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在聚會中被開玩笑說「沒別人漂亮」之後慪氣大哭,由此聯想到如果孩子太自傲(嬌氣),家長該怎樣引導?

之前看過一些有關教育孩子的問題,今天自己就碰著了。一個姐姐的女兒快9歲了,今天跟我們一起玩時被人說沒有旁邊的一個阿姨(20多歲)漂亮,具體情況是這樣的:那人進來後,那個阿姨對他說"這是XX的孩子,漂亮吧「,那人說「恩,不過沒你漂亮」。然後孩子立刻就變臉,過了幾秒就哭了,然後就一直慪氣,怎麼哄都不理。理不理不是重點,孩子慪氣正常。但問題是怎樣防止這樣的事(某方面被人說沒有別人好就哭)再發生,怎樣讓她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不如別人的方面,因為畢竟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而不是心高氣傲,容不得別人說一點不好的話。我認為這對她以後的發展挺重要的,但是不知道該怎麼引導。

------------------------------------------------------------------------------------------------------------------------------------------
修改一下,看來大家的意見很一致啊,我們之前都沒這麼想過,想當然的以為是孩子太嬌氣了,沒有換位思考,現在想想實在是有些不妥。另外可能也跟說這話的人當時的語氣有關,在我們看來應該是開玩笑的,而且是被別人問起來時說的,不是上來就硬生生的說的。
再說下為什麼要提問的標題要這寫,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篇兒童心理的文章,上面說到孩子在這個階段往往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認為其他人都是為自己服務的等等,需要家長引導教育等等。應該也是受了這篇文章影響,才覺得是孩子問題,才起這樣一個標題。
最後統一感謝下大家的回答,讓題主受益很多!!!
--------------------------------------------------------------------------------------------------------------------------------------------
第二次修改。
首先,我承認,孩子這樣的反應是正常,自然的,我們沒必要加以干涉,而我也不該輕易把它歸結為「孩子以自我為中心」。其次,我所謂的「以自己為中心」說詳細點就是:覺得自己是最漂亮的,什麼都是最優秀的,跳舞最好,學習最棒,沒有人比我更好,我也容不得別人說我不如別人,別人說了我就要生氣(這應該不是一種不好的現象吧,如果您覺得這也正常,那麼您就沒必要來回答了)。然後我就想到,萬一孩子真是這樣的,那麼等她遇到一些別人不好的評價(這一點不是父母或者她自己能左右的吧)或者挫折,她一時接受不了或者說老生氣發脾氣怎麼辦,父母在這方面應該做點什麼來引導一下,緩衝一下,所以我問題中用了「逐漸」兩個字。
所以大家不要再說父母不該強行想教育孩子啊,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塑造孩子性格啊什麼的,我從來沒那麼想過,我也懂得包容而不是望子成龍。也是怪我沒問清楚,希望大家能回答我上一段中的問題,再次感謝大家!
-------------------------------------------------------------------------------------------------------------------------------------
3.13日更
這個問題消沉了一段時間,沒想到最近又有這麼多人關注,評論和回答。本來上來想先發泄一下,嘲諷一些不仔細看下面修改就答的人(我真正想問的是第二次修改中劃線部分的問題),但隨即發現原來是因為只改了問題下面的描述沒改問題,原問題題誘導性太強。所以改了下題目,並且再次重申以下幾點:
1.如果要回答請先認真看題目下面的描述(特別是第二段劃線部分),如無耐心,請自動繞行。
好多人看都不看就來答,有說我是孩子家長的,有說是在說孩子丑的(請仔細想想,沒別人漂亮和說你丑是一回事么?)。
2.孩子哭了後,我們第一反應就是告訴她:你是最漂亮的,那人在瞎說,他逗你玩的。這點沒說那麼具體,只用了「怎麼勸都不理」。
3.還有問為什麼要跟別的孩子比什麼的,說句客觀話,比不比不是家長能決定的,況且這個世界就是這樣,很多時候都在比。我提這問題的目的也是想保護孩子,我也從來不贊同家長老拿別人家的孩子跟自己孩子比這種行為。
4.還有一部分人認為教育孩子就應該讓他認為「自己就是全世界最棒的」,在第二次修改中我也說了:如果你是這麼教育孩子的,就沒必要來回答了。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只要不是太過,也說不清誰對誰錯。
最後還是感謝大家的評論和回答。


我回答的時候,原問題是這個,後來題主修改了。

我回答的時候,原問題是這個,後來題主修改了。
------------------------------------------

怒了。發生這種事情,應該檢討的是大人。

什麼叫「讓孩子明白自己不是宇宙的中心」? 請先看看大人的世界觀有無問題。
明明是大人在這麼多人面前戳孩子自尊。覺得自己漂亮就是世界的中心了?9歲的孩子懂得什麼叫隱忍?懂得什麼叫不怒於情?不哭,難道還要對你笑臉相迎?

我表妹小時候舅舅舅媽工作忙,就把她丟給她奶奶,也就是我外婆來養,我外公走得早,外婆一個人住,就把這個小姑娘當寶貝,因為這個關係,我媽整個家族都特別疼這個小姑娘。

我們家那個小地方,根本不懂得怎麼教育孩子。

但是每個人都擅長逗孩子。

我表妹叫楊柳,每次我姨媽見了她都會說:「楊柳,我們家誰最漂亮啊。」她總是亮著眼睛說是我是我。姨媽就笑著說,「你哪裡漂亮了,這麼黑這麼矮還愛哭」。

小姑娘就癟著嘴哭了。

後來親戚都知道,只要一說小姑娘丑她就哭,大家都覺得很好玩。每個人都來逗一逗。

後來親戚又說,我們家你最喜歡誰啊。小姑娘說是奶奶。大家都說乖。又問你喜歡爸爸媽媽嗎,說喜歡。

於是又不行了,開始譴責,你爸爸媽媽管過你嗎?喂你吃過一次飯嗎?換過一次尿布嗎?送你上過一次學嗎?你就跟他們一樣沒良心。

小姑娘又哭了。喜歡奶奶就是好,可是喜歡自己的爸媽有有什麼錯。

說白了還是尊重的問題。這些人並沒有把孩子當人看,只是當作一件好玩的玩具。以為逗過哭過笑過之後,只要給個擁抱一顆糖,孩子就不會記得。COME ON!!你以為是在演《我腦海中的橡皮擦》呢!!

我表妹現在在讀大二,很不愛搭理這些親戚。這些親戚還會說,小姑娘白眼狼,白把你養這麼大。

當然,她經歷的事情,我也都經歷過。特別委屈,無力,有時候甚至絕望。

平白無故多了這麼多的苦難,而這些都來自於你不能翻臉,不敢反抗的所謂的親人。

大多數孩子憎恨二胎,就是這種閑的蛋疼的親戚說了這麼一句「你爸爸媽媽生了弟弟妹妹就不愛你了」;或者爸爸媽媽說了一句「你再不聽話我就不愛你了,只愛弟弟妹妹」。

小孩子哪會處理這種情緒啊,覺得憤怒又莫名其妙,當然不喜歡弟弟妹妹。所以,這些都不是孩子得錯,應該譴責的,是那些閑的蛋疼的大人。

媽的。


被赤裸裸的評論不如其他女人漂亮
大部分女人應該都不能接受(吧
只是長大後學會了不要哭而已


【不信你試試評論那個女同事沒有另外某個在場的女人漂亮,她的反應應該也是當時臉色就不對了,接下來一段時間不怎麼理你。比你女兒更嚴重的是,估計她以後都不會怎麼理你了~~


題主描述的這種情況,我認為錯不在孩子,而是成年人應該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

這時候,對這孩子應該是安慰,而不是所謂的教育。

要知道,孩子在小的時候,還不具備判斷是非能力的時候,很多言行舉止都是模仿成年人,特別是自己的父母。

現在經常看到大家批評熊孩子,那麼熊孩子是不是生下來就是一個熊孩子呢。

教育孩子跟傷害孩子的自尊是不同的概念,不應該混為一談,不能把孩子的哭鬧都當做『公主病』或『世界不是以ta為中心』來指責。

問題描述中的孩子應該是不懂得怎樣表達自己的憤怒,只能以哭鬧來表達自己對長輩們消遣自己外貌的不滿。

一句好話三分暖,喜歡聽好聽的,喜歡聽到別人的讚揚,這也不是孩子獨有的。

成年人不也是這樣的么,有誰會喜歡別人動不動以開玩笑為由肆意傷害你的自尊呢,你若表示不悅,人家還要說你開不起玩笑小氣云云。

所以,將心比心,成年人也不要把對待孩子的方式看得過於簡單。

以我所知道的一個實例為證。

我們家漂亮孩子多,一個姐姐生了個女兒,長得跟她一點都不像,像她爸爸,姐姐的朋友來看她和孩子時就說:你這麼漂亮,怎麼能生出這樣的孩子,嘖嘖嘖……

後來姐姐也常常說她女兒長得不好看,我聽到後跟她說,不要對小孩子說這樣的話,尤其是女孩子,這樣對她的心理成長不好,將來她會自卑,會覺得連自己的媽媽都嫌棄自己不漂亮。

現在女孩長大了,出落得很漂亮了,愛笑,開朗,可還是經常會一邊照鏡子一邊問我:二姨,我這髮型是不是不對啊,我的眉毛修得怎麼樣……

這就是多年來她的媽媽和她媽媽的朋友常常說她不好看,給她留下的後遺症或陰影。

儘管她現在長開了,已經很漂亮了,身材高挑,皮膚白皙,留了一頭柔順的披肩長發,也很會打扮,知道什麼樣的衣服適合自己,知道什麼樣的顏色能襯得她的皮膚看起來白裡透紅……

可童年時她那些叔叔阿姨說的話,到今天依然困擾著她,使得她在快樂開朗的外表下有著一絲若有若無的憂鬱和不自信。

我覺得她小時候圓嘟嘟見人就笑的樣子挺可愛的,並不難看,不知道為什麼她媽媽和她的那些朋友要當著孩子的面說那些話,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怎麼就沒人懂得要維護一個幼童的感受。

他們的那些不當言論,對一個孩子的傷害是非常持久的,有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原來題主的問題如上圖,我是針對上圖提的問題寫的回答。


這些大人,就是吃飽了撐的!

小時候,我最不喜歡家裡的一個堂叔,我們叫他P叔。

8歲時,我被還在東北工作的爸爸媽媽送回奶奶和大伯身邊。P叔幾乎每周都來奶奶家做客,他是個單身漢,一輩子都沒成親,據說和家庭出身有關,也有傳聞,說他當過兵,但因為犯了什麼錯兒被部隊退回原籍,在工廠里做工。P叔其實人長得帥帥的,個子高高的,走起路來也蠻瀟洒,可是我從小到大都不喜歡他。

是他,動不動就對我說:你啊,是垃圾堆里撿來的,你媽媽不要你了! 每次聽他這麼說,我都會大哭,然後他就和奶奶大伯一起哈哈大笑。這是童年裡最刺心的調侃,大人們可能覺得好玩,覺得小孩子不會往心裡去,但小孩子其實很記仇,你看,我都記到現在了。

後來,我有了女兒,請了個阿姨長期照顧她。女兒小時候,阿姨嘴還好,不碎,等女兒上到小學三四年級時,我發現不大對勁:阿姨總是喜歡逗女兒,把女兒氣得大哭。女兒告狀,說阿姨逗她:你要是不聽話,你媽媽就把你賣了,100塊就賣了! 我聽了當然覺得不妥,當面批評了阿姨數次。發現沒什麼效果,逮著機會,阿姨就會又把女兒氣得大哭。

這時候我覺得有些不對勁了,開始仔細思考是怎麼回事。慢慢地,我想清楚了,阿姨那陣子負面情緒很強,她的丈夫因為下崗後沒什麼事情好做,在家生悶氣喝悶酒,漸漸酗酒成性,讓她和她的女兒不勝其擾。她一到我們家就像祥林嫂地開始訴苦,我聽了很不舒服,但也沒辦法阻止她訴苦。帶著這種對自己家庭生活的強烈恐懼,她在帶我女兒的時候也一樣控制不住這種恐懼,所以會不由自主地用嚇唬女兒的方式傳遞內心的這種恐懼。

想明白之後,我注意到阿姨做家務也無精打采,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她來自農村,小學二年級就輟學了,為我們家服務10多年,每每勸她認字,總是不肯堅持。雖然也和她經常講點生活的道理,但感覺:撼山易,撼阿姨難。如果她有個知冷知熱的好丈夫,多半就不會如此消極,那樣的丈夫,無望的生活,讓她的心漸漸變得冷硬。

所以,一再容忍並等待後,覺得阿姨很難走出那種不佳的精神狀態,會給孩子和我們的生活帶來不好的影響,我也預感到她的丈夫將不久於人世,因此下決心辭退了阿姨。

一晃就是兩年。在沒有阿姨幫忙的日子裡,我學會了自己做飯菜做家務,雖然體力上辛勞點,但再也不用聽她那些壓抑瑣碎的嘮叨了,覺得很是輕鬆。今年春節,我們一家去給阿姨一家拜年,許久不見,想著是不是她的生活已經變得好轉,因為她丈夫已經突發腦溢血去世一年多了。坐下來聊天,發現阿姨還是沒什麼變化,聊著聊著她就開始板著臉教訓我女兒,真是莫名其妙。我和孩子爸使個眼色,找個借口,早早帶著孩子離開了阿姨的家。

現在回想起當年的P叔總是對童年的我說那些刺心的話,不知是不是也因為他自己生活不如意,但又無力反抗,因此把這樣的不如意化作對孩子的非善意調侃,以此平衡他自己內心的壓抑? 通俗點說,就是:我不好,你也別快活。

他們自己被人欺負,沒什麼辦法,轉過頭逗弄欺負無力反抗的弱小孩子。我打心眼裡瞧不起這樣的大人,所以,我長大後,P叔依然是我家的常客,我對他總是淡淡的,不愛搭理他。

P叔一輩子都是個孤老,沒有娶上老婆,白長那麼帥了。老年的他,牙都快掉光了,面相倒是慈祥了不少,也不再說刺心的話了。某天住院,原本是小小的感冒咳嗽,卻因護士沒及時趕來,一口痰沒及時吸出,倉促離世,離開時身邊沒有一個親人。

現在的我,慢慢懂得,生命中的好些人和事,你都不得不忍耐,即便童年快活如我,也還有這樣的刺心事兒存在。

P叔和阿姨,都是生活的弱者,生活對他們是不公平的,這裡面有沒有他們自己的原因?有,但他們的遭遇還是讓人想到「破屋偏逢連夜雨」這樣的話。對比他們的人生,能看到自己的幸運。

寫出來,也就是放下的時候了。

======答一位網友======
苦極
生活就是這樣的。也避免不了這樣調侃小孩子的人。今天能躲開,明天呢,小孩長大了呢。最好的辦法是慢慢教會小孩的心態,讓他自己能夠明白這只是調侃,自己要面對。我很喜歡我家小孩,也喜歡逗逗她,可能她會大哭,但我希望這樣的逗能夠讓她適應適應,到了外面能夠有個堅強點的心。

&>&>&>
我看你是糊塗
你會在逗你家小孩時,說「你要是不乖,媽媽就100塊錢把你賣了」這種話嗎?小孩子很需要安全感,兒童心理學家提醒大人,一定要注意避免用「媽媽不要你了」 這樣的話來嚇唬或威脅孩子,因為低齡的孩子分不清真假,平白地增添了不安全感。

我覺得你是分不清何為帶著惡意的調侃及帶善意的調侃。小孩子的心靈還很稚嫩,應該讓孩子避免接受惡意。何為善意的調侃,比如:(轉)楊絳:皮蛋其臉——記楊必

調侃是個中性詞,我在回答里講的是善意不足的調侃。我當時才8歲,遠離父母,同學們身邊都是有爸爸媽媽的,小孩子哪裡知道父母的苦心是為了今後我不必下放農村當知青,只知道爸爸媽媽不在身邊,而P叔偏偏拿這個來刺激我,我怎麼會不傷心難過。

阿姨幫我們帶孩子的時候,我和愛人正是忙的不可開交的時候,經常晚歸,孩子盼著我們回家,而阿姨因為孩子有時調皮,就用「媽媽不要你了,你要是不聽話,媽媽就把你給賣了,100塊。」 平白地讓孩子感到不安全,晚上睡覺還抓著我不放,我們能感覺不到阿姨說這些話時心裡的不善嗎?

孩子要真懂得這些,需要等到大腦和心理發育比較成熟,比如十四五歲的時候。在孩子的大腦和心理發育沒到能夠理解這些事情的時候,就要注意保護孩子的心靈,讓他們的心靈多受善良溫暖的滋潤。這也是國外電影為什麼要分級的原因。

不懂孩子的成長規律,想當然地以為只要和孩子講,孩子就能懂,大人就可以隨意用不合適的言辭與孩子講話,對此,我只有一個詞評價:糊塗

======

為什麼我不擔心女兒早戀

向我提問,以及一些相關思考


我倒是覺得那個當著孩子的面說她不如另一個人漂亮的人需要被教育一下,讓他/她認識到孩子不是什麼都不懂的玩物,他們是和你們這些大人一樣有尊嚴的人。

我相信如果任何一個大人當著一群人的面說在場的一個大人沒有另一個大人好看,不論針對的是男是女,不管當事人和周圍的人是否認同這樣的觀點,不管人們有沒有譴責他/她,大家都會認為這是非常失禮的。

另外,孩子也有自我認知,也有自己的美醜判斷和羞恥心,父母最好不要想當然的認為孩子這是把自己當做世界上最漂亮的人了,他們只是和別的大人一樣不願意被人指著在大庭廣眾下暴露自己的缺點而已。


我在以前自己寫的一個答案里就說過,不要當眾負面評價女性的相貌(男性最好也不要)。
都9歲了,她怎麼可能不知道自己不是這個世界上最漂亮的人?別低估孩子的智商。
但是你當眾戳穿,就是不給人台階下,哪怕是孩子,也有自尊心。小孩子不通人情事故,不高興了,就表現出來了而已。
換個情景,你要是當眾評論一個20歲的姑娘沒有另一個姑娘漂亮,你以為人家表面沒做表示,心裡就不介意?

別整天被拉黑都不知道怎麼被拉的。


嘲諷一個9歲的小姑娘不如一個20歲的阿姨漂亮。。。。

我們換個說法,如果你跟一個29歲的姑娘說,她不如另外一個49歲的阿姨漂亮。。。

殺人的心都有了吧。

如果我是孩子他爹,我就告訴孩子,無人可擁有評價他人的權利。你看,那個阿姨這麼說你,你會傷心,將來我們要避免成為像阿姨那樣的人(傻逼),我們不主動傷害別人。

對於那些傷害我們的人,我們不回應眼淚。

打的過,我們就用同樣的方式還擊——你也沒有那個阿姨好看!
打不過,我們就用寬容——在心裏面說那句話就好了!

利益相關,一個男孩子的爸爸。


不用教育。
現在孩子有點教育過度了。

我覺得只要每個大人都做到小學生守則,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舊版就挺好的:

對了。忽略第一條。


怎樣讓孩子知道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這個過程貫穿孩子成長的各個階段,其實每個孩子都會或多或少經歷這個過程,這個過程最早大概是在一歲半到三歲之間發生的。孩子在這個時候開始區分出我和別人是不同的,會自己自作主張的做一些事情,並開始對別人說不。需要說明的,以下講的規律,同樣適用於其他年齡更大的孩子


這樣的時期,父母的引導是很重要的。孩子開始經歷一些挫折,不再像小嬰兒那樣,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不舒服了就哭,讓別人遷就照顧自己,自我為中心很像是一種嬰兒時期的狀態。而大一點的孩子需要學會等待,有時如果自己做法出圈兒了,還會被父母拒絕或糾正,讓孩子理解到遵守規則的重要性,以及培養抗挫折的能力。


然而在這個時候,還是要注意方式方法,讓孩子學習經歷「適當」的挫折:不會挫折過了頭而損傷孩子的自尊心,又不會沒有規則,任由孩子任性妄為,自我為中心。既鼓勵孩子遵守好的規則,做有有上進心的孩子,又不會讓孩子過分爭強好勝,自尊心脆弱。總之要注意方法和火候。那要怎樣去做呢?有這麼幾個原則:


以下為原則

=========================================================================


原則1: 當孩子經歷挫折和不如意時,要在情緒和感受層面無條件的接納孩子、尊重孩子的感受。請注意,這裡說的無條件接納,是情緒和感受層面,不是行為和規則層面。什麼意思呢?比如題主提到的孩子被當眾說沒有旁邊一個阿姨漂亮,孩子哭了,後來還慪氣很長時間。這時,家長確實需要設身處地的理解孩子的痛苦感受。誰沒有自尊心呢?作為一個人,誰願意當眾被比較和評論呢?大人如果遇到這樣的事,估計也會很不舒服吧,自尊心強的,很在意的,也會難受很久。孩子聽了情緒不好,是很正常的。許多網友都提到了這一點,認為題主需要更理解孩子的處境。這點我也很贊同。


原則2:在無條件的接納孩子情緒和感受的基礎上,適當引導孩子的行為。如何引導?最重要一個原則,大概就是對事不對人,引導行為,而不是給孩子貼標籤,無論漂亮、聰明,還是自我中心的標籤。家長需要反思,為什麼孩子對與他人比較這樣的敏感?自尊心這樣強,反應這麼大,耐受挫折的能力比較差?我的專欄里有一篇文章(行為的動力來自何處? - 綠竹巷之-心理自助 - 知乎專欄),其中有幾個例子講了對事不對人的重要性,可以作為參考:


以下為例子


=======================================================================

「孩子考試得了100分,下列選項中,家長的回應,哪一個是最合適的?

A. 真聰明,真棒

B. 比其他同學厲害多了

C. 考得不錯,給我講講你有哪些成功經驗?


我們可以先來分析一下,三個選項都提供給孩子口頭肯定和信息反饋,三者分別為特質反饋(聰明)、社會比較反饋(比別人好)、行為反饋(考試考得好)。心理學研究發現,這三種反饋方式都能激發孩子的內部動機,維持他們的學習興趣。


然而,特質反饋和社會比較反饋存在著比較大的副作用,特別是當孩子遇到挫折、失敗或是反饋模糊的新情況時,那些被誇獎聰明、比別人做得好的孩子,很難繼續堅持新的任務,也容易對自己的評價變低


誇獎孩子聰明或者比別的孩子聰明,代價就是孩子對挫折和不確定性的抵禦能力下降。聰明的特質是很難更改的,也不可控,要麼聰明要麼不聰明;而與別人比較的結果,可能比別人好,也可能不如別人,總之很難事事比人好。順風順水時,孩子能維持對做事情的興趣,一旦事情不順利,結果不盡如人意,孩子可能就會有很大的挫敗感。


而肯定行為則不同,行為是相對可控的,行為可以改變的餘地更大。像選項C那樣,肯定孩子的行為,並和孩子交流分享他的成功經驗,傾聽孩子如何掌握了做事的方法,不僅引導孩子整理了解決問題的思路;人際傾聽和分享本身,也表達了對孩子做事情的興趣,肯定了孩子獨立自主的行為,提高了孩子進一步做事情的興趣。」

========================================================================


原則3:題主需要反思一下,是否經常對孩子給予特質性的評價,經常拿孩子與其他孩子比較,而不是對事不對人,這樣做真的會很傷孩子的自尊,會讓孩子下次遇到挫折時,依舊很脆弱。我從提問中感覺到題主有這方面的傾向,其實無非是孩子被比較了外貌,很難受,也沒用適當的方式化解自己難受的情緒。這時孩子需要家長的理解,並且家長也可以示範下在這種人際場合如何化解尷尬處境的方法,比如幽默一下,自嘲一下。這些才是孩子最需要的。和孩子討論下,如果下次遇到類似的場合,可以怎樣表現的更加得體一下。但前提是,你一定要在情緒和情感上理解孩子,等孩子難受勁兒過去了,再和她討論她的行為


無論多大,不漂亮這種事情都不能當面說!否則抽你丫都算是便宜你


這個和自我中心不一樣吧……
孩子自尊心受創,哭很正常吧……

我當面罵你醜八怪你會開心嗎?你不開心=自我中心?


我剛發育開始長胖的時候,有天下午在外婆家無聊於是磕在沙發扶手上小睡了會兒,後在飯桌上被一家阿姨和她兒子說「像只豬一樣一直要睡覺,難怪會長胖啊。」然後他們一家笑成一團…我忍了幾秒之後就再也收不住地哭了起來。


我小時候經常被描述為「文靜/內向/懂事的」,但是當時為什麼會這麼不懂事地大哭「擺臉色」呢?我清楚地記得:我是知道這樣是不好的於是剛開始強忍著不哭,可後來實在受不了了就乾脆哭了也不管他們會怎麼想我或是下不下的了台之類的。


我那時跟題主家小姑娘年紀相仿,一個九歲的小姑娘其實已經很懂事了,她們已經明白「要忍受大人時不時會開的這些令人傷心的玩笑」,要笑一笑帶過。但是畢竟還是孩子啊,他們很單純,不像成年人可以直接機智地回擊保護自己或者是把這種情緒轉換成對具體某人的厭惡之類的,孩子就只是會感到很傷心很委屈,最終就會在某次忍不住爆發。

所以題主,不是你們家小孩不懂事或是受不起挫折,只是她太傷心了,終於在這次忍不住了而已。


很慶幸當年我碰到這個情形時,在旁邊的爸爸沒有想著怎麼教育我、覺得我「自我為中心了」,而是安慰我立刻帶我回家了,回去的路上我坐在他電瓶車后座靠著爸爸的後背還是哭濕了一大片。


回答這個問題的兩個方向:
1.孩子的尊嚴
2.恰到好處的挫折

1.孩子的尊嚴

「如果給我一打嬰兒,我保證能夠任意把他們培養成任何一類人,或者醫生、律師、商人和領導者,甚至於乞丐和盜賊」。

華生是個天才,他發現了人類學習的能力,在無數次實驗成功的強化下,他誤把自己當成了上帝,把孩子當成了小白鼠。
在理論上而言,華生是對的,嬰兒的早期學習能力確實無比強悍,的確有可能在早期的培訓教育之下習得很多成人的規則。
就題主的問題:

小孩子在聚會中被開玩笑說「沒有別人漂亮」之後慪氣大哭,該怎麼教育?

通過「懲罰」與「強化」兩種技術,是可以達成目的的,但是,父母是否有資格這樣做?
在中國的文化下,這個答案是肯定的,父母的確有資格這樣改造孩子,讓孩子成為父母心中理想的嬰兒,彌補父母心中對自己不滿的缺憾。
技術上的證據全部指向可以改變,但是實際操作時,可行性高嗎?

我舉一個我身邊的例子,,她是應用心理學博士畢業,技術方面完全達標。
她有個很可愛的女兒,臉上總是帶著甜甜的笑,有兩個可愛的小酒窩,很有禮貌,見到我每次都會甜甜的叫叔叔。
但是她不滿意,她覺得女兒太內向了,不夠大膽,她希望女兒陽光活潑,多和小朋友一起玩。
她就帶女兒去夏令營,為了使得女兒優秀,自己也參加了很多社會上的「教養教育培訓」,她在女兒的身上投注了無數的精力。
照理說,自己有很多的心理學知識,又投注了如此多的時間,應該和女兒關係很融洽,女兒應該很快樂,可是,我還是常常聽到她抱怨女兒這不好,那不好。
一次夏令營,正好我是督導,我就邀請她帶著女兒一起去了。
她的女兒坐在一個小帳篷裡面,拿著兩個玩具玩,邊玩還邊看外面的小夥伴,很開心。
但是這位母親不願意了,她很溫柔,和女兒講道理,她們的對話大致是這樣的:
母親:出來和小朋友一起玩好不好?今天天氣好,還有這麼多小朋友,一起玩吧。
女兒:媽媽,我喜歡坐著玩玩具呢,我還想看那個書。
母親:在家也可以玩啊,今天難得出來,和小朋友一起玩吧?
女兒有點猶豫,似乎在衡量。
母親:今天出來玩,等下我們買冰激凌吃好不好?
女兒被母親說動了,出來和小朋友圍城圈子玩了,但是她不太喜歡說話,喜歡靜靜的看著小夥伴,看了一會兒,她似乎想起了帳篷裡面的童話書,又跑去看了。
看的很投入,那種神態可愛極了。
媽媽見女兒又跑回帳篷了,不開心了,就指責女兒:
你怎麼這麼不懂事呢,又跑回去了,和小朋友一起玩多開心啊!
女兒有點委屈,和媽媽講她有點累,想坐著看會兒書。
媽媽開始指責女兒,越說越激動:
你再這樣我就再也不帶你出來了,你知道我花了多少心思嗎?你怎麼這麼不懂事呢!
女兒委屈的哭了。
媽媽似乎很討厭女兒哭,就命令她不要哭。
女兒似乎被媽媽嚇到了,哭的更傷心了。
母親急了,一個耳光甩過去,叫女兒閉嘴。
女兒不敢哭了,但是身體的抽出控制不住,只能很努力的控制哭聲,不停的擦著眼淚。

我看的很難受,我相信你們看完也很難受,可能很多人也有類似的經驗吧?反正我有過,不敢哭,憋在喉嚨裡面哼。
形而上者為之到,形而下者為之器。
現在很多教育心理開始普及,但是很多家長學到的只是技術,而沒了解核心思想。
教育心理,尋找的是規律,它不是為了改變,而是尊重,是人本的體現,是人類尊嚴的強調。
孩子,是有天性的!
有的孩子內向,有的孩子活潑,有的孩子好動,有的孩子嘴巴說個不停,只有充分的尊重了孩子的天性,讓孩子可以舒服的生活在家庭之中,他才有可能懂事,才有可能考慮到,自己的某些行為似乎困擾了別人,別人給了自己一個舒適的環境,自己也有必要還給別人一個舒適的環境。

如果,你被別人說長得不如某人漂亮,你肯定會生氣吧?但是你不會表達出憤怒,只是因為你壓抑了自己,你在社會習得中明白了如何更好的生存。但是孩子的心和行為是直通的,她不懂掩飾。
我想大人當孩子的面說孩子不如別人漂亮更多的是開玩笑,想逗逗小孩,但是孩子可無法察覺這只是一個玩笑啊,她以為是真的,是這群大人討厭她,不喜歡她,她難道不該難過嗎?
孩子眼中的世界和大人不一樣,大人眼中的小事,在孩子眼中可能就是大事了。

教育不是為了將孩子變成你眼中的完美,而是讓孩子長成他自己需要的幸福。


我想提醒一下題主在字裡行間里不經意流露出來的。

但問題是怎樣防止這樣的事(被人說沒有別人漂亮就哭)再發生,更進一步怎樣讓她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接受自己的缺點。我認為這對她以後的發展挺重要的,

是非常常見家長的思維方式。這裡面的潛台詞就是:她不對,我對。她有問題,按照我的意思改。

我不會就如何避免孩子XXXX說解決方案,因為這些事件都是表象,而表象的背後是情緒,而引起情緒的背後的行為模式的形成,往往源自於孩子身邊最親的人。所以我一直提出的觀點就是用心做好父母,系統化的了解一下兒童的心理學和發展過程。而不是去自發的教育孩子,讓孩子去努力成為一個父母認為的理想人格。

而我在學習的過程之中最大的感受就是理想的人格和理想的計劃一樣,是一件不人性的事情,人一定是多樣性的,一定是有此長彼短的。而長短卻未必是絕對的好與壞的。

就拿題主的例子來說,孩子真的被說了以後不哭不鬧,對著大人笑笑,禮貌而過,大家覺得真的好么?至少就我來說,我覺得這樣的小孩太恐怖了。因為該有的情緒不知道去哪裡了。但我們都知道情緒是不會憑空消失的。有入必有出。她感知到多少,一定也會釋放出多少。像題中的女孩兒這樣就是很敏感的感知到了,並且很正常的完全釋放出來了。我覺得很是一個孩子該有的表現。而作為父母,我覺得要做的就是接受這樣的情感,幫助她去調適自己的情緒。比如等客人離開之後,安撫和調適她的狀態,並適當解釋對方的想法。幫助她理解他人的思想,並且幫助她以更能夠得體的應對。

但這一切,還是要基於一個科學系統的了解孩子的基礎上,不然今天解決了孩子XXXX怎辦,明天再來個孩子YYYY怎麼辦,其實很多問題在我看來都半斤八兩。當真的對孩子的認識和理解到了一定程度了,就能夠萬變不離其宗,給出合適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來。

======================================================================
題主做了補充,那我就補充的內容再說說。

就題主所補充的狀況常見於隔代教養和過於溺愛的父母教養的狀況。這其實根結還是再養育者而不是孩子,想通過調教孩子是無法解決問題的。因為家庭的環境會不斷的將她往可以產生那個表象的狀態去造就,而作為父母又不接受這種表象的發生。這樣本身就是一種不可能自洽的循環。

而我的建議是孩子的貼身養育者要麼改變自身,要替換合適的人選。

而要一個我們喜聞樂見的孩子的話,不是需要一個去自我中心化的教育方案。我們每個人都是要基於這個中心來的,我的感受如下:

孩子在意自己的各種優點要勝過他人,並且遇到失利會到哭的程度,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她從小是否有被不斷的比較,有各種鄰居家的孩子,別人家的大姐姐。然後她表現好了再給一句,我們家的XX最好了,最棒了。比她們都好了。表現不好了就說,你看,你不如人家了,你差了。這種教育方法很常見,用剝奪安全感的方式造就了孩子的攀比心理,來達到讓孩子聽話的控制需求。表像看是孩子爭強好勝,背後是孩子的安全感的缺乏。因為但是比較,可能只是激起不滿或者妒忌,不滿和妒忌不至於這麼快導致孩子達到哭鬧的程度。只有對安全感缺失帶來的恐懼才容易達成這樣的效果。如果日常真的有類似的育兒經歷。請要改換方式了。

6歲以上的孩子在遇到事情容易哭鬧也代表孩子在情緒控制上的發展遲緩和受阻。這裡要注意的有兩個方面,一個是父母可能對於孩子哭鬧才會關注,另外一個是父母對於孩子平時的情緒的表達壓抑的比較厲害。
前者就是我們常說的,孩子怎麼叫都叫父母都不當回事,只有闖了禍了或者弄哭了爸媽才來看到底出了什麼事情,長久的累積讓孩子就不斷的使用這種較為極端但有效的方式引起父母注意。
後者就是孩子平時玩鬧的自由度很低,唯獨哭鬧這個是沒法制止的。越制止越激發的。於是這成了她唯一的情緒出口。
這二者導致的都是孩子在情緒的表達上兩極分化,中間缺乏足夠的層次。極端的快樂和極端的悲憤佔有了大多數。而那種輕微的不滿或者有節制的快樂的中間多個層次得不到足夠的機會應用所以也就發展不健全。(作為快9歲的孩子來說。中間部分應該很豐富了。而且女娃在這方面更應該發展得更多更早一些。我身邊相當一部分7~8歲的女孩子已經懂得忍耐,然後轉到不礙事的環境裡面含著眼淚說委屈了。)
對於這方面,還是需要養育者對孩子能夠有更多積極的回應,讓其有更多的空間發展其中間多層次的情感。而不是將其往兩頭逼。

增加與其它教育理念的兒童和家長的互動。
這一條就是為了避免出現像問題中這樣的旁人頻繁出現的問題。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多和能夠真正意義上理解和包容孩子,並以平等方式對待孩子的家長相處,無論對於孩子還是孩子家長都是能夠有很大收穫的。當然,如果前面提的兩條問題存在的話,也請儘早解決,不然在新群體裡面別人也會很困擾的。

最後也要說一個我的概念,現代科學的教育觀是將更多的內容指向了家長的個人素養,要孩子成為喜聞樂見的好孩子,那就首先要成為一個觀念意識開放進取的家長。這條路短期很難見效。但如果走對了方向,對於孩子的未來是很有助益的。


很奇怪LZ的問題,小孩還沒長大你又如何知道他不是世界的中心呢?40年前誰會知道馬雲會改變中國?同理,如果你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告訴他,你不是世界的中心,你不能改變世界,那他以後就真的會在做什麼事情之前都告訴自己:我不行,我不行


說這種話的如果不是一個孩子,那麼請讓你們的孩子遠離這種人。每個人遲早都會知道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但依然能夠感到幸運/快樂就看父母的態度和教育,但首先一點請遠離這種人。


我不喜歡老公當我面誇別人漂亮,我當然知道自己的斤兩,但是他來說,容易拉仇恨


我小時候特別活潑開朗,簡直是家裡的開心果,七大姑八大姨叔公舅奶奶什麼的都很喜歡我,除了我阿姨(我媽的姐姐)。
當然她可能並沒有不喜歡我,但是到現在為止我也不覺得她喜歡我。
我表姐,就是我舅舅的女兒,從小就很漂亮,五官無可挑剔,皮膚特別白,而且在家裡永遠是很溫柔很柔弱的樣子。對比之下,我被我爸媽從小散養,天天和小朋友們在外面玩,曬得並不白,而且爸媽不許我留長發,性格又大大咧咧的像個小男生,所以我阿姨就一直說我不好看,當著我和我媽的面。我不知道我媽怎麼想,反正我當時是很不高興的,而且也表現出來我很不開心了,但是我從小就脾氣倔,不喜歡哭,所以我媽她們可能就覺得無所謂吧,沒有哭就不是什麼大問題啊,但我阿姨似乎有點故意想把我弄哭的惡趣味,話說的會越來越重。後來也不僅僅說我不好看,還說我脾氣不好,甚至當著我的面說我考試成績好是因為我爸媽給老師送禮了,還說我會因為長得不好看找不到工作等等。所以雖然我現在看上去很溫柔脾氣很好,同學也會誇漂亮,親戚也會說,但是其實我知道我自卑呀,走在路上人家看我我都會把頭低下來,前幾天去面試實習還擔心會不會因為長得不好看被拒絕,我男票誇我的時候我也覺得是因為他愛我並不是我真的好看。天知道我多喜歡多懷念以前那個特別開朗活潑自信可愛的小姑娘。
說我不漂亮這件事我覺得比我小時候他們常說我和我爸媽都長得不像,是撿來的這件事帶給我的傷害更大。
其實我從小就知道我表姐好看啊,但是為什麼要拿一個小女孩不那麼好的方面去和另一個人最好的優點比呢?可能大人們會覺得無所謂是玩笑話,但是小孩子的心都是特別乾淨澄明的,他們根本不會覺得你是開玩笑。
而且小時候的事情會影響一輩子的性格。即使長大後有次吃飯的時候我姑姑說我長得一般啊,我堂姐比較好看啊,我雖然覺得小失落,但倒也沒有覺得受到了很大的傷害。可能因為長大了知道我並不醜啊,但是小時候一直被灌輸丑的觀念真的會覺得自己丑的。
長大後雖然知道我阿姨生活的不如意,我姨夫不那麼體貼,我哥也很讓她操心,但是作為一個愛記仇的天蠍座(哈哈哈別拍我)我一點也不會因為這個覺得她小時候對我的傷害是可以體諒的。雖然我不恨她,但是我也不可能和她親近。
以後如果我有孩子了,絕對不會允許別人說他她不好看!
我希望所有小朋友的心都能夠被細心呵護,都可以快樂自信地長大~


換位想想。1。你小的時候對自己與世界是怎麼認知的。2。你小的時候別人逗你你什麼心情。
說說我小時候吧。完全是相反的。我小的時候從來沒覺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反而很自卑。雖然我是獨生女。家庭條件優越。奶奶爺爺特別寵我。但是我爸媽不理我。所以我小時候是自卑的。我爸媽不是故意的。那會正是他們事業的上升期。三十歲的時候。剛工作。忙。不然也不會有現在我比較優越的生活條件。但是那會就是。他們忙。不理我。跟他們的事業比。我什麼都不是。如果別人說我不好看我會有什麼反應呢?大概會什麼反應都沒有。心裡鈍鈍的疼吧。可能會記仇記記很多年。小的時候因為父母忙所以一直帶著我工作帶著我和同事長輩吃工作餐。上班的時候會碰到他們的上司,前輩什麼的。我要有禮貌打招呼討人喜歡。但是我是內向怕生的。所以沒少挨罵。說我給他們丟人。你看。我不會以自我為中心。雖然我是獨生女。但是我小的時候幾乎低到塵土裡。現在看到驕縱的小孩子會很煩。
其實我想說的是。不管小孩子有什麼心理什麼表現。都是大人的錯。孩子驕縱。不是因為她以自我為中心。而是大人讓她覺得這個世界就是這樣。她就該這樣活著。就像我小時候以為我就該那樣低的活著。我以為大家都和我一樣。而且逗小孩子也是不對的。這是一種自私的心理。為什麼大人不檢討自己而第一反應是孩子以自我為中心呢。如果你當面說一個大人不如別人好看她生氣了也是以自我為中心么?
換位換位。


你知道核心問題是什麼嗎?你自己能坦誠地承認自己的問題並寬待別人對你的評論嗎?如果你能心平氣和地對待批評甚至「無端」指責,孩子也就能學會的。


推薦閱讀:

孩子不肯吃飯怎麼辦?
幼兒是否需要「更豐富的環境」,應該如何營造?
五歲的孩子看不起保潔阿姨,怎麼辦?
父母要求孩子做某件事時,「我數三下」的方法為何十分有效?

TAG:心理學 | 教育 | 兒童教育 | 性格培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