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朝鮮戰爭美國人沒能打贏?
美國有著那麼強大的武器裝備,怎麼死活就是打不贏呢?
一、中國人民抗戰八年,吃儘力日本帝國主義 在中國燒殺搶奪的苦頭,不想第二次當亡國奴。
在毛澤東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使 全國人民 都知道 抗美援朝是保家衛國,為了正義而戰。因而能全力以赴,打敗美國野心狼。
(雖然後來從美國解密的軍事資料看,美國當時也沒打算入侵中國。)
二、中國的領導人和士兵 都有三年解放戰爭的作戰經驗。
(雖然美國領導人和士兵的作戰經驗好像更豐富,尤其是多兵種配合作戰以及現代化武器作戰)
三、朝鮮離中國近,人員、物資運輸方便。
(雖然美國佔領下的日本離朝鮮也很近)
四、朝鮮是山區、利於我軍的地面步兵作戰。不利於美國的機械化作戰。所以才取得勝利。
(雖然美國當時的空軍可以把地面炸的連皮卡丘都不剩)
(轉載請註明出處作者)
本人是15年從陸軍野戰部隊複員的軍官。朝鮮戰爭是我剛入伍時了解軍事的起點,當時曾針對性地做了一系列的主題閱讀,下面就以我接觸過的公開史料對抗美援朝戰爭的純軍事部分進行歸納,謬誤之處敬請指正:
一、常見誤區:戰爭=掰手腕?
就連兩個人打架,都不是誰力氣大誰就一定能贏,更不用說受地形、天候、士氣、後勤等諸多因素嚴重製約的陸地戰爭了。所以即使是裝備低劣、缺吃少穿的志願軍,在擁有充分的決心和信心的前提下,依然可以利用敵人的輕敵和破綻,採用合理的戰術擊敗火力猛烈、裝備精良的美軍,將美軍趕過三八線。
但是,吃了大虧的美軍,「不會像蔣介石那樣愚蠢「(斯大林語),理所當然地採取了一系列戰術來克制志願軍(你出了剪刀我怎麼能再出布呢,趕緊換成石頭),如「直線戰術」、「磁性戰術」等,所以第三次戰役之後,志願軍也很難再從美軍這裡討到便宜;同時,由於冷戰大格局和國內民主小格局的限制(其他知友講得很好,我就不廢話了),加上志願軍的死磕,美軍也沒法從志願軍這裡討到便宜,所以戰爭從志願軍帶有奇襲特點的運動戰,變成了三八線附近的拉鋸戰,而後變成了陣地戰,最後停戰。
總體情況大概就是這樣,下面從戰場環境、雙方軍隊特點對比、五次戰役的大體進程進行具體分析。
二、戰場環境分析
(一)總體情況
1、地形[1]
朝鮮半島地幅狹長,三面環海,南北直線距離840多公里,東西直線距離最寬處約360公里,最狹窄處的平壤至元山峰腰部地帶只有170多公里。全境除西部海岸的小塊平原之外,基本為山地,北部多高山峻岭,叢林密布,南部多為丘陵,地勢起伏不平。整個地勢北高南低,東起西落。
將近80%是山地,除了陡峭的山脈之外,基本上全是頂部較平坦而坡度很陡的山和丘陵。而且其坡度一般都在40~60度,所以,坦克無法攀登。大部分丘陵,步兵攀登起來也很困難。
水系從北到南有臨津江、漢江、錦江、蟾津江、洛東江等5條江;流向為由東向西或由北到南;都形成戰術上的重要地線。村落周圍的小山,多是缺少植被的紅褐色禿山。自生小灌木的山也很多,但還不足以利用來遮陰和隱蔽。因為缺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下大雨時小河就會一下子泛濫形成急流,所以山間的河流像天然防坦克壕一樣沖刷的很深,山間的水田也大都是沒膝深的濕田。
地質是水成岩,除山頂的露岩部分外,構築工事比較容易。
道路網較少,漢城-仁川,漢城-大田-大邱-釜山,釜山-馬山-晉州公路是雙車道,除此之外,大都是自然的單車道路。而且多數橋樑是負荷2噸的木橋。
村落大都是木質家屋,貧農的房屋是土牆草頂,看上去象跪伏在大地上似的。這些家屋易起火燃燒,很少能作為防禦據點利用。
2、氣候[2]
屬溫帶季風氣候。冬季受大陸吹來的北風或西北風的影響,寒冷乾燥,降雪和積雪較少;夏季受海洋上吹來的東南風的影響,高溫多雨,全年降水量的2/3集中於夏季(6-9月份),且多暴雨;春秋兩季降水少而多霧。最冷月(l月)平均氣溫攝氏-6度至-20度。
南北溫差較大,南方氣候較熱,水量充足,耕地面積佔全朝鮮的60%以上,而可灌溉稻田面積則是北方的三倍,是朝鮮的主要農業區;北方冬季寒冷,是朝鮮的主要工礦區,但糧食無法自給,歷史上一直依賴南方供應,其東北部最低氣溫可達零下40多攝氏度。
四季晝夜時差變化明顯,冬季最長夜間時間達13個小時,夏季最短夜間時間只有7個小時。
而在二次戰役東線戰場,戰場溫度主要在攝氏-10度至-30度之間變動。特別是九兵團發動攻勢的11月27日那天,接連下了30多個小時的暴風雪,整個戰役期間,氣溫平均在零下攝氏27度左右,最低達零下30多度,雪積數尺,江河道路冰凍,到12月8日夜,氣溫更是驟降至零下40多度。[3]
3、政治考量
雙方都不願擴大戰爭,都想將戰爭局限在朝鮮。因此蘇聯只是偷偷摸摸地派出空軍掩護志願軍的交通線;而美國也無意將戰火燃向中國本土,即使其空軍遭到較大的損失,也不敢明目張胆地越過鴨綠江,對中國境內的機場和補給要點實施轟炸。
(二)對作戰帶來的影響
1、對戰役行動的影響
(1)中朝軍的運動戰和游擊戰特長無法發揮:
因為地幅狹小,志願軍難以實行「大踏步前進,大踏步後退」的運動戰;因為半島三面臨海,難以像越南戰爭中的北越一樣,通過「胡志明小道」,對敵後的游擊隊進行補充和支援,加上朝鮮物產貧瘠,導致游擊隊因糧食問題與群眾矛盾不斷激化,最後被韓軍與群眾配合剿滅[4]。
(2)美軍的機械化作戰特長難以發揮:
因為半島地形複雜,道路稀少,美軍的機械化兵器難以展開,機械化的優勢難以施展,而在中朝軍已有防備的情況下,實施登陸作戰難度也很大。
(3)利守不利攻:
因為半島地形狹窄,少量兵力即可形成嚴密而大縱深的防線,攻擊一方在突破一條防線之後,馬上面臨著下一條防線,總體利於防守而不利於進攻。
2、對戰鬥行動的影響[5]
(1)對機動的影響
坦克只能沿道路通行。因此,進攻的坦克除了在道路上前進之外別無他法,進行防禦作戰時也只能在道路的兩側擺開四、五輛坦克。
部隊行動受道路制約,展開受限制,容易形成縱長隊形;而部隊相互間聯繫、協同困難。
總體上不利於機械化的美軍,而利於裝備輕便的志願軍。志願軍步兵可以很容易地隱蔽企圖,進行滲透、穿插和分割,切斷聯合國軍的退路,威脅其側翼,對其進行各個擊破。
(2)對火力的影響
在制高點有一定的視界和射界,但死角多;在低地則視界、射界完全受到限制;在發揮火力上,如不是曲射火器,效果很小。在美軍的報告中,就提到其自動武器的作用難以發揮,而手榴彈的價值大大凸顯[6] 。
但由於樹木少,便於聯合國軍的監視和觀察,便於其高效地發揮空中和地面火力。
總體來說,不利於聯合國軍步兵武器威力的發揮,但便於其飛機和重炮進行攻擊。
(3)對防護的影響
水成岩地質便於構築工事,而反斜面[7]可以躲避直瞄武器的攻擊,因此志願軍的坑道戰術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3、冬季作戰的影響
對於具有豐富的冬季作戰經驗,而且作戰地區氣溫並不算太低的西線十三兵團來說,朝鮮的冬季影響並不大;但對於缺少嚴寒地區生活經驗和防寒被裝的九兵團來說,東線戰場的嚴寒就是一場災難。
(1)對人員的影響:
容易患上呼吸道的疾病,病症從重感冒到肺炎都有,如不及時控制容易造成大規模傳染。第二次戰役東線的美陸戰一師約有20%的士兵染上呼吸道疾病[8],而從西方的資料來看,因為缺乏營養和衛生保障,第三、第四次戰役時我軍傳染病蔓延,對部隊戰鬥力造成了嚴重損害[9]。
過低的溫度使人的判斷力下降,嚴重時甚至導致暫時性的「休克」。
凍傷,尤其是四肢的凍傷,導致士兵無法行軍或操作武器,極大地削弱了部隊的戰鬥力。
對作為進攻方,而且缺乏防寒被服,防寒設施(美軍飛機對村莊、礦洞等可用於休息隱蔽的設施進行了瘋狂的破壞)的九兵團來說,受傷基本等於死亡。即便被救助後送,遙遠的回程路上沒有防寒被服,傷員也支持不了多久。
(2)對武器裝備的影響
九兵團配備的迫擊炮70%無法使用,許多步槍、機槍槍栓被凍無法擊發,輕機槍必須時常撥動槍機撞針才能保證隨時都能打響,能有效使用的武器只有步槍、衝鋒槍、刺刀和手榴彈,通信聯絡極不順暢。[3]
而嚴寒對美陸戰一師武器性能的影響並不算太大:
M1步槍、機槍、以及75mm無後坐力炮的性能依舊十分良好,部分勃朗寧自動步槍無法連發射擊,105mm榴彈射擊速度顯著降低,迫擊炮和卡賓槍易出故障,手雷因插梢凍結而難以使用,火箭筒的彈藥在最初幾天就凍裂了;車輛熄火過久就會出現發動機水箱凍裂等等。[8]
(3)對部隊的機動和防禦的影響
夜晚時間較長,有助於志願軍的夜間行動。
土地凍結導致構築工事的難度增大,作業效率僅為正常情況下的一半。
河流表面封凍,不構成部隊行動的障礙,這也是缺少渡河工具的志願軍在前三次戰役能快速發展進攻的原因,否則東西向的水系將成為聯合國軍抵擋志願軍攻擊的有利防線。
而朝鮮冬季乾燥少雪的情況也對志願軍更有利,倘若朝鮮像東北一樣,積雪厚度動不動就幾十厘米的話,不僅部隊的機動會受嚴重影響,,後勤保障的難度亦會成倍增加。
三、雙方軍隊對比
(一)作戰理念和人員素質上的差異
1、作戰理念上的差異
(1)志願軍:以意志和技巧彌補物質力量不足的「窮人戰爭」[10]
從誕生起到解放戰爭勝利的大部分時間裡,我軍在部隊規模、武器配備、訓練水平上都處於劣勢,作為弱小一方,要在優勢敵人的打擊下生存下來並獲得勝利,就決不能「乞丐和龍王比寶」,與敵人正面拼消耗;而是要盡一切的方法,將現有的力量發揮出最大的效果,這包括:
- 分散敵人的力量(「大踏步前進,大踏步後退,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具體操作上有劉鄧大軍的千里躍進大別山,以及在撤離一地時留置大量的游擊隊牽制敵人);
- 集中自己的力量(「每戰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在每一個局部上,在每一個具體戰役上,我們是絕對的優勢」),
- 並將力量發揮到極限(「勇敢戰鬥、不怕犧牲、不怕疲勞和連續作戰」,政工制度在這一方面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 在敵人最虛弱的時候(「力求在運動中殲滅敵人」,如《亮劍》中的李雲龍就是趁暫七師部隊未展開,火炮未進入陣地的時機對其進行突襲);
- 對敵人最軟弱的部位實施打擊(「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敵」);
- 給予敵盡量大的損失(「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為達到殲滅的目的,我軍以包圍迂迴戰術防敵逃跑);
- 以此達到改變戰局的目的(「以俘獲敵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員,補充自己。我軍人力物力的來源,主要在前線」,「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就將在全體上轉變為優勢,直到殲滅一切敵人」,如中央蘇區的第四次反圍剿就是通過殲敵三個師使敵圍剿計劃破產,以及解放戰爭的形勢在三大戰役殲敵154餘萬後發生了逆轉)。
概括起來,就是運動戰和殲滅戰。
但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因為客觀條件的限制,運動戰和殲滅戰均難以有效施展。在前兩次戰役中,我軍利用聯合國軍的輕敵冒進,以運動戰的方法打了其一個措手不及,但之後就因為朝鮮地幅的限制,美空軍的強力壓制,以及補給的困難而無法實施運動戰;而殲滅戰也基本只能對韓軍實施,對作戰能力和戰鬥意志遠高於國民黨軍的美軍,也僅前兩次戰役有殲其一個團戰鬥隊和重創一個團的戰績,對戰局的改變無根本影響,而第五次戰役之後提出的「零敲牛皮糖」,則更是名為殲滅戰而實為消耗戰。
但是,實施殲滅戰的一些手段,如穿插分割、斷敵後路的做法,卻極大地動搖了美軍的戰鬥決心,迫使美軍在火力極佔優勢的情況下,接連敗退。
(2)美軍:享有壓倒性的物質優勢,並能對物質資源作最有效使用的「富人戰爭」[11]
- 以「科學管理」為指導:
發源於美國,並得到普遍應用的「科學管理」,要求對每一個層面的執行者的一切行動事先都要進行詳細的設計,並在整個執行過程中加以嚴密的控制。在這種管理方法中,人更像是一種機器,主動性的發揮受到了嚴重的限制。
- 重計劃輕應變:
而這種「管理主義」也深深地滲到了美軍的骨子裡,過於重視準則、計劃、控制,有一種企圖事先預知每一種情況,並對行為模式作詳細規定的趨勢;而忽視指揮官的自主權,導致指揮官行動自由受限,難以依照實際狀況來處理問題,有一種輕視奇襲、運動和緊急應變措施的顯著趨勢。
- 正面作戰無可匹敵:
反映到作戰中就是美軍各級組織責任明確,後勤保障到位,各軍兵種間配合嚴密,火力發揮堪稱完美,再加上美國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因此在正面作戰中對志願軍具有壓倒性的優勢。
- 缺少應變能力,難以抓住戰機:
但是其缺點也很明顯,就是作戰中習慣按部就班,缺乏對緊急情況的應變能力,難以及時抓住稍縱即逝的戰機,進攻時習慣一線平推,因此在其火力與機動力佔盡優勢的情況下也無法給對手造成毀滅性打擊(如在第五次戰役中僅殲滅了180師一個師)。
- 缺乏主動精神,坐以待斃:
防禦中如側後部受敵威脅,第一反應不是對孤軍深入之敵實施果斷的反擊,而是迅速收縮陣地以保持防線的連貫,因此前三次戰役時才會在志願軍的運動戰和穿插戰的攻勢之下接連敗退。
倘若當時的美軍能放棄建立連貫防線的執念,而效仿蘇德戰爭中德軍的哈爾科夫反擊戰做法,在其部隊的陣地攻防能力佔優的情況之下,先是故意放開一個缺口,引誘中朝聯軍突破部隊深入,而後迅速封閉突破口,孤立突破部隊並消滅之;如進展順利,還可以進一步對對手戰線上因兵力驟損而出現的空檔進行快速突貫。幸好美軍的素養就是比德軍低一個檔次,否則歷史恐怕會是另外一種樣子,太幸運了!
2、人員素質上的差異
(1)戰鬥精神上的差異
雖然在價值觀上有著根本的差異,但志願軍和美軍都是頑強而勇敢的軍隊。
- 為信仰而戰的志願軍:
志願軍戰士多來自於戰亂中掙扎於飢餓和死亡邊緣的農民,因此有著堅韌頑強、輕視生命的特性,參軍之後,在政工系統的教育之下,樹立了為革命事業奉獻一切的精神,滿懷著對侵略者的刻骨仇恨,有著極為頑強的戰鬥意志:
極能堅持,即使部隊傷亡慘重,但仍能保有相當的士氣,迅速展開下一輪攻擊;
極能忍耐,在饑寒交迫、疫病流行和敵強大的火力之下仍能堅持奮戰;
極能冒險,能完成敵後偵察、縱深穿插、堅守坑道等危險性極高,極考驗意志的任務;
極能拚命,輕傷不下火線、重傷與敵同歸於盡的英雄事迹屢見不鮮。
- 為責任而戰的美軍:
與志願軍戰士相比,美軍官兵的生活無疑是極為幸福的,從小無憂無慮,當兵之後也是少爺兵,「甚至連擦自己的皮鞋也要找人代勞」 [12],這樣的美好生活無疑使他們充滿了對生命的留戀和對死亡的恐懼。但是在社會熏陶和軍隊教育之下形成的責任感,要求他們「絕不自願投降。如果負責指揮,只要部屬還有抵抗能力,絕不下令投降」 [13],在與志願軍的作戰中,大部分情況下也都能堅守崗位,在被包圍的情況下也能堅持戰鬥,但在出現補給耗盡、指揮官陣亡或火力支援中斷的情況下則很容易發生動搖[14],而彭德懷元帥也有評價:
「美軍較強,死多活少」 [15]。
(2)人員培養上的差異
- 依賴戰場經驗的志願軍:
抗美援朝戰爭之前,我軍已歷經20多年的戰爭考驗,從上到下都積累了豐富的戰爭經驗,磨鍊出了敏銳的戰場嗅覺;但由於文化水平普遍低下[16],缺乏成體系的作戰理論、戰術方法和訓練模式。無論是士兵還是指揮員的訓練,都缺乏系統性,平時主要依靠經驗更為豐富的上級和老兵的傳授和指導,需要時則開辦各種訓練班以突擊培訓的方式培養技術骨幹[17](現在還很喜歡這麼干,動不動就成立集訓隊);連排一級多以召開「諸葛亮會」的方法來研究戰術,制訂針對性的訓練方法;而指揮員的集訓則主要是交流各自的戰爭經驗,而甚少理論的講解和提煉[18]。
而這種依賴以往經驗,「在戰術上一再沿用敵人已熟悉的老套路」 [19]的做法,導致從第三次戰役開始,就很難再給美軍以大的打擊。
同時由於戰前中下級軍官大規模轉業[20],作戰中軍官傷亡率高的原因,損失了一個軍官後很難馬上找到合格的接替者,因此志願軍的指揮官對新崗位所需的適應時間較長,實際作戰中為了克服這一問題,經常派遣上一級單位的副職首長進行具體指導。
- 有著正規訓練體系的美軍:
在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之後,美軍的訓練體系雖然暫時還比不上德、英等老牌強軍,但也已相當完善了。對於士兵的訓練,依靠嚴格而詳細的訓練條令來規範,軍事技術較為熟練;軍官的培養上,則注重逐級培訓和不同崗位輪換使用,因此其儲備充足,指揮官出現傷亡後可以很方便地從其他崗位挑選合格的接替者;與志願軍不同的是,美軍還以經驗豐富的軍士長輔助,使得美軍軍官在經驗和資歷不足的情況下,依然可以有效指揮,不會因「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情況而導致戰鬥力大打折扣。
同時美軍軍官較高的文化素質和自由開明的氛圍,也使其能較快適應新情況,我軍學者徐焰就評價道:
「美軍雖然陸戰經驗不多,其軍官的文化水平和專業技術水平卻比較高,其國內軍內又有較為自由地爭論探討、大膽揭露己方缺點的習慣……其改進戰術之快,一時出乎我方意料之外。結果在運動戰後期,志願軍就出現了想近戰——難以接近敵人,打夜戰——當夜不能消化,力求速決——一時又僵持難下的局面。」 [19]
(3)指揮系統上的差異
總體來說,志願軍的指揮系統還十分原始粗糙,與現代化軍隊的標準相距甚遠;而美軍的指揮系統則由於過於精細而變得刻板,以致損害了部隊靈活應變的能力[21],因此在二戰德軍看來,當時美軍的指揮系統「尚不能適應現代戰爭」 [11]。
(a)志願軍
- 指揮粗糙原始,過於依賴指揮員能力
志願軍指揮戰鬥過於依賴指揮員的經驗與直覺,司令部基本上只是被動地落實指揮員的指示,而缺乏主動研究形勢和提出建議的職能,蘇軍顧問就有評價說:
「司令部不是真正的指揮機關,沒有被賦予相應的權力,在部隊中沒有威信。」 [22]
而在這種粗糙原始的指揮系統之下,是粗糙原始的指揮方式,在戰前組織戰鬥時,「進攻的和防守的,完全帶有原始的特點,沒有進行預先偵察,勘測地形和組織協同動作」 [22];在戰鬥進行中,「對戰鬥沒進行集中指揮,結果導致戰鬥自行發展,在戰場上部隊甚至相互干擾」,「電台是唯一的通信手段。沒有使用其他通信。其中包括移動通信。同部隊失去聯繫,都泰然處之,沒有一個人著急」 [22]。這些缺點,在砥平里戰鬥中體現得非常明顯。
- 機械地執行上級命令
而在志願軍的作戰指揮中,還存在著執行上級命令過於機械的傾向。可能是由於通信手段的缺乏[23]、對下級指揮員能力的不信任、缺乏強有力的參謀機構、對解放戰爭前期的「游擊習氣」矯枉過正等原因,解放戰爭時我軍相當強調對上級計劃和命令的無條件堅決執行,通過犧牲下級單位的靈活性來保證戰鬥按計劃發展。
如林彪就講過:
「凡是已經開始並正在進行中的戰鬥,則必須堅決打下去……如果繼續堅持打下去,即令打不下也至多是多一點傷亡,但絕大多數場合是能夠取得勝利的。戰役指揮員的頑強性,就表現在這種時候。」 [24]
「其次當我們布置好了,準備好了,火力配備好了,包抄到了,攻擊開始了,這時,就照原訂計劃硬幹下去。一切戰術中最重要的戰術就是死打,堅決的犧牲才能換得更少的犧牲,十六師這一點是很好的,連打七次衝鋒,這是光榮的,就是打不下來,也鍛煉了部隊……在戰術動作上,必須有這種蠻幹精神,何況今天比前不同了,打了以後就有補充,必須拚命打,打破七次衝鋒的記錄,除非上面有命令不打。上面不理智的情況較少的,要你們打,你們只管拚命打,一定能打好,至多亦不會產生很困難的問題的。去年提出的拚命仗,就是指這種經過準備以後的死打。」 [25]
而這種機械執行上級命令的問題在來自四野的十三兵團和來自三野的九兵團身上都存在著。美軍在他們的報告里這樣描述:
「一旦他們決定了一條前進路線,即使戰術狀況改變讓它似乎不再有利,他們仍然不會改變。他們只會在先頭部隊後面繼續前進增援。」
「並且陸戰第一師下屬各單位都注意到的是,他們的中共敵軍都是一成不變地以單線攻擊,沒有使用其他不同的戰術。這不但在師級單位如此,甚至到營級或連級都一樣。每個單位被賦予一個選定的任務,他們似乎都在剩餘戰力許可之下儘力達成這個任務。但當他們被擊退無法達成任務時,中共部隊會顯得茫然毫無計劃,無法重新組織起來轉移攻取其他可能的目標。士兵們會從戰線上撤退,渙散地坐在原野間……在對同一目標重複攻擊時,他們最初的前進路線會變成一條被打得很慘的路線,但是他們使用火力的方法卻只有很少或甚至根本沒有變動。」 [14]
(b)美軍
- 成熟的指揮機構,標準的作戰程序
而美軍從營一級即設有司令部,依靠受過專業訓練的參謀人員組織戰鬥,出於民族性使然,美軍的計劃一般十分的細緻嚴密,注重不同軍兵種、不同部隊之間的協同,以及火力的運用,如在第二次戰役東線,陸戰一師在營一級就有專門的火力協調軍官,來部署火力和標定射擊[26]。
由於有司令部承擔主要指揮事務,使得美軍指揮官能擺脫常規瑣碎的指揮,而專註於戰場整體形勢的發展和戰機的把握。如第五次戰役第二階段美軍的反攻中,就有第十軍軍長阿爾蒙德直接乘坐直升機到達一線,當面命令牛曼支隊把握戰機,大膽向志願軍縱深穿插的事例[27]。
而即使是連排一級的分隊,其理念也是「平時怎麼訓,仗就怎麼打」,依靠平時訓練的「標準作戰程序」打下的基礎,由受過訓練的軍官根據戰場形勢作出判斷,定下決心並下達命令,而後由各級軍士根據事前明確的職責,具體組織實施。在美軍的作戰行動中,任何人都只是整個程序的一部分而已,加上其標準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很少因為個人能力問題而對作戰行動產生太大的影響。
但正如志願軍有著幾乎不變的進攻路線,美軍也有著幾乎不變的標準進攻程序:進攻作戰中一成不變地重複轟炸、炮擊、衝鋒的程序,其中各個步驟的時間幾乎都沒什麼變化。這使得美軍的進攻規律很容易被志願軍所掌握,導致其火力的殺傷能力大大下降。
- 服從而不盲從
雖然美軍過分細緻的指揮和過於周密的計劃限制了下級部隊的主動性和應變能力,但美軍卻很少有機械執行命令的情況,在其軍官的誓言里,並沒有「服從命令」這一條,所以「軍官有服從命令的法定義務,但依照他們所發的誓言,軍官沒有盲從命令的道德義務……有時候需要他們不執行那些當時不符合陸軍最高利益的指令、規章與命令。這是軍官承受的最為巨大的責任」 [28]。
(二)主要盟友的素質及作用
1、韓軍
(1)戰鬥力情況
在朝鮮戰爭爆發之前,韓軍即因忙於進剿游擊隊而致訓練不足;開戰之後,在朝鮮人民軍的打擊之下幾近覆滅,後來雖然勉強拼湊之下恢復了原有規模,但部隊訓練嚴重不足(很多士兵都是直接從後方被送上前線,連槍支的使用都是在前運的列車上現學的),鬥志渙散,軍官和士官缺乏指揮能力。第一次戰役正式接觸之後,志願軍評價其:「戰鬥力弱,攻擊精神差,步槍射擊技術差,工事構築差,即使有坦克也不難對付。」 [29]不過其士兵逃命技術卻是一流,彭德懷評價為「偽軍戰鬥力弱,易打難抓。」 [15] 因此韓軍常常只是被擊潰,而難以全殲。
(2)聯合國軍的「阿基琉斯之踵」
作為志願軍的重點針對目標,在運動戰時期,韓軍總是輕易就被擊潰,導致相鄰的美軍部隊側翼暴露,整條防線處於危險之中:
- 第一次戰役,美第8集團軍右翼韓第2軍崩潰,導致其左鄰美第8騎兵團被圍,遭受到毀滅性的打擊;
- 第二次戰役,美第8集團軍右翼韓第2軍再次崩潰,導致相鄰的美9軍退路被突入的志願軍部隊切斷,所屬的美第2師遭受了「印第安的笞刑」,韓第2軍被撤消番號;
- 第三次戰役,右翼韓第3軍,在朝鮮人民軍第2、第3軍團打擊下幾近於崩潰,但在美2師反擊之下重新穩住了防線;
第四次戰役中的橫城反擊戰中,南朝鮮第3、5、8師被擊潰,幸虧美第23團守住了砥平里,否則美軍剛發起的攻勢又將遭到失敗;
- 第五次戰役第一階段,守衛廣德山脈的韓6師的防線在2小時內迅速崩潰,志願軍沿突破口迅速南下,聯合國軍後撤;
- 第五次戰役第二階段,激戰兩日,韓第3軍戰線崩潰,導致相鄰的美第10軍右側後和韓第1軍左側後暴露,韓第3軍被撤消番號。[33]
(3)轉入陣地戰後戰鬥力逐步提升
但在戰爭後期,得益於美軍的大力訓練,韓軍的戰鬥力得到很大提升,可以在美軍優勢的空中和地面火力支援之下,與志願軍硬碰硬地作戰,如1952年10月的白馬山戰役中,志願軍38軍就失利於韓軍第9師,而白馬山從此成為了韓國人民心目中的「上甘嶺」,而韓9師也從一支二流部隊,晉級為韓軍有名的精銳。
2、朝鮮人民軍
(1)戰鬥力情況
雖然朝鮮人民的偉大統帥金日成的軍事指揮水平是十分可疑的,以致「彭德懷大言不慚地發表對金日成軍事指揮能力低下的看法」 [30];但朝鮮人民軍好歹也是以解放軍和蘇軍的朝鮮族老兵為骨幹,在蘇軍顧問的手把手幫帶之下建立起來的,雖然在美軍仁川登陸之後遭到重大損失,但卻可以在中國東北這個大後方不受干擾地重新編製和訓練部隊,並優先裝備蘇制武器。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朝鮮人民軍是志願軍的好隊友,具有不弱的戰鬥力[31]。
(2)前兩次戰役中掩護志願軍展開
在第一、第二次戰役發起前,朝鮮人民軍對北進的聯合國軍節節抵抗,遮斷了聯合國軍與志願軍的接觸,使聯合國軍無法摸清志願軍的兵力大小和作戰企圖。
(3)發揮先導作用的朝鮮游擊隊
而朝鮮游擊隊更是在運動戰階段發揮了重大作用:
「這支游擊隊,在中國軍隊發起的第一次戰役中,通過吸引聯合國軍1/3的兵力支援其作戰;在第二次戰役中,襲擊韓第2軍的背後直接配合了這次攻勢;轉入追擊後,又發揮了南下的中國軍隊的先導的作用。即:整修道路,先取要點,提供情報,補給部分食品、彈藥,安排休息宿營地並進行警戒,充當了中國軍隊南下的先導。因此據說,中國軍隊只是注意上空的美國空軍而甩手行軍就行了。可以看出,中國軍隊之所以能夠排除南朝鮮第2軍的拚死抵抗,15天追擊250公里,首先就是這支游擊隊活動的結果。也可以說游擊隊,在縱深突擊之際發揮了預先降下來的空降部隊的作用。」 [32]
(三)作戰能力上的差異
1、後勤保障
作戰雙方的後勤補給基地均在半島的兩端,其中志願軍以東北為後勤基地,聯合國軍以釜山港為主要後勤基地;因此,哪一方推進得越遠,佔領的土地越多,哪一方的補給線就會越長,而志願軍由於缺少經驗,運力低下,加上美空軍的封鎖,因補給線過長而造成的戰鬥力下降尤為明顯。
(1)志願軍
在解放戰爭時期,我軍的物資補充主要來源於戰場繳獲和鄰近根據地保障,因為甚少後勤方面的顧慮,也沒有龐大後勤組織的拖累,解放軍可謂是來去如風,常令國民黨軍防不勝防,運動戰的威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但解放戰爭中的優勢,卻成了朝鮮戰爭中最致命的弱點。
(a)機構不健全
「直到不久以前,為部隊運輸糧食和彈藥直接負責的是東北軍區司令員。彭德懷不親自過問後勤問題。直到5月底(第五次戰役即將結束時)才決定成立軍團、軍、師、團的後勤環節,直到鴨綠江邊的廣大後方地區都屬於彭德懷管轄。」 [22]
(b)能力低下
- 運力低下
戰前根據計算(按4個軍參戰計算),為保障物資供應,共需5333台汽車,但卻只有1000多台汽車[34],後來雖不時有補充,但還是遠跟不上需求的增長。缺乏運力的情況,直到陣地戰時期才開始緩解。
- 兵員補充
雖然當時全中國有著龐大的部隊和無數踴躍報名參軍的年輕人,但在運動戰階段,前線部隊卻一直困擾於兵員補充不及時和新兵訓練不足的問題。
到第四次戰役開始時,西線六個軍共減員5萬多人,但卻一直沒有補充過[35];九兵團在二次戰役減員約4萬人後,因補充新兵未訓練到位,一直到第五次戰役才重新參戰;第五次戰役前,「十九兵團大批新兵尚未加必要訓練」 [36] ,「防空紀律和偽裝技術明顯下降」(美空軍報告),導致被敵空中偵察發現,作戰企圖暴露[37]。
導致這一問題的原因,據我猜測,應該是動員體系不夠成熟所致:一是兵員調配不靈活,似乎沒有過抽調後方部隊的老兵,直接補入一線部隊的事例;二是尚未建立預備役制度,雖然戰前流失了大量有經驗的軍官[20],但似乎未見過部隊將其召回;三是缺乏專門的新兵訓練機構和高效的新兵訓練方法,新兵一般依靠各部隊自行訓練。因為本人見識淺薄,所以僅僅只是猜測,希望了解這一問題的朋友批評指正。
- 醫療能力缺乏
因長期挨餓受凍,夜間行軍,志願軍官兵體質極差,極易生病,且因缺乏醫療能力,非戰鬥減員嚴重:如第一次戰役到第三次戰役間,西線六個軍戰鬥減員約近3萬人,非戰鬥減員(凍傷、病、逃)2萬至2萬5千人之間。[35]
而根據美軍的記載,在第四次戰役時,「凍傷和腳癬患者大量發生,……據俘虜供述,十年前軍隊中常流行的傷寒正在蔓延著。」 [38]
由於缺乏維生素,有的部隊患夜盲症的人高達40%。[40]
(c)敵軍破壞
- 空中封鎖
「由於美軍航空兵的嚴密封鎖,「鐵路、公路運輸車輛只能在夜間閉燈行駛,並且道路和車輛遭美國空軍嚴重破壞。運動戰階段志願軍汽車損失率,初期幾乎達到50%,到1951年第二季度為22%。作戰物資在向前線運輸過程中,約有30%~40%因美空軍轟炸而損失。這就造成了志願軍運輸效率低下,國內物資堆積如山,而前運量則遠遠達不到作戰需要,糧食供應在前三次戰役只能保證25%,第四和第五次戰役只能保證50%,彈藥只能做到重點補給,而作戰中跟進保障更加困難。」 [39]
- 堅壁清野
由於朝鮮北部本來就貧瘠,加上美軍針對性地進行堅壁清野,把所有存糧統統轉移或燒毀;炸毀見到的所有房屋和礦洞,對一間破草屋都要專門派飛機炸毀;聯合國軍潰退時帶不走的武器裝備和補給物品,都迅速派飛機炸毀。
(d)對作戰行動的直接影響
因後勤保障無力,除了導致志願軍的「禮拜攻勢」外,還使志願軍的很多作戰方案無法實施:
- 進攻:第二次戰役原擬以2個軍另2個師擔任西線戰役迂迴,因糧彈供應困難只好減掉2個師。[41]結果擔負外層迂迴任務的42軍,因戰鬥經驗不足,未能完成穿插至肅川,切斷美第8集團軍後路的任務。[53]
- 防禦:第四次戰役時,因為補給困難,只能放棄易於防禦但難於就地取糧的洪川、春川山區。[42]
(e)九兵團的遭遇
因後勤保障不力,受害最大的是第二次戰役東線的九兵團:
- 難以禦寒:缺少棉衣,缺少防寒設施(美空軍瘋狂破壞村莊、礦洞),無法生火取暖或做飯(為了防止被偵察機發現),只能強行食用冷食。
- 缺少食物:
「有些投降的士兵四肢都凍壞了,有些告訴審訊人員他們有大半星期沒有食物可以果腹,他們為了求生,挖了僅能一人容身的坑洞,整個人擠到洞里,就像冬天的動物一樣,盡量不動以保持身體的體溫。」 [8]
- 彈藥極度短缺:
「主要的差別(與西線十三兵團)在於跟陸戰第一師交戰的中共諸師團似乎在糧食和彈藥補給上極度短缺。在中共部隊與第二步兵師的戰鬥行動中(西線),當共軍自固定位置開火時,機槍手和手榴彈兵似乎從來就沒有缺過彈藥,而且可以看到在火線上的部隊後面有長串的士兵搬運彈藥。在長津湖區作戰的中共部隊則正好相反,參與戰鬥的中共師團似乎很快就耗盡所攜帶的彈藥,由於沒有再補給,他們的作戰效率就此消失。當他們耗盡彈藥撤退時,其他新的師團會移上前來遞補陣線,而這些補給耗盡的師團則從前線消失。」 [8]
- 超過了人體的生理極限:
「美軍俘虜的中國兵,有的像在塹壕里凍住了似的不能動彈,有的獃獃地站在道路口上,還有的雖然投降了,而手指還凍在槍上拿不下來。」[43]
(2)聯合國軍:
- 從未短缺過:
聯合國軍補給最吃力的時候是在志願軍參戰之前,當時敗退的朝鮮人民軍儘可能地破壞道路、炸毀鐵路橋樑、在港口布下水雷,轉入游擊後又不斷襲擊補給縱隊。但美軍通過海陸空合力,到1950年10月20日(第一次戰役前)已可以滿足第8集團軍每天所需的4000噸補給品的要求。[44]
- 一線部隊的保障:
美軍1個步兵師有各種汽車3800餘輛,其中物資運輸車1300餘輛[39];即使陸上運輸出現問題,美軍依然可以由空運彌補,如第二次戰役東線的美陸戰一師,即依靠空運保證了補給的充足和傷員的後送。
- 兵源補充:
美軍對一線部隊的補充十分迅速和及時:
第一次戰役中遭受了志願軍毀滅性打擊的美第8騎兵團,11月3日的滿員率為45%,而到17日,該團就補充了軍官22人,士兵616人,繼續參加聖誕節攻勢;[45]
第二次戰役東線,與九兵團對陣的美陸戰一師,戰鬥減員4418人,非戰鬥減員7313人(2/3在該戰役中即歸建),12月15日從興南乘船撤退,次年1月上旬即投入圍剿游擊隊的戰鬥。[46]
2、機動
美軍的機動主要依靠輪子和履帶,而志願軍的機動只能依靠兩條腿,兩者根本不在一個等級;但是志願軍的機動力發揮到了極致,而美軍卻由於李奇微保守的戰術,自縛手腳。
(1)志願軍——輕步兵徒步機動
強點:
(a)不依賴道路和後勤,靈活機動
志願軍以輕步兵為主,戰士隨身攜帶5-6日份的彈藥和給養,不依賴道路,能靈活而勇敢地進行敵後穿插,不用擔心補給線被敵軍切斷的危險,較美軍更適合在山地中作戰。
在晝短夜長的朝鮮冬季,志願軍一個晚上可行進約30公里[49]。
(b)偽裝能力
- 躲避空中偵察[49]
第一次戰役志願軍入朝部隊約29萬人,在美空軍和其他情報網沒有察覺的情況下陸續跨過鴨綠江,給予聯合國軍右翼重大打擊;第二次戰役發起之前,美軍估計到的志願軍兵力也僅為7萬人左右[47]。
第三次、第四次戰役的企圖,在攻擊發起前也都未被聯合國軍發現。
- 多次偽裝成敵軍
第二次戰役中,38軍以一支偵察分隊偽裝成韓軍,滲透至敵後方,完成了對韓7師的合圍。
第五次戰役轉移階段,一些被阻隔在敵後的志願軍部隊,偽裝成韓軍,安全越過敵方戰線。
此外,還有偽裝成老百姓,對美軍實施突襲的事例。[48]
(c)敏銳的戰場嗅覺
志願軍的指揮官都是百戰餘生的老兵,在多年的游擊戰和運動戰中磨練出了過人的直覺,戰場洞察力遠強於院校培訓的美軍軍官,這也保證了志願軍穿插滲透戰術的成功,以及在第五次戰役的轉移階段中,大部分被困敵後的部隊都能安全歸來。
弱點:
(d)徒步速度慢
導致從第三次戰役開始,志願軍無法抓住敵軍主力,難以給予敵軍有力殺傷,作戰形成了一線平推。
(e)只能在夜間及不良天候行軍
因為晝間行動受到嚴重限制,部隊運動、作戰和運輸活動均只能在夜間或不利於飛機活動的氣象惡劣的晝間進行。這樣,極大地限制了作戰能力的充分發揮,作戰只能夜攻晝防,晝間難以調動縱深部隊發展戰果,許多時候坐失戰機。
(f) 補給限制
因為戰士只能帶5-6天的給養和彈藥,攻擊的銳勢一般只能持續五天,進攻的縱深只能在30-50公里,無法進一步擴大戰果。
(2)美軍
強點:
(a)強大的登陸能力,牽制了中朝軍大量兵力
由於有仁川登陸的前車之鑒,加上美軍經常進行登陸作戰演習、襲擾中朝軍側後海岸,因此,中朝軍只能在漫長的海岸線上部署幾個軍的兵力[50],防止美軍登陸。
第五次戰役時,為了推遲美軍可能的登陸,彭德懷元帥將戰役發起時間提前。[36]
(b)機械化程度高
- 部隊調動:第五次戰役第二階段,美第3師10小時機動100公里(朝鮮半島最寬處360公里,最窄處170公里),堵住了被中朝軍打開的戰線缺口。[51]
- 部隊撤退:第三次戰役時,聯合國軍每日只後撤30公里,剛好是志願軍徒步追擊的一夜行程。當志願軍一夜疲勞追擊趕到後,聯合國軍再行後撤30公里。[52]
- 部隊進攻:第五次戰役轉移階段,牛曼支隊在不到3小時的時間內,向志願軍縱深穿插20餘公里。
弱點:
(c)過於依賴道路和補給
因為朝鮮以山地為主,美軍的機械化優勢只有在稀少的幾條道路上才能發揮,同時由於遠離道路的山地補給困難,無法保證美國大兵的生活標準,因此這些陣地都是盡量交給韓軍,這導致志願軍更易於在這些地形上達成突破。如第五次戰役第一階段,志願軍的突破口選在德川山脈(韓6師);第二階段,志願軍的突破口選在太白山脈(韓3軍)。
(d) 李奇微的保守
因為前兩次戰役的失敗,李奇微採取了保守的「直線戰術」:無論戰場情況如何,均不許部隊越過當日調整線。也就是說,美軍主動將自己的機動速度降到了與志願軍同等的程度,作戰時只是謹慎地發揮火力上的優勢,將所有可能有敵人的山頭全部用炮火犁一遍,基本不進行追擊,更沒有嘗試過包圍志願軍;因為美軍的這種態度,志願軍除非決定和美軍在陣地上死磕,不然不會有太大的損失:戰場情況一旦不利,志願軍可以安全地撤到下一道陣地,繼續組織防禦。
直到第五次戰役第二階段,范弗里特改用了二戰歐洲戰場慣用的「機動戰術」,結果中朝軍措手不及,遭到了極大的損失。
3、志願軍的進攻與美軍的防禦
(1)志願軍靈活的進攻戰術[54]
源自紅軍時代的運動戰和殲滅戰理論,以及林彪由蘇聯回國後提出「六大戰術原則」,構成了志願軍主要的作戰理論。
a.戰前準備
相關的戰術原則有「三種情況三種打法」,要求部隊依據敵情選擇作戰方法;及「四快一慢」里的「一慢」,強調戰前一定要做好情報搜集、突破口選擇、兵力火力部署等預先準備工作。在有充裕準備時間的作戰行動中,如第一次戰役、第二次戰役、橫城反擊戰都取得了不錯的戰果。
但是受限於志願軍文化素質不高、指揮系統落後、過於依賴戰場經驗等先天不足,如果戰局變化過快,則容易發生指揮系統混亂、前線部隊各自為戰的情況,如砥平里戰鬥;如果敵人採用志願軍從未見過的新戰術(第五次戰役轉移階段美軍的「機動戰術」),則志願軍容易出現措手不及的情況,如。以致被蘇軍顧問評價為「原始」。
b.兵力運用
相關的戰術原則有「一點兩面」,「一點」有兩個意思,一是指將力量集中於一點,二是指要選擇敵人的弱點(如戰線上的突出部、不同單位間的接合部、敵人陣地的側後、利於我進攻的地形),「兩面」指的是以部分兵力在正面牽制敵人,以主力迂迴或滲透至敵人側後實施攻擊。這種在側後進行攻擊的戰法,很容易給敵方守軍造成全線崩潰的錯覺,嚴重打擊了敵方士兵繼續戰鬥的意志。
如在美軍的報告中就指出,志願軍在進攻美軍連規模陣地時,攻擊重點通常選擇在連陣地的後方,攻擊的全部兵力通常集中在一個排的陣地上。[8]
c.後方滲透
為了實施「一點兩面」的戰鬥,在戰鬥開始前,一般會派出偵察員對敵防禦部署實施偵察,而後派遣精幹分隊(儘可能偽裝成韓軍或美軍,配備英語和朝鮮語翻譯人員)從敵防線上的空隙滲入敵後方,對敵防禦的薄弱部位實施打擊,如指揮中樞(最著名的就是「奇襲白虎團」)、補給單位、炮兵陣地等,儘可能使敵陷入混亂狀態,切斷敵防禦陣地的彈藥供應和火力支援。
在前幾次戰役中,美軍特別喜歡把支援單位放在補給路線和交叉口上[8],因此很容易被志願軍的滲透部隊發現。第一次戰役中,志願軍滲透分隊奇襲了美騎8團3營營部,該營營長重傷;另一滲透分隊則襲擊了待機的美坦克分隊,破壞2輛坦克[55]。
與滲透作戰的高收益相對應的是其高風險,據美軍報告記載:「有約120名中共部隊在大白天走入第九步兵團G連據守的隘路中……經過數分鐘的步槍交火後,他們或是被殺或是被俘。」 [8]
d.縱深穿插和迂迴
相關的戰術原則有「三猛戰術」和「四快一慢」中的「四快」,都強調在作戰中部隊的行動要「快」、要「猛」,要搶在敵人反應之前行動,如突破口打開後,部隊要不顧損失,迅速大量地湧入,以防敵人封閉突破口,並且先頭部隊要不顧側翼的威脅,利用敵人防線上的間隙或薄弱部位,向縱深猛插,直接打擊敵人的指揮機關、補給單位、炮兵陣地、交通要點等重要部位。如第二次戰役中,38軍113師14個小時強行軍72.5公里,直插三所里。
但志願軍這種迅猛的行動是要冒極大的風險的,為了達到最大的行軍速度,難以對沿途敵情進行預先偵察,難以對行進隊伍的側翼進行掩護,如遭敵襲擊,根本來不及展開成戰鬥隊形,如淮海戰役中27軍242團在行軍中甚至與國民黨軍走到了一起,雙方發覺後直接用槍把子打在了一起[56](可以想像如果242團遇到的不是同樣莽撞的國民黨軍,而是預先埋伏好的敵軍,將會出現什麼情況)。不過由於美軍缺乏主動攻擊的精神[57],志願軍的穿插和迂迴行動一直有驚無險,只在正面遭遇過敵人,未曾被敵人攔腰打擊過(據我所了解的)。
e.口袋戰術
「這種戰術,就是預先採取措施阻止敵人的增援,然後誘敵進入「V字形」之中,從兩側實施圍攻。此種方法在溫井、雲山、楚山的戰鬥中取得了很大成功。」[58]但這種戰術,只在前兩次戰役中有條件實施。
(2)火力上的懸殊對比
a.步兵武器上的差距
單單只看步兵營以下編配的武器數量的話,志願軍與美軍差距並不大[59] (美軍數據來自第二次戰役東線的陸戰一師,志願軍數據來自入朝前的13兵團,並不能說明全部):
步兵班:志願軍每班編配輕機槍1挺,步槍、衝鋒槍至少8支;美軍每班編配勃朗寧自動步槍至少1支(作輕機槍使用),其餘人員為M-1步槍。
排:美軍額外編製1個機槍班,排部另外配備火箭筒。而志願軍的火箭筒在營一級才有裝備,且數量嚴重不足。
連:都編製有1個迫擊炮排,配備3門60迫擊炮。
營:志願軍編製的機炮連下轄2個重機槍排,共配備重機槍6挺;1個迫擊炮排,配備81mm或82mm迫擊炮3門。美軍編製的火器連下轄1個迫擊炮排、1個機槍排、1個75mm無後坐力炮排,其中迫擊炮排配備4門81mm迫擊炮。
但考慮到志願軍武器性能差(只有1/2左右是自動槍支)、型號雜亂、武器損毀後難於補充、隨身攜帶的彈藥有限等實際問題,戰場上志願軍的步兵火力依然遠遜於美軍。
b.炮兵和坦克兵
數量上的差距:
「美軍每個步兵師擁有各種坦克149輛,裝甲車35輛,各種炮959門,包括榴彈炮72門、各種直射炮120門、各種迫擊炮160門、高射炮64門、火箭筒543,其中70mm以上口徑火炮(含坦克炮)330餘門。」[60]
「志願軍……沒有坦克,沒有摩托化裝備,防空和反坦克武器也很少。每個軍共編有各種火炮520餘門(其中第50軍和第66軍火炮編製更少),包括有直射炮108門、各種迫擊炮333門、火箭筒81具,沒有榴彈炮和高射炮,其中70mm口徑以上火炮190餘門。志願軍一個軍的火炮還不如美軍一個師裝備的強,僅相當於美軍一個師火炮裝備的54%」[61]
以上只是數量上的差距,實際作戰中還存在以下問題:
- 通信能力差,協同困難。美軍每個師還編有22架炮兵校正機[62],可以很方便地給炮兵指示目標和修正彈道;而志願軍一個軍的無線電通信機只有69部,有線電話機375部,勉強只能指揮到營[23],一線攻擊部隊和後方炮兵的溝通都有很大的困難,更加談不上什麼步炮協同。
- 機動能力差,跟不上攻擊部隊。除了每個軍編製的火箭炮營(配備6管火箭炮9門,單管火箭炮9門)以汽車運載外,其它火炮全是由騾馬牽引或人員肩扛[59],進攻作戰中根本跟不上步兵的行動。
- 戰場生存能力差。由於火炮目標大,本來在防空隱蔽上就存在困難;且因為多是在夜間作戰,非常容易因其巨大的燈光和音響效果招來敵機的報復(難以想像在缺乏防空能力的運動戰階段,志願軍炮兵是如何應對敵空襲的)。如砥平里戰鬥中,炮兵第42團就因馬匹受驚暴露,遭敵空襲,無法參加戰鬥。
- 補給能力差。性能差、型號雜、損毀後難於補充、彈藥難補充等。
總之,在炮兵火力上美軍是壓倒性的優勢。
c.空軍
美軍的空中力量有多強大就不用詳細討論了。而美軍的空中優勢,發揮了以下作用:
- 限制了志願軍部隊的行動,志願軍只能在有月光的夜間活動,夜晚在志願軍進攻下近乎崩潰的美軍陣地,只要撐到白天,就能獲得喘息之機。
- 斷絕了志願軍的補給,一是志願軍進攻部隊只能依靠隨身攜帶的物資進行5-6天的戰鬥;二是防寒設施被毀,非戰鬥減員嚴重;三是使志願軍難以依靠繳獲的裝備物資補充自己。
- 限制了志願軍炮兵和坦克兵的使用,以致蘇軍顧問評價志願軍:「沒有充分使用炮兵,主要的炮兵預備隊(炮兵師)……根本沒有動用。」「位於朝鮮的3個坦克團,由於害怕損失裝備,至今在戰鬥中沒有使用過。」 [22]
以上關於志願軍的數據主要是前四次戰役的,雖然志願軍的火力水平在第五次戰役及陣地戰階段得到了較大提高,但與美軍相比仍處於絕對劣勢。因為這種巨大的差距,美軍的作戰主要依靠其強大的火力,而志願軍只能依靠步兵自身的靈活和勇敢。
(3)志願軍的攻堅戰鬥模式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缺乏火力所造成的影響,寫了這個答案現代步兵戰術中,火力到底有多重要? - 許某的回答)
根據「四組一隊」的戰術原則,一般以建制步兵連為主編組一個突擊隊,分為四組:火力組、突擊組、爆破組、支援組,在對敵野戰陣地的進攻中,火力組應以機槍和迫擊炮為主要裝備,負責壓制敵火力,掩護突擊組接近敵陣地;突擊組應以手榴彈、步槍、衝鋒槍為主要裝備,負責接近並突破敵陣地;爆破組應以炸藥包和火箭筒為主要裝備,負責消滅敵坦克和堅固工事;支援組應負責彈藥的前送,以及在突擊組人員傷亡時負責接替。(以上為個人猜測,因為缺少資料,並不能代表實際情況)
以下內容的主要依據是美軍的報告[63],可能有誤:
為了彌補火力上的巨大差距,志願軍採用了如下的作戰模式:在夜間隱蔽接近敵陣地,如被發現,則由火力組以機槍對敵實施壓制,掩護突擊組接近至手榴彈投擲距離;突擊組以手榴彈對敵陣地實施迫近攻擊,在情況有利時突入並奪占敵陣地,打開敵防線上的突破口,後續部隊由突破口進入以擴大戰果,對敵鄰近陣地的側後實施攻擊。
為減少部隊傷亡,志願軍一般只以部分兵力實施進攻,主力部署在敵炮火夠不到的地方和敵坦克不能接近的地區。[22]
a.夜間隱蔽近敵
- 對缺乏警惕之敵:在美軍報告中記載了美軍一個防禦陣地上遭突襲的事例,負責防禦的士兵在志願軍進至其陣地25至30碼距離時發覺,但立刻被志願軍的火力所壓制,無法還擊,陣地陷落。
- 對警惕性不強之敵:如第二次戰役中的美第2師,夜間在15至50碼距離內才能認出陣地前的志願軍,而在白天這個距離則是50至200碼。同時由於美2師不注意陣地間的聯繫,「當無線電收訊不佳時,各連並沒有使用傳令兵互相通報狀況。結果就是,即使隔壁連已經全面交戰1至3個小時之久,許多連仍然在毫無戒備下被中共軍逐一突襲。這種狀況也發生在許多排級單位上。」
- 對警惕性強之敵:如第二次戰役東線戰場的陸戰第一師,注重在陣地外部署警戒哨,在40到150碼的距離間就可以辨認出志願軍。即使志願軍以不錯的英文聲稱自己也是陸戰隊,並報出番號,依然會被射擊。
- 美軍的應對:隨著戰爭的發展,美軍的警惕性不斷增強,同時也注重在夜戰中使用照明彈,或是點燃戰場上的易燃物;相對地,志願軍夜戰的效果也在不斷減弱。
b.對敵實施壓制
(a)機槍:進攻的支點,作用被發揮到極致。
- 一是射擊準確而持續,「在30到500碼距離內射擊十分精確」,對美軍造成的傷亡最為嚴重;
- 二是作戰勇敢,「他們會持續發射機槍直到被摧毀,也會利用掩護把機槍盡量往前推進到近距離」,「中共軍隊中的重機槍組成員總是能夠忠於職守,最後一個撤退」;
- 三是善於隱蔽,「由於他們很善於將自己隱蔽在灌木叢和岩壁後面,因此在他們接近目標時仍難以被發現」;
- 四是在極端寒冷的情況下依然能高效使用,「有保養機槍和在任何天氣情況下操作的訣竅。」
但是由於彈藥的匱乏等原因,在戰鬥中使用數量不多:「在攻擊一個連陣地的時候幾乎沒有使用超過兩挺機槍(應該是特指重機槍)的例子。」
(b)迫擊炮:射擊準確但數量不足。
- 射擊準確:「在集中射擊方面,他們的迫擊炮火都能很快而準確地命中特定目標,這似乎意味著他們發展出了能夠在戰鬥中做快速三角定位的方法。」
- 同樣應該是由於彈藥匱乏等原因,在戰鬥中使用數量較少:「在一般狀況下,迫擊炮並沒有集中使用。在某些特例中,兩或三門迫擊炮會集中火力來使用。通常中共部隊只使用一門迫擊炮,而且是在攻擊已經開始一陣子後。」
(c)火箭筒:只用於反裝甲。雖然火箭筒可以更方便摧毀敵機槍陣地,但由於數量嚴重不足,只能在反坦克時使用,在20-40碼距離時,「瞄準非常準確」。
(d)步槍:行進間射擊,效果不好。由於機槍和迫擊炮不足的原因,志願軍的突擊組也會在突擊過程中,以步槍在行進中射擊,以求能對敵火力實施壓製作用,尤其是在機槍和迫擊炮射擊之前。不過根據美軍報告的記載,效果並不大。
(e)總結:由於志願軍的迫擊炮和火箭筒數量不足,難以摧毀美軍的火力點;同時機槍雖然已發揮到極致,但由於數量並不多,對美軍火力的壓制十分有限。志願軍的突擊組,只能頂著美軍強大的火力前進。(因此,我難以理解為什麼志願軍要取消擲彈筒?)
c.迫近攻擊
為了減少傷亡,志願軍採取「三三制」的戰術原則,以疏開的隊形接近美軍陣地,在到達手榴彈投擲距離後,不斷以手榴彈向美軍陣地實施攻擊。
(a)突擊規模及隊形:「往往以多層細散兵線接近我們的工事,彼此間有相當的間隔。接敵縱隊可能為一列寬,甚至為以4列縱隊接敵的團級兵力,這取決於形勢和攻擊部隊的規模。」而對美軍連級陣地攻擊時,「攻擊線上最多可見60或70名散兵,通常是30至40名。有時用散得很開的散兵線,有時卻又排成直排,有時則呈凌亂的隊伍。」
當突擊組出現傷亡時,後面會不斷有人員上來替補。即使突擊組被擊退了,依然還會組織下一個突擊組進攻,所以被聯合國軍稱為「人海戰術」。
(b)戰術素養:
- 分散:「這些先頭部隊從不會暴露太多目標給我們的自動武器;我們的機槍或勃朗寧自動步槍每次最多不過能掃掉4、5個中共士兵。」
- 機敏:「當中共軍攻擊的前衛遇到防禦火力時(通常發生在不到50碼的距離),他們會趴到地上。如果防禦火力暫時停止,他們會站起來再度前進,直到又遇到防禦火力為止,然後他們會再度趴倒。」「當被我方防禦火力釘住不能動彈時,敵人的攻擊部隊仍然會利用我方火力暫時減弱或停止的空檔突進;這些火力空檔的原因包括了人員傷亡、彈藥耗盡、機槍或自動步槍故障等等。」
- 善於利用環境:「在日間戰鬥時,這些戰鬥單位會嘗試從壕溝或散兵坑來戰鬥;當被逐出時,他們會繼續使用灌木叢、樹木或類似的掩護。夜間攻擊有明亮的月光時,他們會善加利用大石頭、懸崖、以及長嶺投射出的陰影。」
(c)戰術上的不足:
- 不會靈活更換攻擊路線:「一旦他們決定了一條前進路線,即使戰術狀況改變讓它似乎不再有利,他們仍然不會改變。他們只會在先頭部隊後面繼續前進增援。」
- 單兵戰鬥動作:「經常是直立著前進,但有時也會彎低。雖然他們偶爾也會衝刺或小跑一段,他們通常還是以步行速度前進。當停下來時,他們並不會利用地形地物匍匐前進。當卧倒時,他們只移動到最近的掩蔽物而已。」
- 不擅長克服障礙:「他們似乎對於要克服這些防禦鐵絲網完全不太熱衷。即使碰到的是拉在離地面18英寸的絆腳線,他們仍然會停下並嘗試從其下爬過。這種反應並非個例,而是全面性的。同樣地,他們會嘗試從蛇腹形或雙層鐵絲網下爬過,而非先將這些障礙排除。」
(d)手榴彈:主要的攻擊手段,但殺傷力不足
- 供應充足:「在所有研究過的近接戰鬥案例中,除非是小群部隊在毫無準備的狀況下撞在一起,要不然都找不到中共戰鬥單位耗盡手榴彈的例子。」
- 臂力不強:由於從小營養不足,加上經常是餓著肚子作戰,志願軍戰士的手榴彈投擲距離並不遠,以致被美軍評價為「臂力孱弱,在身體上並不適合攻擊性地使用這種武器。」「使用低手甩動的方式投擲手榴彈,在平地上最遠距離不會超過20至25碼,在陡峭的山坡向上投擲時距離更短。在一次山頭戰鬥中,我方部隊據守山頂,中共部隊在下方20碼處,他們的手榴彈兵花了一小時嘗試將手榴彈投過我們的壕壁,都沒有成功。在另外一次戰鬥中,我方有7個士兵緊圍著一個小土堆防守,在一個半小時內,中共軍於15碼的距離外對他們投了50到60顆手榴彈,其中30到40顆被我們的人踢掉或丟回去,剩下的在他們防禦位置中爆炸。」
- 殺傷力差:「數據顯示20%至30%的中共軍隊的手榴彈因為機械故障或操作不當未能爆炸。」「在另一次排戰鬥中,有30人受到手榴彈破片的傷害,但沒有人嚴重到無法繼續進行戰鬥。因為中共手榴彈而受傷的案例在這些連中比比皆是,但是致命的案例少之又少。似乎只有當身體或頭部跟爆炸的手榴彈幾乎直接接觸時,才會引起重大傷害。」
- 美軍的態度:「我們部隊已經習慣中共手榴彈的效果,也因此它們不會有損我們的士氣。」「當防禦中我方的手榴彈供應充足時,中共軍的手榴彈兵不是被消滅就是被擊退。」
d.突入並奪占陣地:
- 肉搏戰無優勢:「在另外4個戰鬥中,當彈藥耗盡時,我方士兵用拳頭和槍托對付逼近的中共部隊。中共士兵在這種型態的戰鬥中表現並不佳。」
- 突入能力不足:一是機槍數量有限,無法壓制住美軍的火力;二是迫擊炮數量少,手榴彈效果差,缺少消滅塹壕內之敵的手段;三是肉搏戰無優勢;四是突擊組人員少。志願軍如果決定不顧敵火力,強行突入敵陣地的話,只能採用密集隊形衝鋒,而這將會導致重大傷亡,如第四次戰役中的砥平里戰鬥,而這應該也是整場戰爭中志願軍唯一的一次密集衝鋒。
- 耗盡美軍的彈藥:「在美軍陣線火力因彈藥耗盡而減弱前,這些攻擊波似乎從來不曾嘗試過要真正逼近。事實上,找不到有任何一個敵人的攻擊部隊直接全面突擊消滅我們排級以上的部隊,使得倖存者落荒而逃的例子。他們並不是靠無比的勇氣、狂熱、或是快速集中的兵力來攻陷陣地。他們是靠逐步增加兵力和火力對陣地擠迫,並且耐心地等候,當防禦者武器人員彈藥耗盡時會自然瓦解。」
e.擴大戰果
當奪下一個陣地,敵防線出現缺口後,志願軍後續部隊會加入戰鬥,繼續向下一個陣地薄弱的側翼進攻。但如果美軍的陣地經過了精心構築,火力經過了合理的布置,那麼缺乏炮兵火力的志願軍將會遭遇很大困難。
- 難以及時擴大戰果:由於志願軍通訊工具匱乏,後續部隊常常難以迅速加入戰鬥,這也給了美軍重新調整防禦部署的時間。
- 美軍:以火力網孤立,以預備隊逆襲。被圍攻的美軍會動用各種火力,如迫擊炮、野戰炮、坦克炮在突破口處形成一道火力攔阻線,阻止志願軍的後續部隊從突破口進入,使已突入防線的志願軍陷入孤立。而志願軍由於缺乏炮兵支援,無力壓制美軍炮兵的射擊;缺少坦克,難以硬闖過美軍的火力攔阻線,以致「突擊的第一波總是得不到後面的強力支援」。此時,被圍攻的美軍通常會派出預備隊,對孤立無援的志願軍突入部隊實施逆襲。由於美軍一個營有13門迫擊炮,且配有專業的火力協調官,因此志願軍難以殲滅營級以上規模的美軍。
- 白天必須撤離。除非戰局特別有利,否則志願軍一般在黎明的時候結束戰鬥。已奪占的陣地如果位置過於突出,難以堅守時,也只能放棄。
(4)影響
依靠靈活的戰術和聯合國軍的疏忽大意,志願軍在第一、二次戰役中取得了很好的戰績,但卻難於殲滅美軍和英軍,原因有:一是志願軍缺乏制空權,難以在白天對運動中的聯合國軍實施打擊,只能在夜間對聚攏在一起的聯合國軍野戰陣地實施攻堅;二是由於火力相差懸殊,陣地攻堅能力不足,導致每次都要等到被圍之敵彈藥耗盡後才能殲滅,耗費時間較長:
第一次戰役中的雲山戰鬥,美騎8團3營,雖然營指揮所遇襲,營長重傷,但還是在志願軍的圍攻下堅持了3天,最後因彈藥耗盡突圍,兩天後再度被包圍,被殲滅;
第二次戰役東線中的新興里戰鬥,美第31團戰鬥隊(由31團3營、第57野戰炮營、32團1營組成),被志願軍圍困了4天,炮彈耗盡,在突圍過程中被殲滅;
第五次戰役第一階段,英軍的格洛斯特團第3營被志願軍圍困4天,彈藥耗盡,被殲。
從第三次戰役開始,敵人對志願軍的作戰方式已有防備,聯合國軍的防線也日益嚴密,滲透戰術的效果越來越有限;而火力上的差距卻根本無法在短時間內彌補。隨著戰局的發展,志願軍越來越難以對美軍實施有效的打擊。
4、美軍的進攻與志願軍的防禦
(1)美軍的進攻
a.陣地進攻的標準模式[63]
美軍陣地進攻的標準模式是:先由炮兵和空軍對目標高地進行火力準備,而後由步兵前往奪占,如果遇到守軍的射擊,則呼喚火力轟擊敵所在位置,而後步兵繼續前進。
- 猛烈的火力支援:在遭到守軍熾密火力射擊時,美軍步兵連會就地據守,並以迫擊炮轟擊守軍火力點。緊接著,上級野戰炮兵會對同一位置進行轟擊。如果有空中管制官隨行,則在炮火結束後,飛機會繼續對同一位置進行攻擊。
- 效果:在第二次戰役東線戰場中,如果只是炮擊,那麼一等炮擊停止,志願軍的武器馬上就會恢復射擊。但如果是空中攻擊,則志願軍的陣地會沈寂12至25分鐘。
- 陣地清剿。在志願軍採用坑道戰術之前,陣地清剿對美軍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對付曲射火炮難以摧毀的工事和暗堡,美軍一般依靠無後坐力炮就能解決;少部分需要步兵直接攻取的工事,美軍也會以絕對優勢的火力壓制工事內的守軍,而後以手榴彈解決。由於火焰噴射器會給操作者自身帶來很大危險,美軍似乎並不喜歡使用。
- 美軍步兵過於依賴火力。美軍一位步兵營長認為:「我們為求萬無一失,在太多的場合使用了空軍和炮兵。我曾經在率部攻打山頭的時候呼叫空軍和炮兵,而我當時並不肯定射程內是否存在任何敵人。在戰鬥中,我們為保證士兵的生命交納了過高的『保險費』。有時,十個敵軍步兵就可能擋住我軍一個完整的團級縱隊,直到一個營的火炮、坦克和所有支援武器準備完畢,能夠協助少數步兵前進為止。」
b.美軍坦克的攻擊
由於缺少反坦克武器,在運動戰階段,志願軍無法應對美軍坦克的突入。
第四次戰役的漢江南岸防禦戰中(1.25~2.16),美25師連續6日(2.5~2.10)以坦克部隊突入志願軍縱深,有時達10公里,給志願軍造成了極大的損失:據美軍統計,「僅在戰場上確認的屍體就有4251具」,而美軍僅「亡約70人,傷約220人」。[64] 但由於李奇微謹慎的「直線戰術」,突入的美坦克部隊都於當天撤回出發陣地,並未對志願軍防線的穩定性造成太大影響,美軍的戰線一天依然只推進1~2公里,志願軍在漢江南岸的阻擊依然堅持到了2月16日。[65]
在范弗里特接任美第8集團軍司令之前,「美軍使用坦克一般比較謹慎,作戰時坦克很少先於步兵衝擊,而大多充當前沿的活動火力點。」 [66]
第五次戰役轉移階段,因為缺少反坦克能力,志願軍「不把守敵之坦克可以攻擊的道路,而是在道路兩旁的高地設防」 [22],加上范弗里特突然改用「機動戰術」,導致美軍多支坦克部隊突入我縱深,打亂了志願軍原定的轉移部署。
陣地戰階段,美軍又多次實施「坦克劈入戰」,直到1951年10月的文登里戰鬥中,志願軍炮兵一天擊毀敵坦克16輛,美軍才不再以坦克向志願軍陣地縱深突進。[67]
(2)志願軍防禦
a.總體評價
(a)優點:
- 作戰頑強。
- 土工作業能力,在第一次戰役圍殲美騎8團3營的戰鬥中,僅僅24個小時就構築了能夠防敵間瞄火炮和轟炸的「2米深的塹壕網」,阻住了美軍援兵,被聯合國軍評價為「土工作業的天才」。[68]
(b)缺點[22](主要來自蘇軍顧問的評價)
依賴國內戰場經驗,缺乏系統培訓的志願軍存在以下缺點:
沒有嚴格地依據戰場地形情況規劃火力。
沒有事先組織各單位、各兵種間的協同。
不注意保障陣地接合部。
炮兵火力不足,「主要的炮兵預備隊(炮兵師),由於缺少炮彈和不會密集使用,根本沒有動用。」
障礙物使用不充分,「沒有充分使用障礙物進行防禦和在退卻時遲滯敵人進攻」。
反坦克能力差,裝備的反坦克武器少。入朝之初,西線十三兵團每個軍(50軍和66軍入朝倉促,未來得及補充)有直瞄火炮108門、火箭筒81具。[69]由於第五次戰役入朝參戰的第二番部隊普遍換裝蘇式武器,反坦克能力有所提高。因反坦克武器少,加上缺乏彈藥,炸藥包便成了志願軍反坦克的主要手段。
彈藥供應不足,戰前規定的彈藥攜帶量為:步槍或衝鋒槍攜彈50發,輕機槍攜彈800發,重機槍攜彈2000發,60mm迫擊炮攜彈36~40發。[70]由於後勤保障困難,很多擔任阻擊任務的部隊,因為彈藥耗盡,只好和敵人展開肉搏戰。
直到陣地戰階段,以上問題才開始得以緩解。
b.「在戰爭中學習戰爭」
(a)解放戰爭的經驗
「即使是解放戰爭中最激烈的黑山阻擊戰和塔山阻擊戰,敵人每天在我一個軍的防禦陣地上一般發炮1萬餘發,同時也只有幾架飛機投彈。我軍靠在前線集中配置兵力,主要以步兵火力殺傷敵人,並輔以英勇頑強的反衝擊,一般就能保持陣地的穩定。」 [71]
(b)美軍的空地配合立體進攻
而國民黨軍的火力與美軍的火力遠不是一個數量級:
「(第四次戰役)漢江南岸的防禦戰一開始,美軍對我軍一個團的防禦陣地每天就發射炮彈數萬發,而且是由炮兵校正機指揮發射,射擊比較準確,同時以數十架次飛機支援,空投炸彈上百枚,從空中封鎖我軍縱深對前沿的支援。」 [72]
(c)第一次正規防禦:修理山(朝稱壽利山)戰鬥
負責防禦的50軍所屬部隊,花費了半個月時間,在正斜面上修築了堅固的陣地,在各重要地點,還構築了能抗105榴彈直接命中的堅固工事。但在美軍50分鐘的火力打擊之下,這些陣地幾乎全被摧毀,而堅固工事內的人員也犧牲於從射擊孔飛進去的57無後坐力炮彈,美軍E連僅用3個小時便攻佔該陣地,未損一人。[73]
(d)防禦戰術的進步
針對防禦戰的新特點,志願軍總結出以下應對措施[72]:
- 陣地設置[63]。更加註重陣地在敵火力下的生存能力:一是陣地的隱蔽,在1500到2000碼的距離,美軍炮兵觀測員難以識別出守軍的目標;二是陣地的設置,儘可能將陣地布置在山體稜線上(炮兵難於射擊,炮彈很可能直接從山後面飛過去),機槍掩體儘可能與地面持平;三是工事的堅固性,如直接鑿空山體上的突出部作為工事(能抗得住除8英寸口徑火炮以外所有武器的猛烈打擊),射擊孔儘可能內凹(增大敵軍從槍眼射擊或投彈的難度)。
- 兵力與火力的疏散配置。為了避免前沿兵力被敵火力準備殺傷過半的情況,志願軍開始對前沿部隊和武器實行疏散配置,強調「兵力前輕後重,火力前重後輕」(以小部分人員配備大部分武器在前沿防守,當前沿出現傷亡時,則由部署在反斜面的主力不斷派出人員接替)及「火器分散,火力集中」的原則。這樣雖然美軍的炮火十分猛烈,但守軍的重機槍依然能堅持射擊數小時。
- 反擊時間選在夜間。對於白天失去的陣地,夜間再以反擊奪回。
- 運動防禦。不死守一地,在陣地配置被敵完全了解之前,即主動轉移陣地。
- 坑道作戰。坑道防禦的方式在1951年夏季防禦戰中首次出現,並1951年秋季防禦戰中得到大規模推廣,「據有關資料統計,1951年夏、秋季防禦作戰中,在志願軍尚未建成坑道工事前,敵空炮火力對我軍造成很大傷亡。敵40至60發炮彈即殺傷我1人;構築坑道工事後,1952年1月至8月,敵發射660發炮彈方能殺傷我1人。」 [74]
(3)對作戰行動的影響
雖然李奇微也號稱佔領多少土地不是目的,給志願軍以最大的損失才是目的,但從實際作戰來看,李奇微從未利用過偵察和機動上的優勢,來攻擊志願軍的薄弱處,威脅志願軍的後方;而僅僅只是利用火力上的優勢,不斷與志願軍反覆爭奪一線陣地,平均一天只推進1~2公里。
從效果看,李奇微三個月的連續進攻(1951.1.25~4.21)給中朝軍隊造成的損失並沒有范弗里特在第五次戰役轉移階段的反擊(5.22~6.10)來得嚴重。
在李奇微三個月的攻勢之中,戰場的主動權依然由志願軍掌握,以致在3月14日,中朝軍僅以3個軍又1個師擔任一線防禦,而將另外8個軍轉入二線休整[75] 。
5、戰役上的指導方針
(1)志願軍:殲滅戰和運動戰
依據國內戰爭的經驗,志願軍認為只有不斷地成建制殲滅敵人,才能最終打垮敵人,獲得戰爭的勝利;而要達成殲滅戰的目的,最好是通過運動戰,使敵無法形成嚴密堅固的防線,以便志願軍將敵予以分割包圍,各個殲滅。
a.殲滅戰:
- 戰前:毛主席認為入朝作戰的首要任務是殲滅美第8集團軍[76],逼迫美國退出戰爭。(當然這是在裝備蘇制武器,且有蘇聯空軍掩護,「空中和地上均對敵軍具有壓倒的優勢」[77]的前提下。)
- 第一次戰役:目的是殲韓軍第1、第6、第8三個師。[78]
- 第二次戰役:要求消滅「美偽軍2至3個整師」,至少「6至7個團」。[79]
- 砥平里受挫之後:毛主席發現速勝難以達成,提出「我軍必須準備長期作戰,以幾年時間,消耗美國幾十萬人,使其知難而退,才能解決朝鮮問題」[80]。
- 第五次戰役:「戰役任務為大量的殲滅敵人幾個整師,具體要求每個軍殲敵一至兩個團」。[81]
- 第五次戰役之後:認識到將美軍趕出朝鮮半島不太現實之後,毛主席提出了「零敲牛皮糖」 [82],要求每個軍在一次作戰中殲滅美英土軍一至兩個整營。而彭德懷元帥將毛主席的指示細化為「在今後三個月內……以兵團為單位不斷進行小戰役,爭取一個軍每月平均消滅美軍一個整營……即可每月消滅美英軍十至十一個營。如此,有三至六個月,美英軍戰鬥意志必然逐漸降低,那時大規模地消滅美英軍的客觀條件就將成熟。」 [83]
從戰爭全局上看,殲滅戰的本質還是在拼消耗,目的在於使敵因為不斷累積的損失,而失去繼續作戰的意志和能力;而我方則依靠「正義和人力」的優勢,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從以上可以看出,志願軍在戰略上受「持久戰」的影響很深。
b.運動戰:
為了達到殲滅戰的目的,必須使目標敵軍處於孤立和虛弱的狀態;而要使敵軍陷於孤立和虛弱的狀態,方法有兩種:一是誘使敵軍不斷運動,使敵兵力分散,且無法構築堅固陣地;二是以已方部隊強行割裂目標敵軍與其它敵軍的聯繫,並重點打擊目標敵軍脆弱的側後。
(a)第一次戰役:聯合國軍完全沒料到志願軍會參戰,因此不僅以團或營的規模分兵冒進,甚至允許新聞機構公布其行進計劃[84]。韓軍在溫井和楚山鑽進了志願軍的「口袋陣」,雲山的美騎8團和韓軍15團則被志願軍突襲,美騎8團遭受重大損失,其第3營被圍殲。
(b) 第二次戰役:聯合國軍雖然吸取了教訓,不再分兵冒進,但由於低估了志願軍的規模和決心,依舊以不足的兵力在過於寬大的正面上強行推進,以致於西線的美第8集團軍和東線的美10軍間留下了一個幾十公里寬的大缺口(戰役發起時,缺口更是擴大到了約300公里[85])。
正如十大軍事原則第一條「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敵」所要求的,志願軍選擇對缺口附近的聯合國軍實施主要攻擊,其中西線十三兵團選擇美第8集團軍右翼的韓第2軍(韓6、7、8師)為突破口,東線九兵團則選擇美第10軍左翼的美陸戰1師為主要打擊目標。
(根據《朝鮮戰爭(日)》插圖修改,與事實有出入請見諒)
西線的志願軍十三兵團,以第50、66、39、40軍在正面牽制美第8集團軍,以第38、42軍殲滅其右翼韓2軍,而後向美第8集團軍的側後迂迴,切斷其退路。
為了孤立美第8集團軍右翼的韓2軍,志願軍第40軍以第119師向西倉穿插,割裂美第2師與韓第2軍聯繫。
為了殲滅韓第7師,志願軍第38軍以第112師、第113師向其兩翼穿插,其中第113師負責割裂韓第7師與其東側韓第8師的聯繫;第112師負責堵住韓第7師西逃道路;並以偵察支隊向敵後滲透,堵住韓第7師南逃路線;同時第114師向敵發起正面攻擊。
第42軍也以類似方法,予韓第8師沉重打擊。
擊破美第8集團軍右翼後,第38、42軍向敵側後迂迴,截斷美軍退路,美第8集團軍匆忙由未被截斷的安州至肅川路線南撤,其中鄰近韓2軍的美第2師,因退路被截斷,遭受重大損失,突圍的兵力僅為編製數的20% [86]。
(c)之後:由於美軍吸取了教訓,建立了連貫的防線,並注重對高地的佔領,導致志願軍穿插和滲透的難度陡增。即使志願軍在敵方戰線上打開了個缺口,聯合國軍也會通過全線後撤(第三次戰役、第五次戰役第一階段)或者以預備隊封堵(第五次戰役第二階段)的方法,使志願軍突破部隊無法再次 「側後迂迴,斷敵退路」,志願軍再也無法取得像第二次戰役那樣的輝煌戰績了。
前兩次戰役雖然沒有給聯合國軍生理上造成太大的打擊,卻給他們的心理上留下了很嚴重的創傷,以致在第五次戰役轉移階段之前,雖然美軍佔盡優勢,但戰局的主動權還是被志願軍所掌握。
(2)美軍:正面消耗,一線平推
a.美軍的正面消耗戰法
與二戰歐洲戰場的另外兩大強軍相比,美軍的戰法幾乎毫無技巧可言。
- 德軍的「閃擊戰」:憑藉部隊質量和機動能力的優勢,以機動部隊向敵縱深突擊,使敵整個作戰體系陷於癱瘓。
- 蘇軍的「大縱深作戰」:憑藉兵力的優勢,以呈縱深配置的進攻部隊施展連綿不絕的進攻,先是在敵防線上打開一個缺口,而後不斷分割殲滅缺口附近的敵軍,逐步擴大缺口,最後以精銳部隊,從擴大的缺口處對敵使出致命一擊。
- 美軍:除了巴頓之外,幾乎所有的美軍將領,都是憑藉火力的優勢,一線平推。很少真正發揮過機動上的優勢,直到越戰失利後,美軍才通過改革,確立了機動的重要地位。
形象的比喻則是:德軍找准對手盔甲的縫隙,一劍刺向對手的要害;蘇軍以連綿不絕的打擊,在對手的盔甲上鑿出一個洞;美軍則依靠其天生的神力,壓扁對手的盔甲,將對手擠死在盔甲里。
b.果敢而近乎莽撞的沃克
綽號「虎頭狗」的沃克是一名擅長進攻的將領,二次大戰中率領的美第20軍因進軍神速被稱為「幽靈軍」,頗受上司巴頓的器重,被巴頓稱為「我那個最棒的雜種小子」。
第一、第二次戰役中,在好大喜功的麥克阿瑟領導之下,沃克率領的第8集團軍在未曾預料到的時機,遭遇到未曾預料到的大規模敵軍,以未曾預料到的新奇戰術實施的奇襲。由於沃克果敢主動的氣質,即使在集團軍右翼崩潰的情況下,也未立刻撤退,而是堅持繼續進攻,似乎因此而加重了所屬部隊的損失。
第二次戰役之後,總是催促司機開快車的沃剋死於車禍,接替他的是戰術上保守的李奇微。如果沃克未曾意外死亡,第三、第四次戰役中志願軍面對的必將是一支敢打敢沖的美軍,那時戰局會如何發展,實在難以揣測。
c.李奇微的直線戰術
為了對抗志願軍的穿插迂迴戰術,李奇微採用了保守的「直線戰術」:
進攻時,各部隊每天向指定的調整線前進,無論有無敵軍,均不許越過調整線,保證各部隊在一條線上;作戰時只是謹慎地發揮火力上的優勢,將所有可能有敵人的山頭全部用炮火犁一遍,基本不進行追擊,更沒有嘗試過包圍中朝軍隊。
防禦時,一旦防線上有一處被突破,則整條防線同時後移,類似於志願軍的「運動防禦」。此過程中,盡量不用一線部隊和敵方交戰,主要依靠預定火力給予進攻敵軍盡量大的殺傷。
(a) 為增強防禦能力,削弱了攻擊力
通過直線戰術,李奇微避免了其戰線上出現突出部,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所屬部隊側後被中朝軍隊威脅的危險。
但卻也因此自縛手腳,無法使中朝軍戰線上形成突出部;因此也無法威脅到中朝軍的側後,更談不上包圍中朝軍,給中朝軍以殲滅性打擊的可能。
(b)為增強一線,削弱縱深
第四次戰役的砥平里戰鬥中,當美第23團遭受志願軍圍攻,美軍防線陷入危險之際,聯合國軍卻沒有預備隊可供使用,情急之下,只能從防線其它部位抽調兵力,以致在原州和砥平裡間出現了25公里寬的空隙[87]。
但這並不是因為聯合國軍兵力不足的緣故,事實上此時中朝軍的一線兵力共9個軍28萬餘人,而聯合國軍一線作戰部隊應該有約22萬人(總共有25萬人,去掉在後方清剿游擊隊的兩個師)[88],是戰爭中雙方兵力最接近的一次。
根據戰史記載[88],戰前李奇微確實編組了預備隊,但為何危機來臨時卻只能拆東牆補西牆?只能解釋為李奇微過於重視其「直線」的嚴密程度,將預備隊過早填入一線,以至喪失了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
(c)過於謹慎,即使志願軍弱點完全暴露,依然不改變戰術
李奇微剛接手第8集團軍時,聯合國軍士氣低落,志願軍被看得很神秘,此時採用「直線戰術」情有可原;但在砥平里戰鬥之後,志願軍雖然只是「小受挫折」,卻「完全暴露了自己的主要弱點」,如「火力薄弱,攻堅能力差,即使達成穿插突破,也會因供應困難而難以深遠前進」[89]。但李奇微卻依然繼續採用「直線戰術」龜速推進,此時中朝軍甚至只用不到1/3的部隊就遲滯了美軍的進攻[75]。
(d)給了志願軍從容積蓄力量的時間
第四次戰役中,李奇微發動了一系列聽起來屌炸天的攻勢,如「閃擊作戰」、「圍捕作戰」、「屠夫行動」、「撕裂者行動」、「狂暴行動」,但歷時87天的攻勢中,聯合國軍僅推進100餘公里,平均每天1.3公里,給中朝軍隊造成的損失也僅有5.3萬餘人[90]。第二番入朝志願軍得以從容地整編、換裝、訓練,第三番志願軍也開始組建,中國的軍事力量開始真正地動員起來。美國失去了從根本上改變戰局的機會。
c.范弗里特的機動戰術
由於李奇微升任遠東總司令,崇尚進攻的范弗里特於1951年4月14日接任美第8集團軍司令官。在中朝軍發起第五次戰役第一階段進攻時(4.22-4.29),由於剛上任,范弗里特仍繼續沿用前任的戰術應對,全線後撤了70-80公里。
但在應對中朝軍的第二階段攻勢中,范弗里特改變了戰術,防禦時不再逐次撤退,而是堅守一線陣地,以致在東線,也就是中朝軍的主攻方向上,形成了一個大的凹陷。
在接下來的聯合國軍反攻階段,范弗里特摒棄了慢騰騰的「直線戰術」,改用「機動戰術」,即恢復二戰慣用的以裝甲部隊突入對手縱深,捕捉敵後退部隊的方法。在全線反攻的同時,特別要求美第10軍突入中朝軍突出部(即東部戰線上的大凹陷),切斷中朝軍退路,捕捉突出部內的志願軍第9兵團和朝鮮人民軍主力,共計6個軍的兵力。[91]
由於之前「直線戰術」的遺留影響,范弗里特此時手裡並無可用於縱深突擊的預備隊,因此美第10軍只能勉強拼湊出一個團不到的「特遣隊」,根本無法困住中朝軍的東線部隊。雖然整體上還是毫無重點的全線反攻、一線平推,但藉助於「機動戰術」的優勢,美軍還是給中朝軍造成了較大的損失,特別是在5月份的下半個月里,俘虜了中朝軍1.7萬人[92]。
關於第五次戰役,我還寫了個更具體的分析李奇微在第五次戰役的打法是不是戰略戰役指揮的典範?中國是否存在決策失誤?如何評價? - 許某的回答
---------------------------------------------------以下是毫無根據的瞎扯-----------------------------------------------------------------------------------------------------以下是毫無根據的瞎扯-----------------------------------------------------------------------------------------------------以下是毫無根據的瞎扯--------------------------------------------------
五、朝鮮戰爭是我軍了解現代戰爭的「大學校」
毛主席說過:「抗美援朝戰爭是個大學校,我們在那裡實行大演習,這個演習比辦軍事學校好。」 [93]
在這個學校里,我們有兩個老師,一個是美軍,一個是蘇軍。
(一)美軍
這個老師擁有當時最先進的武器裝備,以及並不先進的戰術,我們從它這裡獲得了很多經驗。
1.學到的
前三次戰役:
(1)運動戰:內線作戰還是我們的強項,對付強大的敵人,就應該把它放進來打。後來怎麼準備對蘇作戰我們都知道……
第四、五次戰役:
(2)先進的裝備和強大的火力很重要,只有厲害的兵,沒有厲害的武器還是要吃虧的。後來如何重視重工業,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如何用炮火優勢欺負越南我們都知道……
(3)見好就收:如果第三次戰役後答應跟美國談判的話……後來的兩次自衛反擊戰是怎麼結束的我們都知道……
陣地戰:
(4)坑道果然好用,後來挖了那麼多坑道我們都知道……
整場戰爭:
(5)制空權很重要。
(6)後勤很重要。
(7)應急動員體制很重要。
(8)各種技術兵種很重要。
2.學錯的:
(1)空軍的定位
劉亞洲將軍在他的《百歲空軍》(2002.11)里這樣寫道:
「我始終認為,朝鮮戰爭給中國政治戰略帶來了正面影響,給中國軍事戰略則帶來負面影響,因為我們突然覺得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是值得自己畏懼的了,這不免讓人自滿,導致了我軍在戰略思想和軍事裝備方面的停滯。中國空軍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在空軍的戰略思想上,朝鮮戰爭的影響巨大。我們只重視了經驗,忽略了理論。中國空軍過分看重空中格鬥,對戰略轟炸關注少。」
(2)對機械化戰爭的理解
由於李奇微的錯誤示範,本來應該充分發揮機動優勢的坦克部隊
(向大流士中軍突擊的亞歷山大騎兵部隊)
卻被當成了超級步兵使用,高估了其火力與防護,而忽視了其機動優勢的發揮
(《權力的遊戲》里的巨人)
後來到了兩次美伊戰爭的時候大吃一驚。
3.沒學到的
(1)軍官培養。不重視系統培養,還是只從優秀士兵中提干。結果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大吃一驚,重學:開始注重通過軍事院校培養軍官,優秀士兵直接提乾的做法被放棄;開始直接從地方考生中招收軍官學員,而非只從部隊內部招收。
(2)軍事理論素養的重要性。不重視軍官的軍事理論素養,軍事理論研究與作戰指揮完全是兩個獨立的系統,直到後來在研究美軍的過程中發現了「理論+實踐」的重要性,於是開始有了軍校和部隊間的交叉代職。
(3)士官制度:原來我軍並無士官這一說,優秀的士兵直接提干,後來才有了志願兵(根據百度百科資料,1978年正式實行),再後來有了士官制度(根據百度百科資料,1999年正式實行),最近又有了士官長這一職務(各大媒體不斷報道)。
(4)單兵訓練: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大吃一驚,重學。
可以參考一下這個帖子美國人眼中的中越戰爭:決定解放軍的現代化方向
-
陸軍論壇
(5)兵種協同(合同作戰):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大吃一驚,重學。
(6)參謀工作
(7)新兵訓練
(二)蘇聯老師
雖然我們從美軍身上學到了很多,但它畢竟不會主動教我們,更不會悉心傳授我們武功招式和心法;不過,剛打完二戰的蘇聯很主動地願意教我們。
1.武功招式
朝鮮戰爭之後,當時我軍基本上照搬了蘇軍的編製,武器也是儘可能換裝蘇制,而在部隊訓練上,除步兵外的各兵種,基本都是大規模借鑒了蘇軍的訓練方式,很多技術兵種都是在蘇軍直接一對一手把手幫帶下建立起來的,訓練用的教範也多是直接使用蘇軍的。
2.心法
一方面由於當時兩軍差距太大,蘇軍的戰法我軍無法直接使用;另一方面我軍突然發現自己竟然能正面干翻美軍,按劉亞洲將軍的話就是「自滿」了,覺得自己的心法世界第一,根本不需要改進。所以雖然蘇聯老師特別真誠地想將他的心法傾囊相授,但我們卻壓根不想學:
「中國同志們害怕我們把不符合中國軍隊發展水平和技術裝備水平的戰法強加給他們。當他們感覺到這一點的時候,就不客氣地說:『在這些問題上我們同你們觀點不同』(時任代總參謀長的聶榮臻語)……現在感覺不到中國人民軍運用我們的戰鬥經驗。這特別涉及戰鬥的指揮、組織問題,炮兵、坦克和其他兵種的使用問題。」 [22]
所以在美軍那裡學錯和沒學到的問題,蘇軍老師根本無法幫我們糾正。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陸戰史研究普及會(日).朝鮮戰爭(上)[M].國防大學出版社,1972.17頁
http://warstudy.com/history/cold_war/kwar_jap/011.xml
[2]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抗美援朝戰爭史第一卷[M].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10頁
[3]《抗美援朝戰爭史第二卷》,126頁
[4]《朝鮮戰爭(下)》,626頁
[5]參考了《作戰理論入門(日)》第七篇第二章《在特殊地形條件下的作戰》
http://warstudy.com/theory/modern/jp_theory/023.xml
[6]《中共部隊的攻擊戰鬥》(由網友Light翻譯,美S·L·A·Marshall准將編寫的報告,來自網站:戰爭研究http://warstudy.com/special/web_articles/light/zggjzd.xml):「一般情況下,在山頭的戰鬥中,當中共部隊逼近後,自動武器對付敵人散兵幾乎沒有什麼效果。中共士兵會利用岩石和突出的岩架做掩護,我方部隊必須冒著身影在天空背景透光的危險才能對他們射擊。但儘管如此,在許多例子中,白朗寧自動步槍有效的使用在是防禦成功的重要因素。在敵人逼近並採取掩護後,手榴彈成為近接防禦戰鬥中最有價值的武器。但是由於手榴彈的短缺,只能使用自動火力來對付近距離目標,不但沒有效果,更進一步耗費了彈藥。」
[7] 反斜面是山地攻防戰鬥中背向敵方、面向我方的一側山坡,敵方的直瞄火器完全無法對我方造成威脅。
[8]見《中共部隊的攻擊戰鬥》http://warstudy.com/special/web_articles/light/zggjzd.xml
[9]《朝鮮戰爭(下)》,280頁
[10] 參考毛主席的《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1936年12月),《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1947年12月)中的「十大軍事原則」
[11]參考鈕先鍾先生所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回顧與省思》第十七章《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德陸軍戰力的比較》,鏈接http://warstudy.com/history/world_war/ww2_niu/017.xml
[12]《朝鮮戰爭(李奇微回憶錄)》第二章http://warstudy.com/history/cold_war/korean_war/003.xml
[13]羅伯特·位什(美)修訂.美國陸軍士兵手冊(5版本).張金度,覃愛東等譯.軍事誼文出版社,2004.4頁:美國軍人行為準則
[14]轉[8]
[15]中國軍事博物館.抗美援朝戰爭紀事[M].解放軍出版社,2000.42頁:
1950年12月4日18時,彭德懷致電毛澤東:「偽軍戰鬥力弱,易打難捉;美軍較強,死多活少」。
[16]徐焰.第一次較量[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0.344頁:「根據1951年的統計,在人民解放軍中,文盲率高達67%,而小學畢業以上文化程度者僅有16%。」
[17]《第一次較量》,345頁
[18]見張正隆所著《槍杆子:1949》中的十六章第二節:三伏練兵
[19]《第一次較量》,102頁
[20]見《抗美援朝戰爭史(第一卷)》,99頁:「幹部隊伍,特別是團、營指揮幹部變動很大……第38軍原來的團級主官90%已經調動了工作,營以上幹部調動達420人。第39軍原來的團級主官只有3人留任原職,營級主官全部進行了調整,基層的幹部、戰士成分變化更大……」
及《抗美援朝戰爭紀事》1951年6月1日紀事,128頁:「中下層幹部抽調太多,有虛胖現象。」
[21]如諾曼底登陸前,美軍用了整整兩年時間制訂了登陸作戰頭90天的無所不包的後勤保障計劃,結果實際作戰中卻反而限制了部隊的行動,最後還是行事作風更像德國將軍的巴頓一腳踢開了計劃才打破了僵局,見馬丁·萬·克列威爾德(以色列)所著《戰爭與後勤——從拿破崙到巴頓的後勤史》,第七章《精於計算者的戰爭》http://warstudy.com/theory/modern/supplying_war/007.xml
[22]《科切爾金關於中國軍隊情況給蘇軍總參作戰部長的報告(1951年6月16日)》,出自沈志華所著《冷戰在亞洲——朝鮮戰爭與中國出兵朝鮮》(九州出版社,2013.443頁)附錄中的《俄國檔案館關於朝鮮戰爭的解密文件》
[23]齊德學所著《你不了解的抗美援朝戰爭》:「美軍一個師裝備各型無線通信機1400部,有線電話機1100部。志願軍一個軍裝備無線通信機只有69部,有線電話機375部,勉強只能指揮到營。」
[24]林彪.關於高、中級指揮員「指揮要則」的指示(戰役指揮問題) .一九四七年二月
[25]林彪.在軍事幹部會議上的結論.一九四七年二月
[26]見《中共部隊的攻擊戰鬥》第二部中「防禦的機制」一節
[27]《朝鮮戰爭(下)》,417頁
[28] 凱瑟·波恩(美)修訂.美國陸軍軍官手冊(49版本).楊軍,華留虎等譯.軍事誼文出版社,2005.7頁
[29] 中國軍事博物館.抗美援朝戰爭紀事[M].解放軍出版社,2000.22頁:1950年10月29日四十軍交中央軍委報告
[30]《蘇聯外交部關於朝鮮戰爭的背景報告(1966年)》,出自沈志華所著《冷戰在亞洲——朝鮮戰爭與中國出兵朝鮮》附錄中的《俄國檔案館關於朝鮮戰爭的解密文件》,472頁
[31] 拓展閱讀:簡析朝鮮戰爭中的朝鮮人民軍簡析朝鮮戰爭中的朝鮮人民軍
-
陸軍論壇
[32] 《朝鮮戰爭(上)》,707頁:發揮空降作用的游擊隊http://warstudy.com/history/cold_war/kwar_jap/055.xml
[33] 分別在《朝鮮戰爭(上)》第618、701頁,《朝鮮戰爭(下)》第187、246、363、385頁
[34]《抗美援朝戰爭史第一卷》,112頁
[35]《抗美援朝戰爭史第二卷》,190頁
[36]《抗美援朝戰爭史第二卷》,321頁
[37]《朝鮮戰爭(下)》,382頁
[38]《朝鮮戰爭(下)》,247頁
[39]《抗美援朝戰爭史第二卷》,8頁
[40]《第一次較量》,190頁
[41]《抗美援朝戰爭史第二卷》,202頁
[42]《抗美援朝戰爭紀事》,80頁
[43]《朝鮮戰爭(下)》,116頁
[44]《朝鮮戰爭(上)》,679頁
[45]《朝鮮戰爭(上)》,618頁
[46]《朝鮮戰爭(下)》,125頁
[47]《朝鮮戰爭(下)》,276頁
[48] 志願軍老兵憶:換朝鮮老百姓衣服打美軍措手不及
[49]在《朝鮮戰爭中的美國陸軍(第三卷)南至洛東江北至鴨綠江》第三十九章中http://warstudy.com/history/cold_war/kwar_us_army/naktong_yalu/039.xml,有段事例可以看出志願軍躲避空中偵察的能力:
「在一份文件記錄的例子里,一個有3個師的中共軍從鴨綠江以北的滿洲的安東步行了286英里,抵達在北朝鮮作戰的集結地域,其間只用了16至19天時間。其中一個師在盤環的山路上以平均每天18英里的速度,連續行程8天。每晚7時開始行軍,次日凌晨3時結束,防空措施必須在5時30分結束,每個人、每件裝備、每頭牲畜必須偽裝隱蔽起來,一旦上空出現飛機,那麼每個人按規定必須就地卧倒,保持不動,任何人違反此規定,軍官有權將他就地槍決。
這些規定,特別是行軍和宿營紀律可以說明為什麼聯合國軍的空中偵察從未發現部署在北朝鮮的中共軍隊。在10月和11月份,30萬中共軍隊進入陣地,除了直接接觸之外,沒有一人被聯合國軍司令部發現。當飛機在空中搜尋可能入朝的中共軍隊時,他們巧妙地偽裝起來,躲在下面,空中觀察人員沒有發現他們,空中照相也沒有顯示出他們存在的跡象。」
[50]《毛澤東關於停戰談判期間的軍事部署致斯大林電(1951年7月3日)》朝鮮戰爭期間中蘇密電彙集 2:「必須下命令給楊成武的兩個軍和第50軍快速進入指定地區,防止敵人趁機在元山登陸。我第38、39軍和42軍應準備抗擊敵人可能在西海岸進行登陸。」
[51]《抗美援朝戰爭史第二卷》,339頁
[52]《抗美援朝戰爭史第二卷》,326頁
[53]《第一次較量》,56頁
[54]參考了《抗美援朝戰爭史第一卷》94頁,網友橫刀長嘯整理的《林彪軍事文選》
[55]《朝鮮戰爭(上)》,612頁
[56]來自前輩@老兵尹吉先的博客淮海戰役遭遇戰(四)
[57]《中共部隊的攻擊戰鬥》http://warstudy.com/special/web_articles/light/zggjzd.xml:「處於敵軍壓力之下的美軍連隊在夜間進行環形防禦的時候,從未對敵軍暴露的側翼發動突然的反突擊,甚至在局勢完全有利於採取這項行動時也未能有所作為。這支連隊會儘可能堅守陣地,如果全面壓力變得難以承受,它將向中央或最強的側翼收縮防線。
……
局部奇襲在心理上的價值幾乎與主力奇襲一樣重要。然而,沒有記錄證明我(美)軍曾有系統地利用了這些戰術手段。」
[58]《朝鮮戰爭(上)》,642頁
[59]美軍數據來自《朝鮮戰爭(下)》16頁,志願軍數據來自《抗美援朝戰爭史第一卷》107頁
[60]《抗美援朝戰爭史第二卷》,8頁
[61]《抗美援朝戰爭史第二卷》,10頁
[62]齊德學所著《你不了解的抗美援朝戰爭》http://tushu.junshishu.com/Book17231/Content792430.html
[63]
《中共部隊的攻擊戰鬥》http://warstudy.com/special/web_articles/light/zggjzd.xml,《對朝鮮戰爭步兵戰鬥與武器使用的評註(1950冬—1951年)》對朝鮮戰爭步兵戰鬥與武器使用的評註(1950冬,
及66軍在1950年11月20日編寫的,但被美軍繳獲的《雲山戰鬥經驗的基本總結》,來自《朝鮮戰爭(上)》642頁
[64]《朝鮮戰爭(下)》,230頁
[65]《第一次較量》,76頁
[66]《第一次較量》,114頁
[67]《第一次較量》,116頁、213頁
[68]《朝鮮戰爭(上)》,617頁
[69]《抗美援朝戰爭史第二卷》,10頁。而根據《海陸空天慣性世界》No.87《尊嚴的基石: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武器彈藥的供應與消耗》一文的數據,志願軍的反坦克武器裝備顯得更少:「入朝之初,39軍僅有火箭筒60具,50軍僅有4具;39軍沒有反坦克火炮,50軍有無後坐力炮4門,戰防炮43門。第五次戰役前,志願軍機動炮兵部隊共有野炮69門,戰防炮36門;志願軍各步兵部隊 (包括20、26、27、39、40、63、64、65軍, 不包括12、1 5、60、38、42軍)共裝備火箭筒393具,無後坐力炮29門,戰防炮30門。」(此段非原文,但數據來源於該文章)
[70]《抗美援朝戰爭史第一卷》,107頁
[71]《第一次較量》,72頁
[72]《第一次較量》,73頁
[73]《朝鮮戰爭(下)》,205頁
[74]張斌:論抗美援朝戰爭中的運動戰與陣地戰
[75]《第一次較量》,79頁
[76]《第一次較量》,326頁
[77]《抗美援朝戰爭史第一卷》,197頁
[78]《抗美援朝戰爭史第二卷》,20頁
[79]《抗美援朝戰爭史第二卷》,80頁
[80]《抗美援朝戰爭紀事》,93頁:1951年3月1日紀事
[81]《抗美援朝戰爭史第二卷》,307頁
[82]《抗美援朝戰爭史第三卷》,19頁
[83]《抗美援朝戰爭史第三卷》,21頁
[84]《第一次較量》,42頁
[85]《抗美援朝戰爭史第二卷》,94頁
[86]《朝鮮戰爭(上)》,701頁
[87]《朝鮮戰爭(下)》,246頁
[88]《抗美援朝戰爭史第二卷》,223頁;《朝鮮戰爭(下)》,171頁 。
不過當時聯合國軍將中朝兵力估計過高(第三次戰役之前):「估計在朝鮮的共產黨軍隊總兵力為443406人(含游擊隊、海岸警戒部隊)。……除此之外,估計還有已經完成了參戰準備的65萬人正在中國東北待命,另有25萬人的部隊正在從中國各地向中國東北集中。」
[89]《第一次較量》,77頁
[90]《抗美援朝戰爭史第二卷》,
268頁;《第一次較量》,79頁
[91]《朝鮮戰爭(下)》,412頁
[92]《朝鮮戰爭(下)》,415頁
[93]《抗美援朝戰爭史第三卷》,555頁
(全文完)
朝鮮戰爭始終是我心中一個極具重量的詞,在我看來,那是共和國的立國之戰。我今天看到這個問題,還是忍不住要把之前在西西河上看到的文章貼出來——儘管這篇文章我在知乎上貼過了,儘管有點不合題目。是的,我太喜歡這篇文章了,這篇文章讓我在一些關於朝鮮戰爭的爭論上有了自己的標杆和尺度。我感謝這位作者。
附上文章,作者網名同俊子:
同俊子
一直想為五十年前在朝鮮戰死的中國人寫幾句話。
半個世紀風雪過去了,反思那場戰爭的得失現在更多了,說什麼的都有,什麼樣的面孔都有。很多人沒有意識到,在這裡,一切婉轉和掩蓋都是不必要的。如何看待那些在寒冷的冰面上衝鋒和烈火的山頭阻擊的中國人,在根本的意義上,是現代中國人做人的底線。複雜的,在這裡是簡單。這當然不是說有關的學術討論沒有正當性。朝鮮戰爭有沒有負面的後果?世界上沒有一維的存在。比如說弱者依靠頑強的精神力量戰勝困難的巨大成就,大概也有力的推進了毛澤東對群眾運動和"精神原子彈"的執迷,從這裡說去也是他後來的一系列窮革命運動的一個信念來源。再比如不管我們今天如何向美國人發誓我們離強大還差得遠,都不可能讓他們放心。經過朝鮮戰爭後我們已經不得不為聲名所累,不得不為美國頑固的擔憂和遏制付出代價。我們已經不可能再當麥克阿瑟眼中的紙老虎、幻想讓韜光養晦的計謀得以瞞天過海。還可以數出很多這樣的負面後果,它們在自己的角度上看都是真實的。
但是,且讓我們的腳向上抬一尺,再上一層樓。
讓目光將民族、國家和五百年江河日下的歷史收在眼底……
我們看到了什麼?
中國這本書在被世界打開之後,歷史的每一頁都在證明我們是劣等的黃色人種中的劣等民族。不需要在這裡曆數那數不清的屈辱篇章,最後的結果是,作為國家所經歷的一切衰亡,在世人眼裡意味著關於每一中國人的特質的判斷:在智力、精神、體質、心靈等等的一切方面,中國人本質上是低下的、奴性的、膽怯的、虛弱的、自私的。當每一個黃臉的中國人面對著西方人時,他都背負著這樣的民族國家的命運給他烙下的這個先天判斷,想把自己個人和民族分割開來的一切努力都是可笑的。不僅僅是敵人,就是中國人的西方同情者和朋友,也對中國人的精神狀態抱著負面的評價。所以麥克阿瑟將中國當時的一切警告視為虛張聲勢的恫嚇時,他其實是有理由的,就像李奇微所描述的,"麥克阿瑟動輒壓制批評他的人,斥責他們根本"不懂得東方人的思想""。麥克阿瑟是懂得他眼睛中長期存在的那種東方人的。他有充分根據藐視懦弱的中國人的言辭,因為即使赤色中國真的愚蠢地出兵,那將只是為他們創造了回到石器時代的機會。現在我們知道了,事實是麥克阿瑟
"自己在判斷敵人意圖時,卻完全誤入歧途",事實是萬眾視之若神的麥帥以最大的跟頭結束了他的戎馬生涯。但有多少人意識到了,晚節不保的麥克阿瑟所代表的轉折性的歷史意義,和對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生命意義?
數百年里第一次為我們每一中國人抹去了那種黑色胎記的,是那些藐視一切、膽大妄為、勇往直前的志願軍將士。是他們證明了懂得東方人的麥克阿瑟們不懂得東方人。許多西方歷史書專門描述了他們化裝成南韓軍隊大搖大擺地向美軍哨兵槍口行進,並矇混過關將敵營一舉拿下的戰例。有哪些怯弱的人能受得住那向槍口行進中的心跳?有誰曾相信死氣沉沉的黃種人可以演出這樣的神奇活劇?所以,每一個要自尊的中國人,和民族一體,在五十年前重新出生了。朝鮮戰爭不僅是人們說的中國的"立國之戰",它還是我們每一個願意當中國人東方人的個體的重新定義之戰。這不僅僅指在西方人的眼裡、在西方的價值體系中的地位,中國人曾經也不相信自己有這樣的精神狀態和能力,自己認同那種先天判斷的中國人曾經不是少數。沒有朝鮮戰爭,中華人民共和國將會被廣泛認為是由愚民所組成的叄流國家,她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資格是沒有證明的。日本根本上是被美國和蘇聯擊敗的,中共1949年的勝利只是以國民黨軍隊為坐標,這在美國人那裡是不算數的。只有通過世界的,當代最嚴厲的考驗,中國人的武裝力量──那中國男人的精神力量的集中體現──才能讓我們在世界的席位上安然入座。
有人說過,任何民族在走向復興的道路上,沒有精神的復興是不可能的,朝鮮戰爭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和強大提供了這樣的最有力的精神支持。在"中國精神的百年跨越"一文中,我寫道:
"然後我想起朝鮮戰場上的中國血。當今天的庸人們在為每一筆得失糾纏時,一切其實都是再清楚不過的事情。這是中國人第一次使用列強"同樣的說話方式來贏得他們的尊重"。這回是美國的將軍稱中國人為勇士。當中國今天還這樣站立著,是因為黃繼光在前面,是因為中國當年在上甘嶺站立著。我們今天每時每刻都在感受到他們的尊嚴。這就是為什麼印度人開航空母艦美國人可以熟視無睹,中國人卻是模擬戰中的惡夢。因為軍事推理的前提來自近五十年前的長津湖和漢江雪:如果這樣的士兵掌握了和我們同樣的技術裝備將會怎麼樣?"
李奇微說:"要不是我們擁有強大的火力,經常得到近距離空中支援,並且牢牢地控制著海域,中國人可能已經把我們壓垮了。"這就是那些在朝鮮殊死而戰的中國人,他們改變了中國的位置,他們改變了我們的面孔,他們對我們每一個中國人有恩,他們給我們留下了無窮的精神財富,他們所獲得的,超越了一切其他得失的評判。那些死在寒冷和烈火中的志願軍將士,是中國在世界史上死得最有價值的中國人。我們誰有資格去"憐憫"這些英雄的生命的喪失?真正珍視他們生命的價值的,是堅持他們為之獻身的那種精神財富。借口志願軍死傷重大而言他的人,其實沒有必要掩飾自己的靈魂。在這裡,人的內心陰陽晨暮,均洞若觀火。這是因為那生和死築成的分水嶺,是國家和人的價值的標尺,是人心的明鏡。當你聽到有人恣意嘲笑志願軍的時候,你只能感到對這些不具有基本的羞恥感的懦夫們的厭惡和憐憫。這種人只有叄種可能:或者是極端的愚昧,或者是極端的奴性,或者兩種兼而有之。曾經有一位以"忠貞報國"和"民主自由"的口號來為林彪翻案的人,在同一篇文章里嘲弄志願軍不怕死是"愚昧"。你我只能為他也是黃種人也能講中文而感到極大遺憾。除了與之割席而坐,你別無選擇。在中華民族國家和人的歷史長河中,朝鮮戰爭是鳳凰迎風更生的火焰。
中國人感謝為恢復國家和人的尊嚴而燃燒的志願軍將士們。
二零零叄年七月二十八日草
作者八十年代末留學英國,後移居加拿大。哲學博士。
我轉一個可以當笑話的答案,來源不可考:
朝鮮戰爭的本質是一場關於國軍的誤會
戰前:
美軍:中國軍隊什麼實力我們了解
我軍:全副美式裝備什麼樣我們有數
戰爭開始:
美軍:操!!
我軍:操!!
感謝 @蒼野提供本笑話來源
這裡附上我從google搜到的原始內容:
水木-軍苑娛樂報
謝謝邀請。
這有幾方面的原因。
首先,美國不擴大戰爭規模的話,已經打不動了。
美國最後採用了「范弗里特彈藥量」(Van Fleet Load),實現了對志願軍火力比達到驚人的100:1。結果還是打不動。戰爭中後期志願軍火力得到逐步增強,美軍為了保持絕對火力優勢也不停地增強,結果這種水平的彈藥消耗使得美國後勤捉襟見肘。以火力見長的美軍居然面臨彈藥短缺。1953年范弗里特在國會質詢中坦承他感到很幸運「中共沒有趁美軍彈藥短缺時發動全面攻勢「。
所以,如果不實施某種程度的戰時動員,甚至全面侵華,美軍也就只能打到這種程度了。而擴大戰爭規模,進行戰時動員,這種事情美國民眾是不願意的。
第二,美國民眾不想打仗。
就美國來說,在二戰之後立刻開始一場大規模戰爭是不現實的。美國民眾完全不願意涉足一場地球另一邊的大規模戰爭。
到了朝鮮戰爭相持階段。美國如果還想打贏,就必須大規模登陸中國本土。然而,日本侵華才沒過去多久,看看也知道就算是全面佔領,死傷也絕對不是一個小數目。當時的美國民眾當然不願意付出這種代價。說白了,大家都想過滋潤的小日子。誰也不想為了半個地球之外一場無關痛癢的戰爭而吃糠咽菜、生離死別。美國民眾參與兩次世界大戰都是猶猶豫豫的。更別說自己發動一場世界大戰了。
資產階級雖然恐懼紅色力量的擴張,但是戰爭動員、全面侵華,同樣會導致經濟受損。所以只要能限制住紅色力量的擴張,資產階級基本就滿足了,花更多的錢去打仗,並不符合他們的利益。
即便美國民眾願意,美國也未必打得贏,這是因為蘇聯多半不會放棄這麼一個機會來削弱美國。
第三,面臨蘇聯的不確定性。
美國擴大戰爭規模,全面侵華,那麼蘇聯恐怕很樂意把中共武裝起來,和美國打一場由中共代理的戰爭。這場戰爭,美國需要把大量物資從地球另一端運過來,而蘇聯則享受地利。這對美國是極端不利的。蘇聯經濟後來都會因為在阿富汗這麼小的一個地方與中美的代理人打一場戰爭而受到巨大的損害。如果美國敢在中國和蘇聯支持的中共打一場戰爭,恐怕經濟都會崩潰。更何況蘇聯當時也有了核武器。美國往中共頭上扔核武器自然舒服,但是如果蘇聯給予中共核武器呢?當美國整整一個師被核武器消滅,當輻射病的慘狀傳回美國國內,又有多少民眾會支持這場戰爭?其結果,對當時的執政者將是毀滅性的。
換句話說,由於蘇聯的存在,美國擴大戰爭規模,最後未必能贏,反而會使經濟受到重創。如果主動升級戰爭,最後卻曠日持久、傷亡慘重,那麼美國當時的執政黨必然要遭受嚴重的政治打擊,下台是必然的事情。誰也不願意冒這種政治風險。
第四,美國已經實現了最低戰略目標
在終戰時,美軍把38線守住了,達成了其最基本的「遏制紅色力量擴張」的最低戰略目標。1950年底,美國政府在詢問參謀長聯席會議有關停戰條件的意見時,參聯會給出的條件基本是和後來停戰條件類似的。可見這是美國的最低戰略目標。而這個目標實現了。因此,冒著巨大的政治和經濟風險去擴大戰爭,是得不償失的。
有人認為美軍和聯合國本來的目標就是守住韓國,抗擊侵略而已。這是錯誤的。美國和聯合國的主要目標是「實現一個統一而自由的朝鮮半島國家」。
1950年12月13日,美國國防部長呈交給國會國家安全委員會的報告中,很好地闡述了參謀長聯席會議的看法。http://www.trumanlibrary.org/whistlestop/study_collections/koreanwar/documents/index.php?pagenumber=1documentdate=1950-12-13documentid=ci-4-9
主體是陳述前面講到的朝鮮半島停火條件,但是最後提到:
「In connection with all of the foregoing,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 would point out that execution of any United Nations cease-fire resolution will, in all probability, prevent the attainment of the United Nations objective of a free and united Korea.」
"在前述內容的基礎上,參謀長聯席會議需要指出,如果執行了任何聯合國停火決議,都將完全阻止聯合國有關實現一個自由、統一朝鮮的目標。"
很顯然,即便在1950年底不利的戰局下,美國的主要戰略目標仍然是全面佔領朝鮮半島,而不是僅僅幫助韓國抵禦朝鮮侵略。
實際上,所謂「朝鮮侵略」是一個非常無厘頭的說法。朝鮮半島本來就是一個統一國家,朝鮮戰爭說白了是朝鮮半島統一之戰。何來誰侵略誰?當年國共內戰,貌似也沒有說國民黨侵略共產黨或者共產黨侵略國民黨。無論朝鮮還是韓國,其目標都是國家統一。
所以,美國沒能實現自己的主要戰略目標,但是實現了最低戰略目標。打到最後,雖然談不上勝利,但是仍然是可以接受的。要贏得全面勝利,就要冒著巨大的政治和經濟風險,而由於蘇聯的存在,最後也未必能打贏。所以美國就接受了當時的戰爭結局。
————————————————————————————
總的來說,中美在朝鮮打了個平手。都實現了自己的最低戰略目標,但是都沒有大獲全勝。
然而從兩國的地位和實力來說,中國從這場戰爭中得到的,要比美國多。打仗是為了利益,不是為了給你們玩推演遊戲也不是為了給你麥帥刷勳章。
打仗要死人,要花錢,美國再家大業大也沒有那麼多范弗里特彈藥量給你浪費。
再這樣下去國會老爺都快給你們氣吐血了,提出你們荒唐的作戰計劃之前,先想想要付出什麼,要得到什麼?
土鱉藉助有力的國際形勢借力打力,成功讓美帝得不償失,進而放棄戰爭妥協,在大國的棋盤上火中取栗還把火一貓掌扇了回去(我特么知道這個成語的原義,可是騷的就是,土鱉並沒有燒到毛啊……有點幽默感),從棋子成為了棋手。這很丟人么?這才是最騷的操作好么?以小博大不才是真正的傳奇么?
—————————————————————————
你乎不要一到朝鮮話題就給我蹭蹭的掉智商好么,說真的開全面戰爭誰怕誰啊,大不了打成大號爛泥潭啊,大林子怕是死了都能笑活。美國人自己都知道越南戰爭美國輸了,承認一個朝鮮戰爭平手很難么?你以為國家打仗就是騎士精神一挑一來比實力啊,是是是你美50年實力天下第一,又有什麼卵用?牛牛世界燈塔那會還不是該放十三州就放十三州,愛爾蘭獨立那會還不是該慫就慫,都跟你們一樣寸土不讓只求裝逼早特么掛歪脖子樹了。
國會老爺:我想知道的是,尊敬的指揮官閣下,你剛剛說你需要更多的士兵和軍事物資來打敗共產主義中國?具體是多少?
(按照某些人思路出牌的)指揮官:是的,我們有信心可以用合眾國強大的國力壓倒一窮二白的中國。
國會老爺:但是,指揮官,代價是什麼?
指揮官:我們可以動員兩倍的兵力和更加強大的火力在朝鮮把敵人擊潰。
國會老爺:但是恕我直言,emmmmm……指揮官閣下,范弗里特將軍剛剛在狙擊嶺(注:即上甘嶺)發動了一場攻勢,他一口氣打光了我們兵工廠三個月的產量,損失了我們兩千多個小夥子(聳聳肩:哦你知道的這是保守估計),一個半月的時間他拿下了……讓我看看,各位議員們,讓我們看看,他拿下了兩個陣地!(禮貌而不失嘲諷的笑)我恐怕朝鮮的高地如此之多,以至於合眾國的國力無法跟上。
指揮官:但是中共軍隊損失了1萬人,議員閣下!
國會議員:可是他們有很多個1萬人,我的指揮官閣下。他們曾經組織過500萬人的軍隊,現在裁軍之後他們依然有400萬人,按照范弗里特將軍的打法,我們的兵工廠在擊敗中國軍隊之前就會全部倒閉,不,或許在這之前該關門的是我們合眾國政府(笑)
指揮官:只要我們把戰爭擴大,對滿洲發動大轟炸,並且在中國人的後方實施登陸……
國會議員:(驚訝)如果你不是在開玩笑的話,指揮官閣下,我建議你看看精神醫生(奧,我認識一個不錯的,很樂意給你介紹),您可能……emmmm有些狂躁?
指揮官:我們完全可以做到……
國會議員:(打斷)完全?即使是面對同樣擁有新型飛機的蘇聯空軍?我想斯大林肯定會很讚賞你的主意,這樣他就可以大搖大擺的進入滿洲,防空部隊,空軍,可能還有裝甲師。他也可以把那種叫什麼米格的玩意再擴大他媽的十倍產能拿來武裝中國人,中國人還必須對他感恩戴德,(即使他們不情願)他們也必須為了保護自己成為蘇聯的盟友,毫無迴旋的餘地。
指揮官:我們曾經這樣戰勝了日本,我們也能……
國會議員:(敲桌子)中國可不是個島國,我親愛的指揮官閣下。他的國土和我們一樣大,他們擁有四億人口,合眾國能阻止任何援助通過東北蒙古和新疆進入中國么?不能。蘇聯人會掏出他們的所有家底支援中國,哦不,他們現在就在這麼做了。相信我,如果我們和中國人全面開戰,斯大林甚至會願意在死後捐助他的器官去援助中國。我們需要多久才能讓中國投降,來結束戰爭?我們要付出多少兵力?多少軍費?或許中國會在這個過程中付出很大的代價,但這和我們有什麼關係?我不關心這個,指揮官閣下,我不關心中國變成什麼樣子,我只關心合眾國變成了什麼樣子。為什麼我們要在對方願意和談的情況下選擇一場漫無目的的戰爭?而且是在我們已經保護好了盟友的情況下,純粹為了「合眾國永勝不敗」這樣子?
指揮官:如果給我更多的軍事手段……
國會議員:奧,天吶,看在上帝的份上,放過我吧,我的指揮官閣下。不要再像我6歲的兒子那樣胡攪蠻纏了。「奧爸爸,如果讓我作弊,我就能考100分」合眾國不是法西斯也不是軍國主義政府,你們打仗是為了合眾國的利益,國會不是為你們玩那些過家家的戰爭遊戲而設立的。你們想要榮譽想要勝利可以去家裡陪你們的孩子去打棒球,不要他媽的拿合眾國的金錢和士兵的性命去揮霍,好么?我們不是你們的老媽子,不關心你那可憐的自尊心。無法勝利就和談,就這麼簡單,我們都已經不打算追究你們的責任了。你們都是出色的將領,忠心為國,只是因為邪惡而狡猾的敵人而不得不接受軟弱的國會議員的和談建議,明天的新聞稿就這麼寫,行了吧?現在指揮官閣下,給我停下所有的大規模進攻,重啟和談,我們浪費的已經足夠多了,我是說一切,所有的一切。
美帝儘力了,被推不怪他。
一幫豬隊友,你上你也瞎。
工費靠人海,人頭給我刷。
毛熊沒本事,背後暗槍打。
你說沒出手,誰的波波沙?
最恨南棒子,兵挫將又傻。
打輸一攤手,跑路最瀟洒。
大胖神統帥,半島軍事家。
主題思想好,殲敵一萬八。
麥帥威名盛,仁川功勞大。
都怪彭德懷,胡亂開外掛。
潘興展風采,蕩平亞非拉。
朝鮮被打爆,都怪地形差。
海航轟炸猛,晚上睜眼瞎。
工費沒炸到,誤傷五萬加。
最強北極熊,東線是我家。
完虐九兵團,軍旗揚蓋馬。
五零傳家寶,良心頂呱呱。
高空遇米格,呲他滿臉花。
英勇陸戰隊,進攻向南打。
橫掃中國佬,忠勇傳佳話。
對面裝無辜,謠傳裝備差,
小米加步槍,碰面變高達。
美軍素質強,義舉人人誇。
工費拼人海,良心不忍殺。
後退三千里,名聲揚東亞。
工費不感恩,反咬我太渣。
昧良心說話,真想砍死他。
不過咱大度,條約簽了吧。
勝敗不在乎,得失本一家。
你說他不行,你行你上啊。
讀過孫子兵法吧,知道「上下同欲者勝」嗎?中國當時真正做到了上下同欲。
********************************************************************
有些人強調蘇聯援助。但是,他們忘記了,國軍同樣曾經獲得過大量的援助。
講到援助,知道蘇聯和美國先後給過蔣介石多少物資嗎?知道到抗戰後期國軍嫡系部隊大量換裝美械,在火力上已經不亞於甚至可以壓制日軍了嗎?知道1944年的時候,美軍已經完全控制了大陸的制空權,淪陷區內河所有船舶都被美軍空軍炸沉了嗎?知道岡村寧次到前線視察飛機要繞道台灣嗎?
知道後來什麼結局嗎?日軍從地面上把美軍的空軍基地全端了。這就是豫湘桂戰場大潰敗。日本人當時已經極度困難,破衣爛衫。打完這一仗,靠繳獲,里外三新。
羅斯福認識到蔣介石爛泥糊不上牆,於是邀請斯大林南下,殲滅關東軍。
為什麼輸得那麼慘?都有各自的小算盤。日軍攻擊一點,跑不掉的國軍垂死掙扎,其他國軍集體吃瓜圍觀。跑不掉的國軍被圍殲,其他國軍集體賽跑。
國軍兵力再多,日軍只要集中兵力消滅關鍵點的一支部隊就可以。剩下的絕大多數,一鬨而散。這樣的武裝,能打贏就邪門了。
這樣部隊,給你再多的援助,你也是當運輸大隊長,轉手送給日本人、解放軍。
知道湯恩伯怎麼禍害河南人的吧?知道他怎麼和日本人做生意,知道他為了做生意方便,默許日本人在黃河修築橋頭堡吧。
這樣的部隊,怎麼可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
天時地利人和,上下不合,軍民不合,甭管代表誰的利益,這種部隊在這樣的環境中,都不可能贏!
利益擺不平,各自打小算盤。平時嚇唬嚇唬一盤散沙老百姓還行,遇到稍微有點組織的武裝,就一敗塗地。把利益擺平了,才可能人心齊。這是做人的道理,許多人不懂。
我說這些,不是講給井底之蛙的,因為聽不懂,是給旁觀者的。
*************************************
謝邀。
軍事因素別人說了很多,不贅言了,說說政治。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祖宗早總結過了。
為了人和,張麻子只辦三件事:公平、公平、還是他媽的公平!
同樣都是水分子,水是隨波逐流的,冰是堅硬的整體。
為什麼?
因為冰有相對穩定的結晶狀態。
一支部隊,有統一的指揮核心,統一協調利益分配,就可以形成穩定的戰鬥力。
一支部隊,沒有統一的指揮核心,為了利益各自為政,互相傾軋,內鬥不已,是一盤散沙,自然被打得七零八落。
比如:戰不旋踵,是最危險的,也是最關鍵的。交戰雙方,都在尋找對方組織結構的關鍵點,把最大重力壓到關鍵點,就能壓垮對方的組織結構。
攻堅戰之中,攻擊方如果能擊碎對方最脆弱環節,就能穿插整個防禦戰線。其他沒有被擊碎的防禦戰線也就是失去防禦作用,如果不迅速撤退,退守後一道防線,就可能被攻擊方的部隊截斷後勤補給、退路,最終被圍殲。
防禦方如同水桶,防禦的最強能力,並不取決與長板,而是取決於短板。攻擊方則是要集中火力,摧毀這塊短板。
有統一指揮核心的時候,指揮官從大局出發,調動一切資源,確保短板安全。這塊短板會不斷得到火力、兵力、後勤支援。戰不旋踵的防禦者知道,如果自己倖存可以成為英雄得到嘉獎、晉陞,傷殘、陣亡可以得到補助、撫恤。
對攻擊方來說,這塊短板就很難被攻破。
這就是松骨峰阻擊戰。
反過來,沒有統一指揮核心的時候,各個指揮官從自身利益出發,誰去援助短板誰煞筆。於是,短板死戰,友軍做壁上觀。敵軍越打越近,友軍越打越遠。
這就是衡陽保衛戰。
處於被攻擊位置的守軍的理性選擇,不是死戰到底,而是保存實力,找機會,能溜就溜。
短板崩潰,全線崩潰。
於是,大家集體賽跑,敵軍近100里,我軍撤退200里。
攻擊也是一樣,十個先鋒九個死,誰當先鋒,誰去啃硬骨頭,誰死得慘。誰收拾戰場,誰獲利多。
有統一的核心,先鋒知道自己倖存的話,可以嘉獎、晉陞,傷殘、陣亡,有補助、撫恤。這次自己啃硬骨頭,下次別人啃,苦樂公平。自然披堅執銳,被創猛攻。
一聲衝鋒號,無數志願軍能從戰壕里衝出來,藉助地形,迅速殲滅有火力優勢的美軍。
沒有統一的領導核心,都沒有死戰攻擊的決心,都想在別人流血之後打掃戰場。敵人自然可以大搖大擺地撤退。
台兒庄大戰,李宗仁死命之下,湯恩伯才不情願地出擊。
舊軍隊好像一支支包工隊,軍官是工頭兒,士兵是農民工。對高層來說,軍隊分兩部分,嫡系部隊和軍閥部隊,嫡系部隊拼光了,其他軍閥一聯手,自己就完蛋了。對軍閥來說,誰的部隊多,誰的勢力就強。誰的部隊拼光了,誰就被淘汰出局了。對士兵來說,自己是被抓壯丁抓來的,或者為了混口飯混進來的,誰拚死作戰,誰就是給別人當炮灰。
至於怎麼建立統一的領導核心,黨內的規則是,個人服從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全黨服從中央。
軍隊的規則是,黨指揮槍,支部建在連上;一切行動聽指揮;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一切繳獲要歸公。
井岡山紅軍的種子來自八一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其中有農民、工人,也有很多舊軍人、流民,最初也有一盤散沙的舊軍隊的習氣。
紅軍成分,一部是工人、農民,一部是遊民無產者。遊民成分太多,當然不好。但因天天在戰鬥,傷亡又大,遊民分子卻有戰鬥力,能找到遊民補充已屬不易。在此種情形下,只有加緊政治訓練的一法。
紅軍士兵大部分是由僱傭軍隊來的,但一到紅軍即變了性質。首先是紅軍廢除了僱傭制,使士兵感覺不是為他人打仗,而是為自己為人民打仗。紅軍至今沒有什麼正規的薪餉制,只發糧食、油鹽柴菜錢和少數的零用錢。紅軍官兵中的邊界本地人都分得了土地,只是遠籍人分配土地頗為困難。
經過政治教育,紅軍士兵都有了階級覺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權和武裝工農等項常識,都知道是為了自己和工農階級而作戰。因此,他們能在艱苦的鬥爭中不出怨言。連、營、團都有了士兵會,代表士兵利益,並做政治工作和民眾工作。 黨代表制度⒁,經驗證明不能廢除。特別是在連一級,因黨的支部建設在連上,黨代表更為重要。他要督促士兵委員會進行政治訓練,指導民運工作,同時要擔任黨的支部書記。事實證明,哪一個連的黨代表較好,哪一個連就較健全,而連長在政治上卻不易有這樣大的作用。因為下級幹部死傷太多,敵軍俘虜兵往往過來不久,就要當連排長;今年二三月間的俘虜兵,現在有當了營長的。從表面看,似乎既稱紅軍,就可以不要黨代表了,實在大謬不然。第二十八團在湘南曾經取消了黨代表,後來又恢復了。改稱指導員,則和國民黨的指導員相混,為俘虜兵所厭惡。且易一名稱,於制度的本質無關。故我們決定不改。黨代表傷亡太多,除自辦訓練班訓練補充外,希望中央和兩省委派可充黨代表的同志至少三十人來。
湖南省委要我們注意士兵的物質生活,至少要比普通工農的生活好些。現在則相反,除糧食外,每天每人只有五分大洋的油鹽柴菜錢,還是難乎為繼。僅僅髮油鹽柴菜錢,每月也需現洋萬元以上,全靠打土豪供給⒂。現在全軍五千人的冬衣,有了棉花,還缺少布。這樣冷了,許多士兵還是穿兩層單衣。好在苦慣了。而且什麼人都是一樣苦,從軍長到伙夫,除糧食外一律吃五分錢的伙食。發零用錢,兩角即一律兩角,四角即一律四角⒃。因此士兵也不怨恨什麼人。
紅軍的物質生活如此菲薄,戰鬥如此頻繁,仍能維持不敝,除黨的作用外,就是靠實行軍隊內的民主主義。官長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士兵有開會說話的自由,廢除煩瑣的禮節,經濟公開。士兵管理伙食,仍能從每日五分的油鹽柴菜錢中節餘一點作零用,名曰「伙食尾子」,每人每日約得六七十文。這些辦法,士兵很滿意。尤其是新來的俘虜兵,他們感覺國民黨軍隊和我們軍隊是兩個世界。他們雖然感覺紅軍的物質生活不如白軍,但是精神得到了解放。同樣一個兵,昨天在敵軍不勇敢,今天在紅軍很勇敢,就是民主主義的影響。紅軍像一個火爐,俘虜兵過來馬上就熔化了。中國不但人民需要民主主義,軍隊也需要民主主義。軍隊內的民主主義制度,將是破壞封建僱傭軍隊的一個重要的武器。
軍長到伙夫,吃一樣的伙食,發一樣多的零用錢,「不分貴賤一碗酒」,士兵苦而無怨。
形成統一的指揮核心,是若干次加強黨建、整黨、整軍,外加紅軍長征等艱苦鬥爭淘汰自由主義者、動搖分子的結果。
從士兵到軍官,都明確不是在為別人打仗,是在為自己打仗。
這是軍隊,民間也是如此。
讀陳恭澍的回憶錄,國民黨中高層軍官、官僚一面鼓勵別人舍家為國,一面自己發國難財;一面鼓勵下屬取義成仁,一面自己投敵變節,導致手下全軍覆沒。
別人也不是傻子,必然用各種手段規避,這樣的政權怎麼可能有效調動資源呢?
與之對比,新政權不放過一個為非作歹的人,鎮壓了長期騎在老百姓頭上的地主、流氓、惡霸、反動官僚,不佔老百姓的便宜。新政權也不捨棄任何一個孤立無助、受苦受難的老百姓。
解放初期,是中國國力最艱難的時期,國家在這樣艱難的時期,改造妓女,有極其緊張的外匯和黃金,購買盤尼西林為妓女治療性病。
誰敢損人利己,誰就要受到嚴厲的追究。誰敢發戰爭財,劉青山、張子善就是榜樣!
那時,中國人民確實站起來了。他們在自己的國家,支持自己的政府,支持自己的政府為自己的利益打仗。
抗日戰爭時期,國內上下離心,國軍內部上下離心。朝鮮戰爭時期,國內上下一心,全軍上下一心。
朝鮮戰場的表現怎麼可能和抗日戰爭時期的表現一樣呢?
當年的國人,歌唱祖國的時候,一定是熱淚盈眶的。
《歌唱祖國》1950年9月原版
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麼響亮;
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從今走向繁榮富強。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從今走向繁榮富強。
越過高山,越過平原,跨過奔騰的黃河長江;
寬廣美麗的大地,是我們親愛的家鄉,
英雄的人民站起來了!我們團結友愛堅強如鋼。
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麼響亮;
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從今走向繁榮富強。
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從今走向繁榮富強。
我們勤勞,我們勇敢,五千年歷史光輝燦爛;
我們戰勝了一切苦難,才得到今天的解放!
我們愛和平,我們愛家鄉,誰敢侵犯我們就叫他滅亡!
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麼響亮;
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從今走向繁榮富強。
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從今走向繁榮富強。
太陽升起,萬丈光芒,人民共和國正在成長;
我們領袖毛澤東,指點著前進的方向。
我們的生活天天向上,我們的前途萬丈光芒。
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麼響亮;
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從今走向繁榮富強。
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從今走向繁榮富強。
有些答案太反智了,看了幾個就冷哲的答案還在點子上
一個從只有幾十人發展到統治將近六億人的組織的首腦。其中趕走了共產國際的一堆代言人;在派系林立的鬥爭中取得主導地位;經歷、主導過各種肅反、整風;八年抗戰在日軍和國軍的壓力下不斷發展自身力量;三年把天下打下來。 這樣一個政權的締造者,不是充滿著大智慧、硬手腕你相信么,他們會為輕飄飄的意識形態,這種玩意兒,打一場莫民奇妙的戰爭,你自己信么 @李淼 ?
再退一步說,民主國家陷入戰爭泥潭,民眾是可以換個總統選就是;集權式國家是不行,只有跟著中央打下去,那實在打不動怎麼辦,不是毛爺換大鼻子的問題,是隋煬帝征高麗後,改朝換代的問題,締造出這樣一個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組織的首腦們,會冒這個風險,為了意識形態這種鍵盤鬥士喜歡的詞語去打一場戰爭?「糞土當年萬戶侯」的心態,不是開上帝視角,不是以為古人皆二貨,不是以為自己只是晚生幾十年,穿越回去就可以大殺四方了
另外第一那個答案情緒化還是重了點,真是全面戰爭,當時我們是干不贏美帝的
--------------------------------------------------------------------------------------------------
開始答題前,先說一下,下面的答案大部分來自長輩的口述和看得資料,也許有記得不準確的地方,表指望我這麼懶的人一五一十的查資料或者詳細抖摟一些喜聞樂見的八卦
1、最重要的,知道戰爭是什麼?戰爭只是政治行為的一部分,或者說是政治的一種最激烈的表現形式,無論戰爭打成什麼樣,它還是政治的一種延續,僅此而已。換句話說,戰爭是服務於政治的。(但是戰爭的進程會對政治決策產生影響,它會使不斷的修改最終要達到的目的和政治決策)
2、談判這種東西和漫畫裡面沒有豬腳光環的嘴遁差不多,要好好的打一架,獲勝的一方才有說服力
------------------------------------------------------------------------------
美國為什麼沒打贏,沒打贏這個定義很準確,因為美國也沒有輸,它達到了最低的開戰目的,但考慮到美利堅自開國以來到朝鮮戰爭,遇到的戰爭,後面來看,全部是超額完成任務,所以沒打贏這三個字著實很妙。
還是把沒打贏的理由說了
1、想要達到的政治目的不同(這個下面說)
2、美國高層意見的不統一
3、美國是以局部戰爭的力度來打朝鮮戰爭,中共是以全民戰爭的決心去參戰的
分兩方面說,從美國方面,我把他們的朝鮮戰爭,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金胖家族往南打,到麥克阿瑟仁川登陸前
這一階段美帝的政治目的,明確的只有保住南朝鮮,這個陣地不能丟。理由太多了,其中一個可以參考蘇聯往古巴運導彈,全美的緊張程度。那基本相當於在紅色政權的大本營後花園安了顆要命的釘子。除了這個目的,白宮和五角大樓是沒有形成共識的,按我在米國接觸相關人士來看,他們當年達成的共識是,保住南朝鮮,然後先打打看。
這是不很兒戲,但應該有一定的可信度。就像滿清打明朝一樣,一開始努爾哈赤根本沒想過入住中原,是打到,打到發現:原來大明已經這麼不禁打了,那咱就往裡面打唄。
第二階段:從麥克阿瑟成功仁川登陸,到他被解除遠東軍總司令為止
這階段是最好體現軍事和政治之間關係的一段爭鬥。這階段基本也是三個小階段
第一個小階段:
麥克阿瑟主導的仁川登陸,那是軍事上的巨大成功,一個以小博大的巨大勝利。這個勝利直接影響白宮,五角大樓,參眾兩院對朝鮮戰爭的期望值,當時他們期待聯合國軍在遠東取得巨大的軍事勝利,通俗的說,就是把北朝鮮打下來那是保底,最好在新生的中共政權上,啃下一塊肉才好,比如佔滿洲的一些土地之類的;直接導致麥克阿瑟的個人聲望再上一層樓,他在遠東的許可權近乎無限大;可一動用的資源,達到局部戰爭需要的上限。(這就上面說的戰爭的進程,會對政客的判斷做出影響,又反過來影響戰爭的走向)
第二個小階段:
中共和聯合國軍互相已經大概知道對方有幾斤幾兩,一次戰役,二次戰役,三次戰役,志願軍打下漢城,聯合國軍又打回來,佔領漢城。基本戰爭成了拉鋸狀態,對美國來說,朝鮮已經變成泥潭,高層之間矛盾顯示出來了
順口說一句,所以順風發展很重要啊,要普通百姓,今年能買得起100平的房子,三年後能買得起200平的房子;今年能去普吉島玩玩,明年都能去北歐一月遊了,哪來那麼多矛盾啊,誰管官員是不是在腐敗啊。。。
麥克阿瑟功勞大,資格老,他是個軍人兼政客,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對他來說就是個屁。杜魯門,他又是在羅斯福猝死後以副總統的身份上位的,合法但不合有些人的期望。麥克阿瑟一直叫杜魯門是羅斯福的走狗。
對另一位五星上將馬歇爾,也是不屑一顧,在太平洋戰爭的時候還用了點小花招,壓制馬歇爾的升職。並且麥克阿瑟不贊成馬歇爾對中共的態度,他認為馬歇爾對中共抱有同情,認為馬歇爾覺得中共只是一群土地改革者。不得不說,馬歇爾的政治眼光非常準確。馬歇爾一直認為中共有「鐵托主義」的傾向,所以他一直反對和中共撕破臉,實事證明他是對的了,中共確實不甘心給蘇聯做小弟,沒多久就給蘇聯鬧翻了。
回到上面,戰爭陷入泥潭,矛盾就出來了。
麥克阿瑟的意思是,擴大戰爭規模,以空軍的絕對優勢對中共沿海地帶和工業基地進行轟炸,徹底摧毀中共重工業基地和經濟。擺出了,要不按我的方案做,要不我就撂挑子,看誰能接我班。
杜魯門的意思是米國的工作重點還是在歐洲,朝鮮就不要再多投入資源了,既然戰爭看起來已經進入僵持階段,那差不多就和談了唄。杜魯門壓根兒不相信中共的工業基礎會這樣被摧毀,並且就算被摧毀了,中共也可以通過鐵路接收蘇聯的物資,要想切斷中共的補給,就必須炸毀鐵路,但這等於向蘇聯宣戰,那麼基本上第三次世界大戰就這麼開始了,美國的盟友不可能跟著美國干,必定蘇聯這個龐然大物沒和美國接壤,和歐洲離得很近。
再加上馬歇爾一直不主張與中共徹底撕破臉,於是杜魯門開始準備呼籲和談了
麥克阿瑟知道白宮準備和談就怒了啊,爺打成這樣,你們幾個政客表砸準備和談了?於是搶先發表了個聲明。那個聲明大概意思是:白宮那群2貨不想打了,要和談。雖然我覺得他們很傻,你們很天真,我們三觀不符,也就和談吧。但你們別和白宮那些2貨談,和我談吧,不過和談的時候麻煩帶著投降書過來。。。。。。。。
那個時候,中共高層和美國高層都正好是覺得自己牛逼得沒邊。中共一看,話都說成這樣了,還談個屁,打唄
華盛頓方面,因為馬歇爾的態度很關鍵,也很微妙,(原因是馬歇爾對解除麥克阿瑟的職務,如果出手的話,會認為是報復;但當時一個我記不起名字的人事支持麥克阿瑟的,一個天生不善於駕馭巴頓、麥克阿瑟這種武將,只有馬歇爾的態度可以影響到他們)杜魯門命令馬歇爾看了幾年麥克阿瑟和白宮的文件、信函來往,馬歇爾看後決定搞下麥克阿瑟。
古今中外,越級辦事都會被重處的。。。
老麥職位被撤之後美國發生巨大的政治波瀾和題目無關。
第三階段:李奇微上台到朝鮮戰爭結束。
其實這段時間沒什麼好說的了,李奇微戰術是棒棒的,總結出共軍的進攻持續時間不長,通常在夜間等一大堆短板,發動有針對性的「屠夫計劃」之類的。只是戰爭服務於政治,戰術要服從於戰略,他上台註定朝鮮戰爭會以和談結束,大家要得不過是更多的利益,更體面的結束。
鳴人和佐助後來各自的幸福生活也建立在他們打得勢均力敵的基礎上
中共方面
這方面就不詳細說了
也是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選帥階段,高崗不去,林彪不去,最後彭大將軍去了
第二階段:也是志願軍先取得勝利,國內鬧騰把美帝國主義趕下海去。
第三階段:高層腦子很清醒,朝鮮地方小,狹長、山地多;不適合大規模的穿插、包圍、殲滅,不適合大兵團作戰;我們有沒有先進的武器,只能像削蘿蔔一樣,一次幹掉聯合國軍幾萬人,和他們拼消耗,最後把他們打回談判桌上來。
一是和最先進的國家過了幾招,知道了差距。
二是和最強大的國家硬碰硬,確實宣告了以前幾首軍艦就可以來簽點兒不平等條約的情況不可能發生了。
.三是打消了國內軍方的一些不好的勢頭。
四是,誒。。。。少一股勢力,應該是個好事
看了一些答案,忍不了了,一場那麼值得中國人銘記的勝利被有些人說成這樣,怎麼對得起那些埋骨他鄉的革命先烈;怎麼對得起那些在冰天雪地的朝鮮戰場連一把炒麵一把雪都吃不上依然衝鋒不止的戰士;怎麼對得起那些在零下40度嚴寒中單衣單褲作戰凍死在長津湖畔的英雄;毫不誇張的告訴你,是他們,以驚人的犧牲為中國贏得了今日地位,我們應該驕傲,我們更應該慚愧。
~~~~~~~~~~~~~~~~~~~~~~~~~~~~~~~~~~~~~~~~~~~~~~~~~~~~~~~~~~~~~~~~~~
5月25日更新:
- 想說下,當時忍不住答這個題目,真的是因為從上到下翻遍答案,大部分不是以自己祖國發展的立場來答的,清一色的:「美國民眾不想打仗」、「美國沒有盡全力」之類的,是,這些都是"聯合國軍"沒有打贏的原因之一,但絕對不是主要、重要原因。
- 老是拿「美國民眾不想打仗」、「美國沒有盡全力」、「意識形態」來說事,是否算「樂於解構歷史,消解英雄呢?」(如今的一些事情、一些作為,我也許比某些知友還不爽、還要看不慣,但這並能成為讓我們否認抗美援朝的原始出發點,先輩們的鮮血不是那幾句話就承載得起的)
- 在那個年代,即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之前,打仗是有比較明顯的戰鬥、戰術、戰役、戰略層面區分的,要都覺得戰場上的戰鬥、戰術、戰役層面的態勢是以參戰國國內民眾的意志為轉移的,那就想錯了。
- 別說我拿道德至高點來說事。實際上,在關乎國家大義、民族發展,一致對外的很多事情上,哪裡有那麼多道德可講?朝鮮戰爭之前的一百多年裡,西方列強、日本,跟你講過道德么?世界是有它的生存法則的,列強們不服弱、只服強,你只有把他們打痛了,才能為自己贏得一定時間內的和平發展。
- 抗美援朝這段歷史,應當為我們子孫後代牢記。因為它所傳遞的,是中華民族不懼強敵的不屈不撓的精神,是我們民族最寶貴的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的基因,我可不想我兒子以後跟同學談論朝鮮戰爭(抗美援朝)的時候,眼神中滿是質疑和迷茫。
應知友的評論,我先簡單說下:「為什麼聯合國軍沒打贏?」
其實,有的答案里說了一些原因,但好像忘了最主要的原因:
一,新中國1949年成立,中國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苦難,終於有了一個相對統一、穩定的環境,從老百姓到國家層面,誰都不願意因為朝鮮被外國全境佔領而喪失緩衝地帶而不得安寧。
今年剛好是1894年以來的第二個甲午馬年,也許大家都知道甲午海戰,清政府完敗,但請一併知道,「日清戰爭」的一個重要戰場,就是在朝鮮,唇亡齒寒的道理不用再講。
二,在這種情況下,不管是志願軍官兵,還是普通老百姓,都是懷著迫切的渴望,願意不惜一切代價甚至是生命來守衛這來之不易的安定環境。
在武器裝備等各方面都不佔優的情況下,志願軍官兵個人的戰鬥意志和誓死如歸的英雄主義精神發揮了巨大作用(這點是很心酸的),他們有無所畏懼的精神和氣概,我們暫且不論產生這種勇氣是由社會制度、個人崇拜、意識形態所激發,還是受其他樸素的或者非理性的熱情使然,客觀地說,單就中國軍人此時的勇氣來講,遠遠超出了「聯合國軍」幾十上百倍。
三,聯合國軍在戰鬥、戰術、戰役層面都小瞧了中國。
志願軍不斷實施的近戰、夜戰、肉搏戰等戰法,不但使聯合國軍強大的海空軍力量和其他重武器優勢不能充分發揮,也從心理上震尿了聯合國軍的軍人。
~~~~~~~~~~~~~~~~~~~~~~~~~~~~~~~~~~~~~~~~~~~~~~~~~~~~~~~~~~~~~~~~~~
(朝鮮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是很微妙的兩個概念:朝鮮戰爭本不應該打,抗美援朝戰爭卻不能不打)
- 首先,朝鮮戰爭不是「美國人沒有打贏」,而是「以美國為首,英國、澳大利亞、荷蘭、紐西蘭、加拿大、法國、菲律賓、土耳其、泰國、南非、希臘、比利時、盧森堡、哥倫比亞、衣索比亞共16個國家的作戰部隊及瑞典、印度、丹麥、挪威、義大利5個國家的醫療隊組成的「聯合國軍」和南朝軍隊共17國部隊」的「聯合國軍」沒有打贏。
這是一般資料中,除美國和南朝鮮軍隊以外的15個「聯合國軍」的參戰數據:
- 英 國︰2個步兵旅,部分海軍艦隻和空軍;
- 加拿大︰1個步兵旅;
- 土耳其︰1個步兵旅;
- 紐西蘭︰1個炮兵團,部分海軍艦隻;
- 法 國︰1個步兵營,部分海軍艦隻和空軍;
- 荷 蘭︰1個步兵營,部分海軍艦隻;
- 澳大利亞︰1個步兵營,部分海軍艦隻;
- 哥倫比亞︰1個步兵營,部分海軍艦隻;
- 比利時︰1個步兵營;
- 希臘︰1個步兵營;
- 泰國︰1個步兵營;
- 菲律賓︰1個步兵營;
- 衣索比亞︰1個步兵營;
- 南非︰1個空軍中隊;
- 盧森堡︰1個步兵排;
外加5個國家的野戰醫療隊
via:1.聯合國正式文件"1950年6月27日安全理事會83號決、84號決議";
2.國防大學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史》;
3.韓文的The World Peace Freedom United. 2010;
4.Korean war. 英國駐韓國大使館網站[2008年9月8日] ;
5.The Turks in the Korean War.
6.Valour Remembered - Canadians in Korea. Veterans Affairs Canada;
7.Korean War 1950–53. Australian War Memorial.
8.French Forces in Korea.
9.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 抗美援朝戰爭史(第三卷).軍事科學院出版社.
10.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聯絡部編. 敵軍工作史料·第6冊
11.Hermes, Walter G. United States Army in the Korean War: Truce Tent and Fighting Front. Washington, D.C. :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United States Army. 1992.
- 評價一場戰爭,我覺得有兩種東西可以作為重要參考:
第一,數據;
第二,對方的評價。
第一,我們來看看數據吧:
1950年9月底參加朝鮮戰爭的聯合國軍(包括韓國軍隊)兵力情況:
A.聯合國軍地面作戰部隊兵力:229772人(約23萬人)
(其中美軍103601人,配屬美軍的韓國人18787人;韓軍82786人;英軍1704人;菲律賓部隊1369人)
B.聯合國軍地面後勤部隊兵力:119559人(約12萬人)
(其中美軍28507人,配屬美軍的韓國人444人;韓軍91052人)
C.聯合國軍空軍兵力:37007人(其中美國遠東空軍36677人,其他國家空軍330人)
D.聯合國軍海軍兵力:59438人(約6萬人)可以說,沒有這支海軍,美國在朝鮮根本打不下去!
綜上所述,1950年9月底,聯合國軍的總兵力為445776人(約44.6萬人),其中地面部隊(包括後勤部隊)總兵力為349331人(約35萬人)。
via:The U.S. Army and the Korean War: South to the Naktong, North to the Yalu
第四次戰役前,聯合國軍與志願軍的主要武器裝備對比:
1.作戰飛機
聯合國軍空軍:作戰飛機1100架,掌握絕對制空權;
志願軍空軍:到第四次戰役前,基本沒有可用於實戰的空軍;
蘇聯空軍:到第四次戰役前,小規模地投入了一部分空軍,但只保衛鴨綠江沿線。
via:奧爾洛夫. 1951-1953年朝鮮戰爭中的蘇聯空軍. (俄)近現代史, 1998(4)
2. 軍艦
聯合國軍海軍:300餘艘各型艦艇,掌握絕對制海權;
中朝蘇海軍:無
3.地面作戰武器
(1)火炮:
聯合國軍:5000門以上,大口徑炮較多;
中朝聯軍:最多一千幾百門,多為小口徑炮。炮彈嚴重不足。
(2) 坦克:
聯合國軍:1000輛以上;
中朝聯軍:無
(3)汽車:
聯合國軍:幾萬輛;
中朝聯軍:不足1000輛。
- 朝鮮戰場上美軍一個軍擁有坦克430輛;我最初入朝的6個軍,一輛坦克也沒有。
- 美一個陸軍師的師屬炮兵有432門榴彈炮和加農炮,還可以得到非師屬炮兵同類口徑和更大口徑火炮的支援;我志願軍一個師的師屬炮兵僅有一個山炮營,12門山炮。
- 美軍一個步兵師擁有電台1600部,無線電通信可以一直到達排和班。我軍入朝時從各部隊多方抽調器材,才使每個軍的電台達到數十部,勉強裝備到營。營以下通信聯絡仍然主要靠徒步通信、軍號、哨子及少量的信號彈等。
- 美軍運輸全部摩托化,一個軍擁有汽車約7000輛。我志願軍入朝之初,主力38軍只有汽車100 輛,27軍則只有45輛。
- 空中力量的懸殊更大。志願軍當時不但沒有飛機,連防空武器也極端缺乏。面對美軍1100架作戰飛機,志願軍當時只有一個高炮團,36門75毫米高炮,還要留12門在鴨綠江邊保衛渡口。最初帶入朝鮮的,只有舊式的日制高炮24門。
- 雷達,一部也沒有,搜索空中目標全憑耳聽和目視。
via:Escaping the Trap: The U.S. Army X Corps in Northeast Korea, 1950
作者:Roy E. Appleman
中國人民志願軍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艱苦奮戰,硬把美國人打回到談判桌前的。
第二,我們來看看美國人自己的評價:- 一個西點軍校教員說過:「對我們美國軍人來說,這兩場戰爭的意義和意味都是完全不同的。越南戰爭是政治上的失敗,並不是軍事上的失敗。美國軍隊是在被束縛手腳的情況下打仗。由於懼怕中國參戰,不准許美軍越過17度線對北越的目標和基地進行有效的軍事攻擊。終於打成了一場爛仗。最終只能撤出了事。而朝鮮戰爭則是完完全全的軍事失敗。一個世界公認最強大的國家的陸海空三軍聯合立體作戰,卻沒能打過一個貧窮國家裝備原始的陸軍。尤其是在對我們有利的大兵團野外攻防戰而不是游擊戰的狀況下失利,而且輸得很慘。這是我們美國軍隊和美國國家永遠的恥辱和瘡疤。」
- 「聯合國軍」首任司令官、「二戰」名將、美國五星上將麥克阿瑟對志願軍評價是:「中國軍隊常常避開大路,利用山嶺、丘陵作為接近路,他們總是插入我縱深發起攻擊。其步兵手中的武器運用得比我們熟練、充分。敵軍慣於在夜間運動和作戰。敵人步兵訓練優良,小型武器和輕便裝備充分,但幾乎沒有起支援作用的空軍,而且大炮、高射炮、運輸和交通設備等方面都特別缺乏。」
- 「聯合國軍」第二任司令官李奇微是這樣評論志願軍的:「中國人在夜間進攻特別神秘莫測,不可思議。中國部隊很有效地隱蔽了自己的行動。每個執行任務的士兵都能做到自給自足,攜帶由大米、豆類和玉米做成的乾糧以及足夠的輕武器彈藥,因而可以堅持四五天之久。敵人以東方人特有的頑強精神奮力加固他們在山上的工事。中國人是勇士,他們常常不顧傷亡地發起進攻。」
- 美第八軍軍長范佛里特對志願軍的評論是:「以個人而論,中國士兵是一個頑強的敵人。他們沒有防彈背心,沒有鋼盔。他們只穿上軍服,戴上軍帽,踏著一雙帆布鞋。他們攜著步槍,腰上皮帶配有二百粒子彈。他們攜帶數枚製造粗劣的手榴彈,糧食是用米和雜糧磨成粉狀而成的,裝在一條長管形布袋裡,必要時可維持十幾天。中國軍隊醫療設備簡陋,萬不能和我們的醫療隊、前線救護站,以及完善的後方醫院相比擬。但是,他們永遠是向前作戰,奮不顧身的,有時甚至滲透到我們防線後方,令我們束手無策。」
- 「聯合國軍」法國希爾將軍說:「我認為時下,一些人包括很多中國人,他們對韓戰的看法簡直就是在胡說。他們根本不理解,我們當時的對手是誰。「鴨綠江的冬季戰役,我的部隊一次戰役下來,損失慘重,我從士兵眼神中,看到的不是怒火,而是恐懼!」
- 美國《安斯凱頓研究室》首席研究員偌布斯·弗蘭克評論:「北韓戰場上的中共軍隊,除了軍事裝備上不如美國聯軍,而其他無論鬥志、勇氣,都是美國難以想像的高……當時,中共軍隊可以說無論哪一支都可以在一塊陣地,獨擋一路盟軍。而盟軍除了美軍以外,其他部隊都是一觸即潰。」
- 同樣是一位西點軍校的教員,評論過:「要知道參加韓戰的美軍部隊均非等閑之旅。美八軍、陸戰一師、騎一師都是美軍中響噹噹的王牌軍、常勝軍。官兵又剛打過二次大戰,富有實戰經驗。裝備有世界最新型的坦克、火炮和各種輕重武器。並且擁有絕對的制空、制海權。除了第一次戰役有措手不及的原因外,實在沒有什麼其他的借口可找。美軍在韓戰中一再失利,不但在戰役初期遭受突襲時失利,在中後期的兩軍對壘攻防中也勝少敗多。就只能得出一個令人很不舒服的結論:裝備佔優的美軍在戰場上的作戰表現不如中國軍隊。」
唇亡齒寒的道理大家都懂,朝鮮戰爭(的抗美援朝戰爭)是美國強加給中國的。
在這裡真的沒有必要討論是北朝先挑事這個問題,因為他已經挑了,而且是毛不知道的情況下挑的(via:《毛澤東的翻譯:師哲眼中的高層人物》),然後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打過來了,中國不得不打。
-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對外用兵次數超過240次。
- 其中規模最大的有三次:1950年至1953年的朝鮮戰爭,1961年至1975年的越南戰爭,1991年的海灣戰爭。
- 三場戰爭,前兩場都與遏制中國有關。三場戰爭中,朝鮮戰爭持續3年,用兵44萬,美國官方統計死亡、失蹤54246人;越南戰爭持續14年,用兵55萬,死亡失蹤58209人;海灣戰爭用兵44 萬,43天解決戰鬥,陣亡146人。
在勝負問題上,美國人自己都說:中美兩軍的戰鬥接觸是在中朝邊境地區展開的,始於鴨綠江而終於「三八線」,勝負之勢是不言自明的,沒有必要歪曲和掩蓋。
答主經歷了三所軍校,期間教員不乏參加過維和、參觀訪問、美國軍校留學的,每次和教員們私下談及時,他們都不約而同的告訴我一個特點,美國軍人特別尊重身穿陸軍軍服的他們。我想,這也許是當年朝鮮戰場上的革命先烈為今天中國軍人留下的財富——尊重,他們尊重與他們交過手的對手,尤其是那些讓他們吃了虧的。先回答提主問題
請告訴我
1、美國人的目標何在?
佔領朝鮮,助南韓統一半島
2、我方目標何在?
將美軍打回三八線
最後
3、我方目標實現了嗎?實現了
4、對方實現目標了嗎?沒實現
草,那為啥說我們沒贏?為啥是個平手呢
看了看回答,大多數讓我感到很心寒,先偷個懶,分享兩篇文章吧。
中國人在此
-----------------------------------------------------------------------------------------------------------------------------------
2015/1/26
首先我是挺對不起大家這個贊的,原創都沒有,靠的是複製,後期我自己花了2小時寫了關於朝鮮戰爭爆發的歷史,但是可是因為字數原因我無法添加,所以不得不放棄,在這我只想說,朝鮮戰爭是胖子挑起的頭,可是這梁子早就結下去了,李承晚也不是什麼好鳥,雙方在此之前都在互相找乾爹撐腰放狠話,你你你,等著,看老子怎麼收拾你,李承晚他不是不想想佔領朝鮮而是實力不夠,最後狠話放多了有點QQ不成反被X。。。。
然後很多人私信給我說,你複製了這麼多也沒有用,新中國賭著國運打著這場戰爭,死了十幾萬,經濟打殘了,也沒撈著好處呀,這裡其實學問就大著多了,本來分享的第二篇文章有講,可是呢因為字數無法上傳,我在這就提前刪掉一些東西把他發上來並且這次也把原文地址一同貼上,在這裡我的看法就單單從國際政治角度來看,要是美國正統一了北韓,中國和蘇聯身邊被紮上釘子不說,北京送到別人嘴邊不說,中國工業中心被人秒爆不說,就談毛澤東能騎在赫魯曉夫頭上,並且後者希望毛澤東幫他在波蘭問題和匈牙利問題撐腰處理,1957年莫斯科會議的時候,毛的影響就達到了高峰。毛那會兒認為中國共產黨現在可以指揮國際無產階級運動了。那個時候哥穆爾卡、烏布利希等,所有這些東歐國家領導人挨著個兒地去見毛,去請示,去跟他探討革命道路應該怎麼走。包括西方國家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黑人兄弟抬進中國進聯合國等等都有密切聯繫,當然了,世界大戰某種程度也會真正爆發
下面是工業化角度看法:
現代社會的門檻
從工業化的視角來看,把中國近代社會的開始設定為1840年鴉片戰爭是很合適的。那一年,裝備著蒸汽拖輪的英國艦隊開到中國外海。擁有現代工業的列強打斷了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的運作方式。這個近代社會什麼時候結束?現代化進程何時開始?
朝鮮戰爭第二次戰役就是最明顯不過的分界點。
所謂現代社會,就是以工業經濟為中心,社會財富遠勝於農業時代的社會。為了生產和消費這些前所未有的財富,人們自然會主動地摧毀舊的社會結構,建立一套適應新生產力的社會模式。
為何工業社會的財富遠遠超過農業社會?最直觀的解釋就是勞動模式不同。工業社會的人勞動效率更高。勞動效率高無非就是兩個原因:工具和訓練。
所謂工具,不止是手裡的扳手螺絲刀。司機的汽車、工人的機床、礦工的鑿岩機、建築工人的卷揚機都是工具。他們的共同特徵是效率和價格成正比,好貨不便宜。
所謂訓練,不止是流水線上機械的動作。小學的語文算術、中學的幾何外語,大學的微積分、專業課。這些都是訓練的成本。和工具一樣,高學歷需要時間和投入。
這樣看來,搞工業社會就是要攢下一筆「本錢」,能夠打造最初的一批機器,訓練最初的一批現代勞動力。然後再用機器造機器,用知識青年教更多的學生。等到全體人口都受過了工業化教育訓練,全體勞動力都用上了互相配合的機器,這工業社會就成型了。小國可以指望大國援助來弄到這個本錢,大國就只能靠自己。
不過,不是每個國家都有機會來攢這個「本錢」。因為除了英國之外,所有的國家都是在有工業化強國的世界上發展工業。後發國家的「本錢」就是列強覬覦的市場和資源。魯迅這個尖酸人留日歸來感嘆:「倘是獅子,誇說怎樣肥大是不妨事的,如果是一頭豬或一隻羊,肥大倒不是好兆頭」。
對於後發國家來說,如果你不能證明自己也是一頭獅子,至少也要通過戰爭證明自己是一隻扎手的刺蝟,這才有機會攢下工業化的本錢。拿破崙戰爭、美國內戰、普法戰爭、蘇聯衛國戰爭、日俄戰爭莫不如此。很顯然,10天丟掉一個省的舊中國沒資格攢什麼「本錢」。志願軍的勝利才是中國工業社會的起點。
當然,能勉強頂住帝國主義不過是第一關。對於成熟的農業社會來說,攢一筆工業化的「本錢」並不是什麼舒心事情。這意味著把農業社會的大量資源抽調出來,投入暫時不能吃不能穿的工業建設——這個過程往往持續幾十年。等到家裡攢出點打基礎的罈罈罐罐,帝國主義時刻會威脅砸了它,普通人會抱怨為啥不分了它,舊時代的知識分子會說還不如沒有它。這個時候才是真正的危機考驗,內外夾攻,過不了這個門檻就會前功盡棄。
要翻過這個門檻,必要條件是一支超出社會發展水平的軍隊。不僅能頂住帝國主義,還能打疼帝國主義。讓它看到機會也不敢插手。否則的話,帝國主義也會發展,上次用大炮沒做到的事情,有了導彈之後保不齊會再來一次。
志願軍在朝鮮同樣做到了這一點。
解放軍的背後雖然是一個近代水準的農業社會,卻不像舊沙俄軍隊那樣由「灰色牲口」(指戰術呆板,吃苦耐勞的舊俄士兵)構成,不是只憑著數量優勢和麻木不仁對抗先進敵人的消耗品。共產黨發動的社會革命最大限度地動員了知識分子,也解放了封閉的農民,打造了一支中國史上文化水平最高的軍隊,一支「超時代」的軍隊。
所以,志願軍不僅僅能冒著炮火衝鋒,還能分進合擊,在分散作戰的時候保證每支小部隊的紀律和積極性,隨時根據敵人的變化而調整戰術。既能不惜代價攻克要點,在多數時候又有效規避了美軍強大的火力。雖然志願軍人均消耗的工業資源遠低於二戰日軍,但以弱對強的戰果卻遠勝動輒自殺衝鋒的日本士兵。美軍本以為轟炸和火力封鎖可以摧垮一支農民軍隊的「人海戰術」,沒想到鏖戰三年,美軍的傷亡依然和中國軍隊保持在一個數量級內。
這向世界證明:即便中國內部有很多問題,即便中國的軍隊還需要幾十年才能實現機械化,但無論在任何時候,干涉中國再不是一個可以考慮的方案。志願軍在朝鮮的勝利不僅開啟了中國工業化社會的大門,還為此後工業化之路保駕護航數十年。可以說,志願軍的勝利不僅僅是中國告別近代社會的「畢業考」,更是中國進入現代社會高速發展模式的「高考」。共產黨在徹底改造中國社會之前,先打造了一支「超時代」的軍隊,保證了中國隨後幾十年全世界最高的工業經濟增長率。
全文地址馬平:
作者:西西河-黃河故人
上甘嶺上的英雄,是個中國人就知道幾個。我們今天呢,就聊聊幾個不太知道的。黃繼光都知道,肖登良知道么?黃繼光犧牲的時候,肖登良就在他身邊,他目睹了黃繼光撲向槍眼的那一幕。肖登良、黃繼光、吳三羊這三位勇士是通信員,肖登良能活下來可以認為是一個奇蹟。要知道當外面炮火連天大家都在坑道裡面隱蔽的時候,為了保持通訊聯絡,通信員是要在炮火下運動的。
肖登良曾經去搶水,上甘嶺戰役中在美國人的炮火密度下,到大家都知道的水源去打水,可以想像一下這是一條什麼樣的路,兄弟連的地獄公路應該要相形見絀了。肖登良打了兩桶水,即將進入我軍陣地的時候,美國人對他一個人進行了猛烈地炮擊。炮停了,他抬頭一看,在自己的右手水桶里,竟然有一發沒爆炸的炮彈。
肖登良還摸過美國兵的舌頭。抓舌頭就不能用槍,還要保證舌頭是活的,還不能驚動敵人,現在我們看對越反擊戰中的抓舌頭錄像,都是好多大漢對一個瘦小的越南兵,在叢林里埋伏好了,然後等&<。)#)))≦上鉤。當時沒這條件,美國人那體格也不是越南人可以比擬的。美國兵在七八米高山崖上面,當然山崖也不是直上直下。兩個助手在下面埋伏,肖登良自己從哨兵背後摸上去,然後一手按脖子,一手捂嘴,一塊就從山崖上滾下來,趁著美國兵摔個七葷八素,捆了抬走。 上甘嶺第一天的時候,也就是10月14日這天,肖登良去我方剛佔領的陣地送信。進了交通壕,這時有個沒來得及撤下去的美國軍官發現了他,抬起手槍就沖著他開槍了。一發子彈打中了他的胳膊,其餘子彈打空了,這時候美國軍官才發現,子彈打光了,敵人還在戰鬥;來不及換子彈了,他掄起手槍當板磚,對著肖登良就扔過去了,糟糕,沒打准,武器都沒了,敵人還在戰鬥。這瞬間肖登良也沒閑著,抽出駁殼槍頂上火就對準了美國軍官,我射……,怎麼沒響??%¥#,原來是卡殼了,於是我沖……肖登良知道自己槍出問題了,美國人呢可不知道。一看這位端著槍對著自己就過來了,還不開槍,那顯然是要抓活的了,看來命保住了,立刻舉手投降。就這麼抓一俘虜。 話說回來,這個美國軍官夠幸運的,當時的近戰和肉搏戰中,頗有嚇破了膽的聯合國軍舉手投降,手還沒舉利索就被幹掉的回憶。紀律,面對面的戰場上,生死不過瞬間的時候,誰Y還顧得上這個,他是不是真投降還不能界定呢。死生之際的戰士哪裡想得到死掉的敵人才是好敵人,他們心裡只有敵人不死,自己人就要死這麼簡單的一個道理。 不好意思,拉肖老英雄當一次龍套,主角出場。 這天是1952年10月25日,抗美援朝兩周年的日子。這天,也是上甘嶺的一個時間段分割點。 頭一天晚上,秦基偉把自己軍部的警衛連96人由連長、指導員帶領,派往597.9高地一號坑道,指導員王虜是秦基偉太行山時期的警衛員,跟隨秦基偉長達五六年,多次在戰場上冒死掩護過秦基偉,在通過上甘嶺山腳下的炮火封鎖區時,遭受到巨大傷亡,只有24人到達一號坑道,犧牲的人中就包括王虜。十五軍自成立以來,大小數百戰,還從沒用上軍警衛連,初次上陣損失就這麼慘重,直到戰役結束秦基偉還痛心不已。 美國人也不輕鬆,這一天飯佛理特也到了第九軍軍部,把美七師撤了下去,南朝鮮二師接替了美國人的主攻任務。 應該說這時候的美國人的狀態時比較好的,秦基偉這邊已經把軍部的警衛連送了上去,可以說兵力已經近乎到了極限。聯合國軍則是生力軍剛剛投入戰場,一鼓作氣之下,勝負往那邊傾斜,不必多說了。奇怪的是在之後的這幾天,雙方進行的是坑道爭奪戰,而韓軍這邊,並沒能投入足夠多的力量去徹底解決坑道,反倒是十五軍這邊緩過了一口氣來。 當天,崔建功在指揮所看到,對方黑壓壓一片一片人頭就在炮火掩護下過來了。突然之間,對方的第二梯隊一片大亂,戰鬥突然在敵人的背後打響。崔師長邊誇戰士打得好,邊問這是誰打的,居然沒人知道。 與此同時,597.9高地上看得更清楚。有一支奇兵,佔據了美國人留下的一座非常堅固的堡壘,冷不防在敵人內部打響。猝不及防、距離又近,敵人第二梯隊死傷慘重,後路被抄、援兵不繼,前面的進攻立刻失去了後勁。 可以這麼比喻,聯合國軍張開了大口,準備把前面的志願軍陣地一口吞下,卻不料喉嚨里突然卡進了一根刺。不光不能咽下前面的肥肉,張開的大口合上也很困難,只能張著嘴等著別人一點點敲自己的牙齒,拔自己的舌頭。而且共軍不僅發現了這根意外的刺,還不停地給這根刺幫忙活動一下,可憐的韓國人。 如果不好理解,想一下黃繼光,如果黃繼光堵住槍眼後,後續部隊沒能立刻衝上來,那黃繼光的犧牲就沒有了意義。 從597.9高地上,可以看到一小時後對方糾集了一個連對這個堡壘發動進攻,力圖一舉拿下。硝煙中,三個戰士從堡壘中悄悄潛出,兩個人繞道敵後,一個人埋伏在堡壘前面的炮彈坑裡。就在敵人以為志願軍將堅守堡壘的時候,還沒接近就被手雷給炸了個暈頭轉向。敵人派出一個班,慢慢摸到堡壘邊上偵察,發現沒什麼動靜,認為我軍都已犧牲,遂大喜過望,一連人直起腰來,大搖大擺走向堡壘。不料瞬間三名志願軍戰士呈三角陣形出現,手中的轉盤槍對著這一連人一通橫掃,爽! 敵人立刻又派了一個連企圖連續進攻,這時候,志願軍的迫擊炮發言了。不多的炮火用在了關鍵的地方上。圍著這個堡壘,志願軍打出了一道火牆,敵人的連續攻擊就此破產。 也就是在同一個時間,崔建功師長和前面的團指揮部與各陣地確認後發現,沒有一個陣地向敵方派出小分隊…… 這個,沒人派出小分隊,難道是上甘嶺的炮火太強烈,某網路神人穿越了?那時候可沒這個詞。 當天夜裡,團里師里都派出了通信員前去聯絡,可是對方的照明彈打得前沿陣地和白天一樣。美國人堡壘和志願軍陣地之間用炮火打成好幾道封鎖線,通信員全部犧牲。再繼續派人已經沒有意義,於是這個陣地被標註成了無名陣地。 美國人也反應過來了,首要任務是除掉自己嗓子眼裡的這根刺,否則,自己的部隊一集結,就等著給人當靶子。 第二天,六架飛機掩護一個連的敵人攻了上來。六架飛機瘋狂肆虐,可是這個堡壘是美國人自己修的,很是堅固,狂轟濫炸沒什麼作用。而在炮火的縫隙中,可以看到一共有五個志願軍戰士的身影在閃動,在同百倍於他們的敵軍在作戰。 志願軍的炮火也沒閑著,在堡壘的周圍也打出一道火牆,敵軍部隊照樣被鋼雨嚴重殺傷。炮火密度之大,以至於有一發炮彈竟然撞在了美國人的一架飛機上。可以把坦克砸成癱瘓的榴彈炮彈落在了飛機上,可以想像一下這是多麼壯觀的景象。 隨後一天,槍聲仍然不斷,直到10月28日。在無名陣地上的戰士,就這樣孤軍戰鬥了四天四夜。這四天,成了十五軍非常重要的四天四夜,十五軍緩過來了。 這五位英雄的功勞是相當的大。第一天他們剛剛打了第一仗崔建功就說他們要記特等功,何況他們還遲滯了敵人的進攻四天,但是也不適合把他們上升到上甘嶺戰役的關鍵點的高度。上甘嶺總的來說是美國人猜中了開頭,但沒有猜中結尾。戰役起始階段,美國人成功的欺騙了志願軍的上上下下,但是十五軍上上下下的浴血奮戰給志願軍爭取到了修正自己錯誤的機會,然後十五軍自己也一戰成名,從二流部隊一躍而成為頭號主力之一。 10月28日,我某團四連排長田丙辛帶兩個班的部隊衝到了無名陣地。 出現在田丙辛排長面前的首先是堡壘外面的三位烈士遺體。一位烈士的遺體保存較好,躺在鴨絨睡袋裡面,應該是犧牲較早,被其他烈士安置在睡袋裡面;第二位烈士躺在一堆焦土邊上,身上的新棉衣已經被炮火撕得粉碎,子彈早已打穿了他的雙手,而手裡還有一顆手雷;第三位烈士的遺體在稍遠的地方,周圍敵屍重重疊疊,手指上是手榴彈線圈。 走到堡壘的門口,第四位烈士的遺體在堡壘門口,身上傷痕纍纍但沒有致命傷,懷裡抱著一根爆破筒;滿懷希望的田排長看到了第五人跪在射擊孔邊上,怒目圓睜,手指還扣在機槍的扳機上。走近才發現,這位烈士也犧牲了。 環顧後發現,這是一個美軍營級指揮所,沒有人敵人進來的跡象。也就是說,五位烈士犧牲後,聯合國軍並沒有敢打進這個堡壘來看一下。堡壘周圍,敵人還有二十多具屍體沒運下去。堡壘裡面的兩位烈士都沒有致命傷,很可能是被渴死的。 想想坑道里是何等的艱苦,送蘋果進坑道就有二等功,何況孤立在坑道前面好遠,和後方沒有任何聯絡的無名陣地;從另外一個方面我們也能看到美軍不是紙老虎,一個營級指揮部,就可以堅固到在美國人自己的炮火中倖存下來;第三個方面無名陣地的志願軍基本上是用美國人的裝備打的這幾天的戰鬥。我們經常說要是志願軍有了美國人的裝備朝鮮戰爭會打成一個什麼樣子,那現在大家看到的該是一個現實的例子,五名志願軍烈士,死傷在他們面前的聯合國軍何止於百倍。 根據情況分析,應該是五位烈士隨增援部隊到了陣地上,但是在如此猛烈地炮火下,夜間地形地貌和白天差距太大,他們沒能找到坑道,卻一路深入了敵軍陣地。正好趕上了美七師和韓二師換防,這個指揮所被放棄了,於是五位志願軍就潛入了這個堡壘。而且他們很沉的住氣,一直到敵人的第二梯隊集結完畢,才一通猛揍,在聯合國軍的嗓子眼深深地扎了一根刺。 已經不能接回自己的戰士,確認烈士的身份就成了大問題。從發現的遺物看,五位烈士不止一位識文斷字,可是他們都沒有留下自己的名字和部隊的番號,僅在一位烈士身上的布片上,發現了「山西省」三個字,推測是來自十五軍前身——當年九縱的老戰士。由於上甘嶺上的部隊編製多、變動大、傷亡重,這五位烈士的身份竟成了一個永遠的謎團。 個人推測,他們也許是十五軍軍部警衛連的戰士。首先頭一天晚上,秦基偉把自己的警衛連派上了陣地;其次,五名烈士不止一人識字,有的還能寫筆記,這個文化素質不低,一般的連隊比較難達到這個高度;第三,這五名烈士的仗都打成精了,看咱們前面的敘述,打得非常漂亮,軍事素質極為優秀,符合軍部警衛連的身份。 五位烈士留給我們的話,筆記上有這麼一段「吃的是美國餅乾,用的是美國槍,打的是美國子彈,消滅的是美國狼。」給我們印象最深的是這句話,烈士把它深深地刻在了堡壘一邊的石壁上: 中國人在此
與朝鮮戰爭相關的家族記憶碎片
日本人來了
1933年3月3日,冬末春初,長城外的田野還沒化凍,熱河省南部和長城平行的大路上開來了兩輛汽車,一輛是卡車,一輛是在汽車底盤上加裝鋼板的「山寨」裝甲車。
同期拍攝的日軍卡車,一輛差不多也就是裝十幾個人
這對當地的農民來說可是個稀罕事。以往這條路上除了行人外,只有駝隊和木輪馬車來來回回。雖然直奉大戰前後也有東北軍的汽車過路,但那都是跟著大隊人馬前進,哪有這樣孤零零兩輛車就敢上路的?不怕半路壞掉?不怕土匪劫道?
車上乘客也的確惴惴不安。他們是從90公里外凌源縣城開來的日軍。發動機的馬力不大,在良好的公路上也只能裝一兩噸貨物,現在到平日只有馬幫駝隊通過的土路行駛,饒是還沒化凍,還是步履維艱。所以,除了油料電台之外,兩輛汽車只搭載了17個步兵,另一輛裝甲車已經半路拋錨。只靠剩下半個排的兵力,日軍甚至沒有能力驅散一路上好奇圍觀的村民,對付不了任何一路有名號的土匪。幾年前日本駐赤峰的外交官員就曾經被土匪劫持過,他們的確有必要擔心自己的安全問題。
這樣一支小部隊,任務卻是攻佔平泉縣城——日軍主力和熱河省會之間唯一的設防城鎮。
平泉縣城此時由東北軍重將、第四軍團長兼53軍軍長萬福麟駐守。萬福麟麾下有6個師旅,平泉附近直接掌握的部隊過萬人。日軍需要以一當千才有勝利的希望。我家就在平泉北門外,我的曾祖父近距離看到這兩輛汽車毫無戒備地駛向縣城:「汽車開的叮噹亂響(快散架了),手電筒綁在架子上當車燈,要是有人帶頭,幾十個民兵就收拾了他們」。
不過,能組織幾十個武裝民兵打伏擊,那是10年後李運昌到熱河之後的事情。八十年前的史實是17個日本兵在3月3日佔領了平泉縣城。鑒於此前與日軍作戰未嘗一勝, 53軍主力未發一槍一彈即撤向唐山方向,留下空城給日軍接收。此時距離90公里外凌源城的陷落不足24小時。熱河省會承德完全暴露在日軍第八師團面前。
後續部隊入城
後續部隊入城
對於如此大的空檔,日軍連一秒時間也沒有浪費。上午佔領了平泉,下午就發動汽車向承德前進,他們前面還有近100公里的路要走。汽車一路拋錨,隨後趕來的騎兵接替了前鋒任務。據說路上有東北軍後衛截擊,但顯然並沒有影響日軍的前進。3月4日,中午12點不到,幾十個疲憊不堪的日本騎兵奔入承德市區,不僅沒有碰到巷戰,甚至找不到軍事長官向他們投降——熱河省主席湯玉麟一大早就跑了,兩個旅守軍瞬間潰逃。在日軍進城之前,承德已經陷入了無政府狀態,搶掠四起,直到日軍彈壓才開始恢復秩序。13萬正規軍、6萬義勇軍防守的熱河省就這樣兒戲一般淪喪。(承德位於熱河省最南部,距河北省數十公里,承德陷落意味著全境失守)
日軍向承德進發的途中不忘自拍
日軍在承德舉行入城式,裝甲車也趕上來了
1933年的立法院長孫科是個軍事外行,但熱河「抗戰」的「成績」已經不需要內行來分析了:「熱河天險,守軍達10餘萬人,中央雖明知結果必敗,然無論如何以為至少當能支持兩三個月。不料戰爭竟未及10日,而全線崩潰,承德陷落,誠出人意料。計算日軍每日進展,途經50里,如入無人之境。謂為抵抗,謂有激烈戰爭,其誰人能信?」
作戰地圖
日軍自誇以一當十,看來還有點謙虛
共產黨來了
10天的熱河「抗戰」決定了我祖父輩的命運。他們必須在殖民政府統治下成長,把政府推銷毒品當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3月4日承德陷落,6日偽滿洲國派出的「熱河鴉片5人工作班」就進駐熱河省,帶隊的是日本人島崎庸一(後任偽滿農業部常務副部長)。在東京的規劃中,熱河山區是滿洲國的鴉片種植基地。日偽專賣鴉片號稱「西土」(熱河在偽滿洲國內為西南省份),銷往全中國。種罌粟、造鴉片成了我家鄉最正常不過的一門手藝,我曾祖母就是當時的割煙好手。
偽滿鴉片稅票
當然,毒品不可能只禍害外地人。到了10年後的1943年,熱河省400萬人口,每年生產1300萬兩鴉片,有60萬人吸毒。鴉片已經和煙酒一樣成為了生活必需品。90年代我父親出車禍骨折,我姥姥交代晚輩,舊房子樑上某處藏有鴉片一塊,可以拿下來臨時止痛。這些祖輩無意中表露的生活習慣,是最直觀的歷史教育。
日軍進佔的第二年,我祖父開始讀小學——每天都要上日語課,背誦偽滿「建國宣言」,「遙拜」偽滿皇宮。直到晚年,他還能閱讀簡單的日文資料。雖然殖民政府推行的是奴化教育,但東北地區的小學普及率的確在這個階段迅速提高,遠遠超過了內地平均水平。整整一代東北人在偽滿學校中接受奴化教育——可悲的是,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這是第一次有人對他們講述「國家」概念。在許多東北人看來,日本教師宣揚的「天照大神」固然是鬼話,但對南京或是重慶那個「中央政府」也實在沒什麼認同感。60年代偽滿皇帝溥儀被特赦後寫了一本《我的前半生》。我祖父知道有這本書後,第一時間去買了一本。祖父一向儉省,這可能是唯一一次為了自己的興趣買書。我猜他是想從另一個視角看看自己的學生時代。
1945年,日本投降,蘇軍出兵東北後表示將撤離,東北成了國內最大的一塊權力真空,國共兩軍都是海陸並進,日夜兼程搶佔東北。出關的八路軍本來武器就差,聽說東北有日軍遺留武器,又把許多槍支輜重留給了友軍。脫離老根據地行軍幾十天後,原本精銳的部隊已經衣衫襤褸。我祖父這樣講述與共軍主力的第一次碰面:「衣服破的露肉,頭髮又臟又亂,走上5分鐘才看到一個扛真槍的,中間的每人肩上一根木頭杠子,遠遠看去像是有槍……白天走過去的隊伍,半夜分一部分悄悄繞回來,再從南邊進一次城,假裝人多,本地老百姓都知道他們沒幾個人。」
這種行列,遠看的確分不清槍和木棍
接下來幾年,「中央軍」13軍長期駐紮熱遼地區,把李運昌攆出了承德,「賣相」遠勝共產黨軍隊。祖父也在國民黨的縣政府當了文書。直到遼瀋戰役結束,百萬大軍蔽野而來,野戰軍司令部再次從我家門前開過。我曾祖父回憶:「林彪瘦得很,但眼睛極有神,帶鉤子、能扎人!」不等林彪主力開到,13軍就聞風而逃,國民黨政權土崩瓦解。臨走,國民黨地方軍隊把所有能搜羅到的青年學生集中到一起,講了半小時話,每人發一個徽章,宣布他們加入了三青團,有義務為國家為政府戰鬥到底。
顯而易見,沒人會為最後一刻才想起政治工作的國民黨政權哭喪。祖父以留用人員的身份考入了新的熱河省政府,和當年他沒看上的那支共產黨軍隊共事。在熱河省商業廳宿舍的第一夜,城外武烈河的河灘上傳來陣陣槍聲,祖父驚疑地向帶隊幹部詢問,保衛科長平靜地回答:「殺土匪」。
熱河省近代是匪患重災區,土匪數量一度超過過總人口的1%。最「成功」的土匪李守信覲見過日本天皇,當過國民黨中將。當年不戰而逃的熱河省主席湯玉麟,也正是遼西馬匪出身。1947年,開黨代會歸來的冀東代表團在赤峰被土匪襲擊,22名重要幹部戰死,其中師團級幹部5名,是解放戰爭時期最大的一次高幹陣亡事件。但幾百年來,無論是清軍、北洋軍、東北軍、還是日軍、偽軍、國民黨軍,對熱河土匪要麼是聽之任之,要麼乾脆兵匪一家,坐地分贓。真心動了剿匪心思的,只有共產黨政權。
熱河軍區剿匪通報
剿匪的成效很快就能看到。解放頭幾個月,商業廳下鄉設點還要部隊帶著機槍護衛。一年後,裝滿貨物的大車就能單獨上路,從承德前往任何一個縣城,絲毫不擔心路上的盜搶問題,哪怕向北穿越蒙古草原也安然無恙——以往即便是會友鏢局走這條路也要三思而行。這是我祖父認識新政權的第一課。
下一個震撼還是來自當初做刑場的河灘,只是這次換成了勞工隊。熱河省幾十萬煙民,能戒則戒,戒不掉的集中起來強行戒毒。方法很簡單,就是看管起來乾重活,粗糧管夠。成千上萬面黃肌瘦的人像苦役犯一樣勞作,砸石頭修河堤,當然免不了有人毒癮發作死掉。但幾個月後,河堤修好了,剩下的人紅光滿面,從廢人變成了壯勞力。戒毒人員被放回家的時候,原來漫山遍野的罌粟田已經被連根鏟過,改成了糧田,想復吸也無從吸起。我祖父從此認定:「共產黨人不多,但想乾的事情一定會幹成!」
美國人來了
就在我祖父一步步認識新政權的時候。從他面前兩次開過的東北野戰軍從北到南打穿了中國,從黑土地直到三亞的天涯海角。其中最精銳的13兵團(轄38、39、40軍)已經結束南方戰事,再次收攏部隊北上出關。這些部隊奉命加入東北邊防集群,準備應付朝鮮半島的新局面。1950年10月19日,平壤易手,朝鮮軍隊喪失了抵抗能力。同一天, 39、40、42軍分三路渡鴨綠江,決心與美軍一戰。
在1950年之前,不要說和世界霸主過招,就是和列強中最弱的國家交手。中國也從很少憑自己的力量打過一個痛快仗。往前數,上一次在沿海地帶正面擊敗強國還是1859年的大沽口之戰。所以,當美軍逼近鴨綠江邊的時候,這個國家頗有不少人懷疑對抗的可能性。從功德林里的高級戰俘到見識過美國駐軍的城市中產,都認為共產黨出兵朝鮮是自尋死路,自己絕不能為共產黨陪葬。民盟領袖張東蓀已經擔任了中央政府委員,和周恩來、鄧小平、習仲勛、徐特立等人同列,居然也私下聯絡美國特工。除了泄露中央機要文件外,張東蓀還提供了一份名單,準備組織傀儡政府。當時的中國,像張東蓀一樣想的人不少,對新政權持觀望態度的人更多。若是新中國不能在朝鮮戰場上先聲奪人,內患將遠大於外部的軍事危機。
1950年10月25日,秘密入朝的40軍遇敵,三日打垮南韓偽軍一個師,抗美援朝戰爭拉開序幕。不過,無論在中國人還是西方看來,打南韓軍隊根本不算個事情,贏了也不代表什麼。中美雙方都對這一戰事保持沉默,所有的觀察者都在屏息等待中美主力交火的那一刻。
11月1日,39軍全軍出擊,這次的目標是美國第1騎兵師。戰至2日拂曉,美第8集團軍下令全線撤退。40軍企圖截斷美軍退路,但作為最初出國作戰的部隊,40軍的補給嚴重不足,未能襲取寧邊,美軍突圍而去。
雲山之戰殲敵2千人。對於身經百戰,殲敵以十萬計的東野王牌縱隊來說,這實在沒什麼了不起。但是,2000戰果中,美軍佔了1840。在中國軍隊看來,這創造了對列強軍隊的單日殲敵記錄,旗開得勝。在美國軍隊看來,這個損失絕不可能用「邊境衝突」搪塞過去,必須認真的打一仗。中美正面對抗已不可避免。11月2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開展抗美援朝運動的指示》,不再對朝鮮戰事保密,要求參加中央政府的各民主黨派對抗美援朝表態,準備在3日發出聯合宣言(實際發表為4日)。
此舉讓張東蓀之流大驚失色。真和美國人打上了,必須趕快把後路定下來!他立刻找來常聯繫的美國間諜王志奇,要求他趁著還沒全面開戰的機會趕快離開大陸,務必向美國政府轉達友好信息,即中國政府內部有許多人不希望和美國敵對。王志奇隨即逃往香港。
張東蓀和孫子張鶴慈
11月7日,新華社電訊首次發出志願軍參戰新聞,中國普通人開始知道有幾十萬人的中國軍隊已經和美國大打出手。同樣在這一天,初戰告捷的志願軍開始後撤,實施第二次戰役第一階段的誘敵行動。「聯合國軍」在猶豫了3天以後判定志願軍已無再戰之力,全力北進。直到25日,戰場態勢仍是敵進我退,頗為符合許多人此前對戰事的判斷。
祖父當時的感受怎麼樣,他生前沒有談起過。直到他去世後好幾年,到了21世紀,我偶然地在報刊資料庫中搜了一下祖父的名字。才發現這樣一則消息:
各地人民寄朝鮮前線和本報的信
我祖父終生未入黨,行事謹慎,經常訓誡小輩不要談論政治,凡事不要搶著出頭。我從未料到會在人民日報上發現祖父的名字。這篇聲明見報不到一周,11月25日,毛岸英犧牲在朝鮮平安北道東倉郡。在朝鮮戰爭的序幕階段,上至國家領袖,下至普通百姓,都以不同的方式表明了自己的立場。這是中國第一次真正全民參與的的戰爭總動員。一個現代意義上的國家開始誕生。
11月25日也是第二次戰役的反擊發起日。毛岸英犧牲的當晚,志願軍西線6個軍轉守為攻,2天內將南韓第二軍清理乾淨,以主力穿插敵軍側翼,29日三面合圍美軍近3個師。美軍重創後南逃,38軍在血戰中贏得了「萬歲軍」的稱號。與其同時,東線8個師在零下30度的暴雪中出擊,以輕武器硬撼美第10軍,迫使美軍銷毀數萬噸物資從海路南逃。其中80師為中國軍事博物館奪得最珍貴的展品——美軍北極熊團團旗。
北極熊團團旗
第二次戰役持續到12月24日,志願軍收復平壤,殲敵3.6萬,僅美軍俘虜就抓了三千。美第8集團軍司令在逃竄中摔死。不到40萬中國軍隊正面進攻,擊退了以美軍為主、擁有強大海空支援的30多萬聯合國軍。雖然志願軍也付出了慘重代價,傷亡超3萬,另凍傷5萬,但戰果證明,中國軍隊在人數相當的情況下,能夠驅逐任何強國的軍隊。考慮到中國的人口規模,考慮到國內的民心士氣,中國在朝鮮半島已立於不敗之地。
現代社會的門檻
從工業化的視角來看,把中國近代社會的開始設定為1840年鴉片戰爭是很合適的。那一年,裝備著蒸汽拖輪的英國艦隊開到中國外海。擁有現代工業的列強打斷了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的運作方式。這個近代社會什麼時候結束?現代化進程何時開始?
朝鮮戰爭第二次戰役就是最明顯不過的分界點。
第二次戰役地圖
所謂現代社會,就是以工業經濟為中心,社會財富遠勝於農業時代的社會。為了生產和消費這些前所未有的財富,人們自然會主動地摧毀舊的社會結構,建立一套適應新生產力的社會模式。
為何工業社會的財富遠遠超過農業社會?最直觀的解釋就是勞動模式不同。工業社會的人勞動效率更高。勞動效率高無非就是兩個原因:工具和訓練。
所謂工具,不止是手裡的扳手螺絲刀。司機的汽車、工人的機床、礦工的鑿岩機、建築工人的卷揚機都是工具。他們的共同特徵是效率和價格成正比,好貨不便宜。
所謂訓練,不止是流水線上機械的動作。小學的語文算術、中學的幾何外語,大學的微積分、專業課。這些都是訓練的成本。和工具一樣,高學歷需要時間和投入。
這樣看來,搞工業社會就是要攢下一筆「本錢」,能夠打造最初的一批機器,訓練最初的一批現代勞動力。然後再用機器造機器,用知識青年教更多的學生。等到全體人口都受過了工業化教育訓練,全體勞動力都用上了互相配合的機器,這工業社會就成型了。小國可以指望大國援助來弄到這個本錢,大國就只能靠自己。
不過,不是每個國家都有機會來攢這個「本錢」。因為除了英國之外,所有的國家都是在有工業化強國的世界上發展工業。後發國家的「本錢」就是列強覬覦的市場和資源。魯迅這個尖酸人留日歸來感嘆:「倘是獅子,誇說怎樣肥大是不妨事的,如果是一頭豬或一隻羊,肥大倒不是好兆頭」。
對於後發國家來說,如果你不能證明自己也是一頭獅子,至少也要通過戰爭證明自己是一隻扎手的刺蝟,這才有機會攢下工業化的本錢。拿破崙戰爭、美國內戰、普法戰爭、蘇聯衛國戰爭、日俄戰爭莫不如此。很顯然,10天丟掉一個省的舊中國沒資格攢什麼「本錢」。志願軍的勝利才是中國工業社會的起點。
當然,能勉強頂住帝國主義不過是第一關。對於成熟的農業社會來說,攢一筆工業化的「本錢」並不是什麼舒心事情。這意味著把農業社會的大量資源抽調出來,投入暫時不能吃不能穿的工業建設——這個過程往往持續幾十年。等到家裡攢出點打基礎的罈罈罐罐,帝國主義時刻會威脅砸了它,普通人會抱怨為啥不分了它,舊時代的知識分子會說還不如沒有它。這個時候才是真正的危機考驗,內外夾攻,過不了這個門檻就會前功盡棄。
要翻過這個門檻,必要條件是一支超出社會發展水平的軍隊。不僅能頂住帝國主義,還能打疼帝國主義。讓它看到機會也不敢插手。否則的話,帝國主義也會發展,上次用大炮沒做到的事情,有了導彈之後保不齊會再來一次。
志願軍在朝鮮同樣做到了這一點。
解放軍的背後雖然是一個近代水準的農業社會,卻不像舊沙俄軍隊那樣由「灰色牲口」(指戰術呆板,吃苦耐勞的舊俄士兵)構成,不是只憑著數量優勢和麻木不仁對抗先進敵人的消耗品。共產黨發動的社會革命最大限度地動員了知識分子,也解放了封閉的農民,打造了一支中國史上文化水平最高的軍隊,一支「超時代」的軍隊。
所以,志願軍不僅僅能冒著炮火衝鋒,還能分進合擊,在分散作戰的時候保證每支小部隊的紀律和積極性,隨時根據敵人的變化而調整戰術。既能不惜代價攻克要點,在多數時候又有效規避了美軍強大的火力。雖然志願軍人均消耗的工業資源遠低於二戰日軍,但以弱對強的戰果卻遠勝動輒自殺衝鋒的日本士兵。美軍本以為轟炸和火力封鎖可以摧垮一支農民軍隊的「人海戰術」,沒想到鏖戰三年,美軍的傷亡依然和中國軍隊保持在一個數量級內。
這向世界證明:即便中國內部有很多問題,即便中國的軍隊還需要幾十年才能實現機械化,但無論在任何時候,干涉中國再不是一個可以考慮的方案。志願軍在朝鮮的勝利不僅開啟了中國工業化社會的大門,還為此後工業化之路保駕護航數十年。可以說,志願軍的勝利不僅僅是中國告別近代社會的「畢業考」,更是中國進入現代社會高速發展模式的「高考」。共產黨在徹底改造中國社會之前,先打造了一支「超時代」的軍隊,保證了中國隨後幾十年全世界最高的工業經濟增長率。
和平歲月
戰爭到1953年就結束了。不算邊境上那些零星的衝突,中國內地迎來了一個世紀以來最長的和平時期。1957年,電影《上甘嶺》正在全國各地熱映,我祖父坐上火車,平生第一次離家幾千里,代表承德商業系統參加第一屆廣交會。時值4月,從未去過南方的祖父還穿著棉衣,熱的大汗淋漓。展會期間客房不夠,祖父被安排住在珠江上的舊軍艦上。幾十年後,我祖父還記得在珠江上乘涼時的想法:「這中國這麼大,怎麼就被八路軍管起來了呢?真厲害」
1958年,志願軍從朝鮮回國。其中一支部隊再次路過我的家鄉,借宿在我外祖母家。那年我母親6歲,剛剛記事,還記得親切的軍人們來來往往,討論下一步的打算。
和平時代,回國的志願軍紛紛退伍轉業,許多人被分配到環境艱苦的礦山。前幾年我曾經去過浙江的大明山,那裡的鎢礦始建於1958年,集體轉業的志願軍在潮濕的山巒中開鑿了十幾公里的礦洞,現在已經是當地景區的一部分。我自幼生活的礦區里也有這樣的志願軍。
按照我父親的轉述,這位老兵算是個駕駛天才。當時他所在的部隊繳獲了大量美國汽車,卻沒有足夠的司機。只能由老司機現場培訓駕駛員,把寶貴的汽車開走。挑選駕駛員的過程就是把全體士兵召集起來,先挑出學過開車的,再挑出坐過汽車的,最後還不夠,就挑近距離看過汽車的。這位老兵——當年的小戰士,就是因為看過汽車而當了司機。在經歷過炮火和轟炸的考驗後,他開了一輩子的汽車。我父親後來也當了卡車司機,從這個淵源說,我父親的駕駛技術有一部分來自烽火連天的朝鮮戰場。
80年代這樣的老兵還有許多,但沒人刻意去記錄他們的回憶。現在當年自學成才的汽車兵已經過世多年,我只能通過轉述推測他是四野出身,在第二次戰役中開上了汽車。當時我身邊還能看到朝鮮戰爭留下來的美製吉普,很遺憾和老兵的記憶一樣,都沒能保存下來。所以,借著這個機會,我把來自祖輩、父輩的各種記憶整理在此。希望這些記憶碎片能融入新中國的歷史。希望我的後代記住:朝鮮戰爭是中國現代社會的開端與基礎。沒有志願軍在冰天雪地中奮戰,我們熟知的這個國家,這個社會根本不會存在。
【馬學轉載·推薦·大量歷史圖片·我們當時不知道防彈衣為何物·我們的炸藥有時候要從未爆炸的炸彈里掏】紀念最可愛的人!血戰朝鮮 ——鋼鐵與血肉贏得的尊嚴
1950年11月28日,長津湖戰役第二天,被中國人民志願軍擊斃的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師官兵屍體,地點:柳譚里的5營救護站,已死的在地上,活著的在里 面。戰後多年,陸戰1師的作戰處長鮑澤上校仍心有餘悸地說:「幸虧中國人沒有足夠的後勤支援和通信設備,否則陸戰1師決不能逃離長津湖……我相信,長津湖 的冰天雪地和中國軍隊不顧傷亡的狠命攻擊,是每一個陸戰隊員心中永遠也揮之不去的噩夢。」
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以霸佔一個國家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
—— 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 彭德懷 元帥
近代中國歷史上,發生過兩場與朝鮮有關的戰爭。一次是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一次是1950年的抗美援朝戰爭。這兩場戰爭中,第一場中國輸了,輸的很 慘,直至半個世紀後才站起來。「東亞病夫」成為這場戰爭烙印在每一個中國人心中的恥辱。第二場中國贏了,贏的很榮耀,因為我們在最貧弱的時候,擊退了當時 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這是一個剛剛打敗德國、日本,手握原子彈、航空母艦等尖端武器,擁有世界最強軍事實力的對手,就連一向強悍的蘇聯人都畏其鋒芒。而中 國,只是一個剛剛擺脫百年噩運,建國剛滿一年的農業國,溫飽尚不能解決,武器裝備不全,國家財政瀕臨崩潰。在實力對比如此懸殊的情況下,是誰創造了奇蹟?
——是朝鮮戰爭上,那些藐視一切敵人的中國人民志願軍,
是他們的勝利,讓中國人第一次使用「與列強同樣的說話方式來贏得了尊重」。
毫不誇張地說,前線和後方的中國人是在節衣縮食支撐著這場戰爭。
這個國家的國民大多不識字,填不飽肚子,甚至沒有鞋穿,出產的只有稻穀、小麥、絲綢和茶葉,全年的鋼產量大致跟美國鋼廠兩天的產量相當,什麼也造不出,一台精密儀器要用一個省的橘子去換。
然而這樣的國家卻與如日中天的美國開戰了。
這是賭上國運的一戰,每一顆子彈都得國民從牙縫裡擠出來。
如果說許多人曾經對是否應當入朝參戰,以及能否與世界第一強國較量持有懷疑甚至畏懼的話,傳說中不可戰勝的西方軍隊被打敗的消息讓人們把這一切都拋諸九霄雲外。
中國百姓幾乎不敢相信自己新生的國家和軍隊是如此強大,人們驚喜若狂,奔走相告。如孩童般興奮的神情直接反映著這個國家步履蹣跚的復甦與進步。
儘管要忍受物資的匱乏,不得不說那是個幸福的年代。
被喚醒的是一個赳赳中華的夢想。
美國人說:「自由不是無代價的」,中國人說:「尊嚴是有代價的」!對於現在的中國人來說,那場戰爭已經遠去,但我們不會忘記回蕩在那片熱土上的吶喊、鮮血、屍體、炮火、硝煙。。。。。。
清朝末期拍攝的朝鮮王京主城門,即現在的韓國首爾崇禮門,建於1398年,完全仿照中國城門形制。一般門匾為橫幅,「崇禮門」三字採用豎寫,出於中國陰陽五行相剋理論。朝鮮半島千年以來就是中國的勢力範圍。
冷戰鐵幕籠罩東北亞
朝鮮半島,位於亞洲大陸的東北部,總面積22萬平方公里。公元前1050年,周武王滅商,紂王的叔叔箕子逃到朝鮮,擊敗當地諸韓部落首領,當上了朝鮮國 王。這是朝鮮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史稱「箕子朝鮮」。至西漢時期(公元前108年),漢武帝東征吞併朝鮮,設立漢四郡,將朝鮮半島納入中國的勢力範圍。自唐 宋以來,半島政權一直是中國的藩屬國。中國也為保護朝鮮不受倭寇(日本)入侵,發動了數次大規模征討戰爭。直至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逐漸失去了千年 來的優勢地位,並喪失了大量領土。對朝鮮、琉球、越南等藩屬國的控制權,也落入西方殖民者和日本人的手中。
朝鮮陷落,對中國產生了巨大影響。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看,朝鮮半島緊鄰中國東北腹地,如同插入亞洲大陸的尖刀。半島西側1000公里範圍內,就是中國華東、 華北核心地區。可以說,誰控制著朝鮮半島,誰就能對中國構成巨大的威脅。當年日本人正是在甲午戰爭中,將勢力深入朝鮮半島後,才有能力全面入侵中國東北, 進而以此為跳板,進攻中國華北、山東、上海、南京等核心地區。而在現代戰爭條件下,武器威力和攻擊範圍大大增強,朝鮮半島在地緣政治中的份量,便顯得愈發 重要。如果我們將視野擴大到整個東北亞地區,便可以發現,控制朝鮮半島不但可以威脅中國,還可以威脅半島以東1000公里範圍內的日本核心地區。半島向北 1000公里,便是俄羅斯在遠東的核心地區,俄國遠東第一大城市海參崴、哈巴羅夫斯克以及大量軍工城市,都在這一範圍內。而朝鮮半島向南1000公里,便 是台灣。
1945年日本戰敗後,美國與蘇聯作為世界霸主,登上歷史舞台。對於遠東的控制,便圍繞朝鮮半島展開了。在同年2月舉行的雅爾塔會議上,美國總統羅斯福提 議:戰後由美英蘇中四國共同託管朝鮮半島,但當時並未制定具體的計劃。1945年8月8日,蘇聯百萬紅軍出兵東北,如秋風掃落葉之勢,蕩平了日本關東軍余 孽,並直撲朝鮮半島。8月10日晚,美國政府召開緊急會議,商討如何在朝鮮接受日本投降的問題。會議要求有關人員在30分鐘內,提出一條由美蘇在朝鮮分別 接受日本投降的分界線,它既要儘可能地使美軍受降地區向北移,又必須是美軍能及時趕到的(此時美軍遠在千里之外的沖繩群島)。陸軍部的兩位年輕軍官:迪 安·臘斯克上校(Dean Rusk,後來官至美國國務卿),和他的同僚巴尼斯蒂爾上校(Charles Bonesteel,後來任駐韓美軍司令)在研究了朝鮮半島的地圖後,選中了北緯38度線。
他倆認為38線與朝鮮實際地方行政區域劃分大致吻合,並將首都漢城納入美軍受降範圍;同時,該線把朝鮮半島分為面積大致相等的兩部分,容易為蘇聯所接受。 三八線以北占朝鮮半島總面積的57%,主要為工業區,人口佔總人口的40%;三八線南部佔總面積的43%,人口佔60%,是主要的糧食產區。1945年8 月15日,日本正式宣告投降。同日,杜魯門把美蘇以38線為界,在朝鮮分區受降的方案電告中、蘇、英三國徵求意見。莫斯科16日給華盛頓的答覆中未表示異 議。從當時的軍事形勢看,蘇聯完全可以搶在美國之前佔領整個朝鮮半島,但斯大林接受了38線,因為他不願在朝鮮問題上一下子就同美國弄僵。此時蘇軍已經占 領了朝鮮的北半部,使蘇聯在遠東的地緣安全得到了一定的保障。美軍直到9月8日和9日,才在朝鮮仁川和釜山港登陸,開始佔領三八線以南地區。
三八線的劃定,基本確立了朝鮮半島形勢發展的基本方向。同德國的情形類似,美蘇兩國都為了各自的戰略利益,在半島佔領區內建立了政權。蘇聯在北方支持金日 成,美國在南方支持李承晚。1948年8月15日和9月9日,朝鮮半島南北部分別成立大韓民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道「鐵幕」在朝鮮半島拉開,雙 方在各自範圍內清除異己。北方政權幾乎清一色都是共產黨和左翼團體,右派基本清除。南方政權都是美國支持的右翼勢力,共產黨和左派人士遭到暗殺迫害。由 此,朝鮮半島形成了兩個意識形態上完全敵對的政權。但是根據兩國憲法,雙方都認為朝鮮半島上只有一個國家,國家處於分裂狀態,國家統一是努力的目標。這也 是朝鮮戰爭爆發的最初原因。
朝鮮半島的政治分裂局面,在美蘇兩國的左右之下終於成為難以改變的現實。蘇聯和美國的軍隊分別於1949年1月和6月撤離朝鮮半島,但是兩個超級大國在該 地區的影響並沒有因此而消失。從世界冷戰史的角度看,比照當時同樣由美蘇插手的其它國家,比如希臘、亞塞拜然、德國和中國來說,朝鮮半島上的這塊鐵幕和德 國的柏林牆一樣又厚又高,達到了民族主義都無法攻破的程度。需要指出的是,這一時期美國在遠東的戰略重心放在中國,而隨著國民黨在中國大陸全面潰敗,美國 在遠東戰略上出現了嚴重缺失,被迫將戰略防禦線落在日俄對馬海峽和台灣海峽。朝鮮和韓國的矛盾也日益尖銳,邊境衝突時有發生。南韓李承晚依仗有美軍做靠 山,叫囂要給朝鮮一次毀滅性的打擊。然而蘇軍和美軍在1949年撤出朝鮮半島,讓朝鮮半島力量再次失衡。北朝鮮在軍事上掌握了絕對優勢。這讓金日成看到了 國家統一的機會,而中國國內順利推進的解放戰爭,進一步刺激了朝鮮人完成國家統一的願望。
這三幅地圖清晰展現了朝鮮戰爭的發展過程。朝鮮戰爭爆發後,北朝軍隊勢如破竹,一直將美韓軍隊壓縮到大邱、釜山一片狹小區域。9月15日仁川登陸後,北朝 鮮軍隊被攔腰切斷,戰局急轉直下。至10月24日,被趕到了鴨綠江邊,差點亡國。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兵朝鮮後,僅用兩個月時間,又將美韓軍隊擊潰,收復平 壤,並重新佔領漢城。此後戰局一直在38線附近拉鋸。
朝鮮戰爭爆發戰局急轉直下
1950年6月25日凌晨4時40分,朝鮮內戰爆發,北朝鮮軍隊以反擊韓軍挑釁的名義越過三八線,對南韓發動進攻。猝不及防的南韓軍隊根本沒有招架之力。 三天後漢城失守,南韓政府高層倉惶撤退,還將漢江大橋給炸了。同蘇聯的預想相反,美國對此迅速做出反應。6月26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命令駐日本美軍全力協助 韓國作戰。6月27日命令美國第七艦隊駛入台灣高雄、基隆兩個港口,在台灣海峽巡邏,阻止解放軍解放台灣島。同時在蘇聯代表缺席的情況下,美國操縱聯合國 通過決議,組成以美軍為主,由15個國家組成的「聯合國軍」出兵朝鮮,以麥克阿瑟上將為最高指揮官。6月30日,杜魯門向麥克阿瑟簽發命令,准許海陸空三 軍投入朝鮮戰場。在日本的第8集團軍沃克中將,被任命為駐朝鮮美軍總司令。7月5日美軍參加了第一場對朝鮮的戰役。第8集團軍下轄的第24師、第25師和 第1騎兵師陸續投入朝鮮戰場。
在戰爭初期,朝鮮軍隊節節勝利,6月28日奪取漢城,7月20日佔領大田,7月24日佔領木浦,7月31日則佔領了晉州,韓國國防軍和美軍被一直逼退到釜 山。朝鮮人民軍已佔領朝鮮半島90%的土地,92%的人口。此時美軍第25師收到死守南方防線的命令,不得再後退。8月6日麥克阿瑟將軍在東京與其他高級 軍官會面,並說服他人實施風險很大的仁川登陸計劃。9月15日拂曉,麥克阿瑟登上旗艦麥金利山號親自督戰,在美英兩國三百多艘軍艦和五百多架飛機掩護下, 美軍第十軍團2萬人成功登陸仁川,從朝鮮軍隊後方突襲,切斷朝鮮半島的蜂腰部一線,迅速奪回了仁川港和附近島嶼。這讓朝鮮戰局發生了不利於朝鮮人民軍的急 劇變化。9月22日,撤退到釜山環形防禦圈的聯合國軍乘勢反擊,9月27日仁川登陸部隊與釜山部隊水原附近會合,一日之後重新奪回漢城。漢城被美軍攻佔 後,朝鮮人民軍南北聯繫受阻,主要交通線被切斷,被迫轉入退卻。
美國原先將朝鮮軍隊趕回三八線以北的計劃因戰事進展極其順利而有所改變。麥克阿瑟要求乘勢追擊,將共產主義逐出整個朝鮮半島。9月27日,美國參謀長聯席 會議與總統杜魯門都同意了麥克阿瑟的建議,但是杜魯門要求麥克阿瑟,只有在中國和蘇聯不會參戰的情況下才可攻擊朝鮮。次日美軍部隊就進逼三八線,10月1 日,南朝鮮一個師越過三八線,繼續向北推進。10月7日,美軍大舉越過三八線,向平壤推進,10月19日佔領平壤。在此緊迫戰局下,朝鮮領導人金日成於9 月29日向蘇聯斯大林發出了求援信。10月1日派特使向中國發出了求援信。希望蘇聯和中國派出軍隊給予援助。
美國空軍飛機屢次對中國東北邊境地區進行轟炸掃射。圖為遼寧安東(今丹東市)被美軍炸毀的居民房屋,造成多人死傷。
解放台灣?援助朝鮮?
此時的中國,還沉浸在國慶1周年的喜悅氣氛中。1950年2月,中蘇兩國簽定《中蘇友好互助同盟條約》,正式確立戰略聯盟關係。中蘇與美英在遠東對峙的戰 略格局由此形成。與此同時,新中國為求得一個和平的國內環境來進行經濟建設,掃平國民黨餘孽成為當務之急。4月27日海南島解放,5月16日國民黨軍隊撤 離舟山群島,台灣形勢日益緊張,使得盤踞台灣的國民黨當局惶惶不可終日。然而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認為是蘇聯在背後支持,為了扭轉戰略劣勢,便將台灣和朝 鮮重新劃入美軍防禦範圍。6月27日,美國宣布台灣地位未定,同時從日本派遣第七艦隊十餘艘軍艦進駐台灣基隆、高雄兩港口,並在台灣海峽進行巡邏和作戰演 習。8月4日,美國空軍第13航空隊一批飛機進佔台北空軍基地。
這已不單是赤裸裸的武力恫嚇,而是直接侵略中國領土。台灣歷來是中國的領土,美國軍隊不管以何種名義進駐台灣都是對中國領土的侵略,是對中國實現國家統一 的干涉。6月28日,毛澤東主席發表講話,號召「打敗美帝國主義的任何挑釁」。同時中央在分析形勢時也認識到,當時的中國還沒有與美國現代化海軍較量的資 本。8月27日上午,9架美軍戰機入侵中朝邊境的輯安(今集安)、臨江、安東(今丹東)等地上空,掃射我車站、機場等建築物,造成24人死傷。當天,周恩 來總理致電美國政府,提出嚴重抗議。此後,美軍仍不斷侵犯我國領空,射殺中國居民。9月15日,美軍仁川登陸後,朝鮮戰局急轉直下,戰火迅速燒到鴨綠江 邊。9月2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代總參謀長聶榮臻發表聲明表示,中國不打算袖手旁觀,讓美軍直逼中國邊境。而驕橫的麥克阿瑟,對中國的警告置若罔聞。
此前,毛澤東對朝鮮戰局已有清醒的認識。7月13日,中央軍委做出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抽調部署在河南的第三十八軍、三十九軍、四十軍,和在黑龍江從事農 墾的第四十二軍,以及炮兵第一、第二、第八師等部隊,共25.5萬人組成東北邊防軍,保衛中朝邊境安全。東北軍區全力以赴保障邊防軍的需要。為邊防軍部隊 補充了步槍2000枝,輕機槍540挺,重機槍76挺,60毫米炮179門,81毫米迫擊炮45門,92步兵炮55門;總後勤部為邊防軍調撥補充重機槍 28挺,82毫米迫擊炮71門、山炮17門。為增強邊防軍的反坦克力量,總後勤部給邊防軍拔髮了2000枚反坦克地雷,東北軍區為部隊訂製了2000個燃 燒瓶。
到8月底,毛澤東對事態的判斷越來越嚴重了,他建議在原來4個軍的基礎上再增加8個軍,達到12個軍。除上述12個軍外,毛澤東還準備從長江以南及陝甘地 區調動24個軍配置於隴海、津浦、北寧各線,作為援助朝鮮的第二批及第三批兵力。為了保障大城市和工業基地安全,中央軍委還制訂了防空計劃,將3個航空 師、15個高射炮團和1個探照燈團,分別部署於東北及沿海大城市,擔任對空防禦,並決定將東北地區南部的部分工業設備和戰略儲備物資向北轉移。
10月2日,毛澤東致電斯大林,告知中國決定用志願軍的名義出兵朝鮮,同時要求蘇聯提供武器裝備援助。10月3日,周恩來緊急約見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表 示如果是美軍而非韓國軍隊越過38線,中國將被迫對朝鮮戰爭進行干預。10月4日和5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討論出兵問題。許多人對出兵援朝有顧慮。因 為當時國內困難重重:長期戰爭的創傷尚未治癒;土地革命尚未完成;國民黨的殘餘勢力尚未肅清;軍隊的武器裝備落後,訓練不充分;以我軍的裝備水平,是否能 打贏世界上最現代化裝備的美軍?我國的經濟力量能否支持持久戰爭?這些都是不容樂觀的難題。與此同時,大多數與會者認識到:美國以蘇聯為主要對手,其戰略 重點在西歐,亞洲只是它的側翼。中國的國力雖弱,但是集中力量攻敵一個戰略側翼,就有較大獲勝的希望,並且有利於限制戰爭的規模。如果我們不出兵,一旦整 個朝鮮半島被美國佔領,我國東北、華北、華東的戰略安全將受到威脅,中國將失去安心進行經濟建設的保證。而如果北朝鮮亡國,中國勢必要讓金日成在中國的東 北設立流亡政府,但這對中國十分不利,因為將為美軍進軍中國東北提供強有力的借口。即使美軍不襲擊中國,一個與中國有長達1000多公裡邊界線的國家落入 資本主義陣營,對中國也是巨大的潛在威脅。
10月8日,中央政治局權衡利弊之後,正式作出決定:中止解放台灣的渡海戰役,「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由毛澤東主席發布組建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命令,任命 彭德懷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同時中央對志願軍出國作戰和國內防務作了部署,加強大城市和工業基地的防空力量。在廣東和福建方向,各部署4個 軍,防止美蔣聯合進犯,並加速華東和中南地區的剿匪和土改工作,以對付美蔣聯合反撲。
1950年10月19日傍晚,第一隻入朝作戰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部隊—— 志願軍第40軍從安東跨過鴨綠江大橋進入朝鮮 。從中國軍隊跨過鴨綠江的那天起,賽珍珠筆下那個和善而原始的舊中國幻象便從西方主流視野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張嚴峻而模糊,讓人捉摸不透的臉。這張照片拍攝的,是23日第二批入朝的第38軍,也就是後來在朝鮮戰場上重創美軍騎兵第一師、揚名天下的「萬歲軍」。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1950年10月14日,毛澤東與彭德懷詳細研究了志願軍的出兵和作戰方案,確定志願軍各部於18日或19日分批渡江,先在平壤以北適當山嶽地區組織防 御,待機殲敵。19日黃昏,彭德懷僅帶領一名參謀、兩名警衛員和一部電台,乘一輛吉普車,首先跨過鴨綠江大橋,奔赴朝鮮戰場。同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分三路 跨過鴨綠江,秘密開赴朝鮮前線。第40軍和第39軍主力及炮兵第1師從安東過江;第39軍117師、炮兵第2師和高炮團從長甸河口過江;第38軍軍部、第 42軍和炮兵第8師從輯安過江。至22日,第38軍主力從輯安過江。按照中央的要求,所有渡江部隊,從每日黃昏開始行動,至翌晨4時停止,天亮前隱蔽完 畢,不露痕迹,入夜開拔,奔赴前線。就在「聯合國軍」和李承晚軍東西兩線部隊爭先恐後地向中朝邊境狂奔猛進的時候,中國人民志願軍已經埋伏在鴨綠江南岸的 崇山峻岭中,準備與之進行一場特殊的較量。
至11月初,入朝志願軍共有6個軍、18個步兵師、3個炮兵師,總兵力約30萬人。當時朝鮮戰場的「聯合國軍」達到42萬人(包括韓國軍隊),但向北推進 的一線部隊只有13萬人(包括美軍4個師、英軍1個旅、韓軍6個師)。根據部署,我志願軍集中三個軍於西線,將首先打擊對象定為最為突出的韓國第2軍之第 6、第7、第8師。此外,以第42軍在黃草嶺、赴戰嶺一線阻擊東線北進之敵。戰役於10月25日由志願軍第40軍首先打響。當日晨,韓國軍第6師第2團一 個營進至溫井,第40軍第118師從兩水洞地區的公路兩旁發起突襲,採用攔頭、截尾、斬腰的戰法在一小時內將敵人全殲。這一天——10月25日,後來定為 抗美援朝戰爭紀念日。
說實話,要你們承認一下毛澤東的能力,就有那麼難么?
偉大的民族,需要有偉大的領袖。想當年,國民黨當政黃金10年,被日本人攻陷首都,8年屠殺3500萬,國土淪陷大半;5年後,毛主席在廢墟上建國9個月,殺出國門,直接干翻日本人美國爹,擊敗聯合國16國聯軍,相當於對抗了整整一個星球。3年犧牲18萬,殲滅聯合國軍數百萬(擊斃116萬,擊傷116萬,合232萬,美國韓戰紀念碑數字),以極小的代價取得勝利(平均6個聯合國軍才能換1個解放軍,聯合國軍靠人海戰術和極大的裝備優勢才勉強頂住了解放軍的強大攻勢,並屢屢被殲),把聯合國軍趕回38線。抗美援越又消滅美國兵50幾萬,最後1972年美國總統上門求和。可謂中華民族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也許有一天共產黨不再是共產黨,但毛澤東永遠是毛澤東!
沒有毛澤東,換成蔣或者周,50年根本就沒有任何一個人敢出兵朝鮮,哪來的抗美援朝!?
哦,對不起我說錯了,如果沒有毛,37年共就被剿滅了,就像希臘一樣,哪來的50年坐上北京天安門併當政?
當然,如果蔣上台是不用抗美援朝了,我們會在山海關一線抗蘇,然後今天一個妥妥的大號印度。幹了這杯恆河水,來世還做首陀羅!當然地主家的兒子不用,他們老婆可以在空軍俱樂部和美國大兵跳個貼面舞啥的。美國人玩你家老婆,那能叫強姦么!?那是蔣公才能享有的待遇!
一、中國人民抗戰八年,吃盡了日本帝國主義 在中國燒殺搶奪的苦頭,不想第二次當亡國奴。
在毛澤東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使 全國人民 都知道 抗美援朝是保家衛國,為了正義而戰。因而能全力以赴,打敗美國野心狼。
二、中國的領導人和士兵 都有三年解放戰爭的作戰經驗。
三、朝鮮離中國近,人員、物資運輸方便。
四、朝鮮是山區、利於我軍的地面步兵作戰。不利於美國的機械化作戰。所以才取得勝利。
美國達到了戰爭的目的(保證南韓的獨立),中國也達到了戰爭的目的(戰線維持在38線)。
戰爭的失敗者是朝韓兩國。
中美雖然都達到了戰爭的目的,但也付出了一定的損失。戰爭的獲利方是蘇聯和日本。
戰爭是外交的延伸。雖然戰爭中出現了一些意外和插曲,但是交戰雙方的目的都已達到,停戰就成為必然(即使韓朝雙方都想繼續)。
曾經參加過抗戰的前國民黨軍官美籍歷史學家黃仁宇,在他的回憶錄里寫過當年他剛到美國時的情況:當時的漢學其實只是上流社會在沙龍里的談資,朝鮮戰爭之後,才被真正的重視起來。
而同時,如果各位真能對民國的那些所謂大師們有些細緻的研究的話,就可以發現,民國時期的大師們在國外生活時,主要的經費來源還是國內家族的匯款,而很難單純靠自己的努力去謀取一份體面的工作。
而在抗美援朝之後,如張愛玲等去了美國的中國文人,則可以很輕鬆地靠美國政府的津貼來生活。而這份津貼的作用是什麼呢?就是讓這些文人們去分析新中國公開發布的各種政策。
這其中的對比,其實也就是一目了然了。
馬年春晚上孫楠唱《智取威虎山》這一明顯是國內戰爭並且還是文革樣板戲沿襲的歌曲,反而不被人在意。而王芳唱《英雄兒女》這一歌頌對外戰爭的歌曲,卻被公知們直接罵到人身侮辱,也著實是奇葩了。
所以仔細看看,公知們是沒有邏輯的,他們只有洋爸爸~~~~~~~~~
關注朝鮮戰爭很久了,這裡說說對幾個高票答案的看法:
1、李淼的答案
事實上,可以說美國是這個世界上,把諸多民眾的生命和財富浪費在意識形態上最多的國家之一了,如果說「美國腐朽沒落的資本主義民主社會,不允許他們的總統將諸多民眾的生命和財富,長期浪費在一場根源於意識形態的他國內戰上。」那為什麼還要打呢?還打什麼二戰?打什麼越戰,至於伊拉克、阿富汗這些高舉人權大旗的戰爭,不都是以意識形態之名?
2、對yol叔的答案,大部分認同,但是有這麼幾個問題要說一下
1) 對於「無所謂美國沒有打贏韓戰的說法,因為,他們從來沒有想要打贏過。
那是美國二戰以迄越戰,一貫的處理辦法。(我們可以說,那是美國深思熟慮下的國策)。」
這句話實在是透著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了。在雲山戰役之前,美軍士兵已經在鴨綠江邊撒尿路,中國不干涉的話,美國就已經打贏韓戰了,而且從美軍將領的一系列言論,比如麥克阿瑟說要在聖誕節前讓美國小夥子們回家,都可以說明,美軍確實準備打下整個朝鮮半島,打贏在志願軍參戰前意義上的韓戰。PS:按yol叔的說法,蘇聯打阿富汗是不是也是沒想打贏呢?
當然,yol叔這句話說的對:「美國若要傾一國之力,硬是打下北朝鮮,是沒有拿不下來的理由。」,但是美國不是不想頃一國之力,而是不能頃一國之力,畢竟有蘇聯盯著。不是不想,而是不能。既然不能,說這麼多都是酸葡萄。
2)「talich問道,為什麼要守住大韓民國,我提醒他,守「大韓民國」是聯合國的決議。」部分。
首先,因果倒置了,是因為美國要守住韓國,才有了守大韓民國的決議,而不是美國為了聯合國的決議才去打韓戰。至於說「這也是韓戰讓人不解之處,蘇聯鼓動中國出兵,卻不使用否決權,刻意放任聯合國作出決議,造成聯合國出兵的事實。」這個可能性確實不小,但是畢竟蘇聯不是等到那場表決前才開始缺席的,人家在朝鮮戰爭爆發前就開始缺席了。證明這一點的有力史料,目前尚未看見。
3、對馬力的答案,也是大部分認同,有這麼一個問題
1)「美國政府高層不希望將一場局部戰爭擴展為一場新的世界大戰」確實是約束朝鮮戰爭規模的重要原因,但是,這不足以作為美國沒能打贏這場戰爭的原因,因為,即便美國把這場戰爭擴大為世界大戰,也未必能打贏這場世界大戰。既然擴大戰爭未必能贏,那麼把沒能擴大戰爭作為沒有打贏的原因就站不住腳了。
2)朝鮮的地形,未必就妨礙美軍優勢的發揮:原因有這麼幾點:1)美軍的最大優勢,在其海軍空軍,空軍優勢,一方面在於火力輸出,一方面在於運輸補給,而朝鮮半島三面臨海,而且距離日本很近,是發揮美軍空軍海軍優勢的完美平台。 2)朝鮮戰爭初期,朝鮮就是靠t34把美韓聯軍打到釜山的,沒有理由t34能打出來的優勢,潘興就打不出來。美軍的裝甲部隊的優勢,還是存在的。而且,由於美軍無論在山地還是平原,都是依靠各種車輛,偏愛於沿公路線推進,而志願軍則是依靠雙腳
,所以,平原地形對於志願軍機動能力的提升,未必就比美軍少。3)對於志願軍中,關於地形的另一個問題是行軍掩護的問題,但是對大規模部隊來說,對這個問題產生影響的,不是地形,而植被。
綜上看來,朝鮮地形,對美軍發揮利大於弊。
4、傷亡數字其實志願軍的傷亡,比聯合國軍少。
美國是開始於海邊,終點三八線,人家沒輸
中國是開始在鴨綠江,終點三八線,也沒輸
那誰輸了呢?
棒子在默默哭泣··
夾在大國中的小國的悲哀啊
好了扯淡完畢
其實第一,美國重心是歐洲,如果美國把太多的力量投入進來,歐洲就姓了蘇了,蘇修佔據了世界島,那冷戰輸的可能性是百分十,這百分之十還是戈爾巴喬夫送的···所以美帝不是全力
第二、朝鮮戰爭剛開始,東北的部隊已經開始準備了,當然了一開打發現百年積弱,幾個月的準備根本算不上什麼····
第三、就是在開始和美帝硬碰硬杠了幾次之後,發現我們還是把美帝拉倒我們一個水平吧,於是朝鮮戰爭中後期雙方對峙,戰壕,坑道··很多美帝的老將軍真是夢回一戰啊···極大限度了拉平了雙方的差距
第四,志願軍入朝都是先打棒子偽軍練練手繳獲夠了再去打美軍的·····
看了前幾名的答案 表示對他們的帶有立場的邏輯十分不滿
1.人死的多就是輸?人死的少就是贏?
中國優勢是什麼,是人多。美國是裝備好。就好像姚明對線保羅,不用身高優勢打他還用遠投嗎?真是逗。如果接受了這樣的邏輯,那美國還花了更多的錢呢,算不算輸?
2.輸贏的定義是什麼?
在一場戰爭中的定義就是作戰雙方誰達成了戰略目標。
中國保證了東北地區的穩定,就是贏了。至於台灣的事,我只想說,對於這種預測,都是耍流氓。因為沒發生的事情的推測永遠有不確定性,你沒法證明不抗美援朝台灣就一定能收復。
美國沒能通過朝鮮戰爭威脅到中國,就是輸了。
3.直接反對李淼的答案如下:
原因在於:
美國腐朽沒落的資本主義民主社會,不允許他們的總統將諸多民眾的生命和財富,長期浪費在一場根源於意識形態的他國內戰上。
假如中國發動了一場加拿大戰爭或者墨西哥戰爭,美國會不投入嗎?這跟意識形態有毛關係,是地緣政治!古巴危機時候屬於美國後院起火,你看美國民眾激憤嗎?
最後:
不嫌麻煩的把所有帶有以上錯誤邏輯的答案全部點了一遍反對。
附加:
有人不理解為什麼我的答案中透露出不珍視生命的態度。
舉個例子:你現在有個小病需要去醫院開1000塊錢的葯就能治好,可你嫌貴,等到病嚴重了需要動手術不僅要花100000,你的命還可能沒了。對於那時的中國,南北都不穩的話,亡國不是沒有可能。當有能力避免這種哪怕概率很小的事情的時候,就去做。這個期望還是正的,畢竟那時候輸不起。
每個生命都是可貴的都是唯一的,人道主義立場永遠不改變。可小善無法治國。我等屁民姑且可以高喊生命誠可貴,可屁股決定腦袋,你坐到毛的那個位置,你就沒法不打了。
最後關於內戰不內戰的問題,這不是這場戰爭的本質目的,即使是慘絕人寰的內戰,如盧安達,美國管了嗎,因為那個時候美國在那裡沒有什麼利益訴求點,無利不起早。在全球戰略這一環,佔領朝鮮半島,再把日本,東南亞,台灣一連,中國就永遠走出不內海了。
最直接原因應該是美國無法破防了。
朝鮮戰爭後期,坑道陣地成為志願軍防禦的致勝法寶,而美軍遲遲無法找到克制這種防禦模式的方法。
這在攤牌行動中得到了最大體現。
無論是凝固汽油彈還是范弗里特彈藥量,無論是佔領表面陣地後破壞坑道口還是火力封鎖交通線都沒有給美軍帶來勝利。美韓軍白天佔領表面陣地,夜戰丟失陣地也成為常態。
此時,如果不將戰爭升級,攻擊中國本土,或者使用生化武器,核武器,戰局是無法打開的。
而中國方面,在美國的攻勢面前只能苦苦堅守,並沒有反擊的能力,而且美國已經掌握了志願軍出擊作戰的方法和規律,第五次戰役便沒有討到便宜,而且愈往南打,美軍優勢越大,即使不惜任何代價突進,打到了海軍可以支援的程度志願軍就更沒法打了。
你也打不動我,我也打不動你,此時不談和還等什麼?畢竟這裡既不是中國,也不是美國啊
簡單地說,因為這是一場局部有限戰爭。大國之間傳統的局部戰爭如果比較持久基本很難分輸贏。
在裝備有代距沒代差的情況下,一場大家都不攻擊對方後勤補給基地,不攻擊對方指揮總部的戰爭,本質上就是拼消耗。場面上落後一方損失大點,先進一方損失小點,僅此而已。結果是拼到大家都覺得沒意義了就談判停戰,然後各自宣布勝利……
最明顯的類比可以舉個國軍和日軍的長城抗戰的例子。大家都沒準備全面開戰,都把戰場限制在特定區域,西北軍和日軍也可以拼得有來有回,大刀神話一樣可以震天響。如果說國軍面對的那支日軍成色不高的話,「一二八事變」中,國軍面對日軍最精銳的海軍陸戰隊也場面上表現得可圈可點。
但是中日全面開戰後就形勢完全不同,中國軍隊一下就顯得不是一個檔次了。
局部戰爭拼消耗,落後方有資本耗,無非就是以量彌補質的不足了,但是全面開戰後,防守壓力會劇增,進而後勤差距一下就成致命問題了,落後方數量不僅很難轉化成優勢,反而容易成為後勤負擔。
畢竟局部戰爭一線部隊,糧草彈藥補給還是可以維持的,一旦進入全面戰爭就落後方就很容易失去節奏,後勤系統一處亂處處亂,進而信息交通混亂,指揮系統混亂失靈都不奇怪。
而局部戰爭中,落後方只要戰場和大後方相連,而對方不攻擊大後方,那麼就有資本拼到底,拼完後談判結束,結束後也有充分理由各自宣布勝利。
美國打越戰沒撈什麼好也同理,打來打去發現自己在和社會主義陣營在打一場局部有限戰,只能是無底洞,就算贏了每一場戰鬥也贏不下整個戰爭。美國朝鮮戰爭失敗的原因如下
1,戰略和戰術上都輕視中國
首先誤判中國不會參戰,覺得中國廢墟滿地無力插手,其次誤判中國軍事能力,覺得志願軍和被日軍趕鴨子的國軍沒有區別。再次誤判中國人的意志,以至於經常犯下「中國軍隊肯定在多長時間內到達不了哪裡哪裡」,「中國軍隊在這樣的進攻下肯定堅持不了多久多久」等戰略誤判,由於很多軍事計劃都是根據這種判斷而制定的,判斷失誤意味著滿盤皆輸和死人。
2,美軍沒有戰爭意志
這裡不是說美軍都是孬種怕死,二戰時期的美軍並不是這樣的,因為二戰的美軍行動都是目的明確,目的正義的,是為了拯救家園和復仇,所以美國將軍視察美軍的時候,美軍大兵的眼神里透露的都是精氣神。而朝鮮戰爭美國完全是為了無正義屬性的政治布局,對於美國大兵來說並沒有保家衛國的意義,所以美國大兵在朝鮮非常的迷茫失落,不知道自己為何而戰,為何而死,沒有鬥志,在美國為數不多的朝鮮戰爭題材的電影里都有體現這點。
3,志願軍是當時輕步兵的巔峰水平
雖然美軍的空軍海軍強大,但在朝鮮戰場上依然屬於輔助角色,美軍主角依然是陸軍。而志願軍作為輕步兵,其機動能力,防禦能力,反坦克能力,夜戰能力,策略能力等都不遜於機械化的美軍。這點得益於TG在工業實力極其薄弱的背景下長期的用兵經驗(內戰和抗戰),志願軍軍人很多其實都是國軍起義來的,當年被日本人像趕鴨子一樣到處追的國軍,變成共軍後則像趕鴨子一樣的到處追美軍,原因就在於軍隊基層指戰員和高層指揮官都是身經百戰輕步兵戰術戰略專家。
4,聯合國軍第一線是南朝鮮軍
這個因素其實非常重要。雖然美軍出動了很大一部分的軍隊投入在朝鮮戰場,但真正投入在一線的美軍是很少的,在主要戰線布局上,南朝鮮軍往往是第一線的,這點也是朝鮮戰爭美軍傷亡數量較少的主要原因。然而這樣的分配卻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戰線很容易潰敗。
南朝鮮軍剛經歷了一場內戰,差點被北朝鮮滅掉,軍隊里很多人都是強征的,說白了就是抓壯丁抓來的,那個士氣你就參考國軍好了。結果還被安排在第一線,志願軍打仗的習慣眾所周知,先炮火轟炸一頓,然後才衝鋒,第一線死的都是南朝鮮人,一頓炮轟和突襲之後,很多南朝鮮人就潰逃了,兵敗如山倒的那種,整個戰線就亂了根本沒法打,所以美軍就要撤了,沃克將軍就是在逃的時候車速過快出車禍死的。所以拿南朝鮮軍當第一線的做法,雖然可以大大減少美軍傷亡,但對美軍維持戰線的能力是非常沒幫助的。如果是美軍自己擔當第一線,雖然美軍傷亡會大大增加,但維持戰線的能力就會好很多,不至於讓志願軍到處趕鴨子和包抄圍剿,以及被那麼快推到三八線。但是死更少美國人和更能維持戰線,美國會選擇哪個呢?當然是前者了,所以再讓美國打一次朝鮮戰爭,他還會這麼做的。
=================================================================
抗美援朝戰爭中美國是失敗的,並不是平手
朝鮮戰爭分兩部分,中國參戰前和中國參戰後(也就是抗美援朝部分)。中國參戰前,美國是勝利的,中國參戰後,美國是失敗的,從而總體是失敗的。
抗美援朝戰爭開始時,美軍的位置在鴨綠江附近,結束時美軍的位置在三八線附近,所以這是當之無愧的失敗。而抗美援朝戰爭之前,美軍打的如何風光,和中國沒有關係,無法對比,要和中國對比誰輸誰贏,就得要從鴨綠江開始算起。
當你都把包子吃到嘴裡了,結果被一個比你弱十倍以上的小個子打的吐出了半個包子,居然還不覺得你失敗,那得要多不要臉。至少美國人是要臉的,所以電影業發達的美國,拍攝過的朝鮮戰爭題材的電影用一個手就能數的過來。
美國自己深刻的意識到了這種失敗,這種失敗不是那種被偷襲了惱羞成怒和恥辱,而是在戰場上公平較量後,對對方產生出了敬畏。以至於後來美軍一步都不敢踏足於越南17度線,以及整個西方對中國的世界影響力不再小覷態度,從而中國當之無愧的拿到了聯合國五常之一的門票。推薦閱讀:
※美劇《兄弟連》中有哪些容易被忽視的細節?
※殲-20與美國四代機比較是什麼水平?
※怎麼評價朝鮮的軍事實力?
※俄羅斯出口中國的天然氣為何比中亞天然氣貴很多?
※為什麼以色列願意用1027名囚犯換回1名被巴恐怖分子綁架的士兵沙利特?
TAG:歷史 | 軍事 | 軍事研究 | 朝鮮戰爭(1950-1953) | 中國人民志願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