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為什麼評價那麼高?這部電視劇值得看嗎?


劇情當年大家已經說了很多了,我說另一個角度,是我覺得《走向共和》的非常可貴的一點,就是:

演員造型的高度還原!

雖然歷史劇很多片都能還原歷史人物的形象,但大多數只能還原主要人物,只有幾個角色能做到非常相似,而且是在現代的化妝技術之下的,走向共和作為一個十幾年前的連續劇,其演員造型的還原程度直到現在依然讓人非常驚艷。

廢話不說,上圖:

首先是孫淳演的袁世凱,活脫脫袁世凱再生,跟陳曉旭演的林黛玉和六小齡童演的孫悟空一樣,難以逾越的經典:

以下是真實的袁世凱:


看對比圖:

還有孫中山,也是相似度極高:


片中的形象:

連青年孫中山也非常像:

李鴻章,也是高度還原:

這是真實的李鴻章:


對比圖:


這個片的厲害之處在於,除了主要角色,連配角的造型也高度還原:






康有為這個我再補兩張圖:

甚至連這位也找了個相似的:


難能可貴,難能可貴。


有些台詞,從今天開始往後數(數(四聲)十年和數(三聲)十年不是一回事兒)十年,都沒人再敢往劇裡面寫。

比如李鴻章教育盛宣懷:

"身懷利器,殺心自起……人若有了生殺之權,就嗜殺無忌,有了行政之權就作威作福,有了度支之權就為己斂財。甚至有一點小小的權力,比如說縣衙的差役,收稅的小吏,官員的隨從,如果把權力都用的無所不用其極,那真的是國將不國啊……一個當權者有了權力,第一要緊的什麼?不是運用權力,不是濫用權力,而是要遏制自己的權力欲啊。"

你就看看這種詞兒,現在哪裡還有。

王冰演的李鴻章讓人知道什麼叫做」神傷「,什麼叫做」無力「。

」我主力定遠號的航速是14.5節,而日本的吉野號是22.5節他想打你的時候馬上可以追上你,而你想打他的時候,他早就一溜煙跑掉了。而射速呢?我方是五分鐘開一炮,而敵方是一分鐘開五炮,季直,請你告訴我,在開戰的一瞬間,這人心何足恃?
……
說的好,說的好,我方的……十英寸巨炮確實倭寇所無,可我問你,這炮彈呢?「
老爺子駁某官員之」正義之師必勝論「。

」去賣國!去當漢奸!「
老爺子抽著陀螺大喊著。

再如這個:

慈禧:「這一個國家最難得的,總是穩定,不管多好的事情,動靜一鬧大了,就不再是好事了。」
這是鬧義和團的時候,一群大臣給義和團說好話,慈禧的回復。

後來慈禧說:
「義和團的那些刀槍不入的玩意兒鬼把戲都是假的,若外交上談崩了,他們至少也可以充當消耗洋人彈藥的炮灰。」
慈禧沒有成為一個臉譜化的惡鬼老太,而這又究竟是誰的眼睛雪亮?

再說孫淳演的袁世凱,這段台詞簡直是萊因哈特才能說出來的:
「人民?我從來沒有見過什麼人民。我只見過人,一個個活生生的人。」

而感覺應當是楊威利能說出來的話,孫淳演的袁世凱也是有的:
楊度:」國家若不能在我們這一代人實行憲政,我們就是歷史的罪人。 「
袁世凱:」這就是政治,可以犯罪,但絕不能犯錯。「

再看看瞿鴻機和吳毓昌的對話:
瞿鴻機:「錯了!夜太黑了,道德操守不過一絲燭光,只能照亮一個人眼前的路,頂多再拉上一個你!可是毓昌啊,咱們那點道德的燭光,擋不住人家的明槍暗箭啊! 咱出的那張牌叫做整肅吏治!表面上看,正氣凜然,其實迂腐呀!我昨天才想明白:咱們的太后不看重這個。老佛爺哪裡在乎你貪污玩鬧,可你要跟她離心離德,你死去吧!這一點呀,那麼多年,咱們竟然就沒看明白!可你看人家出的牌,張張都是政治牌、屁股牌— —人家玩著、鬧著,搞女人,摟錢財,可人家永遠政治上正確,屁股坐的永遠是正確的地方。那才叫高!毓昌啊,清潔的道德牌打不過骯髒的屁股牌啊!咱們從一開始就敗了!」

徐錫林:「凡搞假立憲,必遭真革命。大清沒救了,只有推翻他,我煌煌華夏才有真的憲政。」
這台詞我看著都覺得心慌,更別提寫這台詞的人家裡面的水表了。

還有些很邊角的好玩的玩意兒:
美國總統向大清國的憲政考察團說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中文翻譯直接翻成了:民治民有民享。
大清國的考察團的頭頭載澤一挑大拇哥,好!翻譯的好!
美國總統表示,這是貴國的孫文翻譯的。
於是載澤勃然做相:我們要求你們抓捕孫文交予我國。
美國總統表示:我兩國沒有引渡條例。

」我們要高舉民族主義的旗幟,把國民對政府的不滿轉移到對清國的仇恨上去。「
這是日本外相陸奧宗光在劇中的台詞。
眼熟不?
然後伊藤博文馬上補上一句:
「外相的話真是說得太好了!日本帝國的優勢就在於一舉起民族主義的旗幟,便能舉國一致。而中國向來是各行其是,他們的人民對於國事更是混沌無知。李鴻章剛想伸一伸胳膊,馬上會有七八支胳膊把他拽住。」

明治天皇:「你們對清國的賠款有什麼打算嗎?」
伊藤博文:「臣覺得戰爭讓人民受了不少苦,應該用來改善人民生活。」
明治天皇:「不,教育。」
伊藤博文:「陛下遠見,但臣覺得可以用一部分來投入教育,其他的用來改善民生。」
明治天皇:「不,全部用作教育。」

伊藤博文:要聽真話還是客氣話?
載澤:聽真話!
伊藤博文:真話是殘酷的,就像我大日本帝國的武士刀!
載澤:刀在忍字頭,頭可斷,真話一定要聽!
伊藤博文:我恨中國!
載澤:同文同種,何以恨之?
伊藤博文:我的老同學嚴復先生可好?
載澤:嚴復先生?
旁人回答:澤公,就是翻譯《天演論》的人!
伊藤博文:他仍不過是個翻譯,在英國留學時他是高才生,愛國熱忱亦不在我之下,同時回國後,我為日本首相,他至今仍是個翻譯。僅以個人際遇而論,對日本帝國何能不愛之,對中華帝國又何以不恨之?
載澤:卻沒有聽說嚴復先生恨他的祖國,就像伊藤先生不憎恨你的祖國.
伊藤博文:我恨貴國,其源有自,自貴國唐朝以來,我國對貴國便俯首稱是,恥辱啊!明治維新之時,我國要富強,更要改變這隻能稱是的歷史, 我們做到了,大日本帝國戰勝了大清國,我們改變了歷史!
載澤:但要大清俯首稱臣於日本,怕是沒那麼容易!
伊藤博文:總有那一天!這是歷史證明了的!我國之開放,較之貴國為晚,但我國大興教育,甚至改良人種,汲汲然全盤西化,卻保留了我大日本帝國的武士道精神! 最重要的是,我們當即便實行了君主立憲!所有法律必須經過國會決議!呈君主裁定,然後公諸於眾!總之,我國是一個法,立憲明君之法, 貴國是一個君,專制主義之君,何其不同乃爾,故甲午之戰,我國戰勝貴國乃必然之勢!
載澤:便無絲毫僥倖?
伊藤博文冷笑:日俄戰爭,仍是僥倖嗎?
伊藤博文拿起一本《李鴻章傳》:
「真希望這會兒與我交談的有貴國的李鴻章,他若是看到此書,會高興嗎?李鴻章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以成敗而論,自是伊藤勝於李鴻章,然以個人而論,李鴻章優於伊藤博文甚也。諸位大人可知此書何人所寫?正是貴國滿世界通緝的政治要犯梁啟超。高才高論,洞若觀火啊!其高論,正在假如二人易地以處八個字,"伊藤不才,然何其幸哉,能駐足日本之地,此乃立憲國之地,且舉國人才輩出;李鴻章大才,然何其不幸,為政於中國,此乃絕對專制之地,故而有才而化無才,且舉國人才,一遇專制俱為奴才。"李中堂若讀得此論,當含笑冥府。而竟以有才敗於無才,豈非又死不瞑目!「

更不要說最後一集孫文的演講了。那簡直是分分鐘你家房門爆破的節奏。「我要彈劾你!!!」

中國建國以來明目張胆的作死被禁的實至名歸的片子。你看這片子有時會控制不住的聯想。

所以……恩……後來看到人間正道是滄桑的時候,我不得不感慨張黎的後台是真硬啊。

門鈴響了。

————06292015————

在下沒見過這麼多贊…你萌搞的這個東西啊,excited!不過先讓我在門前擺好claymore先…

其實好久不讀書了,認真討論起我國近代史民國史我是真的跟不上…平常就是聽聽音樂看看日本戰國小說,然後忙接下來的一口飯吃。

自認為一介大不弁者,無意/懶得/害怕遭遇到不得不推參的境地…手機知乎app一刷新點贊都漲好幾位,自己實在受不得。

張黎的劇都非常不錯,毫無疑問的,不能當歷史看,但就今人對古人的側描和解讀來說,張黎確確實實做得漂亮。

個人以為人間正道是滄桑中的人物描寫,是中國所有的電視劇中能排到前五前三的。楊家三口人,每個人都有多個歷史原型;而每個人都讓人感覺彷彿歷史中確實有這樣的人物(然而楊家三口確確實實都是虛構的)。個人最愛是楊立仁。

你想想看,一個虛構的由多個原型組成的這樣一個人物,其人內心必極為複雜,也一定會有波動和成長,也一定會有隱瞞和壓抑不住的情緒,更無提此人的悲憤與激昂。而他畢竟是個虛構的人物,一個足以寄託導演和編劇的許多念頭和隱喻和暗示的容器。

而除了楊立仁就是瞿家兄妹…這許多許多的角色,都是當下電視劇中少有的複雜和生動。張黎從走向共和到人間正道,這是又進了一步。實在精彩。

記事以來四神劇:走向共和,大宅門,大染坊,人間正道是滄桑。白景琦、陳壽亭、楊立仁三位,足以稱得上是第一流的偉丈夫。

——————————————


哎呀,嘖嘖,你說這種人,咋整呢。

你要覺得言論這麼開明,你把粗鄙之語列印在A4紙上跑中南海門口搞詩朗誦去啊?你不能耐得不要不要的么?你不制度自信體制自信么?去吧,祝你成功。反正就這個答案,裡面事實上沒有乾貨,這些台詞哪是我寫的。

不過你說你裝什麼外賓吶?非這樣讓我一時興起把你掛這兒你覺得圓滿了?

「反體制顯自己牛逼顯自己高檔」這話,你給某些人說的時候,這些某些人中的一部分人唯一的感覺就是——喲,這主跳起來要打我膝蓋了,可惜還是沒跳過咱腳指甲蓋。

扣別人帽子顯自己高尚睿智窺的清的這種人,在下實在沒有不掛的道理。

——————————————

我補充一段吧。

這個答案,你們想轉就轉,可以不徵求我的同意——只要是僅僅是台詞的部分。不徵求我的同意的原因很簡單:台詞不是我寫的,我僅僅是記住了這些台詞並重新尋找到原來的章節,核對過後發出來,帶點自己的評論。轉僅僅台詞的部分,我覺得是可以的——再說一遍,這個回答,實在沒有什麼乾貨。

我個人的心目中國產四大神劇是啥,我覺得你們是不在意的。我覺得如果你們真的轉載在別處了,也不太合適,因為別人也不見得會感興趣。

然而至於我想掛誰這件事兒,我絕對不會把這種人撤下來——在下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從來不打算反悔,亦不打算撤回。在下在知乎的個人簡介中清清楚楚地說了:


既寬容隨和清澄,又惡毒刻薄混亂。在下此刻乃大不弁者,雖無意推參,但也絕對不會放棄鐵了心要尋釁作死之輩的人頭。

在下絕非友善之人,請千萬不要搞錯或者抱有僥倖。

所以掛人的部分,請務必不要轉載——既無關於題目,又不利於在下,更顯得你編輯審稿水平捉急。


不多說,直接上圖,值不值得看,自己品味。
1、大清國的價值觀


2、大清國的西方記者


3、大清國的外交


4、大清國的國情


5、大清國的閱兵


6、大清國的公知


7、大清國的救國


8、大清國的軍隊


9、大清國的官員


10、大清國的外患


11、大清國的改革


12、大清國的姓氏


13、大清國的特長


14、大清國的人民


15、大清國的流行語


16、大清國的外國人


17、大清國的特色


18、大清國的言論


19、大清國的反腐


20、大清國的繼承者


21、大清國的穩定


22、大清國的夢想


23、大清國的百姓


24、大清國的自由


24、大清國的藥丸


評論區別激動,就是電視劇中的經典台詞而已。這劇當年上過《新聞聯播》推薦,又在央視播過,如今在網上豆瓣可以隨時打分點評,網站還可以隨時點開觀看。發點當年被廣電局審核過的電視劇截圖,再正常不過了。


http://weixin.qq.com/r/yUgAGDLEOG9HrXZ79x3b (二維碼自動識別)


一直非常喜歡《走向共和》這部劇,央視首播的時候就每集追看,後來大學時期又下載了全集存在電腦里每隔一段時間就拿出來看一看。

關注這個問題看了幾個高票回答覺得挺失望的,好像現在人都愛拿「禁片」說事,把這部片子說成因為諷刺本朝和「我大清」沒什麼區別,然後「趙家人」龍顏一怒就給禁了,現在再把這部片子拿出來讚美一番,滿足一下很多內心「大青果藥丸」的喜悅心情。。。

可是,這樣一部集合了諸多精英創作者和精英演員的在央視平台上播出的主旋律歷史題材大戲如果它的亮點僅僅是一個大寫的「諷刺」和「作死」,你覺得是導演傻還是領導傻還是觀眾傻呢?如果一部作品得以名垂青史僅僅是作為「禁片」而不是作品本身的價值不是很可笑嗎?

首先,領導不傻。這部片子屬於重大歷史題材,片子的拍攝首先是一個政治任務,不是導演和投資商腦門一拍就能整出來的。央視一套黃金檔播出,播出前半個月央視各個時間段密集的預告片轟炸(這個本人印象很深,因為那個預告片拍得水平很高,很熱血,我就是看了預告片才決定追劇的),為了拍攝北洋水師的戲份甚至出動了海軍艦隊來做道具,這個片子有兩個主題歌,後一個比較正能量的由宋祖英演唱,前一個比較悲壯的《曙色》由徐沛東作曲並親自演唱,後來這首歌被收錄進朝廷繼《東方紅》之後第二部主旋律音樂史詩《復興之路》中,由彭麗媛演唱,所以現在在網上搜這首歌一般出來的歌手就是彭麗媛本人。

所以,機智的各位,你們覺得這樣一部電視劇在播出之前不用審查的嗎?台詞不需要文化戰線上的領導層層審核?如果真的是官方覺得有什麼政治錯誤犯得著等到播了一半再下架或者播出之後一禁了事?況且這部劇不算是被禁,只是官方電視台不再播了,其他途徑各種版本還是挺多的,不需要翻牆,而且當年引發爭議後央視並沒有停播,只是一天三集加快了進度以求早早播完了事。

那麼為什麼這部劇播出後會出現上述的問題呢?根據我當年的印象,原因恐怕是在野不在朝的。

原因一:來自學術界的爭議。可能大家不會想到,播出後這部劇最大的爭議不是你們說的「預備立憲」那一段,而是前面關於李鴻章和慈禧的歷史評價問題。李鴻章在以往的口徑中一向被描寫為簽訂喪權辱國條約的民族罪人,私德上也不怎麼樣「宰相合肥天下瘦」嘛(這句諺語一直寫在歷史教科書里,作為洋務派的缺陷之一),但在這部劇中來了個180度大轉彎,變成了一個為了國家的前途命運殫精竭慮、死而後已,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最後憂憤而亡的正面形象。把一個官方評價很污的人找出一兩個人性亮點渲染一下不傷大雅,但這種整個倒過來的行為在當年的學術界還是掀起了軒然大波的。(那個時候不像現在流行「洗白」「翻案」,連汪精衛和秦檜這樣的都能拿到檯面上洗)這樣就難免會對很多體系造成挑戰。所以剛開播時,學界還是鬧得挺凶的。(至少我當時在報紙上看過很多學術界人士「怒斥」的文章)

還有就是慈禧太后咯。這部劇該黑的也是黑了(比如那句「叫李鴻章把我那件衣服要回來」私以為黑得十分到位),不像《蒼穹之昴》里洗白得那麼明顯。但也有諸如慈禧在向全世界宣戰前那段演講那樣的明顯超出歷史人物實際水準的描寫,我記得有一個細節當時被批得也是挺厲害的:

某天慈禧在寢宮裡聽一個小宮女唱曲兒,突然,老佛爺打斷了她說:
「你這個唱得不對!」
小宮女瞪著水汪汪的眼睛立刻傲嬌的回嗆道;
「老佛爺你行你上啊!」(大意)
慈禧:「呵呵。。。。」

總之這些我們今天也就是一個表情包,小段子一樣的情節,在當時就是會有一群老先生來死磕,因為這個是「重大歷史題材」,在當時,拍這種歷史劇總是帶著一種使命感的,所以作為領導你也沒辦法簡單地打個哈哈就過去,所以只能低調處理。

原因二:來自輿論解讀的壓力。比如像現在知乎er這樣的,專門找出這些字眼來嘲諷當局,甚至藉此造勢,給統治者造成了一定的壓力。不過這一點我沒有真憑實據,因為當時的網路不像現在這麼發達。至少可以認為,在審查的時候,官方並不覺得這些情節和台詞有問題,但是一旦在野的輿論形成了,給當局造成壓力,逼著他們去解讀這個有問題、那個有問題,反而讓他們敏感起來。要知道在中國官場向來是一個過頂百個功,寧願得罪不相關的人不能被人抓住把柄。為了平息議論最好的方式就是我不播了行不行,你們議論你們的,反正和我沒關係。這就是為什麼現在電視台依然不肯重播,沒什麼好處惹一身騷,萬一再出個什麼事一追查起來誰叫你播的,你說跟誰說理去?況且這種十幾年前的劇你指望他擔收視率吸引廣告?

於是,一部膾炙人口的「禁片」就這樣被人民群眾製造了出來。


———————————下面是劇情的分割線 ————————————


噴完了仁人志士,我要來說說為啥這部劇值得看,為什麼評價高。

前面我已經否定了這部劇的主要目的是諷喻當局,那麼這部劇真正要表現的是什麼呢?他和其他歷史題材的劇相比好在那裡呢?

中國大多數的歷史題材電視劇,都是帝王將相的奮鬥史夾雜著才子佳人的羅曼史。很少將視角定位在一個變動中的時代,以及面對歷史潮流人們的選擇和奮鬥。而《走向共和》以一種獨特的情懷和視角聚焦了從清末到民初這段「四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描繪了這段波瀾壯闊而又辛酸沉重的歷史中的中國精英的群像,力求表現歷史的細節和歷史人物的真實性格,從而讓後來人感受歷史的滄桑和沉重。


要把這樣一個故事講好是需要水平和勇氣的。一旦成功對於觀眾的啟迪和震撼也是巨大的。

《走向共和》沒有男主角,也沒有女主角。全劇不以一個人始,也不以一個人終。

全劇的第一個鏡頭,李鴻章在吃一條魚。

他已經過了最風光的時候,他的北洋水師沒錢了。朝廷里上上下下開始搞他了,日本人要摩拳擦掌打過來了,皇帝還以為大清水師亞洲第一世界第四,然而李中堂知道他已經註定要退出歷史舞台了,他已經做到了他這一代人的極致,再往後他就hold不住了。

於是,袁大人出場了。和李中堂正襟危坐不同,他是以一個在妓院里吃軟飯吃得理直氣壯的小白臉身份出場的,閑撥琵琶,情挑花魁。然而在李鴻章的召喚下他告別了情人,穿上長衫,闊步走上了歷史舞台。

袁世凱代表的是鴉片戰爭後的中國第二代精英,他們是在洋務運動的蒸汽機轟鳴中成長起來的,功名、品級、忠臣之名對於他們就是浮雲,他們走上歷史舞台的使命就是變革制度,埋葬帝國王朝。這就是《走向共和》的主線精神。

時代在不斷變化,甲午戰敗、維新變法、庚子國變、預備立憲、辛亥革命、南北議和、民主共和、軍閥內亂,一次次翻天覆地的歷史事件相隔也就3/5年,這批人在劇烈的動蕩中不斷變換著身份。

比如袁世凱。一開始他是個練新軍的統領。你看到他有新想法、新思維,不拘一格,思路開放卻又紀律嚴明,他要利用這個恩師李鴻章給的機會成為站在歷史中心的人物。

你看到他主政天津時利用歐洲人的條例弄出了一群「警察」,苦心機智地在辛丑條約「不得駐軍」的條款中找出空子實際上駐軍天津,最大限度的守護了國家主權。

你看到他搞新學、興女權、搞新政研究,實力推動中國現代化,你也看到他當了大總統後孤家寡人前夫所指成為獨夫民賊。

你看到他在變法失敗後一把撲在情人懷裡哭得像個孩子:「他們想要殺我!」
——當年年少輕狂意氣風發的他在朝鮮一舉阻止了日本人逼宮的野心,將甲午戰爭推遲了10年,回來後朝廷想要殺他。

——年富力強,手握軍權的他在變法中左右逢源最終選擇站在朝廷這一邊,將一場幼稚的變法扼殺,結果朝廷還是想要殺他。

——權傾天下、萬眾所歸的他力推立憲,清王朝視立憲為最後的救命稻草,然而條件是,要立憲,先殺你祭旗。

——最後他把朝廷用非暴力的方式弄掉了,還要面對南方那批沒有任何執政經驗的夢想家們,後來,全國人民想殺他。

——他沒被殺掉,自己生病嗝屁了。

我覺得《走向共和》是真正有益的歷史劇,因為他能引發人們思考更深層次的東西。比如說袁世凱。看完全劇你不會再像教科書里那樣用上帝視角來看他,給他簡單扣上一頂「賣國賊」「做皇帝夢」「獨裁者」的帽子,不得不承認,在《走向共和》的時間線上,袁世凱確實是無可爭議的領袖人物,是全國精英階層改革變法、救國強國的一面旗幟。

他有很多優點,也有很多缺點。清王朝在時,他的缺點並無所謂,但優點使他平步青雲、光芒萬丈,使人們把他看作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救星。(劇中,西方記者採訪他:「有人把您比作中國的拿破崙……」老袁:「啥?啥破輪?」233333)但一旦他親手埋葬了王朝時代,他的缺點就都暴露出來,成為了讓他「落後」的代表,最終讓他身敗名裂。因為他終究是一個舊時代走過來的人。

比如全劇最突出的一條感情線莫過於袁世凱和他的大姨太英子(就是一出場時的那個花魁)之間的。袁世凱和他的確是真愛,不僅是真愛而且是soulmate,只有在她懷裡一代梟雄才會變成一個哭泣的委屈寶寶,袁世凱對待她完全是平等的,沒有嫌棄過她的身份(讓自己的大兒子叫她「母親」),完全是以一種「英雄惜英雄」的態度來和她相處。(稱帝前夜這夫婦兩相互吐槽「呵呵,一個婊子也想當皇后?」』呵呵,一個痞子也想當皇帝?「)

即使這樣,老袁還是讓他做了姨太太,不會休正妻。即使這樣,老袁對他的承諾依然是」我以後娶十房姨太太讓你做她們的頭兒「。而且後來他真搞出十個老婆。。。這要是在古代,袁世凱可以算得上是齊家的典範,他和花魁的故事估計能被馮夢龍改編一下寫進三言二拍,然而進入民國,他這副做派就是活脫脫的封建腐朽氣息——亞洲第一個共和制民主國家的總統有九個小老婆,Excuse me ?(其實歷史冥冥之中也暗示了他必定不得善終,即使安心做大總統也必定不會有正面的歷史定位)

那面對孔孟之道,袁世凱又是什麼態度呢。劇中濃墨重彩地寫了他在天津辦新學的過程。首先,他請來一個書香門第又留過洋的女博士來當校長。然後一群直男癌士子看不起新學,看不起女人,組隊來鬧事。袁世凱怎麼處理的,他先派遣自己的姨太太高調站台,以英子為首的袁氏姨太團舉止粗俗、言辭犀利,論撒潑撕逼這些舉子秀才們簡直都是垃圾,雙方鬧起來自然是文人們斯文掃地,姨太太們本非良家自然無畏,這時老袁再登場,以總督之名打臉,秀才們理虧失態在先,一頓板子一打自然老實了。同時,袁世凱當著眾人的面對女博士禮節周到,一口一個「先生」,「這幫人怎麼處置您來決定」,表示總督我就是先生最大的後台,不服憋著。這一紅一黑,既給足了女先生的面子,又震懾了津門士子,給自己立了威。

然而王朝時代啪啪啪打孔孟門生臉的是他,共和之後呢,大興「尊孔復古」的又是他。是袁世凱變了嗎?不是,是時代變了,他終究是個政治人物,不是一個為了理想奮鬥終生的聖人,也許當年他是有理想的,但在一次次殘酷的現實和生死命懸一線的關口之後他才認識到,追尋利益最大化,保全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即使成為權傾天下的統治者,權力依然無比脆弱,這就是亂世。

同樣,我們也看到了在衙門前剪辮子被打成狗的孫中山,到萬木草堂拜會公知被無視的孫中山,和黃興身無分文被小旅館趕出來,除夕夜在美國街頭彼此說「恭喜發財」的孫中山,在夏威夷籌款被罵傻逼的孫中山,搞個人崇拜要年輕人效忠自己和黃興鬧翻的孫中山……

我們也看到了曾經孤高自傲、藐視天下的南海康有為,和倉皇逃竄在船艙裡衣衫襤褸哭成狗的康有為,顫巍巍拄著拐杖穿著官服向皇帝下跪的遺老康有為……

我們看到了作為大才子一襲長衫、白衣飄飄的梁啟超,作為政治新星的梁啟超,作為輿論領袖的梁啟超,作為流亡亂黨密會袁世凱暗示可以擁戴他做』president「的梁啟超,最後是留著背頭穿著西服的梁啟超面對議會的亂象無可奈何地望著袁世凱的背影遠去……

當然還有和孫大炮和袁大頭都是好基友最後卻在本劇時間線的延長線上加入我黨的皙子兄楊度。

而這一切的跨度只有15-20年,差不多就是長者的第二任期到現在的距離,世事滄桑、人生劇變,不過如此,真是細思恐極,而這也是歷史的魅力所在。

這些風流人物在懷抱利器走入歷史洪流之初如果能夠看到自己最後告別歷史舞台的樣子,會不會開始厭惡自己呢?就像《中國合伙人》里那句話一樣:

我們沒能改變世界,是世界改變了我們。

《走向共和》這部劇正是以這種方式展現了歷史的厚重。這批精英,無疑都是懷抱救國的崇高理想的,不是追求功名利祿之輩,因為在那個亂世,金錢和官位都如同浮雲。然而,這個國,也不是靠一個人、一個組織和一種思想就能夠救的。每個歷史人物的主觀願望大多是正面的,但每個人的歷史局限性也是無法改變的,就像老袁、老康、老孫他們,在生涯的末期不也是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如當年的慈禧和李鴻章那樣已無力回天,再多的努力不過是增加自己的罵名罷了。在這樣的客觀過程中,不分」大清「」北洋「還是」革命黨「,正如《三體》中的名台詞

在中國,任何超脫飛揚的思想都會砰然墜地——現實的引力實在是太沉重了。

但是這個引力必須被克服,於是就靠著一代代的「超人」們用自己的一生前赴後繼,每個人最終都會失敗,都會怦然墜地,但思想的旗幟依然會不斷飛揚。

可惜的是大多數覺得自己看懂了本劇的人依然持有歷史的二元觀點:單純地區分好的(進步)和壞的(落後),當然這也是本朝教育階級分析法的後遺症。他們覺得,清末中國喪權辱國,是因為一群壞/落後人當政,那麼打倒他們,換一批好人/進步的人上台就能救中國啦!比如說上面很多藥丸的答案,我大清的統治者是壞蛋,看,本朝的統治者和他們說了一樣的話耶,所以他們也是壞蛋,他們和清朝人一路貨色,我們必須打倒他們!

在全劇的末尾,第二代精英係數謝幕,走完了他們人生最輝煌的歲月,走向共和的大旗即將傳給在變法共和浪潮中成長起來的第三代精英,而在全劇時間線的末尾,這批人已經在幕後開始待命了。欲知後事,請看續集《人間正道是滄桑》(推薦此劇,《人間正道是滄桑》和《走向共和》的時間線只斷了5年左右,兩劇合起來基本就是一部近代史)

————————最後是彩蛋————————


全劇我印象最深的情節
講的是甲午開展前夕,日本天皇號召全體國民節衣縮食,買噸位超過清朝的鐵甲艦「吉野號」,某美麗的日本少女名字叫作「純子」,長得也十分清純

他的男朋友是吉野號的士官,她非常愛他,為了能讓他實現夢想,她願意付出一切



於是,她為了籌丟進捐款箱的錢,毅然下海了。。。並且有了雅蠛蝶的劇情



後來,他男朋友的夢想終於實現了,美麗的少女寫了一封信為情郎送行






之前,妹子對自己的歐多桑是這麼說的


這一小段劇情給我留下的影響勝過一百部手撕鬼子。。。


黎叔鎮樓

黎叔鎮樓

《走向共和》創作的初衷來源於製片人劉文武,他是張黎的湖南老鄉,大灰機省一向有開風氣之先的傳統

兩人愉快的合作來自於《雍正王朝》,張黎當時擔任藝術總監,劉文武是製片人,劇本創作是劉和平,劉和平老師最初給《雍正王朝》定的調子是「當家難」,《雍正王朝》開機是1997年,這個調調很符合當時中國的國情:朱總理改革前,新權威主義思潮澎湃,官商勾結,地方財政全是諸侯經濟,中央的經濟控制能力嚴重下滑:「十億人民九億商,大家一起騙中央」,而導演胡玫也很認可這一點,她之後又順著這個思路拍了《漢武大帝》

但是劉文武對這個調子並不完全認可,他有更多的反思:
當家,當誰的家?君權神授的時代,家國一體,皇帝的權力天生合法,這當然沒問題,但是在一個現代的民主法制國家,當權者的權力是老百姓給的,還能把國事當家事辦嗎?

在《雍正王朝》開播的同年,劉文武找到了湖南省宣傳部部長鄭佳明,提議拍攝一部關於晚清的電視劇,然後鄭介紹了中央電視台文藝中心主任高建民,高提議他把晚清和民國結合起來,但是兩位大佬的建議只是框架,像《雍正王朝》是以二月河老師的小說作為藍本,而晚清民國這段歷史,「三千年未有之變局」,變革之劇烈,變化之豐富堪稱中國歷史之最,沒有任何小說或者戲劇可以作為劇本的依託,於是劉文武在長沙廣電局局長羅浩的幫助下找到了當時湖南湘劇院的編劇,曹禺文學獎獲得者,盛和煜老師,三人從零開始,埋頭閱讀海量的晚清民國史料,一步一個腳印,重建通天塔

《走向共和》製片人劉文武

《走向共和》製片人劉文武

《走向共和》製片人羅浩和妻子宋祖英

《走向共和》製片人羅浩和妻子宋祖英

由於工作量浩繁,一年之後,劉文武又邀請了《晚清歷史報告》的作者,《中國青年報》主任記者,魯迅文學獎獲得者,張建偉老師加入劇本創作團隊,劇本的分工由此明確:盛老師負責晚清部分,張老師負責民國部分,《走向共和》今天看來確實有風格不太一致的地方,但是確實已經做到了極致

為了讓劇本通過審查,劉文武專門邀請了湖南省委書記文選德,和中宣部文藝局局長李牧作為劇本顧問,專門為「歷史敏感問題」把關,同時每寫完5集,劇本就會送到廣電總局副主編仲呈祥那裡作審讀,在經過了4輪反覆修改之後,劇本獲得了大佬們的一致認可,最終通過審查,而張黎後來導演的《大明王朝》的劇本審查小組包括明史專家馮爾康和雲南省委書記王天璽,也是順利通過,真正用心創作的東西沒有人會阻攔你

盛和煜老師之前從未寫過電視劇劇本,「三年不飛,一鳴驚人」,《走向共和》獲得了空前的成功,盛老師的才華深深地折服了吳宇森,並獲得了合作《赤壁》的機會

盛和煜老師之前從未寫過電視劇劇本,「三年不飛,一鳴驚人」,《走向共和》獲得了空前的成功,盛老師的才華深深地折服了吳宇森,並獲得了合作《赤壁》的機會

《走向共和》是張黎作為導演的第一部電視劇,「儲才仰望,厚積薄發」,當劉文武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張黎的時候,兩人一拍即合,因為他們有了一個在《雍正王朝》合作時便想要突破局限的機會:突破舊體制下的「當家難」,走向新時代的「找出路」

《走向共和》的準備時間是三年半,在《三國演義》結束後的後計劃經濟時代堪稱一個奇蹟,張黎加入了創作團隊,五個人整理出了一份超過1100人的人物傳記,然後精心整合複雜的人物關係,作藝術上的篩選合併,然後精簡到300人,最後出現在《走向共和》中的是140人,每個人都有詳細的人物生平,人物性格,以及人物觀點,而貫穿全劇的是主創團隊的理想:通過那段歷史尋找中國的出路,張黎後來講過:「拍歷史劇沒有「資治」的作用,就去拍戲說好了」

《走向共和》的拍攝期是九個月,攝影棚在大興,這個佔地9000平方米的大棚里包括慈禧的寢宮,李鴻章的宅院,袁世凱的總統府,甲午海戰是在青島借用軍艦實景拍攝,日本戲是在中山拍攝,民國戲則是在上海完成

在大興的劇組,張黎要求演員要提前45天報道,主要演員必須要通過五人小組每一個人的認可,當時為了尋找一個合適的李鴻章,團隊跑遍了全國進行演員篩選,最後找到了北京青話退休的王冰老師,當時70歲的王冰老師因為身體一直不好,已經有20年沒有拍戲了,讀了劇本之後非常感動,重出江湖,在劇組一直待了七個月,王冰老師是劇組裡舞台經驗最豐富的,他活躍的時代劇組裡的很多人都還沒有出生,王冰老師上裝都是自己動手,每天和大家聊天對台詞,試造型,形成了很好的劇組氛圍,而扮演慈禧的呂中老師是北京人藝的台柱,在準備過程中熬夜看劇本大病了一個月,張黎也是專門等到呂中老師身體恢復之後才開機,這種盡善盡美的誠意是良好的劇組氛圍的保障

扮演袁世凱的孫淳到劇組比較晚,而且他的身材和袁世凱還有一段距離,張黎給孫淳開了小灶,每天要吃四大碗的麵條,還在會議室放了一張乒乓球桌,讓孫淳每天堅持打球,張黎告訴孫淳,這種狠勁其實就是根植於袁世凱這個角色身上的,能不能增肥其實都是次要的,就是要把這股勁保持住,結果開機的時候孫淳真的就長了30斤肉,和袁世凱形神俱似,後來張黎在拍攝《大明王朝》時,對扮演海瑞的黃志忠也是同樣的要求,黃志忠當時比較胖,張黎讓他少吃飯,要瘦下來,而且每天還要跑一萬米,這種飢餓和堅決的狀態其實可以把海瑞那種決絕的感覺由里向外的帶出來,所以我們今天看到海剛峰一句怒吼「我大明朝還有神劍嗎?!」,其實這種爆發力裡面潛台詞也有「老大,晚飯能不能多加兩饅頭?」

扮演李鴻章的王冰老師和扮演慈禧的呂中老師,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扮演李鴻章的王冰老師和扮演慈禧的呂中老師,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走向共和》劇組對演員的自我要求很高,提前到劇組的這45天是沒有工資的,願意就來,不願意就請走,不管你名氣有多大,所以《走向共和》的劇組的拍攝狀態是非常好的,老演員多,真心為藝術的演員多,這種狀態在張黎後來的劇組中也是保持一致的,早上五點就準時起床背台詞,找狀態,要是有誰偷懶,台詞沒說好的,大家都會鄙視,壓力是很大的,所以每個人都全力以赴,而張黎作為一個攝影出身的導演,在表演技法方面能給演員的指導很有限,所以他在下面和演員聊人物背景,陪著他們去做功課,張黎基本能做到有問必答,比如張黎給孫淳說袁世凱的戲的時候,並不會直接告訴孫淳應該怎麼演,而是給孫淳講袁世凱的很多細節,比如他愛吃什麼啊,走路什麼姿勢啊,他的朋友和親屬的回憶錄裡面是怎麼說他的啊,等等等等,像王冰,呂中,孫淳這種級別的頂級演員都是非常有悟性的,把這種小細節融入到表演裡面,一通百通,一個人物在什麼情景下面該有什麼樣的反應自然就出來了

張黎的習慣是要拍攝一段歷史,就要成為那段歷史的行家,要做的事情就必須全力以赴,有一段時間,母校北影找他幫忙帶攝影的實習生,張黎帶一個生氣一個:「都根本不熱愛自己的行當」,不熱愛一切都是扯淡,我們今天看《走向共和》,就是一群真心熱愛藝術的人,有自己理想的人,一起花了心血做了一件讓自己滿意的精品,這種真誠和執著戲裡戲外都是一樣


當然很值得一看了。
鑒於我對歷史、政治等等並不了解多少,所以在這裡只單純說說劇中角色以及個人感悟。
眾所周知,此劇戲骨頗多,比如呂中、王冰、孫淳等等,

最吸引我的是王冰老先生的李鴻章。

最吸引我的是王冰老先生的李鴻章。

其實由於種種原因,我之前從未覺得李鴻章是賣國奸臣之流,相反,我對這位出生合肥的同鄉中堂大人一直心懷敬意。梁啟超說「日本之學如伊藤者,其輩無數;中國之才如李某者,其同輩中不得一人。現今五十歲以上之人,三四品以上之官,無一可以望李之肩背者。」李鴻章的一生,頗有一種「生於末世運偏消」的感覺。

加之此劇中老戲骨王冰的演技,讓我對李鴻章有了更加貼切的認識。王老先生的形象很符合歷史,瘦高個,而且五官比較像(尤其是有一次光線昏暗的時候,甚至看得出來和照片上一樣也有一點大小眼。簡直就是少荃再世啊!)。他幾乎已經到了喜怒不形於色的地步了——好像一個常年接手差生扎堆班的班主任,已經不想把班級成績什麼的掛心上了。他說自己說的十分,下屬能聽五分,做一分,他就欣慰的很了;他罵丁汝昌一點挫折都受不了,自己大半輩子在軍營里混,一年四季受那些「清流派」彈劾,他早就習慣了。

他說這些話的時候,彷彿事不關己。而我聽到這些話的時候,卻在心中激起不小的漣漪。而且我在看這部劇之後不久就在網上下載了劇本小說,一邊看kindle(這個電子版的排版有問題,見諒~)一邊看劇,印象尤為深刻。

朝臣如翁同龢,並不是固步自封、冥頑不化,而是被千百年的制度禁錮了頭腦,致力於詩經子集、章句小楷。西洋兵器乃奇技淫巧,我之不屑矣;要錢辦事是你李鴻章天天鬧這鬧那,我就得彈劾你。這些人身居高位,卻不需要實幹的才能——並不是說他們就不懂國難當頭、民生疾苦,也不是說他們對大清就不忠心了。就像李鴻章自己說的,話是他們說,事都是我自己干。

饒是這樣也是處處齟齬。無論是翁同龢還是李蓮英,沒一個不是李鴻章洋務運動上的絆腳石。他們雖然知曉堅船利炮的厲害,卻還是在自己一成不變的軌道上運行著。看到第七集的李光昭與南陽木材之事,簡直氣極。六十萬兩白銀,李鴻章已經找戶部要了很長時間,不知道吃了翁同龢多少閉門羹!而且就因為一點雕蟲小技,翁師傅就把自己賣了。更何況此白花花六十萬還不是全投入了頤和園木材——四十萬進了親王、太監、大臣的腰包!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饒是這樣也是處處齟齬。無論是翁同龢還是李蓮英,沒一個不是李鴻章洋務運動上的絆腳石。他們雖然知曉堅船利炮的厲害,卻還是在自己一成不變的軌道上運行著。看到第七集的李光昭與南陽木材之事,簡直氣極。六十萬兩白銀,李鴻章已經找戶部要了很長時間,不知道吃了翁同龢多少閉門羹!而且就因為一點雕蟲小技,翁師傅就把自己賣了。更何況此白花花六十萬還不是全投入了頤和園木材——四十萬進了親王、太監、大臣的腰包!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當時清政府「僱傭」的英國僱員,中國海關總稅務司赫德打過一個很形象的比喻,他說:「恐怕中國今日離真正的改革還很遠。這個碩大無比的巨人有時忽然跳起,哈欠伸腰,我們以為他醒了,準備看他做一番偉大事業,但是過了一陣,卻看見他又坐了下來,喝一口茶,燃起煙袋,打個哈欠,又朦朧地睡著了。」正是如此,每當李鴻章要伸開臂膀大幹一番,就會有七七八八的攔路虎齊上陣。此怎能不讓人心痛?他自己認知的很清楚:「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子,由裱糊匠東貼西補,居然成一凈室,雖明知為紙片裱糊,然究竟決不定裡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風小雨,打成幾個窟窿,隨時補葺,亦可支吾對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預備何等修葺材料,何種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術能負其責?」


我幾次三番都是這樣,執念深,齣戲難。
看到甲午戰爭時,雖然之前有心理準備,但是心裡還是鬱郁難平。李鴻章的一生基業付諸流水。我記得歷史書上是這麼說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李鴻章不是一個普通人,他的角色也不僅僅是執牛耳者,而是大清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也是風口浪尖,首當其衝。

雖然早已知曉此後乃至馬關談判的場景並不讓人好受,但還是不免眼眶濕潤。

他又何嘗不想逃避呢?那眼角滑落的淚,那顫抖舉起的槍,都是這個煊赫一時的中堂大人此時走投無路的悲慘寫照。但是威威朝堂,無一個似李鴻章之人;泱泱中華,也無一處容他安生!

在戰後人人狂熱的日本,在劍拔弩張的談判桌上,打響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而他,這個剛剛失去了「命根子」,被同僚和國人謾罵的老人,又被推上這條沒有退路的征程。

劇本在此,不忍卒讀。

劇本在此,不忍卒讀。

——「中堂前輩,兩國實力均等,外交就是力量;兩國力量懸殊,力量就是外交。」

——「老夫老了,手無縛雞之力,但要在談判桌上逼老夫就範,你們日本武士的劍,還不夠鋒利。」

談判桌上,他的眼神依然灼灼,可已不復往日神采。他的折衝樽俎又怎能挽救大清的一敗塗地?

其實不久之前李鴻章對於伊藤博文的態度還是有點倚老賣老的,他確實小看了日本,對戰局估計失誤。然而現在的結果就是,「中日之役,實彼平生之孤注一擲也。而此一擲不中,遂至積年之勞績聲名,掃地幾盡。」

此役之後,中堂大人明顯蒼老了許多,整個人顯得更加清瘦了。

前晚看完了梁啟超的《李鴻章傳》,字字珠璣,句句精闢。所以摘錄如下:「尋常人遭此失意,其不以憂憤死者幾希。雖然,彼以七十三歲之高齡,內則受重譴於朝廷,外則任支持於殘局,挺出以任議和之事,不幸為凶客所狙,猶能從容,不辱其命,更典櫬赴俄國,賀俄皇加冕,遊歷歐美,於前事若無一毫介意者,彼之不可及者,在於是。」(這是書後一篇由梁啟超翻譯的當時一個日本人對於李的評價的句子,#振衣亭# 德富蘇峰:支那人李鴻章 通篇雖然口氣倨傲蔑視我邦,但也很一針見血。)

而且我終於悟到,我以前竟是錯了。年少時總覺得如果生在古代,必有「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的氣概。現在想來只不過是因為在上帝視角看慣了。不說我自己無能力無魄力,就算是有,在當年那樣的情景里,我大概最多只能耍耍嘴皮,甚至抽大煙了吧!如果我真是個王侯臣子,估計能管理好個家業也是很不得了了,如果有個人老是嘮嘮叨叨在朝堂上說日本這個蕞爾小邦不日就要把炮彈打到我大清的國土,壞我富貴風流、和平寧靜的生活,我大概要啐他:「賊娘!就你事多!」所以我現在看慈禧、李蓮英抑或親王的舉動,已經不像多年前那麼痛心疾首了。

又因為同時看了劇本,不免嗅到一絲危險——此劇應該說是力舉李鴻章的,可能有點洗白之嫌;又抹黑了翁同龢、張謇之流(反正我看劇的時候對於他們來自教科書的好印象是差不多消失殆盡了)。比如劇本里不少李鴻章被氣的暈倒或吐血之類的鏡頭都沒有了,全換成了王冰老爺子睿智或者說久經滄桑不可意會的笑容。這立刻把中堂大人的形象塑造的更加高大偉岸了。而且很多慈禧壓低李鴻章的情節刪除了,倒是加了不少安撫性的做法,這又無疑讓普通觀眾感覺到「好人有好報」痛快。還有馬關談判回國之後,劇本里說的是李鴻章指望聖上還能體恤他的難處,穿戴好了黃馬褂,結果一踏上大清國土就被削去了許多封號,誠惶誠恐。而電視劇里李鴻章料事如神,吩咐屬下包好三眼花翎黃馬褂就準備著被朝廷褫奪,智謀狀之如此也。我本來就是個思想上時常處於「牆頭草」的人,所以更需要時時警惕思想成為別人的跑馬場。其實對於翁,我的了解也只是百家講壇、老師的偶爾提及以及徐中約的《中國近代史》,此人是兩代帝師、忠心的帝黨、半個改革派,又是清流派。而這部劇里把他的形象似乎刻畫的太小心眼了。雖說不是方家不能置喙,但也應該以此為戒。

在唐德剛老師的《晚清七十年》中,對於李鴻章的評價也很高,但是他也提到了甲午時朝廷真實的情景。史實更讓人扼腕。


劇才看到17集。實在是不忍心看到斯人逝世……

丈夫只手把吳鉤,意氣高於百尺樓。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覓封侯。」的意氣風發,到「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閑看。」的臨終喟嘆,真是惜哉中堂,悲哉中堂!

┉┉ ∞ ∞ ┉┉┉┉ ∞ ∞ ┉┉┉2016/7/5┉┉ ∞ ∞ ┉┉┉┉ ∞ ∞ ┉┉┉

寫了很長,很高興大家能看到這裡~~謝謝大家的贊!開頭已經提過,本人對晚清史了解並不多,只是表述對於此劇的感想,才疏學淺,還請諸位不吝賜教~

這幾天比較忙,估計不能一口氣看多少集然後來更新……我是在優酷看的,68集版本。走向共和(海外版68集全集)字幕繁體,清晰度還可以。


評論里有人問關於電子版(就是劇本小說)的事,所以我把這個資源分享一下~~
http://pan.baidu.com/s/1qYQqAss 這裡有兩個版本,一個是pdf的(使用平板或手機的可以看這個),一個是mobi的(kindle用戶可以直接下載這個)。由於是網上下載然後我自己轉換的,排版並不好,而且沒有目錄,各位將就看吧~~
那個啥,伸手的時候順手點個贊哈~(●"?"●)?? 謝謝!

┉┉ ∞ ∞ ┉┉┉┉ ∞ ∞ ┉┉┉2016/7/7┉┉ ∞ ∞ ┉┉┉┉ ∞ ∞ ┉┉┉

昨天終於考完試,一回來就看了好幾集!這是28集。庚子事變之後,中堂和紅兒抽陀螺~(好喜歡中堂和紅兒啊 (:з」∠)_ 我也想去給中堂捂腳…)


中堂又要去當「賣國賊」了……≥﹏≤心裡很不是滋味,所以看到這裡又不想往下看了,馬上就要迴鑾了……

對了,這個劇本小說有遺漏的部分,而且不全,因為我幾乎是同步看下去的,這才不到30集,居然劇本就看到83%的內容了→_→ 有時間我再找找別的資源!(上一次在網上找了好幾個資源,就這個看起來比較好。這個書紙質版好像已經絕版了,只有二手的賣。)
┉┉ ∞ ∞ ┉┉┉┉ ∞ ∞ ┉┉┉2016/7/9┉┉ ∞ ∞ ┉┉┉┉ ∞ ∞ ┉┉┉
終於有空來更新一下了……
越來越覺得這個劇本小說的表現力遠遠沒有電視劇好。劇本我已經看到中堂逝世了,但是無甚大感覺——因為看劇本只能說李是一個易氣易怒的普通大臣,然而劇里卻是一個喜怒不形於色的末世能臣。
而且劇本里很多內容我甚至感覺到匪夷所思,比如下圖裡李鴻章臨行之際的描寫,我實在不知道歌詞和老李此時本應該傷懷憤懣的心情有何關係??這一段的表現也完全沒有打動我。還有前面慈禧把光緒軟禁在瀛台之後,劇里是呂中老師一個人呆在一艘破船上默默垂淚——劇本里居然是李蓮英看見老佛爺在手舞足蹈……手……舞……足……蹈……這是何居心?!編劇啊,你和慈禧什麼仇什麼怨?!

再比如這個。反正就是劇本小說里的李並沒有給我一種很高大偉岸的形象,就是一種修鍊還不夠功夫還不到家的感覺……和王冰老師塑造的形象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再比如這個。反正就是劇本小說里的李並沒有給我一種很高大偉岸的形象,就是一種修鍊還不夠功夫還不到家的感覺……和王冰老師塑造的形象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劇里的李很少失態。咯血之後也只是淡淡說了一句「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但是悲憤之情,溢於言表。

劇里的李很少失態。咯血之後也只是淡淡說了一句「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但是悲憤之情,溢於言表。

看28集是很難受的。但是中堂在談判桌上的表現以及台詞劇本里根本沒有,只有「往後便倒」。

看28集是很難受的。但是中堂在談判桌上的表現以及台詞劇本里根本沒有,只有「往後便倒」。

更沒有以下這個經典的情節了。(讓我先默默哭會T T)

更沒有以下這個經典的情節了。(讓我先默默哭會T T)

(我發現中堂的鬚髮越來越白了)在《辛丑條約》簽訂之後,我很難忘劇中幾幕剪影——在列強和同僚都陸續離開之後,只剩中堂一個人靜靜坐在桌前,看不清表情。

(我發現中堂的鬚髮越來越白了)在《辛丑條約》簽訂之後,我很難忘劇中幾幕剪影——在列強和同僚都陸續離開之後,只剩中堂一個人靜靜坐在桌前,看不清表情。

其實還沒看到劇里的中堂逝世,一是因為不太忍心,二是因為最近天天從早忙到晚,沒有時間看。

其實還沒看到劇里的中堂逝世,一是因為不太忍心,二是因為最近天天從早忙到晚,沒有時間看。
┉┉ ∞ ∞ ┉┉┉┉ ∞ ∞ ┉┉┉2016/7/21┉┉ ∞ ∞ ┉┉┉┉ ∞ ∞ ┉┉┉

「紙糊的老虎」已經一無所有了,他的使命結束了,他也已經儘力了。他已經心力交瘁了。雖然「海外塵氛猶未息」,但是一代人只能幹一代人的事,他也不得不帶著遺憾和屈辱退出歷史舞台。


當太后走下火車,伴著西洋樂隊的演奏聲,沉浸在迴鑾的興奮之中,李鴻章的臨終遺折也已經加急送到……

為臣病垂危,自知不起,口占遺疏,仰求聖鑒事。
竊臣體氣素健,向能耐勞。服官四十餘年,未嘗因病請假。前在馬關受傷,流血過久,遂成眩暈。去夏冒暑北上,復患泄瀉,元氣大傷。入都後,又以事機不顧,朝夕焦思,往往徹夜不眠,胃納日減,觸發舊疾,時作時止。迭蒙聖慈垂詢,特賞假期,慰諭周詳,感極零涕。和約幸得竣事,俄約仍無定期,上貽宵旰之憂。臣未終心事,每一念及,憂灼五中。本月十九夜,忽咯血碗余,數日之間,遂成沉篤,群醫束手,知難久延。謹口占遺疏,授臣子經述恭校寫成,固封以俟。
伏念臣受知最早,蒙恩最深,每念時局艱危,不敢自稱衰病。惟冀稍延餘息,重睹中興,賚志以終,歿身難瞑。現值京師初復,鑾輅未歸,和議新成,東事尚棘,根本至計,處處可虞。竊念多難興邦,殷憂啟聖。伏讀迭次諭旨,舉行新政,力圖自強。慶親王等,皆臣久經共事之人,此次復同更患難,定能一心勰力,翼贊訐謨。臣在九原,庶無遺憾。至臣子孫,皆受國厚恩,惟有勖其守身讀書,勉圖報效。屬纊在即,瞻望無時,長辭聖明,無任依戀之至。謹叩謝天恩,伏乞皇太后、皇上聖鑒。謹奏。光緒二十七年十月初三日。

回想到以前他說過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禁悲從中來。

原先以為劇里會有中堂彌留之際的劇情(劇本里有俄國公使在病榻前逼其簽字),但是卻沒有,只有悲戚的慈禧太后囑咐袁世凱說讓他好好當差。不知道這是好還是不好,我覺得減弱了這段悲劇的感染力。不過,如此匆匆,也免得觀眾過於悲慟了吧……

原先以為劇里會有中堂彌留之際的劇情(劇本里有俄國公使在病榻前逼其簽字),但是卻沒有,只有悲戚的慈禧太后囑咐袁世凱說讓他好好當差。不知道這是好還是不好,我覺得減弱了這段悲劇的感染力。不過,如此匆匆,也免得觀眾過於悲慟了吧……
┉┉ ∞ ∞ ┉┉┉┉ ∞ ∞ ┉┉┉2016/7/28┉┉ ∞ ∞ ┉┉┉┉ ∞ ∞ ┉┉┉


這裡面的台詞也很有趣。

就說一段。

榮祿快死的時候,袁世凱去看他。

榮祿握著袁世凱的手說,慰亭啊,這世上德才兼備的人,越來越少了。而你,是有才的。

潛台詞是啥?

哎,你這人缺德啊。


節選幾句看看吧:
1. 瞿鴻機在倒台前對他學生說的:有些人玩著、鬧著,又玩女人,又摟錢財,可是政治上永遠正確。老佛爺不看你的正氣凜然,也不在乎你貪污腐敗,可是你跟她離心離德就完了。所以,這場鬥爭從一開始咱們就輸了。
2. 慶王爺的女婿,安徽巡撫恩銘對徐錫麟說的:立憲也好,守舊也好,本質上都是政治鬥爭,是權力。權力鬥爭中,做什麼事都要有計劃。一旦出手,你的一招一式都要有章有法,要目不轉睛,穩住神,屏住氣,突然出手。
3. 李鴻章說:太后的事無小事。(一句反映中國古代封建王權本質的話)
4. 袁世凱對梁啟超說:人民?我從來沒有見過人民,我只看到過一個一個的人。(如果連單個人的人權都無法保障,那何來人民呢?人民只不過是個虛無縹緲的概念罷了。)

一百年來,或者說是數百年來,這些話大多沒變。


(多圖預警) 劇中截圖 , 收圖請點贊


還有好多圖沒上傳,有人點贊我再上傳


值得看,但別當真。
《走向共和》里,李鴻章、袁世凱、慈禧等早已被臉譜化的角色都得到了回爐重做,形象塑造相當成功;導演銘記「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各路敏感詞層出不窮,結尾炮哥的演說贏得一眾少年的追捧,超越《雍正王朝》《大宅門》四大名著霸佔電視劇頭把交椅。
自然是值得看的。
然而這依然只是電視劇,他提供了另一個視角看歷史,不代表他就是歷史真相;這是方法論,不是結論。如果看完之後「李鴻章好辛苦,張之洞純廢物」——你白看了。


走向共和的的卓越之處在於提供全新的(尤其相對於近十五年前的中國大陸)歷史視角,鼓勵、啟發觀者進行獨立的思考。歷史並不是書本上的文字,沒有絕對標準答案,只有各自理解領悟,這也正是歷史的魅力之一。
1.劇集對於李鴻章的解讀確實偏極端,晚清三傑之一不是鬧的,但甲午戰爭戰前的腿軟是不爭事實,人生污點。 2.黑康有為黑得最厲害… 3.對於孫文,我很喜歡劇中的解讀,天下為公的理想主義者,瘋癲,執著,一個純粹的人,是與慈禧、袁世凱等傳統強人人治思維完全不同的存在,關於總統制和內閣總理制的爭論挺有意思,理想主義者孫文在無數次的挫折打擊之後似乎也妥協了:」在民主制度下佐以些許人治元素似乎風味更佳。」所以他偏向了美國的總統制,這點我也贊同。4.全局講的是共和起源,確沒有給我黨一秒鐘戲份 ,導演編劇是有眼光有勇氣的! 5.北洋軍閥只有袁世凱描寫夠生動,其它他北洋統領也都是人中龍鳳,可能受篇幅所限,也可能是軍閥時代還沒有來臨,對於他們展現的比較扁平,甚至臉譜化。6.義和團運動真是一筆爛賬,慈禧太后先扶植後剿滅,實為罪魁,翻百度百科,聶士成竟在守天津時腹背受敵,前邊擋著洋人的大炮,後邊被義和團抄家,擄走妻兒……可歌可泣!至於義和團的暴民屬性,我覺得主責還是政府缺乏正確引導,利用不成又落井下石。 7.光緒帝是劇中最引人同情的角色,李光潔也是演得出神入化,只是有一個疑問,1900年敗退西安,露宿破廟,他是否有機會趁亂跑路呢? 8.田沫羅文似乎是串聯劇情的架空人物,在偉人云集的大戲台上,他倆的角色實在顯得單薄突兀,田沫尤甚。 9.總結,劇中最愛孫文,黃興,宋教仁這一班人,他們是照耀時代的光芒,中國共和的脊樑,雖然最後死了,散了,敗了,被淡忘了,但他們是如此真實鮮活地存在過!
感謝《走向共和》,感謝張黎導演,讓我等普通歷史愛好者,窺探到如此波瀾壯闊,精彩紛呈的中國歷史大戲~還沒看過的,請跑步去看吧!


和《亮劍》評價高的原因是一樣的。《亮劍》里的鬼子和國民黨不再是臉譜化的傻X,惡魔。終於能像一個正常的人類了。

《走向共和》也是的,裡面的角色非常像「人」。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和其他電視劇不同,編劇和導演的立場也很模糊,讓觀眾當一個旁觀者,知道當年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會這樣,至於這些歷史人物是正面還是反面的,隨他們去吧,觀眾自己會有一個認識。


作為歷史劇也就是文藝作品來說是值得看,也配得起這麼高的分,其中李鴻章死之前的幾十集尤為精彩。

《走向共和》和《大明王朝1566》都是一流的歷史劇,很多人以其中不符合史實的劇情來反駁,我想這種以學術作品來要求文藝作品的態度過於吹毛求疵了。我記得當時很多人以此質疑《走向共和》,其編劇回應道「把它當電視劇看就行了」,既然如此,何必苛求,真正應該口誅筆伐的應是那些自稱忠於史實卻是胡編亂造誤人子弟的電視劇。

一部好的歷史劇不一定完全忠於當時的歷史,但一定在某種程度上還原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就這一點,《走向共和》和《大明王朝1566》都做得不錯,兩劇都沒有將劇中人物臉譜化,也沒有大肆渲染才子佳人帝王將相的風花雪月,這在當下一切國產劇皆言情劇的大環境下更為難得。

除卻上面所說的大致還原社會風貌這個標準後,《走向共和》和《大明王朝》還有最為重要的大加分項,那就是在觀看的時候你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一種「論道感」,用電視劇來論道,能論清楚能自圓其說的在所有電視劇中也寥寥無幾。我未必完全認同兩劇的史觀,但我認為單憑「論道」這一點,已經非常厲害了,何況看老戲骨飈戲,真是一種享受啊。

做了個公眾號,請多多指教。

http://weixin.qq.com/r/0Uw8JFDEJA1brRRH9xnD (二維碼自動識別)


第一高能神劇,隨便截個圖都是經典台詞,完爆日劇美劇什麼的,中國不是沒有好的電視劇,而是有光腚總局

清朝為什麼不能民主


清朝人的愚昧之處


為什麼清朝百姓總是鬧事

清朝處理政務的原則

清朝處理政務的原則

交友需謹慎,遠離蘿莉控

交友需謹慎,遠離蘿莉控


袁世凱談政治


神預言

剩下的不貼了,免得劇透,這劇裡面類似的梗太多了,認真看,仔細體會超有意思

剩下的不貼了,免得劇透,這劇裡面類似的梗太多了,認真看,仔細體會超有意思


2015.06.26更新:
現在可以公開分享《大明王朝》和《走向共和》了,兩者都看下面的鏈接
大明王朝1566_免費高速下載

原答案如下:

嚴格來說,這部劇評價如此高的原因並不是它有多優秀,而是鑒於種種原因,國內的歷史劇太臉譜化,好人壞人涇渭分明。

拋開人們對這部劇立場的追捧覺得它影射了當今社會說出了人們想說的話這一點不談,這部劇最出挑的地方在於它把人當人。在這部劇里,無論是垂簾聽政的慈禧,血氣方剛的光緒,清流領袖的翁同龢,左支右絀的李鴻章,操持南洋的張之洞,滿口革命的孫中山,還是袁世凱康有為等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點都有自己的局限都會做錯事,但是每個人又都有他閃光的地方。這部劇的魅力就在於此,它讓我們去思考歷史,為什麼一群都不算壞的人,怎麼最後就把事情弄到了這個地步呢?

小時候,我們或許都曾天真的以為,我們以後如果投身政界,一定會清廉高效一定會如何如何,可是年歲漸長後,我們才漸漸明白事情並非那樣簡單,我們漸漸地不會輕易地對一件事下結論,因為我們知道決策這件事的人有他們的無奈有他們的不得已,只有一腔熱血是做不好事情的。即使我們坐在決策的位置上,我們往往做的還沒他們好。這部劇就會讓你產生這樣的思考。

這裡順便說下我所看過的我國的歷史劇,我認為前五的的大概是《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雍正王朝》《漢武大帝》《康熙王朝》。《走向共和》在立意的高度上非其他任何劇所能及,堪稱國內第一歷史劇。《大明王朝1566》和《雍正王朝》對於權斗的刻畫大概是國內電視劇的巔峰,至於最後兩部,製作精良,也是可以一看的。

接下來打算把一些我所喜愛的畫面截下來,慢慢分享給大家,拙劣之見,還請指正。(大概每天更1,2集吧)
第一集:

之前下屬不斷地上報各種信息,李鴻章都不為所動,這裡聽說送給太后的鸚鵡出了問題,立刻臉色一變,李中堂明白,跟boss搞好關係,才能一展宏圖。

之前下屬不斷地上報各種信息,李鴻章都不為所動,這裡聽說送給太后的鸚鵡出了問題,立刻臉色一變,李中堂明白,跟boss搞好關係,才能一展宏圖。

商婦飄零,一曲琵琶知音少;英雄落魄,百年歲月感慨多。

商婦飄零,一曲琵琶知音少;英雄落魄,百年歲月感慨多。

領導不能得罪,領導的奴才也要好好侍候。堂堂北洋大臣,還要操心李蓮英的腳氣病,中堂難啊。

領導不能得罪,領導的奴才也要好好侍候。堂堂北洋大臣,還要操心李蓮英的腳氣病,中堂難啊。
第二集

漢陽鐵廠要錢,萬壽慶典修頤和園要錢,北洋水師要錢。朝野清流只能固守道德文章。解決問題和背黑鍋的事就只能李少荃做了。

漢陽鐵廠要錢,萬壽慶典修頤和園要錢,北洋水師要錢。朝野清流只能固守道德文章。解決問題和背黑鍋的事就只能李少荃做了。
第三集

伊藤博文先故意說了一堆大清水師如何如何強,天皇於是決定拿出自己的私人財產捐給水師。開拓萬里波濤這永遠是這個島國的夢想,在過去在現在在將來,我們都要警醒啊。

伊藤博文先故意說了一堆大清水師如何如何強,天皇於是決定拿出自己的私人財產捐給水師。開拓萬里波濤這永遠是這個島國的夢想,在過去在現在在將來,我們都要警醒啊。
第四集

第五集

第五集
李鴻章視察北洋水師,實在太過精彩,截圖失味。
第七集

舉國之力買軍艦,這樣的國民這樣的國家真是可怕。

舉國之力買軍艦,這樣的國民這樣的國家真是可怕。
未完待續。


作為電視劇是很好的一部作品沒得說藝術性思想性都不錯,但是不能拿來做歷史教科書,因為裡面的思想性是創作人員的思想而不是歷史人物的思想。別的不說,看完了就李鴻章粉的還記得宰相合肥天下瘦么?還記得李鴻章拚命做官么?唐初困頓的時候長孫可以減膳截裙,慈禧就一定得每逢萬壽必無疆?別說什麼受封建時代的局限,晚清那一幫人乾脆連封建時代的標準都沒做到好么?擺明了一副大廈將傾,絞盡腦汁卻無計可施只能過一天算一天捎帶著給自己家撈點好處的做派好么。

再說一句,很好的一部電視劇,看了好幾遍,再看還是覺得有味道,但是跟別人說這部電視劇好的時候不要說他把歷史表現的怎麼真實,怎麼能反映實質問題,幾億人共同構築的歷史想啃明白不是一部電視劇的幾個主創能搞定的,想了解歷史的話,還是要找找第一手資料扎紮實實的看上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書


我沒看電視劇,是看的劇本,一晚上看完的。看了五遍。

另外大明1546也是一晚上。

就一個字,牛。

若說它還原歷史。高了點。畢竟電視劇本都是高濃縮再創造。

不可能全部原汁原味。

歷史有很多面,洋蔥有很多層,剝開會流淚。

但足以為一家之言。

比如你看裡面的袁世凱,其實比較醜化。

孫文,比較美化。

選擇看電視,你估計得投孫文一百分。

但要我選擇穿越回民國,肯定跟袁世凱。

這部劇把袁世凱能黑的都黑了個透。不能黑的也加了不少私貨。

李鴻章一副老成謀國的樣子。其實他跟袁世凱一樣,都是血戰殺出來的功名,朝廷的老官油子,而且心計,作為青年就在朝廷的翰林院,曾剃頭的幕府里混的,也不是劇中那個樣子的。

他就是個文化版的袁世凱。拿他當抹布。

至於孫文,把他描寫成走到哪裡被別人坑到哪裡的至誠君子。

哈哈,大炮可不是這麼來的。他可以說是走一路坑一路別人的。

譚嗣同有句子,我佛天親魔眷屬。

是佛是魔難說,但肯定不是人。

譚嗣同寫得嫩了點。他其實是維新派里最有城府與經歷的一個。

他官二代,京城四少,幼年絕症奇蹟痊癒,所以字復生。遊歷京師邊塞戰場,出塞口。這可不是現在的驢友,而是動輒劫匪,游牧,千里可能不見人煙的年代。基本是用生命遊歷。所以他是個很深沉的人。

史載太監問他叫什麼。他默默的拿起筆寫了自己名字。一句話也沒有。

而且他爹是老官僚,二品還是一品,很懂官場規矩,無論性格經歷家教他斷不會跟剛毅這樣榮祿這樣的貴胄叫囂什麼變法殺兩個一二品大員就好了。

他流血,都是流自己的血。這人佛學造詣已經到了破生死存大義的地步。


最近國慶在家看完了這部電視劇,感慨頗多。

談幾點吧。

一,李鴻章對權力的認知太深刻了。
「要殺人,沒人比我更便當了。北洋在手,軍權在握,想殺誰,使個眼色,就會有人忙著幫我去殺。正所謂,身懷利器,殺心自起,為官者,不可不戒啊。倘若有了生殺之權,就嗜殺無忌;有了行政之權,就作威作福;有了度支之權,就為己斂財。甚至有一點小小的權力,比如說啊,縣衙的差役,收稅的小吏,官員的隨從,如果把權力都用得無所不用其極,那真是國將不國呀。杏蓀哪,一個當權者有了權力,第一要緊的是什麼?不是運用權力,也不是濫用權力,而是要遏制自己的權力欲呀!」
做人做事都要心懷敬畏之心,盼能修身。

二,李鴻章與翁同龢。
李鴻章是背鍋呀!有時候我們只知道歷史怎麼寫一個人的,卻不知道在那樣一個情形下的無奈。雖然李鴻章了解雙方當時的戰力,並不主張打,而主戰派的翁同龢在戰敗後卻把事情摘得一乾二淨,把責任都推到李鴻章的身上。任何時候,喊一句多數人認為的政治正確的口號何其容易!但是有時候政治正確卻不一定是正確的選擇,或者不是正確時間的正確選擇,反對者所能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沉默。
明白的人不敢說怕被懟,而自以為明白的人還在那裡拚命地振臂高呼,但最後受最大損失還是整個集體。其實那些自以為明白的人有的是自以為明白,這還可以原諒。可還有些人自己就是明白人,但故意選擇讓人覺得自己明白而對政治正確搖旗吶喊,反正最後自己是支持多數人,出了錯,甩包袱走人。像這樣的明白人(如翁同龢)真的有點偽善。

三,一個國家的改革變化
國家的宏觀進展是極其極其複雜的,是需要付出很多很多代價的。而且這種民族性的復興不是幾百個幾千個人幾萬個人甚至一兩代人可以完成的,那些偉大的歷史人物也是七情六慾的人,他們有他們的境遇,他們有他們的歷史條件,都是普通人,都會犯錯的。
我們看著電視劇點評他們的行為何其容易,但是真正把自己放在當時的那些人物的境遇中去考慮一下,會發現一切都不容易。


誰能知道山東六國鄙夷的羸弱小國實現了一統。


放一張圖,當年我看到這一幕的時候,就像被雷擊中一樣。


幾個高票回答已經涵蓋了很多方面,換個角度說吧!
以下是《走向共和》中一些人物截圖與歷史上人物照片的對比(多數為自己截的,侵刪):


李鴻章

李鴻章

榮祿

榮祿

盛宣懷

盛宣懷

孫中山

孫中山

黃興

黃興

段祺瑞

段祺瑞

黎元洪

黎元洪

李蓮英

李蓮英

宋教仁

宋教仁

楊度

楊度

袁世凱

袁世凱

可以看出所截的每個演員形象都與原型頗為相似。以上角色,在劇中地位各異,挑大樑的也有,次要的也有,我並沒特地挑選,想到哪個就隨手截了哪個。劇中人物能做到這一點,已然極其不易了,恐怕沒幾個電視劇能做到。單憑這樣的細緻嚴謹,拍出的片子已經不會差了,何況再加上其他回答中提到的方方面面!評價高不是欽定出來的,比某些國產片確實高到不知哪裡去。愛看不愛看,總是因人而異,但《走向共和》絕對擔得起「值得看」的說法。

----------------------------------

8.22更新:應評論放上光緒帝與伊藤博文對比照。

光緒帝

光緒帝

伊藤博文

伊藤博文

另附慈禧在不同時期形貌的幾張截圖:

第八集,籌建頤和園祝壽

第八集,籌建頤和園祝壽

三十三集,八國聯軍入侵後,清廷開始新政

三十三集,八國聯軍入侵後,清廷開始新政

四十八集,慈禧去世前

四十八集,慈禧去世前

----------------------------------

2016.3.23更新:添加康有為、張謇。

康有為

康有為

張謇(當然,上圖中張謇還在壯年,下圖中已經垂垂老矣)

張謇(當然,上圖中張謇還在壯年,下圖中已經垂垂老矣)


推薦閱讀:

有哪些是 1949 年後才開始存在,卻常被部分人當做傳統的事物?
怎麼有效的區分和理順歷史上中國北方的各游牧民族,他們互相之間有什麼關聯?
「中國目前的經濟水平是五年前的香港,十年前的美國」的說法正確嗎?
讀史時,哪些故事讓你動容?
清朝時偌大的故宮怎麼解決取暖問題?

TAG:歷史 | 中國劇集 | 清朝 | 走向共和 | 歷史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