很高。

所以這因果關係就有趣:
越低檔的耳機定價越低,所以銷量越大,所以固定成本可以攤得更薄,所以在定價低的前提下還是可以獲得穩定的利潤;
越高檔的耳機定價越高,於是銷量越小,於是固定成本分攤到單位更高,所以儘管單價很高,利潤率並不特別高,而且因為量小,利潤總額可能還沒生產低檔耳機好呢。


首先要定義「好耳機」三個字
真正的好東西永遠是小眾的,耳機音響的領域也不例外,專業級和發燒級,撐死加上性價比不錯的入門級耳機將是討論範疇以內,其他產品不予置評。君不見一堆路人捧著魔聲耳機激動的尖叫呢。

然後說說貴的問題。

1,這東西終究是商品,是經濟規律決定了價格。耳機也是講究供需的,產量不大,需求也不大,價格不低是正常的。另外,二十年前的各大旗艦撐死了也就千百塊錢,再看看現在,動輒萬把塊錢,你要是不標價過萬,你都不好意思叫旗艦,好像顯得身份都低了。市場上壕友眾多(其實是經濟規律啦),廠家自然樂得標個符合身份地位的價格嘍。

2,好耳機在犧牲了成本控制的同時,竭盡全力追求著聽音體驗,你很難說這是值不值的。有些燒友追求的就是體驗,這些消費者是表示贊同的。比如有些燒友就是想要奧地利本地熟練技工手工生產的原產貨,就是不想要機器生產線上的流水貨。奧地利的熟練工就那麼多,而且人家就工作幾個月,然後就休假去了,生產的每支耳機都是有唯一編號的,產量就那麼點,價格自然上去了。另外,壕友覺得差價真的無所謂。你得研究消費者的消費心理,願意花1000美金買個耳機玩的人,不在乎多花一千。

3,新產品從研發到制模,到工程樣機,試聽,調音改進,調音改進,調音改進,調音改進,適當的成本控制和對生產工藝的妥協,作坊生產,物流上市,是一個很有差別性的過程。小作坊生產在圈裡就是高端品質的代名詞,包括後期調試過程,熟練工和代工廠出的貨完全不一樣,價錢也不一樣。一般都是新產品在一段時間後,可以放開,轉由中國印度之類的技工生產。至於為什麼有一撥人認同這個,佛說,阿難路遇一女子,從 此 愛 慕 難 舍 ,願化作石橋么。

4,某項技術在最開始都是用在旗艦機型的,產量也少,所以價格高。隨著時間的推移,工人手工藝的成熟,技術也會鋪開,利用相對低端的機型攤薄成本,從而相對低價上市,於是就區分出了不同層次。當然也有些技術是無法應用在低端型號上的,所以就……如果你想聽那個聲音,就老老實實掏錢吧

5,接著上面的說,每個廠商都有自己的專長,既是因為研發的積累,也是因為4點說的那樣,形成了整體的風格。比如我們現在不會用AKG聽搖滾,將來也不會。

最後說點沒譜的
看看人家的作坊工人這地位,家傳幾代人,被全球的圈內人認同,從而帶來可觀的收入,然後越發的提高手工藝水準,被認同,提高收入,傳下去手藝。再看看我們自己,傳統我們是有的,作坊和手藝人就慢慢沒了,圈裡人能有多大認同,是不是足以讓這些作坊一代一代傳下去,真心不敢想。

我來主要是想吐槽這個事情,我們喜歡一個東西,要懂,要認同,要珍惜,不然真就成絕響了。當然啦,也要適度,不能追求那種窮三代毀一生的境界。


因為發燒友少,如果發燒友多的話,成本就可以大幅度下降。其實沒什麼花頭。


前面梁大發的回答恐怕會讓人產生誤解。事實上耳機在製造的物料成本和營銷、物流等成本並不高,在公司管理、品牌運營、技術研發和工業設計上花費的成本則高得多。

這裡面大品牌和小品牌的馬太效應差距巨大,一個大品牌推出的經典型號可以賣很多年而不需要更新,例如AKG的K240M和森海塞爾的HD600,管理和研發的成本攤到每一個耳機上,邊際成本的遞減非常顯著,到了後期利潤率驚人。反而是一些高端旗艦型號,由於銷量慘淡,即使定價極高也可能收不回研發成本。而小品牌就更可憐了,往往只能通過低廉售價走量賺點辛苦錢,還需要緊跟潮流,經常推出新型號維持市場。

耳機的技術很大程度上在設計和生產經驗中,而不是新穎的專利文件可以看出的,所以小品牌想要小步快跑實現短期趕超並不容易,這與DAC和放大器等領域有較大區別。因此目前高檔耳機市場仍然與10年前沒有多大變化,還是那幾個牌子把持著。


幾萬買個包,為何不幾千買個耳機?

1:尊重科學,那麼小的腔體,放了那麼多更小的驅動單元,竟然真的能發出更好的聲音,這是科學技術
2:尊重設計,知乎那麼多裝逼范兒天天一邊在這裡叫囂尊重設計,一邊十塊錢買山寨beats,居心何在?
3:喜愛,喜歡就是最大的理由,因為對音質有追求,所以在能力範圍內享受更好的音質。
4:好耳機能帶給你一個新的世界,別看評測了,找家專賣店,靜下心來聽聽你就知道了。


話是沒錯,但作為非發燒友的我來說,就相當於非專業的羽毛球運動員一樣,特別好的拍子對我來說完全就是浪費,我雖然能感覺到好,但不至於那麼貴,稍微便宜點的好像也差不多,但特別差的我也是無法接受,我這樣的人需要的是一款價格和音質都處於一個最佳平衡點的產品。


為啥這麼貴,上幾張照片來說明

好的耳機會形成這樣的效果

好的耳機會形成這樣的效果

大家可以去查查這一套多少錢

大家可以去查查這一套多少錢


因為這個價位有人買呀,,
如果你覺得貴,那說明不是廠商的目標客戶,,


推薦閱讀:

耳機如何僅通過一層膜展現多層次的音樂?
有哪些好看不貴的耳機值得推薦?
主動降噪耳機為什麼對人聲降噪效果不好?
骨傳導耳機應如何提高音質?它會在未來代替普通耳機嗎?

TAG:音樂 | 耳機 | 音響 | 音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