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車底盤調校很難嗎?
賽車的底盤調校是否很有技術含量?為什麼?國內的車隊都是由誰來完成底盤調教工作?
次日更新:幾位朋友非常有激情,很快發來了簡介,真心感謝朋友們對賽車行業的支持。大概看了一下,各位的經歷硬體條件與我們車隊培養計劃不是百分百契合,而且在這樣一個場合來招聘畢竟有點不正規,所以過些時日之後會在其他場合發布詳細的招聘計劃,也會通知大家,私信通道暫時關閉,但仍然歡迎朋友們關注。
====
難,太難了。
首先糾正一下題主,是調校,不是調教。調教的意思…百度一下你有新發現。
上幾張圖
前三張是從rFactor里截出來的,有些人覺得這是個遊戲,另一些人覺得這是個模擬器。不管怎麼樣吧,這個軟體提供了很多可以調校的參數,所有方框為白的數字都可以調。那麼根據什麼調呢?就是圖4里的這個名叫Motec的軟體(請所有某隊質疑過我的人好好看一下我是真玩過這個)。在模擬器中我裝了一個插件,可以把賽車的指標都保存成Motec支持的格式。而在現實中也有好多車隊使用Motec,他們的數據來源就是車上裝的大大小小各種位置的感測器。車回到維修區,一插卡,所有的數據都讀出來了。
稍微扯遠了一點。從Motec的界面裡面我們可以看到有好多好多圖線,右邊也有好多數字,這些就是每一個指標的實時狀態。從這些數據裡面,再根據車手的反饋,來決定接下來怎麼調車。為什麼說難呢?因為各位也能看到,這裡面前前後後幾百個指標,每一個都對車的整體表現有著影響。但同樣的,賽車是一個整體,是所有部件共同運作的,並不是某一個指標最好的狀態就代表整車最好,因為可能一個指標表現好其他的指標表現很差,所以我們就要在在這幾百個指標中確定主要的方向。技術含量也就體現在這裡了,頂級工程師就能根據數據、賽道和經驗確定哪些需要調,調成多少,從而讓賽車達到一個「最適合接下來比賽」的狀態。為什麼要加引號,因為賽車裡面不存在最完美這種說法,即使是同一輛車,同一個賽段不同的車手也有不同的調校,所以只有最適合比賽,最適合車手,沒有最完美之說。
國內的車隊是誰來完成調校。恩我只了解CRC,所以只討論這個賽事。比較關注的是四大巨頭,我們一汽大眾,上海大眾斯柯達,斯巴魯,北汽紳寶。這個裡面,制定策略的叫工程師,比較關鍵;最後拿著工具擰的是技師,誰來都行。具體說:
我們是一個5-6人的外國工程師團隊,屬於英國Prodrive賽車公司;我剛來隊里,還在學習中,算半個工程師;
斯巴魯是留洋背景的邵帥和另外幾個老外;
北汽應該是TK牽頭,具體名字背景不知道,應該是外國人;
斯柯達是老外團隊。
所以。。看到了吧,一共一個半中國工程師。當然可能還有其他中國同胞,沒提到請明示。老外玩這個幾十年了,有一天很完整的人才培養機制,從大學本科的車輛工程專業,到一些學校的賽車工程(碩士專業),都有很多人才,所以永遠是人才輸出,即使是前文提到的邵帥也是去斯巴魯廠方培訓了才回來任職的。我們國內呢,雖然賽車已經發展了十多年,但是整個車隊人才脫節十分嚴重。不缺技師,不缺老闆,不缺錢,也不缺國外團隊,可是特別缺少能把老外和本國技師聯繫起來的這麼個工程師。剛畢業的本科生也好,碩士也好,很多不從事賽車行業是考慮到升職前景啊,待遇啊等等,實際上是缺乏了解。還是那句話,中國賽車隊老闆不缺錢,隊里吃香的喝辣的,車的水平也夠,想跑亞太甚至世界賽事都沒問題,這前景還不好?我入隊的時候大三還沒念完,老闆就迫不及待的把我留下了,這赤裸裸的賣方市場啊,所以待遇那些都不是擔心的問題。
既然說開了就聊聊本科生碩士生。可能進車企區分度很大,但是在車隊都一樣——都是毛都不會。我上文提到的那些調校的方法、策略等等,書本上根本學不到,除非你是賽程工程專業的。學習就是不斷地比賽不斷地積累經驗,最後成為車隊里的中流砥柱。
賽車底盤,輪胎傾角,避震軟硬,回彈多少,非常複雜,不是換一套硬點的避震就可以搞定的
頭文字D裡面冠希哥說他得好幾個月才能校準好,黃秋生那樣的車神也花了一個月。所以應該是挺難的。
主要是代價高加上時間倉促所以顯得難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