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城市會「收入低,物價高」,有經濟學原因嗎?
今天和貴陽的朋友聊天,朋友說和北京相比,貴陽收入水平並不高,但是物價水平卻並不比北京低。
城市的收入水平和物價水平難道不應該成正比嗎?
是否有一些城市存在「收入物價比」失衡的狀況?經濟學如何解釋這一現象呢?
--------
本題已被收錄至知乎圓桌 ? 經濟課堂 101,歡迎關注討論。
@慧航的研究非常EXCITED~我想接著他的結論繼續:(沒有興趣看過程的請跳到最後結論 第 5 部分)
1 本答案以慧航結論為基礎,即以豬肉為代理變數代表各城市名義物價水平時,不存在物價與收入負相關的結論(有特例)出發,引入D-S模型中的消費者偏好多樣化效用函數,以單位貨幣的福利來定義物價,說明影響『低收入,高物價』感覺的關鍵因素在於差異化產品的數量,並對特例進行了推測分析。
2 總結 @慧航的結論:(半夜寫的,引用不了回頭聯繫你。。。所以先直接帖圖了,抱歉!)
2.1 由於豬肉有以下特點:
a、質量差別不大
b、偏好相同
c、各城市都有
d、完全競爭
所以將豬肉作為城市間商品物價的代理變數。
我將具以上特點的商品(包括豬肉)稱之為完全競爭條件下的『同質產品』(一般為農產品和初級輕工業產品)。
2.2 拿『同質產品』和收入水平做分位數回歸,發現:
a、絕大多數的城市(95%——5%分位數之間)收入物價為正相關,而且擬合圖看起來還挺漂亮的。也就是說:絕大多數城市不存在『低收入,高物價』,你的感覺是幻覺!
b、但是!!!也有些城市是特例:
一個是高物價低收入的廣東各城市(愛花錢的『壞孩子』),另外是收入差不多物價卻低很多的安徽、山東的各城市(節儉樸素的『好孩子』)。
2.3 首先我認為慧航的數據分析沒什麼問題。得出的結果也沒什麼問題。
但是!我也想告訴各位,大家的『低收入,高物價』也並不是幻覺。
因為在慧航的分析中,沒有加入消費者多樣化偏好和差異化產品的分析。
再但是,慧航的分析結果卻是接下來分析的基礎,所以@慧航 的這兩個結論非常重要。
這個問題 @nok lou引用了D-S模型但是沒有說清楚)
-------------我是正文分割線-----------------------
3 .1 偏好多樣化下的消費者效用
同樣是消費者偏好相同,並且消費者對各個商品沒有特別的偏好。接下來不同之處是:
首先:城市中存在兩類產品。一類是『同質產品』——a(豬肉,農產品,初級輕工業產品),另一類是『差異化的工業產品』——m(各類品牌,各類高檔消費品,奢侈品,如舉例不當請指正)
其次:消費者的偏好是多樣化的,對差異化產品的消費函數效用公式可用離散型不變替代彈性效用函數表達:(假設、推倒過程略,不想看公式的直接看結論)
(1)
以上是假定各個差異化商品的價格都一樣。如果各個商品的價格不一樣呢?這裡我們引入完全價格指數:
(2)
如果我們的消費和收入相等,則:
總消費為: (3) (為『同質產品』消費)
實際收入為 (4) (V也稱為間接效用函數)
3.2 以上幾個公式說明:
a、在支出水平相同的情況下,消費的差異化商品的種類n越多,消費者所獲得的效用也就越大。(1)公式
b、當商品品種增加而保持原有品種的商品價格不變時,完全價格指數是下降的。(2)公式
c、以差異化產品消費和完全價格指數定義實際收入。名義收入相同時,如果消費的商品種類更加豐富,則其實際收入要更高!(3)(4)公式
3.3 初步分析
回到慧航的結論上來。 如果我們用各個城市都有的『同質商品』的名義價格進行測量,會發現不存在『低收入、高物價』。但是如果我們回到消費和效用的視角上來,也就會發現,花同樣的名義貨幣,消費的品種越豐富,我們的幸福感越強。同時,由於有些城市和區域(比如大城市群比如北京長三角珠三角):1、為消費多種差異化產品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2、由於存在多種可替代商品的競爭,越是差異化產品豐富的城市,各種可替代產品的名義價格更低(同樣完全價格指數也更低)(而差異化產品在缺乏競爭的區域,名義價格也相對較高)3、以上兩點往往意味著城市中的生產力水平較高,因而平均的名義工資水平較高。(這點有特例,接下來會分析)
3.4 總結性分析
a、我們所持有的『收入低,物價高』的感覺之所以被打臉是由於『同質商品』價格很好的反應了收入!
b、而我認為『收入低,物價高』的感覺並不是幻覺,是因為:這種感覺的來源可能指向3個方面,或者說從3個方面來重新定向,重新解釋:
一、商品品種的增加提高了我們的幸福感,也就是說提高了我們的實際收入。
二、差異化商品的競爭確實降低了其名義價格,如果這些差異化產品移植到沒有競爭的小城市,其名義價格將更高。
三、很多符合一、二的城市都是大城市,平均收入高。(有特例)
在一、二、三這幾個效果的混合作用下,我們有了『低收入,高物價』或者反過來說『高收入、低物價』的心理感覺。
c、而如果我們重新定義:『物價』是單位貨幣的效用時,我們將直接得到『低收入、高物價』的結論!!!這種現象,可以認為是由經濟集聚所帶來的『大市場』效應造成的。
d、所以結合慧航的分析,若要解釋『高物價,低收入』的問題,我認為可以從差異化產品這個切入點定義城市和區域的實際收入和實際物價進行分析。在名義收入都相同的情況下,越是產品豐富的城市,人們的消費幸福感越高,實際收入越高,相同名義價格下的完全價格指數越低,同時差異化產品的名義物價會更低。走遠一點,當一個城市的環境,教育,醫療,其他公共資源也納入我們的消費籃子當中時,城市功能越豐富,那麼消費者的消費幸福感越強。。。(北京的同志別噴我,這個問題其實可以另開一個話題)再走遠一點點,一個城市和區域的核心競爭力不在於你有我有誰價格更低,而在於我有你無我價格隨意!
4 特例(反例)分析:3、以上兩點往往意味著城市中的生產力水平較高,因而平均的名義工資水平較高。
4.1 低(中)收入,高物價
其實我們也會發現有些城市之間,收入水平差不多,但是物價(包括同質商品的價格)差很多——比如慧航提到的廣東各市和安徽山東各市;也或許產品豐富程度差不多,但是收入水平差距很多——我大膽的猜測:比如慧航提及的廣東各市和廣東的兩個一線城市。
關於後者,體現了廣東省區域經濟的一個特點,就是經濟發展的極度不平衡。雖然廣東歷來都是全國省一級的GDP的頭把交椅(北京上海特殊),江蘇萬年老二,但是江蘇最窮的幾個蘇北地級市(蘇北兄弟輕拍),也能在廣東穩穩佔據中游水平。此情況下,經濟發達的中心區域差異化產品在競爭效應的影響下溢出給周邊城市,但是收入水平受經濟發展的制度、歷史原因沒有跟上,所以出現了收入不高,物價比較高——我想這點可以用 @夏傳 提到的示範效應去解釋。
4.2 低(中)收入,更低的物價
但是山東安徽省的幾個城市城市與廣東省的那幾個城市不同在於它們距離經濟中心區域比較遠,結合市場成熟度、運輸等原因(推測),這些城市的產品不怎麼豐富。所以會出現慧航分析中的收入中等但是物價低——差異化產品的極度缺乏,加之消費者多樣化偏好條件下,單一消費品的邊際效用遞減,導致了物價比較低。(推測)
當然如果要進一步證明上面的推論是否『真實』則需要進一步實證分析,在此僅提出猜想。
--------------------------我是結論的分割線------------------------------------------------
5 以上文字中,我對 @慧航結論的第一條進行了補充,並試圖通過第二條結論中的特例證明我的理論邏輯的完整。
回到問題本身:是否有一些城市存在「收入物價比」失衡的狀況?經濟學如何解釋這一現象呢?
關於第一問,我說是。也說不是。
a
我說不是是因為:在這些城市中,從各個城市普遍都有的商品的物價水平進行分析,得不出『物價高,收入低』的結論。
b
我說是是因為:這種『收入物價比』失衡的『狀況』是由城市中差異化產品的數量造成的。差異化產品的存在以及差異化產品的豐富程度,既通過競爭效應影響了差異化產品本身的名義價格;又決定了我們消費的滿足程度;同時也作為一個城市/區域收入水平的代理變數,代表了收入的高低(有特例)。以上三點的混合效應影響了我們關於『收入,物價』的感覺——也即影響到我們消費的幸福程度。
c
如果更加粗暴一點,把物價定義為單位貨幣所買到的效用(幸福感),那麼我們可以直接得出『低收入,高物價』——『高收入,低物價』的結論。
當然關於產品豐富程度和收入水平的關係也有特例,慧航給出實證,我提出一些推測。
關於第二問,以上文字,包括慧航的分析,以及該題目下所有答題者的分析,都屬於經濟學解釋。
-------------------我是補充說明的分割線-----------------------------
a、由於能力問題,無法在特例的推測上做一些實證貢獻。
b、關於差異化產品競爭條件下的區位選擇和價格是另一個專門的論題。在此沒能仔細說明。
c、關於廣東省的經濟分布不平衡,江蘇和廣東兩省經濟形態差異是一個專門的論題,沒能仔細展開。
d、在引用彈性不變效用函數時,初始假設各種產品價格相等,雖然這個不妨礙分析,但確實略去了證明過程。
最後,特別感謝 @Zampeli Diana 的邀請。
以上。上面的知友總結起來有這麼幾個觀點似乎比較有道理:
- 交通物流
- 需求量
- 富人的消費水準具有示範效應
說實話,都有點道理。然而,好像多數人都是憑主管感覺來回答這個問題的。那麼數據裡面我們怎麼比較呢?
其實這個問題是非常困難的,有這麼以下幾個原因,使得城市之間的價格水平很難比較:- 難以控制產品的質量。三線城市的衣服和一線城市的衣服,統計上來看可能檔次是不一樣的
- 難以控制偏好。北方吃小麥,南方吃大米,怎麼比較他們的價格
- 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費籃子是不一樣的
以上兩點是很難被觀察到的,難以控制,所以單純的比較不同城市的平均價格、消費水平等是非常不靠譜的。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必須得找一個價格水平的合理的proxy。
這個proxy必須滿足這些條件:- 產品質量在不同城市之間似乎差別不大
- 各個地方的人對其消費偏好差不多
- 不管什麼人都會消費,存在於幾乎所有人的消費籃子裡面
- 完全競爭,不存在壟斷定價的問題(比如不同地方的奢侈品價格差別不會太大)
什麼商品符合呢?想來想去,似乎豬肉最符合。
首先,豬肉在不同城市產品質量不會差別太大,特別是食品監督越來越嚴格,注水豬肉等現象越來越少。
其次,各個地方的人,除了內蒙、青海等地方,只要漢人居多的地方,都缺不了豬肉。
再次,不管窮人富人,肉都要吃的,而漢族人又都偏好豬肉。
並且,豬比較好養,啥都吃,啥都能當飼料,各個地方養豬的效率似乎沒有特別特別大的差別。
最後,豬肉這個市場競爭激烈
那麼豬肉能否反應價格水平呢?很大程度上是可以的。從一般均衡考慮,如果每個城市都是獨立的市場,那麼當其他產品的價格普遍較高,生產豬肉的人力成本也比較高,而由於豬肉市場幾乎是完全競爭的,其價格等於邊際成本,因而豬肉的價格跟這個地方的人力成本等是高度相關的,因而應該是個不錯的度量。
所以,現在我們把問題簡化一下,比較城市的價格水平,從豬肉價格上可以看出一些問題。那麼上面這些因素是不是解釋價格水平的好的變數呢?看下錶:被解釋變數是豬肉價格,表格中所有回歸都為中位數回歸。
被解釋變數是豬肉價格,表格中所有回歸都為中位數回歸。
我們首先來看,豬肉價格跟城市的收入水平是怎樣的關係呢?從第一列表格看來,當然,確定無疑的正向關係。
那麼 @夏傳所說的70%的收入水平的人的示範效應有沒有道理呢?很遺憾,在控制了中位數收入之後,似乎這個效應並不顯著,而30%的分位數收入是顯著的。當然,有可能是函數形式設定的不好,所以第三列,把兩個收入之差做回歸,發現顯著為正。這意味著城市的收入差距越大,則物價越高,似乎是其所說的證據。
然而,由於我們的被解釋變數是豬肉的價格,很多地方之所以豬肉價格便宜可能僅僅是因為農業比較發達。所以我們控制一個第一產業比重(好像沒找到更好的變數),收入差異的效應不顯著了。
那麼需求呢?用人口的對數當做需求的一個代理變數,發現仍然是,不顯著的。
交通呢?使用道路面積的對數作為交通便利程度的代理變數,仍然是,不顯著的。
最後我們發現,唯一顯著的就是。。。。。中位數的收入。
當然,這裡需要注意的是收入差異,在各種設定中雖然有的不顯著,但是t值也沒有太小,也有可能是小樣本的問題,這個存疑。
但是至少現在來看,最能解釋物價水平的仍然是收入水平。
那麼哪些城市從回歸中看起來其物價水平更偏離收入水平呢?看圖:其中紅色的線是上95%的分位數回歸,紫色的線是下5%的分位數回歸。
其中紅色的線是上95%的分位數回歸,紫色的線是下5%的分位數回歸。
首先來看題主提到的成都。似乎跟其他收入水平類似的城市比起來,物價便宜一點,但是沒有便宜到哪裡去。貴陽不在樣本範圍內,不做評判。
比較有意思的是那些「偏貴」的城市,我們來看:汕頭、揭陽、茂名、湛江、梅州,發現什麼共同點了么?沒錯,廣東的!
這幾個廣東的城市可謂異軍突起,硬生生的在圖上搞出一個駝峰出來。為啥會這樣?
我想了想,有兩個可能的解釋比較靠譜:
- 雖然這幾個城市本地居民的收入水平低,但是可能很多人在廣州、深圳工作,其實消費水平不低
- 陰謀論,這些地方的豬肉都供給香港了
不過,好下巴 @ALEX YA 給出了一個另類的解釋:因為這幾個城市不懂豬肉保鮮。嗯,我從未踏足過廣東這片神奇的土地,是不是下巴欺負我讀書少,你們評評理吧。
另外,看看那些偏」便宜「的城市,似乎集中在安徽、山東兩省。為啥呢?我也不知道。。。至少我覺著我老家淄博物價是很便宜的。
所以結論呢?收入水平可以很好的解釋物價,收入差異也潛在的可能解釋。但是其他的解釋,可能需要我們更仔細、更詳細的分析。
以上純屬扯淡。
另外,記得有篇論文就是講這個的,調整了不同城市產品的質量來比較價格水平,我找了半天沒找到,忘記在哪裡了,哪位大神能找出來?謝謝啦!
1.物流設施。大城市的物流較為發達,造成物流成本相對較低,而小城市運輸不便,物流成本就高。
2.需求量。需求量越大,平攤下來,單價的成本也就越低,比如某商品運了100噸運到了成都,卻只運了10噸到貴陽,計算每噸成本,貴陽的就可能比成都的高。成都的人口是貴陽的幾倍。
3.競爭。大城市競爭充分,一些地方的保護主義、以及缺乏競爭造成的壟斷,都可能造成小城市的物價高。謝 @Krau Alan邀
先說說我這個答案討論的」物價「的範圍:吃和用,房子加進來基本就主導了物價,所以暫時放一邊。這個答案就不談物價數據了,主要從衣食住行的感受出發聊吧。
我去年去了一趟赤峰,感覺當地跟北京物價水平相當。而去年赤峰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3199元,北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43910元。後者幾乎為前者的兩倍。下面我來比較一下兩者在幾個影響物價的方面上的差別:
海運:
北京緊鄰天津港和秦皇島港兩大良港,當然後者是能源港口。赤峰離秦皇島港和營口港最近,但離能源港和綜合港的距離都比北京稍遠。另外,離赤峰最近的錦州港吞吐量在全國20多名。
河運:
北京好像沒有河運,赤峰水系發達。
鐵路運輸:
北京是全國性鐵路樞紐,赤峰處在北京和瀋陽兩大樞紐中間,不過高鐵似乎尚未通(去年聽說在建,不知道何時通車)
公路運輸:
北京我印象中有十幾條高速,赤峰五條高速。
空運:
北京有我國最大的國際機場之一,赤峰的機場較小。
農產品產地:
兩市中間夾著河北省,赤峰還挨著遼寧。
房價:
北京的房價早就破了四萬,赤峰離破萬還有點距離。前者房價是後者的五倍以上(順手一搜發現200萬能在赤峰買300平米豪宅,在北京,能買個南城的小房子就不錯了……)
上面這些條件比下來,看上去各類商品到兩市的成本差不多。由於北京的地租比赤峰高不少,所以北京的物價應該比赤峰高。下面我想比較一下其他的方面:
人口:
北京人口2000萬左右,實際擠在北京的人可能超過3000萬。赤峰人口不到500萬。北京本地人比例遠低於赤峰(幾乎全是本地人),換句話說就是有買房需求的人比例遠高於赤峰。
面積:
北京總面積一萬六千平方公里左右,其中六環內大概2500平方公里。赤峰的市區面積大概6000平方公里,總面積九萬平方公里,全世界前幾名。不過包括好幾個旗和好多草原。
從這兩點來看,雖然兩市都有發達的市內公路交通,人口體量也都足夠大,但北京的城區人口密度遠高於赤峰。這意味著勻到每個商鋪頭上,北京商鋪的流量要遠高於赤峰同類商鋪的流量。尤其是賣日常生活用品和食品的商鋪,兩個市的人都是買那麼些,不會可勁買也不會虧欠自己。這個效應(部分)抵消了北京在租金上的劣勢,應該會把兩市物價往同一水平線上拉。總不可能一個市的零售業毛利率比另一個市高很多吧?
所以,我認為要解釋物價,看運輸、房價、人口密度三個指標應該差不多了。現在都是全國的東西往全國賣,所以人均可支配收入對物價影響其實不大。為了驗證一下這仨,我再簡單看一下一個我去過的城市:廈門的指標。
廈門自身就是重要海港,空運發達,鐵路、公路和赤峰相當。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北京相當,人口規模比赤峰略小。人口密度比較大,更接近北京。房價大概是2萬出頭將近3萬的水平,是北京的60%左右。
而廈門的物價就比北京低不少,相應地也比赤峰低不少。
至於題主要求的經濟學解釋,我覺得跟供需什麼的沒啥關係。起決定性作用的就是商品的成本構成。奧地利經濟學家格雷維茨研究過這種現象,並在1993年的世行年會上宣讀了專題論文,他將這種悖逆現象命名為「流動性位差」。
極簡言之,一個城市的物價並不是由該市居民的平均收入決定的,最關鍵的因素是前百分之七富人的消費水平與後百分之三十的低收入人群的忍耐度。
富人的消費水準具有示範效應,在其集聚區附近,房價驚人、房租驚人,推動物價水漲船高。隨之而來的便是鏈接擴散效應。要用到克魯格曼模型。
問題中強調的「收入物價比」和區域差異,自然就想到了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Dixit-Stiglitz Model;又叫「壟斷競爭模型」),和用在區域差異問題上的是克魯格曼模型
(DS-Krugman Model),就是那個一個人領2008年經濟學炸藥獎的傢伙的模型。
DSK中的福利表達式:
是間接效用,表示福利;是勞動力收入;是當地製造業物價總體水平;是農產品物價水平;是製造業產品占勞動力消費水平的比例。
當勞動力是沒有資本收入只有工資收入時,收入=名義工資:
因此即是福利,又是實際工資水平,完全符合「收入物價比」。
然而為什麼會出現「和成都相比,貴陽收入水平並不高,但是物價水平卻並不比成都低」的情況呢?
這個要涉及到區域聚集的問題。區域聚集,理論上,就是製造業、勞動力從其他地方向一個地方聚集。中國在這一問題上並非特例,歷史上各個國家,包括法國、美國、歐盟等,都經歷過區域聚集的過程,通俗地說,是一個地方越來越富,另一個地方越來越窮,或者沒有前者富得快。
一般而言,科學家們公認聚集將發生在:1)歷史所偏袒的區域(有良好的資源稟賦或發達技術)、2)人們一致預期會發展很快的區域、3)已存在基礎設施的地區(Zipf』s law,建立在城市規模基礎上的城市等級結構極其穩定)。
克魯格曼的研究結果出人意料卻符合現實:
貿易成本(包括地理屏障、貿易壁壘、匯率差、信息不對稱和文化差異形成)越低,經濟聚集導致的地區差異越大,相反,貿易成本越高,經濟分散便使地區差異減小。
一些關鍵結論(推導見《空間經濟學》、《經濟地理學》):
1. 經濟一體化,即貿易成本下降,首先加強區際貿易,對各區域都有積極作用。接著出現廠商的重新布局以及經濟系統變為更加不平衡的空間結構——向「核心—邊緣結構」轉變,儘管這提高了核心區(A區)的實際工資水平(福利)從而使核心區所有勞動力從中獲益,但又對留在邊緣區(B區)的勞動力產生消極影響,出現的情況,因為廠商的重新布局提高了邊緣區的價格指數,因而降低了該區居民的購買力。
2. 一旦貿易成本足夠低,則技能勞動力的轉移將擴大初始差距(即使它非常小);當貿易成本較高時,結論正好相反,初始的規模優勢逐漸變小,最後消失。
3. 儘管空間經濟從分散轉向聚集,但這並不是集體選擇的結果,而是廣泛的個體無意識的結果。
4. 聚集是累積性的,具有很強的抗拒外部衝擊的性質,有很強的「滾雪球」效應,一旦聚集開始或形成,廠商與勞動力在區位選擇時不再受到自然約束的限制,因此補貼邊緣區域,並不會導致(至少在某一臨界值以內)勞動者區位改變。
5. 聚集或分散中的任意一個都不會對另一個具有帕累托效率優勢,居住在邊緣區的勞動力總是偏好分散結構,而住在核心區的勞動力總是偏好聚集結構。因此可以見到遷移到大城市的人更願意留在大城市,而留在小城市的人更願意繼續留在小城市。
貴陽是貴州省會,按理說貴陽會在省內成為核心區域,即經濟聚集區,事實也是如此。然而將視角放大到全國,有北上廣等核心區,中部又有重慶市這一核心區,相對而言,貴陽、成都都成了邊緣區。再比較而言,貴陽(2013年GDP2085億)比成都(2013年GDP9109億)經濟規模更小,於是收入物價比(福利)比成都更低,並且在國家區域規劃的大環境下,如果沒有很好的政策,這個差異將越來越大。
當然,DSK模型還有很多擴展、改良和繼續研究的空間。越不發達的地區,物流集散地中心化越嚴重,這就導致了某些省份的重要城市(往往是省會),所佔的資源像消費、醫療、教育,的比例遠高於其省內經濟總量的佔比,比如一個省會城市經濟總量可能只佔全省的百分之十,但它擁有的資源可能佔全省的百分之二十到三十。
這就導致了周邊地區的富裕人群,跨地域消費,在縣市裡獲得收入,但在省會消費。
如果把這些高消費人群統計進去,收入和物價是大致平衡的。
一個城市的收入受到勞動力供給與勞動力需求決定
一個城市的物價受到市場上供給者和需求者數量決定
所以收入低意味著勞動力數量很多,但是工作機會少;物價高則說明需求超過了供給
這種情況下一般是城市自己產生或湧入大量的資本但是卻並沒有帶來多少就業,而本地的勞動力數量依然龐大卻沒有足夠的就業崗位得以提供。
在三亞、閩南、潮汕一些縣城均存在這種現象。房地產投資需求大、外出經商人士眾多等導致了這些城市資本大量聚集,但是卻並沒有為本身帶來就業崗位,本地人的收入也就難以上去。
看了大部分的答案,基本上沒有說的清楚的。
用我在學習研究的分工理論解釋這個現象就是:
1.物價水平,或者說價格,是一個相對概念,只能以某種商品或者幾種商品為基準來衡量。這意味著,如果基準商品與需要比較的商品在生產環節不存在本質變化(例如生產成本,技術水平等),那麼價格水平基本不會有太大變化。你在貴陽賣的豬肉是屠夫用菜刀切的,到了北京不會給你用激光切割機來切,就是這個意思。
2.真實收入,在經濟學中用效用來表示,它取決於經濟組織的分工結構,在市場交易效率越高,分工網路越複雜,專業化程度越高的地方,效用——或者說人均真實收入——越高。在分工網路高度發達的城市中,每個人各司其職,都能在分工網路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因此交換高度發達並有效率,收入自然會高。在不發達的地區,很多人會遊離在社會大分工之外,交換水平低,人們不得不自給自足消費自己的產品,收入自然會低。
至於其他的,比如替代效應,富人的示範效應等等,都是兩種不同分工形式造成的結果,而不是導致價格和收入發生偏離的原因。可以說,整個海南省都是這種情況。
首先,海南省本身的工業,製造業基礎薄弱,許多商品都要從省外「進口」,加上海南省現有的交通運輸方式遠遠無法滿足實際需要,同時運輸成本較高,推動了物價的上漲。而海南省又是一個依賴旅遊業和房地產行業的省份,在三亞,海口這兩個旅遊城市物價自然比其他地區要高。而海口又是入島商品的「中轉站」。
但與高物價不相稱的是海南省的工資水平並不高,海南省缺乏發展工業和製造業的基礎,更缺乏高新技術所需的政策支持和市場環境。從事農業和服務業是大多數海南人謀生的方式,這無疑限制住了海南省收入水平的提高。再加上海南省較發達地區大都分布在沿海,中部內陸地區大多是欠發達的農村,雖然前幾年房地產市場的火熱讓一部分被征地的農民一夜暴富,但缺乏投資渠道和生意頭腦讓許多人變成了住在樓房裡的窮人。不斷攀升的房價也推高了人們的生活成本。
所以問題的關鍵還是,收入水平的提高跟不上物價上漲的速度。謝邀。兩個城市都待過兩年以上,先部分肯定題主的直觀判斷。
我也有這樣的感受,現在回到了五線城市的家鄉工作和生活,同樣有類似的感受。
經濟學不懂,說點自己的看法: 「收入低,物價高」並不是單獨的對應關係,這是一個眾多因素相互影響產生的結果。
1、城市居民的人口階層結構比例對生活消費水平有影響,如中產、低收入的人口結構比例。關於這一點還可以和城市首位度聯繫起來談。
2、城市主導產業比重和絕對值,如貴州本省所生產的糧食根本不夠本省消費,……
3、交通物流成本,如貴州山區道路修建隧橋比高,成本越是平原地區的兩倍,相應高速公路收費也高。
4、生活消費習慣。北方和南方肯定不一樣,不過成都和貴陽兩個城市都比較喜歡吃喝玩樂……
5、兩個城市都是省會城市,但支撐的體系差別很大,所謂這個體系一個是四川省,一個是貴州省,如果說城市是一個區域的栽的果子,那麼不同的土地肯定結出不一樣的果子……
在上班,寫得有點亂,回頭再補充。
這個我要怒(xia)答(che)一下!
題主你問的是貴陽嘛,那麼身為一個從小生在貴陽長在貴陽,現在混在帝都的貴陽人,我覺得這個問題我還是有一些發言權的。其實我覺得很多答主列舉的原因都挺有道理,我想結合我所知道的貴陽的情況補充一些實例。
先直觀描述一下「收入低,物價高」。其實這個現象差不多是我們這些常年漂在外地的貴陽人共同的感受了。貴陽的工資有多低呢?我一個發小兒在被認為相對「有油水」的政府部門,八項規定後,新入職大學生轉正後到手大概2200/月,加上各種獎金平攤下來,月均大概3500,研究生的話不到4k。而且這個工資是超過不少私企職工的。對於一個西部偽二線城市好像也不算太差了對不對?然而讓我們來看一下物價。。。去年夏天回家逛超市,憑印象大致比對過貴陽和北京超市的物價,我的印象是貴陽基本沒有比北京便宜的貨物,略貴的大概佔了1/3左右,進口食品極少。再舉個例子,在貴陽吃早餐如果不著急,大多數人會選擇牛肉粉、腸旺面之類的粉面,目前的話基本要10元以上才能吃飽,然而我在帝都5元的包子豆漿吃到撐。當然這個和飲食習慣有關係,但選擇大多數人的常規早點橫向比較,我認為還是能說明一些問題的。
然後我們來分析一下原因,我認為其他答案中提到的原因,有三點在貴陽相當典型:
1.物流成本。位於雲貴高原的腹地,山地地形和喀斯特地貌可以說是貴陽發展最大的瓶頸。經過」劉跨越時代「,你還能想像一個地區性的鐵路樞紐直到2015年才聯通與北上廣三大經濟區的高鐵嗎?實在是它離三大生產中心和貿易集散地都太遠,而且關山阻隔。我每次給老媽淘寶買東西,不管店家在全國哪一個地方發貨(甚至有的就在西南),基本都要一周左右才能寄到。話說這是寄到一個幾百萬人的省會不是寄到縣城啊。。。。再微觀一點說,貴陽整個地形就是在一個面積狹小的盆地里,從外圍各方向進入市區基本都是要經過隧道的。當然現在10km之外的衛星城建成,同時又作為高鐵站,物流這個難題正在被一點點消化。
2.資源集中。話說現在每次回家,都有種快要聽不到純正貴陽話了的錯覺,能聽到的幾乎都是貴州各地市口音、四川口音、東北口音。當然這麼多人願意去建設貴陽我是很高興的,但是仔細想想,很多貴州老鄉到貴陽打工,原因可能是迫於無奈,因為資源實在太集中了。以教育資源為例,大家更多關注的大概是人大附,衡水衡二這樣的出頭鳥,但實際上越是教育欠發達省份,超級中學一家獨大的情況就越明顯。我高中是貴州人民都知道的某超級中學,壟斷到什麼程度呢?清北每年招生佔全省1/3,校長推薦、自主招生、奧賽指標這些占不只1/3,實驗班小一半人直接去歐美讀本科(注意這是個GDP倒數省的省會),省文理狀元如果不至少拿一個就屬於稀奇。更奇葩的是,當年我讀書的時候,省優(省級優秀學生)全省最初的三個指標,直接內定給我校一個。。。以這種壟斷程度,你說貴州一個普通縣級中學的好學生如何通過讀書改變命運呢?很難很難。所以土豪紛至沓來,物價水漲船高。
3.消費習慣。這個有答主提到了,但並沒有展開說,我覺得有必要強調一下。貴陽人的精神氣質里有什麼突出的特點呢:及時行樂。有個經典的段子吐槽,貴陽人民的旅遊就是,無論走到天涯海角,第一件事就是趕緊湊四個人,支個小桌兒開始戰鬥= 。=還有就是入夜後燈紅酒綠的pub、通宵達旦的夜市、周末漫山遍野的燒烤攤,數量和這個不大的城市完全不成比例,甚至名校中學生脫了校服混跡其中的也大有人在。典型的貴陽人並不太在乎今天花了明天的錢,認為不懂吃喝玩樂的人生不幸福,當然炫耀性消費也是不少的。我並不覺得這是貴陽所獨有的氣質,但我認為貴陽人把它發揮到了極致。極高的消費慾望對助推物價有多大作用我不敢妄言,但我認為一定不是毫無關係的。
——————————————我是歡迎大家去貴陽的分割線————————————
以下嚴重跑題的安利時間。
然而,儘管」物價低,房價高「確有其事,如果你是一個認為生活愜意本身勝過一切的人,我還是強烈推薦試試到貴陽生活。我對它的未來很有信心。
1.雖然我們物價高,架不住我們房價低啊!親,這是個單價6000就可以確保挑到滿意公寓的城市,這是個不到500萬常住人口卻有4個可容納百萬人超級大盤的城市,這是個作為」鬼城「被點名警告的城市。。。所以,可見的將來,貴陽的房價漲幅必然有限,樂業不敢說,安居不會很困難。(每次回家看著我家那個在帝都換不了一個主卧的」大房子「的怨念,你們不會懂的T T)
2.小馬哥真神奇,大數據是個好東西!大數據峰會一聲炮響,為貴陽人民送來了一個產業園區。。。雖然目前項目落地尚需時日,但在可見的未來,或許貴陽將成為一個適合創業的城市也未可知。
3.空氣清新,夏無酷暑。這個就不多安利了,反正大學前的我從不覺得空調是啥必需品,誰去誰知道。
我是貴陽人,我愛貴陽。
當物價里包含了某些壟斷甚至是腐敗的時候,它就不會低,而在經濟不發達的地方,這種情況更容易出現。
你可以理解為:總收入=物價x銷量+儲蓄。
物價高收入低必然伴隨著銷量少。有啊
我大哈爾濱,消費倒掛的典範。不過他的成因比較特殊。哈爾濱食品價格比較低,但是消費品價格高。同期同等地段房價,哈爾濱高於長沙,瀋陽,長春,略低於大連,成都。(同期哈爾濱人的平均月收入是1680,長春1760,瀋陽2400,大連4000)
這是因為什麼?由於富人具有的示範作用,哈爾濱作為黑龍江的省會,具有較好的商業,附近的一些城市均有礦產出產,大慶的石油,雙鴨山,雞西,鶴崗等等的煤炭。很多人都喜歡來哈爾濱買房子,來哈爾濱消費買衣服什麼的。當然,他們也會去海南買個房子。
因此哈爾濱本地人就被犧牲掉了,你簡直不可以想像哈爾濱會有那麼多奢侈品店,居然還有江詩丹頓的店。。。之前和愛彼的工作人員談到過這個,他說基本北上廣開完之後,就是成都哈爾濱。。。
物價就這麼被其他地區的人給頂上去了,而本地人確實掙得又不多,只能飽受折磨。
沒有人說對,我來說吧。
無論是題主提出的「收入低,物價高」的情況,或者反之的「收入高,物價低」的情況。這都是很普通的現實經濟現象,當然有經濟學解釋了啊。
國家養那麼多經濟學顧問每年研究宏觀調控方針,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讓物價保持合理水平,像第三方諮詢機構每年拿政府這麼多錢的,說白了就是建個模型預測下政策出台會對物價走勢的影響,模型建成以後,每年就改改參數,大把大把的鈔票就到手了。
廢話不說了,正文吧,
本文不採用某一具體商品舉例,純用經濟學和數學來嘗試回答題主的問題。
先說結論,收入低,物價高發生的原因主要有三個理由:
1,稅收、企業剝削勞動者(收入低的原因)
2,成本(物價高的原因)
3,財富的流動性(物價高的原因)
(ps:成本很好理解,令我震驚的是,至今那麼多人回答沒有人提到財富流動性這個常見的概念,這麼多人就沒人參與過國家層面或者某城市的宏觀調控工作?)
收入低,物價高用數學模型可以寫成(X=物價/收入),讓我們在此把這個X稱作「收入消費比」,X值越大說明收入低,物價高的現象越明顯。本題需要解釋為什麼X會在某些地方大於平均值(偏離標準值)。
1,稅收、企業剝削勞動者(收入低的原因)
讓我們來分析等式(X=物價/收入)右側兩個函數,先說收入低,收入低應該是一個相對概念,只有同一崗位才能對比收入高低。理論上,在任何城市從事同一崗位獲得的報酬應該是一樣的,現實中,由於各地稅收和各企業剝削程度的不同,會產生各地從事同一崗位收入高低的區別。稅收和各企業剝削程度的不同,這是收入低的原因。
這點不多說。
2,成本,(物價高的原因)
在經濟學中,通常認為在競爭充分的行業/地區,同行業中每個企業的利潤是相近的,比如我們經常引用的工業利潤率:6-7%,運輸業利潤率:8-9%。只說大部分(通常是95%以上),極端高利潤企業、低利潤企業不考慮。
如果 物價=成本+利潤 成立,那麼既然利潤是已知的,那成本就成了物價高低的唯一變數。成本,這就是物價高現象出現的第一個原因。有一些商品/某一些地區(物流/當地儲存條件等)成本在那兒決定了他的價格必然高,這和當地的收入高低沒有一點關係。你住在交通不便的山裡,那很多工業化的商品物價肯定就高。
這是顯而易見的,也很好理解,我想這不是題主想知道的答案,在此就不更多引入和解釋了。
2,財富的流動性:
物價=成本+利潤 先前我們假設了利潤是固定已知的,成本是變數,那現在讓我們來假設有這麼一個世界,在那兒所有產品在任何一地點的成本(含物流運輸)都是一樣的,且市場充分競爭、完全不存在壟斷的行為。
那麼這時候利潤就成了物價變化的唯一變數。
利潤率是企業和市場經過一段時間博弈後協商出的結果。這裡就引出了一組概念,消費意願、消費能力。我們在此將市場理解成消費者的消費意願和消費能力的加成。
在去除所有外來變數的模型當中,兩個收入相同的城市,同一件商品的價格應該是一樣或極其相近的。因為人對同一產品的消費意願和消費能力是不會僅僅因為地域的變化而改變的。
財富的外部流動性:現實中,城市與外界是時刻不間斷在進行各種貿易行為的 ,這就導致了財富出現了流動,相應的產生了區域的貿易順差和貿易逆差。
我們假設有如此一座城市,世界上所有人都需要購買此城市出產的商品Q,而這個城市的人不需要購買任何其他外在商品,且這個城市對商品Q產生的利潤採用全民均分的方式,那結果就導致了這座城市的每個人都會擁有大量的財富,相對應就會產生通貨膨脹,導致這座城市內的物價上升。
這是一個貿易順差的極端例子。
現實中也不難理解,當一個城市能吸引大量外來財富流入,而本身又並不需要流出大量財富時,這個城市的物價就會偏高。外來的財富流入提升了區域內人們財富總額,進一步提升了消費能力的水平,如果這些人沒有對應的在區域外消費,那就會導致區域內物價的提升。
比如:外來流動人口多的城市(旅遊城市、交通樞紐城市等),外來人口帶來了財富額外的流動性(流入),因此這樣的城市物價肯定高於周邊地區或同類型城市,因為外來流動人口帶來了貨幣流動性。
現實中,為了避免出現某一區域財富流動性過高,進而導致物價畸高的情況,我們不能讓一個城市聚集太多的功能,又是旅遊城市、又是交通樞紐、同時是區域政治、文化中心,這樣就會導致大量的外來人口長期/短期的流入,帶來大量區域外財富的流入。從而對區域內的原有經濟秩序帶來衝擊,導致物價上漲。
大量的財富單向流動,必然導致區域內的物價上漲,目前國內採用的方式是藏富於國,由國家持有大量的外匯、定向補貼等手段來控制貿易順差帶來的財富流入導致的物價上漲壓力。但我們認為這並不是可以長期持續的手段,同時本該由市場承擔的風險全部轉嫁到國家身上,這也是存在巨大風險的。
就不多舉例了。
說了消費能力,再來說消費意願,這也是現在世界各國制定經濟政策時努力要刺激的。
財富的內部流動性
也不多舉例了,就說兩個常見的。
福利完善的城市(比如:醫療、教育、養老、財產保險等都完善的城市、地區),商品物價肯定高於同樣GDP的福利低城市,因為人們無需存錢應對可能出現的災難,這樣的城市/區域人們消費意願強烈,收入的每一分錢都用在消費上,那物價肯定高於沒有或低福利的同類城市。
信用消費流行的城市(行用卡發卡率高、活躍使用人數高、及其他透支消費手段普及高),商品物價肯定高於同等收入但不使用信用卡消費的城市。二戰後,現代信用卡的發展,可以理解成各國刺激經濟消費的一種手段。
其他情況,在此略5000字
總之,財富流動性越好的地區,相應的消費能力越高。
如果不是有人在囤積居奇,以上幾點應已能解釋一切收入低、物價高的情況。即稅收和企業的剝削決定了收入的高低,而成本和財富的流動性決定了物價的高低。
世界各國很早就在對收入低,物價高的情況進行修正,基本採用的手段包括:修建更便利的交通系統(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福利待遇(降低用來以防意外的存款比例),鼓勵信用消費(提升消費能力),計算每年的貨幣發行量,大型工程上馬進度等等。
說明:本文只是最簡單的解釋,並未引入完全的變數,僅作入門解釋。
收入怎麼樣取決於勞動力市場的供求關係,物價怎麼樣取決於商品市場的供求關係。二者受各自市場的調控,並不具有必然的正相關關係。
而且還要看什麼樣的勞動力,什麼樣的商品,有的地方工資低只是低端勞動力的工資低,中高端勞動力的工資並不低,而且人口密集的地方財產性收入也很高,帶動物價高很正常,不可孤立地看待問題。
說幾個常見的原因。
城市的收入多來自收入轉移。比如說,城市居民有很多老人,他們的主要收入來自於外出打工的子女,雖然收入低,但是消費能力不低。很多農村的消費水平其實不低,因為和城市比起來,發展程度太低了,而許多商品又比城市裡低不了多少,就是這樣造成的。
總收入的收入被少數人拿走了大部分也是一個原因。很多依賴於旅遊的城市就是這樣。比如說麗江,計程車本地人都坐不了,因為太貴了,計程車都是給外地人坐了。但是計程車的收入主要是給計程車公司給收走了,司機只能拿走很小一部分。房價也很高,但是大多都變成某些人的收入。
最有可能的是認知的偏差,即實際上不是這樣的。因為很多要計入物價統計範圍的商品,比如房租,汽車價格等,是需要長時間的居住才可能會了解到的,而短暫的停留不會,造成一種認知錯誤。
某些不發達地區,自己沒有足夠的工業供給產品,消費品都需要從外面運過來,而不發達的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交通不便,物流成本就很高,如此一來當然貴了。
朋友家家在深圳月收入只有3000,還有租房,養兩個小孩,贍養4個老人,然後每年還可以存1萬塊錢。
推薦閱讀:
※2015 年 2 月 4 日央行降準會帶來什麼影響?
※美國社會階層是否固化嚴重?
※中國 GDP 被高估還是低估了?
※街邊小吃同質化競爭非常嚴重下,為什麼還會有很多小販聚在同一個地方賣同一樣東西?
※高薪人群的工資漲幅是否比普通人更大?為什麼?這合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