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什麼是奢侈品?

在淘寶上有愛馬仕的東西賣,價格比專賣店便宜很多,真的假的?的回答中@佐藤謙一 認為愛馬仕是生活必需品非奢侈品,僅是屬於上乘品質的生活必需品,並獲得許多贊同,那我疑惑了,如此說來大概除了發展到後期的「如意」之類的純賞玩之物,其他名牌衣服皮包手錶什麼的都不能算奢侈品了吧。
百度百科中對於奢侈品的解釋也五花八樣(鏈接:奢侈品_百度百科),那麼到底什麼才是奢侈品?
依據百度百科中多種釋義的共同點,個人認為定義奢侈品的關鍵在於如何界定「非必需」

~~~~~~~~~~~~~~~~~~~~~~~~~~~~~~~~~~
首先,很感謝各位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兩天沒時間上網,一打開電腦看到有這麼多人回答很受感動~每個人的答案我都仔細閱讀了~
其次,我簡單歸納一下各位的觀點:
第一類:非金錢可以買的物品
1、以@佐藤謙一 等同學為代表的觀點:真正的奢侈品,是金錢買不到的東西,貴的物件,不管多貴,依然是生活必需品。
2、以@W Future 、@何輝 、@阿甘 、曹舟力 等同學為代表的觀點:健康、時間、親情、愛等無形物是奢侈品。

第二類:獲得個人身份認同的(貴的)物品
1、以@王子君 等同學為代表的觀點:所謂奢侈品,「是用來炫耀的,是彰顯自身財力與社會地位的手段,是一個標籤」(王同學語)

第三類:經濟學觀點
1、以@張西晴 等同學為代表的觀點,需求彈性大的物品,與個人收入和偏好相關。

其他:以@影夜 、@吳哲等同學為代表的觀點:無所謂奢侈品,僅是一種生活態度。

我認為第一類與第二類、第三類主要的區別不在「奢侈」上,而在於「品」上,因為第一類將無形的物品納入到定義範圍,這樣在定義上就出現了偏差。這也是很多人反對的原因。
而第二類與第三類僅僅是對同一物品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而已(社會心理學與經濟學?),本質上並沒有太大的出入。
其他類則更加極端了。


2014年4月9日更新

本來這個答案是來吐槽佐藤兄的,還想逗逗他回復我。結果今天我才發現,佐藤兄離開了知乎,把他的答案給刪了...

這真是知乎莫大的損失。

其實,我認同佐藤兄的大方向,什麼奢侈品不奢侈品:我心所賞,即是天下最上。

正文不動,就這樣吧。

----------------------------------------------------------------------------------------------------------------

恩,很多人說「奢侈品只是貴的好東西」、「奢侈品不僅是要買得起還要會用」云云。

個人認為:略扯。

--------我是「以下內容均為個人無責任吐槽」的分界線--------

奢侈品,是努力追趕的標籤,我國尤甚。

你看到「吃三個月泡麵只為買iPhone「的新聞,你沒什麼感覺。可能是因為昨天同一版塊寫的是」吃五個月泡麵只為買LV包「。不湊巧你還認識這樣的朋友:iPhone買了就是用來切水果,LV她還以為是義大利的。」腦有病「,你忍不住想。

朋友談起新泡的學妹,價碼是一部iPhone。你習慣了,因為他用一個愛馬仕包維持了上一段長達三個月的戀情。不過,你的美國基友卻對此感到十分驚奇,雖然哪裡都有sugar daddy和gold digger,但」Those go for money, these go for brands.「

晚上你見了見做外貿的同學,最近訂單少了很多,他大吐苦水。但是他新買的那輛寶馬X6正穩穩地停在餐廳門口。」沒好車,人生意談都不願意談,我也是沒辦法。「

我不否認,奢侈品確實滿足了許多需要,有品質上的,有審美上的,有效率上的,有情結上的。但是考慮到奢侈品的價格,以上只能算10%。剩下的90%,至少在中國,都是一個作用:標籤。

---------------失眠的時候掰歷史是很痛苦的啊喂!---------------

也就一百多年前,我們現在熟知的許多奢侈品,無非就是歐洲貴族的專用品。貴族看中了某個工匠的好手藝,賞個御用的名頭,好定向採購。而這些家庭作坊自然驕傲地把名頭印在招牌上,順便把店裡的商品也標上嚇死人的價格。可能手藝上,他比街對面的那家店也就好個兩成,但是貴族用了他的貨,那價格貴上十倍,也沒人能說什麼。

皇家認可的家庭作坊隨著殖民主義與資本主義的興起,開始蓬勃發展,形成奢侈品產業。經過一戰二戰的催化,家庭作坊漸漸向工業化生產轉型,設計師的名頭開始比肩那些皇家戳兒(貴族也滅了大半了),例如可可香奈兒,克里斯汀迪奧,和卡爾文克萊因(額,這個離奢侈品有距離,只能算名牌)。對那時候(其實也包括現在)的人們來說,這些名字比夏奈爾蒂耶利和卡爾巴利響得多。與此同時,工業化生產帶來的成衣,漸漸消滅了盛行數百年的高級服裝定製,全球一兩千的高級服裝定製客戶,已經養不起這些奢侈品巨頭了。

奢侈品產業反應過來:假如還要賺,且大賺。那麼以前這些特權階層才能擁有的玩意,必須要賣給平民階層。當然,靠一種巧妙的方法。

於是突然間你發現,那些本來無比繁瑣的logo,統統簡化成了幾個字母,辨識度大大提升。VI設計的童鞋應該有不少資料;

你發現紐約、巴黎、倫敦、香港、東京,一座座未來主義風格的時尚教堂,哦不,品牌旗艦店,在繁華地段一家家地樹立起來。一家敢號稱」大型「的百貨商場里,如果沒有幾家奢侈品店,簡直臉上無光;

你發現明明本來是皇家授權做包包的,現在跑來賣手錶(LV我說的就是你!);明明本來是創始設計師做女裝的,現在跑來做沙發(范思哲你別跑!)。然後他們解釋,因為這個logo指的不是什麼」西服裁剪專精「、」箱包Lv5「,這個logo指的是」一種生活方式「;

你發現從前還是當地服裝協會組織的時裝周,突然全球範圍爆火(巴黎時裝周不算),配合那些二戰後雨後春筍一樣冒出來的時尚雜誌(《VOGUE》除外),從前貴族的專用品,現在頻頻出現在大眾的電影里、廣告里、雜誌里。

這時候,你帶著妹子逛梅西百貨,或者春天百貨,你已經阻止不了她像餓狼一樣撲向櫥窗了。

為什麼?因為奢侈品已經完成了轉型:我不是一件產品,我是性格、品味、學識、資產的綜合體,我是生活方式,我是你嚮往的那個圈子的通行證。買我吧,只要買我,你就能成為那些電影、廣告、時裝秀上的人。

」我發現的美國人最特別的地方是,他們相信穿了對的衣服就能被對的人接受,並能擺脫出身背景的困擾。這實在令人印象深刻。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會接受他們的觀點,但是,我認為這是好事,因為正是這種想法保障了時尚產業的運行。「

——Suzy Menkes《The New Yorker》

---------------和我國有一毛錢關係你個跑題狂!---------------

以上部分奢侈品在19世紀末,已經開始小規模傳入亞洲。中國人買歐米茄,日本人買巴寶莉。不過那時候還是東西方貴族巨富之間的交流,對大眾影響不多。

隨後的一戰、革命、二戰、國家獨立、社會主義等,嚴重打斷了奢侈品在亞洲的傳播。貧窮、民族情緒、愛國主義、巨額關稅等等,讓奢侈品在亞洲安靜了近50年。

這段時間我們在幹什麼呢?我們用土地革命,掃清了盤踞在中國千餘年的鄉紳階層;又用文化革命,硬生生撕裂出一個巨大的文化習俗斷層。在經歷三十餘年的平均化後,每個中國人都好像一個模子里印出來的,諾大的人群,清一色的軍綠,千篇一律的生活。

這時候,改革開放了。

譬如圍著野馬的柵欄一瞬間消失,馬兒們遲疑片刻後,開始漫無目的地朝著各個方向狂奔。整個中國的經濟、文化、政治階層再一次發生劇烈變化,形成日趨巨大的山峰和谷底。此刻,中國人突然反應過來:我需要身份認同,我,是誰?

傳統的士農工商早就不存在了。工農兵體系也被市場經濟沖刷得一乾二淨,過去的參照系已經消失,當下則是一片混沌。中產階層和新貴階層看看手上的錢,不約而同地想要找些能夠證明自己身份與地位(存在感)的東西。

而早已發展完備的奢侈品產業帶著營業式的微笑,來了。

---------------聽上去和歐美沒啥區別的說...---------------

你看看LVMH集團和PPR集團旗下的奢侈品品牌有多少?看煩躁了有木有?

經過百年的市場教育,歐美群眾對奢侈品的消費總體還是非常成熟。這意味著他們對奢侈品的態度,更偏向一種「與財力、地位相符的興趣」。何等年齡、收入、職業,最應用何種產品,LVMH和PPR都規劃得相當好。

但中國的奢侈品消費者嘛,底子基本為零,都是三道販子:大陸跟香港,香港跟東京,東京跟巴黎。言包則LV愛馬仕古馳,言香水則香奈兒,言珠寶則卡地亞蒂芙尼,言服飾則普拉達阿瑪尼巴寶莉。以致相當長一段時間內,LVMH和PPR對LV古馳雄霸中國感到迷惑不解,最後都推到日本市場頭上...

但土豪亂花錢無所謂,喜聞樂見。倒霉的是中國的中產階級及部分工資白領階級,也加入了這場尋求身份認同與社會地位的狂歡中。我國有著深厚集體主義傳統(說白了就是跟風嘛),廣大群眾看著土豪追什麼,抱著「賣血賣身賣腎也要買」的心態,掏出我天知道他們是怎麼存的錢,一頭扎進了老佛爺百貨。巴黎導購人員不等解放軍來佔領,就麻溜地換上了中文翻譯,滿臉諂媚地做了法奸。

這種強烈的「追逐感」,有時候你甚至不需要去看巴黎香港的奢侈品旗艦店。看看國內的A貨市場,你就能感受到廣大群眾對那幾個品牌的狂熱程度。

「是什麼促使亞洲人對奢侈品牌如此趨之若鶩呢?答案很簡單:亞洲人在尋找新的社會階層標識體系,所以他們迷戀奢侈品牌,用身上的奢侈品牌展示自我價值,在某些特定產品領域,他們痴迷於某個特定品牌,認為它能幫助自己彰顯身份地位。」

-----------------《奢侈品牌之上》

---------------跑題那麼久我艱難地回來總結一下---------------

就國內現在的中產階級整體收入水平而言,奢侈品,依然是用來炫耀的,是彰顯自身財力與社會地位的手段,是一個標籤。廣義上,滿足以上條件的都可以稱為奢侈品。

或許再過十年,中國消費者就能夠成熟到將現在的奢侈品視為那時候的生活品,但現在不是。

PS:
我不大認同佐藤兄的答案,他寫的很雅,很禪,但是他對奢侈品的界定太主觀,等於抹去評判標準。
我比較偷懶,LVMH和PPR旗下的品牌,我統統界定為奢侈品。港企和日企其實很有存在感,但是歐美奢侈品產業對中國影響最大,所以就偷懶不提。
奢侈是相對的,對於相當一部分人,iPhone依然可劃入奢侈品行列。

最後擺一張帶領整個奢侈品行業平民化的教父級人物:LVMH集團CEO,阿諾特。


題主的總結不錯,但之所以我想自己來寫答案,是因為對其他人的答案不滿意。

如果決定閱讀本文建議先閱讀其他答案。本文主要力圖解決其他答案的分歧。

佐藤謙一 的答案(目前已刪除),主要是舊經濟時代的奢侈品概念,涉及到的問題是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之間的分界線,這不是一層不變的,而是因社會價值體系的變化而變化。

W Future 、何輝 、阿甘 、曹舟力等人的回答,其實是漢斯·馬格努斯·恩森貝格在《明鏡》1996年51期發表的對於奢侈品的描述,認為未來的奢侈品將告別非必需品,而追逐必需品。

人民擔心必需品將告別非必需品,而追逐必需品。根據恩森貝格的看法,這些必需品包括時間、注意力、空間、舒適、環境和安全。

王子君 等同學為代表的觀點認為炫耀性目的,其實談的是奢侈品品牌,而不是奢侈品。沃夫岡·拉茨勒談過這個問題,奢侈品品牌的誕生源自於炫耀性目的。


@張西晴 等同學為代表的觀點,認為需求彈性大的物品,與個人收入和偏好相關。

無法認同,奢侈品終究是與文化相關聯,新經濟形勢下,物流的便利大大降低了物質稀缺程度。與其強調需求彈性,不如說奢侈品本身的銷售採取了一種推勝於拉的方式。飢餓營銷都是類似的衍生物。


總之對諸多描述都不是很滿意,想盡量寫一個完善的答案。

這會是一個偏學術的答案,科普性並不強。只是獵奇心態的同學看到這裡可以關掉了。有任何疑問可在評論區提出,我不覺得我能把這份答案寫得通俗易通,對我來說很難。


0、奢侈品

Luxus是一個拉丁詞,原意指「極強的繁殖力」,但其涵義後來演變成浪費,無節制,甚至指放蕩。大部分歐洲語言都吸收了奢侈這個概念,確切地說,該詞用以描述在各種商品的生產和使用過程中超過必要程度的費用支出及生活方式的某些方面。

奢侈是個極含糊的,甚至是個不可用的概念,其含義是由不同社會、社會結構、社會文化內涵以及經濟條件所決定的。

奢侈品涉及到的行業諸多:

男士、女士高級成衣,豪華珠寶、手錶,香水、化妝品,紅酒、烈酒,豪華汽車,遊艇,豪華酒店,豪華旅遊乃至私人銀行服務,都可以看做是奢侈品的細分類別。


比較極端如芬蘭Nautor造船廠,一年僅生產40艘豪華天鵝遊艇。


Nautor"s Swan

可以認為其為難以獲得的高端奢侈品。

目前來看之所以奢侈品定義難以界定,主要因為幾個原因:

1、奢侈品和生活必需品界限難以區分。

2、舊經濟時代奢侈品同新經濟時代奢侈品界限難以區分。(想想愛馬仕手提包和iphone手機)

3、奢侈品品牌和大眾品牌界限難以區分。

4、新的衍生概念,如對於社會精英來說,可能時間,自我的注意力、純凈的空氣等等都是奢侈品。

以上是對奢侈品概念難以界定的諸多因素。

這裡姑且從層面因素給出Danielle Alleres對於奢侈區分的概念作為參考。

Danielle Alleres認為奢侈有三層:難以獲得的奢侈品,如昂貴稀有的腕錶,中間等級的奢侈品,如高級定製產品,容易接受的奢侈品,如Dior成衣、一瓶香水或一瓶威士忌。

而Michel Chevalier、Gerald Mazzalovo在《奢侈品品牌管理》一書中給出的奢侈品概念是,奢侈品需要滿足三個不同的條件:首先必須具有濃厚的藝術內涵,其次必須是工匠精心雕琢的結果,再有它必須具有國際性。

我比較傾向於認為此二人給出的奢侈品概念偏重於舊經濟時代的奢侈品概念,類似於王子君同學對於奢侈品概念的認識。

下面我想具體談談影響奢侈品概念界定的幾個因素,也是其他答案的主要爭論點。


一、奢侈品和生活必需品的界限

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間的分界線不是客觀的和一成不變的,而是因社會價值體系的不同而不同。

摘抄自 《奢侈帶來富足》

如果我們回溯奢侈品誕生的歷史,會發現:

15-16世紀在義大利產生了烹調藝術,吃的奢侈出現,甜品、糖、可可、咖啡和茶成為了上等奢侈品。

15-16世紀,住的奢侈起源於義大利,義大利諸侯情婦的住所裝飾成為了未來幾百年居室裝修的榜樣,在巴洛克時代的某一時期,鏡子成為了居室奢侈的主要成分。

18世紀,傢具成為最貴的奢侈品。居室奢侈之風轉移到英、法。

18世紀屬於奢侈品行業的主要工業有絲綢工業、鏡子製造業及瓷器工業

18世紀,奢侈品行業和簡單的粗製手工業開始有了區分。製鞋業、鞍具製作和帽子製作這時屬於奢侈品行業,馬車製造業已是汽車業的前身。

18世紀末,大城市的私人奢侈逐漸發展成為一種集體的奢侈,一些公共設施,如劇院、音樂廳和舞廳等開始成為享受奢侈人群的主要場所。

回到現在,可可、咖啡已不再是奢侈品,鏡子不再是奢侈品。

在三百多年前,玻璃鏡子出世了。將錫箔貼在玻璃面上,然後倒上水銀。水銀是液態金屬,它能夠溶解錫,變成粘稠的銀白色液體,緊緊地貼在玻璃板上。玻璃鏡比青銅鏡前進了一大步,很受歡迎,一時成了王公貴族競相購買的寶物。

當時只有威尼斯的工場會製作這種新式的玻璃鏡,歐洲各國都去購買,財富象海潮一般湧向威尼斯。鏡子工場被集中到穆拉諾島上,四周設崗加哨,嚴密地封鎖起來。後來法國政府用重金收買了四名威尼斯鏡子工匠,將他們秘密偷渡出國境。從此,水銀玻璃鏡的奧秘才公開出來,它的身價也就不那麼高貴了。

今天的鏡子,已經成為了生活的必需品,而不是奢侈品;僅僅十幾年前,汽車遙控車鎖僅用在奢侈品豪車上,而今天,所有的民用車都應用了這項技術;劇院、音樂廳的消費人群也發生了變化;同樣的,因為現代化技術的應用、大規模工業化生產,帽子、鞋子製造不再屬於奢侈品行業。

這些都是因時代變遷,技術變革以及社會價值體系的變化帶來的奢侈品同生活必需品之間的轉化。

換而言之,佐藤先生認為愛馬仕不過是生活必需品,是由他的社會階層,經濟狀況決定的。與其他人的觀點並不衝突。要知道,在美國窮人家庭,浴室、獨立衛生間也是必需品,而這在亞非拉國家難以想像。

二、舊經濟時代奢侈品同新經濟時代奢侈品界限難以區分,並由此產生了舊式奢侈、新式奢侈。


舊經濟時代的奢侈品概念是純物質的——珍貴原料、稀缺物質、大肆揮霍珍貴原料和稀缺物質,消耗勞動力,消耗能源生產出的實在物,這些實在物多用於耀顯政治權勢和確立使用者的社會地位。

如誕生於18世紀的愛馬仕以製造高級馬具起家,在當時馬具製造業屬於奢侈品行業,高級馬具的使用者多為貴族。

在舊經濟時代,奢侈品直接參与了社會階層劃分的顯現。這種本質,導致了身份炫耀奢侈炫耀兩種奢侈消費的產生。

據《宋史·寇準傳》中描述:「(寇)准少年富貴,性豪侈,喜劇飲,每宴賓客,多闔扉脫驂。家未嘗爇油燈,雖庖匽所在,必然炬燭。」試想,在那個尚點燈燃燭的年代,寇準整晚醉生夢死,大點燈燭,那是何其的浪費。

《錦繡萬花谷》又記載說,寇準一生都奢侈無比。他到各地為官,一旦離任,後任官員收拾房子,一準能看到廁所里結垢成堆的蠟油。後來,司馬光教育兒子時,就乾脆以寇準的故事作為反面典型,動輒以「近世寇萊公(准)豪侈冠一時,然以功業大,人莫之非,子孫習其家風,今多窮困」等為說教之詞。

王士禎《居易錄》記載這樣一個故事,說弋陽有個人叫汪少偉,因為人仗義、好客洒脫,見盡了世面。有一次,朋友請他吃飯,但飯桌上只上了半碗米飯。汪少偉以為吝嗇,稍顯不悅,但一嘗才發現此米香滑異常,為平生所未見。他很好奇忙問此米來由。朋友告訴他這種米產自四川,是將稻穀種在鷓鴣鳥的尾巴上,一根尾羽所產之米,一年只取兩粒食用,其餘則捨棄不用,明年再種再收,周而復始。汪少偉恍然大悟,方覺此人竟富貴至此。

中國古代的奢侈多屬這種身份炫耀、奢侈炫耀,帶有顯示自我階層的特性,可以看出,這顯然是一種屬於舊時代的舊式奢侈。

新經濟時代的奢侈品概念加入了技術、文化、設計等非物質元素。如我們認為iphone是手機中的奢侈品,但其奢侈性不再因材料的稀缺、勞動力的消耗而顯現,卻集中在技術元素、設計元素上的顯現。

新經濟時代下,奢侈品本身必然是全球化、去階級化的。


以下舉例新經濟時代下出現的種種新式奢侈。

阿曼酒店集團由Adrian·Zecha先生創立,最初的構想是在環境美麗、優雅的地點建立一批溫馨、舒適的私人度假地點,營造一種雅緻,天然的好客氛圍。

1988 年,第一家 Aman resort 在泰國普吉島西邊面海的隱秘山腰上開幕後,低調神秘卻讚譽不斷,加上許多名人喜愛有加,將它的聲譽更是推向酒店住宿領域內的頭等上流品牌。

如今,安縵酒店集團擁有23座美麗的度假酒店,分布在不丹、柬埔寨、中國、法國、法屬波利尼西亞、印尼、印度、寮國、黑山共和國、摩洛哥、菲律賓、斯里蘭卡、泰國、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以及美國。

Aman Resorts

阿曼飯店一夜的價格在1000-3000馬克之間。

Adrian·Zecha最初的想法建一個度假住所,選擇在哪個地區建飯店,Adrian·Zecha就會自己確定地址和建築師,然後與建築師一道把他個人認為最好的付諸實踐。Adrian·Zecha通過建飯店實現個人的生活方式。阿曼飯店無論是飯店選址、建築風格、裝修設計都不以功能實用性為主,所有細節以人為本。

iphone手機、阿曼飯店,通過創造性手段、技術手段實現,加入現代的設計元素。我們可看做歸屬於新經濟時代的新式奢侈。

更極端的新式奢侈如可花費10500美圓可在獨聯體國家享受40分鐘米格29駕駛體驗————無需飛行執照,無需飛行經驗。

今日的愛馬仕產品線已拓展至男女成衣、家居用品(檯布、木質傢具等)、餐具、貴重紡織品等,其生產的實在物價值依舊停留在珍貴原料的精細化製造。我們可以把它看做一種舊式傾向的奢侈。

可以明顯看出,新舊時代新舊式奢侈品並無明顯的界限,如Vertu手機:

作為2002年創立的尊貴手機品牌,VERTU的宗旨就是替世界各地的富翁量身定做手機。由於該品牌手機的獨特性,想要定做手機的用戶只有在預約情況下或者特定的專賣店才能得到VERTU手機。

預約購買,舊式階層劃分。

所有Vertu手機均由Vertu工廠的巧手工匠精心製造。僅僅是Vertu Ascent的鍵盤,便由超過150個不同部件製成。每個按鍵均經過繁複工序,在高溫下將不鏽鋼混合物和壓力共同注入較大的模具,待到冷卻後,每個按鍵的體積便會縮小14%,就形成了斜角鍵盤。然後,每個按鍵均會鑲嵌在兩個寶石軸承上,以便提升設計動感,同時增加觸控穩定度與精確度,並為使用者帶來獨特的手感及體驗。

加工上也帶有舊式奢侈品的風格,甚至部分Vertu手機使用了稀有原材料。但在設計上,確實新式奢侈。

購買VERTU手機的同時,用戶還將享受到「VERTU管家」的服務,只要一按手機上的客戶專鍵,手機便會直接連接到VERTU的二十四小時服務總台,不論你想要查詢各種手機服務資料,或者是交通、娛樂、飲食、酒店等的資訊問題,會有專人為你解答疑難,而且服務遍及全世界各個大城市,簡直是一個超級貼身秘書。


既是新舊時代作用力下的奢侈產物,無法明確把它劃分為具體哪個區間。

三、奢侈品自身擴張帶來的大眾品牌同奢侈品品牌的界限模糊


Bvlgari原來是一個為富人們生產首飾和其他高價商品的極高檔次的公司,後來品牌被賣給了經銷商生產各種亂七八糟的產品,目前Bvlgari的管理者又買回了所有的商標權。

圖為Bvlgari手袋、但要記得Bvlgari最初是一個獨具特色的首飾王國,顧客里有皇室成員、政要,影視明星。

圖為Bvlgari手袋、但要記得Bvlgari最初是一個獨具特色的首飾王國,顧客里有皇室成員、政要,影視明星。

這既是一個小眾的奢侈品品牌大眾化產品的過程,無須多言,LVHM旗下如LV、Fendi等品牌都經歷了類似的過程。

在融入不同的社會群體時,要遵守的潛規則既有「做什麼,說什麼,吃什麼,穿什麼。」而當小眾的奢侈品品牌不斷拓張時,既在逐漸的失去它最初的用戶,也失去了階層劃分的意義。

奢侈品品牌化的路程必然是全球化的拓張,而拓張本身又在不斷削弱品牌的價值,這種價值的削弱使奢飾品品牌與大眾品牌的界限不斷模糊。

截止13年底,LV僅在國內二三線城市既有33家門店,這讓LV最初的消費者認為它已經不再屬於奢侈品行列。愛馬仕在國內的拓張及其謹慎,目前國內共21家門店,但如果愛馬仕繼續拓張,無法保證它最初在國內贏得的消費者已就把它看做奢侈品。如佐藤先生既已把愛馬仕看作生活必需品而不是奢侈品。


五、關於奢侈、新的衍生概念

在消費瘋狂的影響下,緊俏的、稀有的、昂貴的及受青睞的將不再是高速汽車、金錶、成箱的香檳和香水等大街上隨處可見的東西,而是像寧靜的時光、足夠的水和空間等基本生活條件。

——漢斯·馬格努斯·恩岑斯伯格

個人認為這也是因為社會本身的富足帶來的結果,最終造成消費者不再追逐常規的非必需品。這部分概念屬於新的衍生概念,我手上的資料也不是很充足,如果以後有機會接觸到相關資料會來補足。


全文主要參考資料:
奢侈帶來富足 (豆瓣)
奢侈品品牌管理 (豆瓣)


寫這篇答案的時候感覺很奇妙, @藥師 很多答案我都相當的欣賞的,而偏偏這個老問題下,我卻又冒出來要跟他的答案唱唱反調了。於是忽然有了一種「知乎真是個神奇的地方。」的感覺。

好吧,其實我只是委婉的在說,「我不贊同 @藥師在這個問題下的答案。」,O(∩_∩)O。。

而且我來的算非常晚了,有個高票的佐藤兄的答案刪掉了... 不過看到題主的總結,似乎也不是我的觀點。

=========================下面是正文=================================
@藥師 在其答案上說:

新經濟時代下,奢侈品本身必然是全球化、去階級化的。

在這點上,我的觀點剛好相反。對於奢飾品來說,由於現在產品的日漸豐富,當今的社會的確階級不如封建社會那麼分明了,至少我們沒有買了什麼越了階級東西會被治罪的事了。但」階級「依然存在,甚至可以說碎片化了,取而代之的稱謂成了「社會階層」、「層次」甚至直接叫他——「圈子」。

先讓我講個親身經歷故事吧:

大概是二十多年前的一個夏天,烈日當空,一片筒子樓旁空地邊的大楊樹下的幾個曬得黑不溜秋的孩子在知了的呱噪下嬉戲著。

這些生於80年代的孩子手頭沒什麼玩具,一把簡陋的水槍、已經玩的皺皺巴巴的「洋畫」、路邊沙子堆里掏出來的「膠泥」、甚至是樹下面正在忙碌的黑螞蟻。

但是今天和往日有些不同,因為一個孩子帶來了一個變形金剛,對!就是孩之寶出的那個玩具!不是那種高約5-7cm的簡化版,而是高約25-30cm的大號變形金剛,完全能像動畫片和電視廣告里那樣變形的。

在那個父母每月只賺幾十塊錢的時代,一個那樣的變形金剛大概得一百二三,有幾位父母捨得用兩三個月的工資給孩子買這樣一個玩具。於是那個孩子一下成了所有孩子的中心,每天大家都在他的身旁,眼巴巴的看著他在玩,而那個孩子從始至終也沒讓別的孩子摸一下,直到那孩子可能膩了慢慢不帶那個變形金剛來了。

額,我不是哪個變形金剛的所有者,我只是當時眼巴巴的流口水的孩子之一。

少數人擁有,大多數人渴望。

這是迷戀 (豆瓣)這本書為奢飾品下的定義,我想,那變形金剛可能是我這輩子見到的第一件奢侈品。(而至今我也沒成功擁有過,o(*^▽^*)┛,其實早有能力自己買了。)

已經刪除的佐藤謙一的答案裡面答主似乎說了「愛馬仕不是奢侈品,而是消費品。」
而 @藥師和 @王子君的答案里分別提到了 iPhone在某種場合似乎有了奢侈的意味。

其實這都沒錯,相對於商品而言,現在的社會並不是去階級化,而是階級碎片化了。

孩子的世界是簡單的,我們也都當過孩子,所以請讓我繼續拿孩子和變形金剛開下腦洞。

試想如果不是那個孩子一個人擁有,而是八個孩子里只有三個擁有這種大號變形金剛,又會是什麼情形?有些人可能經歷過這種環境,應該是這三個孩子玩到了一起,互相之間有交流,而剩下的五個孩子依舊眼巴巴的看著他們玩,偶爾問問插句嘴(依舊回家和父母哭著鬧著想要擁有一個,= ̄ω ̄=)。你忽然發現這三個人形成了忽然形成了小圈子,在圈子內這三個孩子增進了友誼和交流,從而在八個孩子中分出來一個小階層。

同樣我們再設想,如果八個孩子每人都可以擁有三五個那樣的變形金剛呢?如果沒重樣的,大家依然會玩在一起,畢竟動畫還在播著呢,但是擁有擎天柱的那孩子,一定會更受矚目。如果有重樣的,第一個重樣的也一定是作為領袖的擎天柱,然後大家會搶著在遊戲里誰來扮演擎天柱,每天爭來爭去。

再設想如果所有認識的小夥伴都擁有的都一摸一樣的一整隊「汽車人」和「霸天虎」呢?恐怕小夥伴們都不會拿出來玩了,還是玩別的吧,大家都有,都可以在家裡玩有什麼意思啊,還是比比膽大上樹掏鳥吧,(☆▽☆)。

回頭說說iPhone,對於月薪2k-3k的階層來說,它就是奢侈品,同樣水平工資的人有大量的人捨不得買或迫於現狀買不起,而再買的起的幾個人當中,她們又能夠結成小圈子,以聊手機為契機,增進了交流,拉近了關係。

但對於月薪30k+++的人來說,iPhone就是個消費品,這些人更會考慮性能和使用習慣,只要是滿足自己需要的,什麼品牌的手機都無所謂。

說到這,有沒有想起那個「看見iPhone,卻沒看見iPhone下面的鋼琴。」的梗?其實並不是沒人看到鋼琴,只是鋼琴對於把iPhone當奢侈品的階層來說太過遙遠,根本連渴望的認知都沒有。

換個場景,如果在某個及其窮困甚至鬧饑荒的地方(比如我們看到照片里那些孩子們瘦成皮包骨的那些地區),某當地人家裡搞來了一碗大肥肉,恐怕會被周圍的人議論指指點點,成為話題,各種羨慕妒忌恨接踵而來。在這裡,這一碗肉毫無疑問的是一種奢侈品,但是某當地人搞來一個iPhone呢?恐怕反應是那是什麼玩意?能拿來幹嘛?能吃么?這就是奢侈品認知層次的差距。

但如果在短時間內這個當地人用iPhone的某應用改變了自己的生活,變成了能頓頓吃肉的當地人,並且大家都知道他的「發家史"了...當這一切傳開,定義可能又發生了轉變。

如果這樣說起來,其實奢侈品的意義至今未變:「少數人擁有,多數人渴望」,但由於舊時代,社會層次相對簡單清晰,產品也沒有當今這麼豐富,所以這麼說是沒錯的。而當今社會讓我們不妨稍微對這句話做一個補充:「在一定社會階層或一定圈子內,少數人擁有,多數人渴望的物品」。

這是我理解的奢侈品。


?材料的稀缺性是構成奢侈品的物質基礎。鑽石、鉑金包、以及某種材料鑲金綴銀的衣服會成為奢侈品,是其材料的稀缺性決定了數量的稀缺性, 而數量的稀缺程度又決定了其奢侈的程度。奢侈品真正的稀缺產品是不會放在店鋪里賣的,因為它們早已被品牌公司的VIP訂購了。

?設計的獨特性。為什麼明星設計師大多誕生在奢侈品集團?一方面是營銷需求,高端品牌需要能產生故事的人,有出色才華的設計師能扮演這樣的角色;而另一方面,設計師的設計創意對奢侈品舉足輕重。歷史上,設計師扭轉品牌乾坤的案例很多。比如湯姆·福特(Tom Ford) 之於古琦(Gucci); 克里斯多夫·伯利(Christopher Bailey) 之於巴寶莉(Burberry); 約翰·加利亞諾(John Galliano)之於迪奧(Dior)。

?手工工藝的獨特型。 服裝產品中,最有代表性的濃縮了手工藝的產品當屬高級定製(haute couture)。雖然這個詞這幾年在國內有些被用濫了;雖然全世界如今消費haute couture的人沒有幾百人,它也早已不是能為品牌賺錢的品類。但是每年2度的巴黎高級定製周之所以還在持續,其中之一就是為了保留它從百年歷史中傳承的獨特手工工藝。

?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這點對奢侈品也極為重要。經得起時間考驗在此處有幾方面的含義。 首先當然要耐用——這是對品質的考驗;其次是設計上的經典——大師的作品之所以數十數百年後拿出來看還不過時,就是這個意思;1950年代前的高定服裝現在拿出來看依然美得令人窒息;最後是——投資價值。真正的奢侈品本身也具備投資價值。

------------

關於冷芸:

冷芸,博士,其研究領域主要為中西時裝體系對比。 服裝商業顧問及時尚評論人。其撰稿媒體包括《周末畫報》,搜狐時尚,及《BoF時裝商業評論》。其培訓合作企業則包括唯品會,康泰納仕時尚培訓中心等。2013-14年紐約帕森斯設計學院(Parsons)訪問學者;美國政府富布萊特獎金(Fulbright Scholarship)獲得者;倫敦時裝學院(London College of Fashion)時裝營銷管理碩士。冷芸曾有15年服裝業從業經驗,服務公司包括耐克、百麗、利豐集團等。 冷芸也開設了時尚品味塑造「LIVE課程,歡迎收聽。

https://www.zhihu.com/lives/courses/829815120715735040


@佐藤謙一 先生所說的固然很有思想,很有風格。但他說的是奢侈行為,不是奢侈品。我們更應該以大眾認同的通常的「奢侈品」概念,也即奢侈商品來討論。

從最常見、最通用的角度理解,奢侈品是店面販售的,售價明顯高於平均價格以至於被認為達到「浪費金錢」的程度,但仍然擁有消費群體的特定品牌商品。此類商品在中底社會階層的認知中具備明顯的符號意義代表「非常富有」、「擁有遠超普通人的生活水準」,雖然從市場調查的結果表明,實際擁有者並不一定具備如上特徵。

關於奢侈品所謂的「高價值」:多數奢侈品並不具備高價值(品質)。以LV為例,最暢銷的包是帆布+塗層的,比稱不上奢侈品的Coach牌的無修面頭層牛皮,完全不是一個成本檔次。至於設計價值,對工業化生產的包來說(大多數奢侈品包都不是手工生產的,這是現實),其設計成本均攤後接近於無。所謂歷史文化價值也許存在,但難以評判——今天的服飾類奢侈品品牌大多屬於屈指可數的幾個現代商業集團,而歷史上它分屬於數百個精研於製造工藝的匠人家族,物非人也非。

關於奢侈品的「階層符號價值」,多數奢侈品的用戶以兩種人居多:1.中低階層,2.出身於中低階層的暴發戶。你可能難以想像這種情況,而在大多數國家,事實恰恰如此。日本有個專註於追蹤奢侈品愛好者的雜誌,被奢侈品牌列為採訪黑名單,因為它報道的情況非常真實:大多數奢侈品的日本擁有者住的是小公寓,靠省吃儉用買名牌。你當然對此有疑問:真正的上層社會用什麼產品?答案是1.普通商品。2.高端定製產品(抱歉,品牌許多人不知道,因為此類商品表面往往看不到商標。對了,住別墅和開寶馬並不代表上層社會)。對所謂上層社會來說,消費的品味高過於品牌,也即:階層習慣決定你應該使用什麼類型商品(如:禮服應該配腰封或馬甲,招待客人要用瓷器而非一次性杯),而不是根據廣告或銷售商的指導決定你應該購買什麼商品(用昂貴的帶有H大商標的皮帶搭配正裝)。綜上所述,奢侈品「敢花錢卻沒品」的標籤總體是比較準確的。

說明:為了便於快速闡述,以上均以歐美服飾類奢侈品為討論對象。非服飾非國際化的,如「茅台」等奢侈品不列入討論。

.............................................................................
知乎、微博、公眾號,一個都不能少 點擊關注


我定義奢侈品就是沒有他我感覺不到明顯的生活質量下降,但擁有他需要費明顯比較高或者麻煩的時間和金錢。

畢竟時間和金錢是我們衡量世界上許多東西的公認標準嘛。。。而且也有可能我耗盡我的時間和金錢也不一定換的到的東西。

所以對於我來說,愛馬仕是這三十多年來我連拿時間和金錢去換它的念頭都沒起過。。。而且在沒有他的世界裡活的挺舒服的,所以它對於我來說絕對就是奢侈品了。


題外話。
大學裡開了一門 奢侈品文化的課,因為授課的是市場營銷系的系主任,是院里風雲老師,對品牌歷史文化研究頗深,個人魅力十足,我是慕名聽課。
上第一堂課當然就是要我們了解學這門課是為什麼。

學習一種經營思維
--打造、維護、提升品牌價值。

學習一種生活態度
--奢侈品其實是一種生活態度。
--了解奢侈品,不盲從、不炫耀。

做一個懂得時尚和奢侈,但不奢華的人。

課後她列了不知道從哪抄的 世界十大奢侈品排名

  1. 一顆童心
  2. 生生不息的信念
  3. 背包走天下的健康體魄
  4. 愉悅和舒適的創業環境
  5. 安穩平和的睡眠
  6. 享受屬於自己的時間和空間的生活
  7. 牽手一個教會你愛與被愛的人
  8. 品味美好的心情
  9. 自由的心態和寬廣的胸襟
  10. 點燃他人希望的精神特質

最後一句總結:世界上最奢侈的東西往往都是免費的。

她也送給我們女生一句話:世界上最好的奢侈品,是你們自己。


百度百科定義的奢侈品是超出人們生存發展需要範圍的消費品,我不太贊同這個定義。饑荒年代,肉是奢侈品。現在生活好了,大多數人也不覺得吃肉多奢侈。校園小情侶咬咬牙一周才能去一次的星巴克(奢侈品),可能在外企白領眼裡不過是每天買來提神但是口感一般的咖啡(必需品)而已。所以奢侈品是對於個人的消費能力來說的,如果有能力,用品質更好的東西,別人眼中的奢侈品也就是你的普通消費品。而且奢侈品也是分級的,以知乎精英們的水平,很多「日常奢」都是日常消費品,甚至用著都覺得low。

下圖是奢侈品金字塔分級,由塔基到塔尖,價格越來越高,數量越來越稀少。

從塔基到塔頂分別是以下品牌:

Everyday luxury 「日常奢」: Designer
fragrances設計師香水, restaurant and entertainment餐館和娛樂,Swatch,Starbucks星巴克,Spirits烈酒,Champagne香檳酒,Imported beer/wine進口啤酒和紅酒

Affordable Luxury 「輕奢」: Designer eyewear設計師眼鏡,Montblanc萬寶龍,COACH, GEOX健樂士,Tiffany
Silver Jewellery蒂凡尼銀飾珠寶

Accessible core 「核心奢」: Designer
Accessories Apparel設計師配飾和服裝,Louis Vultton,Gucci,Tod"s,David Yurman大衛·雅曼珠寶,Tissot天梭表

Premium core 「核心高級奢」: Chopard肖邦表,Rolex勞力士錶,Berluti伯魯提鞋履,Hermes愛馬仕,Cartier卡地亞珠寶,Tiffany excl. Silver蒂凡尼不含銀珠寶,Bulgari寶格麗,Omega歐米茄表,TAG Heuer豪雅表

Superpremium 「超奢」: Harry Winston海瑞溫斯頓珠寶,Patek Philippe百達翡麗表,Breguet寶璣表, Bottega Veneta寶緹嘉,Van Cleef Arpels梵克雅寶珠寶,Panerai沛納海表,IWC沙夫豪森萬國表

Ultra High End 「極奢」: Leviev列維夫珠寶,Graff格拉夫珠寶,Bespoke廣義的「定製」

參考:《奢侈品金字塔》珍品網 小珍老師第二季

視頻封面《奢侈品金字塔》珍品網 小珍老師第二季視頻

是不是越到塔頂的品牌就越沒聽說過了T T

所以我認為,奢侈品是針對個人消費能力來說的,咬咬牙才能買或怎麼咬牙都買不起的,就是奢侈品。


啊啊啊,這是經濟學領域有官方定義的東西啊。

1、微觀經濟學上講,需求「彈性大」的東西是奢侈品——當收入增加時,購買數量(包括從無到有)的增長比例大於收入增長比例的物品
當你一夜暴富,你最先想去買的東西就是奢侈品。
當你一貧如洗,你最先拿去賣的東西也是奢侈品。(參見:北京遇上西雅圖,湯唯落難賣包包)

把」收入」替換成「時間」也是一樣。


2、奢侈品是與個人收入水平和偏好相關的概念。
拋開這兩點,只問「它是不是奢侈品」是耍流氓。
愛馬仕對有錢人來說是必需品,對我是奢侈品,對樓下摳腳王大爺來講是whatever管他什麼東西我不如多吃兩碗炸醬麵~

想了半天,還是教科書上的答案最精確、可衡量。


究竟什麼才算奢侈品呢?

奢侈品是個絕對概念,有歷史,有文化,是在時間的洗禮中被世人所公認的。

其實早期人們對與奢侈品的認識僅僅是停留在為了區分貴族及上流社會與其它階級的身份而產生的尤物,其實這認識並無什麼太大差錯,無論是生活必需品還是非必需品,只要受貴族或上流社會的寵信,都將會成為世人眼中的奢侈品,這是人類對於等級劃分而產生的根深蒂固的思維方式。

延續到現在來說,奢侈品已成為大部分人定義他人身份地位的象徵,通過奢侈品來判斷一個人的社會地位,經濟狀況,品味格調,受教育程度,幸福滿意度等等內容,這就是奢侈品的附加價值。

真正的奢侈品一定是與擁有者聯繫在一起的。奢侈品作為一種凝聚著稀缺資源和眾多社會勞動時間的物品,其本身所蘊含的價值一定需要一種更強大力量的挖掘與開發。像伯瓷的酒店、像卡爾文克萊恩的內衣,像百達翡麗的表,LV的包,如果是與品牌不襯的人使用,除了損失品牌本身的價值之外,甚至也會令使用者尷尬。如果想讓奢侈品真正煥發出自己的魅力,那麼,真正需要的是使用者本身的深刻與力量,這種力量不僅是個人的,更是一個家族的,甚至有時候是整個階層的。只有在這種力量的襯托下,物品的本身才會體現應有的價值,甚至產生超出本身的價值。與任何物的形態相比,人的價值永遠是第一位的。以好萊塢為例,那裡著名一點的演員從不為某個品牌做廣告,因為她們會認為自己的價值遠遠超過品牌的價值。所以,真正奢侈品的享用者,必然是奢侈品的駕馭者,而絕不會被奢侈品所物化。


奢侈品就是很貴的東西。


就這麼簡單。

如果大家認為某些貴重物品由於其質量糟糕,或者無文化內涵,或者獲得難度低,或者其他種種理由而不能稱之為奢侈品。

那這些東西應該叫什麼?


奢侈=大者+人多。


所謂奢侈不過,


大者人多而已。


我以為人世間,


最奢侈的不過,


時光而已。。。。。。


工作日的早上坐班車,路過一個公園。
透過車窗看到一對老夫婦拉個網,在晨曦中打羽毛球。
身手矯健,氣度不凡。
陽光明媚,空氣清新。
兩人相視而樂,不停的爽朗的笑。

對於千千萬萬個和我一樣,每天被各種交通工具,運到各種空間,然後面對各種無愛的人,周而復始、日復一日的打著各種無聊的工的人而言,
—— 這才是奢侈品

最奢侈的——
是自由、
是時間、
是經歷、
是經驗、
是歷練、
是初心、
是心情、
是感情、
是情懷,
還有愛。


窮孩子也說說奢侈品吧
剛剛過三張的老青年,正是被90後輩們糾結叫叔還是哥的年紀。說這個略有些慚愧。
什麼是奢侈品?
這要看問誰了~~~~~
你要是問我的東北親戚們,他們會說是LV或者勞力士手錶
上次在楊美翡翠市場問相熟的老闆有沒有開眼的奢侈物件,老闆就笑著拿出了對陽綠冰種鐲子
跟我一起潛水的戴維說他最奢侈的東西是那套幾千美金的潛水裝備
學霸前女友對奢侈的定義是進書店裡買書隨便選
現任夫人最奢侈的是對文具的熱愛,一支93年阿加莎銀蛇的價格絕對算得上奢侈,相比洛倫佐卻還是略遜好多籌
義烏的老闆剛買了輛寶馬740,我說你個老傢伙挺騷的啊快60了開寶馬。老闆說上回高速撞廢了一輛寶馬5系但人沒事,以後開車只信任寶馬。
所以你看,什麼是奢侈?
我的東北親戚認為奢侈就是別人眼裡被高看的你
翡翠店老闆的奢侈是店裡有人看無人問的高貨
潛水的戴維認為最奢侈的是對專業的器材投入
前女友認為最奢侈的是錢能夠滿足對知識的渴望
夫人認為最奢侈的是為人妻為人母后仍然能堅持自己兒時最愛
義烏的老闆認為最奢侈的就是自己的命,錢財是浮雲
所以,所謂奢侈,個人有個人的看法,不一而同。
但若是更富些,就會從別人的眼光里解放出來,放棄一些標籤化的東西由得自己高興的花錢
買有大大LOGO的箱包,和定做一套靠譜的西服。我認為後者就很奢侈
買一枚閃閃發光的鑽戒,和玩著鍾愛的徠卡膠片機。我認為後者就很奢侈
買最新款的手機,和家裡珍藏的幾千本CD。我認為後者就很奢侈
買一雙限量款的NIKE籃球鞋,和酣暢淋漓的打一場籃球比賽
對我這個剛出醫院的腰脫患者來說,後者真是無比的奢侈


人無我有,人有我優!


一針一線、一筆一畫、一字一句都不計成本、不計時間、不計代價,用幾十上百年的工夫去研究最好的方式進行製作,這就是我心目中的奢侈品。


「實用性」在價格構成跟決定購買因素之中不是第一權重。

其排名越靠後就越奢。

根據購買力不同,奢侈品的範圍也不同。


一個產品具有你並不需要的一部分內容,且其該內容產生的溢價你較難負擔,那麼該產品就是你的奢侈品。


任何產品,只要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低性價比」,即奢侈品。

性價比高,價格再貴也不能算奢侈品。電腦再貴,但是運算能力在那裡,對你的收入真的很有用,就很難算奢侈品。

另一方面,性價比再低,經不住時間考驗也不行。 Gucci 動不動打三折也好意思說自己是奢侈品?


看過一個段子。
某經濟學老師說:「同學們知道什麼是奢侈品么,假設你跟你的女朋友逛街,你女朋友盯著一個東西超過30秒,你付錢買了下來,那麼這個東西就是奢侈品。」

同學們都會心一笑。

還沒完,「繼續逛,你的女朋友又盯著一個東西超過30秒,同學們,那你的女朋友就是奢侈品啊!」


推薦閱讀:

TAG:奢侈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