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離開諮詢行業?
不請自來。說小黑會、團隊不和諧、傻逼老闆的,圖樣圖森破,諮詢行業人際關係可比其他行業要簡單的多好吧?!說空中飛人的,諮詢行業至少還是「飛」的好吧??!
在firm裡面十一年,最近終於選擇離開,有不舍,有不甘,有主動因素也有被動原因,更多的是無處訴說的憋屈。
入行的最早幾年,基本上是和其他知友回答的差不多,首先是迅速學習大量淺而寬的知識,然後是不斷重複的給出建議,套知識庫和標準模版,形式大於實質內容。周圍很多同事都不看行業、業態、企業實際情況和發展史,簡單粗暴的通過所謂的「行業領先實踐」提出對標建議,動不動就是向ISO和世界五百強看齊,動不動就是拿標準和要求來壓企業(當然,很多時候也是甲方的要求如此)。到了最近三年,個人有了項目的主導權之後才開始做一些真正有價值的諮詢項目,撥開企業複雜的人際關係和歷史問題,不再死板的拿出ISO要求企業進行理想主義改進,而是在不斷的訪談與嘗試中尋找切實可行的妥協方案(可執行的方案一定是各方妥協的結果)。解決了不少問題,給企業帶來了一些價值,但是發現存在許多由個人或單個諮詢團隊難以解決的問題:
1. 諮詢顧問個人能力跟不上甲方的發展要求
現在甲方,尤其是大型國企,一方面從諮詢公司挖走了不少人才,另一方面招聘的新人也大多具備海外留學背景,不論是知識結構還是視野方面,與諮詢公司招的新人相差無幾。這些甲方也通過各類正式或非正式的組織經常聯繫,同行業的情況互相都非常了解,有一個新想法出來馬上就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安排去其他同行業企業參觀交流。反觀諮詢公司,薪酬整體水平近十年沒有大的變動,十年前的薪酬水平可以吸引到最優秀的畢業生,但現在只是個普通水平而已,沒有太大競爭力;了解行業狀況只有通過自己以往的項目案例庫,除了個別大項目,幾乎沒有對新產品或行業新發展進行研究的投資預算;諮詢顧問了解的東西遠遠沒有甲方人員多,工具和方法論又無法深入理解和熟練運用。諮詢公司自然難以跟上甲方的發展要求,只能做甲方的「手」、「腳」,連做甲方的「嘴」都是有難度的,更別提做甲方的「腦」了。
2. 諮詢業盈利模式存在問題
一直以來諮詢公司的盈利模式,都是靠不同級別的費率乘以人天數,不承諾結果。可是現在絕大部分的企業都是通過招投標來選擇諮詢公司的,這就要求在投標時就能說清楚工作步驟、方法和預期結果,幾乎全部甲方都要求參與投標的諮詢公司拿出類似項目案例。這樣一來,幾乎等於要求諮詢公司在開始項目前就能知道最終的結果,並根據確定的工作內容和工作量報價。可是諮詢過程本身存在若干的變數,可能存在在某一問題上徘徊數周毫無進展的現象(很多時候是甲方內部的問題,無法及時提供資料。),但中標價格是不可能更改的了,這部分額外的成本就只有諮詢公司自己承擔。更可悲的是,這樣一來,在新項目上複製以往成功項目的利潤率遠遠高於針對新客戶提供針對性的新服務的利潤率。諮詢公司為了獲取更多項目,就只能讓第一個項目以極低價格拿下,以獲取案例,期望通過第二、第三個項目的複製獲取回報。但當第二、第三個項目時,又會有其他諮詢公司以相同想法低價搶單獲取案例,因此也不得不再次報出一個較低價格。 情況相對較好的是類似IBM、Oracle、SAP這樣軟硬體和諮詢一體的公司,他們可以從軟硬體中獲取諮詢的回報,但純諮詢公司則毫無辦法獲得補貼。
3. 甲方期望存在問題
甲方為什麼找諮詢公司?十幾二十年前主要是為面子(請老外來做諮詢,多有面子!),部分是真想學習國外先進經驗(沒辦法,管理基礎太差)。但現在甲方找諮詢公司,要麼就是甲方人手不夠或嫌太麻煩不願親自動手,要麼就是企業內部存在種種「你懂得」的原因不好親自出面,需要找一個外部代言人。這些動因都不是為了真正研究企業面臨的問題而給出解決方案建議,因此甲方壓根也沒想著諮詢公司真能解決點啥來。再加上諮詢公司是項目制,幹完一票就拍拍屁股走人,甚至項目沒結束人都換了大半了,甲方就算想也不敢期望諮詢公司能咋樣。
只能說,還沒有離開諮詢行業的,是還有憧憬和牽掛在,也許是熟悉的環境、熟悉的人和熟悉的工作語言,也許是穩定的工資和不用打卡的上班;離開了諮詢行業的,要麼是被行業傷透了心,要麼是下了決心浴火重生。
諮詢行業,後會無期。補充一下
1)禁止轉載!!!!在前同事轉的微信文章里看到了我自己這篇。。。還好當初匿了。。。不過還是不希望被轉載哦,不喜歡對人說教的感覺。知乎這裡更多是分享。抱歉,多謝!
2)好多人問我去哪裡了。。。答案:我和老公一起創業了。老公實業出身,比我靠譜,跟著他混,呵呵:)
------------------------------------
看的人陸陸續續多了好多,擔心萬一有還在找工作的小朋友看到可能會有誤導,還是再多寫一段。我不想這篇文章被認為是討伐諮詢的文章,我很反對妖魔化投行和諮詢的dark side。付出才有回報。諮詢已經是我能看到的非常好的職業中的一種,收入好,工作環境好,周圍的人聰明,人際關係簡單,學習的東西多,初期成長曲線陡峭。從一切客觀的意義上來講,諮詢是份好工作,比很多工作都有要有趣,也更能學東西,回報也更好。(指MBBBoozRBATK埃森哲IBMDTT一類的管理或戰略諮詢及部分Operation諮詢,其他太多的市場調研分析廣告公司也都叫諮詢但是我不懂。。。。)
至於離開諮詢,很多人是想要完成更好的修正。這些對於意義和興趣的追尋,對於內心滿足的追尋,往往是在你安全感到達一定程度,內心的不安分到達一定程度以後,或者說物質達到一定安全線以後的思考。如果能夠從一開始就出於興趣和愛好堅持著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是一種幸運,也是一種內心的強大。但是如果在還沒有想清楚的時候,千萬不要因為有人說諮詢忽悠、辛苦、無聊、學不到東西而去輕易放棄這個選項,可能這已經是你人生里能找到的最有趣、能學東西、紮實的工作了。一切都是相對的。就像最近有篇文章,不要把20來歲浪費在谷歌和麥肯錫之類的。我覺得過於雞湯了,有點過於追捧夢想,貶低現實。更何況現實並不是只有dark side的。
願不管是追尋職場的成功,還是追求內心的滿足,大家都越折騰越高興,越折騰越明白。與君共勉。
----------------------------------------------------------------------------
這個問題曾經折磨過我很多次,感慨萬千。因為是匿名,就可以放開寫了,哇哈哈。
本人背景:美國top商學院某一家的MBA,北清復交某一家的經管本科,在某Top諮詢做了6年以後離開,再加上MBA的2年,差不多30歲之前一直在諮詢。其實MBA之前就想過要離開這行了,MBA的summer去做了PE,大失所望,所以MBA畢業還是回到諮詢,做滿2年以後離開了。
先說諮詢好的地方,因為如果沒有那些好的地方吸引你,所謂的為什麼離開也沒有意義了。
作為職業生涯的起點,諮詢培養了我很好的職業習慣和高標準,認真負責。從來不miss deadline,比老闆多想一步,對自己交出去的東西有嚴格的要求,任勞任怨。我現在的工作極其自主,但是我還是每天寫to do list,半夜手機收到郵件,我還是會第一時間回,習慣已經養成了。這些東西說來簡單,但是對職業發展很重要。我接觸過很多人,500強的或者政府的或者民企的,很多人的職業習慣非常不好。在這一點上和專業的職業事務所出來的還是很不一樣的 。我現在的一些下屬和同事,和以前的下屬的負責程度天差地別。
還有諮詢的確給了人很好的見識和閱歷,由於接觸的企業和行業多,快速學習能力強,總結提煉能力強。還有不斷有新的東西可以學習,有intellectual challenge. 我熱愛思考,很喜歡這一點。最關鍵的,我最喜歡戰略諮詢的是,會把人培養地邏輯能力強,非常有大局觀,會全景式地看問題,經常能夠切中要害,還能掌握很多諮詢的框架理論。(但是這一點也是硬幣的兩面,也造成了諮詢的缺點)
當然還有年紀輕輕出差有專車接送,五星級酒店,商務艙和銀行賬戶里的數字。其實我還蠻適合做諮詢的,所以我當時壓力並不大,Presentation隨手就來,稍微準備一下可以講得很好,工作遊刃有餘,就是人累一點。所以相比壓力,當時的收入還是非常不錯的。我本科畢業就很順利地入行,27歲就念完了MBA,所以當時我是我這個level里最年輕的,performance很好,毫無疑問,我只要不出意外地一路升職上去,發展還是比較看好的。這都讓我曾經讓我非常糾結要不要離開。
為什麼要離開呢?
首要原因,諮詢不接地氣,有太多想當然的成分。並不是說諮詢無用,因為企業請諮詢就是參考和指導,並不是代他們工作。特別是戰略諮詢,很多是指戰略方向的,並不是指導實際運營的。但就是因為這些特徵,導致了諮詢不夠接地氣。很多顧問根本不知道企業里是怎麼實幹的,大部分人對行業也知之甚少,有很多想當然和拍腦袋的成分在。特別是現在的新興行業,比如互聯網,戰略諮詢做出來的東西簡直是不忍直視,和實際相差太遠(但是這並不代表沒有價值!諮詢怎麼用可以另起個話題)。因為顧問們實在太不了解行業和具體運營了。這讓我非常非常地不舒服,沒有成就感,老覺得自己在研究一些我不知道結果的東西,甚至是一些遠離事實,雖然邏輯正確的東西。
次要原因,我看不到自己身上的價值加碼,沒有我認可的那種價值。大多數企業會找諮詢公司做項目,都是沖著諮詢公司的品牌,公司的團隊構成、質量控制和所謂的行業經驗。而如果你單看一個個人,不管是項目經理,甚至是合伙人級別,我覺得個人身上的價值非常少。離開了諮詢公司,什麼都不是。我更看重個人的價值,比如曾經運營過什麼,或者創造過多少銷售,或者學術一點,研究過什麼行業或主題,是個專家。但是在諮詢公司,這些內容都太難實現了。這也和諮詢不接地氣相關。就算要做個相關專家都很難。我以前的公司也有合伙人是某某行業專家,但是接受採訪時講出來的東西,分析不到點子上,觀點很弱。(所以大多數諮詢背景的人去企業里,也只能去戰略部,還是比較虛的,很少能直接去參與運營。至於去PEVC的,還是不解決不接地氣和自己身上沒價值這兩個問題。。扯遠一點,錢和所謂的level並不能解決我內心最深處的困惑和對自我價值的判斷。。。。能賺錢和是不是個傻逼經常是沒有聯繫的。。。我看重內心對自我的認同,我希望自己覺得自己很牛逼,而不是別人覺得我很牛逼。。。。攤手。。。)
再次要原因,太累了。加班多,出差多。半夜12點下班是家常便飯。我記得有一次,我在項目上,但是晚上10點居然大家東西都做完了,我當時實在太高興了,覺得今天怎麼這麼早。但是突然自己也被嚇到了,其實10點,一點也不早。我很熱愛生活啊,我愛種花種草做飯看書旅遊,我不喜歡為工作犧牲這麼多時間,我覺得不值得。
幾個原因一綜合,再加上我想追求我自己喜歡的,能讓我獲得更多滿足感的東西,就離開了諮詢啦。偶爾會和人聊天,還是很慶幸自己在不到30的時候離開了,大好年華可以追求一些更吸引我的東西。
不過每個行業都有利有弊,綜合來說,諮詢已經是相對我看到的非常好的行業了。我離開的時候,一個同事和我說,你會想念諮詢的生活的。我當時瞪大眼睛說,怎麼會!但是現在偶爾,我還是會懷念當時經常有新的東西可以學,懷念靠譜負責的同事,懷念不用操心瑣事的環境,懷念我曾經賺過的錢。看了半天都是在諮詢公司混得很好的,我來說個不一樣的故事吧,一個學渣混入頂級諮詢公司然後被識破的例子。
背景:國內某一本的水專業畢業,在某個很水的行業工作數年後,憑藉獨特的個人定位被美國某top10MBA錄取,原計劃繼續在本行業發展,卻不能免俗地一進商學院就被卷進了對管理諮詢的狂熱追捧之中。
暑期實習回國在某1.5線諮詢公司工作,其實那時的感受並不太好,覺得自己如此高齡還要和一群剛畢業的小朋友做同樣的技術性工作,還未必有別人做得好,實在打擊自信。
但是當時覺得也許這是因為公司不夠優秀,於是堅持努力做案例練習,磨練面試技巧,居然拿到了MBB其中一家在美國的全職offer,鑒於本人的學渣身份,這無異於天上掉餡餅。
激動之後,度過了忙碌而舒心的下半學期和愉快的暑假,然後就開始了我人生中自信心最受碾壓的階段。過去的實踐經驗基本沒用,素以為傲的英語水平也拖起了後腿(客戶是不會考慮你外國人的身份的),經理毫不留情地批評我做的大部分工作,每天改PPT做Macro挖數據,都是我之前所不擅長的,感覺疲於奔命。
個人生活方面,MBA中國同學畢業後基本都回國了,獨自留在一個陌生的城市,每天早八晚十(hours比國內是好多了),和本科畢業的小朋友混不到一起去,同為MBA的又幾無共同話題.....這時候我才真正意識到自己是個異類。
度日如年,一年過去,考評結果不出意料地很差,總結起來一句話:思維方式太不嚴謹,不是做諮詢的料。建議轉行,給了三個月的試用期,還通不過考評的話,就再給一個月走人。不得不說,公司這方面還是很人性化的,有一說一,絕不耗著,誤人誤己。
根據我對自身的客觀評估,這三個月基本沒有可能扭轉乾坤。於是在加入最心儀的諮詢公司一年後,我開始重新找工作了。還好,僅僅三年的gap,回到原行業的門還沒有關閉。拖著累累傷痕,我提前結束了和前一家公司的合同,很快在原行業開始了另一份工作。薪水和諮詢肯定沒法比,但比讀MBA之前已經翻了幾倍,也算是運氣不錯。
回到了曾經熟悉的工作環境,我才發現,之前在商學院和諮詢公司的經驗又把我變成了一個異類。在這裡大家都如此地放鬆隨意,如此地不求甚解不求上進,以至於一個商學院學渣加被諮詢公司掃地出門的傢伙,也可以憑藉幾項在眾人看來屌炸天的炫酷本領(僅限於MS Office基本功能和通過ppt講故事給老闆的技巧等),很快有了一席之地。隨後的故事就不贅述了,無非如魚得水穩健上升,但沒能成功轉型高大上,仍是遺憾一樁。
多年之後的今天,回首往事,我終於有勇氣正視這段黑歷史。經驗教訓就是:有機會「抻」自己一把,就去吧。甭管結果如何,總是一筆財富。最近完成了三期連載的《解密管理諮詢》Live(知乎 - Live第一講,解密管理諮詢的概況;知乎 - Live第二講,解密管理諮詢的求職技巧;知乎 - Live第三講,解密管理諮詢的職業發展)。其中花了不少筆墨講解戰略管理諮詢作為職業發展的優勢和劣勢,然而作為一個在BCG工作了三年(2003-2006年)的前諮詢顧問,卻沒有談到當初為何選擇離開諮詢,因此在本篇回答中補上。
談起為何離開,不得不先從為何加入開始談起。BCG(MBB這幾個公司差別不大)塑造了吸引人才的絕佳氛圍。連Glassdoor(美國權威的招聘網站,以收集內部員工的真實反饋及薪酬待遇而聞名於世)這類毒蛇網站也如此認為。其發布的2015年英美最佳僱主榜單,前十黃金廣告位有三席被MBB佔據:Bain、BCG和McKinsey分別佔據第2、第5和第9名。而且過往年份的排行也大致如此,BCG常年排在第二第三的位置且是管理諮詢公司中的最高位置。
為何加入
首先,周圍的同事非常優秀。特點基本都是高智商高情商,因此這些人無論是否呆在諮詢,無論去創業、去投資、去大公司還是去創業公司,仍有不少成為頂尖的選手。與他們一起工作,是一家頗為開心的事情。而且大家還特別願意互相幫助,因此在這個氛圍中的成長非常迅速。最重要的是,不少諮詢項目非常辛苦,幾個年齡背景相仿的同事身處異地,一起熬夜通宵而奮戰數月,征服共同的兇殘敵人。這種「一起扛過槍,一起x過x」的經歷最能產生戰友搬的深厚友誼,所以往往能和同事成為職業上和生活上的好夥伴,受益終生。這種體驗和校友或者系友很類似,而且這幾家也是努力在營造這種氛圍和機制,離開後有Alumni組織以及每一屆都被稱為Class,可以看到很強的校園氣息和人際網路屬性。
其次,戰略管理諮詢提供最好的薪酬以及最好的職業發展通道,過去是毫無疑問的第一第二,現在受到基金、互聯網巨頭及創業公司的衝擊,但是仍可列為第一等級。憑藉MBB的背景,無論去心儀的大部分非技術公司,還是去申請頂級商學院,優勢都很明顯。
最後,體會到自己的價值。在早期,戰略管理諮詢的不少項目,確實是利用智力和知識來make impact和產生價值,也能親身體會這些變化的發生(比如:和跨國企業的CEO及高層接觸,親歷他們在中國的發展以及投資等),簡單說就是很有存在感,在這個過程中自己也能告訴成長。
為何離開
就我本人而言,六個字足以概括:人走了,心花了。
2006-2015年這十年是轉折期,基金行業蓬勃發展,互聯網巨頭飛速崛起,吸引了大量的諮詢顧問離開加入這些年少多金的潮流公司,某些互聯網巨頭甚至是到MBB定點挖人,「名花雖有主,我來動動土」。環顧四周,發現無數之前的好戰友都已經離開,諮詢公司的氛圍和之前也不一樣。自己也從新鮮畢業生成為職場老臘肉,充分認識到:世界沒有不散的宴席,學生氣的抱團思維需要轉變,每個人都要走自己的道路。
其次,時代變遷中,戰略管理諮詢所能提供的職業發展以及薪酬雖仍屬上乘,但是已經無法與基金和互聯網巨頭抗衡。更致命的是成就感,諮詢本來就有務虛和遠離實際的顧慮,加之最近幾年越來越多湧現純粹比拼體力的DD項目(即Due Diligence,幫各類公司及基金做投資或收購標的的盡職調查,但很少涉及到投資決策等動腦部分),進一步讓諮詢顧問的成就感萎縮。而諮詢顧問們通過海外MBA教育以及廣泛的人際網路接觸到更精彩的世界以及各類新鮮事物,轉變的念頭自然不會消停。到達一些臨界值之後,自然會出去另覓機會。
總結就是,以前的三大動力——人、才財和成就感,都逐漸縮水了,於是選擇離開。
...更多文章請到數據冰山 - 知乎專欄
...更多回答請看何明科的主頁
在firm里第一個內地非985高校學生,第一個享受諮詢顧問(跨過實習顧問、商業分析員、助理諮詢顧問)待遇的實習生(研二上學期而已),第一個無需試用直接轉正的員工。一位很nice的總監曾跟我說「你是天生的諮詢顧問,你的邏輯、你的思維、你的溝通、你的演講是與生俱來的,這讓你可以在這個行業里大有成就」,因此,這份工作是我曾經的驕傲和光環,三年多的從業經歷,讓我飛快成長。但今年我終於還是選擇離開,有不舍、有不甘,有主動因素也有被動原因,更多的是對職業的思考、對夢想的執著。
和大多數娃娃剛開始進入這行當一樣,我曾經比喻自己是一個小學生騎摩托車,每天學習大量淺而寬的知識,還有各個模塊標準的知識體系、報告模板,腦洞越開越大,似乎自己已能和金字塔尖對話。然後轉變成報告、模板的收集控,有前輩說切莫成為資料的收集者,但事實就是資料收集越多越有安全感,不知不覺就啟動了形式大於內容的模式。我曾經跟很多諮詢顧問說過,沒有清晰的頭腦千萬不要做諮詢,不然會把自己的前程葬送了。因為看到很多同事在項目過程中對行業發展規律、液態模式、企業歷程和特點毫無研究的情況下就開始各種診斷、對標,提出一堆高大上的結論(當然有些是客戶想要的),實則惋惜。
很多人都說諮詢方案很難落地。實際上,真正能落地實施的諮詢方案大都是一個妥協的產物,或者說是各利益體折中的產物。在我成為項目主導後,開始做一些真正對企業有價值的項目, 比如與客戶核心團隊成立聯合項目組,一起開展項目調研、方案討論全過程,甚至採用所謂的「教練式諮詢」,發動客戶來寫方案和報告。但實施依然遇到個人和單個諮詢團隊無法解決的問題。
經過這些年的項目,我對自己的諮詢價值逐漸動搖。有的客戶請諮詢團隊是為了請「劊子手」,解決內部的利益問題;有的客戶請諮詢團隊是因為自己不願意碼字,請「高級文員」;真正有決心希望通過管理諮詢項目推動企業變革或管理革新的客戶很少,或者少一開始有這個心,後來就變成了利益的博弈,執行時就沒這個力了。
再看看身邊的小夥伴,很多身處行業十多年的「資深老師」們每天過著空中飛人的生活,上午在北京、下午在上海、晚上在深圳,周旋於各行各業的高層中,很累,也很無助。曾經有幾位總監跟我說,其實他們也想轉行,但是轉不了了,40多歲,去甲方做高管並沒有這麼容易,轉行重新起步已不可能,離職創業也錯過了激情燃燒的歲月。也有很多剛入行的小夥伴們,各個國家的留學經歷、最次也是北大、清華、985,都有改變世界的夢想,電腦里天天打開著不下10個PPT,精美PPT下轉換著各種文字。所以,我離開了。
我離開不是因為我不喜歡諮詢行業,而是因為喜歡,所以希望自己沉澱,在創業中沉澱,在失敗中沉澱,在看似簡單但企業最基礎的運營執行中沉澱。
鑒於這問題和自己密切相關,回答以作對自己諮詢生涯的紀念。
背景:經管畢業,MBB某家全職兩年,後離職走上創業不歸路。
論為什麼要離開諮詢?就像大多數人都會從學校畢業一樣。
個人認為,諮詢公司很像一個學校,一個專註商業分析技能和商業實踐管理的學校。之所以這麼比喻,是因為諮詢所需的技能需要系統的訓練和師傅的幫帶,有很強的學習體系。諮詢公司的整體氛圍也比較像學校的設置,有一屆屆的Class,有Buddy,有Mentor,有「成績評定」(Performance Review),有「年級晉陞」(Promotion)。經過系統的學習,你可以快速積累知識和技能,並成為企業戰略部門或者投資基金管理團隊的所需人才。
所以,一個學生為什麼會從諮詢公司畢(離)業(開)呢?用這個比喻來說:
1. 紙上得來終覺淺
天天畫PPT,各種框架信手拈來,但離具體實操還有一定差距。所以學得差不多就要到「社會」上去闖蕩闖蕩實踐實踐了。
2. 轉換學習方向
從學習的角度,覺得在這個「專業」一直學就學得比較狹隘了,想換個方向學習些新的東西,可能也就轉走了。同時也是想避免自己成為過於單一的人才。
以上兩個原因,也是我當初離開的兩個很重要的原因。以此類推,離開諮詢當然會有其他一些原因(比如成績不好被「勸退」、或者申到更牛叉的「學校」了)。
當然離開諮詢時間有先有後,就好比有的人本科畢業就工作了,有的人選擇讀到碩士或者博士。整一個人才結構肯定是金字塔型的,呆的越久越上層,人越少。什麼樣的人一直在諮詢?就是那些喜歡搞「學術研究」,最後留校當老師(當了Partner),一路講師、教授、博導(各種Senior Partner/Director),甚至干到校長(Company Head)的。
然後從公司離開的人最後都成了「校友」,我們B家的Alumni Group還是要點個贊的。裡面老校友年輕校友都會有,平時大家在不同行業互幫互助的,的確是非常寶貴的資源。當然公司也會經常找「發達」了的校友搞搞關係、合作合作。
其實什麼原因離開並不重要,當初進諮詢的時候我就知道我是不會「留校」的,總有一天會畢業的。只不過畢業的日子比一開始預想的早來了許多。不管長短,都是值得紀念和回味的旅程。離開諮詢與其說是主動選擇,不如說是自然規律。因為這個行業本來就不大,而且只會越來越小。什麼加班、什麼發展都是表象。當整個行業在緊縮的時候,就會浮現出各種令人不適的表象,從而讓很多人離開,這是自然規律。
說點不算內幕的內幕吧。
拿加班來說,管理諮詢收費一般是按title和工時收費的。比如說一個項目配一個Principle是X元/人/天,N個Consultant是X元/人/天,N個Assotiate Consultant是X元/人/天。然後和客戶協商以後決定項目多少天,再加上10%(舉個例子)的buffer,用於差旅費、餐飲費等其他支出。在行業不景氣的時候,同時很多本土firm低價介入,自然客戶會壓價,公司為了保證盈利,不能提價,不能減薪,只能縮短項目時間,多接項目,薄利多銷。於是一個原來用時半年的項目,現在只能在2個月之內完成。可想而知,必須要有很多Volunteer的加班。「綠所」中國Office在大約2012年左右life還是很好的,但之後就變成經常要趕到半夜一兩點。當然這也和跨國的firm如何分紅有關係,有的是global pay,有的是local pay,也會影響工作時長。
看過The Good Wife的都知道,律所也是這樣計算項目費用的。而且員工的晉陞也和工作時長有關,如果明明工作了100H,但裡面有一般都是Over time不能算進去,縱向比較,晉陞就會慢(這就是個人發展方面的不適),所以離職也是很自然的。
因此,很多行業潛規則一方面是路徑依賴,另一方面也是和整個行業景氣不景氣分不開的。
說諮詢行業前景如何,最好的是聽聽購買服務的人——也就是甲方高管的想法。
看過這個故事,某民企高管,在開拓越南市場時,對於是否需要一些諮詢服務,他這樣說:首先,根據我的切身經歷,請市調公司或者諮詢公司來做顧問,還是可以得到很多有價值的信息的,有了這些相應的資料,還是需要自己公司的人員深入去了解自己行業特性的東西。比如,對於我們來說,市調公司可以幫你調查消費者,但了解了消費者並不代表你就可以解決渠道,而渠道的特殊性並不是那幫留學歸來的小妹妹能夠幫我們解決的,只有自己人員的深入配合,才能把這些有價值的數據變成銷售的動力。
其次,再後來跟當地一些報價較低的市調公司合作過程中,我們也掌握了一些消費者的資料,並且把這些資料運用到了客戶的市場開拓過程中,對於實際銷售也起到了輔助作用,應該說還是物有所值的。包括後來在找諮詢公司諮詢開辦公司和事務所,以及財務方面的問題時,都有非常愉快的經歷。畢竟這些公司有一些當地的經驗,如果我們花時間一一體會的話,成本會更高。
最後對於某些特殊行業,會有一些特殊的公司,這個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坦白說,這些公司的存在大多由於特殊的行業壁壘,有人帶你入門肯定是事半功倍。
總之,如果你有足夠的預算,請一個能夠幫你解決核心問題的諮詢公司,不是一件壞事。我也見過很多公司請諮詢公司做了很久的市調之後才決定開拓越南市場,大量的相關資料給他們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支持。但是對於富有中國特色的企業來說,尤其在預算不太充足的情況下,多依靠自己的感覺和行業的專業知識更重要。
在乙方的工作方式上,其實也是良幣驅逐劣幣,『對於大多數乙方來說,看客下菜碟是常有的事情,只要是甲方想乾的,肯定都是好的。這可能也是外腦的悖論,因為敢於說客觀事實,直言否定的公司往往都被市場淘汰了。』
其實查理·芒格也說過,如果有人拿著一本幾十頁的proposal建議你花幾百萬美元買他們的計劃的話,我勸你別買。(大致是這個意思)
綜合看來,對於一個浸淫一個行業多年的公司或者高管,對自身的行業理解的信心常常被外人低估。他們只在兩種情況下可能會找諮詢公司:一是在需要說服他方(內部股東或者投資人)時,這時候他們需要一份專業詳實的報告,這往往公司很難產出,或者成本太高,還不如找諮詢公司;另外一種情況是,公司需要開拓一塊完全陌生的市場,可以是某個行業,或者是某個地區或國家,比如說傳統行業的電商拓展,高端產品的渠道下沉,海外拓展等等。
不過根據我的觀察,第一種動機的公司不多,一個商業決定如果有實施的可能,一般在內部談判的時候已經來過很多個回合了,經過說服和妥協,在執行層面上不會有太大的分歧(如果分歧太大,也就可以說是這個idea被否決了,再找MBB也不管用了),最後往往卡在錢上,本來就銀根緊,更不可能花幾十萬幾百萬去買個花架子了。
第二種情況也只限於財大氣粗的公司,畢竟幾十萬幾百萬夠好幾個骨幹自己跑市場幾個月甚至更長的差旅費了。
由此看來,諮詢公司市場不存在越來越大的趨勢,養不了那麼多人。與其說是主動選擇離開,不如說是在這個趨勢中的自然的雙向選擇。最後由數個niche的boutique組成一個niche的行業。
這是一個殘酷的事實:經驗比分析更稀缺更可信,所以更值錢。
(文中引用是邢露先生寫在《越南不難:營銷在越南》這本書里的。這本書光看名字比較小眾,銷量也不佳,但對於中國人開拓海外市場,或者去越南旅行的人都是很實用的書,寫的曉暢練達、頗具遠見灼識。可以讀一讀。)在諮詢行業待的時間不長,粗淺的看法,拋磚引玉了:
不做具體業務,僅僅是看看新聞和第三方數據就可以堂而皇之的給出「分析師建議」,對於一個剛畢業的學生來說,自己都覺得心虛,更不要說改數據這種事情,於是很快就去互聯網企業做一線業務了,接觸的都是真實的數據,後台拿到的log雖然比不上精美的PPT圖表,但是心裡踏實,對於具體業務和行業的理解也是越來越深,有時候看到媒體上的分析師侃侃而談我們公司遲遲不推出某新產品的戰略規劃時,真想告訴他「呃,因為這個產品的工程師跳槽啦,我們還沒招到新人而已……」。
當然,也不是說諮詢公司就一無是處了,僅從中學到的兩點業務技能就讓我這幾年在職場上節約了大量的時間:精良的文檔排版和PPT製作能力。
距離我離開諮詢行業已經兩年過去了,關注這個問題也有兩年了,當初的同事現在還留在諮詢行業的大概只有三分之一,簡單說說自己的想法吧。
首先,諮詢作為一個對職業化程度要求比較高的行業,對學生初入職場職業精神的培養肯定要領先大部分公司很多,同時報酬可觀,環境不錯,而且周圍的人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名校出身,雙商不差,合作起來也不至於膈應,只是這樣的培養在四大和各種外企也可以獲得,從工作環境的舒適度來說更是比不上互聯網行業,綜合來說還是比上略不足,比下余很多的行業。
之前很多答主已經說了許多,比如不接地氣,感受不到自我價值等等就不再贅述了,說一些其他的。
諮詢的套路在我看來就是三板斧:①通過特別的思維方式去分析問題,找到本質的衝突與矛盾②使用各種方法論和工具去解決問題,形成項目方案③包裝項目方案,最終推送到客戶的眼前。
這三步中,後兩步一點都不值錢,方法論這種東西誰都會用,並沒有特別之處,所以諮詢的價值就在於如何去發現問題的矛盾點,而如何從表象中發現矛盾點的思維方式的就成了重中之重。
可是一個人的思維方式是在其之前生活的幾十年中形成的,並不那麼容易去改變的,我見過的大部分諮詢顧問並談不上睿智,他們可能名校畢業,但是要說超出客戶許多,發現客戶不能發現的問題本質確實是力所不及,特別是隨著客戶水平的提升,這一點是越來越難。所以,在實際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就逐漸陷入了「訪談客戶→客戶提出問題→客戶提出想法→歸納客戶觀點→將客戶觀點套用過往項目經驗」這樣一個循環,而諮詢的價值也漸漸的由分析問題變成了處理和收集數據的情報販子。
於是乎聰明人享受不到分析問題的快感,稍微不那麼聰明的人在高強度的工作下也沒有時間去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幾年之後還是原地踏步。沒了新鮮感,這樣的工作環境自然也會覺得沒什麼有意思。
更何況國內還有很多諮詢公司只是依附在國企和政府身上的寄生蟲而已,與其說是顧問,倒不如說是銷售來得更貼切一點。
自去年看到這個問題到現在,差不多近一年的時間了。當時我邀請了一位已經離職的同事來回答,如今自己也可以來說兩句了——在上周五離開了安永諮詢之後。於是在短暫的gap期到來之前,我便開始想如何回答這一道問題。
從2012年的7月到2015年的4月,從staff/associate到senior,這是我在EY-advisory-PI度過的時間。近3年後,知乎的個人資料里職業信息「安永」、「諮詢分析」也終於要有所變化了——此處說點題外話:承蒙大家的關注與認同,我在知乎寫過的關於諮詢關於四大的拋磚收穫了不少贊不少感謝,也收到了很多私信中或者評論區里的提問,想來也有20多人問過我吧。絕大部分提問我都盡自己所能地去回答了,相信也對大家多少有點幫助。有幾位提問過的或是看過我回答的同學後來成為了我的同事或是實習生——雖然前東家對entry level的employee referral沒有bonus(對於senior or above是有的),我就當不求回報地作點貢獻了哈哈哈,為了building a better working world (maybe we don"t focus on the Quality in Everything We Do that much :)。
在21層又轉了轉,用這張圖發了朋友圈(我知道地面沒拍成水平的,強迫症患者們對不起),想了半天不知說什麼,還是只留下了「愛過」二字。
在21層又轉了轉,用這張圖發了朋友圈(我知道地面沒拍成水平的,強迫症患者們對不起),想了半天不知說什麼,還是只留下了「愛過」二字。難得穿便裝來公司!
難得穿便裝來公司!回到正題:我為什麼離開諮詢行業?
答:因為找到了更好的工作機會(在此先不說下家/部門/職位)。
——這多少是句廢話,畢竟對於做諮詢出來的人的去向——換行業/創業/讀書——還是換行業的居多,而如果不是更好的機會,誰又會跳呢。
於我而言,只在安永做過諮詢,那麼此問題等價於「我為什麼離開安永諮詢」——這也正是新東家面試我時的一個主要問題。
1. 我看到周圍的早我兩三年入職的同事,我覺得他們現在的樣子就是我兩三年以後的樣子。
根據過去兩三年內所見所聞,我所在的團隊做的主要是針對幾個較穩定客戶的項目,並且專註於幾個特定的領域(industry or function)。站在我現在的時點向後看,我想兩三年還是一個較為穩定的時段,因此可以基本預見到我繼續做下去會做什麼樣的事情——這種預期並不讓我十分期待,而我又想做一些不一樣的事情,那麼問題就出現了。
2. 對某一個行業感興趣的話,還是要進入這個行業從事些什麼。
很多在諮詢業有幾年經驗的人都做過幾個不同行業不同客戶的項目。經驗積累隨時間增長,對某一行業的理解和洞察力也在增強。然而我還是認為,身處professional firm從乙方的視角出發,和行業里實際的東西多少有著隔閡。
3. 我想做和之前不一樣的事情,過不一樣的生活,見到更多的人和去更多的地方。
其實換一個工作基本可以實現前兩點了,而新東家offer給我的第三點是尤其吸引我的。在20多歲這個階段,我更想多嘗試一些新鮮事物。我不能確定我會在新東家做多久,新工作是不是我真正想要的,但至少相比現在,新機會更吸引我。這也是讓我決定跳槽的原因。
以上。
從兩個方面回答吧。
第一大方面:外部機會太多了。
從MBB出來,到處都是搶著要。顧問和項目經理出去能做個總監,合伙人出去更是能過個CXO。
第二大方面:內部工作壓力的確大。
世界上沒有天上掉餡餅的事,每份工作都有自己的酸甜苦辣。做諮詢顧問,更是一項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的修鍊。
一、入行之前扒層皮
且不說諮詢工作本身辛苦,單是求職過程就已經讓人不堪回首。最後能成功進入MBB的一小部分人,無不是花數月時間苦練case並且能享受這個不斷被虐的過程。這就好比是西天取經,在取經的路上就有九九八十一難,意志不堅定的在這個階段就被自然淘汰了。
二、工作沒有任何借口
一般企業員工入職後都有適應期,相對會給新人一些犯錯和學習的機會。
然而,根據在麥肯錫的切身體會,報到的第一天你就是個「資深」顧問,你需要馬上就能勝任這個工作的要求,沒有任何借口。
記得當年MBA暑期實習的時候,早上我去公司報到領了電腦後就直奔客戶那裡跟團隊匯合,接著項目經理就開始要跟我進行Problem solving(俗稱PS),然後給我在紙上花了幾個PPT的框架(俗稱dummy chart)讓我馬上做好發給他。當時我心裡那個緊張勁兒到現在還記得。說實話,在此之前我只知道往PPT裡面打字,從來不知道什麼叫畫chart……那個時刻,只能後悔自己沒有好好學習過PPT和EXCEL,只能周末加班自學速成……
所以,顧問得有強大的自(ZHUANG)信(BI)心和學習能力。即使是新人,在第一天你就被客戶稱為專家,而你做的大部分項目都是過去不熟悉的行業,你的學習能力極為關鍵,因為你在客戶面前沒有任何借口。
三、個人時間有限,計程車上忙睡覺
先上個非官方數據:在國內,顧問的平均工作時間是工作日的早9點到晚12點,碰到忙的項目就可能要每天晚上2點了。再加上周日晚上飛去客戶城市,周五晚飛回來,每周留給自己的時間就只有周末了。
有些習慣熬夜的同學也許覺得這個工作時間好像也不是太殘酷,不少人都說自己每天晚上一點才睡覺。我在入職前也是這麼想的,可是,工作強度才是更關鍵的。下班或者下課後即使你每天晚上熬夜上網或者學習,這些都是相對比較被動的腦力勞動,以input為主,並且你累了可以自己給幾分鐘休息。而顧問的工作基本都是output,也就是更為主動的腦力勞動,在這每天的15個小時里,你必須非常主動的去收集和分析數據,做客戶訪談,和項目經理及合伙人進行PS的團隊討論,等等。這樣高強度的腦力勞動,可以說到了下班的時候都是必然會在計程車上睡著的。
四、客戶虐我千百遍,我待客戶如初戀
大家都聽說總有些客戶比較demanding,為什麼呢?一方面,管理諮詢的工作不少是要變革企業,免不了要動某些人的蛋糕;另一方面,請諮詢公司的人都是高管,而諮詢團隊日常對接的人員都是執行層面,難免碰到公司內部上下不齊心,執行人員消極怠工。因為這些原因,一方面影響數據收集和分析,影響項目進度,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項目組跟客戶的溝通成本和時間,有時候一份文件要來回跟客戶溝通和修改好多遍。這些最終都會導致更多的加班。
五、無盡的出差,四海為家
剛工作的第一周,對出差也許還有一定的新鮮感和優越感。畢竟是每天進出高檔酒店和寫字樓,來往機場都有專車接送。
可是很快,下班回到酒店已經累到連洗澡的力氣都沒有,航班延誤到沒脾氣,再高檔的寫字樓也只是個加班熬夜的地方。。。
志在MBB的童鞋們,你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更多求職分享,請關注知乎專欄及微信公眾號:搞定百萬年薪
CAREER EXPRESS 搞定百萬年薪 - 知乎專欄
做諮詢顧問,是一項怎樣的修鍊?
這個答案撰寫的時間是在本題剛開始提問時,目前許多優質答案並不屬於我吐槽的範圍,並且,如果我的答案傷害到了一些諮詢人的情感,在此深表歉意。
------------------------------
看完了所有答案,除了排名第一的,大部分人都是從諮詢顧問的角度在變相吐槽
並且,大量的答案不僅站在道德制高點,並充斥著自以為是的看盡諮詢行業百態的態度。。滿滿的槽點讓我不能再做一個安靜的美男子了!!!
首先,切一下題,我為什麼要離開諮詢行業?
憑我這麼點爛番薯臭雞蛋的能力,諮詢行業看得起我實屬僥倖,不像那些進了行業1-2年,自以為做過兩個項目就一派看穿行業百態的天才大爺們
如果我離開,就說明我已經從「資源」的角色轉變成了「支配資源」的角色
背景相關
從業於一家汽車類的小諮詢公司,從一線做起,進了諮詢行業後曾經從打雜開始做,做到顧問,再做到現在的PM,並且目標很清晰,將來要做合伙人,或聯合創始人
相對於那些名校出生,出來就進MBB一類簡直就是渣啊!!!
開始吐槽:
說諮詢就是務虛,就是在抄一抄數據做做ppt的朋友
你拿的數據是自己一線調研來的嗎?
你的數據分析是建立在理論分析還是和實際結合上的?
你做PPT是為了更好地解析問題,解決問題,讓甲方更易理解還是只是拿來完成任務換錢?
如果你的數據是半抄半編,純理論臆想,做PPT純粹是老大讓你們做的
那麼,這不是你離開諮詢行業的理由,
我看到的只是你自己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獨立執行能力,遇到問題逃避,還找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離開的借口
說諮詢行業只需要忽悠能力的朋友
你做過項目對接與甲方溝通的工作嗎?
遇到大公司內部權利鬥爭,你覺得忽悠能力能夠解決問題嗎?
所謂的真知灼見怎麼定義?客戶認為你不是,別人是,別人就在忽悠?
如果連起碼的溝通能力都沒,不了解什麼是甲方,不了解甲方真正需求,活在自己真知灼見的世界裡,拜託,那不是你離開的理由,你不過是被淘汰的一員罷了
說諮詢一直在做細節流程的東西太多,沒有機會做戰略規劃的朋友
你在一線實幹過嗎?
給你半天,要你說流程,你能脫稿把流程講透嗎?
你要做戰略,別說高層,你有對方中層了解公司嗎?
你的那套理論是書上教你的嗎?
你的老師敢來企業說我來給你們做戰略嗎?
沒有實際經驗,不務實,也不去一線調研,不花時間把細節和流程推敲透,完了拿兩本國外經典理論抄一抄,同業案例複製一下,修正修正版式就交作業,最後臨走了還不忘說一句 勞資要做實事!不要做忽悠!
呵呵~
太多的槽點,但是實在不想再浪費時間說下去了
如果你們能擺脫諮詢顧問的角色,從你們的PM,你們老總角度看待問題
相信一定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和理由
老衲又失態了
善哉善哉
在諮詢行業做個3年,也是目前為止最充實、最有挑戰、最激情的3年。為什麼要離開?首先是對諮詢行業的理解,諮詢分為三類:一是「高、大、尚」類即真正能夠為客戶答疑解惑,指點迷津價值型顧問,這類人員在諮詢行業屬於鳳毛麟角,而且呈現越來越少趨勢,因為這個行業浮躁;二是作為「刀子」、「槍手」即客戶高管借用諮詢所謂客觀、公正角度來表達主要負責人的觀點意圖,諮詢只是個通道,目前這部分顧問很多;三是作為「手」、「工具」,主要是負責協助客戶做一些瑣碎、技術含量低的工作,典型的就是協助客戶招聘應屆畢業生、數據分析之類的,也不在少數。其次,在這行業摸爬三年,越來越清楚,自己想在短時間成為第一類價值型、軍師型顧問很難,長期從事於第二類、第三類工作,成就感慢慢降低,沒有當初剛入行那份激情,現實比想像殘酷;最後,公司一批價值觀一致、合得來的同事因不同原因離職,也堅定自己離開決心。總之,諮詢經歷使得自己收穫很多,方法論、思考方式、溝通技巧等等,對個人後期職業生涯幫助很大,但感覺這個行業越來越浮躁、越來越功利,真正潛心研究為客戶解決問題越來越少,成就感越來越低,很難留住厲害的大牛。但我還是看好這個行業,因為客戶市場需求很旺盛,只是自身能力與需求的不匹配,隨著時間歷練,我想這種狀況會改變。自己是個凡人,不能推動改變,只能用腳投票選擇離開。
關注這個問題很久了,也來分享一下自己的心路歷程
看了大家的答案,諮詢行業的一些詬病基本都被指出來了,不接地氣、加班嚴重、出差多,7*24h待命等等,這些我也深有體會,放在以前,我是絕對沒有時間到知乎來碼字的。
先說下背景:前諮詢公司商業地產開發顧問,職位一般剛混到項目經理,升職沒多久裸辭,離開這個行業從萌生念頭到執行歷時半年。
原因很簡單:缺乏職業成就感
&>&>機器式的顧問,難有突破
從業的第一年,平均每兩個月三個項目,每月一次出差,項目和考察基本上佔據了所有時間,做的事情包括但不限於:提案-思路-市調-寫報告-彙報-改報告-再彙報,成長的確迅速,很快就能夠在跟甲方的會議上獨當一面對答如流了。
但是時間一長,就會出現工作倦怠,因為所有的事情幾乎都是流程化和模板化的,難免會懷疑自己的工作價值,其實學會了諮詢行業的那一套辦事準則之後自由發揮的空間就不大了,離職前最後一次述職的時候,跟當時的同事也聊到了這個問題,在已有框架裡面很難有技能和心理上的突破。
&>&>別人家的項目,不受我控制
作為乙方,每年可以像生產線的工人一樣保質保量輸出項目成果,保證公司的顧問業務利潤。但是這些方案怎麼落地?如果時間太長數據的時效性問題怎麼解決?落地的時候跟當年策劃的方案完全一樣嗎?
記得幾年前,跟前領導出去開會路過一片空地,他轉過頭跟我說:看見沒,這是我十年前做的項目,現在終於要動工了。是的,這就是常態,報告交出去之後這個項目可以說就跟你沒多大關係了,除非公司也接了後期的活兒,項目能不能落地基本不受你控制,影響因素太多了,尤其是像我之前做商業地產策劃,項目落成少說也有三五年,有些還會爛尾,有可能你辛辛苦苦做的方案只是甲方用來拿地的工具,最後被改得面目全非。
離開的原因可能存在個人色彩,自己更希望看到事情的執行和反饋,無論好壞,能實實在在感受到推進,所以才嘗試轉戰互聯網公司做更接地氣的事情。但客觀來說,諮詢公司也是非常鍛煉人的,我現在的boss也直說我的從業經歷很加分,考慮事情全面,說話做事邏輯性很強,已經形成的顧問素養在職場上的閃光點還是比較明顯的。
上周看到一篇文章談到現在有些諮詢公司也在嘗試轉型,引入更多的創意型人士,做更接地氣的事,能解決問題比做華麗的報告更實際,「創意人式的諮詢顧問,提出諮詢顧問式的解決方案」也是我現在追求的東西。
微信公眾號:晨夕筆記(think_notes),堅持分享工作經驗、記錄能力成長,從營銷策劃方法論到實戰案例,盡量做到深入淺出人人能懂,可能對一部分人有用。
諮詢行業,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我職業生涯中,最勞累、最辛苦、最忙碌、最充實的一段時光。
忘不了連續加班60多個小時的瘋狂,只為給客戶一個最優的結果!
忘不了連續出差200多天的忙碌,只為項目的執行可以最大化的落實!
忘不了與客戶的一個女生悄悄曖昧,但只是有緣無分而已,只因為自己還在漂泊!
忘不了與同事們在年末會議後的酒會上爛醉,每個人都哭著說為什麼還留在北京。。。
忘不了一個項目完成後的提成,從小從來也沒見過這麼多的錢,甚至直接豪擲巨金給自己購買行頭。。。
諮詢,就像這四九城一樣,讓你痛苦,讓你瘋狂,讓你迷惘,就像一場,夢~~~
但是,夢終要醒來。
不願再為甲方工作,只因自己不想再為別人做嫁衣。
不願再長久出差,只因身體已疲勞不堪,無法再像年輕時那麼瘋狂。
不願再隨便的和某個女生談一場有的沒的戀愛,因為年近而立,妻兒尚不知在何處。
不願再在北京漂泊,因為父母年事已高,我不能讓其膝下無人照顧。
不願再為錢而搏命,因為我早已認識到,錢只不過是生命中的一小部分。
不願~~~~~~~
國內諮詢其實是扭曲的,招一大幫應屆碩士、工作兩三年的人,沒有實務經驗、沒有人生閱歷,做諮詢肯定【漂在上面】。(當然,諮詢可以是一個比較好的跳板)
按歐美經典的諮詢路徑:先在企業干到基層或中層,再讀MBA,再跳去諮詢,再到企業干中高層。類似這種甲乙方回爐,才不會【拔苗助長】。
所以,離開諮詢或吐槽諮詢的原因可能是:不是行業問題,不是方法錯誤,而可能是【你不行】。
雖然在諮詢業上班,但是做的是比較踏實技術活(data science)。原來為諮詢業驕傲,因為在諮詢業做data science的好處在於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情況,需要各種模型,短短的時間,只要願意下功夫,下苦功夫,短短時間馬上data science的戰鬥力激增。原因很簡單,FLAG的data scientist做更多的研究,而且每個人專攻自己的一塊,不太可能把 text mining, image analysis, time series, dimension reduction等等的熱門方面都做一邊。相比之下在諮詢做ata science,有很豐富和很踏實的實戰經驗。就好比美軍,從來不搞「閱兵」,只是到處「打仗」。
!! 但是最近接的項目,卻讓我大跌眼鏡。
我本以為,這年頭,相信paper consulting的客戶越來愈少,甚至滅絕。畢竟那個東西太假了,被paper consulting騙(說好聽的話,就是願意買paper consulting)的客戶要麼是大型企業(政治上的正確遠遠重要於個人能力),或者就是部門之間利益爭鬥,結局就是外來的和尚好念經。既然paper consulting不好騙,現在做的東西就一定要有數據,模型,和踏實的故事,否則實在是太空洞了,騙不到。甚至我遇到過這樣的客戶,讓我們把team裡面所有的management consultant 砍掉只留下data science consultant。說白了,就是要乾貨。我老闆就是更加直接的說MC是fancy, useless。(這話會得罪好多戰略諮詢,管理諮詢,放過我,不是我說的。)
但是,最近接的項目居然是paper consulting,一堆MC天天像business school一樣的討論。說實話這樣的討論太空洞了,我覺得無聊透頂,而且我的英語水平也達不到無窮盡的胡侃瞎侃(我的中文水平也達不到無窮盡的胡侃瞎侃)。
為什麼還在這麼做?我個人的理解是沒有後發優勢。比如一家後入行的製造業,它必須做出有價值的東西,因為它沒有歷史積累,更沒有市場優勢。所以重實際。 我不知道今後幾年會怎麼樣,但是如果說到今後幾十年的話,我不相信這樣的不合理局面能撐下去。我沒有做過中國的項目,但是看大家的回答也和我的理解相一致。
不要罵我,只是我工作的一些體會。也許不對,大家笑話我一下算了。
因為找到了更更更想做的事情呀!!!
大學的時候了解到諮詢這個職業,就覺得簡直是夢幻職業,因為我對很多事情特別好奇也特別喜歡邏輯。但我們學校不是目標學校,周圍同學也大多想進銀行和四大。就找各種人推薦實習,在全校找一起練case的小夥伴。我們天天在食堂練case,練到食堂關門就去旁邊的夏朵練到半夜。在畢業前同時拿到了諮詢公司和美國研究生的offer。當時很多人都勸說,L.E.K.只是一家二線諮詢,我讀完研究生就可以去投行了。但是真心喜歡諮詢,於是毅然放棄了75%的獎學金和更賺錢的金融行業。
做了四年諮詢以後去INSEAD讀了MBA,拿到BCG的全職offer. 本以為我會回到原本的生活,但是突然發現放不下CrossFit訓練,而且覺得運動的領域有太多東西要學習,就徹底辭去了諮詢的工作,潛心進行CrossFit訓練、研究如何科學運動。在運動之餘幫助了很多同學進入諮詢行業,深深覺得教人如何思考商業的本質以及如何講故事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所以就自然而然成了獨立職業諮詢師。
歡迎對諮詢感興趣的同學來勾搭左一~作為曾經的ERP實施顧問來回答一記,稍微代表下在非頂級公司做著普通客戶生意的普通諮詢顧問們的心聲。不過,由於個人背景和偏好,僅能代表一小部分人,若有偏頗,歡迎指正。
教育背景:985物理本科,中科院物理博士
前東家:一日本諮詢公司,畢業入職後分在Oracle ERP部門,做財務模塊實施。一年半後離職。
現東家:一美國公司,做數據分析師
當初因為討厭科研的枯燥以及國內的科研環境,又不想浪費自己青春在國外一個個post doc熬下去,遂決定轉行。經過大量調研(事後證明果然太naive了),決定轉諮詢。
我想很多人對諮詢行業的印象還是停留在多年以前,職業發展好,高收入高強度,個人成長快。我之所以選擇這個行業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我相信在頂級梯隊的那些公司的確符合這個描述,不過可惜,能真正進入頂級梯隊的人,要麼是入行早有豐富經驗,要麼背景金光閃閃。而現在大量進入這個行業的人,很多都是進的非頂級的公司,做著或好或壞的客戶的生意,槽心事情一大堆。
ERP就是企業管理軟體的代名詞,做的最好的是SAP。Oracle么名義上是老二,但是市場佔有率差了很多。再有就是金蝶用友等國產軟體。ERP顧問乾的事情就是根據用戶流程幫他們上系統,通過系統的操作和管控,實現規範化和信息化管理。具體說來,實施方案,系統設置,二次開發,客戶培訓等都需要顧問的參與。
我剛入職的時候還是很開心的,公司氛圍很好,同事素質高人品好,在一起交流不要太輕鬆。認真做事的人很多,做項目的時候,上至pm,下至助理顧問,都打成一片其樂融融。沒有複雜的人際關係,大家的目標一致:搞定客戶。
那既然如此,為什麼我要離開諮詢行業?
第一個原因:時間回報率太低,影響了我個人成長。
我是一個很看重硬技能的人,如果長時間硬技能沒有提高,我會感到非常焦慮。這跟我教育背景養成的思維習慣有很大關係。加上博士畢業已然26,我對時間的危機感很重。
為什麼時間回報率太低?
1. 客戶學習水平參差不齊
做過erp的人都知道,各種操作培訓等對客戶的指導要佔據大量的時間,作為不那麼強勢的乙方,只能即時回應。碰到太多雙商都不太高的客戶,教過好幾遍的東西,居然還能經常忘記。一天過去,我問自己今天到底學了什麼,有什麼提高,然後答案就是沒有。
2. 客戶公司內部流程混亂
方案一改再改。碰上一個人治的公司,ceo就是天就是地,公司文化簡直不忍直視,朝令夕改乃是平常事,更不要說ceo對員工尊嚴的踐踏。之所以拿著么個坑爹的單子只是因為要拿到reference case。而因為這個公司現狀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我的大量時間被浪費在重複工作上。
事實上,大量民企都有類似的問題,我可以預期再做下去,碰到的客戶也不會比這個客戶好到哪裡去。公司在行業不上不下的地位導致了優質客戶拿不到。
也許有人會說,這個很鍛煉人啊?沒錯,一開始的確是。但是到後面,時間的邊際效益驟減。
第二個原因:工資太低。沒錯,就是工資太低。
這個原因可能並不具有普遍代表性,因為我對其他公司的薪酬並不熟悉。
說下我前東家的情況:
入職跟四大埃森哲等接近(這是最迷惑應屆生的地方),差補200一天,第一年,如果運氣不錯長期外地出差,稅後10000左右。
看起來不錯,是不是?
坑爹的地方來了。。。
第一年過去,漲工資,同組3個應屆生,漲薪310。問過其他組的同事,普遍在500-800左右,某些高大上的組可以到1000。一個同事從助理顧問升顧問, 漲薪1500。
同屆同事基本都是名校畢業,好幾個海歸,公認的能力強的一堆,整體這個水平,正常嗎?對比下四大的薪酬漲幅水準,心都在滴血。
更不要說某些在公司待了好多年的經理,薪酬水平真心不符合「高薪行業」的標籤。說穿了,就是逼迫你不斷跳槽來漲薪,我不喜歡這種模式。
第三個原因:我不看好這個行業的未來發展
IT諮詢是個從十幾年前開始迅速擴張發展的行業,但是到了現在,發展乏力。作為系統,太重,實施效率太低。大的優質客戶,系統都上差不多了,那後面冒出來的新客戶必然是中小客戶居多,錢少事多。所以原來的實施模式帶來的巨大成本會急劇降低利潤率,賠錢的事情,誰做?
在現在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我從事的行業的軟體還是基於十來年前的架構,成本高更新慢,遭遇變革是遲早的事情。作為一個技術控,覺得危機感重重。
這是個對soft skill要求遠高於hard skill的行業,我這樣的人離開,也是正常的選擇。發現付出遠大於回報的時候,就不再糾結定下心離開了。
在這個過程當中,需要理智地除去很多幻覺:
1、諮詢工作特別能鍛煉人,短期內高速成長。
2、公司在業內非常好,客戶眾多;工作能接觸企業家,開闊眼界甚至積累資源,提升競爭力。
3、諮詢師工作全面,有各方面的技能。
4、未來的諮詢生涯報酬會非常優厚,值得期待。
詳細說。
1、諮詢工作確實鍛煉人,良好的工作習慣和素養、自我學習水平提升、工作抗壓能力等。但是,這是對剛畢業學生最有吸引力的因素。當你花費了兩年時間來提升這個方面的素質,之後它就不再有價值了,簡單說,過了兩年,這個因素可以不再放入你對諮詢工作的選擇考慮因素。
2、這裡需要分清楚公司/團隊的核心競爭力和個人的核心競爭力。公司在業內的排名如何,服務過的歷史客戶如何,這些都是公司的加分項。這份好處加持在個人身上作用微小,在離開後所有的光環依舊屬於公司,與個人無關;唯一的好處是公司相對正規,案例庫豐富;在離職後個人的履歷表能好看一點。換句話講,諮詢師的很多自以為優越的外在待遇都是公司光環,需要清醒地認識到離開了公司這些東西一點都帶不走。
3、除了專註某個領域的諮詢師外,專註行業以及不專註任何領域的諮詢師都有機會接觸很多很多科目,比如組織、人力資源等等。幾個項目積累下來容易造成錯覺,認為自己在各個領域都有了競爭力,其實不然。不曾在某個專業上下過功夫,諮詢師的水準比不過甲方。
4、一度以為目前的報酬不高,但是把收益放成長遠來看,未來是可觀的,因此容忍了當下的不合理。但是每個階段都應有每個階段的設計和公平,否則對於走不到全程的人,未來的合理甚至豐厚都是不存在的。
去除了諮詢經常導致的認知錯覺之後,再來評價自己與諮詢就容易得多。報酬性價比低、工作與生活嚴重不平衡,這兩項足夠很多人作出選擇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