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國大陸與港台中文維基百科條目編輯者之間的爭執?

最近南方周末刊登了關於「中文維基百科編輯戰」的文章,鏈接「南方周末 - 封禁一個維基人 中文維基百科「編輯戰」背後」。
部分原文:學者毛向輝曾批評維基百科缺乏信任機制。他半開玩笑說:「在大陸維基人看來,台灣維基人親日又台獨(只有顯隱性之分),香港維基人只是一群小孩子。而在港台維基人看來,大陸維基人都是被洗腦的鄉下人。」


被報道的爭論雙方都認為報道失實,記者在選擇採訪人士的時候就已經定好調子,所謂的爭議未必是地域性的,強行用地域對爭論雙方加以區分,實際上是記者的發明。封禁的原因,實際上是人身攻擊,對人不對事。記者在描述封禁理由的時候,雖然描述了被封禁者辱罵他人的行為,但是行文往被封禁者的屬地這個方向引導,是犯了一樣的錯誤。雖然一個人的知識見解,不可能超出他的經驗』,看到的文獻不同,判斷中立性和相關性的標準也不同,但是大多數情況下,報道中提到的系統性偏見問題仍舊可以通過雙方交流參考文獻來討論解決而不用進入編輯戰,因為在討論中立性時需要考慮的,實際上只是在一個在同主題的可靠來源中的流行程度,而雙方都不能否認對方引用的來源的存在。

編輯戰的產生,是由於一些編輯不是以維基意義上的事實,而是以內容是否「正確」或者「足夠相關」來進行編輯,將自己的正確性或者相關性觀點作為事實介紹,經常這些觀點連可靠來源都沒有,更加談不上流行。這會違反維基上具有最高優先順序的中立方針(方針原文是」我們是根據觀點在可靠來源中的流行程度來確定合理比重的,而不是靠支持它的維基百科編者來確定的「)。維基上能夠當作事實描述的只有學術界的共識。其他內容都是觀點,是否應該介紹、介紹的時候怎麼寫,都取決於觀點在相關領域學術來源中的流行程度(學術觀點的流行程度有時會與公眾印象有顯著區別,例如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和地球是否繞著太陽轉)。維基百科不是也不應該是判斷不流行觀點是否正確的地方。

學者、教徒、粉絲等團體對於自己的偏好特別堅定,而經常選擇性的忽視中立方針中隊對內容流行性的要求。經常在編寫綜合性內容時用自己的觀點而不是他們引用的來源的觀點歪樓的他們在其添加的內容受到基於中立方針的挑戰的時候也經常歪樓,無視維基百科內容必須同時滿足三大支柱方針的要求,而將滿足其他方針(例如非原創研究和可供查證),或者來源主題和條目相關作為其他編者對中立性挑戰的反駁。比如南方周末的報道中,一些編輯成功地把對合理比重的討論歪樓到對內容來源的客觀性和對西方媒體的傾向性的討論。這樣的歪樓經常是成功的,看看英文版的對應文章就可以知道兩個維基項目在執行中立方針的力度上相差多麼地大。這個歪樓問題雖然並非中文維基百科獨有,但是因為中文維基百科的方針共識達成過程緩慢,摘要風格這樣其他語言的維基百科已經應用多年的核心指引在中文維基仍舊是僅供參考狀態,中立性問題在中文維基顯得更加嚴重,在很難有學術共識的時事、政治、歷史和流行文化主題的條目中尤甚。

由於維基百科在搜索引擎中的排名很高,雖然中立方針規定任何方式的宣傳都是不允許的(記者提到的愛國主義宣傳也不例外),但是因為編輯模式是開放式編輯,而且對於編輯者進行善意假定,這創建了一個對於維護條目的中立性很不利的遊戲場。對於中立方針的執行不力雖然有利於最新的學術研究在學術界廣泛接受之前得到介紹,但是絕大多數情況下,是被用來進行對於人物、組織或政治理念的正面或者負面宣傳。吉米·威爾士曾說,「真正的分歧不是在左右之間,而是在一群深思熟慮的人和一群愚蠢的人之間」,但是維基上,通過選擇性利用規則來在維基內宣傳自己喜歡的學術或政治觀點的聰明人並不少見,使用的手段從故意忽視摘要風格指引而跑題/掛羊頭賣狗肉,到在選材時採用春秋筆法試圖暗示觀點,甚至有的在人物條目加入並不流行的負面宣傳或者用外圍證據進行推理類原創研究。

維基雖然有仲裁等方法介入編輯戰,但是這些手段的應用需要非常多的社區資源,採用的頻率非常地低。在中文維基上,由於中立性指引的缺乏,編輯戰的結果一般是有毅力的一方獲勝,而不是雙方讓步達成共識。少數情況下,編輯戰參與者因對對方進行人身攻擊而被封禁。即使在參與人數眾多,內容規範也詳細的英文維基,有宣傳目的的人也經常會達成宣傳的目的(不管是政治、經濟還是學術上),因為他們對於某個特定的條目有更多的時間,而對試圖維護中立方針的資深維基人來說,則因為需要維護大量的條目而缺乏精力去審核每一個條目的中立性,和已經下定決心要宣傳的人來打編輯戰是一個時間黑洞。


以前(08年左右吧)曾經經常在糟糕島(Komica)逛,那時候三地矛盾還不怎麼激化,糟糕島的軍武區甚至還有過一段比較「五毛」的時間。但是有時候在討論和圍觀討論的時候,仍然會覺得,為什麼有些人的想法那麼奇怪,為什麼怎麼說都說不通。

後來我漸漸發現,很多時候,網路上的爭論中充滿了雞同鴨講(如果不是一方故意搗亂的話),是源自於我們互相之間的「常識」不同。而我們在談論什麼東西時候,是會默認對方和自己擁有相近的「常識」的,於是我們會在語言中不知不覺將這些「常識」默認為已知和正確,但是因為它們被默認已知和正確了,於是在論述過程中會跳過與他們相關的步驟,直達下一步。這時,雞同鴨講的情況就出現了。

而「常識」這種東西,是根植與我們心底的,是我們三觀的基礎,如果沒有特意去意識到,那麼是很難改變,甚至很難去注意到的。

舉個例子吧,我作為一個南方人(貴州),到了北方(天津)上大學,感受到了很多習慣的不同,有些不同其實影響不大,比如冬至是吃狗肉還是吃餃子,吃餃子是蘸辣椒還是蘸醋。
但是有一天,我和室友(安徽人)去學校旁邊小市場買午餐,作為南方人,我買盒飯比較多,基本是可以說三天兩頭買這個吧,而他們則是麵食、米飯都有,麵食偏多一點。
然後在那天,不知道為什麼,我室友突然問了我這麼一個問題:「你天天吃米飯,不會覺得膩么?」
當時我就楞了,這是真的毀三觀的一個問題啊。
北方人可能感受不到我的震驚,我做個不那麼恰當的類比吧。
這句話就相當於,有人問我:「你每天喝水,不會覺得膩么?」
這樣的問題,如果不是我室友問到了,我可能完全意識不到會有人存在這樣的疑問。

這就是我上面說的「常識」,它們沉澱在我們思想的最底層,如果不是像上面這樣被人直接點出來,我們很難自己去意識到這樣的「常識」,對於別人就可能不是「常識」。

這些「常識」導致的雞同鴨講是普遍存在的,比如關於死刑的廢死派和反廢死派的爭論。個人觀察下來感覺,廢死派支持者集中於記者和律師,他們在工作生活中與法律實施接觸多,於是感受到的法律失察不公的情況也多,所以傾向於廢除死刑,畢竟死刑出現冤案就無法挽回了;而同時他們在社會多處於中層或上層,發聲能力強,不那麼害怕成為犯罪受害者,同時也不那麼擔心對他們實施犯罪的罪犯逃脫懲罰。而反廢死派則以他們之外的中層和下層大眾居多,他們身邊常常發生的是迫害者有權有勢,而逃脫懲罰的故事,他們眼中,有權有勢的人,就算進了監獄肯定也是好吃好喝供著,沒幾年就減刑出來,而只有死亡,是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其實近幾年港陸矛盾、陸台矛盾也是類似的道理,一個香港青年、一個台灣青年和一個大陸青年,每天生活中看到的聽到的都是很不一樣的,這也就帶來了面對陸港、陸台之間的很多問題,他們的「常識」都是很不一樣的,自然是雞同鴨講。

於是,後來,我慢慢地變得很少在網路上和別人爭論什麼了,而在進行討論的時候,我會特別的注意其中一些重要辭彙的定義問題。

扯了這麼多,針對這個題目,我想說的就是,維基百科中發生的爭論和網路上其他爭論本質上區別不大,也許「乾貨」能多點,但是這仍不能改變「常識」不同造成雞同鴨講的問題。


正常,維基百科一直都是這狗屁風氣,這文章也是閑的蛋疼,編輯了幾百次就是編輯戰了?幾百次在維基百科歷史上簡直是不值一提。
當然,這也不是維基百科的鍋,破球如此罷了。

現在兩岸三地幾個地方互相罵罵娘,就大書特書。你去看看更有爭議的條目,科索沃戰爭或者波黑戰爭,加沙鑄鉛行動之類的,幾個國家的人早就 「編輯」 得不可開交了。中立?客觀?事實?鏈接?你在說笑話么?
你告訴我大家都在種族清洗的時候有個狗屁中立客觀可言? 如果子彈能通過電線傳播,這些人早就朝著自己屏幕開槍了。
什麼是客觀中立?我看就是幾個編輯條目的累了,也消氣了,條目又臭又長了。互相也基本妥協了。可這跟事實有半點關係?你上維基百科究竟是為了看網民觀點還是所謂的事實?

維基百科有關這些爭議條目的編輯從來都是屁股先於腦子的,大家看看笑笑就行了,查資料還是去圖書館吧。
有些人上了幾天維基百科,就以為看到了天堂,一個每個人都中立客觀講事實的天堂。

可惜,天堂里沒有事實。有事實的地方永遠都不會是天堂。


那不是戰爭,那只是扯嘴皮。
永遠都是為了在現實解決不了的問題想在WP上取的屈服於人的結論。
又不喜歡炒大雜燴,偏要從一大堆可靠或不可靠的來源總結出個結論。
只需記住,WP只做轉述,不要去做定義,尤其是政治類別,因為根本就沒有永久定義過。


不說別的……維基百科他的詞條,經常有我們這些粉絲和去侖力拉鋸


有的管理員喜歡主觀臆斷。我可以理解,畢竟有些人水平不高。但是亂扣帽子(「看起來像傀儡」,「看起來像XXX」),讓人不爽。

這是今天發生的事情。


維基百科是真實社會特別是網路部分的縮影。港台維基人對大陸事物包括維基人的系統性偏見是顯而易見的,即便是最恪守維基百科理想的維基人也不能避免。同時各方在處理問題上都有地域因素。台灣一方由於最活躍,表露出來的部分也是最大的。

另外,當某些人將自己的主張帶入條目編輯中以後,事情就離理想越來越遠了。特別是當管理層不作為甚至助紂為虐的時候,更加會讓情況失控。不過幸好這些事情主要發生在兩岸時政歷史領域,其他領域較少受到波及。


當一群人對一個事物產生了不同的意見。因為這個意見小到討論,大到爭執以上。觀點不同,理解就不同。
每個人從每個角度看的事物都是不同的。


港澳台星馬不限制維基百科,結果就是這些地區無論甚麼資歷的人士都可能有意來維基一試。大陸來中文維基百科因為限制,往往看來比較菁英,卻有不少不適應自由社會的封閉式菁英。有些爭執雙方的資歷未必對等,會徒增雙方的誤會。

順便說一下,早期中文維基百科的中港台融合有不少建立在中港台等地老維基人的友誼之下,之後經過香港社群分裂、台灣社群和大陸社群新老交接這些之後,當初的聯繫到現在的保持是有問題的。每個社群自己內部的經營尚不十全,外部交通跟不上也不奇怪。毛向輝還說過,中文維基百科是人的社會,所以很多話只在維基百科或網上說不能解決爭執。這不稀奇。


請搜索「維基百科 國民黨青年團」。

聯合晚報2009年4月18日報導指出,「國民黨青年團近日成立了網路部門,首要目標瞄準維基百科。」以服務特定政治立場的目地來做編輯。

現在明白中文維基是誰家的後花園了吧,和我們這些純粹為著興趣愛好去編輯條目的人不同,人家是正經領工資去完成工作指標的,其戰鬥力當然不可同日而語。這也是為什麼英文維基和日文維基的可信度遠遠超過中文維基,雖然這兩者也不是沒有錯誤,但和中文維基那種一張嘴就是胡說八道的程度還是完全不能比的,畢竟那可是實打實地駐紮著一個時刻為了國民黨利益在編輯條目的正規部門啊。


所以發展到現在,內地依靠VPN上去的,無法編輯百科,以至於中文維基很多內容都非常的陳舊,觀點一元(當然是和百度百科那種完全反調)


一件事出來之後,就開始造謠,等這事經歷的人都死差不多了,造謠的文章就可以作為當時的資料,被重新發掘出來,用在什麼地方都不會顯得low。千萬別等人死的差不多了再造謠,因為時間隔得太長,對當時的回顧權威性會降低的。
資料不能拯救真相,他不過是一家之言的過去時。


維基有自己的規則:中立性。如果是多方證詞衝突,那就都擺出來。

不過,這些需要編輯,我懷疑中文維基的編輯數量可能很少……


維基百科最好的是英文版的,英文版的相對而言比較權威,內容也比較豐富
中文維基,一個是詞條數目以及詞條內容太少,介紹不詳細;另外很多政治類詞條上經常有輪子和台獨分子在那亂編
某種程度上來說,中文維基還不如百度百科,起碼百度百科詞條信息還豐富一些,雖然編寫混亂不堪自相矛盾,然而有思考能力的人總還能夠從這些信息中剔除虛假的獲取想要的;中文維基百科看似公正然而偷偷灌輸私貨,而且不容易甄別

所以看維基最好看英文維基


看了新聞報道,覺得顯然是在某次爭論中,如下,你刪除本人的自述,還有聯合報道,以及媒體報道,這些都是主觀意義上的修改,而不是為了達到描述事實而進行的,因為你不相信,但是你無法證實他是偽造的,或者不可靠的,結果就刪除了,我覺得他們把wiki看成是表達自己主觀想法的工具,而不是一個經可能幫助內容更加客觀的角色,如果說不滿意這些內容的真實性,就應該通過引證的方式來說明好了,而不是全部刪掉,不想讓人知道,不成熟的做法。很多內容,wiki 上我們可能不滿意,或者不認同,如果我們不能舉證的話,我們還是不要破壞貼近事實這樣的原則,真相是包不住的,相信這一點,總有更多的證據來證實或者證偽,還原真相,只是時間問題。

說台灣,香港,大陸有什麼爭鬥,其實不過是觀念的不同導致的衝突,還有一大批大陸人也許和港台一樣的觀點,或者港台一大批人有著和大陸人一樣的觀點,這都沒什麼稀奇的。

一開始,「黑雪姬」就比他的戰友們更加富有攻擊性。在質疑之後的半個小時之內,他進行了29次編輯,刪去與媒體報道有關的兩千多字,主要是勞教人員的自述,和聯合國報告中對酷刑的具體描述。凌晨兩點,「黑雪姬」再次刪去了台灣編輯的內容,並加上表示條目具有爭議性的標誌。


某次去查關於春藥的資料的時候,去維基看了一下,我感覺維基也就是比百科好一點,但是好多少另說了

某次去查關於春藥的資料的時候,去維基看了一下,我感覺維基也就是比百科好一點,但是好多少另說了


為什麼台灣人,香港人會和大陸人在維基上爭論不休?因為他們不上百度。


如果是學術上的爭論是好事啊 比如名詞什麼的 有爭執才有進步。如果是解放台灣 反攻大陸之類的可以洗洗睡了


有爭論是好事啊


有爭執才有進步。


黑澤明的《羅生門》


有些東西最好不要討論,因為一討論就會有些莫名其妙的攻擊。於是所有人都慢慢變成了犬儒,這對有些人來說是最好不過的。


一群惹怒就發飆 不動腦筋思考問題的人進行的無聊爭執。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日本向 3 名二戰被強征韓國勞工賠款 199 日元(約合人民幣 10 元)?
如何評價電影《西遊記之大聖歸來》?
女生們越來越開放?怎麼看待?
如何評價國產 3D 動畫《納米核心》?
如何看待 Quora 跳過 Photoshop 直接用代碼做設計?

TAG:維基百科 | 中文維基百科 | 如何看待/評價 X | 維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