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武打動作設計能體現出一個武術指導的功底?
袁和平_百度百科
程小東_百度百科
劉家良_百度百科
元彪_百度百科以上幾位武術指導各有什麼特色,如何看出來?怎麼判斷一個電影的武打設計好不好?
動態圖·系統分析袁和平動作設計方法·看了你也會武指!
可以大概的說一下袁和平和劉家良的風格。他們兩個剛剛可以代表兩個電影武打動作設計的兩個完全不同的風格:一個寫意,一個寫實。所以當年徐克導演導黃飛鴻的時候起初請的是劉,而當徐克提出自己對這部電影的動作構想的時候被劉完全的拒絕,他說那種天馬行空的打法會被洪拳弟子笑掉大牙的。徐克只能把動作指導換成袁,而最後之後所設計出來的那些動作也是寫意的動作設計(確確實實天馬行空一般)的教科書般的典範。雖然不切實際,但是袁設計出來那些黃飛鴻的動作確實讓觀眾看的暢快淋漓。而且如果你平時留意看袁的大多數動作影片,那些動作往往是一般人是不藉助其他輔助工具的情況下是做不出來的,有些甚至是完全不會在現實世界裡打的出來的。但是,藝術就是藝術,繪畫不也有及其不似真品的印象派么。而劉就完全不同了,不管是之前劉在邵氏裡面指揮的那些電影,還是後面的《醉猴》和《醉拳2》,裡面的動作都是硬橋硬馬,拳拳入肉,而且給人的感覺就是那麼的真實有力,當一些觀眾實在難以接受那「不切實際」的吊威亞在空中飛舞的動作時,劉的作品絕對是不二選擇。最後說一下,很多的動作指導的最終效果和武打演員也是有關係的,袁和李就是天作之合,而劉和早期的劉家輝也是配合的相當出色的。
作為一個大學學影視的傳統形意拳傳人,我來試著回答一下。
這問題本身就有點問題。武術指導其實都是一個團隊。你說的這些人全是練南拳的。但他們電影里的拳法卻不僅限於南拳。一部電影的武打場面什麼樣更大程度上取決於導演。武指除了設計動作外其實更多的可以說是導演的武術顧問,導演通過他再接觸練其他拳法的武師,到最後基本是一大幫子人在一起合計出導演想要的風格。而武指更多的是提供大家一起合計的機會和替身演員。我只能說什麼樣的武打動作能體現出導演的水準和喜好,而體現不出武指個人的功力。這功力是指個人的武功高低還是閱歷寬廣程度呢?武功高低只有交了手才知道,而閱歷的話其實大家都差不多。各門各派都認識一些人。
其次,電影是藝術,哪怕是紀錄片他也要追求畫面的美感。所以現實里的任何東西,經過電影都是會有包裝和片面的表現。包裝不用多說。片面是因為電影不是百科全書,任何影片表現任何東西,都含有導演的個人喜好在裡面。他也沒必要面面俱到。現實的打鬥沒那麼多花哨,也不會大戰多少回合,基本是一接觸就分了勝負了,和擂台格鬥都是有區別的。
大家看看徐浩峰的電影更體現真實的過去武林,一搭手基本就分了高低了。比的是那一份敏感和勁力體會。過去武林里有「丑功夫俊把式」的說法。意思就是能打的不好看,好看的不能打。王家衛的《一代宗師》相信大家都看過。那也是比較寫實的了。當然以他的作風,不可能只表現功夫,美和哲學才是重要的。《一代宗師》的武指是袁和平,但是你看到的打鬥場景都是王家衛自己三年遍訪民間武師得來的。有興趣的可以去看下相關素材。
PS:個人特別討厭那些說傳統武術好看但不實用的。你說這話之前親自去驗證過嗎?嚴肅點行嗎?你一句話就否定了老祖宗幾千年傳下來的東西,你有那個資格嗎?電影是電影,小說是小說,功夫是功夫。別看點電影看點小說就胡咧咧。你以為古人練這些都是過家家玩的嗎?過去練武人一天最低練八小時,現在的人呢?我在學校的時候也才一天練4個小時,現在一天2小時都不到。你指望我能打過誰?
正好前兩期節目就是在講武術設計的問題,直接把節目稿發上來當回答:
總的來說,電影中的武打設計可以分為寫意和寫實兩種,前者追求鏡頭中的美感,後者追求與現實中武術的接近。寫意派往往比較浪漫,多為古代武俠片,其中的代表人物當數京劇北派出身的程小東,程小東的武打設計,非常注重美術構圖,而且喜歡使用大陸武術運動員,因為他們的動作表演性強,極具美感,武打也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同樣的,周星馳在《功夫》中使用了京劇武生出身的董志華,所以他的槍術和棍術都非常好看。這種方法適合走浪漫路線的武俠片,比如《卧虎藏龍》、《劍雨》等等。
當然,更多的電影介於這寫實和寫意之間。很多武俠電影本身走的是浪漫路線,但也會冒出一些寫實的神來之筆。
比如《綉春刀》里,大師兄使用苗刀與師弟的雙短刀對打,其中有個鏡頭是他左手握住刀柄,右手握住刀身下半部分,對敵人施以重壓。這個動作實際上交待了,苗刀的下半段是不開刃的,可以用手握住,增加力度或改變距離。正如《倭寇的蹤跡》中的交待。
東西方的刀劍,都有在劍柄加上金屬配重,使重心偏向使劍者,令劍更好操控的方法。《異邦人之無皇刃譚》中,明朝高手羅狼使用仿製日本刀,這符合當時的歷史,而區別是他的劍柄有配重,所以他的刀法遠比對手的日本刀華麗,變化多,可以挽刀花和轉身劈刀,當然,代價是犧牲了力度。這都是非常內行的設計。如果觀眾沒有看到,也並不會影響其效果,如果看出來了,就會比別人更開心。
好的武打設計有時甚至不用打,就可以襯托出人物的牛逼,比如《黃飛鴻》系列中,就有很多這樣的神來之筆。《男兒當自強》中,黃飛鴻掩護徒弟燒毀革命黨名冊,一邊應付強敵,一邊還聽出弟子所燒的不是名冊。這正是俗語所說「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高手風範的視覺表現。還有《獅王爭霸》中,黃飛鴻旨在勸止雙方的武鬥,所以在和對方過招時,一招便將對手踢出,但力度恰好使對方翻了個跟頭後站住而不是趴下,於是對方既懷感激,又知黃飛鴻手下留情,便知難而退。
還有成龍的電影,表面上是武打片,其實精神導師是默片喜劇大師卓別林和巴斯特基頓,其實是在武打中進行肢體喜劇的創作,也是自成一派。
講完了武打電影的寫意派,下面我們來具體講述世界寫實派武打設計的歷史。
任何一種表現,都必然先基於一種理論,武打設計同樣是基於某種現實中的武術來進行創作,那麼,在不同的時代,因為審美等的不同,武打設計所基於的武術體系也是完全不同的。總的來說,世界武打設計一共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以傳統武術門派為理論基礎,第二個階段是以踢拳和其它擂台搏擊術為理論基礎,第三個階段是以街頭格鬥術為理論基礎。
第一個階段,基於各種傳統武術門派。
明代之前的武打片,可以盡情創作,因為明代之前的武術沒有留傳下來,只存在於大家的想像中,而清代之後的武打片就必須寫實,因為清代後的武術留傳到了今天。這也是郭靖大俠可以降龍十八掌,而韋小寶身邊的人總感覺戰五渣的原因所在。
自關德興版《黃飛鴻》開始,中國的武術指導就不斷從各武術門派中吸取營養,而一個門派的武術越風格化,動作越誇張,就越適合搬上銀幕,比如螳螂拳、醉拳、詠春、猴拳等等。這個時代如日中天的,正是武術套路冠軍出身的李連杰,被稱為功夫皇帝,就是這個原因。同樣的,適用於這些武術的,也多是清代或民國背景的武打片,如果是現代電影,就不倫不類了。
第二個階段,踢拳和其它擂台搏擊的時代。
隨著中國的現代化,觀眾的審美也日益西化和現代化,於是,產生於現代社會的擂台搏擊,特別是自由搏擊即踢拳,成為很多武術指導設計動作的基礎,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在美國長大,武術體系以現代搏擊為主的甄子丹,他在李連杰之後走紅,也是因為他現代感的武術,亦正亦邪的形象,取代了李連杰的古典形象,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近些年來,甄子丹嘗試將MMA綜合格鬥的體系搬上銀幕,也是擂台搏擊體系在踢拳電影之後的再發展。
當然,從傳統武術門派到現代搏擊,兩者也在融合,對抗,所以常常會出現兩者的關公戰秦瓊,比如《蘇乞兒》中有黃飛鴻大戰跆拳道,《武林志》中有國術館迎戰俄羅斯大力士,包括近來的葉問詠春對拳擊,都是兩者融合的體現。當然大部分時候都是傳統武術門派贏了,但是也有一部分,是現代搏擊贏了,其實,後者往往表現出更高的境界。
但是,以自由搏擊作為動作電影中的武打方式,仍然不是最合理的,因為如果電影的情節是生死關頭,而雙方仍以擂台搏擊的方法,以直擺勾拳,鞭腿側踢攻擊對方的非致命處,不是會因為很不合理而讓人齣戲的嗎?所以,動作電影最終進化到了第三個階段,也是我們今天最能接受的動作電影方式,就是以街頭格鬥術作為現代動作片的格鬥體系基礎,馬伽術、特種格鬥術、截拳道、CQC近身格鬥術,這些更簡單有效,且致命的格鬥術,開始成為第三個階段的動作電影的設計理論首選。
很遺憾的,在動作電影的第三個階段中,本來領先於世界的中國動作片,開始落伍。引領這一波潮流的,是電影《諜影重重》系列,而後受其影響所產生的《颶風營救》、《大叔》、《柏林》、包括以印尼武術「班卡西拉」,結合現代CQC近身格鬥術的《突襲》等片,都屬於這一類。
《颶風營救》中,主人公在對敵時,都是選擇反關節、攻擊要害的方法一擊致敵。儘可能的利用周圍的環境和道具。其中很多動作可以看到李小龍強調的截擊。比如這場戲中,當對方掏槍時,他不是和對方奪槍,而是直接將對方的頭撞向硬物,這是典型的截擊意識。
武術本質上是相通的,以馬伽術為理論基礎的《颶風營救》中有連消帶打,和詠春拳的動作幾乎一樣。中國武術中有封手,《颶風營救》中也有封手。
《大叔》的結尾,主人公拿一把匕首,在被圍攻時不斷的在攻擊中移動,始終不給對方合圍的機會,進行了一場經典的走砍教學。
《柏林》的結尾,雙方子彈打光之後,拋棄了扔槍決鬥的套路,反而倒持手槍,把金屬的手槍當作鐵鎚來使用。這就比原來的功夫片套路要合理得多。
很可惜的是,大部分中國武打電影,仍然沉浸在過去的輝煌中,武打設計落後於時代。只有少數電影如《導火線》、《我的特工爺爺》等,進行了一定的探索。
不過,並不是中國人沒有這樣的能力。《諜影重重》後成為標誌性的手提攝影加動作碎片化剪輯,其實在徐克的《順流逆流》中已經有所出現。
在此,我們要特別要提及一部被昆汀視為功夫片樣板、看了幾十遍的電影,《精武英雄》,它不僅包括了我們前面提到的動作設計的全部優點,而且極為超前,在方方面面都做到了完美。回顧這部電影,可以給我們今天中國動作電影的發展,提供很好的啟示。
影片的背景是三十年代,當時世界各國的格鬥術都在獨立發展,現代搏擊的概念要在二三十年後才被提起。所以片中霍廷恩用霍家拳,芥川用空手道,還可以看到擒拿和柔道。而片中武功最高的陳真與藤田剛,都非常超前的摒棄了門派的限制,使用了現代自由搏擊的方式,船越在見過陳真的打法之後,也使用了這種現代搏擊術。陳真在與藤田剛的史詩對決中,雖然是以現代踢拳為核心,但卻也可以看到中國武術招式的經典運用,同時,影片又有著以截拳道理念下的街頭格鬥,可以說是前述三種動作設計的合一。
《颶風營救》中對周圍環境的利用,在《精武英雄》中也有類似的表現,大大增加了格鬥的真實臨場感。《諜影重重2》中,波恩用隨手拿到的雜誌克制敵人的匕首的段落,被動作片迷們津津樂道,奉為經典,而早在20年前,《精武英雄》中李連杰用皮帶對付周比利的日本刀,其實已經有同樣的意義。
《精武英雄》中,以武打交待人物的性格非常成功,藤田剛是野心勃勃的少壯派軍人,所以他的拳殘忍霸道。霍廷恩性格保守,不知化驗為何物,所以他的拳默守成規,華而不實。船越是長者,用陳真的武術和其對打,這樣無論誰贏都沒有輸家,表現了他的胸襟和智慧,而陳真,受過現代教育,視野廣闊,所以他的拳不僅超前,而且充滿靈性。
《精武英雄》翻拍自《精武門》,因為有李小龍在前,所以承受了巨大的壓力,這也是本片最終成為經典的動力來源,全片未提「截拳道」三個字,但完全是以李小龍的截拳道理念為基礎創作的。
截拳道強調簡單直接,在踢館一場中,空手道學員的飛踢等攻擊不斷被陳真簡單的動作擊破。
在陳真和藤田剛的對打中,雙方都打出很多精彩的截擊,周比利在不斷的防守中看到陳真使出轉身飛踢,立刻以直拳進行截擊。而陳真會用假動作引誘對方攻擊,然後再攻擊對方的攻擊腿。
李小龍說,武術的最高境界,就是像水一樣,在陳真與霍廷恩比武一場,陳真以簡單的跳步躲閃使對手華而不實的攻擊化為無形,在陳真與芥川比武一場,芥川的傳統空手道馬步和動作,僵硬,預兆大,而陳真靈活的移動使對方勢大力沉的打法徹底成為紙上談兵。這完全就是當年李小龍評價的視覺表現。
中國人從來不缺少聰明才智,以及求變的決心,雖然今天的中國動作片已經不能說是世界第一,但就像20年前的這部電影所表現出的智慧和胸襟,它標誌著中國的動作電影,縱然一時失落,但必將再度輝煌。
有興趣的可以在優酷搜索《中國功夫史》,直接看這兩集內容。
電影中要考慮機器的速度,演員本身的身手。如果專業的武打演員,一個長鏡頭就可以解決了。但是沒有功底的就要考慮剪輯和替身不要穿幫。
當然,電影的武術指導也要讀通劇本要求,究竟是玄幻,寫實,還是其他風格,主角是什麼流派,打鬥所處的狀態,地點等等因素。一般玄幻的可以大開大合,舞蹈也可以設計上去。如果寫實就要考慮現實因素了,比如學拳擊你讓他飛腿,學泰拳的讓他搞地面技術那就坑爹了。一切都要和劇本題材吻合,再配合鏡頭剪輯設定場景才能做好
我覺得武指的發揮還是看與導演、演員的合作程度。
導演說出想法之後,動作指導要讓故事板繪圖員繪出故事板,讓武行的人先「套招」,套出的招數拍出來給導演看過,導演覺得這樣拍ok,這場動作戲的風格和拍攝方式基本也就定了。
拿甄子丹來說,他合作過的幾個導演中,《環太平洋》的導演吉爾莫?德爾?托羅就非常有想法,所以與甄子丹碰出的火花也非常精彩,雖然不是硬橋硬馬的功夫,但此片開場的刀鋒戰士獵殺吸血鬼救老骨頭的一場戲就能看出導演與動作指導花了心思,從動作設計、銜接、剪輯幾方面來說近乎做到了完美,而且突出了刀鋒戰士的屌、酷。
但是再看看同樣是甄子丹做動作指導的《關雲長》,顯然是麥兆輝、庄文強二人對動作片並不熟悉,導致《關雲長》的動作戲在設計、銜接上都非常平庸。
其他的例子也有很多,比如葉偉信與洪金寶就能拍出《葉問1、2》這樣的作品,而馮德倫與洪金寶合作只能拍出《太極1、2》。我覺得雙旗鎮刀客的更好。但是這種西部片對決式的武打又不同於前面所有那些武指的風格。
雖然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武術指導設計風格上的分別,但是不可忽視的是其參與電影的導演的能力。
打鬥動作的設計始終是構想階段的產物,將其付諸實踐的話則是導演+攝像+剪輯+演員以及配樂等等多個工種的協同作戰能力的體現的。
導演想要的風格和武術指導的設計理念以「吻合」為最基本理念,其次才是操作階段的過程。
於是提出一個簡單的問題
所謂的【拳拳到肉】的效果到底是誰的功勞?
武術指導的基本工作是進行動作編排和設計並和演員、武行交流並嚮導演負責,至於對於具體上鏡表現,嚴格意義上並不是武指的本職工作。
於是回到問題本身
怎樣的武打動作設計能體現一個武指的水平
那麼首先需要的必須是【抽絲剝繭】的把「電影」給提取出動作,這就好比你要學習一個歌手的MV的舞蹈,但是看複雜的成品MV是不太方便的,於是才更需要舞蹈教學錄影帶
這個錄影帶,可以說就是武指的最基本的功底的體現
將打戲回歸到每一個動作本身以及動作之間的串聯(注意不是鏡頭之間的串聯),同時著眼於一場動作戲裡一個個體以及個體之間的動作的互動等等
再舉一個簡單粗暴的例子
個體動作就好比你是覺得兩個潑婦互扯頭髮好看還是拳擊好看呢?
動作互動其實也可以是上述的例子
於是具體還需要lz在自己的觀影過程中自行琢磨體會
有機會詳聊
人老了就是這點不好 看什麼打鬥場面都覺得在別的片子里看過
任何時候都有外三合,香港叫腰馬合一
打法要有手肘肩並用,有的門派叫三隻手
打起來的時候當然不是武指的責任了,而是演員
以前觀眾沒看過的,看完之後驚嘆的,或是想來一下的。
現實的格鬥和電影的格鬥當然是十分不相同。電影里格鬥的動作很炫麗,但在現實中都用不上。現實生活中的打鬥,與拳擊,散打這些武術相似(是相似,不是絕對一樣)。而個人覺得欣賞角度不同的話,問題的答案也不同。有的人追求真實,認為電影里的打鬥越接近現實越好,有的人則是在欣賞藝術,只要動作夠漂亮就行。因人而異,因人而異。。。
有些人喜歡真實,不用特效,但我覺得使用特效未必不好,就像武俠小說里描述的那樣,各種內功,各種輕功,各種點穴等。這些都是人們想像出來的,很多進步不都是從想像中獲得的嗎?而事實上,很多特效只是誇張的顯示一些細節而已,能明白事物的細節不也是挺好的嗎?
國內有武術指導嗎? 不是清一色舞術指導嗎?
小時候還滿喜歡看的。但長大後,練過劍道,看過七武士久藏一刀擊斃對手的場景後,就再也不喜歡國內的舞術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