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敵軍掃射,督戰隊掃射的情況下衝鋒的戰術是否合理?


關於「在敵軍掃射,督戰隊掃射的情況下衝鋒的戰術是否合理?」的問題,高票答案里對於斯大林同志的第227號命令已經做了較為詳細的解釋,也對《兵臨城下》的不實描寫進行了批評。不知道為什麼我也寫點玩玩,反正全文跑題,看看就好。

督戰隊設立的目的就是為了以最強力手段維持軍紀,一般來說就是像憲兵、軍事警察要乾的活。特別一提,帶著「大狗牌」的納粹德國憲兵名聲尤其臭。
「隨身帶著執行絞刑用的鋼絲繩和審判案台(??),像收屍鬼一樣遊盪在戰線後方。」
不過按照蘇聯戰場上的德軍老兵回憶錄的說法,除了憲兵,好像武裝黨衛軍也組織過類似的行刑隊用於截殺逃兵。也不知道是不是搞混了。

而在舊中國,很多情況下只是為了混飯吃而當兵的軍閥部隊士兵,其戰鬥意志著實可疑,當然也更談不上讓士兵有積極性去應付複雜的戰場環境。從而導致軍閥們不敢拆分自己的軍隊,缺乏監督和鎮壓手段的小股軍隊很容易導致士兵逃亡,從而一觸即潰。

47年中央敢於在西北和胡宗南兜圈子的真實原因是什麼? - 馬前卒的回答
馬前卒的這個答案寫得很詳細,在這裡我就不幹班門弄斧的事兒了 。

中東路衝突中,蘇軍繳獲的東北軍督戰隊戰旗。

中東路衝突中,蘇軍繳獲的東北軍督戰隊戰旗。


所以抗日戰爭時期,A.Я.卡利亞金等一批蘇聯顧問監督了國軍司令部指揮的一次進攻後,憤怒的指責道:國軍的步兵你推我搡,排成密集的隊列和方陣沖向日軍陣地,日本人輕易的用步槍、機槍、迫擊炮(這裡指的應該是日本步兵的擲彈筒)和噴火器(?!)收割這些「可憐的中國士兵」們的生命。你們居然用古羅馬時期的方陣來打一場現代戰爭?!
國民黨將領一開始信誓旦旦的說:「德國顧問以前就是這樣訓練我們這樣衝擊和進攻的,不爽就去找他們啊!」
然而很快,在後面的觥籌交錯中,有人把持不住交了老底:「沒有辦法,我們的軍官無法把每一條稀鬆的散兵線和小分隊都監督到。沒有軍官的監督,士兵們要麼逃亡,要麼躲起來不參加戰鬥。密集的隊列方便監督,也能避免逃兵。」


一般對軍史比較熟悉的人都不認為蘇聯曾正經這樣使用過督戰隊。

蘇聯的督戰隊一般是在己方部隊潰散以後收攏部隊用的。不是放挺機槍在那裡逼自己人上去決死衝鋒用的。逃兵的確是要槍斃,但是強迫自己人向著敵軍重機槍衝鋒,還沒有什麼掩體,這叫做送死。《兵臨城下》那電影的劇本簡直是完全缺乏軍事常識的人寫的。督戰隊有挺重機槍,不拿來壓制德軍陣地,只用來打撤退下來的自己人,這不是蛋疼,而是極度蛋疼。

歷史有記載的這樣使用督戰隊的,基本只有一戰中的法國人。法國人使用這種方法也是因為當時軍隊已經開始有兵變的跡象。與其放在那裡不管,不如強迫衝出去和德國人對耗。

話說二戰中蘇聯坦克都不大缺,還會缺步槍?兵臨城下那種一人拿槍一人拿五發子彈的情況基本就是在搞笑。影片里一開始衝鋒的蘇軍連個基本的指揮結構都沒有,現代軍隊誰家這樣浪費人命?蘇軍也是要把新兵整合進部隊里,建立班、排、連、營,成組織進行作戰。

《兵臨城下》的劇作家徹底就是一蘇軍的無腦黑,而且還是個軍盲。

————————————————————————————

居然還有人懷疑堅守斯大林格勒的意義?

斯大林格勒要是丟了,德國人就穩定住了向南方進軍的側翼。這樣德軍就可以集中力量進攻高加索地區,極可能攻佔高加索油田。德軍當時已經缺少燃料了,大量裝甲部隊都受到了制約。因此堅守斯大林格勒對於戰局有著極為關鍵的作用。


看了一下所有答案,感覺總有些意猶未盡……

首先,要明確一點——自從有軍隊和大規模會戰以來,就有督戰隊或者執行督戰隊責任的軍人,不管是何種制度、何種意識形態。

因為人是一種動物,擁有保存自己生命的本能,當戰事激烈到某種程度的時候,就會有人依照本能而選擇逃跑(當然,依照不同時代和不同部隊,士兵們對傷亡的承受能力有所不同)。這種本能和大規模會戰所要求的紀律性是相抵觸的,會戰對軍隊的要求就是服從命令、維持陣線

所以,在前線的士兵因激烈交戰而集體萌生退意的時候,必須以嚴酷的軍紀來維持陣線,其中的一種手段就是以督戰隊和憲兵來槍斃退卻的逃兵。

在蘇德戰爭當中,兩方軍隊當然不例外,也執行了同樣的軍事原則。
這不是道德低劣不低劣的問題,這是軍事需要的問題。
另外補充一點,蘇聯被人長期詬病的懲戒營,其實就是德國人先搞的,把1941年冬季表現不佳有逃跑前科的軍官和士兵送入懲戒營,執行傷亡率極高的任務。

所以,在世界軍史上,「在敵軍掃射,督戰隊掃射的情況下衝鋒的戰術」是完全存在、而且有很多例子的
最嚴酷的例子我個人認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代的英軍。

從1916年7月1日開始,英軍發動索姆河戰役,在命令下,英軍向德軍的機槍鐵絲網陣地發動了全線進攻。德國人在最初幾分鐘的時間裡就屠殺了一整個團——西約克郡團。戰鬥打響一個小時之後就有3萬人死傷。這是英軍作戰最慘烈的一天。

這些衝鋒的士兵當然不是機器人,他們在蒙受巨大傷亡的時候想要退卻,但是後方的督戰隊毫不猶豫地使用了機槍,所以他們不得不重新開始進攻——也就是說,為了維持計劃中的攻勢,督戰隊是必須的(當然這個計劃好不好是另一回事。)


索姆河戰役是一個極端的例子,實際上任何一個國家的正規軍,在打大規模會戰的時候都需要督戰隊或者履行督戰隊職責的憲兵(游擊戰除外)。

所以,從軍隊的邏輯來看,射殺逃兵以及槍斃破壞陣線的士兵是天經地義的。

如果覺得這很殘酷,那麼就詛咒戰爭吧。

當然,題主在問題下面舉的例子就不對了,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一場巷戰,而且蘇軍是防守一方,並不需要用督戰隊執行上述的那些行為(當然,如果有逃兵,會執行懲罰),用電影學習軍事是不太靠譜的,尤其是法國電影人的軍事電影(不朽的經典軍事電影名作《滑鐵盧》不是法國人拍的)。

另外,我個人認為,點贊最高的答案雖然在反對無故黑蘇的方向上沒有問題,但是說只有法國人這麼玩顯然是偏頗之見。

另外,再說一個,所謂「法軍司令部強令有兵變傾向的部隊發動自殺衝鋒」這也是某些法國左派電影導演毫無根據的誹謗(沒錯,法國也有公知)。因為西線戰場太重要了,法軍司令部沒有瘋狂到把維持戰線的責任交給不穩定、無戰鬥力的部隊的地步,否則戰線被突破的話,就有全線崩潰的風險(這也是法國人和英國人不敢大規模用殖民地兵源而寧願使用他們做勞役的原因)。

1917年尼維爾攻勢之後,因為傷亡太大而且休假不公,法軍裡面有了厭戰情緒,甚至有不少部隊鬧嘩變,所以直到1918年夏秋的大反攻,法軍基本上不承擔大規模攻勢任務(自殺攻勢更是無從談起,因為根本組織不起),而是把精力花費在平息士兵的怨氣上面。


找來個鏈接,lz可以看看:
http://www.unitedcn.com/bbs/printpage.asp?BoardID=17ID=9937

不過,之前還在軍壇上看到相反的觀點,這幾處都被認為是虛構(當時說的理由主要是時間對應的問題)。


先說結論:《兵臨城下》的導演缺乏常識以及基本的歷史道德。

黑蘇聯可以啊,蘇聯千不好萬不好,可黑的地方多了,但唯獨這個場景假得不能再假。

1、關於督戰隊的作用以及227號令,上面朋友解釋很到位了,不再重複。
2、偉大的衛國戰爭中期不可能出現武器(尤其是輕武器)如此缺乏的情況,2個人1支步槍5發子彈……更像一戰俄國的情形,那時候更慘,有的士兵連槍都沒有,只有木棒,結果你們都看到了,兵變,沙皇倒台,TG上台。你覺得斯大林得有多傻逼才能讓這種情況重演?知不知道蘇聯的立國之本就是重工業(尤其是軍工)、甚至為此放棄了農業?
3、督戰隊現場槍決個別逃兵的情況是存在的,只是為了震懾作用,電影里這種有組織的掃射己方士兵……你們誰自己試試就知道結果了。
4、蘇聯當時缺的是好軍官,不是武器。
5、要渲染戰鬥的艱苦和蘇聯的二逼,可以有很多種辦法,導演唯獨選擇了這種,傻逼到家。


先說結論,這個問題又是個先不問有沒有,直接就問為什麼的典型例子。所以我的回答是,兵臨城下中的這段情節是妖魔化的產物,是不客觀不現實的。

不知道排名靠前的答案中各種合理性分析是怎麼來的,恐怕也就@冷哲的分析稍微客觀一些,其他很大程度上都是對蘇軍的錯誤理解。

用衝鋒槍掃射己方部隊以維持軍紀這種妖魔化的描寫,其原型很可能來自斯大林的第227號命令。附上找到的一份227號命令的英文版翻譯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873c323d0100xjd4.html

摘抄一下關鍵部分:
紅軍最高總指揮部命令:
1. 前線軍事委員會、前線指揮官應該:
a) 果斷地根除部隊中的撤退情緒,嚴禁諸如我們還能繼續東撤和撤退無害等言論。這些措施的實施要使用鐵腕。
b) 凡是那些在沒有得到方面軍上級命令的情況下,允許部隊擅自撤離陣地的指揮官,要堅決革職並送上級軍法處置。
c) 在每個方面軍組織1至3個(視具體情況而定)懲戒營,將那些因表現怯懦而觸犯紀律的指揮官、高級指揮官和各級政治委員派駐這些懲戒營,並把他們投入到前線的較危險地段以給他們機會用血來洗刷對祖國犯下的罪行。
2.集團軍軍事委員會、集團軍指揮官應該:
a) 對那些在沒有集團軍領導命令的情況下,擅自允許部隊撤離手中陣地的集團軍指揮官和政治委員,要堅決革職並送交前線軍事委員會軍法處置。
b) 在每個集團軍的範圍內,成立3到5個裝備精良的護衛隊,把分隊投入到懲戒部隊的後面,命令他們處決恐慌製造者和懦夫,以防部隊出現恐慌性撤退,只有這樣,才能幫助部隊里忠誠的戰士為祖國盡忠。
c) 在每個集團軍的範圍內,成立5至10個戴罪立功連,將那些因表現怯懦而觸犯紀律的士兵和軍士派到這些戴罪立功連,並把他們投入到各軍的危險前線以給他們機會用血來洗刷對祖國犯下的罪行。
3. 軍、師的指揮官和政治委員應該:
a)對那些在沒有軍、師指揮官命令的情況下擅自允許其部隊撤退的團、營指揮官和政治委員,要堅決革職並收繳他們的勳章,接管他們的指揮權,並且將他們送軍事委員會軍法處置。
b)全力幫助和支持護衛部隊,從而整肅軍紀。
此命令要在所有的連隊、騎兵隊、炮兵連隊、空軍中隊、小組、參謀部範圍內大聲朗讀。
國防人民委員
約瑟夫·斯大林

————————————————————爪機分割——————————————————

227命令的目的性是很明確的,其針對的是當時蘇聯領導人以及軍隊指戰員之間瀰漫的投降主義和撤退主義傾向。斯大林尖銳的指出,蘇聯雖然有些西伯利亞的廣大後方,但事實上已經退無可退。放棄西部地區,意味著丟棄戰略資源產地和重工業基地,最終導致蘇聯事實上失去抵抗的戰鬥力。因此,斯大林嚴令禁止一切撤退主義的行為。

從具體措施上來看,227號命令主要針對的對象是「沒有得到方面軍上級命令的情況下,允許部隊擅自撤離陣地的指揮官」包括各級軍事指揮官和政委。而且懲罰的措施也不是陣前槍決而是經軍事委員會審判後編入懲戒營,投入危險的前線參加戰鬥戴罪立功。只有在懲戒營中依然發生陣前逃亡的人,後方的護衛隊才有陣前處決的權利。而且,即便如此,也從來沒有護衛隊用機槍掃射部隊處決陣前逃亡的記錄,即便蘇聯解體以後,衛國戰爭老兵的回憶錄中也沒有出現過這麼殘酷的描述。227號命令對於士兵的處理方式與指揮官相仿,但基本上屬於一語帶過的附加條款,不是命令針對的重點,未經審判的處決只對懲戒營士兵有效,更不用說讓掃射潰敗的普通新兵,簡直是黑起毛子來臉都不要了。

說完了政策,再說合理性。看了這麼多答案分析了半天陣前處決的合理性,想以之證明影片中行為的真實性。實在是嘈點太多啊。
陣前處決是把雙刃劍,而且還是一把朝自己這邊的刀刃比敵人那邊更加鋒利的雙刃劍。陣前處決的目的是通過對死亡的恐懼來壓倒士兵對陣亡的恐懼。一旦採取這種辦法,就要面臨四個問題:1、執刑者將變成士兵的敵人;2、後退的死亡威脅能否壓過前進的死亡威脅;3、一支潰敗後滿腦子只想著求生的部隊,即使利用對死亡的恐懼將他們趕回去戰鬥,又能發揮什麼作用?4、傳遞出明確的信號:指揮官或者軍隊不關心士兵的死活,即使士兵僥倖活過了這場戰鬥,那麼還有什麼手段維持他們戰鬥的意願和意志?更多的恐懼威脅?一支依靠恐懼維繫的軍隊能有什麼樣的戰鬥力?而且最為可怕的是,這種心理上的影響不止發生在遭到陣前處決待遇的部隊身上,而是影響所有部隊,包括督戰隊。
陣前處決只在相當特殊的情況下才有存在的意義,任何一個心智正常的指揮官都會慎之又慎。唯有戰局需要,即使損失這支部隊,拿人命也要拖延敵人,並且能夠通過這種犧牲獲得明確的,更大的收益的時候,陣前處決才是一種可以接受的措施。在兵臨城下電影中,我沒有看到這種必要性。一句話,黑的沒邏輯。
一般情況下,對於潰散部隊,蘇軍的做法是收攏後整編,再派上前線。逃兵一般由軍事委員會審判後編入懲戒營胡。當然也有槍決的,但一般都會審判後,向部隊宣誓其罪行,然後槍決。

批判完了電影情節的扯淡,我們再來看看227號命令本身。西方人很喜歡拿227號命令說事,無非就想體現蘇聯的殘酷,冷血和草菅人命。且不論蘇聯本身如何,在我看來227號命令在當時是很有必要的。當時的蘇聯內部,瀰漫著撤退主義的情緒。很多人包括一些紅軍高級指戰員認為,應該避開德軍的鋒芒,放棄西部城市,退入西伯利亞地區,利用大縱深和嚴寒氣候消耗德軍,長期抗戰伺機反攻。可以看到,撤退主義為什麼比投降主義更可怕,就在於其有著邏輯上的合理性,很容易引發人的認同。不像叛國投敵一樣讓人本能的抵觸。這種情緒的瀰漫,使得當時的紅軍尤其是南線部隊作戰消極,一觸即潰。然而斯大林很清楚,蘇聯的家底是西部城市,資源中心和重工業基地。西伯利亞看著雖然大,實際上是個添頭。放棄西線退守東部固然可以。這就意味著即使最終德國戰敗,蘇聯的結局也就是一個中國一樣劫後餘生的「戰勝國」,連收回屬於自己的領土都辦不到。為了制約這種撤退主義的思潮,227號命令應運而生。當然,我們不能將戰爭的勝敗簡單的歸結於某項命令的結果,但227集中的體現了紅軍死戰死守的決心。如果不是紅軍的死戰,二戰恐怕還要多打五年。世界格局將會如何變化我們不得而知,但不難想像又有多少人要死於戰爭。

黑衛國戰爭?難道不是吃飽了罵廚子,過了河就拆橋?


很明顯,這是不現實的。
蘇聯確實是有督戰隊的,但是督戰隊的主要作用是收攏潰散的軍隊或者處決逃兵。而不是拿機槍逼士兵往上沖,這不是送經驗么...
另外,真正使用督戰隊的情況也是少之又少,因為很容易引起反彈倒戈。
————————————————————分割—————————————————————
這裡附一段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227號法令:
б)
сформировать в пределах армии 3-5 хорошо вооружённых заградительных
отрядов (по 200 человек в каждом), поставить их в непосредственном тылу
неустойчивых дивизий и обязать их в случае паники и беспорядочного
отхода частей дивизии расстреливать на месте паникёров и трусов и тем
помочь честным бойцам дивизий выполнить свой долг перед Родиной.
表格3-5中列出了裝備精良的督戰隊(200人)。將他們放置在動搖的部隊後面,責成士兵在恐慌和無序撤退時回到戰場。在出現恐慌販子和懦夫的情況下,可以有助於士兵們履行他們保衛國家的職責。
По Сталинградскому фронту задержано 15 649 человек:

  • арестовано 244 человека;
  • расстреляно 278 человек;
  • направлено в штрафные роты 218 человек;
  • направлено в штрафные батальоны 42 человека;
  • возвращено в свои части и на пересыльные пункты 14 833 человека.
  • 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15,649人受到處分:
  • 244人被逮捕;
  • 278人被槍殺;
  • 218人被送往監獄;
  • 42人被送往勞改營;
  • 14,833人被送回自己的部隊。

蘇聯在極端困難時期組織的懲戒營確實有nkvd人員維持紀律, 並對於有功人員予以表彰。
但電影里純粹胡扯, 斯大林格勒之所以稱為轉折點是蘇軍藉此戰拖緩了德軍的節奏,而讓戰爭走向了自己的節拍.懲戒營已經不重要了,而電影里的這個瓦西里只是普通新兵而已。
當時的戰鬥場面有大量親歷者的回憶錄和文學作品可以參照,
新的部隊是作為兩部分進行投入的, 一部分是補充原有守備部隊的損失,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蘇軍依然能對守備部隊進行一定的人員裝備補充與調整,由具有守備經驗的老兵結合新兵來保持戰鬥力。另一部分儲備起來進行整編作為有生力量進行集結,在反攻日進行反攻。
是有不少盲目消耗的行為,但並非是由有組織的NKVD來以督戰隊的形式完成。
比如在一本親歷者的文學作品&<在斯大林格勒戰壕里&>有提到由於團級政委的愚蠢和好大喜功命令部隊進行強攻,但團級政委在戰鬥後因為巨大損失隨即被調查。
此片純粹是西方視角,為黑而黑。試問如果像電影里這種消耗, 蘇聯人命再多,怎麼可能最後能集結百萬大軍反攻,就算集結了百萬大軍,以這種有槍無彈或者有彈無槍毫無指揮的渣戰鬥力, 當時的保盧斯再疲憊,手頭20萬兵員是有的,以一當五突圍那還不是輕輕鬆鬆....


明顯就是黑蘇聯,西方最喜歡黑的一是督戰隊,二是政委。片子里好像就是一個政委指揮督戰隊掃射新兵,真的是黑的不要臉。

督戰隊的作用好幾位都已經說過了,我不重複,我只說政委,很多人不知道政委在蘇聯軍隊里是陣亡率最高的指揮員,蘇聯紅軍里政委一般是帶頭衝鋒的,傷亡率超高,連師政委都有大批陣亡的,團營連的傷亡率更高,以至於戰爭中蘇軍還專門有一道命令禁止政委帶隊衝鋒,但就這樣政委帶頭衝鋒的情況依然非常多,傷亡率降低的有限。從這一點就能知道所謂政委指揮督戰隊機槍掃射新兵是多麼的人可笑,政委要都干這事去了怎麼會傷亡率那麼高。


美國人拍得蘇聯戰爭電影你也相信...

二戰時期,蘇聯物資確實不是很豐富,但是,一個一年可以生產上萬輛坦克的國家,居然無法給每個士兵配上步槍...樓主認為這可能性大嗎?

另外,如果德國人就被這麼一群人,被這麼白痴的戰術就給打敗了...那被德國人橫掃的法國軍隊,英國遠征軍,波蘭軍隊情何以堪啊...

如果想看蘇聯戰爭電影,很多老片子非常不錯,《解放》系列非常值得一看...八個小時的電影,從德軍入侵開始,一直到攻克柏林結束...

小說的話《青年近衛軍》很不錯,

傳記的話:《朱可夫元帥自傳》,《華西列夫斯基元帥自傳》都很值得一看...

PS:如果你手頭有古德里安的《閃擊英雄》或者其他德軍將領的二戰回憶錄的話,然後同蘇軍將領的回憶錄,兩相對比來看,會發現很多有趣的地方喲....

PPS:美國人新拍的《斯大林格勒》進一步證明了我的說法,美國人拍蘇聯戰爭電影,就是用來黑毛子的...


補充一點:
從電影的角度來看
這是真實的,但並不是總是發生的
電影裡面強調這個是為了表現戰爭的殘酷


督戰隊這個倒是確實存在的,我們在非洲干過這個,不過不是逼著衝鋒的,是點殺逃兵的,黑叔叔打起仗來真的是毫無章法,有時候打亂套了,自己的兵打瘋了扣著扳機往回跑也不是沒有的,與其說是督戰隊,不如說是保護軍閥安全的保鏢


兵臨城下是法國人拍的、那風格類似一戰,督戰曾經存在於一戰法國,一戰時候沒發明機槍跟衝鋒搶,如果斯大林格勒真那麼搞,蘇聯有多少炮灰都不夠,真正的衝鋒是分散衝鋒的,分若干隊伍,衝鋒前提前說好,每個隊伍衝鋒多少米然後找掩體卧倒,讓下一隊伍繼續,如此循環,直至目標,這樣士兵也有了生的希望,也樂於衝鋒,像斯大林格勒那樣衝鋒是純粹送死。在未來戰爭中,大兵團衝鋒不會再有了,一顆炸彈可以消滅幾公里的人。


我從心理的角度說一下,不一定正確。
軍隊裡面為什麼要強調令行禁止,因為軍隊很怕炸營嘩變,無論指揮再怎麼強力,一旦炸營都是毫無意義的,想想看,成千上萬拿著武器的壯漢產生盲目行為的後果。

因此,如果是你處在衝鋒的第一線,後面有人叫你去送死、逼著你去送死,你手裡拿著能把他干倒的武器,你說你是真的去白白送死還是先把蠱惑你的人幹掉?所以實際中不可能出現這種情況,不然士兵是要嘩變的,誰都控制不住,到時候誰還管你是將軍還是元帥,一顆子彈直接送你上西天。


想讓士兵心甘情願的送死,必須通過其他手段,比如強調必要的犧牲、民族愛國情操、掩護同袍等等。單靠督戰隊暴力壓制,產生嘩變的可能性太大了,沒有哪個指揮者敢冒這樣的危險,因為第一個死的可能就是他。

另外前面有人說了,發動送死的未必是己方士兵,很有可能是抓的壯丁,在這種不是自己人的情況下,殺起來自然沒什麼心理負擔。


真這麼干 你找個彈坑一趴,然後圍觀他們前後對射唄。
就像本來拍三P,最後女優磕著瓜子看倆男優搞基。

國軍和紅軍也是有督戰隊的,不過又叫大刀隊,其實是彈藥不足的窮逼部隊專門用來近身肉搏的部隊,白刃戰對人員素質要求很高,所以大刀隊都是三軍精銳,往往作為軍官的警衛隊使用,而軍官有收攏潰兵、處決逃兵的職責,因此大刀隊兼職督戰。同樣職責的還有裝備鏡面匣子的手槍隊。
至於機槍,不會有哪個白痴指戰員把機槍布置在後方,然後讓一群沒子彈的逗比上去送人頭。有機槍肯定要放前線火力壓制啊,沒有士兵掩護的機槍就是對方重武器的活靶子,沒己方機槍掩護的單兵就是對方機槍的活靶子。
另外機槍子彈那麼貴,絕對不能浪費在逃兵和叛徒身上。例如某緬甸武裝,處決叛徒的方法是用木棍活活打死。所以對付逃兵最好拿刀剁,血胡淋漓的才能制止潰敗。真正的潰兵是像瘋了一樣的,古今中外有N多主力部隊被己方潰兵衝垮的案例,你一挺機槍擋的住嗎。如果不能制止潰敗,那這機槍就是純粹浪費子彈。

第二題。
僅從戰術上說。打仗這回事,如果大家一起潰敗,下場只能是大家一起被敵人幹掉。玩過全戰的都知道,一旦對方白旗以後要快上輕騎追趕,再高級的兵種也如砍瓜切菜一般。另外在戰場上,不能隨便下達後撤的命令,否則很容易演變成潰敗。
但如果大家一起衝鋒,最後乾死了敵人,最後還會有一部分人活下來。更進一步,如果你一衝鋒 敵人慫了,敵人自己潰敗了,說不定能無傷過關。因此,督戰隊制止己方潰兵,恰恰實在拯救己方個體的性命。
只有殺死敵人,敵人才無法殺死你。戰場上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你就是陣前投敵也是沒人信你,當場擊斃。PLA不殺俘虜,也僅限抓俘虜階段,如果對方突然衝到你陣前說要投降,你第一反應也是突突突突,繳槍不殺的幾率太低了。所以想活命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向敵人衝鋒。


他們的衝鋒不是在浪費生命
1 消耗對方,二戰打到那會,德國已經是強弩之末
2 試探進攻,可以找到對方的火力點位置,日軍侵華戰爭,戰役中主要套路就是:小伙部隊試探--&>炮兵+空軍轟擊對方主要火力點--&>繼續試探......若干次之後才發動主要進攻
3 德軍衝鋒,如果有人後退,督戰隊也會這麼做的,況且他們是一群菜鳥,用一群菜鳥的命換來不後退的軍心(打到斯大林格勒了,再退......),無可厚非
4 那會前蘇聯是盟軍...幹嘛妖魔化自己人

好吧...我寫的很沒人性...但是這是戰爭...


蘇聯初期確實有督戰隊逼著部隊上戰場,因為蘇軍沒有多少有經驗的士兵,沒有足夠的火力,而且也沒有時間去做這些德軍用火炮飛機偵查兵做的事情。當時擺在蘇聯軍官的問題就是:如果把部隊送上去基本就是謀殺他們,如果不送上去我們就滅國。反正把部隊送上去就沒準備讓丫活著回來,所以沒有裝備的部隊發起進攻是很常見的事情。但是因為這些部隊根本沒上過戰場也沒受過訓練,所以上了戰場根本不知道要做什麼,但求生總該知道吧,向遠離機槍的地方跑就對了。
但是這些都是權宜之計,每次送死作戰獲得勝利並活下來的士兵,基本會被當成蘇軍的種子得到極好的訓練和裝備,為以後的戰鬥做準備。
後來蘇軍的部隊大多有經驗了,而且武器裝備上來了,更關鍵的是掌握戰場主動權了,所以讓新兵送死督戰隊壓陣的事情就少了。因為有主動權了,所以不需要像一開始那樣抓來的壯丁直接上戰場,而是在後方經過一定訓練後再上戰場。因為有裝備了,所以在進攻前有炮火壓制,每個士兵至少一把槍,還有坦克支援。因為大量部隊都有實戰經驗了,所以會有大量的T3476在進攻中和步炮兵打配合,而且新兵也可以在老兵而非督戰隊機槍的帶領下參與進攻了。

國軍和共軍也都做過這種事情,前線部隊崩潰的太快,不得不讓剛拉來的壯丁去堵搶眼。實戰效果就是對面一開炮,所有壯丁都抱頭鼠竄。如果沒有督戰隊的機槍,這幫人絕對會反衝己方的陣地。不過不是迫不得已這種事情是不會有的。

另外二戰時期,中蘇日共的軍隊都是政治大於專業的部隊,令人髮指的事情幾個勢力都沒少做,督戰隊相對還不是最嚴重的。


不合理,讓礙事的衝鋒者統統閃一邊去,騰出空間來讓「督戰隊」和敵人互相掃射,這是墜吼滴。
話說《兵臨城下》是個法國導演用英國主演拍攝的德國人和俄國人打仗的電影,這種「戰爭片」斷然不能當成史實去較真...
其實影片基本素質還是過硬的,音樂夠好,劇情吸引人,還有瑞秋·薇茲和裘德·洛兩個我非常喜歡的英國演員,只要能夠認清它半虛構娛樂片的本質,還是很值得推薦的!


人人平等的美國人無法理解為什麼蘇聯軍隊有督戰隊,所以影視作品中做了特寫,為了從側面體現戰爭的殘酷。
歐美部隊遇到無法撤退而死戰的情況下,戰損率超過1/4就開始考慮投降了。但是蘇聯不一樣,當時的蘇聯可以藉助中國的某時期來理解嘛,大家每天被灌輸為主義現身的思想,動不動就高喊for your glory motherland。那些衝鋒的時候退卻的人,會被當做不堅定的人除掉很正常。但是不會有架起機槍打這麼極端,最多槍斃幾個逃兵而已,我覺得。
所以督戰隊有沒有,有,那是因為任何軍隊都有特殊時期維持軍紀的職能部門。但是有沒有美國大片裡面那麼無情,我覺得沒有,都是國難當頭的蘇聯階級兄弟嘛。
好萊塢的藝術誇張罷了。


只能說導演軍盲程度到了駭人聽聞的地步。
因為進攻戰是不需要督戰隊的,無關良心,是技術上根本就不需要!
因為在進攻戰鬥隊形中,重機槍的位置在步兵衝擊隊形之後,天生可以督戰。更何況,敵軍炮兵很可能在衝鋒部隊身後打炮火攔截線。。。。。
所以說想逃跑?敵軍都不答應!上甘嶺上的兩條攔截線,松毛嶺越軍身後的火牆,可要比督戰隊可怕一萬倍。。。。。。。
所以如果不是像當年國軍一樣火力極度貧弱,或者像當年法國一樣以消滅己方士兵為目的,進攻戰是完全不需要督戰隊的。


推薦閱讀:

如何分析「李約瑟難題」?為什麼工業革命和科學革命沒有發生在中國呢?
《走向共和》為什麼評價那麼高?這部電視劇值得看嗎?
有哪些是 1949 年後才開始存在,卻常被部分人當做傳統的事物?
怎麼有效的區分和理順歷史上中國北方的各游牧民族,他們互相之間有什麼關聯?
「中國目前的經濟水平是五年前的香港,十年前的美國」的說法正確嗎?

TAG:電影 | 歷史 | 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