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富了周圍,北京坑了周圍」這種說法有道理嗎?
常聽說「上海富了周圍,北京坑了周圍」,這種說法有道理嗎,尤其為什麼會給人以「北京坑了周圍」這種感覺?
請各位知友認真審題。
可以從地理、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來說。
坊間存在著一個傳說:北京窮了周邊,上海富了周邊。
這個傳說有沒有道理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以前,我們不妨先看看北京周邊是不是窮、上海周邊是不是富。
我們以GDP總量和人均GDP來衡量城市的貧富程度。為了較為公平地比較京滬對周邊城市的影響,我們定義了「環北京城市群」,將京津冀全境、山西全省、遼寧部分地區、內蒙古部分地區納入其內,使得環北京城市群的規模與長三角城市群同為41個城市(含直轄市和地級市)。
這82個城市落在地圖上是這樣的:
下面回到正題。我們先來比較一下兩個城市群的GDP總量(由於部分城市GDP數據缺失,每個城市群各選取33個城市):
(說明:GDP總量指數是每個城市的GDP總量與首位城市的比值(2015年)。例如蘇州的GDP總量是上海的56%。)
顯然,從GDP總量來看,兩大城市群都是「1+1+39」的模式,即1個首位城市、1個第二首位城市、39個非首位城市。在兩個城市群中,第二首位城市(天津、蘇州)的GDP總量均為首位城市(北京、上海)的60%-70%;從第三位的城市往後,GDP總量隨排名迅速衰減,但顯然,環北京城市群的GDP總量衰減更快。
我們再來比較一下人均GDP:
(說明:人均GDP指數是每個城市的人均GDP與首位城市的比值(2015年)。例如天津的人均GDP是北京的1.09倍。)
從人均GDP的角度,兩個城市群的差異更加明顯。北京的人均GDP略低於天津,第三位城市的人均GDP不及北京的70%。而上海的人均GDP則淪落到第七位(前六依次是蘇州、無錫、南京、杭州、常州、鎮江)。長三角城市群的人均GDP並沒有像環北京城市群那樣的驟減,而是均勻減少。
綜上所述,無論從GDP總量還是人均GDP的角度,環北京城市群中的城市都是遠遠落後於北京天津的。長三角城市群的發展程度則相對均衡,上海有著蘇州、杭州、南京、寧波等多個與之經濟實力相當的小夥伴。
「北京周邊窮鄰居,上海周邊富親戚」基本是事實。
事實上,不僅環北京城市群和長三角城市群差異極大,而且北京和上海在各自城市群中的扮演的角色也很不一樣。
首先,北京與城市群的聯繫強度遠高於上海。
我們基於2017年的人口流動數據(主要是商務人口流動和旅遊探親),計算了城市群中每個城市對首位城市(北京或上海)的聯繫度,並以排名的形式表示。結果如下圖所示:
(說明:環北京城市群對北京聯繫程度第一位13%的含義為,40個城市中,有13%也就是5個城市對外聯繫最多的城市是北京(全國範圍內);同理,有18%也就是7個城市對外聯繫第二多的城市是北京。)
可以看到,對首位城市聯繫程度在第1-3位的城市,環北京城市群佔31%,長三角城市群則僅為21%;聯繫程度在第1-5位的城市,環北京城市群佔64%,長三角城市群則僅為36%。
各城市對首位城市的聯繫程度排名落在地圖上如下圖所示:
可以看到,總體來說,與首位城市在地理位置上接近的城市、以及鄰近省的省會城市,對首位城市的聯繫度更強。只不過在長三角,聯繫程度在空間上的衰減更快一些。
總體而言,北京與環北京城市群的聯繫度大大高於上海與長三角城市群的聯繫度。
其次,環北京為單中心城市群,長三角為多中心城市群。
我們統計了每個城市在其所屬城市群中的聯繫度排名進入top5的次數,以此作為其中心指數。該指數越高,表明該城市與城市群的聯繫越密切。結果請看下面兩個圖:
可以看到,北京的中心指數一騎絕塵,高達25;排第二的瀋陽的中心指數約為北京的一半;天津僅排到第7位,中心指數只有北京的五分之一。
再來看看長三角的情況。我們發現上海並沒有表現出統治性的中心地位:合肥在前、蘇杭南京在後,差距均在毫釐之間。
綜上所述,環北京城市群只有唯一的絕對中心,長三角則呈現為多中心的特徵;與之對應的,環北京城市群與北京的聯繫程度也遠高於長三角城市群與上海的聯繫程度。
那麼,是不同的城市群形態造成「北京窮了周邊,上海富了周邊」嗎?
一般認為,地區間差異受到勞動力轉移和資本流動的影響。許召元、李善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通過數學模擬進一步提出,地區差距受到擁擠成本、資本的外部性及居民技能差異的影響。當資本的外部性較大或者擁擠成本較小時,勞動力轉移可能促使地區差距不斷擴展;當擁擠成本較大或者勞動力的技能水平存在較大的差異時,勞動力流動會促進地區經濟逐漸收斂。
上面這段話簡單翻譯一下就是:城市群與首位城市的差距是擴大還是縮小,取決於:
1, 錢是否繼續向首位城市流動?
2, 人是否繼續向首位城市流動?
3, 流向首位城市的都是什麼人?
如果錢繼續向首位城市流動、高技能勞動力繼續向首位城市流動,則區域間差距會進一步擴大;反之,如果錢開始流入到較小的城市、或大量低技能勞動力流向首位城市,則區域間差距會縮小。
延續這種思路,要回答北京上海對周邊的影響為何不同,我們需要知道,在過去、現在和未來,人和錢會繼續流向北京上海嗎?
簡單地,我們以「城市間收入差」作為城市吸引人才和資本的綜合衡量。如果勞動力或者資本在A城市比B城市有更高的收益,會吸引勞動力和資金向A城市流動,使得兩者間的差異進一步擴大。
我們綜合考慮了不同城市間的平均工資水平、生活成本(包括房價)等多種因素,分別計算了北京和上海與其所在城市群的收入差指標,結果請看下圖:
可以看到,從2010到2015年,北京相比環北京城市群的收入差總體呈現上升趨勢,從勞動力和資本的角度來說,北京這座城市仍有大量的進入空間。
再來看上海。上海相比長三角城市群的收入差一度降到了水面以下,落後於江蘇、浙江,直到2015年才略有回升,在區域內有了相對競爭優勢。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北京仍是環北京地區就業和投資的首選;而在長三角,許多其他城市已經具有可以與上海競爭的人才和資本吸引力。
那麼,流向北京上海的都是什麼人?
我們以學歷來近似表徵居民的技能水平。由於低學歷人群難以準確識別(例如,我們無法判斷一個初中學歷的人是在校學生、還是具有初中學歷的從業人員),本文只探討高學歷人群的流動情況。
由於無法獲得外來人口的學歷結構,我們只好使用替代性指標:高等人才吸引力指數。該指標的含義是城市中受過高等教育的常住人口數量,與高等院校在校生的數量之比。某城市的該指標越高,說明該城市不僅能留住本市畢業的高等人才,還可以爭奪到畢業於其他城市的高等人才;該指標越低,則說明該城市的高等人才流失越嚴重。結果如下圖所示:
可以看到,儘管北京上海都是所屬城市群中高等人才吸引力最強的,但北京對高等人才吸引力遠遠高於天津、瀋陽、保定等其他城市,而上海與蘇州、寧波等城市的差距則相對較小。換句話說,北京對城市群高等人才的「抽血」能力比上海更強!
至此,我們基本可以得出以下判斷:
1,高等人才和資本在過去、現在和可預見的未來,都由環北京城市群乃至全國向北京流動,北京與環北京城市群的差距很可能進一步擴大;
2,長三角已顯現出「多核」特徵,上海與蘇州、杭州等城市將展開對人才和資本的激烈競爭。
從這個角度來理解的話,我們對於「千年大計」的雄安新區的設立,是不是有了新的認識呢?
注釋:
1. 本文的主要數據來源包括中國統計年鑒、各城市統計年鑒、滴滴城際交通數據、騰訊位置大數據、百度地圖數據等。
2. 本文主要的參考文獻為 許召元,李善同. 區域間勞動力遷移對地區差距的影響[J]. 經濟學(季刊), 2008(8)1:53-76.
城市數據團文章結集出版啦!
經典收錄、全彩印刷,附錄更有數據團成長經歷和工作方法簡介,已在噹噹、京東、天貓等多平台上架。時值噹噹圖書折扣季,現在加入購物車,618給你大驚喜哦~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戳這裡預定/購買 《數據不說謊:大數據之下的世界》(城市數據團)【簡介_書評_在線閱讀】 - 噹噹圖書
看了 @chenqin 陳老師的回答有所感想,於是湊熱鬧寫一個回答,談談自己對這個回答的理解。
克魯格曼的「中心-外圍」模型可以得出到一個普通(外圍)城市中心城市的距離會影響其經濟發展水平的結論。距離和發展水平這兩個變數之間的關係可以符合翻轉鐘形曲線,三次函數曲線(圖片欠供)。距離中心城市太近的時候有明顯的集聚效應和向心力,出現所謂的agglomeration shadow,在陰影中的臨近外圍城市會被中心城市坑了。
這個模型可以解釋為什麼會有經濟活動在空間上的集聚,後面用市場潛能market potential數據也說明了中心城市利用集聚效應抑制了臨近外圍城市的發展。
但是,按照中心外圍模型,隨著距離的疏遠,中心城市的集聚會減弱,這樣可以出現一個「次中心城市」,這也是為什麼前面說兩者可以符合三次函數曲線。同樣是中心城市的外部,圍繞上海的確有一些發展得不錯的次中心城市,可北京天津周圍還真沒有什麼大家認可的(數據欠供)。所以,還是沒法解釋,同樣是中心城市,為什麼北京比上海的集聚能力更強、北京比上海更坑。
中心外圍模型要求要素和產品可以跨區域自由流動,否則集聚效應會被削弱。在產品方面,中國跨地區的產品市場分割也蠻顯著的,好像有學者做過這方面經驗研究發在很好的期刊上。也許京津周圍體系的市場分割弱一點,上海體系的市場分割強一些,削弱了上海的集聚能力?在要素方面,也許京津體系的勞動力流動要相對上海更容易一些、制度障礙更小一些?這還需要進一步的證據。一座城的命運啊,不僅要靠個人奮鬥,也要考慮歷史進程。
歷史上地區發展的主要動力是農業,隨著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原本的帝王基業關中漸漸衰落,都江堰助力四川、衣冠南渡後江南發展。
時代在發展,如果我們獨立發展工業,那麼以前的大城市依然會是核心,伴隨有礦產城市異軍突起,然而並不是,上海在近代一躍成為金融中心超越蘇杭寧,僅僅因為殖民者海運方便;石家莊等城市的興起逆襲證明了近代中國是多麼積貧積弱,洋大人搶資源修鐵路都是直來直去,根本不考慮國民生活需要。
改革開放後中國發展的根本動力是出口,從全球化吸取建設資本。招商引資築巢引鳳,地方官員能把外商當親爹,越容易承接歐美日韓台產能的地區發展就越快,歷史的功勞簿再厚也沒用。所以沿海的粵魯江浙閩蒸蒸日上,曾因地形崎嶇不適農業相對落後的福建,現在人均GDP穩壓其他內陸省,天府之國、九省通衢等昔日響噹噹的名號都相形見絀——現在武漢又成為交通樞紐,這是國力增強內需擴大的結果。計劃經濟時代礦產豐富工業發達威風八面的共和國長子,出海口匱乏外貿物流成本過高就此一蹶不振。為什麼東北會衰退?還可能復興嗎? - 知乎 現在國家有實力搞鐵公雞,二十年前聊天室的人們把「不沿海,純靠陸運發展不起來」視為金科玉律。
如果沒有上海,東南沿海的蘇浙閩依然會飛速發展,但魔都畢竟是「經濟、交通、金融、工業、貿易」等中心,承接下來的產能向身後擴散,成就了蘇錫常——如果魔都是連雲港,就該蘇北耀武揚威了。這裡民營經濟發達本質還是物流成本低,私營經濟輔佐外企或者外貿方便,有了廣闊的市場,您要說這是「本地人思想先進」,豈不是變著法誇台灣罵自己~
但是必須反對 @豆子 等人「江南以前就很先進」的說法,揚一益二,揚州和益州現在是什麼水平?知乎er最熟悉的城市揚州在漕運衰落後一蹶不振,要不是因為他,連13歲的鐵路都不會有。
而以帝都的地理位置,在外貿型經濟下就應該和東三省一樣慢慢衰敗,民國時期都被天津超了。她強行發展成為我國的「政治、文化、科技、國際交往」中心,靠的是政治力量損人利己。和上海不同,帝都四大功能沒有一個能提攜周邊城市,相反,在沙漠里種樹,必然要從四周吸取營養。水電等資源舍己為京暫且不提,被坑出一臉血的張家口外省不熟,知乎盛行學歷崇拜,北京8所985河北0、北京26所211河北半個,這拿頭髮展?講道理沒有北京放任河北自生自滅,高等教育也不至於趕不上武漢長沙的零頭。有人說沒北京河北只會更落後,沒了北京,唐山就能有好學校,就能產業升級不至於無腦堆鋼鐵產能了。張家口能發展工業,能給河北提1/10的GDP吶。
然而以我國的政治體制,河北省市領導還巴不得讓北京多抽點簡在帝心呢。河北人民的血淚史。。算了不抱怨了,像祥林嫂。
我愛我家,但我回不去了。
以上。
作為一個張家口人,心裡有著一大團的鬱悶。聽我細細道來。
張家口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北方小城,人們對他的了解真的不多,攤開祖國的地圖,放眼望去一顆紅色的大五角星落在北京,北京西北角的那個小黑點,人們大多不會留意到。就是這緊挨北京的位置,成就了張家口的宿命。
對歷史有所了解的人,可能對張家口還不會太陌生:它曾是晉商輝煌的東口,它曾是張(張家口)庫(庫倫,即烏蘭巴托)大道的起點,它曾是全國皮貨的權威定價市場,它曾是晚清重要的命脈口岸,它曾是中國人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的另一個終點,它曾是那個消失了的察哈爾省的省會。
現在,它是河北省倒數前三的窮城市,下屬13縣有10個國家級貧困縣,這樣的貧困比例,就出現在首都北京的邊上,不要吃驚。就在60、70年代,它還是河北省前三的發達城市,就在解放的初期,這裡的GDP還跟廣州相當,沒錯,是廣州,不要吃驚。
你要知道,一個城市,在全國奔跑發展的時候,卻如此大踏步的後退,一定是發生了什麼事。一個城市的落後,其原因可以分析出很多,但對於張家口,緊挨北京成了制約張家口發展的最主要原因。是的,你一定知道香港輻射廣東,上海輻射江浙,可在政策經濟下,北京幾十年生生抽幹了它的鄰居張家口的每一滴血。
解放初期察哈爾省還存在,後來撤銷塞北四省組建內蒙古,頭幾年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在張家口,中央大概不願看到一個蒙古人的中心城市離首都北京不足200公里,可能更不願意一個曾經偽蒙疆政權的首府喚起一些不恰當的聯想,於是遷到了呼和浩特。其實察哈爾部可以說是蒙古共主,張家口的蒙古名kalgan現在還在國際航空以及俄羅斯及東歐地區使用,而綏遠地區(呼和浩特在地)反而漢人更多,土默特也比察哈爾要漢化的深。
被拆分了的察哈爾分屬內蒙和河北,後又將延慶從張家口劃給北京。在河北省,張家口就像後娘的孩子:文化上格格不入,張家口是河北省唯一的純晉語地區,和內蒙山西是一個文化圈;地理上沒有聯繫,從張家口去河北省任何一個城市的鐵路要先到北京,就近幾年才修通了張石(石家莊)高速公路,張承(承德)高速公路和張唐(唐山)鐵路現在還在修。可這樣一個河北省的異類,一個窮城市,卻一直是河北省財政稅收佔GDP比重最高的城市。北京在50年代搶走了張家口經濟稍好的延慶之後,近些年又覬覦經濟不錯的懷來,而河北省也不願放手,懷來得以留在張家口,其實,張家口雖是河北省的異類,但多少還是能得到省里的一些關心。
在軍事上北京的西北部一直到蒙古邊境,基本上只有張家口這一座有規模的城市,張家口以北是一馬平川的內蒙古高原,無險可守,所以張家口又自然的承擔起了拱衛首都的重任。其駐軍之規模,可能是中國地級市中最大的。尤其是在中蘇交惡之後,這裡成了軍事上最禁錮的地區。不管是作為曾經繁榮的商埠,還是蒙疆的首府,不管是作為察哈爾的省會,還是作為中共的第一座城池而得到扶持,這裡在解放前和解放初形成了相當有基礎的工、商業規模,而在中蘇交惡之後這些都被迫大批撤離。釜底抽薪不算,還有閉關鎖城,1978年之後全國都轟轟烈烈搞改革開放的時候,這裡由於高度的軍事敏感性,一直到1995年才有限地對外開放,17年春風不度居庸關,外面早就是翻天覆地的變化,張家口則是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改革開放以來,本應該有屬於自己機會的張家口,卻又被迫承擔起日益龐大的北京沉重的資源和環境壓力。作為北京的上風口和水源地,這座昔日的軍事重鎮又開始奉旨打造「首都綠色生態屏障」。為保證北京用水量和水源地清潔,張家口關停大量企業,並嚴格限制新企業上馬,壩上地區退耕還林25萬人口返貧,雲州水庫為向北京供水赤城縣的水田改旱田,而官廳水庫張家口人早就無權染指,可是北京的供電大本營沙嶺子電廠(火電)卻在張家口,而張家口自己卻經常拉閘限電供給北京用電。「把風沙擋在河北,把清風送給首都,把清水送給首都,把污染留在河北」,這就是張家口的真實寫照。
今天北京及周邊地區的環境惡化,應該承認首因是宏觀氣候的變遷,這可能早在大鍊鋼鐵的年代瘋狂砍樹破壞植被的時候就已經埋下禍根,但近年北京城市規模的急劇膨大以及小華北地區本就脆弱的生態基礎愈發無力支撐的現狀,無疑對環境惡化雪上加霜。不管是北京還是張家口,我都贊成放棄掉那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企業。但是要知道,張家口每年支持北京的水量,如果用來發展本地經濟,是綽綽有餘的,張家口本不該這麼窮。北京關停企業對其經濟規模而言不損毫髮,而大規模限制企業數量(不僅是污染企業)對張家口而言則是傷筋動骨,張家口為了支持北京不得不在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中苦苦博弈,而今天誰又能否認中國大部分城市的發展不是在犧牲環境和資源?!可以說,貧窮的張家口被迫走上了高端洋氣的環保之路。我們的水,我們的耕地,我們關掉的企業,這些都是無償支持首都北京的,說好的市場經濟呢?好在環保還是有點成效,近一年來,張家口終於因為窮的只剩下好山好水好空氣而在華北地區乃至整個長江以北的空氣排名中名列前茅,可外地人還是會說整個京津冀都重污染,或有意或無意的忽略了張家口尤其是壩上地區優良的空氣質量。我只能苦笑,張家口從來只有背鍋加受窮的份,好事從來沾不到北京的光。
縱觀近幾十年歷史現實,張家口的每一步霉運里都能看到北京鍥而不捨的身影。
好了,今天北京張家口申冬奧,很多人說,張家口終於能沾上北京的光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呸!對不起,嘴裡飛進只蒼蠅。是這樣的,北京依其一貫的作風,有好事會帶上張家口嗎?會嗎?會嗎?會嗎?做夢的和看熱鬧的,都醒醒吧。別說有好事了,就是這麼多年來張家口付出巨大的犧牲支持北京的發展,何時見北京上至政府下到平民對張家口說過一聲感謝?我有一個「天真」的北京朋友,跑到石家莊給我打電話,說到了河北了,問離張家口還有多遠,我說你先回去會更近一點。1998年張北、尚義地震,午間新聞第一時間播報北京安全,張家口人是死是活一個字沒提;那次地震發生在1月,當地夜間溫度零下30度以下,死亡49人,幾十萬人無家可歸。這些都是北京和北京人對張家口的認識,他們沒有惡意,但是放心,他們的概念里也沒有張家口,他們不知道有一個為北京默默付出了幾十年的鄰居叫張家口,他們也不知道那裡的人站在河邊撒個尿,他們也得喝下去。哦呵呵呵呵·····
剛建國不久,北京還沒缺水呢
就開始修十三陵水庫了
後來北京人口增加,單是十三陵水庫還頂得住
但是這時候就開始計劃修密雲水庫了
後來按督工的話說,就是把發展的資源都花在了現在的享受和收買人心上
戰略上就差了
等到了九十年代,沒水,怎麼辦?
只能坑河北咯,當時河北旱的路上的浮土能把自行車的輪胎沒一半進去
就這,還要河北供水呢
這就是北京之殤
戰略的缺失,現在都還沒追回來
水只是一個方面
上海比較簡單,解放前是一個長江流域和沿海是一把弓和箭的話,上海就是箭尖
解放後有一段時間上海幾乎能佔全國的十分之一,我記得我那個十八線小縣城都有當時上海幫忙修的廠子,當時上海是支援全國的。
但是上海畢竟是對外的,而那時候台灣海軍號稱東亞第一,儘管在南海失島無數,但是仍然全部力量都在堵截大陸的港口,大陸方面南北海運第一次是68年還是從菲律賓那裡饒了一個大圈繞過去的
換句話說,那時候中國的海岸線是分裂的,對外貿易只能走香港
香港就開始替代了上海的作用,也逐漸帶出了珠三角經濟區,相當於一個小型的弓箭,香港是箭尖。
等到重啟科研重啟軍工,海軍壓制住了灣灣之後,南北通透,上海自然要回到原來的位置
當時的香港特首敏銳的發現了這一點,於是提出數碼港中藥港等轉型,結果被地產商帶著一群傻貨哄下了台
深圳等地發現卧槽我們必要搞這個啊,特首先生你好厲害···
綜上,上海是一個弓箭的箭尖
北京戰略上的失誤,但是也在逐漸往回趕,坑周圍是以前的事兒
北京的四種可能
總而言之,北京就是一座行政力量調配全國資源在本來就不太發達的華北平原建設起來的城市。今天北京能達到的成就,完全是因為他是首都。北京的好大學、一流國企、一流醫院等等,如果北京不是首都,這些資源也不會流到河北,而是流向另一座成為中國首都的城市。我覺得河北需要看清這一點。河北人不要覺得如果北京不是首都,今天北京有的東西就會去河北。我說完了。
另外,我只說北京不是首都的話不會更好,完全沒說北京不是首都的話河北會不會更好,來評論里說北京不是首都的話河北怎麼樣怎麼樣的,麻煩你自己開回答。理解別人說的話再來回復很難嗎?
1.河北省北京市,北京是河北的省會。這種情況的話,全省的水電資源會繼續流向省會,河北其他的城市也會像今天一樣。不過一個不同的是,作為河北省一部分的省會北京創造的財富是可以留在河北供全省享用的,但是作為省會的北京能不能創造今天這樣的財富是一個巨大的問號。參考華北平原其他兩座省會,濟南與鄭州,省會北京不會超過這兩座城市。
2.河北省北京市,北京只是一座普通的地級市。這種情況可以參考今日河南。河北省會可能是天津,也可能是另一座城市。如果省會是天津的話,天津會成為1所述的那樣,吸取全省的資源。北京淪落為一座平庸的城市,就像今日洛陽和開封,然而河北好像並沒有因此富起來。如果省會不是天津,天津是直轄市的話,河北的資源會繼續被吸,反而因為整個華北平原缺少了一座平台型的城市,相對來說,華北平原的財富減少了。
3.直轄市北京,不是首都。理論上應該和今日北京沒有大的差距,但是失去首都地位的北京能不能幹得過天津是大問號。河北的資源,包括北京的資源都會被天津吸走。另外,這也意味著中國還有一個城市當起了首都,所以現今北京所擁有的大部分資源都不存在,北京應該只是一個普通的直轄市,一個文化上的古都。
4.首都北京。那就是今日景象了,因為首都的緣故,活生生在華北平原上生產了一座超級大都市。而且這座大都市因為是帝國首都,現在吸全國,將來可能吸遍全世界。這對整個華北平原來說,是一件好事。至少河北人打工不用去太遠的地方了。
作為一名緊挨北京某坊的河北人,小的時候還有條河可以去玩,大概初中的時候被北京從上游截斷改道了,比較明顯的就是地下水位連年下降,有河的時候靠人力就可以壓出水來,我老家有,小時候還玩過
圖片來源網路
河水斷流後,人力的就壓不上來,得打深井下電泵,電泵下潛的深度也逐年下降。
現在泵抽上來的水裡都混有泥沙,好在村裡也開始推廣自來水了。現在縣城的自來水取水只能是地下水,水質硬,熱水壺結了好多水垢,壺底也會沉好多,…
大部分的觀點都是認為北京是權力中心,以權壓人的結果。不可否認有這個因素存在,但我認為,不僅僅如此。
事實上,在中國的政治體系中,上海同樣是一個權力中心,只要看看歷屆九袋長老中有多少是從上海坐直升飛機上來的就知道了。所以說,如果僅僅看權力,不僅北京坑了周圍,上海同樣如此。
中國是一個權力等級森嚴的社會,1980年代以前的計劃經濟時代尤其如此。彼時的經濟體系里,不僅北京周圍的河北很窮,上海周圍的浙江也不見得好多少,廣州周圍的珠三角更是窮的褲襠透風。或者可以說,在經濟發展依賴於國企投資,依賴於行政權力的分配體系里,富的只有首都、省會和資源型城市。
這是傳統中,那個我們熟悉的社會。
但是,改革開放之後,經濟發展的邏輯改變了。
這個邏輯就是: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從國企變成了外資。
外資首先從香港這個門戶流入廣東,帶動了珠三角的發展,然後從上海這個物流貿易中心進入,帶動了長三角的發展。
問題來了,為什麼外資的流入,能夠帶動一大片地區的發展,而國企的投資,只能帶動一個點的發展呢?
最重要的原因,是產業結構。
國資青睞的主要方向,是資本投入大,進入壁壘高的重工業。比如汽車、鋼鐵、石化、航天軍工什麼的,一個項目動不動就是幾十億的,民營資本難以參與,甚至在某些領域,政策上根本不允許民營資本的進入。
更嚴重的是,相當多的國企,本身是一個封閉的產業生態,講究垂直一體化的生產鏈條。在過去,別說生產,連教育、醫院、食堂都全給你承包了,儼然就是一個獨立王國。
也就是說,作為非權力階層的你,除非是當工人,拿一份工資,否則是很難享受到其中的蛋糕分配的。
外資則不同了。
外資可以在全世界流動,為什麼要來中國呢?
答案是:因為這裡的勞動力全世界最豐富又便宜,可以大規模生產低成本的廉價商品。
於是大量的服裝、五金、家電項目,通過香港、上海進入到兩個三角洲。這些商品的生產進入門檻很低,即使是一個剛剛洗腳上田的農民也能夠參與進來。並且,外資所經營的項目是不設限的,民營資金很容易就能夠獲得外包機會,獲得發展的空間。
也就是說,作為非權力階層的你,只要你勤奮,質量有保證,價格有競爭力,蛋糕就會越來越多。
這就是為什麼東南沿海周邊的民營企業能夠星火燎原的原因。
與上海相比,北京最大的劣勢就是缺乏便利的港口物流條件,使得廉價製造業難以大規模的落戶,失去了帶動周邊的影響力。
當然,外資並不排斥北京。
也有相當一部分外資將北京作為總部,只不過,此外資非彼外資。會看中北京的,主要是看中這裡的政治資源和教育資源,比如IT行業和各種高端服務業。
這塊蛋糕同樣很美味,只可惜,河北老鄉就沒有什麼機會分享了。
或許,受益的只有京郊的房地產行業了吧。
解釋兩點。
1,為什麼天津沒有成為一個重要的外資門戶?
因為中國的出口市場主要是美國,日本,歐洲和東南亞等新興市場。從海路距離來說,面向美國日本的最近門戶是上海,面向歐洲和東南亞中東等新興市場的最近門戶是香港。與之相比,北方的港口是沒有什麼成本優勢的,天津更比青島大連深入內海,自然得不到外資的眷顧。
我的回答是,在農業時代,蘇湖糧食養帝都,還沒上海什麼事。上海興起於租界時代吧,那自然是得益於外資的流入。
上海有港口有長江有鐵路公路,這交通優勢這資源優勢,是北京沒法比的。而北京最大的優勢就是政治。這個差別帶來的結果就是北京要用政治力量彌補自身區位不足:水不夠,從邊上的水庫里引,現在已經變成從南方調了。北京邊上河北的水庫都是要以北京用水優先,所以北京周邊農業用水甚至生活用水都很缺的。所以上海的發展是自身優勢結合政治的結果,北京的發展則完全是政治中心的政策效應。
前陣子好多地方吹京津冀經濟圈的風,說是北京的污染企業要拆遷到河北balabala,結果滄州就沒簽。為什麼不簽呢,因為北京的要求是企業搬遷過去,但是上稅要交到北京,污染你吃錢我收,這種霸王行為也就北京乾的出來。只能說北京政府壓根就沒有帶活周邊的想法,或者根本就沒有發展產業集群之類的經濟見識。
知乎首答。
作為一個生在江浙,先在北京讀書的學生,我用簡單直觀一點的語言告訴大家我自己的感受吧。
北京作為首都,政治文化中心,一直都給我一種嚴肅的高高在上的感覺,就如「嚴師」的感覺,但這種嚴厲的感覺卻對周邊城市這些「學生」們沒有什麼太過深遠的幫助。在這種壓迫感下,周邊城市的發展,最突出的工業,那是為了給首都提供資源、材料,並不是為了自己的發展而生成的。而當工業比重現今變得越來越輕的時候,自然就有了種被北京坑的感覺。
相比與北京的「嚴師」感,上海於我的故鄉,更有一種「良友」的感覺,內心會感覺沒有那麼大的距離。家鄉的人在沒事的時候樂於去上海玩兒,即是對上海經濟的帶動,也是對周邊生活質量的提高。與北京恰相反的,江浙成為魚米之鄉並不是在上海發展起來之後,而是江浙自古的富庶造就了現在的上海。江浙固然也像北京周邊一樣給上海提供糧食還有其他東西,但種供應,卻並不會給江浙帶來束縛。甚至江浙的一些文化、風俗能借上海走向更大的世界。
說白了,上海是利用江浙有什麼,而北京的周邊,是北京需要什麼,北京周邊就有什麼。
北京是一個碗兒,把京津冀扣在裡面。上海是一張網,江浙都在網上,能充分與世界相接觸。
從未在知乎上回答過問題。只是對這個問題有想回答的衝動。謝謝每一個看完的人。
我覺得是這樣,上海周圍經濟基礎一直很好,從地理位置到農業基礎,都是如此,開埠幾十年談不上有什麼政策支持就遠東第一大城市了,可見一斑。
但北京是什麼地方呢。。。除了交通要道之外,剩下的就是山上石頭特多。。。。
換句話說北京發達就是政策因素,是不正常的,周邊河北省就是沒有首都光環的北京應有的樣子。。。
話說知乎還挺政治正確啊,在數據帝得票遠低於這個答案時候推了他的上日報。佩服~ 數據帝在不討論邏輯是否嚴謹的情況下,也只是論證出北京的GDP應該低,但實際卻高,完全沒有回答為什麼,為什麼不是一句固定和遊戲就能說明白的。請注意本問題前三個字。
原答案:
不太同意大家的看法,知乎碰到社會問題就見光死,其它答案太脫離實際了,書生氣十足。作為一個當地人,從親身經歷來看,只局限於北京近周,我覺得根本不用從歷史地理政治等大方面分析,這些都是表象,本質原因就一句話,北京是首都。詳細講,北京是全國政治中心,周邊的河北官員更願意選擇親近北京,以通過北京官員結交中央,這些地方的政府一定程度上會犧牲當地利益以換取政治前途。而政治前途,才是對官員最重要的,哪裡有各位分析的種種對於周邊發展的規劃,對於北京的退讓。給你們個忠告,看問題要注意角度,不要圖森破,你們都學會了成年人只看利弊,但卻分不清哪些是真的利。你要知道,這些地方官員都是異地任職,干兩年就走,地方又小,誰會真關心本地利益,長期規劃?一切都是為了政治前途,而結交北京,對於提升政治資本來說,性價比太高了,所以你會發現北京周邊官員的政治前途,更多時候由北京決定,或者說官員會更喜歡選擇讓自己由北京決定,而不是遙遠的省會。簡單點說,就是你覺得地方吃了虧,實際上人家巴不得吃這個虧,懂了嗎?這才是一切現象的本質原因。君不見河北有些地方,"北京有人"已經成為了御賜金牌。理解這點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周邊城市會主動犧牲自身利益保證北京發展,也不難理解為什麼北京總能一再的成功搶奪周邊資源。這些問題河北省政府是無能為力的。
評論里說一個河北的小官關中央什麼事的,我只能說你真的社會經驗太少了 想像力也有點差 最起碼你讀讀史書 也應該知道這兩方面能為對方提供什麼,悟不出來的就算了。
PS: 說我說教的知友,咱得成熟點,回答問題有什麼利益? 就圖個痛快和分享,形式重要嗎?說教抖機靈編故事,本質都一樣。你不讓人爽,人大不了不再回答了,損失的是你自己。還有,不是所有觀點都可以論證的,有種東西叫經歷。你我若是在鬧市相遇,共坐一桌,我會跟你娓娓道來。在這裡,我又不傻。
要分情況看
北京對廊坊、唐山、秦皇島這三座城市還是有正面作用,分別在房地產、工業、旅遊業反哺。
北京坑的主要是天津、張家口、承德、保定。
沒道理。
先看一下北京周圍的地形
再來一張局部放大的
北京北倚燕山余脈,西臨太行余脈,東瀕渤海,向南是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
在古代,中原政權時常面臨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威脅,這裡是絕佳的建都之地。
然而,北京雖適合建設都城,卻從來不是富庶之地。
尤其是北部和西部的山區受地形所限,糧食產量低。如圖中紅圈所圈(漏了房山),除了延慶,都
是山前地區,和京城關係緊密,即使如此,這些山區經濟發展也受限,比其他平原區還是差不少。
而延慶受地形限制更大,位於環繞北京群山的另一側,本身還處於群山環繞的延懷盆地。延慶也確
實是北京經濟最落後的地區。
以延慶為例子能夠看出,屬於北京的延慶尚且如此,其他相似的在山後地區的河北地區,能有多達
發展?
這些山區的經濟落後自古至今皆如此,地形乃最大原因。上海周邊,蘇嘉杭太湖周邊,至少從明朝
起就是魚米之鄉,經長時間財富積累,自然不是北京周邊的山區所能比的。
要比較的話要橫向來比較,北京周邊的這些山區已經比歷史上要富有多了。話說回來,北京不是首
都的話,別說河北的山區了,就是現在北京的這些山區恐怕都比現在要落後。
的多。
我覺得富了周圍的是廣州,真的,
這個問題哪裡有這麼複雜,你不應該問為什麼北京周邊那麼貧困,而應該問為什麼周邊那麼貧困北京還能成為一線城市。說起來其實很簡單:北京之所以是一線城市,純粹因為它是首都,周邊的貧困影響不了它的繁榮(如果北京不是首都的話,河北只會更窮,比如說誰來買香河的傢具和肉餅)。而上海之所以是一線城市,則是因為周邊的發達,如果江浙兩省的經濟狀況和河北差不多,那麼上海根本成不了什麼大都市,充其量只是大連、青島這個檔次的比較發達的港口城市。
一、大工業時代,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的過程中,中心大城市對落後地區有抽吸效應,一個中心的建立伴隨著很多周邊城市的坍塌。這種現象在上海高速發展的初期(十九世紀末到20世紀三十年代)恐怕也是存在的。二、作為政治中心的北京,天然地壟斷了幾乎所有中心的所有權,講政治的社會形態必然造成首都的全中心化和其他所有城市的去中心化,這一點即使像上海這樣離得很遠的城市也不能倖免。例如,1949年前,上海是中國的經濟金融中心,文化中心、醫學中心,全國80%以上的出版業、90%以上的電影業都集中在上海,建都北京後,隨著出版社強遷北京、高校院系調整等等舉措,上海失去了中國金融、文化中心的地位,只是昔日建立的文化底蘊使上海仍舊是國內除北京外無可匹敵的文化重鎮。
因為上海和周邊省市是平級兄弟關係
而北京(實質是中央)和周邊省市是上下級奴僕關係
平級關係中,為了自己能賺錢,需要互惠互利,採取共贏策略,
上下級關係,呵呵,老子要賺錢你個死奴才敢阻攔?
北京坑的不是河北,而是整個三北地區。。
迂腐的官僚風氣毀了全國。
只有外資衝擊的地區才安全一些。
其它都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北京比起其它地區更開化而已
推薦閱讀: