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年輕的時候一定要奮鬥嗎?
去年這個時候,我經歷了微軟收購諾基亞後的第一波裁員。
這是在我們園區里員工們的抗議活動。
在宣布裁員的第一天,因為我的上司不在中國,我和隔壁部門的老大一起吃了中飯。她邊吃邊說:
我有一些老同學在美國飛利浦工作。那時候能進飛利浦真是精英,進去了以後感覺就是這輩子都不愁了,工資高福利好,穩定。工作也很輕鬆,效益好,做好自己的分內事就行了,老闆也對你很寬鬆,不會像小公司那樣苛刻。
可誰知道有一天飛利浦就不行了呢?
裁員來了,很多都是高級工程師高級設計師,一把年紀了在自己的那個崗位上工作了十幾二十年,被裁的時候的專業技能就只能做手頭那點活兒了(註:很多大公司崗位分得比較細),出去了根本幹不了外面的活。
年輕的時候到了一個地方,呆著不走,又不做別的事情,久而久之就被打磨成了特定機器上的一個零件,你只能在這個機器上運轉良好,某一天這個機器不行了,你再想去別的機器上就難了。
那些在諾基亞工作的塞班大神們,當年都是各大著名高校最頂尖的精英。
隨著塞班的沒落,很多人並沒有補充其它技能,導致被裁員後找不到工作。當然,他們進了當年如日中天的諾基亞以後可以說「我領著比同齡人高的工資,干著比同齡人輕鬆的活,沒偷沒搶,為什麼要奮鬥呢?」
你可以不「奮鬥」,只要你能承受不奮鬥帶來的代價,或者有著不碰到風浪的運氣。
上周看了央視的「人物」的舞蹈演員陳愛蓮的一期。陳愛蓮在文革期間農場工作之餘依然每天都練功,而其它演員早已放棄。最終文革結束後,她得到了第一場大型歌舞劇《文成公主》的角色。
「奮鬥」不代表你一定要去大城市,或者你一定要創業,又或者你一定要離開體制內。
對於我個人而言,「奮鬥」的底線是磨好自己的劍,不要讓它在穩定中生鏽,導致在不穩定的時候無法使用。它的上線是讓你的劍變得光亮鋒利,讓你可以去你想去的地方,更好的劈開路上的荊棘。
相對的穩定(呆在一個看上去穩定的地方)會隨著環境變化變得極為不穩定,而磨好劍帶來的絕對的穩定,則會伴隨你終生。
即使在別人左右搖擺你的時候,依然可以保持雞頭穩定。
[1010]最強雞告訴你什麼叫穩定 "雞頭防抖"爆紅—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
2333...
(雞湯給個勺為什麼發現身邊「努力卻得不到回報」的現象變得越來越普遍? - 知乎用戶的回答)
微信公眾號:hibetterme (女神進化論)
http://weixin.qq.com/r/g0gNFZfEcsoNrdN29x2R (二維碼自動識別)
.
當然不一定。
只是對於一無所有,自己就是唯一本錢的年輕人來說,不奮鬥是下下之策。
人常常犯的兩個錯誤,一個是以自己的情況去揣度他人,另一個就是以現在的情況去預測未來。
總以為現在的日子這麼過,以後也該是這麼過。一個月3000塊,日子緊巴巴,卻也能過下去。降低些物質要求,換一份省心的工作,以為就可以省心一輩子。要是答案早就透底,人生一眼望穿,當然無所謂。然而從宏大的歷史進程來看,事情不是常常不如意,而是從來沒有如意過。變動是歷史常態,每個人都在被時代裹挾著前進。八十年前在打仗,七十年前還在打仗,六十年前吃不飽飯,五十年前知識分子被打死,四十年前改開開開合合,三十年前下海經商,二十年前下崗潮,經濟起步也就是這十幾年的事。現在,歷史倒車開開停停,眼看是一條路走到黑了,你哪來的自信,認為自己就能悠哉悠哉拿著每個月等於三千塊的購買力一生順遂呢?以為只要降低慾望就可以隨波逐流下去,可能根本連隨波逐流的機會都沒有,被時代一個浪拍死了。
道理都懂,講出來都是廢話。知道和認識到是有區別的。
為了加深認識,重複三遍:這是大概率事件,這是大概率事件,這是大概率事件。
很多年輕人,自己就是自己全部的資本,無產的不能更無產。從長遠來說,奮鬥根本不是為了物質,隨時隨地眼睛不眨地買個包買個車算個屁。奮鬥是為了對沖未來絕對不可預估的風險。這種風險,不單單是天災人禍生病事故這些「小概率」事件,還包括時局動蕩,經濟衰退,政策改變,產業轉型,改朝換代,一個核彈扔過來等保險不給保的加起來概率極大的事件。
現在二十歲的年輕人,就算活到八十歲,還有六十年要打算,社會在這六十年里會怎麼變動,這六十年里的不同時期,你在這個社會裡該如何自處,你看一百眼都看不穿。老莊淵明那套收一收。這些人若活在今日,沒有富裕家庭打底,也是摸著石頭過河,各奔前程。
所有這些都還沒有提到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信息透明,信息爆炸,生活頻率加快,multitasking,存在感缺失,行動力不足,諸位這般活法放在百年前,都是精神病。
苦也。
.
8年前,我在高中的時候,我讀的是文科。我那時候就想,買菜要函數嗎?寫文章還用數字數嗎?所以的數學目標就是高考不拖後腿就行了。
今年我認真學習人資三級考證知識,看不懂定崗定員的公式,如看天書。
7年前,我在大學的時候,我讀的是中文系。我已經打定主意回老家工作,不去沿海,對外企沒興趣,所以不學英語。
然而各種巧合我還是來了沿海大城市,兩年前找工作,有個同樣工作內容的崗位比我當時的崗位多2000一個月,只是需要一個大學英語六級證,然而我沒有。
如今發現外企人資平台更好,福利更好,管理更人性化,想去外企,然而我只會say hi,並且不知道該怎麼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
6年前,我在大學,有同學考駕照。然而我自認為對車沒有任何興趣,並且放言以後有錢了也不會買車。
兩年前進去車行做人資,經常需要外出,公司有公務車,然而我不會開車。車隊人手緊,每次外出都要提前約人,有時候不得不去求別的部門幫忙給個人幫我開車。
當年考證多便宜我就不說了。
6年前,我在大學的時候,同班同學有人讀法學雙學位,我表示跟中文沒關係啊!
如今做人資,勞動法各種細節都要在知乎上不停關注各種案例。
6年前,我在大學的時候,同班有人考會計證。我說中文做什麼會計啊!
兩年前初入行政人事,報銷時被財務刁難,竟然只能回來問了別人怎麼處理後再回去報銷。
一年前學做預算等,竟然全然不懂什麼資產,什麼賬目,什麼個稅,什麼什麼連詞都沒見過。
一年前給公司招保安,有個應聘者各方面都很好,然而他不會說普通話。
很多年前,外出務工人員只要眼明手快、勤勞踏實就可以賺很多錢了,會不會說普通話誰在意呢?
當時我就恐慌了,覺得自己必須學習英語了,不然晚年堪憂。
所以為什麼要奮鬥呢?
因為未來有一萬種可能啊!
我希望在未來的每一個可能的變化里都能掌握更多主動權。
我希望在未來的每一個可能的方向里有權選擇最想要的那個。
我希望在未來遇到我想要的東西的時候,能夠拿的到。
回複評論里有些言論:
一:因為我的專業沒學好:我不敢說我專業學得很好,但是至少是在班級前列。
然而這並不是重點,重點我只強調兩個:
1.從來沒有一步到位的知識,這種「如果當時學好了,以後就不愁了」邏輯暴露了學習惰性。學得再好,總會再後來遇到學識不夠用的情況,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一直努力和奮鬥。
2.如果真的是因為當初我專業沒學好,導致現在要學的很多,這剛好回答了題目「為什麼年輕人要奮鬥」。
二:關於擇業:我從沒說過這個工作不適合我,另外,再適合的工作也是需要繼續學習的,除非我想一輩子就做個助理而已。
我的奮鬥,和擇業沒有關係。
為什麼你在健身房很少看到35歲以上的教練?
為什麼BAT這類一線互聯網公司的平均年齡可能還沒有30歲?
為什麼HR看到35歲還在海投簡歷的候選人會搖頭?
因為社會是分層的,而年齡不等人。
越底層賺錢越難,而且越辛苦。
越高層賺錢越容易,而且不一定特別累。
根據拉勾網等招聘網站的薪酬數據,運營等初級崗位和高級崗位的差距並不是在縮小,而是越拉越大。
1.年輕時的奮鬥是為了爬梯
在政府和央企,晉陞每一個崗位都是有一條年齡線的,30歲升不上科長,40歲就一定升不了處長;35歲升的處長,40歲還可以爭取一下廳長。
民企和外企不一定也是這樣按照年齡劃線,但是同樣存在薪酬的階梯。
甚至諮詢、會計事務所等外企里還有著「up or out」的企業文化,意味著你到了一定的年限,還沒有升上去,加班的節奏自然而然的會逼你離開公司,誰叫你精力不如年輕人,工資還比年輕人高出一截呢?
通過年輕時的努力,讓自己早日爬上職業階梯,也是在為自己爭取一張未來職業生涯的金色門票...
2.個人不斷蛻變,才能獲得真正的穩定
就像陀螺儀的原理,人們從兒童玩的地陀螺中早就發現高速旋轉的陀螺可以豎直不倒而保持與地面垂直。
「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擁抱變化才能適應」
年輕的時候,我們都難免會喜歡安逸,追求享受生活。其實如果你真的希望長久地享受生活,追求穩定的最佳方式不是一成不變,吃自己的老本反而是追求創新,積極嘗試那些最新的商業模式和技術創新。
我有一位朋友他本身是證券機構的老總,最早在10年前通過銀證合作的方式,為他所在的證券公司贏得大量的客戶,所帶的團隊管理超過1600億的客戶資產。而他現在為了探索券商的互聯網化,他還能夠自己去親自開個公眾號「定哥有話說」寫原創文章,運營不到一年已經有了三四萬的關注,單篇文章的閱讀量都有一萬多,成為券商領域的第一IP。
3.年輕是的奮鬥是為了讓自己有選擇的自由
美國政府的總統、高官在退休之後,一方面可以去一些大的公司擔任政策顧問,另外一方面他們也可以去從事演講顧問,諮詢相關這些高收入的工作,包括說進入蘭德智庫這類機構,繼續去向政府和國會施加影響。
我在國內也留意到了類似的現象,不少公司的高管他們在40歲左右離開原有的公司轉行去做培訓師或者去做教練,或者是去做諮詢顧問。
他們依舊是有著不錯的收入和大量的可自由支配的時間,但是你會發現所有這些高薪職位都是有門檻的。
比如說微軟的戰略合作總監劉潤老師,轉行諮詢後就擔任了海爾、百度等知名企業的顧問,也在得到上開了專欄,收穫了15萬的付費訂閱,堪稱名利雙收,但是一方面是有著名企職業背景加分,另一方面也和他極強的表達能力密不可分,要知道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寫出廣為流傳的商業文章。
小結:
賺錢多少和辛苦程度沒有關係,和你年輕時候的努力程度有著莫大的關係。
如果你希望40-50歲的時候不要太辛苦,你反而需要在20-30歲的10年,完成你的初步積累。
王朔有句話,「什麼叫成功,不就是賺錢給SB看么?」
我要說「年輕時的努力,就是讓你以後可以有換掉SB老闆的自由!」
PS:辛苦寫的1500字,覺得有點用的同學,歡迎給個贊支持...
不得不承認,不勞而獲對每個人都非常有誘惑力。
以我自己的經歷為例。我在復旦大學畢業後,去新加坡念書,然後去倫敦/紐約工作。
在我出國一開始的那幾年,有時候會想,自己為啥要這麼折騰?我大學畢業時父母就為我在上海買好了房,當時從復旦畢業找份養活自己的工作並不是難事。反觀我當時在海外的生活,為了省點錢需要找人合租,在社會關係上是一張白紙,沒有一個熟人可以依靠,全都靠自己摸索。如果當時沒有選擇出國,估計我現在的白頭髮可能會少一些。
但如果你現在問我,我會非常肯定的告訴你:人在任何時候都應該奮鬥。這是因為,人的快樂來自於奮鬥之後取得的成就。
這種成就可大可小。比如你原來痛恨英語,經常不及格。後來發奮圖強,在經過自己努力後考到了班級前十,這也是一種成就,能夠讓你有極大的滿足感。
這種滿足感主要來自於兩個地方:首先你證明了自己,並不是學習上的笨蛋,通過努力也能成為"學霸"。由此產生的自信心沒有其他任何東西可以代替。其次你會被別人刮目相看,得到別人的尊重。如果我們有錢或者有權,可以輕易得到別人的奉承拍馬,但是想要得到別人發自內心的尊重,則要困難的多。尊重,只能通過行動來"掙",而無法通過金錢去"買"。
奮鬥之後取得的成就可以是堅持鍛煉一年後成為健身達人,考過所有考試後拿到會計證/cfa/律師證,從小地方來到北上廣,甚至紐約倫敦東京,在那裡買好房/成立家庭/建立自己的事業,連續發表幾篇頂級論文拿到終生職甚至評上教授,等等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從奮鬥和成就中取得的滿足感,以及別人的尊重,主要取決於"變數",而非"存量"。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我們可以這麼想。如果一個富二代本來就在北上廣有幾套房子,父母給他安排了一個舒適的工作,收入也不愁。在很多人看來,他是十分幸運的,過的生活也相當不錯。但是我們最多會羨慕他,卻不會尊重或者崇拜他。而他本人也不一定能從這種"平淡"的生活中獲得多少滿足感。
由於我的工作關係,需要接觸到不少富一代和富二代富三代(所謂的超高凈值家族,中外都有)。我曾經做過一個很有意思的對比,比較這些富二代的生活狀態和精神面貌。由於他們全都至少有千萬美元以上的身家,因此都不用工作。什麼事情都不做,吃到老死也吃不完。我的發現是,那些自信心比較強,對自己生活狀態比較滿意的富二/三代,其快樂主要來自於他"自己"的成就,而非父輩的贈予。當然也有不少富二代主要是靠老爸的蔭護,甚至從來沒有在老爸的企業之外上過一天班。他們也可以過上非常不錯的生活,但明顯缺乏底氣可以大聲的告訴別人:我今天的一切都是靠自己的奮鬥得來的。
我知道有些年輕人可能會說,你舉得這些富人的例子,讓我感到很痛苦。我覺得自己一輩子都趕不上他們。社會真是不公,階級之間的差距幾乎不可能被彌合。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這麼思考。
你可以把這個社會想像成一座高山。每個人的出身,決定了他一開始在山上的位置。大部分人的起點,肯定是山腳或者半山腰。當然也有小部分幸運兒,出生時就接近山頂。
在自己的一生中,要想從山腳奔到山頂,概率非常小。美國總統奧巴馬可能算一例。正是因為稀少,所以被全世界人民津津樂道。
但我們需要明白的是,人的滿足感主要來自於你往上爬的距離,而不是你原來在山上的起點。而人的悲哀,莫過於下山帶來的失落感。
比如你出生在西北省份一戶貧窮的農村家庭。當你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好大學,在北上廣謀得一份好工作,買上了自己的房子,建立了自己的家庭,成為一名城市中產階級。那你就已經爬了不少上坡路了。你可能會慨嘆,自己奮鬥了大半輩子,原來和城市裡那些"原住民"差不多,頂多變成了他們的一份子。但事實上你的成就和自豪感要遠比那些原地踏步的"原住民"強很多。一個人通過努力獲得的成就,會一輩子跟隨著他,沒有任何人能夠奪走。
洋洋洒洒寫了那麼多,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這不過是另外一篇雞湯而已。沒關係,我相信當你通過自己的努力,嘗到一些甜頭之後,會對我的"爬山論"有更深的認識。重要的話再說一遍,不勞而獲對大多數人都很有吸引力,但是真正的快樂和滿足來自於奮鬥後取得的成就。
以此文獻給那些在不斷奮鬥的年輕人!這是我在知乎上的第一篇回答。也將是一篇很長的文章。但若有時間,希望你耐心讀完。也許你讀完後,會對這個問題有更多一點點的想法。
本人女,30-1歲,已婚已育。人在德國,法學博士在讀。」不務正業「的努力成為時尚博主ing,算是快要過氣的健身達人,自封廚藝了得的小廚娘(臉皮厚的可以種樹)。
微博:Beste_Apple_王木木微信:Beste_Apple
現在的我:
微博上經常有朋友說,羨慕我的生活。我把生活過成了她們夢寐以求的樣子。也有朋友說,我只是出身好,起點高,運氣好。對於兩種說法,我其實都是苦笑的。你們只看到了現在的我,並不了解以前的我,更不會了解我是如何一步步成為現在的我。我並不認為現在的自己有多優秀,現在的生活有過光鮮。但回看,從那個小小的,出身很一般,自卑膽怯的小女孩走到今天,不覺已經走了很遠的路。高考失利,家庭變故,GRE,考研,司法考試,證券從業資格,德福,出國,打工,健身,穿搭。一步步,並不輕鬆。無數次我埋頭痛哭,質問著老天為何如此不公,要讓我過的如此艱辛。但一次次我擦乾眼淚,咬緊牙關,繼續前行。我並不勵志,我的一切努力只因生活把我逼到了這步田地。我不想標榜自己,不想熬雞湯,只想認認真真的把我這一路說給你們聽,也說給自己聽。
我來自小地方,家境很一般。但父母善良淳樸,家庭和睦,所以從小到大可以說是無憂無慮,雖然沒有讓人羨慕的家境,但不缺我吃,不缺我穿,生活的開心幸福。最引以為傲的是,我很聰明,智商很高(大家勿噴,我不想假謙虛,我好的地方,就是好,不好的地方,就是不好)。從小就是」方圓百里「聞名的小神童,4歲半上學,誇張一點的說,沒考過第二。所以我是爸媽的驕傲,是他們全部的希望。而這,也正是我之後人生最沉重的負擔。因為自恃聰明,所以」奮鬥「是個太遙遠的詞。我可以隨隨便便考第一,不需要付出多少努力。初三時全區選拔奧賽班。5000多名考生中我名列第一,進入奧賽班,又是年紀最小,比其他學生普遍小兩三歲,所以當時很多學生家長可能不認識老師,但都知道我。我以為我的一輩子都可以這麼輕鬆順心,直到我在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試上摔了跟頭:高考。
這個跟頭摔得很慘。當年的我,是老師眼中」清華北大「的種子選手。山東考生,競爭激烈不必我多說。但我高考,考出了這輩子最爛成績。人生中頭一次遭受挫折,且是這麼大的挫折。我記得我的高考分數是651,當年的一本線是606。是的,這個分數上211,985都是可以,但離我自己和其他人對我的預期來說差的太遠。很多人,包括老師都勸我復讀。我不聽。因為復讀之後再考,壓力會更大。當時因為很多親戚都在北京,所以固執的我沒有聽從老師們的意見(他們覺得我這個分數在北京挑不到什麼好學校),義無反顧的選擇了北京。同時,雖然覺得自己數學天賦很高,但因為理綜考試的失利,讓我心灰意冷,棄理從文,選擇了法學專業。而選擇這個專業的原因,是因為我爸的幾句話「你腦子聰明,背書厲害,法條什麼的背起來快,所以這個專業肯定能學好」 (Sad,之後才知道法學不需要「背法條」,上了賊船)
高考的打擊是巨大的。讓一向要強,驕傲又沒有應對挫折經驗的我徹底擊垮。知道成績後的我,心態脆弱到借酒消愁。開始喝酒,甚至酗酒。第一次喝便發現自己在喝酒這件事情上天賦異稟(。。。),所以那段時間,真的,好像是別人的人生,一口氣喝8瓶啤酒,對瓶吹,醉的一塌糊塗,昏天暗地。不幸中的大幸,我的第一志願錄取了。北京的一所理工科比較強的綜合性大學,其實算挺出名,但法學專業實在是一言難盡。每次說起我在北京XX大學讀法學,對方都是」啊這學校還有法學專業啊」的表情。
2004年8月,17歲的我從一個小小的縣城,來到帝都,好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青澀,土氣,膽怯,不自信的打量著這個五顏六色的新世界。大學生活應該是豐富多採的,但於我而言,也是一直擺脫不掉的「恥辱」。我知道自己並不屬於這裡,但又怕自己日復一日安於現狀,習慣了這裡。高考的打擊雖然巨大,但在學習上我還是一貫的慵懶,慵懶到可以歸類為「不學無術「,逃課大王,上課睡覺,下課看美劇。索性仗著聰明腦袋,成績也算突出,就這麼不緊不慢的混著日子。直到大一下半年。
我迎來了又一個打擊,人生中最大的打擊。這件事情對我之後的十年,對我的整個性格和人生觀都有著非常重大的影響,可以說,我感謝這件事,讓我開始奮發圖強,」知恥而後勇「,但我也痛恨這件事,讓我之後的十年過的心酸,過的壓抑,讓我本應最燦爛的青春時期蒙上一層厚重的陰影。這件事情我不想多說,不想要同情分,更是因為不想揭開心底最深那道傷疤。總之,這件事情發生後,我真真切切的意識到了我身上的重擔,我的責任。我的爸媽,一夜之間白了頭。我看在眼裡,痛在心裡。我不可能再是那個無憂無慮的小女生,我是全家人的希望,我要用我還不夠寬厚的臂膀給他們撐起一片天。我只能靠自己,我必須要奮鬥!彷彿一夜之間長大,我改頭換面。
一件事情對一個人的影響到底能有多大?一個人」拚命「的潛力到底有多大?讓我來告訴你。
從上大學開始,我便有個」留學夢「。對於家境富裕的孩子來說,留學並不困難。但是對於我來說,難上加難。我的家裡不可能負擔的起我的學費,即使我申請到獎學金,我的家裡也不可能負擔起最基本的生活費。當時的我一心想去美國。但大家知道的,法學專業尤其困難,申請到位置或許不是很難,但拿到全獎很難。絕大多數學生都是在大三大四才開始著手出國英語考試。而我在大二便開始考GRE。
備考GRE的日子,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奮鬥。也是我人生中最全力以赴的一次奮鬥。我曾經跟我的爸媽說過,我沒見過比我聰明的人,也沒見過比我努力的人(我果然是不謙虛)。我努力到什麼程度呢?每天學習17個小時,而且是高效高強度,不走神,不偷懶。食堂排隊時在背單詞,吃飯時在背單詞,如廁時在背單詞,睡覺時都在默背單詞。不逛街,不上網,不閑聊,沒有任何娛樂,為了節省時間,教室宿舍食堂三點一線我都是用跑的,甚至連洗澡都覺得太浪費時間。
宿舍11點熄燈斷電。那時我還沒有自己的電腦,借朋友的電腦,熄燈後在宿舍繼續看GRE作文,一直到電腦沒電,大概1點半。早晨雷打不動6點起床,哪怕天還漆黑一片。匆匆洗刷完便來到學校操場,借著微弱的路燈的光,開始晨讀英語。那個時候我用的是GMAT的閱讀,每天背誦兩篇文章。因為我相信,語言學習熟讀成誦,對語感的培養特別有好處。那時天氣很冷,風很大,操場上被風吹的塵土飛楊。我隻身一人,在操場邊上一邊凍的哆嗦,一邊高聲背誦。看管操場的老大爺人特別好,看不下去了,每天都會給我打壺熱水,讓我在他的看管室里喝點熱水,還有爐子暖暖手。7點食堂開門,去吃早飯。這樣的日子幾乎持續了我的整個大學期間。在我畢業後好多年,再回母校時,老大爺還是能一眼認出我,並很驕傲的跟其他同學說:這是我見過的最刻苦的姑娘!
付出總是有回報的。當時GRE紅寶書,網上盛傳的某人17天背誦完一遍,被大家奉為大神。實際上我只用了10天就背完一遍。之後我反覆背誦,鞏固加強。1個多月的時間,我已經背了30遍。毫不誇張地說,完全的倒背如流。再生僻,再容易混淆的單詞,都熟的不得了。我記憶力非常好,學習效率很高,看書也非常快,但,更是因為我當時真的是拼了命。在開始備考GRE時,我的英語水平剛剛過4級。紅寶書上的單詞,99%我都不認識。我逼自己每天不停大量重複,背單詞背到想吐!具體的背單詞方法,大家感興趣的話可以在我的微博(ID:Beste_Apple_王木木)上搜索關鍵詞「背單詞」。
2006年6月6日,GRE考試。之前在太傻和寄託網上我做過模擬,每次都是語文720分+,基本是全國前幾名的分數。可以說,我準備的過於充分。因為辭彙量豐富,每天背兩篇英語文章,積累了一肚子的華麗詞藻和句式,作文也寫的天花亂墜。最後的考試成績不如平時模擬時理想,但是除了拔尖的幾所大學,其他的大學門檻也都夠了。(從高考之後,我便覺得自己在「大考」中似乎都是發揮失常。所以我的策略是:我更要付出百倍的努力,做更加充足的準備,這樣才能」中和「掉失常的發揮,讓最後的結果看起來」不錯「)
也許大家覺得我的口氣不夠謙虛。我當然可以不謙虛。因為我是真的拼了命去做這件事,靠自己的努力,我底氣很足。
但是,一件很二的事情是,考完GRE之後我才意識到,法學生出國,不需要GRE!那是理工科的考試(天,我當時真是too simple too naive)。所以我需要考的其實是托福和LSAT。考完GRE後其實考托福應該來說很簡單了。但當時我仔細分析了下:我這個分數,申請到學校是沒問題。但全獎基本沒戲。而且申請學校時最重要的」個人說明「,我也不出彩,因為一心忙考試,我的課業生活真的很少,參加的社會實踐也幾乎沒有。所以更加不可能。而如果沒有全獎,我的家庭是根本不可能負擔的起我的出國費用的。所以我選擇放棄自己的美國夢。
但,備戰GRE這段時間的看似」白費"的努力,卻是我這輩子最大的財富!它讓我知道了我若拼起命來,潛力會有多大,會有多能幹。我可以把自己逼到什麼地步,我可以完全告別那個好吃懶做的自己,甚至「矯枉過正」的過於努力。我的身邊也有很多刻苦的學生,但坦白地講,這種刻苦都不會有我的「刻苦」來的純粹。我可以拍著胸脯說,那段日子,每分每秒我都使上勁兒了,一分一秒我都沒有浪費!我像個上足法條的機器人,用不完的精力。
之後的「大考」便是2008年考研。因為高考失利,所以考研這第二次機會對我而言尤為珍貴。我當時的首選是北京大學的國際法學院。參考書目都準備好了,也不明白哪裡來的自信,當時就覺得,哪怕只錄取一個人,這個人也應該是我。因為我跌倒過一次,我不會允許自己再錯過一次。但就在我著手開始準備時,突然聽說到中國政法大學的中德法學院。這個新開辦沒幾年的法學院瞬間吸引了我,因為研究生第三年可以到德國交換。彼時我覺得英語已經沒有挑戰,也沒有吸引力。而多學一門語言很有趣。所以我決定報考中國政法大學。準備考研的日子,充滿焦慮和壓力,並不輕鬆。但我依然是全力以赴,最終以第一名的成績順利考入中德法學院,並拿到公費名額,給家裡減輕負擔,而這,是我最開心的事。
緊接著,便是9月份的司法考試。當時我回家了,在家裡備考。我不想把戰線拉很長,所以只準備了1個半月的時間,最終436分高分通過。
現在說起來,很輕鬆的樣子。起早貪黑的學習,這件事情本身我並不覺得辛苦。我不嬌氣,我很能吃苦。任何體力上的辛苦,一天10幾個小時的學習,都不算辛苦。真正讓我覺得苦的,是心。因為家裡的變故,我的「努力」都是逼不得已,我當時的心態真的是差到不行。經常在晚上學到很晚,往宿舍走的時候忍不住掉眼淚。20歲,那是最美的年紀。當我身邊的同齡人,當我宿舍的姐妹,逛街,看美劇,穿漂亮衣服,聊八卦,做著一切那個年紀的女生該做的事情的時候,我每天扛著一大編織袋的書本字典(對,因為書包放不下,所以我扛著搬家用的編織袋)像逃荒的人一樣往返教室(絕對是當時校園裡一道「亮麗「的風景)我沒有那些燦爛的青春,沒有旅行,沒有西餐廳,甚至沒有過一次卡拉OK。我有的,是無窮無盡的壓力,是背負著整個家庭希望的近乎絕望,是把自己逼到極致的自我摧殘,是不定期發作的放聲大哭。為什麼,為什麼偏偏是我要承受這樣的變故?!我也是愛美的女生,我也想好好享受下陽光的味道,也想讓我的青春不留白,不留遺憾啊!可是我沒有錢去消費,去享受。當在電話里聽到爸媽說的那些心酸事,我總會樂呵樂呵的說:哎呀沒事你們有我呢,你們的閨女厲害著呢!放下電話,我便失聲痛哭。他們可知道,他們翻來覆去對我說這些事情,對我是多大的壓力,雪上加霜。但我不能怪我的父母。他們已經太不容易。那段時間彷彿,沒有人關心我過的好不好,累不累。我只是孤孤單單一個遊魂,一個機器。甚至直到今天,爸媽都不知道這十年中我過的多不開心。我,一個當時心智還未完全的18歲女生,被迫一夜之間長大,從高峰跌倒低谷,面對風言風語,看盡人心冷暖。一切的一切,我咽進自己肚子。咽的太多太快太急,消化不良。現在回看,很危險。
大二時好像,為了調查學生心理健康情況,每個學生都要做一份心理問卷。幾個星期後,我被叫到心理輔導室。心理老師跟我親切的攀談了好久。最後,老師說:你知道嗎,你的問卷結果是重度抑鬱。但你本人真的是很活潑開朗,完全不會讓人擔心。我笑答:是啊問卷都是我瞎填的。我裝的連自己都信以為真,連心理老師都能騙過。那份問卷,其實是我認認真真填寫的。當時的我,甚至經常有輕生的念頭。我不能跟爸媽說,不能跟任何人說。表面上的我,樂觀開朗,而內心早已經腐爛。
讀研了。中國政法大學,是新的起點。一年的時間,我主要靠自學,滿分通過德福,據說是建院以來的第一個一次考過的滿分。已經記不清具體的過程,只記得那個炎熱無比的夏天,我在密不透風的自習室里捧著大黃(德漢字典)揮汗如雨。滿分固然是讓人開心的,但我覺得以我付出的努力,滿分都是不夠。
2010年10月,終於圓了我的「留學夢」。只是目的地不是美國,而是德國。這又是一個新的起點,新的征程。我滿心忐忑,又無限憧憬。但實際上的留學生活,遠不是自己想像中的樣子。因為,我太缺錢。
踏上德國土地的第一天,在慕尼黑機場我的電腦被偷了。剛出國,還沒有辦理手機卡,若沒有電腦,真的是寸步難行。我們當時5個同學一起出來。前半個月我都是和其中一個好朋友擠在一起睡覺。後來花了400多歐買了台電腦。出國時,我錢帶的就是最少的,只帶了獎學金。我不想給爸媽增添負擔,所以撒謊說這些錢夠了。其實根本不夠。丟了電腦,無疑雪上加霜。無論我如何計算,這筆錢都絕對不可能撐一年。
到底有多窮呢。我特別愛吃水果,可來德國前兩個月我沒捨得買過一串葡萄。因為葡萄要2歐多/公斤,太貴了。其他水果也不捨得吃。在國外,肉算便宜的,但我也不捨得買。麵包,披薩,巧克力,豬蹄,這些最便宜,恰巧我也特別愛吃。所以我就成天吃這些。短短3個月,胖了20斤。前兩個月里我買的唯一一件奢侈品(非生活必須品)是在DM花了3.75歐買到的一個小天使的玻璃球(直到現在還擺在我的書桌上)。我當時糾結猶豫了很久,狠了狠心買了下來,因為太喜歡。現在聽起來是不是特別誇張?但這就是當時的實際情況。
既然我帶的錢,連我基本的吃穿住行都不夠用,又不能跟家裡開口要。那我只剩一條路:打工!電視劇里的留學生活,打工都是詩情畫意,各種美好。當年我出國的動力就是因為「愛在哈佛」這部韓劇。我看了好幾遍,特別愛女主角,也希望自己成為和她一樣的又窮又有志氣的女生。但是啊,生活不是偶像劇。疲於奔命的打工,並不詩情畫意。
找了很久,找到一家德國餐館。餐館老闆是一位50多歲的乾瘦的老太太,非常凶。當時我去「面試」時,有一個中國女生在那裡打工,已經工作了好幾年。她一看到我,就搖頭說:你不行的!這裡的工作特別辛苦,你這麼嬌滴滴的樣子撐不了兩天,而且老闆非常凶,絕對會把你罵哭。我說,我很能吃苦。她一副」到時候你就知道有多辛苦了「的表情。
我的工作是在廚房裡打雜。是打掃廚房,不是端盤子。後者輕鬆的多,廚房裡的活兒才是噩夢。工作時間是每周末(周六周日)晚上7點,直到凌晨1點半。在廚房裡做沙拉,搬運東西,隨時清理和打掃,刷盤子。12點之後停止營業,所以開始徹底清掃廚房:每個地方從裡到外的擦拭,一遍遍的拖地,刷地。德國人對廚房的衛生標準特別嚴格,尤其是這位性格古怪暴戾的德國老太,要求非常變態:一整排的不鏽鋼的柜子和廚房用具,連手印都不能有,每天停止營業後的亂糟糟油膩膩的廚房,在打掃完之後必須是一塵不染,天天如此!每次從7點到凌晨1點半,整整6個半小時,我忙到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因為剛開始不熟練,免不了被德國老太罵。她真的非常兇悍,罵的很難聽。但每次她罵罵咧咧的時候,我都假裝聽不見,自己默默哼著歌。
夜裡1點半忙完,趕緊穿上衣服,跑步去地鐵站,趕末班地鐵。1點54分的慕尼黑末班地鐵,是我記憶里最清晰的畫面:時而空無一人,時而滿車廂看完足球賽高喊著隊歌的球迷醉漢,時而肆意狂歡後的一張張年輕面孔。而我,累到虛脫的我,一句話都不想說的我,靜靜地帶著耳機,聽著歌,目光獃滯。到家時已經是凌晨2點半。因為太累,反而毫無睡意。德國的凌晨,也正是國內的早晨。國內的朋友們起床了,歸家的我打開電腦跟他們聊聊天,到躺下睡覺,已經是凌晨4,5點。
我記憶里最痛徹心扉的一幕。慕尼黑漫天大雪,那是個特別寒冷的冬天。我打工結束後趕末班地鐵。因為太累,在地鐵上不小心睡著了。結果睡過了兩站地,到了終點站被人搖醒。出了地鐵後,才意識到周圍都沒有人了。當時的我,身無分文,手機沒電。即使手機有電,凌晨2點多,也是搬不到救兵。我是個超級路盲,雖然只有兩站地,但完全不知道該如何往家走。想找人問一下,或是膽大的截輛車,幫忙載我回家。但當時的大街上空空蕩蕩,毫無人影。我又冷又餓又困又累,不知所措。也不想再回到地下,就這麼獃獃的癱在馬路邊上。四周一片死寂,鵝毛般的大雪蓋住我一身。突然我開始嚎啕大哭,哭到不能自己。為什麼?為什麼偏偏是我?為什麼要讓我承受這一切?!我也想輕輕鬆鬆的過活!
就這樣,寒冷的冬夜,我顫慄著從2點半哭到4點半,早晨的第一班地鐵。眼淚都快成冰,每一秒都是世界末日。那年那夜,慕尼黑,漫天大雪,絕望的我。之後的幾年裡,這一幕還是會偶爾出現在我夢裡。
當時淚崩的我,默默承諾自己:熬過這一夜,什麼困難都打不倒我。我不會再讓自己這麼慘,永遠!永遠都不要再有現在這樣的,憐憫自己的心情。
這一份辛苦的工作,我足足做了9個月,直到回國前1個多月才停止。最忙的時候是2月份,我要準備論文,準備考試,周末打工,平時還在律所實習。因為打工,周末基本都是黑白顛倒,所幸是」覺少星人「的傑出代表,睡的少,還是精神抖擻,才能熬下來。苛刻的德國老太對我讚不絕口,誇我手腳利索,勤快,特別吃苦耐勞。我要離開時還戀戀不捨,多賞了我一些錢。在我離開之前,也「培訓」了來接任我的另一位中國女生。她做了兩個周之後離開了。臨走前她說:太辛苦了我受不了。你是怎麼熬了這麼久?
同樣,工作本身再辛苦,我都不覺得辛苦。讓我覺得辛苦的,是我不得不這麼辛苦才能養活自己的心酸心情。10歐/小時的待遇,每個月交稅後還能餘下不少。9個月下來,賺了足足5000多歐。頭一次自己賺這麼一大筆錢,興奮不已。我能夠瀟洒的逛街,買我喜歡的東西。一個人跑去巴黎和維也納旅行。當時發到網路上自己的旅行照,一張張笑容燦爛的照片,收到的留言大多是:出國了就是爽,到處玩就是爽!確實,我玩的很爽,學的很爽,打工的也很爽。我開始很享受這樣的自己。我享受的心安理得,因為這都是我自己努力所得。我配的起,心裡踏實。@巴黎。啊那是我最胖的時候,126斤!很機智的用圍巾把大肉臉包住。
@巴黎。啊那是我最胖的時候,126斤!很機智的用圍巾把大肉臉包住。@維也納。結束一年異地戀的我,收拾行李臨時起意,一個人殺來維也納。8月底,39度高溫,暴走兩天,療傷指數爆表。
@維也納。結束一年異地戀的我,收拾行李臨時起意,一個人殺來維也納。8月底,39度高溫,暴走兩天,療傷指數爆表。
回國後還給爸媽買了好多東西,包了大大的紅包。沒有什麼比孝敬爸媽更讓我感覺驕傲的了。我從來都是報喜不報憂,爸媽並不知道我打工這麼辛苦。他們也不需要知道。他們只需要知道他們的女兒很樂觀,很能幹,很讓人放心,就夠了。
那段時間,我瞞著同學,沒有告訴他們自己在打工的事情,因為覺得不好意思。每當周末,大家都有各種活動。約我的時候,我總是用各種理由推脫。我也會心理不平衡,當大家周末都在放鬆玩耍,享受青春時,我在廚房裡忙死忙活。但我跟自己說:你想要怎樣的生活,就要自己去爭取。想要出去旅行,就要辛苦去賺錢。沒什麼好不甘心或是抱怨的,這其實很公平。
生活開始好轉,是在我讀博後。自己努力的各種收入不僅能夠養活自己,還能很好的孝敬爸媽。能讓他們以我為傲,是我最大的驕傲。同時,家裡的情況也終於開始好轉了,我肩上的重擔也終於卸下了。那些窮留學生的時光好像漸漸遠去。但過去的十年里,我所有的壓力,創傷,固執,倔強,死撐,抱怨,不甘,拚命,都已經成為我性格的一部分。十年前那個無憂無慮的小女生,和十年後這個滿心傷痕纍纍,但也因此堅不可摧的我,恍然如夢。這場打擊,到底是福?是禍?
如果真的有的選,理性告訴我,我還要做那個無憂無慮的小女生,懶散愜意的過日子,大學畢業可能考個研,差不多畢業了找個舒服工作,嫁個稱心的人,不辛苦的過日子。
但我又深知,如果真的有點選,我竟會「變態」的希望自己更慘一點,更累一點,更拚命一點。過程是難熬的,但正因為難熬,所以有趣。我不怕辛苦,甚至可以「享受」心酸,只怕不跌宕,沒故事。
因為之前提到過,來德國後胖了20斤,自己一直沒有停止過「折騰減肥」這件事。但是我管不住嘴,又邁不動腿。一次次減肥嘗試都是失敗告終。2011年底,我決心開始加入「健身大軍」。微博上關注了好多健身達人,在認真積累了兩個月的健身知識後,走進健身房。機緣巧合的,這一次居然破天荒的堅持了下來。健身初有成效後,寫了篇經驗貼發在微博。幸運的被許多大V轉發,原本只有幾十個粉絲的微博一下子熱鬧起來。面對好多人的讚美和鼓勵,我受寵若驚。於是像我之前做過的每一件事情一樣,更有幹勁的」拚命「的健身。再多的辛苦,我都能熬過。舉鐵,還算事兒嗎。我本是一個普普通通默默無聞的女生,幸運的因為健身認識了好多新朋友,也被很多人關注。原本被負能量包圍的自己,也開始慢慢」正能量「。而在微博上關注我的你們,所認識的,是從這裡開始的我。
對健身感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在我的微博上(ID:Beste_Apple_王木木)搜索關鍵詞「訓練大全」,是我健身1年多的經驗總結帖。下面是我出國後這幾年的身材變化:之後的故事,有些朋友應該已經知道:健身前便遇到我這一生中最好的朋友-我當時的男朋友,現在的孩兒他爹。一段好的感情,可以救贖一個人。而我幸運的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遇到了對的人。除了感恩,還是感恩。從少女,到人妻,再到人母。一步步走來,我也終於跟過去的自己達成了和解,平安喜樂。那顆心不再傷痕纍纍,只剩堅不可摧。有了盔甲,也異常柔軟。
雖然已為人母,照顧孩子精力有限,博士論文壓力也是很大,但「不忙不累就不舒服」的我,開始對穿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不務正業」的抓住青春的尾巴(煥發第二春啊哈哈哈)想轉型做時尚博主,一切又是從頭開始。而從頭開始,從來都是有趣的。現在的畫風是這樣的(是時候來點帥圖了!)今晚靜靜地坐在電腦前,不覺已碼這麼多字。在碼字的同時,過去的這些年,好像放電影一樣在我眼前閃過一遍。而這些過往,若不刻意去想,竟好像未曾發生過一樣。每一次選擇,每一個決定,甚至每一次哭,每一回笑,都是刻在我們身上的烙印,慢慢雕塑成現在的樣子。我也終於能夠心平氣和,毫不勉強的感謝我所經歷過的一切,好的,壞的。也感謝自己沒有選擇逃避,選擇放棄,怨天尤人,自暴自棄。消沉過,痛哭過,但所幸還能鼓起勇氣,重振旗鼓。現在的我,還在路上,還在努力,不會停止,從未停止。
這是我的故事。未完待續。
所以,人在年輕時是不是一定要奮鬥?你們認為呢。
我並沒有跑題。
結尾來一張我們三口之家的全家福吧。祝大家開心!後記:
今天看完大家的回復。謝謝大家善意的,溫暖的留言。自己平凡的故事能夠激勵到你們,或是能夠讓你們從中獲取力量,我真的非常開心和榮幸。前行的路上總是布滿艱辛,泄氣的時候,沮喪的時候,就想想那些和你在一同風雨兼程趕路的人,那些曾經咬緊牙關趟過泥濘的人,和那些你想像中的燦爛的美好的明天。
對於那些質疑的聲音,我想說:如果我是編造故事,我會編的天衣無縫,讓你挑不出破綻。你自以為挑出的破綻,即使再合理,也不會讓我有一點心虛。因為我深知我所說的無一字是假,這就是真相的力量。但,你依然可以選擇信,或是不信。
只願你們能從中獲取正面的信息,而不是惡意或不堪的揣測。與我,無害;於你,無益。柏楊先生說,中國傳統文化是個「醬缸文化」,進入社會多年,深以為然。
幾乎在所有的事情上,中國人都能找到支持自己行為的理論和依據,只要想「自我合理化」,就總能找到合適的理由。
我看了一下題主的大段描述,不想說什麼,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我只是對這個「年輕一定要奮鬥嗎?」的問題感興趣而已。
這世界當然應該是多元化的,每個人只要不觸犯法律,即使是活得缺德一點兒,也有權按自己意願生活下去。
我曾經N多次被問過「年輕人一定要奮鬥嗎?」或「年輕人奮鬥的意義在哪裡?」但我很少回應。
我知道自己的答案,但我很少說出來,理由是說出來也不會有太大作用,因為每個人關於是否應該奮鬥的答案基本都只適合自己,而且很多人其實只想聽到他們想聽的答案。
對於這個「年輕一定要奮鬥嗎?」的問題,有的人會用自身經歷現身說法,有的人會從心理學角度闡述產生奮鬥動力的心理根源,有人會從社會現實角度來講奮鬥的作用,有人會通過論述未來生活需求來說明奮鬥的價值,但這些方式的效果其實都很有限。
之所以說都很有限,是因為奮鬥本身就沒有被人認為是必須具備的東西。
就像理想一樣,奮鬥本來就不是每個年輕人都有的,本來理想和奮鬥就是少數人才具備的東西。
再說深點,奮鬥也確實只是一種生活方式和生活狀態而已,對很多人來說,談理想和奮鬥,還不如直接給他一袋大米和一張百元鈔票來得更有意義。
不論你喜不喜歡,這世界上都永遠會存在沒有動力的人,也永遠存在選擇平凡人生之路的人,這是人的自由和權利。
人生之路有很多,無論是選擇安穩掙月薪3000,還是靠奮鬥日進萬金,都是個人選擇,沒有優劣之分。
所以我的態度是,愛奮鬥就奮鬥,不愛奮鬥就不奮鬥;想奮鬥的就去奮鬥,不想奮鬥的就不去奮鬥,都沒必要強求。
我一直都覺得奮鬥是非常具體的事,一點都不空泛,像我們每天努力學習和工作其實就是在奮鬥,只是每個人奮鬥的方向、目標和領域各有不同。
而且每個人奮不奮鬥和他的家庭背景,工作環境,教育情況,興趣愛好一點關係都沒有,無論窮人還是富人家的孩子,都別拿這些東西給自己當借口。
有人選擇奮鬥作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狀態,而有人選擇不奮鬥作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狀態,這都沒問題。
如果你有自己的追求,希望未來有所成就,覺得自己不奮鬥出點成績就白活了,甚至覺得這輩子必須玩命地把馬阿里王萬達雷布斯都干倒,那你就去奮鬥。
如果你覺得能為自己的將來負責,不連累別人,那你就以目前的狀態繼續生活,未來遇到困境也不唉聲嘆息,將來也不會說這世界對你不公平,那你就不奮鬥。
每個人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不一樣,有人年薪百萬依然覺得沒體現出自身價值,有人月薪漲200元就很滿足,這就是人與人的區別。
奮鬥的也別嘲笑不奮鬥的,不奮鬥的也不用提奮鬥無意義,其實這世界沒那麼多公平,也沒那麼多不公平,一切都是每個人的選擇。
說點暗黑的:
以前,我家某親戚的小孩剛上初中,是班裡的班長,品德挺好,學習很刻苦,但曾為一個問題而苦惱:班級里有很多同學不愛學習,他採用了很多辦法想讓那些同學能愛學習,但收效甚微。
好天真的孩子。
我直接跟他說:這事是你老師的事,不用你操心,他們都不學才好呢,這樣你每學期都能拿第一。
事實就是這樣:別讓努力奮鬥的人去帶動那些不想努力的人,努力奮鬥的人沒有這個義務。
再說直接點,等長大之後,根本沒人會在乎這孩子初一時曾為同學愛不愛學習苦惱過和付出過。
最好都別努力奮鬥,競爭對手越少越好,奮鬥的難度越低越好,要是全世界的人都勤奮進取,玩命奮鬥,那想脫穎而出得多難啊。
想奮鬥的人去奮鬥,不想奮鬥的人就不奮鬥,這樣挺好,奮鬥的年輕人會少很多對手,不想奮鬥的年輕人也不會有啥壓力。
每個人都對自己負責就好,哪怕全世界都不努力,也與努力奮鬥的人無關。
人大概只能活一輩子,所以我想活的好點,想讓我愛的人和愛我的人都活得好點,因此我得努力奮鬥,多為這個社會創造價值,然後拿到應該屬於我的那一份。
總之,我不想把未來的世界讓給我不太喜歡的人。
如果你是想奮鬥的人,我就對你說你要奮鬥,要努力,將來讓你爹媽老婆孩子將來都過好日子,讓你在真正的兄弟和朋友有難的時候能毫不猶豫地出手相助,讓你能把這個世界變得好一些,讓這個世界的好人都因為你的成長而增添對這世界的信心。
如果你是不想奮鬥的人,那我就跟你說奮鬥沒用,反正人全都會死,每天幹嗎要活的那麼累,大家都一樣安逸多好,每天輕輕鬆鬆多好,幹嗎把自己弄得跟機器人似的,有的人確實掙錢多但他們累啊;有的人努力工作,但他們不一定身體健康啊……
此刻,屏幕前的你,看懂了嗎?
我以前曾說過:「我接觸過的年輕朋友,凡是努力工作,勤奮踏實,有學習習慣,有智慧有想法並懂得感恩的,沒有一個是一年比一年過得慘,一年比一年過得不好的,真的一個都沒有。"
把你的精力用在你該用的地方,你這輩子即使能活到100歲,也才36500天,去走好你想走的路吧。
正如人們常說,做得如何是一個水平問題,但是,是否真誠去做,卻是一個態度問題。生活中沒有僥倖,生活將以鐵一般的邏輯,粉碎任何人發自內心的背叛和疏離傾向。 ———— 卡夫卡
奮鬥是個偽命題,沒有目標,不考慮實際情況的的勸人奮鬥都是害人。
相對於「奮鬥」,我更相信努力。
分享一段文字和一個鏈接吧.
第一篇文章是前汽車之家總編 現在出來創業的韓路寫的。
《你為什麼要努力》
--------------------------------
1
你結婚了,不和父母住一起,有了娃之後,你更體會到了父母當年的艱辛,你想好好愛愛父母,而你從來沒語言表達過愛,付出物質和行動是你傳遞愛的手段。
你也常問父母,反正你們也退休了,多出去玩玩啊!父母總是跟你說:哎呀,老胳膊老腿不愛動啦!怕出去沒醫院,慢性病加重不好治了啊!
有一日,你開車帶父母去了郊區的一個度假村住了一夜,突然,你會發現,原來看似古板的父親也是那麼愛用手機拍景色啊!母親很興奮的在脫了鞋光著腳踩著冬日裡的室外溫泉。
你突然明白了,原來父母也這麼愛出去玩,這麼愛跟著你和寶寶一起玩,之前說的各種擔心只是一個借口,一個怕你費錢費精力的借口......再抬眼算算,你根本做不到每周回家看看父母,在父母有限的時間裡,也許只能在見到父母幾十面而已,再想想你自己,30多歲的年齡了,能不能有能力隨時抬腿就帶父母出發?不讓他們把日子消磨在幾十平米的屋子裡?
--------------------------------
2
那天,哥們給你介紹個姑娘,你加了姑娘微信,看到姑娘朋友圈裡生活挺豐富:自己努力裝修房、年底還去了菲律賓潛水、偶爾日本買趟化妝品,生活有滋有味。聊了幾天感覺不錯,你問姑娘在哪見面,姑娘說了國貿三期頂樓的餐廳,見面吃飯的氣氛融洽,姑娘也沒過多問你車和房子的事情,更多的透出了不反感你外表,且對你生活範圍及興趣也挺有興趣,你感覺聊得還不錯。
你知道第一印象的重要,所以特意洗乾淨了你的悅動,並且努力停在了國貿三期B3離餐廳電梯最近的車位,以便於姑娘少走幾步,姑娘欣然的接受了你的邀請,你開著你的悅動一路有一搭無一搭的嘮嗑就送她到了家。
之後的日子,你知道了姑娘在一個設計公司做主管,她的愛好你也同好,人長得甜而不膩,尤其那個清湯掛麵的直發總想想讓你上去摸一摸,你幻想,這是我媳婦,也還不錯,帶得出手,有同樣愛好,多好啊,但是總是感覺力不從心,你已經很久沒自信的主張什麼事了,你有些氣餒,仔細想了想上次力拔山河的豪言壯語是什麼時候來著,只記得去年夏天樓下和2個哥們吃串喝大了時候的宣洩。
日子一天天過去,你和姑娘不近不遠,你始終感覺不敢發力,總有一種如噎在喉的感覺,直到姑娘慢慢消失在你生活里。
二年後的一日,你和給你介紹姑娘的朋友一起吃飯,朋友想了想說:當年,人家姑娘看了你朋友圈,知道你條件,但是人家還是想見一見聊聊看是否投緣,人家自己開奧迪S5,怕那天讓你有些不舒服,特意打車去的赴宴,這樣你送她回家,也不尷尬了,但是,你啊你啊!
飯後,你後悔的想抽了自己幾個大嘴巴,為什麼自己就不敢邁出明確關係這步?是什麼讓你這麼沒有勇氣?又是什麼讓一個那麼懂事的結婚對象就白白消耗在自己的自卑中?
----------------------------------
3
你媳婦剛查出來懷孕,醫生檢查完,發現孕酮太低,要求每天都來打一針,這樣保胎概率高。你帶著夫人,每天早上8點就到醫院排隊打針,那是北京近些年最寒冷的冬天,你看著媳婦朦朧著睡眼蜷縮在塑料椅子上等待打針,你心疼,回家查了查私立婦幼醫院,所有檢查+最後生產,順產10萬剖宮產起碼15萬,你默默的關上了網頁。
----------------------------------
4
有陣子,你最經常打開網站看汽車,你看上了新的3.5普拉多,幻想著帶著一家老小出去玩的場景,你給自己立個小目標,要在35歲的時候買上它。
時間過的飛快,自己的小目標早在日常的周而復始的混沌上下班中消磨殆盡,偶爾在和哥們擼串的時候,那3.5的普拉多彷彿才是你的車,嚼著油膩的大腰子時候,嘴裡碎碎念著:3.5雙噴射發動機、托森的全時四驅~。
去百花山玩的那天,你車裡擠著媳婦、孩子和她爸媽,你手裡這輛1.4自然吸氣發動機的小車堅苦的在爬著坡,轉過一個小山口,剛才好好的108國道修路改道,10輪大卡車壓過的泥濘讓你的1.4排量小車狼狽不爛,短短5公里,20分鐘還沒走完,因為車小兒童椅太佔地,後排的你媳婦抱著娃,孩子不舒服的開始哭鬧要尿尿,距離百花山還有20多公里,爛泥又沒法下車,你苦惱的抓抓頭,我的3.5雙噴射、我的托森全時四驅。
----------------------------------
5
家裡寶貝順利出生了,你心想,其實私立醫院也就那麼回事,都是生嘛!媳婦這不哭不鬧也沒跟我念叨私立醫院的好,想著,你心裡舒坦了些。
孩子轉眼就3個月了,你突然感到你已經好久沒好好休息了,雙方父母身體都不好,不能幫忙看孩子,家裡多了個娃,每個月多支出好幾千,真沒錢可周轉再請個保姆了,每天你就是在兩點一線中奔波,忙的上個月還晚還了3天房子貸款,電話被銀行口氣從您好,變成了:請立刻還款。
有時候,你就在想,這剛是嬰兒,這要是小學、初中、高中......
----------------------------------
6
家裡媳婦是個不太愛奢侈品的女孩,你總是天真的以為是真不愛奢侈品,你覺得你真是取了天底下很賢惠的媳婦。
有一天,洗完澡上床,你偶爾瞅見媳婦正在看她們公司一個大波浪女同事朋友圈,那個女同事你也偶爾聽說,老公是富二代,捨得給她花錢,你媳婦仔細瞅著那個女同事在朋友圈發的新買的包,雖然你倆之間沒有話語,但是你心裡已經有了苦澀的滋味,別說巴黎聖誕節去買奢侈品了,結婚時候答應帶她去的馬爾地夫還沒成行,工作忙成了借口,你也知道媳婦明白你心裡省錢的小99。
----------------------------------
7
有一天,你媽媽電話里淡淡的跟你說了句:讓你來父母家一趟,你心裡感覺有些異樣。進了門,爸媽都在餐桌附近坐著,你媽先開口了,跟你說了,你爸前幾天的瘤子穿刺有了結果,是癌,也不是早期了,你瞬間感覺一陣眩暈,因為你爸媽怕你擔心,沒跟你瘤子穿刺活檢的事。
中晚期癌症,也擴散了,醫生說沒必要手術了,化療吧。
化療治療中有種非醫保藥物,叫做:貝伐珠單抗,2萬多一針,副作用小,掉發少,嘔吐感輕微,病人少受罪。
你是孝順的人,你走出病房來到廁所單間,狠狠的抽了自己的嘴巴。
往病房走的路上,你哭紅了眼睛,床邊,你爸安慰你,沒事,我這年紀,不怕掉發,也不怕疼。
----------------------------------
我們活在這個社會,很多人各種豪言壯語,最終全都隨著烤串的炊煙灰飛煙滅,這個社會上,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我們不是低俗的只看物質,但是我們努力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為了在父母還能走的時候,多帶他們出去轉轉;為了遇到心意的姑娘能有自信的隨時拿下;為了有溫暖的不用排隊的孕檢環境;為了隨時想買你能買的汽車;為了哪怕有了寶寶依然不會改變生活的品質;為了不再讓媳婦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而惆悵;更是為了在哪怕遇到死,起碼也能死的舒服一點。
生活是公平的,你選擇了在自己輕鬆,那你身邊的家人一定會為你的選擇付出成本和代價。
有些事,你嘗試了不一定成功,但是你不嘗試肯定是一絲可能都沒有。
一生時間不多,沒什麼機會停下來惆悵怨天尤人,抓緊眼下的時間和機會,人腦的潛能是無限的。只有努力,才能對得起陪你一起的那些人,那些真正愛你及你愛的人。
韓路
另外一個還是我的那篇文章:
那個初中畢業網管的故事。字略多,就不貼全文了.
樓上的所有人都忽略了一個最本質的問題。
最關鍵不是你要不要去奮鬥。最關鍵是你怎麼去根據自身的特長、環境、興趣,去做好身邊的每一件事。
在我看來,」奮鬥「是一個相對虛妄的概念。它可以給人打入一定程度的雞血,但這管雞血能在多長時間、多長範圍內起到作用,就很令人懷疑了。換句話說,如果你心裡只有」奮鬥「這種概念,而不去注重細節的話,那你多半還是會一事無成。
比爾蓋茨從大學輟學創辦微軟的時候,他想的不是我要去奮鬥,而是因為他對創業本身的興趣,加上他那個IBM董事的老媽。
馬雲不做英語老師去做淘寶,一方面是他發現了這個商機,另一方面是他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戰友。
喬布斯從小迷戀電子學和電腦,夢想擁有自己的計算機,所以後來創立了蘋果。蘋果一度陷入財政危機和低迷,但後來憑藉ipod和iphone成功轉勢。
以上這些成功故事,無非基於三點:興趣、機遇和偏執。
就拿我自己來說,我工作以後從來沒想過要去奮鬥。我只是近乎偏執的去做好自己的每一項工作,完善每一個細節,積極去學習。這不是出於一種要奮鬥的衝動,而只是因為如果我沒做好,我自己心裡就會很不舒服。直到現在,年收入也有70萬了。
回到樓主的問題:如果你在小地方上班,能做好本職工作,但別人勸你去外面闖一闖。
這時候你要分析的問題,完全不應該是」年輕人要不要奮鬥「這種大而空的問題。
而是:這個建議對我適不適合?我能不能做好?去外面闖對我有什麼好處?有什麼壞處?有什麼機遇?有什麼風險?如果我繼續這樣的生活方式,在將來五到十年會有什麼主要風險?
不是所有從小地方到大城市闖都能取得積極成果。如果你只是空有滿腹熱情,腦子裡卻是一團漿糊的話,那麼取得積極成果的可能性就會進一步降低。
正如那個漁夫和富翁的故事,為什麼所有人在分析的時候都忽略了這一點:如果漁夫完全按照富翁的建議去做,結果卻經營不善破產了,到時候別說曬太陽彈吉他,每天就是在到處躲債。這種後果為什麼沒人想到?
再拿我自己來舉例:為什麼我不放棄現在70萬的工作去追求百萬以上的工作?雖然以我能力來說完全有可能換到後者這樣的工作,但是後者對我來說好處只在於增加了每年幾十萬(而且因為高額累進稅增加得也很有限),但我要多付出代價卻超過了增加的金錢。所以自然不會去選擇「再去奮鬥」。
這就是細節分析。細節決定成敗,而不是所謂的奮鬥。
希望大家能把這個答案頂上去,超過那個最高贊的答案。因為這才是對樓主真正有用的答案,而那個最高贊的除了發牢騷我沒看到任何有營養的內容。大家可以設想一下題主看到那個答案之後心裡會怎麼想?必定還是一片茫然。
4月5日更新:謝謝大家
4月6日更新:評論區Peng Lu 提問:努力是一條腿,要思考,讓努力的方向正確是另一條腿,兩者不能相互取代,為啥非說一個是關鍵,另一個不那麼關鍵?
這是個很好的問題,所以在這裡貼一下我的回復:
回復 Peng Lu :我來解釋一下,我認為一個人能否努力,能在什麼事情上努力什麼事情上不努力,也完全是個人的特質。所以首先是正確認識自己。就像打仗一樣,士氣固然重要,但正確的戰術和先進的裝備才是勝利的關鍵。我沒說完全不需要奮鬥,只不過側重點應該不在這上面。有些將領善於鼓舞士氣給士兵打雞血,但如果隨後用兵不當敗招迭出,也會輸得一敗塗地。相反,你看看三國那些用兵家,孔明、仲達等,銀英的楊威利,就從來沒有他們鼓舞士氣的描寫吧?士兵們如果處於正確的戰術中,知道他們打仗一定會生還,士氣必然高漲。
我喜歡看動漫,其中眾所周知打雞血的橋段真是數不勝數,而且一打雞血就出奇蹟。所以這就是二次元,和三次元的殘酷現實還是有很大區別的。我又想到一個最好的例子就是中國男足:根寶的「橫下一條心,一定要出線」、戚務生那張嚴峻的臉、足協賽前反覆開會動員,結果呢?教練臨場指揮一招不慎滿盤皆輸。最後只有誰出線了?快樂足球的米盧(當然態度也重要,米盧認為態度決定一切)。
4月7日更新:題主的問題看似是問要不要奮鬥,其實只是給大家出了一個選擇題:A. 繼續現在3000塊的工作; B 「去外面闖一闖」 (雖說沒有到底怎麼闖的細節)。 為啥很多人都在迴避對這個選擇題進行直接作答呢?考卷上如果讓你選A還是選B 並給出選擇的理由,為什麼B好,你去扯一堆A不好但隻字不提為什麼B好,能有分數嗎?回答問題最重要的不是表達自己的觀點,而是解決題主的疑難。在不知道題主所說的」闖「到底是什麼闖之前,任何把他往B項上引都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
看了一些答案,感覺很多人即使走上了社會也還是天真得不得了,是不是要出門去走走了。
對於絕大多數天資一般、出生一般的普通人來說,奮鬥和努力不是為了讓你們出任CEO、迎娶白富美,從此走上人生巔峰。
很多情況下,持續不斷地努力,艱辛的生活也只是讓普通人能夠保持一種只能夠稱之為平庸的生活。
如果你不這樣做,任何一點意外,一個人生岔路口都可能讓你跌到現有階級之下。
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能夠讓人墮落,但是你通過奮鬥和努力,始終讓自己過著平庸的生活,沒有因為某些挫折而變得更差勁,在此基礎上,也許會遇到一些機遇,從而獲得更好的生活,這就是奮鬥和努力的意義。
是的,年輕一定要奮鬥。
在劍道中,被擊中是一件理所應當的事情。所以每個師傅都會強調,在劍術精進的過程中不用去在意被對手擊中,被擊中的時候就堂堂正正地承受,輪到自己有機會攻擊時就全力攻擊,這是劍道中非常重要的認知。
然而在劍道里有一招叫「迎刺」,就是將木劍持在中段正前方,每當對手攻過來的時候,就用劍尖頂著對方的胸口或者咽喉位置,這樣就可以保持自己不被對手擊中。然而這種「迎刺」與「刺殺劍技」不同,這是一種連攻擊都懶得攻擊,反正對方也打不到你的戰法,一旦依賴這種手段之後,你的劍術也再難有長進了。
奮鬥,不單指物質的豐腴,還是一種自我實現的存在感。它不同於謀生,它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和內容,當然,也更艱辛。就像生活不同於生存,每天四兩米飯倆肉包餓不死你,但是當你確定餓不死之後,就可能出現更高級的、社會化程度更高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
有可能你有想做的什麼事,「減掉10斤」、「拿到名校offer」、「能夠單手搓出拳皇超必殺」、「反覆練習如何經過女神教室門口會比較帥」、「被老闆罵成狗」、「學一門外語」、「全星座達成」「養一個寵物」、「學會天翔龍閃」、「學會游泳」、「學會吹薩克斯」、「成為海賊王」等等等等。
不管是什麼,只要是能夠讓每天的你都比昨天更優秀的,這也是一種奮鬥,甚至對一部分人來說,每天能夠努力活下去,就是他們的奮鬥了。
可題主你是這樣嗎?你不是的。
對,我也覺得在家鄉未必不能實現自我,走出去也可能是另一種逃避,但是題主你給出的理由我很不贊同,我認為不應該單單為了題主所說的「很安穩,省勁」。
如果說我喜歡一個地方僅僅是因為這裡很安穩,摔倒幾率小的話,每當有機會的時候我想到的就不會是「我能做到什麼我能得到什麼」,而是「可能會改變很安穩的生活吧還是算了吧」便懶得動了,同理,你的人生也很難有長進了。
我不喜歡雞湯,就像段子說的那樣,在麗江悠哉悠哉和在北上廣起早貪黑,只是每個人的選擇而已,並無高下之分。不錯,可是我覺得一個人,特別是年輕人,總得有點虛榮心吧。
就在知乎上,每天都能看到一萬個「我人品正直老實安分為什麼沒有女朋友」、「我是溫室花朵,但女友要去外企/出國進修我好害怕失去她」諸如此類的問題,題主你是不是覺得隱隱有中槍的感覺?
你捫心自問,一個乘風破浪者,和一個機關報紙男,你覺得社會對誰的印象更好,評價更高,誰的成就感更大呢?如果題主你真的做到只對自己負責追隨內心的話,又何必來提問尋找歸屬感呢?
這個世界很美好,值得我們為之奮鬥。——海明威
哪怕我只同意後半句……第一次註冊知乎,據說要謝邀。那就謝 @紐太普 邀請。
那天和 @紐太普 聊天的時候,聊起以前的事。他說,兄弟,你這段經歷應該寫下來,就怕別人不信你。
我說,都是真事兒,有什麼好不信的。
今天公司團建,喝了點酒,我想趁著酒勁正好寫點東西。
我今年30歲。十年前的我連高中都沒讀完就輟學混社會,被送到國外免得家長費心。那時候我覺得,能在美國的小餐館裡端盤子,每小時能拿10美元,簡直就是富得流油。
十年之後,我拿著還不錯的大學文憑和CFA資格,雖說沒有實現財務自由,好歹算是在金融圈裡混得還不錯。這一路走來,走過很多彎路,也吃過數不清的苦。但我想,我的努力是值得的。
我初二的時候,就不怎麼去上學了。雖然學習成績不錯,但我覺得學習沒意思,不如混社會。那時候,成天就是酒吧、夜場、包夜、打架。在高中捱了半年,我就被開除了——你想想,從初二就開始「混社會」,到了高中里,感覺這種氛圍讓人格格不入。
家裡人也擔心我,你說連高中畢業證都混不到,以後還能幹啥?就想法子把我送進了撫順的一所大專。結果,我在那兒還是照樣混,還把人給打了。家裡人說:你小子在家就是惹事,還是送出去吧。
當時我媽在美國,準備把我接去美國。去美國之前,我在新東方學了兩年英文,為去美國做準備。不誇張地說,兩年時間裡,我連老師長啥樣都不認識,成天就是打遊戲。我在撫順的時候遊戲就打得不錯,到處跑網吧去跟別人挑CS,就沒輸過。
2006年我去了美國。不懂英語,不敢和人說話,連門都不敢出怕迷路回不了家,一度得了抑鬱症,整整一個月關在屋子裡看《越獄》。四季越獄,我整整看了十遍。一個意外的收穫是,英語倒變得好些了。
幫助我走出來的是一個老頭,Richard Ballou。Ballou先生是當地圖書館的志願者,專門為新來美國的人補習英語。我當時的英語水平差勁得不行,口袋書一小時看三頁,還到處都是生詞。Richard每周幫我補習兩次,每次兩個小時。
和他相處的日子裡我學到了很多。我初來乍到美國,很多委屈沒地方傾訴,和他反而能沒有 地交流。在社區大學裡,我的成績也一點點變好。社區大學裡教的歷史課,我一個字都聽不懂,就拿錄音機錄下來,放給Richard聽。他很認真地把這些課記成筆記,我就拿著筆記背,一個詞一個詞地背下來;我作文寫得不好,他一個字一個字地幫我修改。
當你遇到這樣的人,這樣毫無保留地幫助你時,你會想要用努力去回報他的。當時我真的拼了命學英語,指頭厚的A4紙本子我記了七八本,每個詞每個句子我都背下來。我知道我如果想要在美國立足,想不求人,就得學英語,得和人交流。
語言上去了,社區大學的課程也上得越來越輕鬆。歷史課我原來聽不懂,後來平時成績都是最高分,老師直接給我免考的待遇。到了社區大學畢業的時候,以我的成績,已經可以申請很好的大學了。
但當時我沒想那麼多,我覺得能賺點錢就不錯了,讀什麼大學呢?當時在美國,我餐館裡打工,一小時就能賺個10美元。十年前的10美元啊,等於七八十塊人民幣啊,我心想這簡直是巨款啊。
Richard告訴我:不行,你要讀一個正規的大學。他自己是布朗大學畢業的,現在也在為布朗大學籌款,接觸的都是些事業有成的校友。他問我:「一赫,你喜歡什麼?」
我喜歡錢。在餐廳打工的時候,別人都把易拉罐直接扔了,我心想這能賣錢啊,就都收集起來。最多的一次,我收了1200個易拉罐,跑到回收機那裡,一個個扔進去,扔一個5美分,扔一個5美分。我還記得那天特別熱,易拉罐里剩下的飲料不小心濺在身上,黏黏糊糊的,難收得要命。拿到60美元的時候,我給自己買了瓶好酒——這錢賺得太不容易了
於是,Richard推薦我選金融專業。我心想這個不錯——平時偶然看到他和校友們的合影,那些住大房子的有錢人,大半都是金融業的。於是,我申請了羅德島大學的金融專業,順利地被錄取了。為什麼選羅德島大學?當時我就住羅德島,社區大學的同學們選羅德島大學的最多,我稀里糊塗就填了它。因為成績不錯,我大學裡都沒出過學費。
Richard真的幫了我很多。我不知道該怎麼學習的時候,他幫我;我不知道該怎麼生活的時候,也是他指導我。連我的坐相都是他教的。老頭現在也七十多了,祝他健康。
在羅德島大學,我沒什麼朋友。可能是因為不自信的關係。這樣也好,在大學裡我每天就是圖書館、教室兩點一線。除了自己喜歡的拳擊、網球,我幾乎沒有任何其他的活動。聽說學習好的同學都在議論CFA,我決定自己也去考一考。
結果,沒過。
這特么哪兒成啊。我從小就不服輸,不管打遊戲還是打架,讓我認輸,不可能。我心想,你考得多難我就陪你難,你要學多久我也陪你學,不管這個CFA有什麼用,總之不能讓它把我降住了。別人說要學300個小時才能過,那我就學400個小時。最後,我把CFA一級啃下來了。
之後,二級,三級,我也都失敗過。CFA一共三級,我考了6次。說實話,我基礎教育比較缺失,小時候沒好好學習,導致我沒有特別好的學習方法,只能一頁一頁硬著頭皮看,可以說是事倍功半。但是我對自己夠狠,反正年輕,折騰唄。
畢業那年,正好碰上了金融危機,工作難找。我當時在道富銀行找到了一份工作,但沒有編製,屬於第三方派遣勞工,時薪才15美元。但報到那天,我穿著西裝走在金融街上,腰裡揣著門禁卡,心裡特別得意:就我這樣的,幾年前還想著端盤子,現在能在這裡工作,我很滿足了。
說到底,那時候我還是很自卑的,總覺得自己荒廢了太多年,和別人不能比。所以我工作特別賣力,別人不愛乾的活我來干,別人不願接的任務我來接。當時,帶我的老員工即將離職,在他手下,剛進公司沒多久的我負擔起了十年資歷老員工的業務,這讓他對我很有好感。離開的時候他對我說,「你不該只拿這麼點錢。」
之後,他安排了我對接了我當時服務的eSeclending。巧的是,照理說eSeclending和道富有協議,不能挖角道富的員工,可我正好是派遣勞工,不在協議範圍內。於是,我就去了eSeclending,做亞太市場業務。
那是我十年來最累的一段日子。因為亞洲和美國有時差,我每天上夜班。加上要複習CFA,當時我的生活節律基本就是下午起床,坐一個小時火車去公司上班,路上看書;到了公司熬完晚班,在回家的火車上睡一個小時,到家接著看書到上午,鍛煉鍛煉身體,接茬睡。
夜班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倒時差。到了周末,你要是不倒時差,就等於白白浪費兩個白天睡大覺;要是倒呢,一周要倒兩次,對身體實在不好。最後我實在挺不住了,決定裸辭備考CFA二級。結果,因為壓力太大,又沒能過。
沒辦法,我只能去找工作,在桑坦德銀行謀了一個personal banker的職位。沒想到,這個職位激發了我的潛能——我以前一直不知道,我還有銷售天賦。那時候年輕氣盛,骨子裡那種「老子天下第一」的勁一起來,我決定惡補銷售方面的知識。說白了,難得發現一個自己有天賦的地方,我不想浪費掉。
如我所說的,沒有什麼太好的學習方法,就是啃書。我買了市面上所有關於銷售和溝通的書籍,去惡補自己底層知識的不足。三個月里,我升職到了大客戶理財專家的職位。
其實,做大客戶理財,銷售除了拼勁之外,內涵和溝通技巧也很重要。靠著看書和摸索,我在這個職位上很快做到了波士頓大區第一名的業績。於是,三個月之後我又升了職,管理四個分行的理財團隊。信心一上來,發揮也好了,第二次考CFA二級的時候我很順利地通過了。
在桑坦德銀行的時候,其實是挺累人的。又要帶人,又要自己做業務,光指望著下面人做事,自己不做也不行。而且我還年輕,得展示實力才能服得了眾。所以,必須得證明自己。
那時候,每天要管幾個分行的理財業務,有的白人多,有的黑人多,有的黃種人多,風格都不一樣。又要做事,又要給客戶打電話,還要跟下屬聊天,跟分行經理搞好關係,加上各種會議,幾乎天天都是連軸轉。再加上那時候在備考CFA三級,每天下了班我都會去24小時開門的總部坐到晚上12點,回家洗洗涮涮,早上又要起個大早去上班。
不過,熬過了這一段之後,我發現工作變得逐漸簡單起來,機會也越來越多。人都是這樣,一開始只是想做好自己的事情,但一旦做起來了,你會發現面前的路越來越寬,還會得到更多優秀的人的幫助。一旦證明了自己的實力,客戶慢慢就積累起來,下屬也變強了。離開桑坦德銀行的時候,我帶的團隊在業績上穩居波士頓大區前二。
2015年9月,我離開桑坦德銀行,來到滙豐銀行擔任費城大區的區域總。剛開始的一個月,我被下屬們擠兌得不要不要的。我下面三個下屬,個個都是有十幾二十年工作經驗的老員工,我才30歲不到,要管他們確實難。
這就還是得說我運氣不錯,有一份銷售的天賦。他們打不下來的電話,聊不動的客戶,我來搞。第二個月,我就把業績做了起來,到第三個月的時候,他們都願意跟我一起干。
說實話,在滙豐的日子特別舒服。下屬給力,客戶關係也好,逢年過節客戶都來給我送禮,我還要挑哪個不能收。我從來就沒過過這樣退休般的生活,雖然舒服,但心裡卻很焦慮——這樣下去,會不會對我未來的發展不利?
2017年,我辭職回國。選擇回到中國,原因在於我相信中國會有很大的機會。在美國,我經常接觸一些高凈值的大客戶,因為要替他們管錢,有時候我對他們的了解比他們的朋友還多。在與他們的交往中,這些高凈值客戶經常傳達的信息就是:中國的機會很多。
回國之後,也接了一些銀行和私募的offer,但我總覺得既然回來了,就做點不一樣的吧。
於是,我到了一家名為「麥子金服」的公司,在它旗下的海外業務「UnifFi」擔任CEO。在2016年赴美留學的104萬人中,中國人佔了42%,而為他們提供及時、快速的金融服務,就是UniFi的使命。
和大銀行不同,在UniFi,很多事情都要親力親為。別的不說,招人都特別難——因為這個業務的特殊性質,我希望團隊都有在美國留學、工作的經歷,這樣一來招聘的範圍就縮小了許多。但我這個人吧,想做的事情非做不可,大不了一天往招聘辦公室跑二十回,催著幫我篩簡歷、約面試。那陣子負責幫我做招聘的妹子們看到我都快哭了。
扯遠了,總之就是,兜兜轉轉在美國十多年,我還是回來了。這十年,苦過累過也拚命過,仔細想想,好像也沒有做什麼特別了不起的選擇,無非就是靠著一點執念,和一些執行力,一步步往前走。現在我偶爾還是會想起那個夏天,我把1200個罐子一個一個扔進機器的時候,身上的粘膩感。
還好我沒有被粘在那裡。
是的. 如果你在中國
原因如下——
1/政府人為的通貨膨脹,逼著所有人都必須奮鬥,否則就會日益艱難.
二十年前的農村的萬元戶,城市的百萬富翁,被人羨慕. 如今,年入萬元只算脫貧. 百萬還能算富翁?笑話.
十年前,月薪一萬讓人羨慕,覺得日子可以過得很舒服了吧. 如今,月薪一萬的應屆畢業生都一抓一大把. 但是拿著這種薪水的大學生,卻一個月還是買不起當地的一平米.
2/資源集中,讓差距變得越來越顯而易見
二十年前,在農村老家種地,打工的,幾乎沒有什麼明顯區別,反正身邊的大家都不富有.
街坊鄰居家吃穿用度都大同小異. 孩子們讀著相同的公辦學校. 大家逢年過節還能一起玩耍.
二十年後,即使是農村,也出現了極大的貧富差距,留在農村的自行車換成了電動車,看著出去闖的人開著寶馬賓士呼嘯而過.
這家的孩子還在讀縣立小學,學校的好老師都為了更高的薪水去了省會. 那邊為了孩子的學區房付出了幾百萬, 身邊的同學都非富即貴,已經是兩個世界的孩子沒有交集了.
3/與之水漲船高的是人的慾望,你控制的了自己的慾望,你能控制身邊的親人對安逸生活的嚮往嗎?
就算你清心寡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你四大皆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丈母娘說自己女兒不能居無定所的時候
年邁的父母生病需要住院的時候
合租遇到垃圾室友坑房東黑中介的時候
雨天很冷在寒風裡等公交車計程車的時候
過年了看著商店的兒童新衣服吊牌的時候
朋友聚會都不敢參加因為怕份子錢的時候
別人在你老婆面前炫耀她得新包的時候
去超市發現日用品減量不減價的時候
你不奮鬥?你以為這個社會的其他人會對你那可憐的自尊有一絲憐憫嗎?
我永遠記得一個長輩跟我說的一句話——
當時我在美國留學,想打退堂鼓,他說:
你是家裡唯一的男孩,將來就全靠你了,你早就無路可退,只能拚命向前.
記得知乎上有個回答:
平淡其實是很奢侈的,那意味著有許多愛你的人在為你而付出。
我是年輕人,過去三年我沒有努力奮鬥,但現在在奮鬥的路上並將一直奮鬥下去。
——————————————濫俗故事分割線——————————
從小到大我都是「別人家的孩子」,懂事,學習好,偶爾的小叛逆也能為如今的家庭聚會提供一些談資和調劑,母上還工作時在單位永遠是被羨慕的對象,老爸在朋友圈裡也不至於羞於提及我(他的圈子裡的能人太多,隨便拎出來一個也足夠普通人咋舌)。
這些不是白來的。高中整整三年我都是五點起床,趕著月色早早的等著進學校,我做了比一般人多太多的習題,延長晚自習每天十一點回家,一周奢侈的在周天下午懶懶睡四個小時再起床洗澡換衣服馬不停蹄去自習,我的排名從來都是個位數,文綜永遠甩第二名好幾條街,數學地理得個滿分司空見慣。
後來,高考大敗,哭得暈過去一次之後我開始懷疑,懷疑努力的意義和人生,懷疑自我價值和存在,對於高考的結果,幾番掙扎和挽救而無果,渾渾噩噩不情不願踏進一所偏遠的破學校。
大一大二和大三,拿著父母給的還算充裕的生活費吃喝玩樂不思進取,不去看書,不去運動,恍恍惚惚時光飛快。
等到去年秋,無奈選擇考研,彼時大三上學期,花了兩萬塊簽了考研班,一開始便付出這並不算少的代價,想著曾經也為一個目標堅持至斯,這一次無論如何也不會放棄。
身邊的朋友們出國的早走了一批,去日本,去俄國,去法國…保研的張羅面試和材料,準備出國的簽中介考雅思,獨獨我守著空曠的腦殼妄想著一戰翻身。
跟我一同報考研班的女孩成績第一,英語牛逼,從大一到大三,減肥健身,學音樂學舞蹈,閱讀無數寫文一堆,獨獨不去旅行不講吃穿,更沒有朋友。我與學霸從來是保持距離的,直到和她一起上課了才聊了許多。實話說,我在她面前是自卑的,我空洞無知,靈魂虛無。想想已經遙遠的過往,也是止不住的後悔和自責。她卻認真的說,她羨慕我,羨慕我隨心所欲羨慕我悠然自得。
那一刻我才明白,有人選擇不斷奮鬥也有人且行且看,有些人在快樂之後慨嘆空虛,也有人身居高處而不勝寒。
我曾經選擇人生得意須盡歡,那時我不夠成熟,生活還沒給我教訓,我自我,我驕傲,我認為我青春一場所行不虛,後來我面對現實時開始害怕,我選擇考研後仔細思索過只得選擇放棄退班,我選擇準備出國GPA卻變成一大難題,我開始讀書,開始努力,開始早自習晚自習,開始運動開始與學霸交流也要到老師電話,我站在這裡嘲笑過去的自己:你以為你短暫的快樂很高貴?那是因為你的目光短淺的只看到腳下。你以為你的大學很無悔?那是因為你沒有真正體會過優秀的滋味。
而學霸也並沒有因為她口中的羨慕我而浪費哪怕一天的時間用以體驗我曾經的玩樂與頹廢,即使墮落永遠比奮進來的容易那麼多。————————————雞湯分割線——————————
大家好, 我作為一個加拿大人來回答,語法錯誤請不要在意!我看這個問題已經被回答了N多次,不過最近發生了幾件事情讓我想起這個話題。我先把我的 2
cents 給加上, 讓大家看看我的想法有沒有道理。先得說一下我不在吹牛,也不代表別人。目的不是欺負別人,我知道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
Q.
人在年輕的時候一定要奮鬥嗎?
A. 我覺得年輕的時候應該奮鬥,讓自己有吃苦的機會,成長會讓人生變得更容易。
最近過春節的時候我和我愛人帶了小孩兒去朋友的家做客,其中好多也有孩子。
給他們說我們趕快要生二胎他們的反應都一樣,很吃驚。大部分會說不要生二胎,原因是生活已經夠累了。聽到這些我很奇怪,還真不知道他們認為做那些事對他們來講做得太累了?和他們討論這事,他們提出的例子都是最常見的,比如大半夜得醒幾次餵奶換尿褲,沒睡好還上班也太累了,
回家做飯收拾房子,累死了。洗衣服等任務都太累了。 有的朋友養孩子確實有好多幫助- 有父母,有月嫂,有保姆,等。家裡有這麼多幫助你還有事幹嗎?到周末他們沒有力氣出去玩,只要在家裡休息。 還有一個朋友說他不太喜歡周末的原因是因為他不得不給家人做飯,
覺得太累了。
我和我愛人沒請月嫂,不需要保姆,岳父岳母也不住在一起。我們覺得不需要那麼多幫助。
家務,買菜,等是我和我愛人做的,每天才需要半個小時左右。 做飯是我和我愛人一起做的,我們倆特別喜歡做飯,所以不算累。 換尿褲等任務並不覺得難。晚上和周末有力氣跟小孩兒玩,出去,看朋友,等。當然姥姥老爺特別喜歡看小孩兒,所以我得出門開會或者辦事我就會把她給送到他們那兒玩。
我們不屬於最有力氣的。關於幹活我們倆的思維是一樣的,就是覺得這些任務做起來很容易,比我們年輕做過的事容易多了! 我們不會預測未來,只是希望保持不變!
Cheers,
Daniel
微信: danielmulroy001
Ps – 有語法建議請告知,
謝謝!
2015年11月11日修改
感謝大家,第一個知乎千贊就這麼來了,還是挺開心答案對大家有用。也要感謝 @桃貓貓Chan的邀請。當時用手機寫得略微倉促,有些事情沒交代清楚。稍微修改一下。
說說個人經歷。
二本,土木工程,06年畢業。進了A公司,本地小房開,有省會的項目在收尾,主要戰線已經放到地級市。策劃代理是全省第一的份額。
由於開發部門小,所以很快做到主管,08年直管領導離職,我實際上成為開發公司設計業務的技術負責人。
第一次想離職是在08年。
因為感覺公司開發方向不會再轉回省會(資金不足),在小甲方就會有這樣的問題,公司做的項目技術上沒啥挑戰,變成重複再重複。我在管理崗位上試過設計標準化、資料庫管理等自己覺得業界比較先進做法,但是大領導不太支持,項目部也沒啥激情。於是想換個環境。結果碰到2008年經濟危機,到處裁員,退縮了。
第一次跳槽是2011年。
2008年危機過後,老闆的資金轉向屯地。開發中的項目有4個,2009-2010年都沒有新項目啟動。工作開始變得清閑,當時月薪是稅後4k,年底獎金1萬到1萬2左右,每天實際工作兩小時,無加班。去哪裡辦事不用交代,比較自由。每天的生活就是晚上跑跑步喝喝茶。
(當時南寧中心地段房價大概5k-6k。)
每天早上泡好茶,開始刷論壇,看新聞,11點50準時吃飯。午睡,下午繼續。到點下班。
這樣的生活持續了半年,有一天我突然覺得非常恐慌。這樣子下去人會不會廢掉?於是開始尋找機會跳槽。2011年5月,一個B公司的前同事讓我推薦,結構工程師,我直接自己去面試,當天敲定跳槽,回來辭職。我還記得離職的時候跟當時的人力老總鬧得很不愉快,還是項目主管副總說了情,放了人。
到B公司的時候,技術部等於空架子,找的設計院要麼是國有大院,要麼是炒更(很精分吧?),每天就在「指揮不動」和「指揮了也沒用」之間糾結。在B公司呆了一年,這一年把建築立面、建築做法、總平給排水走向、總平豎向都給搞遍了,周末沒休息過。(我現在還想起趴在越野車引擎蓋上給那個啥都不懂的施工方講這個地方的排水管的標高關係的時候,都覺得好歡樂,勞資可是結構專業)。這一年,大概是稅後5k5,年底20k。中間還有點季度獎金,收入算是當時中上吧。
但是還是想跳槽了,原因有幾個,1是公司管理有些問題,第二也是因為技術上其實不會有太多長進。這次辭職倒是很順利。走的時候部門架構正在大調整,沒人有空理我。這是2012年6月。
第一次裸辭,沒了方向,遇到一個貴人。
這次裸辭以後沒了方向,在家休息了三個月順便複習迎考。這三個月裡面,遇到了一個貴人。
2012年廣州恆大進駐廣西,我去面試總工辦工程師,面試我的是一個31歲的一級註冊結構師,在廣西(是的我們這裡就是這麼土鱉),算是非常年輕的了。我知道一線城市大把20多過一注的,但是他們不會來廣西和我們競爭。以下是對話問答:
問:為什麼想來
答:想在技術路線上再進一步
問:那為什麼你一直不去設計院,在房開技術路線不適合
答:畢業時去過,大院沒要我,後來就一直在房開了
問:如果你真想走技術路線,工作兩年後一樣可以去啊?設計院難道不要你這樣有實際工作經驗
的,要畢業生嗎?你放下待遇,跳回設計院根本不是問題吧。
一語驚醒夢中人。
找了一家工程諮詢單位,從1500底薪開始,幹了大半年。有設計的底子,上手挺快。13年辭了,出來單幹。給大院做代工。考了個註冊諮詢工程師。再後來碰到了現在的搭檔,一起開了公司,接到了第一個合同。現在公司開了兩年了,請了人。每天還是很焦慮。不過還行吧。過得下去。
下面重點回答為什麼年輕要奮鬥。我是草根,如果題主出身富貴家庭,該回答未必適合。大家看看聊聊就好。
離開A公司的時候,曾經勸一個同事跳槽,我說這樣養老的生活,太危險。他沒走。
今年A公司出了點事,解散。一群快40的工程師,要重新找工作了。在現在的建築界,35歲以上的人,如果爬不到管理層,又沒有證在身,或者有很硬的工作經歷。根本找不到什麼太好的工作。
這兩年,萬科、綠地、寶能都來了,行業薪酬提起來,工作壓力也很大。(在過這類公司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我們有一句話說萬達和恆大,「你要他錢,他要你命啊!」(開玩笑)
在A公司那種養老型公司幹了多年的人,根本無法適應。我知道有些人,就在不斷地跳來跳去,始終都找不到一個合適的位置。
B公司擴張過度,資金鏈已經快完蛋了。上個月跟同事聊天,連副總監都走了。說是已經幾個月沒發工資,獎金早就沒了。但是同事們還好,因為工作一直都還比較跟得上市場,跳槽問題不大。薪資比不上一線地產商,大概10萬到12萬一年問題不大的。
大城市有這點好,有無窮多的機會,大企業和好企業,永遠都在招人,只要你有能力,肯拚命,日子會慢慢好起來的。這個世界變化很快,根本沒有什麼你以為能依靠一輩子的東西。你最能拚命的這十幾二十年如果就這樣消耗掉,假如以後這些依靠出了點問題,怎麼辦呢?
幾年前天貓剛出來的時候,大把商場活得好好的。今年我們這的新萬達百貨都撤場了。回頭看80後有記憶的這三十年,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可能再過十年又會輪迴,可是,你有幾個十年?
不斷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拓展人脈,思考行業下一步的發展,走在大多數人的前面,才有可能保證自己不掉隊,不要落到無路可走的境地。
在我修改這篇回答的時候,我認識的設計院裡面已經有3個發不出工資了。大家都很辛苦,都在思考轉型。經濟下行,都在減員增效。希望大家都是增效的那一個,不是減員的那一個。
我這點經歷在知乎算不上什麼,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個心得就是:
永遠帶著憂患去生活,才有希望以後沒那麼憂患。一定! 因為:「時間如同地段,不同的時間具備不同的價值,就如同在不同地段購買房產,在未來帶來的升值空間會完全不同!」——Professor H
第一次讓我對奮鬥這個辭彙有印象,是一位父輩的遠房親戚,50年代生人。因為同在一座城市所以走動得很勤。在父輩們的描述里,這位叔叔是衚衕里的孩子頭兒,學習也好,很是淘氣,但也仗義。在大家描述里,他的形象多是:聰明,又有點經濟頭腦。那一代人真的都有著非常的經歷:少年時期文革,青年時期插隊,中年下崗。
他並非沒有機會,當年高考重新開放,一起下鄉的同學憑藉著微薄的薪酬購買可憐的複習資料,考入大學。而那時他還年輕,總覺得萬象更新,奮鬥的路不止一條,何況年輕時正是戀愛的時期,埋首書本並非最適合自己。
而到我有記憶的時候,他的形象和別人的描述多半是對不上了。他總是行色匆匆,帶著有點客氣卻不自然的微笑,總在奔忙,忙著養家糊口,忙著生計。
「沒辦法呀,得為了兒子奮鬥,將來還得給他娶媳婦呢」,這是我第一次聽到奮鬥,那時的他微醺,臉上的表情記不清,語調中全是艱辛。
再一次,深刻的記憶是幾年前在他的葬禮上,去世時59歲。他的人生沒有「逆襲」,生活的窘迫境遇似乎在某一個節點不斷被延伸。
對於那個年代出生的大多數人,他們的人生劇本是時代或是別人幫他寫的,個人能主宰的部分實在太少。對於命運,他們更多的只能被動接受。在非常的時代背景面前,其實所謂的人生,所謂的命運,所謂的人,何其之大,又何其之小。
很多人,可能和他一樣,終極一生,對奮鬥的理解都是「在逆境中掙扎求存」。
但我對奮鬥的理解卻不盡相同。年輕時的奮鬥不是必需,只是人生的一種選擇,其全部的意義就在於讓自己有選擇的能力!
年輕時,為什麼要奮鬥?不想談勵志的故事,只想算算付出與收益的關係:
一、年輕時的試錯成本最低
為什麼20多歲時,戀愛與分手,你的家長不著急;30多歲時,你再找不到可以結婚的對象,你的家長卻心急如焚?
原因很簡單:人們對每一個人不同年齡段的期待和評價標準是完全不同的。
機會來源於嘗試,嘗試就必然會帶來失誤。誰的糾錯機制愈成熟、愈有效率,誰成功的時限就會越早,就越會積累豐富的經驗。當一個人的經驗超越了同齡人時,他被看到和給予的機會必然是加倍的。甚至比年齡稍長卻擁有同樣經驗的人機會還要多一些。
沒有人不經歷風雨就可以成功,只是有些人讓風雨掛在臉上,有些人讓風雨留在內心。我們看到的「一帆風順」,或許都是「欲辨已無言」的深刻城府。
而且,有些嘗試帶來的失誤,只有通過時間和精力來彌補,誰擁有的有效時間越多,誰彌補失誤的空間就越大。
二、年輕時的身體與精神狀態最佳
以前過目不忘的事情,現在都需要記在工作筆記上面,才能一一釐清。這恐怕是很多三十多歲職場人的共同感慨。
拋開我們所說的各種「企業應該如何如何的」大道理和「歲月靜好」的生活追求。說一點兒現實吧。在中國工作,朝九晚五,準時下班的生活不是不現實,但的確難以獲得晉陞的機會。原因很簡單,倒不一定老闆喜歡看到人人拚命給自己賺錢的樣子。而是你在工作中收穫的經驗,知道的不足,都需要在工作之外再進行學習和總結。
超越了普通人的付出工作時間,不一定能帶來職業發展的回報;但如果想要獲得超越普通人的職業回報,那就必須付出比朝九晚五更多的工作和學習時間。
時間從哪裡來?擠!學習效率是25歲的人高,還是35歲的人高?不言而喻吧,拋開少數聰明絕頂和笨得出竅的特殊案例,大多數人的天賦素質與精力是非常接近的。但不同年齡段的學習效率是一定不同的。
更何況,一旦過了35歲,家庭的牽絆,瑣事的牽累,必然會消耗學習和總結經驗的時間,那麼職業發展所需要的知識和經驗從哪裡獲得呢?沒辦法,職場的35歲現象很殘酷,但就是事實。如果你35歲不能晉陞管理層,那麼,且不說越來越少的企業會聘用35歲以下的基層員工,你的精力也很難允許你再承受「時間的沉沒成本」去重新選擇。
三、年輕時最容易塑造職業資歷
甘羅十二歲為上卿,那是因為在呂不韋門下,先出任左庶子,才有機會出使趙國,獲得坦露才華的機會。
有些機會只對一定位置的人才開放。職場和工作就是遊戲打關的過程,只要到了一定級別才能擁有相應的皮膚和武器。
年輕時的職場資歷構成了30歲以後收入和生活方式的起點。我很多很多20多歲的朋友,都將目標鎖定在賺取多少薪酬,很少有人有意識地將30歲之前的職場階段,用於積累經驗,打造豪華履歷。再引用Professor H的三句話來說明一下問題吧:
- 「利益的視野越長遠,收穫的成果越豐富」
- 「急於兌換價格的人,很難塑造價值。」
- 「時間是金錢,也是資本。但存儲的越早越多,不是用於消費,而是用於擴大再生產,金錢才變為資本」
有些機會不僅對一定位置的人開放,也只對一定年齡段的人開放。舉個我在高校當大學老師的朋友的例子吧:
只有博士學位才能申請《國家青年社科基金》
只有35周歲才能申請《國家青年社科基金》
申請《國家青年社科基金》的前提是做過省部級項目
省部級項目一般需要副教授職稱
副教授職稱需要兩年以上工作經驗並擁有教學改革項目經驗和縱向科研經驗
教學改革項目經驗和縱向科研經驗從申請到批准至少需要兩年時間
沒拿下國家級社科基金,就不能很難申請其他國家級課題
沒有國家級課題就很難晉陞教授
綜上所述,如果你32歲還沒有博士畢業,你的大學教授夢想就會實現的異常辛苦。而讀博士需要5年。
每一個年齡階段都需要完成此階段的任務,才能獲得向下一個階段進發的資格和平台,這就是現實。在中國社會日趨結構化、穩定化、資歷化的當下,這種趨勢越來越在加速。
所以說,年輕時需要奮鬥,不是一個心靈雞湯的故事激勵,而是實實在在的利益格局。
你未來是什麼樣子的背影,都取決於現在每個腳印的痕迹。如此而已。
我不想在十年之後的同學會上,仰望著誰的臉色,奉承的陪笑。
我不想當我遇見自己心儀的女生,因為顧慮自身的外在,內涵,錢包等等,而不敢接觸。
我更不想,當我的父母老去的時候,給他們撐不起一個安享的晚年。
自由,平淡,這種生活從來都不是口中說出的那麼簡簡單單,輕而易舉。
生活就是戰鬥。
因為我有太多的牽掛,太多的責任,也要有太多的擔當。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註定是瑣碎而毫無意義,世俗中的很多東西耀眼而毫無價值。
但這並不是自甘平庸的推辭和借口。
因為你永遠也不知道,下一刻,平淡如水的生活會掀起怎樣的驚濤駭浪。
可能是一場大病,可能是一場永別。或者還可能是丈母娘口中你無能為力做到的條件。
只有從身體到物質到心靈,不斷的變強,再強,更強。才能在命運的戲弄折磨突如其來下,最大程度的保護好自己所在乎的人。
沒有力量保障的自由,就像無根的花朵,任她一時花開燦爛,終究會被風吹雨打去。
更何況,我想看看那個更大更好的世界,也想看見那個更好更優秀的自己。
我很喜歡大師兄 @朱炫 說過的一句話。
要跑啊,少年,要跑。
(前)排名第一的 @徐湘楠 同學犯了一些謬誤,又關閉了評論,我就只好把這回答當邏輯改錯題來做了。跑題之處請見諒。
*下面的超鏈接都鏈接自wiki,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讀一下,我這裡就不對每個謬誤的概念多做闡述了。
第一個謬誤叫」滑坡謬誤「。具體到本題,就是如果你安於做3000元的工作,就會有一個做2500的高材生來做一樣的工作,你的老闆就會辭退你,你就會因為這個來開始他媽的害人,露出人性中最惡的一面。這種如果a…就會b…就會c…就會d…的論證是不是很耳熟?
不難看出,從你安於做3000元工作開始的推論,其中每一步的因果關係都極其模糊。事實上基本不會有高材生來以比你更低的價格來做你的工作,如果做了也不一定導致你的老闆辭退你,你的老闆辭退你也不一定導致你徹底失業,你徹底失業也不一定導致你會去害人。這其中的每個推理都非常弱,最後得出的結論「你安於做3000元的工作就會去害人」也是非常不靠譜的。
這個答案也犯了」訴諸可能「的謬誤。就是認為一件事如果可能發生,那麼就把它當作事實來判斷。舉個例子,如果我上班,就有可能被車撞,所以我就不上班了。做3000元的工作有可能讓你失業,所以你就不做了。也是類似的謬誤。
這裡還有叫做單方論證的謬誤。他討論了你做3000元工作的情況下可能失業的問題,卻沒有討論你做6000元工作也可能失業的問題(一個高材生拿5k工資來搶你飯碗的可能性應該比拿2.5k更高),或者獨立創業也有可能會破產的問題。事實上,不管哪條路都有可能導致他描述的那些不良後果。
另外一個問題是」訴諸情感「中的」訴諸恐懼「。也解釋了為什麼有2000個人給這個千瘡百孔的答案點贊:這是一種宣傳手段,其目的在於喚醒讀者心中的恐懼(情感),來以此獲得支持。比如說:」你不好好讀書就只能掃廁所「,「你不努力上進就只能去害人」。如果這個論證本身沒問題,那麼用這個小技巧也沒啥。但是如果論證本身破綻百出,然後用這個技巧去搶救自己的論證,就很過分了。
最後一個問題是「心理學家謬誤」。這裡具體指「很多人就是覺得不用拼,不用努力,什麼都應該是自己的,等到不是自己的就他媽開始害人了」這個判斷。它本身只是答題者的個人感覺,沒有經過任何論證,就被當作普遍事實來敘述了。而據我所見的很多拿比較少的工資的人都老老實實,沒有野心和特別的慾望也就特別能與人為善,並不會(比那些位高權重的人)更加有害人的傾向。
另外,我雖然不能期待世界總是講道理的,但是我以為在做決定的時候應當假設世界是有規律的。如果在自己做出決定的時候不講道理,那不管世界講不講道理,你都危險了。
————————
跑題完了,說一下我對問題的看法。
想要舒舒服服生活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人類文明發展了上萬年,我們的祖先拋頭顱灑熱血,我們的社會結構,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都是為了讓你可以安安穩穩的生活,而不用去掙扎,去冒險,去奮鬥,去競爭。競爭中的失敗者也可以在社會中生存,悠閑的工作也不會餓死。我認為這是人類文明的驕傲,也是我們理所應當應該享受的東西。
——當然,這取決於你有多信賴人類文明和現在生活的社會。如果你認為自己將來有一定可能會失業或破產,社會保障可能會失效,經濟可能會出現危機,瘟疫可能會爆發,戰爭可能會發生,甚至文明可能會終結——那麼你也許的確要更加努力的為這些風險提前做出準備——當然,如果這一切都沒有發生,你為此做的準備就會浪費掉。這是你要為此付出的成本:並不是無限的穩妥就是最好的選擇。你需要(像做其他決定一樣)考慮你行為的收益和你為此付出的成本。這個成本和收益可能是對每個人都不同的。
另外提個醒,為了規避風險而努力工作,和很多時候說的為了夢想而奮鬥是兩碼事,一般來說後者不會特別看重如何迴避風險。
以教主的雞湯做結尾:
——沒有什麼理由不追隨內心。
——我的內心,是當一個安靜的家裡蹲。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