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性別刻板印象是如何形成的?它對孩子的發展有何利弊?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從零開始的性教育,更多「性教育」「兒童教育」相關話題討論歡迎關注。

許多研究者在考察了兒童對不同性別的活動和興趣的刻板印象的發展後發現,幾乎所有 2.5 歲的孩子都具有一些與性別刻板印象相關的知識。比如,兒童認為女孩從不打架,經常需要幫助,喜歡玩玩具娃娃,喜歡幫助媽媽做一些打掃衛生之類的家務活。與此相反,兒童認為男孩喜歡幫助爸爸,喜歡製作東西等。
這種刻板印象在3~5歲之間迅速成長,在學齡前達到頂峰,他們會認真看待這些性別刻板印象,並要求自己依其行事,這種性別刻板印象甚至會影響他們的情感判斷,比如孩子們會更喜歡和同性別的小孩兒一起玩之類。

這樣的刻板印象是如何形成的?它對孩子的發展有怎樣的影響?
——————————————
喜歡玩卡車絕對不是刻板印象,不要把什麼都說成是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後天的,這麼明顯的先天特徵怎麼可能是刻板印象。因為男孩喜歡玩卡車是天生的,這是有實驗證據的。

把小汽車和毛絨玩具都放在猴子經常玩耍的假山上,觀察小猴子們的選擇並分別記錄下它們玩耍玩具的時間。實驗的結果顯示,猴子們對於玩具的喜好有很大差異。雄性的猴子玩小汽車的時間很長,而雌性的猴子則更喜歡毛絨玩具。不同性別的猴子對於兩種玩具的喜好與人類完全相同。

如果你說這也算刻板印象,那我只能回答你,這是Sry基因的激活了調控中樞神經系統朝男性化發育的基因。


我的女兒恨粉色

1.

有兩件事,讓我意識到女兒長大了。

第一件事,是她三歲的時候,主動提出要一個人睡小床。第二件事,就是這次我給她買了件粉色的外套,而她拒絕了我。

這件外套是兩面穿的,一面是馬卡龍粉,另一面是白底黑點。買衣服的時候我想,她皮膚白,穿粉色應該會很好看。但我沒想到的是,拿到衣服後,她倔強地只肯穿黑白色的那一面。

我不是一個有公主夢的媽媽,也不想把女兒培養成嬌滴滴的小公主。給她買東西的時候,我從來不會刻意挑選某種顏色或避免某種顏色。以前,我給她買過粉色的杯子,發箍,小書包,頭繩和襪子,她都沒有表現出抵觸的情緒,但這一次,我卻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她對粉色的敵意。

「你不喜歡粉紅色了嗎?」

「不喜歡。」

「為什麼不喜歡了呢?」

她很認真地想了想,說,「外公外婆說,我應該穿粉色的裙子,因為我是女孩。但是我想穿黑色的裙子,女孩可以穿其他顏色的裙子。」

2.

在我懷孕的時候,幾乎所有見了我的人都說我懷的是男孩。而我爸媽也一直準備著給未來的外孫買一輛兒童電動車。等到我女兒出生後,電動車這事就再也沒有被我爸媽提起過,他們倒是給外孫女買了許多毛絨娃娃、公主城堡和廚房玩具。

在我生孩子以前,我爸跟我說,如果小寶是個男孩的話,以後我就帶著他去打乒乓,跑步,踢足球,再買把手槍給他玩,當然了,如果是女孩也好,女孩可以把她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在我女兒兩歲左右的時候,有一次我媽告訴我,我女兒在商場看到玩具電動車,就走不動了。她嚷著要開,但外公外婆說,那是男孩子的玩具,就把她帶走了。我媽說,你女兒挺有趣的,怎麼喜歡男孩子的東西呢?

記得讀書的時候,我的數學一直學得非常好。好到什麼程度呢?我一直是班裡的數學課代表,初中三年里,我的數學基本沒有考過95分以下,進了高中,不管大小考試,我的數學成績永遠是年級第一。但即使如此,我也經常聽到老師、家長們說:男孩開竅慢,小時候讀書比不過女孩沒事的;或者,到了初三,男孩的數學就會超過女孩;又或者,到了高三,男生的成績會追上來的,女孩數學學不好很正常。

我爸媽對我的數學成績一直持有一種很「分裂」的態度:他們一方面因為女兒讀書好而驕傲不已,但另一方面他們又覺得,女孩兒數學不好也不是問題,因為女孩似乎天生就是數學不怎麼好的。

等到我讀博的時候,我父母的思維斷裂表現得更加明顯:他們非常支持女兒讀博,支持我在學業上有所追求,他們不願看到女兒成為一個家庭婦女、男人的附庸。但他們又同樣認為,我只要工作穩定就行了,不必追求升職,不必在意薪水漲幅,畢竟照顧家庭才是女人的本分,婚姻才是女人最終的歸宿。

3.

我父母的這種矛盾的觀念應該代表了絕大多數中國父母的想法:女人事業再好,學歷再高,但最終的歸宿仍舊是家庭。那麼既然繞了那麼大個圈子,但實際上殊途同歸,為什麼父母還要培養女兒讀博士?難道讀博士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結婚、生子、照顧家庭嗎?

如果我們的父母能好好地反思一下,他們會發現,這一觀念的矛盾之處恐怕連他們自己都無法解釋清楚。

說到底,女性的身份以及她們在社會中的角色,在父輩的觀念中仍舊是保守的:他們普遍希望女兒有出息,煥發出現代女性的獨立形象,但又被傳統的女性定義所深深地束縛。無論一個女性在外多麼優秀,她都必須做好「主內」的本分,因為「主內」的性別是女性。如果一個女性放棄「主內」,那麼在傳統的眼光里,她就喪失了作為一名女性的性別,她就不是一個女人。沒有一個父母會願意看到自己的女兒成為批判的對象,實際上,父母是為女兒的傳統身份感到恐慌。於是,他們會出於慣性地給女孩設立規範:女孩應該做什麼,女孩應該穿什麼,女孩應該喜歡什麼——這一切的限制,都出於他們的害怕,他們害怕自己的女兒被社會中的傳統所拋棄。因此,父母們寧願強悍地干涉,也不願仁慈地放手。

但是,父母們的執念、這些人為的概念真的經得起推敲么?什麼叫男孩的玩具?什麼叫女孩的玩具?誰說女孩一定要穿粉色?誰說女孩一定要齊劉海、長直發?誰說女孩一定要玩芭比娃娃、喜歡hellokitty?我自己就從來都不喜歡那隻著名的貓咪啊!

此外,我們有權力過早地孩子灌輸性別差異的思維定式么?在如今這個時代,男女間的性別差異真的還像以前那樣分明嗎?現在有越來越多的男性,開始進入時尚行業,研究彩妝、女鞋、女式內衣和女士香水,我身邊也有不少男性朋友,他們很重視日常護膚,對體型也有很高要求。難道他們不是男人么?

這一次我女兒拒絕穿粉色外套,這一次是她對自我性別和身份進行的首次思考,她實際上是在拒絕我們成人世界裡的那些習以為常又自以為是的傲慢,她拒絕的是那些未受批判和反思的偏見。

當一個女孩因為興趣不符合陳舊觀念,就被說成「沒有女孩樣」,這實在是父母霸權!

行文到此,女兒的臉在我眼前徐徐浮現。我想和我可愛的女兒說,如果你想開電動車,這個周末媽媽就給你買。等你長大後,如果你喜歡開車,媽媽就陪你考駕照。如果你還想當賽車手,媽媽一定會支持你!

我可愛的女兒,如果你想做一件事,認定目標就勇敢、大膽地去做吧!不要因為性別,不要因為別人說你是女孩,就猶豫、害怕、退卻。除非是你自己不想做了,否則沒有人能令你停下腳步。

我的女兒,所有的女孩!性別不是你的阻礙,它是你跳躍的踏板,只要奮力一踩,你就能翱翔起來!

歡迎到我的個人微信公眾號:arhats500,給我留言、討論,謝謝你的關注!


如何形成:
  性別標籤化(女人穿裙子)—— 領域內聯結(穿裙子的也穿高跟)——領域間聯結(穿裙子的比較溫柔)——完整的性別刻板印象

對兒童發展的利弊:
  在「性別刻板印象和性別認同是兩個有聯繫但不同的概念」這個前提下,我覺得性別刻板印象只有弊沒有利。最明顯的弊端是:刻板印象威脅,及性別歧視的維繫


性別刻板印象的形成——內在心理模型 (Martin, Wood, Little, 1990)


  這個模型基於對性別刻板印象劃分成如下3個成分:


  簡單來說,兒童首先通過自己的觀察將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的信息聯繫起來,建立了最初級的性別刻板印象——「性別標籤化」。然後隨著自身生理、心理(例如認知能力)的發展,加上不斷增加的日常生活中與其他人互動的社會經驗,兒童在性別標籤化的基礎上不斷作出更多的推斷,依1——2——3次序形成聯結,發展出完整的性別刻板印象
  可以看出,表格中的2比3要在認知上要簡單。以「穿裙子——穿高跟」和「穿裙子——關心人的」為例,前者只要「看到」很多人同時穿裙子和穿高跟就可以了(同屬視覺認知),後者還需要在「看到」穿裙子的同時和對方有互動(才能得出「關心人」這個認知)之後再將兩者聯繫起來(視覺認知與情感認知)。另外,兒童對自己所屬的生理性別對應的社會性別刻板印象會相對形成得更快

性別刻板印象的形式——父母與社會文化的影響 (Halim Ruble, 2010)
  父母和社會文化其實扮演的是上面模型中提供「社會經驗」的角色  
  父母(通常來說)作為兒童社會化的首要途徑,其言語(直接地)和行為(間接地)都對兒童性別刻板印象的形成有重要影響;又因為大多數父母都具備性別刻板印象,所以父母對兒童性別刻板印象的形成功不可沒
  主流的大眾媒體同樣參與了兒童性別刻板印象的形成,電視、書籍(童話故事、課本)展示的大多是符合性別刻板印象的性別形象

性別刻板印象對發展的影響
1. 刻板印象威脅 
  刻板印象威脅 (Stereotype threat),是指當個體或群體感知到情境中有關所屬群體消極刻板印象存在時 , 由於擔心和焦慮反而會驗證自己或所屬群體的消極刻板印象這一過程。簡而言之,如果女生持有「女生理科比男生差」的性別刻板印象,很有可能因為這個信念而表現為理科成績比男生差,即使本來她的認知能力比男生要好

2. 性別歧視
  不想多說。隨便舉例子,對女性的其中一種性別刻板印象是「不夠果斷、領導力不足」,女性領導比例大大低於男性;又或者女人「要麼瘦要麼死」,導致很多女人不理性地減肥


參考資料
Halim, M. L., Ruble, D. (2010). Gender identity and stereotyping in early and middle childhood. In Handbook of gender research in psychology (pp. 495-525). Springer New York.
Martin, C. L., Wood, C. H., Little, J. K. (1990). The development of gender stereotype components. Child development, 61(6), 1891-1904.

附錄:相關概念

  • 性別, 生物中有許多物種可以劃分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種類,稱之為性別 (sex)
  • 社會性別 (gender) /性彆氣質 是指個人或個性中所帶有的陽剛氣質(masculinity)或陰柔氣質(femininity) 。上文的性別多指「社會性別」
  • 刻板印象 (stereotype),"專指人類對於某些特定類型人、事、物的一種概括的看法。這種看法可能是來自於同一類型的人事物之中的某一個個體給旁人的觀感。通常,刻板印象是大多數是負面而先入為主的,並不能代表每個屬於這個類型的人事物都擁有這樣的特質"
  • 性別刻板印象 (gender stereotype),「是人們對男性或女性角色特徵的固有印象,它表明了人們對性別角色的期望和看法;但常常是與事實不相符合的」
  • 性別認同 (gender identity),「 指一個人對自己性別上的認同(無論是將自己視為男性、女性、或某些非傳統觀點的性別),不過也可以用來指人們根據他們所認為的性別角色現象(如衣著、髮型等等)而對個體所賦予的性別 」

(P.S. 鑒於題主是心理學專業的,有興趣可以將下面這幾篇我沒在答案提及的文獻也看一看)
Ambady, N., Shih, M.,
Kim, A., Pittinsky, T. L. (2001). Stereotype susceptibility in
children: Effects of identity activation on quantitative performance. Psychological science, 12(5), 385-390.
Schmader, T., Johns, M., Forbes, C. (2008). An integrated process model of stereotype threat effects on performance. Psychological review, 115(2), 336.
Tobin, D. D., Menon, M.,
Menon, M., Spatta, B. C., Hodges, E. V., Perry, D. G. (2010). The
intrapsychics of gender: a model of self-socializ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117(2), 601.


家長故意讓孩子有性別的刻板印象,會適得其反。比如我。
應該是出生在一個有些重男輕女,並且思想觀念保守的家庭。
總是被強調,你是個女孩子,一舉一動,都要有「女孩子的樣」。而且因為重男輕女吧,家裡對弟弟的出生很開心,我媽當著全家人說過,因為生了個兒子所以在家裡地位提高了,我奶奶在我初中高中的時候,當著全家人說,最喜歡大孫子了,孫女和外孫女不重要。
過年的時候,家裡會有給財神祖先牌位進香的環節,一開始家裡強調孫女不能進香,必須男的後代才可以。我就一直不依不饒,吵著要進香,後來爺爺同意了,每次都讓我弄。
而且家裡人經常說:
1.女孩子上了高中就沒有男孩子能力強了。
2.女孩子上個師範大學就行了,以後出來當老師,工作穩定好嫁人。
3.你以後要嫁個有錢人,你弟弟以後就指望你了。
4.女孩子不要那麼懶,多做家務。
5.提到女孩子,會用一些歧視性的字眼,比如丫頭片子,之類的。
等等
正因為經常給我灌輸這樣的帶有歧視性的性別刻板印象,我從初中開始了一些性別認知錯誤,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女性特徵。把自己頭髮剪到很短,去服裝店只買男裝。甚至在胸部發育之後,想要學習電視里那樣的帶束胸,在行為舉止方面,盡量做到像一個「男孩子」那樣,如果別人說我,假小子,像個男孩子瘋,我會很高興。
甚至還有過,和女性朋友一起玩的時候,會讓她們靠在我的臂彎里那樣。
總之就是網一個「鐵T」的方向發展。
如圖



直到大學,才開始漸漸的認可自己的女性特徵,但是一直以來養成的強硬的性格,已經很難改變了。
所以,我想說,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對一個人的人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在家人對女性帶有歧視性的刻板印象的教導下,其實到現在,我也還是對性別有些混亂。
我現在的觀念是,看一個人,會故意模糊對方的性別,然後對待另一半的選擇,也不會去注意對方的性別。
開心就好


從1歲多開始,當朦朧地意識到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的時候,學步兒便開始了形成「性別角色標準」(下面用「性別刻板印象」代替)的進程,一直持續到十多歲時基本定型。文化背景、家庭、社會、學校等許多因素,共同塑造了孩子的性別刻板印象

  • 性別刻板印象有些是真實的,有些則是誤解
  • 性別刻板印象有利也有弊
  • 如何在孩子內化「性別角色標準」(性別刻板印象),趨利避害?

針對以上內容,下面進行簡介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心理上的雌雄同體」(並非指娘炮或女漢子),是未來的趨勢,更能讓孩子充分發揮優勢,行為更具彈性和適應性,這將在第三點予以介紹

一、性別刻板印象中,關於兩性之間的差異,有一部分是真實的,另一部分則是誤解

1. 真實的部分:

正是這些真實存在的差異,構成了性別刻板印象的主要內容:女孩更多被鼓勵擔當一種「表現型角色」,即照顧家庭孩子、仁慈、順從、更能體會別人的需要等等;而男孩則更多被鼓勵擔當一種「工具型角色」,即競爭、自主、果敢、成就等等

另外,傳統文化中的三綱五常,也固化了這種刻板印象

但是,對於以上差異,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這些差異只不過反應了群體的平均水平,具體到某個個體,很可能不準,所以大多數心理學家最終一致認定的觀點是:

男孩與女孩在心理上的「相似」遠遠多於不同;而且即便客觀存在的不同,差異也不大

2. 誤解的部分:

這些觀念,被大多數人接受,但是實際上是基於文化影響的誤解,沒有事實基礎

這些誤解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和生命力。如果人們相信了對男孩或者女孩之間區別的傳統的刻板印象,只要家中的女兒或兒子按照刻板印象的期望去做,父母就會記住他或她的行為,這種刻板印象就被加強;但是當女兒或兒子的所作所為並不符合刻板印象時,他或她的行為就會被忽視或被糾正,認為這才是符合正統的,所以,這些刻板印象就再次受到保護和強化

當男孩或女孩的性別刻板印象還處於形成的過程中,還未定型的時,父母、老師、文化背景中的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就很容易對孩子產生重要的影響,所以容易一代代傳遞

二、性別刻板印象的利弊

1. 利

有五個相對來講極受父母重視的特質,分別是「照顧性、順從性、責任性、成就性、自主性」,雖然這些特質,不管是男孩父母還是女孩父母,都希望孩子樣樣都好,但是在形成這些性格特質的過程中,男孩與女孩所面臨的壓力是不同的

比如回憶大家的成長經歷,我們知道在「順從性、照顧性」上,女孩面臨的壓力就比男孩大得多,而在「成就性」及「自主性」上,男孩面臨的壓力則大得多,男兒志在四方,事業為重,要自立、果斷等等,就很容易聯繫到男孩所面臨的壓力

所以,按照性別刻板印象行事,不管對男孩還是女孩來講,更符合社會預期----男孩要像男孩、女孩要像女孩----這可能在發展的過程中,更少受到阻礙

2. 弊

可能讓能力發展受損,以及可能讓孩子失去很多實際上更適合他/她的就業機會

一個本身具有良好的邏輯推理特質的女孩,在數學上擁有天分,但很可能因為性別刻板印象的負面影響,一直受女孩就是照顧家庭、帶帶孩子的影響,而導致她最終與在數學相關領域做出巨大成就失之交臂

因為這些性別刻板印象,潛移默化中易左右孩子的「自我實現預言」----這讓孩子也最終相信了這些刻板印象,而逐漸埋沒了自己真正的潛能

三、心理上的雌雄同體(雙性化性格),是未來的趨勢

對受稱許的男性化特質(果斷、分析性、強有力、獨立等)與女性化特質(慈愛、熱情、溫柔、善解人意等)加以平衡和中和,稱之為「心理上的雌性同體」

這種心理上的雌雄同體並不是受到詬病的「娘炮」或「女漢子」,這一點首先說明

1. 雙性化個體有優勢嗎?

  • 行為更具彈性,因此更具適應性。雙性化的人既能表現出「男性化」的工具型特徵,比如獨立、自主性,又能表現出「女性化」的特徵,如照顧性、同理心等等,這將讓雙性化的人行為更具彈性,適應性更強
  • 雙性化的兒童和青少年表現出更高的自尊、更受歡迎
  • 女孩和女人具備一點「男性化」,男孩和男人具備一點「女性化」,不會有害處

2. 雙性化的風險是什麼?

  • 如果過了,比如娘炮或女孩子,就很容易被同伴拒絕,並表現出低自尊
  • 一個人在兒童期,必須先獲得同性別性別定型,明確地確定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獲得同伴的接納有安全感,然後才能從跨性別的活動中受益

3. 在孩子形成穩定的性別同一性(明確自己的性別類型)的同時,父母可以做點什麼,促進孩子獲得雙性化優勢?

  • 教給年幼兒童生理解破學的知識,告訴他,在生殖領域以外,一個人的生物特性的區別並不是那麼重要
  • 鼓勵交叉性別和同性別的遊戲
  • 平等地分派家務,有時候鼓勵女孩做點傳統上認為男孩該做的家務,反之亦然
  • 同時父母做出雙性化的表率,比如爸爸參與家務活,媽媽參與一些力所能及的通常由爸爸所做的事情,比如換燈泡
  • 父母根據第一部分的內容,檢討自己,在性別刻板印象上,有哪些誤解,並仔細審查,可能對孩子造成了哪些負面影響,並及時予以修正

以上


已經有幾位同學從理論上有了很好的解讀,我既然受邀 @劉柯 作答,就來補充補充幾個大家沒提到的吧!

  • 對於不少人而言,首先應該區別「與性別相關的刻板印象」和「自我性別的覺知、認同與統一性」。認為「男孩子更愛打球」是前者,認為「我愛打球所以是男孩子」或者「我是男孩子所以應當愛打球」就屬於後者的範疇了,我們在這個問題下討論的內容,應該主要集中在前者。
  • 的確,性別相關的刻板印象是後天形成的。家長與社會在經意或不經意間在管控與塑造孩子的行為,施加著或深或淺的影響。Fagot Hagan, 1991; Leaper, 2002。兒童對於某種類玩具的偏好受到父母以及外界環境的強化,環境對兒童選擇與自己性別角色相符的遊戲和玩具產生了極顯著的影響。順便提一句,男孩玩女性化玩具時所受到的阻力比女孩玩男性化玩具時要大得多。但是與自我性別覺知相關的心理機制受先天環境影響。換句話說,」我覺得女孩兒不應該剃光頭「是後天形成的,但是」我是個女孩兒「這個心理機制是受先天影響的。有確切的實驗發現,出生前處於高水平雄性激素中的女孩(母體內雄性激素水平高),與他們沒有處於這種條件下的姐妹相比,更有可能表現出與男性刻板印行相關的行為,比如玩男性化的玩具,選擇男性作為自己的玩伴(Hines, Golombok, Rust, 2002; Servin, Nordenstronem, Larsson, 2003)。類似的,出生前處於不正常高水平雌性激素中的男孩傾向於表現的像個女孩(Hines Kaulfman, 1994; Servin et al., 2003)。他們的問題,不在於女孩兒做了男孩兒該做的事兒,而在於自己覺得自己是個男孩兒。於是,事情變得突然有意思起來——如果一個女孩兒的性別刻板印象與自我性別覺知同時錯誤,在她腦海中會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男孩兒都應該是留長發的且女孩兒應該是留短髮的(刻板印象錯誤),我是個男孩兒(自我性別覺知錯誤),那我應該留長發(錯誤的心理機能竟然在表面上展現出了正確的行為)。「可惜,我沒有找到相關案例的研究,但是這樣的情況應該會極偶然地出現。
  • 我現在還記得我小時候最喜歡的玩具,就是這個:

    我現在還清晰地記得,六歲的我認為這四個能組合到一起的變形金剛是」兄弟關係「,右上角老大,右下角老二,左上角老三,左下角老四——我之所以現在仍然能這麼嫻熟地記得他們之間的關係,是因為我實在在玩耍的過程中給他們編排了太多的情境與故事。在我家客廳的地板上,他們冒險、穿越叢林、阻擊敵人,甚至在七歲左右的腳本里出現過內訌、背叛和復活。

    我現在還清晰地記得,六歲的我認為這四個能組合到一起的變形金剛是」兄弟關係「,右上角老大,右下角老二,左上角老三,左下角老四——我之所以現在仍然能這麼嫻熟地記得他們之間的關係,是因為我實在在玩耍的過程中給他們編排了太多的情境與故事。在我家客廳的地板上,他們冒險、穿越叢林、阻擊敵人,甚至在七歲左右的腳本里出現過內訌、背叛和復活。我媽記得我有一次嚴肅地批評右上角的」老大「,大意是你是當大哥的你不能如何如何,你應當肩負一個星球的責任一類的。這就叫做以對象屬性分類的刻板印象,也是發生在孩子身上最典型的情況。大多情況下,這會發展成為兒童在遊戲中的角色扮演,一群孩子里年齡比較大的喜歡在假裝學校環境的遊戲中扮演老師;假裝醫院環境的遊戲里女孩子更願意扮演護士;在對動畫片兒角色模仿的遊戲里,孩子們也更願意扮演跟自己有相關性的角色——我上小學的時候全班最高最壯最橫的男生永遠都說自己是星矢、擎天柱和地球超人。但是我們需要思考為什麼會這樣?這就是刻板印象與性別認同的結合。從這裡面就可以看到刻板印象對孩子最重要的積極影響之一:社會性的良好發展——包括社會交互、角色覺知、自我認同等等等等
  • 放到認知神經科學的角度,刻板印象的形成應當與杏仁核有關,因為它負責界定他人的個體屬性(比如種族、性別、年齡)並誘發相關的個體反應。至於誘發的刻板印象與個體行為,就是長期加工固化的認知神經網路鏈接引起的了。
  • 就算過了孩童階段,刻板印象也一直在改變。以前,人們不認為女的下巴戳破胸就是美,現在,蛇精卻擁有大量的女色消費市場,因為:

童年期的大部分時間——甚至是人生的大部分時間——我們都在把千百萬種的刺激整合到經驗模型中,這些模型被用於生活中的預測、解釋和導航過程。——John·Bowlby


有害。有害,很有害。
導致我如今才想起自己是個男孩。


目前中國的性教育問題被炒的……
我認為:
1、性教育應該始於父母,不要一提到教育就都推給學校和老師,家長們得知道有些部分老師不好教,更教不好。
對家長進行性教育其一,是重男輕女觀的改變,知道嗎?絕大多數不喜歡自己性別的孩子都受到過重男輕女觀的毒害;其二,對為人父母者進行性教育知識和方法惡補,使他們能在孩子成長的各個階段能及時發現動向,正確引導。
2、學校可以負責性別,性器官,生殖健康等適宜公開教授部分內容的教育。
3、性交部分由父母負責,性交屬私密行為,不適合在班級眾多孩子面前統一教育,性交至少雙方,所以過程中學生會進行角色代入,前座還是后座,學霸還是學渣?好尷尬,由爸爸媽媽在家教,甚好。
4、教育部門開通網路平台,進行正面性教育,為自學的孩子們建設綠色健康的途徑。


我小學是在一個小地方上的,有一天我放學走在路上,拿著新收集遊戲王的卡給一個一起回家的朋友看,羊角辮一翹一翹的開心又自豪。這時候旁邊看起來比我低一兩級的兩個男孩在旁邊走過,說了一句「一餓,女X(一個帶有強烈性別歧視和侮辱性的詞語)也玩牌?」,然後嘻嘻哈哈的走了。

小學的時候我是唯一一個和男孩子一起打籃球一起玩單腿鬥雞的,我腦子裡沒有那種女孩子就不能幹這個不能幹那個就一定比別人差的概念,爸媽沒灌輸過,和男孩子們玩兒的久了,他們也沒覺得性別對運動能力有任何影響。

但是別忘記了,有些孩子在聽到類似「女孩還踢足球?」/「男孩還喜歡穿花衣服?」這種話的時候,會對他們的自我認知產生一定程度甚至的影響。因為不願意被人嘲笑說閑話,他們會努力證明自己是傳統意義下性別特徵明顯的「真正的男孩/女孩」。有些人的童年就被植入了對異性的偏見,用時也被壓抑了被標記為異性專屬的天賦。

這時候,人為因素造成的認知偏差讓我們失去的不僅僅是一些「本可以成為"女運動員"和"男設計師"的人」這樣的社會多元化因素,更是對下一代有長足影響的去性別化的獨立的思想。試想一下,這些在極端注重性別差異的孩子為人父母后,他們會怎麼教導自己的孩子?

周而復始,遺害千年。


謝謝知友 @慕容鐵栓 提醒。刻板印象有利於兒童發展的一方面我最初寫答案並未考慮。僅從人道主義角度來說,個人意見還是弊大於利。特此更新見最末:

有過一年小學老師經歷。嘗試以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工作中的觀察來回答:

這樣的刻板印象,是習得的。或者說是一種價值取向的傳承。

刻板印象
首先是社會對於某一群體的概括性看法和評價,由此可見被冠以某種刻板印象的群體具有被動接受外界描述的特點。
其次,刻板印象反過來又成為社會認識、評判這一群體的標準,對這一群體做出價值判斷,並採取相應行為反應。

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這兩個特點更是明顯。刻板印象在 外界發送標準要求——兒童反饋、改變——固化刻板印象 中形成

原因:
皮亞傑提出認知發展過程或建構過程有四個核心概念:

  • 認知結構(cognitive structure)與基模(圖式)(schema,scheme)
    1. 基模(圖式)

      [1]

      :個體運用與生俱來的基本行為模式,了解周圍世界的認知結構。基模有時也稱為認知基模或圖示。讓·皮亞傑將其視為為人類吸收知識的基本架構。

  • 組織(organization)與適應(adaptation)
  1. 組織:指個體在處理其周圍事務時能統合運用其身體與心智的各種功能,達到目的的一種身心歷程。
  2. 適應:在其理論中,指的是個體的認知結構或基模因環境限制而主動改變的心理歷程。在在此過程中會因需要產生兩種彼此互補的心理。
    1. 同化 (assimilation):個體運用其既有基模解決問題時,將遇見的新事物吸納入既有基模,此一新事物及同化在他既有基模之內,成為新的知識。
    2. 調適 (accommodation):在既有基模不能同化新知識時,個體主動修改其既有基模,而達到目的的歷程。
  • 失衡與平衡
    1. 平衡:當個體能輕易同化新知識經驗時,心理上自然會感到平衡。平衡有三種:
      1. 第一種平衡是同化和順化之間的聯繫。
      2. 第二種平衡是個體基模中子系統的平衡。
      3. 第三種平衡是一種調節個體部分知識與整體知識之間關係的平衡。
    2. 失衡:當個體不能同化新知識經驗時,心理上自然會感到失衡。失衡時會產生一內在驅力,驅使個體改變既有基模。

上述引用來自維基百科。
簡略解讀要點為:人在認知發展過程中,必然會受到外界知識輸入的影響。
自身的認知和知識結構會因為要適應外界要求和獲得心理平衡而被同化(程度不一)

兒童對於自身和外界的認知和理解,是從最基礎的感知運動開始的。這個過程中,他們會「發現自身行為對外界有影響」,從而「會重複那些帶來有趣的或令人愉快的結果的行為」。0到4歲這個階段,他們「通過模仿和遊戲來進行學習」。
而父母和老師兩個最初始最重要的教育者,會對兒童構建刻板印象
1. 因為自身接受的教育就是如此,
2. 為了方便日常的管理教育——比如告訴淘氣的男生你應該勇敢擔當,告訴同樣淘氣的女生你應該斯文含蓄,甚至在懲罰的時候告訴孩子「你是個男生/女生就不該如何如何」來說服教育。將原本個性迥異的個體簡單歸為兩類群體,以單一但是好執行的規範引導兒童學習模仿,達到自律。

由上述刻板印象的形成機理來看,就可以推斷它們對孩子的影響是:
弊端:
1.限制個性發展。對於一些行為模式與刻板印象的「傳統」不符的孩子會矯枉過正。所以常有現象,小學時期性格很野的女生慢慢也文靜了。
2. 產生認知失調。如果兒童感覺自己的個性與社會期望不符又不想主動順應時。行為與心理會有強烈矛盾。
3. 限制未來職業發展。可能因為「女生擅長文男生擅長理」的灌輸,兒童在成長中捨棄了一些方面的發展。再進一步,走上工作崗位時選擇那些符合性別刻板印象的職業。潛力和才華非常有可能因此被埋沒,一念誤終生。

益處:
1.首要的益處,個人認為應該是有利於兒童成長後期確立自我同一性。對於遵守了刻板印象塑造的孩子來說,他們的內心與行為趨於統一,內心衝突小。在擁有相同價值判斷的群體中成長,會感覺一致、安全、有序。
2. 如果這些刻板印象在社會上是被廣泛接受的。那麼遵守了刻板印象的兒童在今後的成長中會受到外界的喜愛和關照。因為這些孩子會較少帶來「麻煩」。也更有利於他們在今後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3. 最後一點是對於與刻板印象期望相背的那部分兒童。他們的「叛逆」也許只是出自本能,但一定會受到來自外界的干擾和阻礙。這部分孩子因為衝突劇烈的緣故,會更早跳出來思考「真正的我是誰?我是否能做真正的我?」,而不是一直活在楚門的世界中。如果他們幸運地度過了痛苦的思考和嘗試,也許也能獲得自我認同感


刻板印象,就像緩存。有時候你會見到知乎提示你誰誰誰給你評論了,結果你刷新了沒看到,過了半個小時去看發現有了。這就是因為緩存。緩存的作用,就是提高計算速度。我們每個人都知道九九乘法表,大概就是這麼個意思。你不會在計算乘法的時候還去一項一項加的,多麻煩啊。

這種事情放在大腦上面也是成立的。刻板印象是什麼?其實就是一種分類器。其實我們的刻板印象並不是說:女人做家務;反過來,我們大腦裡面的認識是:做家務的是女人。很多時候的錯誤都在於我們搞混了這兩者的關係。「女人做家務」這個知識其實沒什麼用,有用的是「做家務的是女人」。如果你一旦判定一個人像女人了,那麼你就可以對它進行預言,然後你發現你得預言很多都正確了,那麼以後計算這個人的屬性,就直接把腦子裡換存下來的女人的屬性去套上去就好了,直接減輕了大量的大腦處理直覺的負擔——儘管這個人可能是男的。

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能快速的計算各種事情,譬如說看到一輛公共汽車人還不多車號又對就跳上去(你讓計算機來估計得等三四輛車都開走了才算出來:我要跳上去)。我們存在大量的緩存。其中符合物理規律的就叫知識,否則就叫刻板印象,但它們實際上對大腦的運算起到的作用都是一樣的。

因此這麼多年進化下來,我們就是很喜歡去假設、推理並認識刻板印象的。這就像你看到你媽媽被打了你會生氣一樣,是刻在了基因裡面,很難改變的事情。如果想要推廣各種讓人們覺得刻板印象不好的道德標準的話,那所有人都會活的很痛苦,因為他違背了人性。

不過民主社會嘛,為了更好的明天犧牲一點什麼,在所難免。只要能夠實現公平,人人痛苦又算得了什麼。


作為一個跨性別,可以說深受性別刻板影響,我想我能回答這個問題。
當然,我的回答不會有什麼理論,什麼圖表,就是就事論事,說說我自己,說說我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1,與其討論性別刻板教育,不如討論性別刻板社會
無論你想承認,不想承認,整個社會就是性別刻板的。諸君,想像一下這一個句式「我是個男人‖女人,所以我。。。。」你能造出多少,就說明性別刻板在這個社會植入多深。
關於這種想法的形成,我有意無意也看過一些,探究回本源不過兩個,一個生物進化,一個社會教育。
想像下人類女性大於一切雌性靈長動物的非哺乳期胸部和稀少體毛,加上社會發明配套的長頭髮細腰,從小鞋到高跟鞋大餐,造成審美效果的同時帶來的野外生存能力下降和生活不便,然後大多數女性開始自發主動厭惡一切代表力量而與美無涉的玩意,我只想說造化弄人。要徹底改變需要無數代幾千年開明人士鼓勵大多數女性大膽奔放,勇敢做自己,逆天改命,笑傲天演。
不僅僅是教育小孩不要沉醉於性別刻板各自認領美麗和力量那麼簡單。
2,我就是沒受性別刻板教育毒害的,根正苗紅的少年
我活到十六歲那年,除了廁所外沒有任何關於性別固化的其他認知。看的書都是三國演義,拿破崙傳一類,偶爾摸到本巴黎聖母院,一點都看不懂,朋友也是男女都有,感覺都一樣。記憶中唯一奇特的的一點就是,不管男生和我牽手還是女生和我勾肩搭背,我都會劇烈反抗,反抗無效後都會臉紅心跳。
後來我喜歡上過幾個妹子,都是不好的錯過,都是心痛的結局。慢慢悟出性別刻板的精髓,我決定站個隊,帶著我的刻板性格站到對面去。
這又有什麼辦法呢,寶貝,父母難過的說,要是你小時候強行告訴你,「你是個女孩,你應該。。。。」就好了。
看到這,諸君敢教育自家孩子不性別刻板的,可做好準備哦。萬一教出跨性別教出酷兒你怕不怕?裝逼裝開明遭雷劈。
3,你就是旗幟
沒什麼好不好,此岸就是彼岸,作為個個人風格強烈的人,就想玩這個性別遊戲,不給我玩我就想方設法去玩,撒潑打滾刁鑽經營全用上。至於你想跳出遊戲當Qer,我也不反對。反正那也不比我技高一籌。
別講什勞子科學研究,量化分析,我就知道我有這個選擇的權利,有承受相關風險的義務,要因為這個把你嚇傻了我可沒啥責任。
有些人下生就是為了繁殖掙錢,宣揚心靈雞湯,有些人下生就是為了看看鮮花露水大自然,物我兩忘,有些人下生就是為了開心快活,對很多得失的計較沒那麼清晰。
我就是那第三類人。
我就是一個既性別刻板又不性別刻板的人。
喜歡這樣的孩子你就放開手推行不刻板教育吧,我看好你。


性別意識自然是從社會中習得的。
但是我反對模糊一切性別特質傾向的回答。
性彆氣質的存在有其生理基礎。


為什麼娘炮比女漢子更偏貶義?

1。社會習慣性把很多負面性格劃分為女性性格。
男人娘是具有負面性格,女漢子則是具有了所謂男性的優秀品質。
個人覺得這不合理,屬於性別歧視。


2。那如果沒有如上的性別歧視,娘和女漢子就會一樣了么?
不見得。
人類的本能使人嚮往性激素充足的健康個體,一個人性別反串會讓人本能地覺得「不健康」。
人的性取向決定了一個人會偏愛某種性別特徵,同性戀也一樣。
總不能讓一個性取向為男性的人,在審美上喜歡一個外表看上去女性化的人吧,他不因為違和感而混亂就不錯了。
娘,往往指一個男性外表氣質的異性化,女漢子,一般指性格獨立自主,所謂女漢子多數看起來仍然是萌妹子。
外形的反串違和感更高,更不被接納,畢竟絕大多數人並不喜歡違和感。
當一個女生自己修燈泡換飲用水時,她的外在形象和生理特徵違和感並不強。
你要是換一個肌肉如同施瓦辛格的真·女漢子,那她的接受度不見得比娘高。
你要是說一個女漢子長得像男人,說她有鬍子了之類,她也會不高興。


3。性格上的原因。
男女生理上的確存在差異,普通男性的肌肉量和體能都普遍在女性之上。
按照性別分工在日常生活中更有助於高效地完成任務,避免高成本的試錯。
很多時候男性不承擔責任,女性無法勝任。
就比如遇到歹徒要搏鬥,男生撒手不管女生難以自保,更別提保護別人了。
重體力勞動面前,這時候讓男同事多幫忙,比一味地平等分擔更快。
這時候,男人的娘是不承擔本應該他可以承擔的責任,女漢子則是能做到超出性別標準線的指標,所以一個是弱化,一個是強化,接納度自然也不同。

所以我的觀點是,誠然,很多性彆氣質的要求都太誇張了,毫無根據。
但性別要求和氣質不全都是錯誤的。

一個在關鍵時刻對女性置身危險或者女生拎不動重物,無動於衷的男性,是否符合當今社會幫助弱者的理念?
一個成年女性,和小孩子爭搶資源是否不能被大眾差評?

個體差異是否遠大於性別差異?
已經有數據研究,普通男女,男性的體能大約是女性的1.3~2倍左右。
尊重個體差異是指,如果這個人表現出也擅長做B的能力,那麼他就可以去做。
應該尊重例外的存在,而不是泛平等化的,強行推翻數據上更普適大眾的規律。
鼓勵擅長做A的人去做A,如果他做不好B,那麼學會揚長避短並不是錯誤。


性別分工合不合理,就看它存不存在生理差異。
存在的,鼓勵發揮各自優勢,不鼓勵不發揮優勢不幫助他人實屬正常。
不存在生理差異的,還用性別說事就是耍流氓。


首先對刻板印象的相關概念進行些陳述。刻板印象,英文的表示為stereotype,它代表的是在人類社會交往活動中所形成的普遍的認知現象。將刻板印象進行詞源學上的分析,stereotype是由stereos 和 typos這樣兩個希臘單詞共同組成。在本來意思中stereos表示的是堅固的,而typos表示的是模型,所以stereotype在詞源學中表達的含義就是堅固的模型。人類的進化過程必然會導致它的出現,對於社會與群體的進一步認識,刻板印象同樣是一種重要的心理積澱和認知基點(王沛,2000)。

自刻板印象的概念提出以來已經經過了90多年。在Lippmann的研究中,他發現一個人對於他人和事物的知覺會受到偏見的影響,他應用了stereotype這樣一個來自於印刷業的單詞來定義了這種現象。後面不斷有學者對這個概念提出新的解釋。在Allport的研究中,他認為刻板印象實際上是一種誇大的觀念,是緊密的聯繫著某個類別的,它主要是要證明與那個類別有關的行為(Allport, G W,1979);Mackie研究認為刻板印象實際是一種觀念,這種觀念具有高度一致性,主要是來刻畫一種社會類別(Mackie, A M,1973);Hamilton 和 Trolier認為,刻板印象是一個認知表徵,是和社會群體相聯繫的思想、事實和想像(Hamilton, D L and Sherman, S J,1994)。我國的學者也有對刻板印象的定義,連淑芳認為刻板印象是一組觀念,針對與特定群體的特質、屬性和行為,從另一個角度說,是對特質或屬性的認知表徵,這種表徵與社會群體及其成員緊密聯繫(連淑芳,2003)。

從上面的這些定義中我們可以發現,不同的學者對於刻板印象的定義是有所差異的,但是從這些定義中我們還是可以歸納出一些共同點的。首先,刻板印象會對不同的群體進行區分,通過較為顯著的自然特徵。這些不同的個體存在了刻板印象,那麼就可以將這一系列的特徵歸納為這個群體的每個個體所有,也就是這個群體中的每個成員都具有了群體的所有特徵。其次,刻板印象僅僅是一種表現形式,代表了整體的社會印象。刻板印象實際上是一種固定的印象,只要形成了就具有相對的穩定性。這也就是說,現實條件的變化也並不能輕易的改變這種印象,所以在某些方面會阻礙對新事物的接受。但是刻板印象能夠節省認知資源,因為人們通過刻板印象簡化了社會認知活動,對於社會信息的認知加工同樣進行了簡化,信息加工的效率也就相應的提高。在對於刻板印象的定義方面,雖然各個研究者所考慮的角度有所不同,但是在根本上是存在一致性的,那就是即刻板印象是人們關於某一社會類別所具有的共同屬性的觀念。

關於性別刻板印象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解釋

1、社會認同理論

  • 對於刻板印象的形成理論,Tajfel和 Turner提出了社會認同理論,他們認為刻板印象實際上是因為社會分類、認同和比較而出現的(Tajfel, H and Turner, J C,2004)。社會所進行的分類是對信息進行組織結構,以方便提取和運用相關的信息。那麼對人進行分類,那麼就可以簡單的獲取一些相關的信息,例如可以推斷人與自身或他人相關的信息和身份,或者可能對自己的身份及與所歸屬的群體進行確認。社會所進行的認同實際上是對自己所屬於的某個群體進行認同。其中包括對自身身份的確認,確認自己是某個群體中的一員,也就是「我是誰」
  • 另一方面,從某個意義上來說,是與我們相同,或者是與其他人相同,這些相同點在於都有相同的、固定的印象和行為。在這個基礎上,社會在進行比較,對於不一致的信息進行確認,通過這些不同的地方將自己個他人之間區分開來。在社會認同理論中,存在一個默認的假設,那就是人們總有這樣一種動機,那就是評價自己所在的群體,並且在群體的身份中能夠得到自尊。所以,對於自身所在的群體,人們比較傾向於做出積極評價,對於自身群體容易賦予積極的品質特點,對於外部的群體,則評價相對消極,所以就形成了刻板印象。

2、社會認知理論

  • 對刻板印象如果從信息加工的角度來進行理解,這就是社會認知理論的方法,主要的觀點有兩個,分別是印象形成觀點和記憶觀點。第一個是印象形成觀點,這個觀點對於刻板印象形成的解釋主要是從圖式和首因效應兩方面來進行的。在這個理論中,組織好了的認知結構就是圖式,人們通過圖式來形成對其他人的印象(Stangor, C and Duan, C,1991)。如果出現了過分誇張的時候或者是分類錯誤的時候,就會導致刻板印象出現。另外對於刻板印象的形成首因效應也有著較大的影響。
  • 而在記憶觀點中,也是包括兩種觀點,分別為圖式和網路。記憶觀點中的圖式觀點與印象的圖式觀點有所不同,它主要看重的在形成圖式後,通過獲取一致的信息,並且捨棄不一致的信息,圖式加強了刻板印象。而在網路觀點中,記憶系統對信息的儲存是以命題網路形式進行的,而且對一致和不一致的信息都會有所反應。而在這個系統中,對於不一致的信息會進行深加工,對於它與一致性信息之間的衝突進行融合,同時也進入了系統中。

3、社會環境影響理論

在上面的兩個理論中,都對刻板印象的機制進行了解釋,這些理論都有自身的價值。社會認同理論主要看重的是個體所在的群體,而社會認知理論則更加註意的是群體中的個體。但是對於刻板印象形成的社會原因都還沒有進行說明,於是後面又有研究者提出了社會環境影響理論。在這個理論中認為人們出生、成長和目前與之互動的社會環境是形成刻板印象的直接來源。對於認同和認知兩種理論中的研究成果,社會環境影響理論都進行了新手,並且從社會原因的角度進行解釋。在社會環境影響理論中,產生刻板印象原因主要有以下的三個方面。

  1. 首先是因為缺乏知識,因為在生活的環境中,個體難以獲得某個特定群體的知識,所以對於這個群體就沒有辦法形成相對鮮活的形象,所以只能形成刻板印象。例如,我國南方的居民,對於北方人的了解就相對較少,那麼根據這些有限的信息就可能形成對於北方人的刻板印象。
  2. 其次是為了簡化信息。在信息的收集和加工方面人們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對日常生活中的信息加工,分類和評價是能夠簡化這種過程的,這樣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就能夠更快的被處理,對於生存的環境也更好適應,正是這種簡化的過程,產生里刻板印象。
  3. 最後是錯誤的評價了生產環境,因為個體可能對於生存環境的評價並不恰當,這樣也可能導致刻板印象的產生。

在傳統的文化中,男性和女性所扮演的社會角色是完全不同的,男性氣質常常是以工作為中心,表現出的是領導的、理性的氣質,而女性氣質常常是與家庭相關的,表現的是順從的、養育後代的和有同理心的氣質(Connell, R W,1987)。這種男女的性別差異在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上考慮,是由於基因和文化共同造成的結果。男性所考慮的工作更加看重的是報酬、升職機會、挑戰和權力,所以作出的選擇更多的是有競爭性和攻擊性的、增強性別之間不平等的工作,例如廣告策劃、律師等。女性所考慮的工作則更加考慮關注他人的需要,注重他人的感受,所以作出的選擇更多的是減少性別之間不平等的工作,如教師、社工、護士等(Addis, M E and Mahalik, J R,2003)。


性別角色在不同的文化和時代背景下是不同的,例如牙醫和醫生在北美則大部分是男性,而大多數在俄羅斯的醫生都是女性,在丹麥的大多數牙醫也都是女性(Bianchi, S M, Milkie, M A and Sayer, L C, et al.,2000)。在對「已婚婦女的活動應該限制在家庭範圍之內」這樣一個概念進行美國大一學生的相關調查,在1967年,有57%的人是贊同這樣一個觀點的,但是到了2002年贊同這個觀點的人數就只有22%了。性別角色在現在的社會中已經變得越來越平等,也就是說性別差異是越來越小了。原來男性所追求的是年輕女性及打理家務的能力,而女性所追求的是男性的社會和經濟地位,而這種對伴侶方面的偏好差異也是越來越小。那麼男性和女性的心理差距也在變化著,由於他們扮演越來越相似的角色,所以心理差距也在縮小。而且相比男性的刻板印象,女性會更加受歡迎(邁爾斯·戴維,2006)。

對於男性化特徵和女性化特徵的研究,在早期心理學家們的眼中,他們是一個連續體對立的兩端(Pervin, L A and John, O P,1999),而且在人格上男性和女性是有本質上的差異性的(趙慧娟,郭永玉,2003)。同時對於心理健康來說,社會文化性別與生理性別的匹配是非常重要的(Hofstede, G,1984)。「雙性化」的概念是由Rossi在1964年所提出來的,這個概念中認為個體會同時具有傳統意義上所說的男性化特質和女性化特質,而且在他看來最合適的性別角色模式就是雙性化(Rossi, A S,1964)。在他的理論中,男性特質和女性特質並不是兩個完全獨立的兩端,男性特質和女性特質是在雙性化的理論中是可以並存的。

Bem是最早對於相互獨立的性別角色進行測量的人,他編製了Bem量表(Bem sex role inventory , BSRI),通過社會讚許性來測驗性別角色,他通過量表進行了雙性化的實證研究(Bem, S L,1974)。這個量表是第一個真正意義上進行測量相互獨立的性別角色的測驗工具,通過這種研究,Bem發現對於個體來說,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都是可以同時擁有較高的男性特徵和女性特徵,也就是說他們是相對獨立的特質。 而對於性別角色與有關變數的研究,後來的研究者們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他們發現雙性化的個體具有更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所以具有較高的自尊,心理疾病也較少

參考文獻


[1] Bem S L. 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1974,2(42):155~162.

[2] Bem S L. Gender schema theory: A cognitive account of sex typing. Psychological review, 1981,88(4):354.

[3] Markus H, Crane M, Bernstein S, et al. Self-schemas and gende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2,42(1):38.

[4] 劉電芝, 徐振華, 劉金光, 等. 當代大學生性別角色發展現狀調查分析. 教育研究, 2009,12:41~46.

[5] Auster C J, Ohm S C. Masculinity and femininity in contemporary American society: A reevaluation using the Bem Sex-Role Inventory. Sex Roles, 2000,43(7):499~528.

[6] 王沛. 刻板印象的理論與實驗研究[上海: 華東師範大學, 2000.

[7] Allport G W.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Basic books, 1979.

[8] Hamilton D L, Sherman S J. Stereotypes. ln RS Wyer Jr. TK Srull (Eds.), Handbook of social cognition (pp. 1-68). Hillsdale, NJ: Erlbaum, 1994.

[9] 連淑芳. 刻板印象的自動過程研究新進展. 心理科學, 2003,26(1):41~44.

[10] Tajfel H, Turner J C. 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r. 2004.

[11] Stangor C, Duan C. Effects of multiple task demands upon memory for information about social group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991,27(4):357~378.

[12] 秦啟文, 余華. 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調查. 心理科學, 2001,24(5):593~594.

[13] 李林仙. 關於性別角色刻板觀念的一些研究. 心理科學進展, 1995(4):17~22.

[14] 葉浩生. 西方心理學的歷史與體系 [Ml E 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15] Wood W. Attitude change: Persuasion and social influence.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0,51(1):539~570.

[16] Connell R W. Gender and power: Society, the person and sexual politic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17] Addis M E, Mahalik J R. Men, masculinity, and the contexts of help seek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3,58(1):5.

[18] Crabb P B, Bielawski D. The social representation of material culture and gender in children"s books. Sex roles, 1994,30(1-2):69~79.

[19] Bianchi S M, Milkie M A, Sayer L C, et al. Is anyone doing the housework? Trends in the gender division of household labor. Social forces, 2000,79(1):191~228.

[20] 邁爾斯·戴維. 社會心理學. 第8版. 北京: 人民郵電出版社, 2006.

[21] Pervin L A, John O P.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Elsevier, 1999.

[22] 趙慧娟, 郭永玉. 性別差異研究的四種取向. 西南師範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3,29(5):32~36.

[23] Hofstede G. The cultural relativity of the quality of life concep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4,9(3):389~398.

[24] Rossi A S. Equality between the sexes: An immodest proposal. Daedalus, 1964:607~652.

[25] Bem S L. 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1974,42(2):155.

[26] Bem S L. Gender schema theory: A cognitive account of sex typing. Psychological review, 1981,88(4):354.

[27] Bem S L. Gender schema theory: A cognitive account of sex typing. Psychological review, 1981,88(4):354.

[28] Frable D E. Sex typing and gender ideology: Two facets of the individual"s gender psychology that go togethe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9,56(1):95.

[29] Spence J T. Gender-related traits and gender ideology: evidence for a multifactorial theor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3,64(4):624.

[30] Debevec K, Iyer E. Sex roles and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promotions, products and self: what do we know and where should we be headed.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1986,13(1):210~214.

[31] 劉電芝, 黃會欣, 賈鳳芹, 等. 新編大學生性別角色量表揭示性別角色變遷. 心理學報, 2011,43(6):639~649.


不請自來。

我小學的時候跟女生一起玩的比跟男生一起玩要多得多。
我感覺我的性別刻板印象一直到很晚才形成。
很多人嘗試給我灌輸諸如「女生愛哭,男生都喜歡到處皮」之類的刻板印象,但是並沒有任何卵用。
那麼我是什麼時候才開始形成刻板印象的呢?
大概是到了初二,扔實心球的時候,女生5米4就滿分了,男生5米4才剛有分。。。殘酷的現實告訴了我們一個不算刻板印象的「刻板印象」——男生天生比女生叼。
你認為這聽起來很不錯是嗎?
然而直接推論就是男生就是活該要比女生做得好得多,才能得到一樣的讚譽。

我認為性別刻板印象的形成並不是自然的,而是人為灌輸的。這種現象容易導致性別歧視,內在地認為某一個性別要劣於另一個性別。注意這其實對雙方都構成了歧視,因為這往往導致會對刻板印象中的強勢方會要求更多。


定義:
1,性別刻板印象同認知有關;
2,它是由一組看法構成;
3,它的內容是大多數人分別怎麼看男性和女性;
4,它被某個團體的所有成員共有。
在個體成長過程中,性別刻板印象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個體的發展,使個體通過學習,對自己的性別所應有的角色形成條件反射,同化著社會所讚許的不同性別所應遵循的行為準則與規範,按照不同的性別角色模式成長。它代表著社會對性別角色的規範,它隨文化背景的不同而變化,是性別角色社會化的社會壓力來源之一。

成因:
有關於發展方面的東西都是一個套路,很無聊的。就是經常說的Nature和Nurture兩種學派辯來辯去,然後Construction學派又說通過家庭社會文化環境建構起來的。反正就是兩種途徑,內在的(遺傳)和外在的(環境),這個過程是動態的。其實說了跟沒說一樣。

影響:
這樣的話對男女的職業選擇啊,行為啊,動機啊,情緒啊,以及和學習有關的東西都會有影響。
而且會對人的歸因有影響。歸因理論_百度百科 。因此男性成功就容易被歸因成我能力強,失敗被歸因為一些外部原因;女性則相反。

比如:男的被文化要求有很多物質資源,所以壓力大,健康情況就不好了。同時,我們學習和記憶都有通過自我圖式,所有說學習和記憶到的東西也有區別。


至於有何利弊,我不喜歡這種說法,這種問法沒什麼意義。


有一個廣告讓我印象深刻。

"Like A Girl"(像個女孩):

https://youtu.be/XjJQBjWYDTs

這段小廣告的主題是「What does it mean to do something " Like A Girl." "

「 『像女生一樣』 意味著什麼?」


首先導演問了幾個人同一個問題:怎樣才是像女生一樣跑步?(「run like a girl」)


他們不僅全是女性,還包括了男性小孩,以及成年男性。

但是他們都以差不多的姿勢去奔跑,做出了在他們潛移默化下女生應有的「奔跑姿勢」。



這位姑娘跑的時候還說了句:「哦,我的頭髮!」(「oh! my hair!.」)


像女生一樣打架!("fight like a girl ")



像女生一樣丟(投擲)東西。( 「throw like a gril!" )



然後導演問了年輕小女孩幾乎一樣的問題。


像女生一樣跑步!

(孩子們都以最舒展的方式去奔跑。)




像女生一樣丟(投擲)東西!


像女生一樣打架!


這個階段的最後,導演問一個女孩:「對你來說 「像一個女生那樣跑步」意味著什麼?」

小姑娘說:「這意味著,盡你所能去奔跑!「("it means run as fast as you can !")


可以看出,小女生們的行為尚未被模版化,他們很自然,和男生的行為模式區別不大。

但為什麼,成人與小女生的行為模式差距這麼大呢?


答案是青春期

導演問:「當女孩們在青春期,內心脆弱的時候,大概十到十二歲。你覺得當別人用「像女生一樣」去侮辱,稱呼她們的時候,她們會受到怎樣的影響?」

(「 so when they"r in vulnerable time, between ten and twelve. how do you think it affects them when somebody uses " like a girl" as an insult?」)

答:「我覺得這絕對會打擊到女生的自信心,然後把女生們看扁了。因為在這段時間裡,女生們正在試圖去自我身份認證。這時候有人說,「你就像個女孩一樣。」好吧,這什麼意思!?他們覺得自己是所謂「強壯」的人,他們像是在說女生們很贏弱,不可能像他們男生一樣優秀。」

「 I think it definitely drop their self-confidence, and really puts them down, because during that time they"re already trying to figure themselves out. And when somebody says " you hit like a girl." it"s like....Well, what does that mean? Cause they think they"re strong person. It"s kind of like telling them that they"re weak, they are not as good as them.」

由於各自第二性徵的明顯,男生(或者不止男生,包括老師,成年家長)開始用「像一個女生」去侮辱女性,甚至一些同性,以此來標榜自己的「強壯」。在青春期,女生由於自己身體上的變化,開始了對自我身份的身份認證,但是社會卻不斷的灌輸她們「像個女生」這樣的思想,潛移默化,不僅讓女生根深蒂固的認為自己理應比男生弱,更讓青春期女性覺得自己天生低男生一等。

但是我們就要全然的否定「像一個女生」嗎?

不是的

「如果有人說你不應該像女生一樣跑步,像女生一樣打球,像女生一樣投籃,這是他們的問題。因為如果你能得分,你能準確的擊打球,你能持續的快速奔跑,無論他們說什麼你都是對的!因為你在做正確的事情。沒錯,我像女生一樣打球,像女生一樣游泳,像女生一樣走路,像女生一樣每早起床。因為我就是女生,所以這些都不是我應該忌諱,引以為恥的,所以我也會繼續做我正在做的任何事情。而這也是女生們應該做的。」

" if somebody else says that running like a girl, or kicking like a girl, or shooting like a girl is something that you shouldn"t be doing, that"s their problem, because if you"re still scoring, and you"re still getting the ball in time, and you"re still being fast. You"re doing right. It doesn"t matter what they said. I mean, Yes! I kick like a girl, and I swim like a girl, and I walk like a girl, and I wake up in the morning like a girl. Because I am a girl! And that is not something that I should be ashamed of, so I am going to do it anyway. That"s what they should do."

即使在美國,這個相對平等的國家,性別歧視也隨處可見。我曾經接觸過美式足球大學聯賽的球員,他曾親自表示,在更衣室談話里,女性以及算不上是女性了,更像是一種下賤的動物。

在中國,「女性平等」至今都不是一個能拿到大檯面上討論的話題。

部分地區,女性孩童依然是被拋棄的首要選擇。

在婚姻當中,大部分女性始終處於弱勢,一味的縱容男性出軌。(我的大學同學曾經親自跟我說她將會原諒她丈夫出軌,我真的十分震驚。)

我也曾經親眼見過一些,女性不能同台吃飯,家族裡的女性不得入祠堂等封建陋習。

無數次,我曾經聽到長輩們責備女性晚輩說「女生就應該有女生的樣子!」。

你不能跑的太野

你不能玩的太瘋

你不能放聲大笑

你甚至不能自然的坐在椅子上。

...

這無數的庸俗的大合唱,誰一旦對它屈服,就將真的永遠沉淪。

但是在這成百上千年的大背景下,反抗又談何容易?

只希望更多人能堅持自我。


任何的改變都應該從堅持自我開始。


不只小孩有刻板印象啊
我小時候喜歡帶個耳機看書,於是所有人都覺得我文靜,其實耳機里是朋克,書是推理小說。
我眼中的刻板印象大概是,男生理科好 女生文科好

然後我的理科就真的比文科差呢呵呵


拜託,小孩子的性別刻板印象主要來自於男權社會大人對孩子的性別二元觀念洗腦。小孩子哪裡懂什麼性別刻板印象,都是跟著自己的本能走,大腦先天受雄激素影響多的就喜歡玩足球卡車彈弓小坦克,大腦先天受雌激素影響多的就喜歡玩布娃娃漂亮衣服過家家,激素略微平衡點的就喜歡玩小積木、圖畫書或者足球布娃娃那類男女玩具都沾一點點。小孩子是不懂什麼性別的,只是本能的喜歡和自己興趣愛好一致的人一塊兒玩,誰說女孩子就不能喜歡足球卡車彈弓小坦克,男孩子就不能喜歡布娃娃漂亮衣服過家家的?至於外表打扮也是同理,喜歡什麼樣兒的打扮與身體體征與性別認同是沒有關係的,純粹屬於審美方面的選擇。我作為跨性別之所以選擇穿男生服裝不是因為我認同自己是男生才穿男生服裝而是因為這個男權社會很弱智的把適合我的氣質適合我穿的衣服劃分到男生服裝而已。身體也是這樣,理性認識這個問題的話,跨性別本來應該是間性人,有權利對自己的身體做適合自己個性特徵的更改,身體對於我來說和衣服是一樣的,我就喜歡自己是平胸、小男孩的樣子不可以嗎?為什麼我不能選擇自己的審美而一定要讓自己的身體符合別人的審美?我很小的時候就很叛逆,雖然我父母讓我穿裙子但是我不喜歡,因為我的大腦就是先天雄激素影響較多的那種,那種類型的穿裙子也沒什麼「女人味」,所以我很小的時候就很聰明的選擇穿海軍服,海軍服比裙子更適合我的氣質,這並不代表我歧視女性覺得女性服裝不好看,相反,我對女性服裝的審美還是不錯的,比我媽媽的審美還好,我只是覺得自己不適合穿女性服裝、氣質不搭而已。


因為幾乎所有人都在告訴孩子:
你要有個女孩兒樣!
你要有個男孩兒樣!


刻板印象是習得的,且幼兒性別角色標準的獲得與父母教養有很大的關係。
性別角色標準是指:社會成員公認的適合於男性或女性的動機,價值,行為方式和性格特徵等,反應了文化或亞文化對成員行為適當性的期望。
基本上每一位父母都擁有自己的一套性別角色標準。在孩子出生後,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他們通過各種手段,各種渠道把自己的標準傳遞給子女。他們鼓勵符合性別角色標準的行為,制裁他們認為不當的行為。他們關於性別角色標準的觀念刻板且嚴厲。而他們幾乎是在明確自己的性別的同時即開始習得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
男孩女孩選擇玩具的不同也是性別偏愛的最早表現。性別偏愛的決定性因素是:社會環境中存在關於某一性別的價值線索。例如在重男輕女的氛圍下長大的女孩子婚後,或多或少,都更喜歡生兒子。
從社會學習理論的角度看,在社會化兒童的過程中,與社會性別角色標準一致的行為得到不斷的強化被保留下來了,不相符的行為沒有得到強化或者被懲罰於是可能就消退了;通過觀察同性榜樣的行為特點也可以學習到。
——————
參考:《發展心理學》第二版 林崇德


推薦閱讀:

TAG:心理學 | 性別 | 刻板印象 | 發展心理學 | 性別刻板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