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評價音樂劇《歌劇魅影》?

可以寫影評,或是對Phantom, Christine和Raoul的評價,或是對他們關係的解讀,或是評價其音樂,服裝,舞台設計。


我50歲、完全不懂英語的姑媽到倫敦看我時,帶她去女王陛下劇院看了場《歌劇魅影》。隨著小音樂盒演奏著Masquerade宣布落幕,她抹著眼淚跟我說「(男主角)太慘了,命太苦了」,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優質的作品是能超越語言、國界和文化的。

《魅影》常被詬病故事縱深不足,前後邏輯過分簡單以至於不自洽,但它之所以能在商業上獲得如此巨大的成功,這種淺白功不可沒。西區好看的音樂劇不勝枚舉,但區域歷史、宗教和政治題材的對於不在其文化語境內的觀眾來說畢竟有門檻,而浪漫愛情母題幾乎老少咸宜(太小的小朋友還是別帶去看了,死人的情節可能嚇到人)。對白和唱詞也都設計得很通俗,英語一般的人在完全沒有字幕的情況下聽懂八成不是問題。今天的女王陛下劇院始建於1897年,加上倫敦常年陰冷,古舊的裝飾和座椅散發出的一點霉味真是點睛之筆,讓1919年的老劇院一下子活在了觀眾面前。我老開玩笑說《魅影》是倫敦游定點接待項目,我自己一共看了不下七次,快能背了,體驗過的家人朋友也都覺得不虛此行。

這麼三四年過去了,上個月在北京一個商場的大廳,偶然聽到某品牌做推廣活動請來的樂隊演奏《All I Ask of You》。演奏水平實在不怎麼樣,但熟悉的旋律響起時,行人紛紛駐足。我旁邊有個抱著小孩、面容疲憊的中年媽媽聽著聽著居然喃喃自語道:媽媽想爸爸了,寶寶呢?

對一部音樂劇來說,這就是全部了。


怎麼說呢,既然各位長評先生都把音樂劇部分八了一遍,我就小小的八下個人發現的,不為人知的原作背景好了
注意,以下是資料添加,不是走題

這篇長評是我昨天在歌劇魅影吧回復的,起因就是貼吧里的一個孩子拿同為四大音樂劇的 《悲慘世界》(以下簡稱lm)對比

--------------------
如果要談時代背景的隆重感的話,《歌劇魅影》的確比同樣有名的《悲慘世界》遜了一大籌。

(1925年 Lon Chaney主演版 劇照)

(1925年 Lon Chaney主演版 劇照)
就算是poto原著,如果不注意的話,也只是以為是傳奇意味的偵探小說。當然是針對所有poto改編人員還有初入坑的小白來說的。

--------------------------------------------------------
當時的背景 (1870)

(具體參照:http://map.earthol.com/?x=2.33179y=48.87181zoom=17)
由於處於差不多是維多利亞時代的偏後期(1870)(如果是按照ALW版本那麼就是1869年的夏天到1870年的春天,畢竟根據04來看拿破崙三世和歐仁妮皇后還來為夏天的《漢尼拔》首演捧場),雖然當時的確發生了很多大事,動蕩不安麻麻的,但世界上只是所謂的歌劇院外部對不。


(當時愉快的街景)
談到當事人。歌劇院裡面的人還是要吃飯的,而且巴黎的某些貴族較之其他一驚一乍的歐洲人來說都是安靜的有些神經質的安靜,吃飯的吃飯,看戲的看戲。一般revolutionaries只要不鬧大,一切好商量。
聊到當時科技。畢竟第二次工業革命還沒開始,所謂的科技化一切只是雛形,市區防衛(軍事上)還停留在夏塞波槍階段,再加上一驚一乍的法國人小性格;於是在這樣一個半原始化的背景下,自然就相信所謂「有鬼」的傳言。(看音樂劇裡面守衛端著小馬槍的慫樣233)


(圖為MLE1871夏塞波卡賓槍)(其實不得不吐槽當時法國軍事根本不行,不然Kay裡面Erik也不會吐槽地宮,這個地方很安靜,連德國人也打不過來)
於是《歌劇魅影》就處於這樣一個前不著村後不著店,而且一個和平安寧的小桃園鄉(歌劇院),就開始了她的故事。

-------------------------------------------------------------
魅影出現的意義 平權主義方面的思想

作為一個從小備受欺凌的少年,魅影本人就渴望世間一切的平等。不論性別,不論外貌,不論階級,他在劇院里創造的那個王國彷彿一個把眾人等級清零的新手村,誰有資格誰有本事,弱肉強食二八定律的勝者為王。

對於另外兩個主人公而言,魅影的出現只是為了給Raoul踏上Christine專屬婚姻殿堂的一個門檻兒,也是給年少無知的Christine一個迅速成長為女人的機會。勒魯先生,作為一個鮮為人知的女權主義者,設定的歌劇院就像是江戶時代的吉原:一個女性為主的世界


其中,作者對於各位名舞女歌姬的濃墨重彩遠超過各位貴族男性。而且Christine所謂最後的抉擇【Final Lair】,真的是所謂的深明大義,而不是為了不得罪兩位男子的白蓮花行為。驅使這種抉擇的性格在這樣一個背景中是很難形成的,尤其是當時的男權當道的普法戰爭時期。


這裡我不得不提一下有關於吉原,當初在吉原盛行的時代中,其中女性都憑自己之力創造自己應有的價值,於是她們都被賦予了應有的權利。所以,幾乎所有工作的女子都有挑選自己顧客的權利,其中如果不滿意/自己今天心情不好完全可以拒絕見面。這是在世界上的青樓例子中少有的,更不用說在男權主義社會中獨樹一幟的平權派世界。這個例子和歌劇院頂層部分有點雷同,當初頭牌歌姬西班牙的卡洛塔也因身體不適,身體不好也隨意請假;菲利普和索愛麗的約會也得看索愛麗大姐的心情。

魅影的出現給Christine提供一個向上爬的平台,最後升到這個特殊世界的頂端,和在外界擁有巨大權利的男人們平起平坐


而其對於貴族少年Raoul的意義是:希望這個男子能夠拼盡一生,跨越所謂男女和階級地位的不平等,保護自己守護了一生的女子。

--------------------------------------------------------------------------
所謂龐大的,不真實的魅影后台

而且還有最後續上的尾聲,作者先生曾經介紹過Erik過去的輝煌歷史:尤其是這熊傢伙還是小年輕的時候曾當過當時波斯首席建築師的經歷。

其實真有其事。

然後某位女作家兼考據帝在1989年的時候就以原作的主角Erik寫了一本名為《Phantom》(魅影)的傳記

其中最為精彩而最用心的就是波斯章節(1850—1853)
(所謂帶著主角光環的到此一游么?)

其實,如果是按照susan kay所描述的時代的話,就是當時(給主人公erik設定的時代是:卡扎爾王朝(1794年~1925年)土庫曼人首領阿迦·穆罕默德建立的王朝。其去世後,又經歷了6個國王,而其中的一個:納賽爾丁·沙 (1848年-1896年)就是我們可以在書中可以翻閱到的國王。
也是主人公Erik在四處遊歷的時候,極其相信他的,但其後欲殺害他的某位君主。(原作那位反應遲鈍的蘇丹)

【跑題了,層主爬回來】

總結

而lm完全不同,由於強烈的時代衝突,階級與階級之間直接碰撞,還有所謂戰爭;相比起其帶來的熱血感,poto完全是治(致)愈(郁)系的小清新,一個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精彩摩擦。

不談音樂,就談劇情。
所謂三角戀完美的愛情構架,不同於小言情的冰淇淋結局。層主,作為一個入坑一年半的痴子,在這裡看見了一個後時代尾聲的一個女孩蛻變成女性的故事;而從魅影本人的故事中則悟出了大丑即大美的理論。這是完全現實派的故事無法體現的。

(Big Fish 魅影傳說遊戲截圖)

(Big Fish 魅影傳說遊戲截圖)

如果《悲慘世界》是史詩的話,那麼《歌劇魅影》就是甜美殘酷的成人童話。

在故事的最後,
所有的讀者與見證人們一起看著
這個曾經原始美好的 世界
崩塌解析。

最後想用作者的原話了結下這個話題:
He had a heart that could have held the empire of the world; and, in the end, he had to content himself with a cellar.

--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Epilogue

(他曾擁有包容世界的帝王之心,在死亡之際,在地底深處赤身西去。)

所謂見證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後複述其經歷如常人般淡然,才是傳奇的英雄吧。

感謝陪伴我高中時代,並且值得我用心考究挖掘的《歌劇魅影》系列。


歌劇魅影和其他音樂劇的最大區別是它是一個送給愛人的禮物。
是韋伯當年送給莎拉布萊曼的聚自己全部心血的愛情宣言。

作者Andrew Lloyd Webber(人稱韋爵爺)為自己當時的未婚妻Sarah Brightman(莎拉布萊曼, 08奧運會唱過You and Me)量身定做了歌劇魅影。為了Sarah,他在這部音樂劇中傾注了自己最多的心血,有點類似於Phantom對於Christine的感情,嘔心瀝血,終成就一代名作。

可惜,Webber和Sarah最終還是以離婚收場。

但是,在2011的倫敦25周年版中(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at the Royal Albert Hall (2011)),
Webber出場謝幕,隨後而出的Christine就是Sarah,兩人深情擁抱,Webber向觀眾高呼:她就是我的Angel of music! 看到這個細節,我被小小的感動了下。

2011倫敦版中最後還有個小細節:謝幕全部結束後,Phantom謝幕多次,然後Christine從幕後跳出來把他抱住,Phantom順勢抱起Christine走下台......全場沸騰。Phantom終於抱得美人歸,多美好的結局。

最後,放個我電腦中珍藏的幾個版本的歌劇魅影截圖作為結尾吧,第一張是2004年的電影歌劇魅影,第二張是2011年倫敦25周年版音樂劇


為什麼很多人都在從劇情角度讚揚《歌劇魅影》?我反而覺得劇情是《歌劇魅影》最弱的一個環節,但它的音樂和舞台設計則是無可挑剔的。

這幾年在百老匯很受歡迎的《Wicked》,服裝和舞台效果一級棒,但是看完下來記不起任何一段旋律。韋伯的另一部大作《貓》也主要是勝在演員惟妙惟肖的表演,雖然《Memory》火遍全球,但其他的幾首歌也只能說勉強及格。但是《歌劇魅影》里的歌不但本身旋律優美流暢,歌詞琅琅上口,而且和劇中場景搭配的天衣無縫。並且劇中設計了多處詠嘆調,並不是一直在火速推進劇情或者像有些音樂劇那樣是把日常對白硬改成了歌曲,給了觀眾一個靜靜欣賞音樂的機會。比如《Think of me》,《the Phantom of Opera》,《the Music of the Night》,《All I ask of you》,《Wishing you were here somehow again》等等。這些歌的旋律都非常迎合大眾的口味,讓多數人聽起來都很舒服,很好地烘託了劇情,渲染了情感。沒這些歌這個劇絕不會這麼火。

反而劇情從今天的觀點來看,是十分狗血而且有諸多矛盾的。但是這個劇從時代背景到表現手法本身就是浪漫色彩極強的,所以最好不要太摳細節,而是努力接受他給你的設定,欣賞起來就舒服多了。


首先請原諒我反覆地全文重寫。我保證是最後一次了。
然後,看!作業題(這個版本我確實是拿來交作業的):
評析Andrew Lloyd Webber版音樂劇《劇院魅影》的戲劇表達

  《劇院魅影》最初是法國作家勒魯的小說。小說以記者作第一人稱視角,寫記者調查一些奇怪的現象,查出它背後有一個愛情故事。這個故事是關於一個面容醜陋的戴面具的男子,人稱phantom(魅影);他常年躲藏在巴黎歌劇院的地下空間;他很喜歡一個叫克里斯汀的女子;但是不巧,他被Raoul子爵橫刀奪愛,最終追求失敗,病死。Phantom在故事中從始至終的敘事基調都是單相思、賣可憐。他和克里斯汀、子爵三人,唯一的共同點,是都很喜歡音樂。

  小說本身寫得有趣,但主要得益於作者拿記者視角作敘事線索:你從中可以體驗當時的社會環境,體驗過著各種各樣生活的人的人情世故,體驗那個記者的探尋過程。而如果只看其中的感情線,那麼,故事的結構框架就只剩三角戀。儘管愛情悲劇往往給人一些情感慰藉,三角戀亦然,但本身引起不了觀眾太多的共鳴。因為,即使你會為這樣的故事同情phantom,可如果感受到的僅僅是同情,故事沒有意思。

  然而正是這樣的文本,被作曲家安德魯洛伊韋伯和製作人卡梅隆麥金托什拿去,改編成了音樂劇。此劇從1986年上演至今,全球票房包括巡演版和外文版,收入達56億美元,音樂劇專輯銷量張數超過4000萬。令人震驚。

  因此我想通過這篇文章分析此劇取得如此成功的部分原因。亦即:什麼樣的切入點可以把一個流俗腳本,改編成一部製作成功、表達到位、視角獨特的愛情題材音樂劇?

  我覺得它的出色之處,首先在於,此劇演繹的,不是一般情況下世俗生活的情感(儘管它很純情)。而是重新定位角色,使之轉型為了一出怪誕愛情戲。

  音樂劇唱詞對這點表現得很明白。

  一是phantom對克里斯汀的追求,和他對音樂的熱愛,有密切而略微怪異的聯繫——他已然是把對音樂的喜歡和對克里斯汀的喜歡,混合到一起了。因此在故事中,他把克里斯汀美妙的聲音當成克里斯汀的靈魂,甚至對克里斯汀逼迫有加,反覆地擺弄,慾望很強而不那麼尊重對方。雖然我覺得,人和物品,這兩者不應該是一樣的,但是——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能決定自己應該去做什麼,誰不想這樣呢?

  二是這齣戲劇中的phantom,甚至是物我不分地有點神經質地在追求音樂:把音樂當成他自己。他追求克里斯汀,說的卻是「讓音樂環繞你,撫慰你」。

  而後,劇情表現phantom這個角色對音樂的喜歡,對音樂的理解,運用了強烈的儀式感。這一點也是很出彩,比如」I am the mask you wear」」It』s me they hear」……唱得怪力亂神,朗朗上口。賣弄宗教激情,賣弄神秘主義。

  正是因為這種充滿激情的祭祀感氛圍,戲劇的情節給觀眾帶來了深深的暗示——phantom「知道」什麼是美好的(這點很重要。因為share很重要;因為我們追求廣義適合度;因為我們有社群行為;我們還有語言本能,不斷地說話,沒有人的時候就對自己說。部分地正是因為這些,我們把自己與他人,從自然環境中識別出來),所以他才在那裡自顧自地唱讚歌。此時只要你感覺到音樂與場景之美感,你就一定同意phantom的想法:音樂非常美好,它有特別意義;又因為力量不可知,所以音樂使人折服;美好的東西美好得使人發狂,使人不顧一切地追求。

  正因如此,幾個高潮唱段中phantom行動瘋狂而又無助,近於失控,本來是很古怪的,觀眾卻有擊中內心的感覺。因為那些事物確實很特別很迷人,引起人深深的沉淪以及愉悅感。

  儀式感同時還把音樂具化了:把音樂象徵性地強加給phantom在唱詞中想像出的事,帶克里斯汀到一個國度里去,這是把音樂具化成空間;」sing once again with me, our strange duet」,又把音樂具化成靈魂;而且,因為物我不分,所以音樂本身就是phantom想扮演的那個天使,他口中的「I am your angel of music, come to me: angel of music」,因而變得非常感人肺腑。他把它具化成自己了。

  這樣的表達很怪誕。是竭盡所能的想像。所以你覺得它的場景很震撼。Phantom非常赤誠、忘我。有點兒絕境中的個人英雄主義。你最終明白,他只是想要追求最美好最有力量的東西,以延續自己的生命,所以才想要和克里斯汀在一起——而他確實悲喜交加地把追求美好的過程玩出花來。

  由此,觀眾最終也容易想到,為什麼這麼物我不分,只是因為phantom心裡一直在尋找一個歸宿,這是一無所有而且被束縛的他所強要的(如果不是這種不幸的設定,你就會受到生活經驗的代入干擾所以不易體會他的心思,角色也容易做作不容易表達,所以故事很取巧吧?)。他想要讓荒謬的人生變得有意義,這才是這齣戲可能想表現的主題。

  所以,改編後的故事實際上是:因為音樂很美好,或者說因為世間有一些事情很美好,所以「中二病患者」phantom得以和別人靈魂有深深的連接(慾望和過日子以外的特別的追求)。這樣的切入點顯然和原著小說不同。很巧妙。

  而且此時的phantom,愛情悲劇不是由三角戀引起的,而是由於phantom個人被禁錮的生活(我覺得唱詞不停談臉並不是在強調他容貌)以及無望地逼對方交出意志,是因為兩情不相悅。這使得故事腳本具有了更多的戲劇感。

  此外,我們不容易討厭phantom。不是因為他可憐,而是因為扭曲的內心和"因為有所考慮而淪為怪人",這兩者並不一樣。所以儘管他的行為時而引誘、時而凄厲、時而爆發,你都不容易作出「出賣靈魂的歐洲鬼怪故事」這樣的聯想。

  不過作為商業製作,紅衣死神以及個別鬧鬼場景編排得太浮誇了。而且我覺得結尾phantom把克里斯汀放走前後,肢體語言處理得潦草。

  不管怎樣,我們容易喜歡這樣的角色,因為我們總也是想要尋找歸宿感而不得,想犯「中二病」而沒有地方去。正因為我們有這些訴求,所以phantom他的追求美好,他悲傷的哀嚎,最終,你都會歷歷在目。這些是特別的體驗,能讓我們認識自己的情感,並且覺得它很重要。想要和他一樣有那些心和熱情。想要對美好有一些直觀的印象。還有想要一些心甘情願的內心深處隱隱約約的疼痛感。這就是共鳴。

=================================================================

上文更新於15-8-10,是我寫的一個戲劇課的作業題。那個日期實際上是我提交作業的時間。

現在回顧它好像也沒說什麼,主要就是誇獎該劇想像豐富。

今天上來更新是因為——說過了,知乎是帶我進音樂劇坑的地方,因為我聽完專輯在這裡搜音樂劇和歌劇有什麼區別——

然後這幾天為了紀念我掉坑一周年,所以我重新寫了一篇內容分析,

試圖繞開所有的廢話(我喜歡寫事無巨細的廢話因為喪失了判斷力),找一些人們沉迷該劇的原因。

傳送門:歌劇魅影到底經典在哪裡? - 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劇院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以下簡稱POTO)是談論音樂劇時無法繞開的一部劇。從商業角度看,POTO至今仍然盛演不衰,1986年原版卡司的全劇錄音在全球銷量也超過了5000萬張,票房已達數十億美元,比任何一部好萊塢電影的票房都高,該劇還製作除英文版外的諸多語言版本,比如法文版、德文版,甚至有日文版及韓文版等,相信在未來出現中文版的《劇院魅影》也是很有可能的。

從這部劇本身的角度看,POTO也無愧當今最成功的的音樂劇這一頭銜。
1. 情節。POTO的情節取材於同名的法國小說,雖然原著只是一部二流的哥特小說,但故事完整,噱頭也足夠吸引人,為整個劇本奠定了很好的基礎。而韋伯等人對故事的改編,去除了原著里的糟粕,尤其是最後開放式的結局,使改編後的故事超越了原著。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劇中劇結構,讓這個故事在舞台上呈現時更具魅力。
2. 音樂。POTO雖然是音樂劇,但形式上很接近於輕歌劇(operette)。樂隊編製上也動用了交響樂團,加入了當時流行的搖滾樂器,為了增加哥特效果,還運用了管風琴,使其音樂極具震撼力。優美的愛情段落本來就是韋伯的拿手好戲,而且又是專為愛妻Sarah Brightman量身打造,他對她的激情和愛意便是音樂創作的無窮動力。韋伯甚至把一些創作好的留待後面幾部劇用的優美唱段也加入到了POTO中,說韋伯犧牲了其他劇目來成就這部劇也不為過。上一條中提到了劇中劇結構,而韋伯也專門為在劇中上演的「劇目」創作了相關的音樂,大多是歌劇類型的音樂,但又沒有與全劇的音樂產生割裂感,讓整部劇在音樂的多樣性和統一性做到了完美的融合。
該劇的幾個主要演員,Sarah Brightman音色如銀鈴般悅耳,她擁有跨越三個八度的音域,雖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歌劇女高音,但她富有女高音氣質的高音,也可以演唱流行風格的曲目,加上其本身對聲音的極佳的控制力,雖然當時年僅26歲,舞台經驗並不豐富,但她塑造的Christine這一角色還是令人難忘和信服的;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魅影的扮演者Michael Crawford,他本來並沒有進入演員名單,但女主角Sarah Brightman當時與他的聲樂老師是同一人,是她向丈夫推薦了Michael Crawford,讓他取得了這個角色,他的聲樂基礎紮實,多年的舞台經驗也使他在表演上駕輕就熟,演唱時其聲音中的魅惑力讓任何聽過此劇的人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如果說Christine是給Sarah Brightman量身定做,那麼Michael Crawford則是真正無可替代的Phantom。而由他們二人參加錄製的原版全劇錄音也被公認為該劇諸多錄音中的最佳版本。
3. 製作。POTO的製作人是英國著名的音樂劇製作人Cameron Mackintosh,很多著名音樂劇如《貓》《悲慘世界》《西貢小姐》等均由他製作,雖然他既不是劇作家也不是作曲家,但因其重要的貢獻,他還被封為了爵士,當然,這是後話。Mackintosh的財大氣粗也讓此劇高水平的production成為可能,無論是舞台布景、服裝、道具、燈光、舞蹈,即使放到現在,都達到了標杆級的水準。此劇的導演美國人Hal Prince擁有幾十年的音樂劇舞台劇導演經驗,也同樣功不可沒。

總體而言,《劇院魅影》的成功既有該劇本身藝術價值的原因,也離不開成功的商業運作。音樂劇在英美在1980年代已經擁有了一套成熟的商業運作體系,英國倫敦西區和美國紐約百老匯作為世界音樂劇的兩大中心,也聚集了優秀的演員和培養了足夠的觀眾基礎,這些都是《劇院魅影》成功的必要條件,從這點上看,POTO的成功也是不可複製的。

但是,如果說《劇院魅影》是最好的音樂劇,恐怕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都不會認同,但它真的可以算是史上最成功的的一部音樂劇。


我個人覺得拉明版的魅影最棒!看完25周年的現場就已經是他的腦殘粉了!
拉明還參加了25周年的悲慘世界,演學生領袖,是那套卡司里唯一一個出彩的人!!
我很想買一個猴子的八音盒!亞馬遜美國80美元一個,但是沒人代購!!


看到評論里又開始比較幾大音樂劇,來了興緻。去年有個問題,大致是說我不喜歡讀紅樓夢,喜歡戰爭與和平,於是引來一片對題主的批評。要我說,無非緣分二字,蘿蔔青菜各有所愛,都是經典,你硬要我比較一下孰優孰劣,我也只能告訴你說,反正我哪個都寫不出來。

以下是一個沒有音樂、戲劇等專業背景的普通觀眾對《劇院魅影》的觀感。

  1. 故事受歡迎。這個故事並不是韋伯原創,而是基於一部20世紀初的推理小說 歌劇魅影 (豆瓣) 。韋伯也不是第一個改編此故事的人,在這之前已經有過幾個版本的電影,1995年還有中國化了的夜半歌聲 (豆瓣)。這恐怕就是羅登老師說的「可移植性」。 (吐槽:韋伯同學最經典的兩部作品,要麼故事是別人的,要麼台詞是別人的......)
  2. 音樂風格多變。這是韋伯對音樂劇的一大貢獻,和之前的百老匯音樂劇比較一下就知道了,他的作品可古典,可搖滾,加入了很多現代的音樂元素。另外他的習慣是在音樂劇上演前一年發行單曲CD,讓觀眾先聽熟曲子,這恐怕和京劇 「越聽越好聽」 是一個效應。
  3. 幾大主角奠定的經典地位。首先女主角是為 Sarah Brightman 量身訂做不說了,突然殺出的 Michael Crawford 聲線也極適合魅影一角,再後來 Michael Ball (singer) 又跑來演 Raoul(不過我對這個角色的辨識能力不夠所以誰演無所謂了)。剛剛發現寇叔也串過魅影哪天去找找他的版本聽。
  4. 另外,巴黎歌劇院真的有一個地下湖,不過不對公眾開放,這一點是不是也加了分呢~

再多說幾句《悲慘世界》的故事好了。現在有幾個人知道這部音樂劇最初是法語版的呢?
當年上選修課的時候,老師說,Claude-Michel Sch??nberg 同學最初是在酒吧裡面寫曲子的,不像韋伯同學受過科班訓練,所以這天才雖然知道什麼旋律好聽,配器卻是一塌糊塗。
1980年上演的法語版3個月就結了,直到1983年,有人把它推薦給天才製作人 Cameron Mackintosh,(老師的說法是 Mackintosh 重新找了人配器和寫英語歌詞)我們現在熟知的,都是1985年推出的英語版。[1]

[1] Les Mis??rables (musical)


歌劇魅影時音樂劇入坑之作,上個月看過在北京的巡演也更是讓我有感觸回憶起好多,於是開始把這部音樂劇的熱愛轉化成文字了。我不是學音樂學戲劇出身,只是偶然機會看了一場現場音樂劇,便對這種藝術表現形式有種相見恨晚的心情。掰著手數一下,各個版本一共看過五版:

歌劇魅影時音樂劇入坑之作,上個月看過在北京的巡演也更是讓我有感觸回憶起好多,於是開始把這部音樂劇的熱愛轉化成文字了。我不是學音樂學戲劇出身,只是偶然機會看了一場現場音樂劇,便對這種藝術表現形式有種相見恨晚的心情。掰著手數一下,各個版本一共看過五版:

2004 電影版
2014 北美巡演版
2011 25周年紀念版
2014 紐約百老匯版
2015 北京中國巡演版

每一版都有新鮮的體會,覺得這就是看劇的樂趣。
我更多的寫一些自己的感受,而且會各種配圖~~~~沒有啥劇評理論,更多抒發情感,大家能有共鳴願意交流我會雙手雙腳歡迎(?&>ω&<*?)希望我的閑扯能讓更多的人了解到歌劇魅影,更多的關注音樂劇這種有趣的舞台表演~~~
2004電影版
這一部我會更多的聊聊電影里魅影的角色塑造。魅影是一個很複雜的角色,不一樣的容貌帶來了註定會很悲劇的一生...答主作為心理學學習者看到魅影種種,心中暗想過往的經歷估計就是創傷體驗的堆積_(:з」∠)_
咳咳,扯遠了,我們說回到電影裡面來~~~這是我用來科普自己的,雖然第一遍看完無感,但入了音樂劇的坑之後,又翻出來看過了很多遍,還跑到Youtube上去翻演員們拍戲時的一些採訪來看。飾演魅影的Gerard
Butler我之前對他並沒有什麼印象,之後好像也沒看他出演的一些劇,於是乎對他就只有這一個角色的認識了。拍這部劇大家還是很辛苦的,畢竟有很多唱歌的部分,Gerard採訪中說錄音時唱的感覺下巴要掉下來了...從主演們的心得里也可見專業音樂劇演員們的實力非同一般~~
如果讓我給電影中的Gerard版的魅影貼個性標籤的話,我會選【柔情】【性感】

Gerard的聲音不是特別粗礦或是渾厚的,力量感並不是特彆強。不知導演是不是在追求還原最初倫敦版的效果呢?London Original Cast的Crawford詮釋的魅影也沒有強調力量感。在魅影出場名曲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這一段,電影拍攝手法強調了神秘迷幻感,晃動的蠟燭,雕刻的石像,水面上的薄霧,再配上Gerard的在燭光下稍顯迷離的眼神和他柔和的聲線,魅影成了一位溫柔性感的怪叔叔,一點也不覺得他是個可怕的人了...


緊接著The Phantom of the Opera的The Music of Night更是溫柔出水的版本。魅影終於把心愛的Christine帶到自己地盤參觀了,Gerard在這裡演繹了更多的喜悅之情,唱著唱著就笑起來啊(果然是太開心了么)
地宮這段戲裡搖曳的燭光,暖暖橙色調給整個氣氛增加了很多溫馨感,再配上柔柔地吟唱和掛在嘴角的微笑,魅影在這裡成了一位暖男叔叔。


還非常紳士地牽著Christine遊覽自己的家,畫面特別和諧。


這裡在插個題外話_(:з」∠)_個人還是非常喜歡Gerard溫柔版本的The Music of Night的,輕柔一點特別適合夜安靜的特質不是么。另外這首曲子除了曲調好聽,歌詞也非常美。印象最深的是動詞非常精準生動,背會了這一段詞也能學到不少優美的英文表達用法呢(學英語還是要有趣些嘛),摘抄最開頭一段領略一下:Night time sharpens
Heightens each sensation
Darkness stirs and wakes imagination
Silently the senses abandon their defenses

Slowly, gently, night unfurls its splendor
Grasp it, sense it, tremulous and tender
… 好了,題外話插完,回歸正題~~~~
Gerard溫柔性感的魅影從開始這兩首貫穿到了最後The Point of No Return和Finale,也是故事的最高潮。同樣是有圖有真相:

The Point of No Return是魅影孤注一擲,冒著生命危險登台和Christine共演。兩人雖然在表演著戲中的人物,但他們的對白卻也正是他們現實內心的寫照:魅影希望Christine跨過那條界限來到他的世界,從此不再回頭;Christine則糾結要不要出賣這位音樂啟蒙的老師,一旦行動,便也無法阻止悲劇的發生。

電影版魅影在舞台上只是用面具遮住了半張臉,可以很清楚看到他的眼神和表情。因此又可以看到怪叔叔開心有些得意的笑容,以及最後表白時有些哀怨的小眼神。不覺間聯想到如果衷心跟隨的小狗被主人拋棄掉,估計也會是這種可憐讓人心疼的樣子吧。


Fianle最出彩的地方是三位主角衝突的合唱:魅影設陷阱抓住了子爵,以子爵的生命要挾Christine做出選擇要不要和他在一起。其實對於Christine根本沒有選擇,因為在那種情況下無論怎樣決定,最後的結局都是魅影的勝利。

衝突部分的唱段也是整部劇情感最高點,但電影里的這段處理得也要柔和些,魅影一直很冷靜地忙著繫繩子套住子爵的腦袋,直到最後讓Christine 」Make you choice」 也沒有出現失控的情緒爆發。
這讓我覺得Gerard版的魅影是很懂得隱藏和控制的人:之前很多細節也暗示了魅影的鎮定和思維縝密,暴躁衝動不是他的主要問題;就算表達對Christine的愛也是一副「你不得不來找我」的架勢,小心翼翼地把內心的悲傷、恐懼和絕望隱藏起來。


渴望被人接受的魅影期望的是Christine自願來到他的世界,而不是用脅迫這種卑鄙的手段。他厭惡自己的做法,卻無其他選擇。因此當Christine鼓起勇氣向他證明「你並不是一個人」時,我想那一刻他為合理化自己的做法而建立的理由全部都被擊破了,為保護自己而築起的內心城牆也開始崩塌了。他在那一瞬間感受到了有人踏出一步伸出手,願意讓他看到世界另一面的決心,感受到了人的真心和愛。
一個從出生就被親生母親嫌棄的人,期待世界高看於他臣服於他,其實就是埋藏在心中的深深的自卑和自我否認感在作祟。他只是希望得到外界的認可。魅影雖然期待奇蹟發生在Christine身上,但「被拒絕被拋棄,一切和過去無兩樣」的念頭也同時在腦中揮之不去。

因此當一切劇情指向Christine看穿了他的詭計,應該會向他之前遇到的所有人一樣,永遠唾棄他憎恨他時,魅影沒有想到的是心中默默祈禱的奇蹟發生了。Gerard版的魅影先笑了,隨後又淚流不止。內心世界的劇變也只有在電影中,才能通過近鏡頭用面部表演來展現。被Christine親吻後的震驚,喜悅,感激和過往積壓已久的迷惑,恐懼,悲傷,絕望,憤怒,統統不受控制的跑了出來。內心深處埋藏已久的善良終於露了一角。


魅影讓子爵和Christine離去也正是他決定接受殘酷的現實:他除了音樂,不能給Christine帶來任何快樂和幸福;而Christine,也只是一個普通的女孩子,和他一樣期望著光明和不再孤獨;他們用音樂溝通多年,產生共鳴,但只能互相取暖,並不能互相攙扶著走出黑暗:他們都是缺少光的人。
子爵的出現,讓再次回到無盡的孤獨中去的恐懼吞噬了魅影,讓他不擇手段地要留住生命中唯一可以帶來希望的人。而在最後時刻,意外地,Christine用自己微弱的光,照亮了魅影的內心。雖然只有一瞬間,魅影還是得到了一直所奢望的被另一個人接受。他清醒了,雖然痛苦,但他不再執著於「留住Christine就不會孤獨」這樣欺騙自己的謊言里,而是放手讓心愛的姑娘真正獲得他們共同所嚮往的光明和關懷。


與其兩個人一起在黑暗中迷路,我還是願意抓住機會,讓你可以先走出去。至於我自己,可能會永遠迷失在這裡吧。


電影版的魅影就分析到此,謝謝觀賞??ヽ(?▽?)ノ?

下面我們還能繼續聊一下去年北美巡演版
北美巡演就是我在費城Academy of Music看的第一場音樂劇,當時整場都沉浸在現場效果的震撼中,對於主角們的表演我的印象真是不怎麼深了…
沒留下什麼印象也不能代表主角們演的不好,有一部分因素是沒見過世面的我被酷炫的舞美徹底地吸引走了,再加上音樂劇觀看經驗值為0,主角們的表演就被我無所顧忌地當放在了次要位置…

不過唱功上都是過硬的,因為我被震撼的原因之一就是「這真的是現場唱的么?」估計第一次接觸音樂劇都有過這樣深深的不相信,不過時間長了就習以為常了,而且還會變得更加挑剔的觀劇者,要求越來越多…

Curtain Call

Curtain Call
不過雖然記不太清表演,但我們還可以查了下主角們的背景了解情況嘛。魅影的扮演者倒是讓我有點小驚訝,是2012年參加過The Voice選秀節目,並且人氣還很高的選手Chris Mann。另外一個「沒想到」是Raoul扮演者是當年巡演首秀(tour debut),還是2014春季剛出校園的小鮮肉。雖然是在巡演劇組,但畢業後能拿到這樣一個重要角色,也能說明實力不一般。


巡演版雖然對表演印象不深,但我可以對比著講講這部劇另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方面:華麗的舞台效果

Academy of Music in Philadelphia

Academy of Music in Philadelphia
2014版做了不少新的設計,都是很有想法的嘗試:首當其衝又是魅影出場到地宮那一幕。25周年以及我看到另兩個現場版的表現手法都是在舞台上方架上一段棧道,演員們在上面來回走動表示魅影帶著Christine在去往隱藏在歌劇院地下的路上。
這樣表演的方式其實讓我稍微有些齣戲,因為在此之前的舞台設計得都太巧妙了,場景切換都很自然,很有代入感。當魅影出場時,我仍在期待著精巧的設計來展現,畢竟這是主角登場嘛。但發現原來他們只是在上面走來走去而已…
不過後面緊接著在迷霧中行駛的小船,還有緩緩出現在四面八方的搖曳燭光,這些效果氛圍的營造都是滿分,密道這部分設計有些平淡也算是情有可原了:畢竟不能一幕戲哪裡都是亮點,後部分才是重頭戲,前面便不能喧賓奪主了吧。
巡演版的設計跳出了原來的盒子,把這段神秘幽深的路表現的很棒:魅影把Christine從化妝室的鏡子後的密道帶走後,再次出現在觀眾視野中時,他們站在一個類似燈塔的建築頂端。
當他們準備向下行走時,這座類似塔的建築物外牆上伸出台階,組成一條窄窄的小路,環繞而下。從遠處看加上燈光的效果,會有一種魅影帶著Christine踩在影子上走下來的錯覺。這樣的設計把魅影的神秘感渲染得十分到位。當他們走到底端時,舞台上已經布滿了白霧,一艘小船就等在那。觀眾們也能很容易地接受故事場景的轉換:他們順著地道而下,來到地下河邊,將要划船去往魅影的棲身之處。

Photo credit:Matthew Murphy

Photo credit:Matthew Murphy

Screenshot from the 2013-2014 North American Tour Trailer

Screenshot from the 2013-2014 North American Tour Trailer
另一個不同的舞台設計在歌劇院樓頂。Christine和子爵Raoul對唱完All I Ask of You後甜蜜蜜地離開後,魅影從一個天使石雕像背後爬出來。
在巡演版中,雕像比較高大,最開始是擺在舞台後方的,待小情侶唱罷退場後,這座雕像慢慢地移到了舞台的前面,魅影悄無聲息地從後面爬了出來。第一次看還小嚇了一跳,沒想到剛才後面還藏著這麼一個人,一直在默默地旁觀著一切。魅影真是來無影去無蹤,非常對得起他這個稱號了。
在百老匯還有北京版雖然也是從天使後面爬出來,但天使稍微有一點區別,大家可以到劇場留意觀察各種天使雕像哈,猜猜哪個後面藏著魅影●v●

Photo credit:Matthew Murphy

Photo credit:Matthew Murphy

下半場開場最盛大的化妝舞會(Masquerade)是歌劇魅影非常值得一看的片段,夢幻華麗復古的大場面。
最經典的舞台設計應該有一段大樓梯,演員穿著色彩鮮艷的禮服,戴著造型各異的面具,在上面熱鬧地歌舞。記得在百老匯版下半場當帷幕拉開後,看到樓梯上站滿了穿著閃亮亮華麗服裝,帶著各式各樣面具,擺著各種姿態的舞者,配上現場的燈光和音樂效果,就好像打開了一個奇妙的八音盒,裡面正在講述著一個五光十色的童話故事。
坐在我旁邊的美國觀眾們也在小聲驚呼oh my gosh,大家真真的都是被這一幕折服了。
不過北美巡演版把樓梯挪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鏡子牆,上方也裝飾了畫滿壁畫的棚頂,奢華的氣氛同樣渲染起來了,只是少了些從上到下空間的利用。整體效果上來說並不太遜色,鏡子牆的出現更增加了眼花繚亂感,真假虛實混淆在一起,烘托出假面舞會的神秘。

我語言貧乏,隻言片語並沒能將這個唯一整個劇組都出演的壯觀一幕表現出來,大家有機會還是置身於劇院中,真切感受一次,我相信你會和我所講的有深深的共鳴的。

Screenshots from the 2013-2014 North American Tour Trailer

Screenshots from the 2013-2014 North American Tour Trailer

對比到了這兒,我其實內心有個猜想巡演版的設計是不是從04版電影中取得了不少靈感。
電影中子爵追蹤魅影時就到掉入過一個鏡子迷宮中,在舞台上就出現了鏡子牆;化裝舞會這一幕魅影出場的著裝與其他版本相比要輕盈了許多,臉上就帶了一個金燦燦的面具,一身紅軍裝,這和電影版的裝扮也很相似。

Screenshot from the 2013-2014 North American Tour Trailer

Screenshot from the 2013-2014 North American Tour Trailer

還有在墓園中三人的對手戲,其他版本演繹的都是魅影高高在上耍弄著Christine和子爵,巡演版中則是Christine站在旁邊看著兩人廝打了起來。雖然沒有像電影中那樣拿著劍搏鬥,魅影也沒有很慫地挨上一劍,但魅影和子爵近身肉搏時,有一刻還是被按在了牆上…
我想選擇這種演繹也是和舞台整體設計相關的,上下空間並沒有利用,因此三個人便同處一個平面,表演也必定相應地做了調整。而這樣的變化其實也對人物塑造有很微妙的影響:
打起架來的魅影果然也只是一個人,神秘的光環慢慢地消退下去了。這就和站在墓室上面看著Christine和子爵逃走的高冷魅影形象完全不同了。我現在總是很喜歡看這樣的細節上的差異:同樣一個人物因為一點點表演改動,就可以解讀出迥然不同的個性特點。

Screenshot from the 2013-2014 North American Tour Trailer

Screenshot from the 2013-2014 North American Tour Trailer

最後想稱讚一下2014北美巡演版一些特殊效果處理還是很棒的,比如在化妝舞會那一段最後魅影在火光中消失的魔術技法,墓園裡雖然魅影和子爵直接打架沒太佔優勢,但是最後放出來的隱藏大招還是相當有威懾力的。

這裡就無法不吐槽一下北京亞洲巡演版在這一幕的道具了...簡短意賅地一句話形容就是:魅影站在天台上放小煙花,而下面的子爵面對這毫無殺傷力的小火花還要做出「這是什麼強大招數」如臨大敵的陣勢_(:з」∠)_

Screenshots from the 2013-2014 North American Tour Trailer

Screenshots from the 2013-2014 North American Tour Trailer

北美版巡演版也就回憶到這裡了,謝謝觀賞??ヽ(?▽?)ノ?

之後有時間我還會再繼續更新噠,大家入坑愉快! 2015.12.21


看著像作業題,但是還是可以簡要的回答一下,我的目的無非是不想這個題目長期無人問津,希望能引出像為什麼 2010 年《悲慘世界》音樂劇 25 周年出的 CD 和 DVD 不是一套卡司陣容?這樣的經典回答。
不用說如何評價,因為她的地位已經不需要評價,說音樂劇,沒有不知道《歌劇院魅影》的。
像我這樣的普通音樂劇愛好者,當然也無法對唱功,陣容和配樂上做太多的評價,只談三個小感覺:
1,經典的故事結構,成功一半。
在西方文學中,美女與野獸的搭配屢試不爽,《美女與野獸》,《巴黎聖母院》,《弗蘭肯斯坦》,甚至《暮光之城》也脫胎於這種架構。
我不知道是為什麼,這種恐怖男愛上美麗善良姑娘的故事,總是散發著人類原始的某種慾望。從本質上說,最早的藝術,將男性動物化,然後取悅於仙女,乃是人類遠古文明藝術的常態,從這種藝術創作中,男性創造者通過和動物嫁接,獲得了某種超強的性能力,這也是古代性文化的一種基本心態。不過到了中世紀,這種野性性文化,逐漸「哥特化」了,男性用恐怖的外表來傳達另外一種性能力。
無獨有偶,《歌劇院魅影》本來就是一部很哥特化的小說,而前述的這種美女與野獸的架構,有很強的戲劇效果。
反過來看另外一個經典《悲慘世界》,其宏大的氣勢和法國共和黨人起義的歷史背景與《歌劇院魅影》這種一個灰姑娘愛上屌絲和高帥富的小格局故事要牛逼許多,但是你還不得不承認,《歌劇院魅影》的故事,更加具有超越時空的特點,甚至說它有更強的可移植性,更複合隱秘的觀眾心理。
很多時候,觀眾需要一些底層慾望的東西。
2,超強變化的音樂搭配。
還是和《悲慘世界》不一樣,《歌劇院魅影》的音樂,更多變化。
不僅有標配的情歌,也有宏大的歌劇段落,還有芭蕾舞段落的穿插。一開場的虛擬歌劇《漢尼拔》,氣勢宏大浮華,我就有想聽下去的慾望,後面的戲中戲段落的奢靡輕浮,《化裝舞會》的熱鬧非凡與地下迷宮的冷峻恐怖,都極大的滿足了觀眾多樣性的需求,更多曲折變化。。
雖然從我個人而言,《悲慘世界》好聽的歌總體上比《歌劇院魅影》多,但是我還是不得不承認,後者的歌,無論從旋律和技巧上,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我最喜歡的歌曲是「 The Point of No Return".
3,角色的架構更合理,更符合經典戲劇架構。
還是說《悲慘世界》,除了第一男主角冉阿讓,其他角色都不成比例,甚至沙威都可以算打醬油的角色。但是《歌劇院魅影》的三位一體架構,使得Phantom,Christine,Raoul,這三個角色就如同一個堅挺的三角形,可以互相影響,互相促進。從我個人的職業角度來說,這樣更符合戲劇架構。
三角戀愛關係,早就被證明,是最好,最容易齣戲劇張力的架構。
好比《悲慘世界》的三角關係:Marius,Cosette,Eponine,本來還不錯,可惜Eponine死得太早,一下子就把矛盾解除了。Fantine也死得太早,總之一看,《悲慘世界》根本就不屑寫太多感情問題呵呵。

關於舞台布景什麼的,就不多講了。


僅僅是想到一些旋律都會跟著心痛。


Wildly my mind beasts against you, yet the soul obey...


《歌劇魅影》有兩個最經典的版本——2004年的電影和2011年25周年的音樂劇。前者有更好的布景,氛圍華美適合入門;後者有更好的演員,唱功與演技是絕佳的欣賞。以下主要通過對這兩個版本進行對比而展開評論。



《歌劇魅影》被稱為是最成功的音樂劇,我想是因為它總能抓住人們心中一些深層的隱秘慾望。
對男主魅影和女主克里斯汀,最直接的聯想是《巴黎聖母院》和《美女與野獸》,beauty and monster這樣有著悠久傳統的組合。
其實和死神和少女、吸血鬼和少女這種組合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魅影常年教導克里斯汀習得音樂,魅影對她的看護心與佔有慾,以及克里斯汀對他的心理依賴與心嚮往之,又像《洛麗塔》和《長腿叔叔》。


兩人的複雜關係體現出了多層次的慾望,之間的羈絆超越了愛情,又從沒有離開過肉慾,所以才會在最後那場共同演繹的戲中戲《唐璜的勝利》時那般火花四濺,曖昧難耐。當然他們之間的情感交流又遠超一般的情慾,在漫長的黑暗、孤寂中,他們是彼此的陪伴與信仰,且一度唯一。

女主一躍成名,以其美貌與才華打動了世人,包括她年少時的夥伴拉烏爾。光明的指引和庇護所般的存在不再是魅影,轉而為是拉烏爾,魅影則成為邪惡的、控制欲強盛的、不斷向女主洗腦誘惑的、女主要逃離的對象。但即使此時,克里斯汀也注意到了魅影他「眼中的光,凝聚著整個世界的悲傷」。

在地下湖魅影讓她選擇拉烏爾的死或是被自己囚禁在身邊,她抗拒著他、痛斥著他、哀求著他放過她和拉烏爾,而後克里斯汀意識到,魅影之所以會做出這樣卑鄙的舉動,是根深在他內心深處的自卑,使得他不相信任何人會自願愛他陪伴他,所以克里斯汀的那一吻中有著無限的柔情與悲憫。遺憾地講,這是04年電影中的女主所沒有表現出的。

當魅影對隻身返回還戒指的克里斯汀溫柔而絕望地說出愛意,11版的克里斯汀則淋漓盡致地表現了無聲的心慟,而後她那落在魅影手背上的吻讓我想到《南方與北方》中女主落下的那枚吻,怎樣飽含著崇敬與愛慕。


其實04年電影中的男女主角個人魅力也很突出,只是沒有11年周年版所表現出的豐富層次,尤其是女主的表現。電影版的克里斯汀的美貌中始終帶著處子般的青稚與純潔,別有一番風味。而11年女主的表演表現出了更多耐人尋味的內容,不僅豐富了克里斯汀這個角色,更是升華了整部劇。比如她在墓地時彷彿用盡生命的呼喚著魅影,比如她在戲中戲《勝利的唐璜》中如何反制魅影的誘惑與魅影斡旋於舞台,還有她對拉烏爾、魅影二人告白的反應:一個是對訂婚後的告白雀躍歡欣,另一個則是為訣別前的告白而悲痛欲絕,都處理地那麼巧妙。


至於男主人公,首先電影版的男主造型有點太帥,音樂劇里的歷任魅影扮演者都是帥哥,但扮相都不會如電影中那樣有美色惑人的嫌疑。再有,電影版的魅影整體氣質陽剛魅惑,有著柔情無限的嗓音與眼神,表白時候悲傷的眼神炙熱隱忍令人心碎,只是Gerard Butler這位蘇格蘭小哥的個人特點過於鮮明,他能很好表現出"my power over you"的強勢,但魅影的陰鬱、邪氣與自閉自卑等更複雜處則表現不足。另外,他的目光也不像是常年不與人打交道的自閉者應該有的眼神,在戲中戲,他是站在眾所矚目的舞台上全程壓制了克里斯汀。11年的魅影則是一直兜帽蓋住整張臉,被女主揭開兜帽後意識到自己被敵人包圍了,仍然孤注一擲地向克里斯汀唱出all I want來求婚——只有幾秒。04電影中男主被揭下面具的反應也太鎮定了,目光悲傷失望而沒有怨懟或惶恐,應變迅速簡直是帥氣英雄般退了場,而不像是一場落荒而逃。


11年男主眼神可以很邪惡或很暴虐,在詛咒的時候和誘惑的時候;但又有一種不見天日的人所獨有的純真的光,在心碎的時候,比如對即將離開的克里斯汀的表白。扮演者Ramin karimloo那雙明亮的深色大眼睛真是太具有蠱惑力了。


關於男二,11年版本的拉烏爾該說是全面碾壓了04年版本的拉烏爾。11年音樂劇中的拉烏爾起碼是挺討人喜歡的,表現出了拉烏爾應該有的與魅影的對立面:磊落、直率、坦蕩、正義和犧牲精神等等,人性中偏光明的一面。而04年的拉烏爾一點個人性格魅力都沒有不說,那髮型,簡直娘到飛起來。本來這個角色就為魅影所壓制,如果演員的個人表現力又不足,原本微妙的傾斜與張力就會成為整體的失衡。

每次聽到魅影對克里斯汀說「I love you」時唱出的那個溫柔的轉調,無論是哪個版本,無論是第一次在階梯教室公共選修課上看著大屏幕還是最近一次在亞洲博覽館現場觀看,都是一樣的震撼,一樣的淚如雨下。

每場音樂劇謝幕時,魅影與克里斯汀一牽手,觀眾便都下死勁鼓掌。
christine有自己的訴求和想要的世界,她說:「all I want is freedom」。

如果是我的話,會陪在魅影身邊的。但困局是,是我的話魅影也不會要(哭笑)。
有的時候反而對魅影更感同身受更有代入感。只因人類的一些本質性的desire,諸如愛憎悔恨別離求不得,大體是相通的罷。



關於資源:
優酷上有完整電影版,youtube上有更清晰的完整25周年歌劇。歌劇結束後幾位最經典的G.O.還一起站在舞台上做了演唱會版獻唱(第一位寇叔CW和美音JOJ真是開口跪)。
這裡是原著小說、歌劇劇本、各版本電影資源,其中還有日本寶冢歌劇團的別樣演繹:【入吧必讀】最新版吧規+迎新人+資源下載!!!
幾位各具特色的魅影扮演者的多版本資源:【關於TL】大家分享的各版POTO錄音
04年的男主被稱為是擁有「自然動人」的嗓音,著實喜歡他唱出「grasp me」的感覺: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mPW16cWaoI
04年電影原聲FULL SOUNDTRACK of Phantom of the Opera 2004 Movi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HozAriewD4


在另一個討論Phantom和Christine感情的問題裡面寫的回答:

這種感情可以往簡單的角度解答,也可以從複雜的角度分析。(以下是以音樂劇為背景,如果原著的話就太不一樣了)

簡單的:
C對Phantom一開始是女學生對老師的仰慕,且因為P的神秘,使C對他的好感更進一層,Music of the night那段,C對P已經是混著師生情的愛情了,P不摘面具的話個人魅力是足以讓一個初戀少女淪陷的,sweet seduction
但是隨著P的面具一點點被C摘下,先是physically unmask,神秘感死掉了,好感也損失;又是mentally unmask,P那種老師對學生高高在上的感覺也被撕破了,C一眼看穿P內心的自卑和孤單,對他與其說是愛不如說是憐憫同情和愧疚。
最後Point of no return,C作為一個善良的姑娘,夾雜著對P曾經的迷戀(I gave my mind blindly) 、感激,以及現在的同情和愧疚,又一次摘下了他的面具。這時候C對他有感情,但絕對不是愛情。

複雜的:
C潛意識裡真正愛的是P而不是R,因為她和P無論在音樂上,還是在童年經歷(都是孤兒)上,都能產生共鳴,他們互稱彼此為angel of music,P寫的唐璜的勝利(嘔心瀝血畢生之作)只有C能解其中韻味,Music of the night部分他們的靈魂已經融在一起了,可以說他們的精神是彼此相愛的。不幸的是P被困在了一具「屍體」裡面,C又畢竟不可能一點兒也不世俗,在她一點點發現這個天使還有另一面,這一面既醜陋又邪惡時,她害怕了。但是fear can turn to love,她雖然害怕但還是愛P的靈魂的,這顆靈魂里的才華和卑鄙、自信和卑微,讓她進退兩難,這時候她選擇抓住R作為救命稻草。她與R的靈魂不契合,但是誰願意守著一具屍體中的靈魂過一輩子呢?不現實。最後C的P的感情是非常強烈的,她決定吻他時就已經包容了他所有的矛盾和不完美,但是世俗註定他倆沒法在一起。

所以,也許這是一個怪蜀黍勾引善良小蘿莉激發其同情心的故事,也可以是一個靈魂掙扎真愛走向寂滅的悲劇故事,it"s up to you

最後,音樂劇的邏輯不是那麼說的通,因為音樂比故事更重要。比如C第二次摘面具的行為,很難解釋,有可能只是為了增加戲劇性推向高潮而已。相比之下小說的人物形象就飽滿立體多了,如果以小說為背景分析C和P的感情和性格,完完全全是另一回事,以後有時間再補充吧。

以上。


Phantom of the Opera一直是我最喜歡的故事之一,還有一些想補充的~以後慢慢寫lol


貼個長評吧,分析下劇中的性別關係和克里斯汀的行為。原載於作者個人微信公眾號weimustudy:

作為一個十多年的《劇院魅影》鐵杆粉絲,我總是刻意對劇中的性別問題視而不見。這部劇有著美妙的音樂、華麗的辭章、動人的劇情、考究的舞美,數十年來在競爭激烈的音樂劇界屹立不倒,可以說是問心無愧。女觀眾們有的唏噓男主角魅影的執著和救贖,有的愛慕男二號拉烏爾的英勇和深情,但極少有人說自己喜歡女主角克里斯汀。這位無奈地夾在兩個男人之間的女孩更像是為劇情需要設計的花瓶,漂亮、善良、純真、柔順,但毫無個性可言。

當然,我並不認為女權主義者需要抵制任何有一點點"厭女"癥狀的文藝作品。歸根結底,這只是作曲家安德魯·勞伊德·韋伯獻給妻子莎拉·布萊曼的一出愛情肥皂劇,他無意藉此抒發性別政治上的觀點,這部劇的名字叫《劇院魅影》,而不是《克里斯汀》。所以,我從未想過要以一個女權主義者的視角來認真批判或者解讀一下這部劇。

這次在倫敦西區第三次觀看《劇院魅影》的現場演出,我也只是想重溫經典,感受感受西區的戲劇氛圍。這場三角戀的結局對我來說已無懸念,我不在乎誰來演克里斯汀,也懶得去分析她對魅影的真實情感。但這次我驚奇地發現,最打動我的不是魅影,而是克里斯汀。

很多人批判甚至討厭克里斯汀。在這場三角戀中,她的猶豫不決可以說是兩頭不討好。魅影生來面目可怖,連母親都嫌棄他的長相,此後幾十年,人們恐懼他、羞辱他,他只能在歌劇院地下的水溝中苟且偷生。但他才華橫溢,嚮往美好,在克里斯汀身上找到了救贖,將這位青澀的舞女雕琢成閃耀的歌劇女主角。另一方面,年輕貴族拉烏爾與青梅竹馬的克里斯汀久別重逢,在克里斯汀開始懼怕魅影的控制時英勇地保衛她,甚至不顧自己的生命。然而,克里斯汀卻沒有回報兩人的好意:她害怕魅影而擯棄他的愛情,投身英俊富有的拉烏爾,可即使在拉烏爾的懷抱中,她還對魅影念念不忘。用現代人的話來說,她大概挺符合"綠茶"的定義。

而魅影和拉烏爾的好意也暗藏陷阱。魅影利用了克里斯汀對去世父親的依戀,透過她梳妝室的鏡子偷聽她祈禱,偽裝成"音樂天使"對她進行洗腦,還依她的樣子做了一個穿著婚紗的人形玩偶。此後,魅影更是將她擄到地下宮殿中逼她和自己結婚。這些偷窺、意淫、囚禁的行為在現實生活中足以讓人把魅影視為變態,而魅影的歌唱訓練和父親般的守護也更像是精神控制的伎倆,粗看浪漫,細想卻令人毛骨悚然。

同時,拉烏爾對克里斯汀的態度也總是居高臨下。一個是高貴的子爵,一個是卑賤的舞女;一個是理智、健壯的男性,一個是困惑、脆弱的女性。拉烏爾對克里斯汀山盟海誓,但克里斯汀始終是需要被保護的一方:他會驅散黑暗,給她帶來光明和溫暖。拉烏爾隻身闖入地下宮殿拯救克里斯汀,而在危機解除、魅影良心發現之後,拉烏爾撐著船帶克里斯汀離去,他取代了之前給克里斯汀撐船的魅影,成了她新的父親、丈夫和守護神。

這樣想來,獨立思考的現代女性大概很難認同貫穿全劇的父權思想,只有選擇性忽略這些暗示,才能心平氣和地欣賞。

但克里斯汀真的始終受到男性擺布、從未做過任何自主決定嗎?這次在西區,也許是因為演員的精彩詮釋,也許是因為我自己閱歷的增加,我第一次學會了理解克里斯汀,並且對她心生敬意。我認為,《劇院魅影》不一定要被解讀成"直男癌",它也可以是一部女權劇。

《劇院魅影》聚焦於魅影的救贖,但它也記述了克里斯汀的成長。從舞女到名伶,這條路絕非一蹴而就。在克里斯汀美妙歌喉的背後,是她與魅影多年來無數個深夜的嚴格訓練。在其他芭蕾舞女偷懶休息的時候,她利用業餘時間精進自己的演唱,儘管她的本職工作根本用不著她開口、她也不知道自己何時才能得到演唱的機會。魅影的確賦予了她音樂和技巧,但學生的悟性和勤奮與老師的教學一樣重要。如果說醜陋可怖的魅影躲在地下偷偷期待光明和愛情,那麼克里斯汀——這個平庸懦弱、飽受欺凌的孤女——其實也在後台偷偷嚮往著燈光、掌聲和歡呼。劇中,她第一次登台演唱的時候,這種嚮往賦予她勇氣,令她不再像排練時那樣戰戰兢兢,而是超水平發揮,一舉成名。

在性格上,克里斯汀也經歷了成長,而且這些成長並非男性角色強加於她,而是她自主選擇的結果。全劇剛剛開始的時候,克里斯汀確實是個性格扁平的花瓶,如幼童般單純,被動地接受魅影作為父性角色的庇護,等待拉烏爾這樣高富帥的拯救。但在她意識到魅影為了達到目的不惜殺人後,她決定與可以給她帶來安全的拉烏爾站在同一陣營。在與拉烏爾的定情之曲《All I Ask of You》中,她唱道:"我想要的只是自由/和一個沒有黑暗的世界/而你,總是在我身邊/擁抱著我,把我藏起來。"她首先渴望的不是與白馬王子的愛情,而是遠離魅影的瘋狂和暴虐,在魅影的過激行為逼得她走投無路時,拉烏爾的地位和承諾恰巧滿足了她對安全的需求。這是否是真的愛情,我們無從得知,因為當他們不再需要聯合對抗魅影的威脅時,全劇也結束了。

在第二幕,克里斯汀越發成熟堅強。儘管身份差異懸殊,她並未對拉烏爾唯唯諾諾,而是說服他不公開訂婚消息,以保兩人安全。她只身前往父親墓地,試圖正視自己對魅影的情感寄託,掙脫過往的束縛("不再回憶,不再沉默著流淚,不再呆望著蹉跎的歲月")。她對魅影仍心懷感激和同情,不願親手害他,拒絕誘他進入拉烏爾的圈套。儘管拉烏爾連哄帶逼地勸她當了誘餌,她還是在熟悉的歌劇舞台上找回了主動權,以出人意料的自信演出了性感撩人的一幕(《越過不歸點》),本想利用她捕殺魅影的拉烏爾和警察看得恍惚失神,而本想藉機引誘她的魅影則在她的對比下顯得畏畏縮縮。她在眾目睽睽之下揭開魅影的面具,徹底擺脫了魅影對她的控制。

在最後地下宮殿的對峙中,她已不再是那個任人擺布的少女。她與魅影勢均力敵,高聲宣布自己憎惡他的暴行,又與拉烏爾角色倒置,成了他的庇護者,頑強地擋在他身前,阻止魅影行兇。她放下仇恨和恐懼與魅影的一吻更是化解了全劇的矛盾衝突,拯救了拉烏爾的生命和魅影的靈魂。雖然她坐著拉烏爾的船離去,但她已由孩童變成了大人,將要從兩小無猜的戀愛踏入需要更多智慧和勇氣的婚姻。

那些批判克里斯汀逆來順受的觀眾大概沒有意識到,推動劇情的關鍵節點其實都是由克里斯汀決定的。她對魅影的依賴並非魅影洗腦的結果,而是源於她內心深層的渴望。同樣,她與拉烏爾的戀情也並非拉烏爾單方面追求所得,而是因為在這個時刻,和拉烏爾結盟是最合乎情理的選擇。

進一步說,魅影與拉烏爾代表的不僅是黑暗和光明兩極,還有事業和家庭之間的權衡。與拉烏爾結婚,她可以有所依靠、生活安定,但貴族階級不可能允許她繼續在舞台上拋頭露面,她必須放棄自己熱愛的音樂,安分地做一名賢妻良母。而她之所以對魅影戀戀不捨,正是因為魅影懂得她真正的追求,並給予她一切支持和鼓勵。如果說她和拉烏爾只是互有好感,那她和魅影卻是完完全全的心靈相通:她熱愛他的音樂,而她的演唱也給他的音樂裝上了翅膀。因此,即使在她對魅影的行為失望至極時,還不得不承認:"我的思想激烈地抗拒著,但我的靈魂臣服於你。"這種服從並非針對魅影本人,而是針對他代表的、兩人共享的音樂夢想。迫於魅影的罪行,她選擇了拉烏爾和看似安逸實則壓抑的貴族家庭生活,甚至很可能被迫從歌劇界隱退,但她心中仍有一塊地方屬於音樂和魅影。在我看來,這很可能預示著她未來婚姻生活中的主要矛盾。

韋伯於2010年公演的《劇院魅影》續集《真愛不死》似乎印證了這個猜測。劇中,克里斯汀與拉烏爾的婚姻成了一場災難,丈夫酗酒賭博,情感疏遠。多年後,她與魅影重逢,儘管矛盾重重,但一碰到音樂就立刻找回了當年的默契,最終兩情相悅。《真愛不死》有許多硬傷,而且也不能用來證明韋伯在多年前創作《劇院魅影》時就已經有這些打算,但克里斯汀對音樂事業的執著和為家庭放棄事業的隱患卻是一貫的。

音樂劇的魅力,在於演員可以用截然不同的方式演繹同一個角色,我對克里斯汀新萌發的敬意離不開當天女演員的獨到詮釋。究竟哪些是作者本意,哪些是演員演繹,哪些是我自己臆測,我說不清,但我很高興自己看到了《劇院魅影》中兩性關係的另一面。並非所有劇都應該是女權劇,但在創作、演繹、觀賞諸如《劇院魅影》這樣沒有打上"女權"旗號的文藝作品時,我們都可以思考一下,如何從不同角色的角度看同一段劇情、如何挖掘那些常被男主角光環掩蓋的女性角色的故事。


雖然故事上仍有很多不令人滿意之處,但歌劇魅影是我目前為止最喜歡的音樂劇。喜歡是個主觀的事情,一方面因為我喜歡音樂,這部輕歌劇是一部與音樂關係甚為密切的作品;另一方面魅影的角色實在很對個人胃口。

首先相對原著而言,劇情的改編上不可否認是比較成功的。既然許多人提悲慘世界那麼我也提一下吧。與悲慘世界那樣重在宏觀的風格相比,歌劇魅影的故事集中在魅影、克里斯汀、勞爾這幾個人身上,對個體的塑造更細緻一些,尤其對魅影的角色塑造是最好的。(插一句,悲慘世界的原著故事當然比音樂劇的故事要好得多了,音樂劇為了在有限的時間用音樂來演繹一個故事,必然是有所取捨的,因此也就使得故事的豐富性被一定程度的打折了。)

然而相比之下,克里斯汀、勞爾這兩個角色就略顯力度不夠了。特別是勞爾,本可以著重表現他除了高富帥和溫柔可人以外,從弱小的富家公子到為了所愛的人擁有了哪怕明知懼怕黑暗也勇往直前的勇氣的過程。然而韋伯顯然的是把自己放在魅影的角度去講這個故事的,因此勞爾似乎只是一個陌生的、突然出現的、只以其外在的一些方面就立馬把小克里斯汀吸引過去的人,勞爾的形象塑造就有一種空殼的感覺了。而克里斯汀方面,在一多半的劇情里,她的表現都是依賴、懼怕、同情但是不夠理解魅影的。而對於勞爾的感情,因為勞爾的刻畫不夠細緻,所以也顯得有那麼點不自然了。

勞爾設定為代表美麗的、陽光的、積極的世界,而魅影代表的是醜陋的、黑暗的、悲觀的世界,然而事實上勞爾在故事裡並沒能承擔起一個精神上的光源的角色。所以容易讓人覺得克里斯汀也不過是一個世俗的少女,她最終還是向世俗妥協,選擇了一個更為大眾所認可的人,哪怕事實上互相不夠理解,也在一起相伴了一生。

有很多人把這部音樂劇看做是一個愛情故事,韋伯自己也是抱著這樣的動機來講這個故事的。然而我在欣賞它的時候被代入的卻並非愛情故事,而是那個關於孤獨、愛和救贖的故事。能使我被代入的角色也不是女神克里斯汀,而是魅影(沒錯我就這麼陰暗)。他因無法選擇的身世遭遇世人的不公對待,因孤獨而自卑又自傲,他極端脆弱又狂躁不安;有一天他遇上了天使一般的克里斯汀,便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死命的抱緊,幾乎要把克里斯汀勒死了;然而最終因為他、克里斯汀、勞爾這每個人的愛,他獲得了救贖,雖仍孤獨,卻得到了精神上的安寧;王子和公主雖經歷了重重困難,也因為魅影精神上的升華,終於能使其攜手共度餘生。如果去掉這個主題,那麼它也就不過是一個加了各種作料、包裝很精美的普通愛情故事而已。

如果克里斯汀的心理活動被刻畫的更細緻、深刻一些,如果勞爾精神方面的閃光點能刻畫的更多一點,那麼我就沒有這些遺憾了。

再說音樂方面,韋伯大量使用了幾個挨著的音連成一串的旋律,但卻從來不顯單調,反而能演繹出一種獨具魅力的色彩,我不懂作曲,不過這在我看來是很厲害很大膽相對少見的。音樂的元素方面,也是非常豐富的,前人已提過,不贅述。音樂好不好聽,是相當主觀的事。與之相比,悲慘世界的音樂風格更為傳統,之所以很多人認為悲慘世界的音樂更好聽,可能是因為它的音樂更為和諧、講規矩吧。個人而言卻更喜歡歌劇魅影的音樂風格,如果您聽著音樂也能看到色彩的話,可以理解為我認為它的整體色彩更為豐富。(因為水平有限,我只是聽和唱這部音樂劇比較多。這些只是個人愚見,很可能有錯,如果說錯了,還請不吝賜教。)

演唱方面,很多人都喜歡莎拉布萊曼的演唱,我卻更喜歡04電影版的演繹,雖然論其唱功是有缺點的。女演員當時才17歲,更符合克里斯汀的年齡設定;有點生澀的清純的嗓音,在我看來是最好的修飾和技法。她的小嫩嗓的確很難撐起歌劇院的台柱子的身份,但是我就是控那小嫩嗓啊~

兩年前曾經去紐約找一位師姐。當時在紐約除了逛逛博物館就沒怎麼玩,唯獨一定要做的事,就是在Broadway看一場歌劇魅影的現場,也算是了了一個懷揣很久的心愿吧。


愛我,是我對你的唯一所求。

   ——《All I ask for you》

   忘了是誰說的,如果要說人生一定要進劇院看的一場音樂劇,那一定首選《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我也是抱著這個心理千方百計買到票,在去年的10月17日下午終於能在廣州大劇院享受了三小時的視聽藝術盛宴,直到現在想起還無法從那種悲傷的情緒中出來。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是英國著名作曲家安德魯·洛伊·韋伯根據法國作家卡斯頓·勒胡)的小說《Le Fantom De L"opera》改編而成。高中時老師在課堂上放過04年喬·舒馬赫導演的電影版,就是一個十九世紀發生在法國巴黎歌劇院的愛情故事。一個天生容貌畸形醜陋的驚世奇才,一個純潔美麗擁有天籟之音的歌女,一個活在黑暗中,一個長在光明裡,他渴望她、偏愛她、關懷她、指引她、誘惑她,她迷戀他、崇拜他、畏懼他、憎恨他、憐憫他。但這不是一段佳話,不是一段良緣,只是一個悲劇。

   容貌殘破的男主,不知怎麼讓我聯想到了多年前看過一部瓊瑤劇《鬼丈夫》,雖然這部是梅花三弄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但是相較剩下兩部有咆哮教主的《水雲間》《梅花烙》貌似認知度不足,但是卻是我難得喜歡的瓊瑤作品。因為這裡面沒有小三上位,扯遠了,其實就是男主柯起軒因為火災毀容又瘸腿覺得配不上女主騙她自己死了,沒想到女主袁樂梅痴心不改寧願嫁給他的牌位否則撞棺而死,男主終日戴著面具如鬼魅一般活著,過程種種波折,結局當然是Happy ending有情人仍然終成眷屬。毀容前期的柯起軒和《The Phantom of the Opera》中的魅影一樣,厭世、暴躁、自卑、憤懣,成日只願獨自活在黑暗之中,也一樣渴望被愛。但是魅影和柯起軒終究是不同的,他令人驚駭的容貌和他的才華一樣是與生俱來,親生母親都厭棄他,世人憎惡懼怕他,就連他深愛的克里斯汀也不願與他共度終生,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呢?在湖邊克里斯汀扯下他的面具,他發怒地罵她是潘多拉,是蛇蠍美人,「我這醜陋的怪物,受著地獄業火的煎熬,卻偷偷地渴望著天堂」,他一生渴望被理解,被愛,渴望陪伴。但是柯起軒卻是被愛著的,被樂梅、被他的家人深深地愛著,所以他最後得到了救贖。

   沒有得到過愛的劇院魅影,自然也不會愛人,他的愛專註、粗暴、狂熱、帶著強烈的佔有慾和保護欲,所有阻礙克里斯汀當歌劇女主角的人都沒有好下場,想跟他搶克里斯汀的人必須得死。讓她做光芒萬丈的主角,讓她為他歌唱,讓她終身陪伴,就是他愛的方式。天才總是怪人,尤其是這麼一個扭曲的天才。高貴的出身和天賦異稟讓他極度高傲霸道,醜陋的容貌又使他極度自卑自棄。這樣獨特又複雜的人格,雖然深深吸引了克里斯汀,但是單純的她又怎麼能把他當做可託付終身的伴侶一般回饋愛情呢?

   其實即使克里斯汀最後真的愛上魅影選擇和他度此餘生,我覺得也是不會幸福的,魅影對於愛與美好的渴求已經達到變態的極致,而克里斯汀的愛和力量是有限的,她只是一個普通的單純的熱愛音樂的少女,無法容納魅影那麼複雜的人生,無法給予那麼浩大的愛。所以我理解她愛上的是子爵,理解她拒絕魅影。不是因為他的容貌,而是她拯救不了那千瘡百孔的靈魂。

   同樣是不被愛,又讓我想到了伏地魔,那個也是從小被拋棄活在黑暗中卻至死都不理解愛的黑魔頭。不一樣的是伏地魔只渴望控制所有的權力,他不需要被愛,所以他沒有因為不被愛而感到痛苦。

   最後一幕魅影以子爵的性命逼迫克里斯汀選擇跟他共度餘生換子爵活下來或者拒絕他讓子爵死去,克里斯汀吻住他,她不再因為他的容貌懼怕他,也不再因為他殘暴的行為憎惡,而是充滿深深的憐憫。就是這一吻,讓魅影終於感到了被愛,即使是憐憫的愛,即使這使他更加絕望。他最後放走了他們,然後獨自消失。他最後的聲聲呼喚,都像一把重鎚擊在我的心上,眼淚無法控制地流出來,周圍全是抽泣聲。

   每個沒有被愛照亮的生命,內心深處都住著一隻怪物。柯起軒的怪物最後被樂梅馴養了,所以他得到了幸福;伏地魔的怪物最後隨著他的生命一起消失了;而劇院魅影的怪物,依然安靜地存在他的內心深處,也許還會時不時地噬咬他,別無選擇,沒有轉機。

   這樁百年前的傳奇,無論被傳唱千百回,依然能讓人落淚,因為我們都渴望被愛,都不願隻身生活在黑暗中。

   說完了感想就來聊一聊這次演出的其他方面吧。我的位置在三樓,居高臨下,雖然看不清服裝和演員的表情細節,但是整個舞台效果和聽覺感受還是非常棒的。不愧是廣州大劇院下血本引進的,舞台設計和特效簡直炫酷,如夢如幻。音樂和演員絕對也是一流的,《The Phantom of the Opera》的旋律響起來的時候我全身的汗毛和雞皮都立起來了。

   三個小時下來我全程是捧著臉的,後面哭成狗。最後謝幕的時候掌聲經久不息,演員們也是可愛,跑出來謝幕了好幾次。那日走出大劇院時正是夕陽西下,一下子回到現實中還讓我有點恍惚,那遙遠的愛情與悲鳴,久久在我腦海中回蕩。


長話短說,劇院魅影在商業上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目前依舊在倫敦西區演出,票房已達數十億美元。在藝術上,韋伯為我們奉獻了很多首動人的歌曲,無疑這些歌曲可以在第一時間打動聽眾,但在音樂劇音樂戲劇性的探索上韋伯顯然已經和70年代的自己相去甚遠。在舞台布景技術上,劇院魅影進行了開拓性的探索,第一幕結尾自由墜落的吊燈,快速切換的布景,大量的蠟燭和乾冰等等,讓以前舞台上難以想像的夢幻之境獲得了實現。這部音樂劇可以說樹立了歐洲大音樂劇(mega musical)的典範,對後世劇作有重要的啟發作用。總體而言這是一部應該計入史冊的音樂劇。但韋伯畢竟只能成為音樂劇界的普契尼,音樂劇界的瓦格納絕輪不到他。


phantom對Christine的執著好像是所有喜歡藝術的人對藝術的執著,在這種心境面前任何言語都那麼單薄。


我就純粹寫一下昨天在majestic看完的感受吧。


poto是我最喜歡的一部音樂劇,也是拉我入坑的劇。所以這此來寬街,儘管有很多我想看的劇,我還是堅定地選擇了歌劇魅影。



開頭就是那個拍賣會,小猴子的那個音樂一出來我就十分想哭了。吊燈升上來的時候那個燈光真的快閃瞎我了。
印象很深刻的一點就是在小C換衣服的時候,旁邊的芭蕾演員一直在悄悄跳舞,感覺超敬業的。
之後就是飯桶誘拐小c的地下情節了,我記得之前看過這一段是有替身的,因為演員根本不可能在那麼短的時間裡跑到上面的橋上,只不過我很好奇究竟哪一部分是替身完成的。划船那一段很好看很好看,蠟燭一點一點地升起,很漂亮的。這裡title song就開始了,在飯桶裡面我最喜歡的就是the phantom of the opera這首歌了,這一個版本的小c唱的這首我不是很滿意,因為高音部分和sierra差距有點大。The music of the night我沒仔細聽…好後悔。這次終於看到假人了,感覺christine真的被嚇得很嚴重。
JB唱的飯桶真的好溫柔,在唱「Damn you, curse you」的時候完全沒有氣勢23333(懷念我面的雞血)
後面有一段,就是啞仆那裡,飯桶使壞讓女高音(我忘了她的名字了)發出奇怪的聲音,然後jb笑的特別特別鬼畜…
之後有一段飯桶在RC唱all I ask of you的時候一個人待在半空中,一開始就能聽見隱隱約約的哭聲,當時他唱的真的特別令人心疼,尤其是在RC在一旁虐狗的背景下。然後就是那個「扶朕起來」的動作,蜜汁好笑。這個時候真的特別心疼飯桶,自己心愛的女人在和別人互訴衷情。然後飯桶就黑化了...雖然一直挺黑的。
上半場的最後那個大燈掉下來的時候其實我有一絲絲的失望,因為一直期待著能狠狠摔下來,結果就是緩緩地降落了下來……本來想著要拍一下吊燈在地上的那個場景,但急著去廁所…回來就已經升上去了。


後半場
下半場我走神特別嚴重…所以很多細節都沒有注意到。
化妝舞會那部分真的好漂亮,這版小c的裙子是上身是紫色,下半身是粉色的。
在the point of no return之後的就是飯桶把小c又一次帶到地下室,raoul追上來。每一任子爵都在拚命地弔死自己2333。飯桶的you try my patience莫名地變得霸氣了起來!在小c親飯桶的時候,子爵拚命地抖動,內心應該是:「讓我看著喜歡的人親別人還不如讓我去死!」
最後就是飯桶獨自一人看著rc遠去,他跪在地上拍手,然後小c回來送戒指,飯桶消失。我覺得飯桶消失那裡特別神奇,因為完全沒有看到他有什麼大動作,黑布下就只有一個面具了。
這版的小C在我看來並不愛飯桶,從她的動作來看我只能看到她對飯桶的害怕,敬畏與憐憫。而25周年Sierra版的小C中我可以看到她和飯桶之間的那點情愫。
最後來個總結,這版的ERC演的都挺棒的,但Eric 和Christine唱得都有點弱(我對魚面排的雞血唱法有深深地執念)我挺喜歡這版的兩個經理的,都好可愛。
這個版本和25周年在布景上的區別還是非常非常大的,因為用語言描述很麻煩,我就不詳細說了。
最後就是堵sd了,majestic的sd真的太太太太太難找了。真的,我來回看了好幾圈才在群里妹子的幫助下找到了。但是那個時候主演應該已經出來了,因為我看到前面的人場刊已經被簽過了,然後我又等了一會兒看還有沒有人出來,很可惜的是沒有等到。
給大家說一下majestic的SD,在現在在演玩偶之家的那個劇院旁邊,就是那個鐵門那裡,裡面是個垃圾場……寬街飯桶堵SD的人真的超少


舞台效果很棒,但是劇情俗套,就是一般的哥特小說(我以為,那會兒的哥特小說相當於現在的晉江)


主題無關,高中的時候,在班裡的話劇《歌劇魅影》裡面演男主角。記得很清楚當時劇本是導演現寫的,內容集合了電影和各種音樂劇版本,只能說相當高端吧。劇情倒沒什麼可說的,音樂的確經典,舞會部分我們自己找的《波萊羅舞曲》。

------------------------------
這都不是重點,重點是:
我他喵的演的是魅!影!全程半張臉!!!
耍演技的怒斥狗男女部分竟然忘詞!還好機制如我現編了台詞,好像還挺帶感!導演誇我靈機應變的好。
-----------------------------
這也就算了,有一段戲是我把男二(一)號捆起來,由於當時還沒有接觸到繩縛藝術,綁的不專業。
男主②不聽話肩膀往外抖了一下,繩子整個鬆掉了。。。。
這不是關鍵
關鍵是我要重新綁的時候
男主②自己舉起手把繩子拉緊了!!!
---------------------------------
看不起人是么!!
導演,這個魅影沒法當了! (╯°Д°)╯︵ ┻┻!


推薦閱讀:

有哪些出色精美的專輯封面設計作品?
高端耳塞為什麼要賣那麼貴?
CD 的音量大小值有行業標準嗎?

TAG:音樂 | 音樂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