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的人均 GDP 與上海不相上下,為什麼工資待遇遠遠不如上海?

本題已收入知乎圓桌 ? 經濟數據面面觀,更多「經濟數據」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上圖為2013年國內各大城市GDP與人均GDP排名,其中:

人均GDP上海(14653美元)與武漢(14442美元)基本上是不相上下的,但為什麼武漢的工資待遇就遠遠比不上上海呢?無論是製造業還是服務業,從我了解的情況看,上海的工資待遇起碼是武漢的兩倍以上,這種差距為何在人均GDP上無法體現呢?


本來不想回答的,看到上面的很多回答太不靠譜了,所以說一下。
中國的區域GDP的統計是採用生產法統計的。採用生產法統計GDP的特點是會放大生產基地的GDP,而縮減消費中心的GDP.
生產法: GDP=(第一產業的總產出-第一產業的總消耗)+(第二產業的總產出-第二產業的總消耗)+(第三產業的總產出-第三產業的總消耗)
收入法:GDP=各產業部門勞動者報酬+∑各產業部門固定資產折舊+∑各產業部門生產稅凈額+∑各產業部門營業利潤

採用生產法統計GDP, 比如說一家公司的生產中心在蘇州,但是其銷售和研發在上海。採用生產法統計這家公司所創造的GDP都算在蘇州,而實際上這家公司的高薪職位都在上海。如果採用收入法統計GDP則把銷售和研發的薪酬部分算到上海,比較公平。

生產法統GDP計導致了,天津人均GDP比北京高,蘇州無錫人均GDP比上海高的畸形情況。而不是天津,蘇州無錫的經濟發展水平真正比北京上海高了


人均GDP差不多和」工資「差很多,兩者不矛盾,因為題主的觀察對象不同。事實上,如果題主看的確實是統計意義上的平均工資,兩市的差別就遠沒有你想像得大。
從上海統計年鑒2012和武漢統計年鑒2012 里可以查到,2011年武漢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為45643元,上海為53402元,兩者只相差16%。
而且,統計局的在崗職工只包括那些在企事業單位工作的人,實際上漏掉了大量非正規就業人員和小微企業職工。比如上海統計年鑒2012顯示上海2011年共有840萬在崗職工,除去農業人口共有838萬人,但從人口普查可以算出,上海共有1230萬從事非農工作的人口,差不多400萬人,約三分之一的勞動力根本沒有被包括在計算平均工資的範圍裡面。
而在武漢,雖然也出現了在崗職工的漏報,卻遠沒有上海那麼嚴重。比如武漢統計年鑒2012顯示2011年武漢有498萬在崗職工,除去農業人口還剩352萬人,而人口普查的計算得出,武漢非農工作人口為370萬人,沒有被統計在內的只有18萬人左右。

而那些沒有被統計進去的勞動力,平均來說工資都比較低,那麼當兩市都把那些沒有被統計在內的非正規就業人口算進去後,兩市平均工資實際上是差不多的,最起碼上海不會比武漢高很多。

上面說的是統計意義上的平均工資兩市其實差不多,而題主所說的工資高一倍,其實不是我在上面計算的這個概念,而應該指的是對於同一個崗位,相同的工作,武漢的工資遠低於上海。

我們把不同的崗位用教育程度區分開來,假設有這樣的排列(手頭沒有武漢的分教育工資水平,所以不要在意具體數字):
一個大專學歷以上的白領在武漢賺6000,在上海賺8000
一個中專或高中學歷的辦事員在武漢賺3000,在上海賺4000
一個初中或小學學歷的農民工在武漢賺1500,在上海賺2000

但兩市的不同教育的人數比例如下:
上海大專/本科生:中專/高中生:初中小學生=1:2:7
武漢大專/本科生:中專/高中生:初中小學生=2:4:4

那麼簡單計算可知,雖然每個崗位上海都比武漢高33%,可此時兩市的平均工資都是3000。

在上面為了計算方便我給出了非常誇張的教育結構差異,那麼兩個城市不同教育的人數比例究竟是怎樣?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可以算出:


出乎意料:上海的教育水平低於武漢不少,如果算人均教育年限,上海要比武漢低0.4年。如果就算初中以下人口,上海的比例為55.3%,而武漢只有50.9%。相減之後再求比值,能算出在武漢,低端崗位(初中及以下)和中高端崗位(高中以上)的比例差不多是一半對一半,而在上海,低端崗位比例要比中高端崗位多出22%。

上表也在情理之中。2012年,上海有990萬外來人口,佔全市人口的41%,這部分外來人口70%僅有初中以下學歷,而戶籍人口中初中以下學歷的比例只有46%。而武漢只有200萬外來人口,佔全市人口比重20%,即便外來人口的平均教育程度低於武漢戶籍人口,對整個城市的教育結構影響也要遠小於上海。

因此,雖然對於絕大部分崗位來說上海的工資都要高於武漢,但上海的低端崗位佔比比武漢高得多,兩者加權平均,上海的平均工資也就和武漢沒什麼區別了。

2014/03/23
現在距離該問題的回答已經有60個小時,我解除了匿名。
這個問題同時是知乎會出現盲目贊同名人現象嗎? 的一個小實驗,有興趣的可以去那裡看看。


@君臨 的答案純扯淡,跟利潤率沒有半毛錢關係。

一噸麵粉本來賣一塊,生產出麵包賣十塊,這個過程是創造了價值的。這樣GDP就增加了9塊。

理一理,人均GDP相同,那麼就是說一個武漢人做麵包創造的價值和一個上海人炒股創造的價值是一樣的。

輸入一樣,我們看輸出。企業輸出有兩個去處:「企業再投資」和「發工資」。就產業結構來講,武漢大部分製造業,再投資率高,因此用來發工資的錢就少了。而上海人做金融業,再投資率低,因而用來發工資的錢就多,因此上海工資高。

綜上,和企業再投資率有關,和企業利潤率無關。


看了前面的回答。

先說個以前上宏觀經濟學老師講過的例子:

大連城市人均GDP比青島低,大連農村人均GDP也比青島低,但是大連整個人均GDP比青島高,為什麼?

因為大連的城市化程度比青島高。

假設這個問題換成上海高收入平均工資比武漢高,低收入平均工資比武漢也高,但是平均卻差不多的話,那麼肯定是因為上海人群高收入佔比比武漢低,所以才會平均差不多,這是小學數學問題。

但是這個問題是人均GDP和工資的對比,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在第一個答案里,君臨舉了兩個例子說企業利潤好工資待遇就高,難道工資最主要的決定因素不應該是勞動力市場供求和勞動者本身的人力資本投入嗎?

回到這個問題:

1.武漢和上海的人均GDP差不多
2.武漢的製作業和服務業工資都比上海的要低(樓主說兩倍也有統計數據反饋沒到兩倍)
3.工資差距為什麼不在人均GDP上體現

仔細參考目前熱門回答有:

1.君臨:上海產業結構更高級,企業利潤更多,所以利潤用來支付員工的工資越多
2.chenqin:上海的低端崗位佔比比武漢高得多,兩者加權平均,上海的平均工資也就和武漢沒什麼區別。
3.易逢堯:武漢大部分製造業,再投資率高發工資少,上海金融業,再投資率低發工資的錢就多。
4.Han Hsiao:武漢大興土木製造GDP數據。
5.錢軍:採用生產法統計GDP數據導致

每個人的回答似乎都有些道理,我儘可能用通俗的語言表達我的看法:

首先,關於其他人的回答:

1.君臨:上海產業結構更高級有統計數據支撐,但因為企業利潤更多所以利潤用來支付員工的工資越多這是什麼神邏輯,很明顯這符合我們平時生活里一般人的看法,掙得多自然工資多,但是!對於企業來說,利潤是扣除了人力支出後最終獲得的,也就是企業在扣除完工資以後才得到利潤用來在投資或分紅(如上市),另外,即使企業是計算完利潤後再給大家發工資,那也不是利潤高工資就高,這還和企業人數有關(中石化利潤那麼高但是普通員工收入並不高),因為,工資最主要的決定因素是勞動力市場供求和勞動者本身的人力資本投入。

2.chenqin:答非所問了,題主問題應該是指相對應的領域的公司橫向比較工資,也就是說我在上海飯店裡當服務員比在武漢同級別的飯店當服務員工資要高,而不是指所有人的平均工資,另外,chenqin的回答里貌似隱含了武漢和上海的人均GDP差不多所以他們的人均工資也差不多,這一塊我不清楚是否有統計數據支撐。

3.易逢堯:武漢大部分製造業再投資率高發工資少,上海金融業再投資率低發工資的錢就多,這個從產業結構分析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沒有直接回答同一產業同一職位上海比武漢工資高這一問題。

4.Han Hsiao:武漢大興土木製造GDP數據,這其實和易逢堯的回答邏輯相似,也是從產業結構入手進行分析。

5.錢軍:採用生產法統計GDP數據導致,同樣的,從統計角度入手,雖然解釋了人均GDP和人均工資差不多的原因,但沒有直接回答同一產業同一職位上海比武漢工資高這一問題。

回到問題本身:

從GDP角度考慮(男神宏觀經濟學老師看法):

1.GDP從收入角度看包括:工資、折舊、利潤、生產稅
2.武漢折舊稅收高(武漢重工業為主,所以人均GDP也不低),上海工資佔GDP比重高(上海服務業為主)
3.從而,上海工資比武漢高

以上回答和易逢堯、Han Hsiao、錢軍本質相似,除此以外,再回答下為什麼同一行業同一職位上海工資比武漢高:

1.影響工資的決定因素是勞動力市場供求和勞動者本身的人力資本投入,因為生活成本的影響,上海在人力資本投入上大於武漢,同時也影響了市場供求關係,從而同一職位,上海的人均工資更高一些(這也是為什麼國家規定上海的最低工資標準高於武漢的原因)。

2.我們的錯覺,因為上海第三產業較武漢發達很多,從而導致高工資人數絕對值大於武漢,造成上海人均工資比武漢高很多的假象,其實上海人均工資的確比武漢高,但從其他答案的統計數據上來看,相同職位差別不會太大。

綜上,GDP和工資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兩者有相關性,但沒有絕對影響關係,這個問題的回答應該是先說明為什麼上海和武漢人均GDP會相同,因為GDP的構成及統計原因;再解釋為什麼同一職位上海人均工資比武漢人均工資高,因為生活成本影響勞動力供求關係和人力資本投入,而且事實上也高不了太多。

如有錯誤,還請指出,不勝感激。


不請自來。

排名第一 @chenqin 的答案有些答非所問。

雖然低端崗位多可以推導出低收入人群數量大,但並不能拉低高端職位人群的平均工資水平。

雖然低端崗位多可以推導出低收入人群數量大,但並不能拉低高端職位人群的平均工資水平。
問題關鍵在於,為何同樣的職位(如軟體開發者),收入也相差一截。

  • 首先,關於GDP有一個行業內經典的笑話。

兩個磚家走在路上,看到路邊有一坨屎。。。
A對B說:你把這坨屎吃了,我就給你5000萬。
為了錢B毫不猶豫地吃了這坨屎,A爽快地給了B一張5000萬的支票。
他們繼續走著,心裡卻都有了一個疙瘩。
A心想,他吃一坨屎,我就給了他5000萬,真不值。
B心想,我吃了一坨屎,才拿到5000萬,真不值。

然後,又看到路邊一坨屎。。。
於是B報復A說:你把這坨屎吃了,我就還給你5000萬。
見到有彌補損失的機會,A也毫不猶豫的吃了一坨屎。
他們仍然走著,卻越想越覺得不對,兩個人什麼都沒有得到,卻每人白白吃了一坨屎。
但是一眨眼功夫,它們就創造了一個億的GDP。

以上一段是策神吐槽,小夥伴們別頂過500。

--------------------------以下是認真答題--------------------------

  • 數據分析:

據上海統計局和武漢統計局於2013年通報的社會平均工資數據顯示:



維基百科顯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後,武漢(2010) 常住人口:9,785,392萬人,而上海(2010) 常住人口:23,019,148萬人,兩者相差一倍多。

另外看看再國家統計局的數據。
2013年全國及各省(市、區)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排序
位次 地區 人均可支配收入
-全 國18311   
1上 海42174
2北 京40830
3浙 江29775
4天 津26359
5江 蘇24776
6廣 東23421
7福 建21218
8遼 寧20818
9山 東19008
10內 蒙18693
11重 慶16569
12湖 北16472
13湖 南16005
14吉 林15998
15黑龍江15903
16海 南15733
17河 北15190
18安 徽15154
19山 西15120
20江 西15100
21寧 夏14566
22陝 西14372
23四 川14231
24河 南14204
25廣 西14082
26新 疆13670
27青 海12948
28雲 南12578
29貴 州11083
30甘 肅10954
31西 藏9739

這麼看差距更明顯了,讓人奇怪的問題出現了。總GDP上海多一倍,人口上海多一倍,按理很符合常理。但是為何兩地人民的支配收入和平均工資還能差上這麼多?

  • 問題提出:人均GDP能夠反映人均可支配收入否?
  • 實際情況:人均可支配收入高,GDP肯定高;但GDP高,人均可支配收入不一定。GDP有時候會出現悖謬的現象,無法直接等同於財富。

  • 首先我們看看兩個定義:

人均可支配收入:個人收入扣除向政府繳納的個人所得稅、遺產稅和贈與稅、不動產稅、人頭稅、汽車使用稅以及交給政府的非商業性費用等以後的餘額。
GDP: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提供勞務的市場價值的總值。人均GDP即一個國家或地區一個時期內的GDP總值除以當期內的人口總數。

  • 感謝@chenqin 提供的資料,先看看上海2011年主要經濟指標,可以發現三大產業的分布情況。

  • 下面是武漢2011年的


可以看出

可以看出,上海市的第三產業非常發達,佔到總產值的67.4%,而武漢市的第三產業僅佔48.9%。關於產業的具體名目可以在這裡找到三大產業。大城市的第三產業的產值和就業人口的比重一般都在50%以上於人民生活最為相關,而在二線城市除新型工業化潛力地區以外都不高。可以從三大產業的名錄中找到你具體的行業來分析當地某行業的發展情況。

  • 這下我們大概明白了:

一般情況下GDP和收入呈正相關,但是中國的面子工程佔了GDP的大頭。
如果修一棟大樓可以創造100W的GDP,那麼把這個大樓拆了重造10次就會有1000W的GDP。作為一個總量指標,GDP常常掩蓋其他社會指標狀況。因為GDP的分配可能是兩極分化的,在這種情況下,普通民眾的福利狀況不但無法得到同步改善,甚至還會下降。舉例來說,一塊田地是不是每年的農產品的收益都會增加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除非改良品種或改進方法,這樣會在某一年度里增加,但不可能每年增長。但房地產、金融、商業巨頭就不同,通過不同的途徑融資、銀行貸款來擴大再生產,收益也就水漲船高。GDP的增長率就象個收入增長率一樣,它是整個社會的平均數,有高收入階級,也有低收入階層,而一個高收入人仕往往就平均掉幾十個或幾百個低收入人員的數字。

  • 結論推測:武漢、長沙等城市大興土木製造GDP數據。

-------------------再舉兩個簡單的例子-----------------

有一家大型的跨國公司業務蒸蒸日上,每過三年都能辦一家分公司,但是不是這家公司的員工收入每年都增加呢,顯然不是,可是老闆們統計出來的結果,每年的工資支出也會增加10%,為什麼呢,增加的部分是給了公司的高管們,而普通員工的工資卻逐年下降或者原地踏步。

汶川地震給百姓福利和社會財富帶來巨大損失,但被摧毀的房屋和公路並不會使GDP下降,因為它根本就不計入當年的GDP;相反,由於重建需大量投入,當年GDP反而上升。這便是經濟學上所謂的"破窗效應"。破窗效應也稱「破窗謬論」,源於經濟學家黑茲利特,含義是:假如小孩打破了窗戶,必將導致破窗人更換玻璃,這樣就會使安裝玻璃的人和生產玻璃的人開工,從而推動社會就業。「破窗理論」就是典型的「破壞創造財富」。適用於自然災害,戰爭等。


-----------------GDP的實際作用-----------------

在經濟發展中,GDP主要有三大作用:

  (1)GDP是反映一國或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從GDP的概念可以看出,GDP總量反映了一個地區經濟規模和經濟總量,GDP的增長率反映了一個地區經濟增長速度,人均GDP反映了一個地區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GDP是一個綜合性指標,是了解、掌握一國域地區經濟總量、發展速度、經濟運行情況直觀的數字體現,是一國或地區經濟運行、經濟發展的「晴雨表」,分析判斷一國經濟及其景氣周期的根據。

  (2)GDP是反映一國或地區經濟結構變化的重要依據。GDP包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三大產業中又包含了許多行業,支出法GDP反映了投資、消費和凈出口的規模和結構,所以GDP是研究產業結構、行業發展、需求結構的主要指標,沒有GDP指標和核算,就無法反映一個國家和各個地區的生產規模和產業結構、需求規模和需求結構。

  (3)GDP是宏觀調控的重要指標。GDP在一國或地區經濟發展、宏觀調控中起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如當前國家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等一系列經濟發展政策,主要是根據當前國內、國際經濟形勢的情況調控我國GDP增長的速度,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經濟運行的質量,保障經濟運行的穩步性。沒有GDP,國家就無法進行經濟調控。

-----------------GDP的局限性-----------------

  (1)GDP不能準確反映經濟增長的質量。目前GDP難以準確地反映出經濟增長的質量。有一黑色幽默就可以說明這個問題:轄區內出了特大交通事故,有人付出了生命代價,蒙受巨大損失,但該轄區的GDP卻因為這一事件而增加了,因為醫療救護、意外事故服務中心、汽車修理、法律訴訟、保險代理等都是有償服務,增加了GDP,但並未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因此,在討論過程中,專家曾一度提出過綠色GDP指標,但由於核算基礎資料難以取得而無法實施。

  (2)GDP不能反映經濟發展對資源環境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如:人們砍伐森林、開發礦山製造產品,能為GDP增加做貢獻,但沒有扣除自然資源損失,而且將其中過度開採的資源和能源,特別是不可再生資源,計算在GDP總量之中,這就人為地誇大了經濟效益,而不能反映對環境資源的負面影響。

  (3)人均GDP不能準確地反映社會分配。當前,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GDP較快增長,社會財富總量增大的同時,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人均GDP不能準確反映社會分配和公正,掩蓋了貧富差距。因此在政績考核中,要結合當地的實際,實事求是,改革考核辦法,採取聽、看、問、訪、查等方法,從財政收入、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經濟工作、科技教育、黨的建設、三個文明、環境保護等方面綜合評定政績。也就是既要看經濟指標,又要看社會指標、人文指標和環境指標;既要看城市變化,又要看農村發展;既要看當前的發展,又要看發展的可持續性;既要看經濟總量增長,又要看人民群眾得到的實惠;既要看經濟發展,又要看社會穩定。

以上。


因為上海各區發展水平很不平均,而人們平常說的「上海」指的是繁華區域,見下表:


反過來看武漢,人均GDP最高的青山區也就不到20000美元,剛好是上海靜安區的一半(找不到武漢2013的各區數據,所以用的是2012年數據,13年應該有小幅提高,但相對比例應該變化不大)。見下表:


所以武漢工資遠不如上海就很好理解了,至於是不是差一倍多這我就不知道了。


武漢的GDP難道不是修路修出來的嗎(′???`)


GNP才是真正的人均收入,GDP只是產值。產業結構導致收入差異巨大,上海是先進位造業加服務業,整體層次超武漢。

舉個極端的例子,蘋果公司(比如10萬人)把所有蘋果產品在中國生產,比如1000萬中國人生產1000億美元產品,(人均工資1000美元)全部在中國銷售,最後利潤100億美元匯到美國去。那麼中國的GDP是1000億美元,美國GDP是0,因為美國不生產,不統計到美國。但是收入,中國100億美元,美國也是100億美元,美國人均收入就遠遠超過中國人。
這個時候,你懂了吧。


「工資只有一千五不可怕,可怕的是就連這一千五的工資都有人搶著干。」
——這是昨天朋友給我說的一句話。


2014年人均GDP 上海是9.76, 武漢是9.84。上海市職工人均工資是65417元,武漢的平均工資社保局沒查到....按照另一個口徑的統計數據,上海月平均5380,武漢3784.上海:武漢達到1.42:1的比例。上海遙遙領先。
所以不能光看GDP來判斷工資水平。


有很多概念是先要弄清楚的

1.產出的物質或者服務和財富不是一回事。
一隻帶禽流感的雞或者一頭帶傳染病的豬是產出是物質,但不是財富。 物質不會消失,財富卻會消失。雞病死了,作為物質的雞隻不過是化為微生物的食物,但作為財富的雞卻消失了。而農戶養了這些雞或者豬,不但沒有收入,還是虧損的厲害,對農戶來說收入的結果是負數,但是gdp卻是增加的,增加值就是病雞一隻,病豬一頭,但gdp所創造的財富卻消失了,不管雞當時有沒有死都無法到市場去交換了,也就不是財富了。而農民不但沒有收入還賠本了。

2.收入是財富變化的量化,而財富和gdp不是一回事。
某地有一醫院和一些村民組成,建了一電鍍廠,一部分村民在裡面做工,gdp大增,但是排出的廢水卻讓當地的村民中毒. gdp的計算是電鍍廠新增產能就是gdp的數值,是不計算村民中毒以及廢水帶來的損失的,而且村民中毒會增加gdp. 原因很簡單,村民中毒了,要看病,看病就增加了gdp。 但是這個醫院和村民以及電鍍廠構成的社會的新增財富計算卻是電鍍廠增加的產能 減去 中毒的醫療費用以及廢水對環境的污染,這樣下來財富甚至不一定是增加的,村民獲得收入不一定能抵消看病和廢水污染的損失。

有了以上的概念,就可以至少理解一點點gdp的增加並不代表收入或者財富會增加,甚至是gdp的增加和財富以及收入的減少甚至收入是負數同時出現而且不矛盾。


決定工資水平的東西是勞動力供求關係。

先說供給端,明顯在上海,不管是高端人才還是中低端人才,都遠高於武漢。

而結果是上海工資水平高於武漢,那唯一的原因就是——上海各層次的勞動力需求更為旺盛,各類工作崗位更多。

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為什麼人均GDP相同的情況下,上海提供的工作崗位更多。

我們先來說工作崗位的定義,狹義上就是生產所必需的勞動力,而實際在勞動力市場中,勞動力的需求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生產規模擴大引起的崗位增加,另一方面是跳槽帶來崗位空缺。

所以,上海比武漢工資水平高,深層次的原因可能是:1、生產規模擴張速度大於人才供給速度:2、跳槽更便利,更頻繁。

人均gdp類似,說明生產規模和人口比例基本類似。排除上述原因一。

因此,結論就是人才流動導致上海比武漢平均工資水平高。


原因之第一:GDP有多少是由勞動力產生的。

GDP的定義是所有生產的最終產品與服務的價值。
不很嚴謹地說,GDP由三種來源創造:
(1)從人類歷史的第一天開始,積累下來的生產資料,比如機器、廠房、科技成果等;
(2)在GDP統計的那個時段內被固化在最終產品與服務中的勞動力,包括所有體力和腦力勞動;
(3)在GDP統計的那個時段內被固化在最終產品與服務中的自然資源,比如陽光、風、石油等。

看了上面匿名答主的答案,在下查了一下武漢人均GDP第一的青山區的維基百科:

建國初因建設武鋼的需要,而建立青山區。
該區東部空氣質量往往低於該市其他區。而該區西部是主要居民區,有著鋼城的美譽。
青山區因建設武鋼而設立,青山區的工業所以基本以重工業為主,主要有鋼鐵,石化,造船等。
青山是武漢最大的移民區,建區之初「土著」不到8萬人。那時舉全國之力建武鋼,五湖四海的人都來了,其中以東北的技術人員最多,鞍鋼就達2900多人。50年前武鋼投產時,青山區的戶籍人口即迅速增長到15萬人。

重工業本身機械貴重、用工不多的特質,導致它的GDP中,來自(1)的壓倒了來自(2)的。
假設工資能代表(2)的付出*,那麼同樣的GDP情況下,(2)的比例越少、工資越少,不用多說。
看一下同樣工業為主的深圳、蘇州和無錫,均完敗上海和武漢。
(順便我不知道長沙是怎麼回事……)

上海人均GDP第一的靜安區維基百科:

靜安區亦由於歷史原因和地理位置的獨一無二,成為上海高檔賓館酒店最為集中的地區。
如今,靜安區依然是上海市最重要的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並是全市公認的「高品位的商業商務區」和「高品質的生活居住區」。
靜安區區內著名地標有:南京西路高檔商業娛樂休閑街(包括上海恆隆廣場、中信泰富廣場、梅龍鎮伊勢丹等)。

除了房租高企之外**,這樣的市區中,佔主導地位的應該是大比例依靠勞動力的服務業,(2)的比例應該大於(1)。這樣來看,其人均GDP(以及類似的黃浦區的GDP)適合與江漢、漢陽等市區比較,各高出一倍以上。
假設(2)在GDP中的比例各區相同,則人均工資上海兩個區兩倍於武漢兩個區。
——這不是重複題主的問題,而是說「題主的人均GDP相近的前提此處不成立,因為最富裕的各兩個市區相比,武漢兩區人均GDP是上海的一半」。

*這裡暫且不討論(2)大於工資的情況,因為本答案的重點不是在研究是武漢企業單位還是上海企業單位剝削職工較多。
**見原因二

3月24日補充:
(1)的所得也有部分以股利分紅、專利費、利息等形式進入消費流通,因為題目問的是工資待遇,所以不考慮上述收入。——這點也影響原因二。

原因之第二:不平衡的地區之間比較,需要動用購買力平價。
不僅僅是不可替代性的本地服務業職位——比如廚師、理髮師、服務員、房屋中介等,而是包括了所有在本地生活的職工,都必須從工資中得到本地同等消費貴於他地的補償,來至少獲得與消費低的其他地區的相應購買力,否則大家就會用腳投票(與北漂和農村空巢反向)。

用來自安居客的2014年3月(不知道為什麼有,還沒過完呢?)數據:
武漢不限區域:9031元/平米
上海不限區域:30538元/平米
租金差不找了,按比例差不多來看吧。

在店鋪租金貴2倍,給廚師打雜服務生包住貴2倍的情況下,小飯館老闆收取的飯錢必然更貴——&>吃中飯外賣和沒有父母/配偶做好晚飯等在家的小職工要求更高的工資維持恩格爾係數不降——&>各種理髮師、房屋中介、保險推銷、售貨員、服飾數碼小店老闆等等都索取更高費用的時候,各種文員、設計、醫生、會計、法律、金融、教師等等必然也要求更高的工資維持購買力——&>從本地房地產上漲中賺到錢的企業,以及可轉移成本壓力的企業因此加薪——&>因此同樣的(以及貌似同樣的)工作在房租貴的城市比在房租便宜的城市工資待遇高——&>可是,購買力呢?

知乎上有很多對在一線城市與二三線城市生活的優缺點的分析,我不再贅述。
但我想,貌似同樣的工作(職銜)是否真的是同樣的工作?該拿同樣購買力的工資?
以保險推銷論,在三四線小城,大概被與做安利的等同視之(如不對請指出,多謝),還需要講解保險不是騙錢云云;在武漢這樣的二線大城,估計人們的接受度比較高,需要的是對產品精通,指出保險產品的回報不如存銀行是因為那部分錢是用來給予保障;在上海(其實北京更多),保險經紀的員工可能需要根據用戶需求組合多家的多種產品,或者牽線尋找國際再保航空航天核電等大型項目。
那麼問題可以簡單粗暴地歸結為:為什麼上海的房價遠高於武漢?
最初,上海向海外運輸更方便,海外工資成本遠高於上海——&>上海先有工資比較高的、內地沒有的工種,本地平均工資上漲——&>消費得起更貴重的物品,因此各地(含世界範圍)較貴重物品的生產廠家開始向上海投放產品——&>需要本地配套銷售、簿記、小領導——&>更多工作機會投放在較小本地人口上,工資進一步上漲,用工荒——&>技術人員和第一代民工進入上海——&>重複N遍,而且看樣子還沒有很快終止的趨勢——&>到了現在,房價是壓在未來上的。
未來的投資回報,未來的中小學校教育,未來的安身之處,未來的紐約東京倫敦……

PS:
如果說上海常住人口計入了大量學歷不高的務工人員,其產生的GDP不如其他人員,從而導致上海人均GDP較低——&>倘若立刻用機械***取代這些不大產生GDP的務工人員,人均GDP必然增加,但獲得同樣服務的價格也會上漲(否則機械已經取代低GDP生產人員了),在上海居住的其他人員的購買力下降——&>要求增加工資——&>到臨界點之後企業開始搬離,職工失業或隨企業搬遷——&>留下的人員獲得更高的工資來保持原來的購買力——&>很好嗎?
作為一個主要以中高端服務業(金融、IT、設計等)立足的城市,必然有大量的人口,而這些高端人口需要中端服務業為自己的生活服務,而中端服務業也需要低端服務業為自己的生活服務。
所以我覺得上海值這14653的人均GDP。

***我不取用更高產的人員來取代目前的人員,是因為我認為他們的生產效率已經很高效了,再提高生產率只能靠加入更多的機械/數碼科技因素來達成(比如ipad點菜云云)。


人均GDP與城市總GDP完全是兩回事,他是平均值,武漢人口少不如上海人口多。上海的工資高,也是因為高工資的人數相對多,平均下來工資就高。上海低收入的也只有3000-4000一個月的也不在少數啊。這種平均的方法就和國家統計七十個大中城市的房價一樣,你看報出來的數據都是上漲不到百分之十的,可你看你身邊的房價上浮都超過百分之三十,這個其實是數字計算的障眼法。香港人均工資很高,可能有套房的為數也不多啊。 GDP和工資沒關係。


給 @chenqin等幾人點了贊。
很多精彩答案已經列出了數據,我就來「狗尾續貂」一下。。。

1)武漢人均收入跟上海並沒有「天壤之別」,差距在15%以內
2)上海貧富差距大,普通大學生、白領所見到的「有收入」的人群在上海本地也屬於高收入人群,且並不佔勞動者的大多數。

3)某地GDP和人均收入有相關性,但相關度未必非常高-
GDP計算的是一段時期內,一地所有產出的值---而生產資料來自哪裡都可以。
因此GDP和人均收入相關度有多高,還受某地產業結構的影響。

一個極端的例子:A地人均產值與B地相差無幾,但A地彙集著各大企事業單位的總部,B地主要是負責生產。那麼A地和B地的工作人員層次、結構都不同,決定了兩地人均收入會有差距。

4)如果上海和武漢產業結構差異大(這個真的不了解,沒做過調研),那麼兩地的」收入中位數」之間的差距可能會大於「人均收入」的差距。
--- ---
順著「人均可支配收入」這個話題吐個槽:
看到很多網友說「家庭年入20萬在xx城市算中下水平「,理由是:根據統計數據,該地的人均收入是6萬,乘以家庭人數(3)就將近20萬了。
1)人均值也許遠遠大於中位數
2)「人均可支配收入」只統計有工作的人---算家庭收入的時候,別把自己那份算上。


上海戶籍人口1400萬,常住人口2400萬,外來人口1000萬,武漢戶籍人口820萬,戶籍人口1000萬多點,外來人口不到200萬。外來人口創造的GDP很難計算到地區GDP裡面。


看到這個問題很熱鬧,以為多大的事兒,轉念想了想,其實很簡單。

1、問題說武漢上海人均GDP差不多,差不多是差了多少?

下圖是2014年中國人均GDP高於12200美元城市,共有48個。排名最高的是克拉瑪依、鄂爾多斯、阿拉善三個資源型城市,人均GDP分別為22萬元、20萬元、19萬元,大大高於深圳的15.5萬元。

克拉瑪依產石油,鄂爾多斯產煤炭,阿拉善產煤炭。


武漢在其中排名第25,人均GDP9.85萬元;上海排名第34,人均GDP8.94萬元。題目說差不多,其實差了很多。上海人均GDP比武漢差了近1萬元,差了天津、青島、北京等8個城市。

2、上海武漢城鎮、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對比

@chenqin 的回答,沒有找到一個合理的數據來刻畫兩地收入水平差異,缺乏宏觀上的解釋力。

其實有一個數據可以很好的描述兩地收入差異,那就是人均可支配收入。這些城市每年都會發布統計公報,有城鎮和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數據。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收入的絕大部分。而城市人口有多少,農村人口有多少,根據城市化率可以簡單的計算出。


上表是上海、武漢兩個城市的相關數據。2014年上海人的收入確實比武漢高出很多。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上海47710元比武漢33270元高出43.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上海21192元比武漢16160元高出31.1%.

中國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工資性收入佔比重最大。所以題目說的兩地工資待遇差異是存在的,但不是微觀感受的差異,而是客觀存在的宏觀差異。

3、人均GDP跟人均收入有沒有關係?城市人均GDP差異是否反映人均收入水平差異?

這是很有趣的關注點。95%的人弄不懂。

城市人均GDP跟城市人均收入可以說沒有直接關係,但是兩者又有一點關係。

城市人均GDP=GDP總額/城市人口;城市人均收入=人口收入總額/總人口。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GDP是以生產法為基礎核算,GDP=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餘。

一個城市GDP核算中的「勞動者報酬」,是城市人口收入總額的絕大部分。這是兩者之間的關係。

克拉瑪依、鄂爾多斯、阿拉善人均GDP高,是因為這幾個城市的GDP高(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餘之和高),人口又較少(人口分別為38萬、159萬、23萬),分子大分母小,所以高。

武漢、上海比克拉瑪依、鄂爾多斯、阿拉善GDP總量高很多,但人均GDP低,原因在於人口基數,武漢人口超過1000萬,上海人口超過2400萬。

4、勞動者收入在城市GDP中佔比的有趣事實

GDP=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餘。

一個城市的GDP就像蛋糕,由幾塊構成:勞動者報酬算一塊,國家稅收算一塊,固定資產折舊算一塊,營業自留算一塊。現在問題來了:這幾者比例分別是多少?

① 先算國家稅收。2014年中國GDP總量63.64萬億元,2014年全國財政收入14.03萬億,財政收入佔GDP比重22.04%.

② 再算勞動者報酬。在上一張上海武漢對比表中,上海2425.68萬人可支配收入總額佔GDP比重為46.39%,武漢1033.80萬人佔比為29.60%.兩者差別很大,我又找了深圳、蘇州、北京的數據。

幾個城市佔比有高有低,深圳可支配收入總額佔GDP比重27.58%,蘇州31.12%,北京40.96%.有趣的是,深圳稅收佔比很低,可支配收入總額佔比卻不高,這意味著企業盈餘分走了大塊。


③ 固定資產折舊。這裡沒找到中國的數據,有一個日本的參考數據。2011年日本固定資產折舊佔GDP的比重21.7%.

④ 企業盈餘。通過以上計算,財政收入大約22%,勞動者報酬我們取35%,固定資產折舊我們取22%,餘下的是企業盈餘,約21%.

對比日本的GDP構成,中國的勞動者報酬較低,而財政收入過高。這也是很多學者指出的。

總結來說:

人均GDP=GDP總額/人口總數,GDP總額高人口又較少,人均就高。2014年中國城市人均GDP排名克拉瑪依、鄂爾多斯、阿拉善排前3,深圳第5,武漢第25,上海第34。上海排名低原因在於人口基數大。

GDP=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餘。一個城市GDP核算中的「勞動者報酬」,是城市人口收入總額的絕大部分。勞動者報酬只是GDP的一部分,而非全部。換句話說,一個城市GDP高,勞動者收入也可以低。只需把稅收、固定資產折舊、企業盈餘調高即可。

城市人口可支配收入總額佔GDP比重不一。可支配收入總額佔GDP比例:上海>北京>蘇州>武漢>深圳。深圳大約是企業盈餘佔比高,而勞動者分得較低。

言而總之一句話,很多人憑感覺認為人均GDP高的城市工資收入水平就高,其實這是錯誤的。

-------------------------------------

* 未來知識圖譜丨futureknowledge,這是一群醉心科技、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慾的人組成的社群。在這裡,拒絕空話套話。每周2~3篇更新,解讀未來科技,判斷前沿趨勢,思考智能產品。

http://weixin.qq.com/r/70jRye-EHrJhrauq9x39 (二維碼自動識別)

* 關注後回復「投資未來」查看《未來五年,這7個行業將爆發性增長》


拜託題主搞清楚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概念再來吧。。


國企GDP都上交了,發給北京人了


你只是看到了老上海的人


推薦閱讀:

TAG:經濟 | 中國經濟 | 收入 | 經濟地理 | 國內生產總值(GD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