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艾滋病有哪些誤解?

本題已收錄至知乎圓桌 ? 健康真相 · HIV / 艾滋病,了解艾滋病的真相,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及周圍的人,更多與 HIV / 艾滋病相關的問題歡迎關注討論。


對於艾滋病的誤解,早些年主要是集中在轉播途徑上,比如說擁抱啊親吻是不是會感染艾滋病。但是近些年隨著媒體的大肆報道,有一些新的誤解漸漸產生,我大概把我印象中的總結如下:
1 「艾滋病的早期癥狀」
曾經有一度在媒體上傳播如果感染了HIV病毒,就會在感染的早期有一系列的類似感冒的癥狀。感染了HIV是不可以從癥狀上去監測,必須要經過專門的檢查。過分的強調所謂的「早期癥狀」會讓人對艾滋病的感染過程造成誤解,以及給病患或者是正常人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壓力。

2 如果感染了也就只有死路一條,所以檢查與不檢查根本沒有區別
一些特殊工作行業的人拒絕接受檢查,是因為覺得查了也是死,不如不查,讓自己活的開心。這種想法是非常錯誤的,現在艾滋病已經出現了治癒的病例,更何況現在的雞尾酒療法在艾滋病的控制,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方面已經有一定的效果,所以儘早檢測,積極的接受治療才是正確的方法。

3使用安全套的性行為是不會感染艾滋的
沒有任何研究表明,安全套可以百分之百的阻斷艾滋病的傳播。

4 艾滋病人之間進行性行為不需要保護措施
HIV病毒的類型多,變異情況複雜,就算同是感染了HIV病毒的兩個人,也不能保證是相同背景的病毒,如果病毒交叉感染,可能對治療帶來挑戰。

5 日常接觸會感染艾滋
沒有報道顯示正常的擁抱握手是會導致HIV病毒的傳播的

目前能想到的就是這些了,如果想起來了或者大家有那些疑惑再繼續補充。
——————————————————————————————————————————
3月29日更新。
感謝 @李錦霞 在評論中的補充:
目前公眾對於艾滋病的藥物和疫苗研究太過樂觀了。自己知道的幾個研究都停留在實驗室階段,偶爾有幾個臨床的沒多久就銷聲匿跡……偶爾報道出來的那些如換骨髓治療艾滋病之類的雖然有一定的啟示作用,但根本不具備可推廣性。而且中國的艾滋病發展很快,尤其是在高危人群中。部分地區比如四川涼山的部分鄉鎮,普通育齡婦女人群感染率達到6.35%。絕對絕對不要掉以輕心。


關於艾滋病人們可能有如下誤解:誤解一:錯誤地把艾滋病與吸毒、性混亂等同,不了解艾滋病傳播方式,日常生活中不敢與艾滋病毒感染者交往。艾滋病通過輸入含有HIV的血液或通過污染的針頭經注射途徑傳播,也可以經性接觸(同性戀、異性戀或雙性戀)水平傳播或宮內感染垂直傳播。人們對傳播途徑不了解,以至於過於恐慌或防護不夠,臨床上有很大一部分患者是很無辜的,比如輸血及血製品、母嬰傳播、注射途徑,並不都是吸毒和性混亂造成,日常生活接觸傳染機會很少。誤解二:錯誤地認為艾滋病無葯可醫,一旦感染只能等死。其實目前艾滋病雖然不能治癒,但可以通過合理治療延緩疾病進展、減輕併發症,艾滋病感染者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


如果願意,男性HIV病毒攜帶者也可以要小孩的。


看,照片上的這個孩子多麼健康、可愛,但你一定想不到他的父親是一位幾十年的艾滋病攜帶者。


他的父親名叫Thomas Buttenschon ,7歲時他的父母相繼去世了,Thomas年少時夢想自己長大後可以擁有一個兒子,並把這個想法告訴自己的養父,養父沉重地告訴他,他是天生攜帶HIV的病毒,他永遠無法擁有自己的孩子。童年充斥著病毒、併發症和他人的嘲笑,但樂觀的Thomas卻記得病房門上的單詞「miracle」。


然而,從1996年第一款治療艾滋病的藥物的出現,艾滋病的治療方法從此不斷更新,後來Thomas進行抗病毒治療,通過進行人工授精的方式有了自己的兒子。


那麼他是如何做到的呢?下圖來自美國政府防治艾滋網站http://aids.gov,是男方為陽性女方陰性夫妻生寶寶的方法:

精子洗滌/人工授精-&> HIV不足以抵擋一顆欲做父母的心-&>可以從中期妊娠開始服用抗逆轉錄病毒的藥物


就這樣,在前不久,Thomas迎來了照片上的第二個兒子。

Thomas將自己的經歷寫成一首歌,歌詞這樣唱道:「I"m doing my drugs cause I don"t want to hurt you at all」。在全世界所有的艾滋病患者中,Thomas算得上是不幸中的幸運者。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裡,從來沒有一種疾病像艾滋病那樣得到過如此重大的關注,也從沒有一種疾病的治療能在短短的30年內得到如此巨大的發展。在艾滋病發現之初,其被認為是無法治癒的「絕症」,而如今,在國際上,已經是一種可以依靠藥物維持生命的慢性病。而這些都離不開國際上艾滋病專家們的不斷研究。

噩耗是,前幾天被恐怖主義擊落的M17上,6名艾滋病專家遇難。他們正前往澳大利亞墨爾本舉辦的2014年國際艾滋病大會。今天馬丁醫生想以這篇文章,向遇難者表示深深的哀悼,也想以自己微薄之力向大家普及多一點關於艾滋病的知識。



何為艾滋病

一種危害性極大的傳染病,由感染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種能攻擊人體免疫系統的病毒。它把人體免疫系統中最重要的T淋巴細胞作為主要攻擊目標,大量破壞,使人體喪失免疫功能(致患者死亡的是各種併發症)。HIV在人體內的潛伏期平均為8~9年,患艾滋病以前,可以沒有任何癥狀地生活和工作多年。


傳播途徑

艾滋病毒可通過與感染者發生未保護的性交(陰道交或肛交)和口交;輸入受艾滋病毒污染的血液;共用受艾滋病毒污染的針頭、針具或其他銳器等途徑傳播。還可由受艾滋病毒感染的母親在妊娠、分娩和哺乳期間傳播給嬰兒。並且,體液傳播途徑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例如,一個長期潛伏艾滋病的女性患者,他的丈夫檢測出卻是陰性。


治療方法

迄今為止,醫學界尚未有治癒方法或可行的疫苗。目前的治療方式主要在於抑制病毒在體內擴張。

2008年1月,瑞士的一些科學家認為,患者接受抗逆轉錄病毒藥物治療,壓制住血液中的病毒之後,可能不會通過性途徑傳播。

人們對於艾滋病的誤解

1、根據艾滋病的「早期癥狀」判別艾滋病

判斷艾滋病必須通過專門的檢查,過分強調」早期癥狀「容易給病患或者易感人群帶來心理壓力。


2.艾滋病等同於「性亂」、「吸毒」 、「行為不端」

上文提到,艾滋病的感染方式有多種,血液、體液、母嬰傳播是三大途徑。沒有人有權利去歧視艾滋病患者,與其遭受的病痛相比,周遭的歧視更令人痛不欲生。


3.艾滋病無葯可醫,一患必死

雖然目前艾滋病尚無治癒方法,但通過合理治療,感染者可以像普通人那樣生活。前文提到的Thomas便是個例子,擁有成功的事業和令人羨慕的家庭。


4.艾滋病病人間性行為不需要進行保護措施

艾滋病病毒有很多種,種類之間千差萬別,一旦交叉感染,後果不堪設想。


希望大家都能放棄那些對艾滋病的種種偏見,檢測沒有歧視,感染不是終點,通過合理的方式處理艾滋病,患者也可以擁有美好的人生,享受家的溫暖。


1、艾滋傳播雖然是三大途徑,血液、體液、母嬰,但是常見的體液傳播途徑並沒有想像中這麼容易,而血液傳播也是要大量才會傳染。舉個例子,最近我們見的一個女患者,應該是潛伏了很多年才發病的,但其丈夫檢測出來卻是陰性。
2、事實上感染需要考慮病毒的侵襲力,病毒的量,人自身的免疫等諸多條件,艾滋病毒在環境中的抵抗力是比較差的,一旦暴露於環境不久則會失去活力。


最常見的是這個:


然而日常傷口要得到愛滋那個機率簡直比咬傷還要低。要知道,如果沒有新鮮流動的血液,沒有足夠的病毒量,沒有足夠深且新鮮的傷口,要得到HIV傳染,除非你是常常暴露在這類風險的人(比如醫護可能經常獲得非針扎的傷口接觸),不然就愛滋病毒在乾涸血液中幾秒到幾分鐘內就會死光的特性,除非你們拿刀子互相砍殺,不然我只會懷疑你們學校在集體打炮。

然而他最後回我這個。


旁邊幫腔的回我這個:


中國的現代化之路遙遙無期,不是因為甚麼外力因素,很多人打從心裡就拒絕知識,只遵從感情,放任自己對不了解的事物的恐懼,然後還可以順便用疾病來羞辱一下雨自己意見不同的人,疾病的污名化就是這樣越來越深,乃至難以解除。


其實在現在的藥物治療下很多HIV感染者可以活到到正常的壽命預期。而且生活質量也不是太差。
HIV攜帶者和AIDS患者還有區別。血液里有HIV抗體,就是HIV攜帶者。如果不治療早晚免疫系統會崩潰,變成艾滋病。艾滋病是免疫細胞已經減少到一定數目,開始出現免疫缺陷,並且感染那些不常見的病毒和黴菌。只要控制得當,發展到艾滋病的時候可以是很多年以後了。
現有的藥物可以使病毒數量減少到儀器無法檢測的程度。但是依然無法消滅艾滋病毒。病毒可怕之處在於它完全就是一段RNA(或者DNA不過艾滋病毒是單鏈RNA)所以可能嵌入人體細胞的DNA之中(通過反轉錄),從而導致人在病毒在的結果。
由於艾滋病毒是RNA,單鏈導致非常不穩定,很容易突變,所以很容易產生抗藥性。雞尾酒療法因此出現,採用多個不同作用機制的抗病毒藥物來達到抑制突變的效果。但是一旦產生抗藥性,所有葯都必須換掉。


關於艾滋病,國內外誤解都蠻多。一方面大家覺得洪水猛獸,另一方面,艾滋三大傳播模式:血液、性、母嬰傳播,但血液和母嬰往往被忽略,大多認為和性有關,又牽涉到道德。

誤解1:得了艾滋會馬上死人。艾滋最恐怖的莫過於百分百致命,但艾滋全稱是「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通過攻擊人體免疫系統,使人體喪失免疫功能。導致人體易於感染各種疾病,並可發生惡性腫瘤,從而病死。艾滋潛伏期平均為8~9年,並不會馬上死,而且現在各種藥物,控制得當,往往能活不少年。

國外也有個誤解:美國80年代以為同志才會得艾滋病。80年代美國已經發現不少艾滋患者致死,但當時艾滋病感染者大多是同志,前段時間看本美國作者寫的性學書,提到當時保守的里根政府,甚至想借艾滋病來消滅同志群體,所以並沒有出手干預。

最後講個例子,充分說明知識不僅是力量,還是膽量!某次聽國內一著名性學教授做講座,教授談到有次和一艾滋患者共同參與講座,兩人做一起,教授先上台,下台之後坐到艾滋患者位子上,隨口拿起水喝了,喝完發現是艾滋患者的杯子。此時正常人應該大驚失色,但教授非常淡定,換了兩杯水,一杯給自己,把艾滋患者的也換了。事後艾滋患者得知也大驚,但教授表示,不會通過水傳染病毒。但正常人抵抗力強,我喝過的水裡面有些細菌,反而可能會感染到你,你抵抗力比我差,反而有風險。

其實常規和艾滋患者握手不會感染,但敢這麼做的沒幾個!


與HIV攜帶者進行無保護性行為,一定會被傳染。

事實上是,你與一個HIV攜帶者以正常年輕人的滾床單密度無保護地睡一整年,也依然有相當的幾率不被傳染。

但這個誤解和對應的事實,知道就好了,莫將其當成你無保護亂性的借口。


人們對艾滋病的誤解,實在是太多太多了。舊的誤解還沒解除,新的誤解又有了。

老生常談的我就不多說了,很多人都科普過。

我來說一些比較深入的,也許可以挽救幾個人。

誤解一、戴套就安全了,可以放心啪啪啪。

理論上,戴套是能夠基本上防止艾滋病傳播的,但實際上不是那回事。

1、避孕套經常發生破損,使得防護失效

如今的避孕套越來越薄,如果性行為比較激烈,很容易破損。

何況有些別有用心的人,會故意撕破避孕套,假裝是套子自己破了。

2、有人會中途摘套,使得防護失效

很多別有用心的人,會在性行為過程中摘套,受害者很難察覺。

尤其是非面對面姿勢時,受害者很難發現,等到發現也晚了。

3、即使防住了艾滋病等性病的傳播,也不能完全防止梅毒或尖銳濕疣的傳播。

梅毒和尖銳濕疣的傳播,不需要體液交換,受害者皮膚或粘膜有破損,就有風險。

很多皮膚和粘膜上的細小破損,肉眼是看不出來的,受害者無法知道。

避孕套只能覆蓋傳播者的陰莖,其他部位有可能有病灶,帶來風險。

有些人認為口交不會感染HIV,就放心大膽地去口交。

的確口交感染HIV的概率很低很低,但口交感染尖銳濕疣是很容易的。

美國影星道格拉斯就曾自爆說因為口交感染尖銳濕疣最後導致喉癌。

誤解二、反正有抗艾藥物可以治療,死不了人,可以偶爾僥倖一些。

如果及時發現及時治療的話,的確不至於死人,但是仍然有大麻煩。

還是應當拒絕任何高危性行為,不要抱有一絲一毫的僥倖。

因為,感染艾滋病,雖然不至於死亡,但仍然有各種各樣的麻煩。

1、不一定能夠及時發現,從而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時到今日,主動檢測HIV感染的人,仍然不多。

很多人都是在做手術前,被醫院要求檢測術前三項時,才發現的。

因為有很多人雖然感染了HIV,但癥狀並不明顯,感染者自己察覺不到。

很多人,已經進入發病期,癥狀非常明顯了,仍然意識不到。

2、感染HIV,可能會受到各種歧視,不能從事很多工作。

很多HIV感染者被父母趕出家門,連親生父母都歧視他們,更不用說其他人了。

很多職業會做定期體檢,比如公務員之類的,一旦感染就會丟掉工作。

3、服用抗HIV藥物,會有一些副作用,影響工作生活。

目前,政府會給感染者免費提供抗HIV藥物。但是我國藥物研發水平不高,能提供的選擇不多。

很多藥物副作用不少,服用初期可能會眩暈,無法工作。另外還有葯疹、噁心等一系列副作用。

有些藥物,還會有長期的副作用,還不可逆轉。

比如齊多夫定和司他夫定,會造成人體脂肪組織代謝障礙,引起不正常的脂肪蓄積和脂肪流失。

病人內臟和腹部的脂肪增加,其他部位脂肪減少,有明顯的不正常面容。

4、HIV感染者患有其他疾病時,可能得不到較好的治療。

有些醫護人員可能會擔心自己被感染,不敢給HIV感染者做手術,使得他們的病情被耽誤。

HIV感染者自己也會因為擔心被歧視,而不去少去醫院,延誤治療時機。

5、我國的抗HIV藥物相對落後,一般來說得一天服用兩次,每十二小時一次。

如果錯過了時間,會增加耐葯的風險。而很多人無法堅持定時服藥。

事實上,每天都要兩次定時服用藥物,的確不好堅持。

6、我國的抗HIV藥物種類不多,如果不能定時服藥,有可能發生耐葯。

耐葯之後,可替換的藥物不多,有可能面臨無葯可用的情況。

甚至有些人感染的就是耐葯型的毒株,藥物選擇餘地很小。

誤解三、反正有抗艾藥物可以治療,死不了人,啥時候治療無所謂。

治療艾滋病的原則是早發現早治療。

早年由於經費不足,CD4等指標高的感染者不予治療。

如今經費相對充足,不管CD4等指標高低,一經確診,就可以治療了。

早治療的話,可以使免疫重建的效果又快又好,不太影響工作和生活。

晚治療的話,有可能錯過時間,造成終身遺憾。

等拖到潛伏期過去,發病期來臨,這時免疫重建就難多了。

拖得太晚,免疫系統遭到破壞,還可能會感染上其他一系列疾病。

如果數病齊發,治療會相當困難。

誤解四、反正已經感染艾滋病,不如開心地無套啪啪啪。

艾滋病毒經常發生變異,產生不同類型的毒株。

如果兩個人HIV感染者發生無保護的性行為,兩人可能把不同的毒株傳染對方,

造成兩人都感染多種毒株的可怕局面,如果這些毒株是耐葯型的,就更危險。

那個時候,很可能就真的無葯可用了。交叉感染的確是很可怕的。

所以,HIV感染者不要去報復他人,這樣不僅違法犯罪,還會反噬自己。

誤解五、應當隔離HIV感染者和艾滋病人

這樣想是錯誤的

1、HIV感染者和艾滋病人很可憐,從人道主義出發,本來就不應該隔離他們。

2、如果真要隔離他們,會產生更加可怕的後果。如果真有這樣的事情發生:

很多HIV疑似感染者就不敢去檢測了,他們中的一些人可能會把HIV傳播開來。

很多HIV感染者和病人很可能產生怨恨情緒,從而報復社會。

任何國家的政府也不可能發現每一個HIV感染者和艾滋病人。

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這樣做,這樣做會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批評和抵制。

3、讓HIV感染者去工作,自食其力,對感染者自己和社會都有益。

本來政府為HIV感染者提供免費藥物就很吃力,開銷很大。

如果他們不工作等政府養活,那政府負擔就更重了。

誤解六、HIV感染者不能享受性生活

其實,如果治療效果良好,很多HIV感染者體內的HIV病毒會減少到檢測不出來的水平。

HIV感染人,需要一定的數量,如果沒有足夠的病載,是很難感染他人的。

這時候,理論上是幾乎不會發生HIV傳播的,如果配合使用避孕套,就更加萬無一失了。

事實上世界各國都有很多很多,HIV感染者和他們的愛人長期密切生活而不感染的例子。

誤解七、HIV感染者不能擁有自己的孩子

現代醫學早已解決這個問題。男HIV感染者可以做洗精,女HIV感染者可以做母嬰隔斷。

這樣的成功例子有很多很多,一點兒也不稀奇。

誤解八、潔身自好的人不用注意預防HIV

人們可以確定自己是潔身自好的人,但是無法確定自己的伴侶也是。

我國6成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接受了治療,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感染了HIV。

很多人是被自己的配偶、男女朋友感染的,自己潔身自好也沒用。

知人知面不知心,我們永遠無法知道和我們同床共枕的人經歷過什麼。

所以,最好還是不要發生無保護的性行為,定期和伴侶一起檢測HIV。

誤解九、檢測HIV很麻煩

如今醫院檢測HIV很方便,抽血就行。

疾控中心檢測HIV甚至都不要錢。

也可以從網上購買檢測試劑,在家自己檢測,幾分鐘就能出結果。

誤解十、如果被傳染HIV,明知道是誰也無法確認。

如果某人知道自己被他人傳播HIV,是可以做毒株對比,確認責任人的。

暫時就想起來這麼多,如果還有,以後再補充吧。


作者:周照之
鏈接:被查出艾滋,我該怎麼活下去? - 周照之的回答 - 知乎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最近很多知乎網友帶著對艾滋病的恐懼私信我關於艾滋病的問題,不乏愚蠢的問題,甚至很多人認為艾滋病會在兩個健康的同性戀身上憑空產生。

在知乎這樣的社交平台,人們關於艾滋病的了解竟如此貧瘠。

所以,本文通過以下幾個方向,帶大家了解一下什麼是真正的——艾滋病(HIV)

一、第一例艾滋病

1981年6月6日,美國疾控中心通報全球首宗愛滋病毒感染案例,自此人類便展開了與這頭號傳染病的漫長抗爭。很多有關於艾滋病的文章里會寫到第一例艾滋病是一個同性戀空乘與猩猩發生性關係後再傳染給人類的,但這只不過是一個推測罷了;同性戀雖然是高感染率人群,但是第一例艾滋病感染者這種說法是無從追究的。傳播的具體的動物源、時間和地點(或者有多少傳播來源)都是未知的,與人類相同的HIV病毒在非洲的小人猿(黑猩猩)中都有發現,但這並不能證明人類身上的HIV病毒最早來源於黑猩猩,或人類和黑猩猩的HIV病毒是從第三方獲得的。

總之,從黑猩猩處感染病毒是其中一種說法,但人類自身是絕對不可能產生艾滋病病毒的。

二、艾滋病並沒有那麼容易感染

很多人對艾滋病產生極度恐懼,甚至有患上艾滋病恐懼症,從根本上來講就是根本不清楚艾滋病的傳播途徑與概率。其實艾滋病並不是那麼容易感染的。

HIV病毒為脆弱的RNA病毒,如暴露在空氣中,會因病毒量多寡而在幾秒鐘至幾分鐘之內全數死亡。

以下為來自某百科的數據:


請記住艾滋病的傳播途徑有血液傳播母嬰傳播性傳播。唾液等其他因素可以忽略不計。不要問我血濺射到眼睛裡會不會感染艾滋病這種問題,還不如問我你什麼時候會被彗星砸中。

雖然以上數據中顯示的概率很小,但是始終是有概率,請不要鋌而走險。

PS.以上數據的前提是與艾滋病患者發生關係,如果是與健康的普通人進行以上任何行為的感染幾率都是0.

三、如何判斷是否患上艾滋病

艾滋病感染者在感染後會出現急性癥狀,大概在高危行為之後第10-14天出現,持續時間1到2周,一般癥狀為常見的癥狀包括發燒,淋巴結結病症,咽炎,皮疹,肌肉疼痛,疲乏,口腔潰瘍,還可能包括頭痛,噁心,嘔吐,肝/脾腫大,體重下降,鵝口瘡,神經系統病變等。這些癥狀通常比平日患病持續時間長得多。非常值得注意的是有50%以上的艾滋病感染者初期是不出現急性期癥狀的,所以依靠這些癥狀判斷是非常非常不靠譜的。

急性癥狀之後免疫系統抑制病毒活動,並能減少血液中的病毒數量。從此病人進入艾滋病的臨床潛伏期。潛伏期的長度受很多因素的影響,最短可能僅有兩周,最長可達20年。 潛伏期病人沒有任何可見癥狀。待免疫系統撐不住的時候,你就會病發了,這個時候病人出現腹股溝淋巴結以外的兩處以上不明原因的淋巴結腫大持續3個月以上,並出現全身癥狀,如無故發熱、疲勞、食欲不振、消瘦、體重下降、睡眠時冒汗等,至少有以上兩種癥狀及經血液測試,即可診斷為艾滋病相關綜合症。

艾滋病可以通過HIV抗體檢測檢測出,還可以通過試紙檢測,但這種檢測方法假陽性概率很高,病不能作為最終判斷。

一般的常規體檢不能檢測出是否感染艾滋病,要注意是否有HIV抗體檢測這一項檢測。

艾滋病檢測本人極力推薦去各地的疾控中心,專業、免費及保護個人隱私。

四、如何有效預防艾滋病

安全套是艾滋病等其他性傳染病的完美剋星,最重要的是明白「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這個道理,做個專一自愛的人。

其實同性戀之所以是高危人群,很大的原因是這個群體普遍濫交。

五、艾滋病仍舊很可怕

目前,醫學界並沒有任何可以治癒艾滋病和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方法,也沒有任何可行的疫苗。

我經常會在知乎看到一種可笑的言論,就是說現在醫學在進步,艾滋病病患者也可以靠著藥物、雞尾酒療法來提高壽命,更有甚者振振有詞地說著艾滋病患者可以和正常人一樣生活了,只不過需要按時吃點葯罷了。

突然想起了知乎里一句很流行的話「何不食肉糜?」

正確看待艾滋病很重要。

首先你要明白,艾滋病是絕症,是你免疫系統出現了問題,隨隨便便普通的一場感冒就能帶走你。更何況那些有效的藥物是非常昂貴的,普通人並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夠承受的;至於雞尾酒療法也存在著極大的副作用及局限性。首先,它不能徹底清除體內的病毒,治癒疾病。其次,該療法存在較大副作用,易引起噁心、貧血、腎結石等。再次,由於需要多種藥物,進行該療法的費用較大,且需經常調整藥物搭配,否則也會產生抗藥性。

記住,藥物只能延緩你的癥狀與死亡日期。

參考資料:

Declining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mong patients with advanced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infection. HIV Outpatient Study Investigators, Jr. F. J. Palella, et al., N. Engl. J. Med., 1998, 338(13): 853–860.

Wikipedia HIV AIDS


請勿未經允許私自轉載。


針對南京艾滋病人逃費出院這件事,近日我在網上發表了一些自己的看法:重點是在逃費上,艾滋病日常接觸不傳播沒有必要恐慌,保利地產公開患者部分信息是欠妥的。然而卻有人這樣回復我

頓時,感覺民眾對艾滋病的誤解如此之深。


關於醫學的誤解

  • 艾滋病是無法治療的,艾滋病患者必死無疑
  • 艾滋病的傳染是很可怕的,不能輕易接觸艾滋病毒攜帶者
  • 艾滋病是由於性關係敗壞而病發的

關於社會倫理的誤解

  • 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攜帶者都是道德敗壞的、行為不端的人
  • 感染艾滋病意味著比別人低一等

對於艾滋病和感染了HIV的人誤解實在太多。
1. 血液傳播是主要途徑。
性傳播才是。血液傳播為主是上個世紀的事情。
2. 艾滋病是不治之症,幾年到十幾年都會發病死亡。
如果及時堅持良好抗病毒治療,目前的統計推測是可以活到國家的平均壽命,艾滋病正轉變成一種慢性病概念,對感染者的管理以後也可能納入社區慢病管理。副作用可能會影響到一些生活質量,因人而異。總的來說,艾滋感染者堅持隨訪和治療,可以有正常的生活模式。
3. 同性戀容易得艾滋病。
同性戀分男女。女同性戀性病風險小一些。男同性戀中有無保護的同性肛交行為的的確是需要做好安全保護。但每年大多數新感染者里,異性性傳播為主(60%,例如),在每個地區是不一樣的,例如涼山是共用針具,大城市中有很多是無保護的同性性行為,廣西是異性性傳播為主等等。這些都不是絕對的,因為在一個地區里各種性傳播途徑都存在並且是相互交叉的。對於個體而言,堅持戴套是可以有效預防的。
4. 獻血、蚊蟲叮咬、深吻、紋身……有可能感染。
獻血目前單個針頭單向傳輸沒有傳染源;蚊蟲絕對不可能;深吻和紋身是理論上不否認完全沒可能但是焦慮這些概率和天上掉隕石在頭上差不多的事情也是徒增煩惱。深吻、紋身、刷牙、剃鬚刀……那麼請不要看到有新鮮血液的情況下還繼續接吻或使用。在現實中也沒有確認是這些方式傳染的報告。
5. 感染了艾滋就不能結婚和生孩子。
感染者還有結婚和生育的權利,他們會根據具體生活情況和自身情況,或者迫於外界壓力(例如丈夫家庭要延續後代)而選擇生育。不論是一方感染還是雙方都感染,都有一些措施來協助懷孕。感染了的女性進行母嬰阻斷風險嬰兒感染降低到3%以下(理論上是可以更低的,但因為實際操作中的問題,還是會有0-5%各地不同的感染率。又例如北京上海的傳染病醫院還沒有一個阻斷失敗的)
6. 一次無保護性行為就會感染
一次無保護的性行為感染的可能性不高,要看是否有粘膜破損(例如肛交粘膜破損+體內射精的風險就更高),插入方的感染概率小於被插入方,陰道交的感染概率小於肛交。有一些恐艾的人們諮詢說無套的口交,問了好幾個都是這樣的問題,這樣感染的可能性幾乎為零,但還是會說那麼害怕就去檢查下吧。
但鑒於真有一些極端案例一次或者幾次就感染的,處於敦促戴套的立場,在性教育中是建議每次戴套的。
7.對艾滋病人的誤解
社會中對艾滋病人的道德污名非常嚴重,認為他們性亂、自作自受、沒有潔身自好。而感染疾病和無保護的行為有關,和人品和道德水平沒有絕對的關係。一個選擇多性伴的人如果做到了保護可以不得艾滋,一個沒有那麼多性伴侶的人,伴侶可能會傳染給Ta。對於疾病的道德譴責在性病特別是艾滋病上體現的最明顯,這也許反映了人們心目中因果報應的心理邏輯,而不認為有其他因素的結果。這方面的討論還可以說很多,不多言了。和艾滋病這個疾病共存已經是他們一生需要承擔的壓力,對艾滋感染者的歧視和恐懼這麼多年沒有太大的改觀,歧視的壓力和傷害大於疾病本身,社會公眾中進行消除道德污名的工作任重道遠。
疾病背後還有更多的公共衛生管理和社會問題,例如早期中原地區的采血輸血血液製品的問題,雲南、四川(涼山)、新疆是毒品運輸通道,在這個地理通道中的人們也是毒品的受害者,還有民族文化之間共享毒品的兄弟情誼等等;沒有接受任何性教育,沒有戴套意識概念的青少年,剛剛開始有性行為沒有使用安全套(極端的第一次就感染性病艾滋的也有);伴侶之間缺少戴套的習慣,認為戴套有不忠貞的嫌疑,從而即使感染了性病可能都難以提出戴套……還有很多


今天和卡羅林斯卡的一群醫生出去喝酒,裡面就有一位專門做艾滋病工作的醫生,和她聊了一下,就有幾點更新了我以前受到的教育。
(1)以前以為艾滋病一次性交就可以傳染,這點基本上在後來看Wiki就震撼了,基本單次傳染率在1%以下。女性感染可能性高於男性,非洲有些項目基本就是通過幫助男性患者切包皮來降低他們的危害。
(2)現在的三聯藥物控制,已經可以很好的控制艾滋病,早期的藥物有腎臟損傷,但是現在的已經很不錯了。在藥物控制下,預期壽命可能會減少幾年,但是可以比同等情況下未感染但吸煙者活得久。服藥艾滋病患者預期壽命接近未感染的糖尿病患者。
(3)現有藥物基本可以在三個月把患者體內病毒控制到基本無法檢出水平。三個月後,給受控制的病人手術,與其性交不會出現感染問題。所以基本上醫生應該更擔心那些沒有檢查過艾滋病的病人。
以上為討論,不一定科學,但是至少可以發現我們的艾滋病教育是滯後的


我看美劇《實習醫生格蕾》里某一集,一艾滋病女患者與男友XXOO避孕套破了,兩人去醫院檢查,男的沒被感染,女的被查出來懷孕了。由於母嬰傳播是很重要的途徑,女的決定墮胎。
劇情發展到此時原台詞記不清了,為勸說女士不要墮胎,醫生有類似說法——「在有效藥物的幫助、適合的醫療措施和嚴格的監控下,即便是母體感染了艾滋病,生下來的孩子依然有98%以上的幾率不會被感染HIV」。剛開始我也不敢相信,因為任何的艾滋病科普讀物上都會告訴你,傳染艾滋病的途徑只有三種:性、血液、母嬰。但以美劇一貫的嚴謹,應該不至於在這種問題上造次。
於是我自行GOOGLE了一下,確實有類似母嬰阻斷的措施。(原理我也講不清,求醫學大牛科普。)
可見母嬰感染也是現行醫學條件下能夠控制的。


艾滋病毒暴露在空氣中只能存活一分鐘 所以別再相信什麼「網吧椅子上戳著艾滋病人故意放的針」啦「造紙廠有艾滋病人故意自殺別用他家的紙」啦這種謠言←_←最扯的是「有艾滋病人報復社會賣烤串往裡滴血」什麼病毒被火烤還不死?它不死人類就死光了好咩!!

如果一個艾滋病人想報復社會 最大的可能一定是TA瘋狂找人約炮。。。所以潔身自好啊筒子們。


最大的誤解就是傳播途徑!因為性在傳統道德中是丑的,所有我國在防艾宣傳上刻意強化了性行為傳播的的宣傳,使性行為傳播變成了「首位」,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這種片面宣傳,反而會讓真正的毒瘤——血液傳播,不受到應有的重視,還會造成群眾的恐慌。

  • 正常安全性行為傳播的幾率是很低的,即使對方是攜帶者,無套感染的幾率也是不高的,在安全套正確使用沒有破損的前提下,基本是不會傳播的。有跟蹤研究表明,在很多 夫妻一方是攜帶者且另一方不知情的前提下,有的一起生活了好幾年,對方都沒有感染。但是如果性交時候還有血液交換,以及對方有性病等,是會極大增加感染幾率的,因為大大強化了體液交換。
  • 以前我國艾滋病傳播,有償獻血,以及各個采血站衛生操作不合格是主因。現在數量的增加,和同性戀行為有關,主要是男男行為,因為直腸本就不是用來性愛的場所,不會像陰道那樣分泌潤滑和耐抽插摩擦,所以很容易破損,最終造成血液傳播

大家都回答的很全了啊,我就說點邊緣的吧——傳染幾率:
1. HIV的傳染幾率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大,如下圖來自Wiki的圖所示,統計學上一次性行為造成的傳染幾率沒有想像的那麼恐怖;(也不要因為我的這句話而對HIV產生輕鬆隨便的印象)

2. 不同時期的HIV攜帶者的傳染幾率是不同的,特別需要說明的是,經過雞尾酒正確治療的HIV攜帶者的傳染幾率可以降到很低很低。

2. 不同時期的HIV攜帶者的傳染幾率是不同的,特別需要說明的是,經過雞尾酒正確治療的HIV攜帶者的傳染幾率可以降到很低很低。
3. 為什麼會產生上述兩點?
通常我們認為傳播HIV的要求是:破損的皮膚和帶病體液。我想擴充一下,那就是帶病體液的要求也有兩點:HIV的絕對數量和HIV的活性。從原理上來解釋,HIV病毒進入內環境後需要與T細胞上的特異性受體結合才能發生感染,然而,並不是整個內環境都是T細胞,也不是整個T細胞上都是特異性受體,而且內環境還有巨噬細胞有消滅HIV的能力。所以從單個HIV的角度來說,在沒被非特異性免疫消滅的前提下,找到T細胞和T細胞上相應的受體是一個概率,而且是一個極小的概率。所以大量HIV進入體內才有可能將感染概率提升到可觀水平,進入體內的HIV也需要有一定的活性,否則在接觸T細胞之前就有可能完全失活,失去感染能力。
所以,經過雞尾酒療法的HIV攜帶者,體內HIV的濃度降到了一個極低的水平(甚至檢測不出來),傳染性從而也就大大減小。(還是請不要因為這篇回答而產生對HIV輕視的印象,HIV仍然是人類公敵!)

最後,
不要恐艾,
潔身自好,
反對濫交,
敵視吸毒!

本人不是生物醫療專業,對這方面純屬興趣,還請大神糾錯


06年參與過港大的訪問項目:傳染病與傳媒報道。美國相關智庫帶我們去了越南、雲南、香港的專業機構。

在雲南和公安廳、衛生廳、疾控中心官員做了交流,與艾滋病群體以及當地NGO也有接觸。並抱過一些艾滋兒童,和一些成年患病者有面對面的深度交流。

從之前的不了解,到有了一些入門的知識,以下是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易於被誤解的常識,因為時隔久遠,如果不嚴謹或有錯誤,請醫學人士指正:

1、HIV病毒攜帶者和艾滋病患者不是一回事。病毒潛伏會很久,帶毒者可能不會有任何感覺。

2、所以保險的話,可以去做下HIV測試。測試很便宜而且醫生會保護隱私。作為一種還無法根治的疾病,目前我們只能盡量去防控,成本要低的多。高危人群(常換性伴、吸毒者)尤其需要檢測。

3、即便病毒發作成為患者,艾滋病也沒有那麼恐怖。一些美國人認為,艾滋病可以視作慢性病,已有雞尾酒療法等可以長期控制。相比之下,肝炎、糖尿病可能危害更大。

4、HIV病毒在空氣中存活率極低。諸如艾滋針這種傳聞,謠言居多。除非有人抽了一管新鮮的艾滋病人的血來扎你。若只是針頭有病毒,在空氣中幾分鐘就失活了。

5、HIV病毒的傳染途徑主要是體液(血液、精液)。正常的握手、擁抱、親吻是不太可能傳染的。相比之下,肝炎病毒的殺傷力和傳播力可能比艾滋更厲害,但大眾可能反而不重視。

6、HIV在中國的感染人群中,性傳播逐漸成為最主要的途徑。在性傳播中,男男性行為是風險最高的,因為菊花處血管更容易被擦破。

7、HIV和艾滋病在中國的恐慌超過肝炎,跟傳統的社會倫理有關。由於多數人仍然帶著有色眼鏡,很多人不敢去檢測,不知道自己攜毒,這會助長HIV病毒的傳播,十分不利於防控。盡量不要歧視攜毒者和病人,是利他也利己的好事。

8、現代社會傳染病的防治是一大課題。因為一場傳染病奪走的生命,可能超過一場現代戰爭(比如SARS)。而在傳染病領域,艾滋談不上是殺傷力最大的病種。社會各界對傳染病的整體關注度不夠。比如埃博拉、禽流感、SARS,這不光需要更多的科研投入,也需要更多的媒體科普,更多的防治信息,提高社會在信息上的免疫度,知道個體應該如何自我管理,以及幫助他人。這方面我們的政府和媒體都才剛剛開始重視,每一個現代公民也需要補上這一課。


覺得是時候放出這張表了


來源 http://en.wikipedia.org/wiki/HIV
實在不懂英文,沒關係,已經有人翻譯過來了。見下圖


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9%BE%E6%BB%8B%E7%97%85
想更深入地了解AIDS,強烈推薦大家可以點進維基百科中花上十分鐘看看,相信一定會受益匪淺。

ps.電影《告白》里的小女孩父親是艾滋病患者,當時還很好奇孩子居然沒有患上艾滋,現在才明白,母嬰傳播的概率是1/4,遠小於血液傳播。


推薦閱讀:

TAG:性生活 | 性健康 | 艾滋病 | 兩性健康 | 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