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母艦戰鬥群厲害在哪裡?用一堆導彈給他全部炸翻很難嗎?

航母戰鬥群真的很牛嗎?如果我用一堆導彈去攻擊他,他怎麼防禦?


樓上投票最多的那位講解了航母戰鬥群的構成,以及航母如何防禦導彈。但還是比較片面,因為如果僅僅是防禦,是體現不出航母的牛逼之處的。(而且防禦也不僅僅是攔截導彈)

我再從另外幾個方面講一下:
1.航母的牛逼之處以及不可替代性。
2.如何打航母。

首先要明白幾個前提:
1. 航母是用於遠洋作戰,而不是家門口作戰。
2. 現代海戰的原則是以空制海。面對飛機,軍艦是完全劣勢,哪怕你防空能力再強。
3. 航母的一個重要運用原則是——進攻是最好的防禦。
4. 地球是圓的——意味著80km外就會處於地平線以下,你看不見任何東西。那裡也是雷達盲區。

關於第二點可能需要稍微解釋下,為什麼飛機vs軍艦是飛機佔優。因為飛機在速度和機動力上有巨大的優勢。這首先帶來了極大的主動權,飛機可以選擇進攻和撤退,可以躲避,而軍艦相對於飛機那幾乎為0的速度可以認為只能原地挨打。在能量(動能和勢能,也就是高度和速度)上優勢,使得飛機在進攻的武器方面也具有極大優勢,一個顯著體現就是空射反艦導彈的射程大大高於艦空導彈。現代的反艦導彈如YJ83射程達到240km,3M54E1的射程更達到了300km,而現代的艦空導彈,比如標準SM2,射程只有137km,即使最新的增程版也只有190km的射程。(因為飛機發射的導彈擁有更大初速,擁有初始高度可以滑翔,去攻擊的僅僅是一個只有幾十km時速的大型目標。而相反軍艦發射的對空導彈則需要從0開始加速,需要自己爬升,而且要攻擊一個速度幾百km/h甚至上千km/h的高速小目標,自然更困難,需要耗費更多的燃料)
所以現代戰機可以輕易的在軍艦的對空火力圈外發射導彈,自身完全不用擔心受到攻擊,軍艦隻能被動攔截這些來襲導彈。一波打擊完了這些飛機可以從容的回去重新裝彈再來一次,而軍艦的攔截總有失手的時候。

明白了這些前提,就明白了航母的不可替代性——航母是在遠洋作戰時你能找到的唯一機場。在大洋上海戰,如果你擁有航母,那麼你就擁有了以空制海的重大優勢。

其實優勢還不僅僅是這麼一點。從最開始的探測和偵查就開始擁有巨大優勢了。現代軍艦上的雷達,哪怕強大如宙斯盾系統的SPY-1,對海面目標的探測也只有幾十公里。原因就在於上面說的地平線外的盲區。

雷達通視距離公式:D=4.12*(sqrt(h1)+sqrt(h2))
其中D是雷達的探測距離(km),h1是敵方高度(m),h2是我方雷達高度(m)。
可見,要想探測的遠,就得把我方的雷達擺得更高。所以為什麼現代戰艦在重心允許的情況下都盡量把雷達放得更高,有些甚至直接把雷達放在桅杆頂上。就是為了儘可能增大對低空以及海面目標的探測距離。
但是軍艦的高度畢竟是有限的,撐死把雷達放一百米高了不得了。這顯然還是遠遠不夠的。那麼終極解決辦法是什麼呢——對,將雷達搬上飛機。這就是預警機。有了預警機,雷達可以輕易提高到幾千米甚至萬米的高度,這樣對低空和海面目標的探測能力就有了數量級的提高。
這也就是航母帶來的另一個巨大優勢——航母可以搭載預警機,特別是飛得高看得遠的固定翼預警機。這就在戰場信息掌控能力上有了飛躍性的提升。

而對於沒有航母的水面編隊,在面對航母編隊時,就處於極大的劣勢中。想要破除這種劣勢,只有兩種辦法:1.依託海岸(PLA海軍過去十幾年來就這麼過來的)。2.自己也有航母。

關於上述第3點也要解釋下。
很多人以為航母的最大作用是提升我方編隊的防禦能力,特別是對空防禦能力。可以靠戰機來防禦戰機,免得處於劣勢。這的確是航母的一個作用,但並不是最重要的。航母的終極防禦來自於進攻。

俗話說,最好的防禦就是把對方消滅在有能力還擊之前。 只是一般的軍艦很難有這樣的能力。而航母恰恰擁有先敵發現、先敵進攻的能力。
航母上的預警機可以讓航母的感知範圍大大增加,而航母上的攻擊機則可以讓航母的攻擊半徑大大增加。從戰機上發出的導彈顯然比直接從軍艦上發出的導彈能攻擊更遠的目標。

上圖是美俄雙方艦隊打擊能力的對比。

上圖是美俄雙方艦隊打擊能力的對比。
俄羅斯雖然擁有航母庫茲涅佐夫號,但其思路仍然停留在以海制海的時代,上面的戰機主要用於防空,而對海攻擊靠的是庫茲涅佐夫上那12枚巨大的SS-N-19花崗岩巡航導彈導彈。在這種情況下,其實庫茲涅佐夫號和基洛夫巡洋艦沒有太大差別。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擁有了預警機或遠程偵察機的支援、擁有了巨大變態的花崗岩導彈,俄羅斯艦隊也只能做到600km外發起攻擊。

下半部分是美國的尼米茲號航母,依託F/A-18E/F超級大黃蜂戰鬥攻擊機攜帶魚叉導彈,則可以從1000km外發起進攻。這已經比俄羅斯艦隊多出了足足400km。400km對於一個艦隊而言,是一個極其遙遠的距離,你即使30節航速狂飆,對方原地等你,也需要7個多小時。這已經足夠美軍編隊發起n次打擊了。這還是擁有重型遠程超音速導彈的俄羅斯艦隊,對於其它的艦隊則更不用談了,你根本沒有能力把航母納入你的火力攻擊範圍。


所以為什麼說航母那麼牛逼?答案就很明確了,航母可以讓你獲得遠超對方的探測能力、遠超對方的攻擊範圍,還可以獲得以空制海的絕對優勢。

至於LZ的第二個問題,我覺得到這裡就不用回答了。用一堆導彈來打航母,前提條件是你先有機會把這些導彈發射出去才行。而航母是不可能給你這種機會的。即使用最強的SS-N-19花崗岩導彈,你也必須在距離航母600km處才能發射,而航母在一千公里外就可以把你的導彈發射平台消滅掉。

2.如何打航母:

癱瘓一個航母戰鬥群需要耗費極大的軍事資源,世界上只有少數幾個國家具有這種能力,比如中俄,但是即使這些國家,也必須調集相當大量的軍事資源才能做到這一點,是極其吃力的。

很多人討論打航母的時候,首先就會想到各種武器,比如潛艇導彈之類。其實,這些都是最次要的細枝末節。打航母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如何發現並定位航母?

有些人會說了,航母那麼大,又不隱身,簡直就是最容易被發現的軍艦了。
其實恰恰相反,距離是最好的隱身手段。所以航母恰恰是隱身性能最好的艦艇。

上面也有過解釋,航母可以控制方圓千公裡面積的海域。任何進入航母攻擊圈的地方艦艇或飛機都會被首先消滅。所以在茫茫大洋,航母戰鬥群就像一個黑洞。對於敵人來說,他只看到自己派出去的飛機或艦艇一個個消失了,而對方的核心在哪裡是完全摸不著頭腦。最好的情況也是只能知道一個大概方向,但具體航母戰鬥群在哪裡,有多遠,都不知道。
上述還是最簡單的情況,事實上航母戰鬥群可以採用更多的方式來隱蔽自己——它們可以靜默,可以規避,可以迷惑敵方。因為航母在戰場信息的掌控方面擁有不對稱優勢,所以戰術的選擇擁有極大主動權。

美國海軍在1982年舉行了代號為「NORPAC 82」的秘密軍事演習。演習的課題是對蘇聯本土進行攻擊。美國海軍航母編隊利用各種隱蔽手段,一直把航母編隊推進到了預定的打擊區域內也沒有被蘇聯的軍事力量發現(庫葉島附近)。
所以,很多人天真的以為 「航母目標大,容易被發現」 ,這是一個極大的誤解。

可見,想要打擊航母,你連最起碼的前提——發現並定位航母,都很難做到。
而即使你發現了航母,想要突破它方圓上千公里的火力圈,也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

---------------
有人可能會提到潛艇或者衛星。就在這裡稍微對這兩種探測方式做以分析。
潛艇的確可以比較安全的進入航母的1000km攻擊圈。不同的介質中的探測能力是天壤之別。普通的雷達(短波、超短波、微波)根本無法穿透海水。水下的探測主要靠聲納。聲納的探測距離一般在幾十km級別。也就是說對於潛艇,能感知到的也就方圓幾十km的小區域,在茫茫大洋要撞到航母也是非常困難的,至少需要向一個方向派出幾十艘潛艇才能做到足夠的密度,否則只能瞎貓碰死耗子。而且航母編隊自身也會有1~2艘潛艇,探測是相互的,等你發現對方的時候對方也會發現你。你這艘潛艇恐怕還沒來得及上浮通報位置(水下潛艇是很難與艦艇通訊的,因為無線電波難以穿透海水),航母值班的反潛機就已經飛到你頭上了。

至於衛星,現在許多人將其萬能化了,其實衛星也有很多局限的。衛星比較容易收到雲層等的影響,而且對假目標的識別力也不足,容易被干擾等等。而且衛星的軌道有高低,要精確監控海洋上艦艇的位置,必須用低軌道衛星才行(高軌道能接收的信號強度只有至低軌道的幾千分之一)。但低軌道衛星能監控的面積就小很多(越高看得越遠),而且有效偵查時間很短(很快就會飛掠過要偵查的區域,等繞一圈再回來時就晚了),水面艦艇只要避開它的運行軌道即可躲開衛星的監視。除非你發射大量衛星遍布整個大洋,這就不是一般國家能承受得起的了。


我是學天文的,和學遙感的學生不是一個專業,但是對光學系統還算有點了解。就順手補充點資料,希望遙感的同學不要批評我信口開河。這裡就談一點點如何用衛星發現航母。

航母雖然很大,但是和廣袤的大海相比,真的不是那麼容易找尋,典型航母面積只有0.018平方千米。而太平洋將近1.8億平方千米。真的可以說是百億里挑一。如果把太平洋畫成100*100米的圖,那麼航母不過是一個一平方毫米的點。那些說很容易找航母的,你把你的圓珠筆圓珠取出來隨手甩到籃球場甲板上,然後試試找找吧,這個可容易多了!
——————————————————————————
對任何光學儀器來說,想要搜尋到特定目標,就必須考慮角解析度和視場之間的矛盾,。一般情況下,光學系統成像很難做到二者兼顧。簡單的說就是看的越清楚,看的範圍就小了,看的範圍越大,東西越模糊。

在光學本科課程裡面,任何光學儀器的解析度,都由瑞利判據決定。儀器的解析度,由
瑞利判據_百度百科
角解析度=1.22*波長/儀器直徑=物體大小/距離。

對於光學望遠鏡來說,這個很容易達到,如果光波長為500nm,光學儀器直徑為一米,那麼,角解析度為0.12角秒,換句話說,可以在650公里高度看到0.4米的物體,美國鎖眼衛星直徑為3.5米,可以看到0.1米的物體。

然而,衛星雖然看物體很輕鬆,但是衛星不是固定不動的,地球上近地衛星,一般90分鐘就要繞地球一圈。而且,衛星雖然能看到物體,但是不是像人眼一樣四處都可以看,而是有一個視野範圍,超過這個範圍,衛星是看不到的。以吉林一號為例,其每次掃描只能看到寬度11.6公里的區域。換句話說,衛星每90分鐘,在地球上看到一個寬度11.6千米的環。因而,雖然吉林一號的光學解析度很高(&<1m),但是一次是不可能覆蓋所有的太平洋的。如果要覆蓋整個太平洋,需要衛星繞地球好多圈,逐次掃描,大約要上千次周期,而航母早不知道跑哪裡去了。。。
China Spaceflight

上次大砍號航母海試的衛星圖,就是知道確定的海域之後,美國衛星早早地跑過去專門跟蹤,趁著雲層展開抓拍到的,而平時,航母的航線很難預知,衛星根本不知道在哪裡。

即便是這樣的衛星,其接受裝置也不是通常家用相機的感測器(CMOS),而是特殊的推掃式CCD
擺掃式(whisk broom)和推掃式(push broom)衛星感測器
固體自掃描成像與光機掃描成像的區別? - 遙感 - 知乎
這種ccd得到的圖像,必須經過數據處理才能得到圖像,一般情況下,不能用於實時跟蹤。

吉林一號還有一個視頻星,這是一個新技術,可以一次監控一塊4*2km內的1.16m解析度視頻圖像,但是這個我不清楚,看上去目前還只能用於固定目標的視頻監控。

為了能夠同實時監控大範圍領域,需要同步靜止衛星跟蹤,這個是高分系列衛星家族乾的事情。但是,同步靜止軌道在36000公里,因此光學解析度會下降60倍,所以,高分四號的解析度只有50m。
高分四號首批照片公布 解析度50米
但是,高分四號一次對16多萬平方公里的地區監控,要想找到只有0.018平方公里的航母,並不容易,光學圖像處理上,對於解析度50米的圖像,那麼想要區分一艘油輪和一艘航母,現有的計算機圖像處理程序都不管用,很多時候需要人眼識別。具體來說就是程序找到可能的船舶位置附近圖像,而後專業人員逐一分辨具體是什麼船。所以,即便是高分四號尋找,也是費時費力,大海撈針。
席亞洲:為什麼我們要造「世界眼力最好」的靜止軌道衛星
——————————————————————————————
通過光學波段尋找,需要的成本太高,而且還會受到雲層強烈影響,那麼雷達如何呢?這方面我不是專家,只了解一部分。

一般雷達波段為厘米波到米波,對於他們來說,其波長是可見光的上百萬倍,同樣距離解析度下降百萬倍,只能尋找特定的雷達回波目標。目前雷達衛星都發展了綜合孔徑成像技術。簡單的說,衛星在運行當中發射一系列脈衝,並且記錄回聲的振幅和相位,則這些回聲信號可以組合,結果相當於這些信號同時從一個很長的天線發射出來。這個方法相當於「合成」了一個遠遠大於實際天線尺度的天線。所以,極大地提升了解析度。它的優勢在於,能夠不怕天氣,晴天和黑夜的區分。比如高分三號,在大部分時段都能工作。但是,在高解析度下,它的掃描寬度不高。比如解析度為1米,掃描寬度只有10公里。只有當犧牲解析度,比如調整到500米時,掃描寬度達到了650千米,才具備大範圍監測能力。很遺憾,我沒有找到合成孔徑雷達的實時搜索效率,但是感覺做不到實時監控航母運動。

目前來看,這個應該是很好的找航母方向,期待未來相關技術的突破。
——————————————————————————————

航母編隊自身也會有很強烈的無線電信號,在冷戰中會被蘇聯衛星,比如核動力衛星US-A系統偵測。
但是航母編隊有很多反制措施,最簡單的就是當衛星過頂的時候無線電靜默。有時候甚至會故意欺騙。1985年美軍航母演習,兩艘航母戰鬥群處於無線電靜默狀態就在蘇聯軍港外數百公里模擬對蘇聯縱深打擊,期間有一名水兵不慎落海,整個艦隊放棄無線電靜默派出大量直升機搜救,就是這樣,鼎盛時期的蘇聯也是在整個艦隊全部撤走以後海軍才恍然大悟,驚出一身冷汗。證實了這個系統意義不大~
為找到美國航母蘇聯使了吃奶得勁:用核動力衛星監視美軍一舉一動

此外,地球上90公里左右有一層電離層,可以反射特定波段無線電波,因而有些天波雷達利用這些電磁層來反射雷達波,從而避開地球曲率來監控遠處目標,這個最遠距離可達3000公里,足夠覆蓋關島。但是目前看上去這個方法實戰效果不是很好,因為這個受到電離層變化影響。可能精度有幾百千米的誤差
————————————————————————————
簡單地說: 解析度和掃描寬度是相互矛盾的,如果又想看得遠又想看的清楚,需要更多的衛星,最好是組網。這裡面花費的錢,可能不比建設幾個航母編隊便宜。雖然中國有幾百顆衛星,但是不是每顆都是專門的監控衛星,實時監控難度是非常巨大的。但是,特定地區的海域監控,比如縮小到了台灣海峽附近的幾萬平方公里區域,採用多種檢測手段結合,應該是大有所為。


手癢,還是簡單說點,不說那麼多理論的了,就講蘇聯海軍最終完成他們所認為的航母立體打擊體系的構成:

關於如何找到美軍航母的作戰指揮控制系統的構成:
蘇聯人是很喜歡飽和攻擊理論的,但他們研製出SS-N-3之後發現,即便再多的牛逼反艦導彈,沒有完善的目標搜索和定位系統也沒用。於是,蘇聯紅海軍的作戰指揮和偵察系統開始如下構成(簡單點說了,感興趣的可以自己去百度或者找論文看)

第一代系統:圖16和圖95組成的空中情報Sigint系統,支撐這套系統的飛機是圖16PM專用海上電子偵察機和圖95 RT遠程海上雷達偵察和數據通信指揮機。
操作流程是,圖16PM接受航母戰鬥群的雷達信號和無線電信號,並發送至圖95RT,從理論上來說,這兩種飛機無需飛到航母自衛圈內即可鎖定目標。

第二代系統:「勝利「 反航母空中偵察專用系統,由圖95RT和導彈平台數據鏈構成,可與SS-N-3反艦導彈發射系統交換數據。上世紀60年代,勝利系統完成了部署,70年代進行了技術升級,可以支持SS-N12沙箱和SS-N-19花崗岩。
在該系統內,圖95RT與潛射反艦導彈的配合流程是,前天上浮接收數據,由圖95RT向潛艇提供目標數據,並在潛艇發射第一枚導彈之後持續提供目標數據,由潛艇導彈控制員不斷進行目標修正,直到導彈最終鎖定目標。當潛艇遭到威脅或打擊失去控制能力的時候,圖95RT可取代潛艇對導彈進行制導。
蘇聯一共生產了60多架圖95RT,因為美軍航母的強大壓迫和RT生產不利,使得蘇聯繼續想別的辦法增加對航母戰鬥群的搜索和定位,於是在1979年發明了」傳奇「 天基偵察系統。

第三代系統:「傳奇」系統是由帶核電池的偵察衛星組成,既有電子情報偵察功能也有雷達搜索功能,作用範圍大,據測試基本解決了遠程巡航導彈瞄準定位的問題。蘇聯開發的艦艇,最後和勝利,傳奇兩個系統對接,特別是潛艇,通過燕子系統可以在水下接受傳奇的信號,提高了潛艇生存能力。


關於蘇聯紅海軍的飽和攻擊理論和具體實施措施
SS-N-3的生存能力是很差的,因為體積太大,高空彈道暴露程度較大,因此靠SS-N-3擊垮航母防禦網是幾乎不可能的。
根據紅海軍的推演,在上世紀60年代,摧毀航母需要30枚反艦導彈,到70年代需要60枚,當提康德羅加服役之後,則需要至少100枚以上,當阿利伯克大規模服役之後,這數字提高到了200枚,而且是對單一目標4枚以上齊射。

光有推演數據沒用,紅海軍還得考慮自己的導彈確實是落後的,於是開發了SS-N-12和SS-N19。這裡具體說說SS-N-19的部署和發射策略。

SS-N-19花崗岩重型超音速反艦導彈,是SS-N-12的加強版,被部署在奧斯卡級巡航導彈核潛艇(24枚直接潛射),基洛夫核動力導彈巡洋艦(20枚),庫茲涅佐夫航母(12枚),上述導彈全部都可以齊射,並且在必要的時候安裝核戰鬥部。SS-N-19採用高空領彈搜索和分配目標突防的攻擊體系,按蘇聯紅海軍的計劃,可提供時發射最多150枚SS-N-19,對美軍航母構成實質性的威脅。

至此,蘇聯紅海軍終於建立起實質性的航母打擊體系,但由於蘇聯解體,上述系統的很多模塊得不到維護和增強,使得目前俄羅斯海軍根本不具備航母打擊能力

TIPs:蘇聯紅海軍的反艦導彈戰鬥序列

SS-N-1:狗魚,實驗性反艦導彈,打擊驅護艦
SS-N-2:冥河,這是至今為止最瘋狂的反艦導彈家族,被山寨成多種型號,並取得不凡戰績
SS-N-22:白蛉,120千米射程,裝備於現代級驅逐艦,4枚齊射,打擊阿利伯克和提康德羅加的主力
SS-N-25/26/27:通用型反艦導彈,打擊驅逐艦和護衛艦的主力

SS-N-3:第一代戰略級重型反艦導彈,主要打擊對象就是航母,但沒啥用處
SS-N-7紫水晶:重型捆綁助推式反艦導彈,以航母為打擊對象,戰鬥部一噸,可攜帶核彈頭
上述兩種反航母導彈因為聲吶和反航母指揮系統的缺陷,基本毫無作用可言
SS-N-12沙箱:重型反艦導彈,打擊對象是航母
SS-N-19花崗岩:花崗岩,超音速重型反艦導彈,打擊航母


結語:一個航母打擊體系的建立,需要幾代人付出極高的代價,而且後期維護需要天文數字的資金和技術,蘇聯海軍的嘗試,取得了實質性的成果,高峰期建立了5個專用的反航母戰鬥群,但美軍有15個航母戰鬥群........後期,因為蘇聯解體和俄羅斯海軍的崩潰,使得這套體系徹底垮台。

PLA海軍實質上是從1996台海危機之後才開始高速發展的(當年我們具備防空能力的驅護艦才三艘,反艦體系基本靠SY1這種古董),指望我們的海軍和海航體系現在就具備航母反擊能力,這是不現實的,不過還好我們有二炮,所以我們具備一定的戰略防禦能力,這也是客觀的。
但PLA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大約需要至少50年的時間才能建立體系化的航母作戰和反擊系統。


註:上述並非我的原創,是我查閱了許多論文的總結,希望能給這個話題一個體系化一點的答案


各位大神已經說了好多關於航母戰鬥力的乾貨了,我來補充一下人類對於航母面對轟炸攻擊的生存能力這個問題的認識過程。題主這個問題並不低級,航母的優勢和面對空軍轟炸的生存能力,是經過實際驗證之後才被人們確信的。

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時候,美國人其實也產生了和題主一樣的疑問,特別是二戰中核武器發明以後,美國軍方非常自然地想到一顆核彈就能完爆一個航母艦隊,那花那麼大代價建造這些龐然大物豈不是一上戰場就當炮灰了?那時候美國軍方不是不明白本題里諸位高人說的航母對奪取制空權的決定性優勢,但仍然跟題主一樣覺得如果戰略轟炸機運載核彈頭進行打擊的話航母肯定歇菜。

這個爭論的背景是非常深刻的。軍迷大都知道美國各軍種之間的競爭,比如西點軍校總是對海軍冷嘲熱諷什麼的。但對於航母抗核武打擊能力的這一場爭論可不是打嘴仗這麼簡單,直接關係到海軍的存廢——當時美國還沒成立空軍,空中力量主要是陸軍航空兵。陸軍航空兵從一戰的時候就主張空權至上,認為陸軍轟炸機能夠制伏水上艦隊,成為對海洋的絕對控制力量,要求成立獨立空軍。二戰中發明了核武,陸航更認為核武可以完爆水上艦隊,以後只發展空軍和核武就可以了。如果這一主張得到認同,不但水面艦艇將停止發展,連海軍的存在都會是個問題,直接威脅到海軍的根本利益。所以海軍跟陸航的爭論非常激烈。

爭論的結果,就是雙方均同意用事實說話,真的用核武器對水面艦隊進行一次超強打擊,看看水面艦隊到底能不能生存。本來二戰中可以用核武攻擊日本艦隊來看效果,但投了廣島和長崎兩顆原子彈日本就投降了,還沒來得及用核武打擊它的海軍艦隊。所以最後決定用核武轟炸美國自己的艦隊進行測試,這就是著名的十字路口行動

可以看出,用核武炸自己的艦隊,是極其瘋狂和下血本的做法。事實上海軍所下的血本遠遠超出了想像:海軍一共揀選了95艘各種軍艦作為測試的靶艦,當中包括兩艘航空母艦、五艘戰列艦、四艘巡洋艦、12艘驅逐艦、八艘潛艇、60艘各式登陸載具及運輸艦,以及三艘駁船。這當中只有十艘是俘虜的日本帝國海軍軍艦,其他都是美國自己的。當時美國海軍在軍事科技新發展的背景下面臨著被釜底抽薪甚至撤銷的危險,因此豁出了血本進行自我拯救,成為海軍存廢的十字路口,這一核爆行動因此得名。

試驗地點選在馬紹爾群島的比基尼環礁,是的,就是比基尼泳衣的那個比基尼。三點式泳衣的推出與此次核試驗幾乎同時發生,當時對人們傳統觀念的挑戰無異於「一次核爆」,因此這次核爆的地點就被用來稱呼這種泳衣,而這次核爆本來的名稱「十字路口行動」卻相對沒那麼出名了。

————————————————————————————————————————
所有參試艦隊先在珍珠港集合:

隨後布陣於比基尼環礁海域,1946年7月1日上午9時進行了第一次核爆,是空中引爆,稱為Able核試。圖為第一次核爆的爆炸中心與艦隊排列情況:

一架B-29轟炸機在目標艦上空投下23,000當量的吉爾達核彈。核彈原定在內華達號戰列艦上空520英尺(160米)爆炸,但卻意外大幅偏離目標710碼(650米)之遙,最後在吉列姆號海軍運輸艦(USS Gilliam, APA-57)上空引爆。爆炸使吉列姆號及卡萊爾號(USS Carlisle, APA-69)即時沉沒;兩艘美國驅逐艦安德森號及林森號在一小時內沉沒,而輕巡洋艦酒匂號則在次日沉沒。由於核爆的破壞遠低於預期,部分傳媒對此深表失望。」上圖中,「圖中五個標上X號的船艦沉沒,爆心直徑約為1,000碼(910米),區內的船隻承受了不同大小的破壞;填上紅色的為內華達號,以作識別預設爆心,實際爆心則在編號5的吉列姆號附近

第一次核爆在海面引發的巨大衝擊波,海面上小小的黑色長條就是參試軍艦。

第一次核爆在海面引發的巨大衝擊波,海面上小小的黑色長條就是參試軍艦。

————————————————————————————————————————
之後,又於7月25日上午8時35分進行了第二次核爆,稱為Baker核試,這一次採取的是水下引爆,以測試不同引爆方法對軍艦的破壞作用。

Baker核爆的爆炸中心與艦艇分布

Baker核爆的爆炸中心與艦艇分布

Baker水下核試採用了21,000當量核彈(有指亦為23,000當量)。核彈被置於登陸艦(LSM-60)90英尺(27米)呎水深下(海床水深180英尺(55米)呎),位處靶艦陣列正中央。7月25日上午8時35分,核彈引爆。核爆過後,LSM-60登陸艦沒有留下任何可辨認殘骸,被判定遭核爆氣化;另外八艘軍艦在核爆後沉沒,包括戰列艦阿肯色號及長門號;航空母艦薩拉托加號;潛艇舟鰤號、鰹魚號及天竺鯛號;以及YO-160石油駁船。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在核爆後嚴重受損,並在12月拖行期間沉沒。是次核試的破壞力主要來自水壓衝擊波,而其輻射塵更幾乎污染全部靶艦,使之具放射性。

Baker核爆對艦隻的損害明顯較Able為大,當中最受注目的,是位於爆心旁邊的阿肯色號。核爆後阿肯色號幾乎即時翻轉沉沒,而按照在核爆時的拍攝片段,阿肯色號上方的水牆出現一偌大黑影,故阿肯色號很可能在爆炸後被水牆吸起,然後艦艏可能觸及海床,最後艦艉向後倒下,使艦體在礁湖翻沉。至於航空母艦方面,薩拉托加號的巨大煙囪在核爆後傾倒于飛行甲板;而艦艏與艦艉又遭到不同力度的水流拉扯,使艦體中央折斷並大幅入水。白蘭地曾下令拖船前往救援,但因輻射問題而作罷。薩拉托加號最終在核試後8小時沉沒。隨著輻射水平逐年下降,薩拉托加號現已成為其一潛水熱點。至於早在Able核試受重創的獨立號,因距離較遠而未再受創,但受到嚴重輻射污染。由於長年清理輻射無果,獨立號最終在1951年於法拉隆群島鑿沉。

德國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成功撐過兩次核爆,但嚴重核污染使水兵無法登艦修補入水。同年9月歐根親王號被拖往誇賈林環礁,途中在12月22日傾覆於淺海。時至今日,其右舷螺旋槳仍露出水面可見;而左舷螺旋槳則在1978年被打撈,現存於德國基爾的萊博海軍紀念館。

鰹魚號潛艇是唯一一艘被擊沉的艦隻,可在事後成功打撈浮出水面。及後該艦被拖往加州對開海面,兩年後作靶艦擊沉。至於三艘重創軍艦:法倫號海軍運輸艦(APA-81,編號25)、休斯號(DD-410,編號27)及長鯊號(USS Dentuda, SS-335,編號24),均在核試後幾近沉沒,而海軍則將三艦拖到海灘擱淺。由於三艦均在爆心1,000碼(910米)以外,故此受損較為輕微;而長鯊號更在水下,受到較少輻射污染,最終更短暫重新服役。

這是第二次核爆水下引爆後的照片,從比基尼海灘上拍攝。注意看蘑菇根部圓柱狀水牆的右側有一豎著的長條狀黑影,那是被核爆掀起來的阿肯色號戰列艦。

這是第二次核爆水下引爆後的照片,從比基尼海灘上拍攝。注意看蘑菇根部圓柱狀水牆的右側有一豎著的長條狀黑影,那是被核爆掀起來的阿肯色號戰列艦。

Baker核爆在人類武器發展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因為這是人類史上的首次水下核爆。因此核爆的整個過程被非常詳細地記錄下來,即便今天,只要對武器、技術感興趣的人看起來也會非常非常爽,絕對是人類自我作死的極限之作(讀一聲)。因此把維基上的描述整體引用一下,對照下圖閱讀:

在核彈引爆瞬間,一個高速膨脹的火球在引爆點出現,並在水下產生超音速的液壓衝擊波,將附近的船艦龍骨扯開;水下衝擊波也被空中攝錄機清晰拍攝紀錄:當水下衝擊波向外擴散時,海水顏色隨之變為深色,猶如海上石油油污;而緊接在衝擊波之後的海平面則即時變成一層白色。由於水的傳聲速度較空氣快五倍之多,當衝擊波在水下高速擴散時,後方海面即迅速染白,猶如一層白色薄面在海上高速向外延伸。

核爆1毫秒後,火球引發的氣泡同時抵達海床及海平面。氣泡在海床炸開一個直徑30英尺(9.1米)乘以2,000英尺(610米)的大坑,並將海水霧化,以圓頂狀噴上半空。核爆後一秒,氣泡將直徑500英尺(150米)範圍內、共2,000,000(二百萬)噸海水及海沙噴上半空,並形成一道高6,000英尺(1,800米)、闊2,000英尺(610米)、但厚300英尺(91米)的水牆。最後當氣泡上升至空中,便引發一道空氣衝擊波。由於衝擊波後方的氣壓急降,使水汽即時凝結為雲。這道凝結雲(又稱「威爾遜雲」,以威爾遜雲室為名)由海面迅速抬升,並掩蓋了整道水牆,同時以圓盤狀向外擴散,最後在氣壓逐步回升後方告消失。

隨著凝結雲消失,水牆頂部開始變成花椰菜狀,所有海水、海沙及水霧均耗盡動力,並即將隨重力墜回海面。核爆並沒有產生蘑菇雲。同時,氣泡大量吸起海水,使水下出現真空。當兩旁海水湧入填補空間後,反向外面海水施加推力,從而引發類似海嘯的海波。第一波海浪在核爆後11秒,已涌離爆心近1,000英尺(300米),浪高94英尺(29米)。當海浪涌到3.5英里(5,600米)外的海灘時,仍達15英尺(4.6米)高,並反覆衝擊九次之多。海灘的數架登陸坦克因此被衝上岸邊,並被一層厚沙覆蓋。

核爆後12秒,水牆開始隨重力下墜,形成一道高900英尺(270米)的巨型瀑布。這道瀑布從天而降,激起一度高輻射的海潮,淹過海面絕大部分的靶艦。這最終使靶艦受到極為嚴重的輻射污染。

水下核爆所產生的輻射污染遠遠大於此前包括廣島、長崎在內的歷次空中引爆核彈,美國軍方對此嚴重估計不足,仍然派海軍士兵穿著日常工作服登艦進行觀察並清洗輻射污染物,而且很多艦艇上的老兵捨不得自己長年居住工作的戰艦被摧毀,出於感情很積極地毫無防護地登艦進行清掃,想要拯救戰艦。等到探測到艦艇輻射的嚴重程度時,一共有4,900人在鈉的首六日半衰期間登上受嚴重污染的靶艦,67人攝取過量輻射。根據事後的跟蹤調查,在1992年(核試46年後),這批人員的整體死亡率,比起對照群組高出4.6%;核試後有登上靶艦的水兵,死亡率為增加5.7%,而沒有登艦的水兵則高出4.3%。這次核試也因此被列入「美國不道德人體試驗」的名單。

————————————————————————————————————————
結果:

「十字路口行動並未如海軍所料,成為決定海軍戰後前途的試驗。縱然Baker核試對船艦構成無法挽回的輻射污染,且眾多靶艦隻有長鯊號潛艇能短暫返回現役,並留在碼頭作訓練用途;但白蘭地在8月6日稱所有在核試30日後摧毀的軍艦,均不會被視為遭核彈擊沉,以免公眾認為一枚核彈便足以摧毀整支艦隊。
「美國軍種競爭亦未因此告終。1946年總統杜魯門正式提交軍事重組議案,並獲國會通過;美國空軍及美國國防部因此先後設立。海軍於是次核試得悉核武的龐大破壞後,決心發展可攜核彈的艦載機及艦載導彈,並在1947年於中途島級航空母艦作多次試驗;而此舉卻與希望壟斷核武投射權的空軍正面衝突。兩軍競鬥最終在1949年以美國號航空母艦的取消、及其引發的海軍上將起義事件告終,由空軍取得勝利。海軍勢力要到同年蘇聯引爆第一枚原子彈及次年朝鮮戰爭爆發,才逐漸恢復。」

——————————————————————————————————————————
此行動涉及方方面面的詳細情況,無法盡述,感興趣可移步維基百科「十字路口行動」條目:https://zh.wikipedia.org/zh-cn/%E5%8D%81%E5%AD%97%E8%B7%AF%E5%8F%A3%E8%A1%8C%E5%8A%A8
本答案引用的文字和所有圖片均來自以上鏈接。


拿衝鋒槍的厲害在哪裡? 拿刀捅死很難嗎?
拿衝鋒槍的真的很牛嗎? 如果我拿刀去桶他,他怎麼防禦?


在技術條件落後的情況下,從戰術上討論如何面對航母的威懾,還不如從戰略上去考慮這件事。全盤考慮的話,打航母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

最好的方法是:
1、告訴對方如果用航母對我國國土進行攻擊,視為核攻擊;
2、告訴對方我國國土包括水面艦船;
3、告訴對方我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但是受到核攻擊會堅決還擊,還擊地點不限。

前面有答案說用彈道導彈打航母會引發核戰爭,可能會給人類造成毀滅性災難。

不過這事情不用我們來考慮吧,通過上述幾點,把這個問題留給對方考慮多好。我們先給出底線,等對方想攻擊的時候可以去做個評估,覺得自己可以承受得了後果,就可以發動用航母攻擊。不戰而屈人之兵,一向是最有效的(尤其是對弱勢方來說)。

其實在有效的核威懾建立之後,核大國間甚至連直接接觸的全面戰爭都沒有,更不用說航母在其中的運用了。而在未來,大國間的軍事對抗可能早就變味了,即使存在,航母估計到時候都不會有什麼大的作用。

誠然,在戰術層面上我們承認航母的牛逼之處,而且還是應該重視航母和反航母技術,多想想辦法(比如彈道導彈什麼的)。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認識到(包括我們自己發展航母的時候),它只能對小國產生較大的作用,大國之間的戰爭中,它可能只是個配角。


這個問題小虎從航空母艦的發展開始說起。

航空母艦,簡稱「航母」,是一種以艦載機為主要武器的大型水面艦艇,可以提供艦載機的起飛和降落。航空母艦是世界上最龐大、最複雜、威力最強的武器之一,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象徵。

百度百科的解釋里最重要的兩個點是,以艦載機為主,綜合國力的體現。

二戰的時候,由大和級戰列艦第三艘艦改裝為信濃號航母為信號,宣告大炮巨艦主義已經徹底落後。

大和級第三艘改裝的信濃號航母。

大和級第三艘改裝的信濃號航母。

而大和級大和號和武藏號被美國航母艦載機擊沉宣告航母完全替代了戰列艦成為海軍主力。說句題外話,陸軍為了提升戰鬥力,發展出了空軍,和陸軍航空兵,海軍為了提升戰鬥力,發展出了航母和艦載機,飛機是現在戰爭里最有效的武器之一。

小虎其實很喜歡戰列艦的感覺,這種大炮巨艦主義雖然落後,但在很多電影里依舊有衍生,比如復仇者聯盟系列裡的空天母艦。


美隊2里的空天母艦。

《星際公民》里的救贖者炮艇機。

《星際公民》里的救贖者炮艇機。

哈哈,還有小虎自己設計的空天母艦(忽略背景)

哈哈,還有小虎自己設計的空天母艦(忽略背景)


但是大炮巨艦的攻擊範圍和靈活度根本比不過航母。受地球曲率的影響,50千米以上就需要多種方式計算射擊諸元。而航母可以完全忽視這些影響,依靠飛機的航程,攻擊和發現距離可以延伸到幾百上千公里以外,同時航母還能待在安全的海域。這種戰術讓大和級的巨炮發揮不了作用,只能被動挨打。



美國人嘗到了甜頭,極度重視航母,並且以航母為中心建立了水面空中水下三層的航母戰鬥群。

電影真實的謊言里恐怖分子頭目說




這就是美國人奉行的非接觸戰爭模式。


所謂非接觸作戰,現在主要被定義為交戰雙方兵力在不直接接觸條件下的作戰,在戰爭中強調使用高技術遠程火力對敵方軍隊的間接打擊作用,在脫離和避免與敵軍直接短兵相接的情況下,殺傷敵方有生力量的作戰理論。常見的用於非接觸作戰的現代武器,主要包括航空兵的戰機和導彈武器。非接觸作戰的思想與實踐活動自古有之。早在古代冷兵器的時期,人們一直都在嘗試研究著在敵方的殺傷範圍之外來打擊對方的手段與兵器。而因此誕生的強弓硬弩、拋石機等遠距離投射類兵器,也就在兵器當中佔有較為特殊的地位。在作戰當中,除了雙方傳統短兵相接式的近身肉搏,投射類兵器的遠程殺傷作用也不可低估。


既然不接觸,那就來看看航母的主要武器,艦載機。

艦載機起源於陸基戰鬥機,本質上並沒有太多變化,只是起降點不同。早期的艦載機要考慮艦上使用的諸如其將困難的問題,和陸基戰鬥機比起來性能上有一定的差距,轟炸機尤為明顯。但現代航母,尤其是美軍的超級航母,通過彈射器讓艦載機起飛,這時候會發現,艦載機和陸基戰鬥機的性能已經沒有差距了。


航母作為移動的海上機場,能為艦載機提供所有保障。艦載機是整個航母編隊的靈魂。

航母戰鬥群除過航母本身外,其餘艦艇都負責航母的保護和補給工作。

壯觀的三航母編編隊

壯觀的三航母編編隊


以美軍航母為例。目前航母上都標配有50架超級大黃蜂戰鬥機,這相當於一個國家的空軍力量。艦載機起飛後,其進攻範圍可以擴展到數千公里以外。

插播一段。美國的反艦導彈是大家熟知的魚叉,而蘇聯俄羅斯卻能列舉一大串的型號,而且論性能幾乎都要比魚叉出色。這是因為美軍的反艦力量並不是依靠艦對艦,否則魚叉根本敵不過蘇聯幾百公里射程的反艦導彈。但是航母的艦載機掛載空射的魚叉反艦導彈之後,這個射程可就由艦載機決定了。由艦載機空中攻擊要比艦對艦有效得多。

而防空導彈的射程完全不能有效攔截戰鬥機,即便擁有足夠的射程,艦載機也能在傾瀉完導彈後迅速離開。如果曾經的美蘇真正在海上開戰,美國將具有更大的優勢。


基洛夫級巡洋艦。

基洛夫級巡洋艦。


對於對陸攻擊,首輪並不是艦載機,而是深埋在MK41垂直發射系統里的戰斧導彈。戰斧導彈射程高達2500千米,部署在美軍驅逐艦巡洋艦和核潛艇內的戰斧導彈發射後可以瓦解掉地方的重要設施,然後由艦載機開始大範圍進攻。美軍的這種戰術使得依靠地面防空的軍隊幾乎毫無還手之力,沒有強大的空軍將完全沒有能力阻擋這些擁有防區外進攻武器的艦載機。

接下來說到如何進攻航母。

腦子是個好東西,但是想要貿然進攻美軍航母是不要腦子的做法。首先進攻是最好的防守,以航母的進攻範圍,任何對航母構成威脅的武器幾乎都在航母的打擊範圍之內(是幾乎)。就算能在射程內進攻航母,航母戰鬥群的其他護航艦艇也會用拉姆和密集陣以及防空導彈這種近程防禦武器把漏網之魚打掉。

所以對付航母的方式有如下幾種

潛艇。這是蘇聯針對美國航母的有效方式之一。潛艇靠近航母戰鬥群後,發射大量重型超音速反艦導彈進行飽和攻擊,超出編隊的攔截的上限。而蘇聯的反艦導彈個個都是逆天的存在,一發沉一艘不是大話。而數十枚的導彈命中航母,航母就算不沉也會失去戰鬥力。所以當年美國最忌憚的不是庫艦也不是基洛夫,而是深海里神出鬼沒的核潛艇。




空射反艦導彈

蘇聯擁有大規模的轟炸機編隊,逆火,海盜旗,圖95,這些飛機在不弱於美軍艦載機的蘇聯戰鬥機的護送下,可以從空中發射大量重型超音速反艦導彈進行飽和攻擊。

中國崛起以前,能夠威脅到美軍航母的只有蘇聯,而現在又多了一種曾經蘇聯沒有做到的方式,彈道導彈打航母。這個方法小虎在這個問題里回答過。

東風21D真的有傳說中的那麼神嗎?如果真的這麼神,中國外交為什麼強硬不起來呢? - 迷彩虎的回答 - 知乎


海權和陸權的區別、攻和守的區別、賺錢和燒錢的區別。
航母可以開到第三世界國家門口謀求/保護海外利益,導彈只能當超級岸防炮台用。


今天有空啊,今天不忙啊,那麼我就湊合來回答這個問題吧。
航母,首先說哪家的航母,肯定必須是美帝的航母啊,其他啥英法俄的都尼瑪沒啥戰鬥力,西班牙義大利的就不用說了。那麼美帝航母戰鬥群都有哪些實力呢?現在一個美國航母戰鬥群,一般包含五十架戰鬥攻擊機,四架預警機,若干架電子戰飛機自己若干救援反潛直升機。還有十艘以內的宙斯盾艦,補給艦兩三艘,攻擊性核潛艇兩艘。
再說說一些基本常識,飛機對艦艇有不對稱優勢,原因兩點,一,艦艇雷達對海探測距離只有40公里,因為地球是圓的,這也是為啥45型把頭頂的球頂那麼高,可以看遠點。這導致飛機可以超低空突防,一直到艦艇旁邊幾十公里再飛起來攻擊,謝菲爾德同學就是這麼掛的。二,飛機移動速度快,可以快速接敵,而且犯賤導彈普遍比防空的遠,我可以防區外攻擊。所以我們普遍認為如果不是宙斯盾艦,兩架飛機帶四個反艦導彈可以輕鬆幹掉一艘護衛艦或者驅逐艦。
然後再來回答你的問題,一航母真的很牛嗎?準確來說,是航母戰鬥群牛!為啥牛?
首先說它的防禦能力牛,就是你的第二個問題。首先它超大距離的探測攻擊距離,在預警機起飛巡邏的情況下,一般可以探測到800到1000公里外的飛機或者艦艇,可以直接指揮我方飛機前往攔截。這是第一層,航母上有50架左右大黃蜂,如果你想突破這個第一層,你最少需要起飛一百架飛機,其中50架對空掛載對付大黃蜂,50架帶反艦導彈突防。有能力一次性組織一百架三代機突防的,估計全世界就美帝了,我國估計很懸,原蘇聯可以。過了第一層,估計帶導彈的攻擊機能剩下一半就不錯了。下面第二層,就是宙斯盾艦,其防空導彈射程200公里左右,也就是說你得在200公里外發射導彈,有人問為啥不能超低空隱蔽接敵?你傻啊,對方空中有預警機,你低到海面上,人家也能看到。怎麼突破宙斯盾的防禦圈,蘇聯人發明了一個辦法,叫超飽和攻擊,意思就是說,尼瑪你宙斯盾同一時間能夠防禦100枚導彈,那我一次丟101枚過去,那麼就呵呵了。但是,但是,但是因為射程有至少200公里,也就是說,這個時間驅逐艦可以進行好幾波火力發射,也就是說你只能把它的導彈消耗完才行。假設一個宙斯盾帶64枚防空導彈(任務不同,攜帶量不同,這只是假設),以兩個防空導彈攔截一枚反艦導彈來說,一艘可以攔截32枚,伯克有96坑,可能攜帶更多。一個航母戰鬥群假如有5艘宙斯盾艦,那麼理論上就需要161枚反艦導彈才能突破航母的第二層。按照一架飛機帶兩枚反艦導彈,攻擊方需要80架攻擊機,這還是突防第一層50架大黃蜂以後剩下的。最後還有第三輪,航母自身的近程防空導彈和密集陣防空炮!基本可以攔個三五個反艦導彈。所以說,你要攻擊對方航母戰鬥群,最少需要啟動100架以上對空型飛機用來徹底壓制對方50架大黃蜂,還有100架以上攜帶反艦導彈的攻擊機,同時攻擊對方。這個能力,基本就只有美帝有了。
如何打航母,剛才說了,太尼瑪難了,但是,但是,但是!航母還有一個優點,它會跑啊!!!它速度是三十節,跑我們台灣外海,我們兩三百架飛機過去了,它能一晝夜跑1200公里,兩天就跑山東去了。你路基飛機是絕對不可能在兩天內把兩三百架飛機及其他後勤設施轉移到兩千公里外的。所以這又是它的優勢。它打不過你會挑你沒防禦的地方打,實在不行可以後退跑啊!
再說說它的攻擊能力,其實它的攻擊能力一般般,跟前面提的差不多,也是帶反艦導彈往前沖,但是對方沒有航母戰鬥群啊,幾十架飛機滅你一個艦艇編隊輕鬆加愉快。
所以!綜上所述,航母牛在哪,牛在它的超級防禦能力,沒人能把它有辦法,牛在它能背著幾十架飛機滿世界跑,想打哪打哪!
但是,重點來了!我們的東風21D和東風26出來以後,航母就沒有這麼輕鬆了,跑夏威夷以西時不時還得抬頭看看天上有沒有彈道導彈落下來!這個時候又得看雙方太空戰了,美帝能不能在第一時間把我們能探測航母的衛星打掉!所以,現代戰爭是體系戰爭,不是一件或者兩件武器能決定勝負的,就算這麼牛的航母戰鬥群也需要在體系中才能存活,才能發揮他的最大價值。


你拿什麼去打它?人家放一堆攻擊武器出來,把你的攻擊武器幹掉了不就完了么?
遠程導彈難以自己進行中繼制導,所以你很難在安全的距離上,簡單地發射那麼一堆導彈,並且讓那堆導彈能找到航母。
其實航母也沒那麼厲害,起降的吞吐量比機場要弱,在技術水平相當的情況下,和陸基航空兵對掐是吃虧的。主要的優勢在於機動。


航母的威力,本題內其他用戶已經闡述的很好了,就不重複了。
導彈打航母,當然不是米帝導彈打泰國航母,這活兒或許阿根廷空軍都能完成,如果他們有足夠多的飛魚和足夠可靠的鐵炸彈的話。
大家想的就是如何幹掉米帝的尼米茲,對不?屌絲逆襲高帥富才有看頭嘛!目前藍星能夠對米帝航母體系形成足夠強度威懾的就是白兔的東風21D彈道反艦導彈。那就圍繞彈道反艦導彈展開好了。(當然,蘇聯紅海軍遺留的俱樂部和米帝在研的超音速反航母彈也很牛掰。)這種東西的理論來源就是偉大的蘇聯紅海軍提出的飽和攻擊理論,只不過紅海軍是用逆火抗炸藥包上而已。

關心航母的同學可以查查04年米帝的夏季脈動演習。NAVY自豪的給兔子展示了兩周之內從全球各個海域集結7支航母編隊於西太平洋的超強調度、後勤、指揮、作戰能力。對此,PLA急迫需要能用、夠用的反航母技術兵器提高米帝干涉成本,並展示出對於離岸1000km處的絕對武力,否則將無法確保中國周邊環境的穩定。

關心航母的同學可以查查04年米帝的夏季脈動演習。NAVY自豪的給兔子展示了兩周之內從全球各個海域集結7支航母編隊於西太平洋的超強調度、後勤、指揮、作戰能力。對此,PLA急迫需要能用、夠用的反航母技術兵器提高米帝干涉成本,並展示出對於離岸1000km處的絕對武力,否則將無法確保中國周邊環境的穩定。

(棒子的圖,不要在意細節……)

(棒子的圖,不要在意細節……)
以下資料非原創,來源網路,本人只是引用、編輯而已。水表、電錶、燃氣表在門外,板車、電話概不外借。
————————————我是引用分割線————————————
一、反艦導彈導彈技術可行性
(本人文科生,高二數學24分,完全不知道下面在說什麼……)

當然,也有小道消息說上面引用的變質心彈頭技術已經是被淘汰了。希望業內人士可以科普一二。

當然,也有小道消息說上面引用的變質心彈頭技術已經是被淘汰了。希望業內人士可以科普一二。

二、反艦彈的尋的方式

ASBM和現有的反艦導彈沒有區別,當然更遠的射程需要更強力的偵查手段,至於打擊移動目標,隨著DF-21C實現了精確打擊固定目標的能力,打擊慢速活動目標的能力也被提上了日程,早在2000年國內就公開了相關的論文,如《再入飛行器攻擊慢速活動目標的制導方案研究》,對打擊移動目標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從原理上論證了末端主動雷達探測目標,彈頭機動打擊移動目標的可行性。多年後的《宇航學報》上還刊登了《導彈末端機動與導引一體化設計的新機動模型》的論文,進行導彈末端機動於導引一體化設計的探討,不僅將再入彈頭的末端機動和制導統一起來,而且具備打擊高速度機動目標的能力。可以說,從理論上說主動雷達制導彈道導彈攻擊移動目標,尤其是雜波較少的海洋背景的慢速移動目標,並沒有不可逾越的理論和工程障礙。

基本意思是在大氣層外有一次高空制導搜索目標,穿過黑障之後再次打開雷達鎖定目標,RV的機動範圍可以在末段實現橫向正負60KM,下落速度在5-8馬赫之間,低於普通彈道導彈,遠高於常規反艦導彈。

實現方式:

實現方式:

辛萬青事迹簡介 38歲,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博士學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院一部研究員,型號副總工程師。

  辛萬青完成了彈道導彈攻擊航空母艦的概念論證工作,提出並論證了導彈武器系統多學科優化及演示驗證技術;1997年至2002年,他指導一名碩士研究生、協助指導一名博士生完成了再入制導律設計和再入制導姿控及彈道的六自由度模擬課題的研究工作。該研究成果作為型號預研及研製的基礎,發揮了重要作用。他提出並論證了導彈武器系統多學科優化及演示驗證技術,負責策劃和實施總體優化設計及演示驗證試驗室。完成了總體-發動機一體化設計課題研究,初步實現了導彈部段安裝、總裝及對接過程的演示及驗證,完成了導彈發射及飛行過程演示驗證、作戰效能模擬演示驗證。他組織我國導彈武器系統的「總體優化及結構輕質化」關鍵技術預研及方案研製工作。採用優化設計方法,攻克了諸多難點和技術關鍵。

《導彈與航天運載技術》2000年 第6期《機動再入飛行器的複合制導方案研究》

彈頭在高空制導段開始的初始位置和速度為高度200千米,距離目標300千米,速度12馬赫,在高度100千米、距離目標200千米時結束高空制導段,開始高高空滑翔,在距離目標70千米,高度30千米處脫離黑障,開始低空制導段,最終命中目標時橫向機動範圍60千米,落地速度3馬赫,低空最大機動範圍20千米。
【這是基本作戰流程關鍵節點,彈頭末段機動範圍足以覆蓋目標機動的任何可能性】
本文針對機動再入飛行器的速度控制問題, 提出了高低空複合制導方案, 即在飛行器再入大氣層前增加高空制導段, 由推力可調的高空發動機提供控制力, 以滿足指定的再入速度作為高空制導段的終端條件。……模擬中採用了推力可調的高空發動機, 但是此高空最優制導律也適用於固定推力的高空發動機; 另外, 模擬中對再入總攻角和過載都進行了限幅。……飛行器落地時的彈道傾角接近垂直,滿足終端彈道傾角的要求。

【制導和飛行模式:一般彈道飛行(慣性、天文制導)--高空制導飛行(彈載雷達/衛星?+固體發動機)--高空滑翔飛行(黑障)--低空制導飛行(彈載雷達+固體發動機)--最終垂直攻頂階段(戰術要求是要近垂直命中甲板)】

【關於反導的重點問題:根據原文和圖片可知,彈頭穿出黑障時速度在3500m/s以上,這一速度已經超出了標2和RAM的攔截能力,所以從再入到命中中主要面臨的問題仍是標3,理論上標3有能力攔截10-12馬赫的目標,但是這是指目標以彈道飛行狀態接近,對在大氣層中機動的目標這一數字必然要大打折扣,從彈頭穿出黑障到命中目標,總共時間也就是30s上下,留給標3的攔截窗口非常有限,而當彈頭轉入攻頂飛行階段時,距離已經非常近,彈頭速度在1000m/s上下,這時攔截成功的可能性已經非常低。所以綜合來看,標3的勝算仍在中段末尾或者末段初期,而不是美國人經常所稱的黑障之後】

三、實驗結果
40°22"0.15"N 99°53"22.59"E,有人說是一發甲板、一發艦橋,僅供參考。應該是東風21C。

再有,就是裝了角反射器的遠望4號被一發入魂。

再有,就是裝了角反射器的遠望4號被一發入魂。

另外,小道消息說東亞某大國進行過東風21打行進中火車的實驗……

另外,小道消息說東亞某大國進行過東風21打行進中火車的實驗……
東風21D長這個樣子。


四、遠程偵查能力
DF21D只是整個ASBM體系中的一環,更重要的是偵查、指揮系統。

2010年3月5日中午12點55分,我國酒泉發射中心尖兵工位使用長征四號丙火箭發射了遙感九號衛星。該型衛星就是山寨美國的白雲衛星系統(海軍衛星監視系統),其作用就是攜帶大型雷達對海面進行掃描,通過接受回波確定目標位置與特徵,簡單的說就是一個天基的海洋監視雷達平台,其定位精度高,獲得目標信息詳細。

2010年3月5日中午12點55分,我國酒泉發射中心尖兵工位使用長征四號丙火箭發射了遙感九號衛星。該型衛星就是山寨美國的白雲衛星系統(海軍衛星監視系統),其作用就是攜帶大型雷達對海面進行掃描,通過接受回波確定目標位置與特徵,簡單的說就是一個天基的海洋監視雷達平台,其定位精度高,獲得目標信息詳細。

我國此次遙感九號的成功發射,將極大的提高了我國的海洋監視能力,目前對周邊海域可以實現一天多次訪問。據推算4組這樣海洋電子偵察衛星星座足以對中緯度任何地區重訪問時間壓縮到1小時,這對於大型艦艇目標的初步監測已經足夠了。隨著後繼海洋監視星座的逐步發射,配合未來海洋系列衛星,遙感系列成像偵察/SAR雷達偵察衛星的進一步發展,我國將逐步建立一個完善的天基海洋監視系統。

2013年5月,中國第一套水下監視系統和海底觀測系統開始在南海鋪設。這個就是白兔版的sosus系統。

另外,由海空軍固定大型電子偵聽/偵察站、常規/核動力潛艇、詳查ELINT飛機和海洋水聲調查船組成的前沿戰略預警線也在組建形成之中。

另外,由海空軍固定大型電子偵聽/偵察站、常規/核動力潛艇、詳查ELINT飛機和海洋水聲調查船組成的前沿戰略預警線也在組建形成之中。

另附一個院士申報材料

另附一個院士申報材料


五、米帝的反饋
米帝navy首先提出使用x47這樣的新型作戰平台來應對DF21D的挑戰。既由X47這樣的無人作戰平台充當浮游炮台,利用隱身優勢以及B2、F22的優勢撕開大陸防空網,深入武漢以東對DF21D的載具進行獵殺;F35和F22作為空戰支援和前沿指揮;大型預警機和加油機提供支援;航母充分發揮平台優勢提供遠距離指揮和協同保障作用。

(看到台灣這條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的作用了么?如果台灣在手,大型超遠距相控陣雷達、直通太平洋深處的核潛艇軍港、大型軍用機場的建立都將會使PLA的防禦力量東移四百公里,就可以極大的保障華東、華南腹地的安全。反之,柔軟的腹部頂著一把刀啊!)

(看到台灣這條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的作用了么?如果台灣在手,大型超遠距相控陣雷達、直通太平洋深處的核潛艇軍港、大型軍用機場的建立都將會使PLA的防禦力量東移四百公里,就可以極大的保障華東、華南腹地的安全。反之,柔軟的腹部頂著一把刀啊!)
另外,米帝在加快反導體系建設,加緊標準III的反導、反衛星試驗和部署工作;大型相控陣平台前移;加強關島的軍事力量和建設水平;給日韓軍事力量鬆綁。
——————————————引用結束————————————————————————
已故上將劉華清在擔任海軍司令員的時候,曾提出要在2025年前實現將第一島鏈內海化、要塞化的目標。說白了,兔子要把第一島鏈變成中國湖。此後發展的以DF21D反艦彈道導彈就是一種為實現阻止米帝航母在第一島鏈以內海域自由行動的區域拒止兵器。其本質上和中國海軍奉行「空潛快」時期的岸防炮、蠶式反艦導彈一樣的陸基防禦武器。要真正實現和米帝航母編隊進行大洋角逐,需要的還是我們自己的核動力航母編隊。


航母
航母又叫海上機場,使用的目的是拉近前線機場到戰區的距離。她在戰區不停機動避免成為固定目標。最高航速是30-35節,最大攻擊半徑是1000多公里。
F/A-18大黃蜂戰鬥攻擊機:最大速度1,814公里/時,作戰半徑公里537公里(無空中加油),最大航程3,330公里(無空中加油),最大起飛重量23,400千克
F-35閃電II戰鬥攻擊機:最大速度1,931公里/小時,作戰半徑 1,110公里(無空中加油),巡航半徑 2,200公里(無空中加油)最大起飛重量31,752公斤
航空母艦艦隊的組成會依照其任務、作戰規模和威脅程度而有所不同,一般來說該艦隊共有三層保護:「外防區」(或稱「縱深防禦區」)、「中防區」(或稱「區域防禦區」)和「內防區」(或稱「點防禦區」)。外防區由航母艦載機承擔,中防區則是護衛艦艇提供保護、內防區則是由航母本身的近防武器與艦載直升機完成。整個防禦區超過1000公里。
外防區監視主要由E-2C「鷹眼式」空中預警承擔,探測距離為556公里,最多可以同時起飛3架。進行巡航飛行。1架待命。
中防區監視主要美軍的數種巡洋艦和驅逐艦都有搭載宙斯盾系統,可監視打擊群半徑500千米之上空。由於地球曲率,中防區的中低空會形成雷達無法覆蓋的探測死角。這時在外防區游弋的預警機,它的探測直徑超過1000公里,會和宙斯盾探測範圍進行部分重疊對宙斯盾系統的探測死角進行補償。從而消除探測死角。

可以用戰鬥機飛機攜帶導彈對進行航母攻擊?
戰鬥機攜帶空對艦導彈進行攻擊不可行,由於導彈射程短,小於1000公里防空識別區。

戰機攜帶的空艦導彈有兩種:一種是早期的電視跟蹤,就是導彈前面裝個攝像頭,飛機首先用機載雷達鎖定目標,導彈發射後出去後,通過數據鏈和飛機交換信息,不斷修正飛行路線,進入可視距離後,飛行員可以通過導彈前方的攝像頭,觀察修正並數據瞄準直到摧毀目標。電視跟蹤導彈一般射程80公里左右。期間飛行員通過機載雷達不間斷地跟蹤目標。早期的空對艦導彈通常採用這種類型。

另一種是雷達制導,也叫發射後不管,雷達制導導彈射程一般100多公里,導彈前方裝有彈載雷達,可以代替人進行自動操作。但由於彈載雷達直徑很小性能有限,彈載雷達搜索距離很短只有20-30公里。主要流程是,首先也是飛行員用飛機雷達鎖定目標,發射後通過數據鏈不斷修正飛行路線,導彈根據飛行員機載雷達引導飛行一段距離後,這時飛行員脫離戰場,導彈以先前的機載雷達注入的數據繼續進行飛行。到達彈載雷達搜索距離後,彈載雷達開機搜索目標,彈載雷達發現目標後和之前數據鏈修正目標進行比對,鎖定並擊中。。。
決定雷達制導導彈射程的因素是機載雷達及彈載雷達的探測距離和精度。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機載雷達探測距離超過200公里,彈載雷達搜索也達到50-80公里以上。現在空艦導彈也可以做到200公里以上的射程。但大型導彈長度超過7-8米這需要大型載具。


可以用轟炸機攜帶大型航母殺手進行攻擊?


鷹擊12反艦導彈:
重量:2~2.5噸
彈長:約7米
直徑:0.6米
巡航速度:3馬赫
巡航高度:12-15米
末端速度:4.5馬赫
射程:250~500公里
雷達反射截面:小於等於0.2平方米

簡氏防務周刊援引未經官方證實的數據稱,鷹擊-12重約2-2.5噸,長約7米,巡航速度2倍音速,末段衝刺速度達到恐怖的4倍音速,其最大射程可達500公里。同時,500公里的射程,已經接近了美國航母上F-18戰鬥機的防空巡邏半徑。也就是說,攜帶鷹擊-12的殲轟-7B,在戰鬥機群的掩護下,剛進航母防空圈,便可投下導彈,掉頭全速撤退。這提高了載機的生存概率。而鷹擊-12可以憑藉數據鏈,通過衛星、巡邏機、無人偵察機、潛艇等信息節點,獲得目標航母的實時位置與航向、航速,準確地沖向航母。--(源自百度)

簡式的漏洞太多,航母在戰區游弋時,F18會在航母上空進行戰鬥巡邏。而F18的攻擊直徑是1074公里。它巡邏的區域必然在防空識別區的中外圍500公里以上,它不會和宙斯盾防禦區大部重合。航母空中識別區超過1000公里。它一定會在轟炸機發現航母前被發現,轟炸機這麼大型的飛機,飛的慢,體型大,在航母外防區就已經被擊落。不太可能進入500公里中防區。另外,這種遠程導彈不可能在沒有中繼制導的情況下獨自飛行500公里。原因也是:雷達盲區,誰又能來在500公里以內給它做中繼。中繼衛星中國沒有,巡邏機,無人機不可能進入防禦圈。潛艇是不能做中繼的。

C805反艦導彈:
據悉「C805」導彈重3噸,長8米,直徑為670毫米,固體燃料推進,射程380公里,可攜帶300公斤的常規彈頭,可以從多種平台上發射,其中包括艦隻和飛機。導彈的戰鬥部裝有一個感測器,可以探測目標,也可以改變飛行路線。--(源自百度)。它也無法攻擊航母,原因同上也是載具無法飛入防空圈進入發射射程。

前蘇聯的打航母的打主要有兩種法:
在上世紀60-70年代,艦載雷達對空探測距離只有250公里左右,雷達精度也不高。利用艦載雷達存在探測死角。一般是採用先低空突防在雷達探測死角內飛行接近目標,當即將越過探測死角前,降低飛行高度至海平面15米上空,貼海飛行。剩下幾十公里沖一下。利用當時雷達背後盲區和解析度差反應速度慢等弱點,打了就跑。。


第二種方法是用大型戰艦運載射程的500公里以上導彈,用卡31預警直升機作為中繼制導。引導導彈飛行擊毀目標。
卡31探測可以覆蓋250英里(400公里)的範圍。
---------------------------------------
後來蘇聯至俄羅斯再也不提航母殺手了,原因是固定翼預警機上艦,消除了探測死角這使得低空突防戰術失效。同時又將探測距離向外推進1000公里以上。宙斯盾系統的完善,使艦在雷達探測距離達到了500公里,並且是無縫的。我們知道早期雷達天性是靠旋轉來覆蓋360°天空,天線正對的方向才能發射和反射電磁波。天線背面的盲區也可以被敵方利用。


彈道導彈打航母的設想?

將雷達搬到太空中,對母艦進行實時跟蹤,並引導導彈摧毀航母。
1)首先必須發現目標並進行實時跟蹤目標。
2)數據中繼修正導彈運行軌道。
3)進入攻擊。

攻擊流程:
發現目標後對目標進行跟蹤,定位,→將所有數據計算並傳遞到發射場→導彈發射進入軌道→中繼衛星撲捉導彈→導彈再入軌道前雷達衛星通過中繼衛星進行第一次數據修正→導彈接收指令→調整再入角度等諸元進行姿態調整→導彈進入黑障區,通訊中斷→導彈出黑障去→中繼衛星撲捉導彈同時雷達衛星傳來的修正數據→導彈修正軌道→擊中目標。


難點:
1,將雷達搬到太空中,進行實時跟蹤。它應該在同步軌道中,而同步軌道離地球3W多公里,這麼遠的距離不是地面上的幾百公里探測距離可以比的。
2,當導彈出黑障區後,中繼衛星如何迅速撲捉到導彈並注入數據。黑障區位於在地球上空35到80千米的大氣層間,假設距離35公里。那麼10倍音速的導彈飛入大海只需要10.2秒,中國回收神州飛船時,飛船飛出黑賬區,遠望號捕捉那麼大的飛船還用了半分鐘。從地面搜索天空,和從幾萬公里外搜索海里的船,區別是巨大的。海洋是充滿雜波的。這就好比你可以輕易地看見一隻天上的鳥,而你卻不易分辨樹林里的鳥。
3,10倍音速高速運動的導彈在10秒內如何機動。法拉利油門踩到底想拐彎是很難的。

打沉航母的後果意味著對美國宣戰,而且美國有12艘航母,打沉一艘意義不大。12艘也無法擊沉大部。偷襲相當於另一次珍珠港事件,中國在可見的將來也無法承受這個後果。


你導彈怎麼送過去?
面對打擊範圍一千五百公里、防禦半徑五百公里的航母,你的導彈射程是多少?
為了送足夠多的導彈過去,需要多少載具?如何糾集這麼多的載具,而且你的載具很多都還在航母的打擊範圍之內……,如何培養足夠的駕駛戰鬥人員?如何生產出這麼多的載具?

打航母根本就不難,足夠多的石頭就行了


導彈效費比很低!
導彈效費比很低!
導彈效費比很低!

用導彈打航母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當時中國面臨台灣獨立的問題。
台灣只要獨立,中國一定要打。
但是,沒有人知道中國打台灣美國人會不會出兵!
美國人自己都不知道。

當時北朝鮮打南朝鮮,美國事先是發表過聲明,不會介入的。
誰能想到美國就介入了。
有些事沒到發生,誰也不能肯定。

所以中國要做好台灣獨立,中國動武,美國出兵的準備。

但是,中國當時沒有制空權。
別說J10、J11、J16、J20那時候沒有。
蘇27第一批1992年12架,1996年第二批24架。
其他都是J7、J8、J8II。

所以才研發DF-21D打航母。


一發DF-21D導彈1.5億(美國人推算)。
戰鬥部800公斤。
用核彈頭當然比飛機強,射程遠、速度快,機動性強,突防能力更是遠遠強於轟炸機。

但是不帶核彈頭,800公斤炸藥。
現在恐怖分子的汽車炸彈都幾十上百斤炸藥了!

當時中國是表達一種姿態:如果誰開航母來阻擋我統一大業,我會和你玩命,我有可能用核彈來炸掉你航母,你要不要試試看。

比較美國的B52,一次載彈30噸,一次出動200萬美元。

差距太大。

如果現在對付美國航母。

直接J16帶空艦導彈了。
至於突防,J20就是干這個的。
隱身幹掉預警和雷達。
然後才是J16。


尼基塔赫魯曉夫同志,請你不要再掩飾自己了,我知道這個問題是你問的!


以目前最屌的艦載反導系統宙斯盾為例,最高可以發現360個目標,也就是說,只要你能保持天上永遠都有超過360枚導彈,就有看不見的,剩下的自己腦補吧。


打航母?導彈飽和攻擊???都答得挺好玩的!
作戰半徑!作戰半徑呀親!
這裡說航母戰鬥群,大家心裡都明白就是MD的航母戰鬥群,題主也沒說具體是以哪一級哪一艘航母為核心的戰鬥群,那就只能用普適性了(十艘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哈哈哈)。

真心不現實啊,就憑一個航母戰鬥群來挑戰一個領土面積世界第三的大國。

具體配置不同,作戰半徑有差別。這個半徑不是預警範圍啊,預警範圍最少要大一倍半以上。這個半徑也不是能打多遠就有多大,它的意思是,這個圈兒,進來了,三頭六臂要出去也就剩半拉腦袋。這劫要是能渡,也就飛升了。

以MD的技術領先水平製造出來的武器裝備,咱也不能神化,徹底領先一代是沒異議的,最重要的是人家先進戰力成編製,經過了真實戰場的打磨!人家的戰術不是看視頻瞎琢磨出來的…

知乎老有一些問題讓人看了想直接塞兩本書讓題主先對自己問的東西有基本的了解才能回答…

好了,這裡兔子三軍作為進攻方,鷹家戰鬥群作為防守方?好奇葩的設定啊!!!不過繼續!

地空、地地、岸艦各種導彈在氣動性能、彈體結構上設計各有取捨,混用是不行的。更何況制導部件設計時面對的工作環境基本是單一的。在這裡只能用到岸艦導彈:地地導彈的主動雷達尋的導引頭和岸艦……的…導引頭所要面對的背景雜波是完全不一樣的,混用不了。

這裡還有一個基本的概念就是岸基反艦打擊範圍(本是防禦範圍#_#)。管你岸基多少兵力,多少牛逼裝備(面對鷹家,談什麼牛逼裝備,以前能靠米格走廊,現在還這麼自欺欺人就搞笑了。主要是那會兒鷹家自己也還在摸索噴氣式戰鬥機的飛行特性和戰術體系。攤手),人家就在打擊範圍外花枝招展你也撓不到人家......

========================以上純手機打的,回答個問題我容易么=======================

姑且不論第一個答案的航母艦載機配置有多奇葩,稱F/A-18C為超級大黃蜂也是不妥當的,F/A-18到C/D還是大黃蜂hornet,92年開始大改款後,E/F型號才是super hornet。

接上面寫

紙上談兵實在累,回答這個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黴菌現有的核動力航母戰鬥群服役後沒有大規模全面戰爭爆發,這個就頭疼了,有的都是思路,最後怎麼打,不知道。黴菌怎麼防?不知道!別說打了,黴菌的航母戰鬥群連一次像樣的威脅都沒有遇到過...... 全都瞎子摸象

一樓的答案關於戰鬥群配置倒是可以說差不離,因為不同任務,不同需求,不同配置。

鑒於兔子的航母還在摸著石頭過河,艦載機飛行員成建制的編隊估計不知道跑哪個國家租借專用模擬跑到訓練去了。用兔子現有的海上軍事力量,艦隊管你怎麼編,去了都是找死,被打死了時候人家還沒進入你的攻擊範圍。而這樣的話,能構成威脅的就只剩機載反艦導彈和岸基反艦導彈的攻擊了(說實話,真心想不明白黴菌為毛要在沒有制空優勢的情況下進入兔子的岸基反艦打擊範圍#_#)。

第一,先說機載反艦導彈飽和攻擊。

側衛家族,航程3000千米左右,作戰半徑兔子現役最遠,1200千米頂了天,除非自殺式攻擊。也就300來架,能滿勤? 就算滿勤,全A過去?300架過去,面對艦載戰鬥機機防空陣列,能打出2:1就已經牛逼了!加上艦載防空導彈系統,戰損率有多高?有多少武器能夠被有效發射?能造成多大傷害?扔下200名優秀飛行員不要了?後邊不打啦?

NO!

現在的機載防區外發射後不管的武器系統(設計目的是摧毀機場跑道),射程是基本夠了,破壞力也湊合,設計目的導致它對精度要求也是一般,可惜速度慢,突防是沒可能的,是的,即使攻擊機群同時發射30枚也沒可能。在給力點,100枚怎麼樣? 還是沒可能。150枚行不行??? 不好意思,不行就是不行。C4ISR不是吃素的。

第二,岸基反艦巡航導彈? 這個都沒什麼好說的,兔子的岸基反艦導彈沒這射程。C80x系列?哈哈哈,沒辦法,兔子現在的海洋戰略只能是近海防禦,因為只做得到近海防禦。(不好意思有誤,C字頭是閹割出口版,自用的是鷹擊YJ,海鷹HY等系列)

戰鬥群隨便拎一艘出來

阿利.伯克驅逐艦

戰斧block V(對地型號):最大2500km射程,巡航速度0.72mach, 打伊拉克時被攔截率是10%,飛得低,飛得慢,防空火炮都能打下來。

128個垂直發射單元,什麼導彈配多少枚都是靈活的,防空、反艦、對地,有什麼射什麼。

美海軍從70年代初期以來就認識到迫切地需要解決將來反艦導彈的空中飽和攻擊問題。「宙斯盾」系統和垂直發射系統就是為了解決對付空中飽和攻擊問題而研製的,並且經過裝備「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得到了滿意的證實。

對空警戒能力:SPY-1D相控陣雷達的對空警戒搜索能力為370-400km。
目標攔截能力:SPY-1D相控陣雷達、3部SPG-62目標照射雷達與MK41導彈垂直發射系統相結合能夠同時攔截約12-18個空中目標。I型艦使用的艦空導彈為「標準」-2,射程為73 km;Ⅱ型艦開始使用「標準」-2增程,射程增至 137 km。

第三,彈道導彈再入大氣層,高超音速飽和攻擊。

樓上說所謂「採用戰術級別的彈道導彈」,就是戰術彈道導彈,射程不超過500千米,屬於短程彈道導彈。這樣的射程還採用出入大氣層的飛行曲線是不現實的。估計他想說的是中程彈道導彈,3500千米以內的射程,這就是戰略級別了。DF21D末段能有10馬赫,航母戰鬥群是無法防禦的。短程彈道導彈是不可能達到的。用中/遠程戰略彈道導彈飽和攻擊航母編隊,可行!

可就算是中程彈道導彈,ok,還採用多彈頭分離大氣層再入... 問題是親,你認為鷹家要到你彈頭再入才會發覺?開玩笑吧? 第一階段就知道了! 麻煩查閱一下鷹家的彈道導彈預警防禦系統。還算45秒的規避時間,服了。親,求別神化再入後彈頭那可憐的機動能力/規避攔截能力...多彈頭的設計思路是擴大打擊範圍,不是精確打擊... 更是用來地對地攻擊的,我都不說用來打航母編隊有多扯淡了...... 是,有這種思路,我一直認為這種思路扯淡,除非到了捨命一搏的時候吧。

為什麼這種思路扯淡??20發戰略彈道導彈一出井/出水,你讓人家怎麼想???直接對你本土進行毀滅性核反擊?還是你先給美國總統打個電話,我這導彈,常規彈頭,打你航母,非你本土?

再有,你用什麼引信?重力定高引信?激光引信?碰撞引信? 不好意思, DF21D的CEP (圓概率誤差)是500米左右,有效載荷(戰鬥部)600kg左右。多彈頭的話還要少。不直接命中的話就進海里了,常規彈頭水下爆炸對航母編隊的破壞力?呵呵。 核彈頭? 親,你又調皮了吧...... 就算人類的世界毀滅咱也積點德給自然界留條活路吧。

MD在1978年就有彈道導彈再入大氣層,減速換精度的思路,發展了潘興II,可惜同時被攔截的概率也大大提高。不管怎麼打,只要用了戰略彈道導彈,就逃不開上面黑字的問題。

這個思路中國也在研究。

帶落角約束的再入機動彈頭的複合導引律
胡正東,郭才發,蔡 洪
(國防科技大學航天與材料工程學院,湖南長沙 410073)
摘 要:針對再入機動彈頭垂直打擊目標的要求,研究了具有末端落角約束的複合導引律。該導引律包括俯衝平面內的制導方程和轉彎平面內的制導方程,通過在最優導引律的基礎上引入滑模變結構控制,增強導引律的魯棒性。為了減小控制量的抖振和能量損耗,提出了採用RBF(徑向基函數)神經網路自適應調節切換項增益的方案,數學模擬驗證了該方案的有效性。模擬結果還表明,與最優導引律相比,複合導引律在外界干擾的影響下仍能保持較高的制導精度。

關鍵詞:再入機動彈頭;末端落角約束;複合導引律;滑模變結構控制;RBF神經網路
中圖分類號:TJ765  文獻標識碼:A
Integrated Guidance Law of Reentry Maneuvering Warhead
with Terminal Angular Constraint

HU Zheng-dong,GUO Cai-fa,CAI Hong
(College of Aerospace and Material Engineering, National Univ. of Defense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73, China)
Abstract:Because perpendicular impact on the target was required for reentry maneuvering warhead, the integrated guidance law
with terminal angular constraint, which comprised diving-plane guidance equation and turning-plane guidance equation, was derived.
The robustness was enhanced by adding sliding mode variable structure control to the optimal guidance law. For the sake of reduction of
chattering and energy consumption, the RBF(Radius Basis Function) neural networkwas used to adjust adaptively switching gain, which

was demonstrated to be effective through computer simulation. Simulation results still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optimal guidance law,
the integrated guidance law can still hold the guidance precision when disturbance exists.
Key words:reentry maneuvering warhead; terminal angular constraint; integrated guidance law; sliding mode variable structure
control; RBF neural network

再入機動彈頭的打擊對象主要是諸如機場、指揮中心、大型軍艦、彈道導彈運輸車等具有重大軍事
價值的目標,因此不僅希望彈頭落地時能獲得最小脫靶量,還希望能以接近垂直下落的姿態命中目標,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戰鬥部效能,取得最佳毀傷效果,這就對導引任務的實現增加了終端落角約束。
利用線性二次最優控制理論,文獻[1-2]分別推出了具有角速率反饋和角度反饋形式的最優導引
律,兩種導引律都能滿足落角約束,但前者精度更高;文獻[3]通過構造Lyapunov函數設計出一種帶落角
限制的虛擬目標比例導引律;文獻[4]利用線性化近似,將具有角度約束的平面交會問題轉化為數值控
制問題,其中的落角約束作為懲罰函數來對待;文獻[5]在經典比例導引律基礎上增加時變偏差項來處
理角度約束問題,但前提是速度為常值;文獻[6]首次根據滑模變結構理論設計了二維平面內滿足落角約束的制導律;文獻[7]對應用於被動尋的導彈的變結構導引律中的彈目距離及其變化率進行了估計;
文獻[8]分析了變結構導引律設計時趨近律的選取方法;文獻[9]則討論了變結構導引律參數對制導效
果的影響。
由最優控制理論導出的最優導引律在理想情況下具有較高的命中精度,但在各種不確定性干擾存
在的情況下,卻可能得出很壞的結論。為了提高系統抗干擾的能力,必須提高制導律的魯棒性。考慮到
收稿日期:2007-10-26

基金項目: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項目(NCET-05-0901);國防科技大學優秀研究生創新資助項目
作者簡介:胡正東(1982—),男,博士生。
結構控制固有的強魯棒性,本文將其與最優導引律結合起來,導出一種「最優-魯棒」複合導引
律。

1 導引段相對運動方程
導引段定義為再入機動彈頭改變慣性彈道飛行,在制導控制系統作用下飛向目標直至落地的全過程。為
了便於描述彈頭在大氣層內的運動狀態,以目標和彈頭質心為基準,將導引段運動分解為俯衝平面和轉彎平面,如圖1所示。

圖中O-xyz為當地地理坐標系,俯衝平面定義為導彈質心M和目標O及地心OE所確定的平面,轉彎平面
定義為過目標和導彈質心而垂直於俯衝平面的平面。首先給出俯衝平面內的相對運動方程。令v為導彈在俯衝平面內的速度,vt為目標運動速度,γD為速度在俯衝平面內的方位角,λD為視線角,ηD為速度方向與視線間的夾角,ρ為視線距離,則.ρ=vtcosλD-vcosηD


落角偏差(°) 8·484 8·516 1·315 1·287 2·093 2·120 5·862 5·941
  由表2可知,在存在各種干擾因素的情況下,兩種導引律的制導精度都不是非常理想;但複合導引
律由於加入滑模修正項從而增強了魯棒性,故制導精度相對較高。此外不難發現,與最優導引律相比,
複合導引律雖然在落點精度上有所改進,但落角精度並無明顯改善,這也反映了複合導引律不具備修正
落角偏差的能力———這主要是由滑模修正項的具體形式所決定的,即僅對視線角速率進行了修正而未
考慮視線角的修正。

4 結束語
本文將最優導引律與滑模變結構控制相結合,在三維空間內推導了滿足終端落角約束的再入機動
彈頭的「最優-魯棒」複合導引律。與最優導引律相比,複合導引律具有較強的魯棒性,在干擾作用下仍
能保持較高的制導精度。複合導引律的難點在於切換項增益的選擇,本文提出的RBF神經網路自適應
調節方法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但模擬結果表明該導引律不具備對落角偏差進行修正的能力。如何
提高複合導引律在干擾影響下的落角精度將是接下來需要認真研究的內容。

參考文獻:
[1] 趙漢元.飛行器再入動力學和制導[M].長沙: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 1997.
[2] 陳海東,余夢倫,董利強.具有終端角度約束的機動再入飛行器的最優制導律[J].航天控制, 2002(1):6-11.
[3] 顧文錦,雷軍委,潘長鵬.帶落角限制的虛擬目標比例導引律設計[J].飛行力學, 2006,24(2):43-46.
[4] SongTL, Shin S J, Cho H. Impact Angle Control for Planar Engagements[J]. IEEETransactions on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 1999,35
(4):1439-1444.

[5] Kim B S, Lee J G, Han HS. Biased PNG Law for Impact with Angular Constraint[J]. IEEETransactions on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
1998,34(1):277-288.
[6] Byung S K, Jang G L, Hyung S H, et al. Homing Guidance with Terminal Angular Constraint against Non-maneuvering and Maneuvering Targets
[J]. AIAA-97-3474:189-199.
[7] 宋建梅,張天橋.帶末端落角約束的變結構導引律[J].彈道學報,2001,13(1):16-20.
[8] 周荻.尋的導彈新型導引規律[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 2002.

[9] 劉永善,賈慶忠,劉藻珍.電視制導侵徹炸彈落角約束的變結構導引律[J].彈道學報, 2006,18(2):9-14.
[10] Chung S C, Lin C L. A Transformed Lure Problem for Sliding Mode Control and Chattering Reduction[J].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 1999,44(3):563-568.
26                    國防科技大學學報              2008年第3期

怎麼打航母,從黴菌的航母成建製成規模編隊成型的第一天全世界都開始研究了,同時絕對是黴菌比所有人都有發言權。按照現有的武器,思路無不外乎兩個:

1,以數量突防

面對強大且靈活的航母戰鬥編隊的進攻/防禦體系,窮國打航母就只能拿人命去堆屍體了。兔子在鷹的軍事面前,現在的海軍,空軍是徹徹底底的弱小。可到這時候,兔子面對的就不可能只是一個航母戰鬥編隊了。
MD同樣有降低傷亡率的需求,所以就有了7年前的無人機群計劃。各型無人機聯合突防,編程的、智能的、遠程人操的、有人戰機引導的...... 一旦成型,極其恐怖!(這個是未來趨勢了,不是現有的武器系統)

=======================================@程白勞 說了艦隊編製 @yxy談了對航母編隊偵察,定位,跟蹤,制導的困難,都說的很好。 繼續更新。================================

2,以速度突防

可惜,兔子現在一架人操高超音速飛行器都沒有...... (MD叫嚷的外大氣層激波飛行器就不說了,也不知道會不會又是「星球大戰」一樣的玩意兒。
激波本是彈道導彈彈頭再入大氣層時要克服的一個麻煩,MD說要造衝浪板一樣的飛行器,底部扁平,利用激波在外大氣層邊緣跳躍航行,和打水漂的原理是一樣的。)

只能機載空射超音速反艦導彈飽和攻擊了

那就梟龍啊殲十啊各型三代機拎著YJ12一股腦上去了,能來幾發就使勁射吧!

就是不知道有幾架能突防到鎖定距離,幾架能成功發射....命中有幾發... 命中的少了可沉不了...畢竟10萬噸級戰艦,算300kg的戰鬥部,沒有十來發命中連癱瘓都不好說。

YJ12鷹擊12

低空有效射程應該在150公里左右,高空有效射程250-300公里(考慮到飛行曲線和機動規避動作消耗的能量)

Kh41(ss-n-22空射型號)kh61(ss-n-61空射型號)

啊,說到這裡,又是超音速與亞音速反艦導彈優劣之爭的巨坑了!

先這樣吧,紙上談兵,獻醜了。

========================08.01.2013 更新分割線=================================

考慮到文長未讀,刪減了引用論文的篇幅,保留引用來源。以下為更新內容


評論里的精華

juda
還有電子戰啊電子戰!!!!! 咆哮者電子戰飛機現在連美國也不能破解它的干擾。找到航母發射了海量導彈又怎麼樣,人家一干擾導彈都吃灰去吧!
Damon Tu 回復 juda
提醒的好,預警機和電子戰飛機的作用在這裡和我的回答中都被忽略了。不過EA-18G是對無線電、雷達等設備進行干擾,干擾範圍160km。碰到再入大氣層的彈道導彈彈頭就無能為力了。

蘇靖軒 回復 Damon Tu(作者)
MD那個乘波高超音速飛行器好像前幾月做完最後一次飛行實驗之後就轉入技術儲備了。

@蘇靖軒 先生 說的轉入技術儲備的應該是X 51a 驗證機,以下為引用:

高超音速技術是指飛行速度超過5倍音速(5馬赫數以上)的飛行器技術,是21世紀航空航天技術的制高點,也是重要的軍民兩用高技術。

周三進行的測試中,X-51A「乘波者」飛行時間長達6分多鐘,是有史以來最長的吸氣式超音速飛行,空軍研究實驗室X-51A項目主管查理·布林克認為該項目是成功的,X-51A首先從加州愛德華茲空軍基地由B-52H「同溫層堡壘」攜帶起飛,弔掛在其機翼下方,大約爬升到50,000英尺(約為15,000米)的高度時將X-51A釋放,固體火箭助推器在僅僅26秒的時間內就加速至4.8馬赫。X-51A與火箭分離後繼續在60,000英尺(大約為18,300米)的高度飛行,並使用吸氣式超燃衝壓發動機將速度提升至5.1馬赫。

X-51A的超燃衝壓發動機進行了4分鐘左右的燃料供給,最終被燒毀,美國空軍的工程師設定將其墜毀在太平洋上,獲得了大約370秒的飛行數據。到目前為止,美國空軍沒有計劃建造更多的X-51A來進行高超音速研究,科學家認為高超音速技術是未來飛行的基石,通常在5馬赫及其以上速度的飛行被認為高超音速,聲音的速度為海平面每小時762英里,或1226公里每小時。

2010年5月,美國空軍測試了第一架X-51A,結果被認為是成功的,飛行時間超過了3分鐘,速度達到4.88馬赫,但接下來的兩次飛行測試都出現失敗,時間分別為2011年6月和2012年8月。美國軍方一直在研究高超音速的飛行計劃,試圖研製新型武器,可以在1小時內攻擊地球上的任何一處目標。

除了研發X-51A外,美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還有HTV計劃,是高超音速轟炸機的原型,但是其在2011年8月的測試中墜毀,工程師希望其能達到20馬赫的飛行速度。2011年進行的HTV任務歷時9分鐘,但是飛行器只進行了大約3分鐘的可控飛行,它與X-51A相比,HTV並沒有配備吸氣式的超燃衝壓發動機。

這種名為第二代「獵鷹」高超音速飛行器(Falcon Hypersonic Technology Vehicle 2,HTV-2)的戰機,可攜帶5噸重的物資,以超過音速20倍的速度在1小時內可抵達世界任何地方。

HTV-2為無動力滑翔機採用了Typ Minotaur IV火箭發動機作為助推器,將在加利福尼亞的范登堡空軍基地升空試飛。在與火箭分離後,HTV-2將以高超音速度在大氣層飛行,最後降落在太平洋中部誇賈林環礁的里根實驗場。無人機將飛行8000公里,以檢驗飛機的絕熱性和氣體動力駕駛的穩定性。

引用結束

X-51A達到的最大速度5.1mach,在超高音速飛行定義的下限邊緣。即使是設計最大速度也不超過8mach,而且是全程在大氣層內飛行。我不認為X-51A符合當年MD提出的乘波飛行器概念,也完全滿足不了一小時打擊的目的。文內也提到沒有進一步實驗的計劃。

相比之下,HTV-2 更接近當年MD的概念描述。只能說接近,

08.12.2012.美國太平洋時間上午大約7點,一枚三級「牛頭怪IV型」火箭將在加利福尼亞州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升空。升空後,火箭將穿過大氣層而後釋放HTV-2--然而,該機以滑翔方式重新返回大氣層時與地面失去聯絡並墜落在太平洋中。

此前在2010年4月,五角大樓的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第一次發射HTV-2.在短短飛行了9分鐘之後,這艘飛行器消失在太平洋上空,到現在也沒找到。

第一次試飛計劃

當年也沒披露乘波飛行器設計的作戰飛行路線,基本特徵是大氣層外緣巡航,利用激波效應彈跳飛行,保持15-20mach的巡航速度。現在的HTV-2試驗機,雖然與運載火箭分離點是在大氣層外,可自身只有姿態調整動力,沒有推進器。直接再入大氣層,也沒有利用激波效應。接近但不完全滿足任何一個基本特徵,也沒看到進一步的實驗計劃,實在是令人惋惜......

也許HTV-2之於當年的乘波飛行器概念,就如同今日的NMD+TMD之於當年的星球大戰計劃吧,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MD近60年,燒了多少錢!做了多少別人看起來根本就是搞笑的試驗,從一開始就有人反對,有人嘲笑,但MD 仍然堅持了近60年,並且我認為還會一直堅持下去。為什麼? 媽蛋的你說為毛人家的軍事科技能領先整個世界整整一代??? 這是我認為的最牛逼的美國精神!

比MD現有軍事力量更恐怖的是MD的技術儲備!

要到我這一步直接考慮對航母戰鬥群的攻擊計劃,得先過@yxy 那一關,如何發現,定位,跟蹤,最後為武器及/或武器投送平台制導,直至擊中目標。

信號收集船 AGI
反潛戰 ASW
水面艦艇發射的反潛火箭 ASROC
海底/底層反射 BB
反潛航空母艦 CVS
匯聚區 CZ
無人駕駛的旋翼反潛直升機 DASH
低頻指向性分析和測距 DIFAR
直接通道 Direct Path
艦隊重建和現代化項目 FRAM
高頻測向 HF/DF
艦載(旋翼)航空巡邏 HS
輕型艦載多用途載具(旋翼系統) LAMP
低頻 LF
低頻分析和測距 LOFAR
磁異常感測器 MAD
聲源輻射束縛和測距 SOFAR
潛射反潛火箭魚類 SUBROC
拖曳聲納 TAS
變深聲納 VDS
陸基航空巡邏 VP
艦載(固定翼)航空巡邏 VS

以上關鍵詞只是必須要覆蓋到的一小部分,@蘇靖軒 的答案說明兔子總算邁出了第一步,極好!
同類的SOSUS,即--聲吶監聽系統(sound surveillance sytem), MD已經..... 以下引用:


作者:Mackenzie Eaglen and Jon Rodeback

文名:Submarine Arms Race in the Pacific: The Chinese Challenge to U.S. Undersea Supremacy

引用來源:http://s3.amazonaws.com/thf_media/2010/pdf/bg_2367.pdf

In addition, 「[t]he Navy lacks a modern equivalent of the Sound Surveillance System (SOSUS), the theater-wide acoustic etection system developed in the 1950s to detect Soviet submarines.」23 This is emblematic of broader eaknesses.Many systems deployed during the Cold War are of limited usefulnessin today』s threat environment. Forexample, fixed sensors used duringthe Cold War are not located in areas where conflict is most likely to occur this century. Furthermore, more countries are deploying advanced submarines that could threaten U.S. aircraft carriers, raising the stakes of U.S. military intervention.


我們可以看到,MD的SOSUS是在50年代開發的,冷戰期間部署,也就是說,這套系統MD已經用了...近50年了,呵呵。 Better late than never,兔子加油!

下文引用來源:Military photos . net

China surveillance
Bill Gertz

Defense officials said China has deployed a new wide-area ocean surveillance system that includes an underwater sonar network of sensors, and ground- and sea-based long-range radar that will make it more difficult for U.S. submarines to protect the fleet and to track China"s growing force of new attack and missile submarines.

A former U.S. government defense specialist on China said on the condition of anonymity that there are indications China is operating a rudimentary underwater Sound Surveillance System, or SOSUS. The sonar network includes fixed sensors that can pinpoint U.S. submarines operating in some area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The U.S. Navy operates a similar system at strategic underwater choke points around the world.

The Chinese SOSUS has been detected underwater in the Bohai Sea, off the northern Chinese coast, north of the Yellow Sea, a major Chinese navy operating area. Additionally, China also has set up at least five long- and medium-range radar sites along its coast that have over-the-horizon capability, the former official said.

The sonar and radar are part of China"s key strategic wartime goal of knocking out the five or more aircraft carrier strike groups that would be rushed to the region near Taiwan in any future conflict. Those carrier battle groups are defended by submarines.

"If they are after carriers, we protect carriers with subs and if they know where they are, they can find the carriers," said the former defense official, who confirmed that the Chinese are developing various ground, sea and space sensors designed to "target the American fleet."

The Chinese sonar and radar also complicates the Navy"s mission of tracking China"s submarine fleet, which includes large numbers of newer and quieter attack and ballistic missile boats with JL-2 nuclear missiles capable of hitting the United States.

"If the Chinese can do SOSUS that would be a tremendous leg up for their submarines," the defense official said. "Because the best way to hunt a sub is with a sub."

China"s SOSUS array "will make it more difficult to follow and prosecute their [missile submarines] with all their missiles aimed at the U.S.," the former official said. The radar-sonar network provides the Chinese military with "constant air and sea coverage of the western Pacific for the first time, so they can keep a 24-7 trail on American naval assets for the first time."

這是MD的反應,恕不翻譯了。關於SOSUS還請參閱:https://en.wikipedia.org/wiki/SOSUS

下文引用來源:http://news.discuss.com.hk/viewthread.php?tid=21811857

美國在實施反潛兵力與兵器發展計劃的框架內十分重視建設IUSS (Integrated Undersea Surveillance System)一體化水下監視系統,該系統將海軍前沿集團行動區的固定和機動遠程水聲監視系統、作戰指揮及通信系統連接在一起。IUSS系統共同使用統一的情報交換網中各用戶(包括遠方用戶和水下用戶)所獲水下情報。

由於將各遠程水聲監視系統——SOSUS (Sound Surveillance System)、FDS (Fixed Distribution System)、ADS (Advanced Deployable System)和SURTASS (SURveillance Towed Array Sonar System)和艦載拖曳系統分散的各部分聯網, IUSS系統不僅能確保初步發現目標,還能處理和傳遞目標參數等信息,用於爾後引導巡邏機、潛艇、反潛艦或反潛直升機。機動反潛兵力的任務是(用自己的水聲設備並利用固定係統的情報)二次搜索、發現、跟蹤目標,在軍事行動過程中必要時摧毀目標。

SOSUS遠程固定水聲監視系統是美國早在上世紀70年代初冷戰最激烈的時候在大西洋和太平洋部署的。其主要任務是,藉助於鋪設在洋底的水聽器電纜網發現和確定潛在敵人的導彈核潛艇的位置和運動諸元。除了這一主要任務外,該系統還要確保查明洋區和反潛區的水下情況,發現多用途核潛艇和柴油潛艇,在其展開路線和戰鬥巡邏區跟蹤它們,形成用於目標指示和引導艦隊機動反潛兵力與兵器的原始情報。

來自水聽器的情報源源不斷地傳到位於美國東、西海岸的反潛中心進行處理,分析後上報司令部,然後通過作戰艦隊情報中心在前沿地區分發。

目前,美國正在撥出大量經費對SOSUS系統進行改進。改進的主要方向是,提高岸上水聲信號處理分析中心的能力,更換水下聲納的老化設備。

SOSUS在大西洋的監視面積達1500萬平方公里,包括約10個配備天線系統的海岸站,在太平洋分佈著8個海岸站,其中大部分處於值班狀態,它們並不總是監視水下,但隨時準備投入使用和接收情報。

SURTASS遠程固定-機動水聲監視系統用於監視洋上和海上戰場的水下和水面情況。該系統的基礎是裝備了具有靈活的拖曳天線的主/被動水聲系統的水聲偵察船。

該系統具有足夠高的可靠性和效能,是對SOSUS系統的補充。據美國專家稱,安裝在水聲偵察船上的AN/UQQ-2聲納站對俄羅斯海軍核潛艇的試驗探測距離達150海裡(278公里)。

目前,SURTASS系統沿4個基本方向發展:
完善水聲偵察船;
改善拖曳式被動天線陣列的技術性能;
改進信號處理和通信系統;
使用主動低頻水聲設備。

引用完畢。


請點開大圖查看。圖片尺寸:1125 x 626. 信息時間:2005。 信息內容:SOSUS sensor的分布(紅點位置)。



以我國當前或者短期內的軍事實力,遍歷可以打擊航母的方式:
(假設航母離海航線1000~2000公里,我方先發動攻擊)
1.用反艦導彈。中國目前裝備的反艦導彈射程普遍較低,基本在300公里範圍內。無論是戰鬥機,還是驅逐艦,逼近航母戰鬥群300公里可能性較低。潛艇倒是有可能,但是潛艇速度慢,發射之後馬上會被反潛機定位,基本屬於自殺式攻擊。
2.用航母打航母。以國家當下海軍實力和建船速度,能打造和美國航母直接抗衡的航母,估計是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3.空射巡航導彈,轟6+長劍10巡航導彈。轟6攜帶長劍10在我方防區內發射,有資料稱長劍10射程可達2500km,速度接近0.9Mach。但是它採用慣導+衛星導航(可能),在航母防區內,干擾衛星導航信號比較簡單。衛星導航信號被干擾後,依靠干擾前衛星的精準定位,使用慣性導航,估計精度能到公里級別。可以用來消耗宙斯盾的防空導彈儲備,加強飽和攻擊強度。如果加裝EO/IR主動導引頭,威脅性就更大了。
4.用彈道導彈打擊航母。這就是熱議的DF-21D了,無論是美國媒體,軍方或者兩院,都有公開正式報道提到該型導彈存在,閱兵已經公開了。中程彈道導彈末端速度大於10Mach,經過機動後損失一部分能量也有1~3Mach,攔截相對困難。而且成本相對航母來說極低,百枚DF-21D的成本也只是航母的十分之一。這應該是打擊航母最具可行性的方案。它的技術難點在於:
a)航母搜索跟蹤。中國最近幾年發射了若干顆遙感衛星,攜帶SAR EO/IR,在某些時段已能達到半小時級的重返周期。中國還部署了地基天波超視距雷達,對航母搜索也有幫助。
b)再入大氣後機動和尋的。霹靂12空空導彈重量200kg左右,最大射程近百km,最大速度4Mach,末端採用主動雷達導引。對比霹靂12,DF-21D載荷1600公斤,再入大氣層後已有高速,只需要機動的發動機和少量燃料。2000公里距離,中程導彈大約飛行十幾分鐘左右。航母戰鬥群最大速度小於60km/小時,考慮到發射前已定位航母,再加中末段數據鏈修正,再入後需要搜尋的範圍較小。這個範圍和空空導彈導引頭的需求已經存在可比性。
綜上所述,DF-21D打擊航母技術上還是有可行性的。
問題是,航母從來不是單獨活動,還有若干艘配備宙斯盾防空系統的軍艦,空中預警機和幾十架艦載機。以第七艦隊為例,除航母外,還有兩艘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7艘阿利·伯克號驅逐艦。除此之外,美國第3艦隊部署在東太平洋,旗下有五艘航母,四艘在役,一艘大修。四個航母打擊群包括提康德羅加級和伯克號驅逐艦近二十艘,以及若干護衛艦等。考慮到護衛美國本土需要,假設機動兩個打擊群至西太平洋參戰,組成超級打擊群。每艘提康德羅加級有122孔發射井,伯克號驅逐艦有90孔發射井可以裝載防空導彈。當然實際上不可能全部裝載防空導彈,可取半數,那麼總共有600+孔可裝載防空導彈。最近幾年宙斯盾系統一直在做各種防空防導測試,近五年美國軍方公布了15次宙斯盾實彈攔截測試,包括中程導彈,低空巡航導彈等,失敗兩次,成功13次。有些是同時兩枚或多枚導彈攔截,包括和THAAD,預警衛星協同配合。即使以兩枚攔一枚的比率,也可以攔截近300枚DF-21D,這是近10個導彈旅的量。如果只是少量發射幾枚,在如此強大的防空火力面前,不太可能建功。而且最關鍵的是,美國可以攻擊搜索航母的ISR體系,這是最致命的。
戰爭如果發展到這種程度,日本,韓國,台灣,菲律賓,朝鮮,估計都不可能置身事外。俄羅斯即使不參戰,也是虎視眈眈,它的太平洋海軍力量雖然已經衰弱,但是軍事實力依然不容小覷。對於這個白眼中山熊,中國也未必就放心把後背交給它(新疆,東北,內蒙,呵呵),會牽制一些力量。美國損失一兩艘航母不會傷筋動骨,但是如果立即以F-22,B2突防中國本土,掃蕩防空系統;短程彈道導彈(重新製作中程彈道導彈估計也是分分鐘的事),巡航導彈攻擊重要軍事民用設施,中國未必能抵擋得住。而中國能攻擊美國本土大陸的只有洲際導航,這就核戰的節奏了。。。
這些年來我國軍事技術,武器裝備的進步有目共睹。這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這二十年來厚積薄發的結果。以彈道導彈打擊航母的方式,在短期內有一定的威懾作用,隨著防空/反導技術的進步,會逐漸被抵消。而且這種方式很容易引發核戰,因為誰也不知道你的導彈上到底裝了普通戰鬥部,還是核戰鬥部。只有一步一個腳印得發展技術,做強工業/軍事體系才是正途。如果有一天,中國也能發展出和美國技術水平相當,數量減半(比美國少一面海岸線)的海軍,美國航母也就不再能自由得巡邏在第一,甚至第二島鏈了。這才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謝邀。

得票最多的答案根本就是軍盲。

增程魚叉(SLAM)最大射程145公里,實戰中為了提高末端機動能力進行突防發射點還要更近,哪來的400公里射程?400公里射程的蘇聯「王魚」全重差不多5噸,發射載具是TU22M3,這個體量的東西你用航母起降一個試試?

然後是超級大蟲子的反艦能力,難道不知道一等人自己對CSG的反艦能力很不滿,所以最近在搞LRASM?難道不知道CSG里反艦能力最強的其實是隨行的SSN?

一艘CV一次性也就彈一個中隊12架超級大蟲子,我們就當是純粹的大洋決戰而且對面沒有艦載航空兵,空中值班只需要留2架好了,其它10架全部對海攻擊掛載,每架4枚SLAM,一個攻擊波次也才40枚SLAM,對方同時有2艘以上盾艦的情況下這種攻擊波次很難防?更別說SLAM的實際射程比大部分盾艦的區域防空彈射程都要近,超級大蟲子得抵近到對方防空圈內發射SLAM這種事情了。


不要把毛熊的「航母殺手」想得太無敵了,SS-N-22射程雖然有300海里,但是缺乏中途機動規避的能力,僅有最後衝刺階段的蛇形機動。可以簡化為一架無人的米格-21低空撞擊航母編隊,雖然速度很快,但是面對對手強大的探測和摧毀能力,得手的機會也不是很大。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毛熊才把彈頭威力設置到變態,只要能打中一發就好。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朝鮮戰爭美國人沒能打贏?
美劇《兄弟連》中有哪些容易被忽視的細節?
殲-20與美國四代機比較是什麼水平?
怎麼評價朝鮮的軍事實力?
俄羅斯出口中國的天然氣為何比中亞天然氣貴很多?

TAG:飛機 | 軍事 | 武器 | 航空母艦 | 海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