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暘的這篇《越污染,越健康》有什麼槽點嗎?
http://weibo.com/p/1001643829303069536243
文章內容見鏈接,這個內容比較反常識。論據就是美英兩國的人均壽命。首先,人均壽命的相關條件太多,單從污染的角度論述似乎不太合適;其次,樣本是不是有點不精確呢,也就是說用英美兩國的數據論述是否足夠,用英美全國的數據論述污染源周邊是否不太恰當。
總之,我認為他腦洞開得有點歪了,屬於奇談怪論了。
謝邀。夾帶私貨,兼回應該文中的一些觀點。
經濟發展帶來的好處譬如醫療資源的增長和醫療水平的提高、營養水平的提高等等都是影響人均壽命的因素,而其副作用就是污染。包括該文作者在內的很多人都認為,我們既然享受發展帶來的好處,就應該承受相應的代價,即污染。這種看似理性實則缺心眼的觀點,正體現了中國人權利意識的淡薄。
在談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係時,有兩個很有殺傷力的武器,一是GDP,一是人均壽命。不管是總量還是平均,這背後隱含的主體都是我們:我們發展經濟,我們享受發展的成果,我們產生污染,我們承受污染。
但事實上只有最後一項才是「我們」的,因為只有污染是可以平均的!不錯,發展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好處,但是每個人分享到的好處是不均等的,每個人產生的污染也是不相等的,但是每個人承受的污染卻是平等的,所以,每個人為治理污染所付出的代價也應該是不相等的。打個比方,假設一個人掙錢了,同時比別人製造了更多的污染,影響了可能包括他自己在內的很多人的健康,然後他可以去看醫生,享受最好的醫療資源,但是其他人卻可能看不起病,這公平?
所以要引出環境權利和環境義務的概念。
首先,人人都有享受良好環境的權利。也不用說什麼大道理,扯保護自然、保護地球,當你在休息的時候,不希望受到噪音污染吧,當工廠把污水排到你家門前,你也會覺得自己的權利被侵犯了吧。這種污染主體和受害對象都非常明確的時候,大家一般都有維權意識。但是面對PM2.5這種來源複雜的污染時,權利意識就模糊了,有亂罵一通的,覺得工業發展就是罪惡,也有像作者這樣偽理性的,覺得污染都是「我們」為了發展經濟而製造的,既然是為了「大家」好,那當然要「大家」一起承受污染。
然後,我們就需要明確環境義務。以前宣傳的都是誰污染誰治理,這話沒錯,但是對於「誰污染」,即產生污染的主體,可能需要明確一下。首先工廠當然會產生污染,而且是最主要的污染來源。但是個人需求是工廠生產的直接動因,企業和政府組織對資源的開發利用也是為了滿足每個人的需求,所以,企業和個人都應當承擔相應的義務。然後生活源也是重要的污染源。
個人主要通過三種方式承擔環境義務:一是稅收,通過政府的財政預算體現出對環保的投入。二是隱含在產品價格里的環境成本。三是個人的環保行為,對於這個,我認為節能減排、低碳生活什麼的都是虛的,個人減不了多少,不要在公共場所吸煙就是最好的環保行為了。
對於企業的環境義務,看似明確,但是也有爭議。
- 一種論調是「一切環境問題都是經濟問題」。這是對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的誤讀,認為我們只要把經濟發展好了,環境問題自然就解決了,我們只要躺在那裡等「拐點」來到就行。這種誤讀引申出來的觀點就是,企業現階段的任務是發展經濟,現階段是沒有能力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的,現階段談環境義務還為時過早,然後等過了這個階段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為什麼說這是誤讀呢?EKC並不是必然規律,而是統計現象,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當然有一定的經濟發展本身的規律在(譬如經濟發展會帶來投入和產出結構的變化,使高污染產業轉向低污染的服務業和知識密集型產業,同時經濟發展也會帶來科技的進步,既體現在生產技術上,也體現在污染治理技術上),但是更重要的是
為什麼說這是誤讀呢?EKC並不是必然規律,而是統計現象,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當然有一定的經濟發展本身的規律在(譬如經濟發展會帶來投入和產出結構的變化,使高污染產業轉向低污染的服務業和知識密集型產業,同時經濟發展也會帶來科技的進步,既體現在生產技術上,也體現在污染治理技術上),但是更重要的是公民的環境意識的增強,對環境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從而使得政府制定的環保法規和標準越來越嚴格。 注意是越來越,發達國家的環境保護也不是一口吃成胖子,而是不斷加強的。從污染總量的排放來說也許符合EKC曲線,即隨著經濟增長,污染排放總量會先增加後減少,但是從單位產出(或單位GDP)的排放量,即排放強度,來說則不然。注意到EKC曲線的斜率是始終減小的,也就是說排放強度可能是下降的,排放總量的上升很多時候是因為生產總量的上升。自公眾意識到工業污染以來,單位產出的排放量一般來說都是下降的,這也適用於中國。近三十年來,我國除了因為車輛大幅上升帶來氮氧化物排放的明顯上升,GDP的增長並沒有帶來二氧化硫排放的大幅上升,粉塵、COD的排放更是一直下降!也就是說我國經濟大幅增長的同時,排放強度始終是下降的,這也說明剛開始的時候排放強度實在是太高了,現在是在還以前欠下的債。所以說,「拐點」不是等來的,而是不斷努力實現的,而這努力的背後,正是公眾環境意識的增強、政府環境法規和標準的提高、以及公司環境義務的體現。
所以說,「拐點」不是等來的,而是不斷努力實現的,而這努力的背後,正是公眾環境意識的增強、政府環境法規和標準的提高、以及公司環境義務的體現。
- 另一種論調則是模糊公司的環境義務。譬如我上面提到的,把經濟發展和環境污染的主體都模糊成「我們」,從而得出污染是我們為了經濟發展而付出的代價,言下之意就是不要怪工廠了。再譬如,有本事別用電,有本事把電腦砸了,有本事。。。那意思就是,是你自己要用電的,別怨工廠了。 上面已經說了,個人當然對工業生產帶來的污染當然負有一定的責任,我們基本上已經承擔了該承擔的那部分責任(交稅以及承擔產品環境成本,個人的環保行為更多是一種道德義務),而最大的責任人毫無疑問還是企業。企業的不適當環境經濟行為是引發污染問題的直接和主要原因,這種「不適當」的體現在,一是資源的不合理利用,消極引導資金流向;二是把企業自身應當承擔的環境成本通過排污轉嫁到整個社會,這種成本外部化的溢出效應把企業自身的經濟問題轉化為整個社會的環境、健康、經濟等一系列問題。環境問題是企業不合理地追逐利益最大化帶來的,而環境義務則是對這種不合理的修正。
如何判斷企業有沒有承擔應當的義務,最直接的評判標準就是是否達標以及是否偷排漏排,政府在設定標準時已經考慮到發展水平,而如果企業全部達標的話,各種污染物的排放可能要比現在少一半!
最後,環境污染對健康的危害是一種風險。雖然風險可能是平均的,但是傷害是不平均的。以作者舉的倫敦大霧為例,沒錯,倫敦大霧可能並沒有帶來平均壽命的下降,但是因為這場大霧死的那幾千人找誰說理去?更有甚者,有些農村本身沒發展工業,但是因為工廠排污排到那裡去,而變成了「癌症村」,這又該怎麼算?說句不好聽的,當你在做分母的時候,你可以冷眼旁觀地談平均壽命,萬一你或你的家人做了分子,成了那XX分之一因為污染而生病/去世的,你還能這麼理性么?平均壽命是很有誤導性的,救一萬人殺一千人平均壽命也是上升的,但是,憑什麼呢?
所以,污染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污染的排放從來都不是理所當然的。每個人都有享受良好環境的權利,每個人也應當承擔相應的義務,這個「相應」不僅是指誰污染誰治理,更是指誰污染更多誰就要承擔更多的義務。
另補充兩點:
1. 污染從來都不是應不應該有的問題,而是程度問題。不要再給人「不發展無污染」和「發展有污染」這兩個選項了,我們討論的從來都是「發展但是如何使污染更低」。
2. 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並不一定是負相關關係。
具體可以參見這個答案結合《穹頂之下,同呼吸共命運》,從經濟學角度來看,中國產業轉型升級的痛點在哪裡?作為個體能做些什麼? - 王Doug 的回答
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 企業不環保可以節省生產成本,但是節省下來的成本由企業自己獨享,而溢出的成本卻由社會均攤--這基本相當於用排污的手段從社會領取補貼;
- 環保所增加的成本並不是企業成本增加的主要因素;
- 環保的法規對企業的競爭力的負面影響並不顯著,市場化並且合理的環保法規可能會刺激企業創新並且提高效率。
此外,關於環境污染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的研究,也說明環境保護是可以減少這個損失的:
World Bank, 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 (SEPA), P.R.C. Cost of Pollution in China: Economic Estimates of Physical Damages. World Bank 2007, Washington, DC. 估算了2003年因PM10帶來的經濟損失佔GDP的3.8%。
K.Matus et al. Health damages from air pollution in China.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12; 22: 55–66估算了2000年因PM10帶來的經濟損失佔GDP的6.9%,2005年因PM10帶來的經濟損失佔GDP的5.9%。
PS,陸陸續續馬了很多字,工科生談權利義務顯然有點外行,歡迎指正。另這裡有 @七級兵極地雪熊 提到的盜版全文哈越污染,越健康?
反正當時教科書里寫的是:我們雖然落後,但是有後發優勢,可以避免重走老牌發達國家經歷過的先發展後治理的老路,至少做到邊發展邊治理。
那時候真覺得一時的落後也不是什麼丟臉的事,甚至為可以用最新科技趕超而沾沾自喜,怎麼現在翻臉不認人,提起褲子不認賬了?
最大的槽點難道不是不給錢還不能看全文?
04.17更新:
謝 @唐文韜發鏈接,終於有機會拜讀這篇神作了。
結論:這是一篇教科書式的稻草人詭辯法。文章中潛移默化的下了一個定義「環保就是反工業化」。然而事實上環保意味的卻是新科技、新能源以及工業廢料處理。我原先說這是大鍋夢民科水準,但李子暘的情況惡劣的多。民科們多是出於無知,李子暘這樣混淆黑白我只能用八個字形容: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本答案要點:
1.如果有人認為環境保護會阻礙經濟發展的話,那麼他的思維一定還停留在19世紀,而且他也一定不懂市場,不論他嘴上「市場經濟」嚷的多凶。
2.一個人可以自私,但是他沒有資格要求別人無私。這種「死道友不死貧道」的人研究經濟學必定有問題。
04.08第一次回答:
可恥的說,我沒讀完這文章,也沒資格對它下結論。因為我不認為李子暘的水準值得我花錢去讀,哪怕一元錢我也不給。
但是李子暘先生對於版權的觀點我還是知道的:陳佩斯和《江南Style》,你們哪位要是想不開買了這篇文章,請務必將其盜版,以示對李子暘先生的尊重。
這位作者也明確肯定了是這個意思,他想說的是不能僅僅看到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如果抑制經濟發展,沒有可樂跟魚子醬都好說,可是教育機構跟醫療水平還有國防力量都會很落後,感冒都會要人的命,牙痛只能熬,父親的肩周炎會折磨他一輩子,沒有工業化生產每個人都要從事長時間高壓力的勞動才能保持最低生存條件,到那個時候,風景如畫你還有心情去欣賞嗎?
卧槽李子暘真是這個意思?這位答主@胡騰昊 你確定你沒有曲解他的觀點?這不是貼吧上那群整天做大鍋夢的民科的「理論」么?李子暘再怎麼說也是自稱經濟學家,多多少少也讀過經濟學經典的人,他就這麼low?(04.17註:真是抱歉,你沒有誤讀李子暘,李子暘的水平比我想像的低的多)
我就姑且先當這是李子暘的觀點駁斥一下:
如果有人認為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有矛盾的話,那麼他的思維一定還停留在19世紀,而且他也一定不懂市場,不論他嘴上「市場經濟」嚷的多凶。
工業化的早期,其它國家的確也出現過大規模的污染災難,而且公允的說,比現在中國的情況嚴重的多。但這裡有兩個前提不可不提:
1.最早實施工業化的人,是很難預料到它所產生的危害的。換言之,當時的污染是無心之失,而現在的污染是有意的戕害。
2.以當時的科技水平,即使發現了污染問題也很難解決。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我們用LED代替了白熾燈,我們有了電動和混合動力的汽車。在這個年代,環保非但不會抑制經濟發展,它自身根本就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之一。
那中國為什麼環保產業沒發展起來呢?恰恰是因為這個國家整體環保意識不足。對於工廠來說,如果我不安裝污水處理設施也一樣能夠開工的話,那為什麼要安裝呢?
反過來說,如果現在有一種動力(ZF和民間都應當提供這種動力)能夠讓污水排放不達標的企業關門整頓的話,那麼你猜猜結果會怎麼樣?結果就是環保企業如同雨後春筍一樣建立起來,並且貢獻大量GDP。為什麼?有利可圖啊。
那麼過去的那些工廠會不會關門呢?不排除有一部分企業家反應遲鈍。但是就算關門了,也會有新的,安裝了污水處理系統的工廠代替它們。因為需求一直都在啊。
這不正是市場經濟的威力所在嗎?
所以如果上面那段話真是李子暘的觀點,那他顯然不懂市場經濟。他自以為的市場是不包括我們這些污染受害者的。但是不好意思,如果強行驅離某個會發生影響的因素,「看不見的手」必定失靈,最後有可能搞到一個連計劃經濟都不如的地步——至少計劃經濟還有調控,而偽市場經濟搞死了「看不見的手」,又放棄調控,那它還能靠什麼?
退一萬步說,就算環保真的會阻礙經濟發展,那又怎樣?
我們喜歡賺更多的錢,但不是為了給錢當奴隸才去賺錢的。
如果經濟的發展會使人受害,那發展它幹什麼?
是的,李子暘說,醫院建立起來了呀。可以消滅危害呀。
消滅個屁,須知醫院並非萬能,環境污染導致的很多疾病例如矽肺病至今都無法解決,手術併發症更是本來不該發生的災難。
當然,李子暘自詡為經濟學家,他大概沒有打算討論醫學上治癒率的問題。我們姑且先假定所有人都能治癒好了。
但是,雖然最後看起來病被治好了,但你吃了葯,這裡是不是濫用藥物?須知這些葯本來是不需要吃的。
當然,李子暘自詡為經濟學家,他大概也沒有打算討論生物學上濫用藥物的危害性。我們也姑且先假定濫用藥物無害好了。
請問醫院是一天就能建好的嗎?
在污染已經產生,醫院還未建成的時候,人的健康誰來負責??
因為你是生活在後一個時代的受益者,所以你就可以理所當然的讓前一個時代的人為了你去死嗎???
不論上面那段話是不是真是李子暘本意,我想下面這些總不會錯的。
先說點背景吧,李子暘是一個叫做「鉛筆經濟研究社」的組織的成員,這個組織自稱推崇奧地利學派——嗯,只是自稱而已。因為奧地利學派是極其推崇個人價值,反對把公眾經濟利益置於個人之上的。這就是為什麼外人把鉛筆社的人稱為國奧。想想那個段子「世界上有兩種足球,一種叫足球,一種叫中國足球」,這是一樣的道理。
真正的奧派推崇個人利益至上,而國奧推崇個人要為他們所謂的經濟學犧牲,這裡的矛盾就足以誕生一個可操作的空間了。
我前面提到李子暘關於版權的觀點,你是不是覺得我是在轉移話題?
陳佩斯演了那麼多小品,背後付出的辛勞外人難以想像,李子暘說他應當放棄版權;
李子暘不過寫了一篇博文,就算他查資料也有些付出,但他以後把同樣的資料用於其它文章也是可以的,而他把這篇博文拿去賣錢。
呵呵。
說白了,這就是讓別人都去為他所謂的經濟學去犧牲,他好坐享其成,若是讓他自己犧牲一下,他才不幹呢。
這樣的人告訴你」越污染,越健康「,你能信?你敢信?
反正,就算有住在工廠附近的人病死了,死的又不是他李子暘。
肯定不正確,我老家有幾個村的主要產品是廢塑料加工,整個村子一股嗆人的氣聞,地下水都是黃色的,靠這個發財的早不在村裡住了,剩下的都是普通老百姓,經濟增長的好處大部分被富人拿走,造成的環境污染卻要普通人承擔
吳海軍。神舟電腦總裁。
當時,神舟電腦剛起步,沒有售後網路。有員工問:
我們沒有售後網路,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吳海軍回答:
我東西都還沒有賣出去,哪裡需要有什麼售後!
所以,同理:
我連最基本的發展都沒有,哪裡需要環境保護!
建立倫敦氣候研究中心是一個錯誤,如果我們經濟沒有發展,我們根本沒有錢去保護環境。
給他兩耳光,告訴他:越挨打你越抗揍
典型的非此即彼論調,國內很多人在各種問題上都喜歡拿出類似的言論。任何一個受過優秀教育的成年人,尤其是科研工作者,都應該知道這是一個荒謬的錯誤。
謝邀,這是我在知乎的處女邀啊,不過很遺憾我並沒有看完。。。因為要收費,然而我也沒什麼理由為了一篇不感興趣的文章付費。不過既然被邀請了,我還是認真寫點看法吧。
越污染越健康肯定是不對的。。稍微認真看的朋友也能發現作者自己也把這個說法否認了,畢竟影響人均壽命的不只有一個污染這一個因素。影響因素有很多,比如醫藥和食品行業的發展,製藥也是工業,食品加工也是工業,在工業化的過程中,生產力在迅猛提高,醫療水平飛速發展,各類藥品也越來越多,人民生活水平越來越好,食物越來越多,消除了飢餓,控制了疾病,這才是人均壽命不斷增長的原因吧。
就我看到的前一部分來看,雖然沒什麼新意,但也句句在理。
至於後面是不是推銷保健品,寫沒寫什麼葯的軟文,我就不知道了,我也沒看。
個人看法,有不客觀的地方還望包涵。
因:A、B、C……
條件:a、b、c……
只是存在圍觀:1/2/3……
果:一般表述為:
有些人表述為:
知乎的很多回答都這樣,尤其在爭論激勵的幾個當下話題。
知乎的很多回答都這樣,尤其在爭論激勵的幾個當下話題。舉個栗子,我抽煙賭博紋身吸毒,但我是個好男孩。
又一個李森科
以污染程度越嚴重,當地人壽命越長來推論污染有益健康是錯誤的。
就像打火機有害健康一樣,家裡打火機越多證明抽煙越多,應該是抽煙有害健康。
而污染越嚴重的地方,往往經濟發達,醫療水平高,物質豐富,從而使人們的壽命更長久。
這位作者也明確肯定了是這個意思,他想說的是不能僅僅看到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如果抑制經濟發展,沒有可樂跟魚子醬都好說,可是教育機構跟醫療水平還有國防力量都會很落後,感冒都會要人的命,牙痛只能熬,父親的肩周炎會折磨他一輩子,沒有工業化生產每個人都要從事長時間高壓力的勞動才能保持最低生存條件,到那個時候,風景如畫你還有心情去欣賞嗎?
這位作者沒錯,他唯一錯的就是標題起的不好,招蒼蠅。
這個題目起的很好。如果為了罵作者而花錢看完了文章。。。btw,我沒花錢看,所以我只能評價標題。
需要看一半花錢的文章就要做標題黨。。。我只能猜,內容是老生常談。極端環保主義的問題在於保護青山綠水重要還是讓人生存的更好重要。地球不需要保護,要保護是人類的生存環境,如果為了保護地球而影響人類的生存環境,是本末倒置。
我沒錢看,我猜的。
李國師這篇文章的觀點還是很不錯的,只是很多人在所謂「環保」的新式思想下,放棄了原先的正確的價值觀,比如說保護財產權。
我懷疑@唐文韜 沒有看懂李子晹的文章。李子晹並不是要論證污染跟環保有正相關,也沒有支持放任污染。這點很重要。誰都不喜歡污染,所以誰也不喜歡放任污染。所以唐文韜提出了一個比人權更「優先」的權利,我稱其為「環境權」。
遇到具體情境,就不得不具體分析了。比如說,如果從你家到上班的地方有15公里,假設附近沒有公交、沒有鐵路,只有公路,你願意徒步走過去還是乘汽車過去?若選擇開車,開汽車要燃燒汽油,那麼在同等品質的汽油中你願意買低廉的汽油還是高價汽油?於是問題就出來了:低廉汽油的生產商,他們為了減少成本,把污染全都排放到河水中。而一些「良心」廠家投入大量資金改造污染物,結果汽油價格就升高了。那麼你把錢付給生產低廉汽油的生產商、讓他們繼續污染,還是把錢支付給生產高價汽油的生產商、寧可自己吃一些虧?
高價汽油比低廉汽油高出的那部分價格,就是環保的代價。輕微的代價,只能換來輕微的污染減少。唯有讓消費者支付很高的價格,才能使的環境污染得到大幅改善。當然,這裡指的「環境污染」並不限制在某個地區。也就是說,本國的廠商在外國生產汽油並排放大量污染,然後將這些低廉的汽油運回國內。於是乎人們就感覺「輕微的環保代價一樣可以獲得清潔的環境」,這真是一個容易迷惑人的假象。
最後再談不能再可笑的「環境權」。對良好環境的享受也應當受制於財產權。不能因為你自己看到環境污染了,心裡感到不爽,而呼籲政府去阻止污染者在他自己的土地上製造污染。他願意犧牲環境而獲取經濟效益,這沒有錯,只要不侵犯他人的地盤。
沒錯,環境也是財產的一部分。各人也有各人的用途。有人願意山清水秀,也有人願意換取經濟利益,本質上都是在改善自己的生活。
最後再來個有趣的例子。
在美國,一家造紙廠建在河流上游,排放污染。污染隨著河水流送,使得某一農戶的土地受到了污染,並且他的牛也被毒死了。他要去打官司,結果怎樣?
在環保局尚未成立時,法庭沿襲英國的普通法,判定造紙廠侵犯了農戶的財產,要求其停止污染,否則就得停廠。
而當環保局成立後,農戶在找法庭之前先要找環保局,那麼農戶為啥最後還是走向了法庭呢?因為環保局的人告訴他:該工廠擁有排污許可。於是乎,一個普通的農民,不得不面對環保局及其背後整個工業界,以「財產損失」VS「排污受許可,為合法」,結果只會敗訴。
順便抨擊那些在環保問題上對政府存有幻想的觀念。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