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金融在中國的前景如何?
看到前面 @海之邊 一個回答很多人點贊,自己也在他的評論區發表了一些看法,原因是當時自己相當之擔心。這個回答很多觀點似是而非,要是用於實踐,會帶來嚴重的問題的。特別是過度關注主體授信引來的過度授信以及道德風險。
本來我已經一段時間沒有做供應鏈金融了,近期又剛好有些同志通過知乎私信我,就趁著現在還有些記得的內容,給想做/在做的同仁們一點提醒和建議吧。
==由於第一次做這個問題的回答,也是寫著寫著就越來越啰嗦了,所以這次寫到哪算哪吧==
1.供應鏈金融不能理解為圍繞著一個大企業的上下游用來開拓和鞏固大企業授信的一種產品或者方法,也就是什麼1+N+M之類的網狀結構,覺得順藤摸瓜做一堆就是供應鏈金融。這麼理解這個問題的話,就變成了過度授信帶來的集中度風險、單一行業順周期(對於國內大部分競爭性行業來說,行業的周期再大的企業也抗不了太久)以及根本沒法控制的操作風險和道德風險。供應鏈由於涉及多個主體,涉及物流、現金流有關的企業,就最簡單的,就是倉儲物流企業你都搞不定。因為供應鏈核心企業才是這些參與方的最大主顧,他們怎麼會正兒八經聽銀行的呢?不管你用什麼做合格抵押物,這個東西是繞不開的。
不能這麼理解的核心原因還在於,做來做去,還是在做主體信用融資。這個東西和流貸,和授信是沒有區別的。人家還不還,取決於他們的實力和意願,這樣的話,和傳統融資一點區別沒有。舉個栗子,人家借你兩百萬不還,你敢起訴他,潑他紅油啥的,他(及其小弟)借你200億不還,你有什麼招?(另外,啥叫主體評級,啥叫債項評級,百度知道的比我知道的多太多了。)
==&>這個東西想下去的誤區,就會是@海之邊提出的,供應鏈金融本質只是在轉移風險的這個想法。因為這個錯誤認知而死的人太多了,我回答@海之邊 答案的時候還沒爆發的有青島港,上海、溫州、佛山的鋼貿,融資銅、融資鋁爆倉的等等。
2.我個人認為,供應鏈融資的核心,在於有效鎖定不同現金流,將不同的現金流區隔開,從而實現風險隔離,這個是核心的關鍵。簡單來說,一個中小企業不一定是個特別好的企業,但是他會有一些比較好的生意,能不能針對他比較好的生意的部分來做融資和授信。舉個栗子,你為什麼做存貨融資,為什麼做訂單融資,為什麼要三流合一,為什麼要讓交易的兩方採取這樣或那樣的方式,這樣或那樣的想法(你自己作為第三方),本質上,是要將現金流區隔開來,從而真正識別出生意的風險,將同一個主體的高風險業務和低風險業務隔離開來。可能是久期,可能是信用風險,可能是回款不足等等帶來的高風險,這些業務讓他們用自有資金去做。這裡面,其實就是我想說的,主體風險和債項風險的關鍵不同。不考慮挪用,不考慮轉移到其他企業,利益輸送等等的因素,僅僅就是一個企業來說,傳統的授信品種和方法,基本也就是給予補充流動性或者總量上進行加槓桿,沒有辦法穿透到生意當中去的。也就是說,他借你的錢,是不透明的,僅僅是約定了在什麼時候還,而你根據對他的了解、約束去評估這種可能性。這個時候,他拿到你的錢,你是控制不了他去做他們屬於比較好的生意的部分,還是去做比較差的生意的部分。這裡面也引申到,我在 @海之邊 答案評論當中說的,現在銀行的流動資金貸款,引入了受託支付的概念(說白了,就是說用途是你所認可的低風險真實的交易才給他錢),但是根本沒法控制。且不論這些受託支付的貿易背景基本都不太真實(至少是有注水),就是全部都是真實的,也控制不住。因為現金流是在循環過程當中的。他借你200萬1年,這次放款,是去買一批貨,你借給他,讓他1年之後還給你。他也履約去買200萬貨了,但是這些貨可能一個月之後就賣掉了回款了。那回款的錢,你是希望他還給你嗎?(或者有約束嗎?)如果答案是不,那他拿著這200萬去幹什麼了(他說不定就拿去買房了),你知道嗎?那你根據他第一次來拿錢去做什麼來給他放款,有意義嗎?
==&>無法區隔業務風險,依賴於企業主體資質的這種風險考慮,一方面會使的你的客群會變小,畢竟不是很多企業質地都很好,內控也很棒,然後股東又很用心,員工也很規範。另一方面也是最關鍵的方面,風控的核心就會變成了抬高違約成本這一點上來。對於債權融資來說,資金安全永遠是在第一位的。畢竟多賺了的錢都是股東的,能不能賺夠錢還,賺不夠的話能不能真正讓股東去虧而不是讓債權投資者去虧損,才是銀行關心的。由此風險層面的考慮,能夠做到的措施,也就是不斷提高違約成本。在我國法律比較不健全,個人又沒有破產法,合同履行精神不夠強的時候,最有效的抬高違約成本,也就是不動產抵押了。(土地和房子大部分來說還是不會暴跌的,是合格抵押物,而且不斷稀釋抵押率)。這就變成了,融資最終認磚頭了。傳統融資工具的這個怪圈進行下去,反而變成了銀行最終的風險基本都圍繞著土地和房地產(合格抵押物)。真正的生意得到的幫助反而少了。
3.供應鏈融資的本質概念,就是基於供應鏈的各個主體之間的生意關係、業務開展,來給他們融資,而並非根據客戶本身的實力和資質來給他們融資。反過來說,如果這些生意是真實的,是順暢的,那麼物流、信息流、資金流,都是順暢的,合理和真實的。這個也是這種業務為什麼能獲得大的發展前景(有廣大利源),為什麼不會做死掉。(三流不合一,往往就是死的前兆。沒有人會這麼無聊做一大串東西去拿你貸款純屬為了挑戰你對事物判斷的正確性,往往都是有其他莫名其妙或者不可告人的利益動機才去做的。)為了做到這一個基本點,也為了圍繞這一點,才會在不同的環節(時間上看:訂單、生產、庫存、銷售;從空間上看:供應商、廠家、分銷商、零售商、消費者;從維度上看,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等)去進行約束和設置,甚至訂立一些多方的合作結構去增信(回購什麼的)和博弈。如果這個事情還真的有人做成了,那就套用馬雲的一句話,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e.g.因為我是管理學院出身,經濟學理論比較蹩腳,還是喜歡看案例,做案子,推薦大家了解一下萬穗小貸、阿里小貸;美國的在線保理業務;墨西哥開發銀行的生產力鏈條這個平台。
最後種種,就引出一個終極概念,也就是我在 @海之邊答案評論當中提到的,貿易融資的自償性。巴塞爾委員會也不是莫名其妙就將他們的風險資本佔用來降低的,而是因為有數據他們看到了,貿易融資和一般的融資有不同,是因為鎖定了還款來源,從而使得風險降低了。簡單來說,國際貿易的那種訂單融資,主體風險一般會比國內貿易的訂單融資風險要小,這裡面有交易結構、流程、法律法規、貿易背景真實性等等的一些不同,即便數據背景有偏差(比如太小的企業也不太敢做國際貿易但是敢做國內貿易,所以只做國內小生意的企業風險會高一點點之類的),但是總體特徵是這樣的。
為什麼做訂單融資,為什麼要做三方融資,為什麼要在線操作(量大、頻繁、準確),為什麼要搞三流合一交叉比對,為什麼要做存貨融資,本質還是為了介入到客戶的每筆生意當中去,區隔開不同業務的現金流,鎖定特定的、風險可以識別的、可以用於融資的那些業務的現金流,從而最終確保貿易融資的自償性。從而控制住風險以及鎖定收益。當然,這個過程中各個從業人員從自己考核指標出發,也做了一些利益最大化的博弈。
4.還有,本著我自己所說的,如果能把相似概念的不同點以及表面相關度不是很高但在邏輯或者程序像的類似找出來,會比較容易了解一個新的概念。推薦各位比較看看,大宗商品融資也是做存貨融資,供應鏈金融也是做存貨融資,但是這兩種存貨融資的風險資本佔用和計提在巴塞爾的框架是不同的(一個50%,一個25%還是20%)。這個東西是為什麼?他們運用的手段都是大致差不多的(倉單、發票、合格證書),某種意義上,大宗商品還更規範些,畢竟還是標準倉單交易,又有期貨市場套保,但是為什麼大宗商品交易的存貨融資風險要比供應鏈金融的存貨融資(比如汽車或者快速消費品的存貨融資)要高?搞清楚這個問題,也就能理解,為啥鋼貿啊、銅啊,甚至是黃金、鋁這類,套用供應鏈金融的概念去操作,會引出後患無窮的問題。
5.最後一個問題,利率市場化可能和金融市場產品以及持有資產的久期,資產的流動性和負債流動性結構有關。這個東西私以為和供應鏈金融實在扯不上關係~~~反證的例子是,境外很多地區利率市場化沒一百年也有大幾十年了,雖然供應鏈金融的理念不新了,但是也就是最近10幾年供應鏈金融的發展才比較紅火。
==========以下是扯淡=========
撤了一大堆,其實都在說供應鏈融資的特徵,都沒有回答題主的問題。回到題主的問題上來吧,因為太宏觀了,也就學學現在流行的,說說趨勢,瞎扯扯淡。供應鏈融資未來的發展前景,應該總體上和貿易更順暢,法律更規範,IT更發達,物流基礎設施更完善,信用更可靠這些方面的發展有關。供應鏈的交易更透明,可視度更高,更快速、頻率更多,從而帶來的資產周轉速率更高,生意會變得更蓬勃,所以適應和支持這些生意的融資也會變得更蓬勃。畢竟環境不同了,自然可以有新的物種進化或者生存的空間。
==========扯完了=========
歸納一下,供應鏈融資的核心並不是主體的擴大或者把主體當做群體(擔保、回購登登)來增信從而達到的,是介入到了不同主體的業務層面,從而分析、隔離、控制具體業務的風險,來實現的一種新型的融資方法。這個方法有很多現成的融資工具組成,比如訂單融資、存貨融資、應收賬款融資等等,可能是保理,可能是信用證,可能是貸款,可能是承兌匯票等等,每個融資工具各有特點,要根據不同的業務的交易特徵,組合起來用,從而收益最大化,風險最小化。
==========================
看了一下各方的回答,討論得比較宏觀,而且下的判斷結論比較多,但事實好像不是特別充分。自己學的是供應鏈管理,而從事的工作供應鏈金融這塊,所以有一點點體悟吧算是。
因為花很多時間去說明和釐清事實不是我的風格,但個人認為,掌握清楚一個事物的本質和認識,取決於它和其他事物的相似與不同點,特別是關鍵細節上的,是核心。換句話說,如果能把相似概念的不同點以及表面相關度不是很高但在邏輯或者程序像的類似找出來,會比較容易了解一個新的概念。
題主的問題非常大,以至於我有點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同時,一直覺得,要回答正確一個問題,首先要以下的一些自問自答就算是對前面的拾遺補漏吧。
1.供應鏈是什麼?換句話說,供應鏈是區別和相似於什麼概念呢?新的歸納特徵又意味著什麼?
雖然供應鏈的概念一直以來是定義不清的,無論國內還是國外。但肯定都有的描述是,鏈狀結構,上下游,三流合一(信息流、物流、現金流,其中信息流並非中文字面上的信息,具體請看有關教材)。看百度可以了解概念。供應鏈其實就是一個視角,這個視角並非基於單獨某一個企業,而是覆蓋了某一服務或產品在被最終消費之前所有的生產和交易過程以及其參與者的一個結構。在觀察和理解這個結構的時候,你首先是作為第三人,然後是裡面的某一環節來觀察。評價他們運作的好壞以及交易特徵,就用三流合一的「程度」來評判效率。
那這個視角來理解這些交易,會有什麼新的特徵呢?或者說,這個視角下,是不是發現了原來覺得是最好的做法裡面其實不是最好的,而是由更好的辦法呢?
e.g.通常認為,廠家應該在最有經濟規模下面進行生產,那麼這時候成本是最低的(攤分)。但是從整體供應鏈來看,因為市場範圍、儲存成本、分銷能力等等,是有限的,大量的生產會導致庫存,而庫存的價值也許是不穩定的,導致在整個供應鏈來看,成本是增加的,效率會降低。(比如Zara和大量積壓的其他品牌)
又比如,大規模低成本運輸手段會認為是最優運輸,但是當物流能力增加之後,可能採取更昂貴但是快速或者特別準時的運輸手段會是最優。(因為後者可能可以節約庫存地點從而減少安全庫存水平或者儲存成本,從而提升庫存的效率,換句話說,就是一個倉庫可以做到多個倉庫的事情,相當於一切在途和分庫的庫存都節省放在總庫了)等等
有一本書,作者是M.Hugo《供應鏈管理精要》,可以概要有精確地了解,建議讀讀。
=====================
以上回答的是新的視角審視這些交易問題,是否發現其他更優的組合和交易結構,那麼要實現這樣的交易結構,事實上無法採取原有的資金推動方法。(貨物到了,錢沒到,也是沒法實現交易吧;貨按照訂單生產好了但是經營上沒有錢買,還是庫存躺著吧)
換句話說,如果新的交易結構可以使得信息流和物流都加速了,那麼可能制約供應鏈效率的,是資金流。也就是說,新的交易結構需要一種更優的組合。
從資金流的角度來講,過往的銀行授信,信息不對稱以及貨權不對稱比較多,但是現在更加可視化之後,提供的新信息是否可以有助於讓銀行控制風險從而開發出新的金融方案呢?
2.供應鏈金融是什麼?
供應鏈金融,其實就是服務於某種供應鏈交易結構下面,適用的產品組合。這些產品組合既是說基礎工具,比如是基於銀行承兌匯票還是流動資金貸款還是信用證還是保函還是...,也是說授信方案的打包,比如訂單融資、存貨融資、預付款融資、保理、先票後貨、保兌倉....。這樣來看,就是貿易融資的概念了,因為貿易融資是自償的,當能夠保證真實貿易背景的情況下,風險會低。
但這個要求:閉環操作,全流程覆蓋。
這裡面要展開說就要說很久了,建議各位了解一下貿易融資和流貸的區別,貿易融資的風控手段是如何,不同主體不同階段的融資需求是怎樣的,產品組合是如何。
3.供應鏈的流程和操作特徵是什麼?
上面有些同志回答供應鏈的時候,通常會想到1+N批量開發客戶批量操作業務(這個也是剛開始火的時候的優勢),圍繞核心企業,然後利用核心企業的信用增級等等。
但是,也有很多誤解的地方發生在這裡。比如,聯保貸款,信用擔保(好像還有同志說,直接佔用核心企業額度,這個問題從風控的角度來說,實際上很成問題,因為這就已經是集團授信的概念了,但是償付沒法做到),甚至是集團授信,有很么異同。
其實每個授信方案都風險特徵有關,這個又和交易結構有關。這裡的核心是供應鏈的風險控制,是通過核心企業來進行信用增級,但是這個信用增級,並非通過擔保(所以不存在佔用額度的情況),而是通過真實貿易背景當中,核心企業的購買或者銷售能力來做到的。這一點,是區別供應鏈金融與授信(就是傳統的主體授信)的核心。
至於三方或者四方交易結構啊這些,通常是銀行為了間接實現貨權而進行風控的措施,這裡面當然也是涉及一些多方博弈啊,還有串謀問題(比如很火的鋼貿融資),這個是後話。
4.關於前景。
以上的這些產品方案,背景知識,觀察角度以及研究理論,其實10年前框架就出來而且挺仔細,為什麼一直不溫不火,而現在火起來了呢?
純屬個人的判斷是,很可能與利率市場化(資本佔用)、組織結構和考核(高層推下面),實業環境(現在的交易和以往做生意不同了,比如電子商務),簡要的,就是環境變了,原來玩法遇到很多問題,需要新的工具去解決。這個,只能到你真的去操作了,才能有感受了。
5.其他
5.1供應鏈業務,是否都是表外?不是,表外和表內與這個沒區別。(有部分銀行是因為某些業務難做或者監管嚴,比如房地產融資,變相用這方面的名義開展,這個是另說,不過也和表內外無關)
5.2供應鏈的風險?信用風險通過貿易背景來實現風險隔離(融資業務與非融資業務分開),風險轉化(信用風險變為操作風險和道德風險),風險控制措施當然和一般的信用貸款有所不同啦。簡要的,供應鏈的管風險,是管到具體的每筆交易當中去的,並非定期看看授信主體現金流是不是正常,有沒跑路,有沒財務上的問題(當然,這些也是要做的。。。)
5.3推動力?如果核心企業可以做到信用增級,不管是通過回購還是通過保貼(擦邊啊擦邊球),而且不用入表,那麼核心企業動機很強;如果是中小企業和核心企業有穩定交易歷史但是不能引入核心企業做批量,那麼中小企業發起很強。具體看行業的具體情況。
5.4產業金融和供應鏈金融?供應鏈金融是貿易金融,在產業金融這個概念裡面吧算是。。。有些銀行的產業金融,還包括了投行業務或者其他增值服務,這個,看每個銀行風格吧。
看過了所有答案,實事求是的講各位答主真正在這行干過的估計不多,概念性、理論性和印象性的答案居多。並無冒犯之意,下面我把供應鏈金融相關的問題匯總回答一下,希望給大家提供幫助:
1、 如果是業內人士,一定聽說過諸如供應鏈金融、產業金融、產業鏈金融、貿易融資等一系列不明覺厲的專業術語。所謂供應鏈金融,簡單來講就是金融機構依託供應鏈上下游企業間的貿易行為提供金融服務,不同的供應鏈特點決定了不同的適用產品。產業鏈金融可以認為基本與供應鏈金融同屬一個概念;貿易金融則業務邊界界定不清,簡直可以無所不包;產業金融是行業金融概念,與上述三個產品層級的概念不屬於一個維度。
2、 在供應鏈金融的概念以及產品設計里,往往要突出供應鏈條中「核心企業」的參與和作用,否則供應鏈金融就變成了像貿易金融一樣含混不清的概念,無限擴大化。銀行的對公產品服務於企業,請問企業什麼行為和貿易真正沒有任何關聯呢?沒有邊界的業務不能稱之為獨立的業務,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貿易金融是偽概念。
3、 在商業銀行的業務實踐中,通常認為供應鏈金融的產品分為應收類(基於應收賬款的融資)、預付類(預付款融資)和存貨類(現貨質押融資)三大類產品。現貨融資沒有核心企業參與,為何也被認為是供應鏈金融業務呢?實際上顯然不應該是。之所以將其納入供應鏈金融,只不過是因為該業務涉及對貨權的控制和物流監管企業的管理,從管理上與供應鏈金融流行的預付款渠道融資相近,因此各家銀行都把它納入供應鏈金融統一管理罷了。但是,正因此類原因,導致各家銀行對供應鏈金融業務的認定非常糾結,幾乎沒有統一的標準。
4、 供應鏈金融是一種業務開展的模式,也是一個業務營銷的理念,所以如果把它作為產品線進行定義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現在通行的做法是「業務模式+授信產品」的雙層定義。授信產品指的是銀行的基礎產品,不論你做什麼業務模式都可能使用,比如銀票、國內證、流貸;而業務模式則是「銀行從核心企業所屬行業和供應鏈特點出發,在運用不同的授信產品為供應鏈上下游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的過程中所形成的操作流程、授信支持資產管理方式、風險控制技術等的特定組合」,比如預付款類產品中的保兌倉業務模式。
5、 上面已經提到,供應鏈金融的產品可以分為三大類。追根溯源,供應鏈金融指向的實質是如何更好的幫助企業盤活資產負債部上半部分的資產,即企業的流動資產。流動資產最重要的無外乎現金及等價物、應收賬款和存貨三大類,應收類產品幫助企業將應收賬款轉換成現金或應付票據;預付類產品則幫助下游企業擴大了單次採購額,提高了採購能力,將本應即期支出的現金資產轉換為短期借款或應付票據;現貨質押更為直接,以企業的存貨作為擔保方式,換取流動性更強的現金資產。
6、 應收類產品主要應用於核心企業的上游融資,如銷售已經完成,但尚未收妥貨款,則適用產品為保理或應收賬款質押融資;如融資目的是為了完成訂單生產,則為訂單融資,類似於國際貿易中的裝船前融資,擔保方式為未來應收賬款質押,實質是信用融資。應收類產品是國外供應鏈金融的主要融資模式,因為銀行不需承擔企業的銷售風險,因而承擔較小的市場風險。但是,應收類模式需要核心企業對應收賬款進行確認,並需承擔一定的額外責任,因此核心企業配合的難度較大。但為什麼核心企業不願配合呢?請往下看。
7、 預付類產品則主要用於核心企業的下游融資,即主要為核心企業的銷售渠道融資,包含兩種主要業務模式:銀行給渠道商融資,預付採購款項給核心企業,核心企業發貨給銀行指定的物流監管企業,然後物流監管企業按照銀行指令逐步放貨給借款的渠道商,此即為所謂的未來貨權融資或者先款後貨融資;在第二種模式下,核心企業不再發貨給銀行指定的物流監管企業,而是本身承擔了監管職能,按照銀行指令逐步放貨給借款的渠道商,此即所謂的保兌倉業務模式。預付類產品是國內供應鏈金融業務的主要模式,但銀行需要承擔企業的銷售風險,因而承擔的市場風險較大。簡單解釋就是,應收類產品我只需要承擔核心企業不還錢的風險,但預付類產品我既要承擔商品的市場價格波動風險,又要承擔商品售出後渠道商不還錢的風險。那為什麼這種模式在國內如此盛行呢?原因主要是兩個:一是中國本質上是嚴重的產能過剩經濟結構,核心企業對銷售的關心和支持遠甚於採購!採購商已經各種跪舔了,我何必承擔風險去支持它?前邊已經說過,沒有核心企業的參與和支持,供應鏈金融無從開展。相反對於經銷商,核心企業為了幫助其提高銷售能力,願意付出必要的成本。而且,所有的預付款都會變成核心企業的現金或應收票據,何樂而不為?二是中國幅員遼闊,產品的多級經銷是企業銷售模式的常態,這就為銀行業務的拓展提供了空間。
8、 當然,6和7提到的產品是最基礎的,供應鏈金融產品的特點是因特定供應鏈特點而變,幾乎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模式。這即限制了供應鏈金融產品的可複製性,又為業務提供了必要的門檻。可以說,在商業銀行中,供應鏈金融產品經理的專業性不是最高也是較高的之一。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在6中提到應收類產品適用於核心企業上游融資,一定如此嗎?當渠道商的議價能力高於產業鏈條中的核心企業(核心企業地位和其議價能力往往是匹配的,但不必然如此),核心企業只能接受賒銷貿易模式時,那麼我們就可以基於渠道對核心企業的應付款向核心企業提供應收融資。但我們產品的設計的基礎是渠道商的付款能力嗎?不,我們最終考察的還是核心企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以及在這種競爭力下,以核心企業為中心的整個網路的健康度。除此之外,什麼貿易信用險之類的第三方輔助手段也可以在產品設計中發揮重要作用。
9、 回到存貨類融資,那就比較簡單了,主要分為現貨融資和倉單融資兩大類,倉單融資里又包含普通倉單和標準倉單,不再詳細介紹。在涉及貨押的融資模式里,目前最大的問題是監管企業的職責邊界、風險認定和收益權衡問題。上海鋼貿事件中,所有的銀行都交足了學費,但卻一直未能找到好的解決辦法。簡單來說,就是在貨物監管里,監管企業承擔的到底是何種類型的責任?當監管企業獲取的收益較低時,承擔過大的風險是否是匹配的?如果不能解決上述問題,純貨押類業務將逐漸減少,直至消失。
10、 基於對3和4的理解,未來我們應該如何更好地界定供應鏈金融業務的邊界和內涵呢?個人認為,應堅持「有限邊界」和「泛金融」兩個原則,對業務進行大膽取捨。有限邊界定義著重於「收縮」,供應鏈金融業務須符合「核心企業參與」、「反向營銷」和「資金流封閉」三個原則,「核心企業參與」的標誌不再局限於承擔退款、回購、調劑等強屬性責任,而是本著實質重於形式的原則考慮核心企業對整體授信風險可能提供的幫助,比如共同提高經銷商提出渠道的成本、及時向銀行反饋經銷商經營信息等等;「反向營銷」則注重業務的發起是正向的還是反向的,給予核心企業正式管理性或網路性額度並簽訂網路性合作協議是判斷的重要標誌;資金流封閉則注重經銷商結算資金尤其是融資項下結算資金的迴流監控,是否與其銷售情況匹配是重要標誌,判斷的標準不再基於保證金對風險的法理緩釋,而是著重於實質性監控。「泛金融」定義則著重於「擴張」,即將供應鏈金融延展到非金融的服務層面。比如,現在幾乎所有的核心企業都試圖通過互聯網實現上下游企業的線上協同,那銀行是否可以與電子商務建設、實施企業合作提供企業供應鏈線上協同整體解決方案?比如現在中信與海爾日日順電子商務平台合作為海爾經銷商提供線上供應鏈融資服務,那未來日日順這樣的平台本身是不是銀行也可以提出建設和實施方案?
11、 供應鏈金融業務是不是有前途?我認為不是有沒有前途的問題,而是必然的發展方向,非人力可以逆轉,未來銀行所有的流動資金融資都應為供應鏈金融業務。在現行的流動資金貸款產品下,所有其他產品的設計都是蒼白的,你的結構設計再好,如果其他銀行什麼也不管,就是放流貸,你還談什麼產品?國內商業銀行粗放發展的階段終會過去,此輪不良資產的集中暴露必然會帶來一些改變。
12、 讓我們來看另外一個邏輯。利率市場化必然提高銀行負債端成本,所以銀行需要在資產端提高定價能力。根據基本金融理論,高定價意味著高風險,則商業銀行的客戶定位必然下移,轉向中小企業,這是必然趨勢。什麼樣的產品能讓銀行以相對可控的風險開發中小企業客戶群體?什麼「圈、鏈、集群」的概念就紛紛出來了。實踐證明,互保是沒有前途的,商圈是風險過於集中的,都是業務營銷的低成本手段但不具備風控特徵,只有「供應鏈」真正體現出了相對其他產品更高的風險控制能力。為什麼呢?最終就是一句話,一個核心企業要想持續經營,它必然要對供應鏈上的企業進行相對精細的管理,所以供應鏈本身就是具有風險控制能力的。核心企業的初步篩選降低了銀行的潛在風險,更是基本杜絕了欺詐風險,只要核心企業本身不出現重大經營風險,則整個網路就基本不會出現系統性風險,而個性風險是銀行可以承受的。
13、 供應鏈金融消滅風險了嗎?當然沒有,它只是轉移了風險,信用風險的相對可控帶來了操作風險的提升。怎麼辦呢?那就是用信息技術提高操作風險管理能力,降低操作成本。在另外一個答案里,已經對線上供應鏈金融做了較為詳細的回答,http://www.zhihu.com/question/27274238/answer/46731364,此處不再贅述,詳見該答案。
第一次在知乎回答問題,是因為太有感觸了。個人認為之前的答案比較理論話,在實際中了解到的幾家大銀行中,供應鏈融資不良率都是高出平均值的。我認為供應鏈融資提供的擔保方式存在問題,企業幾乎沒有違約成本,這主要是我國目前的信用體系不完善:應收賬款能在人民銀行辦理質押,但是銀行實際處置中根本無法確認這筆應收賬款對應的現金流。大宗商品的第三方監管更是形同虛設,監管公司無法保障質押商品的品質和數量,還有重複質押(同一商品重複質押給多家銀行,不要問我企業是怎麼做到的,五千字都說不完啊。。。)和訴訟糾紛(親,你造現在民間借貸有多猖獗么)使得權屬的確認十分困難。個人因為工作原因看到過很多諸如質押給銀行的油被換成了水,煤炭除了表面一層下面都是礦渣,鋼材從價值高的螺紋鋼變成了價值低的型鋼(很多監管公司不知道它們的區別,談何監管?!)。所以,銀行在企業違約時實際上很難處置企業,從去年開始的鋼材貿易企業大面積跑路就是典型的例子。簡單說來就是在供應鏈融資中企業不想還款了,銀行拿企業一點辦法都沒有(我不是在教你們做壞事,請勿模仿!)。目前情況下,起訴供應鏈核心企業和國字型大小的三方公司都是很難實現的!客觀來說,前幾年銀行的供應鏈融資是發現迅速的,但是這種發現得益於銀行經濟資本計量方面的政策傾斜和經辦人員的績效獎勵,也就是說支行做供應鏈融資有更低的資金成本,還能收到更好的績效工資,不傻的人都更願意做供應鏈。甚至一度出現有房產抵押的貸款不做而做幾乎是信用擔保的供應鏈融資的荒唐局面。當然各家銀行也不傻,都開始意識到這些問題,供應鏈融資的政策正在收緊,在審查貿易背景的真實性上做了很多工作。但是上述問題仍的不到解決,這是一個大環境的問題。在可遇見的未來供應鏈融資的不良率還會持續上升。綜上,個人認為在信用體系缺失的國情下,供應鏈融資的前景不被看好。
其實我很好奇「某一企業想要提供貸款或授信給上下游企業是不太可能的,委託貸款僅能在集團內部,禁止流出集團。」這句話是哪兒來的。怎麼就不可能了……想給上游企業授信就預付款啊,想給下游企業授信就賒銷啊,怎麼就不可能了?委託貸款怎麼就僅能在集團內部了?怎麼就禁止流出集團了?最後要強調一點,個人的應付帳款是不能納入供應鏈的現金流管理的!!!!!
實際情況是,國內的供應鏈金融發展很快。
首先,我們不如來說一下什麼是供應鏈
供應鏈是圍繞核心企業,通過對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控制,從採購原材料開始,製成中間產品以及最終產品,最後由銷售網路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的將供應商,製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的功能網鏈結構。[百度百科]
從供應鏈到定義來看,我們不難發現,簡單的說就是存在一個買的人想晚付錢,賣的人想早收錢的問題。這裡就存在一個gap,而填補這個gap的就是信用。
信用有兩種:金融機構信用和商業信用。
商業信用就是上游告訴你你先付錢吧,我會發貨的。下游告訴你,你發貨吧,我會付錢的。顯然這種話不是誰說都能信的。
來,舉個栗子,只說模式不說具體細分產品,也不一定是最好的產品配置,勿噴。
A是原料供應商 B是製造商 C批發商 D是零售商其中B是牛逼的核心企業。
B向A買原料,由於B太牛逼,所以要求A賒銷,A絕對相信B能付款所以,A同意賒銷形成應收帳款。同時A在備貨過程中就需要墊資,流動性收到較大影響。這個時候保理商就出現了,金融機構可以通過購買債權對方式向A支付現金,從而解決A的流動性問題。這裡的關鍵在於B的信用,因為B的信用直接關係到應收帳款壞賬率。正因為B是核心企業,所以保理商對A的資質要求會比直接發放貸款要低的多。
C向B購買產成品,由於B太強勢,所以B不準備向C賒銷。C的商業信用顯然不夠用,C可以有以下幾種辦法解決:開信用證、開承兌匯票、直接付錢、貸款付錢。排除直接付錢不說,另外三種方式都需要C有足夠都授信,而我們都知道對於不牛逼的企業來說,授信是非常寶貴的。這時候銀行又出現了,銀行知道,1、B是牛逼的企業。2、B的授信充足。3、B對C足夠了解。基於上述三點,通過佔用B銀行授信的方式,向C發放買放融資用於支付B的貨款。
D向C買。這次,D和C都不牛逼了……大家正經做吧,D開票—C貼現,D開證-C議付,D找保理商,C也找保理商-雙保理,D開證-C福費廷,各種都要佔用各自授信沒說。
從這個栗子不難看出,B的存在加速了上下游都現金流轉速度,而且對於銀行來說調查成本與風險都有顯著的降低(但是銀行要首先保證核心企業的風險是可控的……不然就慘了)。因此銀行會有非常大大熱情去做這件事情。目前對供應鏈對約束還只是在房地產項目上,其他產業沒有明顯限制。商務部在推進專業保理商對發展上也做了相當的努力。我認為供應鏈金融在中國會有較好的發展。
來的有點晚,很多答主洋洋洒洒說了很多,但我覺得說的有點散,對於題主本身的「發展、趨勢」這些扣題扣得不夠準確。
「先說問題,再說趨勢」,基礎概念就不聊了,盡量只說乾貨。
近兩年,供應鏈金融無比火爆,傳統金融機構加上互聯網金融,見人不提供應鏈就感覺自己是外行了,但其實從應用角度還是會發現很多的問題,我們這裡挑主要的來說:
問題一,核心企業的選擇
供應鏈模式火了,火的一塌糊塗,2016年整年,大大小小供應鏈金融的峰會開了幾十個,還不算針對各類平台和票據的專項會議,和所有金融產品一樣,眾多的參與者進入使整個供應鏈市場開始向下沉,主要表現就是核心企業的選擇;央企被別人佔住了,那我們就找國企、事業單位,再被佔住了,找省市級的國企、工廠,再被佔住了,找民營上市公司,最後客戶一直下沉到一些鄉鎮企業,甚至是報表只要盈利的,有一定資產規模的,有故事可以講的民營企業都可以被當做核心企業。這其實不是客戶選擇的問題,而是大量的市場參與者蜂擁而入的必然效應,從市場表現上看,16-17年,已經有部分供應鏈金融企業因為核心企業的選擇錯誤開始埋單(甚至還有藉助金交所暗度陳倉發私募債去堵之前應收賬款融資的窟窿的)。核心企業如果自身有問題,供應鏈金融是完全不成立的,這是大前提。
問題二,業務範圍狹隘
幾乎所有的答主都提到了供應鏈的三種業務模式,應收、預付和存貨,我想問問,市場上的參與者有多少機構在做預付呢?又有多少機構在做存貨呢?說穿了,大家都在做應收。別說你的模式我的模式,產品上大同小異,結算上區分一下是票還是賬款,產品上區分一下是保貼、收益權轉讓、質押、賣斷還是保理、有無追索權,業務就捋順出來了。的確,應收是整個供應鏈金融市場相對風險最好控制,市場規模也最大的一塊業務,但是如果大家都做且都只做應收的話,談何供應鏈金融,又怎麼口口聲聲在客戶宣傳的時候,說我們可以在供應鏈的各個環節提供融資服務?尤其是存貨,在融資銅,鋁錠,以及鋼貿事件之後,金融機構談存貨色變,唯恐避之不及,這種業務的狹隘如何解決?
問題三,核心企業的參與意願
目前除了保理公司的暗保理以外,大部分的供應鏈金融業務模式都需要核心企業參與,盡調、提供供應商白名單、歷史數據梳理、業務流程梳理、賬款確權、信息系統介面對接、貸後管理、回購、處置各個環節,哪個缺的了核心企業的參與?那麼請各位同行解答我一個問題,為什麼核心企業要配合金融機構的工作,幫助自己的上下游解決問題?這其實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了,但是有多少金融參與者能給企業一個到位的解答?捫心自問吧,我的同行們,牽強附會真沒什麼意義,說穿了,核心企業真就沒那麼強的參與意願。所謂沒有需求就撬動不了業務,核心企業沒有積極性開展供應鏈金融,得不到配合,自然使整個業務運轉出現各種問題,甚至在信用體系上出現根本性風險。
圍繞著這些問題,業內也逐漸開始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式,本人從業十年,借這個答案也把自己對供應鏈金融未來的發展趨勢做一個展望,無論能不能做個合格的預言家,先立住觀點博君一笑吧:
趨勢一,金融機構去中心化
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將顛覆傳統的中心機構清結算機制和體系,也將深深的影響供應鏈金融的融資清算過程,應用分散式記賬技術,上下游的小企業和核心企業之間可以由融資輕易做到融信,而一旦技術發展更為深入,則可以聯合票據系統、電子貨幣等系統的支撐,無縫實現全行業都喜歡的資金閉環,且在整個清結算過程中,無法作假。這項技術一旦廣泛應用,金融機構原有的融資中心作用將明顯減弱。整個融資過程金融機構的必要性也將大幅降低。
趨勢二,業務模式去核心化
找不到核心企業怎麼辦?核心企業不配合怎麼辦?我們是不是可以不依附於核心企業做供應鏈金融業務?答案是可能並且很可能是肯定的。在數據時代已經到來的今天,和數據驅動創新的未來,供應鏈金融和傳統的小微金融很可能會以一個角度充分結合,互相吸取對方的優勢,以內外部的數據(包括徵信等側描數據)彌補供應鏈金融業務中核心企業提供的數據部分,傳統的小微講究還原企業真實經營情況,並且適度考慮成長性,而供應鏈金融的理念應該穿透融資人自身財務狀況而關注與融資相關的貿易背景和歷史數據,二者未來的結合可能會為小貸、保理公司、金融科技企業、甚至銀行的小微業務提供新的啟發和市場。
趨勢三,數據支撐產品
在社會徵信體系的涵蓋範圍逐漸擴大,數據流通市場愈發健全的現代金融市場,未來以數據支撐產品實現的趨勢會逐步顯現。首當其衝的就是國內廣泛的存貨市場,無論是倉單質押、存貨質押,對貨權和提貨權的把控實際上是在數據健全、真實、可信的基礎上對數據的把控,客戶經理天天去倉儲公司看一眼貨,貨就安全嗎?一定不是。但當倉儲公司的背景真實可信,提供的倉儲數據與企業現金流無明顯背離,金融機構可以隨時監控倉儲情況的時候,存貨市場的融資產品就沒有什麼門檻了。
趨勢四,新型互聯網供應鏈金融業態登台入室
互聯網金融巨頭會基於手中掌握的數據和平台生態,搭建新型的,基於互聯網平台的供應鏈金融業態,比如阿里現在已經開始準備的基於消費者花唄應付賬款的反向融資。未來隨著小微企業徵信體系的逐步確立,小企業和小企業之間的貿易,也將由互聯網平台進行撮合,使小微B2B的賬款和應付也可以成為融資的依據;這和之前提供的核心企業下沉問題不同,這是業務模式的轉變,是新型業態的開端。
趨勢五,市場競爭前置,關注觸達
眾多的供應鏈金融參與者勢必會推動市場向前發展,當市場處於充分競爭的情況下,小微企業的融資選擇不再是單純的價格和產品維度的比拼,金融機構的獲客難度會持續上升,參與機構勢必會更加關注對終端客戶(即小微客戶)的觸達過程,即以需求聯繫場景,以場景提升體驗的互聯網理念,目前群星金融、網商銀行、宜信這些大平台,已經有將戰略中心向前端獲客轉移的趨勢。
寫在最後:中國的供應鏈金融脫胎於歐美,但從業態、規模、對行業的探索早已超過歐美先進國家,未來何去何從,並非一家之言可以概括,需要所有同業者的共同努力,但是和所有的邏輯一樣,無論發生何種變化,市場終究會做出它最正確的選擇。
努力之餘,拭目以待。
根據我所了解的情況,供應鏈金融目前在銀行層面主要還是依託核心企業,是以核心企業為基礎,核心企業的上下游為授信主體的基於交易真實性的融資模式。該模式較大的優點是降低核心企業的資產負債,提高中小企業授信比率,加強與銀行合作黏度,提高存款和中間收入。由於自償性融資的基本性質,使得資金用途較為清晰(貨押項目我個人不認為是供應鏈金融)。但同時,由於貿易真實性仍然存在很大問題,因此,供應鏈金融在以核心企業為主的同時,本質上還是有信用貸款的局限,在額度或擔保方式上仍然有局限,這來自與是否能夠真正打通供應鏈。我個人對打通的理解是上下游協同與物流的真實性控制。從目前新一代銀行SCF系統來看,各大銀行在協同上都不斷下工夫,但物流的控制仍然是大問題。至於系統性風險,這對於任何一種融資模式都是基礎,供應鏈金融也不能避免。至於京東等供應鏈金融,由於其自身物流和渠道的雙重優勢,因此在目前普遍零供關係拖賬期的模式下,有很多優勢,但他並不能解決相對普遍性的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如果鋪開,仍然存在自償性是否足夠支撐本金還款的問題。
前景還是挺看好的,不過挑戰比想像的要大得多,大部分SCF都可以認為是貨物金融或核心企業信用金融,這仍然與我國大的徵信體系關係密切,看不清的中小企業,總得拉個有力的大腿撐著啊!
這個問題知乎上關於供應鏈金融領域的專家基本都回答個遍了,行業理論的回答上我也帶來不了什麼新意了,我僅作為一個行業從業者,來試著給出一些操作層面的觀察:
1、如何定義一個行業前景好還是壞?
我比較樸素的理解,一個前景好的行業,可能有三種表現,一是這個行業創業者能掙錢,二是這個行業投資人能掙錢,第三個這個行業的從業人員能掙錢。這三種表現背後的一個核心點,就是做供應鏈金融的公司能掙錢。
其他答者講了各種供應鏈金融產品在市場上的需求,但多數沒有講具體供應鏈金融公司的生存業態,就沒法根據營利模式來談供應鏈金融公司到底掙不掙錢,在這裡我略作補充;
2、一個金融公司定位無非有三:資金、資產、基礎設施;
想要理解盈利形式,必須先找準定位,有了定位才知道企業存在的意義和性質,才能梳理出盈利方式。我對所有金融業態有一個非常樸素的理解,出發點定位無非是三個形式:
一、基於有資金資源,圍繞著資金來做資產管理。常見的組織形式,基金管理公司,財富管理公司,大公司大集團大國企自有資金帶銀行槓桿成立的投資公司或者保理公司、租賃公司。具體到供應鏈金融領域就是老闆就是資金或者信用提供方的供應鏈放貸公司,比如集團下屬的融資租賃、保理公司或者代採購貿易公司等。這種定位的公司盈利模式有一個簡單的公式,收入=乾爹出資x槓桿率x總資產收益率。
二、基於資產資源,圍繞著資產銷售,為客戶融資開展的投行業務。常見的組織形式,擔保公司、財務顧問公司(拼縫公司),大多數P2P的合作資產公司等。這種定位的公司盈利模式也可以總結成為一個簡單公式,收入=融資客戶數x平均單客戶融資額x傭金比率(或者手續費率)。在一些轉賣資產的案例中,這個傭金比率也可能是利差率,比如融資10%,放款18%就有年化8%的利差率。
三、基於技術或管理資源,提供供應鏈金融的信息化、風險控制、物流配套或流程管理等服務,我稱之為金融行業的基礎設施公司,就如同螞蟻金服信誓旦旦的站出來說,我們做Fintech,只做tech不做fin一樣。這類公司其實模式上就是普通的賣服務的公司,所以粗暴的描繪一下,收入=用戶數x轉化率x客單價
3、下面我們來一次說一下這個行業里的以上三種定位的公司,前景如何:
一、資金型公司:但凡是資金型公司,往往就有確定的奶爸。奶爸對於風險、收益和資產的偏好往往決定了這個公司的經營氣質。例如大的集團自營的保理公司、租賃公司等,坦率講這類公司可能表面上發展會很好,但我完全不看好他們可持續發展的前景。道理很簡單,他們多數情況都成為一個財務服務工具,沒有自主的價值驅動體系。集團需要出表了,做一筆經營性租賃或者暗保理,集團負債率太高了,從這邊走一筆,銀行直接放貸款政策限制了,做一個保理通道,整個公司存在的價值就是怎麼利用供應鏈金融的弱監管,讓本來就像放錢的人把錢放給他們本來就想給的人不通過直接信貸的形式放出去。甚至很多銀行的供應鏈部門最後都淪為這種通道工具,對於放貸底層邏輯——如何認定和評估資產,如何創新性的分析信用沒有創新的驅動力,甚至在體系內都沒有談判力。但作為員工來講,這類公司是最舒服的,業務很多不用自己開拓,風險責任不用背,薪水也挺高,可職業價值呢?我感覺未必好。
說到資金型公司,就不可能不說銀行。有篇高贊文提到了銀行因為利率市場化,會向能接受更高成本的小微客戶下沉,那是寫於2015年5月,現在2017年6月了,我想問問之前點贊的朋友和答友,感受到銀行資金向小微客戶下沉了嗎?反正我是沒有,不單沒有,小微企業融資反而更難了。相比之下,小額信貸向什麼方向傾斜了呢,向30萬以下的個人消費信貸、信用卡套現分期傾斜了,各種在線放款網上銀行借貸,比比皆是。但我們業務遇到的,融資額在50萬至1000萬間的,融資成本在年化12至18的,真正需要經營性資金的小微客戶,有多少能不通過上市公司、國企的強擔保,或者不動產抵押拿到銀行供應鏈金融的融資呢?所以這個判斷說對了一般,銀行日子是越來越難過了,但我沒看到這種行業的壓力轉化為產品創新的動力和執行力。當然這也不怪銀行,以現在供應鏈金融領域的這個基礎設施情況,比個人信貸可以使用的風險管理工具差的太多了,大量的壞賬都是從這些主體爆出來的。為了30萬,一個人可能不願意背井離鄉,離開自己的原有生活軌跡,但為了1000萬呢,小微企業主既有可能在困難時萌發跑路的動機,又沒有實力去在親戚朋友的圈子裡湊出這麼多錢臨時補窟窿,所以這個項目的違約成本是很尷尬的。在這個供應鏈金融基礎設施相當早期,完全沒法實現三流閉環的情況下,這類項目成了違約黑洞。
總結一下呢,資金型的金融公司,所有人都是為錢打工的,但是這些錢都是有條件的。條件可能是放款對象的限制,可能是收益的限制,可能是槓桿的限制,可能是手段的限制,對於創業者來講,如果沒有極具想像力和開拓精神的金主,這個群體裡面出創新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二、資產型公司。目前絕大多數成立的保理公司、P2P公司都是屬於這一類,很大程度就是藉助一個低門檻的類金融牌照,來開展輕資產的投行業務,為缺錢的小微客戶提供融資服務。他們需要把小微客戶的現金流標準化成為可以被金主認可的資產,在很多情況下甚至需要為其增信、擔保,來幫助這些客戶獲取資金。不避諱的說我們自己的公司也是這一類。
這個群體里既有天使,也有魔鬼。因為他們是真正接觸經營企業的人,如果有職業良知和事業心的話,他們每天都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一方面深入了解產業和行業的真實交易習慣和模式,另一方面從中間尋求各種切入點,設計更加創新的交易結構,甚至自行鋪設行業基礎設施,從而把三流管理起來,把資產銷出去。
說這個群體里有魔鬼,是因為這個行業門檻太低,各種拼縫的群體都摻雜其中,甚至使用非常不專業的方案,但只要能忽悠到錢(不管是基於金融機構某些部門的個人關係,還是某些長期合作的不負責任的財富管理平台),他們都來吃一口。這件事對於他們來講,並沒有什麼產品創新而言,無非是低買高賣的生意而已。
問題回來了,就是營利模式的問題,剛剛講過資金型公司大家知道,資金端的成本,正在一步一步的提升,但資產端的成本,受到供應鏈金融小微客戶行業毛利率和周轉率雙重的紅線擠壓(我們奉行的底線,是幫助客戶融資的每一筆錢都能讓他們掙到更多錢)。因此利差率或者融資費率實際上遠低於個人消費信貸和房產相關項目的借貸(因為客群能承受的成本不同,消費用款信貸年化24%完全不在話下),從這個角度來講,供應鏈金融的資產型公司掙錢並不容易。
三、基礎設施型公司,有可能是軟體公司(SAAS, ERP, CRM等),有可能是互聯網公司(找這找那之類的B2B平台),他們為流通環節實現供應鏈三流閉環提供基礎設施,從而讓資金型公司和資產型公司的獲客、放款、風控和貸後管理提供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效果。
不考慮這些平台公司對於原有供應鏈效率提升和交易匹配上提供的價值和轉化變現,他們對於供應鏈金融的作用,一定是通過前兩種模式實現的——要麼向金主收穫客費,要麼向融資方受融資手續費。所以同理,基礎設施公司在供應鏈金融行業能賺到錢的上限是這個行業的金主型公司和資產型公司的增量收入。當金主的收益預期降不下來,資產接收的利率上限上不去的話,空間主要還是業務操作優化和風險降低能帶來的空間,從比例上來講,可能並不大,但如果技術或者平台具有通用性,覆蓋的行業足夠多,空間還是蠻大的。
總結,供應鏈金融在中國前景如何?說了這麼多瑣碎的東西,我也總結一點大而空的東西。一個國家最強勢的企業和政府,讓這個經濟體里融資能力最差,融資成本最高也是經營最脆弱的商業群體,發一張10萬億的信用卡,供他們常年無息使用,最長賬期近2到3年,合理么,正常么?我這個比喻可能有些人聽不太懂,有數據統計,中國企業的應收賬款存量高達10餘萬億,強勢的企業誰願意有應收賬款呢,肯定執行現款現結。所以真正這些應收賬款的所有主體,恰恰是中小微企業、民營企業這些融資難的主體,他們把應該收回來的錢,一直放在強勢主體的賬上,這不就是給他們在開信用卡么。100萬元在大國企和大集團的賬上的資金效率,和100萬元在中小微企業的賬上能解決的問題和產生的效率,大家覺得會一樣么?這10萬億流動性黑洞所帶來的資金效率之差,就是供應鏈金融的市場,對於這個市場,我還是充滿信心的。但如前文所述,這個行業想要真的發展起來,金主的覺悟,基礎設施的完善和資產公司的優勝劣汰,將是必經的歷史階段,其中甚至免不了要有很多難以想像的困難和陣痛。
把我去年寫的一個東西發上來。有些數據今年變動有點兒大,比如民間高利貸的利息之類的,不過關於供應鏈金融這個話題的東西沒什麼變化。
----------------------------------------------------------------------------------------------------------------------------------------------------------------------------------------------------------------------------------------------------------------------------------------
上周末我去出差,公司老總去和一個做大宗貿易的企業談合作,我去打醬油,然後旁聽了一下人家的商業模式。具體是哪家公司做什麼的,我就不說了,免得哪天被我們老闆發現說我泄露公司機密。我只說說人家是怎麼看供應鏈金融的。PS:其實我更喜歡稱之為產業鏈金融。
做供應鏈金融,最大的問題有幾個,
第一:如果是做金融的來做供應鏈金融,最大的麻煩是對所處的行業不了解,對相應的產業鏈不了解,你怎麼把握風險?如果是讓原本這個產業鏈的人來做,你還得
從頭培養他的金融知識,而且實際上即使是該行業的從業人員,也很少有了解整個產業鏈的,能全了解的,一般都是一方大佬,不可能來給你打下手的。
第二:即使你了解整個產業鏈,你所得到的好處也僅僅是方便與該行業客戶的溝通,能辨別某些謊話而已,並不代表你能判斷風險。
綜合以上兩條,意味著你做的每筆業務都很複雜,需要詳細的調查,也就是說單筆業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這就帶來第三個問題;
第三:你都是做供應鏈金融了,意味著你在給整個產業提供金融服務(大部分業務可能是貸款性質的),你的業務量就必然很大。大家都是圖著大量業務帶來的大
量利潤來做供應鏈金融的,沒有足夠大的利潤空間,何必來做這麼複雜的事情。但如果每筆調查,都按我說以前說的那些風控調查方式進行,那需要大量技術過硬的
風控人員,然後又需要大量的管理人員來管這些人,一旦跨省了,還會出現巨額的差旅費用(而你做整個產業鏈,不可能不跨省),不僅金錢成本無法忍受,老闆也
沒有精力來管理如此龐大的團隊。
綜合以上三點,如果任何一家只做金融服務的公司告訴你說它要做供應鏈金融,肯定是在忽悠你。
目前市面上已經出現了一些大宗貿易公司,有些都上市了,比如幾家做鋼鐵大宗貿易的。說是做大宗貿易,實際上其中最賺錢的部分就是供應鏈金融。目前思路比
較清晰的業務方向有兩個,一個是應收賬款質押,或者說應收賬款貼息(實際上也包括承兌匯票貼息),另一個是倉單質押。
我們先分析其中的利潤。首先,我們要貸款,肯定是貸給經營比較好的企業,為了保證還款,貸款給企業的目的是提供流動資金,而不是提供企業投資項目的資
金。如果是企業要投資其他項目,那我就建議用我以前寫過的調查方法,在項目投資上多花點兒人力物力去調查還是值得的。
既然是給經營比較好的企業提供流動資金,那很明顯這就是應收賬款質押業務,貸款周期就是企業的資金周轉周期,也就是說往往會不滿一年。據我這次去打醬油
時,得知的有色金屬行業的周轉周期是3~4個月,而我以前在一個做家電的大廠打工時,得知的家電產業也是3~4個月的周轉周期。也就是說有色金屬這條產業鏈上,正常情況下應收賬款的賬期應該就是3~4個月。
3~4個月是個很尷尬的時間,民間借貸一個月2.5分~3分,4個月就是10分~12分,銀行只放一年的貸款,對於一般的民營企業來說,一年也是
9~12分。這中間就存在利差,也就是說社會公認的借款年息是9~12分,一個月才0.75~1分,但實際上你只借幾個月的時候,一個月的利息是2.5分
以上。
至於倉單質押,目前很多銀行已經不做了,原因很簡單,首先存貨管理困難,銀行是不可能派人去守著存貨的,所以存貨被換了都不知道;另一方面,銀行沒法處
置存貨,不可能派人去賣抵押物,如果是走法院拍賣,不知道要打多少折扣,而且也會牽扯銀行大量人力,一旦業務量大了,銀行根本管理不過來。目前銀行最苦惱
的恐怕就是規模太大,人太多,管理困難了,沒見銀行把好多業務都外包了么。但倉單質押的業務規模相當大,能提供的利潤總額也是非常巨大的,之所以銀行的嘗試失敗,實際上是因為銀行沒找到批量化風控的方法。
------------------------------------------------------------------------------------------------------------------------------------------
回過頭,我們來看看大宗貿易平台怎麼做這個事情。目前大宗貿易平台比較時髦,正常的,也比較合理的大宗貿易平台的搭建過程如下:
1、建個網站,做大宗貿易商品的報價
2、開始在網站上提供交易信息,就像淘寶那樣
3、開始在網站上提供倉儲貨運信息,物流服務也可以打包成產品,然後像淘寶那樣掛到網上去。
4、簽約一些倉庫和運輸公司,搞電子化倉儲物流,做到實時監控倉庫和運輸過程,並在確認貨物信息後,存儲在網上,由倉儲方和貨運方保證貨物不被掉包。
5、提供支付結算業務,由於目前民營企業沒法做支付結算(第三方支付實際上不是真正的支付結算),目前只好找銀行合作了
6、開始提供倉單質押,如果出現違約,由大宗貿易平台處置抵押物。
7、提供大宗商品加工信息,比如煤、鐵、有色金屬、原油、糧油、等的加工包裝信息,加工業務也可打包後掛到網上去,比如「XXX在某天到某天提供多少噸洗煤業務」(只是舉個例,洗煤一般在坑口就洗了)
8、對同一個產業鏈上,比如同一筆貨物,A賣給B,B加工後賣給C,C加工了賣給D,如果ABCD都採用該貿易平台提供的倉儲運輸服務,那就可以對ABC
都提供應收賬款服務,然後只需要調查D,並和D簽定協議,貨款支付到貿易平台指定的賬戶就行了。一次調查,卻做了3筆應收賬款業務(可以做一次放貸,也可
以不放貸做三次擔保)。
9、多次給這些企業做應收賬款業務後,對企業足夠熟悉,就敢給民營企業開的商票貼現,大不了加倉單質押,倉單質押的抵押率打高點兒就行了。
按照上面這個流程來,你會發現,這個貿易平台公司對於產業鏈的介入非常深,由於上下游的交易達成、物流、加工、銷售、結算,全都在這個平台上完成,所以
你就能確定某個企業是否能收到款,也就知道了對方是不是有錢用來還貸款,其次,支付結算又是通過你來完成,所以你甚至不必擔心對方收到款了拒不還款。
發展到最後,你會發現,產業鏈上各個企業的經營現金流其實都在你的兜里轉,企業間流轉地只有利潤,而你放貸需要擔風險的基本上只有利息部分,只要做好產業鏈上最後消費端的企業的調查,就能保證本金安全。
而倉單質押,由於你掌握了大量的貿易信息,所以完全有能力處置質押物,實際上每處置一筆,還要賺更多的錢,因為倉單質押的質押率是打折了的。
這個模式利潤是來源於利差,而使這個模式能真正運轉起來,其實是因為風控的管理成本足夠低。如果是每個企業單獨調查,然後放貸,業務量增長的時候,風控系統的管理成本增長是比業務增長速度快的。而在大宗貿易平台上,前面建立的所有網上交易,線下的倉儲物流、加工信息等等匯總後,由於非常確定每筆貸款的還
款來源,實際上很多原本需要做的針對性風控調查就不需要了,就可以批量處理貸款業務。而網上交易、倉儲物流、加工等,這些的擴張都是模式化的,在經營管理
上也是可以批量處理的。因此,這種模式的擴張,很長一段時間內,管理成本增長速度都很低。
--------------------------------------------------------------------------------------------------------------------------------------------
供應鏈金融的核心在於控制供應鏈,而不是了解供應鏈上的數據。控制供應鏈後,商家的貨物運輸儲存、商家的現金流量,都通過你的渠道,這就意味著你隨時可以
扣留這些貨物和資金,而且由於你對這個產業鏈條參與程度夠高,所以可以處置這些扣留的貨物。扣留資金,資金是流動性最好的資產,扣留貨物,對於銀行來說,
變現能力很差的貨物,對於你來說可以隨時變現,這才是供應鏈金融的優勢。
所以,做供應鏈金融,就必須要做支付結算和倉儲物流。目前支付可以和第三方支付合作,自己也可以去申請第三方支付的牌照或者乾脆買一個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
公司。法律規定結算業務只能銀行做,所以只能和銀行合作,物流可以考慮和現有的物流公司合作,主要是那種做大宗物流的。不過我了解和接觸的,目前做的比較
好的供應鏈金融公司,都是自己建倉儲物流體系,畢竟這一塊也有不少利潤。
由於供應鏈金融涉及到貨物定價的問題,要貫通整個產業鏈才談得上供應鏈,而且還要有標準化的定價才可能對貨物進行標準化的估值,所以目前供應鏈金融只能用
於煤炭、鋼鐵、有色金屬這類大宗貨物和其衍生物,要知道哪些商品能用得上供應鏈金融,你直接對照期貨交易裡面的產品就知道了,期貨就涉及大宗貿易和標準化
定價。
--------------------------------------------------------------------------------------------------------------------------------------------
--------------------------------------------------------------------------------------------------------------------------------------------
說實話,我也搞不清楚供應鏈金融和產業鏈金融的區別,都是新出來的概念,但我感覺是很多人也就停留在玩概念上了。我也沒做過保理業務,我發這篇文章的時候有網友給我說裡面有部分實際上就是保理業務。反正我就是從一個風控人員的角度來看供應鏈金融的。
我呢,以前是做風控的,我做風控的時候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做企業經營性調查,也就是查企業經營情況的。後來我跑去學併購,主要關注的還是企業的經營。我發現很多做貸款業務的,似乎只關注過放貸標的企業的經營,似乎從來沒關注過自己所處的金融公司的經營。我做擔保公司的風控的時候,不管我們老闆怎麼脹笨,至少有一句話我非常認可「我們就是經營風險定價的」。而我調查經歷的感受,同樣的項目對於不同的人來說,風險是不一樣的,這個差別有多大?我們去調查一個中藥加工廠A廠,提了各種證據,最後得出結論,這家廠一年銷售2個億,凈利潤大約7%;結果我們去調查另一個中藥廠B廠的時候,問B廠的老闆知不知道A廠一年銷售大概多少,B廠老闆說大概2個億吧。我們問他是不是認識A廠的老闆,他說不認識,只是聽說過,都沒見過面。我們當時大吃一驚,問他怎麼知道A廠一年銷售多少?他說都是同行嘛,聽別人說過A廠老闆的一些消息就能推斷出他的經營情況。
這個事情我回家後給我爸說,我爸是做了多年路橋設計的。我爸聽說後的反應是「很正常啊,四川境內,你隨便說打算修一條什麼樣的路從哪裡修到哪裡,我就能給你報出利潤來,從哪兒到哪兒地質環境怎麼樣,路線怎麼走,政府會開什麼樣的標,我馬上就能報給你聽。我只要知道誰做過哪些工程,就知道他這些年賺了多少錢。」
就從這兩件事開始,我開始反思風控到底該怎麼做,開始考慮一家金融機構在風控和後台管理上投入的成本。回過頭來看看,有基於調查的風控,有基於交易結構設計的風控,同樣也有基於行業控制的風控。對產業鏈涉足夠深,一手控制現金流,一手控制現貨物流,再從事放貸,其中的風險,和一般金融機構從事放貸的風險,完全不在一個級別上,運營管理成本也完全不是一個級別的。
PS2:去年股市火的時候,一堆炒作供應鏈金融概念的,仔細一看,全都是吹的。建物流體系太辛苦不想自己辦,政府停了發放第三方支付牌照,和銀行的正式合作協議一份沒有,光做個大宗貿易平台就想搞供應鏈金融?瞎扯淡。幾個正兒八經搞供應鏈金融的,幾年前就開始搞物流體系了,到現在,金融板塊還沒正兒八經開始做呢。
這個行業所有的人都會說「前景廣闊」,我也不能免俗地這樣認為:供應鏈金融和投資併購,應該是未來10年中國金融行業債權、股權的兩大核心熱點。
但為什麼這些年無數的人湧進來、資本湧進來,結果卻只是雷聲大雨點小呢?
個人認為,原因之一是大家都在以「割裂」的方式經營,做的都是供應鏈上的一個節點或者一環,對於保理、租賃等工具都是孤立地應用,沒有形成系統性的解決方案。
原因之二,是大家眼裡只有「融資」二字,和銀行競爭貸款業務,而不懂得運用非融資的技術手段解決貿易融資問題。這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長。
原因之三,是太多不懂金融的人混進這個圈子裡,自以為是地認為自己是在做風險閉環的業務,實際卻存在極大的風險漏洞。經濟上行期風險不會爆,到了下行期即可就看出裸泳的本質了。有個高贊答案說什麼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平台適合做供應鏈金融,純粹胡扯。你看哪個銀行真跟著玩下去了?還不都是實驗一下就紛紛退出了?直接和倉庫合作尚且詐騙案頻出,何況僅有交易信息數據的平台?線上交易數據是難以驗真的,物流不從平台走,倉儲監管只是和第三方的一頁協議而不具備實際控制能力,資金也不在平台結算,這分明是全程風險懸空,放的是純信用貸款!所以我一直說,所有找這個找那個的網站,沒有一家靠譜的,除非倉庫和車隊是它自己的。對這個問題,我很贊成@蘇大龍的回答。
行業這麼亂,究其根源還是人才匱乏。即便在一個朝陽產業中,想要得到好的發展,也還要做好自身的職業規劃、學習規劃。
做供應鏈金融,需要系統掌握多種金融工具、貿易工具,比其他金融業務的構架要複雜得多。具體包括那些專業技術能力呢?這周剛剛給集團做了一版供應鏈金融產品經理的能力模型,發出來供大家參考:
https://zhuanlan.zhihu.com/p/24494092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7274238/answer/137377732
幾位在銀行工作的答主都回答的很好了,作為曾經在企業端和做過供應鏈金融項目的人,我從另一個角度來補充幾點。
- 供應鏈金融基本只能在比較大的企業(i.e.核心企業)和他們的一級供應商這個層面做,再往下會遇到和給小微企業貸款同樣的問題。
- 從核心企業方來看,供應鏈金融基本是一個表外融資的工具,因為(至少在我做的時候)不會佔用企業的授信額度。
- 對於核心企業的供應商來說,供應鏈金融是個挺好的東西,因為供應商大多比核心企業小,融資的成本也高,可以用客戶更低的利率融資,省下的錢大家分,還能加快回款的時間,一舉多得。
- 就題主問的供應鏈金融的前景這個問題,我覺得其實沒什麼前景。根本原因是供應鏈金融其實並沒有什麼複雜的東西,並不是一個了不起的金融創新。所以基本上概念一出,各大銀行就能很快推銷給現有的客戶,也不存在搶佔新市場的問題。
- 而且,實施起來也沒有特別高的技術難度,剩下也就是維護維護流程,小打小鬧的改進。
- 對於銀行來說,真不是什麼大錢,不過對做IT實施的諮詢公司來說,倒說不定會產生很多財務系統和供應鏈相關係統的機會。
暫時就想到這些。
高鐵上無聊,順便答一下。
1、對於供應鏈的名詞解釋實在太多,而且很多還是錯誤的。
2、顧名思義,供應鏈金融當然是特指供應兩個字,主要是以核心企業為主,側重於給供應商商提供金融服務。
3、產業鏈金融是供應鏈金融延伸到下游企業,甚至延伸到終端用戶,提供全套的、封閉的金融服務。
4、產業鏈金融不能覆蓋供應鏈金融,例如一個很牛逼的企業(中國移動等),不願意為供應商提供保全,但能承諾將貨款匯入銀行指定賬戶,這樣就能構成供應鏈金融的基礎,當然,牛逼企業願意做保全就更好了。
5、供應鏈金融的核心在於銷售是確定的,必須有合同約定,回款是有保障的,只是有賬期,核心企業有較大的規模,這樣能夠確保交易真實性的前提下,貸款也是相對安全的。
6、供應鏈金融範圍較小,但比較靈活,可以從核心企業入手,也可以從供應商入手,都能快速打開市場,交易結構呈現星狀分布。
7、供應鏈的風險聚集在核心企業,所以要核心企業有很好的了解和評估。
8、產業鏈金融範圍大,圍繞一個產業,縱向橫向延展,交易呈現網狀分布,例如汽車產業,有上汽、廣汽、北汽等這類大核心,圍繞這類大核心的供應商是有交叉和重疊的;下游銷售看似單一的4s店,其實同一個老闆會開很多品牌的4s店,所以也是有重疊的。
9、所以,供應鏈金融要看核心企業的能力,而產業鏈要看產業的前景,產業鏈金融要難很多。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平台不斷發力供應鏈金融。然而,這一領域的同質化競爭趨勢也愈加明顯,供應鏈金融的創新途徑亟待突破。
「線上化大勢所趨」供應鏈金融的發展第一個趨勢就是線上化,銀行可以針對各個行業提供線上服務,將核心系統進行有效對接,即發貨時間、貨物位置、付款情況等訂單情況都在線上,實現交易的線上化,同時有效地掌握這些數據,實現線上融資。銀行都有一個地域管理概念,北京的分行一般只能做北京的業務,異地的就需要特別授權。但是在提供線上供應鏈金融服務的時候,銀行的授權方式是擴大化的,比如核心廠商在北京,或者說在內蒙古,銀行給他做了授信以後他可以做全國。
很多銀行的線上供應鏈金融服務,突破了銀行原有的管理理念、運營模式和制度限制,供應鏈金融線上化也成為大勢所趨。
「模塊化個性服務」模塊化,就是對不同行業,根據它的特點來解決。比如服裝行業的廠商門店特別多,特點迥異,鋼貿企業又有鋼貿企業的特點,針對不同的行業採用不同的個性化的模塊。
供應鏈金融主要模式是以核心企業的上下游企業為服務對象,由於每家企業都有自己的供應鏈條,展現出一個龐大的供應鏈網路。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更是不盡相同,具有更加多樣化金融服務需求特徵,因此需要根據不同企業的具體信息來為其量身定做金融服務,提供更加靈活和個性化的供應鏈融資產品。
供應鏈數據的不完整性也是供應鏈金融服務模塊化的原因之一。目前掌握整個供應鏈數據的平台還是極少數,有些C2C或者B2B的數據來源主要集中在銷售端或者購買端,就限制了擴展這個平台的能力。有些比如物流企業,主要的數據源來自於配送以及用戶的地址,這也無法掌握到前端銷售的數據。
「小微化藍海市場」目前銀行都是同質化競爭,都做大項目、大企業、大貸款,要改變這個格局,各家銀行均已將供應鏈金融作為推進小微轉型的重要手段。
現在金融服務的觸角都向小微化延伸,圍繞著供應鏈,提供綜合化的金融服務。
「小微化」的趨勢是「超細分」市場。因為只有超細分才能體現這種產品的個性化特點。只有超細分才是互聯網的,所以說供應鏈金融產品會朝這個方向發展。
此外,我國金融市場受政策影響較大,政策紅利讓各金融機構垂涎若渴。自今年以來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及「小微企業」的已有7次之多,其中就包括備受關注的小微企業融資方式。1、供應鏈金融有需求,眾多優質中小企業,為優質核心廠家提供貨品與服務,存在賒銷行為,需要資金但是無法從銀行獲得融資;
2、實際操作有難度。有樓上同仁說供應鏈金融是信息流,物流,資金流三流合體,通過監控三流在進行類信用授信。
a.首先三流很難掌控。一般而言除非首先攻破核心廠商,由核心廠商配合銀行,開放內部系統許可權,否則銀行很難掌握上述數據。但核心廠商一般是非常優質的企業,其沒有動力為他的小供應商提供授信合作;
b.供應鏈金融通常涉及到核心廠商的眾多中小供應商,覆蓋範圍通常為全國。這首先涉及到銀行的屬地化管理問題,即此類業務僅核心廠商的屬地銀行可以開展,而大量的外地中小供應商的業務開展將會面臨與屬地分支行利益衝突的問題;
c.效益問題:銀行授信業務一般由某個支行落地,即每個項目最多有3-4名項目經理同時跟進。而供應鏈金融的特點是與核心企業的訂單緊密相關,需要較強的即時性,發生頻繁,單筆授信低。在具體操作授信的時候,需要開戶,驗印,收授信資料等環節,處於成本,人力方面考慮,銀行很難有動力操作。
3、供應鏈金融大有前途,但傳統銀行的操作模式很難操作落實。
前段時間,省行組織了一場供應鏈金融的業務培訓,外聘講師 @賴新鋒 (如果有涉及版權,請告知我,我馬上刪除)。
在知乎上看了很久,感覺缺乏一些介紹性,概念性的文章,於是就把我自己的學習心得和筆記發到這裡來了。(話說我什麼時候才有資格申請開專欄啊?)
這篇筆記肯定有很多錯誤,希望大家能不吝賜教,多交流哈。
供應鏈融資學習
理解1:供應鏈融資不是一個產品,而是各種產品只要基於行業內的供應鏈,符合一定模式和特徵,都可稱該產品屬於供應鏈融資。
理解2:傳統的流動性貸款的風險控制以固定資產抵押,企業經營狀態評級為主;而供應鏈融資的風險控制是基於真實有效的貿易背景,以交易流程式控制製為主要的風險控制手段。
一、基本概念
(一)存在的基礎:企業之間的真實貿易
(說明:這5個需求在銀行未介入時不可能同時存在)
關註:貿易真實性;交易連續性;對手履約能力;業務封閉性;貸款自償性。
(二)、4種簡單模式
模式1:適合於旺季空調行業。
(為什麼上傳圖片老是失敗?)可以了
模式2:適合於現階段汽車製造行業、房地產行業
模式3:適合於部分農產品加工行業
模式4:適合於***行業(不方便暴露)
提問:這4種簡單模式中,那種模式最適合開展供應鏈融資業務?
答:是模式2。因為有一個強勢的核心,可以吃了上家吃下家,那麼其必然擁有市場定價權和強悍的上下游控制能力。
第一條格言:有實力,才有話語權。
(三)、核心企業
1、定性標準
核心企業是指在供應鏈中處於強勢地位,能對供應鏈條的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穩定和發展起決定性作用的法人組織。核心企業對供應鏈組成有決定權及控制力,對供應商、經銷商、下游製造企業有嚴格選擇標準,對供應商、經銷商和下游製造企業有較強控制力。
核心企業應具備的條件有:
(一)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符合國家相關部門的行業管理要求;
(二)行業內優質全國性或區域性龍頭企業;
(三)具有具備我行開發價值的商業運作模式;
(四)具有較強的產業鏈管理意識和能力;
(五)具有較為穩定的上下游企業,且對其有較強控制能力;
(六)主營業務產品銷售周期短,市場價值穩定,銷售渠道廣泛,產品變現成本低;
(七)核心企業行業排名原則上應位於50名以內,且在我行信用等級為BBB級(含)以上。
(八)供應鏈金融業務核心企業的准入採取總行名錄製管理,新增核心企業的認定需由一級分行報總行核准後生效。
2、定量標準(我行制度規定)
分行級核心企業原則上須符合國家產業政策,並滿足如下條件之一:
(一)達到我行信用評級BBB級以上(含BBB級);
(二)企業總資產不低於*億元,年銷售收入不低於*億元。其中,生產型企業應為區域性或細分行業的龍頭企業,貿易型企業年銷售收入不低於**億元,且應為全國性或區域性大型貿易企業,或知名品牌區域獨家銷售商;
(三)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區級政府和最新年度GDP全國排名前30以內的地級市區級政府的政府部門、政府採購中心或納入政府支出計劃的事業單位;地級市政府、百強縣政府的政府部門、政府採購中心或納入政府支出計劃的事業單位;
(四)納入「211工程」建設的國家重點高校;
(五)三級甲等醫療機構;
(六)省交通廳或高速公路管理局;
(七)省、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政府直屬電視台;
(八)軍隊軍級(含軍級)以上單位的採購部門;
(九)省級公安系統、武警系統的採購部門;
(十)經總行或所在地區授信審批部門授信的行業大類或區域骨幹企業。
注意點:核心企業並不一定就是規模最大,而是由銀行服務範圍和能力來決定的。「門當戶對」。
第二條格言:適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二、產品介紹
(一)應收賬款需求解決方案
1、產品一:應收賬款質押
(1)提問:
1:為什麼發貨前於銀行放款?
答1:事實上的物權轉移,促使合同事實上生效。
2:為什麼要「告知核心企業」?
答2:確認核心企業「應知」該筆應付款已轉讓,並配合銀行要求,規避法律風險。
(2)部分風險點:
銀行方應在《應收賬款質押登記公示系統》內登記,避免重複質押情況;
供貨商和加工企業之間應有2年以上的長期穩定貿易關係;
貨物應有明確驗收標準,交割標準,準確付款依據,並在合同中體現;
供應商發貨後,銀行方應定期、不定期與生產企業進行對賬;
核心企業付款應轉入銀行方監管的專用賬戶;
第三條格言:永遠別想坐在辦公室里控制風險。
2、產品二:保理
(這是明保理流程圖,暗保理缺少5.這個步驟:原因是核心企業不願意配合)
(1)保理與應收賬款質押區別:(在中國的現階段是這樣的)
保理是一種債權的轉讓行為,適用於《合同法》;
應收賬款質押是一種物權轉讓行為,適用於《物權法》。銀行擁有對貨物物權的處置權。
(2)部分風險點:
必須有明確的收貨確認回執和應收款確認回執;
合同審核要點:付款方式、付款期限、銀行方不接受分期付款、原則上賬期不超6個月、應收款必須扣除尾款、質保金、折扣之類的金額;
專用回款賬戶管理:應注意核心企業混合打款,原則是現金為王,儘可能全部抵消銀行貸款;
供貨商與核心企業之間應有2年以上長期、穩定的貿易關係,且貨物供應量應有規律,不能波動太大。
(二)應付賬款需求解決方案
1、產品1:三方保兌倉
(1)說明:
實質是一種權利轉讓(提貨權);
通過控制核心企業的貨物轉讓的權利,來制約借款人(銷售商);
核心企業承擔對未售出貨物的差額部分,進行回購的義務。
(2)部分風險點:
銷售商無力持續銷售,導致該筆貸款停滯;
初始保證金應保持到最後貸款結束時段,本質為銷售商的違約成本;
銀行應定時、專人與核心企業進行對賬,確保核心企業未有不按銀行指令發貨的現象;
不定期跟蹤銷售商的經營狀況,確保銷售商能及時補充保證金;
貨物必須為市場易銷售,且易變現、周轉快的產品。
2、產品2:四方保兌倉(廠商銀)
(1)說明:
由核心企業按約定全額發出貨物到指定監管倉庫(常見情況下該倉庫地點設置在核心企業內),該批貨物轉化為物權質押。
(2)部分風險點:
幾乎囊括了上述的所有風險點。
第四條格言:用行業規律來規避信貸風險。
(三)經營成本融資需求解決方案
產品:動產質押(倉單質押)
(1)部分風險點:
銀行方必須建立核價、盯市機制:倉儲商品的市值低於質押認定價格的*%時,應要求借款人(核心企業)在5個工作日內將差額補齊。補齊方式可以為現金或等值貨物,逾期未補齊的,銀行有權委託機構依法變賣、拍賣、回購;
質押物價格應基本穩定,不能有太大的波動。
最後一條格言:永恆的不是鑽石、土地,是人類需求的交換。
由於製造業整體利潤不高,供應鏈金融利潤偏低,而低風險項目被銀行搶佔,高增長項目被VC搶佔,可以操作的空間實際是很有限的。金融市場很殘酷,如果有人願意出高價選擇你,如果沒有綜合價值優勢,那麼往往意味著風險甚至騙局。供應鏈金融應該是有利可圖,而且擁有巨大的市場,但是目前依然缺少一種行之有效的商業模式,一方面讓資方能夠充分運轉資金,獲得比其他金融機構高的回報;另一方面,能夠讓資金使用方能夠按需獲取資金,雖然資金價格高一些,但是由於按需使用,總體成本卻等同於銀行成本,而且比銀行資金使用方便高效。供應鏈金融必須為客戶創造不同於銀行的價值,才能真正立足於市場。
供應鏈公司(平台)的金融服務能不能做得起來關鍵還在於它自身有沒有穩定、持續的貿易背景
供應鏈金融,顧名思義就是供應鏈上的金融。這個概念聽起來很牛,不過中國人更牛,現在業界普遍採用了 「互聯網+供應鏈+金融」 的模式。所以供應鏈在中國一定是伴隨著互聯網,或者準確的說移動互聯網,開始爆髮式的增長。
所以題主需要的答案就是:供應鏈金融在中國前景非常好。
原因有三
一、中國目前,或者在一段時間內都是世界工廠,製造工廠,貿易公司,原料企業何止千萬。這幾年電子商務的跨越式發展,使我們擁有了全球領先的物流系統,基礎設施。這些都是供應鏈的利好因素。
二、今年互聯網金融是百花齊放,百舸爭流,頗有前兩年團購行業百團大戰的氣勢。在互聯網的巨大能量下,所有線下的資源都被盤活了。從團購市場中我們看到,最終剩下的不一定是BAT。很有可能誰的線下運營能力最強,誰就能活下來。
三、中國人骨子裡喜歡存錢,痴迷投資,厭惡過度消費,是東方的猶太人。所以只要市場上有好的項目,有足夠的收益,一定會趨之若鶩。
認真看了很多專家的分析,恍然大悟什麼是供應鏈金融...我們公司已經推行了接近20年了,雖然只是屬於概念中的一小部分。
從歐洲的推廣到部分普及,再向中國來推廣,至今只有不到5%的供應商參與了這個項目。主要是供應商參與意願不足,大公司有完善的資金流或者有足夠的能力拿到低利率貸款,小公司沒有足夠的知識來處理這一塊事務、沒有足夠的利潤再被銀行分一杯羹;中等公司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去籌集資金,但是仍然持觀望態度,這一塊可能倒是比較有潛力的市場。
我知道供應雙方都能從中各取所需。但是,「供應鏈金融」這個產業,不是供應雙方甚至是製造業的產業,不能給雙方帶來持續的效益,很容易找到替代方案。這是又一個金融產業,這個金融產業目前還不算主流。市場是有潛力的,但是路確實很難走,要靠各位金融老大配合諮詢公司不辭辛勞的造勢和忽悠。
供應鏈金融被過度地神話了。
聊起金融,剝開神秘的外衣,無非就是抵押放高利貸,或者做些代採購,保理服務。
涉及到高利貸和墊子收利息的事情,都沒有什麼太多技術含量(僅代表個人觀點),只是風控做的好一些就OK啦。這種事情,只有大資本背景的企業可以做,小公司還真是很難做。小的供應鏈企業當然也在涉足這一塊,但是都是小打小鬧罷了。
我個人覺得這一塊的發展,已經很成熟了,沒有什麼太多的創新空間了,只是現在的做法包裝了一些時尚的概念罷了,但是放高利貸收利息的事情,其實本質不變,幾十年前的中國就有人在幹了。。
貿易背景真實性是最大問題,其他的都好說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