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在中國,韓劇的觀眾要比日劇多?


  這裡說的觀眾我理解為電視觀眾,因為在電腦或移動終端看日劇的人很多。

  本來改革開放初期,那時韓國還叫南朝鮮,中國人對韓國是陌生的,而日劇在中國是很紅的,萬人空巷看《阿信》,還有日本電影,小鹿純子高倉健在中國就是符號明星,用日本日立電視機看日劇是那時代最流行的生活,還有日本動畫《機器貓》《阿童木》日劇《秘密部隊》,要知道那時只有屈指幾個台,不是二十四小時播送,周二還檢修,這些日本作品的量是非常大的。日本手錶日本電子琴日本摩托車等是老百姓最推崇的高端商品,電視里全都是日本廣告,三菱電梯上上下下的享受,中日蜜月期很快過去,從九十年代末二十一世紀初起,我國政府開始跟韓國交好,當時內地最紅的東北籍女歌手孫悅給韓國總統當了干閨女,韓國組合開始頻繁出現在電視里,日劇也全換成韓劇。

  所以我認為不是大眾的欣賞水平出了問題,90年代在中國熱播的美劇也不少,比如《神探亨特》《成長的煩惱》《糊塗偵探》《佐羅》等,英劇也播過《大偵探波羅》,觀眾非常喜歡這些節目,他們的欣賞力絕對沒問題。

  在中國的電視體制下,不是觀眾在影響媒體,而是媒體在影響觀眾,至少之前的三十年都是這樣。所以我國政府(出於政治目的)刻意迴避日本影視作品,同時大量引進韓國電視劇韓國明星,用十多年的時間輸入意識形態,把電視機前的人大浪淘沙成一群只能看懂韓劇的傻子,而無法被洗腦的的觀眾只能不看電視了。


得票最多的那個回答,居然還是一個編劇寫的,呵呵,難怪天朝爛劇多,看韓劇看多了吧。。。為了少一些人受他對日劇的曲解與錯誤的解讀,= =,一條條的駁斥一下。
1、韓劇就是家庭題材,單身男女?日劇就是單身男女,呵呵。。。現在被棒粉追捧的韓劇有幾個是家庭題材的?單身男女談狗血戀愛的不是最多的?日劇講家庭題材的多了去了。。。久遠的不說,就說上一季的家族故事,還有經典的華麗一族,自己去看。
2、呵呵,照回答的這麼說,天朝觀眾喜歡看長篇巨制哈,那麻煩去看看NHK的大河劇,一部劇播一年,至少50集以上,慢慢看吧,NHK的晨間劇100集起,慢慢看吧。另外科普一下,不是所有日劇都是十一集的,而且如果收視不錯,反響不錯,是會出第二季、第三季等等或者特別篇的,」相棒「已經到十二季了,作者你知道嗎?
3、韓劇就是底層生活?呵呵,別給韓劇洗白了,收視高的,棒粉追捧的,哪個不是高富帥和屌絲女的故事?哪個不是啥啥大家族少爺跟平民小妹的故事?日劇的主角都高級很多,呵呵,遠的不說,12年木村演的人生無價,男主直接從一個社員變的一無所有,然後從擺攤開始,重新崛起,不是講的底層生活奮鬥的經歷?
4、窮人最幸福,就是三觀正?呵呵,不多說了。。。
5、論故事的狗血性,你拿韓劇跟日劇比,有多少日劇是漫改或者小說改編,你跟日劇比狗血性,無論情節還是對白還是結局的意想不到跟娛樂性,絕對不輸韓劇。
6、現在的中國年輕人純潔保守???你開玩笑吧,沒有大批年輕棒粉,你好意思說韓劇在中國受追捧?就這麼不純潔保守的中國年輕人喜歡看的韓劇,純潔保守?說了你信嗎?另外,麻煩作者舉幾個90年代日劇里有同性戀,艾滋病的例子出來,日語里的」不倫「是指外遇,任何國家的片子里,外遇還少嗎?
7、韓劇寫失去,沒錯。日劇寫放棄???麻煩舉一個例子好嗎?日劇更多的是寫的去追求,去奮鬥,是寫年輕人的獨立與成長,是去激勵年輕人。
8、不要拿你看的一部劇的情形,拿出來去總結整個日劇的類型,想看搞怪的,你說的宮九滿足你,想看正劇,多的是。
9、就你韓劇創新,日劇不創新?男女身份交換的,「父女七日變」,穿越題材,「仁醫」,多的我就不說了,有興趣的自己去看,都是經典劇。
說了這麼多,不是要為日劇洗白,只是想說,國內看韓劇的多,是因為某類群體人群比較多而已,認識層面跟眼界有限罷了,作者說的這些理由完全站不住腳罷了。


三方面原因,解釋如下:
1、內容方面:
韓劇比較家長里短,或瑣碎或都市童話,適合中國人放鬆觀看;而日劇很多涉及深層次社會問題,偏向黑暗,需要觀眾思考,不適合現階段娛樂化的中國觀眾。
2、策略方面:
韓劇幾年前就將中國列入主要市場,針對這個方針製作了很多電視劇,並且以中國各大電視台為營銷目標進行定向低價推廣,並且逐步推高價格,現在你知道朝廷台8頻道幾年前為何天天晚上過了十點就播韓劇了吧?而日本電視劇唯一製作方向就是日本國內受眾,對外出售則價格奇高,導致我國因為價格因素也比較少購買日劇。
3、多年來,高層有意識地忽略霓虹國,宣揚韓國(潛意識動機是韓國其實弱於中國,所以再是讚揚鼓動也不影響優越感,但霓虹國是確實在各方面幾乎都勝過中國,這個就很讓中國不能接受),導致整個輿論界也選擇性目盲,新聞生態上文化新聞也偏重於韓國,而選擇性忽略日本。事實上,不論是娛樂、時裝、建築、設計、文化種種方面日本都遠遠勝於韓國,甚至中國。在這樣被動的宣傳攻勢下,完全沒有主動選擇意識的中國觀眾自然都被韓劇俘虜了。


排名第一的那位同學,我有話要說。

韓劇分很多種,有像日劇那樣晨間劇的日日劇,好幾百集(人們通常認為這是韓劇的全部),有一周兩集最多不過20集的劇(多為愛情劇),有跟日劇一樣的每周一集最多十二三集的劇(《特殊案件專案組TEN》)。


沒了。

引進到中國或者流竄到中國的韓劇主要分為兩部分,電腦上的和電視上的。

電腦上的主要受眾是年輕人,女人而不是真正看電視的「大人們」,在電腦平台上明顯是劇集較短每周兩集的(總長16集左右)的月火劇、水木劇以及金曜劇,而這些劇集主打的是愛情、奮鬥、罪案等內容,家庭的成分很少。所以我不覺得家庭題材的就受歡迎。但真正在電視上被引進的大部分是家庭劇,這與中國觀眾的觀看習慣和中國內地家庭劇泛濫的大環境有關。

在內容上,雖然類型多種多樣,但是大部分韓劇都是有著「有情人終成眷屬」內核的故事(很少有不圓滿的結局),所以相對而言美好的愛情幻想才是最吸引年輕人的,特別是女性。在《九回時間旅行》裡面,男主角曾經一語道破我不愛看的一類韓劇裡面慣用的一個套路「出生的秘密」,意思是本來出身窮苦的主人公實際上是XX財閥的後代,而站在對立面的某某富家子弟實際上是窮人的後代,這種設置實際上跟日本電視劇裡面"下克上"有著同樣的道理——把大家平時希望做卻做不到的事情呈現給大家,從而產生一種內心上的共鳴。

在包裝上,韓劇裡面充滿了吸引年輕人的東西:俊朗的主人公、好看的服飾等,隨著韓流的崛起,越來越多的電視劇裡面有了歌謠界偶像們的身影,主演也好,客串也好,都可以很好的起到吸引收視率的效果,而在國內這種效果就更明顯了。

在製作上,韓劇的成本要比日劇小多了。在音樂方面,很多日劇都會創作一些原聲音樂,但除了歷史劇之外,韓劇就不會如此大費周折,很多主題曲也是直接拿一些小眾歌手的歌來用,這會節省很多費用,在演員方面,韓國演員白菜價全球聞名,場景方面,大多比較簡單。

在拍攝上,韓劇跟日劇一樣採取的是邊拍邊播的方式,這樣做的最大好處就是可以使作家(編劇)在沒有靈感的時候、或者好幾個選擇無處下筆的時候,可以聽到民意。把民意寫進劇集大概是讓民眾融入電視劇的最高手段了。韓國很流行在電視播放期間向電視台打電話,或者在官方討論區留言,有些還會被作家親自接聽,親自回復,應觀眾要求改編劇情的事件屢見不鮮(《請回答1997》裡面有過相關描述),這一點在綜藝節目上表現得更為突出,而很多綜藝作家同時也是電視劇作家,就比如我前面提到的《請回答1997》作家李友珍。如此親密的關係是保證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一項保險機制。

在外因方面,除了自身的低價優勢、演員號召力之外,不可忽視的還有政府的力量。韓國把韓流作為一項國家戰略來做,而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績,韓國國內資源有限,觀眾也有限,競爭激烈,政府鼓勵各大娛樂公司走出去,或者自己乾脆牽頭,向外國相關機構推薦影視作品,賣出作品不僅可以獲得收益還可以得到政府的獎勵,何樂不為?反觀日本方面,因為娛樂產業比較健康,沒有向外擴張的緊迫感,因此電視劇針對的還是國內觀眾, 而在文化傳統方面,韓國和中國最接近,日本就有些遠了。

選擇權?你說的是我可以隨時屏蔽你的那個選擇權?


如果選擇知乎作調查……


前有小泉,後有釣魚島,導致各大網站上的日劇絕跡。好在B站橫空出世,否則我真不知道到哪裡去看日劇去。


如果算上三級片和成人片的觀眾的話。。。。。。


市場的角度講,大多電視終端的連續劇消費群體需求的是放鬆,娛樂,白天辛苦後回來的精神滿足與安慰,自我安慰等等。
所以韓劇裡面灰姑娘阿,高富帥阿,我本是富家女阿,等超脫的元素剛好可以滿足。
可是日劇就不同了,會有「原來是我的故意忽視孩子才會這樣」,「這種社會地位的人也要努力到這種程度么」,「原來這個人活得這麼辛苦」,「我需要改變」等等很多需要深度思考並且需要解決的問題,而且大多是身邊正在發生著的。
並不是日劇脫離生活,反而是太深入生活,看多了會累。可是我們的電視終端受眾們不願意下班後還這麼辛苦,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問題,他們更傾向是外部環境的錯。於是。


內部原因:日本老年化,少子化嚴重,年輕人市場不足,日本這個國家估計是全世界最獨特的國家了。
日本人喜歡自己玩,有封閉性。其實這個封閉性是因為日本本身的文化娛樂就很強大,基本可以自給自足(日本是世界第一大唱片市場),對出口娛樂文化不是那麼強烈。因為本身的強大,國外的娛樂文化侵蝕不了日本。但日本是個被限制了軍事的國家,無法和美國在全球的影響力相比,全球的影響力會影響文化傳導力。所以就成就了目前日本這個現狀,這叫「加拉帕戈斯」現象。還有日本的娛樂文化營銷思維沒有韓國這麼激進。對於新時代的00後這一群人來說,他們要主動了解日本ACG,只有通過口口相傳,才知道日本娛樂文化的吸引力(當然還有另外的原因,我會在下面說)。你看看韓國咋個做的:直接買斷有些國家黃金時間娛樂時間,播放韓劇。通過整容,從小培養練習生制度,批量生產偶像,缺點就是形式太單一,能火很多年的韓國明星不是沒有,但近十年來已經很少了。
韓國的文化輸出是政府在推動,每年都要撥出一定的經費,推動娛樂文化的輸出。韓國人的思維是:文化產業帶動二三產業的發展,別人是工業的發達帶動文化產業,完全是相反的。日本工業本身就是全球數一數二的,所以沒有這個思路。。


外部原因:高層在控制日劇文化輸入中國,日劇有深度多了,看多了就容易思考,思考多了,你懂的。所謂:知識越多,越反動。
韓劇都是帥哥,美女,情感戲,醜小鴨變天鵝,有利於中,下層人士找到精神支持,有利於弱化國民情智,而且這種影視類型大多比較輕鬆,很適合普通人放鬆。這跟現在的小孩子迷戀喜洋洋這類的動畫片一樣的,你要知道80年代的日本動畫,已經討論到善惡的之間還有灰色地帶,堅持的意義,宗教的意義,死亡的意義。。其中參差者永不放棄,積極向上,熱血的精神。
還有國內出現重大問題的時候,可以通過仇日實現矛盾轉移,太多影視劇,歌曲文化輸入,容易讓國民對日本產生好感。。這是覺得不允許的。你能想像這邊放著手撕鬼子,那邊是日本電視劇是情景嗎?不是白洗了啊。還有影視只是一個方面,還包括:汽車,產品,國內額輿論都在有意的貶低日本。。至於80.90年代,當時是中日友好期,那時候中國百分之60的經濟,技術援助來自日本。松下是第一個援助國內電子產業的,其他還包括三菱,豐田,新日鐵,小松製作所等等。。。
現在中國是全球第一大市場,被中國這種畸形市場拋棄的話,對日本很不利的,文化有傳導力,少了很多賺錢的機會,賺錢少了,投資就少,投資少了,影視也會蕭條。。造成惡性循環。日本在公關中國有關部門這方面是弱項,說白了就是別人有底線。誰沒底線誰在中國混得好,不得不說這是個劣幣驅逐良幣的時代。。。。
"This is the best world ,this is the worse world".
In such a fucking world ,what I can reach for is just flowing on the river until viewing the sunlight


非常不贊同排名第一的回答。


日劇幫你剖析人生,讓你去面對去思考。
韓劇幫你逃避現實,讓你去做夢去忘我。

可惜大多數人都喜歡逃避。


這三個鄰國間,如果沒記錯的話,中國的人均GDP是8000美金左右,韓國是20000左右,日本是48000,不要說我膚淺,經濟基礎可以決定很多東西。

不是我瞧不起沒讀過書的,國內居然有人在當初核輻射的時候去買鹽,能指望這類人去理解日劇經常描述的法律,金融,商業等方面的社會深層次問題?
韓國首爾大學的教授也做過調查,在中國的韓劇收視人群大多是低收入群體。


首先一個問題:能看懂日劇的有多少?
無論情感劇、勵志劇、熱血劇,日劇都一直在探討活著的意義、堅持夢想的不屈。
日劇中普遍擁有的是十分深刻的心理獨白,這些獨白暗含著貪生的渺小、無助的絕望、自私的邪惡。。。對錯的界限、尊重的方式以及相互理解、一直在探索心理極限。

而韓劇就簡單多了,那點家長里短、兒女情長,誰都能看懂,我小學就能看懂誰辜負誰,誰愛誰了。。。這些恰恰是女人們最愛討論的。。。


日劇在中國的隱形觀眾何止千萬!


文化更接近(家族社會,儒家觀念,農村的城鎮化,官民社會)

我的母親大專文化,農村出身,看韓劇,看不太懂日劇和好萊塢。這應該是個典型。


1大部分人對霓虹國有一種抵觸,源於歷史原因,不多說了。
2說到韓劇大家第一印象就是歐巴,癌症,三角戀等偶像劇,說實話周圍妹子看的就是歐巴的顏(tvn太扎眼不討論,三大電視台也有好劇,但說實話,大部分人是不是沖偶像劇去的,例:今年年初大熱的《太陽的後裔》大家都聽過吧,可是口碑極佳的《信號》,誰又知道?)而日劇嚴肅劇,深度劇,奇葩劇居多(晨間劇應該沒有人去看吧)所以形成的印象大概就是:韓劇較為膚淺,日劇較為深刻。而僅僅把電視劇作為消遣的人會選擇不太費腦子的韓劇的。我自己累的時候都不願意看日劇,有時候一個推理橋段,腦迴路半天都回不來。
3中國電視台對韓劇的引入多於日劇(印象最深的在電視上看的日劇就是《白色巨塔》,然後好像就沒有什麼日劇了,再看看韓劇幾百集的《看了又看》《人魚小姐》《明成皇后》怒刷存在感啊)
4韓國多整容,日本多化妝,論顏藝水平,韓國比日本高。而電視劇的主力又是廣大女性,所以。。。(日劇演員有些長得一般,還老演變態,神也幫不了)
5日本藝能界比較自給自足,二次元市場和唱片市場都是數一數二的,韓國演藝圈因為本國底子薄需要打開輸出的窗口。(很多韓國藝人也很重視日本市場的,可以看看相關資料)
PS:有空看看韓國電影吧,這幾年進步太大,有點嚇人。
真人真事改編類的《素媛》《辯護人》《熔爐》,諜戰類的《暗戰》《柏林諜變》《隱秘而偉大》,劇情類的《恐怖直播》《回家的路》《我要復仇》,恐怖類的《老師的恩惠》《親切的金子》,戰爭類的《太極旗飄洋》《鳴梁海戰》,愛情類的《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雛菊》還有很多可以刷豆瓣評分看看。韓劇和韓影差距越來越大了。


有些評論說「電視劇本來就不需要多高深,想要看嚴肅的東西為何不去看真正的學術論文」
因為雖然電視劇本質上是一種娛樂產品,但是作為觀眾,不能僅僅只是把自己的眼界延伸到情愛上,而是要有思考一些嚴肅問題的能力。
極端的推論一下,本質上所有文學藝術類作品最本質的作用是娛樂,但是如果所有的娛樂產品都是膚淺和低俗的,那這個國家的思想水平也就快崩塌了
個人意見,輕噴


這個問題也曾經困擾了我很久!
作為看日劇長大的小孩,日劇在我心中佔據了很重要的青春回憶,
所以做編劇之後,當然會希望寫日劇這種類型的電視劇,
但是很快發現,是行不通的。相反,韓劇風格的電視劇,倒可以大行其道。
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在納悶:韓劇到底優勢在哪裡呢?

現在,我感覺,韓劇的優勢有這個幾點:
1 家庭題材。四代同堂,或者由親緣關係構成的主要人物關係,
讓家庭第一的中國觀眾很熟悉,很能找到共鳴。
各種複雜的人際關係產生的戲劇性,如何處理,如何擺平,
讓「滿足人際關係」超過「實現自我價值」的中國觀眾,很感興趣。
相比,日劇一般男女主人公都是單身來東京打拚的年輕人,
父母親充其量就是回到小公寓時電話彼端的一個聲音,
很難引起中國觀眾(尤其是中老年觀眾)的共鳴。

2 冗長的長度,緩慢的節奏。
請注意!這不是一個缺點,是優勢來的!
緩慢的節奏,迎合了一邊幹活一邊看電視的家庭婦女的需要,
即便是因為忙活缺看了一些段落還能跟得上劇情。
冗長的長度,讓觀眾不由自主的對主人公產生了代入感。
知道了他小時候上學路上狠狠摔的一跟斗,怎麼會不關心他考沒考上大學呢?
相比之下,日劇只有十一集的長度,實在是太短小了,
很難出生活史詩類的作品,難以展現跌宕起伏的人生大命運,
比較像短篇小說,以餘味和精緻取勝。
但,這不是中國觀眾的菜。

3 底層的人物,生動的演員。
韓劇的主角大多數掙扎在社會底層,
哪怕是高級白領或者主管甚至老闆,仍舊保留著底層本色。
喝酒都是在路邊攤,吃飯還是辣白菜,回家了以後被老爸訓斥……
相比之下,日劇的主角要高級許多,充滿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優越性以及優雅,
人生的感懷,困擾的問題,都要高級許多,也,要抽象許多。

4 窮人最幸福。
韓劇的三觀很正啊,我一直以為,電影和電視,是屬於窮人的。
卓別林曾經悲傷的說:「我因為演一個窮人而變富了。「
韓劇的傳統即是,只有窮人最幸福。
富人各有各的不幸,但是窮人,正直的窮人,最後會幸福。

5 強烈狗血的故事性。
中國觀眾近年來有口味越來越重的趨勢。
但是,和真正重口味的日劇相比,我們要的不是倫理人性上的重口味,
而是故事的狗血,極端戲劇性,給得多。
這一點上,韓劇相當給力。

6 相當純情和保守。
搞什麼,都結婚了還幾乎沒接過吻?住到女方家裡,卻只睡在地板上?
是的。韓劇就是這麼寫的。電視機前的媽媽輩們安心了。
相比日劇,90 年代就充斥著師生戀,不倫戀,同性戀甚至艾滋病,
韓劇的純情和保守正是中國觀眾的口味。

7 日劇寫放棄,韓劇寫失去。
其實,都是相當治癒的,我覺得。
不同之處在於,日劇寫放棄,寫人生的無奈,寫放棄之美。
韓劇呢,寫失去,失去親人,失去愛人,失去生命,
在各種各樣的失去中,如何再振作起來,迎接新的人生。
很多人看韓劇會哭,在別人的故事裡流自己的眼淚,是因為看見了自己。
相似的境遇,相似的心情,哭出來,是一種發泄,
而看見主角代替自己而幸福,也得到了力量。
這就是治癒。

8 嚴格的遵照商業類型來,不瞎搞風格。
韓劇一般很嚴格的按照類型來,沒有那麼多探索風格之作。
像日劇鬼才宮藤官九郎,每部作品都那麼天馬行空鬼馬無比,
韓劇就幾乎沒有。沒關係啦,我跟我媽一起看《木更津貓眼盜賊團》,
我娘相當愕然,說:」這是在搞什麼?!「
韓劇就不會嘛,安全,穩定,實在多了。

9 韓劇不是不創新,而是謹慎的「類型內」創新。
我不是說韓劇不創新總是老一套,而是很謹慎。
比如《秘密花園》,引入了男女互換身份,《九家之書》,有大量的現實穿越,
其實在愛情片的類型內部,還是積極加入新元素,雜糅其他類型片元素。
但是,底子還是愛情劇,還是按照愛情偶像劇的路數來。


GD引進日劇,調和中日關係
GD引進美劇,加強中美合作
GD引進韓劇,驅逐文化侵蝕
GD提倡國產,有了如今市場
在信息大爆炸前,都是喂什麼吃什麼罷了


貌似最受歡迎的答案都很長。知乎上火爆的問題大多需要充分的證據和說明。但是用手機打字有點兒累,所以我就提一下我聯想到的一點。我是語言學校的學生,學過韓語日語英語,也看過韓劇日劇美劇國內劇。其中沒有一個種類的電視劇糟糕透頂以至於不堪入目的,相反,他們全都可以憑藉自身優異的特點抓住中國觀眾的眼球,即有能力,卻沒有與韓劇同等的機會,為什麼呢?。所以,問題的答案我認為有這樣從上至下的層面:媒體播的是什麼?網路上容易出現在男女老少面前的是什麼?我們從小看日本動漫,但是長篇的幾百集的動漫再優秀也不會上電視。所以海賊王也是到了大學才從開頭追的。媒體選擇電視劇,從檔期、劇長、內容(相比人物身份我認為跌宕的劇情更重要)、版權(這個因素是日韓本身具有的大區別)、主角知名度等方面考慮。從媒體之"上"至民眾之"下",對於男女老少來說(最近媽媽們喜歡韓劇,不是嗎),選擇的理由則簡單的多:電視台播什麼看什麼,或者說朋友推薦什麼看什麼,久而久之形成看韓劇的習慣就追完一部看下一部。我敢打賭,電視台狂播日劇,日劇必火,狂播美劇,美劇必火。當然在商業上往往以利益最大化來決定他們的選擇。連泰劇(好似80年代國產低製作)都可以火,可見各衛視地方台對媽媽們的影響力了。用反證法的話呢,從比媽媽們更善於利用網路的大學生來看,我想如果做問卷調查,男生中美劇>日劇>韓劇,女生韓劇=美劇略大於日劇?動漫在此不排名,雖然是我們觀看的一個大頭。女生喜歡韓劇還是有些特殊的女性因素的,所以綜合來看呢,美劇、日劇在網路上競爭力不差。以上理由只是探討其中一層面,與其他朋友的回答並不矛盾。


嗯,這要分性別討論


推薦閱讀:

為何中國抗戰劇中經常出現狙擊槍?符合史實么?
哪些紀錄片讓你開闊眼界、增長見識?
《來自星星的你》為什麼會這麼紅?
為什麼《甄嬛傳》的選角比《新紅樓夢》要好太多?
有哪些你們覺得看起來就很配的熒幕情侶?

TAG:電視劇 | 日劇 | 韓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