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把佛經翻譯出《聖經》的味道,把《聖經》翻譯出佛經的味道?


1.1 這是我親耳聽到的那樣。
1.2 那時,佛在舍衛國的祗樹給孤獨園,和他的一千二百五十個弟子在一起。
1.3 有一天,佛就起來,穿著袈裟,拿著金屬的缽,到大城裡去乞討。
1.4 在那個城中,乞討了一圈回到住的地方。
1.5 佛吃過了飯,收起衣服和缽,又用清水洗腳,坐在坐具上。
2.1 聖須菩提就站起來,把右肩露出來,又把右膝跪在地上。
2.2 聖須菩提就問,聖哉,世尊。你必是愛你的菩薩們,也教導菩薩們。
2.3 要是有善人想要發誓成為菩薩,應該怎樣安定他的心呢?
2.4 佛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我必是愛菩薩們,教導菩薩們的。
2.5 佛如此說,若有善人,發誓願想要成為菩薩,就要這樣安定他的心。
2.6 聖須菩提就歡喜說,我要聽著這箴言了。


弟子約翰品第一

如是我聞。彼時,神與道通。神智慧方便,以神通造萬物。神身出光明,人天交接。神乃授弟子曰約翰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約翰具足見證神通之力,於劫中尋彌賽亞者。
利未人於是言:善男子,汝其為誰?
約翰言:善哉,吾非基督。
利未人言:然汝為以利亞歟?為先知歟?
約翰乃做偈曰
善哉諸信眾,一切諸弟子,
汝聞曠野呼,聲傳以賽亞,
因彼上主力,以水濯聖子,
成道雖在後,本性大圓滿。


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贊

無上諸天深敬嘆,大地重念普安和,人元真性蒙依止,三才慈父阿羅訶。
一切善眾至誠禮;一切慧性稱讚歌;一切含真盡歸仰;蒙聖慈光救離魔。
難尋無及正真常,慈父明子凈風王,於諸帝中為帝師,於諸世尊為法皇。
常居妙明無畔界,光威盡察有界疆,自始無人嘗得見,復以色見不可相。
惟獨絕凝清凈德,惟獨神威無等力,惟獨不轉儼然存,眾善根本復無極。
我今一切念慈恩,嘆彼妙樂照此國;彌施訶普尊大聖子,廣度苦界救無億。
常活命王慈喜羔,大普耽苦不辭勞,願赦群生積重罪,善護真性得無繇。
聖子端在父右座,其座復超無量高,大師願彼乞眾請,降筏使免火江漂。
大師是我等慈父,大師是我等聖主,大師是我等法王,大師能為普救度。
大師慧力助諸羸,諸目瞻仰不暫移;復與枯燋降甘露,所有蒙潤善根滋。
大聖普尊彌施訶,我嘆慈父海藏慈,大聖謙及凈風性,清凝法耳不思議。


如是我聞,一時帝在餛飩國積水潭中,結跏而坐,證得三昧,顯示金身,長無量由尋,與虛空等;慧眼大開,放般若之光;以手作刀,厘光與暗為二,曰:明明昧昧,昧昧明明,不可思議。
帝見潭水湯湯,浩浩滔天,乃呪曰:「唵!」分水為地、火、風,四大出焉,百物生焉。山川其條,列星隨旋。
……
時有天魔曰波旬者,廣集毒欲,毀壞正法。帝修行時,即常干犯。今見帝所造者曰人,居凈土中,食仙果而飲瓊露,相好心和;波旬復生妒恨,潛欲毀壞。乃變身老蛇,自他化天來至凈土,語婦人曰:帝即誆汝,汝知之乎?不者,何以有果味美若彼者,帝禁汝食乎?婦人心動,波旬即取之與食,婦人復給其夫。二人無明即生,三毒遂起;眼前凈土悉為地獄,口中嘉果忽成烈火。彼既痛苦不已,求帝薦拔。帝心感焉,語迦葉曰:「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豈虛言哉。彼二人雖迷,然佛性具在,可度化之。」迦葉行地獄中,以般若三昧照徹污垢,引二人上,謂曰:「爾等既起凡心,無由得升凈土,滯留須彌山下。今付汝亞當戒律二百五十,汝夏娃三百四十有八,念茲在茲,可祛魔王,可入正法,可升凈土,懋哉懋哉!」


首先我想問一下,什麼是「聖經的味道」?
我可以確定,當提問者使用這個短語時,他心裡實際上想的是肇端於1890年、出版於1919年的「和合本」聖經——或者更確切一點說,官話和合本聖經。但是《聖經》在中國的譯本只有這一種嗎?顯然不是的。咱們來看看和合本之前的本子大概是什麼樣的吧,舉《創世紀》1:1-3為例:

馬禮遜譯本:神當始創造天地也。時地無模且虛。又暗在深之面上。而神之風搖動於水面也。神曰。由得光而即有光者也。
委辦譯本:太初之時,上帝創造天地。地乃虛曠,淵際晦冥,上帝之神,煦育乎水面。上帝曰,宜有光,即有光。
廣東話譯本:太初之時,上帝創造天地,地系空虛矇混,淵上黑暗,上帝之神,運行水面。上帝話,應該有光,噉就有光。

哪一個才是所謂《聖經》「應該」有的「味道」呢?即使就談和合本罷,在它所產生的那個年代,是被當作「歐化的國語」的好例子的,但現在的教徒之中,普遍只覺得它「古雅」、「有古白話的味道」。所以所謂「聖經的味道」,大多不是依賴於本質而是依賴於方法與視角的。

最後認真地回答一下,如樓上有人已經引過的,唐朝時的景教在辭彙與風格上就幾乎與佛教「一般無二」,如《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贊》(現在在讚美詩中還可以看到)和《大秦景教大聖通真歸法贊》都是好例子,還有《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經》:

時景通法王,在大秦國那薩羅城,和明宮寶法雲座,將與二見,了決真源。應樂咸通,七方雲集。有諸明凈士,一切神天等妙法王,無量覺眾,及三百六十五種異見中民。


我也湊個熱鬧唄,《聖經》版的俺就不整了,洒家化緣要飯是一絕,老久以前我整過一個口水打油變文版的,貼上:
(加粗為須菩提所言)

這就是我所聽說,當時佛在舍衛國。

園名袛樹給孤獨,比丘一千二百五十個。

既到餐飯之時刻,世尊著衣持金缽。

入彼舍衛之都城,挨家挨戶化吃喝。

討來餐飯返本處,飯食既罷收衣缽。

又把雙足皆洗濯,亦如平常跏趺坐。

時有長老須菩提,眾人之中從座起。

偏袒右肩跪右膝,合掌恭敬對佛語。

世間稀有之世尊,佛陀如來我聽聞。

您善護念諸菩薩,對眾菩薩囑殷勤。

若有善男善女人,發乎無上正覺心。

此正等心如何守?如何才能避邪神?

佛言善哉須菩提,如汝剛才所言語。

我善護念諸菩薩,付囑菩薩亦善於。

善男善女發妙心,名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心如是防與御,如是降服其心地。

世尊請您與我語,我願歡心聽明細。

佛言你應聽我話。一切菩薩摩訶薩,

應當如是降心煞。世界眾生萬變化。

既有卵生與胎生,還有二生名濕化。

若乎有形若無形,若有想發無想法。

或者無有諸雜念,或其念想依然雜。

我皆讓彼入涅槃,至今度者非萬千。

其實並無得度者,此中緣由為哪般?

菩薩心中存自我,他人眾生與壽者。

種種相狀不能舍,此即未證菩薩果。

再者比丘須菩提,菩薩若發大乘趣。

布施應無執著意,因為諸法本空寂。

不貪聲香味觸法,破除諸相無牽掛。

圖謀功德而布施,如何成就摩訶薩?

故曰布施不住相,則其福德難思量。

東方虛空如何樣?究其浩渺可想像?

東方虛空無限大,我之想像難描畫。

上下西南與北方,此等虛空可想像?

四維虛空皆無邊,非我想像所能言。

亦如虛空難想像,無相布施難思量。

若想證得摩訶薩,則應依我之教化。

·········

當哩個當,當哩個當

·————————————————————————

看到新評論,又翻出來了這條來,感慨呀,這個問題是引誘我踏入的知乎的招魂幡吶!當時驚嘆,還有這種社區吶,於是千山萬水跑進來,踏上了這條不歸路。進來發現題目已經改了,原題目我記得好像只有把佛教翻譯聖經味,不過好在洒家存量大,貨源足,聖經搞成佛經我也整過啊,好久以前在另外一個題目里貼過半篇,今天找出來貼個全的吧,這不過新年了嘛,熱鬧一下噻


————————————————————————————————————


《佛說耶和華創世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時有長老須菩提,偏袒右肩、頂禮合掌,求聞諸天聖眾。

如來告曰:「須菩提,汝樂聞者。諦聽。諦受。當為汝說。從是西方,過八千佛土,有世界名曰伊甸,其土有聖,號耶和華。清凈梵行,般若精進,發宏誓願,行大神通,七日七夜乃造一小世界。須菩提,一千小世界為一小千世界,一千小千世界為一中千世界,一千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須菩提,以一小世界對此三千大千世界,寧為微不?」

「如是,世尊,微矣。」

「則其功德,於意云何?」

曰:「不可思量」

「善哉,須菩提,我當為汝講耶和華不可思議殊勝功德。

其土混沌,淵面黑暗。耶和華之阿賴耶識運行於水,變現萬有。乃發大威德,呼曰,此世當有光,遂現大光明。彼觀光明妙用,遂分晝夜,昏晨乃定,此初日也。

耶和華運大神通,造作空氣,氣動風生,水分上下。耶和華以氣為天,所言天者,非天也,是名天也。晨昏乃定,此二日也。

又,須菩提,彼國漫淹大水,其邊無際。耶和華乃使水聚為海,土露為地。由是地、水、火、風、四大俱足。荊草菜蔬,各從其類,復有無數栴檀香樹。吉祥果樹。花果恆芳,香氣流布,各自異行。行行相植。莖莖相望。枝枝相准。葉葉相向。花花相順。果果

相當。此無情眾生,悉化現而成。耶和華觀此妙用,生歡喜心,晨昏乃定,此三日也。

複次,耶和華乃運神力,作二摩尼寶著其中,其珠便以光明照。以辨晝夜,以定六時。大者知晝,小者知夜,復造朗星,雜布其間。一時正覺光明遍照。彼觀此妙用,生歡喜心,晨昏乃定,此四日也。

須菩提,耶和華觀此世界空寂,乃發大願,願魚游於水,百鳥飛禽,周遍諸天。復將功德迴向此有情眾,承佛威力,發微妙心,願濕生,卵生,盡虛空界。晨昏乃定,此五日也。

複次,耶和華觀大地空遼,乃發大願,願有旁生彌滿四野。由是百獸競走,百蟲爭鳴。復將功德迴向此有情眾,承佛威力,發微妙心,願胎生,化生,盡虛空界。由是,地、水、火、風,四大俱足。濕、卵、胎、化四生兼備。

耶和華復觀己相,造男子女人,令其知掌魚、鳥、獸、蟲、盡此有情。復令其多生多養,子孫人民,周遍瀰漫,此方國土。耶和華告此男子女人,結種之蔬,結核之果,爾等之食。至於草木,旁生之食。無得混亂。耶和華觀所造萬物,因緣具足。生歡喜心,晨昏乃定,此六日也。

萬物既成,耶和華遂於第七日而止歇。耶和華呼此第七日曰聖日,凡其所造男子女人亦當於此日安息。

須菩提,耶和華七日七夜,造此世界。我為汝說畢。」

長老須菩提聞是經已,歡喜讚歎,而做偈曰:

聖哉耶和華,七日造世界。

神通無障礙,威德遮日月。

大闡殊勝願,成就無上道。

莊嚴一國土,圓滿善報業。

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大歡喜,前為佛作禮而去。


——————————————————————————————


阿彌您嘞陀佛了


觀世音菩薩關於智慧和虛空的箴言

1.1觀世音菩薩說,要依『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你當曉得一切都是虛空,於是必不再見幽暗。

1.2舍利子,日光之下的一切事,都是虛空,都是捕風。
1.3世間的事物都由你的心創造,在得了悟空性的大智慧後你當知曉。
1.4虛空的虛空,一切都是虛空。
1.5要知道一切皆是由人的觀感意識產生,豈不都是虛空。
1.6思想、行為、意 識,也是如此。
1.7舍利子,虛空是一切的基礎,你當知曉人世間一切都是幻覺。
1.8不存在誕生、死亡、榮盛、滅絕; 骯髒、乾淨、增加、減少。
1.9一切都是虛空,空中自然無物可觀,於是自然無空中之色。
1.10一切既然都是虛空,我們就沒有任何的感覺,六根也就徹底清淨。

1.11這時,你所之見就是空的,整個人都沒有意識。
1.12沒有黑暗,也沒有黑暗盡頭。
1.13沒有生老病死、 沒有痛苦產生和設法消滅痛苦的憂愁,沒有精明巧詐和得失之心。
1.14如此,你也成了菩薩。

1.15你們當依從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那時你們將沒有羈絆、憂愁、惶恐。
1.16將變得智慧、仁義、正直,因此就能遠離一切是非妄想,到達無罪之地。

1.17過去、現在、未來,所有得道的,皆是依這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1.18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可斬斷一切苦難,豈不是最有神蹟 、能到達光明之處、無可比擬的神咒。
1.19我來告訴你們咒語吧,去靈修吧!去靈修去吧!靈修到無罪之地!全部靈修到那無罪之地!


這是我翻譯的一首歐美風格的蒙古國基督教讚美詩《adonai》,原文是蒙古語,我還做了一段蒙語詩朗誦,但是手機上網貼不出圖,也發不了音頻,先就這麼地了吧。以下是譯文:

勝軍怙主與吾同行進,
勝世君王聖潔我業身,
因之斷除濁世惡趣故,
因故自救救贖諸有情,
是則牧者端坐羊群間,
是故調服此世荊棘淵,
長獻妙音禮讚阿都沁,
長生萬民之上阿東乃。


需要指出一點,我本人是主內的信仰人,把這首讚美詩翻譯成這個風格,本意只是為了配合蒙文詩歌押頭韻的習慣,而且僅僅只是為了方便不懂蒙古語的朋友了解蒙古國那邊的歸主情況,而做的一個簡單的意譯,或許這首歌已經有了我尚未了解的漢文譯本(蒙語歌詞很可能也是自歐美國家轉譯)。總而言之,這個譯文在我看來不過是平日娛樂的雕蟲小技,或者說,這就是個文字遊戲,它不是屬靈的事工,不能登大雅之堂,我本人明確是不支持這種多種宗教文化元素的機械套用。

畢竟,正如利19:19所說:「你們要守我的律例。不可叫你的牲畜與異類配合;不可用兩樣攙雜的種種你的地,也不可用兩樣攙雜的料做衣服穿在身上。」

如若一個自稱基督徒的人,對聖經當中那些如同兩刃利劍一般直指人心的力量心懷自慚形穢之心,卻追求這種文字技藝,那真是捨近求遠、捨本逐末啊!


我們在天上的導師,願人都尊你的名為佛。願你的凈土降臨,願你的教導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們日用的酥油,今日賜給我們。免我們的業,如同你免了別人的業。不叫我們遇見波旬,救我們脫離五濁。因為無常,無我,涅槃,全是你的,直到永遠。阿彌陀佛!(佛-基督)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常然真寂,先先而旡元;窅然靈虛,後後而妙有。總玄樞而造化,妙眾聖以元尊者,其唯我三一妙身無元真主阿羅訶歟。判十字以定四方,鼓元風而生二氣。暗空易而天地開,日月運而晝夜作。匠成萬物,然立初人。.......設三一凈風無言之新教, 陶良用於正信。制八境之度,鍊塵成真;啟三常之門, 開生滅死。懸景日以破暗府,魔妄於是乎悉摧;棹慈航以登明宮,含靈於是乎既濟。能事斯畢,亭午升真。經留二十七部,張元化以發靈關。.......真主無元,湛寂常然。權輿匠化,起地立天。分身出代,救度無邊。日升暗滅,咸證真玄。(基督-佛/道)

大聖夷數和佛,願開忍辱大慈門。
願聞夷數再更生,聖化神通不可量。白鴿飛來騰瑞相,那能俗處現風光。六旬住世身返寂,三百餘年教闡揚。授記明童應後聖,願為我等布津梁。仰啟活命世尊夷數和佛。……清凈光明力智惠,慈父明子凈法風,微妙相心念思意,夷數電明廣大心。又啟真實平等王,能戰勇健新夷數,雄猛自在忙你尊,並諸清凈光明眾。(摩尼/基督-佛)

一更初,月正生,參悟真宰無影形。不產物,物不生,不落方所不落空。永活固有無終始,獨一無偶為至尊。全體存,大用運,動靜一顯開妙門。
一更中,月正新,方會無極性理種。元氣剖,陰陽分,萬物咸備人極生。無極是種太極樹,樹藏果內果即種。甚分明,須認真,莫把種作種根人。
一更末,月正高,吾教定認異諸教。修後世,望恕饒,遵行天命與聖條。順享天堂無限福,逆罰地獄受刑牢。勸同志,細推敲,莫教死後哭嚎啕。(伊斯蘭-道)


此版本為網路摘抄,原文鏈接:Diamond Sutra: Chapter 01

Diamond Sutra: Chapter 01: Chapter 01

This is what I heard.

At one time the Buddha was staying in the Jeta Grove, near the city of Sravasti.

With him there was a community of 1,250 venerable monks and devoted disciples.

One day before dawn, the Buddha clothed himself, and along with his disciples took up his alms bowl and entered the city to beg for food door to door, as was his custom.

After he had returned and eaten, he put away his bowl and cloak, bathed his feet, and then sat with his legs crossed and body upright upon the seat arranged for him.

He began mindfully fixing his attention in front of himself, while many monks approached the Buddha, and showing great reverence, seated themselves around him.

Diamond Sutra: Chapter 02

After a time a most venerable monk named Subhuti, who was sitting in the congregation, rose from his seat.


He uncovered his right shoulder, placed his right knee on the ground, and as he joined his palms together he respectfully bowed and then addressed the Buddha:


「Most Honored One, It is truly majestic how much knowledge and wisdom your monks and disciples have been given through your most inspired teachings! It is remarkable that you look after our welfare so selflessly and so completely.」


「Most Honored One, I have a question to ask you. If sons and daughters of good families want to develop the highest, most fulfilled and awakened mind, if they wish to attain the Highest Perfect Wisdom, what should they do to help quiet their drifting minds and help subdue their craving thoughts?」


The Buddha then replied:


「So it is as you say, Subhuti. Monks and disciples have been favored with the highest favor by the Buddha, the monks and disciples have been instructed with the highest instruction by the Buddha. The Buddha is constantly mindful of the welfare of his followers. Listen carefully with your full attention, and I will speak to your question.」


「If sons and daughters of good families want to develop the highest, most fulfilled and awakened mind, if they wish to attain the Highest Perfect Wisdom and quiet their drifting minds while subduing their craving thoughts, then they should follow what I am about to say to you. Those who follow what I am about to say here will be able to subdue their discriminative thoughts and craving desires. It is possible to attain perfect tranquility and clarity of mind by absorbing and dwelling on the teachings I am about to give.」


可以是可以的,但沒什麼大意義,要做到逼真,更是不可能。
《金剛經》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文字不也是相嘛?執著於文字,則全不能得其中三味。白話的《金剛經》樓上已翻譯了很多,我就用文言翻譯翻譯《聖經》,且作一樂。(當然是以我自己的習慣,不求模彷彿經。因為佛經的中文,也不是好中文。)

馬太福音第三章
(帝提庇留間),約翰於猶太省,出而適之野,號曰:「天堂近矣,爾當自察。」——斯人也,古賢哲尹賽亞所謂者也,曰:「其於國郊,呼也昭昭。存哉帝德,修哉帝道。」

當其時,翰所衣者駝皮,所餐者野螽,所飲者蜂蜜也,而耶魯、猶太、約水之民具攜手來朝,自悔其前。翰遂洗眾人於約水,以恕其咎。時法利賽、撒都該亦多有往觀而欲求洗於翰者。

翰怒曰:「爾等誠蛇蠍子也!豈亦欲避天禍於未然哉?!吾告爾等:人之為物,譬如草木。種瓜得瓜,因果相輔。心存善因,其果乃甘。心動惡念,其果必苦。
「爾等莫以亞伯拉汗為吾等肇祖,則庸庸自滿矣。昔者,上帝示肇祖於石上,方錫血脈以永綿。今帝怒矣,若秉斧荊畔,凡生惡果之木,懷孽胎之苗,皆將除之,擲於火內!
「吾今來也,以水施洗,爾等當悔之。後來之人,勝吾百倍,吾為之著屢尤嫌不足也!彼將以聖靈與火為爾等洗!
「彼乃執箕,惟凈其場。彼乃足倉,惟焚其糠!」

於是,耶穌自加利利來,至約水畔,見翰曰:「請為愚洗。」

翰聞之,愧然而止曰:「是何言也!吾當往公處,受公之洗!何勞公之親來邪?」

耶穌對曰:「吾兄勿辭,吾等應為斯證。」

翰遂許之。及諸禮法畢,穌乃登岸,見天放千萬億大光明,眾民乃見帝靈如鴿,飛降其身,復聞一宏闊聲曰:「斯為朕子,朕所遺也!」

就先翻譯那麼多吧。


嗯,我來講講聖經的故事啊。

偉大的革命先驅耶穌同志,在羅馬國統區傳播進步思想多年,共有12門生,不料有一日,遭到叛徒猶大出賣,不幸被捕,被釘上十字架,敵人為了羞辱他,在他頭上帶荊棘做的皇冠。

耶穌同志被敵人殘忍毒辣地鞭笞直至全身肉體潰爛,又因被釘在木十字架上流血三日而亡。

在耶穌同志遇難期間,除猶大以外,其他十一門徒逃離回老家重操就業。

三日之後,耶穌同志肉身復活,到門徒各個老家召喚他們重新投入革命事業。後來除了約翰同志得以壽終正寢,其他革命先輩都為了偉大的事業殉道。

與此同時,充當猶太人買辦階級法利賽人的打手的保羅,前往大馬士革,意圖把革命隊伍一網打盡,不料天上打下一道光芒,把保羅幾乎刺瞎了眼,保羅從馬上跌下翻滾,天上傳來耶穌同志的聲音,去吧,把我的革命思想傳遍全世界。

至此,一個偉大的新紀元開始了,曾經的偽軍保羅變成了保羅同志,他把革命的思想不但傳播給猶太人,還傳播給其他被羅馬征服和壓迫的民族,一個偉大的,反對羅馬帝國霸權主義,為了解放全世界各個民族的新紀元開始了!!


《六祖新約全書》

宗寶福音

當時,慧能來到了寶林。

韶州總督韋璩,和一些文士進前來,求他說:「大師啊,請解救愚昧的人」。

慧能說:「我來說法」。

韋璩說:「大師啊,你在這裡說法,我不敢當,只要您肯來舍下,我們就必定開悟了」。

......

第二天,總督和官員,總數約有三十;文士和祭司,總數約有三十;其他信大師的,總數約有一千。大師見許多人圍著他,就開始說法:

「想開悟的人有福了,因為覺悟屬於他們。」
「想擺脫煩惱的人有福了,因為本來也並無煩惱。」
「想成為佛陀的人有福了,因為佛陀本來就是他們。」
....
「你們聽古人說:『不可懈怠,凡懈怠的,肉體和心靈將要不潔』,但是我告訴你們,不懈怠,也必不潔。」

「不要以為我來,是要成全你們如何開悟,我來不是成全,而是要廢掉。我實在告訴你們,直到天地都廢掉,佛陀的覺悟也一點一划不能成全。」

.....


補充一下@羅四維 老師的答案,全部的逗號改成句號可以使效果更勁……我根據哥林多前書第十五章寫過下面這麼一段:


希有法王。若有明子序數彌師訶。殯殮三日。死而復生。云何應所從來。云何住身。法王言。諸格林多。善哉。當為汝說。爾所播者。若無涅槃滅度。云何得生。云何得住其身。

——《大秦景教格林多前書第十五·寶路法王說死復生品》


文理本聖經(文言文)-基督教聖經在線閱讀-bible.kuanye.net
這是20世紀初翻譯的聖經,用文言寫成。在這略摘錄兩段。

以色列王大衛子所羅門之箴言、

2

使人知智與訓、辨悉哲言、

3

受誨於處事之明智、及厥公義正直、

4

使庸人得聰睿、少者得知識與精明、

5

智者聞之增其學、達者聞之正其趨、

6

令人通曉箴言、喻言、與智者之言、及其隱語、○

7

寅畏耶和華、乃智慧之肇始、惟愚者蔑視智慧與訓迪、

8

我子、當聽爾父之訓誨、毋棄爾母之法則、

9

是為爾首之華冠、爾項之鏈索、

10

我子、惡人誘爾、勿依從之、

11

彼若曰、與我偕行、潛伏以流人血、無端隱伺無辜、

12

生吞之如陰府、俾其壯健入墓、

13

必獲珍寶、掠物盈室、

14

爾我同分、公共一囊、

15

我子、行路勿與之偕、禁足勿履其徑、

16

其足趨而行惡、疾以流血、

17

譬彼羽族、目睹網羅之設、猶不知戒、

18

斯人乃潛伏以流己血、隱伺以害己生、

19

凡嗜利者、其道如是、貪得之欲、必隕其命、○

20

智慧大呼於街市、發聲於通衢、

21

呼於會集之首區、揚言於邑門與城內、

22

曰、樸拙者好樸拙、侮慢者樂侮慢、愚蠢者惡知識、將至何時乎、

23

我加斥責、爾當迴轉、我將以我神注爾、以我言示爾、

24

我召爾、爾弗從、我伸手、莫之顧、

25

我之規訓、爾蔑視之、我之斥責、爾弗受之、

26

爾遭患難、我必哂之、爾受恐惶、我必嗤之、

27

爾之恐惶、如狂風之來、爾之患難、如颶風之至、罹憂傷、遇窘苦、

28

斯時呼籲我、我弗應、切尋我、而弗得、

29

因其憎惡知識、不喜寅畏耶和華、

30

不受我之規訓、輕忽我之斥責、

31

故必依其所行、而食其果、循其所謀、而饜其欲、

32

樸拙者戮於卻退、愚蠢者滅於安逸、

33

惟聽我者、必宴然居處、得享寧靜、不畏遭禍、


佛說:那些 / 不信我的/ 阿彌托福


作參考

序聽迷詩所經

……天尊見眾生如此憐愍,不少諫作好不依。天尊當使涼風向一童女,名曰末艷。涼風即入末艷腹內,依天尊教。當即末艷懷身。為以天尊使涼風伺童女邊,無男夫
懷妊。令一切眾生見無男夫懷妊。使世間人等見即道,天尊有威力。即遣眾生信心清靜,迴向善緣。末艷懷後產一男,名為移鼠。父是向涼風。有無知眾生即道:若
向風懷妊生產……一切眾生甘伏據,此天尊在於天上,普署天地,當產移鼠……

英華拂塵錄〖第三輯〗


參考《地藏經》和《金剛經》翻譯幾句《出埃及記》:

出埃及記19.1-19.9

一時以色列諸子出埃及滿三月整,在西奈,與摩西俱。爾時諸子,離利非丁地,入西奈曠野,紮營訖。

時先知摩西入神地,耶和華于山上白於摩西:「汝應如是說於雅各家,諭於以色列諸子。」

「吾今日為埃及諸子所行之事,汝等皆以悉見。吾發不可說不可說神力,承諸子於吾鷹翼之上,以至平安歸來。」

「如若汝等聽從吾命,當遵守我吾約,屬吾於十方無量百姓之中,以是十方無量世界均為吾之王土。」

「汝等當歸於吾祭之國度,為聖國民。以上請為吾所傳。」

摩西聞此,召族內長老,陳明耶和華之言。是時十方信眾,皆同聲而答曰:「凡主所諭,我等皆從。」摩西告於耶和華。

耶和華白於摩西曰:「吾將顯大智慧密雲相於汝之地,令諸子聽吾汝之言,當得以信汝。」

——————————————

翻著寫也不是不行


看大家都是在用實踐的方法回答,那我用理論一點的方式回答吧。
作為翻譯專業的學生,佛經翻譯和聖經翻譯必然都會了解一些,佛經翻譯是中國古代翻譯的一個主要部分,而聖經翻譯又是西方翻譯史的重要組成。
之所以人們會覺得佛經和聖經翻譯有區別,並不在於文章本身,而是在於翻譯這一過程。佛經翻譯主要是在古代用通俗易懂(當時)的語言普度眾生,而聖經的翻譯主要開始於近代,長由懂中文的傳教士或中外合作完成,故而語言比較生澀,加之年代問題,形成了特別的翻譯特色。
想對調兩種翻譯實際非常簡單,轉換下自己的語言年代和翻譯目的立刻~


前提:
我們現在所謂的「佛經」是經過了古代高僧翻譯出來的。(這點沒意見吧?)
所以:
很多時候我們都佛經覺得很舒適。這在深層次上源於中國的佛教源於印度,卻根據中國實際(也就是中國的綱紀倫常)進行了改造,中國古代早期佛經會經常提及「孝」,這就是證明。
這也導致了在中國出現了唯一的「禪宗」。
因此,古代很多文人墨客寫得詩詞都帶有「禪意」,帶有佛家思想。(當然儒釋道思想都帶都有)
禪宗未正式形成時,大詩人謝靈運是佛教的「鐵粉」,當時他寫得很多詩句就已經帶有詩禪合一的味道。比如:明月照積雪」(謝靈運精通梵語)。
禪宗後,王維、韋應物、柳宗元等詩詞人,就更是將「詩禪合一」做到了更好。
所以作為一個中國人,閱讀起佛經來,自然是覺得舒適。(在你懂梵語、婆羅語,吐火羅語的背景下,你去讀印度原文佛經,你肯定會覺得不適。)

舉幾個例子:
1,如來拈花,迦葉一笑。
2,問:寶劍在匣內為何?師曰:不在外,又問:「在匣外又如何?曰:不在內。

再說中國山水畫與佛、禪。中國畫講究品,塑造意境。
所謂意境往往就需要觀畫者去悟,這也是一個例子。
你不會在西洋畫里看到什麼儒釋道的意境,因為人家是基督教。
所以:
本質上我們讀起來佛教很舒適,原因在於它早已經深深根植於我們的文化之中,我們的血脈之中。把《聖經》翻譯成佛經那樣,可以!問題在於需要很長的時間去消化和改變。(我們早習慣了「釋迦牟尼」四個字,卻很難習慣什麼但丁、普羅米修斯之類的名字。同理,你問問家裡的長輩就知道他們記得國內電視劇的人物的名字,就連古代皇帝晦澀難懂的名字都記不住,但是就是記不住什麼湯姆,邁克爾,布魯克斯。。。)佛教融入我們中國傳統文化,是從東漢白馬寺開始的了。

再再所以:把佛教翻譯成《聖經》那樣,人家也受不了為什麼如來拿了朵花,他徒弟迦葉一笑就成佛了。
嗚呼哀哉。


凈土彌陀蒙度贊

三世諸佛深敬嘆,釋迦不問已自說,真如自性蒙依止,三皈慈悲阿彌陀。
一切善眾至誠禮;一切慧性稱讚歌;一切含真盡歸仰;蒙佛接引離娑婆。
難尋無及正真如,方便莊嚴常寂光,於諸光中為極尊,於諸正覺為佛王。
常居無上真法界,光威盡察有界疆,自始凡聖皆得見,因以應身各顯相。
惟獨涅槃清凈德,惟獨佛智無上悟,惟獨不轉儼然存,眾善生心無所住。
我今一切念佛願,嘆彼妙樂照此國;釋迦牟尼為世尊,廣度苦界救無億。
真如盡顯空有妙,大普耽苦不辭勞,願度群生無邊業,善啟自性得無繇。
菩薩端在佛右座,其座復超無量高,彌陀願彼乞眾請,降筏使免火江漂。
彌陀是我等慈父,彌陀是我等聖主,彌陀是我等法王,彌陀能為普救度。
彌陀佛智助諸羸,諸目瞻仰不暫移;復與枯燋降甘露,所有蒙潤善根滋。
彌陀方由釋迦說,我嘆慈佛海藏慈,無上覺及真如性,清凝法耳不思議。


推薦閱讀:

TAG:佛教 | 聖經 | 基督教 | 翻譯 | 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