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國家環保政策完成度雖高,空氣環境質量反而越差了?
國家環境保護十一五規劃超額完成任務,各項污染指標都有大幅度下降。十二五規劃對環境污染治理的要求更加嚴格,各地區同樣制定了配套的地方環保政策,如《北京2012-2020大氣污染治理措施》等。但空氣質量並沒有改善,進入十二月北京灰霾天氣捲土重來,昨天去超市一趟回來明顯感到喉嚨痛。請問,這些國家政策真如統計數據所說的超額完成了嗎?如果確實完成,為何空氣質量反而越差?
---------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談錢談環保,更多「環境經濟」相關的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863429/answer/86744962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覺得上面鏈接的答案可以看一下。我無法判斷真假,但我覺得有九成可能裡面說的是真的,因為裡面說的東西除了專業人士,是編不出來的,而我實在想不出什麼理由一個體制內的人士有什麼理由來編造這些謊言,一旦被查出來,他的飯碗鐵定要被砸掉。
但是就算他說的是真的就代表我們的環境質量沒有改善嗎?套用知乎上很流行的一句話,先看是不是,再問為什麼。以十一五為例,我國對二氧化硫和COD進行了大規模的總量減排運動。按照環保部的數據,我國十一五期間二氧化硫的排放量至少下降了10%,當然根據前文的鏈接,這是不可信的,我也不打算拿這說事。說到底,老百姓看的是真正的二氧化硫濃度,而不是二氧化硫排放量。那我們有二氧化硫濃度的數據嗎?它可信嗎?
很幸運,我們是有的。而且我覺得它是可信的。
自2000年-2012年,我國的環境年鑒會統計每年一百多個大中城市的二氧化硫濃度,二氧化氮濃度,PM10濃度,並公布在中國環境年鑒上。為什麼統計這三種呢,因為這是API(空氣污染指數)的三種監測污染物,每天,這些城市的環保局會檢測出這個城市當天的這三種污染物的濃度,比如說分別是0.03ug/m3,0.04ug/m3,0.05ug/m3,按照一定的換算方法,可以分別轉換成30,40,50.那麼當天的API指數就是最高的50。雖然在API時代,我們只能看到每天的這個50,但是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濃度也被保存下來,只是我們看不到而已。到了年底,環保部編個年鑒,就把這一年各個城市的平均污染物濃度報出來,於是我們就看到了各個大中城市的污染情況了。2013年開始,我國逐步用AQI(空氣質量指數)取代API啊,計算方法其實還是類似的,但是增加了PM2.5和臭氧這兩種污染物,而且數據公布的頻率,廣度都要比原來深的多,目前全國基本上所有的縣城都已經開始了AQI指數的監測。
那麼這個數據可信嗎?我個人覺得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是可信的,因為地方環保局沒有作弊的動機,而PM10我就不敢保證了。這其中的原因在於,從API時代到現在AQI時代,中國大氣最主要污染物永遠都是微顆粒物,API時代是PM10,後來PM2.5能測了,就變成了PM2.5。如果大家自己去翻環保部的數據,你會發現,主要污染物幾乎都是PM10,PM2.5。那麼這跟數據的可信度有什麼關係呢?在中國21世紀頭十年,曾經推行過一個叫做藍天指數的東西,API小於100就叫藍天(在國外這算沒法活的節奏了,在國內還叫藍天),中央政府曾經規定過地方政府藍天指數要達到多少。說句實話,地方政府真愁,愁死個人啊,我就看過有地方政府專門在監測站附近洒水的報道。如果灑不了水怎麼辦?那就只好改數據了,反正中國API指數在100處神奇跳躍的故事一直被環境經濟學界津津樂道,養活了很多以此為生的教授和博士,大家對此感激涕零。很明顯,一直是主要污染物的PM10很容易成為被改動的犧牲品,總體而言,這個數據不是十分可信。而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因為基本不是主要污染物,被改動的可能性很小,我個人覺得還是不能完全不信,這兩個數據還是能說明一些問題的。
由於坑爹的環境年鑒沒有電子版(至少我沒找到),裡面的數據都是我手敲下來的,我只收集了2004-2009年中國大中城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PM10的污染物濃度,數據如下:
還有這113個城市的名單:
城市名稱
方位
城市名稱
方位
安陽
n
北海
s
鞍山
n
常德
s
包頭
n
常州
s
寶雞
n
成都
s
保定
n
德陽
s
北京
n
福州
s
本溪
n
廣州
s
赤峰
n
貴陽
s
大連
n
桂林
s
大同
n
海口
s
撫順
n
杭州
s
哈爾濱
n
合肥
s
邯鄲
n
湖州
s
呼和浩特
n
荊州
s
吉林
n
九江
s
濟南
n
昆明
s
濟寧
n
拉薩
s
焦作
n
柳州
s
金昌
n
瀘州
s
錦州
n
馬鞍山
s
開封
n
綿陽
s
克拉瑪依
n
南昌
s
蘭州
n
南充
s
連雲港
n
南京
s
臨汾
n
南寧
s
洛陽
n
南通
s
牡丹江
n
寧波
s
平頂山
n
攀枝花
s
齊齊哈爾
n
曲靖
s
秦皇島
n
泉州
s
青島
n
廈門
s
日照
n
汕頭
s
三門峽
n
上海
s
瀋陽
n
韶關
s
石家莊
n
紹興
s
石嘴山
n
深圳
s
太原
n
蘇州
s
泰安
n
溫州
s
唐山
n
無錫
s
天津
n
蕪湖
s
銅川
n
武漢
s
濰坊
n
湘潭
s
渭南
n
揚州
s
烏魯木齊
n
宜賓
s
西安
n
宜昌
s
西寧
n
玉溪
s
咸陽
n
岳陽
s
徐州
n
湛江
s
煙台
n
張家界
s
延安
n
長沙
s
陽泉
n
鎮江
s
銀川
n
重慶
s
棗莊
n
珠海
s
長春
n
株洲
s
長治
n
自貢
s
鄭州
n
遵義
s
淄博
n
其中n代表北方,s代表南方。
這是具體的數值表。
這是具體的數值表。
看起來,北方的污染物濃度全面碾壓南方,同時很有意思的一點是,在北方二氧化硫的濃度要低於二氧化氮,但在南方卻恰恰相反。具體原因我不清楚是為啥。同時必須指出的是,僅從大中城市來看,2004-2009年我國的二氧化硫濃度是在不斷下降的,而且幅度不小,如果說總量減排沒起作用,我覺得是說不通的,畢竟同期我國的經濟總量實現了飛速發展。而作為對比的二氧化氮卻變化很小,這更能說明一些問題了,因為二氧化氮沒有被納入十一五總量減排當中。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機動車是二氧化氮的重要來源,大家生活都好了,買車了,二氧化氮的濃度也下不去。當然PM10也實現了不少的下降,但是我說了,這個數據我是不敢信的。。。。。。那麼為什麼我們覺得環境質量反而惡化了呢,只能說明我們的國民(媒體也行)真的覺醒了,以前大家覺得是霧的東西現在終於知道是什麼了,在這裡我們真的要由衷感謝美國大使館,戴著口罩參加奧運會的外國運動員,轉發微博空氣質量的人,排名不分先後。
至於我,我只能感謝環保部了,真的,他們的數據養活了好多人。
更新,上次回答是兩年前了,現在想說一下,空氣質量的年均值至少是在變好的。
這個圖片記錄了2013年以來,30日均PM2.5的變化趨勢,是我們根據北京市環保局、環保部環境監測總站的公開數據製作的。
至少能看出來,從1月至4月中旬的空氣質量來說,過去四年確實有所提高。
——————————————以前的答案————————————————
不太同意歸結於執行率的說法。
去年我還是記者時寫過一篇氮沉降的文章,氮污染預警中國 這篇文章是以一篇發表在Nature的論文為線索來寫的。
論文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94/n7438/full/nature11917.html 本身是對中國近三十年氮沉降的研究,過量的氮沉降會造成溫室效應、酸雨、湖水富營養化以及生物多樣性下降,北京正在經歷的霧霾就是氮沉降的影響結果之一。
在做這篇文章的時候,查到了一個標準,這個標準現在的名字是《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 3095—2012),1982年時,這個標準的名字叫《大氣環境質量標準》,後者是中國制定並發布的首個環境空氣質量標準。
從1982年的《大氣環境質量標準》,到2012年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2000年時,當時的環保部門曾經對《大氣環境質量標準》做過一次修訂。
原本應該是越來越嚴格的環境標準,在2000年的修訂中,不同於以往將標準提高或者將上限收緊,反而對污染物的限制進行了放寬。放寬所涉及三個污染物——氮氧化物、二氧化氮和臭氧,三者均與氮有關。
在2000年1月6日國家環保部門發布的「關於《環境空氣質量標準》(1996)修改單的通知」中,第一條要求就是取消氮氧化物(NOx)指標。
在另外兩條要求中,大幅調高了臭氧和二氧化氮的濃度限值,其中二氧化氮二級標準的年平均和小時平均濃度都被調高了1倍。
因為氮氧化物的排放直接與燃煤和汽車尾氣等化石能源的燃燒相關聯,取消這項標準的現實結果是從2000年到2012年長達12年里,中國實際上沒有一項可遵循的標準來衡量迅速膨脹的能源需求所帶來的空氣質量惡化程度。
在《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編製組於2011年11月發布的「二次徵求意見稿編製說明」中可以找到了官方對於這次修改的說法,「為適應經濟發展與環境管理需求」。
所以在過去的12年中,我們以為中國政府一直在加強在空氣污染方面的治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當它把這些指標放寬後,污染變得合理,霧霾成為現在大多數人要付出的代價。
從政府來說,像類似的修改,應該做到基本的公開透明,同時應該監測每年的空氣質量變化情況,不應該一直等到霧霾出現才開始想要去挽救。目前這種霧霾持續的情況,我覺得應該有人來承擔責任。
不太贊同@麥燒的分析方向,雖然沒什麼錯,NOx標準調整這個事情的動因也確實值得查究——這個我也不太清楚,回頭找人問問。
提問者所說的「超額完成」,如果按照官方的說法應該是:
污染減排任務超額完成。「十一五」期間,全國累計關停小火電機組7000多萬千瓦,提前一年半完成關閉5000萬千瓦的任務;分別淘汰煉鐵、鍊鋼、水泥、焦炭和造紙等落後產能1.1億噸、6860萬噸、3.3億噸、9300萬噸和720萬噸。全國累計建成運行5億千瓦燃煤電廠脫硫設施,火電脫硫機組比例從2005年的12%提高到80%;新增污水處理能力超過5000萬噸/日。
在經濟增速和能源消費總量均超過規劃預期的情況下,二氧化硫減排目標提前一年實現,化學需氧量減排目標提前半年實現,污染減排任務超額完成。據初步測算,2010年全國化學需氧量排放量較2005年下降12%左右,二氧化硫下降14%左右,均超額完成減排任務。
十一五的超額完成只是指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兩個指標,主要投資也集中在集中污水處理廠、煙氣脫硫設施,在這一方面投資很大,完成程度是相當不錯的。但現在的污染更多的是複合型污染,機動車和工業揮發性有機物等污染物在其中的影響越來越大,環境自凈能力進一步下降。
政策制定永遠是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面進行的。即使「十二五」已經把氮氧化物作為總量控制指標之一,我們依舊認為對氮氧化物的控制,如SCR/SNCR等技術,技術複雜、成本很高,在實踐中對設施條件和運營水平要求極高。在我國的能源約束下(高硫煤為主、燃氣不足、原油品位較低)的情況下,如何在經濟可行的情況下完成「十二五」控制目標,是每一個地方政府都需要面臨的挑戰,環境保護是需要付出真金白銀的。
即使十二五「超額完成」了所規定的四項污染物減排指標(再加上氨氮),也不能保證十三五環境就一定會變好。如果按照@麥燒的說法,十三五的時候,我們可以回過頭來說,搞了這麼多年,我們還是沒有一個揮發性有機物(VOCs)的排放標準,美國可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就有了的。
搞環保,真的很累啊。
最後,「超額完成」這種說法本身就是政府報告中格式化的套話,對於數據型指標來說,不完成也要在統計上完成的,不用太在意。題主,認真你就輸了。
不是感覺現在老在報污染指數多少多少~有數據直觀的感受~所以覺得污染嚴重了~其實一直都存在~且以前更厲害只不過以前沒有這個報告措施所以你覺得以前不嚴重現在嚴重~以前只測pm10,現在要測pm2.5~兩個顆粒直徑差了多少~當然感覺越治越差了~
謝 @Zampeli Diana 邀請,惶恐惶恐,又是剛出差回來。。。不好意思哈~
首先看到這個問題,我想到的是一列高速行駛的汽車,踩了剎車後,速度降下來了,但是仍然是在往前運動。同理,國家環保政策完成度雖高,空氣環境質量反而越差了也是很正常的呀。
再者,如屁總 @ppip 的回答中提到的:全國累計建成運行5億千瓦燃煤電廠脫硫設施,火電脫硫機組比例從2005年的12%提高到80%;新增污水處理能力超過5000萬噸/日;2010年全國化學需氧量排放量較2005年下降12%左右,二氧化硫下降14%左右,均超額完成減排任務。
超額完成任務是指的COD和SO2排放量下降下降,超額完成減排任務。注意這裡是減排任務,一方面,污染物還是在排放,只是比以前少了,另一方面,沒有提到對現有污染的治理。從「開源節流」的角度來看,污染物總量還是在增加的。。。
以上是看了問題和部分回答簡單想到的,不涉及專業知識,應該好理解吧~
結合我出差的情況來說一點點,前兩天出差看了許多小型企業的污水處理廠(我司暫時不涉及大氣治理來著,說說水吧),發現現在很多小企業的污水工藝和設備都是很完備的,但是設備是有了,但是沒有良好運行,但是他們廠家卻說,環保部門過來看一下,排水稍微不達標也還行啊,我們上了工藝和設備呢。 我想,上述的火電脫硫機組從2005年的12%提高到80%,新增污水處理能力超過5000萬噸/日,這不也是說的設備嗎,也就是說,你上了設備工藝,我統計計入到污水處理能力指標,然後對比一下,咦,居然比上一年的處理能力高,好開心喲,就醬!然後翻譯成報告式的文件發布,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我們超額完成了任務,讓大家都開心一下。。。
嗯,要吃飯了,有問題再更吧~為什麼冬至過後,白天越來越長,日照越來越多,天氣卻還是越來越冷?
目前來說,已知的發展模式就是先污染後治理,所謂的邊發展邊治理只是存在在想像中的
因此,目前的對策就是儘可能在污染中減少污染
所謂減少污染,被戲稱為於西方國家同等發展水平進行對比
但是,越來越細緻的分類,PM10,PM2.5等,這樣的話,根據這些指標我們還很差
說白了就是標準的制定永遠趕不上各種污染物的生成
標準只能針對不同污染物來設定,如果沒在標準中,那就無能為力了
因為嚴格說這二者沒有必然因果關係!
國家環保政策完成度高,不客氣的說有個P用,法規制定是針對重點的污染行業/企業嗎?執行到位了嗎,執行是不是只負責收排污費和罰款,負責做環評?
霧霾不是那麼簡單通過幾個簡單的法規就指望能變好的。
首先科普兩個地方,我國空氣質量標準分為兩個功能區,一類標準涵蓋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及其他需要特殊保護的區域;二類標準涵蓋的地方包括居住區、商業交通居住混合區、文化區、工業區和農村區
美國的兩類標準,一級標準以保護人體健康為主要對象,包括敏感人群的健康保護,如哮喘病人、老年人和兒童。二類標準以保護自然生態和公眾福利為主要對象,包括防止能見度降低和對動物、莊稼、植物、建築物的傷害
一、標準更改問題
原本應該是越來越嚴格的環境標準,在2000年的修訂中,不同於以往將標準提高或者將上限收緊,反而對污染物的限制進行了放寬。放寬所涉及三個污染物——氮氧化物、二氧化氮和臭氧,三者均與氮有關
上圖是美國國家空氣質量控制標準的
上圖是美國國家空氣質量控制標準的的歷史控制標準,從53ppb到100ppb,同樣放寬了限制。當然1 hour(小時平均)與Annual (年平均)相比起來,在監測準確度、空氣污染波動範圍上來講,新版還是有提高的。中國現在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中對的要求如下圖
小時平均是200,按照標準狀況下,空氣密度為1.293kg/m3 ,那麼小時平均約為154.67ppb。這樣看比美國高很多。但是畢竟中國氣候與美國相比,時空差異差異更大,(冬季燃煤肯定比夏季多),我們除了小時平均還設置了日平均、年平均。日平均已經明顯低於美國標準了,年平均更是只有30.94ppb,比起美國的100ppb,顯然天朝已經嚴苛的過分了
二、氮氧化物標準的取消問題
在2000年1月6日國家環保部門發布的「關於《環境空氣質量標準》(1996)修改單的通知」中,第一條要求就是取消氮氧化物(NOx)指標
這個問題唐孝炎女士(北大環境化學專業博導/工程院院士/)在《我國的大氣複合型污染及其形成機理》中提到「NOx空氣質量超標問題不再顯著,但其排放量還在增長」,雖然這句話邏輯我沒有理清。
其次,看看美國的標準,分明也沒有提到監測氮氧化物,也是用二氧化氮涵蓋了
因為空氣中NOx的主要存在形態本來就是和,況且氮的不同氧化態之間、氮氧化物與臭氧之間,化學反應、轉化非常頻繁,只監測已經足夠了。
三、大幅度調高濃度限值
在另外兩條要求中,大幅調高了臭氧和二氧化氮的濃度限值,其中二氧化氮二級標準的年平均和小時平均濃度都被調高了1倍。
是否大幅度調高並不重要,我們還是中美友好來對比
就拿中國污染最嚴重的二氧化硫來說,美國一級濃度小時平均限值 75ppb,中國接近翻了一番,換算是116.3ppb,要按年平均來看,天朝要求是15.5ppb!!是美國的五分之一!!!看二級標準的話,美國的0.5ppm=500ppb,反而比中國的小時平均都低了
對比美國,天朝污染控制項目更多、質量濃度限值更嚴格、對污染物各級標準的質量濃度限值控制程度也更完善,在某些污染項目上, 美國對以保護人體健康為主要對象的一級標準的控制程度等同於以保護自然生態以及公眾福利為主要對象的二級標準,而我國對前者的重視程度要弱於後者。
----------------------------------------------------------------------------
但是,標準制定這麼嚴格,做得到么???這又是另一個問題了
參考資料1 Table of Historical NO2 NAAQS
2 http://kjs.mep.gov.cn/hjbhbz/bzwb/dqhjbh/dqhjzlbz/201203/W020120410330232398521.pdf
3 環境化學學科前沿與展望
請分清楚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區別。
就一個環境監測員的身份來回答,很多上級下達的監測任務,我們都是按照標準來造假完成的。:)
因為就算是超標,上級也會壓下去,示意改成合格。
環境問題起源於經濟發展過程中對資源(包括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只要我們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任然存在掠奪式的開發、粗放的管理和不公平的分配等不合理的資源利用方式,即使是我們親眼看到了一些環境改善的事例,也不過是把污染轉移到了我們看不見的地方(比如說廣大的偏遠的農村)。更何況現有措施都是在事先確定的有限的投入下制定的,而非針對環境問題所提出的解決措施,這樣的決策思路本身就意味著能夠解決多少問題是最後才考慮的。接下來再去討論措施是否被嚴格執行的問題,不過我覺得環境的惡化固然與環保措施沒有嚴格實行有很大關係,但是一方面上個層次的戰略決策偏差已經讓這些措施無法實施,另一方面即使措施已經不折不扣的執行了又能有多大的效果?環保領域內政策與執行效果之間的關係是決策者沒有能力也沒有興趣考慮的問題。
政策和技術不成正比是最大原因。目前的環境政策雖然很多,無外乎針對環境立法、環境監測和環境保護管理機構這三部分。
例如我國目前的主要污染物顆粒物和SO2的控制,除了應對企業的集中點源進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還應對分散的居民生活用燃料結構、燃用方式、爐具等進行控制和改革,對機動車排氣污染、城市道路揚塵、建築施工現場環境、城市綠化、城市環境衛生、城區功能區規劃等方面,一併納入城市環境規劃與管理,才能取得綜合防治的顯著效果。
也就是說我們現在先在源頭控制住,技術層面現在還不能那麼高效、經濟的處理污染物。再有廢氣那麼多主要技術就氣體吸收、吸附、催化轉化,把那些大氣中的廢氣處理起來你知道多不容易,那些個一陣風就吹走的廢氣有多難收集,我們還是先說說源頭吧。。。。。。
環境保護不是想想的那麼容易啊
原本我國的環保負擔就很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立馬看出效果的,尤其是這幾年大家對環保事業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當然是好事,但非要這樣貿然的和過去相比,說環境並沒有在變好,結論是非常片面的,尤其在某些媒體的渲染下,群眾很容易被輿論帶偏,到底有沒有變好還是要靠數據說話
因為屁放得多
有一種說法,當一種指標成為衡量標準,也就是這種指標失效的時候。
去年有條新聞是北京周邊市場買的商用車(柴油機)普遍只能達到國二標準……
恩恩,就是這樣
感覺就是經過這麼多年的污染,大氣的凈化功能被嚴重破壞,整個平衡被打破了,也就造成現在沒風就有霧霾,現在的污染肯定比前幾年少多了,比較老大們也受不了呀,雖然室內高端凈化器,但總得出來吧,所以現在要恢復之前環境,就是修復大氣的過程,破壞用了多長時間修復就得多長時間。哥不得不吐槽的是,感覺除了北京人民是人,其他地方的人都不是人,整個華北霧霾都很嚴重,但是只有北京有霧霾那才叫有霧霾,北京沒霧霾全國無霧霾,就拿前兩天看到遼寧7,8個城市霧霾達到500報表,可是哪有誰關心,這裡的人不比北京少呀,這要發生北京早就新聞頭條,霧霾概念股爆發了,真的很讓人無語呀。請允許哥吐槽一下。
就像前面有人說的位移速度與加速度的關係一樣,假設國家真的像報告一樣真的超額完成,也不過減慢了排污的速度(減小了污染的速度,但是總量位移仍然在增加)。所以國家可能是就是這個意思吧!
總覺得因果關係反了。因為環境污染嚴重了,所以才去完善相關法規政策的吧。
推薦閱讀:
※為什麼大多數核電站都在海邊,是為了最壞的情況發生的話,往海里排污染嗎?
※中國的垃圾分類還要多久才能真的實行?為何現在不能分類?該如何改進呢?
※為什麼感覺霧霾是近幾年突然爆發了?
※為什麼垃圾分類投放在中國進行得不如日本等國家好?
※有哪些環保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