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上有農藥嗎?如果有,怎麼處理?
總不能像洗水果一樣洗啊,就泡一次也明顯不是好方法。
原答案有些紙上談兵。感謝 @王嘉明 指出問題,並予以補充。請參看他的答案。
===========以下為2012年原答案=============
謝邀。
1. 關於茶葉上有沒有農藥。答案是肯定有。為了除去害蟲、除草等目的,茶農肯定要噴洒農藥,如莠去津、吡蟲啉、噠蟎靈、腐霉利、樂果、菊酯類、咪鮮胺等[1,2]。我們實驗室就有檢測茶葉中農藥的項目。但是如眾位所知,「有農藥殘留」和「殘留量超標」的性質完全不同。農田裡使用的農藥都會經過毒理學試驗、風險評估等方法,對各種農藥規定一個足夠安全的限量標準。農藥量在限量標準之內的,理論上來講都是足夠安全的。另外,為了打壓中國茶葉出口,國外尤其是歐盟把茶葉的殘留限量規定得沒有道理的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茶葉的安全性。當然,監管出現問題,農藥殘留超標的不合格茶葉流入市場,那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2. 關於殘留農藥的風險。茶葉中的農藥殘留水平和茶水中的含量不是一回事。事實上,很多農藥都是脂溶性的,吸附在茶葉的組織上,不易遷移到茶水中。目前在茶葉生產中推廣使用的農藥,多是水溶解度極低的農藥品種。推廣使用的農藥進入茶湯中的含量一般只有1%左右[3]。那麼,按一天13克這個世界上平均最高的茶葉消費量來算,即使這些茶葉有一點農殘超標,真正隨茶湯喝下肚子的也微乎其微。所以,只喝茶水,不嚼茶葉,就進一步大大降低了茶葉農藥殘留的風險性。
3. 關於重金屬殘留。主要是鉛的問題。鉛大多是來自土地中的礦物質。因化肥使土壤酸化,它就遊離出來,被茶樹吸收。另外,汽車尾氣中含鉛,隨空氣飄移,落到茶葉上。一些在風景區的產茶區,特別是汽車來往多的,茶葉含鉛量較高。長期引用鉛含量超標的茶有造成對人體的危害的風險。但是,同上文提到的脂溶性農藥一樣,鉛在平時沖泡時,是幾乎不溶於茶湯中的,而且在兩小時內,用普通水沖泡的茶葉,所含的殘留成分大部分都泡不出來。
綜上所述,為了儘可能降低茶葉中農藥、重金屬殘留帶來的風險性,建議(1)從正規渠道購買茶葉; (2)只喝茶水,不嚼茶葉;(3)不要長時間不換水。[1] 龔勇, 單煒力, 葉紀明等, 茶飲料中7種農藥殘留檢測能力驗證分析. 農藥科學與管理, 2011(12).
[2] 宋寧慧, 單正軍, 郭敏, 氣相色譜-質譜法檢測茶飲料中擬除蟲菊酯類農藥殘留. 分析實驗室, 2011(10).
[3] 陳宗懋, 院士陳宗懋:茶農藥殘餘媒體勿危言聳聽. 南方日報, 2005-7-13. _新聞頻道_拙風文化網
看了 @menz 的回答,針對以下觀點做補充,同時也感謝 @menz 推薦。多謝@秋爽 補充的關於19類禁用農藥的公告,已經修改答案。
1. 「農藥量在限量標準之內的,理論上來講都是足夠安全的。」 --並非如此
首先我們看下中國關於茶葉農藥殘留的法定限量。
中國採用的是風險性評估原則,GB 2763-2014《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1]中規定了387種農藥在284種(類)食品中3650項限量指標,但是針對茶葉類的農殘限量要求只有28項。另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告第199號》[2]中,規定了額外的19種農藥不得使用於茶葉上。除此之外,針對其它農藥國家現有法規沒有設限的農殘限量並沒有作出相關規定。考慮到茶農使用農藥種類遠遠多於這47種,這樣的標準存在嚴重安全隱患。
反觀日本和歐盟規則,分別規定了300及400多項最大殘留值(MRL),而沒有最大殘留限量的農業化學品按照「一律限量」規定統一標準0.01mg/kg。這樣的規定更為嚴格,可將風險降到最低。
所以綜上,如果限量標準存在問題,限量之也不一定安全。
2. 「為了打壓中國茶葉出口,國外尤其是歐盟把茶葉的殘留限量規定得沒有道理的低」 --並非如此
下面的表格是中國《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中針對茶葉類農殘限量要求的28項指標,以及歐盟針對這28類農藥對茶葉及蘋果使用限量的規定。[2]
我們看到,
1. 針對茶葉28項農藥,歐盟標準都較國內標準更為嚴格。
2. 針對歐盟內部大量生產的蘋果,其所規定的MRL(最大農藥殘留)很多比其進口茶葉的MRL還要嚴格(紅色標註)。也就是說,歐盟並未針對中國茶葉出口而單獨提高標準。
歐盟整體標準嚴格,是因為歐盟更關注食品安全問題,更關注人們健康,一句簡單的打壓中國出口控盤站不住腳。
3. 「...都是水溶解度極低的農藥品種...即使這些茶葉有一點農殘超標,真正隨茶湯喝下肚子的也微乎其微」 --並非如此
水溶解度極低,一方面雖然攝入量會減少,但另外一方面由於同樣的原因,農藥一旦進入人體內便很難代謝出來,日積月累之,在人體內殘留量會越來越多,直到死亡。
正如卡遜在其著作《寂靜的春天》所描述的:
」醫學上已經確認,在DDT(一種廣譜殺蟲劑)時代到來(1942年)之前出生,死亡的人們,身體組織里不會含有DDT或類似化學品。從1954年到1956年提取的人類脂肪樣品中含有濃度為百萬分之5.3到7.4的DDT。已有證據顯示,DDT平均水平已經上升到一個更高的數值"[3]
很難想像對於我們天天喝茶的人,在我們體內日積月累的農藥會到怎樣的程度。
下面再補充兩點我對於農藥的看法:
4. 國內限量標準設置沒有考慮不同農藥混合的情況
很多茶農在生產過程中為了滿足國家各類農藥MRL規定,使用由多種農藥混合而成的複合農藥,以保證每一項農藥檢測都符合國家標準。比如2012年綠色和平所發布的《荼——2012年茶葉農藥調查報告》[4]中指出,1/3樣品中含有10種以上農藥,如下圖:
我們在飲用時這類茶飲時,一方面攝入的總農藥量會很大。另一方面,不同農藥混合使用時可能會帶來更嚴重後果。比如一種叫做馬拉硫磷農藥和其它一些有機磷脂同時施用會產生巨大的毒性,是兩種物質毒性相加的50倍。原因在於馬拉硫磷單獨使用時,肝臟中的一種酶可以將其分解;而一些有機磷酸酯會抑制這種酶的活性,使得馬拉硫磷的毒性被完全釋放。
5. 對農殘限量研究還不夠深入
針對農藥殘留,儘管各國相關部門都有制定標準限定茶葉中農藥的最大殘留量(MRL),然而MRL標準在世界範圍內仍存在爭議。事實上,人們對於農藥危害的研究並不透徹。20世紀30年代,DDT作為殺蟲劑的功效被人們發現,大部分人認為這是一種平常而無害的產品。甚至在戰爭期間,成千上萬的士兵、難民和囚犯都在身上噴洒DDT來對付虱子。而DDT的危害直到60年代才逐漸被人們發現並在歐美被禁用;近年來人們對於其致癌性仍存在爭議。
因此,同樣的情況或許會發生在現在被標為是安全的農藥。
最後,歐盟從法規制度到監管執行,其標準都遠遠高於國內標準,這也是大家一致的共識。使用更高標準,儘可能減少對人們健康的風險,這也是大家共同的追求。至於那些總是糾結說歐盟不產茶所以故意提高標準的人,或者說喝一點也喝不死人的人,很難不讓人懷疑他和一些商家或團體存在某些利益關係;否則為什麼不把精力花在更多更重要的事情上,而是這樣費盡心機試圖讓人們去接受含有更多農藥的飲品呢?
----------------2016年8月-----------------
本身很喜歡茶和中國傳統文化,看到這個問題查了很多資料,越看越讓人悲憤。決定去做點什麼,去推動改變茶葉農藥殘留的問題。
----------------2016年9月-----------------
綠色和平再次發布《2016年茶葉農藥調查》[6],針對其中核心數據的解讀如下:
1. 茶葉農殘問題影響範圍廣
報告中指出,85%常規茶樣品檢出農殘,且超過歐盟標準。而這些樣品不乏「張一元」、「天福茗茶」、「吳裕泰」等名牌產品。相較於前幾年的數據,農殘問題並未得到改善。
2. 茶葉農殘問題影響程度深
報告指出,60%常規茶樣品檢出國家禁用農藥,茶樣同樣涵蓋上述知名茶葉品牌。而檢測出的各類違禁農藥有些早在2002年就已經禁止在茶葉等多種作物上使用,這充分暴露了公司管理漏洞、行業監管不嚴等問題。
3. 茶葉農殘問題影響人們健康
報告指出,45%常規茶樣品檢出含有世界衛生組織(WHO)農藥危險程度指南中所列「高毒」級別(WHO Ib)農藥——滅多威、氧樂果、三唑磷和克百威,然而,目前國標中尚未對克百威、氧樂果和三唑磷在茶葉上有農藥限量規定(這也是我上文中提到的第一點:標準存在問題)。
另外根據歐盟農藥資料庫和國際理論和應用化學聯合會 (IUPAC) 中健康風險評估,本次調查中檢出的多種農藥,即便只是小劑量,長期接觸也對人體存在潛在健康風險,比如滅多威(其水溶性為 55000mg/L,易溶於水)
建議大家喝茶時選擇生態茶。
----------------2016年10月-----------------
聯合幾個愛茶的朋友,創立了茶葉品牌「一出」,希望可以在解決農殘這個問題上起到推動的作用。我們的理念是將真正放心的產品介紹給消費者,而大量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就可以推動更多生產者提高標準,從而逐漸提高整個行業的安全標準。關注我們的公眾號:arise_one 了解更多。
參考資料:
[1] GB 2763-2014 - 《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
[2]公布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農藥和不得在蔬菜、果樹、茶葉、中草藥材上使用的高毒農藥品種清單
[3] EU Pesticides database
[4] 《寂靜的春天》第十一章
[5] 《荼——2012年茶葉農藥調查報告》
[6]http://www.greenpeace.org.cn
上面各位基本都說到點上了,對於農產品的農藥檢測,特別是直接入口的這種,是比較嚴格的,而且要求殘留量也是比較少的。
但是我們真應該關注的是重金屬問題,因為富集效應,茶葉中對於重金屬富集現象很嚴重,這點就要大家小心了。盡量別再破壞環境了!
以下是我對這個農藥問題的看法以及認識,希望對你有幫助:
1. 茶葉噴農藥的問題:目前人們對茶葉的需求量很大,必須大面積成片種植。成片種植易發生病蟲害,必須用一定量的農藥。如果用藥適當對人體的為害不大,因為農藥不是水溶性的,一般不會泡到茶湯,所以要求在採茶前7天內禁止用農藥。如果採茶前7天內噴農藥,農藥附在葉片上就可能被水衝到茶湯中。
2. 有機茶與非有機茶:有機茶種植要求很高。
- 一是對環境要求特別高。土壤不能有有害物質,如重金屬等。大氣不能有污染,周邊不能有重工業,大氣的灰份、空氣質量都要合格。周邊的水源不能有污染。周邊不能有其它需要噴農藥的農作物,防止農藥漂移。
- 二是對茶園種植管理要求更嚴格。不噴化學農藥、不施化肥、不用除草劑這是最基本的要求。科學選地,建立小生態環境,防止病蟲害發生;肥料要用有機肥(自製或從市場購買經過認證的有機肥);除草全部用人工除草。
- 有機茶生存困境:
目前市場上做有機茶的企業也不少。然而你目前市場上有機茶的價格與普通茶葉在價格上沒有拉開差距,消費者對茶葉是否有農殘、重金屬含量沒有太高要求。還有茶葉的禮品屬性決定買茶的人與喝茶的人不同,對這些更不要求。即使有些做有機茶的企業為了生存,也兼做普通茶。導致,有機茶的認證市場可信度降低。 - 非有機茶:非有機茶對環境要求只要適合茶樹生長即可。可以科學按要求使用化肥、除草劑和農藥。目前有些茶葉包括一些大品牌(如天福、八馬、華祥苑甚至立頓)經國家質檢部門檢測農殘超標或重金屬超標,就農藥、除草劑使用不當或過量。
3. 茶業運作缺陷:中國的茶葉種植基本是農戶種植為主,缺少科學使用的知識與方法,茶企大規模必須大量收購茶農的茶葉,在農殘方面無法把控。
4. 海拔因素:另外,大面積、大規模種植如果在低海拔地區也易發生病蟲害,務必使用農藥。但如果能科學合理使用農藥或使用生物農藥,農殘也不易超標。從這個層面說,茶葉的品質與海拔是有一定的關係。在消費者,學界已有共識,高山茶比普通茶會好,比如說,有機茶如果要不發生或少發生病蟲害,只有高山才可以。低海拔地區很難做到不用農藥的。
最後,建議你買茶的時候,
1. 看看包裝上是否有貼QS標籤(國家食品質量安全認證),有些茶放在貨架上也公然沒有貼QS,顧客不懂也不在乎。正規的茶葉在上市前都會在檢測站檢測過,才可以拿到QS,這個是有公信力的。
2. 買茶葉最好是自己要對茶有一定的了解,比如很簡單的,觀察茶的條索,如果外形松、碎,並有煙、焦味,說明原料老,做工差,品質劣。再外行一點的,看葉底(色澤及老嫩程度),芽尖及組織細密而柔軟的葉片愈多,表示茶葉嫩度愈高;用手觸摸不粘手,富有彈性。
3.關於「洗茶」,其實社會是有誤區的。傳統來說,除了烏龍茶,第一道水不喝,其它茶類都是應該喝的。烏龍茶一泡主要是聞香,第一泡是「醒茶」,讓茶葉松一些。其它茶類都是第一泡味道最好,內含物最豐富,是不倒掉的。目前倒掉第一泡茶,社會上叫「洗茶」,感覺洗去表面的灰塵。實際上茶如果臟是沒辦法洗的。建議還是去正規渠道買乾淨的茶,「洗茶」其實是沒有太大意義的。
希望能幫到你。
1、這個問題的提問方式是有問題的(真繞。。。),茶葉種植中確實有使用農藥的現象,不等同於茶葉生產必須使用農藥。
2、回答肯定有的,要麼是如此伺弄茶樹的茶農,要麼是發明創造各種農藥及其使用方法的,,,,「專業人士」?
3、部分認同@莫子楚 的觀點,或者說,許多人認為的
「茶葉需求量大」→→→「茶葉必須大面積種植」→→→「必須用農藥」
這個貌似合理的邏輯鏈條中是有問題的(好多問題⊙﹏⊙)。茶葉相較於糧食,是非必需品,任何人對於茶葉的需求,都不是剛需,即便嗜茶如我,也不能昧著良心說我一個月不喝茶就活不了(難受到真的會,饞啊。。。),而一個月不吃飯……肯定是撐不到一個月了。
因此基於進食的剛需與個人的經濟能力,我無法餐餐食用全有機,因此為了苟活於世(這麼慘得慌),我可以接受糧食等基本農作物使用農藥的現實——或者說,不得不接受。而茶葉作為非剛需,在生活中體現的角色近乎於「奢侈品」(與茶葉價格無關),既然如此,我認為我有權對於這種非剛需/非必需品提出更高規格的要求。
實際上所謂茶葉大量生產只是對於茶葉產銷這一條線的人具有剛性意義——茶農,以及「所謂的」茶葉科研人員。對不起,這個群體(茶科口)中值得尊重的實在寥寥。
5、處理方法——不喝。除此以外別無他法。靠洗茶是無法將茶葉中農殘洗凈的。
①在茶葉生產中不按照安全隔離期(噴洒農藥與採摘的間隔)的茶農比比皆是,利益當前,指望著茶農像黑白電影或新聞聯播里的高大全人物一樣活著,,,,這裡是中國,二十一世紀。許多嚷嚷茶葉使用農藥安全的都是默認了茶農具有特殊材料般的道德人格。。。
②有所謂脂溶性農藥在茶水中溶解少的說法。茶葉中(有時還要包括茶葉「上」)的物質進入泡茶的水中,除了「溶解」,還有非溶解性析出,反正能進你的肚子都要算作「可析出物」。
6、關於所謂「不吃茶葉」或「不煮茶」,我的意見是,如果茶葉沒問題,那麼食用方法是個人選擇;如果茶葉有問題,我喝它幹嘛?(參見3)
7、關於茶葉農殘事件,有所謂「歐盟設置貿易壁壘」的民族沙文主義說辭,就此說兩句:
①本國的食安問題嚴重,相關部門不作為,標準低或執行不嚴,不是別國需要照做的理由。
②歐盟國家產茶量不高,而歐洲國家對於茶葉又有著消費需求,那麼歐盟在進口中國以外的產茶國的茶葉時,是否採用了另一套標準?——顯然在現有國際秩序下是不可能的。就此曾問過一位在這個問題上高揚愛國旗幟、大喊「帝亡不死」口號的浙大茶學方面的知名教授,那位磚家,,,,今天天氣不錯。
8、關於洗茶,知乎有過相關的討論,可以搜搜看。簡單的說洗茶這個稱呼本身是不嚴謹的,稱之為「溫茶」、「潤茶」或「溫潤泡」更為得宜。用水分濕潤茶葉,用溫度激發茶性,為下一步的沖泡做準備。你可以理解為烹飪中一些食材需要在熱水中抄一下。令,還要強調一下,農藥是洗不凈的。
9、茶葉產區的生態環境確實與茶葉農殘問題直接相關,比如我可以武斷的判斷安溪產的茶葉必然不可能有真有機(具有中國特色的有機認證則另當別論)
10、關於@莫子楚 的答案,有幾點不認同或可與莫兄探討。①「化學農藥一般都殘留在葉子里」故而「不喝茶渣」,於我看來按照我們的「共識」(起碼在我看來是),這樣的茶就甭喝了。
②「綠茶無農藥」是不確切的,應該說早春綠茶(春尾都未必了)因時間差的問題蟲害困擾不大,真要有農藥也是過往的殘留了。實際上在2013年信陽毛尖就曾有過農殘事件曝光,許多茶農是不喝自己販售的茶葉的——是不是和菜農不吃自己賣的菜類似?農民淳樸。。。。需要一一甄別。
③「野生茶、古樹茶不需要打農藥」,這一點需要對農藥的概念進行釐清。古樹茶不是不怕蟲,而是古樹茶園中茶樹的密度以及茶園的生態環境不需要使用農藥,但這樣一來產量較密植茶園為低。而雲南一些茶山的古樹茶園,被茶農噴洒了除草劑——茶農「淳樸」的認為除草劑是除草的,不算農藥,打了除草劑可以提高產量,又不用人工除草那麼費力。現在這種現象在雲南愈發多見,在古樹茶價格瘋漲的情勢下哪管得那麼許多?
④「大品牌安全」。根據我的從業經驗與經歷,大品牌的茶葉該用農藥的照樣不含糊,茶葉的分散化生產導致茶企需要從茶農手中收購毛茶,而這又提高了茶葉中農殘的風險概率——許多茶企對於收購茶葉中農藥的檢驗形同虛設,這個比例還「相當」不低。(話又說回來,集中化生產必然使用農藥。。。)。因此在購買茶葉時,若對於茶葉農殘有擔憂,從茶企規模與品牌知名度上找安全感是不靠譜的,一一甄別還是無奈而必須的選擇。
這個問題太廣了,普通來說密植型茶園都會打農藥,幾乎都是生物型可降解農藥,比較頭痛的是有些沒有到降解期就被採摘的茶葉農殘會超標,發現農殘超標的茶葉就別喝,茶葉經過初制精製若有農殘無法通過所謂洗茶清洗掉,心理安慰而已。
早上看到這個問題,看到那麼多回答,著實覺得很是無奈,現狀如此,說什麼都是那麼無力,只能說幾句聊表鬱悶。
從業多年,為了減少蟲害,我是這麼做的(其實這些方法到處都能找到,並且效果不錯,關鍵還是在於農場主是否願意那樣去做):
1,選擇高海拔地形(高海拔導致相對溫度較低,會使春茶出產時間延後,總體生產期縮短)
2,建立林帶隔離區,並且逐步建立天敵系統(其實具體做法僅僅只是,就近保護益蟲巢穴並且輔助繁殖)
3,選擇性使用信息素和生物殺蟲劑(或者也可以歸類為農藥吧,只是答案里說的那些我基本上都沒用過,用最多的是苦參鹼,4月7月10月各一次)
4,物理殺蟲,具體為粘蟲板再加太陽能殺蟲燈。
我的一個判斷標準是:如果購買的茶價格明顯低於該類茶的平均價格基本確定該查質量一般,含有各種不合規的東西幾率要大。
身邊經常有朋友自己會去茶山,一些古樹 高海拔講究的人基本不會用農藥,但是一些台地茶有的可能要大,核心是茶農是追求採摘的數量 季節這些能明顯衡量效益的指標還是真的為了做真正的茶。
其實中國的農業普遍面臨這個問題,即使茶農做的無添加 無污染但是還的考慮加工環節等等。
個人覺得找到信任的茶商很重要
真含有農藥單憑洗解決不了。
那要看那一種茶葉,比如說有些高山雲霧茶,大多數就不用打農藥。高山氣溫低,又長期雲霧包圍,蟲害少,所以茶農不打農藥。
這是一篇發在尋香茶社公眾號上額文章,差不多也沾邊兒,就貼在這吧。
既然大家都很關心這個問題,那麼我們今天就來聊聊茶葉農殘的那些事兒。
什麼是茶葉農殘?農藥殘留(Pesticide residues),是指農藥使用後一個時期內沒有被分解而殘留於生物體、收穫物、土壤、水體、大氣中的微量農藥原體、有毒代謝物、降解物和雜質的總稱。茶葉農殘即是茶葉種植生產過程中的農藥殘留。
茶葉種植是不是會打農藥?實事求是的講,肯定會。隨著人們對茶葉需求量的不斷壯大,規模化大面積種植的現代茶園越來越多。眾所周知,任何成片種植的植物都容易發生病蟲害。另外,為了除草的目的,也必須使用一定劑量的農藥。
但是,我們必須搞清楚一個事實,那就是「農藥殘留」和「農殘超標」是兩個概念,不能說茶葉檢測出來有農藥殘留就是不安全的,關鍵要看是否在標準規定的範圍之內。
市面上正規農藥生產商生產銷售的農藥,都必須經過嚴格的毒理學實驗、風險評估等多環節多步驟研究分析以後,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才能獲准上市。也就是說,從理論上來講,只要嚴格按照說明書規定使用農藥劑量,就是相對安全的。
進一步來說,茶樹上的鮮葉甚至是加工製作完成的成品茶,其中的農藥殘留水平和我們平時泡在杯子里的茶水中的農殘含量根本不是一回事。事實上,目前茶園推廣使用的農藥絕大多數是脂溶物,會吸附在茶葉組織上,是不溶於水的。因此,拿茶葉固化物的超標來講茶葉的農殘超標,顯然是不科學的,也是沒有道理的。而且,中國人的喝茶方式和國外不太一樣。我們都是用茶葉泡水喝,只喝茶水,不吃茶葉。而國外,尤其是日本,他們喜歡把茶葉研成茶粉,直接沖泡吃掉。如果說有農殘,這種方式更容易受到傷害。
現實生活中,由於缺少對相關知識的了解,造成了農藥問題被「妖魔化」,直接導致很多人對茶葉農殘問題「談虎色變」。從實際上來說,中國的茶葉,尤其是綠茶,多採摘於清明穀雨之間,一年只採一次,前後持續不過一個月左右,到了立夏以後,就逐漸開始減少採摘量了。清明前後,剛剛經過冬天的嚴寒,大部分病蟲災害都已經被凍死了。這時候,幾乎沒用蟲子,根本不需要打農藥。
而進入夏天,天氣變暖,病蟲災害開始泛濫的時候,春茶採摘已經結束。採摘完的茶樹隨即會進行較深程度的修剪,茶樹上沒有了枝葉,也就不容易有害蟲危害。即使需要根據病蟲害危害程度噴洒一定量的農藥,到下次採摘已經是第二年的春天,農藥早已降解到安全程度。而且隨著人們對健康和環保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且從經濟角度考慮(農藥錢和人工費都是成本),只要沒有發現有病蟲害,不會危害到茶園正常生產,那就不會打農藥了。
根據福建農林大學的相關報告表明,茶葉農藥殘留問題,春茶最低其次依次為夏茶和秋茶。另外,綠茶的情況也要好於其他茶類。所以,別怕,茶葉農殘沒你想像的那麼可怕!遇上好喝的茶葉,不妨大口大口喝個痛快,別讓那些腦殘的超標給忽悠瘸了!
農藥這個問題,一直是茶葉的關注問題。其實單純的說茶葉有木有農藥,並不合適。層主家就是茶葉產區,從小接觸茶葉。一般來說夏至以前的茶葉,也就是頭茶說的頭茶,都是沒有打過農藥的。打農藥的唯一目的大家都知道,就是為了殺死害蟲,保證茶葉產量。這點其它農作物還是有區別的。所以在氣溫升高以前,蟲子還沒對茶葉造成傷害,茶農沒有必要施藥。但是天氣溫度一上來,蟲子開始繁殖,茶農就必須打農藥了,不然茶葉就沒有產量了。所以買茶一定要買頭茶,夏茶真的不能保證農藥的殘留度(有的茶農根本約束不到殘留最少是再採摘)。 滿意給個讚唄,有其他問題,問我,知無不盡
2016年五月22日!
今天上山採茶,明確的告訴知友,還沒打過葯!已有些蟲卵,不過還沒有影響茶葉!上圖欣賞吧!
這片茶園疏於管理,茶葉已有些抽芽!一片綠油油,還沒發現蟲害!
這片茶園疏於管理,茶葉已有些抽芽!一片綠油油,還沒發現蟲害!遠處是茭白!高山的哦!氣溫雖時高時低,害蟲還不需要農藥控制!
遠處是茭白!高山的哦!氣溫雖時高時低,害蟲還不需要農藥控制!很乾凈,看來農藥還有些時候用不上!
很乾凈,看來農藥還有些時候用不上!所有圖片來自手機魅族5
上農藥時,第一時間報道!
相對於碳酸飲料,各式的果汁飲品,乃至於奶製品,我依然認為,茶是相當健康的選擇。口渴了,喝一口白開水,或是喝一杯茶,依然愜意。
但這並不能阻止一個事實的發生,食品健康在這個國家是個共性問題,而非個性現象。從空氣到食品到水,你都要享受著二等公民的待遇。好的,健康的,或者說,相對正常的,都優先讓渡給了領導。
要說茶葉作為一個農作物,為了防蟲而打農藥,那不過是一種必然。水稻、蔬菜、水果,你說哪一樣東西少得了葯的保護。為了提高產量,為了養活更多人,打葯似乎看起來成了正義之舉。
但我的觀點是,茶葉並不是生存產品,應該更多地杜絕農藥,而不是任由它的泛濫。不喝茶不會死,喝茶只是休閑品,所以要是喝了反而有毒致死,那實在是罪過。
當你面對滿山的鬱鬱蔥蔥,卻發現有了蟲子的入侵,說實話,這是個艱難抉擇,所有的商人和農民都會選擇打葯。從人的趨利避害的本性來說,我們要儘可能地創造收入,避免損失。
但顯然即算是打葯沒有問題,一些操作上的不正當仍然值得關注。
剛剛我們已經談過了第一個問題,為什麼要打農藥。答為了賺錢,利益驅動。再來看第二個問題,什麼樣的茶需要打農藥?
第一,綠茶不需要打農藥。原因是采春茶的時候,樹上的蟲子還沒長大。
第二,高山茶不需要打農藥。原因是山太高,溫度低,沒有蟲子。
第三,野生茶、古樹茶不需要打農藥。老樹不怕蟲,這是古話。
列了這三點,那麼很顯然,除此之外的茶樹茶種都免不了用藥這條路。
實際上春季茶樹上的嫩葉採過之後,到夏秋季節,蟲子是最泛濫的時候,這時候採下來的茶葉是怎麼都避免不了農藥的。只不過國家針對此,也有相應規定。
比如,打了農藥之後,七天之內是不好採茶的。這算是常識吧。但有人偏不遵守,頭天打葯,隔天採茶,也能算得上是無良了。鐵觀音這些年銷售遇到瓶頸,說一千道一萬,跟這些負面新聞,這樣沒道德的做法脫得了關係嗎?一旦被認定為毒茶,公眾的恐慌就會讓你在市場上敗得很慘。
中國的茶葉檢測項目大概只有二十幾項,日本有兩百多項,但就算是嚴格如日本,也沒有規定說茶葉不能被檢測出來有農藥殘留,只是標準不同罷了。適量的葯對茶葉的生長有益無害,但請注意是適量,還要講科學。
既然農藥不可避免,那就來說第三個問題。怎麼喝茶更健康?
我也來總結三點。
第一,喝茶湯,不要喝茶渣。因為化學農藥一般都殘留在葉子里,而不是湯里。
第二,茶不可泡過頭。綠茶最多三遍,紅茶最多八遍,精華萃取吸收了就好,過量的泡說不定就不妙。
第三,如果你太擔心,你又不怎麼喝茶,那建議每次喝喝綠茶嘗鮮就好了。
最後最大的規律,也是市場的規律,就是到大品牌買茶,畢竟他們鬧著玩的幾率比較小。喝茶講心情,不能讓無良奸商壞了心情。對於愛喝鐵觀音,愛喝普洱的諸君,這規律尤其重要。
就到這裡了,謝謝。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chadangjia
不請自來,主要談談自己碩士期間的研究項目,茶葉中氟化物的問題。
氟中毒現象是一種地區性流行疾病,爆發的主要的原因是水氟含量過高,近年來,也有「飲茶性氟中毒」如氟骨症及氟斑牙等臨床癥狀報道的相關報道(Chan et al 2013;Kakumanu 2013)。當每日氟攝入量超過6 mg就會對骨骼健康產生風險,當日氟攝入量超過14 mg時,就會對骨骼產生明顯不利的影響(IPCS 2002)。在中國的西藏、新疆、內蒙古、青海、四川北部等地區,飲用磚茶造成的氟斑牙現象普遍存在,這些普遍飲用磚茶地區人口約有4000萬(劉曉靜 2006)。
在相同的土壤和生長環境下,茶樹氟含量比其他植物高出10-100倍。一般的植物中,氟含量約為 0.4-264.0 mg/kg(Fornasiero 2001;Xie et al 2001;繆崑等 2002),而茶樹中氟含量達到10.88-3625 mg/kg時,仍能正常生長,並不表現受害癥狀(Fratzl et al 1996;馬立峰等 2003;阮建雲等 2007;李麗霞 2008;謝忠雷等 2008;蘇祝成等
2009;馮雪
2011;郜紅建等
2011;喬沙等 2011;吳命燕 2011),因此,茶樹被認為是一種氟聚集植物,其具有從周圍環境中超累積氟的能力(Shu et al 2003)。茶樹器官中的氟分布規律為:老葉>落葉>嫩葉>茶果>細莖>側根>粗莖>主根,其中,約90%的氟都聚集在葉片中,茶樹品種間的氟含量也存在差異,遺傳因素被認為是最主要的因素(Ruan 2001)。
所以,重點來了,說了以上這麼多,我想表述的是,使用粗老茶葉原料製成的茶類具有氟超標的風險(具體茶類等其他專家來說),不過,可喜的事,國家制訂了GB 19965-2005 磚茶含氟量 國家標準,國標中規定磚茶中的氟含量必須≤300 mg/kg。
國際醫學頂級期刊新英格蘭醫學曾經也報道過飲用(可能是紅)茶氟中毒的現象( Kakumanu N, Sudhaker D. Skeletal
Fluorosis Due to Excessive Tea Drinking. N
Engl J Med, 2013, 368:1140),飲茶型氟骨症在國外還是比較少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擴展閱讀。
昨天在聊天,廈門商檢的人說茶葉上農藥嚴重超標是他們很早就知道了,但是對於閩南區域的地方政府而言,茶葉的稅收是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對外公布,茶葉市場的不景氣將嚴重影響財政收入,所以...被捂住了。
他們是不喝市面上的茶的,有自己的渠道。
我想這不是閩南的特情,而是國內的普情吧。
另外,農藥過量的多是那些發酵程度比較小的茶。
我們家是從來不灑,這麼多年了茶樹照樣長得好好的。總的來說明前茶的農藥相對少,但很多茶農為了求量和早點採摘明前茶都是噴催長劑的,以前我就納悶自己家的茶樹只有芽頭的時候別人的為啥都已經炒完開賣了 ,原來是打了葯!
農大學環境出身的表示,比起茶葉,我更關心菜葉的農殘。
首先,一般茶葉產區都比較偏遠,大氣污染相對較少。而菜葉就不一樣了,菜地很多比較零散,我們經常開著車就能看見路邊大片的菜地,而這些菜地所出產的蔬菜最終流向了人們的餐桌。
其次,茶葉企業的工廠化生產模式保證了出廠檢驗,正規茶葉企業都是要通過一系列認證的,比如QS等,質量上有個最起碼的保證。我們反觀我們吃的蔬菜,很多農戶從自家菜園裡採摘了蔬菜以後,要麼批發給菜販子,要麼自己擔到市場上去賣,中間缺少監管。
最重要的是,菜葉是直接吃啊,茶葉是泡水喝啊!不管用什麼農藥,直接吃到肚子里,會吃掉絕大部分的農殘。然後就是脂溶水溶的問題,脂溶性農藥就好比是油狀的,附著於植物葉面,難溶於水,茶葉沖泡飲用的方式就更加安全。
當然也有茶農違規使用農藥,農藥比如氧化樂果、三氯殺蟎醇、六六六等,他們本身對環境的危害較大,在自然界難以降解,因此被禁用。比如DDT這種農藥,其本身對人體的毒害作用其實很小,曾經被直接噴洒到頭髮上去虱,是因為環境問題被禁用。在此也譴責一下違規使用農藥的人,使用違禁農藥需要環境付出的代價是相當大的,這其中也涉及監管等問題,說不得。
浙江的綠茶,盡量喝春茶。明前茶基本不需要打農藥的,3月4月沒什麼蟲子,農民不傻。據上一次打農藥大概間隔了3-5個月,間隔期足夠長了。
到了5,6月份天氣熱了,蟲子多了,就要開始打農藥。所以一般來講夏秋綠茶農藥會多一點。
不過夏秋茶的農殘問題也是不大的。只要不久浸、不把茶葉吃下去,就基本上不用擔心這點農藥。
還有一種情況,是「檢出」但未超標。這種可能是土壤里殘留的痕量農藥或者重金屬,基本上不用擔心。這種在一些號稱生態農場的農產品也有可能發生。不一定農場故意打了農藥,而是隨地下水、大氣流動等因素帶來的。
我提議回答這個問題的人,如果不是道聽途說的情況下,最好都能說一下自己的家鄉在哪,產的是什麼茶,這樣更容易分辨。
茶葉到底有沒有農藥,這其實是要分情況看的,我家在霍山,產霍山黃芽,這裡沒有碰灑農藥,少量施肥是有的。其他地方我真的不知道,因為我沒有實地考察,更沒有跟蹤整個過程。
我只說說我家周邊的茶葉:
少量茶園沒有施肥,更沒有農藥(我家就是,真實原因是沒人管,而且是高海拔,在山上。所以就任其自然生長了)
我家周邊的茶農不會噴洒農藥,一般在茶葉採摘結束後,會少量施肥,會修建茶樹,但是你也不一定能買到他們家的茶,因為被茶商收茶後,都混到一起了。
就這麼簡單,我從小到大沒有擔心過茶葉農藥的問題,在山區成長,真好
我喜歡喝茶,但也擔心農藥殘留的問題,所以也只能憑著自己對茶葉的一知半解去選擇:
1、喝西湖了龍井的春茶,因為綠茶如果打了農藥,茶樹第二年會枯死;而且開春的茶葉還沒張蟲的時候就被摘了,所以應該不需要打農藥
2、喝高山綠茶,比如一些浙江龍井,海拔高,也不需要打農藥;但相比西湖龍井,口味略重一些;
3、喝普洱茶,老樹無需打農藥,不怕蟲子;
4、少量喝喝紅茶,但僅喝滇紅;
5、不喝鐵觀音,看了很多報道,怕了。
我是外行的,只能根據平時自己看看書看看資料去選擇。知乎裡面一群專家,說的不對別拍我啊。
男友家裡在山區,種植的是信陽毛尖,那兒的人們別說打農藥了,連肥料都不施,真正是純自然的東西,連我這個不愛喝茶的人都喜歡喝茶了,聽說他們賣的價格也不貴,感到很可惜。都是手工茶,卻大部分被茶飯子收走了,哎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