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to X 和 Mac Pro 都在美國組裝,為何這麼多科技產品會在 2013 年扎堆回美國生產?

之前還看過有報道說美國的傳統製造業會在2014年復甦。為什麼美國要復甦製造業?


電子產品已經是在美國製造業迴流的大潮下相對不那麼明顯的一個門類了。可能與普通年輕人的生活更貼近一些才引起的注意。

並不是說美國「要」復甦製造業才引起的製造業回歸,資本是逐利的,當初到中國不是因為誰的號召,現在回美國也不是因為奧小黑的講話。讓跨國公司選擇生產地點的只有利益,也就是收入與綜合成本的差額。

過去幾年,隨著中國人力價格的快速上升,以及運費等其他成本的增加,在有些品類的產品上的「中國產」與「美國產」的價差在急劇縮小。去年看過一篇相關報道說,在十年前,中國生產的傢具運到美國去,比美國當地生產的同類傢具便宜50%以上,而去年這個差距已經縮小到了不到20%甚至有的接近持平。100塊錢的美國產和50塊錢的中國產,這個價格差別對消費者來說還有相當的誘惑的話,那100塊錢的美國產在80塊錢以上的中國產面前有了一戰的資本,100塊的美國產對100塊的中國產則有相當優勢。

美國與其他發達國家比較,有著相對豐富的勞動人口和礦產資源,有著最為高效的資本和物流體系。和其他發達國家不同,美國因為出生率不低,又有大量移民填補,老齡化並不嚴重。以前北美的能源價格也比其他國家都要便宜(汽油比瓶裝水還便宜的中東產油國除外),近幾年大量開發的頁岩氣更是只有其他國家幾分之一的價格,美國已經是燃油出口國了。這些加在一起,使得美國製造有可能獲得比其他國家造了再運過來更低的成本,資本是不會放過任何獲利的機會的。而且在當地創造就業機會不但形象更好,也有利於縮短從市場反饋到產品設計製造再到銷售的時間,通過其他國家的工廠可能需要幾個月的周期可以縮短到一兩周內完成。

電子產品相對來說不算是最容易受影響的門類,進口稅率不高,運費負擔很小,零件生產商還集中在日韓台,另外雖然號稱科技產品,組裝過程卻是勞動密集型,移回美國會帶來明顯的成本上升。我覺得只能說是在同質化競爭激烈且消費者對於機器成本的增加不太敏感(合約機多)的情況下這些公司覺得一個美國製造的標籤帶來的綜合效益大於那幾十美元的成本增加。

美國的消費品製造業七八十年代被德日鬼子亂干,九十年代以後在全球化大背景下被低收入國家的廉價產品亂干,忍辱負重幾十年以後風水輪流轉,終於又等來了自己的機會。如果去年當選的是羅姆尼的話,他是真正了解美國的企業和僱傭需要什麼的人,在他給中小企業減稅等政策下這一進程可能還會加快。不過就算奧小黑在台上也沒什麼,這次的美國製造業回暖不是因為他說了什麼,是各種客觀條件重新成熟了。


看到以上回答,覺得大部分說得都很有道理,製造業重回美國最大的因素莫過於海外投資的成本增加.至於有回答保密性的,保密性可以作為其中的一個影響因素,但絕不會成為主要因素.
首先看到,最近在國際貨幣市場上人民幣升值的趨勢比較明顯的同時美元也顯示出貶值趨勢,美元兌人民幣的匯率也在不斷減少.最近一年的數據由6.40跌至現在的6.12(前幾天突然由6.14漲到了6.23不過很快又跌回了6.12),匯率的提高在國際收支中帶來的影響就是外國資本的投資減少.反應在勞動市場上就是本國勞動力價格的提高.例如原本外國投資中有2000萬USD用於支付勞動報酬,假設原本的匯率為7,那麼這筆資本可以用來支付價值14000萬CNY的勞動報酬,而若現在的匯率為6,就只能支付12000萬CNY的勞動報酬.在對於一個資本密集型的生產函數Y(K,L)中勞動的邊際產出要高與資本的邊際產出,它表示著對於生產函數而言每減少一單位勞動投入帶來的產出的減少要遠大於每減少一單位資本投入帶來的產出的減少.因此由於匯率的變動使得外國投資的利潤減少,這對於外國資本來說是難以接受但又無力改變的,因此迴避匯率的變化成為了最佳的辦法.
第二.對於做出這一行為的關鍵影響還有就是外國資本所有者預期.基於前面的說法,外國資本所有者預期到未來的一段時間內,美元兌人民幣的匯率可能還會不斷降低,如果繼續增加中國投資只能帶來預期利潤的減少,那麼與其接受外國(相對於投資者而言)勞動力市場上不斷提高的價格趨勢,不如投資於本國穩定價格的勞動力市場,畢竟至少在這一勞動力市場上不會受到匯率的影響.
可能有人要問到,就算中國的勞動力的價格提高了,不是還會低於美國的勞動力價格嗎?對於這一部分的解釋為,在不同的國家生產函數會不一樣,若不考慮資本K的影響,產出水平Y(L)函數的形式不一樣,這是由於勞動的受教育水平,技術水平等許多因素相影響的結果,通俗而言就是"一個外國勞動力能抵得上幾個本國勞動力"的說法.例如上述2000萬USD能購買1萬單位的本國勞動力,可以獲得凈利潤1000萬USD,但是若在外國勞動市場能購買2萬單位的國外勞動力,可以獲得1100萬USD的凈利潤,結果現在那個國家物價水平也上漲了,本國匯率也跌了,本國貨幣的購買力也下降了,2000萬USD只能購買1.5萬單位的國外勞動力,凈利潤也變成了900萬USD,這就使得投資者轉而奔向國內的勞動市場了.
PS:以上生產函數為理想條件下的函數,只考慮資本投入K,與勞動投入L,沒有考慮技術進步,資本折舊,人口增長等等因素.
PS2:關於"為什麼美國要復甦製造業?"受專業所限只能簡略介紹一下,這一部分是產業經濟所專門研究的問題.當一國有意培養一個產業通常是基於長遠的政治與經濟利益上的考慮.很可能原本"發明-製造-銷售"這樣的微笑曲線發生了變化使得利益重心有所偏移,也可以是由於全球經濟一體化促使垂直一體化更加重要,也可以是受益於國家政策的意圖希望讓該產業處於國際貿易中的主導地位導致的.前面有答案所述的例如美國經濟衰落急需某一產業帶動經濟發展或者是為了促進就業率增長帶動經濟發展等等這些都是符合國家追求利益的意圖的


好多人提到增加美國就業率這一點,這是完全站不住腳的。增加就業率可以是這一潮流的結果但絕不可能是起因!一個盈利性公司的CEO如果沒有實質政策的扶持會不顧企業利益而為增加國內就業率遷移生產線?
高端製造業的遷移的原因有幾種:
一是伴隨美國頁岩氣開發的得力以及美國工人生產力的持續提升,美國製造的成本競爭力已經大大改善,某些產品的生產成本實際上比中國製造還要低。尤其當能源開支所佔成本的比率高於人力成本時,將生產線回遷至國內的優勢將更加明顯,而高端製造業恰恰具有這樣的特點。
二是某些跨國公司開始反思製造業的外包戰略。一種新觀點認為將製造過程安置在海外的決定可能忽略了很多的隱性成本,尤其當開發設計與產品銷售主要在國內進行時,包括技術支持的差旅成本、產品進口過程中海運的資金時間成本等等都會造成對外包成本的低估。
三是對技術保密性的要求、製造精密程度的要求等其它因素的綜合考量。
參考:
通用電氣的反思:外包時代該結束了
麥肯錫鮑達民:全球製造業新賽局


2015年的今天再看,這問題的很多答案都被打臉了。Moto X,乃至整個Moto的下場如何大家也都看到了——至於Mac Pro,蘋果本身財大氣粗,再加上這玩意原本就是小眾高端定位,對成本和產能的要求不大。結果很長時間裡Mac Pro的產能還是不能滿足需求……


我能想到的最主要的兩點是:從全球化發展到了對地域性和本地性強調,美國走向保守。其他詳情等他人回答。


因為美國有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力,同樣可以保護美國日益沒落的生產業和生產工人的生存


兄弟斗膽說幾句,不足之處請指正哈。「美國製造」(Made in USA)的回歸從奧巴馬政府的上一任期開始,就一直被作為美國經濟本輪復甦的基礎動力源泉來打造(這其實是奧巴馬打的一張王牌

過去十餘年間,美國依靠半實體化的互聯網行業和幾乎完全虛擬化的次貸產品,希望在勞動力成本居高不下的情況下,保持高速經濟發展模式,卻因此先後引發危機。降低姿態、依靠製造業重塑經濟是「山姆大叔」痛定思痛後的選擇———過去4年美國製造業創造了62萬個就業崗位,而這期間也是美國製造業20多年來首次實現可持續增長。
但現在,強勢美元卻通過就業市場的疲弱開始衝擊美國經濟,一方面是因為美國仍處於對製造業的重塑過程中,諸多措施尚未到位。美國總統奧巴馬2月25日就在白宮發表講話時表示,美國必須要發展前沿的高科技製造業,才能在21世紀創造穩定就業;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美國的勞動力成本仍然居高不下,企業抵禦成本壓力的神經普遍脆弱不堪。

看到上面有很多朋友說,那中國咋辦?不要擔心,這對影響中國製造業的波動不是特別大,主要在於:目前美國製造業回巢只能說是處於初級階段。未來3到4年可能會出現一個高峰。其次,製造業迴流將為美國帶來200萬至300萬個就業機會(200~300萬的製造業崗位並不能代表掌握或控制製造業,也不能說明某些特定商品的品質)。美國公司的回巢不能改變中國目前製造業大國的地位~


想當然
原因是shale gas revolution,包括葯企很多年前都在計劃回搬,不要想當然的把美國企業當成中國企業,美國企業最高等級考慮的就是利益,而不是政府


成本,保密,政策。


個人認為從國內角度考慮的話,其實美國復甦傳統製造業是一個很傳統很正常的做法,你可以聯繫下當下的中國以及整個國際情況還有之前的金融危機後的各種措施。當槓桿化越來越普遍(也包括什麼影子銀行成坨),資金在債券股票,額還有房地產吧,這些非實體經濟領域集中引發了次貸危機之後,去槓桿的要求就是選擇那些槓桿化率相對低的資金回報比較穩健的實體經濟領域。這也是為什麼每次金融危機以後,都是傳統製造業或者是什麼其他的實體經濟的復甦。
僅是一個角度的拙見~~


美國本土生產線先進,自動化效率極高;中國過去的低價勞動力已經不再有優勢。
養機器人可以24小時幹活,還不用吹空調點王爺。養工人時刻要防著跳樓自殺。


奧巴馬哭著喊著立法著,要美國公司把製造業弄回來。各大公司不得不表個態阿。


蘋果的搬回有保密性的考慮,在中國製造,無論如何工人會為利益出賣信息,美國工人的契約性強很多,這方面會大幅增強。Mac Pro研發到試產放在美國,你看到有什麼諜照嗎?


簡單幾點,1美國激勵製造業國策2,成本,石油價格和經濟大環境導致成本大增令海外加工缺乏吸引力


大概是中國的製造業,人力成本已經沒有太多優勢。對於技術含量和效益都比較高的項目,索性放回本土,提高就業率。


兩方面原因,其一,金融危機之後,美國提出重拾製造業,重造具有高價值領域的尖端製造業。其二,新款Mac pro非常精密,精細化、對製造工藝要求很高。為了降低不良率,提升產品質量,將生產放在美國。
前面有人回答保密性,個人感覺這不足以成為把生產線放在本土的原因,一方面Mac pro已經發布了,哪有保密的理由了?Mac pro諜照少的原因是因為關注度低,用戶群窄。


近年製造業迴流美國的趨勢,與跨國公司中長期投資的戰略選擇有關。伴隨著全球經濟貿易的再平衡,製造業成本的全球分配也在回歸常態。畢竟在貿易順差大幅縮減的情況下,天朝政府不可能在不造成國內通脹和國際貿易爭端的情況下,長期人為壓低生產三要素(人力、土地、資金)的價格。BCG有幾篇報告用具體數據詳細說明了這個趨勢的成因和結果,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Made in America, Again 、 U.S. Manufacturing Nears the Tipping Point 和The U.S. as One of the Developed World』s Lowest-Cost Manufacturers

根據BCG的預測:到2015年左右,多數面向北美消費者的商品其在美國部分地區生產將會變得和在中國生產一樣經濟划算。這種轉變的關鍵原因在於以下幾點:

1、在普通的中國工廠,工人們的工資和福利正以每年15%到20%的速度增長,這將會導致中國相對於美國低成本州的勞動力成本優勢由現在的55%驟減至2015年的39%,而且美國工人還擁有更高的生產效率。

2、對於很多商品而言,由於運輸、關稅、供應鏈風險、工業地產以及其他成本都被完全考慮進去了,因此,在未來五年中,相比美國的某些州,中國製造工廠的成本節約空間會變得更小。

3、生產自動化和其他能夠改進生產率的措施也無法維繫中國的成本優勢,它甚至會削弱客戶在中國建立外包業務的興趣,因為廉價勞動力不存在了。

4、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國對於商品的需求量也會快速增長。跨國公司在中國的製造工廠所生產出來的產品,大部分都會供應給中國國內,因此它們會將部分製造業的工作帶回美國,用於生產供應北美市場的商品。

5、某些商品的生產將從中國轉移至勞動力成本更低的東南亞國家,但由於受到基礎設施、工人技能、規模、國內供應網路以及政治風險的限制,導致這些國家無法吸納更高端的製造業。

"多重因素的結合暗示著美國製造業的再次騰飛指日可待。工資、運輸成本和土地成本的增加以及人民幣的不斷升值,正在快速蠶食中國製造業的成本優勢。而相比之下,美國製造業的成本正變得越來越低廉——工資微降或小幅上漲,美元疲軟,勞動力的適應力越來越強,生產效率不斷提升。"——Made in America, Again, BCG

「Ford、NCR、Master Lock、高端廚具製造商All-Clad Metalcrafters、視聽設備製造商Peerless Industries、Chesapeake Bay Candle以及灌溉控制設備製造商ET Water Systems 等許多公司都將部分生產環節從中國轉移到了美國。中國不斷高漲的工資不是唯一的原因。比如,電子製造服務公司AmFor Electronics出於反應還有一些設計修改的考慮,將配線生產和一些最終組裝從中國和墨西哥移到了俄勒岡州的波特蘭。」——The U.S. Manufacturing Renaissance: Which Industries?,BCG

另,近年將部分製造業代工廠遷出中國的企業包括但不限於:福特、通用電氣、陶氏化學、梅塞尼斯、大眾、卡特彼勒、聯想、富士康、耐克、阿迪達斯、星巴克...


裝配回美國,高污染的中間產品放外國。出來的產品made in us, 高端洋氣上檔次,既解決人力密集的裝配環節,又無污染,質量又保證


有很多理由,但我認為最關鍵的一點是「增加賣點」。moto與Apple大費周章不理各項成本堅持在本土組裝,為的就是增加US quality這個獨特賣點與關注度。

至於其他人說到為了研發保密才在美國組裝,我只能說呵呵。我三個月前就看到moto x的3D了,你信嗎。


1.Mac pro需要的生產技術很高;
2.中國勞動力成本提升,東南亞的加工水平又沒那麼高;
3.最重要的一點,其實主要由機器人生產,由於機器人,製造業的產業轉移出現逆轉移現象,說不定以後高科技產品的加工大多都停留在發達國家。大家可以關注郭台銘的百萬機器人計劃。


推薦閱讀:

中國有哪些黑科技?
99.99% 的生物學實驗都不靠譜嗎?為什麼?
如何看待中國在部分高科技領域的逆向工程案例?
《龍珠》的世界觀里,地球科技水平到底如何?
新視野號 (New Horizons) 抵達冥王星具有什麼重要意義?

TAG:製造業 | 美國 | 摩托羅拉(Motorola) | 科技 | Mac Pro (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