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一座博物館建築時,室內的光線設計需要考量哪些因素進而來達到參觀的最佳效果?


多圖預警!謝邀@謝竹君。這兩天都一直記著這個問題,梳理了一下,遲到了抱歉。非常贊同一樓的回答,詳細且全面,我個人比較喜歡建築設計的情懷(裝逼),所以內容要概念些,見諒。
雖然是針對博物館的,但是我想先說說自己對於建築和光的理解。
1.為什麼光成就了最偉大的建築?
康說:上帝說要有光,於是就有了光。建築和光的關係是與宗教分不開的。宗教的空間實質是對光的濃縮,光代表著新生、純粹和人的精神最高點。是「神聖」這一個詞最直觀的表現。


所以 當人們還不知道如何利用建築來表達宗教的神聖時,光線成為宗教建築最為永恆的表現。我認為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抽象藝術。


技術上封不起的頂成就了眾神之廟。我以前一直覺得中國的宗教由於建築體量和宗教哲學的不同並沒有這樣的表現方式,直到我親自走進哲蚌寺的那一秒,大體量建築,黝黑的環境,當走到中間時。


快瞎了眼,感覺自己快要哭了出來,光的力量感頓時體會到,宗教就是那麼的誘惑人心。(寺內不能照相,圖片出自百度)
2.直射光
直射光最為直接,衝擊力最強。但是最重要的一點是,這樣光的表現其實是要與環境的暗分不開的。所以當建築體現如此一道光時,建築往往是厚重的體量,封閉的空間,光也是沉重的 有質量的。這句不是廢話,因為後面在霍爾的手法里,光也可以是輕盈的,戲劇化的。衝擊力如此強的光線放佛在博物館中是使用不到了,先不說照度如此高的光線會對展品的損害,光從視覺上就很影響對展品的參觀。只是有人並不怕。


我在上次說卡洛斯卡帕的時候就說過斯卡帕絕對是頂級的策展人,他研究展品的對位,光線,處處都體現了戲劇化的效果。他的布展只靠空間和光,而這個作品更重要的一點是,他消隱了方盒的邊角,打破了現代主義對於方盒明顯邊角的執著,和萊特有著共同神來之筆,但是超越萊特的是,他消隱了建築最上面的邊角引入了強烈的、有形狀質量的光。
之後呢,一種介於直射光和漫反射的採光方式出現。柯布西耶的採光炮,其實它們從採光上屬於漫反射,但是從建築表現上,絕對擁有直射光的魅力。

拉圖雷特的祈禱室,完全封閉的體量,沉重的趴在主教堂兩側,頂上表現力極強的採光炮,就像一個和萬神廟其實有著一種表達的方式。雖然光經過了漫反射和色彩渲染,光照便穩定而均勻,但是柯布在整個建築玩出了這種明暗對比極強的空間感,從主教堂的側縫明顯的直射光,到進入祈禱室地下幾乎完全漆黑的環境,最後進入祈禱室,通亮而穩定,這種對於光的表現力和光照度的把握,柯布之後,再無後者。
採光炮的表現力加之光線的神秘,成就了很多優秀的作品。


艾德瓦爾多的歷史博物館。看,沉重的體量幾乎沒有開口,一種直衝天上嚮往天光的體量感,我一直在歐洲建築師作品中看到這種傳承,古羅馬和古希臘建築成就了太多現代建築師。

卒姆托。依然是封閉沉重的體量、依舊是…此處略去一萬字。

卒姆托。依然是封閉沉重的體量、依舊是…此處略去一萬字。

3.反射光(不純粹)
首先我要解釋下我給反射的採光形式做出不純粹的定義。因為建築上的材質不存在可以完全反射光線的。材質的凹凸會影響到光線反射的路徑。但是我們做分析和設計構思的時候可以直接當做反射。


其實反射的採光方法很簡單,大多數就是留一個縫隙,引入天光。天光從任何角度照射進來,首先會照亮那片脫離開的牆體。於是這被照亮的牆面就成了室內的光源,這面牆反射了光線進入室內,均勻照亮室內。


我們來看看展覽建築。我們在談論金貝爾這座最好的建築(我個人心目中)時,大多隻注意路易斯康的濾光器有多麼美而震撼。卻總是忘了他在山牆面上的光縫,圖中最端頭。康說:太陽從未明白它有多偉大,直到它打到一座房子的一側。而我們應該注意的是康在這個頂的輪廓線選擇了輪軸線。在光垂直照下來時,光所形成的輪廓是完美的弧形。


這就是康,這就是完美的美術館。

4.漫反射
這是展覽建築最常用,也是最好用的一種採光方式了。它的優勢在於,光照均勻,經過漫反射後光線的照度變弱。不會產生眩光,均勻的光線產生的藝術效果簡直迷人。更重要的是,均勻的光線對於純白的室內有著莫大的好處,光線強弱區分了白牆和頂,建築空間感就增加了。
談到漫反射總就有太多的大師來談了,我都不知道從何說起。就說幾個我喜歡的吧。
首先怎麼可能少了康。


濾光器其實是一個曲面的反光板,光線漫反射到曲面的混凝土上。高品質的混凝土,展現了康所說的銀色的光。太美了,美到讓人窒息。


朗香教堂,無需太多言語。我特別喜歡粗野主義時期的柯布,一種近乎誇張的表現。朗香的開窗方式其實非常棒,像是你為光源做了一個透視,鍥形的窗洞增加了光在視覺上的延伸,不像平的窗洞一樣,光到了牆壁就結束了,而它們一縷縷的透了進來,像一縷縷無限放大的光源。



霍爾的光,用他的水彩來看最合適不過。霍爾的建築形式多變,從不拘束。霍爾的漫反射最常見的手段就是先把光引進來,照亮一個曲面的屋頂或者一片曲面的牆體,這個手法西扎也是用到純熟。我之所以講霍爾不說西扎是因為霍爾不只是用純色的光,他的很多光都是經過染色的。你也許會說,柯布和巴拉干早在上世紀就開始染色了,都是霍爾染色的高明之處是,他讓光變的越來越輕盈,越來越戲劇化。我覺得原因可能是霍爾用色要明度更高,且表面光滑。柯布和巴拉干都是粗糙的混凝土,且顏色明度很低,顯得牆面和頂會很重,光也會感到很重。而霍爾通過光線,把室內越做越輕了。

5.雙層牆
因為我一直是康的腦殘粉。所以我總是愛借所有的問題來說他(原諒我的不要臉)。我們看見康在印度和孟加拉的一系列建築無疑都使用了他最擅長的雙層牆。也就是說,康的建築在牆與牆之間擁有一個過度,康總說它們既能隔熱又有利於通風,但是雙層牆又何不是康對完美秩序和光明的追求呢。
雙層牆有多麼巧的利用了光,最外層的牆各種美妙形狀的開洞,給建築提供了陰影,增加了建築的體量感,康的建築變的更加沉重而且厚實。而剩下的光經過牆與牆之間的過度區,進入到室內強度大大減小,拂去了南亞光線的強烈,變的溫柔讓人感到舒適。
我一直在想,如果康能在達卡或者艾哈邁德巴德再繼續他的建築實踐,他也會用這樣的方式來建美術館和博物館,那麼,是否又會為展覽建築的設計打開新的一頁呢?
(圖均來自網上,幾乎都是個人觀點,多數還不成熟,對於建築和光的思考。還有很多沒有表達出來主要是針對現代主義的,以後有機會在討論,望各位大神多多指正)


解釋一下為什麼要分展品討論。並不是什麼現代感或者溫馨氛圍之類的風格問題。
材質穩定的雕塑作品因為是立體呈現,在各種不同的光源條件下的明暗關係會不斷變換,帶來的展示效果是會不同的,所以對光的藝術品質控制要求最高的是雕塑博物館。而由於其材質穩定,所以對是否是自然光並無要求,在建築師對雕塑作品足夠了解的情況下,直接使用自然光作為展示光源,不僅能對作品本身進行充分展示,而且可以讓自然光帶給雕塑更加藝術性的再加工,斯卡帕那個石膏雕塑博物館是個很好的例子。
非文物類的美術作品,由於繪畫本身是一個固定畫面,畫面內就記錄了畫家腦中光源的預設與畫中物體的光影關係,所以對展示時的光線環境要求並不苛刻,只要強度不至於干擾畫作,不炫光,建築師是無所謂怎麼玩兒空間和光的,有玩得好的有玩兒得爛得,這也是被樓上各位燈光設計師詬病的。
文物展示,由於大部分材質的敏感性,只能定量而非僅僅定性了,這裡僅靠建築師就很難解決了,用燈情況幾乎只能根據不同展品由技術流們來確定,建築師能做的只有和技術流們不斷溝通,調整布燈方式。
而大部分建築系學生不分美術館博物館雕塑館,因為其腦海中只有館的場所概念,沒有物的展品概念。根據自己本科受到的教育和對同學的觀察,以及這些年對各個學校教案的了解,博物館設計是在本科生開始完整做方案之後最不接地氣的課程設計。原因在於之前的案子都非常強調基本功,到了博物館這種經常被當做地標的題目,好像發揮自由度突然高了,(大部分?)學校也開始鼓勵概念了,老師拿的經典博物館案例也沒有展品分類,所以對於展品的重視意識都被忽略了。
博物館本身可以是展品,但不應打擾讓博物館之所以成為博物館的那些展品。


其實我很不想回答這類技術流問題,因為累又沒什麼人看╮(╯_╰)╭什麼避免一次反射二次反射三次反射誰會在意……
然而竹君邀我就簡單講一點(好吧其實是懶)。

先闡述一個觀點就是:對於大多數展品(尤其是繪畫和古本之類)來說,用燈光是最好的
對,上面很多答案都談到了自然光對展品的損傷問題。
但是建築師對於自然光的執念是一般人都無法理解的(也許能理解吧),光線所具有的物質和時間屬性簡直是建築的究極屬性之一。所以建築師是絕對不會放棄自然光的運用的。

所以很重要的一個手段就是,將自然光運用在公共空間
或者,在自然光和展品之間用一個過渡空間去削弱自然光對於展室的影響。


不要一看到自然光就想著怎麼讓它去照到展室。
空間的起承轉合,需要有亮有暗,而展室,不就是作為暗的那部分存在的么?

當然你要運用自然光來進行展品的採光,當然可以,參考金貝爾或是其它格式漫反射手法,營造一個非常柔和的室內空間就好了。
可是個人覺得,這並不算是一個很「設計」的活兒,反而像是一個很」技術「的活兒。

至於考慮哪些因素,展品和流線是肯定的。
尤其對於類似雕塑類的展品,光線對於雕塑形態的塑造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最理想的狀態,不同的展品應該有不同的光照對應形式。
而流線上的空間體驗布置,就是建築學傳統的問題了。
不成篇章,晚安:)


1.如果如題目所說是實現「參觀的最佳效果」,那麼則是對博物館開放區域的要求,以展廳為主。
2.按照理想化的程序,籌建博物館的程序應該是先有收藏,之後出陳列設計大綱,而建築師應該和博物館陳列設計人員充分交流,來確定展廳部分的光線效果應該如何實現。
3.看到有些答案提到完全不能有自然光,其實這是錯誤的,如果需要完全可以引入自然光,關鍵是可控。至於硬性要求,則可參考《博物館建築設計規範》《博物館照明設計規範》的相關標準。


這個問題其實很難回答,博物館光線的設計不僅要考慮空間效果,還需要考慮符合博物館展覽照明的功能需求。就好像樓上蘇卿遲的答案中說的那樣,每種展品對光線的要求是不同的。不過普遍來說,博物館喜歡柔和均勻的光線,不管是引入的自然光還是人造光。
如果並沒有很特別的展覽要求的話(換句話說就是展品不脆弱不需要房間全黑的話,如果房間全黑掉了那就是燈光的事情了,不在(我認為的)建築師的設計範圍之內),可以進行一些案例分析,從前人的作品中研究一下他們如何考慮光線的。
先舉人見人愛以光線設計著名的Louis Kahn的Kimbell Art Museum
介紹這麼寫到」The element of natural light is the main focus of the design, and creates elegant spaces that are perfectly suited for the art that it houses.「此處介紹強調,為什麼康要這麼引進自然光呢?是因為要創造適合那些藝術展品的空間而乾的。通過光洗在混凝土上並在空間中漫反射,他在試圖營造氛圍。
這張剖面展示了他設計的濾光裝置(暫且這麼稱呼)

然後看一下 Daniel Libeskind的Jewish museum

"One of the most emotional and powerful spaces in the building is a 66』 tall void that runs through the entire building. The concrete walls add a cold, overwhelming atmosphere to the space where the only light emanates from a small slit at the top of the space. The ground is covered in 10,000 coarse iron faces. A symbol of those lost during the Holocaust; the building is less of a museum but an experience depicting what most cannot understand."

"One of the most emotional and powerful spaces in the building is a 66』 tall void that runs through the entire building. The concrete walls add a cold, overwhelming atmosphere to the space where the only light emanates from a small slit at the top of the space. The ground is covered in 10,000 coarse iron faces. A symbol of those lost during the Holocaust; the building is less of a museum but an experience depicting what most cannot understand."
這個光線和建築本身搭配的也是很妙的。這個側重點不是展品,而是體驗。里伯斯金試著通過光線設計來營造這個如同困在深井的體驗(個人理解)


再看看扎哈女(大)神(嬸)的 MAXXI Museum Rome


「Particular attention has been given to the natural lighting, by the thin concrete beams on the ceiling, together with glass covering and filtering systems. The same beams have a bottom rail from which art pieces are going to be suspended. The beams, the staircases and the linear lighting system guide the visitors through the interior walkway.」
這裡光線除了照明,還可以有一種流線的暗示性(對還可以這麼玩)。配合建築本身動感的形體,創造了流動的空間,帶來震撼的體驗(至少我覺得挺震撼的,扎黑若閱讀不適請自行離開)


再來看看renzo piano的濾光板 這個博物館喜歡北面的柔和光線,所以有曲面的扇葉天窗和帶角度的玻璃孔洞來捕捉光線

還有妹島和世

還有妹島和世

」室內被柔和的自然光所包圍,波光樹影全然溶解到這座白色建築中,遠遠看去,如同一個純凈圓潤的漂浮細胞。「 妹島和世:「美術館並不只有展覽功能,更多時候,這是人接觸城市的平台,如何溫和地與城市融為一體、用一種親切感吸引公眾,是一個重要議題,所以我使用透明以及圓形為元素。」

」室內被柔和的自然光所包圍,波光樹影全然溶解到這座白色建築中,遠遠看去,如同一個純凈圓潤的漂浮細胞。「 妹島和世:「美術館並不只有展覽功能,更多時候,這是人接觸城市的平台,如何溫和地與城市融為一體、用一種親切感吸引公眾,是一個重要議題,所以我使用透明以及圓形為元素。」
SANNA一直專註於營造建築的輕盈通透感,在博物館中也不例外。

然後,National Museum of Roman Art by Rafael Moneo
介紹這麼寫「「自然光傾瀉在薄拱上方,讓空間充滿了溫暖的光芒。」「這件作品對於Moneo來說,表現出了顯著的風格變化,也許正是這種小心和謹慎控制日光使這個建築成為了他的代表作。」Robert Campbell:「室內日光的處理巧妙,這裡被不斷變化的金色所洗禮。光與幽靈般的蒼白相對比,因此凸顯出了文物。」
可以看到建築師用了白色磨砂玻璃來過濾出柔和的光線。個人覺得下面這張照片拍的很好,從中可以看出光線是怎麼洗在石磚牆上凸顯材料質感併產生歷史厚重感的。

下圖為反光板結構

下圖為反光板結構

(這種頂窗式的採光優點是光線均勻柔和均勻沒有陰影。而且因為採光口不影響展品。所以採光效率高。不足就是相對不方便清潔,而且只能在頂層使用)

(這種頂窗式的採光優點是光線均勻柔和均勻沒有陰影。而且因為採光口不影響展品。所以採光效率高。不足就是相對不方便清潔,而且只能在頂層使用)

然後又是一個我喜歡的腦洞大開的設計 St?del Museum by Schneider + Schumacher
這是個老博物館擴建比賽,然後設計師把新館藏老博物館的草坪底下去了。


「The outer surface of the doubly-curved roof slab is covered by a total of 195 roof lights, varying in diameter from 1.50 m at the outer edge to 2.50 m at the highest point in the centre. Daylight entering the exhibition space St?del below can be controlled; either augmented using the integrated LED lighting system or mitigated by shading elements built into the roof light.」
白天可以把日光引進地下,而且按照描述可以智能的增強或者減弱自然光來維持展廳的照度的穩定。(而且到了晚上草坪可以變得很好看^_^)
下圖是展廳內部

說來renzo piano在舊金山的加州科技館也採用了類似的天窗

不過似乎更多的是為了節能考慮。說來這也是箇舊金山地震後的擴建項目,建成後獲得了LEED白金級別。

不過似乎更多的是為了節能考慮。說來這也是箇舊金山地震後的擴建項目,建成後獲得了LEED白金級別。

renzo piano這房子對面,就是Herzog de Meuron的De Young Museum 了

按照介紹,「The facade is textured to represent light filtering through a tree.」 很浪漫的設計方法,模擬樹蔭斑駁。也是一個側開窗的例子。這個博物館就很典型,有些小雕塑什麼不需要保護的就採用自然光,印象中一些美洲本土藝術家的作品包括一些織物就是在黑色展廳中的。黑色展廳一直都是技術上不得已的行為,建築師從來都是更偏向使用自然光來設計的(所以本回答並不是針對該怎麼設計光線來保護珍貴文物,而是建築師怎麼設計光線來達到藝術效果(同時保護展品)博物館的光線設計手法並不等同於博物館的技術規範!!!還有某答案說舉得是藝術館不是博物館的例子,我表示舉得例子都是後綴是museum的,又不是後綴是art gallery,博物館又不是只能展出古文物,藝術博物館,自然博物館都是博物館啊,汽車飛機博物館都是博物館呢,難道還鹵素燈濾紫外線?~)。

按照介紹,「The facade is textured to represent light filtering through a tree.」 很浪漫的設計方法,模擬樹蔭斑駁。也是一個側開窗的例子。這個博物館就很典型,有些小雕塑什麼不需要保護的就採用自然光,印象中一些美洲本土藝術家的作品包括一些織物就是在黑色展廳中的。黑色展廳一直都是技術上不得已的行為,建築師從來都是更偏向使用自然光來設計的(所以本回答並不是針對該怎麼設計光線來保護珍貴文物,而是建築師怎麼設計光線來達到藝術效果(同時保護展品)博物館的光線設計手法並不等同於博物館的技術規範!!!還有某答案說舉得是藝術館不是博物館的例子,我表示舉得例子都是後綴是museum的,又不是後綴是art gallery,博物館又不是只能展出古文物,藝術博物館,自然博物館都是博物館啊,汽車飛機博物館都是博物館呢,難道還鹵素燈濾紫外線?~)。

說到樹蔭斑駁的浪漫效果,又想到了Jean Nouvel的Louvre Abu Dhabi Museum

這是效果圖,建築正under construction(官網這麼說)

這是效果圖,建築正under construction(官網這麼說)
不過這個光線簡直太美了,就像光線在下雨一樣(原諒我辭彙貧乏)「 aims at creating a welcoming world which associates lights and shadows as well as shimmers and calm places in a serene atmosphere. 」從介紹中可以看出努維爾也是在試圖製造氛圍。

當然,也有整個展館不引進自然光的,比如藍天組新建的匯流博物館
「contains a spatial sequence of black boxes— admitting no daylight, so as to achieve maximum flexibility for exhibition design.」 說為了最大靈活性,什麼東西都可以在裡面展覽,就一點日光都不要了。(當然這樣他們也就輕鬆了,扔給燈光顧問就是了)
既然展廳沒什麼特別就不放圖了,不過他的大堂設計的很贊啊

(持續更新 正好自己梳理一遍)
(所有圖片和引文來自網路)


事實上,參觀的最佳效果並不是博物館光線設計所要考慮的第一要素,不同質地的文物譬如棉麻、紙張所能承受的光線強度、溫濕度等並不相同,也正是因此博物館總是給我們一種漆黑的印象。博物館設計的話可以去看一些展覽設計方面的書。


這個問題太大了,我一個專業人士也沒法詳細回答,就說最重要的一點:

不能傷害文物
不能傷害文物
不能傷害文物

重要的話……

所以金鹵燈是不能用的,也不能隨便引入自然光,其他的要看文物性質決定光源類型和照度標準,至於觀看效果,並不是那麼重要,往往由於文物保護需要,博物館都是黑燈瞎火的,別指望能看得舒適……

最後反對那個就會在網上亂抄的長答案娃,他舉的都是展覽館美術館而非博物館的栗子,而且是個搞建築的都會寫金貝爾美術館和扎哈大(中)媽(二)假裝自己逼格高大上,有意思嗎?

金貝爾根本不是博物館好嗎?利用間接光當時是個創造性理念,現在都是直接在燈具裡面間接掉了,不再利用混凝土反光了好嗎?反光的實際效果和澡堂子一樣好嗎?

敢不敢不繼續吹這幾十年前的建築案例了,還人見人愛呢。

=====================建築設計領域好厲害哦==============================

貌似又有一個娃把很多幾十年前的建築案例往上面貼了,所以說建築設計抱殘守缺發展緩慢呢,光源都已經第四代了還在對這些文物頂禮膜拜,這些東西都只是在當時很厲害,但是照明領域的發展遠比建築領域快得多,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這些照明方式簡直爛到底了,亂貼圖答案越長,誤人子弟就越厲害。

現在博物館普遍採用光纖燈的方式,把光源燈具和發光面分離,一方面便於維護,一方面能夠精確控光。就算是幾十年前的博物館,也要採用濾紫外線的鹵素燈作為光源,看到這麼多人在那裡說引進自然光我也是醉了。

我和搞建築設計的人接觸越多,我越發現這行就和天主教的架構一樣,有教皇、有樞機主教、有大主教常年給你們洗腦洗腦洗腦,弄得一個個就會對過去的東西頂禮膜拜,主教說這個建築好就是好,誰有反對意見我十字軍誰。

抱歉我們行內是新教架構的,每個人都有對聖經的解讀權,有自己看法的才是個完整的人,謝謝。


簡單說就是
1.展區最好無自然光(根據展品內容決定,文物尤其不能有,如果是現代雕塑什麼的就無所謂了)。
2.走廊在空間上層採用頂窗,高側窗引入強光,通過牆面多次反射,使人的視覺尺度上光線柔和。
3.公共空間放心做大窗,通過外立面或者構建產生室內有趣,有韻律感的陰影。


光是人們認知一切事物的第一媒介,當沒有光時,那就都是吸血鬼的世界。
光很重要,怎麼處理光是建築師們一直追求的,但是博物館確實是個奇怪的地,多數情況下是不開窗,對,就是沒有自然光的進入,因為自然光的不穩定會影響室內展品的效果,甚至可以說,建築師不要太過分,我們是來看展品的,不是看你弄得亂七八糟的窗產生的一些亂七八糟的光照的建築很漂亮,但卻搶了展品的風頭。
有的時候更加極端點,可以有一個盒子就足夠了,像是蓬皮杜。但是那裡好像也並不被大家喜歡,大家更願意在他前面的廣場發獃,因為外面實在是吊炸天了,反襯出裡面四四方方的真是無趣。
小結一下,太注意那些光,把空間做到極致,那失掉的就是博物館的一切,博物館是給人提供欣賞藝術品的地方,裡面的展品一直在輪換,人們來這就是為了參觀展品的,這些參觀的人才是博物館存在的意義,建築師應該做的是一個很有趣的流線,讓人不至於在長時間站立行走時乏味,哪怕最低級的設計幾把舒服的椅子。室內的公共空間和外立面可以任意嗨皮你的光,你的空間,給城市加點料,方便人們找到博物館。
點題說,其實展品才是最需要光的塑造,但是好像那是燈光設計師和布展人應該做的事,不要給他們畫蛇添足。建築師不可能獨霸博物館裡的光,需要和各種專家一起來完成。


不同性質的博物館把握不同。文物的盡量少放進自然光。一是避免對展品的損害,二是好控制光線,其他的相對來說使室外光柔和暈進去就好,有展品的地方,切忌強光。不管是自然光還是人工光對文物都會造成損傷。光產生的熱效應加速化學反應,光化學反應更是容易加速文物老化。例如紙質的絲織的文物會酥化、變色,像陶瓷、壁畫等文物會褪色。所以防光、避光是很重要。博物館有光只是因為它必須展示,所以展廳本身不能有自然光。這與對其保護有著明顯的矛盾,所以不允許日光或燈光直射,光照時間也必須控制,紙質和絲織品一般控制在在25~50lx之間、一般的木雕牙雕漆器竹器等雜項等不得大於150lx、金石陶瓷不能超過300lx、庫房一般30lx,光太強危害文物,太弱不利於觀摩。審慎而為。
美術館開窗隨意些,但一般也只是天窗多,因為牆上要掛畫。不得有自然光直射,一是保護需要,另外也是效果展出使然記得赫爾辛基當代藝術館不僅牆上開窗都在交通空間和服務性質的空間。把握得非常克制而不失優雅。


你問這種問題太寬泛了,讓人沒法回答,沒人能給你一個標準的答案,

建議去建築書店買些相關的書籍多研究,通過自己的實踐累積經驗,與做過類似項目的高級建築師(最好是大師級)一起合作做幾個工程,等你達到一定的學習積累、經驗積累,在建築設計行業工作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以上,這樣的問題自然有了解決之道。

PS,不是所有問題都能在知乎上找到答案,有些答案還是要靠自己去學習,思考,實踐。


自然光中的紅外線 紫外線對展品造成的損害 對光敏感的展品單位時間的照度不能超過一定範圍 在低照度環境下人眼的暗適應 展品的背景亮度比 眩光控制


博物館不同於其他建築照明,博物館的照明有專業的標準分類,其次根據不同的展品有不同的照明標準要求。博物館照明分人工照明與自然照明。照明相當於承載展品的盤子,好的照明會提升展品的藝術價值。室內的照明還起著引導和匯聚人流的作用。


這得看你博物館的定位,展品的不同會對你展示空間要求的光線屬性而不同。你的策展空間也會根據展品的屬性進行重新布置。比如會有一些片現代感的展覽,可能會需要很簡潔布置,冷調的光線就能滿足。比如一些高檔木質傢具活著古董之類,你就需要一些暖色偏暗的那種感覺,通過光線襯托出展品的氣質。


你可以上網找一下貝聿銘的記錄片或者研究一下他的案例,他很擅長利用光線,也做過幾個博物館。
還有就是去看書……


題主是不是參加了2015.6.27的托福機考?


推薦閱讀:

實木相比複合板材有哪些優缺點?
中式家裝如何避免裝成茶館或者舊傢具店?
你的家裝修成什麼樣子了?有哪些最實用美觀的設計或先見之明?
室內燈光的選色該掌握哪些正確要點?

TAG:博物館 | 建築 | 建築設計 | 室內設計 | 室內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