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也存在「生物入侵」的說法嗎?
全球海洋在物理上毫無隔絕,是否就不存在「生物入侵」這種說法?但是不同地區各種海洋生物還是有不同的分布。假如把本地海洋不存在的生物人工遷移過來,是否會發生類似陸地生物的入侵式的效果?
【本回答共3081字,預計閱讀時間8-10分鐘,圖片12張,請盡量連接WIFI。部分圖片密集恐懼症預警。】
純粹的地理概念上,全球海洋沒有隔離,這個是對的。但是要放在生態角度來說,這就不對了。而海洋生物造成的物種入侵,不僅確實存在,且更為廣泛,危害性也更大。
誠然,全球各大洋都是相互連通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水生生物可以自由移動到各個角落,看似沒有隔離。但,距離本來就是一種隔離。
我們假設有一枚扇貝,原本生活在中國浙江舟山近海,有一天它忽然起了雄心壯志,要去征服大洋彼岸的美利堅西海岸,能不能達成呢?恐怕是不能的,儘管美國西海岸有不少地區確實適合這枚扇貝生活,但兩地之間相隔整個太平洋,遠不是扇貝那種可笑的遊動能力所能跨越的;那麼,「子子孫孫無窮匱也」,一代一代前赴後繼的朝著美國西海岸前進是否就可行呢?恐怕也是不能,因為扇貝作為一種近海貝類,即便是一寸一寸的推進,卻無法在廣闊的大洋腹地深水環境下生存;那麼,繞過太平洋深水區這個馬奇諾防線,北上經過日本海沿岸、白令海沿岸、阿拉斯加沿岸到達美國西海岸是否可行呢?恐怕還是不能,因為在高緯度地區那種冰冷的海水下,扇貝顯然會被凍死。
我們看到,距離,以及隨著距離增大而產生的水溫、水深、鹽度、食物的分布、新的天敵的掠食等諸多考驗,都會限制水生生物向外的擴散,在一個穩定的自然環境下,無論是陸生還是水生生物,大都會在與環境的對抗中形成平衡,在一個相對固定的活動區域內生活,而很少無限制的擴散到全球各地海域。
也就是說,典型的生物所入侵包括的侵入、種群建立、擴散和造成危害這四個階段,在自然環境中是連第一步「侵入」都很難完成的。所以,在自然狀態下,是很少發生大規模的生物入侵的,即便是有一些生物在演化中逐漸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極大的提升,有了向外擴散的能力,但這個過程也是很緩慢的,緩慢到它們的天敵、它們的食物也足以演化出新的捕食和躲避捕食的對策,它們可以共同來到新的棲息地,再次形成平衡。
然而我們現在所討論的生物入侵,絕大部分指的是因為人為因素造成物種從原分布地擴散到它們從未分布過的新的區域,這個過程發生的很快,擴散的距離有的也很遠,一旦這些外來物種在新的環境中恰好沒有天敵,恰好該地區環境適宜食物又豐富,就很容易造成生物入侵事件。在這個過程中,被侵入地區的生態環境來不及做出相應的變化,容易引發嚴重的生態危機。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人類對海洋的依賴愈發嚴重,人為因素對海洋生物的影響也愈演愈烈:
航運是導致水生生物入侵的一個重要途徑。對航運船隻來說,維持船身的穩定和平衡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有的時候船卸載了貨物,它的吃水會變淺,螺旋槳會露出水面,導致船隻動力大打折扣;有的時候,船隻不得不直面風暴,它的重心太高可能會被海浪拍翻;還有的時候船隻不得不通過橋洞,而有的船上層建築太高無法通過。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在巨輪里會有許多個壓載水艙,通過使用水泵吸入和排出水來改變船的吃水深度:在空載的時候,吸入海水讓船身下沉,使得螺旋槳可以完全沒入水中;在遇到風暴的時候,吸入海水讓船身重心降低,提高船隻的穩定性;在經過橋洞的時候,吸入水讓船隻吃水變深,得以順利通過橋洞。一般來說,一艘船吸入的壓載水可以達到貨物載重的30%-40%,也就是說,一艘30萬噸的VLCC油輪,往往可以吸入10萬噸的壓載水。
船隻往往會根據自己的載重變化而在某一地吸入壓載水,又在某一地排出壓載水。在這個過程中,某一地的水生生物也會隨之被吸入壓載艙,而又在另一地被排出壓載艙,這就達成了生物入侵的第一步——侵入。
一般來說,隨著壓艙水侵入的外來生物一般是比較小的,大型的海洋生物吸不進去,海洋植物即便吸入,也會在暗無天日的壓載艙中逐漸失活,但櫛水母、蝦蟹和軟體動物的幼體這些浮游生物卻可以順利地熬過這段旅程,只要條件合適,就很容易在被侵入地大顯神威。
近百年來,隨著航運在國際經濟中的愈發重要,相繼爆發了多起典型的壓艙水生物入侵事件,比如20世紀初發生的中國大閘蟹對德國、英國的入侵(大閘蟹的幼體在海中發育,可以看做是海洋生物),把德國人民愁死了,把中國人民饞死了
1982年前後美洲櫛水母通過壓載水入侵黑海,快速繁衍並與當地物種搶食浮游生物,幾乎摧毀了整個黑海的漁業
中國人餐桌上常見的脈紅螺也通過壓艙水去了黑海,黑海當地以海螺為食的生物紛紛表示——這貨殼實在是太硬了,惹不起,於是脈紅螺肆無忌憚的把黑海牡蠣吃了個一乾二淨,黑海沿岸腰不太好的漢子們心都碎了
黑海的生物好氣哦:怎麼遭罪的總是我們?當然黑海的本土物種也是不慫的,黑海斑馬紋貽貝同樣也入侵了美洲沿岸,並以摧枯拉朽之勢把美洲近海密密麻麻鋪了個遍……
商業養殖是造成水生生物入侵的另一個重要途徑。為了滿足消費需求,沿海各國經常從其他國家引進優良苗種進行養殖,在這個過程中,有的引進物種逃逸到自然環境中,更有甚者,一些地區乾脆就把外來物種直接投放到自然環境中,待其自由生長成熟後再進行捕撈。這些外來物種或是捕食本土生物,破壞生態鏈;或是侵佔本土物種的生存空間,導致本土物種種群衰落;或者與本土物種雜交,污染本土物種基因庫;還有的會將原產地的病菌、寄生物帶來,造成二次生物入侵危害。
養殖物種逃逸造成生物入侵的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蝦夷馬糞海膽,這種從日本引進的食用海膽從養殖籠逃逸後,在大連近海快速繁殖,大肆啃食本土海藻,並與本地的光棘球海膽爭奪生存空間
而同樣是從日本引進的蝦夷盤鮑,經過人工放流,大量的與本土的皺紋盤鮑雜交,僅僅過了不到30年,就徹底改變了大連和青島海域鮑魚種群的構成,目前這兩地的鮑魚97%都是有日本蝦夷盤鮑血統的雜交品種,本土的皺紋盤鮑基本消失
同樣被放流的還有大菱鮃,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多寶魚,這種原產自大西洋北部的比目魚,被廣泛的投放在山東沿海,雖然有效的提振了山東漁業發展,但大菱鮃作為一種肉食性的底棲魚類,對當地的生態鏈構成了深遠的影響
還有的時候,生物入侵是在養殖過程中無意引入的,比如一些病菌或寄生物隨著養殖品種的種苗被售賣到各地,90年代初我國各地對蝦大量染病,就是因為從台灣引進的蝦苗里染有病菌。2000年前後,北方地區的菲律賓簾蛤成片死亡,把祖祖輩輩習慣了「吃蛤蜊哈啤酒」的青島人民逼得嗷嗷叫,也是因為從福建地區引進的貝苗帶來了帕金蟲
而更令人擔憂的是,海洋生物入侵,往往被掩藏在波濤之下不易察覺,等到入侵蔓延到一定程度才能發現,想要人為控制卻又為時已晚。由於海洋環境開放,入侵物種的擴散速度往往非常快、覆蓋區域往往非常大,不經意間的爆發,就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而傳統的防治生物入侵的方法,在面對海洋生物入侵時又顯得很蒼白無力。
陸生生物入侵,還是比較容易被我們察覺。比如某地的海灘上生長了一大片的互花米草,或者某地的樹林里出現了美國白蛾,都能在較短時間內引起人們的重視,只要擴散範圍可控,則處理起來也更有針對性,比如植物可以物理剷除,動物可以小範圍引入天敵。
但是海洋生物入侵,首先在觀測上就是個難題,我們現在的手段還無法有效的觀測到水下生物群體的變化,更無法推算入侵的範圍到底覆蓋到哪,這就讓人們失去了將其扼殺在萌芽的機會。而一旦入侵物種大面積擴散,則物理剷除效率低下,化學滅殺污染環境,引入天敵又會導致天敵的大量繁殖造成新的入侵。
所以目前階段的海洋生物入侵,還只能在防禦階段做文章。各國也都認識到了壓載水的危害,相繼制定了一些限制壓載水的規定,歐洲一些國家要求船隻在遠離海岸的地區必須重新更換壓載水,還有的要求船隻在壓載水艙安裝紫外線設備;對於水產養殖的管控和種苗引進檢疫也有了一定的發展,但總的來說,都不能從根本上防範新的物種入侵,而已經造成的入侵現狀,更是沒有一個根本性的解決辦法。
海洋動物也是有生物入侵的,比如挪威帝王蟹,本來在俄羅斯,後來人工養殖弄去了挪威,養殖中逃逸的在挪威大肆繁殖,結果現在弄得像挪威特產一樣……;獅子魚,也就是魔鬼蓑鮋,原產印尼,因為海水魚缸里很多人喜歡養,全球都有養,有的地方被放生了以後也是大肆繁殖,尤以加勒比海地區為甚,當地政府甚至懸賞,漁民去抓有錢拿……
有的。海水雖然沒有隔絕,但是鹽度溫度深度不同。所以還是有各種不同的海生生物。
不說中國大閘蟹在德國泛濫成災,中國鯉魚在美國成災。它們好歹也是淡水的。
可以搜一下「越前水母」。真正的海生生物。因為污染,這種水母現在長得全世界都是。而且越來越多。經常吃掉漁民的魚獲或者壓死漁民的魚獲。
地中海的杉葉蕨藻表示不服!!!
我覺得對所有生物而言,人類都屬於入侵力max的物種,能直接吃的,入葯後能吃的……
沒有海洋生物入侵的話,那我們的國際壓艙水管理公約是拿來幹嘛的?
蘇伊士運河
海洋生物入侵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山東地區主要有這麼幾類:
1.藻類入侵。如鏈狀亞歷山大藻、塔瑪亞歷山大藻產生的麻痹性貝毒,原甲藻產生的腹瀉性貝毒。影響貝類發育。
2.植物入侵。大米草入侵。大米草競爭力強於土著植物。破壞了生物棲息環境。使生物多樣性降低。破壞灘涂養殖能力。
3.引進的種類與本地種類雜交所造成的遺傳污染。如日本盤鮑和我國的皺紋盤鮑。
4.引進種類逃逸破壞自然環境。如日本蝦夷馬糞海膽。逃逸後可破壞海底海藻床。破壞土著海膽生存環境。
主要途徑:海上交通,運輸的引入,船舶的壓艙水是主要渠道;不同海區間開通運河造成大量的生物入侵;大幅的引種養殖也加大了外來海洋物種的生物入侵;危害:破壞生態安全,威脅生物多樣性;破壞遺傳多樣性,造成遺傳污染;帶入病原生物;引發赤潮;外來海洋生物入侵,不僅對我國海洋生物多樣性和海洋生態系統安全帶來嚴重影響,對我國人民健康、社會文化和經濟發展也間接造成了嚴重危害。外來海洋生物入侵造成的本地海洋生態環境污染和引入的病原微生物會對人類健康造成威脅。外來海洋生物入侵帶來的本地物種減少、景觀喪失、養殖退化、經濟生物病害、赤潮頻發等會直接造成漁業、養殖業、旅遊業、運輸業和其它基層海洋產業的經濟損失,間接引發勞動就業、保險福利等一系列社會問題。
顯然距離就是一種隔絕,而隨著船舶運輸逐漸發達,遠洋船舶所用的壓載水和船體附著物等就使得海洋生物長途旅行,這種行為就造成了生物入侵,於是就產生了《國際船舶壓載水和外來生物控制和管理公約》。
同學,你知道安利,啊呸,是帝王蟹嗎?
巨螯蝦入侵中國海域失敗並成為國人食物。
我認為存在,以前學生競的時候,老師說遠洋航行的輪船不能隨便放壓艙水,為的就是防止生物入侵。
不能吃的物種入侵才叫入侵好吧…能吃的叫進口海鮮。
想起以前看的新聞,小龍蝦一個物種入侵,被中國人活活吃成需要養殖。
這個問題要看入侵這種東西能不能吃,,,,,,,,,,,,,
居然沒有人提到沖之鳥的海星
看到最高票的 @一個男人在流浪 的回答中出現的斑馬紋貽貝席捲美國近海的案例,也過來湊個熱鬧。
斑馬紋貽貝不僅僅是在近岸海區中影響深遠,在美國的五大湖淡水區域同樣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
斑馬紋貽貝(Dreissena)下面有兩個亞種:Zebra mussel (Dreissena polymorpha)和 Quagga mussel (Dreissena rostriformis bugensis)。這倆活寶在最近十幾二十年中先後統治了美國五大湖區,特別是密歇根湖的湖底。而且他們還相愛相殺,簡直可以用蔚為壯觀來形容。
Zebra Mussel在九十年代中期被引入五大湖區,經過一段短暫的繁榮之後,被Quagga Mussel打敗了。在21世紀的頭十年,Quagga Mussel在五大湖區呈現指數般增長。下圖的實心點表示的就是Zebra Mussel而空心點表示的是Quagga Mussel。
不僅有圖表,還有視頻為證:
這是2006年的密歇根的湖底:
https://vimeo.com/47170425
這是2010年的密歇根湖底,密集恐懼症患者慎入:
https://vimeo.com/47170427
Quagga mussel的入侵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呢?
首先就是湖水變清。
有的小夥伴會決定著難道不是好事嗎?畢竟五大湖沿岸的城市的自來水來源全都來自五大湖。
且聽我細細道來。Quagga mussel的入侵將會改變湖水的水質。Quagga mussel具有驚人的過濾水的能力。https://vimeo.com/47178350 從這個視頻中就可以看出來。一隻小小的Quagga mussel一天就可以濾食1升多的湖水。
然後你知道密歇根湖底有多少這樣的小小生靈嗎?
每平方米數以萬計!
根據計算,密歇根湖的湖水每天就會被Quagga Mussel過濾過至少一遍!
而他們主要的食物就是水中的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一旦減少,浮遊動物的數量因為沒有食物餓了肚子也減少了,所以魚啊,蝦啊也隨著減少了。
有句話叫水至清則無魚,就是這個意思。
##為什麼Quagga mussel在密歇根湖區特別肆虐,而在其他比如蘇必利爾湖就不這麼囂張呢?
這和密歇根湖區特殊的地質環境有關係。在密歇根湖沿岸的石灰岩地質使得大量的碳酸根離子(CO32-)和鈣離子(Ca2+)溶解於湖水中,非常有利於Quagga mussel的生存和繁殖。而其他湖水的「原料」就沒有那麼充足了。
最後,雖然全球海洋都連在一起,但是由於洋流移動的緩慢,全球熱鹽環流經過1000年才能環流一圈,所以海洋的各區域實際上必須分割開來看。看完中國人有多愛吃的帖子回來看這個就好像看菜單一樣。
不然你以為IMO組織的《壓載水公約》是瞎出台的嗎?
推薦閱讀:
※如何避免海洋的「公地悲劇」?
※目前大規模造紙業污染到底嚴重嗎?若是符合排放標準的污水對環境的影響還有多大?
※熱帶淺海為什麼沒有浮游生物呢?
※生活在 450℃ 高溫環境中的海蝦,該如何吃?
※出海研究海洋科學的生活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